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6:29: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婦科手術后護理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44-02
臨床表現,國內許多婦女朋友在進行婦產科的相關手術后,所帶來的疼痛給患者留下很大的陰影,傷害不僅在生理上給婦女帶來不良反應,而且在心理上也留下了不小的創傷,這些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并給患者康復帶來諸多不便。目前,我國傳統的婦產科手術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鎮痛所采取的單純依靠藥物治療的方法逐漸為患者反感,其中醫生也有不少的怨言,對此,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的臨床經驗,提出一套有效的患者行硬膜外自控鎮痛后的護理措施。
1 硬膜外自控鎮痛的應用
1.1 硬膜外自控鎮痛的簡介。硬膜外自控鎮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在我國婦產科手術中應用的比較廣泛,它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問世,到90年代被廣泛應用臨床,相較其它的陣痛方法,他還是比較理想的,它具有鎮痛效果精確、藥物用量少、安全與很少出現不良反應等特點,以致被世界各大婦科手術大夫所采用。
硬膜外自控鎮痛的原理是一個病人用一種電子儀器的注藥泵,通過它可以為患者提供精確分量的止痛劑、藥物劑量的增減范圍以及每兩次的劑量間隙需要的最短時間,這樣來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注射藥物的間隔周期。
硬膜外自控鎮痛有較明顯的優點,也有比較明見的缺點,對此,筆者對它的優點總結如下:一是可以發揮病人參與感得熱情;二是可以精確的為患者提供穩定的血藥濃度,這樣可以很好的解決患者疼痛問題;三是患者可以依據自身的疼痛狀況和儀器測試的數據來確定每次所使用的藥物量,盡量避免藥物浪費;四是非常有利于患者在手術后的全身恢復。
它的缺點如下:一是由于人工注射難以精確把握,護士的輸注率可能會過快,造成藥液輸入過量;二是對于一些低血容量的婦女患者或者手術不夠理想的患者而言,藥物的劑量過大,將會極大的促進患者的呼吸抑制的發生率,會發生一些生命危險。
1.2 PCEA臨床應用的方法。由于本人對剖宮產術進行過長期的觀察與研究,對此我將從剖宮產術方面來探討后PCEA的應用。
現在剖宮產術已成為婦女的最大一項手術,剖宮產不像自然分娩,他會給婦女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尤其它的疼痛刺激會讓婦女患者在手術后康復進程變得延緩。
在我國,婦女的剖宮產術后,為抑制患者的疼痛,大多采用芬太尼聯合布比卡因進行PCEA為患者治療,由于止痛效果佳,安全可靠,患者滿意,目前是國際上比較理想的一種剖宮產術的止痛方法。
在婦女胸部手術中采用PCEA這一嘗試,應用連續硬膜外腔來給患者經行藥物鎮痛的結果反映,所出現的結果是有不一樣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等的下降,對此可以解決的方法是盡量的加快注射藥物的速度或是對小量的升壓藥經行糾正,同時不要忘記注意患者所表現的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一些并發癥的現象。相比而言,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適用于年青、身體健康的病人。對患者連續經行注藥3次后發現一定程度的耐藥現象,此時的護士或醫師要經行注藥時間的調整,將其縮短至2~3h注射藥物一次,這樣可以很好的來提高患者的鎮痛效果。
一些婦女患者在醫院采用了PCEA后,大多獲得好評,一方面為患者擺脫了手術后漫無邊際的疼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這樣很有利于患者在手術成功后自動的經行康復運動,很好的加強的患者的身體功能的恢復。
2 影響疼痛并發癥的因素
婦女朋友在進行婦產科的相關手術后,所帶來的疼痛是避免不了的,或多或少會給患者帶來一些影響,筆者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總結出婦產科手術后的疼痛并發癥的因素有以下兩大方面。
2.1 疼痛控制的因素。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都會有一種先前反應,那就是對相關治療方案的懷疑,即藥物上癮或出現的不可預知的副反應:在臨床上,是在手術中使用最多的鎮痛藥物,其用藥歷史之久遠,可以追溯到東漢的華佗,但是它也會產生一些不利于病人的因素,如用藥上癮、副作用大等,使得許多患者不大喜歡使用其藥,同時,該藥物還會對患者的傷口的愈合和手術后婦女患者大腸功能的恢復的遲緩效應,也讓許多患者開始拒絕使用該種藥物鎮痛。另一方面,我國對于手術后的管理體系還比較落后,這就是我國護理的軟件措施不夠好,對于患者疼痛管理,醫院大多采用患者不呼聲,醫生、護士不管理,這樣讓患者很不放心手術以后的治療方案是否合理,缺少這些規范化的治療措施,使得手術后的疼痛患者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處理,造成許多不利的影響。
2.2 患者的疼痛評估因素。這一方面,醫院所采取的評估方法是,制定評估目標:為了進一步緩解患者在手術后的疼痛以及醫院合理及時臨床處理患者的需求,按照這一目標,對患者經行一系列的觀察護理,例如對患者的呼吸速率、肌肉緊張度、手心出汗的程度、身體全身的運動情況等方面來研究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者的因素是患者自己的年齡、出生、性格、性別、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種族、等將會影響評估的結果。一般而言,年青的患者與年老的患者對手術后的疼痛感覺是不一樣的,經行子宮全切術患者與經行剖宮產的患者對于疼痛的感覺也有所不同。再者是醫院護士的因素,手術后,醫院的護士承擔與病人交流、看顧的責任,也是患者疼痛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評估者,護士所實行的疼痛評估是對有效經行疼痛控制最基本得支撐。相反,許多醫院沒有重視患者疼痛評估與護士的關聯,認為護士不夠判斷患者疼痛的能力,造成中間環節脫鉤,使得很多醫院發生患者主訴與護士的評估不一樣,進而,沒有對患者的疼痛做深入的了解。
3 護理措施
以期減少廣大婦女患者的痛苦,以及減少相關的醫療糾紛,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筆者想應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護理措施的有效討論。
3.1 觀念上的改變。許多醫院、醫護人員會認為,對患者使用會讓病對藥物產生嚴重依賴性或是耐藥性,從臨床發現以及國內相關醫學報道中可知,這種現象很少發生,尤其對短期止痛的住院患者中極少發生。對此,只要醫護人員注意藥物劑量的使用,就不會出現這種錯誤的觀念,對此,要在輿論和事實面前破除這一對藥物的成癮、依賴和耐藥的錯誤觀念。
3.2 正確的評估患者的疼痛。從上文中,我們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評估錯漏百出,使得患者對醫護人員極度不滿。臨床發現,許多患者不了解疼痛的護理的治療措施及方法,同時對鎮痛藥物的使用充滿了疑慮、不愿過多的叫喚醫院的醫務人員、個人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許多患者在難以忍受的情況下,才會主動向醫護人員報告疼痛。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推薦的數字疼痛強度表是一個非常好的一種方法,它將患者的疼痛記錄徹底的標準化,如對醫患人員經行該項技能的培訓,讓他們確切的掌握患者的疼痛程度,這將在評估疼痛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3.3 加強手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手術后,患者都會因手術所帶來的創傷而感到疼痛,一方面是心理自身因素,另一方面則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比較大,護士要通過心理護理準確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減輕其陌生感、恐懼心理,請家屬配合并參與心理護理模式,使病人心理得到滿足。
3.4 鎮痛藥物使用。從臨床研究發現,對疼痛的預防性用藥比疼痛難忍時鎮痛所需藥物的劑量少,病人痛苦輕,鎮痛效果好。我科大中手術后常建議病人采用硬膜外自控鎮痛(PCEA)的方法主動參與鎮痛,不僅可以加速胃腸道的蠕動,而且減輕抑郁、焦慮情緒,有利于身體恢復。
在對以上預防措施的實行,筆者想還需要從其他方面經行,例如家屬對患者的情感安慰、病房播放適合患者的輕音樂、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患者的護理、咳嗽等音聲的指導等與常規的鎮痛方法結合起來一起使用,這樣可以很好的加強止痛的效果。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適宜的溫濕度等讓手術后的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會有較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汪暉,徐榮,黃海珊.護理人員疼痛管理相關知識及態度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0,(07).22-23
[2]田英.術后病人自控鎮痛技術的臨床應用及護理現狀[J].當代護士(專科版),2008,(07).14-15
[3]尹琛瑛.婦產科術后硬膜外腔鎮痛的不良反應與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05).39-41
循證護理(EBN)又稱為實證護理或求證護理,是指將來自臨床專家的研究、患者的愿望和現在的研究資源整合成為最好的證據,是一種新的理念,力求擺脫以經驗為基礎的傳統護理觀念,向以最佳證據為基礎的現代護理方向發展 [1]。本文將循證護理方法應用于婦科手術后尿潴留的預防,探討婦科手術后并發尿潴留的原因及尿潴留的護理對策。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制定相應護理措施,通過循證護理策略,達到了婦科手術后尿潴留的最佳護理目的。
1、循證護理的方法
1.1 研究策略 應用計算機網絡檢索有關文獻,確定婦科手術后尿潴留的相關護理問題,結合在臨床護理中遇到的問題,針對每一個婦科手術的患者,成立由護士長、責任護士和護士組成的循證護理小組制定出相應的護理決策。通過循證護理策略,達到了婦科手術后尿潴留的預防目的。在循證護理的理論指導下,針對婦科手術后尿潴留的特點,制定出相應的護理決策,決策的重點是心理護理、婦科手術前護理、尿潴留的護理。循證護理小組每日1次例會,就每天發現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集中討論,各抒己見,研究對策。
1.2 研究題目 以最佳證據為基礎的現代護理為指導,通過循證護理策略,將婦科腫瘤手術后并發尿潴留的原因及尿潴留的護理對策作為研究題目。
1.3 循證支持 通過文獻的檢索,分析婦科手術后尿潴留的相關護理問題,以及護理研究進展及護理要素,結合所觀察的結果和護理體會,并對資料進行綜合后,做出婦科手術后尿潴留的相關護理問題最有價值的判斷,針對婦科手術后尿潴留的相關護理問題實施最佳護理。通過文獻的檢索,綜合相關文獻后認為,婦科手術后尿潴留的護理要素主要是三大問題,這三個問題分別是心理護理、婦科手術前護理、尿潴留的護理。這三大問題是影響婦科手術后尿潴留的主要問題,處理好這三大問題是婦科手術后尿潴留成功護理的基礎。
2、循證護理的實施
2.1 婦科腫瘤手術后尿潴留患者的心理循證護理
2.1.1 心理護理的循證問題循證護理小組根據文獻的檢索和臨床觀察,提出婦科手術后尿潴留患者在心理上有較重的焦慮和抑郁情緒以及對導尿和保留導尿的恐懼感。
2.1.2 循證的依據文獻的檢索和臨床觀察發現,婦科手術后,患者由于手術和疾病而感到心理壓力大,易產生焦慮情緒。因尿管給患者帶來不適造成患者的抑郁,對今后是否能恢復正常排尿的擔憂,從而對尿潴留產生恐懼感。
2.1.3 護理干預循證護理小組根據患者心理焦慮、抑郁以及對尿潴留的恐懼感,分別制定相應護理對策:(1)進行心理護理宣教時應熱情主動,以端莊的儀表、和藹的態度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接觸,做到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不同時期,根據患者疾病特點及需求進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并列為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2)讓患者對宣教產生信任感,消除患者顧慮,從而進行雙向交流,共同建立一種參與型的護患關系。使患者具備較好的心理狀況,患者能配合臨床的治療,幫助患者盡快恢復生理功能,防止各種并發癥,制定早日康復的目標和具體的實施計劃。(3)循證護理小組要安慰和鼓勵患者,盡量滿足患者需要,避免患者穿衣過緊,采取舒適以穩定情緒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列舉成功病例,增強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認真解釋操作過程、術后注意事項及并發癥的預防,取得患者的信任與配合。
2.2 婦科腫瘤手術后尿潴留的護理
手術后的疼痛時患者生理及心理上共同反應的結果,也是臨床中腹部手術后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手術后切口的疼痛時手術造成了組織損傷并引發了機體明顯出現的應激反應,嚴重的會影響患者的休息及生活質量[1]。以往我們在臨床中對于術后的切口疼痛主要是應用止痛藥物來解決,但是藥物對患者的機體具有一定的發作用。我院通過循證護理干預措施應用與婦科腹部手術后的患者中減輕術后切口疼痛,取得了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進行婦科腹部手術患者12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1例,所有患者均進行開腹手術,其中觀察組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36.25±4.87)歲,其中行附件切除患者32例,子宮部分切除患者18例,子宮全切術患者11例;對照組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35.88±4.12)歲,其中行附件切除患者28例,子宮部分切除患者19例,子宮全切術患者14例。兩組患者年齡、手術切除部位、疾病情況等一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產科常規婦科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護理。
1.2.2觀察組采用偱證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手術后護理,具體包括:首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護士要積極同患者建立好護患關系,爭取到患者的信任,采用親切言語、和藹態度、耐心傾聽等方式讓患者對護士產生信任感,向患者講解術后疼痛的原因與心理狀態的關聯,告知其不良的負面情緒會降低機體對于疼痛的耐受;其次,給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病房環境,耐心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可采取聽音樂、聊天等多種方式為患者進行減壓,讓患者釋放不良的負面心理壓力,轉移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第三,當患者出現疼痛時,要及時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評估,采取讓患者改變,減輕患者腹部肌張力,減輕切口疼痛,患者下床活動護士應在場,給予患者心理上的安全感,并指導正確的上下床姿勢,避免由于姿勢不正確引發的切口疼痛,必要時要及時通知醫生給予患者止痛治療。
1.3觀察指標在患者手術后清醒時及術后24h、術后48h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價,具體按照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判,得分高的患者表明疼痛嚴重程度越高。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l5.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比較見表1。
3討論
術后疼痛屬于腹部手術的常見反應之一,其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創傷、引流管刺激及心理因素或者環境因素等多方面引發的,這些不良的刺激會加重疼痛的程度[2]。腹部手術后的疼痛屬于組織損傷與修復的生理性過程,以往由于對于術后疼痛的重視不夠,導致患者產生了焦慮、恐懼等不良的負面影響,延緩了患者康復的進程。
以往對于患者出現術后的切口疼痛常給予患者止痛藥物進行治療,我院通過對婦科進行手術的患者采用了偱證護理的綜合干預措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所謂偱證護理干預,指的是護士進行有計劃地護理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結合科研依據及臨床經驗總結的護理措施,同患者的自身意愿結合,有效地實施臨床護理工作,是循證護理學必不可少的過程[3]。一般臨床上對于患者實施循證護理,要利用適宜的臨床護理依據、護士的個人技能與護理經驗及患者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制定護理方案,實現真正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觀念,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4]。我院通過向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耐心有效地進行溝通,采取健康教育多種形式讓患者認識到疼痛藥物的作用,疼痛的分級情況,采取音樂治療、分散注意力等方法積極消除患者焦慮、緊張、恐懼的不良負面心理,有效地釋放心理壓力,減輕疼痛給患者帶來的痛苦,讓患者積極有效地配合臨床治療,發揮了患者的主觀積極性,有效地促進患者的早日恢復。本研究顯示,采用不同護理方案進行婦科手術后臨床護理,兩組術后24h、術后48h疼痛評分同術后清醒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采用偱證護理模式對婦科進行腹部手術患者進行臨床護理,能夠有針對性地減輕腹部手術患者的切口疼痛,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蔣立榮.上腹部手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8):170-172.
下肢靜脈血栓是婦科手術后的一種并發癥,通常發生在術后一周內,建議患者術后預防靜脈血栓應保持一周。如不積極防治,輕者影響生活質量,重者發生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本片文章對近兩年來婦科手術患者進行分析,評價護理措施的有效性。
1 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室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手術患者800例,年齡25-85歲,其中400例運用新護理措施做為觀察組,400例用普通護理措施做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種、手術的方式、手術時間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通過護理干預給予護理措施如下:
(1)術后12小時內的抗血栓壓力泵治療,它可以通過減少靜脈內的血液淤積,提高血流速度,從而發揮抗栓形成。
(2)術后患者穿抗血栓彈力襪,通過向病人腿部提供漸進的壓力,改善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
(3)患者活動指導:術后至少每2小時翻身一次,護士協助患者被動按摩四肢,告知患者盡早采取主動活動,床上翻身做四肢伸展運動,術后1日離床活動,每日2-3次。
(4)術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5000單位,每日一次。
(5)足夠的液體量,防止血液濃縮。及時糾正貧血,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6)密切注意患者基礎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的癥狀,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及早處理。
(7)對于年齡大于65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特殊關注,增加預防措施的次數。
(8)避免在下肢靜脈采血及靜脈輸液。避免反復穿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嚴格進行無菌操作,防止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
(9)促進排氣:防止腹脹壓迫腹膜后血管減慢血流速度。
(10)飲食指導飲水每日1500以上,飲食以清淡為主。不要吸煙、飲酒及飲用咖啡,減少刺激物質引起血管收縮。降低血液粘稠度,少吃動物脂肪和動物內臟,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造成腹壓增加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11)生活及環境護理:保持室溫22-26℃,防止冷刺激血管痙攣,每晚可以用熱水泡腳,促進睡眠,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環。
(12)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保持患者心情愉悅。消除緊張、焦慮心理。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能夠配合及理解術后護理工作。
(13)以前得過血栓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如觀察肢體是否有腫脹、疼痛、淺靜脈怒張、皮膚顏色及溫度的變化,及時采取措施。
2 結果
由于給予充分完備的臨床護理措施,兩年以來觀察兩組患者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有明顯的差異。對照組中有4例發生下肢靜脈血栓,觀察組中沒有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兩組血栓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稱魏爾嘯三聯,包括血流淤滯、血液高凝狀態、靜脈內膜損傷。【1】了解靜脈血栓發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采取預防措施。護士對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齡、肥胖、靜脈曲張、合并高血壓及糖尿病的婦女應引起高度警惕。靜脈血栓的發生相關因素:(1)手術后臥床下肢肌肉長期處于松馳狀態,致血流緩慢,Agnelli等認為臥床休息大于3天為手術后靜脈血栓形成五大高危因素之一。【2】(2)手術時間長,肢體制動,盆腔靜脈密集缺乏靜脈外鞘,靜脈留置針,用下肢靜脈進行穿刺或采血,反復血管穿刺,靜脈輸入刺激性藥物,均可造成靜脈內膜的損傷,使靜脈血栓形成。(3)輸入液體量不足,患者貧血或失血、失液較多,血液濃縮,止血藥物的應用,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4)患者因術后疼痛而不敢活動,在床上翻身少,不下地,家屬與患者不配合術后護理。(5)飲食不合理,高脂肪、高膽固醇飲食。(6)對高危因素沒做到提前的評估采取措施,術后預防措施不完善。以上均可以造成婦科手術后的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
護理干預確實能大大降低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通過兩年來的婦科術后患者以預防為主而制定的護理措施效果明顯。確實減少手術后靜脈血栓并發癥的發生。
隨著醫學技術進步,婦科微創技術發展,使用宮腔鏡,腹腔鏡,陰道鏡取代開腹手術治療疾病廣泛應用,婦科腹腔鏡手術具有切口小,創傷小,出血少,患者痛苦減少,術后恢復時間短優點。患者逐漸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我科2007年2月――2012年2月期間腹腔鏡手術62例患者,手術后出現的并發癥觀察,不同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行腹腔鏡手術患者62例,年齡22-55歲,平均31.2歲。已婚56例,未婚6例,有手術史者8例。經產婦48例,未產婦8例。其中卵巢腫瘤9例,移位妊娠19例,子宮肌瘤32例,其他2例。手術后1-3天出現并發癥11例,穿孔出血2例,腹脹背酸痛6例,胃腸道反應3例。其余51例沒有發生并發癥,患者痊愈出院。
1.2治療方法62例患者做好充分手術前準備,進入手術室,行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頭低臀高位,臍部切口1.0厘米。左右下腹切口0.5-1.0厘米。按照腹腔鏡常規行腹腔內充氣,放置腹腔鏡,依據病情實施相應手術。手術時間120-180分鐘,手術后留置導尿12-24小時,常規使用抗生素。
1.3結果62例患者有11例出現并發癥,呼吸道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穿孔出血2例,腹脹背酸痛4例,胃腸道反應2例。
2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腹腔鏡手術后并發癥有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穿孔出血,腹脹背酸痛,胃腸道反應,皮下氣腫等。
2.1呼吸道感染患者手術后出現咳嗽、咳痰咽喉部疼痛。護理人員及時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一般在手術后6小時開始下床活動,可以囑患者深呼吸,拍扣背部等。病情較重,可以口服藥物,痰多時使用地塞米松針10mg,加慶大霉素針16萬U、糜蛋白酶100U霧化吸人,每日2次。
2.2切口感染實施腹腔鏡手術很少發生切口感染,偶有感染發生,多數是局部穿刺口皮膚感染,感染原因是和含有醛類手術器械有關,或者是使用之前消毒液體沒有使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手術器械殘留消毒液使穿刺口創面發生化學性炎癥反應。延遲切口愈合。手術過程右下腹較大穿刺孔為了向下夾去手術時切下的組織標本,反復操作增加感染幾率。穿刺鞘擠壓時間過長,導致切口周圍皮膚缺血損傷壞死等關系。
2.3穿孔出血穿孔出血表現為切口滲血,腹壁小血管損傷向腹腔出血可以引發大量出血,腹腔鏡手術后患者術后回病房,護理人員要定時查看臍孔和恥上兩點切口有無滲血,用腹帶在手術部位加壓。不能因為腹部切口小忽視觀察,如果發現血液滲透輔料者,及時更換敷料加壓包扎。出血仍然不能控制,或者止血效果不好,在穿刺孔處縫合1針止血。
2.4腹脹背酸痛腹腔鏡手術因為使用氣體和手術,手術時間,患者都有程度不同腹脹和背酸痛,減少腹脹和背酸痛,手術中給予患者高流量吸氧,使血氧飽和度維持在100%。持續吸氧6小時以上。手術后行肩部背部按摩,每天3次,每次5分鐘,持續2-3天。麻醉解除患者清醒,囑患者深呼吸,每次5分鐘,每天3次,持續2-3天。手術后采用頭低腳高位,下腹部及下肢抬高15-30度,持續2-3天。囑患者盡早下床,4-6小時前在床上活動四肢、翻身輕微活動。手術后禁食牛奶、甜食、蛋類,避免導致腹部脹氣。適量攝入水果,青菜。有資料表明:腹腔鏡手術后腹腔殘留CO2可以持續7-9天,頭低腳高位是使殘留的CO2聚集盆腔。減少碳酸對肋間神經和隔神經刺激,可以緩解腹脹和背酸痛。
2.5胃腸道反應手術后惡心、嘔吐為麻醉后最常見的反應,麻醉作用小時即可停止,也因手術后藥物影響。手術后指導患者進流食,如米湯、菜湯、等。少食甜食、牛奶、蛋類。以免的發生腸脹氣。自然排氣后半流食、少食多餐,第二天進軟食,嘔吐劇烈可以給予藥物治療。
2.6引流管手術后留置引流管沖洗盆腔內殘留沖洗液、滲出液等引流體外。可以及時發現有無內出血。在留置過程中,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受壓、阻塞。注意觀察引流液顏色、量。
2.7輸尿管、膀胱損傷膀胱靠近子宮,手術時易損傷。損傷的原因膀胱充盈下進行超作。下腹部手術史,位置改變,分離粘連子宮和膀胱時損傷。
3討論
腹腔鏡手術優點創傷小,手術后疼痛輕、恢復時間短、瘢痕小。人們稱其為鑰匙孔手術,將現代光電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將盆腔、腹腔臟器顯示計算機頻幕上。在超作過程中對呼吸、循環、內分泌影響也很大。缺點是手術視野隱蔽,不直接性。能發生人工氣腹等。在腹腔鏡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給予積極護理預防并發癥發生。手術前做好手術準備,使用肥皂水、雙氧水碘伏備皮防止臍部皮膚感染,手術過程中熟練操作,手術后嚴密仔細觀察手術后病情,發現問題協助醫生處理。護理人員應該全面掌握患者情況,解決患者需求,遵照護理模式對患者正確評估、制定措施,為患者提供仔細、認真細致、周到護理,減少并發癥,使患者康復。是腹腔鏡應用廣泛。
參考文獻
[1]崔福榮,劉冬華,谷巧月,等.不同氧療時間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肩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21(12):12-13.
現今,我國提倡“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以優質護理為患者進行服務。整體護理為現今新的護理服務模式,其注重患者所處的環境及心理情況等[1]。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3月-2011年6月治療56例進行婦科手術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在術后進行常規的術后護理,治療組患者在手術后實施整體護理,以探討整體護理在婦科手術術后實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3月-2011年6月治療56例進行婦科手術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的年齡為17~67歲,平均為(35.4±6.7)歲,經產婦46例,初產婦10例,子宮肌瘤切除術26例,卵巢腫瘤切除術30例。所有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各28例。對照組年齡22~67歲,平均(34.9±6.9)歲,經產婦22例,初產婦6例,子宮肌瘤切除術12例,卵巢腫瘤切除術16例。治療組年齡17~65歲,平均(36.1±7.2)歲,經產婦24例,初產婦4例,子宮肌瘤切除術14例,卵巢腫瘤切除術1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其所患疾病的診斷標準。兩組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術后護理 對照組行常規術后護理,治療組術后實施整體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觀察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 婦科手術后患者易于出現出血等并發癥,其對患者的影響很大,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一般情況以及時發現并及時給予處理。對患者的呼吸、血壓、脈搏等情況進行密切觀察,注意患者是否有陰道流血等表現[2]。
1.2.2 對患者進行心理方面的干預 患者因為疾病會有明顯的不良心理情況,育齡婦女害怕自身的疾病對日后的懷孕有影響,從而心情緊張,甚至有些患者出現絕望的心理表現。此時應對患者進行心理方面的干預,給予其關懷和照顧,對其解說手術治療的優點,醫生會盡可能保留患者的生育要求,只要患者積極給予配合,手術治療療效肯定,對其日后的生育要求沒有任何影響,現今醫療技術發展很快,故患者應保持樂觀的心理面對治療。進行心理干預措施前應先對患者的各項情況進行了解,包括其受教育程度、年齡、生育情況、疾病史等,再給予其制定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患者的各項情況均有不同,故實施心理干預措施也應具有針對性。
1.2.3 疼痛護理 手術患者術后會出現疼痛,護理人員應給予重視[3]。應先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價,如患者可以耐受,盡量不給予其藥物鎮痛。緩解疼痛的方法很多,如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在病室中播放其喜歡的音樂,事前可詢問其家屬其喜歡聽的音樂,轉移其注意力可緩解切口的疼痛。如疼痛嚴重的患者可給予患者應用鎮痛藥物進行緩解。
1.2.4 并發癥的預防 婦科手術后患者易于出現出血、腹脹、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發癥。實施有效的預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建議患者早期下床進行鍛煉可有效促進患者的腸蠕動恢復,讓其可以早期排氣,早期恢復飲食,避免腹脹的并發癥發生。患者應注意會位的清潔,術后讓其聽流水的聲音,以讓其早期恢復排尿,避免尿潴留的并發癥發生。對患者的切口加強換藥,注意觀察切口的情況,出現問題及時給予處理,避免發生切口感染。
1.2.5 出院健康宣教 患者在出院時應對其做好各項知識的宣教,如患者術后不可進行性生活、盆浴等活動的時間,何時進行復查,復查對于疾病痊愈的重要性等。并囑咐患者及家屬應注意改善其的心理健康,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恢復健康,注重健康的生習慣,回歸社會建立理想,其對疾病康復都有積極意義。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出院時均進行護理滿意對的問卷調查,并對所有患者的住院時間進行整理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PEMS 3.1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 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P
2 結果
治療組護理滿意度98%,住院時間(6.2±1.1)d,對照組滿意度78%,住院時間(9.7±1.6)d。治療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整體護理是現今各級醫院都提倡的護理模式,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也是一種優質護理服務。故有效地開展整體護理服務可促進患者的疾病康復,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從而提高醫院的整體形象。
參考文獻
[1] 任蔚虹.圍手術期患者健康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8):459.
【關鍵詞】 婦科;下肢血栓性靜脈炎;多元化護理;療效
婦科手術后有部分患者容易發生下肢血栓性靜脈炎(ST)[1,2]?因此重視對該部分人群的及時對癥處理,對減少患者婦科術后ST的嚴重程度作用很大[3,4]?多元化護理(diverse nursing,DN)為近年來新興的護理措施之一,其用于婦科術后發生ST的患者,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效果?我院婦科于2009.6-2011.12對34例患者進行DN措施,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相關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68例婦科手術后發生ST的患者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年齡在28-41歲?觀察組:34例患者,進行DN;對照組:34例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差異不顯著(P >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應用DN措施?
1.2.1 評估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患者的入院評估,充分評估患者心理,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2.2 營造人性化空間:營造具有家庭氣氛的環境,保持溫濕度適宜,避免外界噪音刺激,適當播放輕音樂?各床單元間用布簾相隔,便于保護患者隱私?
1.2.3 人性化護理: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在醫院感到凄涼,此時除讓親屬增加探視外,為其提供傳統飲食,讓患者親眼所見,維護其社會角色?
1.2.4 建立社會支持體系:家庭是患者的主要支持系統,對患者生理及心理康復至關重要?在規定探視的時間內,預先與患者溝通,滿足其意愿?
1.2.5 維護患者的人格尊嚴:護理人員要有嚴謹的預見性,尊重患者及家屬的民族習俗,維護患者的人格尊嚴?
1.3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療效?滿意度等臨床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6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卡方?t檢驗對數據進行統計;P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34例患者中,痊愈14例,有效12例,顯效6例,無效2例,治療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34例患者中,痊愈8例,有效8例,顯效7例,無效11例,治療有效率為67.65%;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愈時間比較
觀察組34例患者中,平均治愈時間為8.86±2.12d;對照組34例患者中,平均治愈時間為11.49±2.36d;觀察組患者治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
2.3 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在觀察期間無1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對照組在觀察期間有4例患者發生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
2.4 觀察組和對照組對醫護工作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34例患者中,滿意26例,基本滿意5例,不滿意3例,滿意率為91.18%;對照組34例患者中,滿意16例,基本滿意6例,不滿意12例,滿意率為64.71%;觀察組患者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
3 討論
研究顯示,在對婦科術后發生ST的患者進行處理時護理人員也起重要作用,對ST患者輔以適當的護理措施,對減少ST的嚴重程度有著重要的意義[5,6]?
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顯著(P
本組資料也顯示,觀察組在觀察期間無1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對照組在觀察期間有4例患者發生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
綜上所述,對婦科術后發生ST的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可以提高療效,減少住院時間,改善醫患之間的關系,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谷曉丹,王春.婦科腫瘤98例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9):7233-7233.
[2] 傅坤.護理干預對預防婦科腫瘤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2,(10):2041-2042.
[3] 梁曉霞.婦科產后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4):1837-1838.
作者單位:45005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腹脹是婦科腹部手術后常見的護理問題之一,多因手術中腸管受到激惹使腸蠕動減弱,腸腔內積氣過多所致。臨床工作中對術后腹脹的護理一般只是執行醫囑,較少采取更為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為了探討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后腹脹的影響,對80例婦科擇期腹部手術患者進行了臨床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婦科住院的擇期腹部手術患者80例,其中子宮全切術41例、子宮及單側(或雙側)附件切除術23例、卵巢囊腫切除術16例,年齡在24~65歲之間。根據手術順序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年齡、受教育程度、手術種類、麻醉方式、手術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護理干預,分別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腹脹情況、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
1.3 護理干預 ①術前心理干預: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向患者解釋所患疾病及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向其介紹同病區手術成功實例,增加患者安全感和對手術的信任度;教會患者自我調節,幫助其進行情緒調整。充分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對手術的期望值,及時發現引起情緒或心理變化的誘因,對癥實施心理疏導[1];②術前指導:向患者講解術后盡早下床活動的意義,一般術后24 h便可開始,早期活動護士會指導或扶持。指導患者練習術后需做的咳嗽、翻身、收縮、放松四肢肌肉的運動等并要求患者在指導、練習后獨立完成直至掌握;③護理:患者術后取去枕平臥位,腹部放置沙袋6 h,6~8 h患者完全清醒后在護士協助下可以枕枕頭、翻身采用側臥位,12 h后采取半臥位,使腹部肌肉松弛,降低腹部切口張力,減輕疼痛;④飲食護理:術后6 h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勵患者少量進食一些易消化的清淡飲食,以刺激腸蠕動,促進排氣,并能補充體內水分,忌食一些容易發酵產氣多的食物,以免增加腸道積氣,導致腹脹;⑤指導患者術后早期活動:本組病例麻醉方式均為硬膜外麻醉,術后6 h即可以進行床上早期鍛煉,24 h后開始下床緩慢活動,根據婦科腹部手術的特點,制定活動計劃,并由護士協助患者第一次下床活動視具體情況給予正確指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分類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腹脹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術后腹脹發生情況(n=40)
組別腹脹人數發生率(%)排氣時間(h)
干預組37.518±2.5
對照組1127.539±3.8
注:χ2= 5.54,P
2.2 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術后下床活動時間(n=40,h/%)
組別
干預組33/82.50*6/151/2.50
對照組11/27.5023/57.506/15
注:*χ2=24.63,P
3 討論
腹脹是婦科患者腹部手術后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采取對癥護理干預措施,使腸蠕動盡快恢復,促進排氣,減少術后腹脹的發生。表1顯示干預組優于對照組,兩者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婦科腹部手術患者大部分消化系統功能正常,手術不觸及腸管,雖然由于手術刺激和麻醉影響使胃腸功能受到抑制,但術后6~8 h麻醉作用消失后,胃腸蠕動功能會逐漸恢復,此時干預組患者在護士指導下開始進食。進食通過咀嚼、吞咽運動反射性引起胃腸蠕動,食物經過胃、腸管后可刺激腸蠕動,促進排氣。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8 h少量進食對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腹脹是有效可行的,與肖俊英等[2]研究結果相似。
通過術前護理干預,使患者認識到術后活動的重要性,解除術后不敢活動的思想顧慮,掌握術后活動的時間及方法技巧,尤其是早日離床活動,促進胃腸蠕動功能的恢復,利于早期排氣,減少術后腹脹的發生。表2顯示干預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較早,依從性較強,容易聽從護士指導,對術后影響活動的疼痛不適等能以積極方式應對。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是在婦科手術后發生的,發病率在10%~40%之間,病情較輕的患者出現肢體上的行動障礙,影響患者后期的康復,嚴重的將會引發肺栓塞,威脅到患者的生命[1]。因此,對預防婦科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的研究很迫切,探討合適的護理手段以盡快解決此類患者的痛苦。對此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做出以下研究,選取本院在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進行婦科手術的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有針對性的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深靜脈血栓形成并況。將所得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進行婦科手術的患者,以此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7~88歲,平均年齡為(542±96)歲。其中,有11例患有卵巢癌,10例子宮內膜癌,8例子宮肌瘤,19例卵巢良性腫瘤。
12 護理對策
121 對照組患者進行婦科手術術前術后常規的護理干預,主要包括術前的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術后的簡單藥物干預和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更全面、細致、有針對性的護理,具體如下。
122 心理護理 在術前與患者進行親切交談,觀察組患者均患有不同類型的腫瘤,患者容易對自己的病癥產生恐慌等消極心理,這不利于患者病情的穩定。因此,在手術前醫護人員應當積極認真的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多與患者進行交流,開導患者的消極心理并給予他們一定安慰和信心,幫助患者全身心放松擁有愉快心情,以保證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2]。
123 早期觀察 所有患者在手術后的10~15 d內,詢問患者下肢是否出現疼痛,觀察皮膚顏色是否變深,只要呈現為青紫色,有淤血,表皮溫度上升到405℃左右,阻礙了下肢血液的正常流動;另外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水泡和水腫等情況。觀察患者有沒有出現呼吸急促,心痛,胸悶等肺栓塞癥狀。
124 溫度控制 患者手術后無法自由活動,保持時間太長可能會麻木。護理人員要定期給患者按摩。為維持室內溫度的穩定,本實驗患者均安排在空調室內,室溫在23℃左右。下肢采用濕熱敷,一般控制在39°左右,促進血液循環,來減輕患者的疼痛。持續護理15 d,觀察患者手術處是否疼痛感消失,皮膚是否恢復正常。
125 護理 全麻患者清醒后需改變,可以給患者墊柔軟的枕頭,2~3 h內抬高床頭大約20°,4 h左右抬高至30°~35°之間,5 h以后抬高至45°,此外,協助患者每隔15 h翻身一次,適當做按摩。
126 早期活動 患者手術后半月內鼓勵和提倡患者進行早期鍛煉,主要是屈伸踝關節的運動,2 h可以進行15次左右的踝泵運動,伸縮小腿肌肉,促進下肢靜脈血液的循環流動。
127 穿刺護理 對患者進行穿刺時,不能在手術處穿刺,挑選上肢靜脈的分支進行穿刺,這樣可避免下肢的疼痛,也保證了藥物能進入體內。穿刺力度控制適中,最好是以30°中速穿刺,進針要穩,不能發抖或者撤出,拔出針管后,用酒精棉球輕輕按壓,時間不能太長。對于經常穿刺的患者要選擇不同部位穿刺,以免同一部位腫脹。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經過一系列護理后,護理效果顯著,觀察組出現深靜脈血栓的例數為2例,并發率為833%,主要表現為下肢顏色變化,水腫,有疼痛感,對照組的并發率為375%,兩組患者的并發率有顯著差異。見表1。
3 討論
31 本次研究發現經過一系列護理預防婦科手術后的深靜脈血栓有顯著的效果,大大降低了深靜脈溶栓并發率,沒有出現死亡的案例,說明以上的護理是具有臨床意義的。患者的
康復不僅取決于合適的治療方案,醫護人員的悉心護理也是不可忽視的。從各種角度觀察和護理下肢手術患者能盡量避免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因此,預防并發癥是重要的課題[3]。本研究給相關患者如下建議:第一,患者麻醉恢復后,可能患處會比較疼痛,但是要忍住,并堅持肌肉的拉伸運動,或者腿部的抬升運動,或者有護理人員協助運動,每天堅持1 h,可分成幾次完成。第二,雖然空調環境下,室溫很適宜,但不能一直臥床,要定時更換,促進各部位血液循環以免出現痙攣抽筋等癥狀[4]。15 d后最好下床活動,在家人或護理人員的幫助下慢慢行走,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破壞患處的組織。第三,保證水等流動液體的攝入量,既保證體內水分的充足,也可以清通腸胃,以此促進排尿排便的通暢。觀察尿液的顏色,如有異常或出血癥狀,趕緊通知醫生。第四,患病期間不允許吸煙,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的心態,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早日恢復健康。
32 術前對患者和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中提及通過早期的活動可以促進血液回流,減少靜脈血栓[5],本院專門制定了一套足踝運動操,具體操作如下:雙腿平分,盡力勾腳尖,使腳尖朝向自己,逐漸讓足與小腿保持平衡,然后向下踩,使小腿肌肉緊張,繃直,然后讓小腿與足成平角,最好保持5°,時間越長越好,重復幾次,以此達到小腿肌肉的持續收縮,保證深靜脈血液的流通。這項足踝運動法效果明顯,在臨床中常常運用。
綜上所述,對婦科手術患者進行早期觀察后,根據不同的反應采用合適的心理護理、病情觀察、穿刺護理、護理、下肢主動和被動活動、早期的活動等各方面的護理,有效預防婦科手術患者的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降低了并發率和死亡率,減少了醫患糾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的下肢的健康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倪維多,劉艷,孫麗. 婦科患者手術后形成深靜脈血栓護理體會.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 3(19): 167168
[2] 劉海濤,孫愛香. 婦科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條件分析及護理. 中國實用醫藥,2013(3): 200201
[3] 蔣潔,葛永勤. 護理干預在預防婦科惡性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 9(12): 7172
術前的護理最重要的莫過于解除其心理上負擔,我們應該主動的與患者交談,了解其心理狀態。特別是有關患者對手術的一些看法、擔心的問題,護士要根據其問題一一給予解釋,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幫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狀態迎接手術。剩下的術前準備如術前常規檢查、皮膚準備、陰道準備、腸道準備就可順利進行。
1.1 術前要使子宮切除者了解術后不再出現月經,卵巢切除的患者也會出現停經、潮熱、陰道分泌物減少等癥狀。即使保留一側卵巢,也會因術中影響卵巢血運,暫時性引起性激素水平波動而出現停經。癥狀嚴重者,可在醫師指導下接受雌激素補充治療以緩解癥狀。
1.2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手術名稱及過程,解釋術前準備的內容及各項準備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必要的檢查程序等,包括將如何接受檢查,可能出現的不適感覺。使患者了解術后所處的環境狀況,當患者自手術室來到恢復室時,可能需要繼續靜脈輸液、必要時吸氧,留置引流管或周巍有監護設施等。
1.3 認真做好術前合并癥的處理,例如貧血、營養不良等內科合并癥的治療,糾正患者的身心狀況。同時,認真進行預防術后并發癥的宣傳指導工作,包括床上使用便器,術后需做的深呼吸、咳嗽、翻身、收縮和放松四肢肌肉的運動等。并要求患者在指導、練習后獨立重復完成,直至確定患者完全掌握為止。上述內容同樣希望家屬了解,以便協助、督促患者執行。
1.4 老年患者各重要臟器趨于老化,修復能力降低,耐受性差。術前應全面評估,并進行必要的處理,為手術創造條件。
1.5 術前營養狀況直接影響術后康復過程,護士要注意指導患者攝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及低脂肪全營養飲食。尤其老年人,常因牙齒缺失、松動、咀嚼困難而影響消化及營養攝入,需與營養師共同協商調整飲食結構,安排合理的食譜,以保證機體處于術前最佳的營養狀況。研究資料表明,術前接受過指導,并有充分心理準備,表現鎮靜的受術者,更能忍受麻醉的誘導,而且較少出現術后惡心、嘔吐及其他并發癥。
2 手術后的護理
從手術結束到患者基本恢復健康,這一階段稱為手術后期。手術后期的觀察護理是患者疾病恢復的關鍵。那么我們應該采取各種措施減輕患者的痛苦,密切觀察并記錄病情的變化,及時的發現問題并一一解決,同時要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幫助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健康。對于婦科來說,手術后的患者最常存在的護理問題有以下方面:①疼痛,一般術后4~6 h后,患者多會出現切口疼痛難忍,根據病情可以相應的給予止痛治療,同時還可以根據婦科這一特殊的女性群體,分析其疼痛的程度、耐受力,分散其注意力,減少病區的噪音,集中各項護理操作,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修養條件;②活動,術后的患者因為體質減弱、婦科患者的特殊特點、刀口的疼痛等。活動明顯的受到影響;③婦科手術后需禁食,一般等排氣后才能進食,手術后當天應臥床休息,病情允許時,應指導患者盡早進行床上活動,以增加腸蠕動,防止腸粘連,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切口愈合,活動時,告之患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折疊扭曲或脫出,保持引流通暢,術后寒顫多由麻醉作用所致,會隨麻醉作用消失而消失,一般給予加蓋被褥,放置熱水袋等保暖措施可以消除,術后1~2 d傷口疼痛后可以緩解,術后排尿困難可指導患者聽流水聲,輕輕按摩下腹部,熱敷下腹部等方法,刺激膀胱括約肌收縮引起排尿意識。護士應該耐心的為患者講解術后盡早活動的意義,幫助、督促患者早下床活動,使其身心能夠盡快的得到恢復。
3 出院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