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8: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對比語言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 轉述動詞及其分類
轉述動詞指在陳述相關事實和闡釋觀點時所使用的動詞。在英語學術語篇的轉述結構中,轉述動詞作為傳遞相關信息的轉述標記,具有預示和支配語篇意義的功能。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有效地將自己的論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聯系起來,從而使得自己的論述更具有說服力。Hyland(2002)根據所轉述的動作類型,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型轉述動詞(表示研究的結果或過程),其中,研究結果類型又進一步分為敘實、反敘實和非敘實三小類;認知型轉述動詞(主要與心理過程有關),進一步分為積極,批評、遲疑和中立四小類;話語型轉述動詞(與話語表述有關),可以再分為三種類型:懷疑、確信和反對。
2. 實例分析
本文在對轉述動詞進行分析時采用了Hyland提出的轉述動詞分類框架,分別從CNKI和PQDT選取4篇學術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建立兩個小型語料庫,即中國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CEJ)和國際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IEJ),由于這兩個語料庫庫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較大。筆者首先從這些語料中統計出轉述動詞出現的總量,其次分別統計出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使用轉述動詞的次數,并將這些動詞進行分類整理,得出相關數據。
由數據整理所得,C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52次,I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64次,中外學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時使用的轉述動詞數量差別不大。在C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結果表明,在這11個轉述動詞中,有些轉述動詞在兩個子庫中都出現過,比如 “refer to”和“point out”。
而且,CEJ與IEJ中轉述動詞的分布情況也相類似: 話語性動詞占主導地位( CEJ 中占28%,IEJ 為41%),高頻詞也以話語性動詞為主,如 point out,define,state,note和argue;其次是研究性動詞(CEJ 中占11%,IEJ 為9% );認知性動詞出現頻率最低,分別為6%和5%。轉述動詞的這一使用情況與應用語言學的學科圖式是密切相關的,因為作者選擇的語料庫是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它屬于軟學科,這一學科通常以論證為主,來理解社會中的各種復雜關系和問題。而話語性動詞的大量使用不僅是推動論證展開的有力工具,還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辭來闡明觀點,表達個人立場的一種重要方式。
2.1 研究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中國學者來說,用來描述過程的轉述動詞使用的情況較多,而用來描述研究結果的轉述動詞則較少。另外,盡管作者可以通過反敘實性轉述動詞的使用來表示對他人研究成果的異議,并樹立自己的立場,但是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都很少使用這些動詞來挑戰、質疑他人的論點,因此,此類動詞在CEJ和IEJ中僅出現2次。
2.2 認知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可知,認知類轉述動詞所占比例較小,而且中國學者在表達自己對被引述內容的態度時多選擇模棱兩可的試探類動詞,積極的認知動詞使用較少,沒有使用批評動詞。這恰恰說明了Carson and Nelson(1996)的結論,他們發現中國學生經常避免直接批評同伴的論點,也不會直接給出有效的反饋信息。這一特點主要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內部交流時更傾向于相互協作,而不是向對方提出有挑戰性的、質疑性的問題。因此,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中國學者在匯報學術成果時往往會顯露出中庸的立場。
2.3 話語性轉述動詞
在本研究中,話語性轉述動詞所占的比例最大。在CEJ和IEJ中都用了state,discuss和note等詞來表達自己對于被轉述內容的態度,如敘實或非敘實。另外,作者常用一類動詞(如question等)來表示對被引述內容的反對態度,這類動詞可用來表達作者異于被轉述者的意見或主張,但是作者在使用此類動詞時顯得較為謹慎,如IEJ中僅使用1次,而CEJ中沒有此種用法。這些話語性動詞的使用有助于讀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或被轉述者的立場態度。
2.4 小結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學術論文的轉述動詞暗含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所以,翻譯轉述動詞時,不能只看這些詞語的本身, 要通讀全文并充分理解作者對各個轉述內容的態度。
3. 結語
在學術論文中, 轉述動詞數量眾多、種類多樣、感彩豐富。本文只是介紹和討論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通過對比分析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英語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本研究發現,中國學者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轉述動詞來引用他人觀點,以構建個人的學術認識,顯示出其對學科知識的熟悉程度;而且,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者更傾向于使用不確定的、懷疑的或中立的轉述動詞來轉述他人的論點,在評價他人觀點或是陳述個人觀點時,則傾向于使用溫和的語氣。
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通過語料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將有助于中國學者了解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特征,從而增強其對學術語篇應用的駕馭能力。(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參考文獻
[1]Carson, J. and Nelson, G.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6 (5) : 1-19.
一、引言
提高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水平,不僅要求學生要掌握畢業論文寫作基礎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學習掌握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所運用的研究方法。本文針對學生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研究方法上的問題作了較深入的剖析。
二、文獻綜述
研究方法,是指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新的現象、事物,提出新的理論、觀點,揭示研究對象本質及發展規律的工具和手段。蔡鳴龍(2002)將研究方法按使用范圍、概括程度劃分為三個層次:基本方法,一般方法和專業方法。在語言學等一般學科的研究領域一般使用一般方法:主要為以下四種:1.定性分析和定量的分析相結合;2.分析與綜合相結合;3.歸納與演繹相結合;4.比較和分類相結合。
劉晶波、豐新娜、李娟(2007)的《1996-2006年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研究方法的運用狀況與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學前教育領域常用的思辨法、文獻法、質的方法、量的方法、行動研究法、混合方法等六種研究方法的總體運用狀況以及六種研究方法各自的運用情況從不同級別的學位論文、不同校別、不同的研究選題進行了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獻為樣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對所選文獻進行梳理、分析的基礎上了解研究生在學位論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及研究方法一章撰寫中存在的問題。
本文語料中某外語大學的10篇論文,來自該大學圖書館的自建數據庫。本文中的“全國英語優秀論文”是指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隨機選擇的話語分析的碩士論文。
本文主要的研究問題:第一,話語分析方向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種類的使用情況。第二,話語分析方向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撰寫中存在的問題。第三,某外語大學話語分析方向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撰寫與相應方向的全國英語優秀論文是否存在較大差距。
四、數據分析與結論
1.對研究方法使用種類的分析。通過對比話語分析方向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的使用,發現某外語大學與其他高校的話語分析方向的研究生在研究方法的選擇方面差別不大?;厩闆r均為:研究方法種類使用比較單一,主要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只有個別論文在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搭配調查問卷、訪談、語料庫研究或多模態的分析方法。
2.對研究方法撰寫規范性的分析。以文秋芳的論文研究方法的撰寫要求為參考依據,分別分析了20篇論文的研究方法一章的撰寫是否完整,清晰。具體的分析情況如下:
在所選的20篇論文中,大部分全國優秀論文研究方法的寫作相對比較完整,思路較為清晰。例如《基于需求分析理論對中國專門用途英語教材評價的實證研究――以外貿英語函電教材為例》一文,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針對開設外貿英語函電課程的兩所院校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部分學生及講授該門課程的教師進行了訪談。在研究方法這一章對研究設計和本章概況簡述的非常明白。對研究對象做了詳細的闡述,寫明了研究對象的人數,背景情況和挑選程序,以及研究價值。在研究工具部分,詳細介紹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概念,優缺點及選擇的理由。在研究過程部分詳細分析了調查問卷和訪談的過程,保證了研究數據的信度。
3.研究方法寫作改進方案。針對研究方法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方案:首先,應該學習全國優秀論文研究方法寫作中的優點,保證寫作格式正確,寫作內容完整。對此,建議參考文秋芳《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中,“研究方法撰寫”一章的內容。此外,在寫作的過程中,對于具體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介紹要簡介明了。最重要的是在寫作過程中要保持思路清晰,保證論文寫作的邏輯性、連貫性。
五、結論
通過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某外語大學話語分析方向的研究論文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撰寫方面與全國英語優秀論文的相應方面存在一定差別。第一,研究方法比較單一,主要為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為輔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有待于向多元化發展,如個案研究以及混合研究。其次,部分研究方法的撰寫不夠嚴謹,缺乏完整性和規范性。應加強研究生對研究方法的研究與訓練,提高對研究方法的駕馭能力;優化定性與思辨研究的結構,重視定量與實證方法在研究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這是宋代邵雍描寫一路景物的詩,共20個字,把10個數字全用上了。這首詩用數字反映遠近、村落、亭臺和花,通俗自然,膾炙人口。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梅中都不見。
這是明代林和靖寫的一首雪梅詩,全詩用表示雪花片數的數量詞寫成。讀后就好像身臨雪境,飛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飛入梅林,就難分是雪花還是梅花。
一窩二窩三四窩,五窩六窩七八窩,
食盡皇家千鐘粟,鳳凰何少爾何多。
這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寫的一道《麻雀》詩。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員,飽食終日,,反對變法,故把他們比作麻雀而諷刺之。
一篙一櫓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人獨占一江秋。
這是清代紀曉嵐的十“一”詩。據說乾隆皇帝南巡時,一天在江上看見一條漁船蕩槳而來,就叫紀曉嵐以漁為題作詩一首,要求在詩中用上十個“一”字。紀曉嵐很快吟出一首,寫了景物,也寫了情態,自然貼切,富有韻味,難怪乾隆連說:“真是奇才!”
一進二三堂,床鋪四五張,
煙燈六七盞,八九十枝槍。
清末年間,鴉片盛行,官署上下,幾乎無人不吸,大小衙門,幾乎變成煙館。有人仿邵雍寫了這首啟蒙詩以諷刺。
西漢時,司馬相如告別妻子卓文君,離開成都去長安求取功名,時隔五年,不寫家書,心有休妻之念。后來,他寫了一封難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開一看,只見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萬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她立即回寫了一首如訴如泣的抒情詩:
一別之后,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撫彈,八行書無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叫丫環。萬語千言把郎怨,百無聊賴,十依闌干,九九重陽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點燭祭祖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梳妝懶,三月桃花又被風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司馬相如讀后深受感動,親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長安。從此,他一心做學問,終于成為一代文豪。
二.數字
明代書畫家徐文長,一天邀請幾位朋友蕩游西湖。結果一位朋友遲到,徐文長作一上聯,罰他對出下聯。
徐文長的上聯是:
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游客,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遲到友人的下聯是:
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日一定要中。
據說明朝中葉,江西九江有一船夫,見一位連中“三元”的狀元坐在他的船里,就道出一個上聯給這位狀元去對。這位狀元冥思苦想,還是對不出。以后也無人對出,成了絕對。時過幾百年,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佛山一工人用輪船裝運木料“九里香”(一種名貴香樟木),觸發靈感,對出下聯。
船夫的上聯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工人的下聯是:
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南陽諸葛武候的祠堂里有一副對聯:
取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燈四十九盞,一心只為酬三顧。
平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變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副對聯不僅概述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而且用上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各個數字和“東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十個字,真是意義深遠,結構奇巧。
我國小說家、詩人郁達夫,某年秋天到杭州,約了一位同學游九溪十八澗,在一茶莊要了一壺茶,四碟糕點,兩碗藕粉,邊吃邊談。結帳時,莊主說:“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郁達夫笑著對莊主說,你在對“三竺、六橋、九溪、十八澗”的對子嗎?
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的江蘇省蘇州虎丘,有一個三笑亭,亭中有一副對聯:
橋橫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下面是民間流傳的一副對聯。它既是一副對聯,又是兩則拆字謎語,讀后細想,別有一番情趣。
涼雨灑人,東兩點西兩點;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解放前,有人作如下一副對聯: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橫批是:南北。
這副對聯和橫批,非常含蓄,含意深刻。上聯缺“一”一與衣諧音;下聯缺“十”,十與食諧音。對聯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橫批的意思是“缺少東西”,也是內涵極其豐富的兩則謎語。
三.妙題
清乾隆五十年,朝廷為了表示國泰民安,把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請到京城,為他們舉行一次盛大宴會。在宴會上,乾隆看見一位老壽星,年高141歲,非常高興,就以這位壽星的歲數為題,說出上聯,并要紀曉嵐對出下聯:
乾隆帝的上聯是:花甲重開,又加三七歲月。
紀曉嵐的下聯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兩聯都是一道多步計算應用題,答案都是141歲。上聯的“花甲”是指60歲,“重開”就是兩個60歲,“三七”是21歲,就是60×2+7×3=141(歲)。下聯的“古稀”是指70歲,“雙慶”就是兩個70歲,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歲,也就是70×2+1=141(歲)。
又如下面一副對聯,也是兩道算題,并巧妙用上一、三、七、九、十各數,不嫌生拼硬湊。
尺蛇入穴,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鴨浮江,數數三雙多一只。
上聯是講蛇的長度,九寸加十分是一尺(舊制長度單位進率是1尺=10寸,1寸=10分);下聯是講鴨的只數,三雙加一只是七只。
四.詩歌趣題
1.百羊問題
明代大數學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統宗》一書,有一道詩歌形式的數學應用題,叫百羊問題。
甲趕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隨其后,
戲問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說無差謬,
所得這般一群湊,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來方湊,玄機奧妙誰猜透?
此題的意思是:一個牧羊人趕著一群羊去尋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個牽著一只羊的人從后面跟來,并問牧羊人
:“你的這群羊有100只嗎?”牧羊人說:“如果我再有這樣一群羊,加上這群羊的一半又1/4群,連同你這一只羊,就剛好滿100只?!闭l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這群羊有多少只?
此題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2.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壺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見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壺中酒。
試問酒壺中,原有多少酒?
這是一道民間算題。題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著酒壺邊喝邊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將壺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單位,1斗=10升),這樣遇店見花各3次,把酒喝完。問壺中原來有酒多少?
此題用方程解。設壺中原來有酒x斗。得[(2x-1)×2-1]×2-1=0,解得x=7/8。
3.百饃百僧
明代大數學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統宗》中有這樣一題:
一百饅頭一百僧,大僧三個更無增;
小僧三人分一個,大小和尚各幾?。?/p>
這題可用假設法求解。現假設大和尚100個,(3×100-100)÷(3-1÷3)=75(人)…………小和尚人數100-75=25(人)大和尚人數
4.啞子買肉
這也是程大位《算法統宗》中的一道算題:啞子來買肉,難言錢數目,一斤少四十,九兩多十六。試問能算者,今與多少肉?此題題意用線段圖表示,就一目了然。附圖{圖}
由圖可以看出:
每兩肉價是:(40+16)÷(16-9)=8(文)啞子帶的錢:8×16-40=88(文)啞子能買到的肉:88÷8=11(兩)(注:舊制1斤=16兩)
5.及時梨果
元代數學家朱世杰于1303年編著的《四元玉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
九百九十九文錢,及時梨果買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個,七枚果子四文錢。
問:梨果多少價幾何?
此題的題意是:用999文錢買得梨和果共1000個,梨11文買9個,果4文買7個。問買梨、果各幾個,各付多少錢?
解
梨每個價:11÷9=12/9(文)
果每個價:4÷7=4/7(文)
果的個數:
(12/9×1000-999)÷(12/9-4/7)=343(個)梨的個數:1000-343=657(個)梨的總價:
12/9×657=803(文)
果的總價:
4/7×343=196(文)
6.隔壁分銀
只聞隔壁客分銀,不知人數不知銀,四兩一份多四兩,半斤一份少半斤。
試問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銀?
此題是民間算題,用方程解比較方便。
設客人為x人。則得方程:
4x+4=8x-8
解
x=3,4×3+4=16
答:客人3人,銀16兩。
(注:舊制1斤=16兩,半斤=8兩)
7.寶塔裝燈
這是明代數學家吳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類大全》中的一道題,題目是:
遠望巍巍塔七層,紅光點點倍加增,
畢業論文是畢業生需要完成的、與專業相關、合乎一定學術規范的文章或設計,在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效果。它是學員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訓練,是培養學員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實現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和集中體現。教育部辦公廳2004年專門通知強調:“畢業論文(設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同時也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币虼?,具體分析軍醫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制訂相應的策略措施,不斷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對于深化教育改革,推進軍醫院校學員創新能力培養有重要意義。
一、我校本科生畢業論文現狀
我院系承擔了我校大部分本科專業學員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系統完成了5屆上千份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擁有比較完善的檢驗和藥學學科體系、先進的科研平臺、強大的師資力量,為本項目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實踐平臺。
以我校2011年本科生畢業論文完成情況進行案例分析,我校2011屆醫學檢驗專業有33名學員,藥學專業有62名學員,實驗技術專業19名學員,生物技術專業41名學員,共155名學員完成了畢業論文。其中論文成績優秀者47名,占31%;良好者95名,占61%;及格者10名,占6%;不及格者3名,占2%。其具體專業分布見下表:
■
從調查結果發現,2011年我校畢業論文整體質量有所提高,畢業論文優秀率較2007屆(優秀率14%)、2008屆(優秀率15%)、2009屆(優秀率17%)有了一定提升。為進一步推進本科生畢業論文管理工作,我們對2011屆本科生畢業論文完成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以期為教育管理者提供改進的客觀依據。
二、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我校2011屆醫學檢驗專業、藥學專業、實驗技術專業、生物技術專業共155名學員,論文完成時間為16周。調查對象基本信息見下表:
(二)研究方法與結果
選取“政策了解”“選題情況”“資料獲取”“老師指導”“時間安
排”以及“重視程度”6個維度自編《軍醫院校本科生畢業論文調查問卷》,共20個條目,開放性問題2個。對我校2011屆畢業學員發放問卷155份,回收147份,回收率為95%。
1.政策了解
主要設置了“是否了解學校本科生畢業論文相關文件要求”
“了解相關知識的主要渠道”以及“對畢業論文成績評定標準的了解程度”,調查結果顯示83.6%的學生對畢業論文的相關要求清楚或非常清楚,主要信息渠道來自導師指導。
2.選題情況
選題情況包括“選題來源”“選題難度”“選題意愿”三個項目,其中79.6%的學生由導師制訂研究方向,其余學生為自己選題、參考他人選題或其他。
3.資料獲取
資料獲取主要包括“獲取文獻資料的方式”“閱讀外文文獻的數量”“論文寫作學習情況”以及“專業學術期刊閱讀情況”,結果顯示72.8%的學生會使用各類專業數據庫或雜志期刊查閱文獻,64%的學生閱讀了5篇以上外文文獻。
4.老師指導
老師指導包括“與導師交流次數”“導師指導情況”以及“對導師的評價”,其中92%的學生肯定老師的指導作用,在論文完成過程中能與導師及時交流討論,認為導師認真負責,嚴格監督。
5.時間安排
67%的學生認為整個畢業論文完成時間太短,考研、公務員考試、就業面試等都會影響畢業論文的撰寫。
6.重視程度
62%的學生認為畢業論文成績好壞對自己不重要,對自己今后的就業發展沒有多大影響。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源過多,內力不足
部分文獻報道:“教員不具備論文指導資格,缺乏帶教經驗,是影響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關鍵因素。”但與地方院校不同,近年來軍醫大學教師學歷逐漸博士化,而生源相對不足,絕大多數老師非常樂意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帶教經驗豐富、責任心強,加之學校、院系、教研室對帶教老師資格的嚴格把關,確保“一對一”指導,使指導老師的數量、質量并不構成影響本科生畢業論文優劣的主要因素。而我們調查發現:相對于良好的外部環境,學生的內在動力不足,大多數學員認為畢業論文成績好壞與自己未來的前途發展沒有必然聯系,重視程度不足,投入的精力和花費的時間遠遠不夠。
(二)時間過短,彼此沖突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3-0159-02
前言
摘要,作為一種學術體裁,其主要功能是迅速而準確地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因此,摘要以其內容的客觀性和信息傳遞的精確性而著稱。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科學探索的不確定性,摘要無法真正做到“準確”和“客觀”,因此,一些模糊限制語便出現在摘要語篇之中。模糊限制語是指“有意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生成語義學家拉科夫于1972年在他的論文《語義標準和模糊概念邏輯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來的。由于人們一貫關注學術語篇的準確客觀性,因此忽視了學術語篇中模糊限制語的修辭作用,而對于摘要中模糊修辭的研究則更是少之又少。為了深入理解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人際功能和語言特色,本文將通過對中外學術論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總結出模糊限制語在摘要語篇中的分布狀況、語用功能和文體風格,以及中外學者在模糊限制語使用方面的異同和原因。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摘要語篇中的模糊修辭,增強學術英語寫作能力,為更好地開展ESP教學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將采用Swales學派的IMRD結構作為分析語料中摘要宏觀結構的參照,即學術論文摘要的宏觀結構分為引言、方法、結果和討論四個語步。對于模糊限制語的分析,本文將主要研究由Varttala劃分的以下五類詞匯形式的模糊限制語:認知情態動詞模糊限制語、認知動詞模糊限制語、認知副詞模糊限制語、認知形容詞模糊限制語以及認知名詞模糊限制語。
二、結果與討論
(一)模糊限制語在中西方學者撰寫的英文摘要各語步中的使用分析
從模糊限制語在中西方學者撰寫的英文摘要各語步中的使用頻率來看,討論語步模糊限制語的出現頻率最高,其次是引言和結果語步,而方法語步中模糊限制語的密度最小。這主要是由于摘要各語步不同的交際目的造成的。從功能上看,引言部分主要是引出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在這一語步中,作者通過評述該學科內前人研究的成敗作為切入點,闡述其論文研究的目的、動機以及核心內容。在評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時,作者除了使用一些像“few”、“little”等屬性模糊限制語來暗示讀者以往研究的空缺外,還使用了一些像“neglect”、“violate”和“inadequate”、
“outdated”等具有負面意義的認知動詞模糊限制語和認知形容詞模糊限制語,來謹慎地指出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這些模糊限制語的大量使用不僅間接地表達了該領域仍需大量的科學研究,還暗示讀者本項研究潛在的價值和意義。
方法語步是論文摘要中最客觀的部分,是對研究所用到的實驗、數據、方法、程序進行精確描述,為下文新的學術觀點的提出提供依據,并不涉及對實驗結果的推論。因此,模糊限制語在這一語步中的出現頻率最低。
結果語步的作用是展示研究結果,要求作者對其研究結果作真實、準確的描述,因而拒絕大量模糊限制語的存在,只是使用少量像“re-examine”、“re-observe”等帶有前綴“re-”的表示反復意義的行為動詞和像“show”、“reveal”等表示客觀意義的認知動詞模糊限制語,來表明研究結果是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經過無數次實驗,在對客觀事實反復觀察的基礎上形成的,顯示了新的科研成果的可信性和客觀性。
討論語步是學術論文摘要中最具有主觀性的部分,是作者在完善和拓展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新的論斷。在這一語步中,作者大量使用一些像“interpret”、“argue”、“suggest”等表示詮釋和推論意義的認知動詞模糊限制語,來闡釋和捍衛其研究結果,力圖說服讀者和其他學術同行接受其新觀點。與此同時,作者還大量使用一些像“perhaps”、“probably”、“possibly”等表示可能性的認知副詞模糊限制語,謹慎地表達自己新的學術觀點。這類模糊限制語的大量使用不僅可以幫助作者以更精確的方式表達其尚未被確立的科學論斷,而且可以幫助作者在日后新論斷證明有錯,遭遇反對時避免承擔個人責任。此外,一些像“implication”、“application”等“顯性”認知名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是討論語步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此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可以幫助作者明確地表達其科研成果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實用價值,從而使讀者和其他學術同行意識到本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其對于該學科的貢獻。
(二)中西方學者在其英文學術論文摘要中使用模糊限制語的對比分析
經過對中外學術論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分析與統計,筆者發現西方學者在其撰寫的英文摘要中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語明顯多于中國學者。這表明西方學者善于使用模糊修辭來幫助其精確、嚴謹地表達學術觀點,而中國學者則不太習慣使用這一語言策略。從模糊限制語在中西方學者撰寫的英文摘要中的使用頻率來看,認知動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最高,其次是認知情態動詞、認知副詞和認知名詞模糊限制語,而認知形容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最低。此外,我們發現西方摘要作者對認知動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要高于中國作者,他們使用認知動詞模糊限制語的形式多樣,不僅包括像“prove”、“demonstrate”、“report”等行為動詞,像“assume”、“think”、“believe”等推論動詞,還包括像“appear”、“seem”等感官動詞。相比之下,認知動詞模糊限制語在中國學者撰寫的英文摘要中的形式比較單一,只涉及像“show”、“suggest”、“propose”等這一類行為動詞,而像“believe”、“seem”等推論動詞和感官動詞卻沒有出現。
從認知情態動詞、認知副詞、認知形容詞和認知名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來看,西方學者對這幾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均高于中國學者。不僅如此,我們發現西方摘要作者大量使用了一些像“novel”、“innovative”、“new”等具有肯定意義的態度型認知形容詞模糊限制語,來強調其科研成果的新穎性和獨創性。而這類模糊限制語在中國學者撰寫的英文摘要中卻不曾出現。此外,在西方學者撰寫的英文摘要中,這幾類模糊限制語的語言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既有像“rarely”、“slightly”等降低語氣的認知副詞模糊限制語,像“meaningful”、“good”等情態認知形容詞模糊限制語,也有像“hypothesis”、“assumption”等推論型認知名詞模糊限制語。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中外學者撰寫的英文學術論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分析,發現摘要各語步不同的交際目的造成了模糊限制語在摘要各語步中不同的出現頻率、語用功能和修辭風格。不僅如此,中外學者在認知情態動詞、認知動詞、認知副詞、認知形容詞以及認知名詞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作為一種修辭手段,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語體現著其特有的人際功能,既幫助作者準確客觀地反映其科研成果,又使其表達了謙虛、禮貌的態度,營造出與讀者以及其他學術同行對話的空間。期望本文能豐富ESP教學研究,為學術英語寫作和跨文化學術交流做出一些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Hyland, K.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M]. Am-
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 1998.
[2]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
ic of Fuzzy Concepts [J].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1972,
(8):183-228.
[3]Meyer, P. G. Hedging Strategies in Written Discourse: Stren-
gthening the Argument by Weakening the Claim [C]//In Mar-
kkanen, R. & Schroder, H. Hedging and Discourse: Approa-
ches to the Analysis of a Pragmatic Phenomenon in Academ-
ic Text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7.
[4]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
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知識與方法的全面檢驗,是集中訓練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必要教學環節,也是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活化程度、學識水平和創新思維的主要標尺,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天津城市建設學院(以下簡稱“我?!?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科學地組織各項工作,形成領導高度重視、教學單位嚴密組織、指導教師認真負責、評閱答辯嚴格標準的教學氛圍,做到加強“三個突出”、落實“五項檢查”,關注薄弱點,制定激勵措施,保證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認識是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首先要從思想上高度認識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性。畢業設計(論文)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一個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它與其他教學環節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完整的本科教學體系,是畢業前的綜合訓練,是對所學知識的深化和升華,也是學生走向社會的必要準備。川學校各級領導充分認識到此項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辦法和切實有效的實施措施,從制度保障、時間安排、場地設備、資金支持等方面切實加強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環節,并重視實習基地的建設,充實與加強校內外畢業實習基地,有效保障畢Zi9,:計(論文)的各項需求。各教學單位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開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領導牽頭的畢業設計工作領導小組,根據專業特點與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措施;審定畢業設計(論文)題目和指導教師;定期檢查各專業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進度和質量,組織畢業設計(論文)的答辯和成績評。
二、針對畢業設計(論文)的影響因素。加強“三個突出”
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影響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和水平:一是畢業設計(論文)題目缺乏吸引力。畢業設計(論文)選題中常規、經典、虛擬題目偏多,部分課題僅僅是名稱、數據等內容發生變化,研究過程模式化、程序化。題目與生產實際結合不緊密,內容和學生將要就業的單位實際生產狀況脫鉤,難以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是師資不足。招生規模連續多年擴大,一線教師絕對數下降,導致每位教師指導的學生數上升,加上教師必須承擔的教學,科研工作,指導教師的精力投入難以保證,工作負荷較重;同時應對擴招需求,教師隊伍擴大較快,年輕的新教師直接進入畢業設計(論文)教學中,在指導能力、方法和經驗方面的欠缺導致指導質量下降。三是質量監控體系難以實施。畢業設計(論文)是一項環節多、耗時長的教學工作,為加強管理,需要制定相應的質量監控體系,但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實不到位的問題,致使很多監控環節流于形式。針對以上影響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強“三個突出”。
1.突出畢業設計題目與教師科研、生產實踐相結合
根據我校以工科專業為主的特點,強調畢業設計的實踐性,注重工程實踐和設計能力的培養。2008年,我校工學類的畢業設計(論文)課題比例為科學研究l5.5%、生產實踐64.2%、教師及學生申報的自擬題目20.3%。畢業設計(論文)題目與教師科研、學生實習及擬就業單位生產’科研等相結合,盡量采用科學、技術、生產等領域能體現專業特點的實際問題,題目的內容具有實踐性,學生參與熱情高,實踐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訓練和大幅度提高,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突出學科特色,校內指導教師與外聘指導教師相結合
教師比例下降和年輕教師增多是無法回避的事實,為解決這一問題,結合學校以建筑類為主的工科特點,我校采取了聘請校外指導教師的方式,既有效解決了師資不足的問題,又充實了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指導教師,提高了指導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指導質量。在進入畢業設計階段時,學校通過與實習單位簽訂委托協議書的方式,規定雙方的職責與義務,對實習單位資質、指導教師資格嚴格要求,實行校內校外雙師制。外單位指導教師必須是總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導教師指導一名學生,一對一指導;校內配備年輕教師作為助理指導教師,加強溝通與規范管理,彌補校外指導教師在校內規章制度和規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導教師負責最多不超過六名學生,實行全程跟蹤負責制,同時向校外指導教師學習實踐指導經驗。校外指導教師的引入,與校內指導教師的傳統指導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對比,促進了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的不斷改革。幾年的畢業設(論文)檢查情況表明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實踐能力和設計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師隊伍也得到了加強和鍛煉。
5.突出檢查關鍵點,由關鍵點控制實現全過程監控
理想的質量監控是指在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管理過程中,詳細了解每名學生、每個環節的實施進度,能夠及時對出現的問題做出適當的反應。但畢業設計(論文)涉及的學生數量眾多,耗費的時間在3個月左右,很難將所有的監控落實到位,從而使很多監控環節流于應付制度、填寫表格的形式。因此,對質量監控不能全盤一手抓,要分環節,重點查找各環節監控的關鍵點。環節進行過程中,是否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與管理要求能夠直接反映到關鍵點上,因此可以通過集中精力對關鍵點進行監督、檢查,實現對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切實、有效的監控。
三.落實“五項檢查”,開展基于監控點的多環節畢業設計(論文)的監控
我校制定監控體系過程中,將畢業設計(論文)分為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初期準備與開題、中期進度監控、后期答辯與歸檔、學期末專項檢查五項檢查工作,根據監控的關鍵點,詳細制定了檢查要求和檢查內容,明確教務處、各院系、指導教師的職責和對學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據檢查內容和時間安排自查,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并對檢查情況進行書面總結和提交檢查記錄。學校組織專家組對畢業工作進展進行專項檢查和抽查,加強監督和管理。
1.監控選題源頭,嚴把指導教師資格關
選題是畢業設計工作的基礎,更是完成高質量論文的關鍵,題目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畢業設計(論文)、實習等后續工作的進行,因此是監控的重要環節。選題環節包括兩個監控關鍵點,一是題目的類型,二是指導教師資格。對題目的監控,要求改變目前由指導教師選定題目的狀況,按照題目申報、審查公布、學生選題(學生申報題目)、選題確認流程進行,實行雙向選擇,嚴格實行一題的原則。各院系按專業對題目進行類型統計,由教務處進行檢查,加強工程實踐、教師科研等題目的開設。嚴把指導教師資格關,要求指導教師必須全部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必須參與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工作。嚴格控制每位指導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最多不超過8人,平均指導學生數小于6人。教師資格、指導人數的監控促使各院系必須吸引校外工程專家,組建校內外指導教師相結合的指導教師隊伍。
2.強化初期、中期檢查力度,確保設計進程
初期檢查主要從組織管理工作、教學文件、師資力量的配備、設計選題、物質條件及學生的開題情況等幾個關鍵點進行檢查。重點包括課題符合教學培養目標的情況、課題名稱、內容、工作量及要求,課題結合工程或科研的實際情況,任務書下達完成情況等。
中期檢查主要檢查畢業設計進度、教師工作狀況、學生設計狀況、教研室組織管理等方面。重點包括指導教師、學生到位情況,指導教師對學生課題的了解情況,存在的問題;外聘指導教師的管理、質量保證等措施落實情況等;題目展開情況,是否與進度計劃相符,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等。
通過畢業設計(論文)初期、中期檢查,實現對畢業設計過程的有效監控,確保了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到位情況和設計進度的執行情況,能夠及時了解畢業設計進展并解決存在的問題。
5.后期檢查嚴把教學最后關
后期檢點包括課題完成時間、寫作規范、論文評閱、答辯安排、成績評定等情況。嚴格審查畢業生的答辯資格,達不到要求的學生不予安排參加答辯。各院系成立由學術帶頭人、優秀教師等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全面負責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工作,下設若干個答辯小組,各答辯小組成員不少于5人。所有答辯成員于答辯前召開專門會議,研究答辯的有關事項,嚴格答辯程序和紀律,明確評分標準,統一答辯要求,加強畢業設計(論文)答辯資格審查,嚴格控制優秀率和優良率。答辯完成后,各院系對年度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認真總結,并形成書面材料,完成對畢業設計(論文)資料的歸檔、保存工作。
4.強力度專項檢查,促進工作不斷改進與提高
我校連續幾年來,在學期結束后,由主管校長帶隊,聘請由校內外一線教學和管理的專家進行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專項檢查。根據院系數量成立9個檢查小組,每個小組設組長1名,由3~5名校內外專家組成,分別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規范和檢查指標對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專項檢查。檢查日期設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領導、指導教師必須到崗,全程陪同,逐項進行。這有利于及時和專家溝通,聽取專家意見,學習經驗,改進工作。我校已經聘請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長、教務處處長、知名教授作為檢查組組長人校檢查指導,既加強了學校的工作,也學習到了其他高校的寶貴經驗,發現改進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進了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不斷提高。
四、查找薄弱點,解決實際問題
1.開展指導教師培訓工作
隨著學校的發展,學生數量增多和教師隊伍的充實,指導教師中新增教師逐年增多,為使指導教師充分了解與掌握學校的畢業設計(論文)相關管理制度和規范,抓住學校的發展定位與培養特色,更好地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工作,學校每年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開展前,都組織指導教師集中學習與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相關管理制度文件、畢業設計(論文)規范指導技巧、注意事項等內容,并要求各院系進一步根據專業特點和規范要求,對指導教師組織多主題的培訓和學習。同時,教師通過集中的學習,能夠交流經驗,群策群力解決指導工作中發現的問題。
2.加強對新專業的指導與管理
新專業開設的逐年增多是許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將新專業作為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重點對象,加強對新專業的管理和審查,提前與相關院系研究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編寫指導手冊、制度規范,制定從選題至最后答辯的工作流程,挑選優秀教師,積極調動優勢教學資源,確保新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高質量開展。
五、制定激勵措施,提高教師學生積極性
1.開展校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評選
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組織開展校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評選活動。以專業為單位按當屆畢業生數3%~5%的比例,由指導教師在畢業設計(論文)成績優秀的學生中提出推薦名單,并由學生本人寫出3000~5000字的畢業設計(論文)摘要,經所在院系審核,報學校評審小組評審。對評審通過的學生頒發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證書。
2.開展校級優秀指導教師評選
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指導教師的悉心指導,校級優秀指導教師的評選是對教師工作的肯定。校級優秀指導教師評選的首要條件就是指導的學生中必須有優秀成績,要求指導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指導工作量飽滿,指導效果優良,、學生評價高。評選活動增強了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是對優秀指導教師指導經驗的總結、交流與宣傳過程,有助于全校教師的學習、借鑒,對提高指導水平,促進教學改革與發展,起到良陛循環的推動作用。
5將畢業設計(論文)與校外競賽相結合
維吾爾語言作為古老語言一直牽動著國內外的研究人員。雖然維吾爾語言沒有成為轟轟烈烈的研究熱點,但維吾爾語言的各個階段不同級的研究沒有停止過。從維吾爾語言在最近(2013-2015年)3年的國內外的研究情況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維吾爾語言國內外研究狀況
(一)國外研究狀況
在國外的維吾爾語言研究主要表現為維吾爾文古籍文獻方面。
在近幾年內,在德國、俄羅斯、荷蘭、瑞典、美國等國家有關學者對維吾爾文古籍文獻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研究。觀察最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德國學者 Oliver Cruff帶頭,kyoko Maezono, Walfgang Lipp, Dorpalam Dorj, Goroochin Gerelmaa, Aysima Mirsultan, Reka Stuber, Byambajav Towshintogs, Xie yan Li整理的《五體清文鑒》中的滿語、藏語、蒙語、突厥語、漢語索引2013-2014年陸陸續續出版。
關于《玄奘傳》的第九卷,最新的研究成果是艾代米爾(Hakan Aydemir)完成的《古代維吾爾語言第Ⅸ卷》(Aydemir 2013),作為哥廷根大學的博士論文提交的該論文,由兩冊組成的。第一冊由古代維吾爾語言《玄奘傳》的介紹、研究相關的問題、符號、參考文獻、換寫、轉寫、翻譯部分組成。第二冊由詳細的注釋、漢原文組成的,但沒提供索引。
德國美因茨大學的教授 Laszlo Karoly (伊斯蘭中世紀突厥文醫學文獻研究),2014年Brill出版社出版。該專題研究中Laszlo Karoly教授從文獻學角度來對比不同版本的三個文獻及其轉寫、注釋、英文翻譯、詞典、詞匯索引。此外教授2014年《Turcology and Linguistics》期刊上發表(突厥語伊斯蘭文獻中靈驗的祈禱詞 )。德國柏林布蘭登堡科學院吐魯番學研究所的研究員Abdurishid Yakup 教授(回鶻文佛教文獻及其翻譯研究),2015年德國出版。國內外合作艾爾肯?艾熱孜,Erhan Aydin文獻研究》,2014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國內研究狀況
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在語言學領域內進行了多層面、多視角的研究,使我國語言學呈現出多樣化和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態勢。維吾爾語言在內的語言研究與其他人文和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發生了密切的關系,通過梳理近三年(2013年-2015年)期間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國維吾爾語言研究已經從單純的語言內部結構體系研究面向了一個綜合的研究領域。近年來,一些綜合性學術刊物上可以找到具有一定體系性和動態性的關于維吾爾語言研究的論文。
在本文中,以近三年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立項情況和在知網、萬方、維普數據庫刊載的關于維吾爾語言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論文為主進行總結分析,并結合近幾年我國維吾爾語言研究的主要成果,試圖發現當前我國維吾爾語言研究的現狀和特點。可以相信,通過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所刊載的相關維吾爾語言研究論文可以管窺出維吾爾語言研究的一般特點和基本動態。從應用語言學研究、社會語言學、比較語言學、語言本體研究等方面總結出近三年來我國維吾爾語言研究的轉向,并對維吾爾語言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在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基礎研究領域,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是一支重要的支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引領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方向?,F今,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社科基金項目走進20余年輝煌歲月,在記錄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發展歷程的同時,也成為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重要平臺。通過近三年以來立項的維吾爾語言研究方面的課題和發表的論文來進行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從側面理解到我國維吾爾語言研究的基本概貌及其發展過程。主要從立項情況,公開期刊發表的論文來闡述維吾爾語言的研究狀況。
二、近三年維吾爾語言研究項目立項情況
(一)項目橫向分布
近三年立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語言學研究項目857項,其中維吾爾語言研究立項項目21項,占語言學項目的2.45%。其中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10項,青年項目7項,西部項目3項。
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近三年維吾爾語言研究立項的項目9項,站語言學項目的1.40%,其中規劃項目2項,青年項目4,交叉學科項目3項。
(二)項目主持人
對科研立項所屬系統進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該研究領域各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狀況和項目立項排名情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主持人基本上集中在新疆的各高校,近三年新疆師范大學一直保持每年兩項項目占在首位,中央民族大學每年一項項目排在第二,新疆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年兩項項目排在第三,其他高校基本上三年一項目。
而教育部項目主持人單位新疆師范大學三年三項項目排在第一,喀什大學三年兩項目排在第二,新疆大學,新疆財經大學,蘇州科技大學三年一項項目排在第三。
(三)項目內容布局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內容
近三年以來有關維吾爾語言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要涉及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本體、文獻及文獻語言等學科內容。各學科立項項目在內容上有不同的分布,其中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占比率最高,其次語言本體、文獻研究。應用語言學4、2、0,社會語言學3、2、1,現代語言本體0、3、1,古籍文獻語言研究1、2、1。應用語言學研究內容集中在計算機語言學和語言對比兩個兩面。計算機語言學4、2、0,語言對比2、0、1。社會語言學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語言接觸及影響、語言調查等兩個方面。語言接觸及影響2、1、0,語言調查0、1、1。語言本體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語音、詞法、句法等方面,其中語法研究一直研究熱點,語音1、1、0,詞匯0、0、1,語法1、4、1。
2.教育部社科基金
統計表明,近三年間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維吾爾語言研究熱點也同樣集中在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本體等方面,應用語言學2、2、1,語言本體2、1、0,社會語言學1、0、0。應用語言學研究內容集中在計算機語言學和語言對比兩個兩面。計算機語言學1、2、1,語言對比1、0、0。社會語言學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語言接觸及影響、語言調查等兩個方面。語言接觸及影響1、1、1,語言調查1、0、0。語言本體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語音、詞法、句法等方面,其中語法研究一直研究熱點。語音1、0、0,詞法0、0、0,句法2、2、1。
(四)立項逐年下降
從三年發展角度看,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關于維吾爾語言方面立項項目有著較為明顯的變化。國家社科基金近三年立項的項目分別8、9、4,尤其是2015年下降到一半。
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中立項的項目分別5、3、1,逐年下降,2015年只有一項項目立項。近三年內西部項目、邊疆項目、新疆項目中沒有立項關于維吾爾語言研究的項目。
(五)項目類別分布不均
通過分析統計結果可以得知,目前無論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還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所立項的維吾爾語言研究方面的項目,在項目類別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現象,即所立項的項目中國家社會基金項目集中在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西部項目比立項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的數量則非常少。
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而言,集中在規劃項目和青年項目上。相對于國家社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項比例較低。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青年教師從事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如果后備力量不足或缺少有力支持和培養的話,將來可能無法實現維吾爾語言研究的可持續發展。
(六)我國各地有維吾爾語言項目主持人
通過這三年的立項的該類項目主持人所屬單位的統計和排名,我們發現,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關于維吾爾語言研究方面立項課題單位,排在第一位的是新疆師范大學(6項和3項),其次中央民族大學、喀什大學。
(七)研究領域不平衡
立項統計表明,維吾爾語言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及維吾爾語言本體這三個學科領域,其中維吾爾語言應用語言學方面的研究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獲批項目最多。這與當下應用語言學借助現代科技,積極與自然學科進行交叉研究這一大背景密不可分。計算機在語言研究中的廣泛應用、語料庫的開發、建設和利用都已成為維吾爾語言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熱點。
然而,與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研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立項的項目中維吾爾語言本體研究的項目比較少,項目少的原因很多。除了研究實力,研究人員數量等有一定的關系以外,主要還是大家語言本體的研究重視不夠。
三、公開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論文方面:以近三年在知網、萬方、維普數據庫刊載的關于維吾爾語言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論文為主進行總結分析,并結合近幾年我國維吾爾語言研究的主要成果,試圖發現當前我國維吾爾語言研究的現狀和特點。
知網、維普、萬方等數據庫公布論文來看,關于維吾爾語言的論文分別19、46、119,數量逐年增加。
統計表明,近三年間網上公布關于維吾爾語言研究的論文中,研究熱點也集中在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本體研究等方面。應用語言學研究14、26、58,社會語言學研究3、5、27,現代語言本體研究1、9、20,文獻及文獻語言研究1、5、6。
網上公布維吾爾語言研究的相關應用語言學研究內容集中在計算機語言學和語言對比、語言教學、翻譯實踐、心里語言學、病理語言學等方面。計算機語言學5、15、37,語言對比4、4、6,語言教學4、4、7,翻譯實踐1、1、5,心里語言學0、1、1,病理語言學0、1、1。
網上公布維吾爾語言研究的相關論文中相關社會語言學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語言接觸及影、語言調查、語言變異等方方面。語言接觸及影響2、3、18,語言調查1、2、6,語言變異0、0、3。
語言本體研究方面發表的論文語音0、4、9,詞匯5、7、11,語法14、33、95。
從上述統計結果,我們概況以下幾點:
第一、從歷時發展角度看近三年公開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逐年增長。
第二、從單純的語言內部結構體系研究面向綜合的研究領域。
第三、出現新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傳統語言學方法以外,學者們從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病理語言學新的角度來研究維吾爾語言。
第四、冷漠區逐漸變為研究熱點。之前語音學設備問題、人員水平等原因沒有得到深入的發掘和研究。這幾年隨著科技的發展,語音學也引起了學者的注意力。
第五、比較語言學角度除了對比外,維吾爾語言同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塔吉克語、日語、意大利語等語言比較并找出共同點、異同點。
第六、隨著國家重視維吾爾語言人才的培養建設,先后呈現出較多關于維吾爾語言教學研究的論文。
四、總結
總之而言,當前語言學研究的四大轉向。
第一,語言學研究從詞、句等語言內部結構體系研究轉向為詞句的語篇、實際的言語行為等層面的研究。
第二,從形式取向轉向功能取向。在語言學研究的過中,一直存在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形式主義者把語言看作是一種形式系統,主張從語言結構的內部尋找語言現象的解釋,從而建立一種能表現人類普遍語言知識的形式化理論模型。功能主義把語言看作是一種實現交際功能的手段,主張把語言放到使用語言的實際環境中,聯系語言使用者和語言的交際功能,來解釋語言系統的語言表現形式。功能主義注重語言的社會層面,重視語境、語用和功能的因素,側重對語言結構變異的描寫和解釋。通過以上文獻綜述可知當前我國語言學研究主要趨于功能主義取向。
第三,語言學“人文主義”興起,使得語言研究從語言本身研究轉向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語言使用者的認知心理、意識形態的研究。近年來,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話語研究以及認知語言學的發展,使得長期占統治地位的結構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所提倡的“科學主義”受到挑戰。這些學科都認為,“語言不僅僅客觀地表達命題式的思想,還要表達言語的主體即說話人的觀點、感情和態度”。這種語言學人文主義思想將會在未來的語言學研究中占據重要地位。
第四,從單純的語言研究轉向跨學科綜合研究。當前語言學研究更傾向于跨學科發展,力求與不同學科建立聯系,以解決種種復雜的語言問題。筆者雖然將上述語言學研究進行了人為的劃分,但顯然這些學科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研究是交叉進行的,如本文提及的學者們分別從功能、認知和意識形態等不同角度探討了語篇、語言變異或翻譯策略等問題,以及運用網絡技術發展了語言習得或二語習得的手段等都體現了語言研究的跨學科性。
五、維吾爾語言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隊伍的不足及其的水平問題
維吾爾語言研究隊伍不足。
對策:擴大研究隊伍并提高他們的水平。
(二)維吾爾語言研究中缺乏理論的多樣性
現代語言學由數學、數學邏輯、計算機的影響而產生的,這要求語言學家掌握關于數學、數學邏輯、計算機基礎知識。但是現在從事維吾爾語言研究的大部分人純粹求教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現在語言學的先進理論運用維吾爾語言研究出現不少問題。維吾爾語言研究比漢語語言學、外語語言學研究差別很大。不論跟上國際軌道,還是國內的需求,不得不利用先進理論。
對策:維吾爾語言研究毫無疑問地應從先進的理論中吸取營養,但必須符合自己的條件。我們應借鑒西語的研究成果,開拓思路、對維吾爾語言進行深研究,建立維吾爾語言的多樣理論體系。
(三)維吾爾語言研究不平衡性
1.維吾爾語言各時代的研究不平衡
看近三年的研究成果來觀察古代維吾爾語近三年4、5、4,近代維吾爾語7、9、6,現代維吾爾語19、49、119,側重于現代維吾爾語言研究,但是碑銘文獻、古代維吾爾語言、察哈臺語(近代維吾爾語言)沒有得到深入的發掘和研究。
2.對語言組成部分的研究不平衡
語音、詞匯、語法是語言的組成部分,通過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維吾爾語言語法研究取得不少的成績。詞匯研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僅僅被當作一本《維吾爾語言詞匯學研究》書,其詞匯學沒有得到應有的挖掘。
(四)提倡創新
評價某種課題的時候,主要看有沒有創新點,所以在學術研究中新理論、新方法、新資料都是重點。在維吾爾語言研究中,我們要注重增強創新意識。
六、未來發展趨勢
展望未來的維吾爾語言研究,我們認為總的趨勢是多樣化,即多視角、多層面、多學科交叉的研究趨勢。具體而言,維吾爾語言研究將會在形式主義研究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以社會語言學、功能語法、語用學、語篇分析和認知語言學等形式出現的功能主義取向。
在研究方法上仍然是定性分析與實驗研究相結合,人文性與科學性并重。在實際應用方面,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語言學研究特別是應用語言學研究提供了新的便利條件。一方面網絡技術為語言習得創造一個仿真的可操作性虛擬空間,另外,語言學將為網上語言信息的自動處理,如自動檢索、機器翻譯等提供更有用的語言知識模型。
維吾爾語言跨學科研究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在語言學領域內的學科交叉性仍是主流趨勢,如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用學、等分別作為不同的研究視角對語言進行多層面的闡釋。
(二)維吾爾語言會更加廣泛地與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社會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結合。
在研究對象方面,我們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到,近三年的維吾爾語言研究以現代維吾爾語言為主。古代S吾爾語言(回鶻語)文獻國外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出現返回的現象。對近代維吾爾語言(察合臺語)由于語言成分復雜等原因沒有引起國內外專家的注意力。今后的除了創新方法研究現代維吾爾語言外,可能察合臺文獻成為研究熱點。
相信在未來的幾年甚至幾十年里,維吾爾語言作為一門最接近自然科學的人文學科必將在學術界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輝。
參考文獻:
[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DB].http/ /cn.
[2]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管理平臺https[DB]///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1263
國內刊號:42-1025/H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社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近年來,我國各項事業飛速發展,對手語翻譯員的需求隨之增加,手語翻譯員缺乏問題日益突出。社會事業發展的需求將手語翻譯納入研究的視野。
一、手語翻譯研究現狀述評
手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是聾人的母語,是聾人群體在長期相互交流中自然發展而來的一種復雜的視覺空間語言。手語有相對獨立的詞匯和語法結構。手語翻譯則是溝通手語—視覺語言和口語—聽覺語言的橋梁。由于手語沒有書面語言,因此本研究中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僅限于手語與漢語口語的對比翻譯研究。
目前,我國大陸的手語翻譯研究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研究成果還比較少,在中國知網以“手語翻譯”為題名搜索到24篇論文。其中,探討手語翻譯理論研究的論文有4篇[1];探討手語翻譯職業化的論文有6篇[2];探討手語翻譯員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及素養的論文有6篇;電視手語翻譯的作用及問題研究的論文有3篇;關于手語翻譯專業建設研究的論文有5篇。
專著方面,《手語翻譯概論》(張寧生)內容涉及手語翻譯的歷史和職業化、中國手語的發展、手語與漢語的互譯、聾人文化、教育場所的手語翻譯、手語翻譯員守則等,是中國大陸第一本比較系統的闡述手語翻譯的論著[3];《中國手語研究》(趙錫安)、《手語概要與翻譯實踐》(吳立平)、《中國手語》(樸永馨)也有部分章節涉及手語翻譯的基本要求。
綜觀手語翻譯的文獻資料,可以發現中國大陸手語翻譯研究處于初始階段。相關學術論文和專著較少,從國外借鑒手語翻譯的經驗及手語翻譯的職業化是熱門的研究話題。從翻譯的語言媒介來說,翻譯的本質是“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4]?!笔终Z翻譯的核心即有聲語言和視覺語言這兩種不同載體的語言間的語碼的等值轉換,而這種轉換的實踐研究并沒有出現,手語和漢語的對比翻譯研究還是空白;針對于手語翻譯的手語本體系統研究也還未曾出現。而這些是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不可逾越的基礎問題。
二、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1.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主要內容
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涉及范圍廣內容博,我們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首先從語法對比翻譯入手。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則,它是社會約定俗成的,是每個使用該語法的人必須遵守的。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首先從語言的規則對比入手,針對兩種語言的不同規則對手語語法和漢語語法展開對比研究。
聾教育界和手語界公認的是:手語相對于漢語表達最突出的差異是“倒置”、“省略”及“非手控標志的語法功能”。我們從這三點入手,探討手語和漢語的翻譯對策,特別是針對手語的表達順序、空間多維性的特征、非手控標志的語法功能和作用的譯入與譯出進行專門的研究。
(1)語序的對比翻譯。手語是一種視覺為導向的語言,導致其語言順序與以聽覺為導向的有聲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他摘花”,手語的順序為“他/花/摘”最后一個手勢是“摘”的動作。如果按照有聲語言的順序打出,“他/摘/花”最后一個手勢是“花”,聾人會以為花沒被摘掉,諸如此類。我們要系統地分析手語表達中的語序,針對特定語境中的所謂的“倒置”,對手語漢語對比翻譯予以歸納和總結。
(2)手語同時、空間、多維度表達特征的對比翻譯研究。手語與有聲語言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序列性和同時性并存,即時空并存,這也是手語空間——視覺符號系統有別于口語時間——聽覺系統的重要標志。從結構角度說,口語是直線序列的語音片段的組合而手勢是在空間緯度同時發生的各語言成分的組合,面部表情和手、身體的動作、姿勢同時參與表達。若只截取其中一點、兩點,則勢必會造成相對于漢語言句子系統各成分如定語、狀語、補語等的省略。在手語中聾人用眼光的移動和手形移動的方向來表達,就可以省略做賓語的代詞;用空間定位來表示施事和受事關系就可以省略虛詞,等等。諸如此類的“省略”的譯入和譯出的策略均要做全面系統的研究。
(3)非手控標志(即表情和體態如張嘴、抬頭、皺眉、停頓等)的對比翻譯研究。手語是怎樣運用這些非手控標志完成各種時態、語氣、語調及細節的表達的?非手控標志,并不僅僅是健聽人在交際中使用的語氣語調等情感因素,它們還具有語言使用系統的功能作用。它們有時相當于口語的語調、聲高,有時則是被語法化了的固有的體系。一名手語漢語翻譯員,要能在空間——視覺符號系統和時間——聽覺符號系統間出入自由,游刃有余。在手語翻譯時頭腦中要有一幅幅表情達意的動態的畫面,并通過手語將這些畫面按一定的順序表達出來。非手控標志之張嘴、抬頭、皺眉、口動、眼睛的注視、身體的轉動等在翻譯別是手語譯入譯出時的合理順暢地使用,會對翻譯產生積極有效的重大作用。對手語這種特殊性表達的翻譯同樣要做深入細致全面系統的研究。
2.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理論依據及基本思路
翻譯是十分復雜的活動,其內涵十分豐富,它是不同語言層次上的信息轉換,是一種藝術實踐和創造活動,是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和交流過程[5]。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是基于聾人和聽人的溝通交流的無障礙目的的翻譯實踐研究。
研究的依據有二:其一是對比語言學,即“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共時的對比研究,描述它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其中的不同之處,并將這類研究應用于其他有關領域”[6]。在研究中將手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進行對比,找出源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對等的目的語,并找出在不同情況下處理源語言中某個語言項目的不同方法,供我們在翻譯中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選擇。
其二是視覺語言學,這個學說最早由法籍華人語言學家游順釗提出的。他基于語言學的研究僅以口語為對象,過分偏重聽覺忽視視覺的事實而提出的,視覺語言學用一個新的理論框架去處理來自口語、手語和表意或圖畫文字的材料,研究、分析上述不同的信息傳遞系統材料的視覺和空間的因素[7]。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中,我們將手語納入視覺語言的范疇,承認視覺符號和聲音都是語言的載體,注重探究手語視覺符號元素如手的形狀、位置、移動,臉部和頭部的位置運動等承載的意義及恰當的漢語手語翻譯形式,關注手勢和肢體、表情等視覺元素組合建構的語境和語言學意義、概念類比和修辭。
基于此,漢語手語對比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對比語言學和視覺語言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手語漢語對比翻譯實踐研究,幫助學習者處理和預測各種翻譯問題,深化對翻譯技巧的認識,提高手語漢語互譯的翻譯技能。
3.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意義
手語漢語對比翻譯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實踐意義和社會價值。手語翻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翻譯,是聽覺語言與視覺語言的信息轉化,是有別于有聲語言之間信息轉換的獨特的翻譯。通過手語漢語的對比,對這種特殊形式的翻譯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可以拓展和豐富翻譯學理論,以及與之相關聯的語言學、符號學、文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對比翻譯研究可以為翻譯技能、質量評估、資格認證和市場規范等實踐方面提供指導和幫助,加速手語翻譯職業化的進程。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的研究可以促進大眾對聾人語言、聾人文化、聾人群體的了解和關注,更大范圍內實現聾人聽人之間的無障礙溝通和交流,更深層次地幫助聾人這個弱勢群體,從而促進社會的公正和諧,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傊⒃谑终Z與漢語對比研究基礎上的翻譯研究意義重大,有待特殊教育界、語言學界、翻譯界等共同努力。
4.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獻研究法:對近年來手語翻譯研究文獻進行綜述研究,明確已有的研究進展、主要成果、不足,明確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調查法:由于聾人手語沒有書面語言的記載,因此借鑒國內外手語研究專家采取的攝錄的方式對聾人手語者和為聾人所接受的手語翻譯員進行調查和研究,并用語言文字等多種符號對其進行標注,進而初步建立手語翻譯研究數據庫,對手語和漢語對比翻譯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比研究方法:這是對比語言研究中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對比兩種語言在什么情況下表達的意義和功能是相同的,在什么情況下是不同的;以及一種語言表達的不同的意義和功能,在另一種語言通過怎樣的手段來表達,等等。
經驗總結法:對手語翻譯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為手語翻譯員的培養提供翻譯的原則和方法之訓練和指導,并為聾人漢語言的學習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
5.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的重點即手語和漢語的對比翻譯,此項工作在中國大陸屬于首次系統研究,研究將會對手語翻譯員的培養提供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意義重大。手語漢語翻譯研究的難點是手語語料庫建設的滯后,這對研究會形成很大的阻力,我們需要一邊搜集手語錄像資料,一邊做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這些將會對研究產生極其消極的影響,延緩研究的進度。
總之,手語漢語對比翻譯研究,任重道遠,尚需各位同仁不懈的鉆研和努力。
參考文獻:
[1]肖曉燕.手語翻譯研究——模式、內容及問題.中國特殊教育,2009.2.
[2]王繼紅.澳大利亞手語傳譯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中國特殊教育,2011.9.
[3]張寧生.手語翻譯概論[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1.
[4]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3.
[5]劉敬國.翻譯通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3.
2.德國德語語言學網絡資源簡介
3.對比語言學視角下的德語教學策略研究
4.重視語言學理論對德語測試的指導
5.以篇章語言學為視角分析德語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及方法策略
6.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對于高級德語課程教學理念的啟示
7.試論當代德語的特點及其社會語言學意義
8.2013年全國德語專業青年教師語言學教學研修班在同濟大學成功舉辦
9.從女性語言學角度看現代德語和漢語
10.促進語言學課程知識體系由“單向型”向“復合型”轉變
11.德語地區社會史研究的語言學轉向:概念史研究芻議
12.德國的統一和統一的德語——對兩德統一以來德語詞語發展的社會語言學剖析
13.對比語言學在德語(第二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14.德語篇章語言學中的銜接和連貫
15.語音遷移對中國學生德語語音習得的影響
16.對比語言學視角下英德兩種語言在教學中的比較
17.論科技德語的發展趨勢
18.通過漢德語言對比探討德語教學策略
19.德語時態運用的視角研究
20.從句法范疇分析德語口語的特殊語法現象
21.基于網絡自主學習的英語語言學課程教改探索
22.《德國配價論和漢語配價研究》學術研討會紀要
23.德英構詞法在德語詞匯教學中的實踐研究分析
24.基于語料的中國德語學習者口語非流利產出研究——特點、原因和對策
25.德語熟語學研究現狀與特征分析
26.論商務英語語言學的理論體系
27.中德敘述語篇中的因果關系結構
28.高校英語語言學教材的建設與思考
29.德語中的陽性泛指及其心理表征
30.項目學習在英語語言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31.當代德語中的中文外來詞及其發展趨勢
32.德語名詞書寫方式的演進
33.管窺我國英語語言學教材的現狀與英語語言學教學
34.淺談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問題及對策分析
35.德英語謂語語序對比及德語教學策略
36.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
37.1984~2013年我國英語語言學教學研究述評
38.英語語言學的發展與研究初探
39.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問題及對策
40.論高校“英語語言學”與“高級英語”課程體系的有機契合
41.國外詞典學論文目錄(續完)
42.英語語言學發展概述
43.手語雙語研究對聾人教育的啟示
44.高師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的問題與改革設想
45.語料庫數據驅動下的中國外語界英語語言學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
46.“英語語言學”課程考評體系改革初探
47.2009、2010年日語語言研究綜述
48.現代漢語格關系研究述評
49.“國培計劃”視閾下高師漢語語言學課程設置新探索
50.英語外來詞對德語的影響
51.淺談大學德語教學中的提問藝術
52.利用英語知識提高德語教學效果
53.德英構詞法對比及在德語詞匯教學中的實踐
54.淺談在德語基礎階段教學中英語的借鑒作用
55.簡述在德語學習中背誦的方法
56.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的宗旨設定與內容設計——以德語系國家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定與修訂為借鏡
57.科學語言和英語統治:德語作為科學語言地位的思考
58.淺議當代德語新詞的構成方式與特點
59.社會需求導向德語專業課程設置分析與構想——以上海電機學院為例
60.德英語謂語語序對比及德語教學策略
61.世紀末的復興——20世紀末的德語戲劇:1980—2000
62.關于上好德語強化教學閱讀課的幾點思考
63.英語與德語情態動詞的比較
64.英語和德語詞序對比研究——從第二語言習得看第三語言習得
65.德語擬聲動詞研究
66.借助音樂提高德語教學效果
67.德語世界的孔子形象
68.解讀希臘羅馬神話與德語語言文化的關系
69.德英對比分析在德語學習中的應用
70.對我校德語教學改革的幾點設想
71.德語中英語外來詞的構成及影響
72.《德語語言大綱》(Profile Deutsch)述評
73.高校德語專業四級考試十年回顧總結與成績分析
74.淺談當代德語的基本特點
75.淺談德語名詞的“性”“數”“格”
76.論大學德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77.德語語音同化現象初探
78.漢語遷移對大學生德語寫作的主要影響
79.德語中的陽性泛指及其心理表征
80.母語在德語語音學習過程中的負遷移
81.德語中名詞性英語外來詞詞性的歸類
82.德語通選課的教學方法研究——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德語通選課的分析
83.從語言結構視角分析德語中的名詞化語體
84.淺談大學非德語專業學生的德語教學
85.馬丁·路德與現代德語
86.美國作為“文學化空間”——德語文學中的美國圖景
87.德語中外來詞的演變與規范
88.英語在德語廣告語中的發展趨勢——以德語雜志《明鏡周刊》中100則廣告為例
89.德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新探索——項目課
90.功能交際法在高職德語教學中的運用
91.淺談語言比較與翻譯在德語教學中的應用
92.高校德語趣味教學之探索——詩歌教學在大學基礎德語教學中的應用
93.情態動詞“能”在交際過程中的義項呈現及其在德語中的相應情態表達
94.德語習得中的英德對比教學
95.德語會話中的簡短反饋語研究
96.非目的語環境下第二語言課堂教學策略的對比研究——以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漢語、法語、德語教學為例
97.商貿德語的教學探索——以江蘇理工學院為例
98.德英對比記憶法在德語教學中的應用
99.上海方言與德語語音的對比分析
100.語言遷移理論對德語教學的啟示
101.淺析德語強化教學的教學模式
102.德語中的同源詞、外來詞和復合詞(德英對比)
103.試析德語寫作的難點及對策
104.非德語專業德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105.因特網輔助德語教學初探
106.德語會話中的言語性反饋信號分析
107.利用遷移理論,學好二外德語
108.德語學習過程中情態小品詞與漢語語氣詞的對比
109.從德語的星期農諺看德國文化
110.淺談如何提高學生的德語聽力水平
111.順口溜在初學德語中的妙用
112.從德國報刊文章用詞分析外國語對德語詞匯發展的影響
113.德語學術界苗族研究文獻史略
114.德語寫作的難點及對策探討
115.對比分析法在德語詞匯初學過程中的應用
116.德語諺語在德語教學中的作用探討
117.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德語教學中的應用
118.德語表達中的英語句法遷移
119.跨文化語境下的德語外來模因
120.德語正字法改革的歷程及其歷史經驗——兼與《通用規范漢字表》比較
121.德語跨文化教學的具體可操作性和可測試性探析
122.英語對德語詞匯習得的正負遷移影響研究
123.中德合作辦學項目的專業德語教學探索
124.2001至2005年中國德語文學研究
125.西南聯大時代的德語教育與德文教授
126.語言教學改革與素質教育——同濟大學“德語項目教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