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策略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1 16:49: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策略

篇(1)

企業的發展策略經歷了許多的階段,從最早的關注產品質量、價值鏈管理、組織流程再造到企業文化等,但是企業所關注的往往是其內部改進以及自身的經營,而不關注企業外部的市場,即顧客價值營銷。

過去企業認為企業的外部市場是不可控的,與其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關注市場的變化,不如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業內部改造中。然而,近來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只有關注市場,提升顧客價值,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獲得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

顧客價值內涵

早在1944年,著名的美國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就提出了“顧客讓渡價值”的概念,即顧客購買商品或勞務所獲得的總價值和支付的總成本之間的差額。其中,顧客的總價值是指顧客購買某一產品或服務所期望獲得的一組利益,它包括產品價值和服務價值等,而顧客的總成本是指顧客為購買某一產品或勞務所消耗的時間、精力、體力以及所支付的貨幣成本等。

顧客讓渡價值實際上就是顧客價值,當顧客進行商品購買時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從中獲得最大的實際利益,即所獲得的總價值最大而支付的總成本最少。可以得出,顧客是否最終購買該商品并不是取決于商品的價值和花費的成本,而是顧客價值最大化,所以,企業應調整其經營策略,不要一味的生產質量高的產品或產出價格低廉的商品,而是要以顧客價值最大化為基準,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多的顧客讓渡價值,在同行競爭中取得優勢,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

顧客與企業的博弈模型

(一)博弈參與方

在當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是理性經濟人,其行為動機是經營獲利以及持續發展,在利益最大化以及所處環境、形勢的驅動下,企業有可能采取某些違規操作,例如生產質量較差的產品,借以獲得競爭優勢來實現企業的目標,獲取較大的利益。

顧客同樣是理性經濟人,顧客在進行商品選擇時往往希望以較低的支付成本來獲得較高的商品價值。

(二)博弈假設前提

博弈假設前提包括:企業的策略空間為生產高質量的商品和生產低質量的商品;顧客的策略空間為選擇購買或不購買;當企業生產低質量產品被顧客購買后被發現,則企業將會受到監管部門的懲處以及顧客價值的損失;企業生產低劣產品獲得的利潤全部來自于顧客價值減少的效用部分。

(三)博弈得益矩陣

博弈得益矩陣見表1,其中,A、B為顧客購買企業高質量產品時顧客、企業獲得正常收益;顧客在不購買商品時效用為X;B-D、B-C是企業在顧客選擇不購買商品時生產高質量商品和低質量商品所取得的效用;F是顧客選擇購買低質量商品時,企業增加的收益,而增加的收益全部來自于顧客損失的收益;A-F、B-C+F分別是顧客選擇購買低質量商品時顧客、企業的收益;(A>X>A-F,B-C>=B-D,F-C>0)。

顧客與企業的博弈分析

(一)單次博弈模型分析

通過構建模型分析可知:A>X>A-F,B-C>=B-D,F-C>0,進而發現該矩陣可以達到納什均衡,當顧客選擇購買行為時,由于B-C+F>B,所以企業一定會選擇生產低質量的商品;當顧客選擇不購買行為時,由于B-C>=B-D,企業仍然會選擇生產低質量的產品;所以企業無論怎樣都會選擇生產低質量的商品。當企業選擇生產低質量商品時,由于X>A-F,所以顧客傾向于選擇不購買行為。所以,最終的納什均衡則是顧客不購買,企業生產低質量商品。

通過上述分析,在單次博弈中,由于顧客和企業雙方都是理性經濟人,各自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唯一的均衡是顧客選擇不購買,而企業生產低質量商品。容易看出,在短期利益的趨勢下,企業生產低質量產品欺騙顧客,達到“雙輸”的結果,但從長遠看,企業必須考慮顧客利益為其提供高質量產品。(二)無限次重復博弈

但是,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中,上述矩陣存在一些問題,它沒有考慮到當企業生產低質量產品被顧客購買后被發現,企業受到監管部門的懲處以及顧客價值的損失(R),所以在改進的博弈矩陣見表2。

考慮到R后,若B<B-C+F-R,則無限次重復博弈的納什均衡仍然是(不購買,低質量產品)。

若B>B-C+F-R,則存在著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顧客選擇購買行為期望:PQA+P(1-Q)(1-F)=PA-PF+PQF

顧客選擇不購買行為期望:(1-P)QX+(1-P)(1-Q)X=X-PX

解得:Q*=(F-A+X)/F

企業生產高質量產品期望:PQB+(1-P)Q(B-D)=QB-QD+PQD

企業生產低質量產品期望:

P(1-G)(B+F-C-R)+(1-P)(1-Q)(B-C)=PF-PR-PQF+PQR+B-BQ-C+QC

解得:P*=(D-C)/(R-F+D)

因此,在這種條件下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為Q*=(F-A+X)/F;P*=(D-C)/(R-F+D)。即當顧客購買行為的概率P>P*時,企業的最優選擇是生產高質量的商品;當顧客購買行為的概率P<P*時,企業的最優選擇是生產低質量的商品;當企業選擇生產高質量商品的概率Q>Q*時,顧客的最優選擇是購買該商品;當企業選擇生產高質量商品的概率Q<Q*時,顧客的最優選擇是不購買該產品。當Q=Q*時,顧客可隨機選擇購買和不購買行為。

顧客與企業的博弈對策

在市場經濟中,(不購買,低質量產品)的納什均衡無論對于顧客、企業、乃至整個經濟環境都是有害的,應盡量避免其發生。具體來說,就是讓廣大企業主認識到顧客價值的重要性,審慎對待企業制造劣質產品而受到監管部門的懲處以及顧客價值的損失(R),盡量使B<B-C+F-R,即R足夠大。使廣大企業主了解到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和區別,認識到顧客價值對于企業生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根本上將顧客價值同企業目標、企業文化聯系起來,實現企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企業不僅要為顧客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同時要盡量降低顧客在購買過程中的成本,如提高顧客購買商品的便利性;改善購物環境,使其成為顧客休閑、娛樂的場所;提高員工素質,建立優良的售后服務機制,用優質的服務提升企業在顧客心目中的形象和品牌知名度。

在市場交易中,雖然顧客具有最終選擇權,但實際上企業處于更具優勢的地位,企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宣傳產品信息和服務,引導顧客進行消費,創造顧客價值,將企業和顧客緊緊聯系在一起,引起顧客共鳴和顧客忠誠,提高顧客價值。

顧客價值最大化往往要求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導致成本增加,有時還會增加不必要的風險,所以在實施顧客價值最大化的策略中,存在一個合理的界限,即收益下限和成本上限。一味追求顧客價值最大化是不理智的,只有在實現顧客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

篇(2)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9)12-0105-04

一、“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

1.第三方行權觀點的評述與借鑒

由政府、社會中介機構或其他第三方行使審計委托權的觀點始于Arieh Goldman & Benzion Barlev(1974)提出的“切斷被審計單位與審計師之間的雇傭關系,使審計師受雇于公眾”的論斷[1]。在我國,“公眾”包括財務報表信息的利益相關者,可由政府有關機構和職業團體來代表行使審計委托權,如中注協,或由中國證監會在全國分區域,分別設立審計監督管理機構統一管理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2]-[4],或者由董事會委托金融機構聘請審計師并負責對上市公司投保,審計報酬和保費由上市公司在金融機構的專門賬戶支付[5]。由第三方行權的設想意在解決現有審計委托關系中的產權所有者的人問題,由金融機構來行使審計委托權有失偏頗,因為金融機構僅為債權人中的一部分(還可能只是小部分),而作為會計信息的利益關系人中大部分人的選聘權仍然無以或行使。中國證監會作為證券市場的監管部門,如果參與企業的審計師選聘權的行使,顯然是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有悖于市場經濟行為規則,并且中國證監會所規范的是整個證券市場,包括股票、債券、期貨、基金等多種證券市場的監管,在業務范圍上也很難再承擔這一任務。中注協作為一個行業協會,其主要職能在于對獨立審計行業的引導、監督和管理,在業務范圍上較為專一,而且它掌管著會計師事務所及其人力資源的相關信息,由其作為審計師委托權的人,可以減少在委托權行使過程中由于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交易費用。因此,中注協作為第三方是較為合理的。

2.“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優勢

審計委托權最核心的權利是審計師選擇、聘任與解聘權,此外還有與之相關的審計費用水平高低的決策權。審計師的“選”即選擇權,是指對審計師的資質、規模、聲譽、從業人員資歷等審計主體特征的選擇;“聘”指聘任審計師的權利。“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是指對于審計師特征、審計收費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浮動范圍由根據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的審計委員會由于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只是我國2002年頒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的建議,而非強制性規定,部分未設立審計委員會的公司可由內部審計機構來代替。形成書面的具體要求,而審計師的聘任權區別于以往的第三方行權模式,“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僅將聘任權交由第三方來行使。由第三方――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及各地方協會來行使,由他們按照各地上市公司提交的具體要求,分期分批通過集中招標的方式來進行,地方注協行使招標權的相關服務費用應明碼標價(由各地方物價部門核定),不論公司規模大小,經營成果如何,均按次收費。這種模式如圖1所示。

注:①由股東大會決議審計師的特征和審計收費的范圍;②由審計委員會將股東大會相關決議提交中注協;③中注協按定期公開招標;④由審計師對管理層提供的會計的表實施審計;⑤審計結果反饋。

圖1 “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

“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在以下三個方面具有優勢:

1.按內部控制理論,選擇權與聘任權的分離能夠起到更好地相互制衡的作用,公開招標方式的采用可實現程序公正,減少審計委托權行使過程中可能的尋租行為,這種尋租行為既可能是經營管理層購買意見的行為,也可能是審計師出于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向委托權人尋租以攬業的行為。在我國,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現有68家(至2008年底),而上市公司共1 624家,平均每家事務所僅有客戶24家,因此,不能排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審計師向委托權人尋租的可能性。

2.按信息經濟學理論,注冊會計師協會作為一個社會中介組織,掌管著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人力資源和各會計師事務所的真實信息,由其來行使公開招標權,確是占盡“天時地利”,不僅能夠減少信息不對稱,由此規避審計師可能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同時,對于年報審計工作的進展、審計師變更與審計收費的信息也能有更為準確和及時的掌握,這些信息的適時公布將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市場信號傳遞機制,引導獨立審計行業的健康發展。

3.從成本與效益原則來看,選聘分離只將聘任權交予中注協,其招標服務采用按次收費的方式,而各地注協可以定期集中進行招標,由此存在規模效應,較之每個公司單獨進行招標的成本,將會更少。此外,由于中注協是獨立的第三方,又深黯審計師市場,產生的效益則會更好。

二、“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的進化博弈分析

進化博弈論在結合生物進化論與傳統博弈理論的基礎上提出[6],將參與博弈的各方視為“有限理性”的個體,也就是說博弈方需要經過一定的博弈過程,通過反復研究試驗、模仿及學習才能達到行為的最優化。Maynard Smith & Price(1973)和Maynard Smith(1974)提出了進化博弈理論的基本均衡概念――進化穩定策略(ESS)。審計師的行為也具有以下兩大特征:有限理性和反復試驗、學習、模仿與調整策略的能力[7]。審計師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因為審計師有其自身的效用函數,且現實的審計過程存在信息不對稱,以及受制于成本與客觀技術。同時,不同的委托權行權模式下審計師有著不同的支付,這些均對審計師的學習、模仿與調整策略的能力產生影響。審計師行為的兩大特征決定了現實的審計過程中,審計師并不能靜態地“二分”為“高質量”和“低質量”,前者即采用高水平的審計技術并且不與公司管理層合謀的審計師,后者為采用低水平的審計技術并且與公司管理層合謀的審計師。這兩類審計師的比例在長期的反復博弈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變化,并且受到初始配置環境的影響而有確定的變化方向。

1.模型的基本假設

我們將獨立審計行業視為一個以審計師為有限理性的大群體進行隨機配對的對稱博弈[8],在不改變問題本質的前提下,做以下基本假設:(1)審計師的報酬由誰委托,就由誰決定支付的水平。(2)管理者均為高風險型決策主體,具有高度機會主義傾向。審計師為風險中性型決策主體。(3)審計師采用“高質量”策略時不合謀,需要負擔追加審計成本,采用“低質量”策略合謀,但需負擔由違規被發現的概率和處罰程度決定的違規處罰成本。委托人為管理者時,合謀可獲得尋租收益。在博弈的初始狀態,“高質量”審計師比例為p,“低質量”審計師比例為(1-p)。(4)S為資本市場年報審計總市場份額,c、r、f分別為追加審計成本、尋租收益、違規處罰成本與S的比例,因此均界于0―1之間。ξ為違規被發現的概率。(5)市場上只存在一類審計師時,博弈雙方平分市場份額,同時存在兩類審計師時,不同委托人會根據自己的偏好只選擇其中的一類,產權所有者只會選擇“高質量”審計師,管理者只會選擇“低質量”審計師。

2.進化博弈分析

表1為經營“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下的審計師博弈矩陣,為采用“高質量”審計策略的審計師的中標率,n為采用“低質量”審計策略的審計師的中標率,m+n=1。在這種模式下,審計師采用“高質量”、“低質量”審計策略的期望收益UH、UL和所有策略的平均收益UA分別為:

由(3)式,在p∈[0,1]的取值范圍內,ξf≤1-2m(1-c),0.5≤m≤1,有dF(p*1)dt≤0,即當市場上采用“高質量”審計策略的審計師中標率高于0.5,但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管與懲罰嚴重不足時(如ξf≤c),p一旦偏離p*1,p將逐漸增加,即在審計市場中,采用“低質量”審計策略的審計師比例將增加,而采用“高質量”審計策略的審計師比例將減少。盡管在初始時刻p≠0,但隨著時間t的變化,p將向穩定點p*1=0演化,因此p*1=0為進化穩定策略。

由(4)式,在p*2∈[0,1]的取值范圍ξf>1-2m(1-c),12≤m≤1內,有dF(p*2)dt≤0,當市場上采用“高質量”審計策略的審計師中標率高于0.5,p偏離了p*2時,采用“高質量”審計策略的審計師比例將增加,而采用“低質量”審計策略的審計師比例將減少。盡管在初始時刻p≠1,但隨著時間t的變化,p將向穩定點p*2=1演化,此時該點為進化穩定點。

由(5)式,在p*3∈[0,1]的取值范圍ξf>1-2m(1-c),0≤m

由分析可知,在“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下,要使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地發展,最可取的進化均衡就是要讓p經過長期的演化過程后能夠收斂于p*2,同時應防止p*1、p*3適合條件的出現。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在于采用“高質量”審計策略的審計師中標率在0.5以上,并且輔之以適度的監管。由股東大會行使審計師特征決策權,并且招標過程信息不對稱大為減少,審計意見購買的行動空間縮小,審計師的選聘過程將更符合產權所有者的意愿,采用“高質量”審計策略的審計師中標率就會高。此時,適度的監管(并非高成本下的嚴格監管)是指審計師因意見購買行為受到處罰的損失應高過其采用“高質量”審計策略的追加成本,在現實中這一條件較易達到。

三、研究結論

審計委托模式是審計師獨立性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審計合謀形成的根源之一,一般企業不同于中央企業,有一個天然的產權所有者人――國資委,其審計委托模式的改進也不能仿效中央企業,它只能通過分權制衡量的原則來改進。“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將審計師的選擇權與聘用權分開,審計師的選擇權如審計師特征、審計收費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浮動范圍由股東大會決議,聘用由中注協及各地方注協來行使,由此形成相互牽制,能夠阻斷管理層尋求合謀和審計師尋租的路徑,中注協作為行使審計師聘用權的第三方能大為減少信息不對稱,集中招標的方式能降低企業的審計師聘用成本,如審計師信息搜尋、談判成本等。通過進化博弈分析發現,只要能夠做到審計委托權行權的程序公正,并輔之以適度的監管,即可以達到防止審計意見購買,引導獨立審計行業健康發展的效果。“選聘分離”審計委托模式基于成本與效益原則,兼顧了審計市場秩序與產權所有者利益的保護,不失為一種現實的次優選擇。

參考文獻:

[1] 于穎.構建新的財務報表審計委托制度的思考[J].財經問題研究,2004,(5):66-68.

[2] 胡繼榮,張晴.審計委托模式與審計質量――基于審計沖突理論的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36-40.

[3] 雷光勇,王立彥.投資秩序與利益相關者審計[J].審計研究,2006,(1):71-77.

[4] 汪俊秀.上市公司審計委托關系的重構――加強審計獨立性的路徑[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1):49-51.

[5] 齊興利,徐中華.試論我國審計委托模式的改良與轉包[J].經濟問題,2007,(3):24-26.

篇(3)

關鍵詞 :成品油資源 成品油銷售 營銷策略 市場營銷

一、中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營銷現狀的分析

成品油的種類很多,在我國主要包括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以及其噴氣燃料五類。從現實角度出發,成品油的集散地主要是加油站,也是我國成品油的銷售終端。相對而言,我國在成品油生產方面,資源相對集中,市場經營呈現壟斷化局面,這對銷售市場的良性發展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1.煉化企業喪失市場的主導權。成品油的生產和銷售存在脫節現象。由于煉化企業不能直接面向消費者,需要專業的大區銷售公司對各地區銷售制定銷售計劃,而后各地區的分公司直接對各地加油站負責。這種現象直接導致煉化企業失去了成品油銷售市場的主動權,只能被動協調中間企業如運輸企業等以獲得更多的消費市場的份額,煉化企業無法及時且全面的了解成品油銷售市場的營銷信息;在出現問題時,只能憑借行政干預解決,造成了各種成本的增加,銷售的風險。

2.企業員工缺乏營銷意識。在銷售板塊中煉化企業的員工尤其是部分干部員工,對營銷促進成品油的銷售的意義不明。在市場經濟中,營銷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策略或者方法。一般來說,銷售的意義在于商品賣給那個客戶;而營銷的意義在于在銷售過程中如何賣給客戶更高的價格。一方面,由于現階段煉油企業重視銷售而忽略營銷,造成了僅注重計劃,不關心銷量的現象;另一方面,員工僅僅想著完成計劃而擔心發生問題承擔責任,致使煉油企業無法在市場經濟中得到發展。3.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提高。加油站直接對消費者負責,加油站的服務較大程度上影響消費者對成品油產品的印象。目前,消費者對加油站的要求逐漸增高。例如在加油過程中,加油站服務人員對消費者的服務態度、加油站環境的舒適程度、在加油過程中加油的速率、加油站的安全防范意識以及加油站的人性化等。所以加油站應增強服務水平,提高成品油的銷售量。

二、中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營銷策略的分析

1.銷售企業進行品牌化宣傳銷售。在我國石油產業銷售過程中,煉油企業品牌化宣傳銷售顯得尤為重要。品牌效應可以提高產品的知名度與產品的高質量宣傳。有高質量的品牌不一定是知名品牌,有知名度的品牌不一定是高質量的品牌。高質量的品牌應加強知名度的宣傳,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對于有知名度的品牌,應加大產品質量的提升。總之煉油企業應加大自身的宣傳力度,提高企業產品的質量,才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品牌化形象。

2.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在成品油企業整個銷售過程中,銷售人員應將服務意識貫徹始終。服務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銷售前階段,銷售中階段,售后服務階段。在銷售前階段,銷售人員應對消費者有充分的了解,通過與消費者的溝通,獲取消費者的消費目的,并根據企業的產品找出符合消費者期望的產品。在銷售中階段,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應以消費者為主,根據消費者的要求來應對相關的服務;不能對消費者強加服務,使消費者感到尷尬。消費人員要做到語言禮貌,加油動作迅速,收款找零時態度真誠。在售后階段,銷售人員應向消費者定時發送產品信息,及時收集客戶的反饋信息,遇到問題及時改正以提高服務質量。

3.成品油銷售自動化服務。為加快成品油的銷售步驟,我國逐漸建設并運行自助加油站的銷售方式。自助加油站的出現,意味著我國成品油銷售模式進入了新的階段,使成品油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極大的加強。消費者使用自助加油站,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服務方式。可以盡可能的節約消費者的服務時間,提高消費者服務的效率。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成品油的銷售與發展直接關乎著我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提高成品油在市場經濟的競爭力是當前煉油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目標。在這個新舊交替的階段,雖然我國的銷售能力無法與國際相關企業進行比較,但是,我國的成品油銷售企業應在機遇面前,努力提高自身的銷售策略,時時向優秀企業學習,時刻總結經驗,找出適合中國特色的銷售策略渠道,提高在成品油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4)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經濟已經成為新的經濟活動的主題。但是,當人們為網絡所帶來的種種便利而歡欣鼓舞時,卻又不得不面對著這樣的一個事實:那就是因為網絡交易的虛擬性所引起的交易欺詐行為有惡化的趨勢。

以美國為例,由于嚴重的網絡欺詐行為對社會和經濟帶來了如此大的損失,美國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IFCC(美國互聯網欺詐投訴中心,the Internet Fraud Complaint Center)來分析和應付這些問題。據IFCC報道,每年由于互聯網欺詐投訴帶來的總損失高達320萬美元,每一投訴的平均損失為776美元。

在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公布的2005年我國十大投訴熱點中,網絡欺詐已經成為繼食品、汽車、家電、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投訴熱點。全年共受理網上購物投訴580件,投訴的主要問題包括低價誘惑和虛假宣傳等。這說明發生在我國網絡市場中的欺詐行為已經比較嚴重,它會影響網民對網絡產品的信任感并進而影響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在我們陶醉于現代網絡技術便利性的同時,不能忽略由網絡虛擬性所帶來的網絡欺詐問題。

二、網絡欺詐現象的形成與特征

從根本上講,網絡欺詐行為的出現是由于網絡市場中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不同于傳統市場。

與傳統市場比較起來,電子商務市場的優勢在于其較低的進入障礙、較低的管理成本和市場信息獲取的容易性。雖然電子商務市場有著這樣的優勢,尤其是它有著很高的信息效率,但它并不意味著它一定會帶來很高的市場交易效率。事實上,與傳統市場比較起來電子商務市場所存在的、由于產品質量信息的不對稱性所造成的欺詐問題不僅存在,而且更加嚴重。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網絡生產者的多樣性

與實物產品不同,數字產品是由網上的虛擬人來制造和銷售的,市場銷售者的銷售時間短而且數量多。通過今天的個人主頁和將來可能在任何一臺個人計算機上運行的Web服務器,每個用戶都是生產者和潛在的銷售者。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產品的質量信息的不對稱性會更大,網絡欺詐發生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二)在線產品的先驗性

因為數字產品多為經驗產品,它們的質量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被了解,然而,一旦消費者掌握了數字產品的信息內容以后,消費者就不再愿意購買了——這就是信息產品生產中無法克服的“信息悖論”(informationparadox)(Arrow,1970)。這一特點使得廠家沒有一個好的方式來使消費者相信它們產品的質量。

(三)在線產品效用評價的主觀性

由于數字產品不只是紙上產品的數字版,它還包含了電子媒介的特點,比如,網上的報紙被個性化和定制化了,可以隨時更新等,因此質量的評估將越來越主觀和個性化,也就更具有不確定性。而網絡的消極外部性使得供應者在一個消費者身上建立的信譽很難擴散到其他消費者身上,進而也加劇了信息不對稱性問題的存在。

(四)在線產品的物理特征

在網絡市場中有很大一部分產品是數字產品。由于數字產品不像其它物質產品那樣出現有形磨損,可以永遠地存在下去。因此,生產商往往會采取一種蓄意過時和頻繁升級的銷售策略,即使沒有競爭者也是如此。由于很多的新版本的質量是否高于舊版本還未可知,這時的質量不確定性問題所導致的欺詐問題將更加突出。

(五)在線產品內容的可變性

在電子化市場上,銷售商的身份很難識別:一家網上商店可以在一天內建立起來,也可以在第二天就消失。另外,網絡交易者身份的不易識別性也導致了網絡欺詐問題的存在。比如,在網上拍賣市場上,參與網上拍賣的交易人都是以虛擬身份(ID)出現在拍賣網站中,這就使得即使是拍賣網站也無法詳細了解注冊用戶的真實身份。

更進一步地講,供應商提供的信息追求一種差別化的戰略——它阻止了比較出價的可能性。因此,有些信息不能夠或者將不會成為可以進行比較和證實的信息。另外,在線產品效用的短期性所導致的信息的經常被演化,也加重了消費者的信息劣勢。

三、網絡欺詐的產品質量博弈模型與啟示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產品質量博弈的信息經濟學模型,分析一下對網絡欺詐進行管理的內在機理,力圖為減少和消除網絡欺詐提供一個策略思路。

(一)產品質量的博弈模型

考慮兩個交易者X和Y,分別賦予他們兩種產品x或y的全部存貨,同種商品的質量是不完全相同的,可以分為高質量產品和低質量產品(相應地y也分為高質量產品和低質量產品)。假設一單位x和一單位y進行對等交換,同時,假設X給交易的各種所有可能的收益為:得到一單位高質量y的效用為u1,得到一單位低質量y的效用為uu2,賣出一單位高質量x的效用為v1,賣出一單位低質量x的效用為v2。

同時假使Y的定價方式是:只要將x、y進行交換,其余的和X的定價完全相同。則每個交易者存在兩種策略選擇,即賣出高質量產品或者賣出低質量產品。他們的支付情況如圖1所示。

如果u1 v2>u1 v2且u2 v2>u2 v1時,也就是說,當v2>v1時,X會選擇用低質量產品x進行交易,并且,這個前提也會導致Y選擇向X 提供低質量y 。當然,在這里v2和v1都是負數。于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只要當交易一個單位低質量產品比交易一個單位高質量產品會導致交易者損失的效用要小些時,低質量產品會驅逐高質量產品。如果我們把例子的條件復雜化,譬如,對兩個交易者X和Y的交易可能的不同情形進行區分定價,結論則恰好相當于v2(X)>v1(X)和v2(Y)>v1(Y)。如果產品的交換被視作不合作博弈的話,則博弈形成的一個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策略組合(低質量,低質量),這也就是”的效果。如果我們假設交易不僅僅只進行一次,而是在后續的時間段里能每階段一次地、持續地彼此往來進行交易時,我們面對的博弈則是一種超級博弈,即一個無限重復多次進行的博弈。

我們可以考慮如下戰略組合:假如X在第一階段用優質品交易,在第t 階段(t>1)用劣質品進行交易當且僅當在前面某一階段Y用劣質產品參與了交易(稱此為戰略SX)。對Y只須將SX中的X換成Y,其余不變即可(戰略SY)。令交易兩方都以δ(0

若Y實施戰略SY,X就從戰略SX中脫離出來,從t=1 到t=T一直實施“高質量產品”策略,但到T 1階段他采取“低質量”策略;由于Y采用SY戰略,他會從 T 2階段起,開始實施“低質量”策略,于是X可以采取的最優策略也就是出售劣質產品。于是,X從T 1階段脫離SX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就是:

對X來講,(1)與(2)差值決定了是繼續SX還是脫離SX。根據推導,我們可以知道當且僅當滿足下列條件時,二式之差才為正,即:

(二)結論

從上述博弈過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1.高質量的產品驅逐低質量的產品需要滿足一個“分離均衡”條件。這個“分離均衡”條件可以從(3)式看出:只要δ滿足(3)式,形成的戰略組合為(SX,SY),即在市場上就只有高質量產品才能參與交易。其中,δ值的大小取決于一個比例值,即賣出劣質品與賣出優質品帶來的效用差值和得到優質品與得到劣質品的效用差值之比。即只有當交易者“目光短淺”時,我們才能肯定地說劣質產品會驅逐優質產品,否則,市場參加者都愿意以高質量的產品進行交易。

2.高質量產品驅逐低質量產品的過程是一個要對長遠的未來做出適當貼現的過程(即δ足夠的大)。隨著δ的增大,賦予未來收益的權重也隨之增大,于是隨著交易者賦予未來收益的權重的上升,劣質品驅逐優質品的機會在減少。隱藏在這個背后的原因是,如果廠商對未來有足夠的耐心(類似無限次的重復交易),廠商也才有積極性為自己產品質量建立聲譽。因此,對網絡欺詐的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對“聲譽鏈”的管理過程。

四、解決思路與策略建議

在我們為減少或消除網絡欺詐行為提出策略建議時,我們首先應確立這樣的一個觀點:雖然基于internet的網絡市場提供了一個可以減少交易成本的途徑,但它并沒有改變市場交易中的信息非對稱性。當我們在陶醉于現代網絡技術便利的同時,不能忽略由網絡虛擬性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問題。這是我們觀察、利用和發展電子商務不可忽略的前提。

上面的模型告訴我們,欲使市場參加者都愿意以高質量的產品進行交易,不至于“目光短淺”,不至于在網絡交易中發生欺詐行為,必須有相應的機制來保證和驅使市場參加者進行合作的博弈并重復下去這種機制可能是制度,也可能是法律或道德規范。具體來講,應注意以下的問題:

(一)規范在線廠商的行為并向消費者提出忠告

針對網絡交易中發生的欺詐行為,政府機關應該制定相應的行政措施,規范在線廠商的行為,并向消費者提出忠告。同時,消費者可以向司法機關告發可疑的欺詐行為,請求司法救濟。比如,美國聯邦商務委員會(FTC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就專門接受在線消費者的投訴,并向消費者警示。FTC曾根據消費者投訴,運用委員會的投訴數據庫做出相關分析,總結出十大網絡商業欺詐行為(見表1 )。

該委員會還向所有的在線消費者提出忠告:(1)在簽約前要仔細研究合同;(2)注意商家的文字表述和鏈接是否隱藏有“秘密”。(3)要注意隱私條款,如果商家未提供或含糊其詞,一定要放棄交易。(4)對未在網站上提供其詳細住所、營業所地址、電話的企業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目前我國有關電子商務的立法還不是十分健全,因此,我們可以借鑒美國聯邦商務委員會的方式,同時,對于商譽較差、有欺詐行為的商業機構包括網絡質量中介,應當有一定的懲罰措施。對于發生嚴重欺詐行為的商業機構,應當撤銷其經營許可證。

(二)制訂和培養網絡交易的道德準則

美國的做法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啟迪。美國營銷協會(AMA,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曾頒布過相關的內容,提倡道德規范和信仰。這些要求包括:工作成員禁止與有疑問的客戶或第三者交易,對于從事了危害事例的予以撤銷。AMA頒布的內容起到了鼓舞消費者信任的一種作用。另一種專門涉及有道德方面的在線交易的方法是對全體消費者進行教育的鼓勵。

(三)實施網絡營銷和傳統營銷的有機結合

由于網絡市場具有虛擬性,因此,為了減少網絡市場上欺詐現象,必須強調在線營銷和傳統營銷的有機結合。本文的模型告訴我們,網絡欺詐的管理實際上是一個對“聲譽鏈”的管理過程。因此,要促使網絡企業出售高質量的產品,就應該使在線企業拉長自己的“聲譽鏈”,應利用它們在實物市場中的信譽和品牌作為進入電子商務的“敲門磚”。

(四)為網絡欺詐的規治提供法律保障

美國的大多數州都制定了電子商務法,這些法律在減輕消費者的擔憂、減少網上欺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價格法》、《產品質量法》和《合同法》等法律對消費者在獲得高質量產品、減少消費者的逆向選擇方面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有關的條款僅僅只是對實物市場而言的。對我國來講,為網絡交易提供法律,應著眼于在電子商務這一新的交易方式與傳統交易方式下的異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廣東省電子交易條例》的出臺在這方面做了一個很好的開頭,但從整體上來看,與全球電子商務立法的迅速發展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行動還很緩慢。我們必須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考慮我國電子商務規范的制訂并注意跟蹤國際發展動向。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高等教育;區域經濟發展;主體性教育策略

一、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之屬性要求

高等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種類型和層次,重點強調的是針對性和技能能力的培訓,是以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它以追求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的,走的是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所以,高等教育要努力培養好技能型人才,加快建設技術研發與推廣工作才能有效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與急需轉型發展的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必須創新服務區域經濟快速轉型發展的新方式,才能更好更有效地為之服務。

(一)地方高等教育要與區域經濟形成互動發展模式

地方高等教育要生存和發展就不得不服務區域經濟,因為只有堅持以服務促發展,以奉獻求支持,才能贏得最佳發展環境,獲得最大發展空間。高等教育應立足當地、輻射周邊、服務區域經濟,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求生成,發揮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科研推廣、培訓等綜合優勢,加強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互動,不斷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高質量人才、輸送高智能技術、高品位成果。為此,從事高等教育的全體教職工要通力合作多視角全方位審視本教育的改革、建設與發展,努力營造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良性互動發展共識。

(二)要始終堅持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智能的技術型人才

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服務,教育對象的就業就是導向,提升產品輸出質量,增強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能力是其價值企求。教育對象的就業就是人才市場所需專業及對就業者素質與能力的檢測。高等教育一定要具有區域特色市場,要依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特殊需求來構建專業與課程體系、素質與能力體系。采取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如“訂單式”。要研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規律與發展趨勢,實行超前計劃適度培養“以未來就業市場為導向”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滿足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潛在需求。

二、區域經濟的發展又有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

區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高質量的技術人才,這有助于高等教育的“產品的銷售”(即教育所培養的學生能夠充分就業),學生的良好發展及高質量的就業率就能提高地方高等學校的聲望,吸引更多W生就學以之推動學校的發展。目前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急需轉變其發展方式的關鍵期的到來,對高等教育提供的勞動者的素質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高等必須提高自身的教育質量,開發自身的教育資源潛能。只有高等教育自身質量的提高才能促進區域經濟持續發展。因為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高等教育所提供的高質量的智力與技術支撐的。從教育學原理可知:經濟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可以說,教育的每一個發展都與經濟的發展有關,經濟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又對教育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成為推動教育發展的根本性的社會動力。因為經濟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與時間、物力和財力。其次,經濟的發展對教育的需求不僅表現在量的擴展上,更深刻的是表現在對教育結構、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方法、途徑等一系列教育內部系統加以改造的要求上,它們兩者是共生共贏的關系命運共同體。

三、主體性教育策略是地方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力

地方高等教育的培養對象不是未來的“技術工具”,而是鮮活的個人,是社會各個領域里技術設計和創造的潛在智慧者,加強主體性教育,強化教育對象主體能力的生成使之在區域經濟建設中貢獻出技術能力,是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因素。所謂主體性教育,就是指依靠主體來培養主體的教育,其中包含有:在價值層面上,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未來社會生活的主體,弘揚人的主體性。在人文關懷層面上,就是受教育者是正在成長著的主體,有一定的主體性,需進一步提高與培養。在教育過程層面上,就是要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培養主體性強的人。主體性教育策略是地方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力方面來說,側重的是教育過程,要關注在教育過程中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提高教育的服務能力。

總而言之,地方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天然的本質的聯系;二者互為依存、相互促進、共同協調發展的。對加快地方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質量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地方高等教育的作用,能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反過來又有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優質發展。它們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發展模式是目前民族地區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當務之職。

參考文獻:

篇(6)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77

電力行業的高質量的發展,不僅關系到經濟的發展,而且關系到民生建設質量的高低。現今,面對電力行業的規模性、正規化、產業化的發展,以及用電量及架設電路的復雜化、跨區域化,電力配電的自動化及高質量的配電管理成為一個重要的建設方向。下面筆者將針對這一情況進行簡要的論述。

1 我國電力配電自動化及電力管理的發展現狀

(1)地區建設發展不均:電力配電自動化對于提高用電水平,提高用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縱觀現今的電力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的發展現狀,大體上可以發現,部分地區的已取得明顯的發展成效,但是部分地區仍處在探索時期。隨著改革步伐的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的大幅度的提升,電力自動化的建設及后期的電力管理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快,為電力自動化提供了良好的資金支持,所以這一地區的建設發展現狀相對于西部不發達的地區而言要先進的多。

(2)總體發展狀況不完善,存在較大的困難:電力配電的自動化的建設及后期的電力管理需要專業的工作人員、技術的支持,這些歸根到底都需要資金及政策的支持。但是,面對現今電力管理具有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尚不穩定、技術的實際應用狀況存在欠缺。而且,在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勻的情況下,電力配電自動化及配電管理的總體發展狀況不太完善,整體建設存在較大的困難。

(3)電力配電自動化系統及電力管理系統之間的協調性較差,在功能協調、職能銜接上存在較大的誤區。電力行業的建設及后期的發展就本文的主題而言,大致包括電力配電自動化系統即通過高科技技術的運用實現電力行業的高配置、低消耗以及電力管理的系統即對電力的運輸進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證電力配置的正常運行。以上兩方面必須做好功能的協調,管理職能的銜接,以節省人力、資金,提高整體運作的效率。

2 針對電力自動化及電力管理的發展現狀提出改進策略

(1)做好整體的規劃工作,建設規模化的、全覆蓋的電力自動化及電力管理系統。電力自動化成為我國民生建設以及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建設方向。面對當前國地區建設發展不均衡的情況,相關政府工作部門要做好實際調查工作,加大對部分地區的資金投入及政策的支持力度。對于電力自動化及后期的電力管理來講,專業的技術工作人員的培訓、基本結構的架設等都需要資金的大力支持。所以,做好整體的規劃,對資金的支持力度做好分析,投入產出效應應及時 反應到政策資金的使用過程中,力圖建立規模化的、全覆蓋的電力自動化及電力管理系統。

(2)要積極的開發高新技術,并將高新技術的開發使用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切實使用到電力自動化的建設使用中,提高電力自動化的管理水平。電力行業的建設必須嚴格的根據建設地的實際情況及自然環境的狀況進行建設,在許多地形崎嶇、風力較大的地區建設的過程中,就必須充分的使用高新技術,以降低建設的難度,提高建設的質量。所以,面對眾多復雜的情況,相關工作部門必須組間專業的工作團隊,加強高新技術的研發 ,建設高質量的管理系統,提高電力管理的水平。

(3)電力自動化的設備要及時的進行檢查更新,以保證硬件設施的完善。電力自動化系統的完備性對電力的后期運行及管理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相關部門定時組織相關的工作人員對電力自動化系統進行檢查,并及時替換落后、陳舊的設備,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而且在設備的購買及使用時要實現與多個廠家的合作,實現跨平臺、跨區域的合作購買,以保證設備的廣泛適用性。總體而言,從設備的完善性上保證電力自動化及電力管理建設的高質量及高水平。

(4)相關工作部門要做好電力自動化及電力管理系統內部的協調性,劃分職能,做好工作的銜接性,提高整體運作的系統性。電力行業的建設及運作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必須切實做好各個部分的協調,避免工作人員職能的重合及利益的糾紛,劃清工作范圍,做好工作溝通,避免在工作時發生利益糾紛,人員的主觀性建設對于電力系統的自動化及電力管理系統的建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所以,相關工作部門必須做好人員的思想工作,使在其位謀其職,建設穩定的、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提高其建設的水平及整體的運作效率。

3 小結

電力自動化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及民生建設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相關工作部門必須結合現實的發張展狀況,做好資金的統籌工作、人員、技術的配備工作,力圖建設高質量的、高水平的電力自動化系統,加強后期的電力管理,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及民生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勖.淺談電力系統信息化管理的設計方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2).

[2]張立新.淺談電力配電自動化與配電管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7).

[3]李守志.淺論我國配電自動化的發展現狀及其實施方案[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23).

篇(7)

一、電子商務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信息不對稱問題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GeorgeAk-erlof)提出并引入信息經濟學的,它主要是研究傳統市場由于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信息非對稱性及對市場效率的影響。電子商務市場以其較低的進入障礙、獲取市場信息的方式更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等優勢得到了迅猛發展,同時,由于信息獲取的完全性較高,在一定意義上使信息不對稱問題得到了改善。但也正是電子商務市場的在線交易匿名的形式、交易者身份識別、信譽識別機制的設計以及采用數字形式傳遞商品信息的新型信息傳播渠道的特點,使信息與實物相分離、商品與售賣網站相分離以及交易者與物理空間相分離,從而使電子商務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廣泛存在。以下以電子商務市場中商品質量信息為例,從經濟模型上對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行分析,

二、電子商務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經濟模型

如下圖所示,假設網上有兩個商品提供者,顧客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為D1,對劣質產品的需求為D2,由于顧客從高質量產品中獲得的價值高,因此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所以D1>D2。由于劣質產品冒充優質產品,顧客與供應商信息又存在不對稱,無法區分辨別劣質產品和優質產品,因此給劣質產品生產商一個以次充好的機會,將劣質產品的價格定在和優質產品相同的水平,由此可以假設市場上的供應曲線就是高質量產品的供應曲線S。

信息不對稱市場上的供需曲線

如果在這個市場中信息傳播是完全的,消費者能夠判別優質和劣質產品,則高質量產品和低質量產品的價格分別為P1、P2。但是在網絡市場上售賣時,劣質產品的供應商會隱瞞自己產品的質量,產生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并不知道哪個是高質量的、哪個是劣質的。這樣,消費者只能估計出能夠購買到優質或劣質產品的概率,并以此確定對產品的需求。

假設顧客估計出購買優質產品和劣質產品的概率分別為e和1-e,這樣實際需求曲線為D0。

實際價格為:P0=eP1+(1-e)P2①

假設商品提供行業的正常利潤率為r,優質產品的成本為C1,劣質產品的成本為C2。

對于實物產品來說,符合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優質產品生產成本大于劣質產品的生產成本,即: C1>C2。

而對于數字商品來講,起作用的是網絡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不變特征,也即:進行研制的固定成本投入很大,而進行生產的可變成本很小并基本不變。數字產品固定成本遠大于可變成本這一特征決定了低質量產品廠商的進入壁壘很大,一旦決定進入,巨大的沉沒成本就使廠商不得不考慮商品的出路。所以,在數字商品在生產時很少有低質量廠商,只存在復制品廠商。這種復制品的成本只相當于優質產品的可變成本,即拷貝成本。這里將復制品看成是劣質產品,這樣存在C1>>C2。

假設兩類生產者在行業中的正常利潤為r,那么在交易者可以隨便進入的開放的市場中(類似于完全競爭條件)應有:

P1=C1(1+r) ②

P2=C2(1+r) ③

分別將②式和③式代入①式,得到市場上的實際價格為

P0=[eC1+(1-e)C2](1+r)④

又一般的產品供應商的利潤率可以表示為

因此,在實際價格為P0時,根據⑤式,并且將④式代入整理得高質量產品供應商的利潤率為:

同理可得,劣質產品供應商的利潤率為:

將兩者進行比較⑦-⑥,整理得:

由⑥式,得

由⑦式,得

根據⑧、⑨、⑩式,可以看出r1與r2、r1與r以及r2與r相比較的結果,都主要取決于C1和C2的大小,下面將進行具體的分析。

三、模型分析

無論是對實物產品來說,還是對數字產品來說,

由于都存在C1>C2(對于數字產品來說C1>>C2),

因此有:

即r1-r0;

這樣一來,在網上交易中,無論是實物商品還是數字商品,市場最后價格P0對于高質量產品的提供商不利,而劣質產品的提供者卻獲得暴利。最終高質量產品由于其利潤低于成本,將退出市場。同時由于高質量產品的退出,消費者選到高質量產品的概率e將減少。

又根據P0=eP1+(1-e)P2,并且P1>P2,

由此導致所產生的新的市場價格也將減小。最后,當e為零時,P0=0+P2=P2,即市場上只剩下劣質產品的供應商。劣質產品的存在產生了惡性循環,交易者的信心大大降低,網上交易的相關產業不能得到發展。

正因為劣質產品的成本低于(對于數字產品來說,遠遠低于)優質產品的成本,使得劣質產品的生產商獲得暴利,而優質產品的生產商收益大大減少,進而出現市場萎縮,只有劣質產品留在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對整個市場產生了次品驅逐優質品的破壞作用。

四、電子商務市場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

1.擴展模型

假設市場上有信譽好的和信譽差的兩種類型的企業,企業本身清楚自己的類型,客戶不了解企業的類型。信譽好的生產者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信譽差的生產者為客戶提供比較差的產品和服務,而客戶進行交易是為了獲取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將上面模型中的參數進行擴展。假設信譽好的生產者進入電子商務市場的初始費用為C,主要包括因特網基礎設施的投資成本和管理方面的一些費用。在一次交易中,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為P,其成本為C1,對于客戶來說,其價值為V,這里有V>P。假設企業和客戶都選擇開展網上交易,在企業信譽好的情況下,企業的收益為P-C1-Csg,其中Csg是指信譽好的企業進行一次交易的平均運營成本,客戶的收益為V-P;在企業信譽差的情況下,企業的收益為P-Csb,Csb是信譽差的企業進行一次交易的平均運營成本,由于信譽差的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很差,其成本C2忽略不計,對客戶的價值也忽略不計,則客戶的收益為-P-Cc,其中Cc指的是客戶時間成本及心理損失等。顯而易見,信譽好的企業獲得的交易機會遠遠大于信譽差的企業,雖然進入電子商務市場的初始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都是一樣的,但是信譽好的企業在一次交易中的平均運營成本遠遠低于信譽差的企業,即Csg

R=e(V-P)+(1-e)(-P-Csb)

因此要想有效的解決電子商務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劣質生產商的進入成本來限制劣質廠商的進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消費者的期望收益來鼓勵消費者進入電子商務市場,參與網上交易。此外,優質廠商要主動開展各種營銷活動,建立品牌意識。同時,政府也要發揮其宏觀調控和監督的作用,優化市場的運行效率。

2.對策分析

(1)Csb的優化

如果我們能夠加大Csb的值,使之大于P,即P-Csb

①經營許可證限制

政府必須對想要通過網絡進行交易的企業進行審核和登記,比如審查企業的經營項目,評估要開辦此類行業所需的初始資金,設定相關的初始資金標準,沒有達到此標準的不能開辦電子商務;而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電子商務經營許可證,給予其從事電子商務的資格。

②品牌和營銷戰略

雖然電子商務市場上的品牌和信譽成為產品質量的保證比起實物市場可能性要小,但是我們可以實行信譽轉移策略,即實現由實物市場向電子商務市場的聲譽轉移。只有信譽好的企業才能負擔起龐大的宣傳費用,對于信譽差的企業來說,進行廣告宣傳只能大大的增加Csb取值,使其開展電子商務變得無利可圖。

(2)提供直接的網上查詢體系,優化對e判斷

由于客戶的期望收益很大的程度上依賴于e的值,因此提高e的值,就可以提高客戶的期望收益,使得客戶有更大的信心選擇進行網上交易,從而提高了市場的效率。

①成立專門的信用管理機構來負責整個信用體系的建設和維護,設計出一套公平、合理、準確地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用以反映企業真實的信用水平。

②對企業的信用檔案進行集中管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唯一性和權威性。

③建立網上查詢體系,將除了上述的企業信息檔案以外的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行業協會的制度等放到互聯網上,以方便客戶查詢。

(3)客戶損失的優化

客戶的期望收益不僅與e的取值有關,還與客戶在遭遇信譽較差的企業時的損失-P-Cc有關,如果能夠降低客戶的損失,則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客戶的期望收益,從而達到提高市場效率的目的。

①完善信用制度,運用法律手段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②對每一筆交易投遞保險。企業可以和保險公司組成聯盟,對客戶的每一筆交易投保,保險公司對客戶出現的損失進行賠償,以增加客戶進行交易的信心,提高市場的效率。

③搜尋。通過Internet無比強大的傳遞和搜索優勢,比如利用搜索引擎Usenet新聞組等獲得大量相關信息,將不同商家的商品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性價比最高的那一種。

(4)信息中介機制

信息中介相當于一個公告板,它可供消費者交換信息、列出有欺詐行為的銷售商的“黑名單”。多個產品的中介如果與某個“作假”的供應商勾結,并繼續對這個供應上作虛假信息公告,那么消費者將會同時停止購買這個中介的其他商品。這被稱為“信譽溢出”的機制會促使中介停止勾結,進行公正的質量信息評估。

(5)買賣雙方達成不完備合同

篇(8)

關鍵詞: 產品質量;定位;均衡;博弈

Key words: product quality;positioning;equilibrium;game

中圖分類號:F25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12-0016-03

0 引言

在微觀經濟學領域,根據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存在交易成本,同時也決定著企業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生產多少的問題。但是由于每個企業的研發能力、資金投入、創新能力的不同,怎樣生產,生產高質量的產品還是低質量的產品也就成了產品質量定位選擇的重要課題。

國內外眾多學者對產品質量定位選擇進行了研究。Wang XH[1]等人提出了基于質量差異化模型的混合策略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來解決哪些企業會選擇生產高質量的產品;Dubovik A[2]等人將寡頭壟斷市場中企業間競爭限制在價格和質量兩個維度,并且在價格和質量具有內生性選擇、消費者具有異構信息但偏好相同的條件下,研究產品價格-質量競爭及均衡問題;Ishibashi I[3]等人通過建立數量競爭模型和產品差異化價格競爭模型闡述了高端和低端產品的競爭更有益于高端企業;陳繼祥[4]等人按照成熟技術和不成熟技術兩種情況,討論了兩個潛在的企業進入者最優的產品質量選擇。

然而,他們并沒有同時考慮兩個在位者企業及追隨者與在位者企業制定均衡策略的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建立效用函數、需求函數、利潤函數,對在位者企業、追隨者企業產品質量定位選擇問題進行了研究。

1 基本模型

2 產品質量定位與均衡分析

2.1 在位者企業產品質量博弈分析

產品質量的選擇是企業之間相互博弈的過程,它受到競爭對手行為的影響,但是其本質是對生產產品的利潤、價格和成本的界定。

當生產高低質量產品的兩企業針對消費者異質性、成本、價格等同時進行決策時,通過對基本模型的分析,根據式(1)和(2)對p1、q2求導,可得:

此時,生產高低質量產品的兩企業最終達到上述均衡。從均衡結果分析可知:

2.2 追隨者企業產品質量博弈分析

針對生產高低質量產品的兩個在位者企業,可得到上述博弈均衡結果,那么當在位者的質量水平已知,潛在進入者如何選擇質量水平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就是質量選擇中的Stackelberg模型問題:在位者是質量選擇的領導者,而進入者是質量選擇的追隨者[6,7]。因此針對追隨者,可分以下四種情況,見表1。

①當在位者選擇生產高質量產品,追隨者選擇生產低質量產品。

兩企業的利潤可以用式(5)和(6)表示,有式(6),對q2求偏導,可知:

當在位者企業生產高質量產品追求利潤最大化時,即:

②當在位者選擇生產低質量產品,追隨者選擇生產低質量產品。

兩企業的利潤可以用式(5)和(6)表示,有式(6),對q2求偏導,可知:

④當在位者選擇生產低質量產品,追隨者選擇生產高質量產品。

此時,當在位者的質量水平已知,潛在追隨者選擇不同質量水平的兩企業最終達到上述均衡。從均衡結果分析可知:當追隨者選擇與在位者質量水平相同時,通過激烈的競爭,最終達到均衡時,兩企業的均衡質量和均衡價格都相等,此時在位者的市場需求就是市場上所有消費者的需求,追隨者企業沒有市場需求,并且兩企業均衡時利潤為0。

從長期發展的角度看,追隨者會選擇不同于在位者的質量。當追隨者選擇不同于在位者的質量水平時,此時追隨者獲得的市場需求為在位者的二分之一,利潤為在位者的四分之一,并且在位者質量、價格、需求和利潤都是確定不變的。當追隨者選擇不同的質量水平時,導致不同的價格,但是市場需求和獲得的利潤卻不變。可見,無論是生產高質量產品或低質量產品,在位企業都將比追隨企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和利潤,市場存在先發優勢。

3 算例

當追隨者企業產品質量博弈時,①當在位者選擇生產高質量產品,追隨者選擇生產低質量產品,此時可得,q在>q追,p在>p追,可知,在位者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價格都高于追隨者,同時由于其先發優勢,此時比追隨企業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②當在位者選擇生產低質量產品,追隨者選擇生產低質量產品,此時可得q在=q追,p在=p追,并且兩企業同質產品的競爭使得均衡質量和均衡價格都低于其固有標準,由于在位者企業的先發優勢,其市場需求就是市場上所有消費者的需求,并且兩企業的利潤為0。③當在位者選擇生產高質量產品,追隨者選擇生產高質量產品。此時可得q在=q追,p在=p追,并且兩企業同質產品的競爭使得均衡質量和均衡價格都高于其固有標準,由于在位者企業的先發優勢,其市場需求就是市場上所有消費者的需求,并且兩企業的利潤為0。④當在位者選擇生產低質量產品,追隨者選擇生產高質量產品,此時可得q在

4 結論

本文用博弈的方法,從生產高質量和低質量產品的兩個在位者企業制定均衡策略,以及追隨者如何根據在位者的質量現狀制定相應的生產高質量或低質量產品均衡策略兩個角度,分析企業質量定位選擇機制。兩個在位者企業的利潤與消費者偏好、產品質量、企業整體質量水平有重要的關系,同時低質量的產品會隨著質量的提高,需求增加,高質量的產品隨著質量的提高,需求降低。追隨者根據在位者的質量現狀制定對策時,會選擇與在位者企業產品質量相反的策略,并且市場存在先發優勢。當然,為了達成更符合現實的模型,必須放松假設條件,并考慮不同質量維度、價格約束、銷售能力、多廠商等問題,這些均需要進一步研究與討論。

參考文獻:

[1]Wang XH, Yang BZ. Mixed-strategy equilibria in a quality differentiation mode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1, 19(1): 213-226.

[2]Dubovik A, Janssen MCW. Oligopolistic competition in price and quality [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12, 75(1):120-138.

[3]Ishibashi I, Matsushima N. The existence of low-end firms may help high-end firms[J].Marketing Science, 2009, 28(1):136-147.

[4]陳繼祥,李忠.雙寡頭產品質量定位與后發優勢[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4,38(3):459-462.

篇(9)

數學作I的設計始終是數學教師重點關注的教學內容。2001年,教育部正式頒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新課程改革隨即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實施。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傳統作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陷,成為制約新課程改革發展的重要瓶頸。為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很多一線小學數學教師煞費苦心,希望通過作業設計質量的提升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從而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基于多年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可設計如下幾種高質量的小學數學作業。

一、高質量生活型作業的設計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蘊含有大量的數學知識。因此,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小學數學教師的作業設計應貼近學生生活。生活型數學作業的設計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需要,有利于激發小學生數學作業的完成積極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利用自身智慧,科學設計高質量的生活型數學作業。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數學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生活型作業:老師昨天購買了一瓶果汁,其中50%是蘋果汁,40%是葡萄汁。請用文字闡述一下50%的蘋果汁和40%的葡萄汁分別是什么意思?這樣的數學作業設計貼近生活,極易激發小學生的興趣。通過審題,學生很容易發現:50%的蘋果汁是指若將該瓶果汁看做100份,蘋果汁所占比例為50份,葡萄汁所占比例為40份。通過該生活型作業的完成,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理解。

上述生活型數學作業將新課教學主題及生活實際有效結合,形成了貼近生活的高質量數學作業。該作業的設計并不需要數學教師花費過多的時間,僅需要結合生活進行簡單作業設計即可。小學數學教師設計作業時不應過于死板,適當結合生活設計作業也未嘗不可。

二、高質量操作型作業的設計

大量的數學計算往往會消磨學生的意志,讓學生倍感乏味。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手腦并用。為突破傳統單一、枯燥的數學作業形式,增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應抓住合適的機會,設計高質量的操作型作業。操作型數學作業更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一種有效作業設計形式。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數學教師設計的一道作業為:放學后,找出幾樣家中的圓形物品,對圓形物品的周長進行測量與計算,并寫出詳細的計算過程。作業布置下去后,學生在家中找出很多圓形物品。有學生用軟尺直接測量圓形物品的周長;有學生先測出圓形物品的半徑,再根據圓的周長公式進行計算;有學生直接測量直徑,再根據圓的周長公式進行計算。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實現了手腦并用,高質量地完成了數學教師布置的作業。

操作型數學作業要求學生不僅要動腦,更要動手。手腦并用無疑是操作型數學作業的典型特點。需要明晰的是,操作型數學作業的動手操作過程不應過于繁雜,過于繁雜的動手操作過程往往會磨滅學生的耐心,不利于小學生更好地完成數學作業。

三、高質量合作型作業的設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類個體合作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對小學生而言,他們不僅要學會學習,更要學會合作。合作能力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合作能力不僅對小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有所幫助,即使是將來走向社會,合作能力對他們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適當設計一些合作型作業讓學生完成。

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數學教師讓學生基于“小數加減法”這一新課主題合作設計數學作業,并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本小組設計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并不是由數學教師設計的,而是要求學生分組設計。在各小組的積極努力下,設計不同的作業形式。

合作型數學作業的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可謂一舉兩得。為提高合作型作業設計的成效,合作學習完成后數學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呈現合作學習成果,讓合作型作業設計呈現更高質量。

四、結語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往往會比較草率,未對數學作業進行精心設計,很容易造成小學生失去完成作業的興趣。對于這樣的小學數學作業,我們可將其定性為低質量的。低質量的小學數學作業不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在高質量數學作業的設計方面多下功夫,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及發展特點,設計出高質量的小學數學作業。

參考文獻:

篇(10)

企業全員高度的質量意識和企業高效運行的質量管理體系,是保證企業產品質量長期穩定的基礎,也是創造企業名優“品牌”的前置條件。那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企業設備、設施和技術條件不易被改變的條件下,如何保持和維護企業“品牌”的高知名度和高信譽度、使企業產品的市場份額逐漸擴大、使企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呢?首先,從企業領導到每一名員工都必須提高質量意識,擺正質量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的戰略位置,充分調動和發揮企業各級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主觀能動性,把質量意識與質量管理,作為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方針。不斷提升企業商品種子質量的自我檢測能力;提高企業商品種子質量的控制水平。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切合實際的,貫穿于商品種子生產經營全過程的質量工作方針、管理制度及其運行程序。而且不能一勞永逸,必須隨著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這里所說的“全過程”,就種子生產而言,應該包括五個階段,一是田間生產準備階段,種子田的選擇、隔離區設置、原種(親本種子)管理和選用、生產人員培訓、制定生產技術方案等。二是田間生產階段,從播種到種子成熟收獲,除執行常規農作物種植技術措施外,要在苗期去雜、花期去雄、收獲期去除雜穗、脫水、脫粒等生產環節嚴格執行農作物種子生產技術規程的要求。三是工廠生產加工階段,種子加工、精選、包衣、包裝等。四是倉儲運輸、銷售階段;種子貯藏期間的防霉變、防蟲等技術措施,運輸期間的裝、卸、押運、各類單據的簽發等。五是售后服務階段,跟蹤問效、到生產田追蹤種子質量等都要納入質量管理全過程。在全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并要把質量管理的責任落實到人頭,形成環環相扣可追溯的質量管理鏈條。

第二,質量管理不是企業中某個部門的事,它應當建立在全員質量意識的基礎之上。領導層的質量意識是正確決策的前提,中層干部和技術人員的質量意識是貫徹質量方針、策略的保證,普通員工的質量意識是質量工作的基礎,三者相輔相成。從公司經理到倉庫保管員、從生產一線人員到后勤保障人員、從質量管理部門到財務核算部門都要提高質量意識,參與質量管理。

上一篇: 城市道路景觀綠化設計 下一篇: 高校心理健康培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 在线观看网站深夜免费A√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直播 | 欧美制服丝袜另类日韩中文字幕 | 亚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