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直疝護理診斷匯總十篇

時間:2023-05-31 15:02: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腹股溝直疝護理診斷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腹股溝直疝護理診斷

篇(1)

文獻報道[1,2],腹外疝住院手術的老年男性中,合并BPH慢性尿潴留高達12%,如不治療BPH,僅行腹股溝疝修補術,腹股溝疝再次復發率很高。采用前列腺汽化術的同時行腹股溝疝修補術,避免了2次麻醉風險和手術打擊,且有損傷小,術后恢復快及住院時間短優點。2007年3月~2009年6月對73例老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溝疝患者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汽化術的同時行腹股溝疝修補術,現將護理方法介紹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73例,均以進行性排尿困難就診,年齡57~76歲,平均74.5歲,其中斜疝56例,直疝17例;單側斜疝51例,單側直疝12例,雙側斜疝5例,雙側直疝5例。經B超、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直腸指檢、尿動力學檢查診斷為BPH,Ⅱ度增生54例,Ⅲ度增生19例。術前最大尿流率<10ml/秒,所有患者殘余尿量>100ml。合并心腦血管疾病39例,高血壓18例,慢性咳嗽8例,糖尿病6例,習慣性便秘3例。

方法:根據患者術前檢查結果治療并發癥,直到能耐受手術。在持續硬膜外阻滯麻醉成功后,取平臥位,先行疝環填充式腹股溝疝修補術,后改膀胱截石位,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汽化術。

結 果

本組全部治愈出院,無手術死亡和切口感染,術后發生陰囊積液1例,經穿刺抽液后治愈。術后隨訪6~24個月無復發病例。

護 理

術前教育及心理指導:BPH并腹股溝疝的患者均為老年,且經藥物治療時間長、效果差,因此對治療缺乏信心,尤其要同時進行2個手術,因此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顧慮。在進行手術前,了解患者整個治療過程中最擔心的問題,入院后即向其詳細介紹手術的方法、步驟、注意事項和治療后可能出現的不適癥狀以及聯合的優點,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積極配合治療。

術前準備:①術前配血,備皮;術前晚、術日晨用0.2%肥皂水灌腸;術前8小時禁食4小時禁飲。②患者年齡偏大,合并癥多,應做好術前準備,吸煙者戒煙2周;嚴重慢支、肺部感染應霧化吸入,應用抗菌素控制感染;高血壓者應將血壓控制在正常或略高范圍,心衰者首先糾正心功能。③要在術前練習床上排尿,術后懂得使用自我誘導排尿法,包括聽流水聲、熱敷膀胱、自我按摩等。術前1天常規做好皮膚準備,沐浴。備皮時既要剃凈術區毛發,又要避免劃破皮膚。剃毛后應用肥皂水洗凈,更換衣褲。

術后護理:①病情觀察:前列腺增生并腹股溝疝患者多為老年, 術后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常規給予霧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咳嗽。保持膝關節彎曲并適當墊高,以松弛腹壁。采用翻身、按摩等方法著重預防患者產生壓瘡。②保持膀胱沖洗通暢:手術完畢將患者送回病房,連接持續膀胱沖洗三通管,保持通暢。根據引流液顏色調速,經常巡視病房,防止管道扭曲,觀察引流管有無血凝塊,并及時給予沖洗,保持患者情緒穩定,避免緊張,防止膀胱痙攣,前列腺術后約60%的患者發生膀胱痙攣性疼痛[3],必要時可用鎮靜劑。③預防感染:手術要嚴格無菌操作,手術部位徹底消毒,會用碘伏消毒;術中拿取補片一定要用器械夾取,減少可能污染的機會;術后切口常規沙袋壓迫4~6小時,觀察有無切口疼痛、出血、紅腫,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潔干燥,及時換藥,防止切口感染。需要2次/日用酒精棉球清理尿道周圍,保持相關部位清潔。同時還要勤更換尿袋,以防逆行感染。此外,便后需對周圍進行清潔。④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綜合征(TURPS)是泌尿外科治療前列腺增生TURP獨有最嚴重的并發癥,患者可在幾小時內出現煩躁、惡心、嘔吐、血壓波動,甚至抽搐、昏迷,嚴重者出現肺水腫、心力衰竭等,死亡率0.6%~1.6%[4]。護理措施包括:減少沖洗液的吸收。術中灌洗液應選擇無導電離子的等張或稍低張溶液,如葡萄糖溶液等。術后患者回病房確保引流通暢,防止因引流不暢而增加膀朧壓力,從而增加沖洗液的吸收。

出院宣教:2周內盡量避免腹內壓升高,不做舉重運動等活動,2周后可以參加體力勞動,但時間應控制在0.5小時之內。多進食蔬菜及含纖維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防止感冒和咳嗽,如有排尿困難、尿線變細及血尿應及時來院就診。

參考文獻

1 譚家湘.處理老年人腹股溝疝的體會[J].實用外科雜志,1999,9(9):132-133.

篇(2)

Efficacy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inguinal hernia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total peritoneal hernia repair

FAN Yue-xiu LIAO Qiu-mei FAN Hui-qin HU Xian-ya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Fog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Fogang 511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icacy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inguinal hernia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total 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EP),and the influence on serum level of C-reactive protein (CRP).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with 41 cases in each group,all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E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with routine nursing car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The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off-bed activity time,length of hospital stays,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complication,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serum CR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off-bed activity time,length of hospital stays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12,24 h after operation,the level of serum CRP in two groups were all increased,an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opera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Clinical nursing pathway;Laparoscopic;Total peritoneal hernia repair;Inguinal hernia

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特定患群的一種住院護理模式,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接診時診斷、檢查、用藥、護理、治療、活動、飲食指導、教育以及出院指導等為縱軸,根據需要給予相應干預措施,為患者提供一套系統、標準、連續且針對性強的護理措施,增強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利于患者康復[1-2]。腹股溝疝是普外科常見疾病之一,調查顯示其發病率約為3.6%[3]。Meta分析顯示,在腹股溝疝修補術臨床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獲得的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4]。本組研究選取接受腹股溝疝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EP)的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和常規護理進行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并擬行TEP的腹股溝疝患者8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1例。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57~68歲,平均(60.62±8.85)歲;體重62~66 kg,平均(64.17±8.05)kg;類型:直疝11例,斜疝30例;位置:左側疝17例,右側疝15例,雙側疝9例。觀察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58~69歲,平均(60.33±8.71)歲;體重:61~67 kg,平均(63.83±8.12)kg;類型:直疝10例,斜疝31例;位置:左側疝16例,右側疝16例,雙側疝9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得到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診斷標準

根據《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4年版)》[5]制定。

1.3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腹股溝疝及相關診斷標準者;②年齡20~70歲;③首次發生腹股溝疝者;④患者或患者家屬知情,且簽署同意協議者。排除標準:①伴心、肝、腎等嚴重功能不全者;②精神病者;③急診手術者;④依從性差者。

1.4治療方法

1.4.1 TEP 常規全身麻醉,臍下做―個長約1.5 cm的縱行切口,在腹直肌前鞘的中間位置縱行切開,逐步分離至腹直肌后鞘,再分離腹直肌后鞘間隙;建立人工氣腹,置入Trocar和腹腔鏡,推鏡法游離腹膜外間隙直達恥骨聯合,在臍與恥骨聯合間處置入5 mm Trocar;分離髂窩間隙(Brogos間隙)和恥骨膀胱間隙(Retzius間隙),顯露恥骨梳韌帶、恥骨結節等,斜疝鈍性將疝囊從精索分離,直疝將疝囊和腹壁剝離,用5 mm Hemlok夾閉后橫斷疝囊,自內環口及其后方的精索血管和輸精管分離5~6 cm,使精索完全腹壁化;常規置入巴德3D補片,將內環口和直疝三角覆蓋后逐層關閉腹腔。

1.4.2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術前囑患者清淡飲食、禁食、禁飲,術前晚清理腸道。術前至少戒煙2周,對已出現者應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囑患者清潔身體,尤其是臍部清潔,術前30 min 常規備皮。術后頭偏向一側,去枕平臥6 h,低流量持續吸氧,術后6 h內禁食,術后6 h后予流食,術后2 d后逐漸正常飲食。對術后出現便秘、疼痛等并發癥者給予相應護理,并針對性處理。在整個圍術期,護理人員需全程監測,做好記錄,尤其對切口是否出現不良反應等。

1.4.3觀察組 采取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干預[6]。①術前。對患者行入院評估,遵醫囑予以相應級別護理;發放疾病健康手冊,使患者了解診治和手術方式;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建立良好醫護患關系,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增強信心;按醫囑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和手術準備;術前1 d根據手術通知單行術前訪視,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生理狀態,講述手術配合注意事項等;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或反饋給醫生。②術中。調整手術室溫度為22~25℃和濕度為50%~60%;安慰和鼓勵患者,以緩解其不安、焦慮等不良心理;根據手術情況保持患者舒適,全麻后注意保護雙眼。③術后。用溫鹽水擦拭皮膚、穿衣等,取低枕平臥位,術后6 h半坐臥位,適當進食、下床活動;密切觀察切口癥狀如出血、感染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對癥處理;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宣教,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鼓勵其早期恢復鍛煉、防止下肢深靜脈栓塞等并發癥。④出院指導。囑患者出院后注意切口護理,盡量減少出汗和避免沾水,出?F不適應立即就診;囑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暢。

1.5觀察指標

兩組治療3周后進行檢測指標和療效分析。①觀察兩組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恢復時間。②觀察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③兩組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參照相關文獻[7]自擬《護理質量滿意度調查表》,采取問卷調查形式對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愛傷觀念、護理操作水平、解釋的合理性、基礎護理、健康教育等問題進行評分,每個問題按非常滿意、滿意、可以接受、不滿意4級評分,滿分100分。非常滿意為100分,滿意為≥80分,可以接受為50~79分,不滿意為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以及術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兩組患者血清中CRP水平的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血清中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24 h兩組患者的血清中CRP水平有所提高,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4 兩組血清中CRP水平的比較(mg/L,x±s)

與同組術前比較,aP

3討論

腹股溝疝是臨床普外科常見病,治療不及時易導致多種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產生威脅[8]。目前,臨床治療腹股溝疝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包括傳統開放術、無張力疝修補術以及腹腔鏡疝修補術[9-10]。臨床實踐顯示,腹腔鏡疝修補術是腹股溝疝常用術式,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后疼痛輕及恢復快等優點,其中TEP的技術路線合理性更佳、療效更好,已成為當前腹股溝疝的首選手術療法[11]。然而,常規腹股溝疝TEP術后患者易合并多種并發癥,如血腫、慢性疼痛不適及少數血管和內臟損傷等[12]。

臨床護理路徑是依據特定患者群體而設定的一種新的診療護理模式[13]。該護理模式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診斷、用藥、日常護理、飲食指導以及出院計劃等為縱軸,使各項護理工作有序進行,提高了護理的準確性,促進了患者術后的康復[14]。多項研究顯示[15-16],在腹股溝疝圍術期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可縮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和降低住院費用,提高健康教育效果,進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利于患者康復。

篇(3)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 年2 月2015 年3 月在本院行腹腔鏡下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的患者142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1 例。觀察組腹股溝斜疝者43 例,直疝者28 例,年齡40 ~85 歲,平均( 64. 9 7. 8) 歲,男39 例,女32 例; 其中伴發糖尿病23 例,伴發高血壓15 例,伴有慢性支氣管炎12 例,存在前列腺增生11 例,伴有慢性便秘10 例。對照組腹股溝斜疝45 例,直疝26例,年齡41 ~ 86 歲,平均( 65. 1 8. 3) 歲,男41例,女30 例; 伴有糖尿病25 例,伴有高血壓16例,伴有慢性支氣管炎11 例,伴有前列腺增生12例,伴有慢性便秘7 例。納入標準: ① 入組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 ② 患者認知功能正常,能夠進行有效功能; ③ 腹股溝疝無崁頓及絞窄; ④入組患者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報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 ① 伴有其他重大器質性器官疾病者; ② 伴有神經或精神性疾病者。2 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例,病情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均不顯著(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前后均采用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心理護理,術后對癥護理,同時進行健康教育,并在出院后給予健康指導。

1. 2. 2 觀察組: 基于FTS 護理理念的護理模式,主要包括入院時護理、住院期間護理及出院后的跟蹤護理。

① 入院時護理: 患者入院后盡快安排其與主治醫師、護士及科室主要成員見面,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為后期方便溝通,促進治療奠定基礎; 此外,還需安排專人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區環境、陪護制度、作息制度,一方面可方便患者及家屬在住院治療期間生活的方便,另一方面還有助于緩解患者緊張情緒; 有針對性的向患者介紹腹股溝疝的高危因素,幫助患者糾正不良生活習慣; 此外,還應針對患者存在的支氣管炎,慢性便秘等并發癥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

② 住院期間護理: 多數患者術前存在恐慌、焦慮等不良心理,因此在術前應安排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多向患者傳達治療經驗,消除患者顧慮,以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此外,由于腹壓升高作為腹股溝發生、復發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在術前有必要對可能造成其升高的多種因素進行合理控制以降低風險; 同時使患者盡早適應在床上進行排便以利于術后的護理,并指導患者練習,術前1 天開始食用流質食物以降低術后便秘或腹脹的風險,同時進行清潔灌腸,降低術后腹內壓升高的風險; 手術進行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選擇合適的; 在手術過程中責任護士應在離患者不遠的位置進行言語安慰和鼓勵以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同時術中密切監視生命體征變化做好應急處理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手術完成后在患者清醒之前保持去枕平臥位,術后約6h,待患者蘇醒后保持半臥位,配合給予持續的低流量氧氣吸入; 膝下墊軟物,并保持髖膝關節略屈,避免疝修補處組織頓開和牽拉痛; 在術后12h 可以進食流質食物,第2 天開始進食纖維蔬菜、水果、粗糧并適度增加飲水; 同時指導患者術后適當活動,一般6 ~ 12 h 可下床活動,活動時需密切關注敷料滲出,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或護理人員進行處理。

③ 出院后護理: 出院后患者以恢復為主,囑咐患者出院后腹帶半年以上,同時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活動,以免造成復發; 注意預防會對腹股溝疝康復產生不利影響的原發疾病的發生,如糖尿病、慢性便秘以及前列腺增生; 囑咐患者日常飲食中適當增加維生素、粗纖維。同時安排醫護人員每2 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每1 ~ 2 個月進行1 次上門隨訪,共隨訪1 年,隨訪內容包括用藥、飲食、運動等情況。

1. 3 觀察指標

腹脹判定標準患者自感無腹脹即為無腹脹; 患者有輕微腹脹感,但切口不脹痛為輕度腹脹; 患者有腹脹感、腹部膨隆,切口脹痛但忍可耐受為中度脹痛; 患者有強烈腹脹感,腹部膨隆,切口劇烈脹痛無法忍受為重度脹痛。監測患者術后胃腸蠕動開始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開始進食時間和排氣時間等。記錄2 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和疼痛時間。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對2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 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 珋x 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有序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 0. 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2 組手術及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疼痛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疼痛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但差異并不顯著( P 0. 05)。

2. 2 2 組患者胃腸功能比較觀察組患者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胃腸蠕動開始時間均較對照組短( P 0. 05) 。

3 討論

篇(4)

12手術方法全部55例患者均急診行手術治療,根據術中探查結果,如小腸嵌頓尚未絞窄壞死,則可將其送回腹腔,行疝囊高位結扎加疝修補術。如小腸證實有壞死,則切除該段腸管,并進行一期吻合,因手術區污染,在高位結扎疝囊后,一般不宜做疝修補術,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補失敗。絞窄的內容物如系大網膜,可予以切除。2結果本組55例,其中小腸部分切除18例(327%),大網膜部分切除8例(145%),疝囊高位結扎17例(309%),疝囊高位結扎加疝修補術38例(691%)。除1例嚴重肺部感染死亡外均痊愈出院,術后隨訪1~3年無復發。3討論嵌頓性腹股溝疝是外科急腹癥之一,常見于老年人。當疝內容物長時間不能還納時,可發生絞窄壞死、腹膜炎,嚴重者可導致死亡。老年人常伴慢性肺部疾病及胃腸功能減退,易誘發疝的嵌頓,加之老年人腹股溝區肌肉腱膜組織有不同程度的松弛和萎縮,疝囊頸部相對較寬,張力小,疝內容物易被擠入疝囊而發生嵌頓[1]。嵌頓性腹外疝絕大多數有疝病史,腫塊突出體表不能回納,伴有絞痛,腫塊有壓痛,一般來說診斷并不困難,嵌頓性疝多伴有腸梗阻癥狀,臨床上容易誤為單純性腸梗阻。因此在遇到老年腸梗阻患者時除注意腹部體癥及肛檢外,還必須檢查腹股溝部是否有腫塊存在,以便及早診療。因此對老年患者更要認真采集病史與體檢,認真分析病情。對急性腸梗阻診斷,尤其老年婦女更應常規檢查腹股溝區域,以免遺漏絞窄疝釀成后患。老年嵌頓性腹股溝斜疝和股疝的處理,筆者不主張采取手法復位,急診手術解除梗阻,防止疝內容物發生壞死是比較確切治療方法,因為老年人疝病史長,疝環口長期受內容物磨擦,引起增厚,形成瘢痕樣改變,使疝環口失去彈性,疝內容物與疝囊多有粘連,難以回復,且老年人腹壁退行性變,腹壁薄弱缺損擴大,易引起較多疝內容物突出。一旦腹內壓增高突入于疝囊的內容物會過多,超出疝環口擴張度,疝環口緊縮,壓迫疝內容物使之不能回納,形成嵌頓性疝。嵌頓后腸管擴張,腸內容物沒有回轉余地,用力按壓易引起腸穿孔,這就增加病情復雜性,因此嵌頓性疝原則上主張手術治療。在臨床上只有極少數患者經手法按壓還納無并發癥。對于合并有冠心病的老年嵌頓患者,應禁止手法復位,以免誘發心臟性猝死。術中發現腸管穿孔或是紫黑色有腥臭味,即應行腸切除或外置,在剪開內環口的同時,快速阻斷系膜血運,以免毒素入血,誘發或加重休克。凡對疝內容物存活力判斷不清者,寧可及早切除存活希望少的疝內容物,切不可抱有僥幸心理,盲目將疝內容物還納。另外,對急性絞窄疝中擴張的腸曲即使無壞死,也應先作原位減壓后再行還納,以促進腸曲的血運,腸蠕動的恢復及減少腹脹。老年人術后應早期床上活動,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患者年齡大,多有不同程度動脈硬化,血脂、血液黏度增加以及血液有形成分的變化,易發生栓塞。但本組患者采取早期活動,未發現栓塞情況。避免術后大便干燥,可給予潤腸藥物如石蠟油,以減少腹壓增加。同時注意其他并發疾病的治療。肺部感染是腹部手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老年人由于年齡增長,免疫力降低,各組織系統器官老化,肺功能減退,常伴有原發或基礎疾病存在,極易患肺部感染[2],由于嵌頓疝一經確診應急診手術,術前無法進行呼吸道準備和改善呼吸狀況,所以,術后盡早采取預見性護理是防止或減輕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術后常規預防性霧化吸入,正確拍背,在濕化的同時輔助拍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必要時留取痰標本,送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以便早期合理選用抗生素。參 考 文 獻

篇(5)

[關鍵詞] 腹股溝斜疝;無張力疝修補術;針對性護理;觀察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3(a)-0143-03

Study on Postoperative Nursing of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 in Treatment of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LI Cui-lian

Department of Surgery, Shey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 224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argeted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treated with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admitte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targeted nursing after oper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after operation, after discharge,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and complic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recurrence of hernia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6-month follow-up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nursing qua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55.7±7.4)points vs (48.3±5.6)points], in addition, the complication rate after opera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10.0%, 3.3% vs 33.3%, 20.0%)(P

[Key words]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 Targeted nursing; observation

腹股溝疝屬普外科多發病,相關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正常人群腹股溝疝的發病率約為1‰~5‰,其中,腹股溝斜疝患者數約占腹股溝疝總患者數的95%[1]。手術是治療腹股溝斜疝的主要手段,近年來,無張力疝修補術因其并發癥率低、復發率低等特點,已經取代傳統疝修補術成為腹股溝斜疝的首選治療方法。相關報道指出,無張力疝修補術術后1月內的疝復發率

1 資料c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腹股溝斜疝患者60例。納入條件:經視診、觸診及咳嗽沖擊試驗檢查,研究對象的臨床癥狀及表現符合腹股溝疝的臨床診斷標準;均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右側腹股溝斜疝;所選患者均接受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及住院護理。排除拒絕參與試驗者;出院后隨訪時間不足6個月及合并惡性腫瘤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0例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術后給予針對性護理,該組男26例,女4例;年齡43~73歲,平均(55.8±4.7)歲;病程0.5~18.0年,平均(2.1±0.7)年;合并糖尿病3例,慢性支氣管炎2例。對照組30例術后給予常規護理,該組男27例,女3例;年齡42~74歲,平均(55.6±3.8)歲;病程0.4~15.0年,平均(2.0±0.5)年;合并糖尿病2例、慢性支氣管炎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具體手術步驟包括:實施麻醉,作腹股溝斜切口,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環,暴露疝囊,置入補片,縫合精索孔的遠端裂口完成人工內環,復位精索等[5],并在術后分別按照如下要求給予護理。

(1)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包括日常生活護理、基礎護理、術后觀察、通風消毒、清潔病房等內容。

(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如下針對性護理措施。①強化術后觀察、訪視。術后48 h,護士應對患者進行密切的監護,密切觀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壓、體溫、精神狀態、排尿、大便情況;應注意保暖、保證排尿及大便通暢[6-7]。②針對性切口護理。無張力疝修補術后患者切口容易出現疼痛、出血甚至感染情況;首先,應對護士進行護理技巧及要點的培訓,要求護士每日至少對切口及周圍皮膚消毒及清潔1次;其次,應加強患者宣教,囑患者翻身時應注意保護切口,指導患者如何控制咳嗽力度、如何有效排痰,以免肺部感染及震裂切口[8];術后12~24 h內對患者切口實施沙袋壓迫止血,并密切觀察患者切口狀態,保證敷料始終處于干燥、清潔狀態;③針對性飲食護理。術后6~12 h內患者可攝入流質、半流質食物,術后24 h可進普食;護士應充分尊重患者飲食習慣,在清淡、易消化、高維生素、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基礎上,幫助患者制定個性化飲食計劃,以促進患者康復。④針對性心理干預及健康指導。護士應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主動與患者溝通,采取傾聽法、轉移法等干預方法緩解患者壓力及不良情緒,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及治療依從度[10];在出院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自我護理方法,囑患者在出現便秘、切口不適等情況下,應及時返院復查。

1.3 評價指標

(1)護理質量評分:參照圍術期護理質量考核、評分標準,在出院時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評價其護理質量情況,問卷內容包括病情觀察及并發癥預防(20分)、病房維護及管理(20分)、護理操作及技巧(20分),優秀:51~60分;良好:40~50分;尚可:35~39分;未達標:

(2)并發癥率: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的尿潴留、切口疼痛、出血及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事件,并發癥應參照患者主訴、醫師觀察及檢查結果作出綜合判斷。

(3)疝復發率:患者出院6個月后,囑患者返院復查,具體檢查項目包括影像學檢查、觸診、視診、手法回納、咳嗽沖擊試驗等,若患者主訴癥狀符合腹股溝疝診斷標準,并經B超、X線平片等影像學檢查結果證實出現腹股溝斜疝,則確定為疝復發。腹股溝疝一般符合如下B超影像學特點:①筋膜缺損;②腹壓增加后疝囊突出、直徑增大;③疝囊內有蠕動腸袢;④依據疝口位置、疝囊突出路徑、腹壁血管與疝囊的位置關系可區分直疝或斜疝[11]。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該研究涉及資料經K-S檢驗符合正態分布,計數資料表示為[n(%)],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x±s),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對比情況,觀察組病情觀察及并發癥預防、護理操作及技巧、病房維護及管理3個分項及總體護理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圍術期并發癥率對比

兩組患者圍術期并發癥情況,觀察組并發癥率為10.0%,顯著低于對照組33.3%(P

2.3 兩組疝復發率對比

兩組患者在術后均活6個月隨訪,其中觀察組疝復發率為3.3%(1/30),對照組疝復發率為20.0%(6/30),觀察組的疝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043,P=0.044

3 討論

腹股溝斜疝是腹股溝疝的最常見類型,該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12]。無張力疝修補術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腹股溝斜疝治療術式,該術式具有適應性好、手術簡單、安全性高、疝復發率低、術后恢復快等優點[13];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無張力疝修補術術后尿潴留、切口疼痛等并發癥一直居高不下,且該術式中、遠期復發率也不盡理想 [14]。因此,如何通過針對性、個體化的護理干預減低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并發癥及復發率,對確保手術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在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對患者施以強化術后觀察及訪視、針對性切口護理、針對性飲食護理、針對性心理干預及健康指導,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總評分相關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在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對患者施以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術后康復、提高護理質量、降低疝復發率及并發癥率,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馬志文. 老年患者腹股溝斜疝腔鏡修補術與傳統無張力修補術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4, 17(5):399-401.

[2] 陳飛鵬. 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80例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臨床研究, 2014, 27(2):177-178.

[3] 宮煥松, 鄭維波, 羅菲. 無張力修補術治療86例腹股溝斜疝的臨床效果分析[J]. 安徽醫藥, 2014,18(1):138-139.

[4] 劉登國. 經腹膜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復發性腹股溝疝的效果觀察[J]. 中國衛生產業,2013(23):12-13.

[5] 吳荔, 田政球. 高齡腹股溝疝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行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護理干預[J].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6, 10(5):390-392.

[6] 謝芳珍.全程護理干預模式在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行疝環充填式無張力補片修補術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 49(18):2229-2231.

[7] 周舟.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對比[J]. t學信息,2015,28(4).

[8] 趙旭. 三種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臨床中的應用研究[J]. 山西醫藥雜志, 2016, 45(18):2179-2180.

[9] Droeser RA, Dell-Kuster S, Kurmann A,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Lichtenstein's operation versus mesh plug repair for inguinal hernia[J]. Annals of Surgery, 2014, 259(5):966-972.

[10] Jeroukhimov I, Wiser I, Karasic E, et al. Reduced postoperative chronic pain after tension-free inguinal hernia repair using absorbable sutures: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014, 218(1):102-107.

[11] 劉彬. 標準化李金斯坦無張力疝修補術在基層醫院應用分析[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4, 37(14):66-68.

[12] 劉艷英. 腹股溝斜疝行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術后護理探討[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3):220.

[13] Tarchi P, Cosola D, Germani P, et al. Self-adhesive mesh for Lichtenstein inguinal hernia repair. Experience of a single center[J]. Minerva Chirurgica, 2014, 69(3):167-176.

篇(6)

1997~2011年收治腹股溝疝與闌尾炎同臺手術患者23例,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23例,男19例,女4例,年齡8~62歲,其中斜疝17例,直疝6例。無闌尾炎癥狀6例,有闌尾炎癥狀者17例,其中單純性闌尾炎12例,化膿性闌尾炎5例,同臺手術取1個切口7例,2個切口16例。

1個切口手術者合并切口感染較高,2個切口手術者合并腸梗阻較高,見表1。

例1:患者,62歲。2008年5月13日以“陣發性右下腹疼痛2天”為主訴入院。既往患右側腹股溝疝3年,未治療。體檢:T 37.8℃,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志清,精神差,急性病容,痛苦貌。自主,查體合作。全身皮膚黏膜無蒼白,淺表淋巴結不大。心肺正常。腹部平軟,未觸及包塊,右下腹麥氏點壓痛明顯,無反跳痛,結腸充氣試驗陽性,肝脾肋下未觸及,腸鳴音正常。右側腹股溝區外環口增大,站立位右側腹股溝區有約4.0cm×3.0cm大小突出腫塊,質軟,無壓痛,可達陰囊,平臥位,該塊消失,。手指緊壓腹股溝管深環,立位咳嗽時腫塊不能出現,移去手指后復現。陰囊透光實驗陰性。血分析:WBC 12.3×10.9/L,N 87×10.9/L,L 16×10.9/L,RBC 4.3×10.12/L,HB 130g/L。尿分析正常。腹部B超:肝、膽、脾、腎未見異常,心電圖正常。入院診斷:1急性闌尾炎;2右側腹股溝斜疝。患者及家屬要求同臺手術。硬外麻成功后,先行右斜疝疝囊高位結扎修補術,再取右下腹麥氏切口行單純性闌尾切除術。麻醉滿意,手術順利,共約2小時。術中出血約60ml,患者清醒返回病房。給予心電監護,禁食水,臥床休息,鹽袋壓迫疝切口6小時,應用頭孢曲松鈉針輸液、支持及對癥治療。術后3天一直未下床,床上排尿正常,生命體征平穩,切口無滲出,腸鳴音一直未聞及,陰囊輕度腫脹。術后4天,出現惡心,無嘔吐,輕度腹痛,全腹腹脹均勻,腹部膨隆明顯,未見腸型,叩診呈鼓音,叩擊無移動性濁音,未聞及腸鳴音。查鉀、鈉、氯、鈣正常。考慮麻痹性腸梗阻。囑其下床活動量加大,腹部熱敷,胃腸減壓,復方大承氣湯低位灌腸,排出幾枚干便后,腹脹仍無明顯緩解。術后5天給予胃復安針20mg,1次/日肌注,腸鳴音開始恢復,腹脹減輕。術后6天,肛管排氣,腹脹消失,開始進流質飲食。術后10天痊愈出院。

結果

23例同臺手術患者,有術后并發癥14例(60.87%),說明兩種疾病同臺手術,易出現的術后并發癥幾率較高,常見的并發癥有:切口感染、腹膜炎、腸梗阻、疝復發等。有并發癥者多數恢復時間長、痛苦大、甚至需2次手術。

討論

腹外疝與闌尾炎在臨床上能否同臺手術,衛生部外科學教材上一直無明確顯示,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有手術者同臺設施兩種手術,有手術者不主張同臺手術,兩種意見一直有爭議。

腹外疝是無菌手術,闌尾炎為有菌手術,同臺手術交叉感染幾率較大,易導致切口感染和腹膜炎,疝手術區域一旦感染,腹壁強度降低,導致疝復發率較高。如同對絞窄性疝,凡施行腸切除術吻合術的患者,因手術區污染,在高位結扎疝囊后,一般不宜做疝修補術,以免因感染而導致修補術失敗是同理。

兩種手術術后護理措施要求不同,臨床工作處置上有矛盾。1區別:疝術后當天要求取平臥位,膝下墊一軟枕,使髖關節微屈,以松弛腹股溝切口的張力和減少腹腔內壓力、利于手術修補部位及切口的愈合,同時減輕切口滲血腫脹和疼痛。同時因陰囊位置較低,早期立位滲血滲液易積聚于陰囊,而出現陰囊積血腫脹,疝術后第2天可改為半臥位。闌尾炎手術,血壓平穩后即可采取半臥位。2活動區別:傳統疝術后,一般要求患者3~6天離床活動,必須在床上靜養3天。對年老體弱,復發疝,絞窄疝,巨大疝術后臥床時間可延長至術后10天。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患者,可以早期離床活動除外。而闌尾炎術后多鼓勵患者早期床上或床下活動,促進腸蠕動恢復,防止術后腸粘連等。3飲食時間區別:疝術后一般6~12小時若無惡心,嘔吐,可進流食,次日可進軟食或普食,絞窄性疝行腸切除吻合術者除外。而闌尾炎術后1~2天要求禁食,靜脈輸液,待腸鳴音恢復,排氣后方可進飲食。

腹股溝疝與闌尾炎的手術均為臨床上常見的一般手術,因同臺手術術后出現的并發癥幾率大而造成不必要的問題和風險,故主張原則上兩種手術不能同臺,可以分別分期手術,以保證手術質量和安全。

篇(7)

除了爸爸媽媽所普遍了解的術后靜養常識以外,我們通過3個寶寶常見的外科手術來學習如何做好術后的家庭護理。

先天性巨結腸根治術

先天性巨結腸是兒外科最常見的消化道畸形之一,以便秘為特點,病變腸段神經節細胞缺失,發生率較高,約1:5000,男孩稍高于女孩,有家族性發病傾向。

實例:

林林出生體重正常,是個白白胖胖的小男孩,但是自出生后,父母發現林林大便次數很少,量也只有一點點。眼看林林就要滿月了,林林卻越來越不肯吃奶,臉上的肉也越來越少,肚子卻越來越大,大便幾乎沒有,家里人用開塞露幫林林通過幾次,每次都拉很多便便,爸爸媽媽終于覺得不對勁,決定帶林林去醫院查查。

醫生診斷為先天性巨結腸,馬上辦入院手續,需要入院做一系列檢查并灌腸,為以后的手術準備。手術順利進行后林林就能自己大便了。

小知識

先天性巨結腸表現為間斷或進行性腹脹、排便困難,嚴重時出現不全腸梗阻表現,長時間不能正常進食又導致水電解質失衡,合并腸炎后會發生局部及全身感染中毒性癥狀,甚至出現巨結腸危象,延誤治療的話會因劇烈腹脹造成腸穿孔、腹膜炎、敗血癥,病情會迅速惡化,最終死亡。

該手術后特別護理事項:

1.手術后不能馬上給寶寶進食,要禁食,給胃腸減壓,等腸蠕動恢復正常后,從少量飲水到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7天后才可以正常飲食。

2.寶寶清醒后,讓他仰臥,兩腿分開略外展,適當地涂上護臀膏,以防止紅臀。

3.填塞的油紗布如果自行脫落,不必緊張,保持肛周的清潔,可以用凡士林涂在處,防止肛周皮膚破損感染。

4.培養寶寶定時大便的習慣,定期來院隨訪。

腹股溝疝手術

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其中絕大多數為腹股溝斜疝,男孩多于女孩,并以右側多見。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皆以全身麻醉,采高位結扎方法,手術安全且時間不長。

實例:

康康今年1歲,平時活潑好動,很討人喜歡,最近天氣忽冷忽熱,康康又流涕、又咳嗽。有一天康康媽媽在給兒子換尿布時發現寶寶右面的陰囊腫了好大一塊摸起來軟軟的,向上托一托,感覺好像變小了一點,康康好像也沒感覺,一切活動跟平時一樣,康康媽媽趕緊抱著康康去醫院檢查。

醫生診斷寶寶得的是斜疝,像康康這樣年紀寶寶得的斜疝很少自愈,且隨時可能發生嵌頓,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手術年齡以6~12個月大為宜,反復嵌頓的孩子不受年齡限制。就這樣康康接受了斜疝手術,手術很成功,第二天康康就出院了。

該手術后特別護理事項:

1.手術后1周內,應盡量讓寶寶平臥,盡量減少下床活動的時間。手術后1個月內盡量避免劇烈運動。手術后3個月內不宜讓寶寶劇烈活動,以免增加腹股溝疝復發的可能,安排好休息,3個月后可逐漸增加活動量。

2.斜疝的手術切口都在下腹部,極易被尿液污染,還在用尿布的寶寶要特別注意。稍大的寶寶則會因膠布過敏或創口癢而用手抓搔創口,引起創口出血或污染。因此要注意保持創口干凈。手術后的一周內盡量不要洗澡,在拆線的1~2天后方可洗澡。醫用膠水會自行退去,即使有部分剝離也無需除去。

3.注意保暖,以防上呼吸道感染而引發咳嗽,如果寶寶咳嗽了應及時治療。咳嗽時可以用手按壓寶寶的創口部位,以減少局部壓力,避免局部修補處裂開。有任何異常,如傷口紅腫等,都應立即回醫院就診。

4.手術后要適當增加營養,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

包莖環切術

包莖,即包皮口狹小,使包皮不能翻轉,從而不能暴露頭。治療包莖的唯一途徑就是施行包皮環切術。這個手術一般不需住院,手術的危險性較小。包皮環切術是開放手術,其目的是通過手術讓頭徹底暴露出來,這樣就不會因為留死角而導致感染。

實例:

“醫生,我們家寶寶的小又紅又腫,我該怎么辦?”今年夏天,明明媽媽帶著2歲的明明來到了小兒泌尿外科。接診醫生體格檢查時發現:明明的包皮口狹小,包皮不能翻轉,從而不能暴露頭。

醫生診斷為“包莖”。先天性包莖會發生在每個正常的新生男寶寶身上,出生時寶寶的包皮與頭()之間黏連,到3~4歲時,由于及的生長,,大部分孩子的包皮可自行向上退縮,外翻包皮可顯露。但有一部分寶寶包皮口非常狹小,甚至到青春期包皮都不能退縮,妨礙甚至整個發育。像明明這樣的情況就要接受手術,即包皮環切術。順利接受手術后,過了2天,明明媽媽又領著明明來到了醫院:“醫生,我們兒子的小頭是露出來了,可怎么還是那么又紅又腫啊?他還老要抓,是不是感染了?”醫生解釋:“手術后可能出現部不適,這是正常現象。一般過一周左右這種感覺就可逐漸消失。多數的包莖手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僅需局部外敷軟膏預防傷口感染即可。”

該手術后特別護理事項:

1.手術后寶寶會因為疼痛不敢排尿,家長要鼓勵他及時排尿,以免發生尿潴留。排尿時要避免弄濕敷料,可以用清潔柔軟的棉片擋在尿道口和敷料之間。如不小心被尿液浸濕,最好到醫院做創面清潔換藥。

2.根據醫囑每日或隔日更換敷料。如發生出血不止,可以看見鮮血從紗布滴出,說明有小動靜脈未結扎穩妥,需馬上到醫院就診,采取相應措施。手術后7天應到門診復診,進行手術傷口拆線。

3.手術后最好休息1~2天,可以臥床休息。盡量少走動,以防手術后活動出血。手術后一個月內避免外傷。

4.飲食宜清淡,少吃刺激性食物。穿寬松的內褲,減少對頭的摩擦。

TIPS:非典型醫學護理法

篇(8)

小兒疝氣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病癥,其發病原因主要與嬰幼兒的哭鬧及兒童的劇烈運動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現腹脹、腹痛、消化不良及腹股溝疼痛等,若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將會嚴重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對該疾病主要采用手術方案進行治療,以往臨床上常用的傳統方案存在切口較長、創傷大及復發率高等問題,故明顯限制了其臨床使用[2]。為了分析小切口手術方案在疝氣患兒臨床治療中的價值,本次研究抽取2008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接診的患小兒疝氣的60例患兒進行臨床研究,給予該方案進行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抽取2008年5月~2015年5月月間我院接診的患小兒疝氣的60例患兒進行臨床研究,入選標準:①均經臨床診斷及相關的臨床檢查明確診斷為小兒疝氣;②均無手術禁忌癥;③患兒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過隨機數字列表法將本組60例患兒隨機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患兒19例,女患兒11例;年齡9~11歲,平均(4.21±0.81)歲;其中直疝13例,斜疝17例。對照組患兒中,男患兒18例,女患兒12例;年齡6~10歲,平均(3.81±0.72)歲;其中直疝12例,斜疝18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基線資料上對比,存在臨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治療組 治療組患兒采用小切口手術方案治療,具體措施包括:給予全身麻醉,取仰臥位,將腹股溝皮下環上弧形皺紋皮膚切開,逐層切開至精索顯露,且繼續向上延續,至發現外環口。尋找閃現,并對其進行分離至頸部,將疝囊壁打開少許,且采用小剪刀行鈍性分離。橫向切斷游離的疝囊壁,至內環口位置,使其完全和周圍的組織分開。給予1號絲線雙重結扎患兒的疝囊頸部,并將多余的疝囊切除,然后對和精索進行復位。

1.2.2對照組 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方案治療,具體包括:給予全身麻醉,仰臥位,常規消毒手術部位。于皮橫紋下作一長約2.5cm的橫向切口,對皮下組織進行分離,至精索完全顯露。將疝囊縱向切開后進行游離分剝,給予1號線結扎疝囊頸部,止血,且對、精索進行復位,將傷口縫合后,給予干凈紗布覆蓋。兩組患兒術后均常規給予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及對比兩組患兒的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納入SPSS20.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分別采用χ2比較法與t檢驗法對本次研究中的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率)和計量資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進行對比分析,則表示差異顯著(P

2 結果

治療組患兒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與住院天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小兒疝氣是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疾病,調查顯示,其發病率約占小兒總數的1.0%~4.0%,且在男性兒童中的發病率相對較高,該疾病患兒發病初期通常不具有明顯的癥狀,而隨著病情的進展,疝氣腫塊會逐漸降低,會使患兒產生腹脹、腹痛、消化不良及腹股溝疼痛等癥狀[3,4]。以往臨床上采用的傳統手術方案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因其切口較長、創傷較大,術后易復發,并發癥發生率高,明顯影響了患兒的術后恢復。因此,如何采用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對疝氣患兒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是目前臨床上重點關注的問題[5]。

近年來,小切口手術方案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愈加廣泛,其在疝氣患兒治療中的療效已獲臨床的廣泛認可。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小切口手術方法對患兒臟器造成的損傷較小,且具有手術切口短、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及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已基本替代了傳統方案成為疝氣患兒治療的首選方案[6]。本次研究結果亦顯示,治療組患兒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與住院天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陳曉琳.438例小兒疝氣手術前后的觀察和護理體會[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9):1128-1129.

[2]廖躍武.微型腹腔鏡治療小兒疝氣120例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11,28(8):1598-1599.

[3]駱小芳.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療效對比[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7):1066-1067.

篇(9)

中圖分類號 R62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8-0146-02

胃腸疝氣是指人體的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的間隙、缺損或薄弱部位進入另一部位,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多發于胃腸部位,有直疝、斜疝、股疝等多種,其形成多與患者的體質有關。常見療法為修補手術,近年來疝補片修補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該手術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證率和復發率低。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1-12月在患者知情同意情況下對收治的部分胃腸疝氣患者應用疝補片修補術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試驗研究對象為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1-12月胃腸疝氣患者1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胃腸疝氣診療指南》中普通病例的診斷標準,均已排除肺功能障礙、先天性心臟病、肝功能不全、慢性肝炎以及血液系統的疾病,均無手術禁忌證和下腹部手術后粘連[2]。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補片組89例患者中,男48例,女41例;平均年齡(53.01±9.71)歲;病程1~33年;斜疝71例,直疝11例,股疝7例;疝分型方面,I型11例,Ⅱ型16例,Ⅲ型58例,Ⅳ型4例。傳統組89患者中,男51例,女38例;平均年齡(53.94±9.79)歲,病程2~23年;斜疝64例,直疝14例,股疝11例;疝分型方面,Ⅰ型10例,Ⅱ型14例,Ⅲ型57例;Ⅳ型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均給予常規補液和抗生素抗感染處理,并按照衛生部疝氣臨床路徑給予常規換藥等臨床護理[2]。補片組行疝補片修補術,手術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進行,患者取仰臥位,從腹股溝內側選擇切口,對造口處消毒后,切入腹股溝管后游離精索,尋找疝囊,高位游離頸部至暴露腹膜前脂防,某些過大的應先橫斷,將疝翼逆行還納腹腔,將備好的充填物充填到疝環處,外瓣與疝環平齊,外瓣邊緣與腹橫筋膜縫合用連發釘合器固定數針,再于精索后方置入另-平片,覆于直疝和斜疝的缺損部位加固腹股溝管后壁。傳統組患者根據疝氣類型選擇合適的的疝修補術,用已經缺損的組織進行修復,將聯合腱拉攏縫合到腹股溝韌帶上。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手術均由同一組醫護人員負責,術后隨訪一年,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一年內復發率等數據。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補片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傳統組(P

3 討論

胃腸疝氣是一種常見的人體外科疾病,多因咳嗽、噴嚏、用力排尿、腹部過肥、用力排便、婦女妊娠、小兒過度啼哭、老年腹壁強度退行性變等使腹腔內產生負壓[3],導致腹腔內的氣壓增大,迫使腹腔內小腸、盲腸、膀胱等游離臟器見孔就鉆,脫離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點或缺損、孔隙進入另一部位[4]。疝氣多發于老年人與少兒人群,治療如果不及時會引起局部脹痛,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便秘、腹脹等癥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小腸腫脹缺血而發生壞死,引發膿毒血癥,威脅生命,且長期不治療的疝氣還會對患者的生育產生一定的影響。

疝補片修補術是一種新興的治療腹外疝手術方法,手術需要借助聚丙烯材料等人工編織合成的補片,可以極大地避免將不同結構的解剖層次強行拉攏縫合造成的張力。補片具備良好的抗拉力和抗折疊性能,方便水分的滲入與組織長進[5],置入體內后數分鐘后即可與組織發生黏合固定,且術后可長期保留在體內,相容性良好,抗感染能力較強,異物反應極少。該術式操作簡單、患者創傷小[6],手術在硬膜外麻醉下30 min~1 h即可完成,患者術后痛苦輕微,通常在術后1 h左右可進食,5~15 h后可下地活動,術后一周左右即可出院,術后的總復發率低。

本研究數據顯示,疝補片修補術和傳統疝修補術都是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的胃腸疝氣修補方法,但應用疝補片修補術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近期復發率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傳統組。由此可見,應用疝補片修補術治療胃腸疝氣,患者創傷更小,手術方便快捷,恢復更快,安全可靠,術后并發癥少,復發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姚國良,姚琪遠,陳浩,等.腹腔鏡巨大切口疝修補術47例[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5(2):21-23.

[2]梁偉潮,朱應昌.完全腹膜外疝補片修補術、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與開放式傳統疝修補術臨床應用的對照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20):487-490.

[3]殷紅專,閆兆鵬,蘇琪,等.腹腔鏡造口旁疝補片修補的臨床應用[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12,16(2):149-151.

[4]丁國飛,田文,馬冰,等.腹腔鏡造口旁疝補片修補術的臨床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9):43-45.

篇(10)

不手術有潛在危險

進入疝囊里的腹腔臟器為疝內容物,小兒疝氣內容物大多為小腸,少數為盲腸、大網膜和膀胱。疝內容物能出能回,尤其在安靜或睡眠時,疝內容物可回納腹腔,這稱為可復性疝:如疝內容物不能自行回納腹腔,稱為嵌頓性疝;如嵌頓時間長,疝內容物發生壞死,稱為絞窄性疝。男孩疝發生嵌頓時,附近的精索血管受壓,影響的血液供應,輕者逐漸萎縮,嚴重者可發生壞死。最近的研究發現,即使可復性疝,疝內容物也影響血供。’陰囊里溫度比體內溫度低1攝氏度,這有利于發育。鞘膜積液時泡在腹腔液里,這一長期高溫也會影響發育。

自愈的可能性很小

小兒小腸氣在生后6個月內,有2%~4%的孩子小腸氣可能不治自愈;6個月至1歲時,僅0.1%的孩子小腸氣可能不治自愈。在這段時間,小腸氣嵌頓頻頻發生,如延誤或處理不當,則后果嚴重。家長切莫把小腸氣自愈的期望值定得太高。

選擇何種治療方法和何時手術

小兒小腸氣的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類。手術治療有傳統的鞘狀突高位結扎術和經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傳統的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是治療小兒小腸氣的經典術式,并發癥少、復發率低。但不要以為會開刀的醫生都能做小兒小腸氣手術。孩子有了病,家長不要亂投醫,由小兒科醫生做手術更使人放心。可復性疝的手術不受年齡限制,但要根據各個醫院開展小兒外科麻醉、手術和護理經驗而定,一般在6個月至1歲后手術為宜。嵌頓性疝應到醫院就診,切莫自己擠壓,由醫生決定手法復位還是手術復位。手法復位成功者,3天后做擇期手術,以免反復嵌頓。近年來已開展經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在有條件的醫院可開展這一技術。

上一篇: 智能化檔案建設 下一篇: 特殊教育學校德育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AV永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日本中文字幕一二区视频 |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 一级一黄免费视频在线看 | 五月丁香婷中文 | 久久99情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