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概論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27 16:10: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技術概論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物技術概論教案

篇(1)

教學內容體系的合理整合

考慮該專業學生已從其他相關課程中學習過酶、微生物發酵、蛋白質等方面的知識內容,該課程的基因工程部分教學內容是生物技術的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內容抽象,難以理解,并且很好地體現了學科的科學性與先進性,故在教學中給予較多的學時分配和課堂講授,同時發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質工程等內容弱化課題講授。另外,講授生物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內容時,通過具體的實例以及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采用,使抽象概念化的教學顯得多彩有趣。主次分明的教學內容設計,加上多樣教學方式的采用,空洞乏味的知識內容不再難以理解,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篇(2)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3-0020-03

《森林病理學》是高等林業院校林學和森林保護學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實踐教學是該課程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環節,是《森林病理學》理論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因此,《森林病理學》實踐教學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森林病理學》實踐教學質量和效果,既可增加學生在《森林病理學》方面的感性認識,又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以后從事林業生產相關的工作奠定基礎。西南林業大學作為西南地區唯一的一所林業高等院校,學校所在地云南省的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為使得新進的青年教師很快地勝任教學任務,樹立以森林健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安全為主要研究領域和學科特色為目標,從教學實踐入手,使青年教師能很快地了解當前森林病理學的研究動態及發展趨勢,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一、背景

國外對農林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進行多渠道的培養方式,如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表明,產學研合作模式是高校青年教師在崗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參加老教師的科研課題,并協助青年教師在短時間內申請到科研項目,開辟科研領地,并很快地把它有效地整合到社會資源,培養路徑由高校向社會延伸,培養方式由單一走向多元化,其中的導師制就是很奏效的方法之一,使青年教師能夠很快地從“學生”角色到“教師”角色的轉變,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師是從高校剛剛畢業就走上的教師工作崗,其次是授業能力培養,特別是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導師應該很快地使青年教師熟悉所任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材、教學計劃和整個教學環節。

二、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高等院校立校之本、發展之基,而青年教師在崗培養正是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最基礎的戰略性舉措。《森林病理學》是林學專業和森林保護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課,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對于青年教師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針對《森林病理學》課程實踐教學與青年教師的培養進行了實踐和探討,提出青年教師的培養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是極其重要的,是提高整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的方法與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實用型人才目標的重要環節。《森林病理學》青年教師多畢業于西南地區以外的農業大學或研究所,博士期間的工作往往集中于某個局部問題的深入研究,在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他們面對西南地區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及其相關的病原多樣性、癥狀多樣性等,顯得很陌生和茫然,更不知道如何去教授學生。因此,如何幫助青年教師入校初期適應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的林木病害識別、鑒定,幫助他們了解生物多樣性與病害多樣性的關系,對引導青年教師熱愛本職工作、扎根云南至關重要。

三、問題解決的方法、途徑和結果

1.方法和途徑。(1)啟動青年教師培養工程: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教師,重點在青年教師。學校于2007年啟動了“青年教師培養工程”,青年教師的培養考核進入規范化時代。學院給每位年青教師安排一位導師,年青教師通過給導師助課、協助指導畢業論文、從事科研項目工作,提高教學、科研工作能力,并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老教師嚴謹求實、愛崗敬業等良好的學風、師德師風。借助崗前培訓、觀摩教學、實踐教學、教研活動、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示范教學比賽、課件制作比賽等“六個一”工程等舉措,形成了較為規范和完善的青年教師校內培養體系。如老教師參加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建設,以傳、幫、帶的方式培養青年教師(近五年進校的博士生),并指導青年教師備課、聽課、點評、教案修改及實驗內容準備等,以提高其教學質量;將老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分解為子課題由青年教師承擔,指導他們設計研究方案、采集數據和論文寫作等;在教學資源積累上,作為森林保護學學科的教授們,利用假期帶領青年教師到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及林芝、拉薩地區采集標本,并進行鑒定和標本制作工作,補充教學實驗、實習材料。同時大力提倡青年教師校內進修,由于大部分年輕教師來自其他農林業院校和綜合性大學,不熟悉當地林業情況,通過在校進修,補充林學類課程知識,構筑多學科知識交融的知識體系,有效解決了教師不懂林業、不能研究林業問題的瓶頸。(2)開展“勤教”檢查:老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對青年教師進行“勤教”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教學“件”,即:教材、教案、講稿、記分冊、教學日歷、教學大綱、考試大綱、課程表,聽取青年教師授課,并及時點評。(3)落實導師制度,加強教學基本環節檢查:對青年教師的每一堂課進行隨堂幫助,落實課前認真備課、寫好教案;認真上課;做好作業批改。同時練好教學基本功,比如粉筆板書、教學多媒體PPT課件制作等,優化教學基本技能。對于基本的教學技能,青年教師首先應牢固掌握,做到運用自如,同時又應該推陳出新,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優化,使其不斷發展,真正起到充分發揮老教師、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導師制度應以“導”為主。老教師和青年教師一道共同促進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4)如培養本科生一樣在教學實踐中嚴格考核標本識別能力:通過帶領青年教師及本科生一起進行野外調查、標本采集,識別林木病害標本外,同時也進行實驗室的標本鑒定及制作,培養了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5)通過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從研究工作角度促進現場識別林木病害的能力,以提高青年教師動手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6)培養了老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協作精神:在《森林病理學》教學實踐過程中,將實習分組進行,需要青年教師與老教師之間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實踐任務。通過這種方式,培養了青年教師與老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精神,使他們認識到學風道德在科學工作中的重要性。(7)通過教學團隊建設培養青年教師,實施了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并鼓勵和積極創造條件讓青年教師通過攻讀學位、國內國外訪問交流、培訓、科研項目合作、參加專業學術會議、教研活動、課堂教學比賽等方式和渠道提升教學科研能力和師德師風。

2.結果:(1)探索完成適應西南特色的《森林病理學》教學實踐與青年教師培養,并以論文形式完成兩方面成果:①《森林病理學》教學實習與青年教師的培養;②通過實踐教學,探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的研究。研究方法在于完善《森林病理學》教學實踐的同時實現培養相關授課青年教師,實現一舉兩得,資源最大化利用。相關青年教師參加《森林病理學》理論教學、實驗課程和教學實踐等環節學習、了解目前相關環節的具體安排;青年教師對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教學實踐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見解,對本課程的教學進行整改;青年教師獨立進行部分相關的教學,有經驗的老教師通過聽課并直接對青年教師進行點評的方式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授課水平。老教師和青年教師群策群力進一步完善《森林病理學》的教學實踐。(2)《森林病理學》是高等農林院校森保、林學專業方向本科生的一門專業主干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應該掌握林木病害發生發展的規律,更重要的是能夠識別或鑒別林木上重要的、常見的多種病害;并能靈活運用到林木病害綜合治理的核心技能,將林木病害的防控納入林木的栽培、管理及養護等一系列環節中;對于已發生的病害,能夠自行設計合理的防治方案,將林木病害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該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對于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對于新上任的青年教師需要快速提高培養本專業學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根據各專業要求及現有的設備條件,開展了課程建設中的教學實驗、實習環節與培養青年教師的有機結合,為提高青年教師對森林病理學這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課程,進行實踐性的探索研究。高校青年教師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隨著國家對高校師資力量的需求逐年增大,師資質量的逐年提高,大量年輕的博士、碩士畢業生涌入高校校園,成為高校教育的生力軍。青年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質量,高素質的青年教師隊伍是新時期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保障。重視和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教育,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青年教師為學校補充了新鮮血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以及新思維、新觀點和新的教育理念。同時青年教師又存在科研水平較高,大部分青年教師在研究生階段都進行過本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具有一定科研基礎。本項目從高校老教師的角度出發針對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養進行一些探討。

三、結果的價值和影響

結合《森林病理學》課程的實習實踐,開展以下方面研究:(1)云南植物種類繁多,微生物種類異常豐富,導致植物病害的多樣性,如何在短時間內引導青年教師適應獨立實踐教學的內容,很好地完成教學實踐環節?(2)與青年教師一道更新和優化實踐教學的內容,確保實踐教學大綱的合理性和指導性,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綜合解決問題能力。(3)根據物候、林木病害發生發展規律不斷補充和完善實驗和實習的資料和材料積累工作。(4)老教師和青年教師一道共同開展改進和豐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采用以學生為主體,青年教師為主導的方式,利用實驗室、教學實習基地和生產基地,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老教師的引導作用,將實踐教學延伸到課堂外,將教學時間延長到有限的學時以外。(5)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全方位地進行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摸索出一條合理的又有西南地區特色的森林病理學實踐教學方法。通過以上措施,本課程組的青年教師專業理論基礎和教學技巧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學生對教學成效的評價等逐年提高,已具備獨立指導實習以及講授課程內容的能力。

總之,通過適應西南特色《森林病理學》課程實踐教學與青年教師培養的探索,使青年教師能夠快速地實現“角色”轉變,實現了教學與生產實踐需求的零距離對接,值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薛金愛.淺析生物技術概論的教學實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26(6):224-225.

[2]崔翠.農學概論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199-201.

[3]周遠清.精品課程教材建設是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的重大舉措[J].中國高教研究,2003,(1):12,29.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3-0272-04

農學專業是我國農業院校的傳統優勢特色專業,為國家經濟建設和農業發展輸送了大量的人才。湖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自1951年建校以來,已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近萬名。當前,我國農業已經跨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新階段,發展現代農業和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我國各農業院校農學專業均在進行積極的人才培養改革,我校農學專業也在進行積極探索。

一、國內農業院校農學專業改革情況簡介

農學專業作為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傳統專業,其教學改革一直不斷。通過文獻查閱,結合調查走訪,了解了國內幾所農業院校近幾年來所開展的農學專業教學改革情況(表1)。

整體來看,國內各農業院校在近幾年均采取了與時俱進的態度,針對農學專業教學開展了大量改革研究與實踐,但整體來看,多數是針對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實驗課設置、基地建設等單方面進行的改革,且多集中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整體來看,以往的教學研究與改革力度仍顯不夠。2012年,教育部下文要求各專業開展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各省教育廳也積極響應,各高校反應迅速,積極組織各專業開展省級、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申報,湖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在全校眾多專業中脫穎而出,現已被列為湖南省與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二、湖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現狀分析

1.基本情況介紹。農學專業是湖南農業大學最老的專業之一,設置于1951年。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艱苦創業與努力,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共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8000多名。2001年被評為省級重點專業,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有國家級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國家教學名師官春云院士、國家級精品課程“作物栽培學”、國家級教學團隊“作物學主干課程教學團隊”等作為支撐。本專業現有教師3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18人,副教授6人,講師6人;擁有博士學位者18人,博士在讀3人,碩士學位者6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現有在校學生近400人(含農學教育專業)。農學專業擁有良好的實驗實習教學平臺。實驗教學平臺包括農學實驗教學中心、作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8個開放實驗室和水稻、油菜、棉花、苧麻等專業研究所,實驗室總面積達到2800m2,設備總值近2000萬元。實習教學方面,建立了“耘園”校內實習基地和常德、長安、瀏陽綜合實習基地,隆平種業、金健米業等合作示范基地,衡陽油菜、岳陽水稻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其中,常德基地、長安基地、隆平種業等實習基地先后被評為省級優秀實習基地。

2.教學改革成就。本專業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成效顯著。1996―2000年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改項目“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重新定位了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了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體系。該成果于2000年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需要,2000―2002年又承擔了“大農學專業教學綜合改革”的重大教改項目,2002年獲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獎。隨后,“植物生產類寬口徑人才培養研究”于2004年獲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獎。近年來,又承擔了“農學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及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農學類專業研究學習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綜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農業高科技股份制企業新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探討”等省級教改項目和“農學院綜合實驗室改革”、“農學類專業創新實驗班的試點”和“農學專業作物栽培學課程設置的改革與實踐”等校級教改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成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人才培養方案改革――1996年以來,本專業逐步拓寬專業內涵,專業知識傳授由農作物生產擴大到植物生產,使“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有機地結合,培養學生“一專多能”。拓展了學生的就業空間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了專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課程體系改革――改革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近幾年來,對課程體系進行了較大幅度調整,修訂了課程教學大綱,刪掉了一些比較老化的課程,增設了一些面向21世紀的新課程,如《WTO與中國農業》、《世界農業》、《設施農業》、《農業標準化》、《農業生物技術》、《作物基因工程原理與技術》等。同時,強化了實踐性教學,創立了獨立于理論教學的實踐教學課程《農學實踐》和“六邊綜合實習”,使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適應能力增強,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寫――本專業著重加強《作物栽培學》和《植物育種學》的建設。《作物栽培學》先后列入學校、湖南省和國家精品課程,《植物育種學》被列為湖南省精品課程。隨著教改的深入和培養目標的修訂,本專業主編了《作物栽培學各論(南方本)》、《農業概論》、《現代作物栽培學》、《現代植物育種學》、《植物栽培學》、《植物育種學》、《農學實踐》、《農業系統工程》等教材。實踐教學改革方面――創立了“六邊綜合實習”模式,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從1994級起,對農學專業的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進行了改革,在學生完成了專業基礎課進入專業課學習時,于第六個學期到農村生產第一線實行專業課教學與全方位全程綜合實習,在一季作物完整的生長周期進行“六邊綜合實習”,即邊實習、邊上課、邊科研、邊推廣、邊調查、邊學習做群眾工作。目前這種模式至今已經堅持了16年之久。學習效果評價改革――本專業歷來重視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學習效果:成立學校教學督導團和學院教學督導小組,加強教學督導、檢查與評價工作;建立聽課制度,校院兩級領導、督導團、專業與學科帶頭人、任課教師聽課;建立評課制度,建立聽課人、學生及自評相結合的課堂評價體系;建立試卷抽查制度,隨機抽查考試與考查執行情況;學校及學院每年舉辦賽課、教案等各種比賽,提高教師水平;每年進行各專業用人單位意見反饋的調查,收集用人單位意見;從畢業班論文質量、考試考查成績、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整體來看,我校農學專業一直堅持改革,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努力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專業仍需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改革。

3.存在問題分析。(1)課程設置不能滿足農業發展新形勢的需求。首先,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時期,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農業發展國際化與農學人才需求國際化,以及生物技術在農業上應用的迅猛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我國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災害性天氣頻發,而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農產品供給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兩型社會”建設與全球經濟一體化也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學專業課程設置必須做出相應調整。最后,農學專業是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強是農學專業高素質人才的第一要素,必須增大實驗、實踐課程比例,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2)教學團隊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其一,團隊結構有待改善,主要表現在年齡結構、學緣結構不盡合理;其二,團隊整體優勢尚未充分發揮,部分教師科研任務繁重,教學時間和精力投入不夠;其三,團隊功能有待細化,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實驗、實踐課程教學團隊的建設,明確分工與協作。(3)培養模式與教學方式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現有的“集體授課制”人才培養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必須解決“思想教育和專業教育分離”、“教書和育人工作脫節”的問題。現有的教學方法一般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夠,不利于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現有的考核方式難以評價學生能力的強弱。(4)實踐教學有待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表現在4個方面:實踐教學比例須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內容須不斷更新,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有待加強,實踐教學的過程管理與考核方式須進行改革。(5)教學管理有待進一步完善。缺乏激勵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的有效監管措施、評價體系和獎懲制度;需要完善“彈性學分制”與“第二學位制”的相關配套措施,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需要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建立與專業綜合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三、湖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綜合改革目標與思路

1.改革目標。為了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對農學本科人才需求的變化,實行農學專業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使農學專業在辦學定位、發展規劃、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體系、教學手段、實踐教學與教學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優化和提升,將農學專業建設成為師資結構合理、學科力量強大、課程體系優化、教學資源共享、實驗和實踐條件優越、教學方式先進、教學科研相長、管理理念先進、管理制度健全的國家級示范專業,為社會輸送更多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能適應我國農村和社會經濟發展需的應用型、學術型人才。

2.改革思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特色,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在鞏固已有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開拓進取,務實創新;面向社會經濟主戰場,服務現代農業;夯實專業基礎,豐富和提升專業內涵,優化課程體系,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著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研產相結合,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不斷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強化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有機統一,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體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與改革。(1)專業辦學定位研究:傳統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具備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現代生物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國內外農業及相關部門從事生產與經營、研究開發與教學、技術推廣與服務、管理與決策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而當今社會形勢、農業發展形勢以及就業途徑與形勢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需求對農學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專業的辦學定位也必須進行調整與更新,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2)專業發展規劃研究:我校農學專業是國家二類特色專業,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同類專業以及國內重點農業院校的農學專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仍需從專業發展總體目標以及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科學研究、條件建設與預期目標上開展研究,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同時,還應通過廣泛調研,對專業依托學科――作物學科的發展規劃開展研究與論證。(3)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根據學生主要去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構建應用型、學術型分類培養模式;學術型采取“3+3”或“3+2+3”的本、碩或本、碩、博聯通培養機制,應用型采取“3+1”校企合作培養機制。(4)課程體系改革:面向現代農業發展對應用型、學術型、復合型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進一步調整與優化理論課、實驗課、實習課和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重新確立專業主干課,構建核心課程群,對相關課程進行調整,并增設相關專業選修課程;同時,加強實驗實踐課程,增設素質教育課。根據分類培養的需要,構建應用型與學術型選修課程模塊。(5)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主要是實施專業主干課“開放式”課堂教學,促進師生互動,注重因材施教,改革考核方式,調動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6)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保障體系包括師資隊伍、實習實踐基地、教材體系、教學管理等。本專業將針對體系各項內容開展研究與實踐,為人才培養創造更好的條件。師資隊伍建設:圍繞專業核心課程群,以優秀教師為帶頭人,走“傳幫帶”、“引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的道路,加強青年教師培養,打造一支熱愛本科教學、教學理念先進、結構合理、素質精良、團結協作的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實習實踐基地:建設適應于開放式課堂教學的高標準的綜合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擴大現有農學綜合實踐基地規模,完善其設施與功能,并加強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建設,新建教學科研基地1~2個;同時,結合農學專業綜合性強的特點和現代農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合理設置實習模塊,加強實踐過程指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材體系建設:組織編寫新教材4~5部,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專業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促進教學資源開放共享;教學管理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師生誠信檔案;實行目標管理,完善考評機制;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專業教師集體指導制、班主任制和導師制“三位一體”的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培養管理新模式,實現專業教育與素質拓展的有機結合。

農學專業是湖南農業大學的傳統優勢特色專業,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本專業也歷來重視教學研究與改革,不斷探索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構建的“六邊綜合實習”模式曾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已經制約到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同時,自2012年開始,我國教育部已在全國提倡開展專業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因此,本專業必須以此為契機,從專業辦學定位、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團隊、教學方式方法、教學保障條件與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以更好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海江波,馮煒,廖允成.農學專業多元互補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1,(12):50-52.

[2]曹湊貴,張獻龍,傅廷棟.改造傳統農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農業教育,2004,(1):21-23.

[3]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0,(6):97-98,101.

[4]李晶,鄒德堂,寧海龍.高等院校農學專業教學實習改革研究與實踐――東北農業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0(9):72-73.

[5]李晶,寧海龍,王敬國,唐鑫華.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農業教育研究,2011,(1):17-18.

[6]寧海龍,鄒德堂,唐鑫華,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1,(5):43-45.

[7]寧海龍,李文霞,唐鑫華.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J].高等農業教育,2010,(12):56-58.

[8]寧海龍,李文霞,唐鑫華.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9):85-86.

[9]王守義,王建華,郭風法.農學專業實習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5,(4):86-87

[10]郭風法,寧堂原,王守義,王建華,李向東.農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6,(4):88-91.

[11]任萬軍,楊文鈺.新世紀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22(S1):27-28.

[12]任萬軍,楊文鈺.農學專業開設半開放式科研參與型實驗的嘗試[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22(S1):90-91,100.

上一篇: 塑料污染危害 下一篇: 金融危機的主要特征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私人尤物在线精品不卡 | 中文字幕第8页在线亚洲 | 制服丝袜香蕉在线视频 | 一级一区二区在免费线观看 | 亚洲欧美v人片在线观看 | 少妇按摩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