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35: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老年護理常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護理安全反映護理質量,護理不安全事故是患者接受護理過程中發生于法律及規章制度范圍允許范圍中的損傷、障礙、缺陷與死亡,護理安全直接關系治療與康復效果[1]。老年病患者因抵抗能力弱、身體機能退化,且多伴有意識不清、認知功能下降等癥狀,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嚴重威脅老年病患者生命健康。"五常法"應用于護理即常組織、常整頓、常規范、常清潔、常自律,本次研究某院以"五常法"指導老年病護理,提升護理安全效用顯著。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老年患者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齡60~83歲,平均(70.5±3.9)歲。腦卒中82例,伴有高血壓80例,骨質疏松74例,高脂血癥31例,冠心病30例,糖尿病28例。納入標準:年齡≥60者,患有一種或一種以上老年病(如冠心病)者。據入院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10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臨床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①入院時行基礎護理,按照常規護理路徑,據患者病情,結合醫囑制定護理方案,給予治療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等;②管理方法:遵照日常醫院護理管理,由護理部統一安排工作,執行常規查房、消毒、基護、輪班。
1.2.2實驗組 ①常組織:以"五常法"指導護理工作,開展"五常法"教學,使護理人員了解"五常法"思想、方法、目的、標準,由護理部建立"五常法"護理工作管理小組,由各科室護士長建立各小組,制定、實施、反饋"五常法"護理標準;②常整頓:建立安全隱患目錄,對醫院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整頓,排除安全隱患,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防跌倒,對老年人常活動區域如病房、衛生間等區域定期檢查,增加扶手措施,夜間保證適度的光線,樹立安全警示標識;防墜床,合理設計病床,添加約束帶等保護裝置,妥善安置治療設施,加強安全教育,叮囑家屬注意事項,夏日增加對涼席的管理;防走失,對于意識不清,記憶力較差患者,加強監護,增加人員識別標牌,必要時于樓道等公共場所添加監控設備;防窒息,加強對進食的管理,特別加強對家屬的相關教育,告知患者細嚼慢咽,給予易吞咽食物,鼻飼時嚴格執行操作標準,及時吸痰等[2]。③常規范:據以往經驗,制定嚴格的操作標準,編制危險項目名錄,設立警示標識,并時刻加強醫護人員護理安全意識;對于宜活動,但體虛高齡患者,注意預防跌倒、拉傷,加強巡視,及時給予協助、督導,給予患者及家屬相應健康教育,強調注意事項,務必使患者不逞強,科學合理的安排活動,并于活動時做好相關保護工作,如給予扶助、拐杖、防滑鞋等;對于有墜床、走失危險患者,如意識模糊、精神異常、癡呆患者,加強監護,促家屬配合,繁復強調護理安全;對于易窒息患者,嚴格喂食,必要時可插管,建立應急預案,及時處置誤吸。④常清潔:在保障患者正常休息、生活前提下,對病房及周圍環境常清潔,清除垃圾、臟物,創造高標準的護理環境;保持地面干燥,維持防滑材料設施的有效性,維護時樹立警示標識;對廁所防滑墊,各處借力扶手,病床、輪椅制動設施、安全帶,儀器等,定期、不定期檢查、維護,保持完好;對急救藥品合理管理,記錄種類、用法、用量、安置地點等,以方便、高效使用。⑤常自律: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管理,管理者起到帶頭作用,積極執行"五常",總結經驗,改善管理;分級管理,合理安排人員,保證隨時隨地有護理人員調用,特別注意夜間管理;加強自我學習,制定內部學習制度,集思廣益,團結協作,促進護理人員交流,不斷完善"五常"內容、標準,查漏補缺。
1.3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病歷資料,統計住院時間、基護次數,意外事故(摔倒、走失、脫管、誤吸等)并發癥、治療結局等情況。
1.5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數(n)與率(%)表示,P
2 結果
2.1 住院相關指標 實驗組人均住院時間、人均基護次數、人均并發例次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2.2 安全事故及患者結局 實驗組安全事故、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3 討論
"五常法"起源于日本,原為企業改善生產環境方法,本次研究應用于老年病護理中,注重安全管理,有效的減少的了危險因素,抑制安全事故發生,進而提升患者治療及康復水平,抑制不良結局[3]。但值得注意的是"五常法"對于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要求較高,"五常法"大大的增加的了工作量,且高標準、高要求加大了工作壓力,醫院應酌情考慮實施。
參考文獻:
1長期護理保險實施背景
從21世紀開始,中國就進入了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化社會。在未富先老的社會發展現實及嚴峻的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與老年人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就逐漸凸顯出來,首當其沖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問題。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我國3600萬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規模增加到3750萬人;預計到2050年,我國將有1億的失能老年人。這部分老年人群體缺乏獨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來達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隨著我國獨生子女成為家庭主力的時代到來,傳統家庭照料的人力資源出現人力匱乏問題,我國幾千年來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將面臨巨大挑戰。鑒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護需求也成為了老齡化趨勢下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應運而生。
2西部地區老年人特點以及長期護理保險建設設想
西部地區作為全國范圍內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較大的地區,對于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較迫切,但由于經濟發展、財政壓力、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的長期護理保險的開展較艱難。尤其是西部地區失能老年人居住在農村社區的占較大比重,需要從西部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符合特點的長期護理保險,確保政策落到實處。
2.1西部地區老年人特點
2.1.1老齡人口比重較大。從西部地區各省區市老齡化程度來看,重慶和四川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齡化程度最高,分別高達12.4%和12%;與2017年測算的全國老齡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農村,農村失能老年人數量大于城市。《西部藍皮書:中國西部發展報告(2015)》的西部地區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研究課題組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的西部老年人中,農業戶口占78.3%,非農業戶口占21.4%。數據表明,在問卷調查對象中,大多數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農村社區(72.5%)。從城鄉區別角度看,我國西部地區城鎮和農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別為5.0%和6.9%,農村高于城市。其中,農村輕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個百分點,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別比農村高出5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
2.1.3經濟發展較落后,老年人參保能力、意識弱。相較于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后,經濟實力不強。同時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導致西部地區城鄉差距較大,老年人作為弱勢群體,勞動能力弱甚至是沒有勞動能力,經濟實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參保能力相應的與經濟實力成正比。相對于城市,農村地區對于保險的短視行為嚴重,不能正確地評估自身照護需求。另外,傳統非正式照料模式和養兒防老觀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觀念上希望得到傳統的家庭照護。
2.2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建設設想
基于西部地區老年人的特點,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設還需要走很長的路,經過不斷的實踐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區特色的、適宜的長期護理保險。根據2016年國家人保部公布的15個試點城市,以成都、重慶、新疆三個西部地區省市為代表的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發展較于東中部地區發展滯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標準、長期護理管理服務規范和運行機制都還在不斷地探索當中。筆者根據西部地區老年人的特點,提出西部地區關于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構想,希望能給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的建設提供值得借鑒的意見。
2.2.1結合西部地區老年人特點,提供“訂單式、組合式”照護項目。綜合對長期護理保險有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體的特點,可以把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分為關懷型、醫療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劃分清楚這四種類型所對應的照料項目。同時,四種類型可以根據老人的實際需求進行“訂單式”、“組合式”的針對性的提供。關懷型的護理項目主要包括對老人們精神上的一種關懷和慰藉,有效緩解以及治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醫療型的護理項目主要包括定期體檢、上門巡診、健康管理、保健咨詢等,這種類型的護理項目主要是針對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僅可以方便老人們及時得到治療,也能減輕其所在家庭的照護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護理項目主要包括對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這類護理類型主要是針對由于高齡或者慢性病導致的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專業化程度比較高的護理項目,主要是針對有專業化護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數由專業的護理機構來提供,老人們可以選擇住進護理機構或者是護理人員上門提供服務。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又可以優化配置護理資源,這四類護理類型可以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進行組合,真正把“訂單式”需求落到實處。
2.2.2加強西部地區農村的護理人員以及護理機構的有效供給。由于二元結構的性質,城鄉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資源稟賦有很大差異。城市中公共產品資源豐富等方面的優勢,城市失能老人在尋求社會幫助中有更多的選擇。而農村地區居住分散,傳統家庭照料能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單一而且薄弱。在設計西部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時,應該充分考慮農村老年人的需求現狀,合理配置護理資源,制定政策鼓勵養老及護理機構向農村地區發展,鼓勵企業盤活農村閑置用地建造養老護理機構。除此之外,還應提供補助鼓勵農村地區有護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護理機構轉移。
2.2.3加強政策宣傳,提升老年人保險意識。老年人群體存在著接受新鮮事物程度低的現象,對于長期護理保險這個新興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見的醫療保險以及養老保險等低得多。在保險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排斥的情況,在政策施行之前,應該通過公益講座、知識講堂以及各種宣傳手段加強老人們對長期護理保險的認識程度,打消老人們的疑慮。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性冠心病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 將132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66例和對照組66例。對照組給予心血管科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整體護理干預。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8.48%)、PR間期(0.154±0.002)s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發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數(908.16±85.62)、QRS波時限(0.072±0.005)s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 臨床在護理老年性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時,應嚴密監測病情變化,做好急救準備,給予積極的心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
關鍵詞 ] 老年性;冠心病;心律失常;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1(c)-00101-03
冠心病是臨床心血管科常見病、高發病,臨床表現為胸悶、胸骨后壓榨樣疼痛、大汗、呼吸急促等,如若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可引起心律失常、猝死等,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在給予積極治療的同時,綜合護理干預對治療效果的轉歸也起著積極的作用。為了提高老年性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該文2011年4月—2013年5月間選擇66例老年冠心病并發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整體護理干預模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132例老年性冠心病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并發心律失常相關診斷標準[2],均給予冠心病并發心律失常常規治療,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6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41例,女25例;年齡65~76歲,平均年齡(69.21±2.14)歲。對照組男38例,女28例;年齡64~75歲,平均(70.13±3.05)歲。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心內科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將其送進監護病房,并實施常規心電監護;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患者床旁設置心臟除顫儀,備好急救所需藥品,以應對突況。囑患者減少活動,臥床休息。
1.2.2觀察組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整體護理干預。
①疾病護理:入院后立即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氧流量1~2L/min,低流量氧氣可刺激患者呼吸中樞的興奮性,有利于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的現象,減輕疼痛程度。并遵醫囑及時給予藥物治療,以控制心律失常發作,保證心肌血壓供應,減少心肌梗死面積。24h嚴密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心律變化,做好心臟除顫、氣管插管準備[3]。
②心理護理:老年性冠心病并發心律失常患者常發生心前區劇烈疼痛、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患者常有瀕死感。加上患者在重癥監護病房,與家屬隔離,患者常產生恐懼、焦慮、悲觀、絕望等負面情緒,加重了病情的進一步惡化。護理人員要主動和患者交流,耐心傾聽患者的心聲,盡量滿足患者心理、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告之患者并發心律失常并不可怕,經過治療會得到有效的緩解;同時講解負面情緒對疾病的不利影響,可增加心臟負荷,導致心律失常進一步加重,鼓勵患者以積極的心態,坦然面對,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
③飲食指導:老年性冠心病患者飲食宜清淡,提供優質蛋白,多食用蔬菜水果等,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每餐進食不可過飽,少吃多餐,以免因過飽誘發心律失常[4]。急性期患者應暫禁食。
④健康教育:老年性冠心病并發心律失常患者臥床休息時間較長,胃腸蠕動減慢,容易形成便秘;用力排便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加重了心臟負擔,極易誘發心絞痛及心律失常。護理人員囑患者進食適量粗纖維食物,必要時給予開塞露等潤腸通便;疾病早期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癥狀穩定后可酌情下床活動,注意鍛煉幅度不可過大,以心臟能夠承受為原則[5]。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后24h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次數,分析心電圖PR間期、QRS波時限,參照1979年冠心病并發心律失常療效標準[6],分為顯效:患者疼痛、心悸胸悶癥狀消失,室性心律失常發作減少>9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室性心律失常發作減少50%~9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或者重,室性心律失常發作減少<50%3個等級。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分別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痊愈60例,好轉5例,治療有效率(98.48%)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室性心律發生次數等比較
觀察組發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數(908.16±85.62),對照組發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數(1104.12±123.4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32,P<0.05);QRS波時限(0.072±0.005)s明顯低于對照組,PR間期(0.154±0.002)s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老年性冠心病是臨床心血管內科常見病,由于老年人各器官系統逐漸趨于老化,受涼、情緒激動等均易引起冠心病發作,誘發心律失常[7]。隨著我國老年化社會進程的加快,控制老年人疾病發展,加強老年患者護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話題。對于老年冠心病并發心律失常用患者的護理干預,不同學者根據所納入病例的不同,采取了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張敏娟[8]選擇142例病例展開隨機對照研究,觀察組給予合理作息、藥物是、心電監護、心理護理等干預手段,報道療效優良率為82.92%(61/71),指出綜合護理干預在護理干預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中的積極臨床價值。該文以疾病護理、心理疏導、飲食干預、健康教育整體護理方案,與張敏娟相比強調了飲食干預的措施,在療效評價指標上,從痊愈、好轉、死亡來評價,結果表明,治療有效率98.48%(65/66)明顯高于張敏娟所報道的82.92%,提示飲食護理干預有促進治療效果的作用。這也與趙小峰[9]提出對冠心病患者加強飲食指導的觀點相一致。
陳紅丹[10]在分析老年冠心病瘵發心律失常危險因素時指出,年齡>70歲、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清心肌酶譜異常等均為老年冠心病病患者伴發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更應注重疾病護理,加強心律失常心電監護,以及加強基礎性的護理工作。周亞濤[11]撰文指出:患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續室性心動過速病死率高達30%~50%,而發現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預防的關鍵,治療是基礎,護理是提高治療效果的保障。該研究表明,通過整體護理干預后,明顯降低了室性心律發生次數。進一步從心電圖數據分析,觀察組QRS波時限、PR間期等指標上,觀察組也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疾病護理、心理疏導、飲食干預、健康教育整體護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室性心律發生次數,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
參考文獻]
[1]周亞濤.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心電監護的監測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0,8(23):2080-2080.
[2]陳國偉,顧菊康,陳灝珠.心血管病診斷治療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20-421.
[3]范玉蘭,余全珍,張玉芬.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的監護與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9):107-108.
[4]Zeghichi-HamriS,deLorgerilM,SalenP,etal.Protectiveeffectofdietaryn-3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onmyocardialresistanceto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rats[J].NutrRes,2010,30(12):849-847.
[5]胡紅達.綜合護理干預對伴抑郁癥狀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6):84-86.
[6]陳貴廷.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205-216.
[7]蒙建泓,黃慶文.通心絡膠囊聯合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69例[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0(4):302-303.
[8]張敏娟.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營養保健,2012(9):3333-3334.
[9]趙小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J].大家健康,2013(12下旬刊):249-250.
1 常見健康問題
1.1 退休不適綜合征 老年人由于退休所致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生活環境等發生了改變,其活動空間和作息規律也隨之發生改變,加上身體功能的衰退,尤其是聽力和視力的減退,使他們無法與年輕人正常溝通與對話,這種巨大的落差常會出現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應,如空虛感,無用感,孤獨感、被拋棄感等;導至部分老年人出現抑郁、自殺傾向。
1.2 多種慢性病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污染,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合理的飲食結構,高鹽、高脂、高糖、高熱量飲食,使老年人慢性病發病率逐年增多。目前,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病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惡性腫瘤、小腦退化綜合癥、帕金森綜合癥、慢性支氣管炎等,這大大的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3 空巢效應 由于子女長大后,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再與父母同住,又因為工作或學業繁忙,無法經常回家看望父母,與父母溝通越來越少,基于對兒女們的依戀和不舍,以及對兒女們在外的擔憂,常常使老人整日處于期盼、掛念、擔心的負面情緒當中,這樣極其不利于老年人健康。
1.4 角色缺如 部分老年人,身體機能上雖已逐漸衰老,生理上已是老年期,但在心理上拒絕進入老年期,與年輕人較真,認為自己還是和年輕時一樣,有用不完的力氣和精力,因此,經常過度透支自己的精力和體力,經常會累的腰酸背痛,卻不服氣;有了病,也不愿意就醫,認為還和年輕時一樣,挺一下就過去了,這樣就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甚至有可能小病變成大病。
1.5 死亡恐懼綜合征 由于配偶或周圍的同齡人相繼離世,使得部分老年人整日處于死亡的過度恐懼當中,再加上身邊無人陪伴,缺乏傾訴對象,更加重了他們的孤獨和恐懼感,導至他們身體有一點不適,就認為自己要離開人世了,這種情緒也不利于健康。
2 護理保健措施
2.1 指導老年人自我保健 ①提高預防自理缺陷的意識:通過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使他們意識到自我照顧與幫助他人具有相同的社會價值,使他們自覺自愿的在生活上克服和預防自理缺陷。②培養自我觀察與判斷能力:通過健康教育,使老年人通過看、聽、聞、摸的方法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異常或疾病的早期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醫,主動尋求醫務人員的幫助,以免延誤診斷治療。
2.2 創造良好居家環境 指導老年人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居室要光照充足,每日定時2-3次通風,通風時間以30分鐘左右為宜,室溫適宜,夏季保持在26-28℃,冬季保持在20-22℃,濕度保持在50%左右;同時,保持地面平坦,防滑。
2.3 合理膳食 老年人的飲食原則是:①食物應粗細搭配,利于消化。②經常參加適當體力活動,以保持能量的平衡。另一方面,要防止老年人脫水,因為老年人渴覺不敏感,當感到口渴時已處于輕度脫水狀態,因此,建議并督促老年人每日飲水不少于2000ml。
應激心理對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壓病的影響極大,由于心理失衡-行為消極-心身防御機能低下-疾病加重。
精神緊張、焦慮、情緒不穩定,這些都是血壓升高的因素。不良情緒對高血壓的控制及并發癥的發展極易形成負面影響。這類患者大多性情急躁,對事物反應敏感、多疑、焦慮、緊張、憂慮和煩惱,使大腦皮層興奮和控制過程失調,血管收縮中樞興奮灶占優勢,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和外周阻力增加,從而使血壓升高。
現在許多學者認為,緊張的信息刺激先使下丘腦興奮,作用于交感神經系統,使其末梢釋放大量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從而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
觀察心律失常患者在緊張的心理因素下易導致新的心律失常的發生和(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為此,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是整體醫學、整體護理中的重要環節。
護理措施
控制應激心理因素,在護理方面要求做到:①為患者提供良好舒適的治療護理環境。保持病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床鋪整潔、松軟、舒適,安靜、無噪音。②醫護人員儀表端莊,衣帽整潔,行為舉止大方得體。③及時向患者及親屬詳細介紹醫院內環境及病房的各種護理設施以及我們開展的各項服務措施。④護士應主動、熱情、友好地介紹自己,消除護患之間的陌生感,拉近護患關系。在與患者溝通時態度和藹,語言親切,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應耐心細致,動作輕柔。⑤杜絕在患者面前談論與病情有關的刺激性言論。⑥對患者要給以更多的同情,護理要倍加細心,服務周到,不要讓患者感覺到病情危重,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同時向患者講明病情波動是常見的,可以減輕恐懼心理。⑦有計劃地對患者進行該病的健康教育,使其能積極地配合治療與護理,并能充分掌握疾病恢復期如何進行自主的科學鍛煉,從而能夠以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疾病,增強戰勝疾病、回歸社會的自信心。
調節患者的心理平衡,在護理過程中認真做好分析研究,積極進行心理咨詢、心理護理。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護理技術,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護理素質、豐富的心理護理知識和精細的心理護理技能。
向患者或家屬說明高血壓病需堅持長期終身規則治療和保健護理的重要性,定時服用降壓藥,自己不隨意減量或停藥,可在醫生指導下加予調整,防止血壓反跳。在服用降壓藥的過程中,要向患者說明坐位或平躺時起立,動作要盡量緩慢,特別是夜間起床小便時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壓突然降低引起暈厥而發生意外[1]。
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易緊張、激動,可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加而誘發并加重心律失常[2]。老年患者病程長,病情進展快,一人身患多種疾病,多次反復住院,住院時間長,思想顧慮多,常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護士應根據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點,耐心做好解釋、安慰工作,取得患者合作。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使患者達到最佳心理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心理調節能力,培養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良好適應能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生活,不要過度興奮,激動或發怒。避免情緒激動、過度緊張、焦慮及各種不良刺激。音樂對人的心理和情緒有調節作用,要鼓勵患者多聽音樂,陶冶情操。
護理工作者應積極學習心律失常、高血壓病、心理學、社會學等有關知識,擴展知識領域,才能適應患者的需求,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71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lderly in Changchun
LIU Yin
(Changchun Medical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31)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 life and economic levels, population aging problem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elderly. And rapid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into an aging population stage, predicts 2050 seniors will make up more than 3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1], pay attention to the elderly is concerned about their future. Life satisfaction is an important psychosocial variables, you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in the elderly, nursing home for the elderly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elderly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re briefly discussed, Changchu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lderly care levels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old people; Life satisfa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4年1月至6月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長春市兩所老人院的413名老年人發放標準化調查問卷。研究對象均為已在老年護理院居住兩年以上,愿意參加此項研究,口齒清晰、回答問題無障礙,年齡大于60周歲的老年人,收回有效問卷397份,有效回收率是96.1%。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由老年人基本情況調查表和生活滿意度指數(LSIA)量表兩部分組成。(1)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身體狀況、職業、經濟水平和居住形式。(2)生活滿意度指數(LSIA)量表(中文版)②由范肖冬等人1981年修訂,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庫倫巴赫系數為0.798,共20個題目,其中正向題目12個,負向題目8個。每題的選項為同意、不回答或不清楚、不正確三項,正向題目的計分方式依次是2分、1分、0分,負向題目計分方式反之。總分40分,總分越高說明其生活滿意度越高。
1.3 統計學分析
將有效問卷數據輸入SPSS17.0統計軟件包中進行統計分析,運用統計描述和多組間單因素方差分析等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現狀
調查發現長春市老年護理院的老人生活滿意度最高分是39分,最低分12分,平均得分(23.16?.24);其中224人總分大于20分,占總人數的43.7%。與其他城市相比,云南省個舊市老年護理院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是(22.60?.63),③吉林市社區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是(22.94?.65),④可見老年護理院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且有一定的普遍性。
2.2 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因素
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職業、經濟水平、身體狀況、文化程度和居住形式等因素均可對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產生影響,詳見表1。
3 討論
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不僅是他們對自身生活狀態的自我感受,也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體現;尤其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較快,子女照顧老人的精力有限。調查發現年齡越大,生活滿意度越低,這與毛富強⑤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耐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很容易因為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小事而煩惱、抱怨。調查的397名老人中,有106人身體狀況良好可以自理,并能夠堅持參與護理院組織的廣場舞、太極拳等鍛煉,這些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26.05?.21)最高,建議老年人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適度的制定鍛煉計劃,戴群等人調查發現集體形式的鍛煉可以增強老年人的自信心,提高其生活掌控感,提升生活滿意度。⑥
居住形式是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重要主觀指標之一,老年人因為空閑時間較多,有時會覺得孤獨,有心事需要訴說對象,老年人的抑郁發生率在15%。⑦以上獨居老人的生活滿意度得分最低(17.24?.26),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壓力與生活滿意度呈負相關,即心理壓力越大的個體生活滿意度越低。⑧所以婚姻狀況中有配偶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最高(25.85?.69),如果子女周末或節假日能經常來護理院看望老人,更多地享受天倫之樂,生活滿意度明顯有所提升。無論選擇哪種居住形式,只要老人的居住需求得到滿足,就會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
較好的經濟條件不僅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物質保障,對心理健康水平也會產生影響效應。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經濟水平都是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指數的最直接原因。⑨經濟收入越高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越高(P
4 小結
長春市老年護理院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呈中等水平,仍有可提升空間。不同的年齡、婚姻狀況、職業、經濟水平、身體狀況、文化程度和居住形式等因素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而且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可以歸納為物質和精神兩大方面,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如果子女、親人、朋友及整個社會支持系統都來關愛老人、尊重老人,同時完善相關政策消除城市老人與農村老人、高收入水平老人與低收入水平老人之間的差距,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環境和條件,長春市老年護理院的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會有所提升。
注釋
① 馮利芳.關愛空巢老人[J].青春期健康,2010.1(6):8-9.
② 湯倩,葛明貴.蕪湖市城市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現狀調查[J].衛生軟科學,2014.3(28):183-189.
③ 楊芳,何小麗,孫蛟,楊潤玉,呂雪,等.云南省個舊市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衛生軟科學,2012.5(26):462-464.
④ 杜瑞紅,董莉萍.吉林市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8):262-264.
⑤ 毛富強,李振濤,候潔,宋振強,等.中國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0.4(6):413-416.
⑥ 戴群,姚家新.體育鍛煉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關系: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5):67-72.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307-02
在中醫痔瘡手術的腸道準備工作中,清潔灌腸法廣泛運用于傳統腸道準備方法,術中腸脹氣,之能減少,利于術野暴露,避免術中及術后過早排便。但70歲以上老年患者因盆底肌組織萎縮退化,括約肌功能缺失,松弛,不能控制排便。術前清潔灌腸時往往出現液體邊進邊出的現象,給護士工作造成不便。經過長期臨床實踐,逐漸摸索出適合老年患者術前灌腸的技巧。
原術前常規使用0.2軟皂水800-1000ml通過灌腸肛管灌腸,而我們現對老年患者灌腸方法做了改進。
1方法
1.1將22好肛管改為12號一次性吸痰管。
1.2將肛管前端用液狀石蠟油,左手食指、拇指輕輕將分開,右手將好肛管輕輕插入,插管深度15-20厘米改為20-25厘米。
當患者稍有便意時,護士用左手按壓患者臀部右側,盡量壓到溶液灌完,繼續按壓5-10分鐘為止。囑患者盡可能保留后再排便,如此反復2-3次,一直達到清潔灌腸的目的。
2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對疾病的發展、轉變、預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人一日生病,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反應,尤其是手術病人更會產生較強的生理應激反應,比如:焦慮、恐懼等不健康的心理,會通過神經內分泌的改變,消弱機體的抗病能力,使病人的手術耐受性降低,對手術造成一定的危險性;很不利于手術后的康復,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和抗感染力的下降,生理儲備能力和代償能力逐漸減退,抗體處于超負荷狀態,再加上老年患者機體反應差,又伴有各種慢性疾病,其危險性和死亡率都明顯高于年輕人。因此讓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積極健康的情緒,對于手術的治療和康復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3改進方法
3.1糞便堵塞導管的機會比灌腸管少。12號一次性吸痰管為導管前端,和側端都有開口,內徑比灌腸管稍光滑,糞便堵塞導管的機會比灌腸管少,這樣可避免導管堵塞進程的操作失敗,致患者不滿,并由此降低工作效率。
3.2減少灌腸中的液體流出
使用吸痰管灌腸,可嚴格控制流速和壓力,對腸道刺激少,減少液體流出。護士用左手按壓患者臀部右側,可降低直腸壁內感受器的強度,降低排便反射,可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使液體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長,促使大便充分軟化,提高腸道清潔效果。
3.3病人痛苦小
導管較灌腸管軟,對直腸粘膜刺激小,損傷少。特別是對盆腔巨大腫瘤和腸道痙攣者,插管遇到阻力少,可大大減少患者的痛苦不適。
3.4灌腸中的護理
心律失常是開胸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全肺切除術由于創傷大、肺功能喪失多、血流動力學改變明顯、術后兩側胸腔壓力不均衡而容易產生縱隔移位等原因,較肺葉切除術后并發心律失常更為常見,嚴重者可致死亡。過去認為,老年肺癌患者由于心肺代償功能欠佳,不適宜行全肺切除術,但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監護和治療手段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單純年齡不屬于手術禁忌證,而且人們對自身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愈來愈高,許多高齡肺癌患者愿意選擇外科治療。我們回顧了近7年來因肺癌行全肺切除術的老年患者89例,術后發生心律失常49例,通過對原因的分析,探討相應的護理策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行全肺切除術老年肺癌患者共89例(男59例、女30例),年齡65~79年,平均(70.2±4.5)歲,左全肺切除80例,右全肺切除9例。術前合并高血壓病或冠心病45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36例。術前均由支氣管鏡或肺穿刺證實為肺惡性腫瘤,術后病理:鱗狀細胞癌43例,腺癌35例,細支氣管肺泡癌5例,混合型癌5例,小細胞癌1例。
1.2方法:術中、術后用多功能生命監護儀進行連續心電、血壓、末梢氧飽和度監護至少術后72h,詳細記錄心律失常出現的時間、類型及治療的結果,診斷標準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六版《診斷學》教材,并把研究組中術后未發生心律失常者設為對照組,兩組間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組患者均在術后30天內痊愈出院,未發生嚴重致死性并發癥。術后發生心律失常49例(發生率55.1%),其中男38例,女11例;左全肺切除者44例,右全肺切除者5例;術前合并心肺疾病者39例;手術時間>3小時23例;術中低血壓者20例,術中術后氧飽和度低于90%(持續時間≥10min)者35例;術后電解質紊亂者心律失常發生16例;術后鎮痛不滿意者26例。
心律失常類型:竇性心動過速17例,室上性心律失常28例,包括頻發房性期前收縮4例、房顫23例、加速界區異搏心律1例,頻發室性期前收縮6例,表現為不同類型心律失常混合發作2例。心律失常始發時間:出現于術后24h內21例;24~48h 18例;48~72h 9例,72h以后1例。
3原因分析
3.1年齡因素: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加,心臟竇房結起搏細胞的數量逐漸減少,75歲以后正常竇房結細胞僅剩下約10%,心臟傳導系統的神經纖維密度逐漸減少,心排量、心肌對氧的利用率明顯下降,這一趨勢在男性中更為常見[1]。老年患者開胸術后應激狀態,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增加了心肌的應激性、自律性和傳導性,興奮性相對增強的異位節律細胞更容易搶先奪獲和超速抑制竇性心律,使心律失常發生的危險性顯著增大[2]。
3.2術前合并心肺疾病:肺癌患者血液粘滯度增高,老年患者術前合并心血管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多有心肌或傳導系統的異常,當術后肺通氣功能進一步下降,缺氧等因素加重可誘發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同時多有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應變能力減弱,發生心律失常的幾率大大增高。
3.3手術操作因素:有報道全肺切除術后心律失常發生率55.56%[3]。全肺切除后肺容量儲積短時間內明顯減少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從而導致心臟負荷加重,最終誘發心律失常的發生。手術時間>3小時,肺組織受壓迫牽拉時間較長造成迷走神經叢張力增加,誘發心律失常;支配心臟的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在主動脈弓和氣管分叉處之間形成心叢,損傷后易產生折返運動和觸發激動,誘發心律失常[4]。
3.4術中低血壓和術后缺氧:術中失血引起低血壓時間較長及物對心肌的作用,可加重已有的心律失常或誘發新的心律失常。故術中手術醫師應和麻醉師密切配合,保持血壓平穩,避免心肌缺氧[5]。全肺切除術后,短時間內肺的有效通氣量及通氣血流比變化較大,造成低氧血癥;胸腔內壓力改變可致縱隔移位和呼吸系統功能不全,導致心臟供血不足,極易誘發心律失常。
3.5傷口疼痛:術后傷口疼痛使呼吸運動和咳嗽排痰受到限制,導致術后不同程度低氧血癥的出現,進而誘發心律失常。疼痛患者心理緊張、煩躁焦慮,可促使機體兒茶酚胺、醛固酮、皮質醇、抗利尿激素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的釋放,這些激素可引起機體水鈉潴留、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甚至心律失常[6]。
3.6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術后的液體正平衡量過大可導致組織器官水腫,產生缺血、缺氧及酸中毒等,繼而引發心律失常。全肺切除術后肺循環的容量在短期內明顯下降,如果補液過多或速度過快,易引發心功能衰竭;機體中鈉、鉀、鎂與鈣離子等的水平變化是影響心臟節律運動的重要因素,低鉀或高鉀血癥會引起心肌興奮性增強,導致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律失常,嚴重者心臟停搏;體溫、血壓過高或酸堿失衡,均可加重心臟負荷誘發心律失常。
4護理對策
4.1整體評估及護理:對于擬行開胸手術老年患者,入院時護士一定要詳細詢問病史,針對個人情況做好護理評估,正確估計患者對手術的耐受能力。主動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做好健康宣教,多介紹手術成功的病例,介紹手術的安全保障以及手術后的醫療護理措施,手術前是患者心理上最緊張的時刻,護士耐心細致能減輕患者的恐懼、緊張和顧慮,使其以輕松的心態接受手術。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狀況,激發患者康復潛能,強化自身免疫力,以此來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產生。術后要及時發現處理疼痛及其他護理問題,不讓患者有絲毫的擔憂,多巡視、多慰問、多關心,使其有安全感、信賴感。重視出院時的健康指導,幫助患者樹立和堅定康復的信心。
4.2生命體征監測及護理:圍手術期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熟練掌握各種監護儀的應用,觀察心律、血壓、氧飽和度與神志的變化,護士要會看一般心電圖,及時識別心律失常危險信號,盡可能去除誘因。老年人出現心律過快、體溫、血壓過高等情況時要迅速向主管醫生報告,立即處理,以防加重心臟負荷誘發心律失常,心電監護至病情平穩。
4.3術后呼吸道護理:老年開胸患者術后咳嗽乏力、排痰不暢,導致缺氧,從而影響整個循環系統。術前1周嚴格戒煙,保持口腔清潔,指導患者登樓梯、深呼吸、屏氣動作等鍛煉,逐步增強心肺功能,學會有效咳嗽,掌握咳痰技巧。術中注意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麻醉膨肺前盡量吸出呼吸道及口腔內分泌物。術后持續吸氧,注意保持呼吸道濕潤,痰液粘稠者采取小量、短時、多次霧化吸入,使痰液稀釋易咳出,排痰后立即溫開水漱口。對排痰困難患者,采取拍背及刺激咳嗽反射、鼓勵深呼吸促使痰液排出。
4.4疼痛護理:有效預防術后疼痛或減輕疼痛,是預防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7]。術后常規靜脈鎮痛泵持續鎮痛,72小時撤除后口服曲馬多緩釋片等鎮痛藥物,對痛覺特別敏感的老年患者出現疼痛感覺時要及時鎮痛,護士耐心協助老人做深呼吸,全身放松,同時做好心理疏導和安撫,保持室內環境安靜,減少探視和干擾,保證患者能充分休息和睡眠。
4.5輸液護理:術中及術后的補液應嚴格控制液體量及輸液速度,使得全肺切除老年患者在已有通氣血流比值改變的情況下能夠更好的適應重新形成的通氣血流比例,保證機體的氧供需平衡。需要護士嚴密觀察尿量、尿色、胸腔引流量等,對出入量及血氣、電解質檢驗結果要準確分析,出現失衡立即報告、及時處理。靜脈補鉀、鈣、鎂離子時嚴格控制滴速,防止電解質失衡影響呼吸循環功能。
4.6飲食及生活護理:麻醉清醒血壓穩定后予半坐位,給予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避免過飽加重心臟負擔,術后48小時起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普食,保持大便通暢,可指導患者每天按摩腹部,以促進腸蠕動。鼓勵患者術后早期活動,定期協助患者翻身、在床上肢體活動可以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3天起協助患者下床活動,并逐漸增加活動量,進行心肺功能康復鍛煉。重視對家屬的健康衛生宣教,家屬對疾病和手術越了解,對患者康復越有利。
心律失常是老年全肺術后常見并發癥,對于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期前收縮、偶發室性期前收縮等,充分給氧、協助排痰、良好鎮痛、心理疏導、穴位刺激等護理干預,大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恢復正常[8]。嚴重心律失常患者應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1]張巧玲.食管癌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5):1837-1838.
[2]Lee JM, Lo AC, Yang SY, et al. Association of angiotens in_converting, enzym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with serum level and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J]. Ann Surg,2005,241(4):659-665.
[3]徐婷婷,高雅文.開胸術后心律失常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0):60-62.
[4]張萍.自主神經對心臟節律的調控[J].心電學雜志,2003,22(1):57.
[5]曹煒,石開虎,張飛,等.70歲以上肺癌患者開胸術后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0,21(1):15-17.
[6]羅瓊,于勝招,胡虞乾.老年患者腹部疾病全麻術后心臟急癥發生機制研究現狀[J].醫學綜述,2005,11(9):818.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內一科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窒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均符合WHO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男19例,女11 例,年齡65~85歲,其中80歲以上者7例,平均(70.5±10.6)歲。按美國紐約心血管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Ⅲ級10例,Ⅳ級20例。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心力衰竭治療指南給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斷劑、利尿劑、強心甙、硝酸酯類藥等常規治療。所有患者在治療中詳細觀察心力衰竭癥狀和體征變化。持續心電、血壓監護,詳細詢問心律失常控制情況和可能不良反應的癥狀。有無乏力、呼吸困難或咳嗽、心悸、暈厥、感覺異常或無力。并在治療前后監測血壓、心率、心律表現以及12導心電圖和24 h動態心電圖觀察心律失常變化。
2 護理
2.1 合理安置患者,做好基礎護理呼吸困難者給予半臥位或坐位。患者的衣物、蓋被應寬松。以減少憋悶感。吸氧可減輕呼吸困難,氧氣應保持一定濕度,對不同原因的呼吸困難應給予適當的濃度和流量。合理飲食,老年人胃腸功能差,應少量多餐,尤其注意晚餐不宜過飽,避免夜間發生左心功能不全。適當限制鈉鹽攝入,避免食用高脂肪、刺激性食物,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大便用力加重心力衰竭和誘發心律失常。另外,避免情緒激動、過勞,均能防止加重心肌耗氧量,誘發心律失常。對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在Ⅲ級和Ⅳ級者,須嚴格臥床休息并取半臥位,并加強皮膚護理,同時協助翻身、排便及做好下肢護理等。以預防褥瘡、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待心力衰竭糾正后逐漸增加活動量。
2.2 心電監護
2.2.1 心電監護內容 選用帶除顫器的監護儀進行連續心電監護,電極片應避開心臟聽診區、心電圖胸前導聯的位置以及電除顫部位。要求護士應熟悉監護儀的各種性能,在心電監護中能鑒別各種心律失常并及時做好記錄,必要時心電圖檢查。注意應在監護儀上設定心率報警范圍,以便在嚴重心動過速及心動過緩時及時報警,當發生頻發、多源、多型、成對、連發或呈RonT現象的室性期前收縮以及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常為高危心律失常的先兆。護士要嚴密監測心率、心律、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變化,發現異常迅速報告,并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2.2.2 心電監護中常見的問題 (1)心電監護與心電圖描記相結合。由于電極接觸不良及干擾,患者改變,選擇無過濾監護模式,心電監護顯示心率不準確或誤以為心律失常;或由于患者活動、電極接觸不良、儀器的抗干擾功能下降,出現難以識別的紊亂圖像時,可以作十二導聯心電圖對照。(2)如示波出現的干擾波與室顫非常相似,應去看患者神志與實際情況。(3)儀器感知功能不良:當心電圖T波較高時,儀器會把T波感知成R波,顯示的心率比實際心率高出一倍;當R波電壓高低不一時,儀器有時只感知電壓高的R波,顯示出來的心率低于實際心率;當低電壓時,儀器有時不能感知,誤為停搏報警,應調整波幅。(4)血壓數值的高低與測量的部位、袖帶的松緊度及有關,對持續血壓監測的患者,護理人員往往會忽視這些問題。
2.3 密切注意病情變化除心電監護外,還應嚴密監測意識、呼吸、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和臨床表現,注意患者精神狀態、皮膚顏色及溫度等,記錄24 h出入量。老年人心力衰竭癥狀多不典型,有時甚至無任何癥狀而突然發病,夜間應加強巡視,因左心衰竭多在夜間發生呼吸困難。對意識障礙、疲乏無力和白天陣發性呼吸困難者要高度警惕并給予相應的處理,以防病情惡化,并詳細記錄。應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尿少、煩躁不安、脈搏細速、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壓變小等表現,預防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的發生。
2.4 藥物治療的護理 注意用藥方法及藥物不良反應。保持靜脈輸液通暢,多為兩條靜脈通路,一條通道常規用藥,另一條給予抗心律失常等特殊藥物,靜脈滴注藥物時盡量用輸液泵調節速度。
2.4.1 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護理 常用藥物為胺碘酮,住院期間多是靜脈應用。推注抗心律失常藥物速度均衡,不宜過快,邊推注藥物邊觀察心率和心律變化。重癥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不僅病情危重,且于接受靜脈輸注胺碘酮治療期間可因給藥不當而加劇病情。靜脈注射時嚴格掌握速度,觀察患者意識和生命體征,監測心電及血壓,注意用藥前后及用藥過程心率、心律、QT間期等的變化。靜脈注射過快易導致血壓下降。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用藥期間,正確記錄藥物起用、終止時間及劑量,密切觀察患者用藥時的不良反應,出現血壓下降、心動過緩以及嚴重心律失常時應及時向醫師報告。并予以相應處理。靜脈注射給藥時。以選用中央靜脈導管為宜,藥液濃度超過3mg/ml時,易致外周靜脈炎。用微量泵泵入維持藥物的患者,護理人員要規范微泵操作程序,經常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4.2 其它心力衰竭藥物的護理 關于洋地黃類制劑,老年人對該類藥物耐受性差,且要掌握個體特點及耐藥差異情況。注意脈率及節律的改變。同時注意詢問患者有無食欲不振、嘔吐、腹瀉、黃視、乏力等毒性反應,如出現上述不良反應應立即通知醫生,暫時停止用藥。應用利尿劑應準確記錄患者出入液量。并注意患者有無力、精神萎靡、嗜睡、表情淡漠、抽搐、腹脹等電解質紊亂的表現。應用血管擴張劑時,須注意有無頭痛、心悸、低血壓等,給藥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滴速及觀察血壓變化情況,必要時用輸液泵控制輸液速度。
2.5 心理護理 向患者簡要介紹本病的救治措施及使用監測設備的必要性。醫護人員在搶救時必須保持鎮靜、技術熟練、忙而不亂,使患者產生信任、安全感。避免在患者面前討論病情,以減少誤解。必要時可以留親屬陪伴患者。老年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易因病情嚴重而產生緊張、恐懼心理。而這種恐懼心理會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壓增高,進一步限制心室充盈,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導致機體缺氧狀況加重。需要在積極治療的同時,與患者及其家屬隨時溝通和交流病情,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另外,老年患者易產生孤獨感,具有自尊心強的特點,在向患者介紹有關心臟病的知識時,以鼓勵、關心、愛護、解釋為主,并根據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性格、不同類型的老人,采取不同的說服引導,從老人的興趣點入手,解除其心理負擔。設法消除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壓力,以幫助患者順利康復。
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6-134-01
結腸癌是發生在結腸部位的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結腸癌患者的臨床死亡率較高,在臨床系統治療后預后效果不佳,大部分患者在被確診時已經處于結腸癌的進展期,在施行手術根治術之前已經存在轉移或復發的情況[1]。隨著近些年結腸癌發病率不斷提高,患者在出現癥狀時已經處于中晚期,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近些年對于結腸癌的預防、早期診斷及治療越來越得到重視[2]。并且加強對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對于患者術后順利恢復十分重要,做好正確良好的圍手術期護理,可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次研究對結腸癌手術老年患者施行詢證護理的具體方法和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開始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間普外科手術治療的結腸癌患者90例,患者經腹部超聲、結腸鏡檢查確診為結腸癌,無嚴重肝腎、心肺功能障礙,無腸梗阻表現。根據隨機數字分組法將90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12例,年齡27-77歲,平均年齡536歲,手術切除部位左半結腸19例、右半結腸21例、橫結腸5例;觀察組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26-76歲,平均年齡541歲,手術切除部位左半結腸20例、右半結腸22例,橫結腸3例。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手術切除部位等臨床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圍手術期護理,手術前幫助患者禁食、灌腸、導尿,在手術后對患者施行胃腸減壓、營養護理、抗生素預防、引流管護理等措施。
觀察組患者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制定有針對型的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并引入循證護理方法,具體護理方法如下[3]:①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病情有針對性地做好患者和家屬的心理護理,在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時,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表現恐懼、悲觀、焦慮的心理,不僅影響患者心理狀態也會在手術中繞手術,導致手術失敗。在術前進行溝通交流,并且配合社會支持系統,護理人員可通過多學科的知識調動患者和家屬的治療積極性,并正面配合手術治療,對于還不知道身患癌癥的患者,在日常護理中注意保密。②對患者進行癌癥相關健康教育,消除患者對疾病的焦慮、恐懼感,護理人員應該與家屬積極溝通,讓家屬和患者逐漸接受疾病的存在,通過渴望和期望療法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患者開展直結腸癌圍手術期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通過播放宣傳片,發放宣傳手冊的形式開展,宣講的重點為患者及家屬,主要內容包括術前準備、術后配合的相關注意事項,例如術后如何翻身、下床活動、進食、恢復鍛煉技巧等。讓患者和家屬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識,在護理人員開展工作時得以配合,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也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可有效縮短醫患溝通的距離和時間,提高臨床治療效率。③術前進行飲食護理,禁水時間較長會影響患者休息和睡眠質量,建議在術前1天可進食少量飲食,在手術前晚進食流質飲食,術前6小時禁食,術前3小時禁水。結腸癌患者在手術前1天進行腸道清潔,避免在手術中術野受到污染,也防止術中感染的發生,在術前6小時服用和爽粉,術前晚進行肥皂水清洗灌腸。術前15-30min對患者放置尿管和胃管,減少患者因過早放置帶來的痛苦,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配合整個手術過程,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指標,在術前后對患者加強觀察,讓患者感受到整個手術過程均有護理人員照顧,增加患者安全感。④在?g后也應加強對患者的護理,除常規臨床護理外,密切觀察患者傷口及生命體征情況,注意病房環境的整潔舒適,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幫其恢復舒適,做好各種管道的護理工作,對于疼痛嚴重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減少患者因疼痛出現的應激反應,有利于消除患者不良緊張情緒,對患者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衡的可及時補充水分,術后在排氣后盡早飲食有利于增加患者的腸道蠕動和腸道血流量,有利于長到功能的恢復,下床活動可幫助消化功能恢復,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活動范圍和活動強度可從小到大,逐漸開展,運動應在患者身體可承受范圍內,在術后3天后才能進行下床運動。對于創口較深較大的患者,應避免過度增加腹壓導致創口擴大,應告知患者早期活動的重要性,不但可加快術后恢復還能有效預防肺部感染,爭取得到患者的配合。患者在術后48小時內容易出現腹腔內出血,應保證腹腔引流管通暢,加強引流管護理,密切觀察各種引流液的顏色、量及性質,對患者腹部切口的敷料滲出液和滲血情況也應密切觀察。待患者術后排氣后可恢復飲食,腹腔管內出現糞水樣物應懷疑吻合口瘺的出現。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回復后,應經過主管醫生和護士的同意,在科學指導下恢復飲食,初期為流質飲食,逐漸過度到半流質,到普通飲食,飲食成分組合應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為主,避免出現食用粗纖維食物。患者應少食多餐避免過高張力出現吻合瘺,禁止攝入刺激或辛辣食物。在術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引流管顏色、滲血、性質等情況,患者是否出現腹脹、腹痛、腹膜刺激情況,如有發生應立刻告知醫生。在術后三天的時間里密切觀察造口處腸黏膜的血運恢復情況,保持造口周圍皮膚清潔,防止腸內容物與皮膚接觸,觀察皮膚是否出現水泡、充血、濕疹等,如發生造口感染、堵塞、脫垂等及時告知醫生,重新處理。并告知患者和家屬正確使用造口袋的方法,及時更換防止感染。
13臨床評價在患者出院前由護士長組織對護理滿意度進行測評,采用自制《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4],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并?l癥情況。
14統計學分析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進行數據分析,滿意度計數資料用百分比構成,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等計量資料用均數和標準差構成,組間比較用t檢驗,P
2結果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8%明顯高于對照組889%,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89%低于對照組200%,兩組數據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