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開兩個處苞過程匯總十篇

時間:2022-06-19 18:18: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連開兩個處苞過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走進辦公室,孫英寶正安靜地在一張紙上“點黑點”。這是他7月30日剛接的一個活,畫淡綠樓梯草標本的科學畫。不具花的莖、雄莖、雌花序、雄花莖苞片、雌花蕊,這些有點像繞口令的植物特征,都要畫在一張A4大小的硫酸紙上,用一臺顯微鏡、一支鉛筆、一支“小鋼筆”,全部過程需要兩三天。

如果是結構復雜的植物,這兩三天“眼睛幾乎都畫瞎了”。所以現在像孫英寶這樣還有耐心做植物科學畫師的不多。用他的話說,“我們快要絕種了。”

緊跟著植物分類學走

30多年前的那次中國中草藥大普查,讓植物科學畫師在國內正式成為一個職業――人們搜遍全國的種質資源地,能帶回來的就帶,不能帶回來的就畫。無數新種被發現的同時,專門的植物科學畫師也誕生了。

“植物科學畫是緊跟著植物分類走的。”植物分類學是孫英寶成為畫師之前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植物新種的不斷發現,科學畫的繪制方法也在不斷改變。你比如說蘭科和蕨類要突出的地方是不一樣的,有的畫師專門只畫一種植物,比如我們院的老師,他就是專門畫苔蘚的,畫了十幾年了。”

到現在為止植物科學繪畫一直是“作坊式”的,師傅帶一批徒弟,徒弟再帶徒孫。孫英寶的祖師爺是從一九二幾年就開始畫植物科學畫的馮澄如。

“馮澄如,馮老,是中國第一代植物科學畫師”,后來的幾批都是他辦“培訓班”教出來的。他自己幾乎是“自學成才”,畫功深厚,創辦“江南美專”,還自行研究植物分類、植物形態學等學科。

2008年寫《植物科學繪畫小史》這篇學術論文的時候,孫英寶發覺,馮澄如在1959年編的那本《生物繪圖法》已經不合時宜,“好多方法已經過時了”,孫英寶一邊畫畫,一邊總結最新的方法,畫樓梯草所用的“點線結合”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減輕寫意的成分,用繁雜的線條表現植物的細節。

根據植物的科屬作畫是最基本的要求,對于花序、雄蕊苞片、葉片上的絨毛等一株植物所具備的科學元素,畫師不能創新,只能借助肉眼和顯微鏡還原。“用藝術的手法表現科學性。”

“科學畫也有助于植物分類學的研究。”科學畫經常成為植物研究的參考工具,比如圖書插畫,跟DNA測序一樣,是植物新種鑒定的必備素材。孫英寶記不得他十幾年前畫的第一張植物科學畫是做了圖書插畫還是為新種鑒定所用,但他記得自己出師的大日子。1997年,中科院植物所開始編撰《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幾乎收錄了我國所有的高等植物,圖文并茂,一共10冊,每一冊都跟磚頭一樣厚。孫英寶參與了插畫和校對,一直畫了10年。

我的畫法是中西結合

多年以來,孫英寶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節奏,近兩個月的周末,孫英寶都是在辦公室度過的,畫淡綠樓梯草是他要做的事情之一。出師12年之后,面對手頭上的這幅還沒有上墨的淡綠樓梯草,孫英寶仍不敢說已經手到擒來,“有的時候還是要打個草稿,校對的時候,細節不夠科學還要擦了重畫。”

“不具花的莖”是孫英寶首先要解決的細節。這些細節要求都是“甲方”提的,也就是讓孫英寶畫標本的人,淡綠樓梯草的“甲方”是中科院植物所的王文采院士。孫英寶指著標本上一段光禿禿的莖,“我要取一部分放到顯微鏡下解剖”,用0.3的HB自動鉛筆畫上內部結構,“還要標上比例尺”,也就是長多少、寬多少,它顯然不是肉眼看到的那兩條平行線。

畫細節的時候,孫英寶桌角上包裹顯微鏡的那層塑料袋終于能掀開了,樓梯草標本的五處細節都要用到它。細節是折磨人的事兒,葉片上的每一根絨毛都不能錯位,花亭上的每一處褶皺都不能消除。

顯微鏡下的不是最難的部分。“我畫過仙人掌,它的刺像章魚的爪子,交叉重疊,怎么辦啊,數吧,我就一根一根的數。”相比較仙人掌,樓梯草葉緣的鋸齒數下來就輕松得多,“找到規律就好了。”畫了十幾年植物科學畫的孫英寶對付這些問題已經有自己的招數。

植物科學畫如字,是誰的一眼明了,有的畫師偏好用素描的方式表現,打上陰影,還有的偏好油畫。孫英寶的畫法比較中式,他喜歡用點和線條勾勒,這和他的國畫功底有關,擅長寫意。樓梯草的鉛筆稿要勾一次,上墨的時候又要用鋼筆勾一次。“畫這些線條要連貫,有時候遇上一根長的,大氣都不敢喘一口”。的確,多了一個疙瘩,很可能就變了一個科屬。

精細作業到了上墨這個步驟立馬變成了“粗活”,要揮刀片,兌墨水。“鉛筆稿遇到錯誤還可以拿橡皮擦,鋼筆上墨的時候有錯就只能用刀片刮。”孫英寶拿起刀片,順便拉近墨水,“不是鋼筆的碳素墨水,而是寫毛筆字用的‘一得閣’墨汁,這里面有膠,快干,不會蹭得到處都是。”墨水的講究很多,除了“指定用品”之外,還要稀釋,“我一般是十比一,墨水十,水一,比例視情況而定。”

我們快要絕種了

植物科學畫所需的道具一直都沒怎么變,孫英寶那只“小鋼筆”一用就是十幾年,滄桑都表現在筆桿螺口處的幾條裂紋上,對生存條件的要求一點也不苛刻。即使這樣,這個職業仍然“瀕臨滅絕”。

“我們快要絕種了。”作為國內第四批畫師的孫英寶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感嘆了好幾次。“第四批”到今天只有十來個人,他們分別在華南植物園、昆明植物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孫英寶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我不是全職畫師,我們院只有李愛莉老師是全職畫師”,孫英寶指了指身后一步遠的辦公桌。書已經占去了那張桌子的二分之一,大多是植物分類學方面的。畫樓梯草的空當,孫英寶還要做好多事。“我剛從內蒙古回來,過兩天又要去,帶傅老師的學生去采集標本。”孫英寶是傅德志的助理,當年這位“打虎英雄”的老虎紙模型就是孫英寶幫忙做的。

孫英寶還在林業大學在職讀研,專業是農業推廣――國內沒有專門的植物科學繪畫專業,大多都是農業或者園林專業下的輔修課。

篇(2)

【關鍵詞】 山銀花 種質資源 廣西

Abstract:Objective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breeding, understanding germplasm resources of Flos Lonicerae in Guangxi. Methods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specimens were consulted, and the fields were visi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Wild resources of Flos Lonicerae is rich in Guangxi, but most of the resources quantity is reducing rapidly, and the urgent protection of Wild resources of Flos Lonicerae must be carried on. Cultivation areas in Guangxi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uch counties as Mashan,Xincheng,Ziyuan. Cultivation varieties in Mashan county and Xincheng county are mainly Lonicera hypoglauca Miq.. In Ziyuan county, 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 is the main cultivation variety. The seeds and seedlings of Flos Lonicerae used in the cultivation areas are mixed, early blossoming and high output fine inpidual or class group have been discovered. But the average output is lower. Seed selection of fine breed becomes urgent.

Key words:Flos Lonicerae; Germplasm resources; Guangxi

2005年版《中國藥典》規定金銀花為忍冬科忍冬屬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山銀花為同屬植物紅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灰氈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 和華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的干燥花蕾。而在此之前,忍冬、紅腺忍冬和華南忍冬的干燥花蕾均作為金銀花被《中國藥典》收載,由此可見,山銀花的3個來源植物中有兩個是原金銀花項下的。山銀花與金銀花一樣,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1],是銀翹解毒丸(片)、犀羚解毒丸(片)、銀花口服液、Vc銀翹片等多種中成藥的主要原料。近年來,還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飲料、保健品、化妝品和獸醫用等方面。因此,山銀花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場開發潛力。

廣西忍冬(金銀花)野生資源和人工栽培不多,但卻是山銀花的主產區之一,年產干花1200 t左右。目前廣西山銀花商品藥材90%以上來源于栽培,栽培種質的好壞是影響藥材產量、質量的重要因素。為了發展廣西山銀花生產,篩選適合廣西栽培優良品種,筆者于2004~2005年對廣西山銀花的種質資源情況進行了調查。

1 調查方法

首先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及廣西中醫藥研究所、廣西植物研究所和廣西藥用植物園等標本館(室)收藏的山銀花標本資料;在實地調查之前,向產地的醫藥公司、藥材收購部、科技局、林業局、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站及花農了解當地山銀花的野生分布、種質類型以及人工栽培歷史、栽培種、栽培面積、種苗繁育、種植技術、產銷情況等;實地對各產區野生生長或大田栽培的山銀花進行觀察:植物學形態特征、野生或栽培環境、產量等,拍照、壓制標本、收集引種,并進行種質鑒定。

2 調查結果

2.1 野生種質資源紅腺忍冬、灰氈毛忍冬和華南忍冬在廣西均有廣泛分布,種質資源十分豐富。根據他人早年的報道資料[2,3],并結合本次實地調查,現將3個種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生態環境等整理如下:

2.1.1 紅腺忍冬藤本,小枝、葉柄和總花梗有短柔毛。單葉,對生,全緣,葉片卵狀矩圓形,長3.0~12.0 cm,寬1.2~7.5 cm,基部圓形或近心形,葉面綠色,葉背淡綠色,有短柔毛和較多桔紅色腺點,葉柄長達1.0 cm。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總花梗比葉柄短或長;苞片鉆狀,短于或與花萼等長,有毛;小苞片卵圓形,長為萼筒的1/3,有睫毛;萼筒無毛,齒狹三角形、長約0.1 cm,有毛;花冠長3.0~4.5(~5.0)cm,白色黃色,稀為紅色,外面疏生微毛和腺毛,稀光滑,筒部與檐部近等長;花柱無毛。花期3~5月,少數8~9月第2次開花。主要分布于臨桂、賀州、昭平、梧州、蒼梧、藤縣、容縣、玉林、桂平、橫縣、邕寧、南寧、賓陽、上林、馬山、武鳴、隆安、崇左、寧明、龍州、田陽、德保、靖西、那坡、凌云、宜州、都安、大化、忻城、三江等縣市。生長于丘陵及山地灌叢或疏林中,海拔200~700 m。

2.1.2 灰氈毛忍冬大藤本,小枝、葉柄和總花梗有短茸毛,稀夾以腺毛,枝后變為粟色,光亮無毛。葉片卵形或披針形,長4.0~14.0 cm,寬1.5~7.5 cm,先端鈍尖或漸尖,基部圓或近心形,葉面無毛,葉背密生灰色氈狀短茸毛,夾以少數黃色腺毛,葉柄長達1.2 cm。花序通常生于小枝的頂端和葉腋,多花;苞片鉆狀,與花萼等長或稍短,有毛;小苞片卵形,長約為萼筒的1/2,有毛;萼筒無毛,齒狹三角形,有毛;花冠長3.5~4.5(~6.0)cm,外面疏生腺毛和倒向微毛,筒部長為檐部的兩倍;花柱無毛。花期6~7月。主要分布于樂業、羅城、融水、龍勝、資源、全州、興安、靈川、灌陽、富川等縣。生長于山谷溪流旁、山坡、山頂預混交林內或灌叢中,海拔500 m以上。

2.1.3 華南忍冬藤本,小枝、葉柄和總花梗被灰色短柔毛。葉片卵形或短圓狀披針形,長2.0~8.0 cm,寬1.0~4.0 cm,先端急尖或近圓形,有小短尖,基部圓或近心形,葉背有短柔毛,邊緣有睫毛,葉柄長達1.2 cm。花序腋生或頂生,總花梗長達1.5 cm;苞片鉆狀,與花萼等長或稍短,有毛;小苞片卵形或圓形,有毛;萼筒被短柔毛,齒狹三角形,長約0.1 cm,有毛;花冠長2.5~4.5(~5.5)cm,外面有短柔毛和腺毛,筒部稍長于檐部;花柱無毛。花期4~5月。主要分布于北流、陸川、博白、橫縣、邕寧、上林、南寧、上思、防城等縣市。生長于丘陵地的山坡、雜木林和灌叢中及村邊路旁或河邊,海拔800 m以下。

除以上3種外,廣西忍冬屬植物中還有一些未被2005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種也作為山銀花收購和使用。如:毛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大花忍冬Lonicera macrantha (D. Don) spreng.,凈花菰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 subsp. nudiflora Hsu et H. J. Wang,皺葉忍冬Lonicera rhytidophylla Hand.-Mazz.,短尖忍冬Lonicera esquirolii Levl.,黃褐毛忍冬Lonicera fuvotomentosa Hsu et S. C. Cheng等,在此不一一詳述。

廣西山銀花野生種質資雖然十分豐富,然而近年來卻遭到相當嚴重的破壞,多數資源量在迅速減少。在靖西、德保、隆安、大化、都安、臨桂、富川等老產區調查發現只在一些較偏僻的地方尚有零星分布。20世紀60~70年代全區每年可采集野生干花150~200t,而據業內人士估算現在每年只能采集到干花60~80 t。分析其遭受破壞的原因:①由于人口增長,人為活動加劇,大量地開荒造地;②產地大規模開展山羊養殖,過度放牧;③近年來一些制藥企業大量收購山銀花藤蔓作為原料,而由于野生資源大多權屬不清或無暇跟蹤保護,群眾通常是整株連根挖起出售,連年毀滅性采挖導致資源難以再生和恢復。2004~2005年筆者在大化縣七百弄鄉和臨桂縣會仙鎮進行調查時均發現有藥材老板設點收購山銀花藤蔓,而且需求的數量亦十分巨大。

2.2 栽培區域及栽培種從1964年開始,南寧藥材站中藥材生產技術人員協同橫縣、欽州、馬山等縣醫藥(藥材)公司生產技術人員、藥農積極開展野生山銀花變人工栽培的試驗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摸索到藤蔓扦插繁殖栽培的技術。1970年由南寧藥材站組織南寧經濟區28個縣醫藥(藥材)公司中藥材生產技術人員在馬山縣加芳鄉召開了山銀花生產現場會,將馬山經驗推廣;緊接著1971年由廣西區材公司組織的全區山銀花生產現場會亦在馬山召開。兩次會議的召開,拉開了廣西山銀花大面積人工栽培序幕。

目前,廣西山銀花栽培區域主要分布在馬山、忻城、資源、全州、都安、田陽、隆林等縣。其中以馬山縣的加芳、古寨、金釵、古零、里當以及忻城縣的北更、紅渡、遂意、城關、新圩、古蓬、果遂等鄉鎮的栽培面積最大,這些鄉鎮大多位于兩縣交界,基本連成一片,栽培面積約為4 000 ha,年產干花650 t左右。此栽培區屬喀斯特地貌,是廣西有名石山地區,一般是在大石塊的周圍或石縫中挖穴進行栽培,以大石塊作為山銀花藤蔓攀援的支架。栽培種主要為紅腺忍冬。桂北的資源縣是廣西山銀花另一大產區,主要集中在該縣的梅溪、資源、中鋒、瓜里、車田等鄉鎮,栽培面積約為2 300 ha,年產干花400 t左右。此栽培區為廣西高海拔、高寒山區,多是利用稀灌木叢作為攀援物,或選擇坡度較大處,沿山坡水平線修筑高位梯級畦,在畦上種植,修剪培育成直立型花叢。本區栽培種主要為灰氈毛忍冬。其它地區如隆林、田陽、都安、全州等縣均有零星栽培,面積在700~1 000 ha之間,年產干花100~150 t。栽培種除了紅腺忍冬和灰氈毛忍冬外,還雜有部分華南忍冬、毛柱忍冬、凈花菰腺忍冬、黃褐毛忍冬和忍冬(金銀花)等。

2.3 栽培區種子、種苗來源

廣西山銀花人工栽培雖然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然而,大多數為群眾自發性的種植,一直以來并沒有系統地對山銀花的種質資源進行過評價與選育。相對而言,湖南省的科技人員在山銀花的選育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頭,他們利用在生產過程中發現的灰氈毛忍冬自然變異優株(花蕾多、產量高、花蕾期長、采收方便、藥材色淺質優、適應性廣、抗病蟲害能力強)作為接穗,以灰氈毛忍冬和同屬植物細苞忍冬或忍冬作為砧木,通過嫁接選育出無性系“湘蕾金銀花”,并形成了產業化生產基地[4]。而到目前為止,廣西山銀花栽培區沒有自己的當家品種,沒有規范的種子、種苗市場,花農在發展種植時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種苗:①采挖野生苗;②分株繁殖育苗;③自采種子進行播種育苗;④自采藤蔓進行扦插育苗;⑤直接在花叢旁用泥土壓蓋藤蔓進行壓條育苗。引種或繁育種苗過程中對種質未加甄別和篩選。所以,栽培區的種子、種苗來源是非常復雜的。

種質不純、來源復雜致使廣西山銀花栽培群體野生性狀明顯,植株間表現參差不齊。多數植株的產量較低,但亦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高產的單株或類群。如:馬山縣古零鎮古零村弄拉屯花農李華勤8年前在其住房旁邊種植的一株紅腺忍冬,從種后第5年開始每年都可采收到鮮花30~40 kg;在他栽培的地塊內,每年能采收8~10 kg鮮花的單株比比皆是。另外,本次在忻城、馬山等產區調查中還發現了一些開花特早的單株,據當地花農反映其在每年2月上、中旬就開始現蕾,3月上、中旬即可采收。而絕大多數植株則要到4月份以后才會進入采收期。早開花、早上市,才能在市場上搶占先機,這也應該作為廣西山銀花種質資源收集評價的主要因子之一,對選育種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3 小結

廣西山銀花野生種質資源豐富,但遭到破壞十分嚴重,多數資源量在迅速減少,亟待保護;栽培區域主要分布在馬山、忻城、資源等縣,馬山、忻城兩縣以栽培紅腺忍冬為主,資源縣以栽培灰氈毛忍冬為主;種質不純、來源復雜是導致廣西山銀花栽培產量普遍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從調查廣西山銀花種質資源入手,進而收集引種、對種質進行綜合評價,篩選出適合廣西栽培的高產優質品種,并制定種子、種苗質量標準,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國藥典,Ⅰ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21,152.

篇(3)

二、竹筍的整體美感

竹筍既無艷色香氣,也無婀娜身姿,不如其他花卉那樣觀賞性強。但是竹筍的眾多品種、不同筍期與生長形態等植物特點彌補了其美感相對不足的劣勢。古代文學中所表現的竹筍美感,首先是其顏色之美。新筍有青筍、翠筍、青籜之稱,筍籜在春夏之季呈現青綠色。如“菜則蔥韭蒜芋,青筍紫姜”(潘岳《閑居賦》)。竹筍顏色還隨季節逐漸變老,所謂“并抽新筍色漸綠”(李頎《雙筍歌送李回兼呈劉四》)。竹筍表皮的霜粉又使其呈現白色,如“成行新筍霜筠厚”(歐陽修《漁家傲》)。也有少數特殊品種竹筍呈現其他顏色,如蕭綱《七勵》“澄瓊漿之素色,雜金筍之甘菹”,贊寧《筍譜》“(篁筍)皮黑紫色,其心實”。其次是形態之美。竹筍的形態,參差不齊如“新筍紫長短”(元稹《表夏十首》);亭亭玉立如“竹林上拔高高筍”(張祜《題臨平驛亭》);“綠垂風折筍”(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五)是風折下垂之狀;“綠筍出林翻錦籜”(趙長卿《浣溪沙》)是垂籜下翻之姿。其他如“地坼筍抽芽”(戎昱《閏春宴花溪嚴侍御莊》)寫其纖小,“粉細越筍芽”(劉言史《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寫其粉嫩。嫩筍可比為碧玉簪,如“嫩筍才抽碧玉簪”(無名氏《魚游春水》)[12],形容群筍則說“田文死去賓朋散,拋擲三千玳瑁簪”(王禹偁《筍》其一)。詩文中層出不窮的譬喻指寫,從側面表明竹筍美感的豐富。再次是竹筍與其他花木的風景組合之美。綠筍與紅芳一樣具有養眼怡情的效果。竹筍與其他植物的美感組合如:“綠竹寒天筍,紅蕉臘月花。”(駱賓王《陪潤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隱寺》)“青梅繁枝低,斑筍新梢短。”(杜牧《長安送友人游湖南》)“殘花已落實,高筍半成筠。”(韋應物《園亭覽物》)“筍老蘭長花漸稀,衰翁相對惜芳菲。”(白居易《酬李二十侍郎》)“一抹青山拍岸溪,麥云將過筍初齊。”(韓淲《浣溪沙》)這幾例大致按季節先后排列,既有竹筍與花(紅蕉)、果(梅)的顏色對比,也有竹筍與枝葉、麥云的形態映襯,美感互補,視覺效果明顯。

三、竹筍各部分的美感

以上是將竹筍作為美感整體來梳理的文學中的相關描寫。竹筍由筍鞭、筍芽、籜皮等組成,筍鞭出土可長筍,剝開籜皮即見筍芽。它們合起成為整體,分開則各具美感。

(一)筍鞭

筍鞭是竹子地下莖,又稱竹根、竹鞭、暗筍,一般橫臥蔓延于地下,節上有芽和不定根,由芽長成筍或新竹鞭。筍鞭雖在地下,但頂起土層形成凹凸不平之狀,從筍鞭可判斷竹筍的生長走勢,如“向陽竹鞭初引萌”(賀鑄《春懷》)。越出竹林范圍而生長的筍為過筍。筍鞭還會迸出地面、拱起階基,如“廟荒松朽啼飛猩,筍鞭迸出階基傾”(齊己《湘妃廟》)。筍鞭之美,主要在其狂怒奔走、沖破阻礙的氣勢,如“狂鞭怒走虬”(韓琦《長安府舍十詠•竹徑》[13])、“石迸狂鞭怒”(楊億《北苑焙•毛竹洞》[14]),還侵徑入戶,如“狂鞭已逐草侵徑”(蘇轍《林筍》[15])、“狂鞭入門戶”(黃庶《憶竹亭》[16]),這種沖破一切阻擋、一往無前的氣勢,是文人審美觀照時所攝取的筍鞭之美的核心要素。

(二)筍芽

筍芽為初生筍尖,其外包裹著筍籜。剝去籜皮后筍芽呈現淺綠色,如“新綠苞初解,嫩氣筍猶香”(韋應物《對新篁》)。筍芽新鮮粉嫩,如玉如牙,所謂“抽筍年年玉”(張南史《竹》)。戴凱之《竹譜》:“筨竹,大如腳指,堅厚修直,腹中白膜闌隔,狀如濕面生衣,將成竹而筍皮未落,輒有細蟲嚙之,隕籜之后,蟲嚙處往往成赤文,頗似繡畫可愛。”[17]說的是斑竹筍芽。作為盤中佳蔬,筍芽與水果一樣具有視覺、味覺雙重品賞效果,如“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白居易《食筍》)是形容白嫩的筍芽,“可齏可膾最可羹,繞齒蔌蔌冰雪聲”(楊萬里《晨炊杜遷市煮筍》)是說竹筍脆嫩的口感。筍芽或以肥為美,如“盤燒天竺春筍肥”(陸龜蒙《丁隱君歌》),或以瘦為美,如“從知種種山海腴,那有似此清中癯”(陳淳《和丁祖舜綠筍之韻》[18]),分別代表唐、宋兩個時代的審美趨向與趣味追求。#p#分頁標題#e#

(三)筍籜

筍籜又稱筍皮、筍殼、筍衣,其顏色有青紫深淺之別,如“紫籜開綠筱,白鳥映青疇”(沈約《休沐寄懷詩》)、“籜紫春鶯思,筠綠寒蛩啼”(江洪《和新浦侯齋前竹詩》);也有紅籜,如“金風吹綠梢,玉露洗紅籜”(沈佺期《自昌樂郡溯流至白石嶺下行入郴州》)。筍籜含粉,則綠底襯白,如“錦籜參差朱檻曲,露濯文犀和粉綠”(錢惟演《玉樓春》)。筍籜多有紋理,如“滿林蘚籜水犀文”(皮日休《聞開元寺開筍園寄章上人》)、“看皮虎豹存”(韓愈《和侯協律詠筍》)。古代文化中常以竹比龍,筍則被比為籜龍,因筍籜酷似龍鱗。剝筍先須去籜皮,故有“剝筍脫殼”之說。竹筍不斷生長,籜皮自行脫落“早蒲時結陰,晚篁初解籜”(鮑照《采桑》),涉及含苞、解籜、垂籜等生長各階段。筍籜之美以初卷露粉或離披下垂為最可賞,如“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綠筠遺粉籜,紅藥綻香苞”(李商隱《自喜》)。竹筍含籜,如花朵含苞欲放,蘇軾比之為“鳳膺微漲”(《水龍吟•楚山修竹如云》)。筍籜離披,則如花葉相襯,所謂“籜綴疑花捧”(元稹《寺院新竹》)。這一意象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楊泉《草書賦》“或落籜而自披”[19],以筍籜飄零狀草書飛動之勢。

四、竹筍的文化意蘊

竹筍的物色美感不斷向外輻射,衍生出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大致可從四個維度來梳理:

(一)形體之似:茶筍;束筍;筍頭;石筍

植物幼苗或嫩芽似筍因而得名者很多,筍形物取名也多以筍為喻。銀筍比喻冰柱,如“雀啄空檐銀筍墮”(范成大《雪霽獨登南樓》)。形容詩文稿卷積累之多如成捆竹筍,名曰束筍,如“深藏篋笥時一發,戢戢已多如束筍”(韓愈《贈崔立之評事》)。古以竹簡指史冊,美稱貞筍。唐李義府《大唐故蘭陵長公主碑》:“白楊行拱,翠檟方深;式刊貞筍,永播徽音。”竹、木等器物或構件利用凹凸方式相接處凸出的部分稱榫頭,也稱筍頭。連接和拼合榫頭稱為斗筍合縫,關節錯位則說成錯筍。挺直的大石、尖峭的巉巖,其狀如筍,故名石筍。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志,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清魏源《黃山諸谷•松谷五龍潭》詩:“諸峰如筍城,古寺專其窔。”稱“筍里”、“筍城”,都是因為石峰陡峭林立,若春筍叢生。丹筍則比喻高聳的紅色山巖。[明]周湞《舟中望九華山》詩:“刻削冠青蓮,雕鏤矗丹筍。”

(二)物色之美:女性手足;玉筍班

關于美人手指的比喻有“手如柔荑”(《詩經•衛風碩人》)、“指如削蔥根”(《孔雀東南飛》)。唐代以來,以筍喻指更為普遍,其原因可能是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為主要竹產區,春筍既是常見風景,又是家常菜肴。而在宴會游樂場合,佳人手指是欣賞焦點。彈琴是“十指纖纖玉筍紅”(張祜《聽箏》),吹笛是“纖纖玉筍橫孤竹”(張先《菩薩蠻》),吹簫是“紫竹上重生玉筍”(徐琰【雙調】《沉醉東風•贈歌者吹簫》),斟酒是“纖纖玉筍見云英,十千名酒十分傾”(徐俯《浣溪沙》),斟茶是“忍看捧甌春筍露,翠鬟低”(周紫芝《減字木蘭花》),執扇是“筍玉纖纖拍扇紈”(李昴英《浣溪沙》),掠鬢是“玉筍更輕掠,鬢云側畔蛾眉角”(楊無咎《醉落魄》[20])。在這樣的視覺盛宴上,春筍與纖指極易聯想對接。筍與手指在形象上的共性也很明顯,至少有以下相似之處:白、嫩、細長、有節。佳人之指色白似玉,如“腕白膚紅玉筍芽,調琴抽線露尖斜”(韓偓《詠手》)。還有冰筍之喻,如“紅酥潤冰筍手,烏金漬玉粳牙”(喬吉《一枝花•雜情》)。纖指之柔之嫩,如“斜托香腮春筍嫩”(李煜《搗練子》)、“十指嫩抽春筍,纖纖玉軟紅柔”(惠洪《西江月》)。玉筍與金蓮是譬喻女性手足的傳統組合,如“緩步金蓮移小小,持杯玉筍露纖纖”(陳亮《浣溪沙》),金蓮喻足是用典,玉筍喻手則是擬形。唐代又以“玉筍”形容女性之足,如“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云”(杜牧《詠襪》)。春筍細長,可譬手指之纖細,如“閑拈處、筍指纖纖”(無名氏《多麗》[21])、“帶笑緩搖春筍細,障羞斜映遠山橫”(王安中《浣溪沙》)。竹筍也可譬喻人才。《新唐書•李宗閔傳》:“俄復為中書舍人,典貢舉,所取多知名士,若唐沖、薛庠、袁都等,世謂之玉筍。”其取譬之由至少有兩點:一是玉筍之珍貴如人才,一是群筍之繁多似人才濟濟。其后“玉筍班”這樣比喻朝班英才濟濟的譬喻流行起來,如“渾無酒泛金英菊,漫道官趨玉筍班”(鄭谷《九日偶懷寄左省張起居》)。總之,竹筍物色之美一方面指向女性手足的譬喻欣賞,一方面用以形容俊秀人才,一俗一雅,并行不悖。

(三)物候內涵:櫻筍;哭竹生筍;筍成新竹

韓偓《湖南絕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見惠感事傷懷因成四韻》自注:“秦中為櫻筍之會,乃三月也。”櫻筍會指以櫻桃、春筍作佳饌的宴會,后泛指春宴。唐時,櫻桃與春筍上市時,朝廷以此物作盛饌,故稱櫻筍廚。《類說》卷六引唐李綽《秦中歲時記•櫻筍廚》:“四月十五日自堂廚至百司廚通謂之櫻筍廚。”后借指朝宴。無論三月還是四月,總之是暮春初夏櫻桃、春筍上市之際,因此具有象征物候的意義。還有以候鳥、時蔬形成組合的謝豹筍、燕筍意象,如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吳人謂杜宇為‘謝豹’。杜宇初啼時……市中賣筍曰‘謝豹筍’。”《廣群芳譜•竹譜五•竹筍》:“燕筍,錢塘多生,其色紫苞,當燕至時生,故俗謂燕筍。”謝豹(即杜鵑)與燕子都是春夏之交南方常見的候鳥。春筍的節令內涵與物候意義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筍未生時,如孟宗哭竹生筍的傳說。《楚國先賢傳》:“宗母嗜筍,冬節將至。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22]傳說突出筍生“非時”,所謂“孟積雪而抽筍,王斫冰以鲙鮮”(謝靈運《孝感賦》)、“歸來喜調膳,寒筍出林中”(司空曙《送李嘉祐正字括圖書兼往揚州覲省》),正是基于春筍應時而言。二是筍成新竹,借以表達閨怨情緒。如孫擢《答何郎詩》:“幽居少怡樂,坐靜對嘉林。晚花猶結子,新竹未成陰。夫君阻清切,可望不可尋。處處多諼草,賴此慰人心。”[23]新竹、晚花組成晚春風景,主人公對此思春懷人。再如“厭見花成子,多看筍為竹”(王僧孺《春怨詩》)、“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周邦彥《浣溪沙》)等富于創意的詩句表達的也都是物候內涵。#p#分頁標題#e#

篇(4)

酒旗是古典詩詞中眼熟的一景,一般說來,它在主題的表達中作用甚微,僅在景物烘染和感情抒發中起著有限的作用,地位雖輕,但它的位置卻不可取代。

下面我們先熟悉一下詩詞里面揚起的酒旗形象。在古典詩詞里,酒旗,又稱酒簾,酒旆,酒幌,青旗,青簾等等。它在抒情寫景中發揮著輔作用,少有成為專詠對象的時候。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有“征帆去棹斜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的詞句。這是說東逝的大江之上,天際處的征帆,正灑滿夕陽的余輝,西風颯颯,兩岸賣酒人家的酒旗正在風里獵獵作響。詞句里的酒旗,成為全詞雄渾意境、蒼涼格調的有力烘托。張昪《離亭燕》一詞中有:“云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的句子。行客歸遠,影像漸至朦朧,只有帆影依稀閃爍于遠天云端,只有煙波中隱顯的酒旗與帆影比肩,襯托出煙雨江南的獨特之美。柳永《夜半樂》一詞里也有招搖的酒旗,“望中酒旗閃閃,一簇煙村,數行霜樹。”三句三景三幅畫,如睹如親,把作者“扁舟一葉,乘興離江渚”的見聞所感給畫了出來。興寄情牽,作者眷戀旅途風景,與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藉著飄飄的酒旗,淡煙籠罩的江村,霜染的紅葉表現出來。而段成式《柳枝》中的“只向江南并塞北,酒旗相伴惹行人”,李中《江邊吟》中的“閃閃酒旗招醉客”,詞句說明了一點,不論大江南北,酒旗招搖的地方就是消解游子念親懷遠之情的地方,酒能解愁,古今一理。北宋梅圣俞的《春寒》詩中“亞樹青簾動,依山片雨臨”的詩句,歐陽修《秋懷》中“西風酒旗市,細雨天”的詩句,在這些詩句里,酒旗儼然成了節令轉換的標志。李賀《江南曲》一詩里也有“鼉吟浦口飛梅雨,竿頭酒旗換青苧”的詩句,梅雨霏霏,酒旗應時而變,它也似乎成了顯示天氣變化的標志物。

作為抒情寫景陪襯的酒旗,有時也會在營造詩的意境、強化詩歌主題、讓讀者在體驗詩境審美愉悅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過這種情況,并不多見。我們看陸龜蒙的《懷宛陵舊游》一詩,詩歌寫道:

陵陽佳地昔年游,謝朓青山李白樓。

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風影落春流。

詩里提到的陵陽是指陵陽山,它在今天安徽省宣城縣境內,這是一座文化名山,吸引過眾多文人雅士駐足。史有記載的有南朝齊著名詩人謝朓,他作宣城太守時,曾于陵陽山風景絕美處建有一樓,后人稱其為“謝公樓”,又名“北樓”。另外,這方佳山勝水,同樣也讓唐朝大詩人李白傾慕不已。史有明確記載,李白曾在這一帶生活過幾年。他在《秋登宣城謝朓》中,就對這兒的幽美山水風光稱贊有加,詩歌寫道: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詩歌寫了陵陽山一帶的秀美風光,累累秋實,和秋至梧桐衰的蕭瑟景象。語言明凈傳神,風景宛然在目。再看陸龜蒙的詩,前兩句從大處著眼,寫出了昔日的風流人物,和誘人風景。三四句重把目光拉回到現實中來。融融春意,日暮溪靜,無限風光惹人憐,特別是賣酒人家門前高懸的酒旗迎風招展,倒影入水,讓行人不勝流連沉醉。這面酒旗非彼酒旗,它與行人相伴,有力地突出了碧山青溪之畔的酒家特有的生氣。此時的酒旗,在全詩中便成了詩歌意境的重要內容,遠不如前邊抒情寫景的陪襯角色所比。

我們再看辛棄疾的《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一詞: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一開頭,作者就以淋漓的筆墨繪出了一幅寫意早春圖,畫面清麗疏淡,生氣勃勃。東風吹拂,桑芽綻苞,幼芽睜開了它惺忪的睡眼,蠶種也在暖煦煦的和風里,破殼而出,幼絨絨的蠕動,煞是可愛。山坡上,碧草如茵,黃犢長鳴,夕陽西下,暮鴉歸巢,景象歷歷如繪,宛然可親。在體現早春清新、富有生氣的特點時,作者選擇了“柔桑”“蠶種”“細草”“黃犢”等意象,顯示了其獨到的藝術匠心。

下闋同樣以寫景始,“山遠近”,是說四周群山環拱,風景如畫,“路橫斜”則指出了道路蜿蜒曲折,縱橫交織,青旗飄飄,酒家浮出人的視野,此時的“青旗”引入了人的內容,讓全詞的風景描寫有了指歸,讓景物一下活了起來。相信每個讀者讀后不難生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感覺。人是詩詞的核心,名山勝水描寫離開了人的參與就難以立住腳。全詞最后兩句,還是以城鄉風物的對比描寫,再次深化了濃郁醉人的春光,生活氣息濃厚。

后邊一詩一詞的兩個事例中,點出了詩詞中一向難占無限風情的酒旗,有時也會突破陪襯的角色,擔當起統領詩詞全篇的使命來。

篇(5)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會寫本課的9個生字。

3.體會文章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文本,理解作者為什么說

“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寫作特點,理解最后一句話的含義。(人一定要珍惜時間,積極爭取知識、能力、經驗的增長,不能錯過時機,否則就會成為一事無成的人。)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閱讀,理解作者為什么說“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

2.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學習運用淺顯的語言表達情感的方法。

3.體會作者的表達特點,理解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學習本課的生字詞,初步理清文章脈絡,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但是秋天的累累碩果是需要在夏天用力生長才能得來的,沒有夏天的生長就不會有秋日的豐收,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夏天里的成長》這篇文章。

設計意圖:

由果實累累的秋天自然引出夏天,為出示課題做準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課件1:自讀要求。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習本課的生字,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并指導個別語句的語音語調,為學生做好范讀。

3.學生齊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4.自由讀,喜歡讀哪一節就讀哪一節。

5.簡單說說讀后的感受。

設計意圖:

學生多次讀文,可從讀中感悟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誰在夏天里成長嗎?

出示課件2: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齊讀這句話)(板書)

這句話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課文的第1自然段,全文都是圍繞這句話寫的。那么,圍繞這個中心句,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講述的呢?(板書:植物、動物、山水、鐵軌、馬路、人)

設計意圖:

組織學生讀課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進而明確文章是從植物、動物、山水、鐵路、馬路等方面描寫“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這句話的。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理解課文是怎樣圍繞“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這一句話寫的。

2.體會作者的寫作特點,理解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把握整體。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夏天,來共同學習《夏天里的成長》這一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學生回憶,快速走進文本。

二、研讀第2自然段,感受成長。

1.這篇課文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

2.出示課件3:自學提示。

①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哪些生物?它們各有什么變化?

②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長有什么共同特點?哪些詞能說明這個特點?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2自然段。

3.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組交流。

設計意圖:

旨在培養學生獨立學習、

自主感悟的能力。

4.出示課件4—6:交流提示。

(1)生物從小到大,本來是天天長的,不過夏天的長是飛快的長,跳躍的長,活生生的看得見的長。

①“飛快的”“跳躍的”“活生生的看得見的”說明生物生長的速度怎樣呢?(快 很快 迅速)

②在朗讀

“飛快的”“跳躍的”“活生生的看得見的”這幾個詞語的時候,要讀出節奏感,稍快。誰愿意來試試。

(2)(瓜藤)一天可以長出幾寸;(竹子、高粱)一夜可以多出半節。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鮮花,明天就變成了小果實。一塊白石頭,幾天不見,就長滿了苔蘚;一片黃泥土,幾天不見,就變成了草坪菜畦。鄰家的小貓小狗小雞小鴨,個把月不過來,再見面,它已經有了媽媽的一半大。

①這幾句話中提到了那些生物的生長?

植物:瓜藤、竹子、高粱、苞蕾(鮮花、果實)、苔蘚、草坪、菜畦

動物:小貓、小狗、小雞、小鴨

②你從哪些詞可以看出生物是飛快的長,跳躍的長,活生生的看得見的長?

長出幾寸 多出半節 長滿了 變成了 有了媽媽的一半大

(3)出示課件5:“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鮮花,明天就變成了小果實。”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①昨天、今天、明天都是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三個詞語的使用,讓我們進一步體會到了夏天動植物成長迅速的特點。

②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用上“昨天……今天……明天……”說一句話嗎?

昨天值得回憶,今天值得珍惜,明天一定要把握。

設計意圖:

抓住表示長得快和時間的詞語,感悟夏日里活生生的、看得見的長。

5.作者為什么能把這一段寫得這么形象呢?

因為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后我們在寫作文時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點去寫。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建立寫作文時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寫的概念。此環節的設計,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6.朗讀:選擇你喜歡的一種生物,讀出它成長的特點。(指生讀,比賽讀)(讀的過程中進行朗讀指導和評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

三、研讀第3自然段。

1.在夏天里,瓜藤、竹子、高粱、鮮花、苔蘚、草坪、菜畦、小貓、小狗、小雞、小鴨都在成長,那么還有誰在夏天里成長呢?誰愿意把第3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2.草、樹、山、稻秧、甘蔗、地、水、鐵軌、柏油路……

3.出示課件6:你能用“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式把這五種事物成長的特點說出來嗎?

如:因為草長樹木長,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變豐滿。(因為稻秧長,甘蔗長,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來;因為水長,瀑布長,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變寬變深;因為鐵軌長,所以連接處的縫隙幾乎填滿。因為柏油路長,所以路像是高起來。)(解釋:物體遇熱膨脹所以縫隙變小,路面高起來同理。)

4.夏天連柏油路也是軟綿綿的,那么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是軟綿綿的?你還能說出像軟綿綿這種結構的詞語嗎?(如綠油油)

5.選擇你喜歡的一兩句話讀出事物在夏天里成長的特點。

6.夏天還有哪些事物生長迅速,你能仿照課文中的句子說一說嗎?

設計意圖:

此環節的設計有兩個意圖:一是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會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二是聯系生活實際,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

四、研讀第4自然段。

1.有生命的植物、

動物乃至不具有生命的山水、鐵軌,甚至馬路在夏天里都在生長,說明了夏天的確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那么人也是一樣,也在一天天地長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長有什么特點呢?誰愿意把第4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2.出示課件7:理解兩句諺語。

①“六月六,看谷秀”:農歷六月初六,就到處可見齊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農民們欣喜不已。

②“處暑不出頭,割谷喂老牛”:處暑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此時的谷子如果還不出穗,就沒收成的希望了,就像無用的荒草一樣,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在這一段中,哪句話使你受到的啟發最大?

出示課件8:“農作物到了該長的時候不長,或是長得太慢,就沒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長。”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1)農作物夏天不長或長得太慢,秋天就沒有收成的希望。

(2)道理: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長。

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①熱天:在這里不只指季節,也指利于學習知識,利于成長的時間、環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時期。

②長:不僅僅指身體的成長,年齡的增長,體重的增加,還指知識的積累,認識的提高,對時間的珍惜,對機遇的把握,努力學習的過程。

③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什么時期?

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

④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定要在青少年時期珍惜時間,積極爭取知識、能力、經驗的增長,不能錯過時機,否則就會成為一事無成的人。

4.齊讀第4自然段,再次體會人要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成長的道理。

設計意圖:

體會使用諺語的作用,從而理解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五、回顧課文,拓展延伸。

1.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幾種事物來寫?

典型事物,抓住特點,今后我們在寫作文時,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點來寫,這樣你的習作才會感人,才會吸引讀者。

2.本文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文章語言淺顯易懂,雖沒有華麗的詞匯,卻用得恰到好處,讓人感到親切、自然、樸實。

3.你對作者描寫的哪些事物最感興趣,細細地、有感情地讀一讀。

設計意圖:

總結文章的寫法,便于學生在寫作文時運用這種寫法。

六、課堂小結。

送給大家一句話,請和老師一起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有力量地生長著,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自己人生當中的夏天里同樣有力量地生長,等到了秋天才會有好的收成!

【板書設計】

15 夏天里的成長

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

植物

動物

山水

篇(6)

 

一、兩個果桑品種的特征特性

1. 46c019 該品種樹勢強健,生長旺盛,叢生,側枝多,枝條細短、開展、下垂,結果枝發達,枝條在生長過程中,中下部芽體不斷萌發長出新枝條。在自然條件下,每年春秋兩季各結果1次,秋季產量是春季的5%~20%。栽植第二年單株條長約24米,每米條長產果約550克。成熟桑葚呈紫褐色,平均單果重4.5克,最大單果重8克,果長3厘米,寬幅約2厘米。栽植3~4年后單株產果40千克以上。

 

由于該品種枝條細短,若采用常規扦插育苗方法,成活率僅在24%左右;若嫁接繁育至脫苞期移栽,成活率在30%以下;在鵲口期移栽,成活率在40%~50%;而將嫁接體培育至開葉期栽植,成活率可達90%以上。

 

2. 72c002 該品種與46c019的主要區別是莖干粗壯,枝條直立,側枝較少,節直,皮孔斑大,葉片上伸,葉形略大,冬芽長三角形。

該品種枝條粗壯,人工嫁接成活率較高(一般在60%左右),因不易生根,扦插育苗成活率較低。

二、幾項創新繁育技術

1. 創新嫁接體室內紙箱預措新技術 本地區一般于晚冬或早春季節,在室內人工嫁接,將嫁接體埋藏在黃沙中預措,或在室外泥土中預措(上覆蓋塑料薄膜),這兩種方法接穗頭易腐爛,是46c019品種成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經多年實踐,筆者對嫁接體預措技術進行創新,將嫁接體平放在內襯塑料薄膜的硬紙箱中,噴灑500倍的多菌靈溶液,然后用塑料薄膜蓋嚴,定期打開檢查并噴灑多菌靈溶液,保持箱內潮濕環境。將紙箱放在室內高溫處或室外大棚內,待穗芽約2厘米長時栽植到大田內。這種新技術的主要優點是成本低、易操作、成活率高(一般在80%以上)。在搬運和移栽時,要輕拿輕放,不要碰傷穗芽,接穗頭更不能松動。

 

2. 創新嫁接體室外拱棚預措、開葉移栽技術

①建溫床。2月下旬按常規袋接技術進行室內嫁接。在室外選擇向陽、土質為砂土或砂壤土的地塊做畦,畦寬1米,長度視嫁接體的多少而定,每平方米可育嫁接體5000株左右,將畦內土塊打碎,從寬邊開20厘米深的溝,將成捆嫁接體豎立并排放置,然后用木板條推土將根系壅實,這樣一排排放完,取細砂土將接穗頭蓋實,厚度2厘米。每隔30厘米用細毛竹或竹片做拱棚支架,高度0.5米,兩邊用毛竹固定,上覆塑料薄膜,用磚或土將四周壓嚴。

 

②溫床管理。發現畦面土壤干燥深度達1厘米時,應及時灑水,土壤濕度以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為宜。嫁接體培育20天后,大多數穗芽陸續出土,1周后開1葉,這時應注意防中午高溫,可用草簾遮擋向陽部分。培育30天時,于傍晚將拱棚兩頭薄膜揭開煉苗,3天后再將背陽一面的薄膜掀開,再煉苗3天,然后把薄膜全部取下,再蹲苗1周即可移栽大田。煉苗期間每天澆水1次,保持苗床濕潤。

 

③移栽大田。一般溫床育苗需40天左右,開始時間在4月上旬,75%幼苗出1葉時即可移栽,栽前每畝施三元復合肥50千克做基肥,深耕、耙平。選擇陰雨天或傍晚進行移栽,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栽植溝深20厘米,壅土后埋實穗頭,留出頂芽和新葉,若土壤干燥,應帶水移栽。苗木成活后,注意防治地老虎等害蟲,及時除草,并追施尿素2次。

 

此項技術的創新之處在于采用拱棚保溫,而不是地膜直接覆蓋,管理較方便;出葉后再移栽,接穗與砧木已愈合,并避開干旱月份,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3. 冬季泥團硬枝扦插電溫床育苗技術

①插穗剪取。插穗以隨插隨剪為好,如在扦插前1~2周剪下,可先用多菌靈溶液噴濕,然后再用塑料薄膜裹嚴,防止穗條干枯。插穗長度為15~16厘米,每20根扎成1捆,下端剪口齊平,便于浸泡生根劑。

 

②生根劑藥液配制與浸泡。取桑樹專用生根劑2克,加入95%酒精500毫升,充分攪拌7~10分鐘,然后倒入9.5千克水中,攪勻待用,藥液濃度為200毫克/千克,可浸泡插穗約2000株。在室內用磚圍成1圈,放上塑料薄膜形成槽池,先將插穗成捆地豎放在槽內,互相靠緊,然后將配好的藥液倒入槽內,深度約3厘米,浸泡時間為6~8小時。

 

③泥團扦插。取雞蛋大小的黏土,用手搓成直徑5厘米的圓球,放入左手掌心壓成圓餅,厚度約1厘米,然后加入1小調羹黃沙于泥餅中間,用手指稍壓黃沙,再取插穗將下端豎放在黃沙上,并插入約0.5厘米深,最后將泥團搓成鴨梨狀,直徑4厘米,縱向7~8厘米。

 

④電溫床鋪設。在有電源的屋內,用少量磚頭圍成長度約7米、寬1米的溫床,溫床底部鋪草約6厘米厚,草上鋪約3厘米厚的黃沙,然后布放地熱加溫線,在溫床兩頭的木板鐵釘上,來回拉17道左右,線與線之間的距離約為6厘米,再鋪黃沙厚約3厘米,要求沙面平整。接著排放泥團苗,苗與苗之間相互挨近,最后在空隙撒上黃沙,穗頂芽露出1~2個,把控溫儀探頭插入黃沙內,深度必須與插穗下端的深度一致。每平方米排放700株左右。

 

⑤溫床管理與適時出床。扦插后的管理主要是噴水和保持溫床溫度。床內每天噴溫水13~15千克,要用噴霧器噴均勻。溫床內的溫度保持(28±2)℃,如果過高過低,要調節控溫儀刻度上的指針。

 

46c019品種泥團苗在溫床內大約經過10天時間從愈傷組織中產生新根,并穿過黃沙和泥團;72c002品種要晚約4天。當大部分泥團苗幼根穿出泥團0.5~1厘米時,為泥團苗出床適期。在搬運過程中,要防止泥團破裂,桑芽、桑根被碰傷等。栽植后隨即澆水,最后再培土呈壟狀,露出1~2個桑芽。

 

4. 夏季疏枝泥團扦插育苗技術

①枝條培養。在果桑樹苗未發芽前,剪去根莖處的枝干,壅土蓋實,發芽后陸續長出若干新枝條;另一種方法是當年新培育的苗木,在春節生長至15厘米長時摘去頂芽,新苗基部產生大量新枝條,再壅上泥土,露出新梢。

 

②疏枝時期與方法。6月上中旬,在早晨或傍晚或陰雨天,用小鐵鏟將有多個枝條的植株四周扒開,露出枝條根部,留下粗壯枝條做主枝,余下的枝條用剪刀連根剪下,無根的枝條連老皮帶木質部剝離,再回填土壤。剪下的枝條放到室內及時噴水,防止萎蔫。

 

③泥團扦插。剪去枝條新梢,留高約17厘米,頂端保留3片葉,其余剪掉,留下的葉片再剪去一半,然后放入500倍多菌靈溶液中浸泡約3小時。泥團制作方法與冬季泥團硬枝扦插相同,不同的是帶根的枝條可以直接包裹在泥團中。

 

④苗床管理與適時出床。在房檐或樹底下,四周用磚或木板圍成方形苗床,床內地面鋪上塑料薄膜,形成底鋪上蓋,將泥團苗挨近排放,噴灑500倍多菌靈溶液,用塑料薄膜覆蓋,四周一定要蓋嚴實。前期要注意遮陰,避免陽光直射,每天早晚各噴灑1次多菌靈溶液,7天左右新根穿出泥團,16天左右長出2~4片新葉,逐步打開薄膜,再煉苗約4天就可利用傍晚或陰雨天移栽。

篇(7)

一、引言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而漢語虛詞語法化是漢語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研究過程需要進行大量基礎性工作,必須對漢語詞匯進行近乎窮盡性的歷時詞義分析,因此確保對詞義解釋的準確性是漢語虛詞語法化研究的重要一環。所以,訓詁學對漢語虛詞語法化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是研究方法中的一大支柱。本文通過對漢語中“即”的詞義語法化的分析過程,簡單地介紹一下訓詁學在漢語虛詞語法化研究中起吊的一些作用。

二、“即”字探源

分析漢語虛詞詞義的發展變化,要從對其本義的分析入手,這就用到了訓詁學中的重要條例——形訓。中國古代大多是一字一詞,所以字義多是它所記錄的詞的詞義。陸宗達《訓詁簡論》中這樣解釋“以形說義”的訓詁原理:“所謂‘以形說義’是指通過字形的分析,來了解字所記錄的詞的本義,即體現在造字意圖中的基本詞義。”能夠與字形相聯系的字義一定是在造字之初這個字所記錄的詞的詞義,因形求義的方法是最適合用于探求字的本義的訓詁條例。

在甲骨文中“即”是一個會意詞,作“人即食形”,寫作“”。“即”字左邊像盛有實物的器皿狀,右邊像正在進食的人形。在《說文解字》中,“即”義為“即食也,從皀。卪聲。徐鍇曰即,“就也”。《廣韻》中的解釋是“即,子力切,就也。今也。舎也。半也。”后來引申出其他義項,如“接近、靠近”義,主要指空間上的接近。綜上來看,“即”的本義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為“就”,也就是“趨向,靠近”。

三、“即”的語法化進程

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言語交際需要也在不斷的發展,“即”的本義“就”產生之后,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交際需要,于是就開始產生詞義的分化和引申。而運用訓詁學的方法對這些變化之后的詞義進行訓釋,可以理清其詞義逐漸語法化的脈絡,并由此歸納出“即”的詞義語法化進程。在其過程分析中,最常用的訓詁方法就是根據經典古籍中的相關用例,結合上下文分析其詞義,再將這些用例歸納、分類,形成“即”的常用義項。

(一)“即”的動詞義

上古時期,早在《詩經》中就已出現了“即”的動詞義。但這些動詞義還基本都是“即”作為本義“就”的意思使用。如:

(1)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氓》)

例(1)中的“即”意思是“就”,“即我”就是“接近我,靠近我”,“來即我謀”可以翻譯為“找我商量婚事”的意思。

(2)東門之栗,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詩經·東門之》)

例(2)中“即”同樣也是本義的用法“就,接近”。“子不我即”屬于倒裝用法,也就是“子不即我”,可以翻譯為“你不來我這里”。

“即”的本義用法在《詩經》中的用例極為頻繁,是個經常使用的動詞。而在《楚辭》中“即”僅出現一例,作為動詞,使用本義。

(3)靈懷曾不吾與兮,即聽夫人之諛辭。(《楚辭·九嘆·離世》)

例(3)這里的“即”是本義“就”的意思。

“即”作為本義“就”在上古時期頻繁出現在諸如《詩經》等的文獻典籍中。此外,即,也有“節”的意思。即,節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卽食也。卽,當作節。周易所謂節飮食也。節食者,檢制之使不過。故凡止于是之謂之卽。凡見于經史言卽皆是也。

而到了戰國時期“即”又出現其他動詞的用法。如,在《韓非子》中:

(4)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固其所自進也。(《韓非子·孤憤》)

例(4)中的“即主心”也就是與“主心”一致,這里的“即”可譯為“迎合”的意思。

(二)從動詞到副詞的演變

在《詩經》等上古文獻中,“即”一般是作動詞,基本上都是在用本義或與本義相近的義項,然而詞語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變化的,為了符合交際的需要,會出現新的義項。那么它是怎樣出現虛化的?其實,“即”作為時間副詞,在上古漢語中已經存在,但是也只是存在于個別例子中,而沒有大規模的使用。如:

(5)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尚書·西伯戡黎》)

(6)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即命曰:“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尚書·大誥》)

在例(5)和例(6)中這兩個例子中,“即”是作為副詞的,用在動詞前面,表示“立刻、馬上”的意思。在《晏子春秋》中也有作為時間副詞的用法,但也僅有一例而已。

(7)即畢斂,不留生事,棺槨衣衾,不以害生養,哭泣處哀,不以害生道。(《晏子春秋》)。

在《莊子》《墨子》《左傳》等文獻中也有“即”作時間副詞的用例。如:

(8)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莊子·田子方》)

(9)此言而非兼,擇即取兼,即此言行費也。(《墨子·兼愛下》)

(10)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我們已經知道,在《詩經》等先秦文獻中“即”經常作為動詞使用。而且《論語》《孟子》《荀子》等書中也未出現“即”的副詞用法。從上面我們討論的“即”作為時間副詞的用例來看,它通常用在動詞之前,組成“動詞+動詞”的形式。再如:(11)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尚書·西伯戡黎》)

(12)久之,以為行已過,即出。見乘輿車騎,即走耳。(《史記·馮唐列傳》)

(13)王即驚懼,問曰:“有何不祥之事?”(《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

在例(12)中,“即”用在了“走”之前,但“即”用在這里,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見”與“走”這兩個動作發生的時間很短,也可以說明“見到了什么”是“走”的原因。所以,無論是時間關系還是邏輯關系,都有相通之處。“即”經常出現在另一個動詞之前,構成連謂結構,這也是“即”虛化為副詞很重要的基礎。很多動詞虛化為副詞都是在這種結構下發展演變的。“即”虛化為副詞之后,自漢代開始,在后來的中古和近代漢語文獻中經常出現。有的是作為時間副詞,表示兩個事件或動作在時間上連接得緊湊,譯為“立即、即刻”;有的是作為關聯副詞,表達一種順承關系,如:

(14)予即辟,女匡拂予。(《史記·夏本紀第二》)

(15)(袁可立)與辟嬉戲,即為登壇部署兵馬狀。(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16)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世說新語·文學》)

這三個例子中的“即”都是時間副詞,可翻譯為“隨即”、“立即”。

“即”還可作語氣副詞,一般出現在判斷句中,用在名詞作謂語之前。如果句中的判斷動詞不出現,“即”就相當于判斷詞;如果“是”“為”等表示判斷的詞出現,“即”一般用在它早們前面,可譯為“也就是”。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仍然保留。如:

(17)少府徐仁,即丞相車千秋女婿也。(《漢書·杜周傳》)

(18)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傳·襄公八年》)

(19)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三)從副詞到連詞的演變

“即”虛化為副詞之后,意義也因此變得很虛,又因為它可表示關聯作用。所以,這就為“即”演變為連詞提供了基礎。連詞的語法意義是連接兩件事情的發生,具有順承關聯的語法功能。楊榮祥先生在《近代漢語副詞研究》一書中談到了“即”,他認為:“‘即’本動詞,義為‘接近’,由表示空間上的‘接近’發展到表示時間上‘接近’,演變成表突發短時的時間副詞。同時,由于常常用于表示兩件事緊接著相繼發生,所以也具有表示順承關聯的功能。”在副詞逐漸演變為連詞之前,會有一個中間過渡狀態。在現代漢語中,“即”保留著作為連詞的用法,而且還有很多固定詞語,如“即使”等。

(20)左右聞語,當即星分,恰至天明,胡兵即至。(《敦煌變文·李陵變文》)

(21)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即反為魏守豐。(《史記·高祖本紀》)

以上例(20)中,“即”單純地表示突發短時,屬于時間副詞;例(21)中“即”在表示突發短時的同時也具有表關聯順承的語法功能。所以,通常情況下,例(21)這種現象就屬于副詞虛化為連詞的一個中間過渡狀態。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22)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顏氏家訓·勉學》)

例(22)中的“即”可譯為“既然”,全句可譯為“你既然不能(做到)這樣,還不遵循古人的做法,就像蒙上被子躺在床上睡覺。”這個“即”更像連詞。

(23)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史記·項羽本紀》)

例(23)中“即”與“則”相對應,就更能看出“即”已具有連詞的作用。可譯為“你慢走就可以免死,快走就要遭殃。”

有的用例已不屬于過渡狀態了,可完全理解為連詞。如:

(24)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漢·賈誼《論積貯疏》)

(25)其傷于縛者,即幸留,病數月乃瘳,或竟成痼疾。(清·方苞《獄中雜記》)

(26)凡公(袁可立)精神著于為司李、御史時,即不躋臺輔,其精神亦有以自見。(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即”除了作動詞、副詞、連詞以外,還用介詞用法。如:

(27)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史記·項羽本紀》

(28)關使者袁環中(袁可立子)來晤,即于舟次報謝。(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

這里的“即”可譯為“就在某時某處,乘,趁”。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篇(8)

玉米中后期主要指穗期(拔節至開花)和花粒期(開花至成熟)兩個階段。穗期階段是由營養生長轉向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的時期,一般歷時27-30天。這一階段是根、莖、葉在迅速生長的同時,雄雌穗迅速分化,是玉米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和決定玉米穗數、穗子大小的重要階段,也是田間管理最關鍵的時期。這一階段的管理目標是促桿壯穗,防止倒伏,防治病蟲害,以達到穗多、穗大、豐產目的。

一、中耕除草

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利于根系發育,同時可去除田間雜草并使土壤更多地接納雨水;培土則可以刺激次生根發育,有效地防止因根系發育不良引起的根倒伏。中耕和培土作業可結合起來進行,培土高度以7-8厘米為宜。在潮濕、黏重地塊以及大風多雨地區,培土的增產效果比較明顯。

二、蟲害的防治

玉米中后期是害蟲的多發期,也是玉米田間管理的重要環節。主要害蟲有蚜蟲、玉米螟、粘蟲。防治蚜蟲,可用50%辟蚜霧或10%吡蟲啉兌水噴霧。防治玉米螟,可在玉米小喇叭口期(第9-10葉展開時),用3%辛硫磷顆粒劑0.5kg,摻細沙7.5kg,混勻后撒入心葉,每株1.5-2g或用2.5%功夫1500-2000倍液噴霧;在雌穗抽絲盛期后6-8天,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功夫1500-2000倍液噴霧,粘蟲可用滅幼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等噴霧防治。目前新推出一種生物防蟲藥―杜邦.康寬,在玉米苗期用藥,持效期可達50天左右,除了對蚜蟲無效外,其余各種害蟲均可殺滅,可以推薦使用。

三、病害的防治

近年來,四川各地玉米中后期多發生:葉斑病、青枯病、銹病、褐斑病等。

1、葉斑病。葉斑病主要包括大斑病、小斑病,是四川最常見的玉米病害。小斑病多在玉米葉脈間產生橢圓形或近長方形斑,黃褐色,邊緣有紫色或紅色暈圈,有時病斑有2-3個同心輪紋,多數病斑連片,病葉變黃枯死。小斑病的發病輕重一般與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有關,當病葉率15%時,又遇連陰雨天氣,就要進行防治。可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葉集中銷毀,然后噴灑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代森錳鋅500-800倍液噴霧防治。

2、青枯病。也稱玉米莖腐病、莖基腐病,是對玉米生產危害較重的病害。該病病情發展迅速,來勢兇猛,稱之為“暴死”,對玉米產量影響極大。灌漿至蠟熟期,連續陰雨,光照不足,多陰暴晴是發病綜合有利條件。莖基部的葉鞘間,雨后積水溫度高,容易發病。發現零星病株時,用多菌靈500倍液澆根,每株灌藥液500毫升。

3、銹病。防治銹病可在初發期用20%粉銹寧乳油每畝75-100毫升噴霧防治。

4、褐斑病。玉米褐斑病是近年來上升為主要病害的一種真菌病害,其典型癥狀是葉片中上部發病,出現黃、褐色斑點,尤其是中脈上會有褐色斑點。病源菌在土壤中,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蔓延。玉米褐斑病防治最佳時期在拔節前,用藥可選擇粉銹寧、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禾果利等殺菌劑。強調噴霧時一定要打勻、打透,水量一定要足。另外應將已經發病的葉片病部剪下,帶出田外集中深埋銷毀。

四、追肥

玉米移栽后追肥,一般進行3次。第一次在拔節前后(苗高30厘米左右,7-8片葉)施入,稱為攻稈肥。追施的目的主要是保證玉米植株健壯生長,促進玉米雌雄穗順利分化。施肥量占總追肥量的30%,推薦使用玉米專用肥15公斤或優質有機肥1000-1500公斤。沿玉米植株一側12-15厘米處開溝深施(15-20厘米)。第二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葉展開),畝追施玉米專用肥20公斤加磷酸二氫鉀2公斤,稱為攻穗肥。攻穗肥對保證玉米增產極為重要,對決定果穗的多少和每穗的粒數作用很大。施肥量占總追肥量的50%,穗期追肥一般距玉米行15-20厘米,深施10厘米左右。第三次在雌穗3%-5%吐絲時追施,稱為攻粒肥,這次追肥對防止葉片早衰、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施肥量一般占總追肥量的20%,畝追施玉米專用肥5公斤加磷酸二氫鉀2公斤。

五、澆水

玉米后期澆水要進行4次。 第一次:拔節前后澆拔節水,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65%-70%即可;第二次:大喇叭口期灌水,澆足,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80%即可;第三次:開花至籽粒形成期,是促粒數的關鍵水;充分供給水分,對提高花粉生活力和受精能力,增強玉米結實力,減少禿頂缺粒有重要作用。第四次:在乳熟期,是增加粒重的關鍵水。籽粒灌漿過程中,如果田間積水,應及時排澇,以防澇害減產。

六、拔出空株

為減少空株對光、水、肥等資源的競爭和消耗,授粉10天以后,對全田植株逐一檢查,發現空株立即將其拔出,以達到提高群體產量的目的。

七、適時收獲

玉米可以適當晚收,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產量。玉米收獲主要依據兩個指標:一是籽粒基部黑色層形成;二是籽粒乳線消失,果穗苞葉變白而松散。收獲后及時晾曬,以便貯藏。

八、災害應變措施

1、澇災。玉米前期怕澇,淹水時間不應超過半天。生長后期對澇漬敏感性降低,淹水應低于一天。田間管理上應及時理溝排濕,保證田間無積水。

2、雹災。苗期遭遇雹災,應加強肥水管理,可噴施葉面肥,促其恢復,降低產量損失。拔節后遭遇雹災,應及時組織科技人員進行田間診斷,視災害程度酌情采取相應措施。

3、風災。小喇叭口期前遭遇大風,出現倒伏,可不采取措施,基本不影響產量。小喇叭口期后遭遇大風而出現的倒伏,應及時扶正,并淺培土,以促進根系下扎,增強抗倒伏能力,降低產量損失。

結束語:

只有在玉米中后期的各項管理方面做到符合相關的標準,才可以確保玉米的產量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通過本文的總結希望可以為玉米種植業的發展帶來幫助。

篇(9)

二、防治蟲害 玉米中后期是害蟲的多發期,主要害蟲有蚜蟲、玉米螟、粘蟲、棉鈴蟲等。防治蚜蟲,可用50%辟蚜霧每畝8-10克或10%吡蟲啉每畝10-15克對水45公斤噴霧。防治玉米螟,可在玉米螟在小口期(第9-10葉展開),用3%辛硫磷顆粒劑0.5kg,摻細沙7.5kg,混勻后撒入心葉,每株1.5-2g或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功夫1500-2000倍液噴霧,在雌穗抽絲盛期后6-8天,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功夫1500-2000倍液噴霧,粘蟲可用滅幼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等噴霧防治,棉鈴蟲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功夫1500-2000倍液噴霧。

三、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 玉米進入吐絲期和籽粒形成期后,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各種病蟲害危害較重的時期,各農戶要高度重視、認真調查,及時進行防治,以減少損失。1、玉米大斑病: 又稱條斑病、枯葉病、葉斑病等。主要為害玉米 玉米中后期多發生葉斑病、青枯病、銹病、褐斑病等。葉斑病。葉斑病主要包括大斑病、小斑病。小斑病一般玉米品種多在葉脈間產生橢圓形或近長方形斑,黃褐色,邊緣有紫色或紅色暈圈,有時病斑有2-3個同心輪紋,多數病斑連片,病葉變黃枯死。小斑病的發病輕重一般與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有關,當病葉率15%時,又遇連陰雨天氣,就要進行防治。可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葉集中銷毀,然后噴灑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5%代森錳鋅500-800倍液噴霧防治。2、青枯病。也稱玉米莖腐病、莖基腐病,是對玉米生產危害較重的病害。該病病情發展迅速,來勢兇猛,一般病株率在10-20%,嚴重的40-50%,特別嚴重的高達80%以上,農民稱之為“暴死”,對玉米產量影響極大。灌漿至蠟熟期,連續陰雨,光照不足,多陰暴晴是 發病綜合有利條件。莖基部的葉鞘間,雨后積水溫度高,容易發病。發現零星病株時,用多菌靈500倍液澆根,每株灌藥液500毫升。3、銹病。防治銹病可在初發期用20%粉銹寧乳油每畝75-100毫升噴霧防治。4、褐斑病。玉米褐斑病是近年來上升為主要病害的一種真菌病害,其典型癥狀是葉片中上部發病,出現黃、褐色斑點,尤其是中脈上會有褐色斑點。這種病害在鄭單958、浚單20上表現尤為突出。病源菌在土壤中,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蔓延。玉米褐斑病防治最佳時期在拔節前,在抽穗前會加重危害程度。防治用藥可選擇粉銹寧、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禾果利等殺菌劑。強調噴霧時一定要打勻、打透,水量一定要足。另外也應將已經發病的葉片病部剪下,帶出田外集中深埋銷毀。5、頂尖腐爛病。頂尖腐爛病是近兩年來新出現的一種綜合性病害,目前其發病機理還沒有明確的結論。當前主栽品種抗性差,加之高溫高濕的環境影響,為薊馬、瑞典蠅等害蟲為病源侵染打開了通道,是造成這一病害危害加重的3個主要因素。頂尖腐爛病發病時,玉米新生葉片尖、緣部位褪綠變薄呈半透明狀,后粘連成牛尾狀,造成雄穗不能抽出。隨著病情發展,玉米頂部的“牛尾”會腐爛發出臭味。防治這種病害單一用藥效果不好,應用殺細菌的藥劑如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農抗120和殺真菌的藥劑如百菌清、可殺得、錫唑醇等混配噴藥,還可加上啶蟲脒等殺蟲劑。對已經形成“牛尾”的玉米頂心可用刀片將其劃開,幫助雄穗抽出。已開始發生腐爛的頂心應將腐爛部分剪掉徹底銷毀。

四、追肥 玉米后期追肥,一般進行3次。第一次在拔節前后(苗高30厘米左右,7-8片葉)施入,稱為攻稈肥。追施的目的主要是保證玉米植株健壯生長,促進玉米雌雄穗順利分化。施肥量占總追肥量的30%,一般畝施尿素15公斤左右,也可追施優質有機肥1000-1500公斤。沿幼苗一側12-15厘米處開溝深施(15-20厘米)。第二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葉展開),畝追施尿素30公斤左右,稱為攻穗肥。攻穗肥對保證玉米增產極為重要,對決定果穗的多少和每穗的粒數作用很大。施肥量占總追肥量的50%,穗期追肥一般距玉米行15-20厘米,深施10厘米左右。第三次在雌穗3%-5%吐絲時追施,稱為攻粒肥,這次追肥對防止葉片早衰、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施肥量一般占總追肥量的20%,畝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高產田可畝追施15公斤左右。為防止后期脫肥,確保植株健壯生長,也可結合病蟲防治進行葉面施肥,每畝用尿素0.5-0.7公斤加磷酸二氫鉀0.2公斤,兌水50-100公斤,再加入殺蟲藥兼防治玉米螟。

篇(10)

[中圖分類號] S6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9-0064-02

和政啤特果(梨)又稱皮胎果、酸巴梨,屬于薔薇科(Rosaceae)梨屬秋子梨系統(Pyrus ussuriensis Maxim)的一個品種,是和政縣特有的鄉土樹種,已有1000年的栽培歷史。和政縣在林業產業發展中,把啤特果作為經濟林主栽品種,努力把啤特果產業做大做強,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來抓。

近幾年和政縣在啤特果產業發展過程中,突出存在的問題是啤特果種植戶缺乏生產和管理技術,對果園管理粗放,蟲害發生,果品產量低,影響著種植效益和種植戶的積極性。作者2012年對和政縣各鄉鎮栽植的啤特果進行的一次產量調查中發現了一對大相徑庭的啤特果種植戶。和政縣三十里鋪鎮南陽山村群眾胡元君,2001年退耕還林栽植一年生啤特果5畝,到2012年樹齡12年,2012年畝均產量不足200斤,加上采收存放不當,當年沒有收益;同村的楊正才,2001年退耕還林栽植一年生啤特果3畝,到2012年樹齡12年,畝均產量2500斤,當年售價1.2元,畝均收益3000元。

通過對兩家果農訪談調查、果園現狀調查、果樹樹形觀察,對照全縣13個鄉鎮啤特果產量的常年調查,分析了影響和政縣啤特果豐產穩產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果園管理粗放、果樹放任生長,形成大小年結果現象

梨樹進入盛果期以后,留果過多或肥水不足,很容易出現大小年結果的現象。防止和克服大小年的措施,一是加強肥、水綜合管理,二是通過修剪進行調節。

生產中經常采用的調整和克服梨樹大小年結果的修剪措施,主要有兩種,一是大年時,通過控制花、果數量,留足預備枝;二在小年時,盡量多保留花芽,同時縮剪枝組,控制花芽數量。

1.大年嚴格疏花疏果

啤特果樹大年修剪時,進行疏花疏果,啤特果開花現蕾期疏花,每23~26cm留一個強壯花序。座果后留中心果,其余全部疏除,每果保證50個葉片,使單果量達150g以上,優果率達85%左右。

疏花疏果時適當疏除短果枝群上的過多的花芽,并適當縮剪花量過多的結果枝組。對生有花芽的中、長果枝,可采用打頭去花的辦法;對中庸健壯的中、長營養枝,緩放不剪,使形成花芽在小年時結果。

2.小年合理修剪,加強施肥

修剪。在修剪小年啤特果樹時,要多留花芽,少留預備枝,以保證小年的產量。對長勢健壯的一年生枝,可保留1~2個飽滿芽進行重短截;對后部分枝有花,前部分枝無花的結果枝組,可在有花的分枝以上進行縮剪;對前后都沒有花的結果枝組,對枝組上的分枝,可多短截,少緩放。

施肥。啤特果樹在不同生長期對養分的消耗和吸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必須根據不同生長階段和情況進行追肥。在小年一般全年施三次,即花前施、壯果施、采前施。

花前施,早春,最遲在萌芽后到開花前施,以氮肥為主,每株施果樹專用肥0.5kg或株施農家肥約30公斤,放射狀溝施。

壯果施,待秋初新梢停止生長后(這個時候果實正在加速膨大,故名壯果施),每株施果樹專用肥0.75kg;結合果園打藥。

采后施,在采果后進行,磷、鉀配合施用,以禽畜糞為主,畝用量3000kg以上。

二、品種單一、授粉樹不足,導致授粉不良、座果率低

梨屬為異花授粉植物,品種內授粉座果率很低。果農不懂授粉樹配置,導致啤特果園品種單一、授粉樹不足,造成授粉不良、座果率低。可采用以下措施:

1.配置授粉樹

增植授粉品種可促進梨樹授粉結實,應盡早補栽授粉樹,或高接換頭授粉品種。大片梨園可按行列式4:1或3:1配置改造較為適宜;小片梨園采用中心式配置即一株授粉樹周圍栽植八株啤特果樹。適宜啤特果園的授粉樹種為早酥梨、錦豐梨、二十世紀、軟兒梨、窩窩果。

2.人工輔助授粉

人工輔助授粉,可在花期啤特果樹上掛插其它授粉梨樹花枝,方法是罐(瓶、袋)內盛水,將適宜啤特果授粉的樹種二十世紀、錦豐梨等等的花枝插于罐(瓶、袋)內,掛于樹上。花期天氣不良的特殊年份可人工輔助授粉。

3.梨園放蜂

果園花期放蜂以提高授粉效果,每10畝可放一箱蜂,開花前2~3天將蜂箱置于園內向陽背風的高處。花期不得噴施農藥。

4.噴施植物激素

花期噴施植物激素可提高座果率;幼果膨大期噴施植物激素可減少落果、促進果重、提高品質、增加產量。激素種類有920、保果素、噴施寶、天然蕓苔素等。

三、樹形凌亂、枝條過密、營養生長過旺,導致生理落果

許多啤特果園放任生長,幾乎沒有整形修剪,此類果園可采用以下措施改造:

4.按主桿疏層形進行整形改造

主桿疏層形樹形,主干高度50~70厘米,第一層主枝3~4個,第二層2~3個,第三、四層各1~2個,上下層主枝應交錯排列。該樹形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有利于光合產物的積累及向生殖生長的輸導,利于早產豐產。在冬剪的基礎上,加強生長季節的修剪,主要是拉枝、開角、扭梢、摘心。

2.落頭

對樹高已達標準,各層主枝均已留足時,可采用落頭的辦法,控制主干生長,促進各層主枝加粗。在主枝延長枝上多留些花果,以果壓樹,控制旺長,這樣緩放2~3年后,再回縮修剪。

3.適當整枝吊枝

啤特果樹生長過旺,要砍去主枝和部分骨干枝,把長得密的主枝的枝條用繩索拉往冠邊緣吊枝。

4.應及時疏除弱枝、密擠枝

適當疏除弱枝和密擠枝,有利于所留枝條形成花芽。疏除過密或過弱的枝組,可增強保留枝組的長勢以維持枝間距;如培養中、小枝組,可選位置適宜的中枝進行緩放,待結果后回縮。對長枝的處理,應根據空間大小決定。

5.遇干旱要及時灌溉,以滿足水分供應

謝花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新梢生長和幼果膨大期,遇干旱要及時灌溉,以滿足水分供應,減少生理落果,提高產量。

6.改變傳統的追肥方法

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應在果實膨大期控制氮肥,重施磷鉀肥,提高果品品質。

四、蟲害嚴重、防治不及時、不科學,造成損失

近年來和政縣啤特果園蟲害比較嚴重,是減產的主因。蟲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科學、及時的防治蟲害。重點防治以下害蟲:

1.櫟線小卷蛾

危害及習性。該蟲危害梨樹的花和嫩葉,花受害后,不能正常開放,降低產量;葉片受害后逐漸變黃、干枯,削弱樹勢。

防治方法。結合梨園管理,疏花疏果時摘除蟲花蟲蕾,減輕危害。關鍵在4月中下旬用1%愛諾蟲清3000倍液、3%高滲苯氧威乳油3000倍液、1%苦參堿乳油4000倍液或5%蚜虱凈1500倍液噴霧防治。

2.梨星毛蟲(又名餃子蟲)

危害及習性。以幼蟲危害梨樹的花芽和花蕾,花謝后吐絲把邊緣連和在一起呈餃子狀,幼蟲藏在餃子狀的葉苞食葉肉葉焦枯。和政縣一年發生1代,以幼齡幼蟲潛伏枝干的粗皮裂縫下越冬。第二年當梨樹花芽露綠時,越冬幼蟲出蟄,盛期在花芽開展期,先咬食葉苞、花芽,展葉后包成餃子危害。

防治方法。①越冬期刮除老樹皮,集中處理消滅越冬幼蟲。②人工摘除包葉中的幼蟲或蛹。③抓住兩個重點防治時期:一是在梨樹花芽膨大期是防治梨星毛蟲越冬后出蟄幼蟲的適期。二是在7月上中旬是防治夏季初孵幼蟲的好時機。可用2.5%速滅殺丁1000至1500倍液或殺確爽、阿維菌素、苯氧威等等藥劑。連續噴施2至3次,可控制其危害。④利用天敵防治。

3.梨花象甲

危害及習性。梨花象甲成蟲咬食嫩葉和花蕾,在花蕾上咬出產卵孔;幼蟲在花蕾內食害花蕊和子房,使花不能開放,花瓣干枯變褐,還能在幼果內危害,被害花、果極易脫落。1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樹皮裂縫下越冬,次年梨花現蕾時成蟲出蟄活動,取食花蕾和嫩葉,并陸續交尾產卵。

防治方法。利用假死性,在成蟲盛發期于清晨或傍晚搖樹振落捕殺。樹上摘除被害花和蟲果,揀拾落地花、果,集中處理。成蟲盛發期在5月下旬,特別是雨后在樹冠下噴灑1%愛諾蟲清3000倍液、5%蚜虱凈1500倍液處理地面。樹上防治用3%高滲苯氧威乳油3000倍液、1%苦參堿乳油4000倍液防治。

4.梨虎象

危害及習性。梨虎象是近兩年來和政縣新發現的啤特果害蟲,危害嚴重。幼蟲蛀果,被害幼果從樹上落掉,越冬成蟲于梨樹開花時開始出土,4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均有成蟲出土,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成蟲出土后飛往梨樹上危害,先食害嫩芽、葉或花絲,坐果后啃食幼果被害幼果從樹上落掉。1年發生1代。成蟲取食10天后產卵,產卵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成蟲白天活動,具假死性,壽命很長。

防治方法。利用梨虎象的假死性,在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于清晨或傍晚搖樹振落捕殺。并在樹上摘除被害花和蟲果,地下揀拾落地花、果,集中處理。在成蟲發生初期,特別是雨后在樹冠下噴灑50%辛硫磷300~400倍液或25%對硫磷微膠囊劑200~300倍液等處理地面。樹上防治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等防治。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和政啤特果栽培技術規程》(DB62/T 1725―2008),2008年6月.

[2] 臨夏州林業科學研究所:《臨夏回族自治州林業科學研究所成立30周年文集》,2005年4月內部發行.

[3] 河北農業大學:《果樹栽培學》,農業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上一篇: 護理實訓課總結 下一篇: 游泳教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 | 中国AV综合在线 | 日韩免费AV在线播放网 | 亚洲日本无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欧美2222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理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