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物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7 16:31: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生物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物生物論文

篇(1)

1.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由于課外實驗是在課堂之外進行的,所以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器材使用、實驗對象管理、實驗現象觀察和實驗結果分析、整理等環節均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需要學生獨立解決,所以與課堂實驗相比,課外實驗更能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2.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課堂實驗由于受時間、空間、人數、器材等的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為減少,而課外實驗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學生家庭中進行,或者天地較為廣闊,或者參與實驗人數較少,再加上實驗延續時間較長,所用器材一般簡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3.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許多課外實驗均為探索性實驗,如初中生物第一冊(上)中的“看看種子怎樣萌發和長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長”“觀察葉色與光照有沒有關系”“看看水分沿著莖的什么部分上升”等。這些實驗需時較長,無法在課堂實驗中完成,所以安排為課外實驗。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通過動手操作、管理,親自觀察、記錄,并且動腦筋去比較、分析和思考,不僅獲取了新的知識,而且學會了探求新知識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便逐步養成了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創造能力。

4.課外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

生物學知識和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許多課外實驗的進行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變成自己的本領,掌握一定的技術及實際工作能力。如通過開展“向日葵人工輔助授粉”“植物營養繁殖的操作”等課外實驗,學生不僅印證和掌握了有關知識,而且還學會了人工授粉、扦插、壓條和嫁接等實用技術,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5.課外實驗有利于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

篇(2)

二、充分發掘地方生物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篇(3)

《獸醫生物制品學》實驗課程改革

篇(4)

 

菠蘿(Ananas comosus),鳳梨科,鳳梨屬多年生草本果樹植物[1],原產巴西,為熱帶多年生草本植物,16世紀時傳入中國生物論文, 有70多個品種,嶺南四大名果之一。菠蘿含有大量的果糖,葡萄糖,維生素A、B、C,磷,檸檬酸和蛋白酶等營養物質。其果味甘性溫,具有解暑止渴、消食止瀉之功,為夏令醫食兼優的時令佳果。另外,菠蘿皮中富含菠蘿酶,有豐富的藥用價值,據國外專家20多年實驗,長期食用菠蘿皮,心腦血管生物論文,糖尿病發病率顯著降低,并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以及各種分子標記技術不斷出現,使得植物遺傳分析研究得以迅速發展,其中以SSR標記在植物遺傳研究上應用最為廣泛。隨著測序技術成本的降低,GenBank中大量的植物EST數據為SSR分子標記的開發提供了新的途徑[2]中國學術期刊網。EST-SSR除具一般SSR分子標記特點外,還有信息量大,通用性好,開發簡單、快捷、成本低等[3]的特殊優勢。目前許多作物如西瓜[4]、蘋果[5]、香菇[6]、甘蔗[7]已開發大量的EST-SSR,并應用于遺傳作圖、遺傳多樣性[8]等研究上,但在菠蘿栽培種上至今尚未見從EST中開發SSR的相關報道。

本研究對現有菠蘿EST中SSR信息進行全面分析,以明確菠蘿EST-SSR發生頻率和特點,為進一步建立EST-SSR標記并探索其在菠蘿研究中的遺傳作圖、育種材料評價、品種鑒定等的應用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采集菠蘿幼嫩的葉片于-20℃保存。

1.2 菠蘿EST的獲得及EST-SSR序列查找

從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的植物基因組數據庫(ncbi.nlm.nih.gov/genomes/PLANTS/PlantList.html)共搜索到5659條菠蘿的EST序列。應用Websat(wsmartins.net/websat/)在線程序搜索EST-SSR。搜索的標準為: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五核苷酸和六核苷酸重復序列的重復次數分別大于或等于9、6、5、4和3。

1.3 EST-SSR引物設計

利用Primer Premier 3.0在線程序對包含有SSR的EST設計引物生物論文,引物設計的原則為EST序列長度大于100 bp,SSR序列的開始和結束位置分別距5'和3'端不少于20 bp。引物設計的主要參數為:引物長18~27bp,最適為22bp;引物退火溫度Tm值57~60℃,上游與下游引物的Tm值相差±1℃;PCR預期產物長100~400bp;盡量避免引物二聚體,發夾結構和錯配等。按重復類型的比例挑選30對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成。

1.4 EST數據冗余分析

利用VecScreen(ncbi.nlm.nih.gov/VecScreen)及RepeatMasker(repeatmasker.org)去除載體污染和重復序列,對于那些能設計出引物的EST序列,最后通過Tm值和引物序列比對進一步刪除冗余序列。

1.5 DNA提取

采用改良CTAB法[9]提取菠蘿的基因組DNA中國學術期刊網。

1.6 PCR擴增、電泳檢測

PCR反應體系(25μl):10×buffer 2.5μl,Mg2+ 25mmol/L 1.5μl, dNTP10mmol/L 0.5μl,引物100μmol/L1μl,Taq酶5.0U 0.2μl,模板DNA 20ng/μl 3μl。

反應程序為:94℃預變性5分鐘,94℃變性30秒,51℃退火40秒生物論文,72℃延伸50秒,38個循環,72℃終延伸7分鐘,8℃保存。

PCR產物用6%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進行分離檢測,120 V電壓電泳1.5 h后,采用銀染法染色,BIO-RAD Gel Doc2000凝膠成像系統中成像。

1.7 SSR位點的功能分析

對篩選出的SSR提取其所在的基因序列,概念性翻譯成蛋白質序列后,利用Blastp比對,提取相似性最高的序列注釋信息,作為SSR靶向基因的功能注釋,并對SSR位點的注釋信息進行分類。

2 結果與分析

2.1 菠蘿EST-SSR的頻率和分布密度

在5 659條EST序列中,經過篩選共發現SSR序列636個生物論文,占整個EST數據庫的11.24%,表明菠蘿中的EST-SSR十分豐富。經計算去除冗余后的菠蘿EST序列總長約為4.7×106bp,菠蘿SSR分布密度為平均7.39 kb EST就存在一條SSR(表1),并且不同重復類型的平均距離有明顯差異,EST-SSR出現頻率越高其平均距離則越小。菠蘿EST-SSR中含有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

苷酸、五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復的序列分別占EST數據庫中發現SSR序列總數的42.61%(271/636)、29.25%(186/636)、3.46%(22/636)、4.56%(29/636)、20.13%(128/636)(表1),說明菠蘿EST-SSR的優勢重復單元為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和六核苷酸,三者共占EST-SSR總數的91.98%。其中二核苷酸重復的出現頻率(42.92%)明顯高于其他類型,三核苷酸(28.93%)和六核苷酸(20.13%)重復的出現頻率也相對較高。重復類型為四核苷酸、五核苷酸的重復所占的比例比較小,只占總SSR的8.02%。

表 1 菠蘿中EST-SSR的數量、比例、出現頻率與平均距離

Table 1Number,Proprotion,frequency and mean distance of EST-SSR inpineapple

 

重復類型

Repeat type

SSR數量

Number of SSR

所占總SSR比例/%

Proprotion in all SSRs

出現頻率/%

Frequency

平均距離/kb

Mean distance

    二核苷酸Dinucleotide

271

42.61%

4.79%

17.34

  三核苷酸

Trinucleotide

186

29.25%

3.29%

25.27

  四核苷酸

Tetranucleotide

22

3.46%

0.39%

213.64

  五核苷酸

Pentanucleotide

29

4.56%

0.51%

162.07

  六核苷酸

Hexanucleotide

128

20.13%

2.26%

36.72

  總計Total

636

100%

篇(5)

雖然在生物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給出的案例是個別案例,但是這個案例中蘊含著這一類案例的共性,通過對這一個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一類事物中存在的共性,使學生從中學習到對類似事物的分析方法,達到舉一反三的作用.所以生物教師在案例的選擇上,不能隨意選擇,要選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案例,選擇的案例可以是正面的、積極的,也可以是負面的、消極的.

2.針對性.

生物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法,要根據本次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來選擇合適的案例,同時還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合適的案例,對待初一的學生要選擇難度較小的案例,對待初三的學生可以選擇難度大一點的案例.

3.實效性.

在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中,生物教師在應用之前,就必須對案例教學應用要實現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中根據規劃進行,盡可能地發揮案例教學的效果,使案例教學目標成功實現.

4.科學性.

教師選擇的案例要是科學、真實的.隨著網絡的發展,各種信息匯集,但這些信息有真有假,教師在選擇過程中,要重視選擇案例的真實性.其五,教育性.生物學習中教學案例法的應用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在案例的選擇上要重視發揮案例的教育作用,盡量選擇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具有積極作用的案例.

二、案例教案的編寫

1.去粗取精,突出重點

生物教學案例首先要突出主題,教師在編寫案例時,需要將實例進行適當的加工,圍繞教學目標,將案例中與教學無關的部分剔除,使之簡化與細化,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題的特定的內容,使之與教學要求相符合,并把其中關鍵性的細節描述清楚,突出重點.例如,在編寫“胰島素的調節作用”這一課的案例時,由于相關案例眾多,就需要教師圍繞胰島素的調節作用這個重點將案例素材進行簡化與細化.

2.合理整合,提高效率

不同的案例有其側重點,因此,在生物案例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各種零散的案例進行合理的整合,使之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例如,在學習“環境污染與保護”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環境污染的現狀的實例與各種保護環境措施的實例進行整合,使學生對全球環境污染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了解生活中各種保護環境的方法,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三、案例教學的實施

1.展示案例,提出問題

教師可以通過紙質、口頭敘述、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示各種案例,在展示的案例之后,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的方法與技巧,讓學生調動多個感覺器官來閱讀案例,在學生閱讀了案例之后,教師從中提出問題或者讓學生自己從中提出問題或者教師通過自己的問題引出學生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生物知識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針對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2.分析、討論生物案例

教師在給出生物案例之后,要引導學生對案例所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通過本案例,我們還可以聯想到哪些類似的生物知識,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后,選取其中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下面巡視,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鼓勵那些不積極參與或者不敢發表自己見解的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還可以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個人分析,先讓學生做好個人準備,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后,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個人分析,個人分析的方式最好是在容易的案例中進行,對于較難的案例分析,最好是小組合作探究買也可以是個人準備,然后再在小組中交流,盡量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通過小組的一起努力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就能夠逐漸找到分析案例的規律與方法,也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總結和評價案例

在通過個人分析、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解決了案例中涉及的問題之后,生物教師還要重視對案例的總結與評價環節,對案例的總結與評價環節可分為三個方面:對案例本身的總結與評價、對學生討論過程的總結與評價、對案例中包含的生物知識進行總結與評價.在總結與評價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善于發現學生言語中的亮點,并給與表揚,對其中的不足之處給予糾正意見,學生總結與評價完之后,教師針對學生的言論給予指正與補充,并將學生的言論進行總結,使之系統化.通過讓學生自己總結與評價,可以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篇(6)

 

南華松葉蜂 Diprion nanhuaensisxiao 從1989年發現以來,在平壩華山松種子園發生局部性為害。為確保1800余畝種子園的華山松健壯生長,對該蟲進行了觀察及防治試驗,現將1989年至2006年近20年觀察結果初報如下:

一、形態特征

成蟲:雌蟲體長8.5-10.8毫米,翅展20-22毫米,體粗壯黑色,頭部黑色具刻點,觸角22節,鞭節由2.0個小節組成,呈鋸齒狀,漸向端部尖細,單眼黑色有光澤,中胸盾片具刻點,有一對犁板黑色斑,小盾片黑色亦具刻點。中胸盾片前兩側下方,底部前自后頭,后至前翅肩角下,前足基本處為黃白色,腹部1-2節背,腹板及節3腹節腹板黃白色,前足基節、脛節、中足脛節端部及后足轉節色淡,其它部分均黑色。

雄蟲:體長5.8-6.2毫米,翅展15-16毫米生物論文,體狹小黑色,觸角22節,鞭節由20個小節組成,端部第3節至基部第二節呈雙櫛齒狀,內櫛齒短,外櫛齒長。

卵:長園筒形,長1.5毫米,寬0.5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待孵化前色深。

幼蟲:初孵幼蟲頭黃褐色,胴部灰白色,頭大于體寬,二齡幼蟲頭褐色,胴部灰白色,頭與體等寬至體寬大于頭寬,三齡幼蟲頭黑色,胸足第一、二節基半部及三、四節褐色,其余部分灰白色,背線、氣門上線褐色明顯,體表有褐色刺毛,四至五齡幼蟲,第二、三胸節由4個小環節組成,且第一小環節均為黑色,肛節背板前半部黑色,背線及氣門上線黑色。(見表1)

表1 各齡幼蟲體長及頭寬

 

蟲齡

體長(mm)

頭寬(mm)

幅度

平均

幅度

平均

1

2.1-4.2

3.1

0.5-0.6

0.55

2

4.0-12.0

8.0

0.7-0.8

0.75

3

10.0-16.0

13.0

1.2-1.4

1.30

4

14.0-24.0

19.0

1.5-1.7

1.60

5

23.0-26.0

篇(7)

二、數學模型的構建

數學模型看似和生物課程間沒有任何聯系,學生也很難想象數學模型的構建對于生物教學的輔助效果.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師對于課本知識的挖掘不夠深入,對于數學模型的應用缺乏靈活性.對于生物課本中的有些知識點,數學模型的構建能夠發揮積極的教學輔助功效,能夠增進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體會.高中生物課程中涉及一些并不復雜的運算,對于這類知識點數學計算并不是難點,然而,找到正確的數學模型卻是問題解決的突破口.因此,在知識講解以及日常訓練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數學模型構建能力,要讓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有更透徹的體會,并且能夠熟練地應用數學模型來解答實際問題.高中生物課程中的很多難點知識都可通過數學模型來化解,如酵母菌呼吸作用過程中隨氧濃度變化所釋放的CO2與吸收的O2之間的變化特點、恒定溫度條件下測某植物隨光照強度變化所釋放或吸收的CO2、種群的“J”型增長與“S”型增長、單因子因素與多因子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構建數學模型,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也使學生認識到在生物學中有許多現象和規律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示,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善于借助具體問題的講解來培養學生的模型構建能力,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這也是讓學生更好地應對各種難點問題的一種能力訓練.

三、物理模型的構建

物理模型的構建是生物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模型構建形式.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就是以圖畫或者圖表的形式來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讓學生意識到相關知識點間的聯系,并且讓學生形成更為完善的知識架構.物理模型的構建適用于較為復雜、知識點密集的教學內容.這樣的內容通常是教學中的難點,而物理模型的構建則能夠很大程度幫助教師突破這些教學難點,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知識點間的關聯.以圖畫形式構建物理模型相當普遍,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轉錄與翻譯、噬菌體侵染細菌等過程模型,各種細胞器結構的靜態模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等.通過多次模型的構建,學生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凡遇抽象的結構或過程,都會嘗試用簡易的圖畫幫助理解、思考.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識圖能力極為重要.圖表是生物科學研究成果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所以在生物高考中經常會看到考查學生讀圖、識圖、析圖和繪圖能力的各種試題.正是因為如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深化對于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這不僅能夠為知識教學提供輔助,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篇(8)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化抽象為具體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可以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有趣。比如,講到“形形的生物”這部分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生物,如遷徙的候鳥、矯健的獵豹、顯微鏡下的大腸桿菌、五彩斑斕的貝殼、含苞待放的郁金香、堅韌不拔的小草等,使學生在有限的空間中,觀察到了地球上形形的生物,也使他們感受到生物學的魅力。

三、重視生物科學史,以情動人

生物科學史雖然不屬于生物學基本概念、規律的范疇,但是能夠幫助學生體會科學家的偉大,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激勵學生探索科學。如達爾文、哈維、沃森、克里克、林奈等科學家的故事可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研究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光輝事業,每一個偉大的發現都伴隨著科學家無數的汗水和心血,科學能夠改變世界,值得我們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四、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這時,可以抓住機會,在生物課堂上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現新課程提倡的三維目標之一“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比如,在講到“人在生物圈中的義務”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擴充一些關于我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的內容,并通過資料、數據等使學生明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保護環境的緊迫性。由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引導學生為了國家的發展、為了子孫后代,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學生在生物學習中形成的社會責任感,反過來也會促進學生學習生物。

篇(9)

二、在生物教學實踐中,注意將生物科學史與教材中的科學探究欄目相結合

在生物教材中,為了增加課堂知識容量,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所以教材中就出現了很多關于教學研究的內容。但是,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因為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更多的教師把教學的關注點放在了知識的講授上,這樣就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新課程的理念是基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切實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這就意味著新課改下的生物學科教學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和素養,這就需要了解學科的發展及其本質,生物科學史就能夠滿足這方面的要求。例如,在關于細胞學說的建立和細胞學說的發展中,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些重要的思想。人類在探索細胞的三百多年的歷史中,經歷了許多挑戰、困難與困惑以及在探究過程的中收獲與喜悅。正是細胞學說的建立與發現,使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上,有了巨大的飛躍。因此,恩格斯曾把能量轉換與守恒、進化論、細胞學說,并列為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所有這些,對于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無疑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在生物教學實踐中,注意將生物科學史與生物科學的價值觀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又是科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在生物科學史的教育中,應注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創造出切實可行的,能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培養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有關酶的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酶的發現,研究及在有關酶的研究活動所取得的進展中,充分貫徹科學價值觀的思想。酶的發現,最早源于十九世紀歐洲的釀酒業的發展。在十九世紀未,歐洲盛行的葡萄酒工業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葡萄酒工業的發展,那就是當時釀出的葡萄酒,常常莫名奇妙地變質發酸。當時的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巴斯德提出,葡萄酒變質發酸,是由于所釀出的葡萄酒中,酵母菌的存在,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下,葡萄酒中的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的,也正是酵母菌的存在,使酒精進一步氧化生成了乙酸,因而使釀出的葡萄酒,在較長時間的存放后,會變質發酸。然而,李比希卻堅持認為,引起發酵的,并不是酵母菌,而是由其分泌的某些物質,并且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菌細胞死亡后,才能發揮作用。這兩種觀點,曾在當時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最終結束這種爭論的,是畢希納。他從酵母菌細胞中成功地提取了一種液體,并且發現,他從酵母菌細胞中提取的這種液體,能夠像活的酵母菌細胞一樣,完成發酵任務,畢希納把從酵母菌細胞中提取的這種液體稱為釀酶。因為畢希納的這一成就,他榮獲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然而,酶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在當時,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又過了將近二十余年,薩姆納與諾思羅普分別提取了一系列酶,并證明它們都是蛋白質。1946年,二人因為在研究酶的本質上的巨大貢獻,而共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篇(10)

二、有效利用多媒體,增大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容量

1.合理引入課外觀察活動內容,增強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有一部分內容需要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但由于受到教學時間、教學地點的限制,很多教師并沒有機會組織學生去觀察,這樣便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所學知識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生活中的內容通過錄像導入到課堂課件中,從而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更加全面地了解相關生物知識。例如,在講授“草履蟲的形態結構”這節內容時,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到野外池塘去采集標本,再進行模擬實驗觀察。而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草履蟲的生活習性、體型狀態,以及生活排泄、消化、呼吸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制作成豐富的Flas課件,然后再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進行播放演示,最后再提出問題進行總結。這樣,有利于加大生物課堂教學容量,激發學生觀察草履蟲的興趣,達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應用互聯網技術,豐富生物教學內容目前,初中生物課本中的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生物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學生想全面了解人體結構、生物習性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因此,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不斷豐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內容。一方面,通過多方比較選擇、組合并加以利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搜集生物學、生物細胞相關的生物信息,然后將其制作成動畫或者PPT,從而有效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直接將網上的信息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的《動物世界》欄目,讓學生觀看動物世界中獅子的日常生活,然后再對學生講解獅子的生活習性和適應性;或者安排學生去網上搜集各種動物的捕食畫面并觀看,讓學生明白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因此,合理應用多媒體,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從而達到寓學于樂的目的。

上一篇: 審計獨立性畢業論文 下一篇: 博士生結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91密拍 | 性欲福利视频网网站 | 在线视频亚洲一线 |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