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發展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0-18 01:46: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技術發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技術發展論文

篇(1)

近年來,人類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日益增加,高檔飲料、果汁、生物制藥等也逐漸成為人們日常消費的主體。推動了食品的加工技術與方法的發展,食品原料中含有的營養成分與風味物質等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就離不開冷凍濃縮技術。

一、冷凍濃縮技術國內外發展現狀

(一)國外發展概況

自上世紀50年代末學者們開始關注冷凍濃縮這一工藝以來,人類對冷凍濃縮技術的研究已有較長的歷史。荷蘭Eindhoven大學Thijssen等在70年代成功地利用奧斯特瓦爾德成熟效應設置了再結晶過程造大冰晶,并建立了冰晶生長與種晶大小及添加量的數學模型,從此冷凍濃縮技術被應用于工業化生產。依此制造的Grenco冷凍濃縮設備在食品工業中用于果汁、葡萄酒、咖啡提取物、牛奶等的濃縮,得到了高質量的產品。

之后,Shirai等為降低成本在采用懸浮結晶冷凍法時將小冰晶凝聚成為大冰晶來減小單位體積冰晶的表面積。研究者以10%(質量分數)的葡萄糖溶液做試料,在0.212K的過冷卻度下,添加占溶液總量6%(質量分數)的種晶,經7h凝聚成直徑為0.77mm~2.85mm的大冰晶。他們還將此方法用于海水淡化及燒酒廢液處理等方面。MarinoRodriguez等[3]對比研究了反滲透法和冷凍濃縮法在從廢水中去除戊酸中的應用,兩種操作方法的經濟運算結果表明冷凍濃縮法的能耗雖是反滲透的五倍,但卻正好折中了反滲透中所用膜的代價。

F.A.Ramos將冷凍濃縮技術應用于一種生長于安第斯山脈的漿果,發現此技術并未改變其果肉的色澤及PH值,并明顯降低了揮發性物質的損失量,且很好地保留了漿果獨特的香味。

OsatoMiyawaki將管式結冰漸進式冷凍濃縮系統應用于咖啡萃取物可其溶液濃縮至30%,含果肉的番茄汁可濃縮至12.5%,而將夾帶有5%果肉的冰相溶解再次經過管狀結冰器濃縮后所得冰相的濃度低至0.25%,如果事先將果肉去除,則番茄汁可濃縮至40%,蔗糖水溶液可由41.8%濃縮至54.8%,且濃縮效果非常好。

(二)國內研究及應用現狀

由于冷凍濃縮的基本原理很簡單,我國傳統的老陳醋生產工藝中就曾應用過冷凍濃縮技術。近年來,該技術在國內已被廣泛應用于各行業中,并在相關理論和設備開發上取得了許多新進展。

1.釀酒業。冷凍濃縮的優勢尤其可用于釀酒產業。冷凍濃縮技術最先在啤酒工業中應用,可在除去冰晶的同時除去形成混濁的多酚、丹寧酸等物質,從而減少啤酒的貯存容積,特別是對冷凍濃縮后的啤酒采用混合水技術可以完全恢復到原來的啤酒。后來,有人通過對葡萄酒進行冷凍分離試驗,發現酒精和還原糖比較易于利用冷凍法在液相中進行濃縮分離,通過冷凍濃縮技術改善了干白葡萄酒的品質。

2.果汁工業。我國是生產甘蔗的大國,將糖蔗改種果蔗并加工成甘蔗汁既解決了甘蔗的銷路,又滿足了人們對果汁日益增長的需要。甘蔗汁的熱敏性很強,對其進行普通的蒸發濃縮極容易使甘蔗汁焦糖化,喪失其特有的風味。應用冷凍濃縮工藝對甘蔗汁的處理,對濃縮前后的甘蔗汁進行了感官上的比較,發現濃縮后的甘蔗汁品質穩定,除了在顏色、氣味、甜味方面感覺更加濃重外,其它基本保持了冷凍濃縮前甘蔗汁的原有風味。

3.制藥業。冷凍濃縮已發展應用到制藥工業,因此它為開發新產品和改良品種大開方便之門,并且通過其高效的加工節省能源。用冷凍濃縮工藝對中藥水提取液進行中試規模的濃縮試驗制取口服液,試驗表明用冷凍濃縮工藝代替真空蒸發濃縮可免去某些口服液制造過程中的醇沉工序,從而改善口服液的口感。

由于木聚糖酶解所得到的低聚木糖溶液常常需要脫水濃縮,如采用真空蒸發濃縮,可能導致低聚木糖在加熱管表面結焦變性,降低產品的質量。江華等研究了低聚木糖溶液冷凍濃縮時的冰晶生長動力學以及懸浮結晶法冷凍濃縮低聚木糖溶液過程中各因素對低聚木糖在固液兩相中分配的影響,為低聚木糖冷凍濃縮過程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二、冷凍技術發展方向

食品冷凍濃縮技術與傳統濃縮方法相比,其濃縮產品的質量是最好的,但仍存在某些問題。當物料粘度高時難以生成大冰晶,且由于迅速冷卻而形成的微小冰晶不能徹底從母液中分離出來,難以回收附在冰晶上的可溶性固形物和一些有效成分,從而限制了它的推廣與使用。

近年來有關冷凍濃縮的理論和技術又取得一些新進展。其中,將冰核細菌(IceNucleation-ActiveBacteria,簡稱INA細菌)用于食品冷凍濃縮中,是生物技術在食品中的一項獨特應用。國外已有相關文獻報道,表明INA細菌可顯著提高食品的過冷點,縮短冷凍時間,節省大量能源;還可促進較大冰晶的生長,使結晶操作成本降低,同時又使分離操作所需費用及因冰晶夾帶所引起的溶質損失減少。

Kumeno等用X.campestrisINXC-1對蛋清冷凍濃縮后加熱形成硬膠,其物理性質如起泡性、穩定性、硬度、粘彈性等均優于常規生產的產品。Minjung等用P.syringae冷凍濃縮蘋果汁,加入細菌的樣品在-2.2℃就出現冰核并開始結冰,而不加細菌的樣品則無結冰現象。

Watanabe等用海藻酸鈣包埋E.ananas制成活性膠囊,加入蛋清中做冷凍試驗,發現加了細菌的約在-3℃就有冰晶析出,而沒加的則在-18℃才有冰晶出現,熔化冰晶階段無顯著差異;又用E.ananas冷凍濃縮檸檬汁,濃縮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回收率高,風味營養成分保持好,GC分析和感官評定均表明與原汁無異。

三、冷凍技術的發展前景

冷凍濃縮技術現已證明優質可靠,極具市場活力。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冷凍濃縮這一低能耗、可生產高質量產品的加工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此方法除了用于濃縮,也可考慮用于有機廢水的處理,活性物質的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同時,整體的冰結晶又是很好的蓄冷、降溫用冷源。這些方面對于保護環境、促進資源的再利用都是很有意義的。

對食品冷凍濃縮技術來說,應在提高冰晶純度、減少固形物損失及降低生產成本方面加以深入研究,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冰核微生物用于食品冷凍濃縮中,屬于生物技術與食品加工相結合的一項高新技術,極富應用潛力。

參考文獻:

篇(2)

要實現供熱技術的進步,關鍵在于抓好二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的技術開發體系;

二是推廣供熱節能新技術。

2城市供熱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2.1集中供熱目前正受到其他采暖(制冷)能源和供應方式的有力競爭

以煤炭為燃料的熱電聯產和集中鍋爐房供熱受到嚴峻挑戰:

一是如何降低初投資(包括熱源、熱網、熱力站的投資);

二是如何完善供熱系統,加強企業管理,降低供熱成本。

2.2二氧化硫污染的問題

我國的供熱鍋爐主要以中小燃煤鍋爐為主,量大面廣。由于中小鍋爐煙氣排放高度低,對城市環境空氣的污染相對較大。控制中小燃煤鍋爐造成的低空污染是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關鍵之一。因而應積極尋求脫硫效率高、運行費用低、一次投資少的好技術項目。

3城市供熱技術未來發展展望

預計今后十年,集中供熱企業將實現由粗放型經營到質量、效益型的轉變,集中供熱效率的提高有賴于技術發展的創新與推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供熱自動化控制水平提高

鍋爐自動控制、換熱站自動控制、無人值守自動供熱機組等將得到廣泛應用、自動化控制水平的提高,不僅保證了供熱的可靠性,而且提高了供熱效率。

3.2大型供熱機組比重增加

一些城市未滿足熱負荷的急劇增加,正建設單機容量100兆瓦以上的大型供熱機組,代替小型供熱機組,200兆瓦以上的供熱機組也在太原、北京、沈陽等城市投入運行,大型供熱機組比重將日益增加。

3.3城市熱、電、冷聯產快速發展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既需供熱又供冷的公用建筑大量增加,一些城市以熱電廠為熱源,實行熱、電、冷聯供。夏季熱負荷的增加,使熱電廠的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3.4分戶計量開始實施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的頒布實施和人們節能意識的提高,以促進供熱系統和節能為目的的采暖分戶計量工作開始實施,溫控閥、熱量表、自力式壓差控制器、自力時流量調節閥、變頻循環水泵、蓄熱器等在供熱系統中推廣應用。

3.5大力推廣鍋爐節能技術

利用鍋爐自動控制,分層給煤燃燒,水泵、風機的變頻調速等技術,高效省煤器等降低鍋爐房能耗指標。

3.6開始使用潔凈燃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境意識的加強,以油、氣、水煤漿等潔凈的燃料代替煤炭而作為都市使用的主要一次能源已成為必然趨勢。部分城市開始發展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熱電廠,已達到高效、節能、減少污染、提高電網調峰能力的目的。

3.7供熱新能源開發方興未艾

地熱能、核能、熱泵、垃圾焚燒、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得到重視,促進了供熱能源結構的調整,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1)地熱能。地球是一座天然的巨大能源庫,它內部蘊藏著大量熱能。地熱能為地球上存儲的全部煤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的一億七千萬倍。地熱能取自“天然的地下鍋爐”,不需要燃燒任何燃料,更省去了復雜龐大的燃料運輸和燃燒系統,避免熱因燃燒而產生的污染,因此是一種清潔、廉價的能源。我國的華北、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蘊藏有地熱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將對改善供熱能源結構、減少污染起巨大作用。

(2)垃圾燃燒等新熱源。垃圾焚燒可實現垃圾的無害化、降量化及資源化,將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用于供熱或發電,使城市垃圾成為新能源變為可能,這既有利于環境保護,又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安裝有近十座垃圾焚燒爐,生產的熱水用于集中供熱。而我國南方深圳等城市也已經有垃圾焚燒的成功的經驗,利用垃圾焚燒技術處理城市垃圾以被越來越多的城市所采納。

(3)核能供熱技術。核能是一種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新能源。核燃料的熱值比煤高270萬倍。核能過去主要用于發電,近幾年已逐步應用于供熱。由于供熱反應堆比發電廠的動力反應對輸出蒸汽或熱水的壓力和溫度低的多,其安全性大大提高,故可靠近城市和熱用戶。另外投資費也大大降低,一般僅為動力對的1/10,其經濟性也可和燃氣、燃油供熱站相比較。清華大學核能研究院開發的5MW試驗性供熱堆已正式投入運行,沈陽熱力公司2×200MW核能供熱機組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核能供熱正在走進百姓生活。

篇(3)

長期以來,我國的數控系統為傳統的封閉式體系結構,CNC只能作為非智能的機床運動控制器。加工過程變量根據經驗以固定參數形式事先設定,加工程序在實際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過CAD/CAM及自動編程系統進行編制。CAD/CAM和CNC之間沒有反饋控制環節,整個制造過程中CNC只是一個封閉式的開環執行機構。在復雜環境以及多變條件下,加工過程中的刀具組合、工件材料、主軸轉速、進給速率、刀具軌跡、切削深度、步長、加工余量等加工參數,無法在現場環境下根據外部干擾和隨機因素實時動態調整,更無法通過反饋控制環節隨機修正CAD/CAM中的設定量,因而影響CNC的工作效率和產品加工質量。由此可見,傳統CNC系統的這種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閉式體系結構,限制了CNC向多變量智能化控制發展,己不適應日益復雜的制造過程,因此,大力發展以數控技術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技術已成為我們國家加速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和國家地位的重要途徑。

2.數控技術的發展趨勢

數控技術的應用不但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使制造業成為工業化的象征,而且隨著數控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領域的擴大,他對國計民生的一些重要行業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目前世界上數控技術發展的趨勢來看,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2.1高精度、高速度的發展趨勢

盡管十多年前就出現高精度高速度的趨勢,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高精度、高速度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目前正在向著精度和速度的極限發展。

效率、質量是先進制造技術的主體。高速、高精加工技術可極大地提高效率,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縮短生產周期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為此日本先端技術研究會將其列為5大現代制造技術之一,國際生產工程學會將其確定為21世紀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在轎車工業領域,年產30萬輛的生產節拍是40秒/輛,而且多品種加工是轎車裝備必須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業領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為薄壁和薄筋,剛度很差,材料為鋁或鋁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況下,才能對這些筋、壁進行加工。近來采用大型整體鋁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來制造機翼、機身等大型零件來替代多個零件通過眾多的鉚釘、螺釘和其他聯結方式拼裝,使構件的強度、剛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這些都對加工裝備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2.25軸聯動加工和復合加工機床快速發展

采用5軸聯動對三維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幾何形狀進行切削,不僅光潔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認為,1臺5軸聯動機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臺3軸聯動機床,特別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銑刀進行高速銑削淬硬鋼零件時,5軸聯動加工可比3軸聯動加工發揮更高的效益。但過去因5軸聯動數控系統、主機結構復雜等原因,其價格要比3軸聯動數控機床高出數倍,加之編程技術難度較大,制約了5軸聯動機床的發展。當前由于電主軸的出現,使得實現5軸聯動加工的復合主軸頭結構大為簡化,其制造難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數控系統的價格差距縮小。因此促進了復合主軸頭類型5軸聯動機床和復合加工機床(含5面加工機床)的發展。

2.3智能化、開放式、網絡化成為當代數控系統發展的主要趨勢

21世紀的數控裝備將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統,智能化的內容包括在數控系統中的各個方面: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質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過程的自適應控制,工藝參數自動生成;為提高驅動性能及使用連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饋控制、電機參數的自適應運算、自動識別負自動選定模型、自整定等;簡化編程、簡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動編程、智能化的人機界面等;還有智能診斷、智能監控方面的內容、方便系統的診斷及維修等。為解決傳統的數控系統封閉性和數控應用軟件的產業化生產存在的問題。

目前許多國家對開放式數控系統進行研究,數控系統開放化已經成為數控系統的未來之路。所謂開放式數控系統就是數控系統的開發可以在統一的運行平臺上,面向機床廠家和最終用戶,通過改變、增加或剪裁結構對象(數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將用戶的特殊應用和技術訣竅集成到控制系統中,快速實現不同品種、不同檔次的開放式數控系統,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的名牌產品。目前開放式數控系統的體系結構規范、通信規范、配置規范、運行平臺、數控系統功能庫以及數控系統功能軟件開發工具等是當前研究的核心。網絡化數控裝備是近兩年國際著名機床博覽會的一個新亮點。數控裝備的網絡化將極大地滿足生產線、制造系統、制造企業對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實現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虛擬企業、全球制造的基礎單元。國內外一些著名數控機床和數控系統制造公司都在近兩年推出了相關的新概念和樣機,反映了數控機床加工向網絡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3.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數控技術重視,它的發展越發迅速。文中簡要陳述當前的發展趨勢,另外數控技術的正不斷走向集成化,并行化,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王立新.淺談數控技術的發展趨勢[J].赤峰學院學報.2007.

[2]董淳.數控系統技術發展的新趨勢[J].可編程控制器與工廠自動化.2006.

[3]張亞力.簡述數控發展的新趨勢[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05.

篇(4)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長和集中,世界各國對水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地球上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淡水資源缺乏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在尋求淡水資源方面各國紛紛把目光投向大海。據統計目前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水,其中嚴重缺水的已達20個,嚴重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海洋中水的儲量為1338×107億m3,占全球的96.8,有著巨大的水資源,如何把它變為能被人類利用的淡水,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海水淡化就是要將高鹽度的海水通過一系列的過程轉變為低鹽度的海水。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有:1)真空冷凍—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新技術是依據海水的三相點理論,使海水同時蒸發與結冰得一種低能耗,輕腐蝕結垢的海水淡化方法;2)蒸餾法工藝簡單易于實現,但存在能耗多、成本費用高的缺

點;3)反滲透海水淡化方法是膜分離法的一種,即利用反滲透膜的分離作用使海水脫鹽,過程中不存在相變,因此與蒸餾法相比能耗較低,有著很大的發展前途,成為世界高科技競相開發的熱點。

隨著海水淡化技術的提高及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世界各地正在興建或計劃興建許多大型海水淡化工廠,一個海水淡化的新時代已經來臨。

1真空冷凍及其特點

1.1真空冷凍原理

海水三相點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達到平衡的一個特殊點。若壓力或溫度偏離該三相點,平衡被破壞,三相會自動趨于一相或兩相。真空冷凍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點原理,以水自身為制冷劑,使海水同時蒸發與結冰,冰晶再經分離、洗滌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種低成本的淡化方法。與蒸餾法、膜法相比,能耗低,腐蝕、結垢輕,預處理簡單,設備投資小,并可處理高含鹽量的海水,是一種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國外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研究,但目前為止尚沒有商業化,主要原因在于過程中產生的三相點蒸汽難以去除和冰晶的輸送、洗滌較難。華東理工大學研究開發的真空凍—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術采用低溫金屬表面,使三相點蒸汽直接冷凝成冰的方法,成功的解決了蒸汽的去除問題,并在實驗室完成了小型試驗裝置。真空冷凍—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術工藝包括脫氣、預冷、蒸發結晶、冰晶洗滌、蒸汽冷凝等步驟,淡

化水產品可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

1.2工藝研究

1.2.1脫氣

由于海水中溶有的不凝性氣體在低壓條件下將幾乎全部釋放,且又不會在冷凝器內冷凝。這將升高系統的壓力,使蒸發結晶器內壓力高于二相點壓力,破壞操作的進行。顯然減壓脫氣法適合本系統。

1.2.2預冷

海水脫氣后可與蒸發結晶器內排出的濃鹽水和淡化水產生熱交換,預冷至海水的冰點附近。

1.2.3溫度和壓力

它們是影響海水蒸發與結冰速率的主要因素。

1.2.4冰—鹽水是一固液系統

普通的分離方法均可使冰—鹽水得到分離,但分離方法不同,得到的冰晶含鹽量也不同。實驗結果表明減壓過濾方法得到的冰晶含鹽量比常壓過濾方法得到的冰晶含鹽量低得多。

1.2.5蒸汽冷凝

在蒸發結晶器內,除海水析出冰晶以外,還將產生大量的蒸汽,這些蒸汽必須及時移走,才能使海水不斷蒸發與結冰。

2蒸餾法海水淡化及其特點

2.1蒸餾法原理

把海水加熱使之沸騰蒸發,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過程即為蒸餾法。蒸餾法是最早采用的淡化法,其優點是結構簡單、操作容易,所得淡水水質好等。蒸餾法有很多種,如多效蒸發、多級閃蒸、壓氣蒸餾、膜蒸餾等。

2.2蒸餾法特點

多效蒸發是一種較早應用的海水淡化法,由于結垢和腐蝕等問題,后被多級閃蒸法所取代。

2.2.1多級閃蒸

多級閃蒸是一種在20世紀50年展起來的海水淡化法,其原理是海水經過預熱后,進入閃蒸室,該閃蒸室的壓力低于將要進入的鹽水所對應的飽和蒸汽壓力,鹽水進入后即因過熱而進行閃蒸。閃蒸出的蒸汽冷凝后即為淡水。由于它的安全可靠,因此發展迅速,中東許多產油國所建的海水淡化工廠,大多采用多級閃蒸法,并且與發電廠結合。如阿聯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多級閃蒸海水淡化廠,就是與發電廠聯合生[2]。

2.2.2壓汽蒸餾

利用機械壓縮機把蒸汽壓縮、升壓和升溫(溫度升高10℃左右),并作為加熱和使海水蒸發的熱源,因此壓汽蒸餾在運行后不需外部提供加熱蒸汽,靠機械能轉化為熱能,過程效率高、比能耗低,而且過程不需冷卻水,結構緊湊,但壓汽機造價較高,容易腐蝕、結垢難于進一步大型化。

2.2.3膜蒸餾

熱海水接觸憎水微孔膜,由于膜另一側溫度較低,相應的飽和蒸汽壓亦低,膜面上的海水蒸發并透過膜的微孔到低壓側并在冷凝面凝結為純度較高的淡水。膜只起到汽水分離器和增加蒸發面積的作用。

3電滲析

電滲析是利用具有選擇透過性的離子交換膜在外加直流電場的作用下,使水中的離子定向遷移,并有選擇地通過帶有不同電荷的離子交換膜,從而達到溶質和溶劑分離的過程。電滲析主要有頻繁倒機電滲析(EDR)、填充離子交換樹脂電滲析,電滲析過程對不帶電荷的物質如有機物、膠體、細菌、懸浮物等無脫除能力。因此電滲析用于淡化制備飲用水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4海水反滲透淡化

反滲透海水淡化是一種以壓力為驅動力的膜分離過程,是當今海水淡化領域研究、開發的熱點[3]。

4.1國際反滲透淡化技術發展現狀

目前反滲透膜的脫鹽率高于99.3,透水通量大大增加,抗污染和抗氧化能力不斷提高。反滲透海水淡化的技術進步表現在如下方面:

4.1.1反滲透膜的性能明顯提高

目前的反滲透復合膜系采用芳香族聚胺的材料,特征水通量是1978年的2倍,鹽的透過率大約是1978年的四分之一。

4.1.2功交換器的研制成功

一種新型能量回收裝置已經成功地用于海水反滲透淡化系統上,這種交換器是1998年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的一個新里程碑。

4.1.3段間能量回收透平的成功應用

段間能量回收透平適合于鹽含量較低的海水淡化系統,它可以增加系統的產水量或降低系統的能量消耗。

4.1.4微濾技術用于海水預處理[4]

采用微濾(或超濾)作為海水反滲透的預處理,不需加入絮凝劑、殺菌劑和余氯脫除劑等化學藥品同時也省去了保安過濾器,此技術由于改進了進水水質,不僅延長了反滲透膜的使用壽命,而且有助于

提高系統的回收率、降低運行費用。

4.1.5納濾技術在預處理中的應用[5]

沙特阿拉伯的SWCC,成功地開發出納濾(NF)作為海水的預處理技術,用于脫除硬度和總溶解固體,從而提高海水反滲透的操作壓力和系統的回收率,保證膜組件的運行安全。

4.1.6淡化成本的明顯下降

由于膜的性能不斷提高,高壓泵和能量回收裝置的性能持續進步,各種預處理新工藝的不斷提出,促使設備的運行管理更為簡單;更由于國際市場一體化的傾向,加大了海水淡化工程公司之間的競爭,使得設備的投資費用不斷降低,從而使反滲透海水淡化的造水成本不斷下降。

4.2國內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

據初步估計,國內運轉產水量大于100m3/d的反滲透淡化裝置總數量不少于500臺。用于海水淡化的有浙江省山鎮的500m3/d的反滲透淡化工程、浙江省泗縣馬跡山的350m3/d的反滲透淡化工程、以及遼寧省長海縣的1000m3/d的反滲透淡化工程

等。

目前,國內海水所用反滲透復合膜均從國外進口,國產反滲透膜與國外產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滲透膜是海水淡化的核心,其國產化與產業化若不能解決,勢必影響我國此領域將來的發展。淡化技術的關鍵在于反滲透膜具有較大的透水性和脫鹽率,目前在海水淡化中使用的反滲透膜主要有醋酸纖維素系列膜(CA)和聚酰胺系列膜(PS)。它們均由有機高分子構成,雖然具有制作工藝簡單、成本低等優點,但應用于海水淡化領域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化學穩定性差、機械強度低等。這些缺陷限制了反滲透法處理海水技術的實用化和產業化。無機材料本身性能的優勢,使得無機膜替代有機膜應用在這方面成為可能。預計反滲透技術將是21世紀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專家普遍認為反滲透海水淡化具有投資費省、能耗低等優點。

5結語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危機今后將愈加嚴重,而海水淡化是解決水問題的唯一途徑。海水淡化的成本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鑒于自來水價格很低,因此淡化成本就不能太高。淡化水的成本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它不僅與淡化方法有關,而且與工藝設計、選材、給水和淡化的水質、比能耗、地理、當地能源價格、投資來源、管理體制有密切關系。比較各種淡化方法,

反滲透淡化法的投資費和運行費都是低的。預計反滲透技術將是21世紀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

參考文獻:

1JBarduhn[J]ChemicalEngineeingProgress1975,71(111)80-87

2林斯清’海水和苦咸水淡化[J]’水處理技術2001(21).1

3譚永文’蕭山500噸/日反滲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J]’膜科學與技術2000,4(20):2

4MarkWilfPhDKennethKlinko[J]采用新的前處理方法和改進膜性能對KL海水淡化系統的影響[A]’美國海

篇(5)

一、光纖技術發展的特點

1.網絡的發展對光纖提出新的要求

(1)擴大單一波長的傳輸容量。目前,單一波長的傳輸容量已達到40Gbit/s,并進行160Gbit/s的研究。40Gbit/s以上傳輸對光纖的PMD提出一定要求。(2)實現超長距離傳輸。論文百事通無中繼傳輸是骨干傳輸網的理想,目前一些公司已采用色散齊理技術,實現2000-5000km的無電中繼傳輸;有的采用拉曼光放大技術,更大地延長光傳輸距離。(3)適應DWDM技術的運用。目前運用32×2.5Gbit/sDWDM系統,該系統對光纖的非線性指標提出了更高要求;ITU-T對光纖的非線性屬性及測試方法的標準(G.650.2)已完成,對光纖的有效面積提出相應指標,對G.655光纖的非線性特性會有改善。

2.新型光纖產品的不斷出現

(1)用于長途通信的新型大容量長距離光纖。康寧公司推出的PureModePM系列新型光纖,利用了偏振傳輸和復合包層,用于10Gbit/s以上的DWDM系統中,很適合于拉曼放大器的開發與應用。Alcatelcable推出的TeralightUltra光纖,已有傳輸100km長度以上單信道40Gbit/s、總容量10.2Tbit/s的記錄。一些公司開發負色散大有效面積的光纖,提高了非線性指標的要求,簡化了色散補償方案,在長距離無再生傳輸和海底光纜長距離通信中效果很好。

(2)用于城域網通信的新型低水峰光纖。在城域網設計中,要考慮簡化設備、降低成本和非波分復用技術應用的可能性。低水峰光纖在1360-1460nm的延伸波段使帶寬被大大擴展,使CWDM系統被優化,增大了傳輸信道、增長了傳輸距離。一些城域網設計,要求光纖的水峰低和具有負色散值,可抵消光源光器件的正色散,可組合運用這種負色散光纖與G.652光纖或G.655標準光纖,利用它來做色散補償,避免色散補償設計,節約成本。

(3)用于局域網的新型多模光纖。隨著局域網、用戶住地網的高速發展,大量綜合布線系統采用多模光纖代替數字電纜,多模光纖市場份額逐漸加大。選用多模光纖,是因為局域網傳輸距離較短,雖然多模光纖比單模光纖價格貴50%-100%,但它所配套的光器件可選用發光二極管,價格比激光管便宜,且多模光纖有較大的芯徑與數值孔徑,易連接與耦合,相應的連接器、耦合器等元器件價格也低。ITU-T至今未接受62.5/125μm型多模光纖標準,因局域網發展的需要,它仍然得到了廣泛使用。而ITU-T推薦的G.651光纖,即50/125μm的標準型多模光纖,其芯徑較小、耦合與連接困難一些。針對此問題,有的公司進行了改進,研制出新型的5O/125μm光纖漸變型(G1)光纖,區別于傳統的50/125μm光纖纖芯的梯度折射率分布,將帶寬的正態分布進行了調整,以配合850nm和1300nm兩個窗口的運用。

3.光纜技術發展的特點

(1)光纜結構使用網絡環境有明確的光纖類型選擇,如干線網光纖、城域網光纖等,這決定了大范圍內光纜光纖傳輸特性的要求,具體運用的條件,還有可依據的細分的標準及指標。(2)光纜結構除考慮光纜使用環境條件外,與其施工和維護方法有關,必須統一考慮,配套設計。(3)光纜新材料的出現,促進了光纜結構改進,如干式阻水料、納米材料、“干纜芯”式、生態光纜、海底和淺水光纜、微型光纜、全介質自承式光纜、架空地線光纜等的采用,使光纜性能有明顯改進。

二、光纖光纜技術發展值得思考的問題

1.積極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1997年以來,國內光通信核心技術專利是90件,自主申請的有9件。作為世界第二光纜大國,應該把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爭取創造更多的光纖光纜專利。

2.開發具有先進技術水平、與使用環境、施工技術相配套的新產品。光纜的結構依賴于使用的環境條件和施工的具體要求,今后,光纜建設的重點將會隨著接入網、用戶住地網的建設不斷展開,新一代的光纜結構和施工技術會基于,如微型光纜、吹入或漂浮安裝,及迷你型微管或小管系統的全套技術,有一系列新的變化,充分利用有限的敷設空間。目前我國創新的成份太少,在接入網、用戶住地網中,多采用一些國產的光電纜產品。

篇(6)

目前國內光纖光纜的生產能力過剩,供大于求。特種光纖如FTTH用光纖仍需進口,但總量不大,國內生產光纖光纜價格與國際市場沒有差別,成本無法再降,已經是零利潤,在國際市場沒有太強競爭力,出口量很小。二十年來的光技術的兩個主要發展,WDM和PON,這兩個已經相對比較成熟。多業務傳輸發展平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更有效承載以太網業務、數據業務,另一方面是向業務方面發展。AS0N的現狀是目前的系統只是在設備中,或是在網絡中實現了一些功能,但是一些核心作用還沒有達到。

二、光纖通信技術的趨勢及展望

目前在光通信領域有幾個發展熱點即超高速傳輸系統、超大容量WDM系統、光傳送聯網技術、新一代的光纖、IPoverOptical以及光接入網技術。

(一)向超高速系統的發展

目前10Gbps系統已開始大批量裝備網絡,主要在北美,在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也已開始大量應用。但是,10Gbps系統對于光纜極化模色散比較敏感,而已經鋪設的光纜并不一定都能滿足開通和使用10Gbps系統的要求,需要實際測試,驗證合格后才能安裝開通。它的比較現實的出路是轉向光的復用方式。光復用方式有很多種,但目前只有波分復用(WDM)方式進入了大規模商用階段,而其它方式尚處于試驗研究階段。

(二)向超大容量WDM系統的演進

采用電的時分復用系統的擴容潛力已盡,然而光纖的200nm可用帶寬資源僅僅利用率低于1%,還有99%的資源尚待發掘。如果將多個發送波長適當錯開的光源信號同時在一級光纖上傳送,則可大大增加光纖的信息傳輸容量,這就是波分復用(WDM)的基本思路。基于WDM應用的巨大好處及近幾年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和市場的驅動,波分復用系統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全球實際鋪設的WDM系統已超過3000個,而實用化系統的最大容量已達320Gbps(2×16×10Gbps),美國朗訊公司已宣布將推出80個波長的WDM系統,其總容量可達200Gbps(80×2.5Gbps)或400Gbps(40×10Gbps)。實驗室的最高水平則已達到2.6Tbps(13×20Gbps)。預計不久的將來,實用化系統的容量即可達到1Tbps的水平。

(三)實現光聯網

上述實用化的波分復用系統技術盡管具有巨大的傳輸容量,但基本上是以點到點通信為基礎的系統,其靈活性和可靠性還不夠理想。如果在光路上也能實現類似SDH在電路上的分插功能和交叉連接功能的話,無疑將增加新一層的威力。根據這一基本思路,光光聯網既可以實現超大容量光網絡和網絡擴展性、重構性、透明性,又允許網絡的節點數和業務量的不斷增長、互連任何系統和不同制式的信號。

由于光聯網具有潛在的巨大優勢,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預研,特別是美國國防部預研局(DARPA)資助了一系列光聯網項目。光聯網已經成為繼SDH電聯網以后的又一新的光通信發展。建設一個最大透明的、高度靈活的和超大容量的國家骨干光網絡,不僅可以為未來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JJ)奠定一個堅實的物理基礎,而且也對我國下一世紀的信息產業和國民經濟的騰飛以及國家的安全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四)開發新代的光纖

傳統的G.652單模光纖在適應上述超高速長距離傳送網絡的發展需要方面已暴露出力不從心的態勢,開發新型光纖已成為開發下一代網絡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為了適應干線網和城域網的不同發展需要,已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新型光纖,即非零色散光(G.655光纖)和無水吸收峰光纖(全波光纖)。其中,全波光纖將是以后開發的重點,也是現在研究的熱點。從長遠來看,BPON技術無可爭議地將是未來寬帶接入技術的發展方向,但從當前技術發展、成本及應用需求的實際狀況看,它距離實現廣泛應用于電信接入網絡這一最終目標還會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五)IPoverSDH與IpoverOptical

以lP業務為主的數據業務是當前世界信息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因而能否有效地支持JP業務已成為新技術能否有長遠技術壽命的標志。目前,ATM和SDH均能支持lP,分別稱為IPoverATM和IPoverSDH兩者各有千秋。但從長遠看,當IP業務量逐漸增加,需要高于2.4吉位每秒的鏈路容量時,則有可能最終會省掉中間的SDH層,IP直接在光路上跑,形成十分簡單統一的IP網結構(IPoverOptical)。三種IP傳送技術都將在電信網發展的不同時期和網絡的不同部分發揮自己應有的歷史作用。但從面向未來的視角看。IPoverOptical將是最具長遠生命力的技術。特別是隨著IP業務逐漸成為網絡的主導業務后,這種對JP業務最理想的傳送技術將會成為未來網絡特別是骨干網的主導傳送技術。

(六)解決全網瓶頸的手段一光接入網

近幾年,網絡的核心部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交換,還是傳輸都己更新了好幾代。不久,網絡的這一部分將成為全數字化的、軟件主宰和控制的、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網絡,而另一方面,現存的接入網仍然是被雙絞線銅線主宰的(90%以上)、原始落后的模擬系統。兩者在技術上存在巨大的反差,制約全網的進一步發展。為了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大力發展光接入網技術。因為光接入網有以下幾個優點:(1)減少維護管理費用和故障率;(2)配合本地網絡結構的調整,減少節點,擴大覆蓋;(3)充分利用光纖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好處;(4)建設透明光網絡,迎接多媒體時代。

參考文獻:

[1]趙興富,現代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與趨勢.電力系統通信[J].2005(11):27-28.

篇(7)

二、數控技術發展趨勢

(一)性能發展方向

(1)高速高精高效化。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機械制造技術的關鍵性能指標。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統以及帶高分辨率絕對式檢測元件的交流數字伺服系統,同時采取了改善機床動態、靜態特性等有效措施,機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2)柔性化。包含兩方面:數控系統本身的柔性,數控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功能覆蓋面大,可裁剪性強,便于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群控系統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統能依據不同生產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動進行動態調整,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群控系統的效能。(3)工藝復合性和多軸化。以減少工序、輔助時間為主要目的的一種復合加工,正朝著多軸、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發展。數控機床的工藝復合化是指工件在一臺機床上一次裝夾后,通過自動換刀、旋轉主軸頭或轉臺等各種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復合加工。數控技術軸,西門子880系統控制軸數可達24軸。(4)實時智能化。而人工智能則試圖用計算模型實現人類的各種智能行為

(二)功能發展方向

(1)用戶界面圖形化。用戶界面是數控系統與使用者之間的對話接口。由于不同用戶對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開發用戶界面的工作量極大,用戶界面成為計算機軟件研制中最困難的部分之一。圖形用戶界面極大地方便了非專業用戶的使用,人們可以通過窗口和菜單進行操作,便于藍圖編程和快速編程、三維彩色立體動態圖形顯示、圖形模擬、圖形動態跟蹤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視圖和局部顯示比例縮放功能的實現。(2)科學計算可視化。科學計算可視化可用于高效處理數據和解釋數據,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語言表達,而可以直接使用圖形、圖像、動畫等可視信息。可視化技術與虛擬環境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拓寬了應用領域,如無圖紙設計、虛擬樣機技術等,這對縮短產品設計周期、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具有重要意義。(3)多媒體技術應用。多媒體技術集計算機、聲像和通信技術于一體,使計算機具有綜合處理聲音、文字、圖像和視頻信息的能力。在數控技術領域,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信息處理綜合化、智能化,在實時監控系統和生產現場設備的故障診斷、生產過程參數監測等方面有著重大的應用價值。

(三)體系結構的發展

(1)集成化。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規模可編程集成電路FPGA、EPLD、CPLD以及專用集成電路ASIC芯片,可提高數控系統的集成度和軟硬件運行速度。應用FPD平板顯示技術,可提高顯示器性能。平板顯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輕、體積小、功耗低、便于攜帶等優點,可實現超大尺寸顯示,成為和CRT抗衡的新興顯示技術,是21世紀顯示技術的主流。應用先進封裝和互連技術,將半導體和表面安裝技術融為一體。通過提高集成電路密度、減少互連長度和數量來降低產品價格,改進性能,減小組件尺寸,提高系統的可*性。(2)模塊化。硬件模塊化易于實現數控系統的集成化和標準化。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將基本模塊,如CPU、存儲器、位置伺服、PLC、輸入輸出接口、通訊等模塊,作成標準的系列化產品,通過積木方式進行功能裁剪和模塊數量的增減,構成不同檔次的數控系統。(3)網絡化。機床聯網可進行遠程控制和無人化操作。通過機床聯網,可在任何一臺機床上對其它機床進行編程、設定、操作、運行,不同機床的畫面可同時顯示在每一臺機床的屏幕上。(4)通用型開放式閉環控制模式。由于制造過程是一個具有多變量控制和加工工藝綜合作用的復雜過程,包含諸如加工尺寸、形狀、振動、噪聲、溫度和熱變形等各種變化因素,因此,要實現加工過程的多目標優化,必須采用多變量的閉環控制,在實時加工過程中動態調整加工過程變量。加工過程中采用開放式通用型實時動態全閉環控制模式,易于將計算機實時智能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CAD/CAM、伺服控制、自適應控制、動態數據管理及動態刀具補償、動態仿真等高新技術融于一體,構成嚴密的制造過程閉環控制體系,從而實現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

三、智能化新一代PCNC數控系統

當前開發研究適應于復雜制造過程的、具有閉環控制體系結構的、智能化新一代PCNC數控系統已成為可能。智能化新一代PCNC數控系統將計算機智能技術、網絡技術、CAD/CAM、伺服控制、自適應控制、動態數據管理及動態刀具補償、動態仿真等高新技術融于一體,形成嚴密的制造過程閉環控制體系。

職稱中心

參考文獻:

[1]電動機降壓起動器的選擇與分析,凌浩,2000.12vol.20P66.

篇(8)

20世紀70年代以前,產品的技術相對比較簡單,一個新產品上市,很快就會有相同功能的產品跟著上市。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CIMS技術的大力推廣應用,包括有CIMS實驗工程中心和7個開放實驗室的研究環境已建成。在全國范圍內,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項目,諸如CIMS軟件工程與標準化、開放式系統結構與發展戰略,CIMS總體與集成技術、產品設計自動化、工藝設計自動化、柔性制造技術、管理與決策信息系統、質量保證技術、網絡與數據庫技術以及系統理論和方法等均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不同程度的進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機械制造企業和絕大部分中小型機械制造企業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統,底層基礎自動化還十分薄弱,數控機床由于編程復雜,還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因此,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制造業仍然存在一個階段性的整體上的差距。

目前,我國已加入WTO,機械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新的機遇。因此,我國機械制造業不能單純的沿著20世紀凸輪及其機構為基礎采用專用機床、專用夾具、專用刀具組成的流水式生產線——剛性自動化發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發展,即全球化、網絡化、虛擬化、自動化、綠色化。

二、機械制造技術的特點

做好基礎自動化的工作仍是我國制造企業一項十分緊迫而艱巨的任務。但加工中心無論是數量還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編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還很有限。因此,我們要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在看到國際上制造業發展趨勢的同時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

1.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系統工程

先進制造技術特別強調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傳感技術、自動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現代系統管理技術在產品設計、制造和生產組織管理、銷售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應用。它要不斷吸收各種高新技術成果與傳統制造技術相結合,使制造技術成為能駕馭生產過程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統工程。

2.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綜合性技術

先進制造技術應用的目標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和促進國家經濟和綜合實力的增長。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過程本身,它涉及產品從市場調研、產品開發及工藝設計、生產準備、加工制造、售后服務等產品壽命周期的所有內容,并將它們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便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機械制造技術是市場競爭要素的統一體

市場競爭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產率。隨著市場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制造業要贏得市場競爭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為以時間為核心的時間、成本和質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進制造技術把這三個矛盾有機結合起來,使三者達到了統一。

4.機械制造技術是一個世界性技術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市場的形成,發達國家通過金融、經濟、科技手段爭奪市場,傾銷產品,輸出資本,使得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為適應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個國家的先進制造技術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應能支持該國制造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同時,機械制造技術是面向21世紀的技術,應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應是有明確范疇的新的技術領域。

三、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方向

先進制造技術是制造技術的最新發展階段,是由傳統的制造技術發展起來的,既保持了過去制造技術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斷吸收各種高新技術成果,并滲透到產品生產的所有領域及其全部過程。

20世紀80年代,隨著掃描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入納米尺度,納米技術是指實現納米級精度,是一種在納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結構,物質特性及相互作用與運動,并運用這種技術為人類服務的高新技術,納米技術對制造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應用范圍將非常廣泛,包括納米材料技術、納米加工技術、納米裝配技術和納米測量技術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達到納米級,在21世紀初開發的分子束生長技術、離子注入技術和材料合成、掃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達到0.0003~0.0001μm,現在精密工程正向其終極目標——原子級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說,可以做到移動原子級別的加工。

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術,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細加工、納米技術為代表,將進入微型機械電子技術和微型機器人的時代;二是機械制造的高度自動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進一步發展為代表。

1.精密成形技術成形制造技術包括鑄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術包括:精密鑄造(濕膜精密成形鑄造、剛型精密成形鑄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鍛壓(冷濕精密成形、精密沖裁)、精密熱塑性成形、精密焊接與切割等。

2.無切削液加工無切削液加工的主要應用領域是機械加工行業,無切削液加工簡化了工藝、減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卻液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廢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術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術(RPM),其設計突破了傳統加工技術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則,而采用添加、累積的原理。其代表性技術有分層實體制造(LOM),熔化沉積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藝和技術不僅減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縮短了開發周期、減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藝的改進對環境起到保護作用,因此被稱為綠色制造工藝。綠色制造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制造業中的體現。這一切除了工藝革新外,還必須依靠信息技術,通過計算機的模擬、仿真,才能實現。

四、結論

現代制造技術是現代技術和工業創新的集成,是國家制造業的水平的主要標志,也是國家工業的基礎和支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產品的要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要求品種要多樣、更新要快捷、質量要高檔、使用要方便、價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觀、自動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務要好、要滿足人們越來越高的要求,就必須采用先進的機械制造技術。因此,我們應抓住機遇,了解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現狀,把握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使我國現代制造業與世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摘要】機械制造技術不僅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國際間科技競爭的重點。本文對我國機械制造技術的現狀及技術特點進行分析,并簡述了21世紀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特點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篇(9)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長和集中,世界各國對水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地球上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淡水資源缺乏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在尋求淡水資源方面各國紛紛把目光投向大海。據統計目前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水,其中嚴重缺水的已達20個,嚴重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海洋中水的儲量為1338×107億m3,占全球的96.8,有著巨大的水資源,如何把它變為能被人類利用的淡水,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海水淡化就是要將高鹽度的海水通過一系列的過程轉變為低鹽度的海水。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有:1)真空冷凍—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新技術是依據海水的三相點理論,使海水同時蒸發與結冰得一種低能耗,輕腐蝕結垢的海水淡化方法;2)蒸餾法工藝簡單易于實現,但存在能耗多、成本費用高的缺

點;3)反滲透海水淡化方法是膜分離法的一種,即利用反滲透膜的分離作用使海水脫鹽,過程中不存在相變,因此與蒸餾法相比能耗較低,有著很大的發展前途,成為世界高科技競相開發的熱點。

隨著海水淡化技術的提高及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世界各地正在興建或計劃興建許多大型海水淡化工廠,一個海水淡化的新時代已經來臨。

1真空冷凍及其特點

1.1真空冷凍原理

海水三相點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達到平衡的一個特殊點。若壓力或溫度偏離該三相點,平衡被破壞,三相會自動趨于一相或兩相。真空冷凍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點原理,以水自身為制冷劑,使海水同時蒸發與結冰,冰晶再經分離、洗滌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種低成本的淡化方法。與蒸餾法、膜法相比,能耗低,腐蝕、結垢輕,預處理簡單,設備投資小,并可處理高含鹽量的海水,是一種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國外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研究,但目前為止尚沒有商業化,主要原因在于過程中產生的三相點蒸汽難以去除和冰晶的輸送、洗滌較難。華東理工大學研究開發的真空凍—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術采用低溫金屬表面,使三相點蒸汽直接冷凝成冰的方法,成功的解決了蒸汽的去除問題,并在實驗室完成了小型試驗裝置。真空冷凍—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術工藝包括脫氣、預冷、蒸發結晶、冰晶洗滌、蒸汽冷凝等步驟,淡

化水產品可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

1.2工藝研究

1.2.1脫氣

由于海水中溶有的不凝性氣體在低壓條件下將幾乎全部釋放,且又不會在冷凝器內冷凝。這將升高系統的壓力,使蒸發結晶器內壓力高于二相點壓力,破壞操作的進行。顯然減壓脫氣法適合本系統。

1.2.2預冷

海水脫氣后可與蒸發結晶器內排出的濃鹽水和淡化水產生熱交換,預冷至海水的冰點附近。

1.2.3溫度和壓力

它們是影響海水蒸發與結冰速率的主要因素。

1.2.4冰—鹽水是一固液系統

普通的分離方法均可使冰—鹽水得到分離,但分離方法不同,得到的冰晶含鹽量也不同。實驗結果表明減壓過濾方法得到的冰晶含鹽量比常壓過濾方法得到的冰晶含鹽量低得多。

1.2.5蒸汽冷凝

在蒸發結晶器內,除海水析出冰晶以外,還將產生大量的蒸汽,這些蒸汽必須及時移走,才能使海水不斷蒸發與結冰。

2蒸餾法海水淡化及其特點

2.1蒸餾法原理

把海水加熱使之沸騰蒸發,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過程即為蒸餾法。蒸餾法是最早采用的淡化法,其優點是結構簡單、操作容易,所得淡水水質好等。蒸餾法有很多種,如多效蒸發、多級閃蒸、壓氣蒸餾、膜蒸餾等。

2.2蒸餾法特點

多效蒸發是一種較早應用的海水淡化法,由于結垢和腐蝕等問題,后被多級閃蒸法所取代。

2.2.1多級閃蒸

多級閃蒸是一種在20世紀50年展起來的海水淡化法,其原理是海水經過預熱后,進入閃蒸室,該閃蒸室的壓力低于將要進入的鹽水所對應的飽和蒸汽壓力,鹽水進入后即因過熱而進行閃蒸。閃蒸出的蒸汽冷凝后即為淡水。由于它的安全可靠,因此發展迅速,中東許多產油國所建的海水淡化工廠,大多采用多級閃蒸法,并且與發電廠結合。如阿聯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多級閃蒸海水淡化廠,就是與發電廠聯合生[2]。

2.2.2壓汽蒸餾

利用機械壓縮機把蒸汽壓縮、升壓和升溫(溫度升高10℃左右),并作為加熱和使海水蒸發的熱源,因此壓汽蒸餾在運行后不需外部提供加熱蒸汽,靠機械能轉化為熱能,過程效率高、比能耗低,而且過程不需冷卻水,結構緊湊,但壓汽機造價較高,容易腐蝕、結垢難于進一步大型化。

2.2.3膜蒸餾

熱海水接觸憎水微孔膜,由于膜另一側溫度較低,相應的飽和蒸汽壓亦低,膜面上的海水蒸發并透過膜的微孔到低壓側并在冷凝面凝結為純度較高的淡水。膜只起到汽水分離器和增加蒸發面積的作用。

3電滲析

電滲析是利用具有選擇透過性的離子交換膜在外加直流電場的作用下,使水中的離子定向遷移,并有選擇地通過帶有不同電荷的離子交換膜,從而達到溶質和溶劑分離的過程。電滲析主要有頻繁倒機電滲析(EDR)、填充離子交換樹脂電滲析,電滲析過程對不帶電荷的物質如有機物、膠體、細菌、懸浮物等無脫除能力。因此電滲析用于淡化制備飲用水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4海水反滲透淡化

反滲透海水淡化是一種以壓力為驅動力的膜分離過程,是當今海水淡化領域研究、開發的熱點[3]。

4.1國際反滲透淡化技術發展現狀

目前反滲透膜的脫鹽率高于99.3,透水通量大大增加,抗污染和抗氧化能力不斷提高。反滲透海水淡化的技術進步表現在如下方面:

4.1.1反滲透膜的性能明顯提高

目前的反滲透復合膜系采用芳香族聚胺的材料,特征水通量是1978年的2倍,鹽的透過率大約是1978年的四分之一。

4.1.2功交換器的研制成功

一種新型能量回收裝置已經成功地用于海水反滲透淡化系統上,這種交換器是1998年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的一個新里程碑。

4.1.3段間能量回收透平的成功應用

段間能量回收透平適合于鹽含量較低的海水淡化系統,它可以增加系統的產水量或降低系統的能量消耗。

4.1.4微濾技術用于海水預處理[4]

采用微濾(或超濾)作為海水反滲透的預處理,不需加入絮凝劑、殺菌劑和余氯脫除劑等化學藥品同時也省去了保安過濾器,此技術由于改進了進水水質,不僅延長了反滲透膜的使用壽命,而且有助于

提高系統的回收率、降低運行費用。

4.1.5納濾技術在預處理中的應用[5]

沙特阿拉伯的SWCC,成功地開發出納濾(NF)作為海水的預處理技術,用于脫除硬度和總溶解固體,從而提高海水反滲透的操作壓力和系統的回收率,保證膜組件的運行安全。

4.1.6淡化成本的明顯下降

由于膜的性能不斷提高,高壓泵和能量回收裝置的性能持續進步,各種預處理新工藝的不斷提出,促使設備的運行管理更為簡單;更由于國際市場一體化的傾向,加大了海水淡化工程公司之間的競爭,使得設備的投資費用不斷降低,從而使反滲透海水淡化的造水成本不斷下降。

4.2國內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

據初步估計,國內運轉產水量大于100m3/d的反滲透淡化裝置總數量不少于500臺。用于海水淡化的有浙江省山鎮的500m3/d的反滲透淡化工程、浙江省泗縣馬跡山的350m3/d的反滲透淡化工程、以及遼寧省長海縣的1000m3/d的反滲透淡化工程

等。

目前,國內海水所用反滲透復合膜均從國外進口,國產反滲透膜與國外產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滲透膜是海水淡化的核心,其國產化與產業化若不能解決,勢必影響我國此領域將來的發展。淡化技術的關鍵在于反滲透膜具有較大的透水性和脫鹽率,目前在海水淡化中使用的反滲透膜主要有醋酸纖維素系列膜(CA)和聚酰胺系列膜(PS)。它們均由有機高分子構成,雖然具有制作工藝簡單、成本低等優點,但應用于海水淡化領域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化學穩定性差、機械強度低等。這些缺陷限制了反滲透法處理海水技術的實用化和產業化。無機材料本身性能的優勢,使得無機膜替代有機膜應用在這方面成為可能。預計反滲透技術將是21世紀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專家普遍認為反滲透海水淡化具有投資費省、能耗低等優點。

5結語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危機今后將愈加嚴重,而海水淡化是解決水問題的唯一途徑。海水淡化的成本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鑒于自來水價格很低,因此淡化成本就不能太高。淡化水的成本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它不僅與淡化方法有關,而且與工藝設計、選材、給水和淡化的水質、比能耗、地理、當地能源價格、投資來源、管理體制有密切關系。比較各種淡化方法,

反滲透淡化法的投資費和運行費都是低的。預計反滲透技術將是21世紀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

參考文獻:

1JBarduhn[J]ChemicalEngineeingProgress1975,71(111)80-87

2林斯清’海水和苦咸水淡化[J]’水處理技術2001(21).1

3譚永文’蕭山500噸/日反滲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J]’膜科學與技術2000,4(20):2

4MarkWilfPhDKennethKlinko[J]采用新的前處理方法和改進膜性能對KL海水淡化系統的影響[A]’美國海

篇(10)

隔離技術的發展歷程

網絡隔離,英文名為NetworkIsolation,主要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可路由的網絡(如:TCP/IP)通過不可路由的協議(如:IPX/SPX、NetBEUI等)進行數據交換而達到隔離目的。由于其原理主要是采用了不同的協議,所以通常也叫協議隔離(ProtocolIsolation)。1997年,信息安全專家MarkJosephEdwards在他編寫的《UnderstandingNetworkSecurity》一書中,他就對協議隔離進行了歸類。在書中他明確地指出了協議隔離和防火墻不屬于同類產品。

隔離概念是在為了保護高安全度網絡環境的情況下產生的;隔離產品的大量出現,也是經歷了五代隔離技術不斷的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后得來的。

第一代隔離技術——完全的隔離。此方法使得網絡處于信息孤島狀態,做到了完全的物理隔離,需要至少兩套網絡和系統,更重要的是信息交流的不便和成本的提高,這樣給維護和使用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第二代隔離技術——硬件卡隔離。在客戶端增加一塊硬件卡,客戶端硬盤或其他存儲設備首先連接到該卡,然后再轉接到主板上,通過該卡能控制客戶端硬盤或其他存儲設備。而在選擇不同的硬盤時,同時選擇了該卡上不同的網絡接口,連接到不同的網絡。但是,這種隔離產品有的仍然需要網絡布線為雙網線結構,產品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

第三代隔離技術—數據轉播隔離。利用轉播系統分時復制文件的途徑來實現隔離,切換時間非常之久,甚至需要手工完成,不僅明顯地減緩了訪問速度,更不支持常見的網絡應用,失去了網絡存在的意義。

第四代隔離技術—空氣開關隔離。它是通過使用單刀雙擲開關,使得內外部網絡分時訪問臨時緩存器來完成數據交換的,但在安全和性能上存在有許多問題。

第五代隔離技術—安全通道隔離。此技術通過專用通信硬件和專有安全協議等安全機制,來實現內外部網絡的隔離和數據交換,不僅解決了以前隔離技術存在的問題,并有效地把內外部網絡隔離開來,而且高效地實現了內外網數據的安全交換,透明支持多種網絡應用,成為當前隔離技術的發展方向。

隔離技術需具備的安全要點

要具有高度的自身安全性隔離產品要保證自身具有高度的安全性,至少在理論和實踐上要比防火墻高一個安全級別。從技術實現上,除了和防火墻一樣對操作系統進行加固優化或采用安全操作系統外,關鍵在于要把外網接口和內網接口從一套操作系統中分離出來。也就是說至少要由兩套主機系統組成,一套控制外網接口,另一套控制內網接口,然后在兩套主機系統之間通過不可路由的協議進行數據交換,如此,既便黑客攻破了外網系統,仍然無法控制內網系統,就達到了更高的安全級別。

要確保網絡之間是隔離的保證網間隔離的關鍵是網絡包不可路由到對方網絡,無論中間采用了什么轉換方法,只要最終使得一方的網絡包能夠進入到對方的網絡中,都無法稱之為隔離,即達不到隔離的效果。顯然,只是對網間的包進行轉發,并且允許建立端到端連接的防火墻,是沒有任何隔離效果的。此外,那些只是把網絡包轉換為文本,交換到對方網絡后,再把文本轉換為網絡包的產品也是沒有做到隔離的。

要保證網間交換的只是應用數據既然要達到網絡隔離,就必須做到徹底防范基于網絡協議的攻擊,即不能夠讓網絡層的攻擊包到達要保護的網絡中,所以就必須進行協議分析,完成應用層數據的提取,然后進行數據交換,這樣就把諸如TearDrop、Land、Smurf和SYNFlood等網絡攻擊包,徹底地阻擋在了可信網絡之外,從而明顯地增強了可信網絡的安全性。

要對網間的訪問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檢查作為一套適用于高安全度網絡的安全設備,要確保每次數據交換都是可信的和可控制的,嚴格防止非法通道的出現,以確保信息數據的安全和訪問的可審計性。所以必須施加以一定的技術,保證每一次數據交換過程都是可信的,并且內容是可控制的,可采用基于會話的認證技術和內容分析與控制引擎等技術來實現。

要在堅持隔離的前提下保證網絡暢通和應用透明隔離產品會部署在多種多樣的復雜網絡環境中,并且往往是數據交換的關鍵點,因此,產品要具有很高的處理性能,不能夠成為網絡交換的瓶頸,要有很好的穩定性;不能夠出現時斷時續的情況,要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透明接入網絡,并且透明支持多種應用。

網絡隔離的關鍵點

網絡隔離的關鍵是在于系統對通信數據的控制,即通過不可路由的協議來完成網間的數據交換。由于通信硬件設備工作在網絡七層的最下層,并不能感知到交換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賴等安全要素,所以這要通過訪問控制、身份認證、加密簽名等安全機制來實現,而這些機制的實現都是通過軟件來實現的。

因此,隔離的關鍵點就成了要盡量提高網間數據交換的速度,并且對應用能夠透明支持,以適應復雜和高帶寬需求的網間數據交換。而由于設計原理問題使得第三代和第四代隔離產品在這方面很難突破,既便有所改進也必須付出巨大的成本,和“適度安全”理念相悖。

上一篇: 公司普法依法治理 下一篇: 一改雙優剖析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电影 |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久久 | 欧美日韩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欧美专区中文字幕 | 色狠狠久久AV丁香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