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空氣質量的方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10 14:49: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改善空氣質量的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改善空氣質量的方法

篇(1)

近年來,各地霧霾頻發,如何治理大氣污染成為各級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山東省在2014年2月26日頒布了《山東省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實施1年多以來,取得的效果非常顯著,給各地治理大氣污染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空氣生態補償的研究十分缺乏。

空氣生態補償機制內涵

概念

在探討空氣生態補償之前,我們首先應明確生態補償的概念。然而,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生態補償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眾說紛紜。在國內學者給出的定義中較具代表性的學者如武漢大學杜群教授,她認為生態補償是國家或社會主體之間約定對損害資源環境的行為向資源開發利用主體進行收費或向環境資源保護主體提供利益補償【1】。

基于此,筆者認為,空氣生態補償機制可以定義如下:以改善和保護大氣環境質量為目的,通過政府政策和市場等手段對大氣的相關利益主體的行為及其利益關系進行協調的一系列制度或者措施。它包括大氣環境的破壞者對其受害者的補償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主體得到的相應補償。

空氣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

根據經濟學的外部性理論,外部性分為外部正效應和外部負效應。另外,根據公共物品理論,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市場對于公共物品供給進行調節時常常出現“市場失靈”問題??諝鈱τ谌祟悂碚f是必需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但是大氣環境的破壞者沒有因為破壞環境而受到懲罰,而改善空氣質量的主體也沒有得到補償,出現空氣環境領域的“外部性”問題。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解決空氣的“外部性”問題。

大氣污染防治的最終成果體現在環境空氣質量上,而建立空氣生態補償機制則可以將各地區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或惡化的外部環境成本體現到其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本中,能夠較好地解決大氣環境領域的“外部性”問題。

空氣生態補償現狀

國外較早就開始嘗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目前公認的生態補償機制最早源于1976年德國實施的Engriffs regulung政策。到目前為止,國外在實踐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形成了“政府直接補償、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征收生態補償稅”的生態補償模式。但是國外并未建立明確的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而是將其并入整個的生態補償模式中。

而對于國內來說,近些年來,我國陸續在流域、自然保護區、森林等方面建立并實施了生態補償制度。但是目前僅有山東省在2014年頒布了《暫行辦法》,開始嘗試建立空氣生態補償機制。因此,考慮到國內外建立空氣生態補償的現狀及結合我國的實際,筆者將重點分析山東省建立空氣生態補償的具體辦法,借鑒其經驗并發現其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對策將其更好的推廣至全國。

可供借鑒方面

據調查顯示,2014年初全國空氣質量“十差”山東占了三個,且大范圍霧霾天氣籠罩山東。通過實施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建立了獎懲機制,倒逼各市積極改善空氣質量,各市空氣質量普遍大幅度提高。其中,聊城市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從保持13年的空氣質量倒數第一,躍居到中等水平的空氣質量。顯然,空氣質量的改善幅度非常大。

從以上實施前后的效果對比,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山東省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中有較多可供借鑒方面。

建立了資金獎懲機制。設立了專項“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資金”,并建立了資金獎懲機制,每季度根據考核結果下達補償資金額度,視考核結果而定有獎有罰,能借此倒逼各市積極改善空氣質量。

考核計算公式較明確。山東省《暫行辦法》第8條規定了各市考核并計算補償資金的公式,在考核因子的設置上,把目前影響空氣質量的四項因子全部納入,且指標考核權重設置符合山東省實際。盡管公式非常復雜,涉及到各種指標的變化計算和權重及各種系數等,但是公式操作性很強,計算方式非常清晰,能夠對空氣質量改善或惡化情況進行明確量化的考核。

信息公開較好??己瞬捎玫淖詣颖O測數據每月通過市環保局官方網站,數據和計算方式公開透明,并且各市每季度上繳或市級下撥的資金額度公開透明。考核結果公開并進行排名,形成了各市相互進行競爭,能夠更好地促進各市積極提高空氣質量。

結合實際設置調整系數,更加公平。根據自然條件對大氣污染物的稀釋擴散條件,將全省17個市分為兩類進行考核,即設置了稀釋擴散調整系數,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在因素對生態補償考核帶來的影響,增加了公平性。

我國空氣生態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

盡管山東省建立的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有不少值得借鑒的方面,但是從我國目前的現狀及山東省的經驗來分析,我國目前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考核內容不全面。山東省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對各市的季度考核只單獨考核其空氣質量改善情況,而缺少對其他相關重要工作的考核,如信息公開工作、宣傳教育工作等,單方面注重考核結果。從《暫行辦法》中我們可以看到,山東省只考核其空氣質量改善情況。

獎懲措施單一。從《暫行辦法》中可知,對各市的考核結果的獎懲主要是生態補償資金的獎懲,而獲得的補償資金統籌用于行政區域內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倒逼各市積極提高空氣質量,并且也有利于各市形成相互評比和競爭的形勢。但是,對于政府公務員個人來說,這一獎懲措施并沒有直接涉及到其年度績效考核。

沒有考慮生態存量,對某些地區不公平。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環境空氣功能區分為兩類,即一類區和二類區。一類區生態存量大即一直空氣質量好,其良好的空氣提高了全省或者全國的空氣質量,并且也犧牲了一定的發展機會,但是在空氣生態補償中沒有對其進行補償或者予以側重。

生態補償資金巨大,來源單一,存在潛在危機。從《暫行辦法》中可以看出,生態補償資金實行省、市分級籌集,是地方財政。并且其支付方式是省市上下級財政資金轉移支付為主,橫向轉移支付方式缺乏。而資金實行每季度計算清繳,從清算結果來看,生態補償資金巨大對地方財政來說是不小的壓力。橫向轉移支付方式的缺乏也限制了生態補償機制的進一步發展。

沒有考慮未來發展情況。目前空氣生態補償沒有考慮到,隨著未來的發展,政府治理空氣污染將促使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而與此同時,空氣的生態補償功能也將逐漸削弱。跟此相對應的獎懲標準也應該降低,即資金補償系數應該逐漸遞減。從山東省《暫行辦法》可以看到,其資金補償系數是一個固定值,為20萬元/(微克/立方米),所以說不盡合理。

空氣生態補償機制路徑推廣

從山東省的實踐情況可以看出,其建立空氣生態補償機制對其改善空氣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可見值得推廣研究。上述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解決思路將其推廣至全國各省市,以便更好的改善全國空氣質量。

考核方法和內容上包括空氣質量改善情況、信息公開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三方面的考核

空氣質量改善情況考核。各省市結合本省的空氣污染具體情況,在相應的權重設置和資金補償系數等方面跟山東省有所區別,并且另外設置了生態存量系數和生態補償資金遞減系數。結合我國大多數省份空氣污染狀況,各省應對PM2.5、PM10、SO2、NO2這四類污染物季度平均濃度同比變化情況進行考核,P、M、S、N分別表示這四類污染物的季度平均濃度,I1、I2、I3、I4分別表示這四類污染物的考核權重,各省市結合本省具體情況確定。

考核計算公式:某一地區的考核得分K=【(Pt-1-Pt)×I1+(Mt-1-Mt)×I2+(St-1-St)×I3+(Nt-1-Nt)×I4】×C×T.(其中,t-1表示考核區縣上年同季度污染物平均濃度;B為生態補償資金系數,各省市結合本省空氣污染情況及財政狀況確定,參考值為25萬元/(微克/立方米);B′生態補償資金遞減系數,當T

信息公開考核。為確??諝赓|量生態補償量化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性,保證空氣生態補償工作的公平公開公正,故有必要將空氣質量生態補償“信息公開工作”進行量化考核。信息公開量化考核總分I設置為3分,根據每項指標的權重計算出每項指標的具體子分數,在進行量化考核時相應的公開指標公開程度不合格或使用虛假的數據進行公開的則該項指標的子分數歸零,全部指標合格即滿分3分,加總合格指標子分數即為信息公開工作量化考核總分數。而這些具體的指標由各省市環保廳(局)根據環保工作績效考核的內容并結合空氣生態補償來制定。

宣傳教育工作考核。為鞏固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實行的基礎,評價機制運行主體是否及時全面的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成為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量化考核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宣傳教育工作量化考核總分E設置為2分,根據每項指標的權重計算出每項指標的具體子分數,在進行量化考核時相應的宣傳教育指標不達標的,則該項指標的子分數歸零,全部指標合格即滿分2分,加總合格指標子分數即為宣傳教育工作量化考核總分數E。同樣,這些具體的指標由各省市環保廳(局)根據環保工作績效考核的內容并結合空氣生態補償來制定。

最后,總體考核得分考核方法為將空氣質量改善情況考核分數K、信息公開工作考核分數I、宣傳教育工作考核分數E加總,根據所得總分R對環保部門的工作績效進行考核評估,并采取相應的獎懲措施。

考核獎懲機制上包括生態補償資金獎懲機制和考核得分獎懲機制

生態補償資金獎懲機制是指根據上述相關計算公式計算出每一個地區的考核得分,并基于此計算出生態補償資金額度以進行獎懲。若某地區補償資金額度計算結果為負表示有關地區應向上級交納的資金,如果為正則表示各地區獲得的補償資金,補償資金統籌用于行政區域內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項目。

而考核得分獎懲機制則包括“一票否決制”和“改善加分制”兩項?!耙黄狈駴Q制”是指在“空氣質量改善情況考核”項中,如果某地區考核得分K為負數,則表明該地區治理大氣污染相關工作沒有做好。對此,不僅在生態補償資金上有上述中的懲罰措施,而且實行一票否決制。具體來看就是,K為負數的話,則對地區政府部門年終績效考核中關于大氣污染治理相關工作考核得分全部得分為零。

另外,“改善加分制”是指在上述具體考核方法中的總得分R(R=K+I+E),由一票否決制可知,否決完K為負數的地區之后,其他地區總得分一定是大于等于零的??偟梅譃榇笥诘扔诹惚砻髟摰貐^做好了治理大氣污染的工作,因此制定了改善加分制這一獎勵措施。改善加分制具體是指將總得分R加入地區政府部門年終績效考核結果中去,以不超過相關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考核總分為上限,具體方法由省市環保廳(局)會同省市公務員人事主管部門制定,并報省市人民政府批準,國務院備案。

積極采取措施應對生態補償金潛在壓力

改進和調整現有的財政與金融措施。制定新的財政收入分配措施,將空氣生態補償資金列入本級地方財政預算,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統籌安排,逐年增長。另一方面,利用稅收政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按照稅費改革總體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稅費改革,逐步完善稅制,進一步增強稅收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宏觀調控功能。

擴大空氣生態補償的主體范圍

現行的空氣生態補償補償主體僅是省和各市政府,可將政府主體擴大至中央政府。例如,如果某省全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得分計算結果為負,則表示其空氣惡化,不僅該省各地區應向該省政府繳納一定的生態補償金罰款,而且還應按一定比例向中央財政上繳,作為中央政府對該省空氣污染惡化的一種懲罰,而這筆罰款將用于中央政府對空氣質量改善的省份的一種獎勵。而另一方面,還應將企業和個人等微觀主體納入空氣生態補償的主體范圍。例如,各省市政府可將排污費的征收標準提高,并且擴大其征收范圍,而對于排放大戶的個人也需將其納入征收范圍。與此同時,企業和個人采用了節能環保技術間接有利于空氣質量的提升,政府應對其進行補償。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商貿系)

作者簡介:1陳發明(1994,7―),男,江西贛州人,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研究;

2杜清(1992,9―),女,四川巴中人,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研究;

潘敏(1996,9―),男,江西贛州人,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研究;

3葉麗平(1993,12―),女,四川瀘縣人,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研究;

篇(2)

【中圖分類號】 F23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3-0120-04

黨的十提出建立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體系,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并開展審計試點。試點的重要領域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大氣污染防治等,為開展空氣質量審計提供了依據。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深受大氣污染困擾,盡管環保部門、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項措施來治理,但公眾對治理的效果心存疑慮。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了解空氣質量情況主要通過主觀感受、媒體報道、環保部門的相關數據。與這些了解信息的途徑相比,審計監督具有客觀、中立、公正的特點,引入政府審計進行監督,對于消除公眾疑慮,促進空氣治理措施的落實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政府審計的本質是履行對公眾的受托責任,然而現實情況是由于我國審計機關基本未進行過該領域的專門審計,導致尚未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符合實際的審計規范體系。因此借鑒美、英等一些審計機關的做法,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開展審計,是比較可行的一個思路。

一、美、英等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情況

(一)美國的空氣質量審計

美國的《空氣清潔法案(The Clean Air Act)》為空氣質量審計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審計團隊由復合型的專業人才構成,保證了審計項目小組的專業勝任能力。除此以外,美國能源部建立的數據庫包括了與能源消耗有關的各項統計數據以及審計情況,為空氣質量審計的開展提供基礎性的數據支撐??諝赓|量一直是美國審計署關注的主題之一,其官方網站上了8份關于該主題的審計報告,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到美國審計署早在1979年就對空氣質量予以關注,并了相應的審計報告。關于空氣質量審計的內容,美國審計署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一是關注環保部門一些規定、空氣質量標準的程序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例如環保署對磚、瓷磚等建筑材料生產過程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了新的標準,新標準執行后,對大氣污染物的控制、監測、檢驗、記錄、報告都會帶來新的成本,審計署檢查環保部門該項新標準時是否對成本―效益等各方面影響進行了充分評估。二是對一些環保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的資金使用效率進行評估。例如,在減少柴油機空氣污染方面政府對一些項目進行了資助,審計署發現由于減少柴油污染排放涉及公路交通、航運、空運等多個管理部門,而這些項目之間缺乏合作,導致這些項目存在碎片化或者重復資助的現象,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而且,由于這些管理部門沒有制定相應的績效計量方法,無法有效地衡量資助的資金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三是對環保部門沒有注意到但可能對大氣造成污染的事項進行評估。例如,對于火電廠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管理,環保部門主要是對其電力生產過程中的一些氣體排放規定了標準,但是審計署發現一些火電廠為了有利于污染物擴散,將火電廠的煙囪建得過高。由于空氣質量審計涉及很多專業性的知識,因此審計署采取了一些措施確保審計結論的可靠性。例如審計報告完成后請環保部門復查,邀請空氣質量研究方面的專家參與審計過程,并在報告中詳細記錄被審計單位對報告結論的回應。對審計署的有些審計結論,被審計單位提出了異議,審計署對異議部分進行了二次回應。另外,在報告中使用圖、表的形式使得一些問題的表述更加直觀、形象。例如,空氣質量標準對于幾種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越來越嚴,審計報告中使用點線圖的形式,使得報告閱讀者很直觀地看到幾種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要求排放得越來越少。

(二)英國空氣質量審計情況

由于受工業發展的影響,英國是較早對空氣質量予以關注的國家。1956年頒布了有關空氣質量控制的基本法《清潔空氣法案》,并相繼出臺了多部與空氣質量治理有關的法案。英國的空氣質量審計主要受歐盟生態管理計劃及審計(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的影響。該計劃重點關注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排放、政府綠色采購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1 ]。該計劃實施以來取得很好的效果,歐盟的年能源消耗量呈現下降趨勢。

2009年英國審計署了《改進空氣質量――政策發展》的審計報告。該報告主要對英國空氣治理發展政策進行了評述與展望。報告在對近年來英國空氣污染治理效果、現有政策進行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未來政策制定的發展路向。報告內容首先就空氣污染對健康造成的影響以及治理空氣污染可能發生的成本進行了評估。然后對英國、歐盟和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空氣質量標準進行了對比,具體指出英國制定的空氣質量標準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分析如果英國的空氣質量未達到歐盟的標準可能帶來的經濟后果。最后對英國政府制定的空氣污染治理政策、取得的效果進行了總結與評價,指出現有政策、措施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空氣污染治理方面,交通發展計劃和空氣質量管理計劃分別由不同的部門來制定,導致這兩個計劃之間缺乏協調與溝通;現有的空氣污染治理責任按行政區劃來劃分,一些跨地區的空氣污染協作不夠。同時對現有空氣治理的一些方案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對歐盟其他成員國例如德國、法國、荷蘭等好的做法進行了介紹,并提出值得借鑒的地方。

(三)香港地區開展的空氣質量審計情況

香港地區在1987年了《空氣污染管制條例》,對空氣質量予以關注。香港審計署在2012年就環境保護署在空氣質量監測及匯報方面的事項進行了審計。審計內容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在環保部門的管理下,香港的空氣質量各項指標未全部達標;二是對環保部門的空氣污染指數匯報系統進行審計,發現公眾無法便捷地查閱重要的信息,例如在環保署的網站沒有公布空氣質量達標程度的信息;三是對環保部門的績效進行評價,指出環保部門在有關空氣質量管理方面可以改善的地方。在審計建議部分列示得十分詳細,對于審計發現的每一項問題,都提出了五至六條建議。例如:針對空氣質量的管理問題,提出環保部門制定計劃時應列出空氣質量指標達標的時間目標和進度指標,并將進度定期進行公開;將香港地區的空氣質量標準和美國、英國、歐盟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進行對比的基礎上,提出環保部門應定期修訂空氣質量相關標準;當空氣污染超過標準時,應向公眾提供更加清晰和具體的預防措施,并加強實時匯報、公布空氣質量監測結果。

(四)美、英等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啟示

從上述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情況來看,該領域審計主要以績效審計為主。美國在開展空氣質量審計方面歷史悠久,形成了常態化、持續性的狀況。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較為完備的能源消耗數據庫、復合型人才的審計團隊、多年的經驗積累為空氣質量審計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英國、中國香港地區開展的空氣質量審計相對比較單一。英國對空氣質量的關注主要受歐盟對大氣污染排放要求的影響,因此審計內容主要從政策建議層面展開;香港地區則主要是對環保署在空氣質量改進方面進行的評價,關注空氣質量改善的效果。

綜合來看,審計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關注空氣質量政策、標準制定得是否合理,評價環保政策時是否經過了充分論證,現有的空氣質量標準是否定得過低等等,采用的審計方法主要以文獻查閱和比較法為主;二是對空氣質量改善過程中采取的措施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結合具體的專項空氣污染減排項目進行,采用的審計方法主要有實地考察、訪談、專家咨詢法;三是對環保部門取得的績效進行評價,主要采用的是差異分析法,分析環保部門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空氣改善目標,如果沒有達到,完成進度是多少等。

二、我國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內容框架

我國在1987年了有關空氣質量的基礎性法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5年進行了修訂,對各項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新標準。2013年,國務院了《大氣污染治理行動計劃》,隨后各地方政府也紛紛了相應的空氣治理行動方案。政府出臺了多項財政補貼政策,投入了大量資金,表2列示了中央財政資金專項用于治理大氣污染的情況。

從表2中可以看出中央十分重視大氣污染的治理,2014年與2013年相比,空氣治理專項資金大幅增長。然而,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霧霾仍然比較嚴重。一些地方政府對于產能過剩、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去產能行動遲緩,還有一些地方在公布空氣治理效果時,避重就輕,選擇性地信息。投入大量的財政資金用于改善空氣質量,效果怎樣?對此,公眾有強烈的問責需求。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引入審計監督十分必要。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土地、礦產、森林、水資源等環境審計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圍繞資金使用的真實性、效益性和合規性以及資源審計的目標、內容、審計程序、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展開[ 2 ]。在實踐方面,與大氣污染治理有關的審計開展了三次,分別是2009年第6號、2011年第11號和2013年第16號審計公告,這三個審計項目主要對企業節能減排情況進行了審計。審計內容一是關注技術改造專項資金使用是否合法合規,是否存在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的情況;二是關注節能工程項目是否按期完工并發揮作用,污水、污泥、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是否有所減少;三是關注淘汰落后產能的相關政策是否得到了落實。

借鑒美、英等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我國應將空氣質量納入審計范疇,進行單獨反映。審計內容可從以下方面展開:一是關注大氣污染物節能減排項目是否落實,是否取得了預期效果;二是對空氣質量政策方面進行評價;三是關注空氣質量數據公開的客觀性、及時性。審計方式可以以專項審計的形式開展,也可以在開展其他審計項目時對影響空氣質量的方面單獨反映,予以關注。例如:在對國有企業審計過程中,除了關注財務收支審計以外,還可以評價檢查國有企業是否貫徹落實了國家關于節能減排政策的規定,在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方面是否采取了相應措施;在對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過程中,評價領導干部在任期內有無違反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批準新建高污染能耗項目,任期內空氣質量有無大幅度下滑情況。具體可從表3所示的方面展開審計。

三、Z市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Z市為例,結合Z市近年來為改進空氣質量采取的各項措施,提出對Z市開展空氣質量審計的設想以及具體思路。Z市是我國北方中部某省會城市,近年來空氣質量不斷下滑,空氣污染較為嚴重,政府采取了多項措施進行應對,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北方有較多城市與Z市的情況相似,因此選擇Z市進行分析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在空氣污染治理方面,Z市政府比較重視,計劃未來5年內投資462億元專項資金進行治理。市政府了《“藍天”工程白皮書(2013―2015)》,制定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2014―2018)》,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在全市范圍內采取了超排放的黃標車在市區內限行,全市燃煤鍋爐改天然氣,加強施工工地揚塵污染治理等多項措施。

Z市開展空氣質量審計工作重點應從462億元治理資金的使用入手,評價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審查專項資金是否都落實到位、資金使用進度是否符合計劃,資金使用效率如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的技術改造項目是否按期完成、工程項目是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首先是政策評價部分可以考察政府部門對于治理空氣污染是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計劃,計劃是否清楚地列明了績效指標,每一個時間結點的完成率、完成目標是多少,關鍵績效指標的完成與責任是否掛鉤,責任是否層層分解細化。以該市的《藍天工程白皮書(2013―2015)》為例,該白皮書列出了為改進空氣質量3年內要采取的各項措施,相當于空氣質量改進計劃書。然而計劃中的內容常常冠以定性的指標,例如“大力發展,有效控制”,其中定量的績效指標比較少,一些關鍵績效指標例如全年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全年大氣中度、重度污染天氣預期達到多少等信息缺乏,導致這些措施是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難以進行評價。

其次可以評價空氣治理各項措施執行情況。例如空氣污染治理措施中指出如果達到重度污染天氣,工地應停工。審計人員可以采用實地考察法,調查達到重度污染時工地是否停工,如果沒有停工原因是什么,誰將承擔責任,現有的處罰措施是否適當,有沒有效果。

最后可以對空氣質量信息、空氣質量數據進行評價。例如達到重度污染天氣是否對公眾及時預警,是否及時向公眾傳遞可以采取的措施;空氣污染治理工作進度如何,尤其是一些關鍵時間結點;預期目標是否完成,信息是否向公眾及時進行公開等。

四、結論

一些國家和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原因,較早地意識到工業發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因此在空氣質量審計方面已經具備較為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環境、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借鑒他們的空氣審計實踐經驗,總結其先進技術手段與方法,對我國開展該領域的審計具有重要意義。今后可進一步形成體系,對空氣質量審計開展的法律依據、制度體系、審計方法、報告等內容進一步研究。

篇(3)

中圖分類號:X1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75

森林因其有效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作用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與關注,但目前,我國對森林的各項服務功能考慮還不夠充分。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水平與科學技術層次的增長,人們對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國相關林業人員通過對森林的合理經營進一步提高其對空氣質量的改善功能。由此可見,對森林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功能監測與評價的研究進行已刻不容緩。

1 為什么選擇黑龍江省進行森林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功能監測與評價研究

黑龍江省是我國的林業大省之一,其林業總面積達到3126萬hm2,占到黑龍江省土地面積的68.9%。有林面積達到1919萬hm2,活立木總蓄集15億m3,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3.6%,森林相關數據位于全國首位,多年來對我國空氣質量的改善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林業大省開展空氣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的研究很有典型性,且如果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將對我國相關空氣質量的改善產生較為積極的影響。

2 森林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功能監測體系設置

采用群狀圓形樣地,并在樣地中按照4km2的網格間距進行抽樣,設置監測因子,通過監測因子對森林本身對空氣環境帶來的影響定期進行監測,從監測得出的結果中對不同林木種類及其自身狀態對改善空氣環境功能的大小進行分析,相關研究人員應在森林中心設置永久性觀測樣地,為長期進行森林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功能研究做好準備。在具體監測中,相關研究人員需要選擇林分溫度、濕度、空氣負氧離子含量作為空氣環境質量的監測因子,并在監測因子設置中著重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監測因子需要能夠充分反映森林空氣環境質量狀況。在具體操作中,監測因子應具有可執行性,且較為便利操作。監測因子花費的費用對于經營單位應該是可以接受且合理的。

3 關于森林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功能監測評價的方法

3.1 監測中林分因子與空氣環境質量關系分析

在監測中,選擇不同的林分類型、林分發展階段、林分郁閉度等主要林分因子,與通過監測到的負氧離子含量、空氣濕度、溫度等影響空氣質量的相關因素監測結果進行分析,在分析對比中了解森林不同林木種類及其自身狀態的不同對空氣環境質量的作用與影響以及其中的相關規律。 為了方便研究人員分析,可以根據黑龍江省林區特點將林區分類,可以將其分為未成林、灌木林、針葉林、針葉混交林、闊葉林、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論等7種林木種類。在對林木進行分類后,研究人員應按照多功能自然森林經營理論,對黑龍江林區的森林發展階段進行分層,可以分為無林地階段、林分建群階段、競爭生長階段、質量選擇階段、近自然林階段、恒續林階段等6個階段,研究人員可以采用相關計算機軟件程序對其進行統計分析。

3.2 監測中對森林改善環境質量功能進行評價

研究人員在對森林改善環境質量功能進行評價時,可以采用溫濕指數評價體系、安培空氣質量評價系數、森林空氣負氧離子評價模型等評價方法對其進行評價,從多種評價方法角度考慮不同森林對空氣質量改善效果的不同。其中采用的評價方法不同,其參考的環境因素也有所不同。

3.2.1 溫濕指數評價體系

在溫濕指數評價體系中,其主要從生理氣候角度評價人體對空氣環境的舒適度等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溫濕指數評價體系綜合考慮了溫度、適度和日照等氣象相關因素對森林空氣環境的影響,這些因素都是直接影響人體體表對冷、暖、涼、熱、干、濕等感覺的直接指標。溫濕指數評價體系多用于森林空氣環境評價、旅游氣候環境研究中,在對森林空氣監測中發揮了巨大的效用。

3.2.2 安培空氣質量評價體系

安培空氣質量評價體系是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認可的一種森林空氣質量評價體系,在我國也經過了較多的實踐監測,其能夠較好的反映森林的真實空氣質量,在對森林空氣監測中發揮了巨大的效用。

3.2.3 森林空氣負氧離子評價模型體系

森林空氣負氧離子評價模型體系也是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認可的一種森林空氣質量評價體系,由于空氣中的負氧粒子對空氣中的污染物和懸浮顆粒有著很強的吸附、聚集和沉降作用,所以說空氣中的負氧離子能夠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在森林空氣負氧離子評價模型體系中,將空氣中的負氧離子的高低作為評價森林空氣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在對森林空氣監測中發揮了巨大的效用。

4 結論

在森林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監測中,很多影響監測的關鍵性因素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因此筆者建議相關人員最好在天氣氣候較穩定的夏秋季節進行監測,以此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篇(4)

中圖分類號X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0-0135-02

1 空氣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1.1 指標體系

空氣質量指數(Air Quality Index,簡稱AQI)是定量描述空氣質量狀況的無量綱指數,參與空氣質量評價的主要污染物為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六項。也就是說空氣質量指數是個復雜的量,又由于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在這里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因素全部羅列。所以本文列舉了一些常見且具有代表的因素,包括:平均溫度、最高風速、平均風速、海平面氣壓、露點、濕度、降水量、南京pm2.5濃度、周邊地區空氣質量指數(這里采用距離南京最近的四個市:揚州市、鎮江市、滁州市、馬鞍山市的平均空氣質量指數)以及南京空氣質量指數。

1.2 評價方法

圖1 主成份分析法示意圖

主成分分析(PCA)最早是由美國統計學家皮爾遜(PEARSON)在1901年的生物學理論研究中引入的,也稱主分量分析或矩陣數據分析。它通過變量變換的方法把相關的變量變為若干不相關的綜合指標變量,比如,建立一個指標體系,為了從不同的側面反應系統分析和評價的綜合性與全面性,在指標體系中要設立若干個(n個)指標,其指標權數的確定方法是基于數據分析而得到指標間的一種內在關系,摒棄了人工評價確定權數的主觀性,是一種客觀合理的方法,因此被廣泛用于經濟、社會、技術等領域,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環境質量評價方面,主成分分析是指把描述環境質量的多個要素(樣本)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一種統計方法 。主成分分析的具體步驟如下:1)計算相關矩陣或協變量矩陣估計共同性(community,或稱共通性):是設定主成分開始萃取時的共同性。共同性是指變量的方差由主成分決定的比例,若是相關矩陣則共同性設為1;若是協變量矩陣則共同性為各變量的方差;2)從相關矩陣或協方差助陣中萃取主成分;3)決定因素的數目,對因素分析進行命名和結果解釋。

2 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分析

2.1 數據的收集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位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結果,進行整理和處理后作為原始數據使用。

2.2 數據的處理

使用spss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錄入并處理,得出以下結果。

表1 主成分特征值及貢獻率

成份

1 2 3

平均溫度 0.484 0.563 0.299

最高風速 -0.105 0.882 0.046

平均風速 -0.251 0.896 0.004

海平面氣壓 -0.528 0.547 0.072

露點 0.406 0.293 0.852

濕度 0.168 -0.062 0.953

降水量 -0.704 0.244 0.538

南京pm2.5濃度 0.918 -0.158 0.333

周邊地區AQI 0.938 -0.091 0.210

南京AQI 0.926 -0.131 0.317

表2旋轉因子載荷矩陣

選取特征值大于1或累積貢獻率大于85% 因子為主成分。由表2可以發現,只有前三個成分的特征值是大于1的,其余都小于1,且前三個成分累積貢獻率為85.262%,達到了85%的要求。所以本文將前三成分選取為主成分進行分析。對這三個主成分進一步分析得到標準化的正交旋轉因子矩陣見表2。

3 數據分析

第一個主成分貢獻率為44.757%,其包含降水量、南京pm2.5濃度、周邊地區AQI(空氣質量指數)、南京AQI,這些因素包含南京AQI,即與南京空氣質量指數關系密切,所以本文將第一個主成分命名為“明顯相關成分”。首先我們看到,南京pm2.5濃度與南京AQI之間有著極大的正相關性,也就是說,在數據采集的這兩周內,pm2.5顆粒是南京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這正與國家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位給出的數據相一致,同時也符合南京12月初霧霾嚴重這一事實。在這里,本文可以給出一個初步的結論:在數據采集的兩周內,影響南京地區空氣質量指數的主要因素為pm2.5濃度。

接下來觀察到周邊地區AQI(空氣質量指數)也具有較高的正載荷(0.938),這說明周邊地區的AQI與南京地區AQI也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對于12月初南京的霧霾現象,有的市民認為是因為南京近期修路修地鐵產生了大量灰塵所致。但是從數據中本文得到的結論是,南京空氣質量和周邊地區相一致,也就是說,12月初的霧霾現象涵蓋面很廣,并不僅僅是南京地區個別的現象。所以認為僅是因為南京近期的施工建設導致了空氣質量的惡化是不嚴謹也是不準確的。

同時從第一個主成分中得到的還有降水量具有較高的負載荷,即降水量與南京空氣質量之間存在很大負相關性。當降水量增加時,南京AQI顯著下降,說明南京空氣質量優化。本文認為這是由于雨水溶解了空氣中的pm2.5顆粒,顯著降低了空氣中的pm2.5濃度,從而使南京空氣質量指數減小。這也與上文得出的結論一致:在數據采集的這兩周內,pm2.5顆粒是南京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PM2.5主要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難、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臟病、心肺病患者的過早死,同時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對PM2.5沒有任何過濾、阻攔能力。根據降水量與空氣質量的關系,本文認為當pm2.5為主要空氣污染物時,相關部門可以采取人工降雨的方式,有效地改善空氣質量。

第二個主成分和第三個主成分貢獻率分別為27.948%和12.557.第二個主成分包含平均溫度、平均風速、最高風速、海平面氣壓,第三個主成分包含濕度和露點。這兩個主成分均與南京空氣質量指數關系較小,因此本文將其命名為“非明顯相關成分”。雖然其相關性很小,但是依然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探究。由旋轉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到,平均溫度與南京AQI、風速與南京AQI之間均有不明顯的負相關性。相關資料顯示,數據采集的兩周內,南京地區溫度的降低是受到北方寒流過境的影響,那么本文猜測,寒流的過境帶走了一部分空氣中的pm2.5顆粒,從而使得空氣質量指數的下降,同時風速的影響也是同樣的原因。雖然其相關性并不明顯,但是從網絡上查詢的資料顯示,南京空氣質量好轉之后一段時間,福建沿海甚至臺灣地區出現了霧霾現象,這與上文的推論是相一致的。因此本文認為,寒流的過境很有可能也是促使南京空氣質量好轉的一個原因。

在得到了污染的主要因素的基礎上,繼續對造成這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原始數據及相關系數矩陣,能夠分析出南京地區12月初高污染時期溫度與風速變化較小,且很長時間降水量均為零。通過查閱資料,南京全年消耗煤炭4400萬噸,相當于每個南京人一年就要消耗5噸左右的煤炭。目前南京煤炭消耗已經超過北京每年消耗2200萬噸,兩者相差一倍,而今年南京在廣泛地進行公路、地鐵等設施建設,同時這一段時間是大部分農村地區燃燒麥秸的高峰期。那么基于這些條件,可以得出結論:南京霧霾嚴重的原因是工業廢氣、廢物的排放;又由于上近期氣流穩定、降水較少,加上農村地區麥秸的露天燃燒,更是加劇了空氣質量的惡化。

4 結論

本文針對南京地區12月初空氣質量惡化、霧霾嚴重的現象,對收集的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發現降水能夠有效地降低空氣中的pm2.5指數,同時寒流也有可能是影響本次霧霾消散的一大原因。空氣污染問題一直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損害民眾身心健康一個很大隱患。2013年9月12日,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當然,要達成徹底改善空氣質量的目標還是任重而道遠的,不僅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更需要全社會共同而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胡曉芳,王祖偉,王曉娟.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內蒙古環境質量的統計分析,2012,2.

[2]杜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研究,2011,12.

[3]孫東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南京市環境質量的統計分析,2012,12.

篇(5)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2-0028-01

衡水市作為北方地區的一個處于快速發展中的新興工業城市,衡水市空氣污染問題也非常嚴重,用聯防聯控的方法解決衡水市的空氣污染問題,對衡水市環境改善、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一、衡水市空氣污染及聯防聯控實施現狀

1.衡水市空氣污染現狀

衡水市地處華北平原地帶,是一個小型的發展中城市,以農業為主,大氣污染物主要是顆粒污染物,其次是燃煤(油)產生的煤煙型污染,也有各類機動車輛排放的尾氣污染,還有少數的沙塵和浮塵天氣造成的污染。近年來,針對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衡水市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采取了多項措施改善空氣質量,如禁止焚燒垃圾、關停小火力發電廠、小窯廠等等,這些措施在控制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等污染物方面發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衡水市的空氣污染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主要是因為空氣的流動性特征隨著氣流將其他地區的污染物帶到衡水,加之衡水市機動車數量持續增加,導致了空氣污染沒有有效的改善。

2.聯防聯控實施現狀

聯防聯控是西方國家治理空氣污染最常用的一項措施,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空氣質量改善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改變在空氣污染治理中各自為戰的局面,我國在北京奧運會前后開始嘗試聯防聯控方法來防治空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為了確保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空氣質量達到申報時的承諾,環境保護部首次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6省(區、市)以及各協辦城市建立了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聯防聯控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監管,這一措施可以說成效十分顯著,北京市奧運會期間空氣質量達標率為100%(其中12天達到一級標準),創造了近10年來北京市和華北地區空氣質量最好水平,圓滿完成了奧運會期間的空氣治理任務。奧運會之后,在治理珠三角地區、上海世博會期間的空氣污染時,這一方法得到再次檢驗.2010年7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正式拉開了聯防聯控防治序幕。

二、聯防聯控在空氣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1.能夠有效的控制區域污染源

聯防聯控空氣污染治理措施,改變了以往在空氣污染中單兵作戰的態勢,而是將周圍區域內的省市協同起來,對區域內部的污染源聯合進行治理和控制。這樣就能夠有效的解決因為空氣治理動作不一致產生的污染空隙,實現了對區域內污染源的全時、全方位的監測與控制。這樣原來的污染源通過技術升級、環境改造能夠實現有效的減少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的排放量,新上項目的嚴格審核也避免了新污染源的產生。這樣能有效的減少區域內部大氣中的污染物數量,達到改善大氣質量的目的。

2.有效的避免區域內部空氣的再次污染

在傳統的空氣污染治理當中,一個城市經過治理之后空氣質量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一旦治理過去了,各類污染源又回來了,可以說治理很不徹底,再次污染的可能性非常大。這樣一來二去的治理費用花去了不少,但是效果卻不是很理想。聯防聯控的措施可以有效的杜絕這一現象的發生,因為聯防聯控可以有效的解決一個城市的外部污染源,避免了污染外源性輸入,減少區域內空氣再次污染的機會。

三、衡水在空氣污染聯防聯控應采取的措施

1.繼續做好本地污染源的排放控制工作

要想做好衡水市的空氣污染治理工作,就應該先從控制污染源排放開始,最大努力減少衡水污染排放對空氣質量的影響。當前衡水市重點需要做好的就是推進燃煤電廠脫硫脫硝、汽車尾氣控制、冬季燃煤控制、燃煤爐窯污染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揚塵污染控制等于空氣污染有密切關系的污染源控制。

2.聯合周邊城市進行重點污染源控制工作

衡水市周圍各市也是北方地區重要的空氣污染區,在衡水市周圍省市存在多家鋼鐵、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業企業,這些企業也是衡水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這就需要衡水市應該與周圍的德州市、滄州市等建立區域環境合作機制,對這周圍幾個市的鋼鐵、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業企業進行重點污染監控。共同落實國務院規定的鋼鐵、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污染控制措施,共同對區域內的空氣質量進行治理。

3.實行空氣質量監管聯動機制

衡水市應該加強空氣質量監測,實現對空氣質量的24小時動態監測,針對區域內重點污染源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一旦發生空氣質量問題,能夠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除此之外,應該與德州市、滄州市等周圍的城市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網絡聯動機制,通過共享檢測數據實現空氣質量的區域性監控目標。同時根據衡水市的實際情況強化城市空氣質量分類管理,加強衡水市環境執法監管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空氣污染聯合執法檢查活動,對衡水市主要排污企業進行點對面、點對點的檢查,堵塞空氣污染的漏洞。針對路北工業區氯氣、氨氣等工業廢氣和煙塵、粉塵污染熱點問題,繼續推進專項治理工作。

4.加強空氣質量保障能力建設

衡水市應該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推薦空氣質量監測、監控能力建設工作,加強衡水大氣污染形成機理以及主要污染源的研究工作,深化對衡水市空氣污染的科學認識。在此基礎上,以政策作為空氣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不斷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嚴格控制新上項目的環保核查工作,積極推進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工作,對衡水市在空氣污染治理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

篇(6)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69(2014)04005208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中國城市能源資源基礎數據庫與中國城市能源資源效率評估年度報告”(12XNL005)

作者簡介:宋國君,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872);肖翠翠,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的城市空氣質量評估研究都是利用儀器監測空氣污染物的數據\\來評估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城市空氣質量監測點位數量有限,因此監測數據的代表性可能不足。從公共政策管理的角度來看,公眾對社會政策的偏好(民意)會顯著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而現有的城市空氣質量管理過程缺乏公眾對政策“自下而上”的回應,評估結果也不能直接、有效地與管理行動關聯起來。約翰?C托馬斯認為公眾調查方法是公眾參與公共政策的重要方法之一,1990年代,瑞典首次將顧客滿意度(Consumer Satisfaction Index,縮寫為CSI)作為一種評估方法應用到管理科學的領域(P33-36)。

宋國君等人提出了環境保護滿意度的概念,并選擇本溪作為案例城市進行調查,問卷涉及空氣、水、噪聲、生活垃圾、固廢和生態6個方面,為公眾滿意度研究提出了新思路,此后將城市環境保護滿意度引入到“城市空氣質量管理評估”領域,提出城市空氣質量管理滿意度的概念,分別在撫順和牡丹江2個城市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和基于監測數據的結果總體一致,可靠性較好。本文在原有城市空氣質量滿意度研究的基礎上,對問卷設計、數據處理方法等做了改進和完善,并在撫順市開展了新的問卷調查,分析了滿意度調查在城市空氣質量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將城市空氣質量滿意度調查作為公眾對政府空氣質量管理的一種回應性手段,將政策干預對象的目標、期望、關心甚至需要作為評估的組織原則和價值原則(P322),從城市空氣質量、污染源排放控制、政府信息公開等方面調查居民的認知和感受,并與基于監測數據的評價結合,將居民可感知的空氣質量評估結果與科學監測評估結果進行相互印證,填補了空氣質量管理中公眾回應性信息的缺失。

一、現有空氣質量管理評估存在的問題

(一)目前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監測點的數量有限。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的數量基本上是按照功能區進行設置的,監測點位的有限導致其功能和空間代表性可能不足,評價結果比較單一。根據美國聯邦行政法典(40CFR,part58)對監測網絡的要求,監測網絡要足以覆蓋不同地形、不同氣象條件、不同排放狀況的各種區域。加州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網絡之一,有超過250個監測點位用于評價空氣質量,監測范圍覆蓋了全部排放濃度最高的區域和敏感人群區域。其次,空氣質量監測點沒有和人口暴露的程度結合起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空氣質量準則》(AQG)(P9-19)\和美國聯邦環保署(EPA)的《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NAAQS)參見EPA of U.S.Healthbased Ambient Air Standards,2007。\均強調了人口暴露的指標,要求監測點要設在空氣質量差、人口暴露程度較高的區域,并且對各項污染物達標的統計要求作了詳細規定。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參見《空氣質量監測規范》(試行),國家環保總局公告 2007年第4號。分為4 類:污染監控點、空氣質量評價點、空氣質量對照點和空氣質量背景點。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的評價,其監測數據來自于國家空氣質量監測點中的評價點位。在大型固定污染源附近以及城市主干道路等暴露人群比例較高的區位,通常沒有設置相應的空氣質量評價點。第三,我國大多數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已采用連續自動監測系統,這為城市空氣質量日評估創作了條件,但連續監測運行、維護等的費用較高參見阜康市環保局文件《關于申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運行經費的請示》(2009)。。

(二)已有空氣質量管理信息之間的關聯性和系統性較差

城市空氣質量管理過程包括空氣質量管理、污染源排放控制管理及政府信息公開三個方面,但是現有污染源排放控制數據和空氣質量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差,空氣質量信息和政府管理信息之間也沒有進行有效關聯。在《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范》(試行)中,污染監控點、空氣質量評價點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監測布點,污染監控點是為監測地區主要污染源對當地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而設置的,主要用于收集污染源排放濃度和總量數據。而城市空氣質量評價主要依據空氣質量評價點的監測數據,評估結果主要是由不同空氣質量評價點監測數據的平均值得到的,通常用日均值和年均值表達。城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與污染監控點數據之間的關聯程度不夠,污染監控點的監測值通常遠高于空氣質量評估結果中的數值,空氣質量評價不能客觀地反映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整體污染水平,還可能導致空氣質量的評價結果與公眾的直觀感受出現差異。此外,現有空氣質量評價缺少區域空氣質量污染狀況和污染趨勢評價,政府雖然公布了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的布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環境空氣質量總體狀況等指標,但是對政府管理行動及其他信息的公開程度還非常欠缺,空氣質量評估與政府的管理行動之間缺乏系統性的關聯。

(三)空氣質量管理評估缺乏公眾回應性手段,沒有考慮公眾直觀感受

公共政策制定的主體不是單個人,而是一個由多個人組合成的集合體(P149-152)。公眾在政策制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在政策制定主體系統中,對信息掌握最不均衡、最不全面的也是公眾(P2-5)。公眾參與和回應是對公共政策施加影響的基本途徑,公眾的回應性標準是衡量一項公共政策是否合適的重要標準(P226-234),因此在政策執行和評估過程中應融入有效的公民參與,但目前在我國空氣質量管理中還沒有合適的手段來體現公眾對政策的回應性。城市空氣質量評估只考慮了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的布設、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環境空氣質量總體狀況等指標,沒有考慮到公眾對空氣質量的直觀感受,加上空氣質量信息、污染源信息、對人群健康的影響信息公開不充分,導致居民對周圍生活環境信息了解不足,只能通過政府管理部門的污染狀況信息被動了解空氣質量信息。一方面公眾不能將自身感知的周圍污染源排放等信息直接反饋給政府管理部門,缺乏公眾對政府管理的回應,不利于實施公眾監督;另一方面由于環境空氣質量評估只考慮了總體評估結果,缺失了污染源排放信息和政府管理行動信息,公眾無法判斷空氣質量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并且可能由于數據質量的問題進一步導致公眾的直觀感受與空氣質量評價結果可能不一致。

(四)缺乏自下而上的空氣質量管理政策績效的評估

空氣質量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空氣污染問題會產生外部不經濟性(P23)。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眾作為委托人,政府作為人,公眾和第三方有權利對政府空氣質量管理績效進行評估,有效的績效考評能幫助管理者更好地制定決策,客戶的滿意度是績效考評的重要指標(P18-54),并且公眾參與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委托關系的帕累托優化中可以起到積極作用(P45-47)。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對政府來說,重要的是要利用基于價值的共同領導來幫助公民明確表達和滿足他們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試圖控制社會的發展方向。在我國,地方政府是當地空氣質量的主要管理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16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但是,地方政府在權衡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時,往往存在監管失衡,而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環境管理績效缺乏有效的核查手段,對地方政府管理績效僅僅通過“環保目標責任制”、“城考”等行政手段進行考核,從而使地方環境監管“失靈”。目前實施的“城考”制度中雖然涉及公眾參與性指標,用城市環境保護滿意率指標來反映公眾參與的程度,但是問卷設計和內容較為簡單,問卷處理也只有滿意率指標??諝赓|量績效評估總體上仍缺乏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導致空氣質量管理和政策的部分失效。

二、空氣質量滿意度評估設計

在以顧客為導向的評估模式中,公共政策為顧客提供物品和服務,顧客表明對服務供應的態度會導致服務交付的改進和顧客滿意度的提高(P33-36)。顧客通過參與評估,使得評估更容易為政策制定者或服務提供者所使用,并使他們清楚地了解顧客的需求和不滿,從而最終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跐M意度的城市空氣質量評估方法正是借鑒了公共政策科學中的顧客導向評估模式,在這種評估中,顧客對應的是空氣質量的影響人群,政策對應的是空氣質量相關的管理政策,影響人群對空氣質量的滿意度評估可以很好反映空氣質量管理的效果,與現有的基于監測數據的評估相比具有較好的管理意義,并且彌補了數據評估的不足。

(一)滿意度評估方法的定位

環境政策評估的一般模式中,將環境政策目標分解為最終目標、環節目標和行動目標。城市空氣質量管理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護影響人群的健康和人類福利,環節目標是使空氣質量達標,行動目標則是污染源排放控制達標及政府管理有效等具體措施。因此,空氣質量滿意度評估要考慮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狀況、污染源排放控制狀況、政府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等三個層面的目標。

圖1城市空氣質量管理目標分析

居民是政府管理城市空氣質量效果的直接“測量者”\。因此,基于問卷的城市空氣質量滿意度評估的直接目標是關注公眾對環境空氣質量的滿意程度,最終目標是促進空氣質量達標和人群健康。滿意度評估方法的定位是將居民對空氣質量的滿意度調查與基于科學的監測數據的空氣質量績效評估結合起來,使滿意度評估成為對監測數據評估的檢驗和補充,使城市空氣質量管理緊緊圍繞著環境保護和人群健康的目標(如圖1所示)。

(二)滿意度評估方法的評估對象

滿意度調查的對象是空氣質量受影響人群,主要目的是調查空氣質量狀況及改善效果、公眾對政府空氣質量管理的滿意程度。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空氣質量滿意度調查問卷,在政府管理層面增加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的部分,即調查問卷包括三個模塊:空氣質量狀況評估、污染源排放控制狀況評估、政府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狀況評估。

1空氣質量狀況滿意度調查主要包括市民對城市空氣質量總體狀況的滿意程度、近幾年來空氣質量的改善程度、市民對空氣能見度水平的滿意程度、空氣中是否有刺激性氣味、空氣質量的季節性差異等指標。

2污染源排放控制狀況滿意度調查主要針對不同類型污染源的排放控制狀況,包括工業大煙囪污染、市政燃煤鍋爐污染、城區燃煤小爐灶污染、餐飲業油煙污染、工廠露天料廠揚塵污染、建筑施工工地揚塵、地面揚塵、道路、公共場所垃圾、機動車尾氣污染等。

篇(7)

中圖分類號:TP311.13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運動熱情的加大,人們對于綠色健康運動的意識也在逐步提升,與此同時人們對運動場館空氣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長時間的室內運動,人體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分泌物,這些物質隨著場館內運動人數的增加和運動時間的延續,逐步增多并降低場館內的空氣質量,影響著運動人群的健康。室內環境的空氣質量對人體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長時間在封閉的運動場館內進行高強度運動將產生更大的影響,因此,急需加強對封閉式運動場館空氣質量的監測和管理,以提高人們的運動質量。

如何保障封閉式運動場館的空氣質量是研究人員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了使健身鍛煉的人們能夠達到預期的運動效果,本研究設計并開發了一種能夠對氧氣、二氧化碳、溫度、濕度等進行實時監測的空氣質量監控系統,并能夠結合室內換氣系統對場館內空氣進行調節,改善空氣質量,為人們擁有一個舒適健康的運動環境提供保障。

1 空氣質量檢測與改善方法

室內空氣質量檢測的方法主要分為三種:化學分析法、氣體耗氧量法和傳感器檢測法。化學分析法使用一定量的空氣樣本,通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實驗,并對實驗得到的數據進行轉換,從而得到取樣空氣中各項物質的濃度。氣體耗氧量法采用了有機物被氧化的性質,對室內被氧化的氣體進行耗氧量測試,然后通過得到的數據結果來表征室內有害物質的含量。傳感器檢測法主要是選擇現成的對應類型傳感器,通過電路接口讀取傳感器測得的數據,在處理器中進行數據分析以后轉換為室內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按照測量原理大致有電容型、電感型、電阻型和電化學型四種類型傳感器?;瘜W分析法和氣體耗氧量法雖然具有較強的可靠性,能對多種有害氣體進行檢測,但是缺乏檢測的時效性,檢測周期較長,而傳感器檢測法具有速度快、集成度高、簡單易用等特點。所以,本系統采用傳感器檢測法實現對空氣質量的監測。

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通風換氣、使用空調、選用空氣處理設備等等。瑞典知名教授Sundell曾經就對一百多棟大廈的換氣條件進行過研究,他發現室內通風量大的建筑發生建筑綜合病的概率就小。由于運動項目的特殊需求,封閉式運動場館內必須保持較小的空氣流動,減少氣流對運動的干擾,因此,本系統在監測到空氣質量降低到臨界值后,將發出報警信息,并控制換氣扇開啟或者室內空調開啟,以調節場館內空氣質量。

2 系統結構設計

系統由采集模塊、接收處理模塊和分析模塊三大部分組成,其功能結構如圖1所示。采集模塊主要完成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溫度和濕度的檢測,并將檢測數據通過無線傳輸方式發送至接收模塊。接收處理模塊是系統的主要模塊,主要用于接收采集模塊發送過來的數據,并進行暫存、報警等操作,然后再將數據發送至分析模塊,當發出報警信息的同時,開啟排風系統或空調系統。分析模塊主要完成對數據的存儲和分析任務,并控制顯示屏顯示當前空氣質量數據。

3 系統功能設計

3.1 監測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工作由分布在場館四周的五個采集點構成,如圖2所示是數據采集點位分布圖,采集點將數據匯總到接收端后進行相應的處理。

圖2 數據采集點位分布圖

數據采集包括氧氣濃度檢測、二氧化碳濃度檢測、溫度和濕度檢測四部分,分別采用傳感器技術實現。氧氣濃度傳感器是一種測量氧含量的電化學裝置,由氧離子導體、參考電極和待測試樣本構成,通過測量此裝置的電動勢,即可確定待測試樣本的氧含量或氧分壓。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采用紅外二氧化碳傳感器,由于二氧化碳能夠吸收特定波長的紅外線,以減少穿過測量室的紅外能量,能量減小的程度與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對應關系,從而得到樣品氣體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溫度、濕度傳感器能夠將空氣中的溫度量和濕度量一起轉換成電信號,其測量的值一般是溫度和濕度的相對值。

3.2 無線數據傳輸

數據接收端采用單片機進行數據接收,并將數據保存在存儲芯片內。無線數據傳輸的關鍵器件是無線通信芯片,本系統選用PTR2000無線數據傳輸模塊,該模塊采用了挪威Nordic公司推出的nRF401無線通信芯片,具有體積小、功耗低、速率高的特點,使用433MHz IGM頻段,是真正的單片UHF無線收發一體芯片。在數據編碼方面,nRF401采用串口傳輸,無須對數據進行曼徹斯特編碼,應用及編程非常簡單,傳送效率較高。

3.3 數據處理與分析

數據分析模塊采用.Net Framework技術開發Windows平臺下計算機應用程序,利用串口數據傳輸技術獲得下位機上傳的實時數據,使用Access數據庫存數數據,該模塊是系統的主要程序。管理員使用該模塊可以查看歷史監測數據、對大屏幕顯示數據進行管理、對系統設備進行相關設定等操作。其功能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數據分析功能流程圖

4 結束語

系統在設計過程中著重考慮了空氣質量測量精度和自動化控制需求,通過合理的硬件選擇和軟件框架設計使系統能夠穩定、可靠地運行。系統使用數據擬合和數據校準技術實現對采集數據的準確處理,測量的空氣質量以百分比的形式直觀顯示,能夠控制換氣扇和空調自動開啟與關閉,能夠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預處理,安裝調試方便快捷,對健身人員不會產生任何干擾,滿足各種封閉式運動場館以及健身場所的空氣質量監測與調控要求。

參考文獻:

[1]孫加奇.室內空氣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對策[J].綠色科技,2011(01):91-92.

[2]曹曼.室內環境學[J].山東環境,2001(03):18-20.

[3]魏復盛.空氣污染對呼吸健康的影響[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25-26.

[4]戴歡歡,岳巍,中得民.冬季教室空氣質量對學生疲勞的影響[J].城市發展研究,2001(06):72-76.

[5]何成強,陳舜兒,彭煜.EPON光功率計系統設計與實現[J].光通信技,2012(04):29-31.

[6]王珊,薩師煊.數據庫系統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目前新標準中對大氣質量的監測主要是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可吸入顆粒物(PM10,粒子直徑小于等于10μm)以及細顆粒物(PM2.5,粒子直徑小于等于2.5μm)等六類基本項目和總懸浮顆粒物(TSP)、氮氧化物(NOx)、鉛(Pb)、苯并[a]芘(BaP)四類其他項目的濃度。研究表明,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好壞與季節、城市能源消費結構等因素的關系十分密切。

1 X市大氣污染監測數據分析與處理

通過對X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監測數據、各區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以及氣象數據等多方面數據進行分類、總結。結合氣象數據,首先可通過各區縣API指數趨勢、X市API指數因素趨勢、API與生產總值相關性分析對X市空氣質量從API指數角度進行評價,然后通過各區縣AQI指數趨勢、X市AQI指數因素趨勢對X市空氣質量從AQI指數角度進行評價,最后對API指數與AQI指數評價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利用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模型方法分析影響X市空氣質量的因素,本文主要考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以及細顆粒物(PM2.5)四個主要污染因子。將大氣環境質量按照最大隸屬原則,劃分三個污染等級;根據污染等級利用降半階梯型求出隸屬函數;對X市四個代表區域的大氣污染物監測數據進行評價,結合隸屬函數得到模糊關系矩陣R;計算這四大因素所占的權重得到權重矩陣A;在此基礎上,得到模糊綜合評價矩陣B,反應出主要影響因子及其對各個污染等級的隸屬度。

2 空氣污染指數(API)評價

2.1 城市API值變化特點分析

結合X地區近幾年來的氣象數據,從如下X市2010~2012年的API趨勢圖可得,由于X市作為一供暖城市,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大量的供暖鍋爐向空氣中排放廢氣,又由于X市的冬季干燥少雨雪,無法及時消除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很大程度上使每年的第一季度API季度平均值徘徊在100左右,常常是該年內最高峰,空氣質量狀況為Ⅱ或Ⅲ級。而后,隨著降雨量的增大,X的API指數逐漸好轉,空氣質量狀況維持在Ⅱ級。但2013年冬季的X市,由于長時間沒有降雨,API的平均指數創下了幾年最高,接近于120的值是一直處于輕微污染的情況下。由各個檢測點的數據比較發現,以圍繞X市市中心的幾個區的API值較高,然后逐漸向郊區遞減?,F就檢測API指數時所監測的各項數據發展趨勢分析X空氣質量。

2.2 主要污染物分析

2.2.1 SO2:主要來源是集中供暖產生的廢氣。分析SO2的趨勢線可知,每年第一季度其濃度最高,第四季度次之,第三季度最低,這與采暖期污染源增加和非采暖期污染源減少相對應。每年的SO2污染濃度最大值與當年的最冷月相對應。

2.2.2 NO2:主要來源是汽車尾氣的排放。分析NO2的趨勢線可知,每年第一季度其濃度最高,第四季度次之,第三季度最低。其隨著X市車輛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關。

2.2.3 PM10:主要來源是汽車尾氣的排放、不合格煙塵排放。每年第一季度其濃度最高,第四季度次之,第三季度最低。由于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與綠化植被覆蓋率、最近降雨量相關,所以在降雨量最大的夏天,PM10值最低,在春秋季較高。每年的PM10最大值與當年的降雨量相對應。

2.3 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評價

由于我國是從2013年起開始正式檢測AQI,所以結合X地區2013年來的氣象數據與X市2013年的AQI趨勢圖可得,由于X作為一供暖城市,大量的供暖鍋爐向空氣中排放廢氣,又由于X的2013年后干燥少雨雪,導致X的PM10與PM2.5值居高不下,使AQI指數在1、2月份保持在200以上,空氣質量狀況為五級重度污染,長期的霧霾天氣不宜出門,醫院患者明顯增多。而后,隨著3月的幾場降雨,X的AQI指數逐漸好轉,空氣質量狀況有一定改善。隨著供暖期的結束,X市的AQI指數出現明顯下降,空氣質量以改善為四級輕度污染。

API、AQI評價結果對比分析:由于AQI參與評價的污染物為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6項,每小時一次;而API評價的污染物僅為SO2、NO2和PM103項,每天一次,而霧霾的主因-PM2.5并未納入其中。觀察API與AQI的趨勢圖可以明顯看到,因為關注到了細顆粒物,在供暖期1~2月份內,AQI指數要么比API高,要么等于API;在非供暖其3、4月份后,AQI與API指數一般相同。就數據的準確性而言,由于AQI采用的標準更嚴、污染物指標更多、頻次更高,其評價結果也更加接近公眾的真實感受、更準確。

3 結束語

環境空氣質量的監測與控制對X市環保部門提出意見:必須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建設。推進環境質量檢測與評估考核體系建設,優化X市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提高X市總體的環境空氣質量檢測水平,提升區域特征污染監測能力,X市的空氣質量處于一個急需治理的狀態,污染情況不容樂觀。主要污染物呈現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同時二氧化硫與二氧化氮的影響依然沒有減弱。對此,環保部門應針對這兩個主要污染源進行監測控制。加快建設先進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預警體系,按照新頒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對細顆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監測指標,2012年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開展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開展監測,2015年在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開展監測。作為X市政府應該堅持以人為本、親民務實的理念,把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作為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開展專項整治工作,使城市空氣質量得到大幅度改善,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的天數逐年增長,營造百姓滿意生活環境。

篇(9)

我國工業發展的步伐在逐漸的加快,產生的污染物也越來越多,導致了空氣的質量在逐漸的下降,在一些嚴重的地區,已經危害到了人們的安全。城市空氣質量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政府也出臺了一些辦法,但是效果并不顯著,因此,人們更加的關心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的改進工作,為環境的改善作出貢獻。

1 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

城市空氣質量在評估的過程中,主要的目標就是能夠完整的告訴各個關系人空氣的環境質量,主要包括不同時段、不同地區的空氣環境質量,能夠對空氣環境質量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揭示。本文主要是通過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和年度環境質量報告書結合具體的城市案例來進行研究,使用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方式,以下是從宏觀的角度對于城市空氣質量評估模式的改進進行探索。

1.1 環境質量報告

城市環境質量的評估主要是在環境質量報告書中進行記錄的,報告書對于年度環境污染物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使用年均值來表示整個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但是經過實際的分析,發現年均值無法科學地反映出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尤其是在北方,受到采暖期的影響,導致了冬季與非冬季出現了極大的差異,年均值的代表性出現了嚴重的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利用污染物的季節標準來進行環境質量的評估,按照冬季和非冬季來進行劃分,這樣就可以保證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模式的精確性。在冬季可以使用單獨的衡量標準,這一衡量標準,可以低于非冬季的衡量標準,除此之外,還要對整個四季建立獨屬于哥哥季節的衡量標準,有條件的城市就能夠選擇合適的標準進行實施。冬季與非冬季的城市,空氣質量評估標準是強制性的,對于空氣質量環境較差的城市,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補償機制,對于污染源的排放進行限制,普及清潔能源,還要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使得城市的居民有著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在冬季也能夠保持空氣的清新。

1.2 五年環境質量報告書

報告書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整個體系也變得十分的完整,τ諭臣頻牡鬮揮朧奔潿加兇畔晗傅幕分,也改變了傳統的應用模式,空氣的質量不在使用單一的數值來表示,這樣就使得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模式變得更加的科學。

2 案例分析

城市空氣質量評估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宏觀來將主要包括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從微觀來看,主要包括監測和統計兩個方面。

2.1 對于現有的監測頻率和統計方法的評估

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城市的空氣環境質量能夠達到標準,保證人們能夠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現有的污染控制標準能夠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卻不能夠改善城市的空氣環境環境,這是因為在全年控制指標之下,無法體現出部分時間段的具體空氣情況,例如全年中僅僅有一半的時間空氣質量是達標的,而在另外的一半時間內,空氣質量也沒有達標,排放量也沒有減少,從全年的控制情況來看,排放總量就會降低,但是從整體的控制情況來看,排放量超標的情況并沒有得到一定的改善。

目前,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在監測的過程中,是使用年均值來表示的,有些國家對于小時均值和日均值也有著一系列的規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所規定的年均值的具體情況如下:一級標準是0.02、二級標準是0.06、三級標準是0.01,日均值的標準規定情況如下:一級標準是0.05、二級標準是0.15三級標準是0.25,小時均值的具體標準如下:一級標準是0.15、二級標準是0.50、三級標準是0.70。一級標準主要適合用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一些特殊的地區,二級標準適合用在居民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三級標準為特定工業區。

下面以本溪市為例來驗證以年為統計分析頻率是否符合統計結果。

2015年本溪市的SO2年均值為0.057,國家二級標準是0.06,0.057

從上表可以看出,檢驗的概率值為0.217大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12月份SO2排放量與正態分布無顯著差異,可以認為服從正態分布。

12月份本溪市SO2濃度的平均值是0.089985,標準差是0.057,統計天數31天。即s=0.057,x=0.089985,n=31,u0=0.15。采用左單側檢驗,假定顯著性a=0.05水平。

設Ho:u≤0.15

則H1:u≥0.15

Z>Za,所以不能拒絕原假設,即不能說日均值顯著的低于0.15。那么本溪全年應該也是看成沒有達到二級標準,這說明用年均值衡量地區的空氣環境質量的代表性不強,不能充分反映出當地的空氣質量。

2.2 季節頻率統計法

下面還是以本溪為例來分析冬季與非冬季之間空氣質量的差異。

直觀上可以看出冬季的濃度遠遠高于非冬季,如果完全簡單的求出平均值,則不能真實地反映出本溪的空氣質量,容易給人造成錯覺,認為環境很好,但這與當地居民的感受明顯不符。把本溪市的SO2排放分為冬季與非冬季兩類,為了驗證冬季與非冬季是否有顯著差異,采用Mann-Whitney檢驗。由于檢驗概率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表明冬季與非冬季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也就是說有著季節影響。

3 結論

理想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評估從時間角度看,監測必須是連續監測,實時反映當地的真實空氣環境質量?!赌甓拳h境質量報告書》應使用季度統計分析標準取代年均值統計分析方法?!段迥戥h境質量報告書》需要進一步分析現有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并且應該向大眾公開。

篇(10)

    管理人員相關知信行現狀

    管理人員對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知識的知曉情況在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有效方法相關調查中,知道應加強自然通風,可以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人員較高,達到84.21%;但是知道加強空調等機械通風,可以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僅占到38.60%;知道打掃衛生時要保持地面濕潤,可以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知曉率最低,僅占8.77%。對于保持房間空氣濕潤、加強空調等機械通風、打掃衛生時要保持地面濕潤,可以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知曉率不足50%。相關衛生知識知曉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對于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年齡因素與相關衛生知識的得分高低之間有關系。31~40歲年齡組段和20~30歲年齡組段的得高分的人數較>40歲年齡組多。性別、文化程度、所學專業等因素于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知識得分的高低沒有關系。對衛生管理工作態度的調查情況經過問卷調查,有77.19%的人非常熱愛自己從事的管理工作。82.46%的被調查者認為加強培訓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本單位衛生管理質量最有效的方法。84.21%的被調查者認為衛生行政監督等監督機構,能夠有效地改善本單位的衛生狀況以及其他狀況。63.16%的人認為每半年以內應該有1~2次的衛生監督指導。87.72%的被調查者認為本單位領導很重視衛生工作,會定期巡查,但只有80.70%的單位會因管理得當而進行獎勵。對衛生管理工作行為的調查情況調查問卷顯示,有89.47%的人會主動思考工作中的問題提出,并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在解決管理制度上的問題時,有84.21%的高級管理人員會主動提出解決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實施,只有5.26%的人會自己獨立處理。遇到緊急情況時,有82.46%的高級管理人員會選擇提出解決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實施,只有1.75%會自己獨立處理。關于了解衛生管理行為相關知識途徑行為的調查顯示:通過“老板交代”途徑了解規范衛生管理行為相關知識的比例僅5.26%,一方面可能是老板不重視相關衛生工作,也可能是老板不了解相關的工作,所以不能予以規范性的指導。通過自己定期學習相關的知識來了解規范衛生管理行為相關知識的占14.04%,通過相關行政部門培訓了解規范衛生管理行為相關知識的比例最高為80.70%,說明當前情況下,加強相關行政部門的培訓是了解規范衛生管理行為相關知識的最有效途徑。

    討論

    本次調查改善室內空氣質量衛生知識的知曉率為82.64%,明顯高于《珠海市食品行業管理人員衛生知識、行為調查》報道的食品行業管理人員衛生知識知曉率60.21%[1]。對于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有效方法的衛生知識知曉率的調查,公共場所管理人員都具備一定的相關知識,但是掌握的知識并不全面。比如,打掃衛生時要保持地面濕潤僅占8.77%、知道加強空調等機械通風可以改善空氣質量的僅占38.60%。這樣提示我們,還要加強干預,進一步完善管理相對人員的衛生知識。在本次調查中,相關衛生知識知曉率并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31~40歲年齡組段的高分率較其他年齡組高??赡苁且驗檫@個年齡組的人不僅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也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所以對于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有效方法相關知識以及其他衛生知識更加能夠不斷學習、全面掌握。性別、文化程度、所學專業、工作年限、現從事工作類別5個因素均不是相關衛生知識高分率的影響因素??赡苁且驗檎{查的樣本量偏小,也可能因為賓館、酒店的衛生管理工作并不受性別、文化程度以及嚴格的專業性限制,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工作經驗的累積和不斷地學習,都可以使管理人員充分了解相關衛生知識,從而達到更好地管理賓館、餐廳的效果。這樣更加提示我們,對管理相關人員加強后續的衛生知識培訓、不斷強化、更新衛生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對于了解規范的衛生管理行為相關知識的途徑,有75.44%的人認為,可以從相關行政部門的培訓來獲得,且82.46%的被調查者認為,加強培訓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本單位衛生管理質量最有效的方法,與《泰州市超市食品從業人員食品安全知信行調查》得出的52.4%的人認為衛生部門開展的衛生知識培訓是獲取相關衛生知識的主要途徑的結論相似[2]。使公共場所從業人員的衛生知識認知程度和衛生行為合格率提高,必須加強從業人員的衛生知識培訓以及衛生行為的監測[3]。對于衛生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和需要緊急處理衛生管理遇到的問題時,大部分的高級管理人員會選擇提出解決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實施,僅有少數會自己獨立處理,制訂相關制度或解決遇到的衛生問題。說明高級管理人員在處理問題時的自主權限和自主處理的積極性都不高,往往衛生行政監督相關指導意見都是直接傳達給高管而不是老板本人,這樣就導致在執行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滯后性,有時甚至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實施。掌握了一定的衛生知識不一定就能形成相應的衛生行為[4]。我們既要有針對性地抓好從業人員的衛生知識培訓,提高他們衛生知識水平,更要從政策、環境、社會支持等方面促使良好衛生行為的形成。

上一篇: 醫療資源現狀 下一篇: 人工降水的方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播放 |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丝祙制服片 | 亚洲成AV人影院在线观看网 | 亚洲中文高清香蕉网 |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