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8 10:09: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療市場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賣方的我國醫療市場
由于我國醫療資源短缺和布局不平衡,也由于醫療技術的專業性和治療結果的不確定性所形成的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我國醫療賣方市場的現狀。鄉鎮醫療資源匱乏,城鎮醫療誠信缺失。公立醫院以乏力的行政框架管理商業化運作的醫療流程。在這樣的機制下,醫療工作缺乏執行質量標準的驅動力。比如:合理用藥,特別是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是有嚴格的規范可循的。但是,因為監管乏力,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棄標準于不顧的現象還是存在的。目前最有力的監督就是患者或者家屬所提起的為數稀少的訴訟。雖然各地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進行了諸多的努力和嘗試,但是因為不涉及技術層面,沒有從醫學專業的角度與醫療行業進行信息對稱的博弈,所以難以取得顯著成效。
(二)基本醫療保險與賣方醫療市場的博弈
作為社會保障重要組成部分的基本醫療保險,對醫院的醫療行為所進行的有力約束是前所未有的。基本醫療保險的管理手段已經超越了一般的醫療衛生管理的限度,它從醫學專業層面上對醫療行為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構,從而制定了從病種定額撥款到藥物品種限制,從大病統籌到治療項目分類給付方式,從宏觀管理到微觀控制一整套的醫療保障管理機制。這樣的管理機制對醫療行為形成了有效的約束。但是,由于沒有深入到醫學領域的技術底層,醫院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信息優勢。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醫保政策仍然難以抗衡院方的靈活對策。醫院可以憑借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對患者進行醫療項目誘導消費,甚至支配患者的醫療項目選擇行為。比如,醫院提供更多的自費服務項目讓患者選擇,限制基本醫療保險承擔的支付項目的選擇,從而達到減少支出增加結余的目的。有些不法的醫院甚至對參保病歷進行技術處理,從而獲取額外的醫療撥款。
此外,醫療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使醫院的賣方市場有了獲得超額利潤的特權,也使基本醫療保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效。當基本醫療保險限定病種治療金額的上限時,醫院就深挖它的下限,使得下限不是零而是負數。在幾乎所有的大型醫院,基本醫療保險參保患者辦入院手續之前都必須先自己掏腰包進行上千元的檢查,在基本醫療保險與賣方的醫療市場博弈的過程中,主動性一直掌握在醫院一方。
(三)基本醫療保險對賣方醫療市場的“撞擊作用”
我國的醫療事業從局部的公費醫療逐步過渡到局部的基本醫療保險,走過了十余年的漫長的醫療改革歷程。媒體上說,醫療改革十余年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也有的說是失敗的。客觀地看,沒有看到凸顯的成就不等于沒有成就。起碼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盡管這個體系還沒有覆蓋到鄉村,但是它的觸角已經逐步向外延伸,逐漸有更多的人得到了醫療保障體系的呵護;盡管這個體系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它的前瞻性和示范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社會健康保障的發展方向。為什么人們身受醫療保障的庇護卻難以叫出個“好”字?最為根本的原因不在醫療保險本身,也不在醫院本身,更不在醫療資源緊缺本身。問題的本質在于民眾的眼睛無法看懂醫術本身,這就是醫療行業中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而基本醫療保險本身沒有起到平衡信息不對稱的作用,也沒有形成使賣方醫療市場地位發生動搖的強大震撼力,它對賣方醫療市場的作用僅僅可以看作是一種引起一定震動的“撞擊作用”。這也是當人們審視和評價十幾年的醫療改革的時候感到不成功的真正原因。
二、信息不對稱在醫療問題上凸顯
在信息經濟學中,經濟主體所享有的私人信息對其理性決策具有重要作用。經濟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道德風險,另一個是逆選擇。道德風險的存在直接導致信息不利一方的風險加大,而逆選擇同樣讓信息不利的一方在不覺中做出損己利人的決策。市場只有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最好效果。而目前我國醫患之間的信息是高度不對稱的。患者對各種治療方式的效益與風險的了解通常要比醫療服務提供者少得多。缺乏醫療知識的患者對醫生而言,處于明顯的信息劣勢。這種信息不對稱一方面給醫生帶來了“開大處方”等牟利的機會,同時也給患者帶來深度的恐慌和信任缺失。
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作為醫療服務供給者的醫院,既是醫療活動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也是醫療活動的獲利者。當醫院面臨自身利益與患者利益的沖突時,犧牲患者利益鞏固自身利益則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當醫院采取一系列誘導需求的手段來增加醫療項目或者延長治療時間從中牟利時,患者可能正在那里真誠地道謝呢。信息不對稱使得患者對自己的醫療需求無從判斷和選擇,只有畢恭畢敬地聽從醫生的推薦。誘發需求帶來的醫療支出的上漲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性,這種“掠奪式”的醫療服務產生于這樣的信息高度不對稱的前提之下,更會在信息不對稱中不斷地發生。
信息不對稱在醫療問題上凸顯,給患者帶來了日益高漲的醫療消費,也給醫療保險帶來了更大的道德風險。在患者與醫院的博弈中,患者難免是輸家。在保險公司埋單醫療費用的時候,也面臨同樣的命運。不過與個人相比,保險公司是更有實力的團隊,同時它可能也有能力通過平衡信息不對稱來改變博弈中的劣勢地位。
三、健康保險的專業化發展所面臨的困難
基本醫療保險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健康保險是不可或缺的補充。健康保險走向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是保險市場發展的必然。看到我國健康保險的巨大潛在市場,各大保險公司都推出了健康保險產品。2006年僅上海一地就有23家壽險公司和22家產險公司同時銷售他們的上百種雷同的健康險產品。總體來看,在市場爭奪的競賽中,老牌的保險公司的優勢地位仍然是無可替代的。因為,那些新興的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正處在起步階段,它們僅僅完成了“專門化”的過程,還沒有來得及打造出專業化的產品和專業化的服務流程。從產品和服務上看,與非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相比,沒有“專業化”帶來的任何優勢。所以目前的專業健康保險公司面臨著更多的困難。
(一)面臨新創公司的一般困難
任何新創公司都要經歷走人市場的過程,準客戶要經過對公司和它的產品了解、接受和消費這樣三個階段才會成為真正的客戶。客戶對公司和產品需要了解,既要了解公司的產品,也要了解公司的服務,更要考察公司的信譽度。而這一切對于初創公司來講比老牌公司有更多的困難。慎重的客戶不但要了解目標公司的產品,還要進行橫向比較和選擇,如果沒有更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沒有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內涵,客戶更會認同老牌公司的產品。
(二)專業健康保險公司還沒有體現出真正“專業化”帶來的優勢
“專門化”不等于專業化,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市場需要專業化的產品設計、專業化的服務內容和專業化的技術保證。目前市場上健康險產品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額給付保險、住院醫療費用補償性保險和住院津貼等幾類保險,這些產品從本質上來說大同小異。從專業健康險公司目前首推的產品來看,也是以短期醫療險和意外健康險為主的。這些險種沒有創新,湮沒在同質的產品中很難對消費者產生特殊的感召力,加之公司初創,規模和影響力不足,展業會更加困難。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的真正生命力就在于它擁有非專業公司不具備的專業化的產品和專業化的服務。
1.產品缺乏和創新乏力
健康險是市民最需要的險種之一,而目前我國的健康險產品研發落后,有效供給不足。因此,只有針對消費者健康保險的真正需求而設計的專業化的健康保險新品,才能成為驅動健康保險市場的動力。健康保險與專業性極強的醫療領域密不可分,它涉及到專業性極強的醫學領域的深層知識,也涉及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研究,更涉及到當前的醫療衛生體制和醫院的經營和營利模式。而健康保險的經營決不是一張簡單的保險合同加上履行合同的醫療費用報銷。健康保險更是一種服務——保證健康的服務。因此,健康保障機制是健康保險運作機制形成的基礎,也是健康保險新產品研發的基礎。而我國目前的健康保障體系是一個近乎獨立的王國,保險公司和醫療體系之間沒有深度足夠的合作機制。也就是說目前我國的健康險品種基本上在醫院的勢力范圍之外打轉。只有打造出具有專業水平的健康保險新產品才會顯示出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的優勢。
2.管理上沒有體現出健康保險的專業優勢
健康保險產品不同于一般保險產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作為保險標的的“健康”是特殊的。健康保險產品的定價、營銷、核保、理賠、經營風險控制等環節均不同于一般的保險產品,也不同于壽險產品。因此作為專業的健康保險公司在管理上必須體現出不同于一般保險公司的健康管理水平。這是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可能具備優勢的環節之一。而新興的健康保險公司在短時間內,還不能把健康管理水平提高到應有的高度,新興的健康保險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難于顯現。實踐也證明,當前國內新興的專業保險公司發展緩慢。
3.人才缺乏
在我國,健康保險公司處于初創階段,人才缺乏是第一大問題。作為健康保險專業公司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間就在于它的專業化的特征。要想獲得專業化的特殊優勢就少不了專業化的人才。除了一般的保險人才外,健康保險公司需要與醫學專業的深度接觸,因此特別需要那些跨學科的專業人才,需要懂保險業務更精通臨床醫學的人才。從保險人員中培訓醫學人才不現實,引入資深的臨床醫學人才到保險公司,可以縮短人才培養周期,加強產品研發的醫學技術含量。
4.展業困難
正是由于沒有創新的產品,沒有急百姓之所急的針對性產品,僅以傳統的基礎健康保險產品展業,缺乏競爭力是必然的。展業靠產品品質,靠銷售渠道暢通,更靠服務作為后盾支持。新興的專業化健康保險公司如果沒有“專業化”帶來的優勢,那么更不可能有其它優勢。不管是老牌的產險公司還是壽險公司都有新興的健康保險公司所不具備的規模優勢、渠道優勢和人氣優勢。沒有服務優勢是展業困難的又一癥結。作為專業的健康保險公司,必須從產品服務上入手,打造出更適合百姓需求的服務流程。
(三)產品的市場認同
和任何商品一樣,保險商品也需要市場的認同,而保險商品尤其需要消費者的認同。客戶對保險產品的買入僅僅是獲得一種對未來風險事件的化解承諾,因此,消費者除關心產品本身的品質以外,更關心的是公司的信譽、售后服務和理賠承諾的兌現。因此,新興的健康保險公司在產品的市場認同上會有更大的阻力。不過,困難是危機也是生存的契機。打造專業化的健康保險產品和專業化的服務,是健康保險生存和發展的必然。
四、專業化健康險發展的必由之路
健康保險的專業化發展之路要經過三個階段:公司初創的起步階段、健康資源整合的進展階段和穩定發展的成熟階段。
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首先要繼承現有的健康保險產品,同時還要進行新的專業化的健康保險產品研發和配套服務規程的制定。這一階段既要逐步打造出一系列健康保險新產品,同時還要整合出一個符合國情的健康服務體系。在相關的數理統計資料匱乏的情況下,必然要經歷一個艱辛的起步過程。經過一定時期的探索和實踐之后,公司的產品品種不斷豐富,產品品質逐步提升,最終形成一整套專業化和系統化的產品。
隨著產品體系的形成和完善也就終止了步履蹣跚的起步階段,進而轉入健康資源整合的進展階段。這一階段專業的健康保險公司要為其產品運營調配社會上的健康服務資源,整合出與產品完全適應的健康服務體系。這一階段有更多健康資源與保險公司合作,共同構成相互密切合作的健康資源體系,同時從管理上也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健康管理體系標準。
當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和健全的時候公司便進入了穩健發展的展業期,也就是公司發展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的到來意味著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的真正形成。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具備豐富的專業化健康保險產品,同時也擁有完善的、專業化的健康服務協作體系,此時,專業化優勢會非常明顯地顯現出來,其它保險公司所經營的非專業化的保險產品的客戶群將逐漸轉入專業化服務的健康保險公司,最終其它保險公司會逐步退出健康險市場。
五、專業化健康險的衍生職能
當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發展成熟之后,為了實現合理賠付,減少公司的損失,必然要加強醫療行為的監管,因此健康保險公司便衍生出了醫療監理的職能,這一職能是制衡醫療行業不健康發展的重要砝碼,是政府行政監督行為所不及的技術補充。
(一)專業化健康險公司有平衡信息不對稱的能力
現有的醫療體系是買方市場的醫療體系,保險公司為醫療埋單必然會遇到與基本醫療保險同樣的醫療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困擾。因此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必須有平衡信息不對稱的能力。這個能力可以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在打造專業化的健康保險產品的同時,打造一支醫療監督管理的專業化隊伍,讓他們直接與醫療機構對話,直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另一方面,健康保險公司可以整合當前的健康檢查公司,或者委托第三方健康檢查公司實現平衡信息的作用。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在為保戶提供健康管理的同時,接受保險公司的委托任務,由他們直接和醫療機構溝通醫療相關問題,確保信息相對對稱,規避醫療過程帶來的道德風險。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必須以平衡信息不對稱為重要的規避風險的砝碼,把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既維護患者的健康,也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二)專業化的健康險公司能夠更好地順應我國醫療事業發展的需求
在當前我國的賣方醫療市場氛圍下,醫療衛生的行業腐敗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上述的分析也看到了基本醫療保險面對醫療行業現狀的無奈。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信息對稱的約束機制。醫療產品的購買不同于任何其它商品。作為消費者個人是無力與整個醫療行業抗衡的,連質疑的能力幾乎都沒有。當專業的健康保險公司替廣大患者支付醫療費用的時候,情形就不同了,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有能力平衡不對稱的醫療信息,也有能力監督醫療行為的整個實施過程。可以對醫療機構的不合理用藥和不科學的治療方法提出質疑,也有能力制止不合理的醫療行為的發生。可以看出,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在為保戶服務的過程中是自身利益的維護者,更是保戶利益的維護者。健康保險公司起到在專業水平上監管醫療行為的作用,這種作用是政府管理行為所不及的。專業化的健康保險服務必將為保戶提供越來越周到細致的健康管理服務,提供防病、治病的全程服務。因此,專業化的健康保險是順應中國醫療事業發展需求的,它所提供的健康服務是基本醫療保險的重要補充。
[參考文獻]
隨著居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化,國家醫療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投資增加。和醫院和制藥公司,更充足的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完成,工作重心轉向內涵發展模式的轉換。在這種情況下,加強信息化建設成為醫療系統各企業的重要目標。當前信息技術應用已在醫療服務、醫衛管理、醫學教育和醫學科研等領域全面展開。
一、IS建設的重點由HMIS轉向CIS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信息系統的發展經歷了從單機系統、局部網絡系統到整個醫院信息系統的多個階段。特別是隨著國家金衛工程的展開,已經有許多醫院相繼建立起醫院范圍的信息系統,一些公司相繼開發了商品化的整套醫院信息系統并在醫院推廣應用。在信息系統應用技術上,客戶/服務器結構的信息系統已經成為大型信息系統的主流,使用Windows環境和圖形化的用戶界面是目前醫院信息系統主要采用的客戶端環境,基于SQL語言訪問的大型數據庫在醫院信息系統中也已普遍使用。
電子病歷、醫學影象為HIS的最亮點。目前我國有許多醫院建立醫院信息系統,與電子病歷的發展的基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通信設施,迅速增加的成本性能的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的發展電子醫療記錄和醫學圖像系統奠定了基礎。目前CPR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研究適合電子病歷多種內容、媒體的數據結構;恰當可靠的安全機制;高效經濟的存儲方案;實用方便的數據輸入和閱讀手段;標準規范的數據交換方法。建立PACS的一個目標是方便圖象的存取,另一個目標是建立無膠片化的醫院,提高經濟效益。標準化技術、PACS與其它系統的信息交換問題、圖象預取技術和圖象壓縮技術是當前 PACS應用的主要技術。設備上,PACS不僅要建立1-2個可以顯示圖象的工作站,還需要高質量的圖像采集設備(如專用的膠片激光掃描儀)、大量的圖象顯示設備、十幾個TB的在線存貯容量和高速度的網絡通訊設備。
遠程醫療正在迅猛發展。遠程醫療在中國近年來發展迅速,一些著名的醫學院校、醫院設立了一個遠程咨詢中心。國內遠程醫療趨向于應用服務,傳輸方式多采用電話撥號,部分采用ISDN、FR、VSAT、 INTERNET方式。雖然很多公司投入開發研究應用于遠程醫療系統,但是對遠程醫療技術高層次的應用研究還處在無人嘗試階段。
二、國內醫療衛生信息化發展趨勢
1、大型醫院的信息化已經進入整合階段,未來會保持穩定的發展速度
大型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將主要是整合HIS系統和CIS系統,通過HIS的升級推動HIS向臨床信息化發展,如電子病歷、在線臨床醫療信息共享等。同時PACS系統、預算管理系統、數字化醫院集成平臺等也會快速發展。
2、社區醫療信息系統
基本模式是在一個社區建立一個數據中心,外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功能是記錄所有醫學界過程,完成計費,藥物和醫療用品管理,為每個社區的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可以做到在醫療文檔共享,支持藥物輸送。系統升級后,還能支持包括全科醫生團隊管理、家庭病床管理、慢病管理和慢病隨訪等新功能,甚至實現支持患者“上傳”和“遠程預約掛號”。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較快,已經開始逐步建立社區醫療服務系統。
3、以大醫院為中心的系統
基本模式是依托某個大醫院或地區的中心醫院建立一個數據中心,外聯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與上一類系統相比,它的特點是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可以直接享受到某個大醫院(或中心醫院)的醫療資源,如遠程掛號預約、遠程會診、“上傳下送”等服務。
4、區域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
基本模式是在一個區域內建立一個醫學影像中心,供區域內成員共享。除了提供醫學影像共享資料之外,系統具備“基層拍片、高層閱片”功能,對一些擁有檢查設備但診斷水平偏低的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幫助。
5、區域醫療協同系統
本系統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域醫療系統,系統基本目標是:大范圍實現醫療文檔共享,讓醫生在接診時能夠了解到就診者在任何時間、任何醫療機構的醫療記錄,以此輔助醫生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和治療的有效性,從而減少重復檢查檢驗、降低醫療費用。
總之,通過對我國醫藥衛生行業信息化的調查研究,賽迪顧問認為在我國HIS建設由HMIS向CIS轉變過程中,電子病歷系統、醫學影象系統和遠程醫療發展潛力很大,這必將帶動醫藥衛生系統對IT市場產品、技術和服務的需求增長。特別要指出,這些領域的信息化應用的行業特色突出,需要IT業人士和醫藥人士的共同努力。國家對公共衛生信息系統的建設投資增加,醫療保險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醫藥貿易電子商務的開展,將拉動醫療衛生行業對網絡通訊設備的需求。生產管理模式和資金實力決定了制藥企業成為ERP管理軟件的潛在用戶。
參考文獻
[1]何雨生.2003年中國醫療衛生領域信息化進展.上海: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2004既第二屆中美醫院信息化論壇,2004年5卷
一、基本醫療保險與賣方醫療市場的博弈
(一)賣方的我國醫療市場
由于我國醫療資源短缺和布局不平衡,也由于醫療技術的專業性和治療結果的不確定性所形成的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我國醫療賣方市場的現狀。鄉鎮醫療資源匱乏,城鎮醫療誠信缺失。公立醫院以乏力的行政框架管理商業化運作的醫療流程。在這樣的機制下,醫療工作缺乏執行質量標準的驅動力。比如:合理用藥,特別是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是有嚴格的規范可循的。但是,因為監管乏力,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棄標準于不顧的現象還是存在的。目前最有力的監督就是患者或者家屬所提起的為數稀少的訴訟。雖然各地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進行了諸多的努力和嘗試,但是因為不涉及技術層面,沒有從醫學專業的角度與醫療行業進行信息對稱的博弈,所以難以取得顯著成效。
(二)基本醫療保險與賣方醫療市場的博弈
作為社會保障重要組成部分的基本醫療保險,對醫院的醫療行為所進行的有力約束是前所未有的。基本醫療保險的管理手段已經超越了一般的醫療衛生管理的限度,它從醫學專業層面上對醫療行為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構,從而制定了從病種定額撥款到藥物品種限制,從大病統籌到治療項目分類給付方式,從宏觀管理到微觀控制一整套的醫療保障管理機制。這樣的管理機制對醫療行為形成了有效的約束。但是,由于沒有深入到醫學領域的技術底層,醫院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信息優勢。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醫保政策仍然難以抗衡院方的靈活對策。醫院可以憑借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對患者進行醫療項目誘導消費,甚至支配患者的醫療項目選擇行為。比如,醫院提供更多的自費服務項目讓患者選擇,限制基本醫療保險承擔的支付項目的選擇,從而達到減少支出增加結余的目的。有些不法的醫院甚至對參保病歷進行技術處理,從而獲取額外的醫療撥款。
此外,醫療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使醫院的賣方市場有了獲得超額利潤的特權,也使基本醫療保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效。當基本醫療保險限定病種治療金額的上限時,醫院就深挖它的下限,使得下限不是零而是負數。在幾乎所有的大型醫院,基本醫療保險參保患者辦入院手續之前都必須先自己掏腰包進行上千元的檢查,在基本醫療保險與賣方的醫療市場博弈的過程中,主動性一直掌握在醫院一方。
(三)基本醫療保險對賣方醫療市場的“撞擊作用”
我國的醫療事業從局部的公費醫療逐步過渡到局部的基本醫療保險,走過了十余年的漫長的醫療改革歷程。媒體上說,醫療改革十余年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也有的說是失敗的。客觀地看,沒有看到凸顯的成就不等于沒有成就。起碼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盡管這個體系還沒有覆蓋到鄉村,但是它的觸角已經逐步向外延伸,逐漸有更多的人得到了醫療保障體系的呵護;盡管這個體系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它的前瞻性和示范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社會健康保障的發展方向。為什么人們身受醫療保障的庇護卻難以叫出個“好”字?最為根本的原因不在醫療保險本身,也不在醫院本身,更不在醫療資源緊缺本身。問題的本質在于民眾的眼睛無法看懂醫術本身,這就是醫療行業中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而基本醫療保險本身沒有起到平衡信息不對稱的作用,也沒有形成使賣方醫療市場地位發生動搖的強大震撼力,它對賣方醫療市場的作用僅僅可以看作是一種引起一定震動的“撞擊作用”。這也是當人們審視和評價十幾年的醫療改革的時候感到不成功的真正原因。
二、信息不對稱在醫療問題上凸顯
在信息經濟學中,經濟主體所享有的私人信息對其理性決策具有重要作用。經濟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道德風險,另一個是逆選擇。道德風險的存在直接導致信息不利一方的風險加大,而逆選擇同樣讓信息不利的一方在不覺中做出損己利人的決策。市場只有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最好效果。而目前我國醫患之間的信息是高度不對稱的。患者對各種治療方式的效益與風險的了解通常要比醫療服務提供者少得多。缺乏醫療知識的患者對醫生而言,處于明顯的信息劣勢。這種信息不對稱一方面給醫生帶來了“開大處方”等牟利的機會,同時也給患者帶來深度的恐慌和信任缺失。
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作為醫療服務供給者的醫院,既是醫療活動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也是醫療活動的獲利者。當醫院面臨自身利益與患者利益的沖突時,犧牲患者利益鞏固自身利益則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當醫院采取一系列誘導需求的手段來增加醫療項目或者延長治療時間從中牟利時,患者可能正在那里真誠地道謝呢。信息不對稱使得患者對自己的醫療需求無從判斷和選擇,只有畢恭畢敬地聽從醫生的推薦。誘發需求帶來的醫療支出的上漲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性,這種“掠奪式”的醫療服務產生于這樣的信息高度不對稱的前提之下,更會在信息不對稱中不斷地發生。
信息不對稱在醫療問題上凸顯,給患者帶來了日益高漲的醫療消費,也給醫療保險帶來了更大的道德風險。在患者與醫院的博弈中,患者難免是輸家。在保險公司埋單醫療費用的時候,也面臨同樣的命運。不過與個人相比,保險公司是更有實力的團隊,同時它可能也有能力通過平衡信息不對稱來改變博弈中的劣勢地位。
三、健康保險的專業化發展所面臨的困難
基本醫療保險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健康保險是不可或缺的補充。健康保險走向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是保險市場發展的必然。看到我國健康保險的巨大潛在市場,各大保險公司都推出了健康保險產品。2006年僅上海一地就有23家壽險公司和22家產險公司同時銷售他們的上百種雷同的健康險產品。總體來看,在市場爭奪的競賽中,老牌的保險公司的優勢地位仍然是無可替代的。因為,那些新興的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正處在起步階段,它們僅僅完成了“專門化”的過程,還沒有來得及打造出專業化的產品和專業化的服務流程。從產品和服務上看,與非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相比,沒有“專業化”帶來的任何優勢。所以目前的專業健康保險公司面臨著更多的困難。
(一)面臨新創公司的一般困難
任何新創公司都要經歷走人市場的過程,準客戶要經過對公司和它的產品了解、接受和消費這樣三個階段才會成為真正的客戶。客戶對公司和產品需要了解,既要了解公司的產品,也要了解公司的服務,更要考察公司的信譽度。而這一切對于初創公司來講比老牌公司有更多的困難。慎重的客戶不但要了解目標公司的產品,還要進行橫向比較和選擇,如果沒有更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沒有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內涵,客戶更會認同老牌公司的產品。
(二)專業健康保險公司還沒有體現出真正“專業化”帶來的優勢
“專門化”不等于專業化,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市場需要專業化的產品設計、專業化的服務內容和專業化的技術保證。目前市場上健康險產品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額給付保險、住院醫療費用補償性保險和住院津貼等幾類保險,這些產品從本質上來說大同小異。從專業健康險公司目前首推的產品來看,也是以短期醫療險和意外健康險為主的。這些險種沒有創新,湮沒在同質的產品中很難對消費者產生特殊的感召力,加之公司初創,規模和影響力不足,展業會更加困難。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的真正生命力就在于它擁有非專業公司不具備的專業化的產品和專業化的服務。
1.產品缺乏和創新乏力
健康險是市民最需要的險種之一,而目前我國的健康險產品研發落后,有效供給不足。因此,只有針對消費者健康保險的真正需求而設計的專業化的健康保險新品,才能成為驅動健康保險市場的動力。健康保險與專業性極強的醫療領域密不可分,它涉及到專業性極強的醫學領域的深層知識,也涉及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研究,更涉及到當前的醫療衛生體制和醫院的經營和營利模式。而健康保險的經營決不是一張簡單的保險合同加上履行合同的醫療費用報銷。健康保險更是一種服務——保證健康的服務。因此,健康保障機制是健康保險運作機制形成的基礎,也是健康保險新產品研發的基礎。而我國目前的健康保障體系是一個近乎獨立的王國,保險公司和醫療體系之間沒有深度足夠的合作機制。也就是說目前我國的健康險品種基本上在醫院的勢力范圍之外打轉。只有打造出具有專業水平的健康保險新產品才會顯示出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的優勢。
2.管理上沒有體現出健康保險的專業優勢
健康保險產品不同于一般保險產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作為保險標的的“健康”是特殊的。健康保險產品的定價、營銷、核保、理賠、經營風險控制等環節均不同于一般的保險產品,也不同于壽險產品。因此作為專業的健康保險公司在管理上必須體現出不同于一般保險公司的健康管理水平。這是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可能具備優勢的環節之一。而新興的健康保險公司在短時間內,還不能把健康管理水平提高到應有的高度,新興的健康保險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難于顯現。實踐也證明,當前國內新興的專業保險公司發展緩慢。
3.人才缺乏
在我國,健康保險公司處于初創階段,人才缺乏是第一大問題。作為健康保險專業公司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間就在于它的專業化的特征。要想獲得專業化的特殊優勢就少不了專業化的人才。除了一般的保險人才外,健康保險公司需要與醫學專業的深度接觸,因此特別需要那些跨學科的專業人才,需要懂保險業務更精通臨床醫學的人才。從保險人員中培訓醫學人才不現實,引入資深的臨床醫學人才到保險公司,可以縮短人才培養周期,加強產品研發的醫學技術含量。
4.展業困難
正是由于沒有創新的產品,沒有急百姓之所急的針對性產品,僅以傳統的基礎健康保險產品展業,缺乏競爭力是必然的。展業靠產品品質,靠銷售渠道暢通,更靠服務作為后盾支持。新興的專業化健康保險公司如果沒有“專業化”帶來的優勢,那么更不可能有其它優勢。不管是老牌的產險公司還是壽險公司都有新興的健康保險公司所不具備的規模優勢、渠道優勢和人氣優勢。沒有服務優勢是展業困難的又一癥結。作為專業的健康保險公司,必須從產品服務上入手,打造出更適合百姓需求的服務流程。
(三)產品的市場認同
和任何商品一樣,保險商品也需要市場的認同,而保險商品尤其需要消費者的認同。客戶對保險產品的買入僅僅是獲得一種對未來風險事件的化解承諾,因此,消費者除關心產品本身的品質以外,更關心的是公司的信譽、售后服務和理賠承諾的兌現。因此,新興的健康保險公司在產品的市場認同上會有更大的阻力。不過,困難是危機也是生存的契機。打造專業化的健康保險產品和專業化的服務,是健康保險生存和發展的必然。
四、專業化健康險發展的必由之路
健康保險的專業化發展之路要經過三個階段:公司初創的起步階段、健康資源整合的進展階段和穩定發展的成熟階段。
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首先要繼承現有的健康保險產品,同時還要進行新的專業化的健康保險產品研發和配套服務規程的制定。這一階段既要逐步打造出一系列健康保險新產品,同時還要整合出一個符合國情的健康服務體系。在相關的數理統計資料匱乏的情況下,必然要經歷一個艱辛的起步過程。經過一定時期的探索和實踐之后,公司的產品品種不斷豐富,產品品質逐步提升,最終形成一整套專業化和系統化的產品。
隨著產品體系的形成和完善也就終止了步履蹣跚的起步階段,進而轉入健康資源整合的進展階段。這一階段專業的健康保險公司要為其產品運營調配社會上的健康服務資源,整合出與產品完全適應的健康服務體系。這一階段有更多健康資源與保險公司合作,共同構成相互密切合作的健康資源體系,同時從管理上也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健康管理體系標準。
當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和健全的時候公司便進入了穩健發展的展業期,也就是公司發展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的到來意味著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的真正形成。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具備豐富的專業化健康保險產品,同時也擁有完善的、專業化的健康服務協作體系,此時,專業化優勢會非常明顯地顯現出來,其它保險公司所經營的非專業化的保險產品的客戶群將逐漸轉入專業化服務的健康保險公司,最終其它保險公司會逐步退出健康險市場。
五、專業化健康險的衍生職能
當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發展成熟之后,為了實現合理賠付,減少公司的損失,必然要加強醫療行為的監管,因此健康保險公司便衍生出了醫療監理的職能,這一職能是制衡醫療行業不健康發展的重要砝碼,是政府行政監督行為所不及的技術補充。
(一)專業化健康險公司有平衡信息不對稱的能力
現有的醫療體系是買方市場的醫療體系,保險公司為醫療埋單必然會遇到與基本醫療保險同樣的醫療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困擾。因此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必須有平衡信息不對稱的能力。這個能力可以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在打造專業化的健康保險產品的同時,打造一支醫療監督管理的專業化隊伍,讓他們直接與醫療機構對話,直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另一方面,健康保險公司可以整合當前的健康檢查公司,或者委托第三方健康檢查公司實現平衡信息的作用。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在為保戶提供健康管理的同時,接受保險公司的委托任務,由他們直接和醫療機構溝通醫療相關問題,確保信息相對對稱,規避醫療過程帶來的道德風險。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必須以平衡信息不對稱為重要的規避風險的砝碼,把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既維護患者的健康,也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二)專業化的健康險公司能夠更好地順應我國醫療事業發展的需求
在當前我國的賣方醫療市場氛圍下,醫療衛生的行業腐敗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上述的分析也看到了基本醫療保險面對醫療行業現狀的無奈。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信息對稱的約束機制。醫療產品的購買不同于任何其它商品。作為消費者個人是無力與整個醫療行業抗衡的,連質疑的能力幾乎都沒有。當專業的健康保險公司替廣大患者支付醫療費用的時候,情形就不同了,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有能力平衡不對稱的醫療信息,也有能力監督醫療行為的整個實施過程。可以對醫療機構的不合理用藥和不科學的治療方法提出質疑,也有能力制止不合理的醫療行為的發生。可以看出,專業化的健康保險公司在為保戶服務的過程中是自身利益的維護者,更是保戶利益的維護者。健康保險公司起到在專業水平上監管醫療行為的作用,這種作用是政府管理行為所不及的。專業化的健康保險服務必將為保戶提供越來越周到細致的健康管理服務,提供防病、治病的全程服務。因此,專業化的健康保險是順應中國醫療事業發展需求的,它所提供的健康服務是基本醫療保險的重要補充。
[參考文獻]
××電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覽館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把五十年來××歷史的光輝篇章和××建設的豐碩成果記錄下來并加以傳承,這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需要,是凝聚力量、激勵斗志,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是我局優秀企業文化建設的又一重大工程,將為后人留下奮力向前的傳家寶。
業績銘記歷史。50年來,××電廠平均每年向社會提供x億千瓦時優質、潔凈、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每發一千瓦時電量耗水僅僅只有0.××立方米,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電廠本著對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始終堅持以大壩安全為中心,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水庫充分發揮了防洪抗旱供水的巨大作用。如今,××水庫形成的“天頂湖”是××人民改造大自然的豐功偉績,是××縣××旅游名勝區的品牌旅游項目之一,并且極大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電廠注重共建共享,把履行社會責任視為己任。充分發揮好文明單位的輻射和示范作用,積極開展與社區和軍隊的文明共建,組織開展“慈善一日捐”、“金秋助學”、無償獻血等活動,展示了員工“以人為本、忠誠企業、奉獻社會”的時代風采。××人以廠為家、艱苦創業、勵精圖治、壯志凌云,滿懷理想獻身電力事業,滿懷熱情耕耘希望沃土,用青春年華記錄了激情難忘的歲月,書寫了一頁頁輝煌的篇章,奏響了一曲曲高亢奮進的奉獻之歌。
into Today”, is unveiled in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This exhibition not only presents this
master’s rare classical works, but also shows historical
evolution materials and photos of jade tablets by mean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isplay. Master’s
artistic life, creation notes, precious drawings, publications
and others are also on exhibit. This exhibition is first-ever
one launched by Liu Zongrong, which attracts widesprea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汲古?開今》劉忠榮玉牌藝術文獻展于2014年6月7日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揭幕,展覽呈現了平時難得一見的大師經典作品,更以提綱挈領的學術梳理和專業展陳方式,展示玉牌演進的背景史料、圖照;以及作品背后大師的藝術人生、創作筆記、珍貴畫稿、出版物等。無論大師個體還是玉雕行業,這樣的展覽還是第一次,因而引發圈內外廣泛關注。劉大師當年三屆勞模的獎章、獎狀,讓參展的美院學子印象深刻;在與大師的對話互動中,更使大學生們立體地認識了大師成就卓然的理由,成為了一堂學習的勵志課。
6月20日,作為本次文獻展的系列活動之一,《玉雕研究與文獻》研討會假座劉忠榮創辦的忠榮玉典工作室舉行。來自相關協會、學會、非遺保護主管部門、博物館、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教授10余人熱烈發言,高度評價本次文獻展的特殊意義與價值,強調關注和積累文獻之于玉雕藝術研究的重要性。
上海寶玉石協會副會長錢振峰認為:“ 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展覽,其價值意義可以歸納為1、記載了歷史的真實,還原了歷史真實。 2、記載了行業發展的脈絡。大師的這些資料雖然不是很全,雖然是個體積累的片段、零碎的資料,但卻是上海玉雕發展的一個佐證。上海玉雕的發展以及海派玉雕藝人的傳承,將海派玉雕的海納百川,包容創新穿成一線 ,它濃縮了一位成功的大師從艱辛走向輝煌的歷程。3、記載了大師創作技藝成長的歷程。這給今天學玉的學子們帶來豐富的啟迪。勞動模范小小的獎章,為什么引起參觀者特別的關注,這至少證明了在我們玉雕行業,大師不僅僅是藝術的精英,也是做人的模范,因此我們提倡德藝雙馨,所以這些獎章、獎狀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勵志教材。4、完全進入了一個與玉對話的高境界,在讀玉、讀史中賞玉、析玉,心物交融 。劉大師總結了他的六面圍雕、雙面凹凸雕等不斷創新的雕刻技巧。這也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一個范本,極大豐富了玉雕的藝術表達語言。”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王敏副院長指出:“玉牌是玉雕藝術的一個品類,一個點,但通過玉牌,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玉雕藝術的演進;而在玉雕作品后面,就是做玉雕的人。所謂的文獻,展現的是文脈,通過這些東西把脈絡找出來,對玉器,無論你喜歡也好,崇拜也罷,它其實是一種精神,我們今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只是保護技藝,更應關注藝人,關注精神,揭示“玉人”身上體現的一種“玉風”。手藝反映的是人的精神,留住手藝是留住精神,這是中國工藝文化教育的價值。今天非遺保護,要求保護實物以外,更要保護藝人對藝術的一種精神,而劉忠榮大師正是這方面的典范。”
上海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高春明認為:“研討的立意很好。我們來到忠榮玉典,門一開,是企業,看到的是玉器,是物質的;門一關,研討學術,是非物質的。通過文獻,揭示玉背后的精神,研究中國文化的DNA。今天從文獻研究談玉雕,這是很好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認識劉大師的作品,認識劉大師其人。我想了幾個問題,一個是技術,一個是理論研究,一個是媒體宣傳,一個是產權保護。日本在工藝記錄方面,在文獻的整理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除了文字,應當把劉大師雕刻技藝的每一個過程都拍下來,做好數字化保護。另外,我覺得在媒體宣傳上,我們有點誤區,工藝大師并不是要成為所謂的明星,是要自己能在這個行業里認可,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專業的宣傳上。關于理論,我們很多的藝已經超越了過去,達到了高峰,但是我們依舊存在著理論滯后的問題。在古代要求文武相配,像劉大師如此精美的雕刻,值得做理論的研究闡發。關于原創和知識產權,又是一個值得展開的內容。真正的知識產權要靠自己來維護,還有很長的路。總之,這次文獻展給我們提供了多重視角,值得總結。我很希望我們的文獻研究再繼續深入、升華,不求形式上的轟轟烈烈,而要扎扎實實地做事情。”
上海博物館古玉研究專家張蔚指出:“以物見人”很重要。古代玉器的研究,我們通過研究“物”后面的“人”,研究人是如何憑借他的藝術構思和精神、他的技藝來構造這個“物”的,這正是需要我們去學習和傳承的。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形而上、形而下的東西。形而下是講“器”,形而上就是論“道”,這個境界就不同了。我們講的通過“器”來見人、見精神。這個層次就不一樣了。文獻研究要落到實處,要有專門管理文獻材料的部門機構,要有專門經費,使這些史料的研究有持續性和延續性,落實到保護,落實到人才行。
上海同濟大學周正宇博士強調:“文獻讓我想到了橋梁的作用,想到文獻研究的順乎邏輯的體現,那就是當好社會公眾的橋梁,歷史公眾的橋梁,藝術公眾的橋梁、學術公眾的橋梁。工藝展品只詮釋材質工藝,是遠遠不夠的。橋梁的作用就是讓大家知道更多的東西,文獻到最后是不是可以滿足這四個橋梁的需要?對文獻材料的研究,我們可以有各自的見解,但留下大師們作品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的材料,留下最好的最真的最精的東西,這是最重要的。”
【摘要】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功能性腸道疾病,臨床上以腹瀉型(IBS-D)最多見。臨床上健脾化濕法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的療效,筆者對健脾化濕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可能的作用機制進行綜述。
關鍵詞 健脾化濕法;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作用機制;綜述。
【中圖分類號】R57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5-0045-02
腸易激綜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有大便性狀改變和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征的功能性腸道疾病。功能性胃腸病RomeⅢ標準[1]依據糞便的性狀將其分為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未定型4型,我國以腹瀉型(IBS-D) 最為多見[2]。IBS-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3],其發病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精神[4]、遺傳、感染[5]、飲食[6]、藥物、個人體質等,然而近年來精神因素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發病因素[7],抑郁、焦慮、憂慮等負面情緒刺激而生神郁,神郁則身病,故此屬“因郁致病”[8]。IBS- D屬中醫學泄瀉范疇。《景岳全書·泄瀉》所謂“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又《醫宗必讀》 有“無濕不成瀉”。可見脾虛濕盛是本病發病基礎。目前,本病多以西藥治療為主[9],但效果尚不滿意,大量研究報道表明中醫治療IBS的特色和優勢,如張聲生等[3]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和蘇冬梅等[10]的系統評價都顯示屮醫藥治療IBS的療效優于西藥,其療效和作用機制也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肯定[11]。現將健脾化濕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作用機制綜述如下。
1調節胃腸道激素
趙立波等[12]采用健脾化濕顆粒治療腹瀉型IBS 80例,并與采用匹維溴銨片治療80例對照觀察,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血清5-HT及ET水平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5-HT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健脾化濕顆粒可抑制血清中5-HT的過高表達,提高血清ET含量,減弱神經介導的胃腸道運動與分泌,從而有效改善IBS-D臨床癥狀。萬國靖等[13]采用番瀉葉瀉下法復制大鼠模型,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結腸中P物質(SP)、血管活性腸肽(VIP)蛋白表達,SP是十一肽,在腸道中發揮多種功能,對腸道平滑肌具有促進收縮、促進腸蠕動、調節水平衡等作用[14]。胃腸道分泌的VIP具有強烈的刺激結腸水和電解質分泌的作用[15-16],結果顯示參苓白術散可降低SP、VIP蛋白表達而達到治療作用。
2調節腸道運動
王迎寒等[17]采用束縛應激刺激加灌服番瀉葉煎劑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硝酸還原酶法測量結腸一氧化氮(NO)含量。將60只雌性大鼠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得舒特組、健脾化濕顆粒低劑量組、健脾化濕顆粒中劑量組和健脾化濕顆粒高劑量組,結果顯示:脾虛型IBS大鼠結腸NO含量明顯減少,健脾化濕顆粒中、高劑量可顯著提高IBS大鼠結腸NO含量,從而減慢胃腸運動。萬國靖等[13]采用番瀉葉瀉下法復制大鼠模型,小腸碳末推進率測定了解腸道運動,30只造模小鼠隨機分為參苓白術散組、思密達組、腹瀉模型組,結果顯示:參苓白術散可抑制小腸推進,有抑制亢進的胃排空和腸蠕動作用。
3調節腸道敏感性
杜海燕等[18]采用番瀉葉灌胃結合束縛應激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用不同劑量健脾化濕顆粒進行干預,觀察其對IBS-D模型大鼠腦中CRF和CRF-R1mRNA 的影響,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腦中CRF和CRF-R1mRNA的表達升高,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與模型組相比,各治療組腦中CRF和CRF-R1mRNA的表達均降低,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治療組與正常組相比,腦中CRF和CRF-R1mRNA的表達升高,有統計學意義(P<0. 05)。健脾化濕顆粒低劑量組與得舒特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健脾化濕顆粒中、高劑量組與得舒特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高劑量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健脾化濕顆粒中、高劑量組優于低劑量組和得舒特組。實驗結果提示健脾化濕顆粒對IBS-D模型大鼠內臟高敏感的治療作用可能是通過降低中樞CRF和CRF-R1mRNA的表達產生的。
4調節免疫
陳朝元等[19]將60例IBS-D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設中藥治療組(加味參苓白術散組)和西藥對照組(培菲康組)各30例,結腸鏡取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黏膜采用SAP法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測定T淋巴細胞亞群,結果顯示IBS-D患者CD3+、CD4+T淋巴細胞計數顯著降低,CD8+T淋巴細胞計數明顯升高,致CD4+/CD8+比值顯著降低,而加味參苓白術散治療后CD3+、CD4+T淋巴細胞數和CD4+/CD8+比值均明顯升高,CD8+T淋巴細胞數顯著下降,且主要癥狀積分、總積分明顯下降。從而推測加味參苓白術散可能通過改變T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和數量來改善和調節細胞的免疫功能,激活腸黏膜的T淋巴細胞進行免疫應答,從而改善IBS患者癥狀。唐旭東教授等[20-21]制定的腸安Ⅰ號方通過前期動物實驗研究發現:腸安Ⅰ號通過調節促炎因子、抗炎因子水平增加大鼠體重、胸腺、脾臟指數,提高大鼠免疫功能。
5結語
脾虛濕阻是IBS-D常見證型,也是本病基本病機,臨床治療多以健脾化濕為主,且取得良好療效。但中醫對其病機認識有待更深入研究和突破,臨床上缺乏統一的診斷、療效判定標準。大量臨床研究僅限于某方藥或治療方法對其治療效果的驗證。因此中醫對IBS-D的研究還需系統化、規范化,應逐步確立科學的診斷標準、辨證分型和與之對應的有效方藥。
參考文獻
[1]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 : 1377-1390.
[2]熊理守,陳旻湖,陳惠新,等.廣東省社區人群腸易激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4,84(4) : 278-281.
[3]張聲生,汪紅兵,李振華,等. 中醫藥辨證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 1) : 9-12.
[4]熊理守,陳旻湖,陳惠新,等.廣東省社區人群腸易激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4,84(4): 278-281.
[5]Thabane M,Marshall JK.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29) : 3591-3596.
[6]李定國,劉棟,許小幸,等.青少年兒童腸易激綜合征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消化雜志,2005,25(5) : 266-269.
[7]劉鼎男,袁東興,董新,等.個性、心理社會因素與腸易激綜合征發病的關系[J]. 醫藥產業資訊,2006,3(2) : 47-48.
[8]呂金倉.廣義郁證論小議[J].河北中醫,2012,34(12) :1809-1811.
[9]王生發,冀振旭.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23例[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09,37(7) : 40-41.
[10]蘇冬梅,張聲生,劉建平,等.中醫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系統評價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4) : 468-471.
[11] Thompson DL. Complementary Healthcare Practices :East Meets West: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 Gastroenterol Nurs,2003, 26: 266 -268.
[12]趙立波,劉彩雙,按永紅,等.健脾化濕顆粒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血清5-羥色胺及內皮素表達的影響[J].河北中醫雜志,2014,36(7):1000-1001.
[13]萬國靖,張守堂,車麗萍.參苓白術散對腹瀉小鼠胃腸運動功能的影響及機制探討[J].山東醫藥雜志,2012,52(48):48-50.
[14]Washabau RJ,Holt DE,Brockman DJ.Mediation of acetycholine and substance P induced contractions by myosin light chain phospho-rylation in feline colonic smooth muscle[J].Am J Vet Res,2002,63(5) : 695-702.
[15]Kane MG,O’Dorisio TM,Krejs GJ,et al. Production of secretory diarrhea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vasp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J].N Engl J Med,1983,309(24) : 1482-1485.
[16]Kishimoto S,Kobaayashi H,Shimizu S,et al.Changes of colon-ic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and cholinergic activity in rat with-chemical colitis [J].Dig Dis sci,1992,37(11) : 1729-1737.
[17]王迎寒,陳光暉,劉玉玲,等.健脾化濕顆粒對IBS模型大鼠結腸NO和NOS的影響[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0,27(2):129-131.
[18]杜海燕,王迎寒,張曉峰,等.健脾化濕顆粒對D-IBS模型大鼠內臟敏感性和腦中CRF及其受體的影響[J].實驗動物科學雜志,2013,30(5):15-19.
[19]陳朝元,何順勇,賴金枚.加味參苓白術散對D-IBS(脾胃虛弱證)結腸黏膜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福建中醫藥雜志,2013,44(5):4-6.
一、全球電子醫療器械市場概況
1.市場現狀與特征
(1)市場現狀。2007年全球電子醫療器械市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同比增長13.3%。全年市場份額達到920.6億美元。隨著對電子醫療產品應用的普及,電子醫療器械在醫療器械整體市場中所占比重進一步增加,達到47%。
(2)市場特征。美國占全球市場主導地位,美國經濟發達、科技領先,電子醫療器械市場發展最早最成熟,在全球電子醫療器械市場所占比重也最大,在全球電子醫療器械市場中所占比重2007年達到45.5%。歐洲和日本市場緊隨其后分別占全球市場的25.4%和12.9%。美國、歐洲、日本這三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共占全球電子醫療器械市場的83.9%,處于絕對領先地位。亞太地區增速最快,雖然美國、歐洲、日本占據全球電子醫療器械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但是亞太(除日本)卻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2007年亞太(除日本)地區電子醫療器械市場同比增長18.7%,超過全球市場13.3%的增長速度。
2.主要國家和地區發展概況
美國、歐洲和日本是全球電子醫療器械市場中最為重要的幾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是全球電子醫療器械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一直保持穩定的增長,2007年美國市場規模達到419.3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45.5%。2007年美國市場同比增長11.7%,連續4年增速保持在兩位數,近年來,美國企業不斷加大對研發的支持力度,使得美國在電子醫療器械領域始終處于領先水平。美國市場的穩定高速增長帶動了全球電子醫療器械市場的快速發展,歐洲電子醫療器械市場主要由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幾個發達國家組成,2007年歐洲電子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到234.1億美元,同比增長14.9%。由于歐洲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明顯,老年病人醫療設備市場將不斷擴大,包括主要是電子醫療設備的各種治療設備及病情監控設備。2007年日本電子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到 118.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總額的12.9%,日本的經濟發達,人口基數較大,使日本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電子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第二大國家,近幾年來日本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增速也都保持在兩位數。
二、中國電子醫療器械市場概述
1.市場現狀
由于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以及醫院信息化進程加快,中國電子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繼續加速增長。2007年中國電子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到243.2億元人民幣,市場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同比增速為16.3%,超過了全球市場13.3%的同比增長率。
2.市場結構分析
(1)產品類型結構分析。電子醫療器械按物理原理進行分類,可分為:醫用電子儀器設備、醫用超聲儀器設備、醫用激光儀器設備、醫用生化分析儀器、醫用射頻與核磁儀器設備等。其中醫用電子儀器設備占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2007年市場規模為126.8億元人民幣。
(2)市場層級結構分析。中國一二級市場(北京、上海、廣州,以及主要省會城市)電子醫療器械普及度高,主要采購需求來自產品更新換代,市場增長平穩,而增長最為突出的是五六級市場(行政區劃的縣級與鄉鎮市場),2007年同比增速為24.6%。得益于2007年初啟動的醫療體制改革,政府加大了對基礎公共衛生網絡,尤其是縣級、鄉鎮級醫院和衛生院的投入,給醫療器械市場注入了活力,五六級電子醫療器械市場在整體市場中的份額不斷擴大,由2005年的10.7%達到2007年的12.0%,增長率居于各級市場之首。
三、2008年~2010 年中國電子醫療器械市場預測
電子儀器市場是中國電子醫療器械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2007 年醫用電子儀器占有市場總額的一半以上。醫用電子儀器應用廣泛,市場廣闊,2007年同比增長14.4%。預計在未來三年,醫用電子儀器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增速將保持在15%左右。
作者:江秀鳳,項國安,安徽省銅陵縣人民醫院,244100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不斷提高,并且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化的趨勢,面對新的醫療形勢,公立醫院需要制定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進而提高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公立醫院市場營銷是指醫院的醫生從顧客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的需求出發,確定服務項目、價格、促銷方式,進而規范醫院的技術標準,向目標就醫的顧客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1]。公立醫院的市場營銷是醫院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院為了實現目標主動采取的營銷活動。公立醫院市場營銷的出發點是滿足和引導顧客的就醫需求,醫院通過營銷活動可以以適當的方法和途徑傳遞給顧客醫院的技術和服務信息,促進顧客正確的消費,另外醫院可以利用營銷活動,對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進行調查,還可以收集顧客對醫院服務改進的意見,這樣醫院可以提高醫療水平,改進服務質量[2]。公立醫院的營銷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分析醫療環境,進而確定目標市場,提高醫院的市場占有份額,進而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
1公立醫院市場營銷存在的問題
1.1醫院的營銷和市場脫軌,管理不完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醫院的營銷市場也發生了變化,作為醫療市場的主體,醫院必須研究醫療市場的動態,提出適應醫療市場經濟發展的營銷策略,從而才能夠促進醫院的發展。我國在加入WTO后,醫療市場面臨著巨大的沖擊,醫療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在醫療市場變化的大環境中,公立醫院對市場信息把握不準,盲目的投資一些項目,購置一些設備,這些措施并沒有改善醫院的醫療水平以及服務質量,反而由于沒有合理規劃投資造成了醫院資金的短缺,影響到了醫院的發展。另外醫院對于醫療市場的變化反應遲鈍,錯失醫院發展的良好機會。醫院的市場營銷管理存在缺陷影響到顧客的疾病治療以及醫院服務質量的提高。
1.2缺乏教育培訓,營銷理念陳舊醫療服務具有無形性以及差異性,因此在公立醫院制定營銷策略的時候,需要對于無形的醫療服務制定嚴格的標準,這樣才能夠讓醫院職工明確醫療服務的標準,進而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我國的醫院大多是國家控制股的公立醫院,職工的營銷觀念淡薄,沒有危機意識,不利于醫院市場營銷戰略的實施。另外在醫院職工培訓中忽視了市場營銷觀念的培養,這樣使廣大職工不關心醫院的市場營銷工作。
1.3忽視正確的市場定位醫院在從事營銷活動時,沒有充分了解市場,也沒有依據醫療市場中患者的需要、消費習慣等把目標市場分為不同的患者群體,對于一些小中型的醫院表現的最明顯,這樣公立醫院就無法確定目標市場,而且不能夠準確地定位,這樣容易造成醫院市場營銷服務目標不明確,市場定位不準確,進而致使市場營銷活動效率低下。
2提高公立醫院市場營銷競爭力的應對策略
2.1利用品牌效應,實施營銷戰略公立醫院市場營銷的目的在于提高醫院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進而提高醫院的市場競爭力。醫院的品牌是醫院的知名度、信譽度以及患者的滿意度的集中體現,醫院的品牌也是醫院提供給患者高超的醫療技術水平和優質的服務質量的保障,醫院的品牌在醫院的市場營銷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患者會選擇醫療口碑好、醫治技術好、服務質量高的醫院就醫,因此醫院品牌是醫院競爭力的具體表現,醫院想要順利實施營銷策略,就必須重視醫院品牌戰略的管理。在醫院實施品牌戰略的管理中,可以從SWOT戰略分析、人力資源戰略等方面出發,全方面提高醫院的知名度[4]。在實施品牌戰略中,加強醫院品牌戰略管理可提高醫院形象,增強醫院的競爭力。在醫療市場的競爭中,醫院之間相互競爭的實質就是各個醫院整體品牌效應的比較。因此想要打造醫院的品牌就需要重視品牌戰略的實施,只有充分地發揮醫院的品牌效應,才能夠開拓出良好的醫院營銷局面。醫院的品牌的樹立,必須從醫療技術和服務質量入手,在醫療服務中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努力改善醫療水平,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各行各業的競爭日益激烈。隨著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醫院面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醫院成為自負盈虧的經濟主體,醫療行業的體制改革形成了醫院競爭環境的基礎。醫院應在遵循衛生事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認清形勢,提高醫院核心競爭力,逐步打造出屬于自己的醫療服務品牌,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
一、市場經濟體制對醫院發展的意義
所謂市場經濟,就是指社會的全部生產要素和資源都要通過市場進行配置和調節。國家把衛生事業列為第三產業的重點之一,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由國家統一支配,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醫療事業也將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不僅給衛生事業的深化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更帶來了新的挑戰。所以醫院必須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中長期戰略,才能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
發展市場經濟關鍵是維護和促進市場競爭。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推動力。伴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院通過市場改進技術裝備、吸引資金、引進人才,達到交流信息和科技合作來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增進服務技能。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為核心”的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辯證地處理醫院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了醫院經營與經濟管理的意識。醫院在經營管理中必須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改善和健全經濟管理的秩序。
二、面對市場經濟,醫療服務采取的策略
1、引入競爭機制,在競爭中求發展
市場競爭是不同市場主體之間展開競爭,其結果必然優勝劣汰,生產集中,形成壟斷。由于壟斷是一種市場強者所為的霸權行為,反壟斷不能依靠市場弱者而必須訴諸國家,反壟斷是國家的基本職能。為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就必須依法反壟斷,反對各種限制或排除市場競爭的行為,如限制競爭協議、市場集中和濫用市場優勢及行政壟斷等行為。實踐證明,沒有反壟斷法就沒有市場競爭,最終也就沒有市場經濟。各行各業的改革實踐表明,打破行業壟斷、部門壟斷、地方保護,逐步引入競爭機制的做法,提高了效率,增強了活力,降低了價格,極大地促進了各項改革事業的深入發展,滿足了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1)醫院競爭的出發點和目的是提高醫院發展能力,同樣,醫藥衛生領域引入競爭機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目的是增強醫療機構活力,控制衛生總費用,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按照市場需求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的需要得到滿足。從而能更好地滿足和保障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這是保證良性競爭的必備條件,也是醫院參與競爭的基礎。
(2)競爭是加速醫院發展的動力。競爭可以增強危機意識,市場經濟是一種社會化大經濟,它超越了地域等限制。現代市場經濟已遠遠超出了私人能力,不是任何私人所能控制的,而必須由超越私人局限、處于社會中央、享有充分信息、擁有公共權力的公共機構進行宏觀調控。如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國家要對其國民經濟的發展目標、發展速度、發展比例和發展措施等進行統籌規劃,以保證其國民經濟有規劃地發展。醫院為了生存和發展,必然會在發揮醫院優勢、挖掘競爭潛力、增強資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這就激發起醫院內部的競爭機制,逐漸使資源發生調整,人員結構發生改變,使之更加合理、高效、科學。
2、加強人才戰略的實施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人才發展在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才隊伍建設是醫院核心競爭的根本要素,醫院之間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是醫院發展需具有的重要資源。得到了人才資源,便會擁有相關的技術支持,從而保證了醫療服務的優質質量,進而便會在醫療市場上取得絕對性的優勢。采取合理的人才戰略,不僅能提高現有人才的綜合素質,還能有效吸引外來人才。
(1)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堅持以人為本,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認識到人才是經濟發展中的第一生產要素。人才的管理機制和使用機制是決定他們熱愛本職工作、充分發揮積極性的主要因素。面對市場化的大環境,大力實施“人才工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全面提高醫療人才的綜合素質。
(2)深化人才引進工作,鼓勵人才創新。引進人才要有針對性,不能盲目,要符合醫院自身的實際情況。引進人才,不僅能為科室補充新鮮的“血液”,更能為醫療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觀點、新的想法。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有效地將引進人才優勢與醫院的發展目標相結合,從而才能在社會主義市場化的今天立于不敗之地。
(3)改善人才管理體制,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在人才管理方面,不僅要充分發揮人才的優勢,更要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在公平、公開、擇優的原則下,大膽地起用一批努力、上進、具有創新思想的新人,改變傳統行業中的陋習、惡習,在全院營造出一種蓬勃向上的氛圍。人才管理的最高目標是各司其職,各盡其才,所以人才的激勵顯得尤為重要。
普遍認可的管理方式中,激勵通常包括硬性激勵和軟性激勵。硬性激勵包括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其中,物質獎勵是指根據制定的一系列的相關規章制度,對科室和個人完成既定目標所給予的獎勵方式。在人才管理中,不僅需重視經濟獎勵手段的作用,而且更需重視精神獎勵手段的運用。精神獎勵是指在實行物質獎勵的同時,對人才實現目標的一種思想上贊同和認可。因為人不僅僅是“經濟人”,更是“社會人”。他們不僅希望為社會盡自己的義務,更希望通過工作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但物質獎勵確是必不可少,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激勵人才在工作實踐中施展才華,更有效地發揮激勵手段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這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3、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健全醫療管理機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將醫院推向市場,實行差額補貼或自收自支政策。隨著我國達到總體小康,人們進入了“健康追求”時代,與此相適應,國家應當更加合理地使用醫療衛生資源,加大對醫療衛生的投入,關注廣大農村和城鎮弱勢群體的健康保障問題。但在現實中,國家投入不足與衛生資源使用不合理的現象也同樣存在著。
(1)以病人需求為中心,根據人群對醫療衛生服務多樣性和多層次的需求。著力發展非基本醫療服務。非基本醫療服務是指以特定人群為服務對象的,相對于基本醫療服務而言的醫療服務,是未納入基本醫療服務項目的各項醫療服務的總稱,體現在具有不同于基本醫療服務的診療項目、服務設施、藥品目錄和費用水平等方面。更確切地說,主要是指基本醫療保險不予支付的服務類、非治療類、設備和醫用材料類、特殊治療類、高檔服務設施類、高檔藥品類等項目。在滿足現有需求的同時,要注意開發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潛在需求,積極創造條件,引導人們合理消費,努力培育需方市場。
(2)從實際出發,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要充分考慮當地群眾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既要重視特殊,更要重視普及。把開展一般性基本醫療服務與特殊性基本醫療服務結合起來。注意適宜項目、技術、設備和設施的推廣和應用。
(3)結合醫院的優勢,可以著重往特色專科領域發展基本醫療服務。發揮好現有資源的效率和效益,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憑借醫院的專業技術設備和技術人才,開展各種特色項目,并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力求有實效,從而提升醫療專業技術。
4、醫院實行集團化管理
(1)醫院的發展,不單純是規模上的擴大和數量上的增加,通過實行集團化管理實質上是一種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使用,克服條塊分割所帶來的資源相對不足和浪費共存現象;規模的有效增長,滿足社會對衛生服務需求的同時,通過擴大服務數量;資金的良好運用,降低經營成本等方式獲得補償;以及結構的合理調整,有利于區域衛生規劃的實施,也有利于學術的創新與發展。醫院在目前的形勢下,實行集團化管理是醫療服務改革的必經之路。
(2)通過實行集團化管理,可以實現衛生服務的供需平衡,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再者,通過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效益最大化、醫療工作效率最優化;最后,通過相互學習,使醫療團隊成員接受系統培養,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實力。
(3)集團化管理首先是觀念上的轉變,在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的環境中,實行集團化可以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降低經營風險。通過資金、技術、設備、經營協作等合作方式或者是通過合并、改建等方式產生新的分支機構,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次是較為完善的市場機制,例如股份制等尚未引起重視。實行集團化管理模式后,對合作醫院實行人才交流、技術支持、資源共享、管理合作等。既可以有代表性的專科特色,又有與其他醫療機構相一致的服務體系。最后,一定要發揮核心醫院的領導作用,形成較強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實現集團化管理后,合作雙方原來功能定位、所屬行政關系、承擔業務,資產關系不變。
三、市場經濟條件對醫療服務產生的影響
1、促進醫療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開放的、統一的、公平競爭的大市場。通過市場經濟的調節,醫院將進一步引進人才、改善技術裝備、吸引投資資金、交流醫療信息、加強科技合作來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增進服務質量。
2、通過市場經濟的調節,可以有效對醫患雙方進行雙向調節
患者則根據需求選擇自己滿意的醫院;醫院則通過基本醫療服務改革,人才引進措施,技術、設施的完善,管理制度的提升等服務等滿足各方面、各層次的醫療需求,適度拉開不同層次醫療服務的收費標準,引導患者合理分流,進一步完善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一、 研究背景
近些年來,醫療改革逐步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個焦點話題,且因為涉及到民眾的利益,所以可以說是備受關注。現階段,我國的醫療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看病難、看病貴、醫務工作者不能很好地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等都是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在這樣的形式下,倡導醫療改革,提出應對醫改困境的措施勢在必行。而且,我們也大力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黨和國家政府推出了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的新醫療體制改革方案。
二、醫療改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醫療改革涉及到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涉及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涉及到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醫療改革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識,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解決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不方便的困難。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的醫療制度體系,解決民眾面臨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同時還能有效推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醫療體制改革符合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它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
三、醫療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本建立了覆蓋城鄉的醫藥衛生服務體系,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中的不足。當前的醫療改革依然還面臨很多突出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大,農村地區公共衛生和社區醫療水平較為落后;醫保制度還有待健全,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醫藥流通領域發展不成熟、不規范,藥品市場價格過高,民眾買藥難;對醫院的運行和管理不夠嚴格,制度不健全,弱化了公益性的醫療機構;有待健全衛生投入機制,改變單一的辦醫體制,逐步向多元化發展過渡;政府醫療衛生事業支出較少,與當前國情相符合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尚未建立,難以解決民眾所面臨的看病難、看病貴這一現狀。此外,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逐步加大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和自然生態環境發生改變等,這些都將成為影響醫藥衛生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供給層面上基本形成商業化、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是現行的醫療衛生行業的顯著特征。行業限制基本沒有,也沒有出入門檻,各種資本紛紛進入醫療服務領域,市場需求決定著新進入資本的布局以及服務目標。無論是公立的醫療機構還是公共衛生機構,都逐步采用了企業化的運作和管理模式,獨立經營、實行獨立的經濟核算方式。同時各醫療服務機構之間也逐漸形成了全面競爭的態勢,市場供求關系成為了決定醫療服務價格體系的關鍵因素。與供給層面的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不同,在需求層面,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逐步演變成為了私人的消費品。相比較于城鎮地區約占半數的覆蓋人口,醫保制度的農村覆蓋率只占到了農村全部人口的10%左右。
商業化和市場化是醫療衛生體制變革的基本趨勢。這樣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點優勢:一、競爭機制發揮作用,提升整個醫療服務行業的競爭意識,提升整個醫療服務行業的服務質量;二、各種民間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全面提升了醫療服務領域的供給能力,更多更大的的醫療服務機構出現,改善提升了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此外,所有制結構上的變動、管理體制方面的變革以及多層次的競爭,有助于提升醫療服務行業的運轉效率以及醫療服務機構和工作者的積極性,推動醫療體制改革向好的方面發展。
但不能忽視的是,商業化、市場化的發展走向其實是與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規律背道而馳的,這直接導致了強調社會公平性的醫療服務和注重宏觀效率的衛生公共投入等措施的功能被弱化。它具體表現在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共品性質與商業化、市場化服務方式之間的矛盾;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與商業化、市場化服務方式之間的矛盾;醫療衛生服務的宏觀目標與商業化、市場化服務方式之間的矛盾;疾病風險與個人經濟能力之間的矛盾。
四、對策:政府主導,充分引入競爭、放開醫療市場,合理調配醫療資源
根據完全競爭市場模型,市場的資源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會達到優化配置。醫療衛生事業也可以逐步走向商業化、市場化。降低醫療市場的準入門檻,開放準入機制,從政策上對進入行業的資本予以相應的優惠支持等措施,吸引民間資本廣泛進入,并通過競爭機制的作用,促使醫療服務機構通過提升內部運轉效率、服務能力以及從業人員素質來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行業供給能力。但市場經濟是一種自發性、自動性、自主性的經濟,謀求物質利益最大化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直接目的。在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引領下,市場競爭的結果必然是“兩極分化”的情況。要避免這種情況,就需要“社會看得見的手”,如法律制裁、行政約束、道德譴責等對經濟行為進行約束和制衡。因此,在未來的醫療改革中,各地區各級政府應該作為主導,領導醫療改革。在明確政府職責的前提下,重新構建政府、市場、醫療機構等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