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音樂的特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4 16:20: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鄉村音樂的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鄉村音樂的特點

篇(1)

關鍵詞:美國 鄉村音樂 形式 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

一 美國鄉村音樂的起源

美國鄉村音樂起源于18世紀末,算的上是起源最早的音樂形式,它是由一些原先居住在東海岸一帶的蘇格蘭和愛爾蘭人后裔逐漸向西部和南部的內地和山區遷移,以求發展創造出的音樂。這些拓荒者在勞動休息時,常常唱些古老的英國民歌,這些歌曲簡單、活潑,大多數都是敘述日常勞動和生活的,還有戀人們的愛情故事。這些都是鄉村歌曲最原始的形式。隨著人們的遷移分化,這些歌曲也隨之演變成了不同的風格和類型。在北方,它們變成了伐木工人的勞動歌曲,在西部山區它們變成了純樸、豪放的牛仔歌,這些歌曲還隨著一些遷到海邊的蘇格蘭人演變成了水手們的勞動號子。

二 美國鄉村音樂不同時期、特點的音樂形式

1 早期的鄉村音樂

最初的鄉村音樂只是作為自娛節目在家庭、教堂以及鄉村聚會時表演。后來到了20世紀20年代,由于新聞媒體和商界的介入,情況發生了變化。1925年,南方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建立了廣播電臺,鄉村音樂得到登臺亮相的機會。第一個上場的歌手羅杰斯共錄了30首鄉村歌曲。他運用獨特的山區民間唱法,使歌聲在真假聲區來來回回的轉換中顯得那么的悠揚動聽,人們開始紛紛模仿他的演唱,后來,羅杰斯被人們譽為“現代鄉村音樂之父”。

2 牛仔音樂

牛仔音樂來源于美國人對大西部的迷戀,這還體現在好萊塢的電影里。鄉下人變成了打扮漂亮、精神抖擻的牛仔男孩和牛仔女郎,唱著來自鄉間的浪漫歌曲,向人們展示著孤獨大草原中的浪漫景象。30年代以后,在好萊塢表現美國西部風土人情的電影中,鄉村音樂大出風頭。著名演員奧特里是這個時期演唱鄉村音樂風味牛仔歌曲的主要代表。他在銀幕上塑造的牛仔形象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鄉村音樂也因此在全國更為流行。

3 蘭草音樂

起源于40年代的“蘭草音樂”,也是鄉村音樂中影響頗大的流派。它的得名來源于創始者Bill Monroe的樂隊“蘭草男孩”(The Blue Gass Boys),Bill Monroe綜合了舞蹈、通俗音樂以及山區民間音樂的特點,在表演時常常由人穿著民間服裝輪流演唱、演奏,形式非常活潑。“蘭草音樂”的音樂特點是音樂精致、純正、原汁原味。常常包含兩三部和聲以及激烈的節奏和不受約束的情感。“蘭草音樂”最初只在南方肯塔基山區流行,后通過電臺的宣傳才得以流傳到城市,此后得到迅速的傳播。

4 山地搖滾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鄉村音樂成為了美國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糧。戰時經濟加速了人口的流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音樂趣味的相互滲透,終于在50年代使鄉村音樂達到了全盛時期。山地搖滾是鄉村音樂和搖滾樂的第一次結合。山地搖滾改變了傳統鄉村音樂的形式,對鄉村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職業鄉村音樂歌星們把山地搖滾帶入了城市音樂舞臺上,其他歌星也紛紛效仿,錄制并銷售了近五百萬張唱片,創造了空前的紀錄。鄉村音樂這個原先的“下里巴人”逐漸變成了“陽春白雪”進入到了美國的上層社會。1958年,鄉村音樂協會成立,其宗旨是在向全世界推動和發展鄉村音樂。

5 酒吧音樂

酒吧音樂是鄉村音樂中最富有活力的,也是變化最多的一支音樂形式。酒吧音樂是一種自由進行的、很喧鬧的音樂形式,產生于戰后的南方酒吧。這個時期,鄉村音樂的聚集場所由公開社交場所轉移到了酒吧。鄉村音樂進入酒吧后,不得不在歌詞和演唱風格上做出相應的變化。過時的老歌難以在這種氛圍中生存。社會地位的變化和隨之而產生的種種問題是這些農民出身的工人所關心的。鎖不住情人的心、難以維持的婚姻、及時行樂、借酒澆愁等,常成為酒吧歌曲的主題。

三 美國鄉村音樂的特點

1 美國鄉村音樂的主題內容

美國鄉村音樂是一種以率直簡約、誠摯自然的語言講述人類質樸經驗的音樂。它的主題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反映普通美國人的價值觀,也有對往事的懷念留戀,還有對當今世事冷暖的訴說以及對社會現狀的評議。從戰爭、自由到愛情、家庭,甚至身邊熟悉的人物、動物等都可信手拈來,編成歌曲。正因為它體現著普通美國人的情感――對競爭生活的厭惡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它能觸動中下層美國人的心靈,受到人們的喜愛,引起大眾的共鳴,美國鄉村音樂對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

下面,我們分析幾首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歌曲,來理解這類歌曲的基本表現主題。

(1)表現基本價值觀的主題

代表歌曲《心滿意足》(“SatisfiedMind”)許多歌手為這首歌灌了唱片,其銷售量不計其數。這是一首已進入“口頭傳說”的鄉村歌曲。關于這首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它表達了美國人(也是人類)的基本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與一些評論家認為美國人沉溺癡迷于金錢與成功的觀點是大相徑庭的。毫無疑問,大多數美國人都會對歌中所唱之詞持以贊同態度――“他們哪里知道,那比登天還難。要找到一個富翁,他感到心滿意足”正因為如此,這里所真正追求的,恰恰就在于“心滿意足”。一種價值觀的全真體驗。

(2)表現思鄉懷舊的主題

許多歷史學家都注意到,世界上由于做工、旅行、移民而四處遷徙最多的人民就是美國人,他們背井離鄉、苦不堪言。所以很多學者都認為美國人沒有家庭、家鄉觀念,缺乏對故土的思戀之情。其實并不然,美國鄉村音樂在成百上千首歌曲中已經告訴我們,美國人具有強烈的鄉愁與鄉思。《底特律城》(“Detroit City”)這首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敘述了一個南方人北上底特律,在一家制造汽車的大工廠做工的情景。這首歌的核心在于表現主人公盼望重返故里、與家人團聚的迫切心情。

(3)表現貧窮而自豪的普通人的主題

在美國鄉村歌曲中,這類歌曲占絕大多數。他們的創作都基于這樣一種觀念:講述歌手自己或詞作者曾一度饑寒交迫,貧困潦倒的生活經歷。雖然他們現在再也不缺衣少食,但他們卻時刻不忘自己凄苦的身世。這些或許可稱為鄉村歌曲中的最佳作品,揭示了“美國人的夢想”,或者說是表達了彌漫于鄉村歌曲中的對于“美國夢”的闡釋。例如,《生活在普邀人愛情中間》(L宜vingin the Love of Common people)這首歌的合唱詞就突出表現了對于家庭成員之間的愛與自豪感的留戀,強調了人們應盡力改造生活的責任感。準確地說,這就是美國夢的真正含義。

2 美國鄉村音樂的曲式結構特點

美國鄉村音樂的曲式結構較為簡單,多為歌謠體、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它的風格淳樸旋律優美,節奏分明,具有內在的感染力,往往易于成為邊唱邊舞的群眾性音樂。歌謠體大多表現一些風土人情的主題,歌唱屬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歌謠。歌謠以押韻為主,往往表達了一些有趣的瑣碎小事,有時也會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特別簡短押韻的,很少有冗長的歌謠。由兩個樂段構成的樂曲形式稱“單二部曲式”,也叫“二段體”,用A+B圖示表示。在美國鄉村音樂的歌曲創作中廣泛應用。單二部曲式的第一個樂段在音樂上具有鮮明的初步陳述性質,材料簡單,結構方整,情緒穩定,具有進一步展開的要求和發展的可能性。第二個樂段可以是再現性,也可以是對比性,分為有再現性的單二部曲式和沒有再現性的單二部曲式兩種。

三部曲式又稱三段體或ABA曲式,也是鄉村音樂作品中比較常見的樂曲形式,是由兩個同等重要的結構(“A段”和“B段”),組成了一個具有三個“段落”的曲體,其中第一和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內容,第二段則和第一段形成強烈對比,形成了“A-B-A(或A")”的構造。不論是A段或B段,其內部結構都相對比較自由,由短短的數個小節或一兩個樂句,到更復雜的結構組成都可以。

3 美國鄉村音樂的演唱特點

美國鄉村音樂的演唱特點是將情感與聲音完美的結合。由于鄉村音樂是從美國民間音樂發展而來的,所以在唱法方面帶有濃郁的民間音樂色彩,較多地運用民間本嗓的音色來演唱,并帶有濃重的鼻音。例如,被人們譽為“美國鄉村音樂之父”的歌手羅杰斯,他就擅長運用真聲和假聲相互轉換和交替的方法來演唱。他的歌聲在真假聲區來回自如的轉換,聲帶非常松弛,自然的音色感人至深。贏得了很多熱愛鄉村音樂的年輕人的崇拜與效仿。

同時歌手又常常運用一種“孤獨的”、“冷漠的”腔調向聽眾訴說著一切,他們臉上常常毫無表情,好像傾訴的歡樂和痛苦都與自己無關,而實際上卻完全將自己的情感沉浸到歌詞的感情中去了。鄉村音樂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徹底的真誠,用他們的真誠來演唱,用真誠來打動人,這就是鄉村音樂的本色。

4 美國鄉村音樂的演唱形式

在演唱形式上,鄉村音樂多以男、女聲獨唱為主,有聲部的小合唱也很常見。縱觀美國鄉村音樂的發展歷史,男聲獨唱的形式運用的相對較多一些。除了一些家庭組合的小合唱形式以外,說唱結合,時彈時唱的形式也很多見。例如,一些樂隊組合,他們的成員基本都是邊彈邊唱,并隨著鄉村音樂的發展演變,音樂特點的不斷豐富,說唱結合的形式也越來越多的運用在鄉村音樂的演唱形式中,這種演唱形式的變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觀眾的喜愛。鄉村歌曲演唱的音域不寬,一般在中聲區進行。早期的小合唱很少有和聲運用,因為鄉村音樂最初只是用于鄉村家庭的娛樂活動,家庭成員們演唱的小合唱大都沒有和聲,形式很自由、簡單,但收到的娛樂效果卻是不打折扣的。真正運用和聲處理實際上是在鄉村音樂商業化之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的。

5 美國鄉村音樂的伴奏樂器

早期美國鄉村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小提琴,其它樂器還有吉他、班卓琴等。小提琴是白人殖民主義者帶進美國的。它是鄉村人最喜愛的,曾一度是鄉村音樂必不可少的演奏樂器。它活躍于各種場合,但最受家庭舞會的寵愛,而這種親切寬松的氛圍也非常適宜于鄉村音樂的生長。隨著鄉村音樂的發展,在現代鄉村音樂中,伴奏樂隊的配置也發生了變化。例如,在酒吧音樂中,由于這種娛樂場所非常嘈雜,歡笑聲、碰杯聲、桌椅移動聲混雜在一起,平緩低沉的音樂已經不能壓住這些噪音了,所以樂隊要不斷提高音量,加快節奏。密集型的和弦彈奏法逐漸成為酒吧音樂的伴奏特點,伴奏樂器多以電聲樂器為主,例如:電吉他、電貝司和鼓,鋼琴上場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隨著美國鄉村音樂的不斷發展變化,后又加入獨具特色的民間樂器,如曼陀鈴、夏威夷吉他等。由于鄉村音樂的伴奏無需龐大的樂隊,華麗的布景,因此演出的場面極其靈活,形式多樣。

在美國民間音樂爭奇斗艷的百花壇中,鄉村音樂可謂是一支艷麗的奇葩。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淳樸的旋律、真摯樸實的歌詞以及返璞歸真的本嗓演唱贏得了成千上萬觀眾的心。在21世紀的今天,曾一度紅遍美國的搖滾樂、迪斯科都已黯然失色,被人們慢慢遺忘。但是鄉村音樂卻以其清新、質樸的風格依然占據著無數美國人的心靈。由此可見,鄉村音樂在美國文化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美國人民寶貴的藝術財富。

參考文獻:

[1] 謝為群:《美國鄉村音樂》,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2] 秋樺:《生命的律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篇(2)

它是由一些原先居住在東海岸一帶的蘇格蘭和愛爾蘭人后裔逐漸向西部和南部的內地和山區遷移,以求發展創造出的音樂。這些拓荒者在勞動休息時,常常唱些古老的英國民歌,這些歌曲簡單、活潑,大多數都是敘述日常勞動和生活的,還有戀人們的愛情故事。

這些都是鄉村歌曲最原始的形式。隨著人們的遷移分化,這些歌曲也隨之演變成了不同的風格和類型。在北方,它們變成了伐木工人的勞動歌曲,在西部山區它們變成了純樸、豪放的牛仔歌,這些歌曲還隨著一些遷到海邊的蘇格蘭人演變成了水手們的勞動號子。

在二十世紀的一段很長時間里,鄉村音樂在整個流行音樂的舞臺上只是扮演著一個小小的角色。第一次大戰結束不久,美國新建立的一些鄉村廣播電臺經常以鄉村音樂為點綴,播放地區性的廣告時往往以活躍于附近地區的鄉村音樂家所表演的音樂節目為其簡短的前奏。到一九二四年,這些音樂已擁有一個北方的市場,主要由肯塔基鄉村音樂家表演的谷倉舞前一次成功地出現在芝加哥。

同時,唱片灌制業也開始對鄉村音樂發生極大興趣,其目的是為了發行圓形唱片,主要是在鄉村中商店里出售。他們很快便驚奇地發現,對這種唱片的生產存在著全國性的需求。爵士樂主要使用管樂器,鄉村音樂則主要依靠弦樂器。小提琴、吉它和班卓琴在鄉間越來越流行,它們例于買到,價格低廉,在重工業奏中容易結合,非常適合演奏業已發展起來而原來的民間樂器已不能勝任的鄉間音樂。

在鄉村音樂家所表演的曲目中囊括多種音樂:民間舞曲、經白人改編的黑人布魯斯、宗教歌曲、描寫鐵路災禍和棉廠辛勞的敘事歌曲、更重要的是表現各種痛苦之人(臨終的母親、孤兒、喪偶者、遠離家鄉的孤獨者、失戀者)的歌曲,

為了吸引觀眾,這種歌曲被處理得凄涼惋人,摧人淚下。二戰期間,鄉村音樂在流行娛樂業中的地位急劇提高,其影響范圍有極大的擴展。這大概是由于當時大量人口轉入城市工廠和軍隊,使得這種音樂的鄉愁情調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鄉村音樂中兩種相反的風格居于主導地位。東南部鄉村音樂采用了激烈奔放的“蘭草”音樂的形式,突出了五弦班卓琴高超的演奏技巧;西南部的鄉村音樂民謠風不強,情調較為柔弱,節奏準確明晰,低聲部重音強烈而突出,正是從這種音樂中產生了搖滾樂。

美國鄉村音樂的特點是,一般以男、女獨唱或者小合唱的形式出現,說唱結合,時彈時唱,敘事性強。演唱的音域不寬,一般只在中聲部。早期的鄉村音樂主要是弦樂、提琴類樂器在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鄉村音樂家們演奏提琴,不加顫指,喜歡直來直去的音色。其他的弦樂器是班卓琴之類的彈撥樂器。班卓琴常被用作獨奏樂器,或者在小樂隊中用作和弦或節奏樂器。三十年代,曼陀林開始用于鄉村音樂,并作為“蘭草樂隊”的風格而著稱于世。從總體上看,鄉村音樂不太講究旋律美與和聲美,結構簡單,一般分為二段體、三段體和歌謠等形式,節奏分明,具有內在感染力。在鄉村,白人和黑人之間存在著音樂上的交流,因此,早期的鄉村音樂有著黑人布魯斯的因素,在旋律變奏手法和聲語匯上明顯受到布魯斯的影響。從唱法上看,歌手們用高亢的、帶鼻音的腔調向聽眾訴說著一切。

篇(3)

音樂作為大眾文化的主要元素之一,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原因在于音樂具有教育、認識、審美等多種功能,其情感內涵豐富而多義,同時,由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過于勞累,壓力過大,音樂作為一種娛樂方式是緩解疲勞和減輕壓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都市上班族釋放情緒,感情宣泄的最有力的工具。在眾多音樂種類中,中國民歌和美國鄉村音樂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兩種音樂之歷史來源

1.中國民歌源遠流長

民間歌曲簡稱民歌,是指廣大人民群眾自己創作、創作自己、自己表演、自己欣賞、自己傳播的“五自”歌曲。早在遠古時代,人類生活還處于與自然搏斗,靠自己的雙手勞動生存的時候,民歌就已經產生,人們在勞動時所發出的吶喊聲,勞動之余的歡笑聲,以及敲打石塊,木棒時發出的歡呼聲,就逐漸形成了早期的民歌。我國著名的兩部經典著作《詩經》中所說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九歌》都是描述的我國古代民歌,是我國民歌珍貴的遺產。正所謂音樂來源于生活,并歌唱著生活,民歌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民歌歌唱的是人民群眾的心聲,歌唱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的勞動,他們的愿望,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美國鄉村音樂歷經數代

美國鄉村音樂歷經了許多年代的革新和演變,隨著城市生活的發展,鄉村音樂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最初那種原滋原味的鄉村味已經有所退減。不過,追根溯源,鄉村音樂來源于古老的英國民歌,從這一點上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民歌和美國鄉村音樂有諸多相似之處,它們在本質上都屬于民歌。在二十世紀20年代,美國南方農業地區的民間歌曲就演變成了后來的美國鄉村音樂,既然來自落后的農業地區,人民的生活也比較落后,在惡劣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以及宗教政治的影響下,鄉村音樂所歌唱的也是人們的生活,歌曲題材和中國民歌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歌曲明確地反映了社會的殘酷現實。

二、兩種音樂之風格特征

中國民歌種類繁多,包括勞動號子,山歌和小調,總的來說中國民歌有以下特點:第一,抒發人的內心感情,具有親民性。第二,具有高度的口頭性,即興性以及傳承性。中國民歌的演唱特點是,歌聲高亢洪亮,音樂輕快愉悅,地方色彩濃厚。輕快愉悅的歌聲歌唱著人們美好的生活,與此同時,民歌也有屬于自己的民族樂器,比如笛子,二胡,嗩吶等等,這些具有民族風味的樂器將歌唱者愉悅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加襯托出人們內心的喜悅,同時不同的樂器也體現出不同的地方色彩。

美國的鄉村音樂和中國民歌有許多相似之處,由于同樣源自于鄉村,所以美國鄉村音樂也帶有強烈的鄉土性和民間性,在歌唱的同時,美國鄉村音樂也會伴有自己獨特的樂器,比如吉他,小提琴以及班卓琴,在樂器的搭配下,美國鄉村音樂旋律流暢,朗朗上口,傳唱性較強。

三、兩種音樂之情感內涵

1.中國民歌——幸福旋律的飄蕩

中國民歌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情感豐富,每一首歌通過其旋律,歌詞,樂器以及歌唱者的情感表現,都可以將歌中要表達的內涵意義清晰的呈現給聽眾,縱觀中國不同民族的民歌,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民歌所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幸福和滿足,體現出社會形態的發展與進步以及中國的民間文化,不管是在節日慶典中,還是在人生禮儀中,民間音樂都貫穿人們的整個人生,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文化傳統。簡而言之,不管歌中表達的情感是歡快的還是悲傷的,它們都有自己想要表達的內涵意義,都對不同形態的社會進行生動的描述,其內涵意義深遠而又深刻。

2.美國鄉村音樂——一首“悲傷戀歌”

在談到美國鄉村音樂的歷史來源時,我們已經知道,美國鄉村音樂來源于二十世紀20年代落后的美國南部農業地區,人民的生活窮困潦倒,所以在那個時代的鄉村音樂,主要歌唱的是美國當時社會的落后和動亂;到了后來由于城市的誘惑,鄉村音樂加入了許多城市生活的題材,南部的農民由于好奇和欲望來到了城市,卻發現城市人的價值觀與自己截然不同,城市人的生活迷亂而虛偽,所以這個時期的鄉村音樂,主要批判當時美國社會秩序的混亂,人們價值的迷失,詛咒城市人的價值觀,懷戀以前的鄉村生活。

四、結語

中國民歌和美國鄉村音樂用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征反映著一定的時代、階級、民族的社會意識,積極的音樂內涵可以使聽眾產生共鳴,并喚起人們的斗志,促進人們在思想觀,價值觀等各方面意識形態的進步,從而去創造和促進社會的發展,聽眾最終的目的應該是透過音樂表面而進入其深層的內涵意義。通過對中國民歌和美國鄉村音樂從來源、特征以及內涵意義的比較,人們可以了解兩種音樂背后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傳統,從而更好的欣賞音樂。

篇(4)

電影《冷山》根據美國作家查爾斯•弗雷澤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導演安東尼•明格拉用史詩般羅曼蒂克的拍攝手法,造就了這部描寫南北戰爭的作品的磅礴大氣而又悲天憫人的風格。為該片配樂的是老牌制作人T-本恩•本內特(T-Bone Burnett)和曾譜寫過《情人》《英國病人》《巴黎野玫瑰》等片的原聲配樂的旅法黎巴嫩籍音樂家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兩者在風格上一急一緩、一激蕩一柔情的鮮明差異,讓整個音樂波瀾起伏。在純音樂方面,伽伯瑞•雅德融合鋼琴和管弦樂,將人物個性中一種內柔外剛的張力體現得淋漓盡致,嫵媚的音色營造出一種對過去的緬懷和反省的思緒。電影原聲音樂分成歌曲與原著音樂兩部分,其歌曲部分是近年來美國大片中難得的動聽音樂,其中包括5首美國民謠,19段感人旋律。這次他們再度與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合作,一同譜寫出這部強忍悲愴的柔美樂章。

影片背景

影片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負傷的南聯軍人英曼心系家鄉情人艾達的安危,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戰場的炮火,避過血腥的追殺,熬過極限的饑寒,九死一生地回到冷山的艱辛漫長的歸家旅程。而另一方面,居住在冷山上,失去英曼音訊的艾達也飽受煎熬,在生活的最底線痛苦地掙扎:父親離開人世,奴隸們起來反抗,連她惟一棲身的莊園也被燒毀。柔弱的艾達在好友露比的鼓勵與協助下,在鄉間學著與粗糲的生活抗爭,開始重新思考和看待周圍的世界,實現了從一個懦弱的貴婦變成自食其力的強者的轉變。艾達靠著過人的機智與勇氣,堅毅地捍衛家園,并期待能再見到愛人一面。影片以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講述著男女主人公在戰火中的愛情經歷,充滿了詩意般的悲傷與憂愁,于簡單的生活中去展現人性的善與惡,于平靜的敘述中蘊涵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通過這份刻骨銘心的愛情映射出戰爭帶來的悲傷與痛苦——人性的丑惡,毫無忌憚地張揚在陽光下,陰暗而刺眼;一切的美好在戰爭的鐵蹄下破碎……

電影配樂元素的敘事表現

音樂是人類的靈魂,這一主題在影片的諸多地方得到體現,每一次音樂的出現都伴著愛或死亡。這部影片的配樂極具時代特征和地域特性,除了柔美的鋼琴、龐大的交響、莊嚴的贊美詩,更有獨具美國特色的鄉村音樂——藍草音樂。下面讓我們隨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經歷品味電影《冷山》豐富的配樂元素和音樂敘事表現:

(一)鋼琴對凄美愛情和人物命運的完美詮釋

英曼與艾達的愛情,是含蓄而美好的相戀,在他們相知相愛的那段日子里,暖色調充斥著整個畫面:平靜安逸的生活場景、艾達甜美嫵媚的笑容、英曼含蓄羞澀的表情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作曲伽伯瑞•雅德選用弦樂和鋼琴來表現兩人的愛與別離,在弦樂的襯托之下是鋼琴舒緩的演奏,充滿著浪漫和憂傷,使劇情畫面更加豐富飽滿。

英曼與艾達的愛情幾乎沒有強烈的身體語言,只是在深情的凝望中進行著心與心的交流,在無言的對視中兩顆心慢慢靠攏:當艾達看到英曼在田間耕地的時候,為他在馬車上彈奏鋼琴曲。英曼從這支曲子中聽出了艾達的綿綿情意,于是駐足凝望,也在欣賞——這個女子多美麗!男女主人公在摩擦出愛情的火花時,鋼琴響起,寥寥音符好像主人公的心跳。樂評人鄭君勝是這樣分析該段旋律的:“這個主題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它描寫的是整個內心的一種狀態。鋼琴的整個旋律用速度比較快的四三拍演奏,斷斷續續的音響給人感覺像愛情里面的一種思考,有種很獨特的很浪漫的氣息。這也讓人們感受到愛情的美好,音符中還帶有淡淡的不舍,好像預示著分離的結局。”而他們對彼此的思念,僅僅通過艾達的畫外音和反復出現的艾達和英曼各自珍藏在身邊的對方的照片,不露痕跡地展示:那兩張幾乎一樣色彩和光線的黑白照片,相片中都不快樂的臉,似乎反襯出愛情的美麗和對無法規避的戰爭的憂慮。那些思念英曼的日日夜夜,艾達是望著他的照片彈著鋼琴度過的。緩緩的節拍,低音彈奏的主旋律,每個變奏中間還有清脆的幾聲單音,有稍快節拍的彈奏,也有慢速的低語,猶如起起伏伏的心情,只為心中思念的那個人。也許,在漫漫長夜里,只有伴著音樂,把所有的思念順著指尖流淌在鍵盤上,才能使胸中淤積的相思之苦得到緩解。“多少次,夢見你從遠方歸來,多少次,我站在門前眺望遠方,盼望著你的出現,可是,望穿了秋水,也望不到你的歸期。今夜就讓我為你再彈一首曲子吧,由于生活所迫,明天我就要把琴賣了,你若有心,必能聽見……”

(二)贊美詩與殘酷戰爭的強烈對比

《冷山》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當英曼與艾達因戰爭而分別時,畫面由暖色變為冷色,沒有陽光,人們滿臉的疲憊。導演用表象化的手段來描繪戰爭的灰暗,展現生命在頃刻間無法預知的失落,告訴我們戰爭帶給人們的是永恒的悲哀。

作曲伽伯瑞•雅德用象征和平的贊美詩來配合血肉橫飛、拼殺激烈的戰爭場面,反襯出戰爭中人性的丑陋。贊美詩是天主教徒在朝圣時演唱的復調風格的聲樂套曲,多數贊美詩都有可供四部合唱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曲調。歌詞內容主要是對上帝的稱頌、感謝、祈求,它表現了信徒對主的贊美,對善良品格的渴望。

篇(5)

0 引言

一部音樂劇的藝術形式通常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綜合包括了音樂、舞蹈以及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不過劇中歌曲往往是人們欣賞音樂劇時留下最深刻記憶的部分。歌曲不僅代表了劇中的音樂風格,更能體現劇情以及劇中的人物,因此,在音樂劇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對歌曲的演繹,我們非常有必要對音樂劇的演唱風格進行把握并對之進行探討。在現代的音樂劇的歌曲演唱風格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 以爵士樂為主調

美國作曲家埃爾文在1914年創作的歌劇《當心你的腳步》中以爵士樂的風格為主,這一格局的出現導致了爵士樂與音樂劇的結緣。自此以后,美國的音樂劇以及流行樂當中開融入了爵士樂的新元素,爵士樂的出現不僅將美國征服,還逐漸融入了歐洲,將長期以來歐洲音樂劇的傳統樣式改變了。

作為音樂劇中“爵士時代”的20世紀前20年代,許多作曲家在音樂劇的創作中開始運用將爵士樂的創作手法,將強音放在弱拍或者通常空拍處而不是放在重拍上。其中頗具有代表性的是格什溫,他將爵士樂的風格和拉赫瑪尼諾夫以及德彪西的風格結合起來,并盡量在作品中應用這種風格,“交響味兒”的爵士風由此開創。格什溫把藍調音樂中可以使悲傷感覺產生的降七級以及降三級音節的這樣手法在音樂劇的創作中進行了充分運用。他創作的歌曲中具有溫柔清新、和聲優美以及活潑有趣的特點,并具有很強的幽默感,從而實現了獨特的格什溫歌曲風格的形成[1]。因此格什溫的音樂劇創作中許多歌曲都被看做是爵士樂延長的經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音樂劇歌曲之一就是他在1935年創作的《夏日時光》,不僅深受人們的喜愛,在世界上也是廣為傳唱,爵士樂手經常即興演繹該曲的旋律。在黑人的川普的節奏韻律以及古老的傳統文化基礎之上,格什溫創作了歌劇《波吉與貝絲》,他在劇中成功的融入了優美的黑人民謠、爵士樂以及藍調等音樂元素,從而使得該劇不朽的當代音樂劇佳作。

在音樂劇里,爵士樂的藝術風格非常的獨特,它那自由即興的樂風、個性的切分音節奏以及質樸的旋律走向都可以使人產生聯翩的遐想以及燃燒的激情,做到了撩人心弦,使人著迷。因此,作為音樂劇演唱風格的爵士樂無法被忽略,爵士樂的音樂元素被很多優秀的音樂劇所采納,表演者很值得去嘗試這種風格。

2 演唱風格中的輕歌劇唱法

在百老匯的舞臺上,輕歌劇的輝煌歷史長達幾十年之久。在音樂劇的歷史發展進程當中,輕歌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它不僅繼承了歐洲的喜歌劇以及大歌劇,還廣泛的融入了當代的流行音調,從而成為朗朗上口、頗有喜劇風格的藝術形式。在19世紀的歐洲出現了輕歌劇,由于剛開始抓住實權的資產階級要求娛樂的輕松性,對于戲劇展開比較緩慢、舞臺氣氛嚴肅凝重的大歌劇失去了熱情和濃厚的興趣,相反的,吸引他們的就成為了形式輕松活潑的具有喜劇風格的輕歌劇。1858年作曲家奧芬巴赫創作的《天堂與地獄》成為了第一個劃時代的輕歌劇作品[2]。這個歌劇不僅是奧芬巴赫的代表作品,更是輕歌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當時整個歐洲都充滿了它那優美悅耳以及輕松愉快地旋律。他創作的音樂不僅通俗易懂,更沒有復雜的技巧,并融入了當時的各種舞曲、歌曲、進行曲以及小夜曲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樂調貫穿于整個曲調當中。除了重唱、獨唱以及合唱的演唱形式外,說白也被大量采用。輕歌劇的藝術效果也因為擬聲詞的使用而加強。

還有一種風格在輕歌劇中十分重要,就是小斯特勞斯的圓舞曲風格,輕歌劇的音樂因為其中歡快的旋律以及3拍節奏而豐富。這種流行的“俗音樂”因為音樂史上小斯特勞斯獨特的貢獻而最終登上了藝術殿堂。優美上口的旋律、濃厚的喜劇色彩以及輕松熱鬧的歌舞都是這類歌劇的特點。識別它的記號是波爾卡以及圓舞曲,由詼諧幽默、能歌善舞、相貌出眾以及善于頻頻出彩的全能型演員在擔任其中的主要演員。其中《薇麗亞之歌》、《風流寡婦圓舞曲》等作為《風流寡婦》這部歌劇中的歌曲[3],不僅具有優美動聽的旋律,還具有極濃的圓舞曲風格,深受人們的歡迎。由此開始的輕歌劇創作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以及輕歌劇作品,并成為后世傳唱的經典。

雖然是以美聲唱法作為基礎的,輕歌劇的演唱風格卻具有相當的喜劇效果以及流行通俗色彩,正統、嚴肅而規范的大歌劇唱法消失了。輕歌劇的有些演員即可異常輕歌劇類型的歌曲,又可以唱歌劇,這種演唱風格是流行音樂與美聲的早期融合。

3 演唱風格以鄉村音樂為主的唱法

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是鄉村音樂的特點,作曲家哈穆特恩以及羅杰斯共同創作的《俄克拉荷馬》是最有代表性鄉村音樂風格的音樂劇,將美國鄉土氣息濃郁的農村故事作為這部作品的題材,將美國本土的一群拓荒者在動蕩的西部地區的狂放而質樸的愛情故事和生活經歷表現來出來。充滿了鄉村音樂風格的音樂,浪漫有趣、敬請樂觀的劇中歌曲非常的膾炙人口。作為美國鄉土音樂劇代表作的《俄克拉荷馬》其鄉村音樂風格及其飽滿,在美國的音樂劇中比較普遍,極其自然的民謠式的演唱、個性獨特的音樂以及朗朗上口的旋律都非常接近大眾的生活,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4 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完美結合的演唱風格

典雅、優美以及耐人尋味的古典音樂一直深受許多樂迷的喜愛,同時,人們的眼光又被時尚通俗的流行音樂吸引。隨著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以及時代的進步,在對高品質的物質生活的追求以外,越來越多的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渴望。他們不僅追求高雅的藝術,更渴望通俗易懂的藝術形式。人們這種對藝術的追求很快在流行與古典的融合當中得到了滿足。因此,人們瘋狂的喜愛上了將古典與流行融合在其中的音樂劇風格。

英國的天才作曲家韋伯使得百老匯不只是代表美國本土音樂劇,更是成為匯聚世界音樂劇的舞臺。在進行音樂創作時韋伯將各種音樂類型傳統意義上的各中界限打破,并運用的演繹理念和藝術技巧,使得古典音樂完美的結合了各種流行的音樂元素。韋伯潔具現代感的音樂劇每一部都是精品,其中較為突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歌劇魅影》,該劇有效的將流行的情歌與古典歌劇進行了結合,大大增強了它的魅力[4]。其中《想念我》的歌曲具有婉轉流暢的旋律,恰到好處的運用了花腔樂段,不僅具有藝術歌曲的美感,更具有通俗音樂的親和力。而其中的歌曲《歌劇院中的幽靈》中攝人心魄的男女主人公的合唱更是讓人欲罷不能。作為一首重量級的經典歌曲,《我唯一的請求》含蓄雋永而不失激情的旋律,一直被認為是情歌對唱在音樂劇中的典范,直至如今還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唱。流行于古典相交融演唱的居中歌曲,不僅要求演員具備意大利傳統美聲唱法的功底,更要在演唱中帶有現代流行唱法的感覺。作為一個難度較高的考驗,對與歌唱演員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此外,在傳統古典音樂的基礎之上,法國作曲家勛伯格在進行音樂劇創作中大量的采用現代的表現手法,而其中極為優秀的兩部音樂劇是《西貢小姐》和《悲慘世界》。優美而流暢是《悲慘世界》的旋律特點,充滿了各種情感的激烈碰撞與完美融合,該劇也因為其中起伏的音樂而感人至深。作為其中最著名的詠嘆調之一,《繁星》在歌詞與旋律中極具使命感。而在《西貢小姐》里,勛伯格將美國搖滾與爵士的節奏插播其中,并同時引進了越南的民間樂器和音調風格。《上帝啊這是為什么》作為“勛伯格”式的典型歌曲,具有蕩氣回腸極其大氣的旋律。而且對于演唱者來說,這首歌里面很多的高音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控制聲音以及氣息的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可以作為男高音在音樂劇歌曲里的試金石。作為全劇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世界的最后一夜》具有千回百轉的旋律,不禁使人柔腸寸斷。《美國夢》則將人物的滑稽狡詐的形象通過閃爍的爵士音調表現了出來,成為了具有獨特魅力的音樂劇。

5 以搖滾音樂為主的唱法

搖滾樂作為一個時代的主流在20世紀60年代登上了百老匯的舞臺。音樂劇《長發》的搖滾風格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馬克德蒙特在創作時引進了流行音樂的元素,將電子音樂的效果大大增強。美妙的且極富感染力的劇中的歌詞,具有煽動人心的一種力量。具有先鋒特色的歌詞,將音樂劇種音樂必須與劇情配合的傳統規范打破,而且在表達某種情緒上特別注重,使人聽起來有吟詩的感覺。劇中的歌曲如《讓陽光照進來》以及《寶瓶座》等都膾炙人口,非常流行[5]。

宗教內容與搖滾樂的結合是搖滾音樂劇中比較突出的一個類型。其中的《耶穌基督超級巨星》是由英國作曲家韋伯創作的,是比較有影響力的第一部成熟的搖滾音樂劇。它作為一出經典劇目,對人物、經文以及人們之間的關系在心理上進行了探索,是搖滾歌曲與史詩的完美結合。韋伯在對耶穌基督進行描繪時運用了搖滾樂的語言以及搖擺舞的風格,使音樂劇的表現手段范圍大大的擴展了,將主題嚴肅的音樂劇的表現形式用活潑的輕音樂以及搖滾樂進行替代。此劇在配器上成功的將管弦樂的限制打破,在音樂劇中引進電聲音樂,從而使它的表現力與時代感得到了加強。劇中的歌曲具有通俗以及上口的特點,現代感非常強。在歌聲中,可以使人們感受到愛戴以及尊重耶穌基督的感情[6]。

節奏在演唱搖滾風格的音樂劇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演唱者需要通過節奏對強烈的感情進行宣泄。演員的嗓音在歌唱時也非常具有個性,沙啞的明顯性以及喊叫的不加修飾,使得此劇的震撼力非常強。此外《啊,加爾各答》以及《你自己的事情》等具有搖滾另類風格音樂劇也非常的受歡迎,很多觀眾為之而瘋狂。

6 通俗流行音樂為主的演唱手法

現代社會潮流的發展與音樂劇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音樂劇的現代性、流行性以及通俗性是它自身的特質決定的。其中很明顯體現這些特點的是當代的法國音樂劇,作為法國音樂劇的典范,《巴黎圣母院》的風格和以往音樂劇的傳統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流行音樂取向極富親和力,寫意風格特別強烈、藝術感染力也比較深,贏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劇中充滿了沖突與對立的場面與角色,使得這部劇目不僅沖破了文化的藩籬,更跨越了時代的潮流。《大教堂時代》作為劇中的開幕曲,起伏纏綿的音樂以及磅礴大氣的歌詞,使得浪漫主義的精髓的到了很好的體現。這首歌不僅將法國音樂劇在音樂上的特點體現了出來,更讓表達的主體成為旋律本身,取得了很強的藝術效果。

此外,法國音樂劇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十誡》等劇目的演繹方法都非常的流行,并且都是用流行的音樂人作為詞曲作者,這部音樂劇因為流行歌手的現場煽動能力以及清冽的表現欲望顯得十分震撼人心。“動聽”是法國音樂劇在流行潮流里的第一追求。法國的音樂劇因為不拘小節的浪漫觀,從而呈現了一種開放的態度。居中體現了許多現代感十足的方式,幾乎完全沒有了古典歌劇中的宣敘調。以流行性為主的法國音樂劇,不僅具有非常現代通俗的唱法,更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使得現代觀眾越來越挑剔的口味得到了滿足。

7 結語

伴隨著不斷增強的全球文化交流以及不斷進步的時代潮流,音樂劇要想更加國際化,必須要增強自己的多元性。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約束的多元化的音樂劇,具有不拘一格的音樂風格。在不斷發展的音樂劇,其藝術內涵通過利用各種形式來加以豐富,因之具有了非常獨特的魅力。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音樂劇,去演繹音樂劇,從而促使中國這片土地上開滿音樂劇藝術的鮮花。

參考文獻:

[1] 李曦.古典音樂元素與美聲唱法的融合形成的音樂劇風格[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0).

[2] 田旭.淺析音樂劇種古典音樂元素與美聲唱法的融合[J].牡丹江師范學院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3] 周映辰.音樂劇種音樂的風格屬性和取向[J].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影視技術文集,2009,35(12).

[4] 張立人,張逸帆.淺析音樂劇對我國流行音樂的影響[J].人民音樂,2011(3).

篇(6)

唱片公司:巨匠文化

發行時間: 2013-09-25

專輯風格:民謠

本刊推薦:

作為國內流行音樂的中心,北京代表了全國,也變得越來越國際,但卻總是失了屬于這座古老城市自己的聲音。好在還有于江、何勇,以及郝云。

于江 、何勇和郝云的作品,當然不是在歌頌北京,傳遞主旋律的北京精神,他們的音樂,更多的是一種京腔京韻的傳承。即使于江的《愛誰誰》、何勇的《鐘鼓樓》和郝云的《北京北京》里沒有三弦的聲音,他們的歌聲,一樣會讓你想起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這個群體,當然還包括楊嘉淞、劉君利、田震等等。而以京韻本身的語言特點作為旋律線,也恰恰是以普通話為載體的中文流行音樂,一直以來相比英語流行音樂的弱勢。要知道后者往往可以通過單詞的音節變化本身,就能創造出許多豐富悅耳的韻律。

而通過上兩張專輯《北京》和《突然想到理想這個詞》,郝云也已經確定了既北京又自我的獨特創作格式。西洋的口琴,老北京的三弦;美式的鄉村和布魯斯,以及京腔十足的歌謠,兩者相結合,既傳統又現代,既東方又西方。而簡潔上口的旋律,以及通俗逗樂的歌詞,更讓作品保持了極高的親和力,聽來輕松又愜意。

雖然歌曲的創作還是民謠化的,但在制作處理上來講,《活著》也是最樂隊化的一張專輯。幾乎所有作品的編曲,包括樂器音色在內,都可以直接在現場使用,而不像《北京》時期,多少還有錄音室制作的痕跡。這也讓《活著》這張專輯,有著很高的完成度和完整性,當然,自然少不了Band Sound感。

新專輯《活著》在歌曲內容的創作上,也像是前兩張專輯的延續,尤其保持了上張專輯一脈相承的創作格局。主打曲《活著》的副歌,好不容易在《突然想到理想這個詞》面前剎住詞,否則就會撞車;《一聲嘆息》除了編曲上的藍草 元素,亦和《賣藝的小青年》如出一轍,文字主題同樣算是與《結了》異曲同工。從創作體系上來講,這固然是郝云的日漸成熟和成型,但從一個創作者不斷創新的角度,《活著》也應該到了郝云換個活法,為自己的三部曲畫上句號,至少是分號的時候了。

當然,《活著》依然是一張非常入耳和動聽的專輯,郝云也依然如鄰家的普遍的文藝青年,或者文藝的普通青年。不苛求郝云自身創作格局的縱橫對比,洋溢著生活情趣的歌詞,輕松活潑又不乏幽默感的氛圍,以及原聲樂器實在的伴奏,都讓音樂有了一種樸實、真實的韻味。而“都說錢是王八蛋,但長得真好看”這樣的歌詞,既像感悟,又像嘲諷,屬于平民草根階層的深刻和醒世,通俗但同樣有力,娛樂又不徹底麻木。從這個意義上,《活著》確實沒有低于或高于生活,而接近活著的平均線。就像豆汁、鹵煮或蜜三刀的味兒,實在更真實。 注 解

1994年推出專輯《愛誰誰》,主打歌因為三弦和民謠搖滾的結合,讓人印象深刻。而同時期因為“東方時空”的MTV傳播,也讓這首歌曲小火了一陣,專輯磁帶也一度賣得紅紅火火。不過,因為各種原因,此后于江再沒有新作問世,他也和黃群、黃眾的《江湖行》一樣,成為記憶中經典的一片歌手。只因一首歌曲而傳世,但卻曾經瀟灑走了一回。

中國搖滾樂第一代樂手,早年曾經與臧天朔等人組建過“白天使”樂隊,九十年代初加入崔健樂隊演奏貝司。此后陸續為常寬、李小燕和“水木年華”等歌手和組合出任過樂手、創作者和制作人。而劉君利創作的作品中,則屬田震演唱的《野花》最為著名。

篇(7)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飛速發展,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和交往越來越密切,而語言往往是交流和交往的關鍵。英語作為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門語言,在世界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因此也成為一門世界語言。我國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是基于小學、初中的英語學習基礎之上的進一步學習,而且還要為學生日后進入高等學校繼續學習英語打好基礎,所以教學任務更加繁重,教師也肩負著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在語言教學中,如何體現跨文化意識,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的含義

基礎教育階段新課改后,《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英語學習要鼓勵和幫助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了解和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特點,為語言的使用做好基礎性工作。我們都知道英語是一門語言課程,其應用性和交流性極強,是漢語國家和英語國家人們交流的橋梁。而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距,不同地區的人們風俗和文化也有一定的區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中記載和傳承著本民族的文化。所以,學習一門語言不可能離開民族文化的大背景。英語學習要了解和掌握英語國家民族的文化發展、風俗習慣和語言特點,掌握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區別以及文化歷史,只有將這些文化因素了解和掌握了,那么語言的交流才會變得順利,才會不具有障礙。而這種文化意識就是英語學習中的跨文化意識。語言的學習是為了交流,跨文化意識也叫“跨文化交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這是母語和非母語之間的交流。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自己明確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語言和風俗,其次要讓學生明白文化不同帶來的交流習慣的不同,樹立這樣的意識才能正確使用英語來交流。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

語言與文化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關系,學習語言離不開文化,了解文化要依靠語言。因此,高中英語學習要特別注意文化意識的培養,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持,學生的英語學習就會收到十分好的效果。

1.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閱讀教學的

實施,可以了解閱讀材料的內涵,從而了解英語的文化。我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風俗、文化、宗教等。音樂方面,美國的鄉村音樂比較著名,所以在給學生介紹鄉村音樂的同時,告訴學生鄉村音樂發源于田納西州的Nashville,然后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美國具有代表性的鄉村音樂,比如John Denver“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hania Twain“What Made You Say That”,通過聆聽鄉村音樂的體驗,更好地了解美國的文化,形成較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和印象。類似這樣的文化因素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必須抓住其內涵,及時并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

2.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眾多的詞匯組成句子。在詞匯中同樣也蘊含著重要的文化內容,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進行跨文化意識的滲透。文化的發展和演變直接影響到詞匯的變化,就拿漢語來說,隨著網絡的發展,文化也在變化著,比如“東東(東西)、木有(沒有)”等等。同樣在英語國家也一樣存在著這樣的演變。所以教師要抓住詞匯中的文化信息,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正是文化因素作用在詞匯中,使這些文字符號蘊含了不同的文化內涵,體現出語言使用者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

等文化因素。比如對于die,最為認可的euphemism有passaway,

gotoone’slonghome,gotosleep,gotoHeavy,restinpeace,freefromearthl-

ycares,breatheone’slast,joinone’sancestors等。人們用under the weather代替sick,用have a heart condition代替heart disease。所有這些都是文化使然,都是文化在背后的影響。同樣是狗,在漢語中多數是貶義詞,而在英語中卻是褒義詞,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篇(8)

布魯斯從貧苦的黑人奴隸的業余音樂演化為了一種種類多樣的、形式復雜的音樂種類,它還可以分亞類,在整個美國,后來也在歐洲、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還產生了地區性的形式。今天的藍調與今天的鄉村音樂一樣是在19世紀美國南方開始的。最早的藍調和鄉村音樂的錄音是1920年代的,當時正在起步的大眾音樂工業研究和制造了“非裔美國人音樂”和“傳統音樂”等市場類型來相應地吸引黑人或者白人顧客。當時在藍調和鄉村音樂之間除演奏家的種族的區分外沒有明確的區分,有時錄音公司還會標錯標簽。實際上這種使用人種來進行的分類是錯誤的。比如當時人們將黑人奴隸表演給他們的主人的福音歌曲分為藍調,但實際上這種黑人宗教歌曲的來源是赫布里底群島。黑人美國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托馬斯·索維爾還指出美國南方的前黑人奴隸人群在相當程度上被他們的蘇格蘭—愛爾蘭“鄉下佬”鄰居們同化了。但是庫比克和其他人的研究也顯示出藍調中依然含有相當程度的非洲遺產。

關于藍調出現的社會和經濟背景有過許多研究。藍調最早的出現時間不很精確,一般認為是在1870年和1900年之間。這個時期與美國南方奴隸解放和從奴隸制轉向合作制和小規模農業的過程一致。一些學者將這個時期的發展定義為從集群表演轉化為更加個人化的形式。勞倫斯·勒文(LawrenceLevine)認為“在國家強調個人的意識、布克·華盛頓的主張的普及性和藍調的形成之間有直接的聯系。奴隸制對黑人的心理、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他們的世俗和宗教音樂對此的反映是非常自然的。”

藍調音樂始于20世紀初美國的南部。其中亦混合了在教會中類似朗誦形式的節奏及韻律。這種音樂有一種很明顯的特式,便是使用類似中國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應”的形式進行,英文叫作“Call and Reponse”。樂句起初會給人們一種緊張、哭訴,無助的感覺,然后接著的樂曲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像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訴,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與響應。所以藍調音樂很著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創性或即興性,這種即興式的演奏方法,后來慢慢地演變為各種不同類形的音樂,如Rock and Roll、Swing、Jazz……所以藍調亦是現代流行音樂的根源。至于口琴被廣泛用于藍調音樂中是起始于約20年代中,那時候在美國當地有很多街頭藝人表演音樂,他們常用樂器是五弦琴、鼓、和一種叫“pan quill pipes”的吹奏樂器。而由于吉他和口琴的性能比這些傳統樂器好和更適合于空曠的地方表演,所以漸漸地口琴便常被用作吹奏藍調音樂。及后30年代左右,很多黑人移往大城市芝加哥居住,藍調音樂和藍調口琴亦隨之在芝加哥這地開支散葉,及后更自成一派名為Chicago Blues。在聽藍調音樂的時候,你會發覺它們好像都依著一個相同的曲式來進行。其中原因是因為藍調音樂會常用到一種標準曲式,名為12 Bar Blues。藍調對后來美國和西方流行音樂有非常大的影響,拉格泰姆、爵士樂、藍草、節奏藍調、搖滾樂、鄉村音樂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現代的古典音樂中都含有藍調的因素或者是從藍調發展出來的。

“原始非洲音樂的旋律結構”

由于藍調成形于其個人表演,因此要指出所有藍調的共同特征很難。但在現代藍調出現以前所有的美國黑人音樂有一定的共同點。最早的藍調式的音樂是一個“功能式的表達,其啟應的歌唱沒有任何伴奏、和諧,不拘束于任何形式,沒有任何特別的音樂結構”。這些從奴隸田野工作時的叫喊和呼喚來源的藍調以前的音樂逐漸擴展為“簡單的、帶有感情內容的單聲歌”。今天的藍調可以看作是基于歐洲的和弦結構和從非洲的啟應傳統上發展為歌唱與吉他的交替演奏的音樂。許多藍調的元素,比如啟應的形式和使用的藍調之音都可以追蹤到非洲音樂。西爾維安·迪歐弗(Sylviane Diouf)指出一定的特征——比如使用花音(melisma)和輕的、鼻音聲調——似乎說明藍調與中非和西非音樂的聯系。民族音樂學家格哈特·庫比克(Gerhard Kubik)可能是第一個指出藍調的一定元素來自非洲的人。比如庫比克指出漢迪在他的自傳里所描寫的使用刀刃來彈吉他的密西西比技術在西非和中非文化里非常普遍,當地的類似吉他的21一弦豎琴(Kora)是最常用的歌唱伴奏弦樂器。這個技術包括吉他手用刀壓吉他的弦,它可能是滑音吉他(Slide guitar)技術的來源。后來藍調又吸收了黑人音樂中走唱秀(minstrel show)和黑人圣歌(Spiritual),包括其樂器和和弦伴奏。藍調與拉格泰姆的關系也很密切,不過藍調更好地保存了“原始非洲音樂的旋律結構”。

早期的藍調往往是松散的敘事歌曲,歌唱家訴說他或她在“一個殘酷的現實中的個人遭遇:失愛、警官的殘忍、白人的迫害、艱巨的日月”。與當時的其他音樂紀錄相比許多最早的藍調記錄中含有堅忍不拔的、真實的歌詞。最極度的例子之一是Memphis Minnie的《深入小巷》,其歌詞描寫一個在小巷里與男人的事。這樣的音樂被稱為“吊腸藍調”("gut-bucket" blues)這個名字來自于一種使用清洗豬的小腸的鐵桶自造的低音樂器,這種食物往往被與貧困和奴隸生活聯系到一起。

吊腸藍調一般描述男人與女人之間的 愛與恨、不幸和艱苦生活。吊腸藍調與一般演奏這樣的音樂的粗暴的酒店給藍調音樂帶來了其不快的名聲。虔誠的基督教徒避免它,一些布道者甚至將它稱為是罪惡的。由于它的歌詞一般是關于生活的艱難和不公正,有些人總是將藍調與貧困和壓迫聯想到一起。但藍調的歌詞不只是關于艱苦,有些也非常詼諧和。一開始的藍調可能只有一段,重復三次,現在通見的結構——一段,重復一次,然后接著一個單段的結束——是后來發展出來的。有人認為約魯巴神話在早期藍調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大多數藍調藝術家更主要的是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早期的歌的結構非常不同。在鉛肚(Leadbelly)和亨利·托馬斯的錄音中可以找到這個時期的歌。但是后來基于主音和聲、次屬音和聲和全桔第五音和聲的藍調形式成為最普及的形式。今天被看作是典型的12節藍調是1900年代初在密西西比河下游的黑人社群中出現的,這個過程既有口述歷史也有樂譜的記錄。孟菲斯的比爾大街是早期藍調形成的地方之一。

城市藍調和鄉村藍調

由于拉格泰姆的商業成功,美國樂譜商立刻開始追求類似的藍調的商業成功。1912年漢迪的三部類似藍調的作品出版,加速了錫盤巷采用藍調元素的過程。漢迪(W.C.Handy)是一位職業音樂家,他在普及藍調的過程中起了一個關鍵角色。漢迪是第一位將藍調改寫給樂團的人,他的改寫作品達到了交響樂似的規模,配有樂隊和歌唱家。他成為一位非常著名的作曲家,自稱為“藍調之父”,但也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根本不是藍調。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是藍調、拉格泰姆和爵士樂的綜合,他主要使用的是在拉格泰姆中使用長久的拉丁美洲音樂中的哈巴涅拉節奏。漢迪活了相當長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非常有作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圣路易藍調》。

1920年代里藍調成為美國黑人和美國流行音樂里的一個重要元素,通過漢迪的作品和經典的女藍調演唱家它也獲得了“白人”聽眾的青睞。藍調從非正式的表演演化為劇院里的娛樂。在劇院里、夜總會里都會有藍調演奏。這個演化使得藍調特別地多樣化,并且藍調與爵士樂之間的區別也越來越明確。一些唱片公司開始錄制美國黑人音樂。隨著錄音工業的發展,一些鄉村藍調藝人在美國黑人社群中的名聲也不斷增高。盲人萊蒙·杰佛遜是第一位使用撕吉他錄音的藝人,他使用刀片、酒瓶和其他不尋常的對象來彈吉他。撕吉他成為三角洲藍調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1920年代錄制的藍調可以分為兩個風格:一個是傳統的鄉村藍調,另一個是比較加工的,多樣的城市藍調。

鄉村藍調往往沒有伴奏,或者只適用一個班卓琴或者吉他來伴奏,其表演往往是即興演奏。在20世紀早期有許多地區性的鄉村藍調風格,其中少數尤其重要。密西西比三角洲藍調風格純樸,往往使用撕吉他或者口琴伴奏,它的歌唱非常簡單和激情。這個風格最有影響的演奏家可以說是羅伯特·約翰遜了,他只做了少數錄音,但是在這些錄音中以獨特的方式將城市與鄉村藍調融合到了一起。東南部“優美、詩情”的山麓藍調(Piedmontblues)使用一種精心的指彈吉他技術,其代表人是盲人威利·麥克泰爾和瞎孩子福勒。20年代和30年代產生的生動的孟菲斯藍調主要由陶瓶樂隊演奏。這些樂隊使用很多不同的不尋常的樂器如洗衣板、小提琴、玩具小笛或者曼陀鈴。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許多孟菲斯藍調音樂家遷往芝加哥,跨越鄉村和電子藍調的界限。

城市藍調更有條理和更精心細作。經典女性藍調或者滑稽歌舞劇藍調歌唱家在1920年代尤其出名。比如貝絲·史密斯,她雖然更加是一位滑稽歌舞劇演員,但確享有“藍調皇后”之稱。她錄的“瘋狂藍調”唱片在一個月內賣出了7.5萬張。她的導師馬·雷尼同樣受尊敬,有“藍調之母”之稱。克拉克寫道,兩位演唱家都使用“一種技術圍繞著一個中心調來唱每支歌,可能為了使得她們的聲音更容易傳到演唱廳的后部”,而史密斯“也喜歡用不尋常的調來唱歌。她用她美麗雄厚的女低音來改變和延伸曲調使得她的演唱無以比美”。城市藍調中的南藝術家包括當時美國最著名的黑人音樂家。 1930年代和40年代初另一個重要的城市藍調的風格是布基伍基。雖然這個風格主要是鋼琴獨奏,但也有歌唱或者使用樂團或者小的樂器配合的。布基伍基德特征是一個固定的低音旋律,一個固定音型或者一個既興重復段。它使用最常見的音階變換,左手演奏非常精巧的和聲,而右手則演奏華麗的裝飾。最早演奏布基伍基的是在芝加哥的吉米·楊西和所謂的布基伍基三人。芝加哥還推出了其它布基伍基音樂家如厄爾·海恩斯。海恩斯“左手上彈奏有力的拉格泰姆鋼琴家式的節奏,而右手則彈奏著阿姆斯特朗的小號似的旋律”。

1940年代早期另一種城市藍調是跳躍藍調,這個風格受大樂隊音樂的影響很重,它的特點是使用吉他來演奏節奏、爵士樂式的速度快的音樂、雄厚的演唱和使用薩克斯管或其它銅管樂器。條約藍調音樂家后來成為搖滾樂和節奏藍調的前驅。介于經典的節奏藍調與藍調之間的非常平滑的路易斯安那風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和在1950年代中隨著城市化的加劇以及放聲器的普及新的電子藍調風格出現了,尤其在芝加哥、底特律和堪薩斯城這個風格非常流行。

50年代初芝加哥成為了藍調的中心。芝加哥藍調受三角洲藍調的影響非常大,因為當時大多數藝術家是來自密西西比地區的移民。他們的風格特征是使用電子吉他、有時是吉他、藍調口琴、傳統低音和鼓。但也有些音樂家使用薩克斯管,不過他們使用薩克斯管更主要地作為節奏支持,而不是作為獨奏樂器。

藍調與主流流行音樂

50年代里藍調對美國主流流行音樂的影響非常大。鮑·迪德利和查克·貝里直接受芝加哥藍調的影響,他們激情的演奏離開了藍調憂郁的風格,一般被看作是搖滾樂的開始。埃爾維斯·皮禮士利和比爾·海利受跳躍藍調和布基伍基的影響很大,他們將搖滾樂帶入了白人社群。芝加哥藍調對路易斯安那州的茲德蔻音樂的影響也很重要。許多藍調的風格被引入這個音樂流派,比如使用獨奏電子吉他和凱金音樂。但也有些音樂家不是受芝加哥藍調的影響,而是受其他風格的影響,比如西海岸藍調。這個風格比芝加哥藍調平滑,位于芝加哥藍調、跳躍藍調、搖滾和爵士吉他之間。也有的藝術家的風格非常個人化。

篇(9)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8-058

智慧課堂指的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師應始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角,基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與特點,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自主分配的時間與空間,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智慧與潛能。音樂節奏明快、內容有趣,學生可伴隨著動作、節拍,在有意義的語言情境下,自由欣賞、感受和創造。因此,教師可以引入音樂節奏,構建英語智慧課堂,提升英語教學質量。

一、基于學生發展規律,奠定智慧課堂基礎

小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小學屬于學生學習英語的起步階段,大部分學生存在害怕說英語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引入音樂節奏,營造和諧、有趣、快樂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都參與到模仿、學練、創編音樂節奏的活動中,從而快速掌握英語知識。

例如,在課堂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引入《Jingle bells》《apple tree》等音樂節奏歡快的兒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或者引入英語歌曲《Hands up hands down》,師生一起擺動身體和手臂。明快的音樂節奏使學生身心統一,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為構建學生創新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智慧課堂奠定了基礎。因此,將音樂節奏引入課堂,以形式活潑、寓教于樂的形式展開教學,有利于構建智慧課堂,有效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二、巧妙套用音樂節奏,豐富智慧課堂內容

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學生早已耳熟能詳的兒歌或是童謠,通過套用的方式,填入英語單詞、句子,形成有趣的英語歌曲,以此展開英語知識教學。啟發性的套用音樂節奏教學,給學生留足創新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進行想象與創造,把握音樂節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豐富智慧課堂內容。

例如,教師可以套用歌曲《兩只老虎》來教學關于“my body”的英語單詞,將單詞結合歌曲,編成英語歌曲:“ I have two hands. I have two hands. My left hand,my right hand.Do you see my two hands?Do you see my two hands?”“Two tigers,two tigers,running so fast,running so fast. One has no ears,one has no tail. How strange!How strange!”教師通過巧妙套用音樂節奏,引導學生學習“hand/tail/ear/fast/run/tiger”等單詞及其用法。音樂節奏促使學生展開想象,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創編趣味音樂節奏,構建高效智慧課堂

小學生敢于大膽想象,教師應鼓勵他們發揮創新能力,根據學習內容,嘗試創編趣味音樂節奏。小學英語語言淺顯、語法簡單,教師要注意音樂節奏形式的形象性、可感性,構建智慧課堂。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關于四季的小詩后,筆者鼓勵學生參與節奏創編活動,為小詩配上自己喜好的音樂節奏,并在節奏、韻律中歌唱小詩。同時,筆者還讓學生自主創編節奏,可以是合作或個人完成。學生興致盎然,積極創編音樂節奏,并將曲調唱了出來。有的學生唱的曲調婉轉,完全是自己即興發揮,很有鄉村音樂的味道,筆者與學生一起把它冠名為Country Music(鄉村音樂)版本;有的學生配合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的節奏和曲調,唱出了小詩;還有的學生為小詩配上了鳳凰傳奇的歌曲《自由飛翔》的曲調,獲得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音樂節奏創編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構建高效的智慧課堂。

英語智慧課堂應該是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的、高效的課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科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師用音樂節奏來進行英語教學,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通過引用、套用、創編音樂節奏,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構建智慧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篇(10)

在遠離家鄉的昆明,給異地學生上課,對我們全體參賽選手來說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也是非常難得的提高、豐富自己的一個好機會。因此,上課前,我像所有參賽選手一樣做了認真的準備,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從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設想,比如說:在設計本課的教學內容時,我創設了參加鄉村聚會的情境,這一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利用編集體舞的方法解決了本課的難點,學生在體驗中掌握了“蓬得得”的節奏和音準,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教學活動。在學習歌曲時,為了讓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準,我多次在教學中進行滲透,例如:用吉他與學生合作;帶領學生跳集體舞;鄉村樂隊演出;看錄像等,都有歌曲的旋律出現。

用具體的言行體現“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鄉村歌曲的欣賞、吉他的認識、鄉村音樂基本節奏的學習都滲透在鄉村聚會的情境之中,每個學生都置身其中,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很好地掌握了這些知識點,為下一步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教學中,首先我和學生聽著音樂走進教室,營造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拉近了我和學生的距離。在師生互動中,共同創設了“鄉村樂隊”的表演情境,學生被我投入的表演所感染,和我一起融入到音樂所表現的情境之中,我們之間沒有了距離,成為了好朋友。也許是我在努力追求這一理念的緣故,所以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運用了“感受―學習―再感受”這一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尤其在“學習”這一環節的設計上,我通過師生共同創設的情境(馴鹿在樺樹林里奔跑),學生很快就能用輕松自然的聲音表現歌曲的意境,但是如何針對歌曲特點,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增強對歌曲的進一步感受或表現能力,也同樣引發了我的思考,讓我在體味成功的喜悅的同時,又帶上了抹不去的遺憾。

有人說教學是遺憾的藝術。的確,每次課后我都有過不同程度的遺憾,也許正是因為這些遺憾和那些天真可愛的笑臉,激勵著我不斷地進取。

李彥明黑龍江省哈爾濱兆麟小學

專家評析

這是一堂氣氛輕松、深受學生喜愛的課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良好的教與學課堂氛圍。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案設計都非常簡單,就是一堂傳統的普通唱歌課。學唱的歌曲是一首美國鄉村音樂《銀色的樺樹林》。然而,在這樣一堂簡單的課上,教師卻從始至終保持了一種風格,一種輕松自然、教師與學生平等互動的風格。正是這種平和的氣氛,這種毫無造作之感的真情交流,提升了這堂課的品味,使學生既學會了歌曲,體驗了參與欣賞音樂的樂趣,更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審美的升華。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課程,教師確實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也極為投入,在講話、范唱、組織活動等方面都顯得比較“夸張”,內容又安排得很“滿”,不知不覺就把課堂帶入到一種緊張、亢奮的狀態,一節課下來,學生、老師都感覺很累。其實這樣的教學并不符合音樂自身的規律,甚至違反了“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宗旨。“銀色的樺樹林”在簡單和自然中找到了比較高的境界,使音樂像小溪一樣緩緩流入學生的心田,反而做出了好的效果。

二、教學中抓住了幾個關鍵點。本堂課的中心就是學唱一首歌曲,同時了解美國鄉村音樂。教案在完成這一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精心安排了幾個關鍵點,使整個教學生動起來。第一個點是通過聆聽和哼唱創設一種情景,就是輕松自然的情景。第二個點是吉他的出現,這顯然給了學生一個驚喜。當學生親手撥弄琴弦并真的能為歌曲伴奏時,師生平等互動的局面就不知不覺地形成了。第三個點是師生共同用“蓬”的聲音模仿打擊樂為歌曲即興配伴奏。當學生在實際參與中不知不覺地達到興奮點的時候,教師不露聲色地就營造出了親切而又自然的范圍。整個課堂的無疑是當教師打扮成“牛仔”時(其實只是戴了一頂帽子,圍了一個圍巾),這是第四個點。這個時候,想不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都難了。四個關鍵點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螺旋式遞進,這堂課的整體風格也就在其中建立起來了。

上一篇: 道德與法治教學建議 下一篇: 環保新要求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级在线播放在线观看 | 日本va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免费区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