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7:05: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信用監管模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縱觀中國農村合作金融體系,其監督管理存在的嚴重缺位已經成為我國金融體系倍受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等全方位的突飛猛進,農村經濟也蓬勃發展,相伴而來的就是農村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由于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發展趨勢為合作金融的農村信用合作社與商業金融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并存,因此我們不得不分別分析兩種性質定位下的農村合作金融監管體系,尤其是在監管模式未考慮這種并存性質監管的前提下,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提出調整現行監管模式的改革方案。
一、農村信用合作社與農商銀行監管模式的現狀
(一)監管體制
農村信用合作社主要受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及信用社省級管理機構、省級人民政府的監管。2004年,中國銀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根據法律、法規和《深化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試點方案》的精神,制定了《關于明確對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試點方案》和《關于明確農村信用社監督管理職責分工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各相關機構在農村信用合作社監管中的職責。 各相關機構在監管中要做到協調配合、各司其職、職責明確、分工到位,使其在農村信用合作社的運行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中國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存款準備金、特種貸款、債券市場、外匯管理等業務進行監督,保證其合法經營。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著重監督農信社機構設置、業務經營、法人治理、風險預防等方面。信用社省級管理機構具體監督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內控制度和經營機制,比如說監督農信社業務范圍、財產清算、分配執行等。由于國務院將信用社的管理下放到政府,因此,政府對信用社的管理與風險處置的監管是全面的,監管方面主要包括對信用社執行法律、法規及政策的督促、對高層管理人員的評估、對信用社違法行為的監督等。
銀監會在2003年9月頒布了《農村商業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在銀監會內部設立了農村商業銀行監管的合作金融監管部,并頒布了《加強農村商業銀行三農金融服務機制建設監管指引》等一系列規章,可見農村商業銀行監管采用的是全國性商業銀行的監管規則。 這是銀監會為了更好的貫徹“三農”精神,進一步強化了普惠金融理念,因此對農村經濟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現行的農村商業銀行實施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具體而言,銀監會負責銀行業的監管實施工作,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負責宏觀調控與貨幣政策的制定。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央銀行,為銀行體系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并進而維護整個國家金融業體系的穩定。銀監會不僅增強了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還有助于中央銀行將工作的重心放在宏觀調控與貨幣政策職能上。因此,銀監會除了對農商銀行進行監管以外,還要加強同中國人民銀行、政府、保監會等的協調合作,共同促進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
(二)監管內容
農村信用合作社監管的內容主要包括:第一,農村信用合作金融市場準入及退出監管,農村金融市場是否穩健運行直接關乎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嚴格的市場準入管制可以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第二,謹慎性監管,主要是指對資本充足度、資產流動性、貸款集中度等的管理,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成立必須要有足額甚至大量的資本,除了抵御風險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吸引投資及擴大業務。第三,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經營活動的監管,一方面由股東、債權人和存款持有者對市場進行監督,銀行對資產流動性進行監管,維持一定的存貸款比率。另一方面在發生金融風險時,銀監會及相關機構協助省級人民政府處置,保護農村信用合作社及農民的利益。第四,對高管人員進行監管,主要是監管高管人員的任職資格及條件,對監管其履行職責并作出評價。
農村商業銀行監管的內容主要包括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發展戰略、組織架構、業務發展、風險管理、人才隊伍、績效考核和監督評價等內容。要合理設置股權結構,通過高層的決策與考察,合理吸收優質涉農企業入股,股東要對其進行監督。建立適合農村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時,董事會、監事會、股東對其進行監管。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不僅要對農村商業銀行的機制建設與執行情況進行監督,而且還要對市場準入、高層管理人員的績效等進行監督并進行評價。
三、農村信用合作社現行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監管職責分工不明制約了銀監會監管效能的發揮
目前,對中國農村信用社的監管采取行政監管與行業監管并行的監管模式,行政監管主要指在農村信用社改革過程中把管理權力部分分給省級政府,使其具有了監管的職責;行業監管主要由銀監會及其各地的銀監局負責。雖然監管職權的下放在某些方面發揮了行政與行業在監管上攜手的優勢,但是存在的問題還是非常普遍。行政監管與行業監管因為在職責分工上不夠具體明確、有加之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信息共享的寬度和深度極小等問題,使得在某些方面銀監會和省級政府都有管理的職責,而在另一些方面二者卻都無監管的義務,這造成了要么爭搶監管、要么互相扯皮的不良后果,也嚴重影響到監管作用的發揮。
銀監會作為農村信用社的監管主體,其監管因忽視了農村信用社自身的特點而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而在對其采取何種監管標準這一問題上,我國又選擇依商業銀行的監管模式進行監管。但是,農村信用社和商業銀行因為其性質上存在的差異導致其在產權制度、經營區域、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諸多不同,而且農村信用社也存在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省級聯社、縣統一法人社和兩級法人社的多元化模式。如果都按照商業銀行的監管方式進行監管,則難以達到應有的監管效果。同時,銀監會還缺乏與現代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金融監管水平相匹配的足夠的監管人員和監管手段。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相結合是我國目前在農村信用社O管上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其中臨時性的現場監管較多,因為其在成程序方面不符合程序正當性,在收集信息方面缺乏深層次的數據對比分析,致使其在監管的次數上和深度上非常有限,監管工作很難有效完成。此外,由于農村信用社的法人多、機構相對分散等原因,使得監管機構沒有能力配備足夠的人員于每一個具體的監管對象,全面監管往往名存實亡。外加很多監管人員在業務素質、管理水平等方面都達不到監管者應該具備的能力要求,導致其監管水平比較低下,監管效果難如人意。
(二)行業自律監督機制缺失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形成農村信用社的行業內部自律監督機制。2005 年 12 月,中國銀行業協會農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員會作為我國農村合作金融行業協會而成立,依照《農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員會工作規則》可知,現在此協會以為會員提供服務和溝通協調為主要職責,并不包括監管的內容。另一方面,行業協會沒有具體的類型,其數量更是少之又少、近乎空白,這使得各種不同分工的協會組織的成立無法建立在農村信用社自愿參加的基礎上。同時,由于沒有認識到行業協會組織在行業管理、監督等方面的重要性,故在對其成立、運行的政策和措施上堅持消極態度。這些原因都使得協會組織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也使協會組織在監管上補充銀監會難以觸及的真空地帶的成立目的化為泡影,造成了農村信用社監管漏洞有所擴大。
三、農村信用合作社監管模式的設計思路
一國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直接關系著這個國家農村經濟發展,故而各國均不遺余力地設計適合自己的監管模式以保證其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為了更好更快地發展農村經濟,我們應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監管模式進行建設性地設計。
(一)借鑒國外實行混合監管模式
德國采取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組織監管相結合的模式,政府監管機構包括聯邦金融監察局、中央銀行和審計協會三個;美商儲蓄互助相互保險集團和美國信用社存款保險基金為美國的農村信用社的發展保駕護航,防范因為一切原因所帶來的農村經濟波動。總體來看,各國在本國農村信用社監管體系的設計上都堅持外部監管、內部自我監督和行業監管相結合的監管模式。針對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監管存在嚴重缺位以及農村信用社相關機構還沒有被納入監管體系的問題,應在借鑒發達國家相關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并重的監督模式,即形成以銀監會和各地銀監局為主、行政監管、行業協會監管和社會監督為輔的外部監管體系,同時設計類似于公司監事會的農村信用社自我監督部門進行內部監管。
(二)建立科學的監管體制
針對我國農村信用社在分布上極其分散、經營狀況參差不齊等現狀,要設計出一套既能適合中國國情、有利于推動中國農村信用社改革與發展,又符合國際慣例且具有國際發展水平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監管體系,其難度可想而知。銀監會和各地銀監局作為農村信用社監管的主體力量,對其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關乎農村信用社的健康發展。就銀監會和各地銀監局的監督職能發揮,應該以實行分類監管,通過制定有差別的監管標準和方法,利用現代科技信息手段,建立大數據模型,在分析利率敏感度和風險程度的基礎上,形成科學合理的預警機制,同時結合專項稽核等傳統手段,選拔和培養高素質的監管隊伍,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實施類型化的全方位監管。 為加強金融監管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還可以通過從立法上量化與金融監管有關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的方式, 同時整合各方面的統計數據,在規范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和實效性的基礎上建立監管統計系統,以實現監管部門對農村信用社風險的實時管控。
(三)重行業自律監管
在某一個行業內成立以自我約束為目的的協會組織,其本身就有對此行業內的協會成員進行協調、監督、管理、服務的作用。農村信用合作社通過行業協會制定并組織實施行業所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及準則,并以此來規范各會員單位的內部控制行為,從而促成業內的溝通合作,協調同業內的想到救助,同時配合銀監會的監管工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在德國,行業協會可以成立專門的審計協會,審計協會通過對基層合作金融機構的經營和管理進行經常性審計,向銀監會提供更為真實和及時的行業信息。這樣,審計協會和銀監會通過分工與合作,共同規范農村合作金融的活動。
(四)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強社會監督
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農村合作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農民認股成立。因為農信社本身就關系到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又因農民社員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外加農村信用合作社所涉及的都是專業的經濟行為,因此要實現社會中介機構、農民社員、新聞媒體等社會主體的社會監管,就要建立完善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就是要將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經營情況和法律法規制度的落實情況向社會公布,接受農民社員和社會大眾的輿論監督,約束農信社的經營管理行為。
農村信用合作社監管模式應該在適應我國國情上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先進的農信社監管經驗,形成外部監管和內部監管并行的監管模式。同時,在監管模式的應用上我們還應該結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農村商業銀行監管模式的方案設計
農村商業銀行擔當著農信社轉型為現代公司的重要角色,對其改革和發展進行有效的監管必然是題中之意。但是農村商業銀行與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性質、功能、作用、價值等各方面都有所區別,對其的監管模式也應有所不同。
(一)納入法人治理結構,走民主化監管道路
伴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信用社應其需求的變化而選擇以農村商業銀行的形式向現代公司轉型,我們理應看到在此形式之下更多的是要根據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要求適時地納入現代公司制度的具體內容,使其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作為現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是農村商業銀行在治理上必不可少的,即農村商業銀行應該通過設立分工明確、權責一致的權力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調整銀行的所有者、管理層、職工三者之間的關系,推動其健康發展。首先,我們應該明確所有者是誰、誰說的話算數的問題,即采取措施對產權加以明晰,使股東的權利得以充分實現。其次,農村商業銀行的所有內置機構都要依照法規及章程的規定進行人事任用、變更,省聯社在不干涉其日常事務的前提下對其進行監管。再次,要廣招金融相關的人才,推動農村商業銀行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二)努力發揮監事會作用,提高內部監管質量
監事會作為公司的三大機構之一,擔負著監督公司運行中機構和人員的履職行為之重責,監事由股東會和職工代表選舉產生,并對其負責。監事會與其他機構在監督與被監督的基礎上相互配合、互相制衡。在現實中,雖然監事會的作用發揮有限,但可以通過措施的改進,釋放其有效監督的功能。首先,要完善農商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以確保監事會的獨立性。監事會要代表股東并行使其應有的監督職能,絕對不能成為董事會的工具或附庸,更不能成為農村商業銀行的擺設。其次,要通過立法明確監事會及其監事的責任。因監事監督管理過失給農商銀行或股東造成損失,應明確規定由其承擔適當的補充責任。只有責、權、利的匹配才能增強監事會成員的責任意識,才能提高農村商業銀行的內部監管質量。
(三)引進戰略投資者,創新股份代持機構
從公司類型來看,農村商業銀行是一種特殊的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其設立時的發起人人數應符合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實踐中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來規范這一設立條件。一是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方式來實現。即通過溢價購買自愿放棄股東地位投資者的股權,既可以達到公司法要求的發起人人數的要求,還可以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引進高素質金融人才和科學的管理。二是采取募集設立方式。依據公司法募集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規定,農村商業銀行設立時的發起人須控制在 200 人以內。建h銀行業監管部門創新相關條款,設計發起設立股份的代持機構,依法規范農村商業銀行有關機構發起人的資格與取得條件,以應對農村商業銀行募集設立時的人數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潔.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222.
[2] 徐文鳴.促進農村商業銀行監管的法經濟學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0(02):117- 119.
[3]胡芬.地方政府在城市商業銀行發展中的職能轉變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18―20.
[4]張潔.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理論與實踐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5]張潔.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理論與實踐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13.
中圖分類號: F8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5-0011-07
引言
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已成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極端事件風險管理、資本規劃、業務發展戰略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1] 。然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大型金融機構遭受重創,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并沒有使金融行業很好地應對金融危機。巴塞爾委員會認為,此前進行的壓力測試, 宏觀壓力情景假設要比現實宏觀經濟衰退程度更弱、持續時間更短,而且忽視了經濟體系間的相互影響及反饋效應。由此,如何將系統性風險與金融監管、銀行壓力測試有效結合起來成為新課題。近年來,宏觀審慎金融監管體系逐步形成,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在全球得到較快推廣,用以評價系統性風險可能對銀行業造成的影響,有利于監管部門提早制定應對措施,提高銀行業經營穩健性。然而,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發展較晚,相關建模技術方法仍處于探索和研究當中, 全球范圍內尚沒有形成統一規范或者最佳實踐,世界主要經濟組織、各國央行以及全球主要金融機構都在不斷完善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技術方法。 本文力圖通過對全球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技術方法及實踐的分析,為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有效評估系統性風險影響提供借鑒。
一、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流程及實踐分析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主要包括環境分析與制定壓力測試目標、設定壓力情景、構建壓力測試模型、重新評估壓力情景、壓力測試結果分析和報告等5個步驟。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需要根據銀行經營環境以及業務結構確定壓力測試目標,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銀行根據已設定的壓力測試目標制定壓力測試情景; 壓力測試建模部分包括宏觀經濟模型構建和信用風險模型構建,壓力測試建模非常關鍵,直接關系到壓力測試評估有效性;根據壓力測試情景以及模型進行壓力測試和評估; 銀行需要深入分析壓力測試結果, 并向監管部門、 經營管理層匯報,以制定相關應對措施 [2] 。 從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實施方式看,可以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形式。自上而下的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主要是由監管部門利用銀行業整體數據實施的壓力測試。該模式能夠對壓力測試實施統一的前提假設和建模技術,保持了統一性,有利于行業間或國家間的相互比較,而且實施起來簡便、節省資源,但是該模式忽略了金融機構間的差異性,無法判斷各金融機構壓力情景下的表現 [3] 。該模式適用于金融機構微觀數據不足的情況。自下而上的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是由各金融機構自行開展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然后將壓力測試結果上報匯總至監管部門。該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充分體現各金融機構的差異性,更真實地反映金融行業存在的脆弱性;能夠充分利用金融機構內部良好的信用風險管理工具,取得更好的壓力測試效果,有利于金融機構為極端事件做好充分準備。然而,該模式由金融機構自行設計壓力測試情景及建模,導致壓力測試的可比性較差,透明性降低,而且該模式實施起來也較為繁瑣,需要金融機構的密切配合 [3]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實施方法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驗證、相互補充的。在條件允許下,部分國家監管部門會同時進行兩種模式的壓力測試,以提高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質量和可信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世紀90年代末已開展了基于系統性風險視角的信用風險壓力測試,目前已成為金融部門評估項目(FSAP)、全球金融穩定性評估報告(GFSRs)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評價各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4] 。2009年,美國針對大型控股銀行公司進行了前瞻性評估,確定銀行面臨宏觀經濟壓力下的資本充足性。2010年、2011年, 歐盟也針對成員國的主要銀行進行了宏觀壓力測試,評價銀行體系在歐債危機背景下受宏觀經濟沖擊的脆弱性和資本充足性。2010年, 我國針對房地產市場泡沫可能引發的信用風險,亦開展了相關壓力測試,主要評價房價下降可能對銀行信貸質量的影響。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在全球主要國家得到應用和廣泛開展,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方法得到不斷完善和創新,并獲得較多的研究和實踐成果,進而支持宏觀審慎監管理念的落實。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理念和相關應用已取得較多成果,然而作為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的核心部分——壓力測試建模還存在很多不成熟、 不完善的地方,這也是各國監管部門加強研究和推進的重要方面。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包括宏觀經濟建模和信用風險建模兩個部分。宏觀經濟建模方面,監管部門需要事先將制定的壓力情景轉變為具體的宏觀經濟指標波動,即首先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宏觀經濟走勢,即基準情景,然后在基準情景基礎上根據壓力測試情景需求對宏觀經濟施加壓力,得到壓力狀態下的相關宏觀經濟指標,這部分建模技術相對成熟。信用風險建模方面,信用風險建模主要解決宏觀經濟壓力情景向微觀金融機構傳導的機制問題,即將金融機構信用風險因子與宏觀經濟指標建立起關聯關系, 這部分建模技術方法發展相對不是很成熟。 下文將一一介紹宏觀經濟建模和信用風險建模技術方法和實證研究成果。
二、宏觀經濟情景建模技術方法分析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首先需要解決宏觀經濟情景建模問題,其建模方法主要包括結構性計量模型、向量自相關回歸模型(VAR)以及統計方法 [5] 。從實踐看,很多監管部門主要使用已有的經濟預測模型構建宏觀壓力情景,在部分情況下, 現有宏觀經濟模型無法包括所有壓力測試情景指標,這就需要擴展已有模型。
(一)結構性計量模型
結構性計量模型是比較理想的宏觀經濟壓力情景模型,結構性模型是根據經濟理論和現實經濟關系,建立起宏觀經濟主要變量和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構性計量模型能夠囊括實體經濟部門、 政府部門以及金融部門, 進而能夠進行政策分析,有利于提升宏觀經濟模型的完整性和現實性。同時,結構性計量模型所得到的經濟指標預測結果具有內在一致性。結構性模型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簡稱DSGE),DSGE模型通常假定家庭或企業部門存在一個代表性個體、 理性預期和無摩擦的完全競爭市場,隨著研究的深入,模型假設逐步放松,逐步引入交易成本、粘性價格、壟斷競爭、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預期、勞動力市場摩擦、金融市場摩擦等假設,模型更加貼近現實經濟運行狀態。但是,結構性計量模型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主要是涉及眾多方程式,模型本身求解難度較大;由于多數用于分析貨幣政策的結構性宏觀經濟模型都是線性模型,該類模型可能無法捕捉壓力情景下各經濟變量間的非線性關系,而且也很難給出特定宏觀壓力情景出現的概率 [5-6] 。
一個簡單的結構化計量模型可以表示為生產部門、居民部門以及政府部門的三部門方程組,即:
其中,(1)-(6)式分別為生產函數、技術增長、資本累積、資源約束、效用函數、居民部門支出約束、政府支出約束。Y為產出量,K為資本,N為勞動力投入,?啄為折舊率,I為投資,C為消費,G為政府消費,?準t 為偏好系數,W為實際工資,rt 為資本稅前報酬率,?子n為勞動收入稅率,?子k為資本收入稅率,?追為定額稅。代表性居民通過選擇資本、消費和勞動使效用最大化,而政府部門支出資金主要來自于勞動和資本收入稅以及定額稅。
從實踐看,瑞典、捷克、匈牙利、加拿大、羅馬尼亞、美國、法國等國央行的宏觀經濟預測模型都是結構性計量模型,而且大部分為DSGE模型。
(二)VAR模型
VAR模型也是使用非常普遍的宏觀經濟模型, 具有簡便、靈活的特點,該模型不再區分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而是將所有變量視為內生變量,對于所有宏觀經濟指標的預測具有內在一致性 [5-6] 。當VAR模型受到外部初始沖擊的時候,向量可以用來預測沖擊對于整個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如果需要加入類似于結構性計量模型的經濟結構關系,還可以將基于經濟、 金融理論的變量之間的結構性關系引入VAR模型,構造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簡稱SVAR),由此可以捕捉模型系統內各變量之間的即時結構關系。
型設置宏觀經濟壓力情景。日本央行所使用的VAR模型包含五個宏觀經濟變量,分別為GDP、通貨膨脹率、銀行信貸余額、有效匯率、隔夜拆借利率,數據期限為1978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一季度,基于AIC準則確定模型滯后階數為4階 [7] 。由于VAR模型脈沖效應對于變量的排序敏感性很高,日本央行通過對模型變量排序施加遞歸約束,以此確定模型的新息影響。除此之外,VAR模型還可以用于跨國壓力測試。Castren et al.(2008) 基于26個VAR模型建立了GVAR(global VAR) 模型,GVAR模型中國內和國外宏觀經濟變量同時相互作用,以分析歐元區的信用風險 [8] 。該模型使用的主要宏觀經濟變量包括實際產出、通貨膨脹率、實際有效匯率、長短期利率、石油價格。英國宏觀經濟模型使用的是兩個國家的GAVR模型,兩個國家為英國和美國,其中英國表示為一個小型開放國家, 而美國被看作是其他世界經濟部分。該模型宏觀經濟變量包括產出缺口、名義短期利率、實際匯率、通貨膨脹率。
(三)統計模型
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bank(OeNB)使用多元t-Copula模型為宏觀經濟變量和金融變量建模,該模型的好處在于一方面邊緣分布不同于聯合分布,另一方面宏觀、金融變量之間呈現尾部相依性,有利于模擬極端壓力情景 [10] 。統計模型預測準確度較高,然而,統計模型并不利于政策分析,無法獲知政策傳導渠道。從實踐看,該類模型在各國央行的實際應用中并不常見,更適合對于計量精度要求更高的金融機構使用。
三種宏觀經濟模型構建技術方法各有優勢和不足,各國央行及金融機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主要還是根據已有數據序列長度、 模型預測準確性和穩健性綜合進行考量, 最終選取更為合適的模型構建宏觀經濟壓力測試情景。從實踐看,前兩種模型應用范圍較廣,統計模型應用范圍較小。宏觀經濟模型之前就已開始應用于政策分析,建模技術已相對成熟。
三、信用風險建模技術方法分析
設定好宏觀經濟壓力情景后,還需要建立宏觀-信用風險因子傳導機制,即建立信用風險模型。這涉及三個主要方面,第一是選取合適的因變量,第二是選擇恰當的自變量,第三是選擇恰當的模型和傳導機制。
(一)信用風險模型變量選取分析
1. 信用風險因子選取分析
因變量方面,因變量主要是用來反映金融機構信用風險變化情況的指標,即信用風險因子。從實證研究看,不良貸款率、信貸損失準備金率、違約率、信用轉移概率等都經常用來作為信用風險因子。 然而不同指標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良貸款率屬于滯后指標,一般要慢于經濟周期變化;而信貸準備率雖然也具有一定順周期性,但是其人為調整的因素更大;違約率相對更為理想,但是由于數據累積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 銀行違約率數據序列累計相對較短,經常不能滿足建模需求; 信用轉移概率數據累計也相對不足,在實證研究中較少得到應用 [5-6] 。當然,因變量的選擇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看,例如在我國,由于銀行業經歷過不良資產剝離的情況,因而不良率并不適合構建模型需要。因變量的選擇還涉及數據層次的選擇,因變量選取涉及行業層次和微觀層次兩個方面。 如果相關信用風險因子數據較少, 一般使用行業整體數據建模;如果信用風險因子微觀數據較豐富而且可得,那么信用風險建模就會使用銀行機構微觀層次數據。奧地利、加拿大使用了行業違約率作為因變量,匈牙利、捷克使用不同資產組合作為因變量,而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則根據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違約率數據分別構建信用風險模型 [6] 。
上述提及的信用風險因子都是基于歷史數據,具有后向性質,無法很好地預測未來。預期違約概率(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ies,EDF)具有前向性質,能夠預測未來企業違約的可能性。EDF是根據KMV模型計算得到的,KMV模型是基于默頓模型演變而來的, 默頓模型最早由默頓于1974年提出,將期權定價理論運用于貸款定價,并將違約債務看成是企業資產的或有權益,認為某個企業的資產價值低于債務價值時將發生違約。 默頓結構模型的核心在于公司價值的波動性是公司違約的主要來源,當公司價值下降到一定邊界值時,就會違約。基于默頓模型和B-S模型,KMV公司成功開發了基于市場信息的KMV模型, 廣泛應用于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對于違約概率(PD)的預測 [11] 。KMV模型根據B-S模型可得等式: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資產價值、資產風險、杠桿是決定公司違約的三大主要因素,而上述模型參數可由公司的股票價格、 其波動性和賬面債務求得。Asberg and Shahnazarian(2008),Castr′en,Fitzpatrick and Sydow(2008)均使用EDF作為銀行信用風險因子 [12-13] 。Asberg and Shahnazarian(2008)分析了瑞典非金融上市企業的EDF,并將所有企業EDF中位數與工業生產指數、 消費者價格指數、短期利率建立相關關系, 利用VECM模型檢驗了信用風險與宏觀經濟的關系。實證研究表明,利率對EDF的影響最大,工業生產指數下降或者通貨膨脹上升會導致EDF上升。Castr′en,Fitzpatrick and Sydow(2008)用歐元區公司EDF的中位數衡量信用風險,并根據8個行業部門分別計算EDF。其模型將EDF的解釋變量確定為股價、GDP等5個宏觀經濟變量。KMV模型具有一定前瞻性,相比利用歷史數據構建的信用風險建模,具有一定優勢,不過EDF數據需要企業公開上市,這樣才能獲得其股價變動的信息, 然而現實中銀行客戶中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很多中小企業,均為非上市公司,這部分企業是無法應用KMV模型的。
2. 宏觀經濟指標分析
自變量方面,自變量主要是宏觀經濟指標,由于各個國家經濟環境、銀行業業務結構不同,所使用的宏觀經濟指標并不相同。一般而言,GDP、通貨膨脹率、匯率、利率指標都是各國常用的,還有一部分則是個別國家使用的,諸如房價、居民收入等。一般而言,當宏觀經濟處于繁榮時期,公司違約率較低,但公司傾向于過度承擔風險;當宏觀經濟處于衰退期時,公司前期所承擔的風險無法消化,違約率會大幅上升。違約率與GDP的變化并不是同步,存在一定時滯。實證研究都對GDP做了處理,多數使用GDP增長率,也有實證研究使用GDP一階方差。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GDP確實與違約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種影響具有普遍性。現實中所能使用的利率形式有很多,諸如銀行間借貸利率、市場利率、基準利率、實際利率等,實證研究中并沒有統一的形式。然而,實證研究的結論具有一致性,認為利率與違約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而且Diana Bonfim(2007)研究認為建設部門與利率的相關性最為顯著 [14] 。利率對違約率影響的機制在于,利率上升時,公司債務負擔將增加,更容易出現違約行為。通貨膨脹與違約率為正相關,表現為通貨膨脹高時,貨幣政策會收緊,經濟景氣度將下降,企業債務償付能力將下降;通貨膨脹較低時,貨幣政策將放松,企業經營景氣度將逐步提升,債務償付能力會進一步上升,違約率會下降。
(二)信用風險建模技術方法分析
模型選擇方面,宏觀壓力情景傳導模型一般包括線性回歸分析、 非線性回歸模型、VAR模型以及綜合性模型等等。目前,宏觀經濟與信用風險因子的內在關系研究尚不充分,這為構建信用風險模型增加了難度。
1. 線性回歸分析
最小二乘法(OLS)是最基本的線性回歸模型,Deventer(2005)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對澳大利亞銀行、日本三菱銀行及韓國、美國多家大型銀行的研究表明,宏觀因素影響著信貸利差,從而意味著它影響銀行信用風險 [15] 。但是,線性回歸并不能很好捕捉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在現實研究中線性回歸應用較少。
為了改進簡單OLS回歸可能產生的模型誤差,金融機構數據充足的國家可以使用面板數據分析模型,用以對主要金融機構建立信用風險模型。希臘中央銀行利用經濟增速、失業率、實際信貸利率等宏觀經濟變量,以及總資產、市場勢力、存貸比等銀行特征變量,對不良貸款率進行面板數據分析。波蘭中央銀行利用面板數據預測各個銀行的信貸損失準備金率,該模型所使用的宏觀解釋變量為3個月銀行間拆借利率、GDP增速、 實際工資變動率, 還包括銀行特定解釋變量。Lehmann and Manz(2006)使用信貸準備金率衡量各個銀行的信貸質量, 基于靜態或者動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建模,模型以各銀行特征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反映各銀行對于宏觀經濟變動的敏感性 [16] 。
2. 非線性回歸模型
Wilson(1997)、Boss(2003)設定宏觀經濟因素和貸款違約率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使用Logit模型將貸款違約率轉化為宏觀綜合指標Y,以指標Y作為因變量與宏觀經濟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更好地利用各宏觀經濟指標所提供的信息[17-18] 。該模型可以表示為:
其中,pt為貸款的平均違約率,yt是pt經過logistic函數轉換得到,xt為主要宏觀經濟變量,?琢為解釋變量的系數。(18)式各宏觀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模型,考慮各宏觀經濟變量可能存在滯后性,因而對其進行P階自回歸分析。模型中假定?滋t和?著t序列不相關。該模型一是考慮了宏觀經濟變量對信用風險的滯后效應;二是考慮了金融體系對宏觀經濟的反饋效應。
Wilson(1997)用各工業部門違約概率與一系列宏觀經濟變量的敏感度直接建模, 通過模擬將來違約概率分布的路徑,得到了資產組合的預期損失,進而模擬出在宏觀經濟波動沖擊下的違約概率值。Boss M(2004)利用Wilson提出的模型,根據加總的企業違約概率估計出宏觀經濟信貸模型來分析澳大利亞和芬蘭銀行部門的壓力情景。目前,基于Wilson模型的宏觀壓力傳導機制得到廣泛應用。 國外方面,IMF對各國銀行體系穩健性評估、各國央行自身風險評估以及部分學術研究都使用該模型;國內方面,華曉龍(2009)、沈陽、馬望舒(2010)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也都運用了該模型 [19-20] 。
3. VAR模型
VAR模型除了用于前述的宏觀壓力情景設定外,也逐步應用于信用風險模型,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Alessandri et al.(2007),Marcucci and Quagliariello(2008)使用違約率基于VAR模型分別構建了住戶部門和工商部門的信用風險模型 [21-22] 。其中,公司部門模型的變量包括違約率、產出缺口、通貨膨脹、短期利率和實際匯率5個指標。在結構設置方面,兩個模型認為違約率滯后于宏觀變量。 其研究通過脈沖響應發現,除了通貨膨脹其他宏觀經濟指標均對違約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Glenn Hoggarth et al.(2005) 通過VAR模型建立了英國銀行信貸核銷率與產出缺口、通貨膨脹率、名義短期利率的內在聯系。實證研究認為,信貸核銷率與產出缺口、通貨膨脹率成反向關系,與名義短期利率成正向關系。而且,不同經濟部門信貸核銷率受到的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是不同的, 非金融企業部門的信貸核銷率對產出缺口變化非常敏感,而居民部門信貸核銷率對于收入的變化更為敏感。匈牙利中央銀行使用VAR模型分別對公司部門貸款和商業房地產貸款進行建模,其中公司部門模型的解釋變量為GDP增速、通貨膨脹率、名義有效匯率、同業拆借利率。相比回歸分析,VAR模型是近年來才剛剛開始應用于信用風險建模的,因而應用范圍有限, 不過隨著VAR模型在信用分析建模方面的優勢逐步得到顯現和認可,未來該模型應用范圍有望得到不斷擴展和延伸。
4. 綜合性信用風險模型
上述信用風險模型僅是研究了信用風險因子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而沒有考慮到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傳染效應,也忽視了金融體系對于宏觀經濟形成的反饋效應。因此,近年來,更多的學術研究從經濟金融理論出發,致力于構建更加綜合化的信用風險模型, 使信用風險模型更加接近現實狀態。金融危機發生后,金融監管部門逐漸認識到,評估系統性風險還需要進一步考慮不同風險因子之間的關聯關系以及金融體系內的傳染風險。 傳統的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并不包含這些系統性效應,諸如同業拆借市場或者批發性融資市場的崩潰、 市場流動性和銀行資金流動性風險之間的反饋效應等等。 最早出現的綜合性壓力測試模型是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bank的系統性風險管理系統(Systemic Risk Monitor,簡稱SRM),該系統通過統一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網絡模型,評估銀行違約概率 [23] 。外部沖擊對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敞口的沖擊可能誘發銀行違約,在一個網絡模型中會導致銀行間風險的傳染。 另一個相類似的模型是英格蘭銀行的RAMSI模型 [21] 。RAMSI包括一個用貝葉斯VAR模型制定宏觀經濟情景、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與凈利息收入的銀行間網絡模型, 以及一個模擬資產迅速出售的價格函數。SRM和RAMSI模型均沒有包含銀行對實體經濟的反饋效應,RAMSI模型包含了來自流動性風險的反饋效應。 在加拿大央行的模型中, 資金流動性風險是市場流動性、 違約風險以及銀行資金結構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Daniel Buncic and Martin Melecky(2012)根據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提出了一個新的、實用的宏觀審慎壓力測試模型。該模型包括6個組成部分,一是根據一國特定統計模型和跨國危機經驗制定宏觀壓力情景;二是因外匯敞口而產生的間接信用風險;三是各銀行不同的授信標準; 四是壓力時期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之間較高的相關性; 五是信貸集中性以及剩余期限對于未預期損失產生的負面影響; 六是使用資本充足率作為衡量銀行抵御系統性風險的指標。
除了上述模型和研究,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反饋效應也得到更多關注,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反饋效應主要通過需求和供給因素實現 [25] 。從需求端看,居民和企業金融條件的惡化將會沖擊到消費和投資需求;從供給端看,借款者信用水平的降低將會促使銀行提高授信標準,增加融資成本。Von Peter(2009)建立起一個有效解釋宏觀經濟與金融間穩定關系的框架 [26] 。他尤其分析了由于宏觀經濟沖擊導致信貸損失后, 銀行為了滿足資本充足性會限制信貸供給,這將如何影響宏觀經濟。Goodhart,Sunirand and Tsomocos(2003) 也提出了研究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之間反饋效應的框架 [27] 。他們將金融脆弱性視作一種均衡問題,即銀行需要權衡信貸、投資機會的成本收益。在此框架下,金融部門遭受沖擊進而會通過信貸收縮影響到實體經濟。不過,整體看,當前綜合性信用風險模型仍沒有很好地包含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反饋效應。
綜合性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模型的不足在于,模型結構的復雜性使得因果關系以及最終的結果透明性不高。因此, 該類模型可能會違背宏觀壓力測試的一些基本原則,諸如模型需要足夠簡潔、透明,具有彈性便于政策制定者和公眾進行溝通。另一方面,綜合性模型包含了多種傳導機制以及反饋效應,能夠更加完整地反映違約事件的可能影響。
信用風險建模從簡單到復雜,各有優勢和劣勢,簡單模型假設較少,壓力測試所含有的誤差較低,但是可能無法達到更為深刻的研究目的;而復雜模型能夠更好地刻畫信用風險和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但是復雜模型本身已包含了一定前提假設,因而模型結果可能存在一定誤差。不管怎樣,各種模型之間并不是完全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印證和補充的。
四、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方法所面臨的難題
實際上,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實踐不長,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后,監管部門加強了宏觀審慎監管,同時新巴塞爾協議也強調金融機構要通過壓力測試確保資本充足性。 因而,現在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備受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重視,不斷有創新方法涌現。然而,當前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還存在一定缺憾和不足之處,這也為未來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研究指明了方向。
1.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方法尚不完善。(1) 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模型缺少反饋效應。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建模中僅考慮了宏觀壓力情景對金融體系的影響, 但是沒有考慮到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自我調整,從而反過來影響宏觀經濟,進而形成反饋效應。諸如,宏觀經濟下滑,金融機構風險增大,面臨收入、資本充足率下降等難題,勢必會提高授信標準,降低信貸增速,這會反作用于宏觀經濟,有可能導致經濟進一步衰退, 進而再一次將宏觀經濟壓力傳導到金融體系。現有信用風險壓力測試缺乏對反饋效應的考慮,或者對于反饋效應的構建過于簡單,這也使得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表現為靜態測試,而非動態測試。(2)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缺乏傳染效應。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過程中, 單個金融機構僅考慮自身情況,或者將整個行業作為一個互不相關的整體,然而從現實情況可以看出,金融機構信用風險具有一定傳染性,尤其是擠兌風險。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經濟、金融聯系日益緊密,信用風險傳導的渠道更加多樣化, 尤其是不同國家之間的傳導渠道也更為通暢,這對于金融行業較為開放的國家尤其如此。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并沒有考慮上述傳染效應,這顯然并不符合現實情況,因而壓力測試缺乏可信性和實用性,對于危機的考慮不夠充分。
2. 壓力測試模型尚沒有正確的考慮到危機時期非線性或者結構性斷裂關系。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建模多為非線性回歸或者VAR模型。然而,實證研究發現,當危機來臨或者市場處于壓力情境下,宏觀經濟變量與金融風險指標通常是非線性的,甚至會發生一定跳躍或者結構性斷裂,這種特殊關系是現有模型并沒有充分考慮到的。
3. 宏觀經濟變量與金融風險指標關系仍有待探索。從現有的模型看,多數模型都是解決違約率、不良貸款率與宏觀經濟指標的關系,而對于LGD、EAD等風險指標,因受到數據限制,相關研究很少,在壓力測試中的應用也不多,很多時候都是采用常數數值,這種簡便方法可能會低估風險的存在。
4. 信用風險壓力測試模型缺乏完善的校正。除了上述模型不完整、不完全等情況,更為關鍵的是,當前的信用風險壓力測試模型缺乏有效的評估和回測檢驗。由于當前金融風險與宏觀經濟變量建模時間短、 相關數據累積較少, 甚至尚無法覆蓋完整的經濟周期,這使得所構建的模型可能有所偏頗,甚至存在較大的模型風險。因而,不能為了計算結果而建模,而是要使建模具有真正的現實意義, 其結果經得起推敲和現實檢驗,否則建模的意義就不大了。
五、政策建議
我國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剛剛起步,尤其是在建模技術方法方面發展相對滯后, 未來還需要加強此方面的工作,政策建議如下:
第一,重視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一方面,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是新巴塞爾協議對于使用內部評級法的金融機構的重要要求,以此確保金融機構資本保有的充足性;另一方面,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也是監管部門落實宏觀審慎監管的重要切入點和抓手。目前,基于宏觀審慎監管的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在我國開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監管部門要加強信用風險壓力測試的常規性推進,做到每年、每季度定期性有效開展,以此確保我國銀行業有效應對外部系統性風險的沖擊和穩健經營。
第二,加強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理論研究。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需要進一步深入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強相關理論、實證研究,推進對于相關領域研究,進而不斷探索出適應我國國情的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模型。同時,還需要加強與IMF等國際金融組織及各國央行的合作和交流,充分了解國際相關領域研究進展。
第三,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專業性較強,需要具有數據挖掘、金融理論、計量方法等多種理論背景的專業人才, 因而需要加強此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為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和保障。
第四,加強相關數據累積。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涉及大量的基礎數據,包括宏觀經濟數據、行業數據、金融系統的相關數據、金融機構經營數據等等,而且建模對于數據的質量和累積長度也有很高要求,因而需要注重數據累積,確保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的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the 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Stress testing at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rvey results and practice[R]. ,January 2005.
[2]Andreas A. Jobst,Li Lian Ong and Christian Schmieder. A Framework for Macroprudential Bank Solvency Stress Testing: Application to S-25 and Other G-20 Country FSAPs[R]. IMF Working Paper NO. 68,2013.
[3]José Vi?觡als. Macrofinancial Stress Testi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s[R]. IMF,.
[4]Marina Moretti,Stéphanie Stolz,andMark Swinburne. Stress Testing at the IMF[R]. IMF Working Paper NO. 206,.
[5]Foglia,A.. Stress Testing Credit Risk: A survey of Authorities’ Approach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vol.6,No. 2, 2009.
[6]Martin Melecky and Anca Maria Podpiera. Macroprudential Stress-Testing Practices of Central Banks in Central and South Eastern Europe[R].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 5434. September 2010.
[7]Akira Otani,Shigenori Shiratsuka. Macro Stress-Testing on the Loan Portfolio of Japanese Banks[R]. Bank of Japan Working Paper Series,No.09-E-1,March 2009.
[8]Castren,O.,Dees,S.,Zaher,F.. Global Macro-financial Shocks and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ies in the Euro Area,ECB Working Paper No. 875,2008.
[9]Sklar,A. .Fonctions de repartition ?滋a n dimensions et leurs marges[J]. Publications de l'Institut de Statistique de l'Universit?e de Paris,8,229-231,1959.
[10]Seidner,M.. The Systemic Risk Monitor and the Macro Stress Testing at the OeNB: Status Quo and Future Developments[R]. Workshop “Advances in Stress Testing in Central and South Eastern Europe”,Thessaloniki,19-20 May 2010.
[11]Peter J. Crosbie,Jeffrey R. Bohn. Modeling Default Risk[R],2002.
[12]Asberg,P.,and H. Shahnazarian. Macroeconomic Impact on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R]. Sveriges Riksbank Working Paper No. 219 ,January 2009.
[13]Castr'en,O.,S. D?ees,and F. Zaher. Global Macro-financial Shocks and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ies in the Euro Area[R].ECB Working Paper, No. 875,February 2008.
[14]Diana Bonfim. CREDIT RISK DRIVERS: EVALU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FIRM LEVEL INFORMATION AND OF MACROECONOMIC DYNAMICS[R]. Working {aper,2007.
[15]Deventer DV ,Kenji I1 Credi t risk models and the B asel A ccords[M]. Beijing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5.
[16]Lehmann,H.,and M. Manz. The Exposure of Swiss Banks to Macroeconomic Shock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R]. Swiss National Bank Working Paper No. 4.2006.
[17]Wilson TC. Portfolio credit risk[J]. Risk,1997,9(10):111-1701.
[18]Boss M,Krenn G,Schwaiger M,et al. Stress Testing the Austrian banking system[J].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2004,(11):841-8521
[19]華曉龍. 基于宏觀壓力測試方法的商業銀行體系信用風險評估[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4).
[20]沈陽,馮舒望. 宏觀經濟變量與銀行信用風險的實證研究[J]. 會計之友,2010(8).
[21]Alessandri,P.,P. Gai,S. Kapadia,N. Mora,and C. Puhr. 2007.“A Framework for Quantifying Systemic Stability.”(December). Prelimina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Stress Testing of Credit Risk Portfolios: The Link between Macro and Micro,”hosted by the BCBS and the DNB,Amsterdam,March 7,2008.
[22]Marcucci,J.,and M. Quagliariello. Is Bank Portfolio Riskiness Procyclical? Evidence from Italy using a Vector Autoregress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Money,2008(1).
[23]Boss,M.,T. Breuer,H. Elsinger,G. Krenn,A. Lehar,C. Puhr,and M. Summer. Systemic Risk Monitor: A Model for Systemic Risk Analysis and Stress Testing of Banking Systems[R]. Internal Technical Document,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bank,2006.
[24]Daniel Buncic and Martin Melecky. Macroprudential Stress Testing of Credit Risk: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Policy Makers[R]. University of St. Gallen Discussion Paper, No. 2011-39,September 2011.
近幾年節能服務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十一五”期間我國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EMCo)數量大幅增長,從05年的80多家增加到現在的800多家,產業規模也從47億增加到840億。然而,據統計,我國的節能服務公司有92%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如果能夠順暢融資的話,至少有50%以上的節能服務公司發展速度會比現在提高一倍。融資困難直接導致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不能順利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節能服務公司的信用。節能服務公司信用狀況不好又會讓銀行、擔保公司等對其沒有信心,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嚴重阻礙了整個節能服務產業的健康發展。[1]
目前我國對于節能服務產業信用信息管理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沒有一個統一、完善的管理體系。以下基于對節能服務產業融資難的現狀分析,將對整個產業信用信息的管理過程進行詳細闡述,并對信用信息管理的體系進行構建與完善,旨在為銀行、擔保公司、潛在客戶等相關利益方在選擇是否與這些公司合作時提供參考,從而推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1.節能服務公司信用信息管理過程
1.1 信用信息收集
節能服務產業的信用信息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門、社會機構以及公司內部。[2]
(1)政府部門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記錄有EMCo的注冊信息,它能反映公司的基本組織形式及經濟實力,是信用信息的基礎;其次,工商管理部門獲取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年檢報告書、審計報告等材料能反映公司的資金運轉情況、經營盈虧程度。從稅務部門可以獲得公司法人納稅記錄、有無拖欠稅款記錄等信息。
(2)社會機構
對EMCo信用有發言權的社會機構涉及到銀行、擔保公司、設備供應商、保險公司、業主等[3]。例如,對于目前大部分都還是中小型公司的節能服務行業來講,銀行信貸是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公司在銀行的賬戶、資金周轉、有無惡意貸款、有無拖欠債務等記錄,都是EMCo信用信息的一部分。擔保公司為節能服務公司做信用擔保,能提供貸款是否按用途使用、有無挪用等信息。業主,即用能單位,能夠提供EMCo是否按合同規定提供高質量的節能設備、是否達到承諾過的節能量、是否在項目完成后按規定指導節能設備的后期運營從而增加設備的壽命等信息。
(3)公司內部
從公司內部可以得到很多反映公司真實狀況的信息。從管理部門我們可以知道公司的經營成果、獲得的各項榮譽等;在人力資源部門可以得到公司員工資質方面的信息;在財務部門可以了解公司資金運轉情況等。
1.2 信用信息整合
不同機構、不同部門的信用信息經過收集之后仍然處于相互隔絕的狀態,必須經過統一參數、數據轉換等操作之后,將異構的信息進行整合。
為了統一系統參數,首先可以由政府出面,實現參與的所有公司都能擁有一個永久性的由工商局編制統一的編碼,其次將分散在各個環節的信用數據進行詳細的劃分、設計與合并,轉化成受評節能服務公司信用等級的明確標識。
1.3 信用信息服務
節能服務行業的信用信息服務是以節能服務公司的信用信息數據為基礎,對信用信息進行處理、輸送、傳播、、使用以及提供信息的服務。通過信用信息服務,用戶可以獲取公司的注冊資本、主要經營者情況、CBCI信用等級、銀行信用、公司在行業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力等信用信息。
信用信息管理平臺的服務系統利用已有的數據信息,按照規則進行數據抽取,并按照一定的運算規則產生統計和分析報告,為用戶提供查詢、做出決策提供實質性的參考。下圖1-1為信用信息管理框架。
圖1-1 信用信息管理框架
2.節能服務產業信用信息管理體系數據庫的建立
建立管理體系的核心就是數據庫的建設,它是保證信息統一化管理的必要條件。[4]在節能服務產業信用信息管理體系中,存在三種主要的數據庫:政府部門、社會機構、公司內部前置數據庫,信用中心前置數據庫,信用中心數據庫。
政府部門、社會機構、公司內部前置數據庫用于信用數據的采集,業務庫的增量數據定時導入該數據庫。緊接著信用信息數據在數據采集系統中經過整合后將首先進入信用中心的前置數據庫進行數據匯總、查詢以及錯誤修正,以此減輕信用中心數據庫的負載。
信用中心數據庫是信用信息管理平臺的核心,它是管理平臺對外提供查詢、分析等服務的基礎。系統可以設置時間,在某一時刻將信用中心前置數據庫的處理過的增量數據批量導入到信用中心數據庫,供外部用戶進行查詢。下圖2-1為各數據庫之間的聯系:
圖2-1 各數據庫之間的聯系
3.節能服務產業信用信息管理體系運行機制
與節能服務產業相比,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的信用信息管理體系要成熟許多,這對我們建立節能服務產業的信用信息管理平臺起到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通過現有的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EMCA),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的主導支持下,將信息的收集工作委任給可靠的第三方征信公司,同時建立專門的信用信息管理平臺,出臺信用認證規范,創建動態監管模式,根據節能服務公司在運營期間的信用狀況及時調整它們的信用等級。通過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管理機制,開展信用信息管理的工作,能保護誠信經營的節能服務公司,信用等級提升了,融資難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得到解決。
4.結論
我國節能服務產業還處于成長期,很多政策、制度、體系還不夠成熟。對節能服務公司的信用信息進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刺激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能讓公眾、企業對該產業產生更多信心。本研究目前還不夠成熟,關于具體模型的建立以及方法的選擇,都需要進一步地研究與探索,建立完善的節能服務產業信用信息管理體系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雷波.我國合同能源管理發展問題及建議[J].中國科技投資.2010,8:25-26.
[2]劉祎敏.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的系統化研究[D].山西,中北大學,2009.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2)04-0052-05目前我國企業普遍面臨的是買方占據主動、賒銷盛行的競爭環境,市場的信用經濟特征顯著。客戶不僅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也是企業最大的風險來源。同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能僅限于博取更多客戶數量,客戶的質量也越來越關乎企業的盈虧成敗。將提升本企業對客戶的信用管理能力列入工作重心,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有助于企業控制或降低風險,提高賒銷成功率和客戶忠誠度,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本文從闡釋客戶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當前一些企業在客戶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客戶信用管理的創新模式——CRM管理模式,并充分論證了推行該模式的可行性和保障性條件。
一、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不能忽視客戶信用管理
(一)客戶信用管理的內涵
與一般銷售理解的客戶有所不同,客戶信用管理中所謂的客戶是指能夠對本企業造成經濟損益或潛在經濟損益的其他企業和個人。除了購買本企業產品的企業和個人外,還包括外貿產地、材料供應商、中介機構、同行業者。只要他們能夠或者可能對企業造成損失,就是企業的客戶。
由于不同的客戶對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區分不同的客戶有利于企業把握管理重點,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客戶信用管理對客戶的區分采取“二八原則”,即認同對企業產生80%影響的來自20%同企業交往的客戶,將客戶分為核心客戶和普通客戶。其中,核心客戶是指與企業年交易額較大或與企業交往時間較長的客戶。
企業的客戶信用管理是以客戶關系管理為核心,通過事前對客戶的篩選和評價,在充分把握其付款能力的基礎上合理制定賒銷政策,提高企業客戶的獲得率和忠誠度,從而實現企業損失最小化或者收益最大化目標。
(二)客戶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1. 重視客戶信用管理有助于企業強化外部競爭力。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賒銷成為主流的銷售方式,也是企業之間競爭的手段之一。調查顯示,2010年提供信用交易的企業自2008年來以16%的復合年增長率逐年遞增,在2010年進一步升至87.6%①,這充分顯示了企業的信用交易已經成為主要的銷售方式。企業采取信用交易可以降低企業成本,擴大經營規模,增加市場份額,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在諸多企業采取信用銷售的情況下,企業出于競爭需要,必須做好對客戶信用的管理,減少壞賬,增加盈利,才能超越同行企業。
2. 加強客戶信用管理有助于企業提升內部管理效率。企業需要不斷進行新產品的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完善售后服務,以便增加客戶群,這都需要有充裕的資金做后盾。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企業平均無效成本是銷售收入的14%。無效成本是指壞賬、拖欠款損失、管理費用的三項總和。一個銷售額是1億元的企業,壞賬、拖欠款損失、管理費用白白消耗掉1 400萬元②。這嚴重削弱了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因此企業出于保持和增加客戶、不斷推出新產品、保持企業活力的需要,要加強對客戶的信用管理,減少企業無效成本的耗費。
二、現有企業客戶信用管理模式的弊端
現有企業客戶信用管理模式是以企業對客戶應收賬款的追收為核心,以事后補償為特點,以現金流或銷售收入最大化為目標,將信用管理功能依附于財務部或銷售部來執行的信用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很難有效解決以下難題。
(一)部門之間的目標沖突
許多企業目前尚未設置獨立于其他部門的信用管理部門,從而使企業信用管理功能的發揮受到限制。銷售部門看重銷售業績的增長,以實現銷售收入最大化為目標,如果忽視對客戶的篩選,就容易產生應收賬款拖欠或壞賬損失。而財務部門為提高資金運營效率、降低資金使用成本、減少償債風險,更重視銷售收入的現金流,因而在信用政策上對賒銷手段偏謹慎。由于銷售部與財務部的管理目標相沖突,往往導致目前企業內部眾多的低效率、內耗式的業務活動,增大了企業的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而構成以客戶關系為重點的信用管理則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
(二)注重事后管理,忽視事前管理
現有企業對客戶的信用管理主要是注重事后對應收賬款的追收和對逾期賬款的追討,而沒有將重點放在事前對客戶信用信息的收集、對客戶的篩選評價和進行科學的授信環節上,給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 000億元,其中因貿然簽約、合同欺詐等事前防范沒有做好造成的損失達2 000億元。③由此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事前對客戶信用進行管理的重要性。
(三)缺乏專門的信息管理系統
由于在現有的客戶信用管理模式下,企業內部沒有建立專門的客戶信息管理系統,導致對客戶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存儲、處理、更新和輸出受到限制,從而進一步限制了信用信息的可用性、準確性、完整性,加之企業對各自信息的保密,也進一步強化了現有模式,即事后管理的模式。
三、企業客戶信用管理的創新模式——CRM管理模式
(一)關于CRM模式的解釋
CRM是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英文縮寫,其含義是客戶關系管理。它是指企業通過收集、分析、處理客戶信用信息,對其進行信用評價和科學合理的授信,從而控制客戶風險,提高企業價值的一種管理方法、管理思想、商業策略。這種管理不僅可以通過形成“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哲學和企業文化來支持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客戶服務流程,而且可以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環節全程一對一的客戶個性化信用管理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篩選有價值的客戶。CRM模式的具體運作流程見圖1。
1. 事前控制。(1)收集信用信息,制作客戶的信用檔案,建立客戶信用管理數據庫。客戶的資信數據包括信用記錄、官方信息、社會信息、企業內部信息、中介機構提供的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企業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企業通過對資信數據的收集,制作成客戶的信用檔案,最終形成客戶信用檔案庫。(2)進行客戶數據挖掘,對企業授信風險進行分析。企業對客戶資信數據進行挖掘,做出資信評價包括的內容如表2所示,包括資信記錄、數據真實性審核以及社會信用記錄。企業將其客戶的信用信息分類,一類是用于定性描述信用行為的記錄,一類是用于定量評價客戶的信用價值。定性描述采取5C模型,它主要集中在對客戶的品格、能力、資本、擔保品和經營條件五個方面進行全面地定性分析客戶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定量分析主要是利用財務報表提供的數據,采取一些評分模型,常見的有信用風險指數模型、Z評分模型、巴薩利模型、營運資產分析模型、特征評分模型,分析企業的信用價值。定量分析以財務比率分析為主,剔除了數量級的差異,可以使企業對不同規模的客戶進行橫向比較。(3)評估客戶價值,進行客戶細分,更好地發揮信用管理功能。在企業信用管理實踐中,通過對客戶信用等級的評價,企業可以把握交易中的客戶信用風險。采取“普通客戶”與“核心客戶”細分管理的原則,形成有重點的客戶管理,完成“客戶價值”這一實施信用政策和收賬政策的總依據,以便更加科學地實施信用政策和收賬政策。(4)動態跟蹤客戶信息,及時更新信用管理數據庫,提高客戶價值。企業應該動態跟蹤客戶信息,及時更新客戶信用記錄。信用管理人員應定期了解客戶的財務狀況,以預測客戶企業的發展趨勢。在制作客戶信用檔案時,信用管理部門可以將即期客戶企業資信調查報告作為客戶信用檔案的母本,并采用預警機制加強動態管理,定期調整授信額度,關注客戶的財務、經營、人動情況。長期積累客戶信用信息有助于增強客戶記錄的完整性、動態性和可統計分析性。通過對客戶信息的完善和跟蹤,有利于企業剔除服務成本較高甚至給企業造成虧損的客戶,篩選有價值的客戶,從而增加企業利潤。(5)分析企業信用管理水平。各個部門要做出對信用管理工作的評價,實時調整授信決策,使信用管理成為一個具有反饋調節機制的有機體。通過銷售部門對信用管理部門的信用政策的實施,以及存在的問題和新信息的及時反饋,使信用管理部門對自身信用管理水平進行分析和評價,對客戶的信用評價和授信額度進行及時調整,使企業的信用管理工作動態可持續。
2. 事中轉移。針對客戶的信用風險,企業可以采取諸多方式進行事中信用風險的轉移——信用保險,保理,擔保。
信用保險(Credit Insurance)是指權利人向保險人投保債務人的信用風險的一種保險,是一項企業用于風險管理的保險產品,其主要功能是保障企業應收賬款的安全。其原理是把債務人的保證責任轉移給保險人,當債務人不能履行其義務時,由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
保理(Factoring)又稱托收保付,出口商將其現在或將來的基于其與買方訂立的貨物銷售或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由保理商向其提供資金融通、進口商資信評估、銷售賬戶管理、信用風險擔保、賬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務的綜合金融服務方式。保理商提供的服務一般包括:貿易融資、銷售分戶賬管理、應收賬款的催收、信用風險控制與壞賬擔保、國際保理業務。在信用管理中采取保理方式可以有效對應收賬款的回收風險進行轉移,從而降低追賬成本,防止發生利息損失,加快資金周轉。
擔保(Guarantee)是指法律為確保特定的債權人實現債權,以債務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財產來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的制度。擔保方式包括定金、保證、抵押、質押和留置。企業可以通過以上措施來實現事中對客戶信用風險的轉移。
3. 事后補償。事后補償主要指賒銷以后對應收賬款的監控制度,包括對應收賬款的管理和商賬催收管理。
應收賬款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內容:確定客戶簽署收貨確認單;及時與客戶溝通;盡早發現客戶經營或產權發生重大變化的征兆;培養客戶正常付款的習慣;在合同即將到期前提示客戶付款;及時調整客戶的信用額度;調整應收賬款的賬齡結構;完善延期付款管理制度。
商賬催收是對逾期應收賬款進行催討,先經過信用管理部門的內勤和外勤催收,在未能奏效以后,就需要委托專業追賬機構進行商賬追收,如果還不能完成收款工作,就需要訴諸法律。
(二)CRM模式的先進性
1. 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CRM模式通過建立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使整個對客戶的信用管理過程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克服了現有模式中將信用管理功能依附于銷售部或財務部的部門之間管理目標相沖突的缺陷。
2. 以對客戶事前的控制為重點。CRM模式通過加強事前對客戶信息的收集、分析、評價來進行科學的授信,從而避免客戶的拖欠或使賬款可以成功追回,克服了傳統的事后補償式的管理缺陷,即等到應收賬款發生拖欠甚至發生壞賬以后再采取內部和外部甚至訴諸法律等措施催收的管理模式。
3. 建立了專門的制度保障。大多數企業在現有的管理模式下,內部經營管理薄弱,制度體系不健全,沒有建立起專門的信用管理制度,沒有對客戶的信用額度、信用期限、信用標準、收賬政策、信用等級等方面以制度規范的形式在企業內建立執行依據。而CRM模式則是一種制度化的模式,通過在企業內部建立制度保障,確保了該模式的順利運作。
(三)CRM模式的成功案例——聯想集團
1. 聯想的具體模式。聯想集團對客戶的信用管理模式采取的是“3+3”模式,該模式是CRM模式在實際中的成功應用范例,既體現出了各部門之間協調的必要性,又在全程管理中突出事前防范的重要性。該模式中第一個“3”是指企業的前臺、和后臺這三個部門,即銷售部、信用部和財務部。第二個“3”是指聯想對客戶管理的三個階段,指前期的信用調查,中期的信用政策的制定,后期的信用政策的實施。公司具體的信用管理過程為:(1)事前準備:建立一個客戶信用管理數據庫;(2)事中監管:制定信用政策和實施信用政策;(3)事后控制:監控應收賬款和進行逾期賬款的催收,并定時對整個信用評級模式進行評價和調整。具體的模式見圖2所示。
2. 該模式的管理成效。通過上述“3+3”模式進行管理,聯想公司提高了實際工作效率。可見在整個客戶信用管理過程中事前準備尤為重要,見表3。
通過企業信用管理,聯想的客戶更加重視自身信用,聯想的收賬指標好轉,甚至好于世界平均水平,提升了公司的競爭力。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應邀到美國科學年會進行演講時說:“賒銷和信用管理對聯想的二次騰飛起到了居功至偉的作用。”
四、積極推廣CRM創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會計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是推廣該模式的前提
會計信息化是指將會計信息作為管理信息資源,運用現代的信息處理技術,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過程。會計信息化正好滿足了CRM吸納足量信息的需求,是處理大量信息的重要工具,它在客戶細分的基礎上為客戶建立信用檔案庫,使得大量信息被用于客戶的經營和財務分析中。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是推廣CRM為重點的企業對客戶信用管理的前提條件。
(二)信息技術和網絡查詢平臺的快速發展為推廣該模式提供了動力
1.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該模式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互聯網的發展更加有利于信息傳播,從而拉近了客戶與企業的關系,使二者能更靈活、更廣泛地進行雙向交流,為CRM模式的普及起到技術推動的作用。
2. 相關網絡查詢平臺建設速度的提高為該模式推廣提供了信息支持。我國現在在北京、浙江、重慶、成都、四川、廈門、深圳、上海、廣東、福建、湖南、陜西等地都已經建立了企業信息網。企業按自愿原則入網,該網絡平臺對企業的信息在信息網上進行公布,供其他企業進行查詢。企業信息網對入網企業進行調查,及時對誠信企業給予表彰,對違規企業進行通告。該信息網中還有對工商稅務部門的鏈接,可以對企業的注冊信息、納稅信息進行查詢,這極大地推進了企業信息的開放度,有利于企業更好地評估往來客戶。該平臺極大地支持了CRM模式的發展。
(三)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和政策支持
1. 中央和地方繼續健全相關法律政策,為該模式的推廣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法律支撐。中央政府在加快信用立法方面已經從原有的民法、商法、經濟法等大的法律體系具體到專門的法律法規。央行副行長杜金富在2011年央行征信工作會議上對本年內出臺的《征信管理條例》予以了肯定說法。商務部陸續出臺《商貿企業信用管理規范》、《商務領域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商會協會行業信用建設工作指導意見》、《商貿企業信用管理技術規范》等規范性文件和標準制度,初步建立了商務信用分類管理制度,還建成商務領域信用信息系統數據庫,覆蓋國內外貿易、外資和國際經濟合作等19個業務領域,擁有近92萬家企業的相關信息,并開通了中國反商業欺詐網監督服務平臺。
2. 地方政府也在通過法律體系的建設推動企業信用管理工作的加速進展。如2007年浙江出臺首部《企業信用管理標準》。之后,2010年各省份陸續出臺了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要點,為企業信用體制的完善和發展進一步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構建該創新模式的保障性條件
(一)樹立以客戶為核心的信用管理理念
首先,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應該樹立企業的信用管理觀念,把企業的信用管理作為增加盈利的一種管理手段,把企業的信用管理部門作為企業的利潤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來對待。其次,企業應設置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專職企業對客戶信用管理功能,提高對客戶的管理效率。再次,企業應當加強事前信用管理的意識,使事前控制成為整個信用管理過程的核心。
(二)培訓專業信用管理人員
由于現階段開設信用管理課程的大學不多,所以企業應當主要通過加強對員工的培訓來增加企業的信用管理人員,讓他們專司其職,提高信用管理功能的有效性。為此,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兩個政府管理部門從2010年7月起聯合舉辦高水平的企業信用管理培訓,邀請全國最知名的信用管理專家進行講座,把科學的信用管理理論和具體操作實務推廣到企業中去。
(三)制定評級機構定期信息制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管理體系的建立、信用信息資源的積累運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現在我國各個評級機構對企業的信用信息嚴格貫徹內部保有原則,這嚴重影響了企業信息的開放性。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制度,運用行政、法律、商業手段,依靠先進的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收集、處理分散在工商、銀行、技術監督、稅務、公檢法等部門的企業信用記錄,充分發揮征信公司、評級公司等中介機構的作用,以經濟發達的城市為支點,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和網絡化的征信數據庫。信用中介機構應該將其采集的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分析,制作成信用信息產品,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提供給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客戶進行查詢和使用。
(四)納入員工績效考核機制
企業要將對客戶的信用管理納入考核機制,主要通過對銷售業務人員和采購員的信用業績考核建立信用管理績效考核。由于企業的客戶主要包括購買商和供貨商兩部分,因此績效考核機制也應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對企業的采購人員進行考評,因為其所購貨物的質量、數量、規格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銷售人員的考核,因為企業信用管理的主要目標是盡快收回欠款,使應收賬款余額為零,為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把信用管理的效果進行量化,用量化指標對業務人員的收款業績進行獎懲,提高采購和銷售質量,實現企業利潤。
六、結語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企業的競爭更加激烈殘酷。采取一種成功的企業客戶信用管理模式,即本文所論證的CRM創新模式,可以使企業從內部解決信用風險的控制問題,在競爭的激流中取勝,是每個企業超越競爭對手、走向成功的捷徑。
注釋:
①《2011年企業信用風險管理調查報告》,中國信用財富網:http://省略。
②于月明:《信用管理關系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遼寧省工商聯網:http://省略。
③張莫,孫韶華:《中國企業信用缺失導致每年損失達6 000億元》,《經濟參考報》,2011年5月4日。
參考文獻:
[1]張曉梅.淺議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和企業內部控制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0,(13):23-24.
[2]徐志銘.企業信用管理模式[J].企業導報,2010,(1):47.
[3]紀峰.CRM介入信用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會計之友(下旬刊),2008,(3):37.
[4]樊靜波.企業內部信用管理體系的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10):224-225.
[5]周緒風.企業內部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初探[J].濟南金融,2007,(2):13.
[6]韓克勇.企業內部信用管理問題的探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37-39.
[7]趙曉菊,柳永明.信用風險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20-34.
[8]李航,劉二蘭.基于CRM理論的顧客忠誠提升策略研究[J].商情,2010,(6):22-24.
3建筑施工管理中創新模式的具體應用及發展趨勢
3.1管理觀念創新
改革創新,觀念先行,建筑施工管理中應用創新模式,首先要對管理觀念進行創新,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創新市場觀念。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落實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業應當積極樹立并創新市場觀念,在工程項目管理的過程中,積極進行市場調研,分析和評估建筑市場發展規律和市場需求,以此為導向開展工程施工管理工作;②人本化觀念。雖然建筑施工管理涉及到的內容和環節眾多,但歸根結底都是對人的管理,在開展施工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當樹立人本化管理觀念,站在施工人員的角度去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管理工作的落實,從而提升管理效率和質量;③綠色環保觀念。環境問題是關系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對于建筑施工來說,產生的建筑垃圾、建筑揚塵等對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因此,在應用創新模式的過程中,應當樹立綠色施工觀念,加強綠色施工管理,盡可能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④精細化觀念。傳統建筑施工企業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管理過于粗放,資源配置不合理,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在應用創新模式的過程中,應當樹立精細化管理觀念,提升建筑施工管理的精細化水平,以此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利用率,從而改善經濟效益。
3.2管理體制創新
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建筑施工管理來說,管理體制的建立就是“規矩”,通過管理體制的建立來保證各項管理工作有據可依,有效落實。因此在應用創新模式的過程中,應當合理創新管理體制。建筑施工企業應當適應市場化發展趨勢,以建筑市場調節機制為基礎,合理創新管理體制。除了總體的管理規劃外,建筑施工管理體制的創新還體現在相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方面。因此需要明確內部責任體制,建立新型的產權關系制度、法人制度,明確相關責任,提升獨立法人地位,以此來強化建筑施工管理。
3.3管理方法創新
管理方法的創新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應用創新模式的關鍵所在,不同的管理內容有著不同的特點,企業需要結合管理工作實際情況來合理的選擇管理方法:①技術管理方法創新。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需要施工人員靈活掌握先進的施工技術和設備,這就需要加強技術管理。建筑施工企業應當加強員工培訓和技術考核工作,建立技術監督體系,制定科學的施工技術方案,并引入先進的施工設備,全面加強技術管理方法的創新;②成本管理方法創新。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內容,與其他各項工作息息相關,加強成本管理至關重要。傳統成本管理方法有著一定的局限性,沒有將成本管理與其他管理工作有機結合,在新形勢下,建筑企業應當加強成本管理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對接,促進信息流通,加強成本控制;③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創新。建筑企業應當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完善的責任制度、考核制度和獎懲制度,針對不同的工作崗位,合理開展人力資源管理,提升管理能效。
3.4管理手段創新
近年來,信息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許多企業在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技術,真正促進了現代化管理的實現。對于建筑企業來說,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不僅涉及到眾多信息的存儲和管理,且各個管理環節之間存在相互影響,這就需要創新管理手段,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構建一體化的工程管理系統,將財務管理、成本管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及安全管理等各個管理環節連接在一起,促進信息共享和流通,真正實現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以此方能提升管理效率和質量。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創新模式的應用不能僅停留在理念創新的層面上,而是從本質上、對制度的革命,因此,企業的管理者們必須清楚自身企業的發展現狀和當代經濟發展趨勢,打破傳統管理體制的枷鎖,改變固有思維,創新管理的新方式、新方法,從根本上改變建筑企業施工管理,順應時展,從而提升建筑施工企業管理水平,提高建筑施工企業效益,使其實現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U1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建筑工程管理作為建筑企業的核心,對企業的生死存亡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建筑企業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在目前的經濟背景下,建筑企業加快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有利于企業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保證企業的生存發展。
1建筑工程管理的現狀
建筑工程管理已成為各個建筑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雖然建筑工程管理引起了企業的重視,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現狀并不樂觀。
1.1相關從業人員的素質較低
盡管我國的建筑行業發展迅猛,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但是建筑企業普遍存在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的問題。尤其是建筑工人,企業對工人的素質要求較低,一些建筑工人不能與建筑企業的發展相適應,甚至阻礙了企業的進步。技術人員的素質也是影響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因素之一 ,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有高有低,對待建筑工程的態度也有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工程項目的完成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此外,施工人員是影響施工質量的關鍵因素,提高施工人員素質對于確保施工質量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是保證施工項目順利完成的前提。可見,從業人員的素質對建筑工程的影響很大,建筑企業要在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素質方面多下功夫,提高團隊的綜合素質,發展高素質的建筑隊伍。
1.2建筑工程管理跟不上發展
新形勢下對建筑工程管理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建筑工程管理的發展并沒有跟上發展的腳步,在管理中經常會遇到項目工程權責不明、權責兩分,施工狀況失控,風險隱患增多等等情況,都使工程管理的難度加大,對項目工程的實施以及管理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建筑企業不應再堅持舊有的工程管理方式,而要積極探索符合企業發展能夠為企業帶來真正效益的科學管理方法。
1.3工程管理舍本逐末
企業進行工程管理的目的是要通過項目管理來指導工程項目建設工作,以使項目工程順利進行。當前情況下,工程管理需要認真落實工程管理的監管責任工作,為工程項目管理貢獻力量。然而工程建筑管理往往舍本逐末,建筑企業不重視控制工作,企業內部缺乏有效的控制機制,控制水平低下,把工程管理的重心放在工程項目的檢查上,控制只能根據檢查的結果采取措施,對于科學的控制管理體系沒有正確的認識和運用,不利于工程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2建筑工程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的建筑工程管理狀況著實令人擔憂,建筑工程管理必須脫胎換骨才能為建筑企業注入新的活力,帶動企業的發展。加強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迫在眉睫,也只有工程管理的創新才能幫助企業走出管理的誤區,協助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1工程管理的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現階段,建筑行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建筑行業的發展勢頭正好。建筑企業通過轉變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創新工程管理增強自身在競爭中的優勢,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成長壯大,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是推動企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企業工程管理的創新模式會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滿足企業的生存發展需要。
2.2工程管理的創新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需要
建筑企業的工程項目往往具有工程量大,工作人員多,工期長等特點。通過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可以使企業的管理更加科學合理,在工作崗位的人員配備,目標任務的完成計劃等方面管理更加合理。對企業的各項資源制定最優的分配管理方案,幫助企業提高各項資源的利用率。在人力資源的管理方面,不僅要做到人員分配合理,人盡其用,更要調動員工的能動性,充分發揮員工的潛能,保證工作的質的同時,適當提高工作效率。
2.3工程管理的創新是科學發展的需要
黨和國家一直在強調科學發展,作為建筑企業也要認真落實科學發展的要求。建筑企業的科學發展可以具體到企業的工程管理上。工程管理作為建筑企業的重中之重,一定要走在發展的前列。工程管理的創新作為科學發展的需要,就是要將科學管理引入建筑工程管理中來。通過科學管理理論在工程管理創新中的應用,幫助建筑企業提高管理能力,發展企業生產。企業走科學發展的道路前途才會更加光明,因此企業必須加快工程管理的創新步伐,實現企業的更好更快發展。
3工程管理創新模式的應用及發展
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帶給企業的不僅是經濟效益的提高,也為提升企業競爭力做出了巨大貢獻,工程管理創新模式的應用與發展必將會為企業帶去更多的福利。
3.1建筑企業文化的塑造
企業因為實力的存在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而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是支撐企業在競爭中得以發展的關鍵。發展企業文化是塑造企業形象,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有文化做支撐的企業能夠在困難面前無所畏懼,企業文化帶給企業每一位職工一種精神的力量,支撐員工、企業走出困境。新時代面對新的挑戰,建筑企業的文化內涵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時刻注意緊隨企業的發展來定位企業的文化。企業文化的創新還有賴于企業的創新力度,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對促進企業文化的發展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3.2建筑企業管理技術的創新
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企業的發展要求,積極創新企業管理方式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現代的工程管理在傳統管理方式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時代的工程管理離不開信息,而且信息也是現代工程管理的重要影響因素,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現代化的工程管理體制是信息化時代對建筑企業的要求。現代化的工程管理一定會推動建筑工程管理邁上新臺階,為建筑工程管理開辟新道路。建筑企業管理技術的創新僅依靠先進的信息技術遠遠不夠,還需要綜合素質更高的管理人員相互配合,這樣才能達到技術創新的效果。
3.3建筑企業組織體系的創新
建筑隊伍龐大,管理起來十分困難,通過企業內部組織體系的變革,能夠幫助企業優化組織體系,保證建筑企業的正常運行。組織體系的變革就是要對各部門各職工的職能職責等進行調整,該撤銷的部門要果斷撤銷,該合并的部門要組織好合并工作,對影響企業較大的因素單獨設立新的部門,使組織的結構有利于企業的管理、效益的提高。同時要認真做好人力資源的配備,爭取讓每位職工都能到與其能力相適應的部門工作,充分發揮職工的優勢,促進企業不斷向前發展。在進行企業組織體系創新的過程中,還應注意組織體系的變革要與企業的發展方向以及市場導向相符,避免采取一些無厘頭的變革措施。組織體系的創新過程中也應注意高度集權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在高度集權的組織體系中,權利集中在高層領導手中,基層領導職責大于權利,這樣就會導致職工缺乏積極性。很多事情需要向上級請示,也不利于工程項目的順利執行。所以要注意向下級分權,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
4總結
建筑工程管理不能停留在舊有的管理方式中,應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發展創新。建筑工程管理雖然進行了創新,但在實際工作中工程管理還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繼續認真結合實際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工作,才幫助建筑企業解決更多生產經營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TL372+.3 文獻標識碼:A
建筑工程管理最早出現在英美等西方各國,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其中,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施工質量是不僅關系著整個工程的質量,還關系著建筑企業、施工人員以及業主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提高建筑工程質量、加強建筑工程管理是確保建筑企業長遠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在如今競爭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場中,要實現建筑工程管理的提高,就必須實現建筑工程管理創新模式的應用,并將創新模式在不斷的探索發展中改進和完善。
一、建筑工程管理創新模式應用的重要性
1.建筑行業發展趨勢的需求
同國際的建筑市場相比,我國的建筑市場一直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法律法規不健全、項目管理不規范、質量安全不過關等,這使得建筑行業中常常出現相互壓價、低價中標等違規現象,嚴重影響著建筑行業穩定健康的發展。因此,要實現建筑市場發展的國際化,建筑工程管理創新模式的應用勢在必行。
2.建筑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
眾所周知,建筑企業的發展主要依賴市場,而市場的激烈競爭又要求建筑企業能創新其內部的管理模式,建立創新型的管理制度,不斷適應市場的新需求,因此,只有不斷探索并建立新的管理創新模式,建筑企業才能不斷的壯大發展。
3.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順應科學發展觀是每一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建筑企業也不例外。因此,由于建筑工程設計的面廣、周期長、投資大,其工程管理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而緊抓工程管理、積極探索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模式是建筑企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二、我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現狀及不足
一個科學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既能夠保證工程質量,亦能夠節約工程成本,實現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但我國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卻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
1.法律法規不健全
近幾十年來,我國建筑工程管理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發展的過程,其中受到了社會的諸多關注。但是在這從無到有的發展中,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一直是導致許多建筑企業不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業內人士一直關注的焦點問題。
2.人員素質較低
在大部分建筑企業內部,其員工大部分都是來自農村的打工者,尤其是建筑施工方面的基層人員,他們的文化程度較低、技能也較差,更談不上掌握先進的施工設備的常用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建筑施工的質量和進程。同時,建筑工程管理人員文化素質雖然較一般的員工高,但是他們常常是只懂管理或技術的單方面人才,整體創新管理的意識淡薄,使得工程管理的優勢難以發揮。
三、實現建筑工程管理創新模式應用的途徑
1.管理觀念創新
要促使建筑工程管理創新模式的應用和發展,首先要在建筑企業內部樹立全新的管理觀念,尤其是企業領導的管理創新意識,使得管理者們提高自身對工程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在管理上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著重引進并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主動學習其他企業新的可行性較強的管理理念,將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案落實到實處,使得管理創新模式不斷的更新和完善。
2.制度創新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創新需要的制度創新可分為管理制度創新、安全制度創新、法律管理制度創新。首先,管理制度創新方面:建立一個全面完善的管理體系是一個建筑企業正常運營并確保工程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要進行管理制度創新,不但要確保企業員工對內部的管理制度熟悉和學習,還要不斷提高管理者們自身的綜合素質,使得他們在不斷的提高自我,不斷的更新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實現管理制度的不管創新和完善。其次,安全制度創新:安全問題,是每個企業正常運轉的關鍵問題。在建筑企業,進行安全制度創新,不僅僅是需要管理者們緊抓安全施工,還要采取多種安全教育方式,引進先進的安全管理理念,讓員工們在安全知識講座、培訓中不斷的提高安全防護意識,并進行定期的安全風險評估,將安全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再者,法律管理制度創新: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法律管理制度創新需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和法律法規的完善,只有在完善的法律法規的支持下,建筑行業的公平競爭和合法經濟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維護。
3、技術創新、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創新中,技術創新是又一重點。隨著近幾年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發展,建筑企業的技術創新不再僅局限于工程技術的創新,更重要的還有先進信息技術的引進、開發和創新應用。因此,要實現建筑工程管理創新模式的應用和發展,建筑企業就要加大信息管理軟件的開發和引進,用先進的信息管理軟件實現管理的高質高效。同時,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還能夠使得建筑企業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和優勢,提高建筑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和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的工作效率。
4.人才培養和引進管理創新
隨著建筑信息化的發展,建筑企業不再只需要單一的管理、施工或設計方面的技術性人才,而是需要既懂建筑管理、技術又熟悉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高復合型人才。因此,建筑企業要實現信息化的發展和應用、實現信息化管理創新模式的應用,就必須大力引進高復合型人才,或在企業內部培養一批復合型管理技術人員,使得這些復合型人才能夠在權衡信息化管理及建筑技術兩者的重要性后做出能夠更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科學決策。此外,在建筑企業中,創新人才的培養還包括對技術性人才進行法律法規的培養、對基層施工人員進行安全知識的灌輸等。
5.企業文化創新
企業文化作為一個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思想靈魂,是實現建筑工程管理創新模式應用和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企業文化進行創新,是需要建筑企業的領導管理者們對企業文化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索,結合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以新的理念對其內部的經營理念、價值理念、發展戰略、服務理念、管理原則等進行新的改進和完善,讓新的思想導向和新的文化機制來提高企業生產和發展的活力。
1、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代,并且我國現在的科學技術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被應用到了建筑行業的施工過程之中。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有很多,因此我們必須深入的分析現在的建筑工程的管理現狀,才能使其得到真正的發展。 我國社會自改革開發以來高速發展,并且同時引進的市場競爭制度使得我國市場的競爭也逐漸加劇,建筑行業在競爭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的同時,也凸顯了不少的問題,只有不斷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質量和水平,才能最終使得建筑行業的競爭力得到提高,保證施工效率和提高經濟效益。我國現在的建筑工程管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了管理制度不合理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只有很好的解決這些難點,才是發展的建筑行業發展的重點。一個企業只有全體都具有創新意識,才能不斷的提高技術應用水平,促進其整體競爭力的提高。以下我們將分析一下建筑業的發展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和管理方向。
2、建筑工程創新管理模式應用的重要性
創新是時展對于現代企業的要求,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進步和延續的重要因素,創新是實現企業科學性管理的必然選擇,只有建筑工程企業進行創新管理,企業才可以以最新的社會環境為依據進行企業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的建立。因此我們要正確的對待企業的內部創新以及管理結構,才能真正的使企業適應我國現在的競爭機制和社會環境。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建筑工程管理的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吸引高質量的管理人員,并且將企業的管理制度規范化和合理化,只要堅持將科學的管理制度落實到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內部的規范和團結,提高核心競爭力,最終保證了工程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其實這不僅僅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還是建立和保障我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關鍵點,在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過程之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舉措都是必不可少的。
3、我國建筑工程管理現狀
我國的建筑工程管理的整體水平在世界范圍內屬于中等水平,還有很大需要改進的地方。其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就是我國現在的建筑工程管理的監督以及管理的各項體制都還不完善,導致了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很多的建筑工程施工方面因為一些客觀或者主觀的原因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減少成本投入的同時,還大量的減少一些必要的人員數量以及在施工的過程當中偷工減料,用不正當的手段來牟取暴利。正因為這些現象的出現,才導致了一些本來應該設有的監督管理部門沒有到位,從源頭上就不能保證工程的質量,使得公司整體的競爭水平下降,最終會被市場競爭機制所淘汰掉。既然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我國的相關產業部門以及企業的內部都著手進行了一些整改,雖然現在看來沒有太多的改觀,但是長久這樣就可以保證監督機制的完善。因此我們必須真正的落實建筑工程管理的嚴格監督機制,促進工程質量的提高。
4、創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上的應用
4.1建筑工程企業應當樹立起創新管理理念
就目前情況來看,在建筑工程企業的發展當中,企業決策者的經營理念對企業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要想實現建筑工程企業的創新管理模式的應用,就首先要轉變建筑工程決策者的經營理念,樹立起創新管理理念,切實從轉變建筑工程決策者的思維方式做起,要企業管理者首先認可創新管理模式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加大企業的創新能力。另外,建筑工程企業要利用我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解放全體員工思想,加大學習力度,積極引起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先進創新管理經驗,聘請國外能力高素質高的專業人才,落實建筑工程企業的創新管理工作。除此以外,建筑工程企業應當重視起企業管理者和工程項目管理才的學習,使每一位管理階層的工作人員都可以具有進行創新管理的工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對建筑工程企業進行創新管理,把創新管理模式落到實處。
4.2重視建筑工程企業的技術創新
建筑工程企業要想具有一定的企業競爭力,其企業的技術能力必須要有優勢,所以,要想實現建筑工程企業的創新管理,就要從企業的建筑技術創新抓起。所謂的技術創新,就是指大力引進世界先進的科學建筑技術,使用最新最有效率的建筑機械設備,讓企業具有一定的軟實力與硬實力。實現建筑工程企業的技術創新,就要加大對建筑工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的創新,只有具有了一定的創新人才儲備量,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達到標準。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建筑行業的人才數量也不斷增加,但真正能符合建筑企業需求的專業型技術人才數量卻不多,所以,想要實現建筑企業的技術創新,就要加大力度培養建筑專業技術型人才,更新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建筑工程管理的技術創新。
4.3建筑工程企業文化的創新
無論什么樣的企業,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當中發展壯大,就一定要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增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企業文化在推動企業創新管理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加強建筑工程企業的企業文化創新,可以為建筑工程企業的創新管理模式的應用創造一個良好的企業氛圍。在建設企業文化之時,建筑工程企業的文化管理人員可以把創新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因素融入到企業文化當中,使建筑工程企業的全體員工都了解創新,具有創新意識,以創新理論來指導企業的發展與進步。另外,建筑企業的相關人員應該多利用機會去國外進行考察,與國外的建筑企業交流創新文化建設的經驗,引進國外有效的創新資源,用外力助我國建筑工程企業創新文化的建設。
5、小結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國民經濟與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的同時,我國的建筑工程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也就使得傳統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不再適應現代建筑工程企業的發展,因此,本文對建筑工程企業的創新管理模式進行了主要分析,通過對我國建筑工程管理現狀與創新管理模式重要性的分析,突出了創新管理模式的重要作用,并且針對我國的建筑工程管理現狀提出了幾點創新管理模式應用的策略,希望以此來促進我國建筑工程行業創新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我國建筑工程行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立強.探索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J].科技致富向導,2012,4(2):23-24.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一、建筑工程管理應用創新模式的必要性。
1.我國建筑工程管理的現狀
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影響,目前我國建筑企業的工程管理水平還比較低,普遍存在管理體制不健全的現象。有以下特點:
1.1管理人員素質整體較低
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刻意消減工程管理專業人員數量,普遍存在重視工程技術人員,輕管理專業人員的現象。缺少合格的項目經理人等工程管理方面的人員,導致項目管理水平不高,深入度不夠。
1.2 管理模式不合理
特殊的國情導致我國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依然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以行政指令代替科學管理的方式仍然很普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缺乏完整的科學控制體系。往往憑主觀臆想和經驗積累,以檢查工作代替
大部分的體系管理。只是等任務結束后才進行檢查,對檢查出現的問題,不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和量化計算,只是定性做出判斷。
材料采購缺乏有效管理。很多建筑企業與供貨商缺乏一種長期穩定的合作
關系,仍然采用大批量集中采購的方式。采購方式缺乏靈活性,大宗材料一次采購量過大,既占用大量資金又占用場地,頻繁采購零星材料,導致采購成本增加。1.2.3工期和進度規劃不合理。對總體規劃方面不夠重視,主要依靠以往積累的
經驗制定計劃,拍腦袋定工期,很多方面不科學、不符合實際。如果遇到新的結構形式的項目便一籌莫展,僅憑主觀臆斷,制定措施不得當
2、建筑工程管理引入創新的重要性
(1)創新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關鍵。
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體制創新可以使企業的日常運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時也可以擺脫一些舊的體制的弊端,如科層制帶來的信息傳遞不暢通;思想創新是相對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領導者思想創新能夠保障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員工思想創新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發揮員工的創造性,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
(2)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是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
市場經濟充滿競爭,作為建筑企業只有適應市場的需要,并不斷的創新才可以是企業不斷的發展壯大。如果建筑企業在創新模式上沒有空前的緊迫感,就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后面跑,甚至被淘汰出局。因此建筑企業只有不斷的創新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企業的管理方法和體制,才能使企業在社會上站穩腳步并取得發展。
(3)創新是科學管理的必然要求。
科學管理就是在滿足企業發展中的現實需要下發展起來的,能夠為企業工程管理提供科學的方案。用于解決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企業管理從理論轉化為現實,這對建筑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許多企業管理中偏向注重理論研究,忽視人員內心的想法,所以如何把理論研究和現實情況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了當下促進建筑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創新模式正好可以滿足科學管理不斷提高的要求和水平,使建筑企業的工程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創新模式的應用
2.1管理觀念和結構的創新
一、觀念創新是創新的先導。
建筑企業工程管理的創新首先要創新管理的觀念。所謂創新就是要打破舊的規則、秩序、平衡,是對現有秩序的一種破壞,是企業管理人員對市場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拓展和升華。創新是一種主動的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在觀念上能不能允許、接受這種破壞。觀念創新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要求建筑企業高級管理層觀念及時更新和發展。
企業高級管理層要從戰略高度審視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和信息技術(IT)的遠離與作用,并盡快、科學地做出應用ERP、SCM和IT的決策。通過觀念創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生產水平,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要求整個企業以至于每個普通員工的觀念創新。
要杜絕唯上唯書、唯領導是從和平均主義的的觀念。建立競爭機制,徹底摒棄“大鍋飯”的舊觀念,構建起完全有績效所決定的創新機制,讓每一位員工始終保持觀念創新的超前性和緊迫性,這樣才能保證建筑企業朝著高效的方向發展下去。
二、結構創新是企業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
企業管理結構是隨著社會進步而不斷進步的。隨著科技和社會的進步,不僅企業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而且企業內部多種因素的變化也加劇了企業現有組織結構對環境變化的不適應,特別是對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不適應。科技的進步使市場進入個性化需求方向發展,企業主觀能動性和創新型的發揮成為企業活力的關鍵,這就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迫切要求企業組織結構調整,達到精簡、扁平化、有彈性。并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結構。
2.2企業文化的創新
企業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也是企業文化不斷變化和創新的過程。因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精神支柱,只有創新企業文化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企業文化創新包括:
一、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創新。
一個企業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價值觀,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企業,并約束自己的員工,達到一種全體員工上下一心,積極向上的狀態。在企業管理中必須要有一股崇尚正氣、尊重人情、體現信譽、傳播正確價值觀的文化內涵,這樣發展才能健康、順利。
二、企業文化創新機制的建立和發展。
所謂企業創新機制,就是企業不斷追求創新的內在機能和運轉方式。企業創新活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循環過程,它從創新設想的產生與形成到研究與開發,從創新內容的形成到創新結果的擴散,再到市場效益的形成,然后又由于市場需求發展再進入新一輪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既有順序,也有交叉和交互作用,只有在正確有效的企業創新機制的支持和推動下,企業創新活動才能真正得以不斷循環,持續發展。
2.3技術創新
技術是第一生產要素,作為企業獲取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源泉,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在技術上及時創新才能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的本質是運用新技術、新科學知識,依靠新的更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技術創新,關鍵在人才。建筑工程企業只有加快引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步伐,并給予技術型人才充分的自主創新支持,才能搶占市場發展先機。建筑企業要注重改善自身的組織結構,提高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的比重,提高整體的技術素養和科技含量,夯實企業創新的人才基礎。
總結:不斷創新工程管理的模式是建筑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新穎的更科學的管理模式需要從觀念、組織和文化、技術等多方面全面創新,協調發展。使企業獲取更多的社會效益和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張東暉《淺談工程建筑項目的施工管理》[J].科技咨詢導報2007(21)
[2]吳雪根、楊學夫、王興炎《試論當前我國建筑工程管理的現狀及創新》[J].科技致富向導2010(26)
西寧市市轄四區三縣,總面積7665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56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間,全市確定棚戶區改造13016戶;建設廉租住房21500套;建設經濟適用住房2100套;建設公租房31500套。到“十二五”末,實現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應保盡保,基本解決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在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難戶的住房困難,住房保障受益面擴大至全市(包括三縣)城鎮戶籍家庭的20%左右。
二、以“土地”保建設,精細化準備,確保公租房項目不“落空”
落實土地供應是保障公租房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土地問題在公租房建設當中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及時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確保項目按時落地建設:一是規定“房產部門應將下年度公租房項目用地計劃年底前及時報土地部門,土地部門必須將公租房建設項目用地,納入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在申報年度用地指標時單獨列出”。二是以出讓方式取得建設用地的新建商品住房項目,須按照項目總建筑面積扣除回遷安置面積后的10%(5%為廉租住房、5%為公共租賃住房)以上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三是將公租房建設任務列入各級政府的年度目標責任中,與各項工作同驗收、同考核,實現公租房項目不“落空”。四是結合西寧市土地稀缺、征地速度較為緩慢、房屋拆遷難度大等問題,構建了“政府主導、平臺運作、社會參與、股權多元”的新模式,實現社會參與,面向公租房需求旺盛的工業園區,勞動密集型服務企業,鼓勵他們投資公租房建設,定向為企業職工解決租賃住房。
三、把好關口,精細化運作,確保公租房項目高質量
保障性住房建設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按照“統一領導、分級實施、綜合推進、目標管理”的總體思路,著力把好“六個關口”,保障工程建設質量。一是把好選址布局關。將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進行統籌規劃、統一布點,在編制城市控制性詳規中,提前鎖定保障性住房用地邊界,在城市用地分類標準中單列保障性住房用地。二是把好規劃設計關。按照“經濟適用、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要求,通過采取公開招標或設計方案比選等方式,擇優選擇,無論在戶型結構、建筑外觀、環境配套等方面都力求精益求精。同時,進行精細化運作,編制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及建設方案,創新工作思路,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上下功夫,今年我市將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并軌建設,讓這項工程更好地惠及民生。三是把好工程建設關。堅持先勘察、后設計、再施工的原則,規范保障性住房建設,做到嚴格履行建設程序,嚴格實行項目公開招投標,嚴格執行國家住房建設強制性標準,嚴格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建設制度,對工程建設實施全過程管理,涉及工程質量、安全、設計變更等問題時,實行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業主單位、造價咨詢機構、代建單位五方會簽制度。四是把好質量安全關。通過采取“法人監理、專業監理和政府監督”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工程建設質量的監管,組建了西寧市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不定期對工程建設質量進行檢查,從材料進場到建設的各個環節都嚴格把關,同時,制定了工程竣工驗收標準,細化了工程驗收的每一個細節,較好地保障了工程質量。五是把好綜合配套關。始終把小區配套擺在重要位置,小區水、電、氣、通訊、綠化等基礎設施均與主體建筑一次性配套建設到位,并統一配套建設物管用房、社區用房、停車位、小區廣場等配套設施;對廉租住房和公租房,制定了室內基本裝修標準,確保低收入家庭可直接入住。六是把好分配管理服務關。在分配管理過程中,我們嚴格按照“三級審核,兩級公示”的方式進行,嚴格制定分配方案,保證分配公平公正、陽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