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價值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5 15:33: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衛生價值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共衛生價值

篇(1)

一、精心培育奮發向上的企業精神

要想提高環衛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就需要為職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大環境。從改善企業經營方式、創設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精心培育奮發向上的企業精神來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使職工尊重自己的工作,以從事環衛工作而感到自豪,并以無私奉獻的精神來投身于城鄉建設之中。企業要樹立自己的從業精神,培育出“奉獻、開拓、高效、文明、奮發向上、一絲不茍”的企業文化。做好職工的入場教育,以典型事例為引導,通過系統的文化知識灌輸來做職工的工作培訓,完善職工激勵體制建設,通過行業競賽,樹立榜樣的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從而形成環衛職工的正確職業觀和價值觀。實踐表明,通過這種企業精神建設的方式能夠調動全面的工作熱情,使環衛企業形成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積極提升自我的工作氛圍。另一方面,在企業精神文化建設中要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讓職工從更高的道德與政治層面來審視自己的工作,結合現代的經濟發展新形勢創新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模式,使宣傳思想工作由“聲勢型”向“可執行型”、“實效型”轉變,由政治思想“灌輸型”向“滲透型”轉變,由單一“教育型”向“多元綜合型”轉變。

二、加大提升職工隊伍的文化技術水平

在當代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要在貫徹國家對于環衛工作建設的政策前提下,加強職工文化建設,滿足現代社會職工在精神文化層面上的需求。要提高環衛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就必須要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目前我國的環衛工作人員擁有大專以上學歷水平的占職工總人數的15%左右,其中工人中技術工人占16.5%,這種文化技術局面嚴重制約著環衛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擁有現代管理經驗和創新精神的人員的缺少,使得環衛工作長期停留在較低發展層次,這與發達國家的環衛工作機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要打破這一局面,就需要革新現階段的環衛職工人員人才招聘與吸納機制,實行以人為本,以高素質人力資源隊伍的建設來提高環衛工作的整體水平。環衛工作部門要通過培養和引進高素質文化技術人才,來不斷提高環衛作業的技術含量,使環衛工作朝著先進化、高水平化方面發展。同時要制定長期的提供職工文化技術水平的培養機制,加強對不同崗位職工的技術和管理技能培訓,使職工文化建設在提高環衛職工整體素質水平、加快環衛事業發展的進程中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三、創新職工活動形式

隨著現代各行各業對職工素質教育的重視度不斷提高,職工文化建設也正在呈現出不同的形式。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到環衛工作之后,為其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同時也預示著環衛工作機制在內容和形式上也需要改新換代。傳統的環衛工作開展方式與現階段的工作局面形成了越來越多的矛盾,難以滿足新時期的發展要求。在調查中發現,老職工們熱衷于傳統的集體工作方式,對職工文化開展模式也有獨特的偏好,如熱衷于職工運動會、文藝體育活動、群眾文藝演出等集體活動形式。而年輕職工則更加偏重于個人才藝展示,對傳統的集體文化組織活動興趣度不大。現代通信網絡和通信形式的多樣化,對我們組織青年職工的文化建設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課題。針對這種情況,環衛工作要抓住其不同層面的要求,在滿足職工需求的同時滲透素質教育,如在集體組織活動中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工作技能交流”、“職工巡回演講”等,給職工一個經驗交流和共同進步的活動平臺,讓職工在文化娛樂的同時有所收獲。同時要組建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如籃球賽、游泳、登山等活動來提高職工的身體素質,陶冶職工的情操。利用現代網絡通訊體系,建立企業的文化交流平臺,如網站、論壇、微博等文化知識交流新方法,以主題討論的形式激發青年職工的參與積極性,為職工個人才藝的展示提供多元化的平臺,在互動交流的同時潛移默化中豐富職工的文化知識,從多方面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

四、認真抓好文明單位的創建活動

通過在全體職工中開展文明建設、綜合治理、創優達標競賽,豐富環衛工作的精神文明建設內容,讓職工在精神體驗中獲得成長和進步,以無私奉獻的態度和工作激情來創建環衛工作文明單位。把創建文明工作單位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成立由國家相關部門領導的工作指導委員會,制定單位的文明創建計劃和工作細則,制定文明職工標準,建立完善的職工考核與獎罰體制,以月檢查、季考核、半年小結、年終評比表彰的方式來激勵全體職工共同努力,使得創建活動年年有發展,職工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篇(2)

一、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管理概況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其對環境公共衛生就十分的重視,它以環境整潔、優美而聞名于世,被譽為“花園城市”。作為一個小國,新加坡的環境衛生管理經驗或做法不一定適用于中國這樣的大國,但某些管理方式或許有借鑒作用。20世紀60年代,隨著新加坡廣泛而快速發展的工業化,新加坡的環境管理變得越來越復雜。為了完成將新加坡建設成為一個潔凈、綠色的城市的目標,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為了更好地管理新加坡的公共衛生環境、提高管理效率,環境公共衛生署于1968年8月重組,這次重組給公共衛生官員提供了更多的權力。另外,新加坡政府還于1968年10月1日啟動了“年度公共清潔計劃”,其主要目的是使新加坡成為該地區最潔凈的國家外,它還旨在讓每一個新加坡公民都參與進來并借此教育公眾保持新加坡潔凈的重要性。

二、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管理機構的設置及其主要職責

新加坡的環境衛生管理工作主要由環境與水資源部下屬的兩大法定機構之一國家環境局(NEA)履行。國家環境局致力于為新加坡改善和維持一個干凈和綠色的環境。該局設有以下部門:環境公共衛生署(EPHD)、3P(People,PublicandPrivate)網絡服務署(3PND)、企業服務和發展署(CSDD)(下設五個子部門)、人力資源部門(HRD)、企業公關部門(CCD)、政策與規劃部門(PPD)(下設四個子部門)、環境保護部門(EPD)(下設四個小部門)、環境公共衛生部門(EPHD)(下設三個子部門)、新加坡氣象局(SDTO)(下設三個子部門)、戰略發展和改革辦公室(SDTO)(下設一個子部門)、環境技術辦公室(ETO)、產業發展和推廣辦公室(ID-PO)、小販中心辦公室(HCD)(下設3個子部門)、新加坡環境研究所(SEI)。負責環境公共衛生管理的主要是以下部門。

(一)環境公共衛生署(EPHD)

環境公共衛生署通過綜合的地面監測、研究和適當的防護性措施,來確保新加坡有一個高水準的公共衛生。同時,EPHD還負責新加坡的整體清潔以及確保食品零售行業有一個高標準的衛生水平。另外,EPHD在優化新加坡的人居環境上起著重要作用,主要方法就是通過一些項目(如小販中心翻新計劃、公共廁所清潔計劃)來進行優化。EPHD有以下部門。1.環境衛生局(EHD):EHD旨在創建一個市民有環保責任心的社會,努力實現環境的可持續性。EHD工作的重點和焦點有兩個:監測和社區參與。監測就是上文提到過的綜合的地面監測,根據監測所得到的實時數據來為各種公共衛生問題制定預防性措施和防護性措施;而社區參與則跟社區發展理事會、鎮議會、基層組織和居民以及國家環境局下社的區域辦公室的推動密切相關。2.環境衛生研究所(EHI):環境衛生研究所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傳染病(如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瘧疾和漢坦病毒感染)和其他環境問題(如室內空氣質量、軍團桿菌病和真菌感染)。3.公共衛生局(DPC):將整個新加坡的公共場所的清潔由DPC統一領導,能有效提高服務的質量。這種將所有公共場所(如,道路、人行道、下水道)的清潔由一個機構單獨管理的模式,解決了以往由幾個不同的部門來管理公共場所的清掃而出現的缺乏效率的情況,從長遠來看也提高了清潔標準。通過從其他機構逐步接管現有的清潔合同,并對公眾的反饋提供更快的響應能力,DPC在不斷的提高自己對公共場所清潔的管理能力,確保新加坡的干凈與衛生。

(二)環境保護署(EPD)

EPD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新加坡的環境,確保新加坡人世世代代都能享受高質量的生活環境。其主要職責有:對環境污染進行監控以減少和防止環境污染;對新加坡本島的四個垃圾焚化場(大士、大士南、烏魯班丹、圣諾哥)和一個近海垃圾埋置場(實馬高島)進行管理;同時,為了節約資源和垃圾埋置空間,環保署也采取措施來減少廢物產生,最大限度地回收垃圾和節約能源。EPD之下又設有以下四個部門。1.放射線保護與核科學部(RPNSD)主要是負責執行新加坡防輻射法的一系列許可。2.能源效率與節能部(EECD)EECD主要通過針對新加坡居民、工廠及公共部門而制定的策略和政策及規劃以及相應的激勵措施來促進能源效率的利用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3.污染控制部(PCD)PCD通過監測新加坡的環境空氣質量以及水體的純度來控制新加坡的空氣和水污染。同時,新加坡有害物質和有毒工業廢料的管理也是由PCD負責。另外,通過中央建筑計劃單元(CBPU),PCD將環境因素納入土地利用規劃、開發和建設中來。4.廢品與資源管理部(WRMD)WRMD主要負責大士、大士南廢物發電廠和實馬高島的垃圾埋置場以及大士海洋垃圾站的運營和維護。同時,WRMD還通過制定政策及實施規劃,來提高廢物的回收率盡可能的減少廢棄物。這種從源頭上減少到達廢物發電廠和實馬高島垃圾埋置場廢棄物數量的廢物處置方式,對土地稀缺的新加坡而言不僅是具有成本效益的而且也是高效一種策略。

(三)小販中心(HCD)

主要是對新加坡的小販中心進行管理,以確保新加坡人可以在干凈衛生的環境中享受到實惠的食物。同時,為了給公眾和小販帶來最佳利益,HCD還負責制定、審核和實施有關小販管理的政策。HCD設有以下部門及關鍵角色。1.政策和業務開發部主要是開發、檢驗、運營小販政策和策略以及建立外部組織和政府機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探索新的混合管理模式。2.規劃發展部小販中心的規劃和發展以及替換都由它負責。3.租賃管理部主要負責管理小販中心的設施以及攤檔的租期和租約等。另外,該部在日常運作中還與利益相關者建立合作關系以此來加強公眾參與以及管理公眾反饋和媒體查詢等。

(四)3P網絡部

3P(People,PublicandPrivate)網絡部主要負責協調市民、企業及政府之間公共關系,對公眾進行教育并引導參與社會管理。

二、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管理的主要特點

首先,擁有一套完整的環境衛生政策法規體系以及嚴格的環境衛生執法系統也是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如此潔凈重要原因。以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法》為例,它是更新新加坡衛生立法和改善公共衛生標準的一系列措施之一。目標也是把新加坡變成一個潔凈、綠色的城市。由于新加坡的法律(Act)由國會通過,條例(Reg-ulation)由各部部長批準。而《環境公共衛生法》于1987年5月20日由國會通過,并于1987年6月10日由總統同意。該法旨在建立一套標準規范,以管理公共清潔服務、市場、攤販、食品機構和一般環境的衛生相關事項。它還綜合了公共衛生部門的職能,取代了1963年《地方政府綜合條例》第4部分中載有維持公共衛生的規定。另外,該法是效仿英國的《公共衛生法案》、新西蘭的《新西蘭公共衛生法案》以及美國的《紐約市健康條例》等類似法規而制定的,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公共衛生環境管理的復雜性,截至2018年1月,該法已歷經20余次的修訂。這使得該法的規定更加詳實、細致,同時也更適應新加坡的環境公共衛生管理的現狀。該法共有12部分,其中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收集、處理都有嚴格規定,例如,在公共場所亂扔垃圾和不適當的處理垃圾,如瓶子和食品容器,將會被處以罰款。對在公共場所存放建筑材料廢物或在建造過程中未采取預防措施以防止危險的人,也受到處罰。該法還對食品機構及攤位的設立和游泳池、殯儀館、墓地或火葬場設立、使用、管理、經營都有嚴格的規定。另外,還對違反該法的行為所應受到的罰款都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其次,新加坡良好的公共衛生環境還得益于其先進的垃圾處理理念。從垃圾的分類來看,新加坡的小區樓下會有大型可回收垃圾箱和社區發到每家每戶的裝可回收垃圾的塑料袋,每個月社區和承包商會上門回收這些垃圾。此外,社區還有廢舊衣物和廢舊書本回收項目。從垃圾的回收來看,新加坡的垃圾回收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承包商負責,每戶居民每月定期繳納垃圾處理費;另外一種是通過真空管道系統回收。從新加坡的垃圾焚化來說,由于新加坡是小國,沒有土地去做填埋,現行的方式是先在四個垃圾發電廠焚化發電后將灰分送到離島進行填埋。總體來說,這種先進的垃圾處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加坡的公共衛生環境更加的潔凈。最后,環保教育先行也是新加坡能夠保持優良的公共衛生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文已經提到新加坡國家環境衛生局通過3P網絡部門與社會基層組織密切合作,通過教育和宣傳以及一些合作項目來鼓勵民眾參與各種環保教育活動。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就是清潔和綠化周,該活動主要是通過參加一些社團來引領一種綠色的生活方式來保護和關心環境,主要是在以下方面:清潔環境、城市花園和水、節能和資源保護。新加坡通過全面加強全民環境保護教育,從提升普通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開始,把環境保護教育貫穿于大、中、小學教育的全過程。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使環境保護深入人心。

三、結語

新加坡環境維護和建設并重的理念,是新加坡公共環境衛生管理的一大特色。作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新加坡政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除了要解決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不斷發展經濟,同時還要滿足居民對良好的生活環境的追求。新加坡政府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這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也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參考文獻:

[1]司林波,李雪婷.新加坡的生態問責制[J].東南亞縱橫,2017(04).

[2]吳真,高慧霞.新加坡環境公共治理的實施邏輯與創新策略———以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的三方合作為視角[J].環境保護,2016(23).

篇(3)

一、廣泛宣傳衛生防病知識。各地要以《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為藍本,結合春季傳染病疫情特點,圍繞當前防病重點,做好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特別是手足口病、流行感冒等疾病,防范霧霾天氣以及春季保健等衛生知識的宣傳;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以及現場咨詢、講座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好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宣傳陣地和技術力量,做好防病知識普及工作,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衛生防病的濃厚氛圍;要抓住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健康教育項目的機遇,擴大傳播衛生防病知識的覆蓋面,不斷提高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促進居民養成健康行為。

二、全面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各地要集中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要在加強日常保潔的基礎上,對責任區和薄弱環節進行重點整治,清除陳年垃圾和衛生死角,整理各類雜物,疏通溝渠管道,填平坑洼污水;各鄉鎮要結合農村清潔工程、改水改廁、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等工作,組織群眾清潔居家衛生,整理房前屋后雜物,清除積存垃圾,拔除雜草,修整道路,實行畜禽圈養,完善農村垃圾收集運轉處理體系。縣建設部門加強各類工地和建筑垃圾、余土運輸的管理,防止揚塵造成環境污染。縣教育部門要督促全縣所有中小學、托幼機構整治環境衛生,做到勤曬衣被多通風,加強飲用水衛生和日常用品的消毒,教育廣大學生和幼兒抓好個人衛生;發現手足口病患兒要及時就診并向衛生部門報告,切實保障學生和幼兒身體健康。

篇(4)

人們對于婦幼保健的需求隨著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而提高,婦幼衛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婦幼保健屬于一個比較特殊的服務群體,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那種醫本位的老思想,著重培養醫務人員的敬業奉獻精神,全面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向醫護人員灌輸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不斷強化組織領導的人本意識、分類指導以及載體建設,給婦幼保健工作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政治保證。

一、 加強婦幼衛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

1、有利于維持和諧的醫患關系,患者利益被婦幼保健人員放在第一位:醫院中最基本的關系就是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它反映的不只是婦幼保健人員群體跟患者群體之間的關系,醫療界跟所有社會關系的縮影也被折射出來,醫患關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關系。加強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理念,能夠讓他們充分的了解到在新形勢下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是非常必要的,這是醫院進行改革發展的一個必經之路。在醫患關系中,矛盾的主導方面就是醫方,對于醫患關系的未來發展方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強能夠大力推動醫德醫風的建設,展開醫德情感的修養以及信念等,能夠正確的指導婦幼保健人員將個人利益放在社會效益之后。

2、對于提高婦幼醫療與保健工作有著促進作用:以科學的理論來武裝人,高尚的情操去塑造人,不斷提高全院職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結合現代醫療衛生行業特點,不斷加強新時期醫護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讓他們能夠清楚的知道醫療衛生工作已經在不斷的走向市場,隨著我國加入WHO組織后,國外先進的醫療設備與技術、管理方法以及技術人才大批的進入,將國內醫療市場的競爭逐漸轉變為開放性的國際競爭,民營醫療企業以及股份制等不同的經營模式慢慢浮出市場,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步,就需要不斷的提高醫院的整體發展,努力的開拓出新業務,鼓勵醫務人員不斷的進行自我知識更新,開創新服務。

二、新形勢下婦幼衛生工作所面臨的問題

社會對于醫療衛生的期望值過高,注重醫院的治療,忽略了疾病的預防,城市流動人口的大量增加,加大了婦幼保健的管理難度,存在母嬰安全隱患,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婦幼衛生工作的展開,因此針對新形勢所面臨的問題,就需要充分發揮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切實做好婦幼衛生隊伍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 最大限度的發揮出行政參謀作用,認真解決新階段所出現的新問題。

三、新形勢下加強婦幼衛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方法

1、全面加強母嬰的安全管理工作:為了能夠適應新形勢下婦幼保健工作的開展,可以建立一個母嬰急救共濟的制度,實行重危孕產婦逐級報告的制度以及轉診制度,不斷完善母嬰死因評審制度,通過母嬰救治程序的加快,全面提升危重母嬰的搶救成功率。

2、正確切實的處理好實與虛之間的關系:要想做好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正確的處理好虛與實之間的關系,在工作過程中,要不斷的加強務實的比重,多做一些扎扎實實、效果明顯的實在事情,這樣促進思想工作有效的發揮出其效能,加強務虛的針對性,務虛并不是說要講大話和空話,要結合婦幼保健各個階段的重點工作,給務實提供相應的服務跟指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婦幼保健服務的需求以及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兩個效益是婦幼保健改革跟發展的根本任務。因此說婦幼保健人員的思想工作要求真務實,改掉以前那種傳統的思維模式,以促進婦幼保健兩個效益作為基本點。

3、堅持以人為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上不斷的創新:我國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就是要以人為本,它是指導中國社會健康協調性發展的一個重大歷史突破。反映除了的基本原理以及當代社會發展的要求,突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與價值觀念,婦幼保健是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將思想政治工作與加強醫療保健的服務水平相互聯系,通過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讓廣大的干部職工充分認識到服務群眾是人民利益的需求,也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必須,用人本理念跟人性化的思想去解決婦幼保健所存在的問題。

四、總結

加強婦幼衛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針對醫務人員思想活動的新情況與特點,實事求是的確定工作內容,將思想政治工作與醫院的業務經營進行有機的結合,不斷的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內容,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強化醫務人員的自我意識,增強他們對工作責任心,激發出廣大醫務人員改革發展的積極創造性。

參考文獻

[1]周小平,茆玉順,馮玉華,曹佳莉,王靖元,陳宗云. 用信息化促進婦幼衛生管理的思考與實踐[J]. 中國婦幼保健. 2009(15)

[2]蔣宗順,劉柳英,徐璇,羅憲福. 婦幼心理衛生現狀及其社區干預模式研究綜述[J]. 中國醫療前沿. 2008(10)

篇(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2CZZ023);陜西省軟科學項目(2014KRM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人文社科重大項目(SKZ2014002);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4P11)

作者簡介:高琰(1979-),女,西安交通大學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危機管理。

引言

《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首次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目標,確保每個公民,尤其是廣大農民能夠享有公共醫療服務保障。在強化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全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特別是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奠定基礎。在這一背景下,本文依托西部地區――陜西省歷年醫療統計數據,借助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評價鄉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以及衛生員在西部地區的配置情況,驗證西部地區基層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的科學性,根據測評結果形成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隊伍建設的相關建議。

西部地區農村基層公共醫療衛生條件與東中部差距較大,東部地區擁有的衛生資源是中部地區的1~1.5倍以上,是西部地區的1.3~1.7倍,占全國的比例比西部地區高約5%~20%[1]。蔡維漢、董曉建認為,陜西省鄉鎮衛生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力資源存在人員數量不足、人員質量不高、結構分配不合理問題[2];賀鳳飛等對陜西省某地區農村衛生人員的配置進行調查,發現陜西省每千農業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僅為0.86人;地區醫護比平均為1∶0.97,遠低于全國要求(1∶2),與WHO的要求(1∶3)相差甚遠[3]。劉強等人研究發現,陜西省2009-2011年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人力資源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院衛生人員數比全國水平年均低10.34人和12.97人;衛生技術人員數較全國水平年均低8.61人和11.04人;執業(助理)醫師數與注冊護士數較全國水平年均分別低5.16、2.49、5.71和3.67人[4]。

農村基層鄉村醫生素質和能力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陜西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力資源研究報告調查顯示:鄉村醫生面臨最大的問題在于:職稱比例失調,47家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醫師、護士和醫技人員)中高級職稱15人,平均每院0.32人,占1.83%;中級職稱89人,平均每院1.89人,占10.87%;初級職稱557人,平均每院11.85人,占68.01%;無職稱人員158人,平均每院3.36人,占19.29%;學歷水平偏低,本科以上學歷5人,院均0.11人,占0.61%;大學本科學歷57人,院均1.21人,占6.96%;92.43%的衛生人員為大專或中專及以下學歷;執業能力偏低,47家鄉鎮衛生院351名醫師中執業醫師181人,院均3.85人,占51.57%;助理執業醫師106人,院均2.26人,占30.20%;無證人員64人,院均1.36人,占18.23%。數據還顯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存在著無證人員執業情況(鄉鎮衛生院接近2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近10%),嚴重影響基層的整體執業能力和醫療安全[4]。

現有研究視角多集中于鄉鎮衛生院這一層級,雖已明確其衛生機構人力資源的缺乏,但未能明確資源缺乏是反映在總量上還是結構上。考慮到對基層公共衛生機構的定義為:“最小的行政區劃級別的醫療機構,其大致定位為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室為基礎。其中鄉鎮衛生院負責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并承擔對村衛生室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等工作;村衛生室承擔行政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等工作。”因此,本文擬從基層最基礎的公共衛生服務角度切入,依托現有研究基礎,結合最新統計數據,采用基尼系數評價方法,將關注視角放在村級衛生室這一最為基礎的公共衛生服務機構,以陜西省鄉村衛生室資源配置為例,通過對陜西全省鄉村衛生所人力資源總量和結構配置的測算,嘗試評價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依此提出改進建議。

一、陜西省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配置評價

(一)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總量分布評價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每千人不少于1名的標準配備鄉村醫生,每個村衛生室至少要有1名鄉村醫生執業。2015年起,約48%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要由村衛生室承擔。陜西農村地區人均鄉村醫生數量的最低配置達到1‰,鄉村醫生和衛生員與村衛生室的比例不低于1∶1。結合陜西省歷年統計年鑒(見表1),農村地區人均鄉村醫生數為1.316‰,除西安外,全省鄉村醫生和衛生員與村衛生室的比例為1.285∶1,除銅川、延安市以外,基本達到了這一比例。

陜西省農村(行政村一級)衛生資源配置數量基本達到國家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最低標準,對比近10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見表2),人口自然增長率雖逐年降低,但仍維持在4‰左右。隨著全面二胎政策的放開,將會迎來新一輪的人口增長潮,當農村基層公共衛生資源增速小于人口自然增長率時,全省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將無法滿足這個最低標準。

表2陜西省人口自然增長率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然增長率(‰)4.014.044.054.084.003.723.693.883.863.87

(二)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結構分布評價

1.評價方法選擇。本文運用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對陜西省農村基層公共衛生資源(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和衛生員)地區分布的公平性、布局的合理性進行測評。根據測評數值判斷衛生人力資源分布的均衡性,反映陜西省農村公共衛生人力資源分布是否存在結構性缺陷。

2.評價數據選擇。根據陜西省歷年統計年鑒中的鄉村醫生和衛生院相關數據制作洛倫茲曲線,計算基尼系數,判定陜西省鄉村醫生和衛生員分布的公平性、均衡型和科學性。

(三)評價過程

1.洛侖茲曲線的繪制。“洛倫茲曲線是美國統計學家M.O.洛倫茲(Max Otto Lorenz)提出的一種公平性測量方法,經濟學家通常用其來研究社會收入分配或財富分配的公平程度。通過洛倫茲曲線,可以直觀地分析一個國家以及社會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狀況”[1]。洛倫茲曲線的彎曲程度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講,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彎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以陜西省農業人口分布累計百分比為橫軸(X),以陜西省鄉村醫生和衛生員人均數量百分比為縱軸(Y),繪制散點圖(見圖1),并根據散點形成曲線OCL(圖中虛線),該線即為洛倫茲曲線。該線與絕對平均線OL的距離大小,直接反映資源配置公平性的弱與強。具體而言,洛侖茲曲線與絕對公平線所形成的區域OLC(虛線OCL與實線OL組成的部分),其面積為s,可直觀反映出陜西省鄉村醫生和衛生員分布情況,圖1顯示,其分布并非絕對平均,有一定的不公平性,而其不公平性要量化表達反映其嚴重程度,則需要通過基尼系數反映。

2.基尼系數的測算。基尼系數是1943年美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根據勞倫茨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是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基尼系數由于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采用。借鑒此,本文用基尼系數以確定陜西省全省基層公共衛生機構分布的情況。

基尼系數等于絕對公平線與洛倫茲曲線圍成的面積與絕對公平線下直角三角形面積之比,其計算過程是:洛倫茲曲線和對角線之間的那塊類月牙形區域面積為s,絕對不均等折線和絕對均等對角線圍成的直角三角形OAL區域的面積SRtOAL,通常這個是個定值0.5。基尼系數G=s/SRtOAL=類月牙形區域面積/SRtOAL,其中,類月牙形區域面積為直角三角形OAL區域的面積SRtOAL減去虛線OCL與絕對不均等折線OAL組成區域的面積,該面積用p表示,s=直角三角形OAL區域的面積SRtOAL-p=0.5?Dp。

本文按照全省數據所做的洛侖茲曲線散點圖,增加趨勢線并進行擬合,多次擬合后發現,除單項式y1=1.010 8x-0.154 5的曲線擬合度較差外(用以表征擬合度的R2僅為0.913 4),其他多項式(從二次多項式到6次多項式)曲線均與散點擬合相對較好,各擬合曲線的表達式及表征擬合度的R2分別為:二次多項式y2=0.956 2x2+0.031 4x+0.009 6(R2=0.986 1);三次多項式y3=-0.011 8x3+0.974 3x2+0.024 3x+0.010 0(R2=0.986 1);四次多項式y4=-2.287 5x4+4.629 0x3-1.976 5x2+0.619 0x-0.002 1(R2=0.987 8);五次多項式y5=-1.974 6x5+2.670 2x4+0.261 3x3-0.404 6x2+0.427 7x-0.001(R2=0.987 9);6次多項式y6=31.049x6-97.966x5+115.16x4-61.369x3+15.066x2-0.954 2x+0.000 7(R2=0.988 8)。這些擬合線中,R2越高,表明該曲線與實際的散點重合最多,最適合用其表達式表征曲線,并以此計算基尼系數,據此,本文以擬合度R2最高的6次多項式來表達洛倫茲曲線(見圖2),并計算洛倫茲曲線下的面積,即曲線:

y=31.049x6-97.966x5+115.16x4-61.369x3+15.066x2-0.954 2x+0.000 7下的面積。

具體計算步驟是:

先用不定積分求其原函數:

F(x)=∫(31.049x6-97.966x5+115.16x4-61.369x3+15.066x2-0.954 2x+0.000 7)dx

再求其定積分,進而算出面積:

S=[31.049x7/7-97.966x6/6+115.16x5/5-61.369x4/4+15.066x3/3-0.954 2x2/2+0.000 7]01

計算結果為:p=F(1)-F(0)=0.343 4

s=0.5-p=0.5-0.343 4=0.156

基尼系數g=s/SrtΔOAL=0.156 6/0.5=0.313 3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介于0.2~0.3,表示比較平均;

基尼系數介于0.3~0.4,表示相對合理;

基尼系數介于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

基尼系數>0.5以上,表示收入分配差距懸殊。

基尼系數越接近1,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5]。

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目前衛生領域的基尼系數的評價標準均借鑒經濟學的上述標準[6]。

同理,測算陜西省農村村衛生室人均數量的分布情況(過程與前類似),其洛侖茲曲線下的面積為p=0.311 35,s=0.5-0.311 35=0.1886 5,其基尼系數g為0.377 3。

二、研究結論

通過繪制陜西省全省基層公共衛生機構分布的洛侖茲曲線并測算基尼系數后可知:陜西省農村基層公共衛生資源總量上達到國家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最低標準,全省現有農村基層衛生資源在各市的分布符合當地發展實際,基本不存在分布的結構性缺陷,配置相對科學合理。但其所達到的標準僅為最低標準,結合全省人口增長趨勢及“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陜西省也將毫無例外地迎來新一輪人口增長潮,對當前的基層公共衛生資源形成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陜西省全省基層公共衛生機構分布的洛倫茲曲線測算的基尼系數數值顯示,陜西省農村基層衛生資源的配置基本合理,但資源總量與結構合理的持久性及資源質量仍存諸多潛在問題,主要表現為:(1)農村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穩定性弱,農村醫生存在較為嚴重的離職傾向[7]。現有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才隊伍整體穩定性不足,離職意愿高,特別是農村基層全科醫生更是留不住、下不去。(2)人員技術水平低,業務能力弱。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在學歷方面,鄉鎮衛生院執業(助理)醫師和注冊護士以大專和中專為主;在職稱方面,初級職稱占到75%以上,中高級職稱比例很少[8]。業務水平較低,絕大多數衛生院不能開展手術和生化檢查等業務[9]。總體來看,個別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中還有衛校畢業的人員,甚至不乏赤腳醫生[10]。而其主要原因在于:

1.政策層面。現行的培養機制存在問題。我國大學農村全科醫學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在校生的農村全科醫學教育滯后,多數學校沒有設立農村全科醫學教學機構,農村全科醫學師資的數量和素質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我國農村全科醫生的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農村全科醫生培養數量與城鄉需求相比還是遠遠不足[11]。全科基地面臨機構數量不足并需加強硬件軟件建設,需要逐步完善醫院、基層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間的密切分工合作關系等問題[12]。

2.經濟層面。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員面臨待遇低、負擔重、條件差等現實情況,經濟落后、收入不滿意是導致農村基層醫務人員離職傾向較高的重要原因。

3.制度層面。激勵設計不足,職業認同感差。目前大多數地區尚未建立具有激勵性的全科醫生人事制度(包含考核制度及分配制度),這些因素打擊了在職全科醫生的積極性,造成全科醫生崗位缺乏吸引力,優秀衛生技術人才不愿從事全科醫生職業,進而出現`下不去、留不住'的現象[11]。農村全科醫生的職業認可度低,職業精神缺失、職業發展與個人追求的滿足性不足。

三、對策建議

1.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隊伍培養目標。立足西部實際,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隊伍的培養目標應確定為培養一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以農村全科醫生為基礎的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隊伍”。從國家宏觀政策出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

2.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培養的路徑。為實現西部地區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隊伍數量與質量的雙提升,本文提出如下培養目標路徑。(1)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培養以本地化為主。考慮到農村基層公共衛生機構的條件限制、醫學人才培養的特點,建議農村基層醫學人才的培養以生源本地化為主。地區在制定招生政策時予以傾斜,要以強化本地人才的造血功能為目標,適當考慮區域社會關系的綁定,降低本地人才的流失。根據評估,陜西基層公共衛生醫學人才的配置相對科學合理,在今后基層衛生工作發展過程中,考慮以訂單式培養為主,實現基層公共衛生人才的有效培養和科學配置。加強基層衛生人員的各類保障,確保專業人“留得住”。(2)農村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資源培養要加強制度建設。重點應為制度化輔助,強調農村基層醫學人才培養的“輸血”機制,實現以“輸血”機制造就“造血”機制的土壤,以“輸血”機制為“造血”功能贏得時間和基礎。

篇(6)

一、面向地方公共衛生的人才培養

(一)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地方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和完善需要大量的公共衛生人才,大力發展我國地方公共衛生服務事業的關鍵也就是人才。為地方培養合格的、高質的公共衛生人才,是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為地方公共衛生服務的最基本形式。醫學院校的發展應該與地方公共衛生服務事業的需求發展相結合,不斷努力提高公共衛生人才的教學質量。醫學院校為地方培養公共衛生服務人才,首先就要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才培養體系,保證為地方培養合格的公共衛生服務人才。醫學院校在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過程中要重視以下方面:

1. 加強醫學生預防醫學教育

預防醫學教育是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但是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方面。醫學院校教學中,無論是專科醫學還是全科醫學,都必須要重視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預防醫學教育。通過預防醫學的教育,可以加強醫學生對預防醫學的認識態度,提高專業知識技能,并可以幫助學生在日后的臨床行醫過程中能夠敏銳的感覺到存在的公共衛生問題,并及時的進行報告,第一時間的解決公共衛生問題。

2.公共衛生人才的層次培養

醫學院校對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應該根據不同的要求氛圍不同的層次進行人才培養,其中應該以大專或本科學生為主培養基層社區的公共衛生服務人才;對公共衛生碩士應該培養成為更高層次的公共衛生領導者。通過對不同層次人才的的不同培養,可以更好的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好的為地方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

3. 強化對在職公共衛生人員的繼續教育

公共衛生技術人才在畢業后還是要通過醫學教育進行不斷的培訓、提高。醫學院校應該強化對在職公共衛生人員的學歷教育,要積極的為創造條件,為公共衛生的專業開設成人學歷教育,并可以實行相對寬松、合適的彈性學分制,準許參加培訓的公共衛生人員分階段的完成全部學業,并鼓勵在職的公共衛生人員參加到學歷教育中,提高整個地方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人員的學歷層次和專業技術能力水平。

(二)拓寬人才培養途徑

醫學院校為地方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為地方培養適合的公共衛生人才,因此醫學院校必須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培養途徑,不斷豐富和拓寬人才培養的途徑,而這些人才培養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教學方法改革

醫學院校長期以來都是以傳統的知識講授為主要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新時期內仍是需要提倡的,但同時為了追求更高的教學效率和完善的教學體系,就必須要繼續的、充分的挖掘這種傳統教學方式的內在優勢,以培養學生更為扎實的醫學基本知識。

2. 教學模式創新

醫學院校的教學模式往往較為單一,因此醫學院校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地方共公告服務,就應該要根據本校的實際辦學條件和辦學特點,并結合人才培養的要求,選擇設計適合本學校的教學模式。通過對教學模式的創新,培養多樣化、多層次的公共衛生服務人才。醫學院校可以通過彈性學分制的設立來吸引更多的在職公共衛生人員進入學校學習,不斷完善全方位的教學模式。

3. 重視醫德和職業素質教育

公共衛生服務作為一項特殊的工作,對其工作人員的培養和職業培訓必須要在強化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重視醫德和職業素質教育。醫學院校在進行專業知識和節能培訓的過程中,還必須要輔以針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教育,在學習過程中強化學生對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和人類健康保健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的使命感和緊迫感認識。

二、加強公共衛生研究

(一)增加地方科學研究比重

醫學院校的主要任務除了對公共服務人才的教學培養、以及附屬醫院的醫療工作外,還肩負著進行科學研究的工作。在醫學院校為地方公共衛生服務事業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應該在重視教育和醫療工作的同時,還應重視增加對地方科學研究的比重。醫學院校通過增大面向地方的科學研究比重,可以更好的開展公共衛生的研究。醫學院校除了要在教學階段積極的爭取國家的科研項目外,還應該加強與地方科學研究結構、省市重點科研企業之間的聯系,充分的發揮醫學院校在人才、技術、設備方面的優勢,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和鼓勵學校教師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應急處理、疾病預防與控制、環境檢測和食品安全防控、社區醫療保障、衛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來不斷的提高為地方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

(二)重視科研成果轉化

醫學院校在重視醫學知識教學的同時,還要增加對地方科學研究的比重、增加科研課題研究,但在此基礎上,醫學院校還應該要積極的采取更加多樣化的方式,促進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科學研究的成果只有通過有效的技術開發,才能夠真正的轉化為可以應用與生活、生產的物化現實生產力,才能夠對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醫學院校在重視科學研究的同時,也必須要強化對科學研究成果進行轉化的意識,不斷的探索更加豐富的教學和企業合作的模式,通過與企業之間的科研合作,建立產業技術的戰略聯盟,加強學校科學研究實驗與企業生產開發的銜接,為地方建設一批能共服務于地方建設、具有較高及鞥整理的可以成果轉化基地和技術轉移中心,全面的附近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

三、全方位拓展社會服務功能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高等學校的社會服務職能也變得更加豐富。醫學院校除了承擔著教學工作的任務外,還應該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做好基本社會服務的同時,可以開辟更多的服務渠道來為地方公共衛生服務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一)宣傳文明衛生理念

現代大學負有創新文化、引領社會、宣傳民眾的使命。據調查統計,2003年我國公民基本科學文化素質達標率僅為1.98%,與發達國家情況相去甚遠。中國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不良習慣已為世人側目,公民衛生意識急待提高。早在上世紀40年代,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了“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且包括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的現代健康觀,被認為是現代社會醫學和衛生革命的理論基礎。

傳承和普及醫學和健康思想文化,普及現代健康觀,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方面,也是醫學院校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醫學院校可以根據地方實際的衛生情況,以及在日常行醫過程中所發現的地方性的常見病和季節性的常見病等常見疾病進行宣傳,向公眾進行科學的解釋,引導公眾參與到衛生宣傳中,保持對健康知識的學習熱情,促進公眾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溫州醫學院一直高度關注這一工作,常年開展各種以衛生宣傳和健康教育為主題的義診活動,開設健康教育進社區活動,將衛生宣傳教育作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組織出版了一系列面向公眾的衛生宣傳和健康教育普及報刊和讀物,提出了讓公眾走近現代健康理念的口號。

(二)積極獻計獻策

醫學院校的專家、教授通常在公共衛生領域內,對一些涉及到地方公共衛生服務的問題有著權威的、科學的、專業的發言權。而在地方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中,積極的專業的意見對公共衛生服務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著重要的作用。醫學院校在服務于地方公共衛生工作中,要支持并鼓勵其教師和專業的技術人員積極的參與到政策的制定中,通過自身專業領域內的咨詢決策工作來推動地方公共衛生服務政策的科學制定。

(三)重視衛生防病工作

衛生防病工作通常是地方公共衛生工作的重點,而衛生防病工作的開展需要醫學院校融入與地方,并要主動的與政府相配合,發揮自身優勢,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以此來為地方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必要的支持。醫學院校可以充分的發掘學校在人力、物理方面的各種資源,與地方群眾的健康情況相聯系,盡可能的滿足地方群眾在公共衛生方面的各種需求,滿足群眾對疾病預防、科學質量方面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傅華.如何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來夯實公共衛生這道墻[J].復旦教育論壇,2005,3(1):87-89.

篇(7)

計量“財政公共衛生支出”一般有兩種不同的口徑:一是按預算撥款的費用類別計算,稱為“寬口徑”;二是按預算撥款的機構統計,稱為“窄口徑”。國內現有研究以杜樂勛和趙郁馨等組成的中國衛生總費用課題小組為主,比較傾向于用寬口徑測算“財政公共衛生支出”。它具體是指來自國家預算的財政撥款,用于為社會全體成員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不包括為部分人群提供的醫療保障經費和其他特種部門提供的財政衛生支出)[1]。其主要費用支出包括衛生事業費、中醫事業費、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費、計劃生育事業費、衛生預算內基本建設經費、醫學科研經費、衛生行政管理費等。但在地方財政預決算報表中的一般預算支出和財政專戶管理資金支出中主要通過8個科目來反映,具體為:醫療衛生管理事務支出、公立醫院支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支出、公共衛生支出、醫療保障支出、中醫藥支出、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事務支出、其他醫療衛生支出(款)。

一、唐山市公共衛生支出情況

結合2009-2011年財政收支報表及唐山市GDP指標,我們將公共衛生支出進行分析匯總。

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農村衛生加總得出。

通過表1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唐山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對于公共衛生支出各科目間波動比較大,比如中醫藥支出科目,2009年支出總額427萬元,而2011年只有13萬元,這也說明財政預決算的隨意性很大。

從表2可以看出唐山市在2008-2011年間公共衛生支出穩步提高,增速平均為33%。公共衛生支出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例也由2008年的6.89%,上升到9.27%,上升了2.38個百分點,但和唐山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公共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還不到1%,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說明政府對醫藥衛生的投入相對較低。

二、曹妃甸區公共衛生支出情況

唐山市曹妃甸區位于唐山南部沿海、渤海灣中心地帶,2008年10月經河北省委、省政府批準組建曹妃甸新區。2012年7月11日,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唐海縣,設立唐山市曹妃甸區。行政區劃包括原來的唐海縣全境、曹妃甸工業區、生態城、柳贊鎮、濱海鎮,規劃面積1943.72平方千米,目前常駐人口22萬人。

從表3唐山市區及各縣的公共衛生情況來看,公共衛生在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占比平均達到8.5%,曹妃甸區低于平均水平4.32個百分點,排名倒數第二。與占比較高的灤南縣相比,相差8.86個百分點,公共衛生投入與經濟發展水平很不適應,亟待大幅提高。

從表4曹妃甸去的公共衛生投入情況來看,盡管公共衛生支出的增長速度很快,2011年同比增長36.75%,但公共衛生在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占比仍然很低,平均為3.86。

三、提高曹妃甸區公共衛生水平的建議

從唐山市各地區水平看,地區不平衡是唐山市政府公共衛生支出規模的一個主要特點。不同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衛生醫療條件以及財政收支能力等情況的不同,使財政公共衛生投入規模表現出顯著的區別[2]。部分地區如灤南、玉田、豐潤、唐山路南、路北以及遷安、灤縣等的支出規模不論從靜態指標還是從動態變化分析,都已經超過了唐山市的平均水平;而另外一些地區的情況正好相反,如曹妃甸區、高新區、古冶、開平等因為各種條件的制約,其規模遠遠低于唐山市的平均水平。

1.要根據財政公共衛生支出規模的地區差異情況,設計和安排合理的財政支出

對財政公共衛生投入嚴重不足的地區,以增加規模為主,兼顧支出的有效運行;對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地區,要把政策目標逐漸從擴大投入轉向有效投入,以財政政策為導向,積極促進相關部門擴大衛生邊際產出水平,提高衛生配置效率,避免公共衛生資源的浪費,提高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的有效性。

2.從總量上增加財政支出用于公共衛生方面的支出比例

唐山市目前公共衛生支出的缺口較大,曹妃甸區正處于大規模建設階段,公共衛生事業亟待提高和改善,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這種差距更大,天津、上海和浙江,政府衛生支出比例分別達到24.1%、30.2%和36.9%,遠遠高于全國15.5%的平均水平水平,唐山市盡管這幾年GDP增長很快,但公共衛生支出在GDP中占比較小,這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對于新設立的曹妃甸地區,要發揮政府在公共產品提供方面的支配地位,加大財政支出用于公共衛生方面的支出比例,滿足當地居民的公共衛生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福利水平。

3.調整醫療衛生結構

在不斷增加公共衛生支出規模的同時,還應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重新調整支出配置[3]。政府應當加大具有純公共品性質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預防保健、婦幼保健、特困醫療救助、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對具有準公共品性質的衛生檢疫、基本醫療服務、醫療保險等項目可以通過補貼控制價格,使用者可支付少量費用,加大對具有一定外部性的準公共衛生項目的補貼力度。

參考文獻

[1]陳共,王俊.論財政與公共衛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張宗光,張義宗.河北省衛生資源配置標準編制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衛生經濟,2002,21(2):

33-35.

[3]龔向光,胡善聯.各省、市、區衛生資源配置標準的比較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5,24(3):

67-69.

注:本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編號:HB09BSH028)支持項目。

作者簡介:

篇(8)

1. 最佳水果:依次是木瓜、草莓、橘子、柑子、獼猴桃、芒果、杏、柿子和西瓜。

2. 最佳蔬菜:紅薯既含豐富維生素,又是抗癌能手,為所有蔬菜之首。其次是蘆筍、卷心菜、花椰菜、芹菜、茄子、甜菜、胡蘿卜、薺菜、苤蘭菜、金針菇、雪里紅、大白菜。

3. 最佳肉食:鵝肉鴨肉化學結構接近橄欖油,有益于心臟。雞肉則被稱為“蛋白質的最佳來源”。

4. 最佳護腦食物:菠菜、韭菜、南瓜、蔥、椰菜、菜椒、豌豆、番茄、胡蘿卜、小青菜、蒜苗、芹菜等蔬菜,核桃、花生、開心果、腰果、松子、杏仁、大豆等殼類食物以及糙米飯、豬肝等。

5. 最佳湯食:雞湯最優,特別是母雞湯還有防治感冒、支氣管炎的作用,尤其適于冬春季飲用。

6. 最佳食油:玉米油、米糠油、芝麻油等尤佳,植物油與動物油按1∶0.5的比例調配食用更好。

世衛組織公布的最差食品

1. 油炸食品。此類食品熱量高,含有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質,經常進食易導致肥胖,是導致高脂血癥和冠心病的最危險食品。在油炸過程中,往往產生大量的致癌物質。已經有研究表明,常吃油炸食物的人,其部分癌癥的發病率遠遠高于不吃或極少進食油炸食物的人群。

2. 罐頭類食品。不論是水果類罐頭,還是肉類罐頭,其中的營養素都遭到大量的破壞,特別是各類維生素幾乎被破壞殆盡。另外,罐頭制品中的蛋白質常常出現變性,使其消化吸收率大為降低,營養價值大幅度縮水。還有,很多水果類罐頭含有較高的糖分,并以液體為載體被攝入人體,使糖分的吸收率因之大為增高,可在進食后短時間內導致血糖大幅攀升,胰腺負荷加重。同時,由于能量較高,有導致肥胖之嫌。

3. 腌制食品。在腌制過程中,需要大量放鹽,這會導致此類食物鈉鹽含量超標,造成常常進食腌制食品者腎臟的負擔加重,發生高血壓的風險增高。還有,食品在腌制過程中可產生大量的致癌物質亞硝胺,導致鼻咽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病風險增高。此外,由于高濃度的鹽分可嚴重損害胃腸道黏膜,故常進食腌制食品者,胃腸炎癥和潰瘍的發病率較高。

4. 加工的肉類食品(火腿腸等)。這類食物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故可能有導致癌癥的潛在風險。此外,由于添加防腐劑、增色劑和保色劑等,造成人體肝臟負擔加重。還有,火腿等制品大多為高鈉食品,大量進食可導致鹽分攝入過高,造成血壓波動及腎功能損害。

5. 肥肉和動物內臟類食物。雖然含有一定量的優質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但肥肉和動物內臟類食物所含有的大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已經被確定為導致心臟病最重要的兩類膳食因素。現已明確,長期大量進食動物內臟類食物可大幅度地增高患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如結腸癌、乳腺癌)的發生風險。

6. 奶油制品。常吃奶油類制品可導致體重增加,甚至出現血糖和血脂升高。飯前食用奶油蛋糕等,還會降低食欲。高脂肪和高糖成分常常影響胃腸排空,甚至導致胃食管反流。很多人在空腹進食奶油制品后出現反酸、燒心等癥狀。

7. 方便面。屬于高鹽、高脂、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一類食物。一方面,因鹽分含量高增加了腎負荷,會升高血壓;另一方面,含有一定的人造脂肪(反式脂肪酸),對心血管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加之含有防腐劑和香精,可能對肝臟等有潛在的不利影響。

篇(9)

功法運動是武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掌握和提高武術套路與格斗技術而進行的一項專門性練習。由于功法練習歷來被人們認為是武術習練過程中要進行的一項基本功訓練,而對它的研究多停留在其輔助功能上,對功法單獨的養生健身效果研究較少。隨著中國武術在海內外的不斷普及與發展,人們對武術的了解越來越深刻,對它越來越喜愛。再加上武術研究者對武術實踐和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不僅從技術動作、攻防意識等方面進行挖掘與整理,而且越來越重視對武術文化的傳播和強身健體,調理身心的價值漸漸被豐富起來。作為武術內容之一的功法運動,對人體保養身心延年益壽的養生功能日漸被人們認可。

1.武術功法運動的內涵闡釋

1.1武術功法運動在武術定義中的凸顯

要說明一個事物,首先要認識該事物是什么,弄明白它是什么,才能很好地著手進行解釋說明。因此,我們要對武術功法運動的內涵進行解釋,就要首先對武術功法運動的發展過程進行梳理。1932年頒布的《國民體育實施方案》中對武術概念的表述:“國術原我國民族固有之身體活動方法,一方面可以給自衛技能,一方面可以鍛煉身格之工具。”1961年10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學院本科講義《武術》[2]寫道:“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有關鍛煉方法所組成的民族形式體育。”這里的“有關鍛煉方法”指的就是現在的“武術功法”,當時沒有明確對其說明。1990年8月,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明確提出:“武術……兼有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格斗運動三種運動形式。”周偉良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中對武術定義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練習為活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3]。2004年4月,《中華武術》刊登洪浩博士“現代武術的三次革命與概念嬗變”[4]一文,該文介紹了近年來武術功法的發展情況,并在文章末尾寫道:“第3次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此次革命也必將影響人們對武術概念的認識,讓我們期待著武術概念的第3次嬗變,期待著多年來被游離于武術概念之外的功法運動加入武術概念的家庭。”到了2005年蔡仲林和周之華主編的武術教材《武術》對武術的定義“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5]。從以上對武術的定義和有關武術功法的文獻資料中,我們不難看出,武術的功法運動有原來的不突出,到現在以定義的內容明顯地被提出來,乃至出現“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樣極力推崇和重視武術功法的拳諺。一方面說明了功法運動在為武術套路和攻防格斗服務的同時,另一方面不難看出,功法運動的地位也是一步步提升,逐步受到人們重視。

1.2武術功法運動的內涵

歷史悠久的中國武術是由若干拳種組合成的一個體系,據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的武術挖掘整理活動中總結,中國武術共包含129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學者們把這些拳種所包羅的名目眾多的徒手和器械套路,統稱為“套路運動”;把這些拳種所包羅的變化莫測的攻防技法,稱為“格斗運動”;把這些拳種所包羅的琳瑯滿目的練功方法,稱為“功法運動”[1]。也就是說武術功法運動是以單個動作為主進行練習,以達到健體或增強某方面體能、提高某種技擊能力為最終目的、專門的練習活動的總和(包括練習內容和方法)。

1.3武術功法運動包含的內容

從文獻資料看,集中記述武術功法的有明代的《易筋經》、清代刻本的《內功圖說》、民國年間(1911―1949)出版的《少林七十二藝》和《練軟硬功秘訣》等。1990年8月出版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7]中,將上百種練習形式不同的功法,分為柔功、硬功、輕功、內功和感知功五類。這里我們借鑒2005年蔡仲林和周之華主編的武術教材《武術》對人們常見的功法內容進行一次梳理。功法運動主要是為武術套路和攻防格斗練習服務的,當然也有專門只練習功法運動以達到健身的,如專練“馬步樁”以增加腿部力量,專習“排打功”以增強人體的抗擊打能力,等等。功法運動的內容隨著武術的發展更豐富多彩,下面按形式和功用講武術功法運動分為內壯功、外壯功、輕功和柔功四類。

2.武術功法運動的養生價值體現

武術功法運動的健身功能,在20世紀60年代前后,被作為保健功法和保健療法引入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到21世紀初期,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向全國發出征集武術健身方法的通知,拉開通過武術功法健身的新一輪。從人們的習練過程中可以看出,武術功法運動和悠久歷史的中華傳統養生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其運動形式看,它們都是通過“調形”、“調息”、“調心”進行的,注重人體全面的、整體的修煉。

2.1武術功法運動中的“調形”功能

“調形”,即調整身體運動時的姿勢以適應鍛煉的基本要求,調形的方法常用臥式、坐式和站式(含行走)三大類。中醫認為:“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氣散亂。”武術功法運動中的柔功鍛煉的目的,就是鍛煉肢體關節活動幅度和肌肉舒縮能力,提高柔韌性。武術硬功就是鍛煉和提高人體的攻擊力度和抗擊打能力的練習方法。這類功法的鍛煉目的在強筋骨、長力氣的同時,將人體鍛煉成“無一處懼打,亦無一處不打人”的所謂“金剛之體”。

2.2武術功法中的“調息”功能

“調息”,即調整呼吸,古代稱為吐納。通過調整呼吸,在意念的支配下主動吸收新鮮的氧氣和自然界中各種有益于身體的精微物質(如空氣中的負離子),同時排除體內的濁氣、廢氣;調動人體之內氣,增補人體先天之元氣。并通過意識使之逐步聚集、儲存于身體的某一部位,或使其循經絡路線運行,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體內真氣充實奇平衡,實現扶正法邪健身之目的。武術功法運動強調整體性,講究內外兼修,其練習的要點和難點在于通過練內功,培養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的能力,這樣才能內外合一地以身發力。顯然,內功功法練習的目的在于鍛煉人體運動時,意、氣、勁、形四者一動俱動、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

2.3武術功法中的“調心”功能

“調心”,即調整鍛煉者的意識,使鍛煉者自身的思想、情緒、意識逐漸停止活動,安靜、清靜下來,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身心平衡狀態、調心在“三調”中最重要,只有使心進入一(即正念),或無念(即無后天意識支配狀態),才能開發體內的潛能,全身肌肉、神經、血管等各部器官的組織細胞才得到充分放松,體內的生理、心理功能調節才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獲得最佳協調和統一。而武術功法運動則以調心養神鍛煉為主要目的,其依據是“心主神明”的中醫理論。“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只有通過“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的鍛煉方法,使人體精、氣、神充盈、平衡,人才是健康的體現。肉體健康,心理、生理不健康者,不是健康之人也。武術項目中的太極拳、氣功,對練精生氣、養神健身有獨特的重要作用和效果。

3.結語

武術功法運動的很多練習內容都與傳統養生理論有密切的聯系,通過“調形”、“調息”、“調心”達到調節人體身心平衡的功效。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武術功法運動在為套路和搏斗服務的同時,其養身、健身、護身等價值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人們強身健體、調養心神、平衡身心的一種養生手段。

參考文獻:

[1]體育教材編審委員會武術編選小組.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61:12,16.

[2]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67.

篇(10)

一位教師在教學“統計”時,他先設置了這樣的一個背景:2010年的5月12日,汶川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汶川的人們重建家園。隨之,《愛的奉獻》的音樂跟著響起,接著電腦大屏幕顯示:一只大大的紅色捐款箱,有人投進了10元,有人投進了20元,有人投進了100元,有人投進50元……大約觀看兩分鐘后,學生們都被這充滿愛心的場景感染了。就在這時,音樂突然戛然而止。教師問:“小朋友們,剛才在觀看的過程中,你們知道10元的投了幾張嗎?”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臉的無奈,沒有一人能答得上來。教師又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有多少人捐了50元嗎?”學生們依然答不上來,這時教師啟發說:“咱們再來看一遍,好嗎?這一次,你要用心記呀!咱們分工一下吧,請第一大組記錄捐款是10元的,第二大組記錄捐款是20元的,第三大組記錄捐款是50元的,第四大組記錄捐款是100元的,大家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下來哦!”學生們歡呼起來,興趣大增。當音樂再次響起時,頓時,學生們的眼神是那么的專注,思考是那么的用心,唯恐錯過其中的一張……最后教師讓學生們匯報記錄結果,他們信心滿滿,有的說用“√”“×”記錄的,有的用寫“正”字法記錄,有的分別用畫、、來記錄的……學生們紛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正確地統計出捐款的數據。

反思:

1.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生活材料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是好動、活躍,所以教師組織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富有價值的數學學習材料。這些學習材料可以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覺得數學來自于生活,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學習并不是那么神秘莫測、高不可攀,它是很通俗的,很容易讓人理解的。上述教學采用汶川大地震中捐款的生活案例,既是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習、思考的平臺,而且是讓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生活素材,可謂“潤物細無聲。”

2.有效素材激發了學生樂于探究的欲望

汶川大地震的許多感人事跡,學生們從電視新聞上、報紙上都耳聞目睹過,而且許多學校也發動師生一起捐款,從捐款這一小事中多少可折射出學生對愛的理解和詮釋。學生們因為對這一事件并不陌生,而且課始就覺得教師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他們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在一張一張的錢幣上,而是注重當時凝重的氣氛。音樂戛然而止,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緒給拉回來了,再加上幾個追問,強烈地激發了學生們探究的欲望。所以在第二次的觀察中,學生們的觀察是那么的專注、那么發自內心的認真,這些學習態度是在一定的誘因下,學生們自覺形成的。所以,給學生提供需要的統計素材或者說是統計情境,讓學生產生統計數據的強烈欲望,這樣的教學方法確實是有效的、立竿見影的,而且是有價值的。

3.有效素材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提升思維的高效

上一篇: 人才管理工作 下一篇: 家具與陳列設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电影播放天堂色 | 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新 |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视频在线观看日本欧美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动漫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