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時間軸知識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8 17:12: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歷史時間軸知識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為了讓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取得好的成績,也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我們的復習往往就是教師將知識點串起來進行講解,之后,便進入了習題練習中。再加上歷史課程很多學生將其看作是“副科”,所以,很少有學生能夠認真地完成練習,久而久之,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歷史復習質量、自主學習意識等都受到了影響,嚴重不利于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在歷史復習中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進行論述,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復習質量,使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態度走進考場。

一、自主制作時間軸

所謂的時間軸是指以時間為線索來將相關的歷史重大事件進行整理,以幫助學生進行應用,同時,也能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這對提高學生的歷史復習質量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課程改革下,我們要做好師生課堂地位的改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相關的時間軸,進而在加深印象的同時,也能大幅度提高歷史課堂的復習質量。

例如:

以上僅是一個簡單的時間軸的制作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特點來制作時間軸,只要能夠將時間、事件展示清楚即可,只要方便自己記憶就行。但是,切記不能在網上找、在參考書上摘抄,否則,是起不到時間軸加深學生印象功能的,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動手進行制作,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

二、自主探究問題

自主探究問題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提高學生歷史復習質量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這樣不僅能夠完善學生的歷史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復習效率,而且對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提高以及歷史素養的形成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復習《的勝利》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復習質量,也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復習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復習時,我組織學生重新對“勝利”后對國際國內產生的影響,國際國內的政治形勢等問題進行思考,一是因為在新課教授的時候,我們只是在分析勝利后,國內的一些情況,并沒有將關注點放在國際上,而在九年級的復習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地分析勝利前后國際上都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對的勝利有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勝利后國際上的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問題,組織學生結合三年所學的歷史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重新思考、重新分析,這樣不僅能夠完善學生的答案,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而且也能將知識系統化,對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進而也為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知識應用能力的鍛煉做出相應的貢獻。

三、自主習題講評

習題練習、習題講評是復習環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我們也都知道,歷史講評課僅是在訂正答案,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僅是將存在疑問的題目進行簡單講解。因為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我們都認為歷史作為一門文科,“背誦”之后足以應對考試。所以,講評課基本上就成為擺設,沒有實際價值。因此,在課程改革下,我們要將講評課的主體歸還給學生,讓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自主地對相關的試題進行講述,這樣不僅能夠起到鞏固的目的,同時,對學生能力水平的鍛煉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例如: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曾說:“每當人們在中國文獻中查找任何一個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我國宋代重大的科技成就是( )(多選)

A.造紙術的發明

B.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C.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D.火藥的廣泛使用

以該題的講評為例,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由優等生為“老師”來對這道題進行分析,首先,分析題干,之后明確本題的考查點,這樣一步步地進行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而且也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篇(2)

所謂的自主復習就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復習。首先,組織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自主帶著目標進行復習,自主制作時間軸,目的就是要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之后,在針對該章節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出題,在小組內進行互相練習。如,在復習“”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明確本章節的學習目標,即:簡述、的史實,知道中國局部抗戰、全面抗戰等。接著,組織學生帶著目標進行自主學習,并將本章節的知識系統化,制作時間軸,同時,結合教材與參考資料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自主出題。之后,在小組內進行互相交流,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復習質量,而且對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復習

對比復習是指將有相似屬性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理論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學習。該方法是歷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對高效歷史課堂的順利實現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復習中,我們要組織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對比,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質量。

例如,在復習活動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將《日本明治維新》與《》之間進行比較,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對變法的“歷史背景”“宗旨目的”“領導階層”“變法阻力”“變法結果”等方面進行對比,這樣的復習過程不僅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加深學生的印象,而且也有助于高效復習質量的實現。所以,在歷史復習環節,我們要有意識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對比,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復習質量。

篇(3)

《新課標》中要求“通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教學,學生能夠了解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對人類歷史的延續與發展產生認知興趣;逐步獲得基本的歷史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這是教師依據的第一層級目標①,是教師對歷史課堂的整體把握。有了這個方向,教師制訂課時目標,就有了明確的任務,而如何制訂具體明確的課時目標呢?這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都會遇到的問題。

課時目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直接指導教學,對教與學的活動制訂準確的測量標準,特別是對認知性目標和操作性目標,要設計出明確的可測量、便于操作的目標。因此,設計課時目標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和思維特點,分析課程目標和教材,從而制訂相應反應學習結果的多樣性目標和層次性目標,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目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打破過去教學中無教學目標、或目標過于籠統泛化、或脫離實際的弊病。一個完整的課時目標應包括對象、行為、情境或條件、表現程度。趙亞夫老師在談及層次性目標時就以“”為例,他做了這樣的設計:A.能夠列出洋務派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說出的歷史影響;B.能夠說出時期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創辦者、背景及其運營情況,闡明與中國近代化的關系。②這兩個層級之間的彈性就是教師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如果說要初中生理解“中國近代化”還有些困難,教師在進行具體授課時可向學生闡明工業革命的機器大生產,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過度,進而理解和中國近代化的關系。

一份好的教學目標的設計來自教師對教材的掌握,來自對學生的了解,來自教師的教學經驗,故設計出適合學生、促進學生成長的教學目標,是教師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善講故事,以點帶面

實驗版課標確定的“學習主題”呈現方式,對于12—14歲的孩子來說不免有些艱澀難懂,因為“學習主題”大多內涵宏大,如中華民族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文明的沖撞與融合。為此,在修訂版的課標中,采用了“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在每個板塊之前以‘通論’的方式概述該時段歷史的基本線索及主要特征。每個板塊的學習內容采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點’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時代特征。”③“歷史簡單一些,這樣就給教學留下展現故事、細節、情境的空間。”④既然課標和教材已經要求將“歷史”講得簡單,教師何苦要把“歷史”教得復雜,非得讓學生記住一條條背景、原因、影響這些陳述性的知識呢?相反,教師可以多給學生講故事,用細節、情節和語言去創設情境,營造學習的氛圍。修訂版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提出“要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任世江先生亦強調:“初中學習的重點應該在于了解歷史,而了解基于興趣。為興趣而學習,學習才能成為主動行為。因此初中教學的核心目標應該是激發和培養學習歷史興趣。”⑤歷史(History)本就是由眾多人的故事組成的,所以才形形,豐富多彩,相對于枯燥的文字描述,故事是有趣的,有意思的。而如何把有意思的故事放在課堂上讓學生思考且覺得有意義,這需要教師對故事重新解讀、加工組織,用細節展現歷史的同時,通過問題給學生提供想象的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如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但是否能說明中國已經產生了磁學呢?祖沖之計算出了圓周率值,是因為他具備了抽象的數學思維和基本數學理論知識嗎?再比如,手的進化在人類進步過程中起的作用,如果人不能直立行走,就不能耕作、生產機器……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故事去學習教材文字所承載的意義,用歷史知識回答問題,思考一些歷史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將歷史知識進行溶解,在有趣、輕松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點,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另外,通過故事,學生已經內化了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教師在這個基礎上再借助時間軸,讓學生將它們串成線,進而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時代特征,理解這個歷史時段的主題。

三、多元的教學評價

修訂版課標亦對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強調了學習過程和效果,就“要堅持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相結合,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主體,教師可采用多元的評量方式來考核和評價學生,如問答、報告、討論、表演、紙筆測驗、行為觀察、角色扮演、軼事記錄、學習檔案評量等方式觀察和評價學生,并及時給予學生回饋與指導,從而達成預期的學習效果。對于評價結果的解釋與反饋,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進步,關注學生在知識掌握、能力發展、思維水平、問題解決、探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促進學生自我認識,建立自信,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這樣,學生在學習找到了興趣和自信,便會從學習的被動客體轉為主動的學習主體。教師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我滿足感,激發教學熱情,不斷實現自我提高與成長。正如“教學相長”所說,在這個過程中最終實現了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

初中歷史是高中歷史的“前奏”,如果學生一接觸初中歷史就覺得歷史是如此枯燥與乏味,便大大打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對歷史產生了不好的刻板印象,極不利于學生在高中的學習。因此,把歷史教得有意思應該是初中歷史教師的一大追求。

[注釋]

①趙亞夫主編,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第32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②趙亞夫主編,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第36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 大學德育小結 下一篇: 企業信息化布局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天丁香开心婷婷 | 亚洲国产l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 青青青在线视频自拍 | 亚洲成a人v影院一区 | 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