時間:2022-11-08 09:30: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競融模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行業的有機結合,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隨著ICT(信息通信技術)技術的進步,互聯網金融以其快捷、便利的業務處理方式和對于投資者來說較低的集資門檻吸引了大量客戶,從某種程度上沖擊著傳統金融領域。本文通過分析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競合關系,闡述雙方優勢互補、相互融合的發展路徑,從而實現業務創新和結構化升級。
一、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競爭關系
(一)客戶群體比較
傳統金融以商業銀行為金融中介,有著完整的銀行體系,擁有較強的穩健性,面對的客戶群體是資金業務較大的高端客戶,相對具有壟斷地位。而互聯網交易門檻較低,體質機制靈活,簡化傳統銀行業務流程,實現資金的直接對接,滿足微小企業資金需求。低端市場客戶群體特點是對價格較為敏感,其投放資金較少,因而資金的投放平臺易根據當期收益率的變化而變化。高端市場客戶群體資金量較大,安全性尤為重要,往往會選擇擁有嚴格風控系統的傳統銀行機構。
(二)信貸風險控制比較
傳統商業銀行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取得的數據資料有限以及缺乏處理大量數據的有效工具,因而受到人為的影響和控制。互聯網金融利用各種互聯網交易平臺對有利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分析,對風險給予準確的評估和定價,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不可忽視的是,互聯網金融未能加入人民銀行的征信體系,不可使用人民的征信信息,使得線上線下的征信信息不能夠完全匹配,存在信貸風險。面對資金量較為龐大時,擁有完整風控系統、有著優質人才進行風控審核的傳統銀行才是顧客的最佳選擇。
(三)銷售渠道及方式比較
商業銀行秉持著線性思維,以部門機構和線下銀行網點作為服務主要場所,投入極大精力于金融業務和客戶關系上,對處理高風險、復雜的業務有一定優勢。互聯網金融立足于用戶立場,強調商品價值,以用戶和產品作為經營對象,通過對搜集到的客戶信息進行分析,了解客戶群體的消費喜好,量身定制與客戶信息匹配的產品,提供個性化服務。互聯網金融服務雖操作簡單,對于風險較小的中小型企業業務較有效率和競爭力,但單一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數據資源有限,難以利用大數據進行準確的客戶行為定位,未來還需多種數據結合。
(四)思想文化比較
傳統商業銀行雖擁有悠久的歷史、有效的監管手段、嚴格的風險控制以及重要的政治地位,但其固有的人員考評方式、行業壟斷利潤和高額年薪使傳統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缺乏創新動力。而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行業,秉持著“公開、透明、高效、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特點,力爭在行業的模式上進行突破,在客戶選擇金融產品的方式上進行優化,將共享、平等和自由作為核心,提供高效、優質的個性化金融服務,便利客戶群,讓他們更快適應“互聯網+金融”的時代潮流。傳統商業銀行的發展依賴于客戶原有的消費習慣和豐厚的市場資源;而互聯網金融則更注重思想上的開放,產品上的個性化和線上高速的交易節奏。
二、合作模式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雙贏
2018年4月,陸岷峰教授在接受專訪中提到傳統金融與新金融雖然是兩個個體,但從本質上來看都是金融的大概念,最終新金融還是會與傳統金融融為一體。而融合后的金融內涵將會發生巨大轉變,金融的模式也會更適應市場需求。面對新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沖擊,傳統金融需樹立競爭合作意識,與新金融融合共生發展,弘揚共享理念,夯實共享金融。基于上述對互聯網金融和傳統商業銀行多方面的比較,以及陸岷峰教授在專訪中提出的觀點,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在客戶群體、信貸風控、銷售渠道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決定了雙方各有千秋。我們應利用雙方優勢,相互彌補劣勢,保持良性競爭與合作關系,以求同存共發展。
(一)實現資源共享
互聯網金融利用大數據對第三方支付、P2P信貸、眾籌等交易平臺中客戶信息進行整理,這對于傳統銀行來說有技術上的優勢;而傳統銀行擁有良好的品牌效應,社會信任以及客戶認可度,對于客戶交易信息上有較大需求,因而雙方可以相互合作,建立網絡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互聯網金融可對傳統銀行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和客戶信息的完善,傳統商業銀行可對互聯網金融提供拓寬業務渠道方面的幫助。同時,傳統銀行利用較高的政治地位,把握國家政策的重大變動,時刻保持對自身業務的更新及產業結構的轉變。
(二)相互推動產業化升級
現今第三方支付成為互聯網金融的主流模式之一,2015年以支付寶、微信為主的線上支付手段架起網絡與眾多傳統行業線下門店的橋梁,阿里在支付寶中引入生活圈功能,意在推動支付社交化。伴隨著傳統金融的網絡升級,金融主體在效率和服務意識上都有所增強,其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迅猛勢頭不斷沖擊著傳統銀行業,從而迫使傳統銀行進行產業化升級。近年來,我國傳統銀行業逐漸自建網絡平臺,這些平臺除了擁有傳統電話、信息、轉賬業務之外,還提供了與金融業務關聯較弱但便利客戶生活的業務,如:線上電話費充值、線上水電費充值、掛號預約、航班預定、酒店預約等等,豐富了手機客戶端功能,得到廣大用戶認可。
(三)共同完善金融業經營模式
互聯網金融作為線上金融交易平臺,具有較為新穎的銷售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網上銀行和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店。線上交易平臺對于消費者來說是新型消費模式的嘗試,消費者受傳統消費習慣的影響,以及對線上購買到金融產品的真實性的質疑,短時間內難以提高信任度。傳統金融行業雖業務范圍較為狹窄,但其擁有較高的群眾信賴度;而互聯網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兼容性較強,架構較為靈活,未來的互聯網金融會有效整合傳統金融中的貸款、存儲、支付、理財等業務,同時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對消費者進行個性化消費習性的定位,推送投其喜好的金融產品,增加顧客和平臺的粘合性。互聯網金融平臺將結合傳統金融的征信體系,建立面向大眾、公開的征信平臺,并強化風控系統,使顧客在享受多樣性金融產品的同時,擁有安全性的保障。
三、結語
當今,開放與合作已成為時代的特點,競爭合作已不可分割。互聯網金融本身存在激烈的競爭,同時也存在相互合作的需求。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要建立在與傳統金融系統相互依存,相互競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夠逐步形式一個良性的互聯網金融系統,從而獲取客戶認可與信賴。同時,傳統金融也要緊跟新時代步伐,積極擁抱新事物。傳統金融需不斷挖掘自身優勢,提高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借鑒互聯網金融的豐富的技術經驗和新型運營方法,依托強大的信用系統及風控系統,及時做出結構化調整來適應國家政策的改變,最終與互聯網金融一起,共同在金融市場取得良好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房天惠,雷良海.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的競爭與合作關系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5(23).
[2]于宏凱.互聯網金融與銀行競爭合作發展問題探討[J].福建金融,2014(01).
[3]胡可心.傳統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的競爭與合作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07).
[4]陸岷峰,沈黎怡.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缺陷與優化[J].南方金融,2017(01).
[5]陳麟,譚楊靖.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發展趨勢及監管對策[J].財經科學,2016(03).
[6]郭瑞云.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合作與競爭[J].時代金融,2015(17).
作者:董琪 周春應 劉子超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