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8 15:44: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學科特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30-03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地形特征有不同要求,如在不同區域尺度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課程中運用不同動詞,如“歸納”“概括”等,對地形特征掌握作不同要求。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雖沒有專門要求,但隱含在課標中。基于課程標準,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的編寫在形式與內容上也存在一定差異。地形特征知識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知識,針對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存在一定距離,未形成相應的認知結構,也使學生在遷移答題中遇到一定障礙。因此,構建地形特征的認知結構實有必要。
課標要求“概括”地形特征以中國地理為典型,要求“運用中國地形圖,概括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簡稱“人教版”)教材為例,分析教材中的中國地形特征結構是否完整,表達是否合理。
一、教材中概括中國地形特征的內容體系分析
人教版以“地形和地勢”為課題,以“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為小標題,以正文、活動、圖表等形式進行表述,中國地形特征的內容構成與呈現順序和表達方式如圖1所示。
Fig.1 Content System of Chinese Topography in the Textbook
二、教材中概括中國地形特征的認知結構分析
現撇開教材順序,對人教版上述中國地形特征內容體系中的認知結構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
三、中國地形特征內容體系和認知結構評析
綜上所述,現就人教版中國地形特征部分內容體系與認知結構進行評價,并參考湖南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簡稱“湘教版”)和中國地圖出版社版本(以下簡稱“中圖版”)的相關內容。
1.內容結構評析
在中國地理部分,“課標”要求運用中國地形圖,概括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本條標準把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作為重點,落實到圖,既可以培養學生通過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我國地形、地勢特征。
人教版地形特征內容存在值得肯定之處:內容呈現得相對全面。地勢方面,以小標題“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結合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分布示意圖(北緯36°)進行表述,并列舉了各級階梯的海拔。說出地勢的第三級階梯向海延伸,形成近海大陸架,這點在實際教學中常被忽略。
宏觀上,縱橫交錯的山脈構成地形的“骨架”,山脈構成的“網格”中鑲嵌著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這是地形“組合”方面,人教版教材內容提到了這一點,有助于幫助學生對地形分布形成整體認識,并在活動題中以山脈為參照物找出其兩側的地形區,從而認識其他地形區的分布,通過以山脈為參照物幫助記憶地形分布,有利于形成整體心象地圖。
教材部分內容表述上存在一些不足,可借鑒其他版本加以完善:
第一,人教版在中國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這方面過于簡略,卻也是考點,可借鑒“中圖版”精簡處理,突出重點,如用“廣闊坦蕩”“地勢崎嶇不平,石灰巖廣布”“溝壑縱橫”分別概括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的特點。
第二,教材的小標題不夠全面突出中國地形特征。教材的小標題應是各部分內容概括,如湘教版的三個小標題分別概括地形分布、地形種類、地勢特征。人教版在這節課以“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作為小標題,并未體現地形“網格狀”分布這一重要特征。
第三,未區分地形和地勢這一對相近的概念。教材的課題是“地形與地勢”,可適當補充二者的差異與聯系,如地勢主要指地表形態起伏的高低和趨勢,地形指的是各種地表的形態。除此之外,地貌與地形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學生往往張冠李戴,容易失分。
2.體例和編排評析
教材的結構框架分為三部分,即“正文”“閱讀材料”和“活動”,“正文”部分的呈現方式有文字敘述,圖像表述和圖文結合等。活動圍繞主題,既是與學生的聯系,又是正文的擴展。
人教版教材在體例和編排上存在值得肯定之處:首先,表現形式多樣。充分運用圖表體現多樣地形與山地、丘陵為主類型,用活動幫助學生落實大地形區的分布,建立起空間概念;其次,教材的直觀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以感性知識為主,教材從學生可以感知的我國各類地形的生動景觀圖開始,過渡到五種地形類型的面積比例圖,最后延伸到專業性較強的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
同時,人教版教材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教材呈現內容的脈絡不夠清晰。如在“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部分講地形類型與分布雜糅在一起,正如圖1可見,先表明類型多樣,再介紹網格狀的整體分布,在活動題中落實地形區的分布。
第二,體例順序不妥,留給學生的思考空間不足。例如,在活動題中讓學生用彩筆畫連接走向各不相同的山脈得出山脈網狀分布,但“山脈構成骨架,呈網格狀分布”的結論已先于活動在教材中呈現。此外,教材呈現出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餅狀圖讓學生讀圖歸納為主地形前,正文已給出結論。
第三,部分內容的呈現順序值得商榷,如地形和地勢的呈現順序。人教版和湘教版都按照先闡述地形類型和分布后闡述地勢特征,中圖版先闡述地勢特征后闡述地形類型和分布,孰先孰后各有道理。按照傳統授課順序,應先講述地勢特征,再講述地形特征。但也有學者認為,如果學生先了解我國地形區,再學習我國的地勢特點更合理。教師不能再把教材作為“圣經”,教材只是教學工具,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重組教材。
四、概括性的地形特征認知結構的改進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須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價值取向,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認識區域特征有法可依,抓主要征象與特征,構建地理特征知識結構,利于學生遷移應用到其他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1. 認知結構改進依據
地理新課標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的評價建議中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提出評價可考察學生能否利用和激活。如圖3所示的認知結構,為本文構建地形特征知識結構的主要依據。此外,《地理教學論》中指出地理特征特別是地理要素特征的概括,要依據地理科學方法論,在形式上也有一般的認知結構,如圖4所示。
Fig.3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y
Fig.4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Geograph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2. 認知結構的改進
參考以上依據,本文將地形特征認知結構構成分為地勢特征、種類特征和分布特征。地勢特征主要從海拔和變化特征進行描述;種類特征分為齊全程度和為主特征分布特征從種類特征和整體分布規律進行描述,構建如圖5所示的地形特征知識結構。
Fig.5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構建認知結構在地理學習中有著重要作用,體現著“一般法則”與特殊情境的有效結合,對建構的“一般法則”進行相應地擴充、調整,遷移應用到具體情境中,做到適時適地而變。倡導教師在教學中從教材內容的選擇和教材的呈現方式等方面引導學生形成認知結構,使學生在學習中完善地理知識結構,促進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注重依據知識間的邏輯聯系,將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為學習提供“一般法則”。
參考文獻:
【摘要】 目的 探討低劑量持續輸注特立加壓素(tp)對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解放軍第309醫院普通外科25例接受小劑量持續泵入tp治療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對治療前、治療開始后6、12、24、48 h的血流動力學參數的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2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最終存活18例,7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或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在tp治療6 h后,存活組與死亡組的平均動脈壓(map)即比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心率(hr)及去甲腎上腺素的需要劑量明顯降低(p<0.05),心臟指數(ci)、肺動脈楔壓(pawp)以及全身血管阻力(svr)無明顯改變(p>0.05)。此外,存活組對tp治療具有更好的反應性:與死亡組相比,map較高(治療6 h后)、hr較低(治療12 h后),維持目標map(75 mm hg)所需的去甲腎上腺素劑量較小(治療12 h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低劑量持續泵入tp能有效改善其血流動力學,降低去甲腎上腺素的使用劑量,且未明顯增加心臟后負荷。
【關鍵詞】 感染性休克;血流動力學;血管加壓素
effect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yu haotian*,chen liping,yang bo.*medical department,no.309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etro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terlipressin on hemodynamic variable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 25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infused continuously by lowdose terlipressin. after baseline was measured at the initiation of terlipressin therapy,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and renal function were detected at 6,12,24,and 48h. all the processed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continuous lowdose of terlipressin infusion resulted in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a rapid decrease in heart rates and norepinephrine requirements in these patients,withou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ardiac index and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moreover,the survivors had more active response to terlipressin than the non-survivors had.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lowdose of terlipressin continuous infusion is a potent vasopressor to improve hemodynamics without obvious adverse effects.
【key words】 hemodynamics;septic shock;terlipressin
感染性休克多發生于糖尿病、腫瘤患者合并嚴重感染以及創傷、器官移植、大手術后,及體內留置導管的危重患者,常見于革蘭氏染色陰性菌感染[1]。在此病理過程,大量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炎性因子被釋放,導致全身血管舒張和血流重分布,伴隨著動脈血壓降低及器官灌注的不足。因此有效的血流動力學支持以保證內臟器官的充分灌注,是感染性休克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手段[2]。特立加壓素(tp)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壓素類似物,近年發現它能較好地維持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動脈血壓。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普通外科共收治外科感染性休克患者35例,對其中25例需要較大劑量去甲腎上腺素才能維持基本動脈血壓的嚴重感染患者,給予小劑量持續泵入tp治療,本文對其血流動力學方面的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5例“去甲腎上腺素抵抗”患者[經充分的液體復蘇后,去甲腎上腺素需要劑量 15 g/min以維持平均動脈壓(map)60 mm hg(1 mm hg=0.133 kpa)]給予小劑量持續泵入tp(批號:fg.germany,200802101156)治療(2 mg/24 h)而不給予負荷劑量,目標map為75 mm hg,超過此值時下調去甲腎上腺素至最小維持劑量直至停用。按患者最終的存活情況分為存活組與死亡組。其中存活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齡(50±19)歲;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數(65±13)%;平均體重指數(16±6)kg/m2。原發疾病分別為重型胰腺炎2例,化膿性膽管炎4例,胰瘺合并腹腔感染4例,腸瘺合并腹腔感染3例,術后肺部感染4例,導管源性感染1例。死亡組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齡(53±15)歲;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數(62±9)%;平均體重指數(18±8)kg/m2。其中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1例、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6例。原發疾病分別為重型胰腺炎3例,胰瘺合并腹腔感染1例,腸瘺合并腹腔感染1例,術后肺部感染1例,導管源性感染1例。2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tp治療48 h的觀察期內患者均存活,且未發現與tp相關的不良事件,如新出現的胃腸、皮膚及心肌缺血。
1.2 分析指標 所有患者均行右側橈動脈置管、右頸靜脈置管、動脈漂浮導管,外接多功能監護儀,監測map、肺動脈楔壓(pawp)、心臟指數(ci)、全身血管阻力(svr)。留置導尿管監測尿量。對所記錄的tp治療6、12、24、48 h后的血流動力學參數(map、pawp、ci、hr、svr)以及去甲腎上腺素使用劑量的變化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0.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fisher’s精確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mann whitney檢驗對存活組和死亡組在不同時相點的測量參數間進行比較,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存活組和死亡組在tp治療6 h后,與治療前相比(基線水平)map明顯升高(p<0.05),hr下降(p<0.05),直至48 h觀察期結束map均能穩定維持在目標map以上(p<0.05)。2組在各時相點pawp、ci、svr與基線水平相比并無明顯改變(p>0.05),而治療12 h后死亡組比存活組具有較高的pawp和hr(p<0.05)。2組去甲腎上腺素需要量在治療后6 h即逐步下調直至觀察結束(p<0.05),并且死亡組在治療24 h后的藥物劑量即明顯高于存活組(p<0.05)。見表1。表1 心肺血流動力學參數及去甲腎上腺素劑量比較注:與基線比較,*p<0.05;與存活組比較,#p<0.05
3 討論
mods是感染性休克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最多用于感染性休克的血管活性藥物是去甲腎上腺素,低劑量的去甲腎上腺素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時的血流動力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管對兒茶酚胺類藥物的反應性將逐漸降低[1-3],而增加劑量則有可能因內臟血管收縮,導致血流灌注及氧輸送的減少,對危重患者的預后極為不利。因此尋求一種能夠替代兒茶酚胺或與其聯用的血管加壓藥物是十分有臨床意義的。我們的分析顯示,低劑量持續輸入特立加壓素能有效升高map并降低心率。可見對于感染性休克引起的頑固性低血壓患者,劑量持續輸入tp能夠提供穩定的血流動力學支持。tp主要通過與血管升壓素神經元v1受體結合,而與v2受體結合能力較弱,通過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來介導血管收縮反應。和兒茶酚胺相比,tp的縮血管作用在感染性休克的病理過程中不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削弱[4],且由于tp的半衰期較長為6 h,臨床上多采用間斷“彈丸式”靜脈推注的方式給藥,以期迅速提高全身動脈血壓,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這種給藥方式明顯增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肺血管阻力、降低ci,從而可能增加心臟做功及心肌耗氧[5]。有研究表明,低劑量持續輸入tp(1.3 g·kg-1·h-1)與去甲腎上腺素(15 g/min)具有相同的安全性[6]。一項最新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發現,低劑量持續輸入特立加壓素能夠有效逆轉感染性休克時的低血壓狀態,并且明顯降低去甲腎上腺素的使用劑量[7]。本組資料顯示,對于血管舒張性低血壓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在使用去甲腎上腺素的基礎上,低劑量持續輸入tp而不采取“彈丸式”靜脈推注給予負荷劑量,能有效提升血壓、降低心率,且對pawp、ci和svr均無明顯影響,從而可能降低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的發生率,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存活具有積極意義。我們的數據還顯示,低劑量持續輸入tp能有效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使用劑量甚至停用,從而可能消除了兒茶酚胺對心血管系統的不利影響。同時,存活組的去甲腎上腺素需要量明顯低于死亡組,表明對tp治療有反應的患者預后較好[8]。因此對于一部分“兒茶酚胺抵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我們推薦在充分液體復蘇的基礎上,采用低劑量持續輸入tp、聯合去甲腎上腺素作為血管升壓藥物,以保證足夠的動脈血壓,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同時進行以抗感染為主的綜合治療。
綜上分析,低劑量持續輸入tp或聯合較低劑量的兒茶酚胺類藥物,能夠有效恢復“頑固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穩定,且未發現明顯與之相關的不良反應。我們推測有朝一日,tp聯合去甲腎上腺素有可能成為感染性休克治療的一線藥物[9]。
【參考文獻】
1 高景利,李曉嵐,王愛田.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對感染性休克患者腎灌注的影響.河北醫藥,2008,30:1118.
2 胡皓天.兒童膿毒癥及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評價.中國全科醫學,2009,12:265.
3 邱海波,楊毅,劉松橋. 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容量復蘇和血管活性藥物應用. 中國危重病與急救醫學,2004,16: 451453.
4 delmas a,leone m,rousseau s,et al. clinical review: vasopressin and terlipressin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critcare,2005,9:212222.
5 westphal m,stubbe h,sielenkmper aw,et al. terlipressin dose response in healthy and endotoxemic sheep:impact on cardiopulmonary performance and global oxygen transport. intensive care med,2003,29:301308.
6 ertmer c,rehberg s,morelli a,et al. current place of vasopressin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septic shock. curr infect dis rep,2008,10:362367.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80
Research on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of Students' Study and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in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ase Study o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 Mi[1], XIANG Ruitao[1], QIAN Chaojun[2]
([1]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Hu'nan 417000;
[2] Loud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 Loudi, Hu'nan 417000)
Abstract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n students, teachers, school conditions in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survey,it survey For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thods of a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entral province of hunan.we hope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in promoting student management level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For newly 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 words newly-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earning behavior; management strategy
1 調查背景及范圍
與傳統本科院校和重點本科相比,大多數處于地市級城市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整個高校生態系統中處于弱勢地位,學校在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生源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壯大,除了科學定位辦學方向,創新辦學模式和突出辦學特色之外,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最為關鍵。目前,針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群體的學習態度及學習行為方面所進行的調查和研究相對較少,未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同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方向與人才培養目標愈加明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各種規格人才的培養水平最終體現在學生身上,因此,通過考察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情況,我們才能更直接和客觀地了解教育的效果,才能更加針對性地找到其應用型、實用型高級人才培養的策略。
據此,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選取中文系、外語系、機電工程系、經濟與管理系、音樂系、教育科學系、數學與計量經濟系、政法系、化學系、美術系等10個系部,問卷對象涉及每個系部不同專業學生。調查的主要內容為學生的學習態度、 課堂學習行為、課外學習行為、學校日常管理四個主要方面。在218份有效問卷當中,男生占32%,女生占68%。大一學生占14.2%,大二學生占21.1%, 大三學生占64.5%,被調查的學生專業分布范圍較廣:經濟學2.76%,法學占9.21%,教育學13.36%,文學占14.28%。理學占13.36%,工學占17.97%,藝術學占20.27%,管理學占8.75%,選取不同系部不同專業的學生以保證調查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學習行為現狀及分析
2.1 學習態度
關于學生的學習態度的調查主要基于學生自身感受的學習壓力大小、學習目的、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障礙、學習能力、對所學課程的評價、是否厭學及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因素、學習自主性和對認可老師的看法等方面。
所調查的部分學生學習自信心不足,覺得自身學習能力一般,從而在學習過程覺得學習壓力較大。有些學生因為沒有制定系統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感覺學習狀態迷茫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生學習主要內因是學生自身的學習動力,而被調查學校的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自制力,加上學習動力不足,更容易受到外界其它因素的干擾,學生對學習的注意力分散,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部分學生認為取得好成績才是引起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體現了這些學生學習成績唯分數論的觀點,也反映我國現行教育評價體制方面存在考核機制單一的弊端。學生普遍認為在學校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了解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學到一些有用的知識,而這些知識的獲得與教師教師水平的高低有關系,另一方面與學生自身學習的主動性有關系。我們調查的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反映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學生自身學習綜合素質一般,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有待提高;學校整體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風氣需要積極持續的引導和營造
2.2 課堂學習行為
對課堂學習行為的調查主要集中在學生上課的主要狀態、是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上課做筆記的方式、是否遲到及原因是否逃課及原因、對課堂學習如何總結、自身學習方法等方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上課遲到的學生較多,甚至部分學生逃課,上課的時候部分學生不聽講,這種現象較為普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也看到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講小話,做其他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課堂學習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從而表現在課堂上是提不起主動學習的興趣。課堂的同伴學習也會影響學生之間的學習行為,如心理學上所說的“從眾心理”,部分學生不良的學習行為如遲到、逃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等很容易被其他同學所效仿,從而導致普遍性的不良學習行為的出現。教師的教學水平體現在課堂上是教師的教學內容及采用的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這是影響學生課堂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教師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就很容易就產生散漫學習的狀態,不良的學習行為直接導致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差。
2.3 課外學習行為
學生課外學習主要調查學生課外是否與別人交流學習問題、課前的預習、課后的復習、課后解決問題的方式、抄襲作業的行為及對抄襲的看法等方面。
課外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學生課外學習狀態不盡如人意,部分學生在課前沒有或很少預習,課后沒有或很少進行復習;解決學習問題的方式自身的思考少,主動性不夠;部分學生會抄襲作業并且認為抄襲作業的行為可以理解;學生課外活動方式單一,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通過調查分析: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學校沒有給學生創造大量的課外學習平臺,比如學校的圖書館自習室容量有限,實驗室的開放有限制,課外的實踐性活動類型少。另外,這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也有關系,課外學習需要學生要有一定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4 學校日常管理
學校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影響到學生日常學習行為的養成,因此我們選了一些學校基本的日常管理方式進行了調查。主要體現在學校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規范、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引導和對學生良好學習行為提供的各種條件上輔助和便利方面。68.2%的學生表示學校的日常管理不是很嚴格,這是基于大學生已經成年,已經具有一定的日常管理能力。53.91%的學生表示平時在學校除了任課老師以外,很少與其他老師接觸,只有17.97%的學生表示與系部內的老師和輔導員經常有接觸。管理者對學生行為的引導主要體現在教學和日常的管理中,較少的接觸時間導致的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狀況了解不甚全面。53.91%的學生表示學校不需要經常去寢室查寢,學生個人具有一定生活約束力。查寢是管理大學生的一項常規工作,這項常規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學校掌握和了解學生在寢室生活和學習的基本情況,及時發現相應的寢室生活和學習問題并予以解決。另外,我們要求學生說明還有哪些對學校管理的建議,主要體現在大部分學生都覺得需要學校人性化日常管理,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高;加強寢室和教室建設,提高寢室質量(包括用水、用電、安全性),加強教室基本設備的維護和管理等方面。這些輔助和便利條件有助于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上的后勤保障。
3 改善學生學習行為的教育管理策略
3.1 加強對學生良好學習行為養成的管理策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應該重視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針對其學生特點,學校的管理至關重要。從調查的數據來看學生對學校在教學方面和后勤保障方面的管理有自身的看法。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學校教學和后勤服務管理不是很滿意,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多。結合調查分析,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需要學校提供良好的教學秩序和相對較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這是教育服務學生一個基本理念。
增強和改善學習硬件和軟件方面的配置是一個重要的管理策略,在硬件方面:增加圖書館的自習教室座位、增加圖書館藏書、進一步改善教室和寢室衛生條件,完善教室多媒體設備,改善寢室用水用電條件;在學習環境的軟件方面:加強學校學風建設,嚴格獎懲措施,豐富學生課外生活,營造濃厚的學習文化,注重寢室良好學習文化和氛圍的引導。
3.2 優化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管理策略
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學校、教師和學生三者互相影響。首先,學校要改革教學管理模式。學校可實行彈性化學分制管理,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分自由地選擇課程,使學生以修滿學分為標準提前或推遲畢業,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發揮自己的特長,培養和增強自身的素質,以提高社會適應力。其次,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要求并督促學生上好每一節課,不無故缺課,做到上課認真聽講,課堂做好筆記,課后認真完成作業。最后,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加強個性化教育,活躍課堂氛圍,這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和效率的最佳方法。
3.3 創新對學生課外學習行為形成的管理策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大學生應努力提高和完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各種方法進行廣泛課外學習,積極與人交流,并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從學校管理角度來看,學校要創新學生課外學習的管理和手段,提供各類課外學習的平臺,多途徑激發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各類學生團體開展學生感興趣的課外社團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相關課題或有主題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各類課外創新性活動,提高學生參加各類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的資助力度,以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運用,提升學習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鄭亞娟.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與思考[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2(12):141-142.
一、前言
體育地理學是一門橫跨體育學與地理學的新興學科,在具有所有學科門類通性的同時,也有著其學科本身的個性。研究體育地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對于提升體育地理學的教學實踐水平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概述體育地理學著手本課題的研究。[1]
二、體育地理學概述
1.體育地理學的概念
體育和地理學界的部分學者從不同角度探索了體育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問題。到現在為止體育地理學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之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競技方面,對于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這兩個研究領域還處在一個不夠深刻的層面。
2.體育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體育地理學是體育學、地理學的交叉學科,屬于綜合性的學科之一。根據地理學和體育學本身固有的待殊的性質,既屬于人文科學又屬于自然科學,所以,體育地理學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學科特性,它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或界限,其內部的特定性質或功能相對一致而有別于外部鄰區。區域性是體育地理學與其他體育科學區別的根本點。休育地理學屬于地理學與體育科學交叉的學科,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又屬于社會科學。起源于地理學和體育學的體育地理學從誕生之時就具有學科綜合性特征。[2]
3.體育地理學研究的內容
根據體育地理學的特性,體育地理學研究的內容可以分為,對自然環境和對人文環境的研究兩大類。自然環境的研究主要是體育活動的主體要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活動項目符合當地的,校本的課程資源。如:南北方的氣候條件差異,地理環境差異等不同的人類生存環境對人類體育發展的制約性,體育的發展方向和進程依賴于生存環境,影響人們的人文環境的研究主要是活動的項目與當地的民族、民間的非物質文化相結合,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發展和傳播。不同的地區的人文環境差異很大,有些地區少數民族的人文精神豐富,有些地區的傳統體育項目保留的很好,這就有利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的開發人文環境資源作為體育課程的項目選擇。
三、體育人文與地理環境的研究
人類文化形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相聯系的,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形態,同樣也不可避免地與地理環境的發展相聯系,甚至其依賴地理環境的程度遠大于其他文化形態。體育文化作為人類文化形態的一種,當然也深深地,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特質,民族文化又深深地規范著,體育文化的內涵一個民族、一個地域體育運動的風格、美學觀、價值取向都深深地反映著這個民族或地域文化的特征。
目前,關于體育人文與地理環境的內在關系也是體育地理學研究的熱點。鄭勤在2012年從文化學的角度,通過地理環境與體育運動和體育文化的關系研究,探究世界體育文化空間布局的特點及其原因所在,研究認為地理環境直接決定著運動項目的產生、規范著體育文化的內涵及對體育文化空間擴散具有一定的直接影響。王秋娥從現代體育與人文環境之間進行了相關討論,認為體育與人文環境有著本質和邏輯上的聯系,一方面人文環境是現代體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它以內化、同化和默化等多種形式制約人們對體育本體價值的認識水平,進而制約著現代體育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另一方面現代體育的發展是人文環境優化和凈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豐富人文環境內涵最生動最直觀的媒介之一。段文彬等以地理視角觀察體育文化,對我國體育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行探討;文章從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地勢和地形條件、水域條件等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和人體體格、文化背景與民族傳統、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人文地理環境因素的差異上探討了體育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朱梅新等就新疆傳統體育的人文地理特征進行了相關研究,認為新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在新疆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形成與發展的,新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草原體育文化;而綠洲體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及產生眾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則呈現出各區不同的特征。[3]
四、體育地理信息系統功能及構建過程
該功能主要用于獲取體育原始數據,保證體育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中的數據在內容與空間上的完整性、數值邏輯一致性與正確性等。一般而言,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的建設占整個系統建設投資的70%或更多,并且,這種比例在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改變。因此,信息共享與自動化數據輸入成為體育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隨著掃描技術的應用與改進,實現掃描數據的自動化編輯與處理將是體育地理信息系統數據獲取研究的主要技術關鍵。我國體育數據庫的建立工作還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區域性的數據整理工作目前還僅限于部分領域,如體育場地、體育人口等等。例如,國家體育場地設施普查可以得到城市體育場的整體情況,但是,在城市中的具置、交通、住宿、飲食等基本相關信息卻基本不再統計之列。因此,今后應考慮建立科學、規范的數據統計體系,編輯數據也要充分考慮地理空間分布特征。
2.數據處理數據處理是指將獲取的原始數據按照地理信息系統的要求進行的各種轉化。初步的體育統計數據處理主要包括原始數據的格式化、轉換、概括。數據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數據結構的數據間變換,數據結構是指數據組織方式,在GIS中數據表示方式主要有柵格數據、矢量數據及柵格矢量混合數據。數據概括包括數據平滑、特征集結等。目前,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概括功能極弱,與制圖綜合的要求還有很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發展。
3.數據存儲與組織這是一個數據集成的過程,也是建立體育地理信息系統的關鍵步驟,涉及到體育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組織。在體育地理數據組織與管理中,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將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融合為一體。初步研究認為,可將二者分開存儲,再通過公共項(如編碼)來連接。這種組織方法的最大缺點是數據的定義與數據操作相分離。目前,諸如面向對象數據庫的設計都在努力解決這些根本性的問題。
五、結束語
通過對體育地理學理論體系構建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體育地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要以其學科特點為基礎,深入研究該門學科的精髓。有關人員應該從實際出發,密切結合體育地理學的教學實踐,構建出最為優化的學科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一、從傳統的“區域性”和“綜合性”到新時期地理思維的十大特性
1.從區域性到區域科學 傳統的地理思維主要是剖析不同區域 的內部結構,揭示不同區域特征的差異性和相似性、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 的制約關系。在中國,早在20世紀40年代~50年代以前,地理學家所開展的大量的小區 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來區域地理學的復興,都表明了區域特性在中國地理思維特性中 的重要地位。
在國外,區域科學產生于半個世紀以前,區域科學對區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傳統的區域 概念更進一步。 現代區域科學更強調從一般到具體的演繹和定量分析,把解釋和建立模型作為中心任務,無疑是對地理區域思維的一種完善。
2?從綜合性到綜合地理學 地理事物的多樣性、整體性決定了地理思維的綜合性特點。人文現象之間、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之間均存在錯綜復雜的關聯, 只有對所有關聯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從總體特性上進行研究,注意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影 響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作為對傳統地理綜合特性的延伸,綜合地理學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綜合地理學要求實現 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合作與統一,同時要運用和吸取經濟學、工程技術科學、生態學 、行為學和政策科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積極推動區域綜合開發、區域系統工程和區域綜合問題(如黃河斷流、三峽工程和長江流域的治理與開發等)的研究。
3?從人地關系到區域可持續發展 地理學有人地關系研究的傳 統,從地理環境決定論、適應論、二元論、唯意志論到人地協調論,是人地關系演 變的一條主線。吳傳鈞先生認為地理學應著重研究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研究它的形成過程 、結構特征及發展趨向的規律性。近年來所出現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它涉及人類社會中人口、資源、環境、經濟、文化、技術等各個方面,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人地關系演化序列中一種較為完善的形態。實際上,可持續發展觀念與人地關系協調 論的要義不謀而合,從而使得地理學在開展這一專題研究、發揮可持續思維方面擁有得天獨 厚的優勢。
4.從空間性到空間系統 空間性可視為地理學所特有的屬性, 它強調研究地球表層空間差異的現象、原因及其規律。現代的空間概念已演繹為空間系統的 概念,并在區域開發與人文領域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一定區域的“點”、“線”、“面” 綜合構成了“空間系統”,而“空間系統研究”則著重考察空間內“點”、“線”、“面” 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機理與相關的政策調控。
5.社會性 社會科學以人及社會現象作為研究對象,而地理學 則著重研究社會現象的地域結構,以及具有空間屬性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社會地理學是 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我國的社會地理學是在進入90年代以來社會轉型加快、社會問題愈加 突出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社區地理、城鄉貧困、犯罪與交通事故地理和鄉村城市化等都是 重要的研究領域,而城市社會空間結構與空間分異、鄉村社會空間系統等則屬近年新興的熱 點研究領域。
6?實踐性 地理學向來重視其實踐作用的發 揮,從早期的人民公社規劃到農業區劃、行政區劃、城市和區域規劃,再到近十余年所廣泛 開展的土地利用規劃、旅游規劃、各種鄉村規劃(如集鎮規劃、鄉(鎮)域規劃、村莊規劃)和 土地評估等,無不表明地理實踐思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貢獻,新時期這一思維特性還有待進 一步發揮。
7?時段性與時空系統 一般人認為,時間是歷史學的特性,按這種觀點,歷史地理學既可算作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又可算作歷史學的分支學科。但若論及 長時段思路則非地理學特性莫屬。歷史學所研究的已知的人類文明史不過是5000年左右,而 自然地 理學與第四紀地質學則動輒研究10萬、20萬乃至數百萬年以來環境與海平面的變遷、古人類的起源。現代地理學還注重時間與空間的結合,即從時空系統的角度來研究地理現象,揭示 其動態變化特征及一般演變趨向。
8?宏觀性和微觀性 地理學向以宏觀研究見長,強調從大處著 眼,開展系統的體系研究,如城市地理中對城鎮體系的研究,就是把城鎮看作一個點,研究 一定區域內點與點之間的關系,包括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組合結構、地域空間結構和網絡系 統結構。近年來,地理宏觀研究中出現了研究大區域或大系統的宏觀問題的趨勢,如對地球 科學系統、陸地科學系統的研究。
地理也重視微觀領域的研究,如同屬城市地理,微觀研究則把城鎮看作一個面,綜合研究 城鎮的內部空間。如近年興起的公司地理研究,探討地方化與柔性生產網絡的作用,研究國 有企業改革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等。微型社區更是典型的微觀研究,如對北京“浙江村” 、蘇南集鎮等的研究,通過微觀研究,歸納、衍化類型,從而具有更為普遍的指導意義。
9?學科交叉性 地理學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緣于其具有極強的學科交叉性,如地理學與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民俗學、人口學、政治、軍事、民族和宗教分別衍生出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民 俗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民族地理學和宗教地理學等。尤其是與 計算機處理技術、遙感、數理統計等所衍生出的地理信息系統、地圖與遙感、計量地理學等 無不發揮了巨大作用,使地理學科獲得勃勃生機。
性質和歸屬
什么是歷史地理學,我們認為現代歷史地理學應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及與人類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的科學。
長期以來,對于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歸屬問題爭論較大,歸納起來有四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輔助學科。這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主要是探討歷史上州縣興廢和疆域變遷,進而為歷史學的研究提供輔助,為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供空間的定位。故在很長時期內,人們一直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在全國高校歷史系的教學中,中國歷史地理學在一些學校是作為專業必修的基礎課,一些作為專業選修課。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即地理學的一門輔助學科。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是與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復原過去的地理環境,進而闡明當前的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為當代地理學服務。這種說法成為目前歷史地理學界的主流觀點。
一種說法是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與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由于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理學,而研究時間、資料和方法又多是歷史學的,認為歷史地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新學科。歷史上便有所謂“史地不分家”之說,一不了解歷史地理學的人,往往還認為是中學的歷課與地理課的簡單重合。
當然,隨著歷史地理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有些學者感到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相對獨立的、綜的科學。其實早在20 世紀60年代中國已經有人感到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獨立的學科。20 世紀 9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公開認為歷史地理學應將社會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作為最重要的研究內容,提出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獨立的綜合的學科。
不管學科歸屬怎樣,中國歷史地理學目前在歷史教學中受到的關注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這體現了中國歷史地理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的重要。
現代歷史地理學是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及與人類和人類社會關系的科學,歷史上的人地關系是這門學科的核心。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特色主要是盡全時空和人地互動,這應成為我們學習歷史地理學最終應樹立的理念。要達到這個境界,則首先要對一些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和認識,這是我們歷史專業的中國歷史地理課教學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中國歷史地理的基本內容
歷史地理學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各方面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內容和重點并不完全一樣。
歷史自然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基本背景,是承載歷史人文地理各種景觀的舞臺。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了解歷史自然地理知識,是了解人類產生以來人類環境變化及與人類關系的關鍵,也是進一步學習歷史人文地理的基礎。在歷史自然地理中,歷史氣候的變化影響著水文、植被、土壤、海岸等方面的發展趨勢,故歷史氣候變化的學習應是歷史自然地理學習中最重要的內容。從學習這個角度上講,我們需要了解近五千年來中國氣候冷暖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并對這種周期性氣候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則還需了解這些周期性變化的主要特征、產生變化的自然和社會原因,怎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從考古學、物候學、文獻學、現代觀測資料來復原過去氣候的方法。植物生長特性和周期、年輪判讀法、動物的生長特性、海平面的升降、雪線的升降、冰川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對學習歷史氣候地理用處十分大。如果從更高的要求出發,學習怎樣復原過去的森林覆蓋率、河流徑流量、土壤肥力變化、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歷史人文地理是我們學習歷史地理的主要內容,我們如果將歷史地理學作為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來看,學習歷史地理學的這部分內容就是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歷史發展服務的。
歷史政區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最傳統的部分,學習者應完全掌握實行郡縣制以來這兩千多年來中國行政區劃的基本變化規律,并初步了解這種變化與中國傳統社會的關系。進一步研究,則應從行政區劃與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來考慮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并對現實行政區劃的實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像秦漢時期的郡縣制、監察州、道、都護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僑置郡縣、土斷、雙頭州郡,唐宋時期的道路制、都督府、羈縻州、市鎮、軍、監、頭下軍州和元代以來的行省、道、市等有特別意義的行政區劃變化都應是重點了解的。
中國歷史疆域地理主要是分析近五千年來,在東亞地區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地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的疆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歷史疆域史不應僅是幾個中原核心王朝的疆域變遷史,而應是活動在這個時空內的所有民族和政權的疆域變遷史。歷史疆域地理的學習重點應是近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史,西北和東北疆土的喪失、外蒙古的喪失、南海諸島的爭端、中印和中越邊界的變化等都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內容。
歷史經濟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學習中內容最多的部分,廣義的歷史經濟地理應包括經濟區域的演變、農牧分布線的推移、農業植物的嬗變、手工業分布、交通通道的變遷、城鎮的分布、人口的分布變遷等內容。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經濟的發達程度左右著整個經濟的水平,故在學習中要特別注意。以農業為核心的經濟區域地位的升降應是歷史經濟地理學習的重點,其中唐宋之際中國經濟中心的東移南遷的過程及其原因,應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這個問題時,要充分利用歷史地理從人地關系思考問題的優點,除充分考慮社會的因素外,更要十分重視自然因素,特別是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變化的因素。同時,從技術層面分析,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個新的學習角度,如漢、宋、明清三次農作物的引進對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歷史交通地理在古代承載著主要的信息傳遞功能,各歷史時期的主要交通通道也應成為學習的重點。如歷史上的直道、馳道、西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隋唐和元明清的大運河,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與交通有關的是城市的分布變遷,城市分布變遷與經濟區域重心的發展變化關系十分大,故歷代重要的都城位置變化和重要的經濟都市分布變化也是歷史城市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 歷史人口地理在傳統社會里也可以包括在歷史經濟地理中,因在傳統社會里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當然,由于歷史人口發展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單獨分出來學習和研究。
歷史人口地理與人口史的學習方法和側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歷史人口地理的學習更應看重歷史人口的地理密度變化。在歷史人口地理學習中,人口流動產生的移民現象也是一個學習的重點。與移民史不同的是,移民地理的研究更重視人口移動造成的人口和經濟要素的空間變動及其原因和影響,特別是造成資源與產業配置的變化,尤為重要。一些重要的歷史移民事件,如歷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唐末波動、靖康之亂等事件造成的北方民族南遷,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闖關東、走西口、跑口外、走臺灣,都是應重點掌握的典型,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事件。
歷史文化地理的學習應重點掌握歷史人才和學校書院分布的變遷,這是與中國經濟文化分布的東移南遷關系十分密切的。至于文化地理的其他部分由于目前在歷史地理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對于它的學習還需更多地本著從探索角度來分析一些問題。
三、熟悉有關中國歷史地理的著作
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國歷史地理,閱讀一些中國歷史地理書籍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青年出版社在 1981年出版了一本 《中國古代史常識·歷史地理部分》,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是我們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一本入門書籍。1985 年以來,先后出版了 11 部中國歷史地理的通論性專著和教材,即王育民的 《中國歷史地理》、馬正林的 《中國歷史地理簡論》、張步天的《中國歷史地理》、鄒逸麟的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史念海的《中國歷史地理綱要》、陳昌遠的《中國歷史地理簡編》、韓賓娜等的 《中國歷史地理》、陳代光的《中國歷史地理》、張全明等的《中國歷史地理論綱》、李恩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耿占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今年,我編著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教材和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理》教材也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些專著和教材都是我們初步了解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讀物。如果需要進一步的學習,自然地理方面可參閱中國科學院編著的 《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人文地理方面可參閱鄒逸麟主編的《中國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一書。歷史地理的學習中閱覽歷史地圖是十分必要的,這方面可以參考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全書共 %冊,主要是歷代政區和疆域圖。如果在學習的同時有探索的興趣,可以先了解研究現狀,可參考杜喻等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論著索引》和華林甫編著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兩書,并可閱覽《歷史地理》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兩個專業刊物。在此基礎上,再閱讀有關歷史地理的重要歷史文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24
高中地理教學在應試的壓力下,逐漸與實踐脫軌,這與地理學習的最初目的和學科特性都是不相符的,從其學科特性而言,實行實踐教學是必要的。在實行實踐教學中,我們重點討論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精神,這是實踐教學學習的前提基礎。同時本文也列舉了幾種實踐教學的方法。
一、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地理學科具有其特殊性,它被稱作是“文科中的理科”,因為它綜合了理科的實踐性和文科的人文性,可以說它既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科學的一部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它是人們在對自己所生存的地理環境長期觀察記錄,通過實踐、實驗考察之后,得出的客觀理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數理知識,所以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常常會需要通過計算來得出結論。而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它多以文字描述理論,其中許多常識知識需要學生強制記憶,運用邏輯語言進行論述解答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被劃分為文科學科,它的人文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視,教學方法多以知識傳授為主,要求學生牢固記憶知識點,在考試中能夠復述出來,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提高記憶力、更好的記憶知識。而關于其實踐性的部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實踐來源、對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的解釋這些問題都一無所知。實踐教學的缺失對于學生地理學習的影響是極大的,短期而言,以記憶為基礎的學習方式無法滿足大量知識學習的需要,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對知識理解模糊混亂。
例如關于日出日落的季節變化,我們認為是一個極其簡單的知識點,但是反復地講解同學們都無法掌握,甚至在考試中也會混淆,成為一個易錯點。長期而言,地理知識的學習,當然包括所有知識的學習,最終都不是為了滿足考試要求,也是要能回歸實踐,運用于實踐,但是許多同學表示,在學完地理之后甚至還分不清東南西北,在課本上見過的各種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分辨不出來,可見地理教學與實踐的脫節已經十分嚴重。
無論是從地理學科的科學實踐性而言,還是考慮實踐教學缺失的不良影響,實踐教學都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實踐創新精神的培養
實踐教學,首先要考慮到對于學生實踐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這是進行實踐的先導和前提,實踐精神反映動手操作能力,而創新精神反映創造開拓能力,二者都是實踐學習必不可少的素質。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發現新鮮事物的喜悅,以及對于自己所創造的成果的喜悅,都反映出我們對于實踐創造的渴望。而讓我們產生這種渴望的前提,是我們要把這件事、或者物當作是自己所喜愛或者是負責的事,我們稱之為“主體意識”。所以如何讓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實踐探究的愿望,我們就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
首先要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要認識到學習對自己是促進提升而不是僅僅為了考試;其次是要讓學生了解所學課程的意義,例如地理學科是對我們所生存的地理環境的系統學習,對于我們所常見的各種地理現象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讓學生帶著責任感和興趣學習,才能在學習中采取主動的姿態。
(二)創設學習氛圍,激發學習動力
外部環境同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維狀態,為了能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思維,我們注意在教學中營造積極、民主的學習氛圍。
課堂教學要“化靜為動”,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地展現出來。因為地理教學最忌諱“照本宣科”,這會使知識晦澀難懂,使課堂沉悶乏味,學生被動地記錄知識,缺乏積極思考研究的動力。動態地展現知識,一方面是指根據各知識點的不同內容特性采取不同的展現形式,例如經緯度知識我們運用地球儀教學,關于地理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我們采取通過記錄片展現。另一方面,動態展示知識的現象到結論,不采取直接現象到結論的一次性展現,而是通過提問將整個學習過程串聯起來,讓學生時刻進行思考,以保持課堂的活躍以及學生思維的活躍。
三、實踐教學創新方法初探
由于地理學科的科學實踐性,進行實踐教學的阻力大大減小,在實際教學中,越來越多的老師根據教學情況引入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本文中,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參考,以以下幾種教學方法為例做說明。
(一)實驗設計法
在地理學習中,存在著許多探究課題,包括各類對理論的驗證,但是教材中沒有具體的實驗研究過程,這就需要同學們自行設計實驗驗證。我們可以分小組探究的形式把研究課題分配給學生,讓同學們自行設計實驗研究。此教學過程包括知識點學習、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匯報評價四個階段,我們在教學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實驗設計和匯報評價兩個階段。
同學們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實踐可行性以及各種影響因素,同學們由于經驗不足,可能會產生設計不合理、不可行的情況,這會影響之后的實驗進程,我們要與同學們及時交流,指出其中的問題,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在匯報評價時,我們既要客觀評價,指出問題和改進意見,又要注意以褒為主,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探究的動力。
地理學具有綜合性強、知識體系分支繁多、涉及范圍廣泛、內容包羅萬象的學科特點,加之地理學作為一門專門學科,教學傳授過程中又需要運用多方面的學科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地理學科的學習難度。圖表分析法,能有效地降低學生對于復雜的圖形、題目條件的認識難度,對于學習地理學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學習中,無論是課本上的配圖、地圖繪本,還是做題訓練中碰到的圖表分析題,讀圖能力對于學生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能力培養。圖表分析,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地理環境、統計數據等等,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完整、立體的知識體系。正確使用圖表,對于初學地理者或者地理學科掌握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可以直觀地反映地理環境,方便記憶,從而增加學習興趣;對于對地理學習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來說,合理使用圖表能增強分析能力,他們對于基礎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在圖表中開闊他們的視野,發現新的知識。
據調查顯示,圖表分析法對于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運用廣泛,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促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理解正午太陽高度時,如何加強學生對于一年四季不同時間的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理解,畫圖是一種簡潔直接、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要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在大腦形成立體圖畫,同時動態反映時間對于正午太陽高度的直接影響。
二、高中地理教學對于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已經認識到圖表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加之地理學科高考中圖表分值的加重,教師正在有方向性地積極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比如,講到水循環時,針對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不同的水循環有不同特點以及不同地理范圍,如何掌握、分清各環節的水變化形態以及變化形式,圖表法是一種不可取代的授課方式,不僅能最形象地表現水循環的過程,還能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看似無形,實則在大腦中形成體系,與其他知識之間形成聯系。
1.培養學生對于讀圖能力重要性的認識
許多學生對于文科性質的地理學科的讀圖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地理的學習仍停留在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的層面上,這就需要加強讀圖能力重要性的認識,使讀圖訓練成為一種習慣。教師可以在平時學習中多增加一些讀圖的題目,有意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
2.培養讀圖能力重在實用
讀圖能力的運用重在為了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了解、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因此教學過程中應選擇一些直觀形象,對于知識的理解有真正意義的圖表,如此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讀圖能力,提高學生的地理思考問題能力。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時常貫徹一些讀圖的技巧,有效提高讀圖能力。比如,如何分清山川、河流,太陽公轉的四季變化的圖形規律,這些都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讀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313-01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地理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地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地理學習必須改變過分重機械記憶而輕理解記憶,過分重知識“再現”訓練而輕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的傾向,把實地觀察與調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習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科學態度、信息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新的地理學習理念將導引地理學習方式的轉變。如何在地里教學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筆者在近十年的地里教育教學中總結出一定的經驗,贅述于此,與專家同行商榷。
一、遵循地理學科特點,讓學生感受研究性學習的樂趣
在地理學習方式中,教師尤其要注重地理的研究性學習。本來地理學科應該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已有的或是能夠力所能及的實踐基礎,引領學生步入探究的軌道,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以至于解決問題,即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可以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問題情境階段,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實踐體驗階段,展現其已有的才能;第三,表達和交流階段,總結歸納新的成果。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還應充分注重知識的運用和活動的設計與實踐,弄清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類的特點和基本常識。本來課題研究是以認識客觀世界和人類自身的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社會調查、科學實驗和文獻研究等。項目活動設計應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如模擬設計某一條地鐵線路的活動等。所以,在地里教學中,尊重學生已有的實踐經驗,引領探究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遵循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效果
任何事物或現象都有其自身特有本質,已構成其獨有的特點,研究性學習也不例外。
1、過程性。地理研究性學習務必高度關注學習的過程,突出學生的參與和實踐。在過程中,一是重視學生的參與:如知識的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環節,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等;二是重視學生的應用:強調學生應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三是重視學生的體驗:包括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等方面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
2、社會性。地理學科的社會性十分突出,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應來源于社會、社區及身邊。學生探究學習過程應走向社會,并求得社會的廣泛支持。學生學習取得的成果將不同程度地有益于社會、服務于社會。
3、實踐性。地理學科教學的實踐性非常強,在其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一是注重地理信息搜集和分析活動。二要認真調查研究和實地考察。學生應根據地理學習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和實踐方法,積極開展調查和考察,獲取調查和考察的原始資料,同時,還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和觀點,總結出成果。三是師生全面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有關信息或知識成果,通過小組之間、師生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并逐步豐富地理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
4、自主性。自主學習時新課程學習方式的重要理念,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地理教學中教師結合地里學科特點,結合地理科學的空間特性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定能促進學生的自主能力的提高,自覺養成學習的好習慣。
5、合作性。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充分證明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學習的信息、創意及成果,培養合作的團隊精神。小組合作應以3-7人為宜,聘請能力較強的同學為組長,強化問題探究河學習方法引領,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學習效果。
教師把握研究性學的特點,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分工合作,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高中地理學習也是一個探尋真理獲取知識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使學生自身學習素質不斷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個人的知識基礎不同,思維品質不同,生活的感性經驗不同,因此幾乎不可能找到一種能適合所有人的最佳學習操作模式,學習方法的具體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異;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學習方法外,要特別注意本學科的學習方法,因為不同的學科特點不同,只有針對學科的特點來討論學習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些被前人的實踐證明是科學的、有效學習方法的基本原則和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可供同學們借鑒和參考的,學習方法問題是能夠通過研究、討論,將這些基本原則和規律性的東西與自己現有的學習方法作一比較,從中汲取必要的營養,并在學習實踐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不斷吸取別人的長處為已所用,不斷地在學習實踐中有意識地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能夠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雖然學習地理沒有一個公共的最佳方法,但還是有一些學習方法的基本原則和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可供同學們參照,不斷推陳出新。因此,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
一.中學地理的學科特點
通過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學習,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的地理學習方法存在一些問題,其原因之一是對地理學科特點缺乏了解,由此對地理科學習產生了一些誤解。
誤解之一:認為地理學科是一門背記的學科,只需考試前的突擊背書即可考得高分,這點已被考試證明是行不通的,
誤解之二:認為地理學科是一門文科學科,不少同學用學習語文、歷史、政治學科的方法來學習地理,結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學好地理,首先要對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1.學習的側重點是掌握“有什么規律?”“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學習“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樣的事物”“有什么特點”等問題,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記憶性的內容,因此其學習方法的側重點就是解決怎樣科學地、高效地記憶這些地理事實材料。
而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這些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成人類的相應對策服務。也就是說,應側重于通過多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導出一些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可見,高中地理的學法核心是在記憶的基礎上的理解和應用。
2.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為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3.許多地理問題都有知識與能力的跨學科特點。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與數學、物理、生物學科聯系較多,人文地理主要與政治聯系較多。對于我們面臨高考意義尤其重大。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而教師則是地理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因此,在組織整個課堂教學時,要注意放下“師”的權威架子,要以學生學習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戒備心理,真正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積極思維與想象。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游戲、討論、探究、實驗、觀察、調查、信息搜集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發展過程。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證據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尋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和空間,把獲取的地理知識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課外,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新教材內容體系的改變
新課標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簡短,圖、活動、案例增多,很多知識點到為止,內容非常突出時代信息,許多新內容教師沒有接觸過,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是變相地加重了負擔。設計的探索活動靈活新穎,學生很活躍,但由于活動過程多,一些活動需花費很長時間,一節課很難講完,往往按設計把試驗做了,但后面的內容難以進行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動沒有現成的答案。答案開放性過大,這對我們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講哪些、講多少、講多深、怎么講,很難把握。
在這種形式下,作為一線教師在業務上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高,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落實。備課時要加強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按單元進行課時備課,對每一節課要講的內容統籌安排(講多少、講哪些、講多深、怎么講)。并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搜集相關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豐富相關知識點,發動學生觀察現實生活和搜集相關材料。對于實驗課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在課前就對學生說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準備,如“沙塵暴的成因和風沙災害的防治”。這樣既不耽誤時間,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