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9: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言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認知語篇分析的文化語言學視角
2.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唐代邊塞詩的意象再現研究
3.吸納、修正與重組——帕爾默文化語言學中的認知語言學體系
4.論文化語言學中的語言與文化
5.文化語言學與外語教學
6.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閾下《紅樓夢》中的酒意象翻譯
7.《文化語言學》英譯中翻譯報告
8.穆斯林問候語“賽倆目”的文化語言學解讀
9.帕爾莫文化語言學視角下唐詩隱喻翻譯的意象圖式研究
10.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唐詩中意象的翻譯
11.中國古代建筑的人文精神——建筑文化語言學初探
12.文化語言學視角下邦索爾神父《紅樓夢》英譯本的詩歌意象翻譯
13.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語法探究
14.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閾下的《紅高粱家族》意象英譯探析
15.文化語言學視野中的網絡詞匯研究——以網絡話語交際中的詞匯為例
16.文化語言學視野下的漢語新詞語研究
17.文化語言學視角下英漢顏色詞隱喻對比與翻譯研究
18.文化語言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19.《文化語言學》(第六章)英譯中翻譯報告
20.六安地名的文化語言學研究
21.南陽市區地名的文化語言學考察
22.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英譯研究——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
23.文化語言學視角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意象翻譯研究
24.文化語言學視角下辛棄疾詞意象翻譯研究
25.文化語言學視野中的民族語言研究
26.文化語言學視角下《詩經》隱喻的英譯研究
27.文化語言學視角下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的意象文化傳遞研究
28.近十年文化語言學研究:回顧與反思
29.帕爾莫文化語言學視角下李煜詩詞譯本的意象翻譯研究
30.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道”詞義引申初探
31.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英譯中花卉意象再現研究
32.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宋詞情感意象翻譯研究
33.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域下李清照詞許淵沖譯本中意象移植
34.文化語言學視閾下的文化意象翻譯研究
35.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宋詞中水意象的英譯研究
36.語言研究的新視角——從結構主義到文化語言學
37.從文化語言學看接頭詞「お·ご的特殊規則
38.帕爾默(Palmer)文化語言學中的認知性
39.文化語言學論綱
40.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古詩中酒的意象傳達
41.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小清新”
42.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濟寧地名研究
43.第三屆歷史語言學國際會議
44.從文化語言學角度研究日語數詞
45.文化語言學視野中的對聯研究
46.文化語言學視域下金宇澄《繁花》的語言策略探究
47.許淵沖對蘇軾詞的意象再造——以帕爾默文化語言學為視角
48.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宋詞英譯意象傳遞研究
49.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典籍英譯意象再造濫觴
50.帕爾默文化語言學理論基礎構建
51.英漢動物詞匯文化語言學透視
52.文化語言學視角下《清平樂·六盤山》英譯的意象研究
53.中國文化語言學的再認識
54.唐詩情感意象英譯研究——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
55.文化語言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評邢福義教授主編的《文化語言學》
56.俄羅斯文化語言學的發展綱要
57.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域下許淵沖英譯邊塞詩意象翻譯研究
58.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紅樓夢》英譯中的庭院意象再現
59.文化語言學的理論建設
60.民族博物館館藏物品翻譯的文化語言學視角
61.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英漢動物隱喻對比研究
62.文化定勢在帕爾默文化語言學中的意象圖式的詮釋
63.對申小龍文化語言學的認識
64.文化語言學的方法
65.評申小龍的《文化語言學》等“著”作
66.帕爾默“文化語言學”及其發展評述
67.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漢韓慣用語對比研究
68.帕爾默文化語言學中的人類語言學情結
69.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英漢意象差異淺析
70.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西安地名研究
71.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語言學接口
72.淺談對文化語言學的認識
73.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酒文化的傳承
74.漢語文化語言學芻議
75.從文化語言學語篇情節視角下宋詞英譯研究
76.文化語言學認知模式的哲學闡釋
77.文化語言學的興起及其后示
78.蒙漢語禁忌語的文化語言學對比研究
79.大學生微信問候語的文化語言學解讀
80.蒙古族傳統飲食名稱文化語言學研究
81.文化語言學視域下漢韓長句翻譯研究
82.山陰地名的文化語言學分析
83.中國文化語言學范疇系統析論
84.從符號的角度看文化語言學
85.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詞匯意象傳遞
86.對“年度漢語盤點”的文化語言學解讀
87.說中國文化語言學的三大流派
88.藏語中“茶”的文化語言學意義辨析
89.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內蒙古東部地區方言詈詞研究
90.成都地名的文化語言學研究
91.文化語言學視野下的《論語》成語
92.日本文化語言學動態考察及反思
93.文化語言學視野下的《莊子》成語研究
94.中國文化語言學的涵義和界說
95.關于文化語言學的幾個理論問題
96.文化語言學初探
97.論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唐詩意象翻譯
二、西方文化教學的必然性
不同的民族可能在與大自然的共同斗爭中有相似的經歷或者體驗,這就使得不同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共性。例如:中文中有“同舟共濟”,英文中有“inthesameboat”;中文中的“藍圖”,英文用“blueprint”來表達。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由于處于不同的地域或者處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導致他們對相同的事物和經歷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英文中的Heisawolf表達的含義是他是一個好色之徒,但不過英語學習者不知道相關的文化背景就會以為“他是一個很兇的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一體化的迅猛發展,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和西方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就要求我們在不斷增強對西方各國的文化深入了解的同時,不斷強化英語水平,這也是對我國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和目標。文化的載體是語言。任何一種語言的背后都是某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文化。我們只有了解了語言中隱含的文化內涵,才能真正了解語言所承載的真正含義,我們才能夠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目前,由于大部分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過分側重語法、詞匯的講解,而忽略英美文化的灌輸,導致我國大部分英語學習者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較為低下,對西方文化了解甚少,這是我國目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西方文化了解的匱乏,導致英語學習者對中西文化差異缺乏敏感度、洞察力和識辨力。例如,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對一名美國女士說Youlookstrong,這種說法讓這名美國女士感覺心里非常不舒服,因為strong這個詞過于男性化,如果把strong改為healthy則表達的更準確,也會讓這名女士感覺很開心。因此不進行文化教學導致的結果是:一方面,在交際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誤解;另一方面,使用中文習慣進行表達,造成語用失誤、交流受阻。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強化英語運用的能力,還要不斷增進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語言有各種適用的場合。我們要用心體會語言的真實語義,就需要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什么情形下該說什么樣的話,什么話題是禁忌話題,都和他們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關系。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內容是文化,同時跨文化交際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世界正處在全球化進程中,英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相當重要,因為英語學習者只有了解了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含義,才能對西方人的價值觀、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等深有體會,才能掌握地道的英語。
三、西方文化教學的新途徑
西方文化教學的進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首先,我們應樹立正確的文化觀。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平等的,我們不能簡單的說某種文化比另一種文化有優勢或劣勢。我們在繼承、發揚和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要不斷了解西方各國文化,以適應時展的需要。其次,英語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融入西方文化教學。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除了明確語言點以外,還要明確文化點。文化點應主要圍繞影響語義和語用的各種文化因素進行講解,包括語言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等。教師在課堂上應強化學生語言的運用。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分組會話、分組討論或演劇目等。在進行不同典型話題的語言運用過程中,比如如何問候、表達謝意祝福等,學生會意識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生對語言所蘊含文化的敏感度。大量閱讀西方文學經典作品。通過大量閱讀西方文學佳作,學生不但可以了解該作品體現出的某個民族的文化,還可以學會如何鑒賞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應該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最后,教師在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之余,還應多組織英語課外活動,例如舉辦英語晚會、英文歌曲比賽、英文脫口秀、英文話劇、英語知識競賽、英語辯論賽、英美文化專題講座等。但這些活動的組織安排也應遵循一定的規則:英語課外活動應與課堂教學同步進行;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才是參加者和主導者;一切的活動要盡量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時間的安排要恰當合理。
四、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傳統的只強調語法、詞匯等的英語教學已經不再適合時展的需要,我們需要對英語課堂教學進行改革。1.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教師想要向學生滲透西方文化,就必須自己先找到相應的文化點,并具備介紹和說明這些文化點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具備扎實準確的英語語言基本功的前提下,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國家的文化,同時也要讓學生不斷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學生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達到用英語交際的正確有效。2.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尤其是培養在課后積極主動豐富西方文化知識的意識,這種意識的提高會增進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3.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學任務的決策者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者。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不斷加強對學生西方文化知識的灌輸,并通過制定合適的教學任務和實行可行的改革方案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4.教師要加強研究文化與語言、交際及英語教學工作的關系,不斷豐富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教授英語的單詞和語法,忽略文化知識的傳授,學生就會感到枯糙乏味,跨文化交際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再加上我們的學生身處中國,很難有機會去英美國家學習英語和感受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所以教師應盡力引導學生沉浸到英美文化中,最大程度地理解英美文化的內涵。教師的英語教學應針對課本內容和日常交際需要進行,將中西文化共性和中西文化差異融會貫通,從而使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有機結合。在課堂時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教師應盡最大可能在教學中融入英美國家歷史和社會生活全貌,最好配備DVD光盤,通過影像和聲音傳遞文化信息,使語言教學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的影像資料應展現英美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自然景觀、民俗風情等。這種展示將有利于學生了解英語在實際場合中的應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設置合適的語境,組織一些可涉及英美國家社會文化層面的分組討論或會話,話題盡量是學生感興趣的,激發他們講英語的欲望。
1.強調使用戲劇性獨白
在一些英美文學作品中,使用較多的就是戲劇性獨白。戲劇性獨白的最早使用與發展主要得益于詩人索恩伯里,他在1857年創作的《騎士與圓顱黨人之歌》中一些詩歌片段就是文學藝術領域的“戲劇獨白”。而戲劇性獨白的廣泛應用則是在1886年之后,丁尼生創作了《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觀》并將其出版,從而使戲劇性獨白的使用具有了高度的權威性,并得到了推廣與應用。戲劇性獨白使說話人與作者分離開來,如在彭斯的《威力神父的禱告》中,不僅可以聽見人物的聲音,還可以看到作者對人物的評價,盡管其沒有高度權威性,卻依然能夠留給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
2.來源于現實而超越現實
很多英美文學作品都從現實中創作而來,而發展卻遠遠超越現實。在賞析英美文學作品時,應當結合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并在充分了解英美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對作品展開深入的理解與研究。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更加注重的是對生命的感悟與思考,以及對社會價值追求的理解與判斷,是作者在走過人生之旅后對社會、人生的真實體驗與領悟。英美文學作品采用的文體風格與語言文化都是多樣而變化的,且在語言表現方面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對英美文學發展歷程進行探究,是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精神價值與內涵的重要手段。
3.語言藝術中的經典引用與發揮
對經典的全面引用是英美文學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同時也體現出對語言藝術的極致發揮,即通過簡單的語言表述可以體現出寓意深刻的故事。以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基里斯為例,在幼年時期,他的母親就抓住他的腳后跟將他長期放置在斯提克斯河中浸泡。正因如此,他逐漸練就了一副銅墻鐵壁般的身體。然而由于他的母親捏著他的腳后跟,而使得沒有浸泡在神河中的腳后跟成為他唯一的致命缺點。阿基里斯在全力攻打特洛伊城的時候,他的腳后跟中了太陽神的致命一箭,因此而喪命。也是從那時開始,英美文學作品中出現了“Achile’sheels”,表示“致命的缺點、要害部位”的意思。
隋代在上林園設置翻經館,那就成為常設機構了。就譯場而言,論翻譯組織之發達完備,翻譯人才之精粹匯集,分工之細密精巧,還當以唐代為最。所有經費由國家供給,而且還詔集天下英才,建立嚴密而完善的譯經組織。能夠進人譯場的人都經過嚴格篩選。大多是具備能力的僧侶或是朝廷官員才能參與翻譯。唐朝國力鼎盛時期,對外交流甚多,各國高僧紛至沓來傳道授業,同時更有不少中國僧侶遠赴西方取經。他們跋山涉水,走遍圣跡,將各種佛經帶回大唐進行翻譯。此時對佛經的主譯者已經轉變為以中土僧人為多,他們都精通梵漢,深曉佛理;譯經的計劃性更強,節譯選擇者極少,往往翻譯全集;所譯佛經,在忠實原著方面,也大大超越了前代。在這些大唐高僧中更是出現了一位縱橫千古的偉大翻譯家一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組織譯場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佛經翻譯活動。譯出經論達1335卷之多。在翻譯技巧上,他巧妙運用補充法、省略法、變位法、分合法、譯名假借法、代詞還原法等;秉承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原則,使得他的譯文嚴謹而不失文采,成為佛經漢譯以來的最高水平。宋朝以后衰落期:晚唐以后佛教在印度衰落,而在中國南方的禪宗在唐朝勃然興起。它提倡不持戒,不坐禪、不讀經,但求頓悟,把佛教改造得完全適合中國士大夫的口味。由于不重讀經,不遵戒律;加上五代十國社會動亂,很少有人去印度求法求經;佛教經典大都已經介紹過來了,僧徒把精力轉向探索佛理,根據當時統治階級的需要來改造佛教,對譯經的興趣也就不大了;加上統治階級無力提倡和支持翻譯,北宋以后再也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佛經翻譯活動。雖然佛教已不再流行,但是宋朝還是設立有譯經院,從事翻譯事業,翻譯主體多為外來僧侶。最終由于缺乏新的梵文經文,譯事時斷時續,其對佛教的貢獻無法與唐代相比。此后,我國佛經翻譯活動開始迅速衰落,自此譯場時代也走向尾聲。
二、中國古代佛教典籍翻譯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影響
我國的佛經翻譯活動歷時千年之久,在這一千年中我國的佛經翻譯活動不僅極大063地推動佛教在中國的流傳,為后來形成儒釋道三家貫通的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還對漢語的發展產生以及魏晉之后的文學創作了起到了巨大的影響。第一,佛教典籍翻譯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佛經翻譯出現以前,中國古代的翻譯大都還是中央雅言和地方語言間的轉化,文言文的表達也大都更好地為上層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所用。佛經翻譯的出現,不僅大大增加了漢語的詞匯量,同時對文言文的語法結構也產生了影響。語言學家們現在通過仔細分析得出結論:漢語中約有35000單詞出自佛經翻譯(日本《佛教大辭典》中,所收人佛教的詞匯也多達35000余條),除直接與佛教相關,如“佛”、“塔”、“和尚”、“菩薩保佑”、“佛法”、“佛經”、“禪師”、“僧人”、“涅”、“般若”、“參禪”等,還有許多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如“回憶”、“世界”、“現在”、“因果”、“執著”、“虛空”、“迷惑”、“真實”、“圓滿”、“心田”、“剎那”等等。拿“魔”一字來說,它本身佛經中一個惡神的名字,后來被漢譯成“魔”,進而發展出“著魔‘色魔‘人魔”等等新的漢語表達。佛教中過去世、現在世、未來式的引人,也使得漢語中出現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另外現代漢語中存留下來的很多四字成語或是習語,很多都有佛經漢譯的色彩。因此魏晉之后,大量的四字習語紛紛出現,它們至今還為現代人所引用。例如如“天花亂墜”(《心地觀經•序分》)、“作繭自縛”(《妙法圣念處經》)、“隨機應變”(《金光明最勝王經》1,還有習語如“無事不登三寶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等。第二,佛經翻譯也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促進了古代文學體裁的發展。前文中說道,佛經的漢譯偏于口語化、白話化,這與當時兩漢魏晉時流行的文筆華麗的駢文有很大不同,促使了文壇出現了“變文”的形式。變文即晉宋以來僧徒的轉讀經文發展到講唱佛經故事的新文體(以散文,韻文混和在一起用于說唱的通俗文學載體)。到了宋代,宋人“說話”用的說話本子,就成了白話短篇小說的開端,而小說的發展,才促成了章回小說的出現,使得小說在中國文學舞臺上分庭抗禮。在文學素材上,古印度文學豐富的想象力和瑰麗的文學表達力,都深深地刺激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創作靈感。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范,樂府詩集中的《孔雀東南飛》就有它的影子。佛教引人的“生死輪回觀”、“因果報應”的佛教觀念,也催生了六朝志怪小說,使古代文學獲得了解放。可見佛經的漢譯為中國古代文學提供了創作的樂土。極大了促進了古典文學的發展。第三,佛經翻譯使得佛教思想深植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最終與儒家、道家一起匯成一流,形成了以儒道佛為一體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佛經漢譯以前,中國統治階級慣以儒家思想統治人民,并且道家思想也在民間廣為流傳。因此漢、晉時期佛教初人,中國人把它看成一種神仙方術來崇拜。南北朝時期,佛教僧人進一步把佛教思想和儒、道思想相融合,開始創建具有中國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達到鼎盛。佛教逐漸中國化。宋明以后,佛教才真正中國文化融為一體,出現了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局面。
佛教傳人以前,中國士大夫階級崇尚儒家思想,積極“人世”。他們渴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佛教的傳人,引人“空”的概念,相反推崇人們保持心靈明靜,鼓勵“出世”,要看破紅塵修煉成佛,最后涅桀重生。這些觀念最終同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無為”相互融合構成了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與世無爭、以和為貴,并建構了中國人特有的那種集體“無意識”。佛教經典中推崇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慈悲觀”都影響了中國人民的意識形態,并極大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努力做好事積善德,以期望來世有好的宿命。同時社會風氣也鼓勵惡人回頭是岸,勸誘壞人苦海無邊,懸崖勒馬。可以說經由佛經的漢譯,佛教思想傳人中國,它成為最具有民眾基礎的普世價值觀念,歷經千年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之中。
二、俄羅斯文學作品中姓名語言文化對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俄羅斯的文學家們在作品中塑造了多個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其中不少人物的命名都別具匠心,包含著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愛憎之情,隱含了作者對人物道德品質的評價或暗示人物的職業、體態、性格等特征,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聯想空間。這些作品中人物姓名獨特的語言文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夠體現人物的品質特征。此類姓名在18~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作品中曾廣為采用。比如在果戈里的名著《欽差大臣》中市長的姓氏是Сквозник-Дмухановский(安東·安東諾維奇·斯科沃茲尼克—徳穆哈諾夫斯基),“Сквозник”在達爾字典里的解釋是“狡猾”、“流氓”、“無賴”,可用來形容人物性格。這位市長的雙姓第二部分是“Дмухановский”,在烏克蘭語中可譯為“吹風、吹氣”。顯然果戈里在這里用了兩個含義的雙姓來暗示了狡猾而具有欺詐性的人物性格。二是能夠體現人物的職業地位。如有的作家給一位音樂家起名為Смычков(мычок為弦樂器的弦子),給一位大尉起名為Гауптвахтов(гауптва2хта為軍隊中的禁閉室)。與職業相關的還有頗具特色的商人姓名。大多數商人姓名的特征并不明顯,但有些姓名則與其職業有關,常由形容詞和名詞組合而成。比如Гнилорыбов(гнилаярыба腐爛的魚),Твердохлебов(твёрдыйхлеб硬面包)等,用以暗示從事賣魚和面包業的商人。三是能夠體現人物的社會階層。在小說《外套》中,主人公是一位名叫АкакийАкакиевичБашмачкин(阿卡基·阿卡基耶維奇·巴什馬奇金)的抄寫員,他是一個卑微的九品小官,平時安分守己、克勤克儉、忠于職守,省吃儉用做了一件聊以過冬的外套,不料被強盜奪去,申訴無門,郁郁而終。姓氏Башмачкин來自于名詞башмак(鞋),表明他的社會地位低下,是個受人踐踏、欺凌、可憐又可悲的小人物。
1.1通過閱讀提高文化知識在教科書中有非常豐富的閱讀資料,其中包括中華民族文化因素以及外國文化因素等,這為開展文化教學提供了基礎條件。在具體的教學應用中,教師可以將多篇文章的同一個類型素材作為基礎,通過閱讀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文章中的各種文化信息,從而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底蘊以及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通過這種形式集中提供給學生某個類型的文化內容以及文化背景,使學生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了解并掌握某個文化專題的詞語、選材、類型以及文化內容等。教師一定要提供合理的主題,如果提供的資料范圍比較大、比較廣且不是同一類型專題,那么非常容易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挫敗感。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學生在不了解某個專題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在閱讀過程中就會缺乏這方面的文化知識,所以便會直接影響到閱讀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選擇材料時應該多提供一些難易適中、適合不同學生學習程度的資料,以此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通過閱讀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真正做到在文化中學語言,在語言中體會文化。
1.2通過寫作提高文化內涵水平將寫作教學與文化有效結合,主要是通過寫作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同時寫出思路清晰、架構合理的文章。當今很多教師都不太重視寫作內容的要求。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將文化因素融入到寫作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水平。比如,教師在講解函件或是書信格式的時候,可以要求學生練習寫給一些個人或是商業性質的函件,內容可以包含各個地方的文化、旅游、教育、飲食等方面,也可以要求學生寫一些關于中華民族文化或是外國文化等文章。
2實現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的方式
2.1在教材中獲取文化知識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有課程內容搜索教材中體現的文化因素,盡可能地運用課本內容講解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語言的技能,還可以充分了解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文化內涵,從而有效地將文化知識與語言教材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教材呈現的都是真實可靠的內容,且這些教材內容非常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可以更有助于學生通過課本學習來理解文化內涵以及培養文化意識。因此,老師應該徹底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并將這種教學理念在課堂中得以實現,通過最大限度發掘教材資源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國內國外文化知識,不斷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語言文化能力。
2.2課內外閱讀活動通過大量的閱讀可以充分了解各種文化,也可以了解我國各地的風土民情、飲食文化、旅游特點、教育現況等。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近距離感受到豐富的語言內容,不斷擴大詞語的儲備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和掌握本國或是國外的文化內涵。教師應該安排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同時要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短到長的閱讀原則。又或是建議學生堅持每天閱讀一些雜志刊物,獲取最新且與社會熱點息息相關的有關政治、教育、生活、文化、經濟、娛樂等方面的內容。學生通過這種長期不間斷的大量閱讀,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積累大量的閱讀信息,有效提高語言能力,從而不斷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文化意識。
二、民族認同感
對此問題,同樣將學生分成三組,分成高、中、低三組。在這一因子的研究上發現,維吾爾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越高,他們對漢語普通話的地位價值維度評價就越高;而在親和力維度評價上,民族認同感中等的學生對漢語普通話的評分最高,民族認同感高的學生對漢語普通話評分最低。在維語評價上,地位價值維度和親和力維度評價上最高的均為民族認同感中等的學生,接著就是民族認同感高等的學生。在帶有維語口音的漢語上,三組學生給出的地位價值維度評價相差不大;在親和力維度上,民族認同感高的學生給出的評價最高,其次就是民族認同感中等的學生。研究結果表明:維吾爾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越高,其對漢語普通話的評價就越低。漢語普通話作為我國的官方標準語言,是每一個維吾爾族大學生都需要掌握的語言,而帶維語口音的漢語則成為漢語普通話與維語之間的緩沖點,這樣就使得維吾爾族大學生較容易接受。雖然各組學生對維語的評價都高于對漢語普通話的評價,但總體上來說,學生對漢語普通話的評價也不低,這反映出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語的一種矛盾心理,即既對母語持有較高的忠誠度,也認可漢語。
三、高校加強語文語言教學的建議
前已述及,不同的背景會使得維吾爾族大學生的語言態度產生截然不同的變化趨勢。為減少新疆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文化沖突,促進各民族的大繁榮,促進新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在高校教育中,對維吾爾族學生應采用更加貼近其民族的教學方式,盡量滿足維吾爾族學生的需求,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考慮到學生的民族情感,利用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主動學習漢語,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在社會交往中開展漢語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漢語交際的樂趣,讓學生在體驗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學習漢語,利用角色扮演、對話、情感交流、實地研究、文化分析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漢語能力。[3]最后,教師還要重視民族認同的引導工作,努力消除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語的認同障礙,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新生入學教育、校內活動、心理咨詢室、民族文化解讀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并以寬容、開放的心態對待其他民族文化,增強其對漢語的適應能力,提高漢語教學質量。
二、稱呼用語
稱呼用語在日常生活交際中的運用十分頻繁的。在漢語中根據輩份和親屬關系等分得十分詳細清楚,對于無直接親屬關系的年長者也稱呼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爺和大媽等。而在日語中更是在這些稱呼上加上大量的敬語,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之意。但我們在小學英語教學時是不可能教授小學生這么多稱呼的英語說法,因為事實上英語中對長者的稱呼并沒有我們文化中那么復雜,而是簡單稱呼男的為“unele”和女的為“auntie”。但是我們要讓小學生了解英語中關于男性和女性的說法沒有漢語中他和她那么簡單了。在英語中我們一般稱呼他和她可以用“he”和“She”,但還常把男士尊稱Mr,未婚女士尊稱為MsiS,己婚的尊稱為Msr或不明對方是否己婚的可稱呼為MS。讓小學生了解掌握這些日常稱呼用語可以很好的讓他們獲得對方的好感。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導入英語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樊湖[3]在“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談到英語教學中文化的導入中應注意遵循適用性、適度性和階段性原則。1.適用性原則:指所導入的文化內容必須要和學生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2.適度性原則:指所選的材料的適合程度和教學方法的適合程度。應注意選擇代表主流文化的內容,同時兼顧趣味性。3.階段性原則:主要是指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生理和心理狀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學生逐漸理解文化內容的本質。我們認為分析的相當的恰當和合適,結合小學英語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可以參照以上原則的內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外的情景教學中進行主動地英語文化的輸入。
二、如何在教學中教授文化背景知識
向學生教授文化背景知識實屬不易,首先教師必須熟悉兩種語言文化的區別,另外,教師要能夠提供文化信息并能讓學生在不同的場合下正確地表達自己,后者尤為重要。
1.選擇合理的教學材料
首先教學材料很重要,外文材料和一些真實性的材料一定要占有部分比例。現在有很多兒童的英語教學教材都是由英國或美國的語言學家參與編寫的,就比較有實際意義。特別是對話,真實的材料有時會涉及一些社會因素或一些社會活動,因此它會影響到說話者的一些真實行為。此外,教師還應帶有目的性的解釋一些材料中所涉及的背景知識。下面是一段對話:Helen:Hello,Alice.Alice:Hello,I’mgoingtogetamagazineandsomechocolate.Wouldyouliketogowithme?Helen:OK.Let’sgotothatnewsagentinthecorner.Iwantsomecigarettes.Alice:Iwanttogototheonedowntheroad.I’vegottosendoffthisparcelandthereisapostofficeinthatone.從這段對話中可以了解到,在英國一些報刊經銷商店不僅賣糖和香煙,而且內設有郵局,人們可以寄信和寄包裹,但在中國,沒有這樣的報刊經銷商店。如果教師不給予一些解釋,那么學生就會感到困惑。
2.鼓勵廣泛閱讀
鼓勵學生大量的閱讀,包括小說、雜志、報紙等,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西方文化知識的習得,主要依靠閱讀材料。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材料來了解人們的心理、社會角色、習俗、習慣和社會關系等。學生在閱讀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就能積累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就會變得完整、成熟。
3.在課堂上要注意正確用詞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注意正確的語言形式和語言的合理用法。在課堂上可以開展角色扮演的活動,學生扮演某個角色或根據一個特定的角色開展一段對話。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并指出他的表達方式中不恰當的地方。此外,提醒學生注意細節,如發音、語調、面部表情、手勢等。
4.多利用地道的原文錄像帶和電影
在教學方面多利用原版英文錄像帶和電影,觀看后討論是非常有效的。當學生和教師在看錄像帶或電影時,他們會更多地注意日常生活的場景,如店主與顧客之間的對話、如何打電話、在街上見面時的寒暄等。看完后,教師和學生可以交換觀點并且互相補充。
2外語教學與旅游文化
2.1外語語言是文化的基底
語言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語言既是文化的基底,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兩者是同步發展變化的。不同國家的歷史背景不同,文化的基底不同,語言是國家文化的鏡子,國家發展的歷史長河,民族的根源,特點及其表現出來的民族心理都會在語言中得以體現。人類歷史發展的記載和經驗傳授都是通過語言來進行描述和儲存的。在旅游當中所體現出來的風土人情、行為習慣和生活場景都可以用語言來描述和體現。中國旅游資源豐富多彩,疆土遼闊,江南水鄉的秀麗風情,西北風光的粗獷豪邁;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豐富多樣的風俗習慣。這些旅游文化資源吸引了眾多的外國游客入境旅游,然而,語言文化與風俗習慣的差異使得外國游客在入境旅游的時候,常常因為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國文化而鬧出許多笑話,外語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工具,起著傳播中國旅游文化的作用。
2.2外語語言影響旅游文化
外語語言受到文化的強烈影響并與之相適應。每種語言都可以用來表達說話人想表達的任何意思,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霍克特(CharlesHockett)對這種影響的性質看得非常透徹,他說:“語言的差別不在于說明什么,而在于說什么要相對容易些。”每種語言都可以用來表達說話人想表達的任何意思。但是對某一特定的語言,特定的內容可以表達得更容易一些。例如,英語和漢語都有表達親戚關系的詞語,但在用漢語表達時要相對容易一些,因為漢語表示親戚關系的用詞多一些,如“叔”、“伯”、“舅父”、“姨父”等,而在英語中僅有一個相應詞uncle。“龜”在古漢語中雖然也有長壽的意思,但在現代漢語中,貶義的成分較多。如“縮頭烏龜”“、烏龜王八蛋”等都是貶義。但在日語中“龜”則是長壽的象征,褒義色彩較濃,積極的意義較多。如“鶴は千年,亀は萬年”“、亀の甲より年の功”等等。在日本,送人一件做成烏龜模樣的工藝品,對方會感到很高興。而在中國,包括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不能送人烏龜,尤其是不能送給中年以下男人,禮品包裝紙上也不能出現烏龜的模樣。所以,如果簡單地根據詞意來對其進行翻譯,而不了解其文化內蘊,在旅游當中,通過語言既達不到理想中的宣傳效果,更會產生歧義。
2.3旅游文化借助外語語言來傳播
外國游客來中國旅游,了解中國旅游文化的方式主要有導游介紹、網絡資料、旅游宣傳和朋友了解這四種不同方式,不管是哪一種方式,有聲的講解還是無聲的閱讀,他們都只能通過閱讀旅游資料、網絡媒介和導游講解來真正切實地了解中國文化。語言傳導的準確性也直接影響著旅游文化傳遞的正確性。具備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能把不同的景色,不同國家地域的文化、語言、思想表達自如。在外國游客提出相關國家地理文化問題的時候,能流暢地進行相應回答。同時也能熟知旅游景點的歷史文化知識,地理、宗教、習俗等背景知識。
3旅游文化在外語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3.1增強學生對旅游文化的了解
在外語教學課堂中,文化的導入十分重要,教師應在導入基礎知識的同時,認識到必須在外語教學中時時處處進行文化教育,首要培養學生對旅游文化的認識,因為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具備學習外族文化的能力,掌握并運用其目標語進行交際。無論是語言、詞匯、習語、語句、篇章,每一環節都滲透著異國文化的影響。要用文化語言觀指導英語教學,規范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因此,外語老師在授課時,適時地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教學,對異國的風俗習慣、和名勝景點進行介紹,從深層次上認識到兩國文化的差異,不僅在語言重點難點上得到講解,還培養了學生對不同國家文化差異和沖突具有識別的敏銳度,處在不同的場合時能通過文化的轉換來實現語言轉化,根據目標語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使學生學會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中,適時地用外語進行有效、無障礙的交際,通過學生對旅游文化的了解,來加強其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3.2幫助學生設立對話的文化語境
語境對于語言的學習者來說是關鍵因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使其沉浸于目的語文化的語境當中,同外語本族語使用者多進行接觸和交流,然而許多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很少或幾乎沒有機會同外國人接觸。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師就應該在課堂中盡量為學生創造語境,提供條件,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練習各種不同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可以通過旅游場景中的吃、住、行、游、娛、購來設定場景,通過此種活動來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要鼓勵學生通過參加英語角這樣的活動來結交外國朋友,深入了解外國文化。在課堂教學的外語對話中,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特定的交際用語,傳授文化背景知識,了解外國風土人情,還應該在課堂環節中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鼓勵和督促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例如,可以在課堂環節中設置情景表演的練習。在導游帶團的過程當中,出現最多的問題就是語用錯誤,要實現溝通無障礙的對話交流,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角色的分配和場景的替換,讓學生分別扮演游客和導游,商販和顧客,可以對旅游環節當中的吃、住、行、游、娛、購方面進行情景的扮演和對話,加深對書本對話內容的理解和印象。
3.3提高學生外語語言的應用技能
外語教學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交際應用能力。在課堂教學環節中,要把課堂時間盡量作為學生實踐的環節,努力創造條件,激起學生講英語的欲望和需求,培養和促進學生外語語言應用技能的提高。外語的應用技能要在達到溝通理解的基礎上,適時合理地進行溝通交流,而不是中式英語的溝通和比手畫腳的理解。例如在一些外國游客較多的景點,一些地陪見到外國游客就會說“hellositsit”,并一邊做出請坐的動作,一些小商販看到有外國游客經過,就會大喊“comecomelooklook”,便一邊拉進店里,一邊拿著計算器來砍價。顯然他們說的是中國式的英語,雖然是最簡單的英語,發音也不標準,配以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外國游客也能領會他們的意思,但這樣英語卻不能在知識階層推廣開來。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蘊,在語言表達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對于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中國傳統文化,如果直接照字面意思翻譯的話,外國游客很難準確理解其內涵,有時還會產生歧義甚至誤解。比如,導游帶領一隊外國游客到傳統的中國餐館就餐時,當外國游客問到“童子雞”是什么時,如果照著字面意思直接翻譯就是“chickenkid”,也就是“兒童雞”,這時外國游客就會滿臉疑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許多成語故事、詩歌、寓言、節日等傳統文化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并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清楚地表達出來,但是外國游客如果不了解中國文化,單從英語翻譯中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是很難的。同時,如果涉外導游只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并不了解外國的文化底蘊,那么對菜名、詩詞歌賦的翻譯則無從下手。中西方文化不同及思維模式的差異必然會給英語翻譯造成一定的影響,雖然都懂得英語也很難進行有效的溝通,所以提高學生外語語言的應用技能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非常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