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營養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3 15:04: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植物營養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植物營養學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0-0097-02

高校《植物營養學》的教學內容包括植物營養的基本原理和肥料的種類、性質、施用等[1,2],要求學生在對植物營養學科有較全面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施肥達到改善植物生長環境,實現增產、增質和培肥地力的目的。《植物營養學》與農業生產實際密切聯系,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核心骨干課程,目前四川農業大學開設該門課程的專業還有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等,每年修讀人數接近300人,影響面較大。

四川農業大學自20世紀50年代起開設《植物營養學》(《農業化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但同時也存在教學內容陳舊、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脫節、考試形式較單一等問題。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農林院校培養出更多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為提高《植物營養學》教學質量和效果,筆者對該課程采取了優化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改革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優化教學內容

1.1 拓展學科知識領域 將學科最新成就和發展趨勢納入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知識面,開拓其學術視野,也為其后續課程學習打好基礎。例如,在氮肥施用對環境的影響中,介紹了2014年9月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的研究論文《Producing more grain with lower environmental costs》[3]。該文報道了課題組通過5年時間全國三大糧食作物主產區布設的大樣本的田間實證結果,發現采取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可使小麥、水稻、玉米平均單產分別達到8.9t/hm2、8.5t/hm2、14.2t/hm2,實現了97%~99%的最高產量,同時大幅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環境代價,從而實現增產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通過以上論文的介紹,使學生對于化肥合理施用對糧食安全、保障環境及人類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1.2 整合理論課教學內容 《植物營養學》是《植物生理學》和《土壤學》的后續課程,其內容與前兩門課程雖有銜接但其著重點卻大不相同,在目前學時有限的前提下,整合教學內容,避免重復講授,突出教學重點,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對提高教學質量是大有裨益的。經與相關任課老師溝通后,本門課程主要調整了以下理論課教學內容:(1)各必需礦質營養元素的含量與分布、營養功能、吸收和同化途徑、失調的癥狀等調整至相關肥料之前講授,讓學生從元素功能、在土壤中的轉化到相關肥料更加系統、完整地學習,掌握更加牢固。碳氫氧及有益元素因與作物施肥關系不甚密切,且在《植物生理學》中已有相關介紹,故主要讓學生自學,僅在其他章節講述中列舉某些元素,如硅對禾本科尤其是水稻、鈷對豆科植物的營養作用;(2)“源-庫關系與產量”因《植物生理學》已講授,本課程不贅述。“礦質營養與品質的關系”調整至各元素生理功能之后講解;(3)《植物生理學》涉及少量植物營養元素失調的癥狀,此知識點在本課程學習中卻是重點,尤其是一些代表作物典型缺素癥,如水稻缺鋅“坐蔸”,蘋果缺鈣的“苦痘病”,油菜缺硼的“花而不實”,玉米缺磷的“紫苗病”等,因其是植物營養診斷的重要方法之一,故為《植物營養學》教學中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內容;(4)《土壤學》已講授各礦質養分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態及遷移轉化機理,《植物營養學》無須重復講述,而是重點講授肥料在土壤中的轉化過程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法;(5)對于沒有學過《遺傳學》的農資專業來說,“植物營養性狀的遺傳學特性”比較晦澀難懂,故本章僅介紹相關概念及舉例,不作深入講解。通過調整,《植物營養學》與《植物生理學》《土壤學》教學內容互相協調,詳略得當,避免了課程內容的重復講授,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效率,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3 增添實用性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面突出實用性,增加了以下內容:(1)對非農資專業講授“作物施肥原理與技術”,介紹作物施肥的基本理論、作物營養診斷方法、施肥量確定方法、施肥方法等;(2)對農資專業講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點講解“測土-配方-施肥”3個環節中的技術要點,尤其是取樣的代表性、化驗分析的準確性、確定施肥量的科學性和施肥建議的實用性;(3)“新型肥料種類與施用技術”,講授近年出現的新型肥料,如緩控釋肥料、穩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功能性肥料等種類和施用技術。增添的教學內容均為教材缺失、但社會急需,使課程教學內容在先進性和實用性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滿足了農業局、環保局、肥料廠等用人單位的需求,有利于學生就業。

1.4 改革實踐教學環節 改革了現有實驗教學內容,采用少而精的原則,對原來的實驗內容進行了調整,使實驗教學同理論教學更好地結合,讓學生在提高實驗操作技能的同時加深了對植物營養機理和肥料合理施用的認識。新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以綜合性實驗為主。在實驗內容設置上還參考了國內其他農業高校,如增加了“施肥方式對氨揮發量的影響”等綜合實驗[4],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動手操作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創新性實驗項目、科研興趣小組、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等科研活動。據不完全統計,2013級我校農資專業近2/3參與了科研訓練“三大計劃”或教師的科研項目,內容涉及新型肥料研制、功能微生物篩選、經濟作物平衡施肥等方面,培養了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改變教學方法

2.1 啟發式教學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針對重要知識點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求知欲,發揮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如2010年雅安市石棉縣春玉米出現大面積紫化現象,石棉縣政府、農業局邀請了四川農業大學植物病理、昆蟲、土壤、植物營養、氣象等數位專家到田間診斷,經綜合考察分析得出結論:春季持續低溫引起磷素吸收障礙,引發的玉米缺磷癥。又如肥料行業中出現了五花八門的“高能氮肥”“速效氮肥”,何為“高能、速效”?針對類似案例,教師先拋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和講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牢固掌握知識、印象深刻的目的。

2.2 互動式教學 學生自由組合,建立多人專題討論小組,教師提出生產問題,學生分組發言討論,師生一起在討論過程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2013級某同學在野外調查中發現川西南某地農戶在黃壤上種植油菜,其施肥制度為“基肥施用復合肥(20-0-5)750kg/hm2,移栽30d后追施尿素150kg/hm2”。教師拋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形成論點,各組發言和討論,最后認識到黃壤的酸性、缺磷特征,而油菜為需磷量大的小春作物,判斷其施肥制度的不合理性。通過這種師生互動式課堂討論教學模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便于及時調整授課進度和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和合理推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3 撰寫課程論文 讓學生就與本課程相關的興趣點查閱文獻,按規范格式撰寫課程論文,在培養學生文獻閱讀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的基礎上有助于提高其學術視野,掌握科學實驗的理論、方法和思路,為畢業論文設計奠定基礎。此外,農資(本碩連讀)另開設了《植物營養學Seminar》,要求其在精讀文獻的基礎上準備報告材料,形成PPT,然后進行報告,詳細介紹研究意義、研究進展、存在問題及展望等,最后老師和學生們綜合討論,剖析問題,形成新的見解,這對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一研究方向的最新進展、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等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并為其研究生階段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3 改革考核方式

根據四川農業大學課程改革“加強過程管理”的要求,筆者對《植物營養學》建立了新的課程考核體系。新課程考核體系突出了對學生學習態度、基本理論、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的考核,使其更加符合社會需要。原課程考核體系為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占70%,新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為平時考查占50%,期末考試占50%。平時考查中又分為學風(包括課堂紀律和出勤考查)、作業(包括課后作業和課程報告)、討論(包括回答問題和討論發言)和實驗(包括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報告)等方面;期末考試可分為基礎知識部分和綜合分析,分別占40%和10%。學生普遍反映,新的評價體系重過程、輕結果,極大提高了其學習興趣和效果。

4 結語

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植物營養學》教學中更加注重知識內容的及時更新、實用性,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而且為其今后職業定位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陸景陵.植物營養學(第二版)(上冊)[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篇(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綜合性實驗是實驗內容涉及一門課程的綜合知識或多門課程知識的實驗,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實驗方法、實驗技能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性實驗是結合課程教學或獨立于課程教學,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而進行的一種探索性實驗,主要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和自主實驗的能力。與傳統的操作實驗相比,在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中,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理論聯系實際,自主性、探索性增強,綜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得到培養,并為科學研究儲備科研人才。①②

植物營養學是高等農林院校中農業資源與利用、農學、植保、園林、草業等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研究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輸、轉化和利用規律以及植物與環境之間營養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科學,其主要任務是通過改良植物營養遺傳特性和改善養分管理方式,調節植物體的代謝,提高植物營養效率,優化營養環境,從而達到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產品品質的目的。③④⑤該課程既講解基本理論與原理,又授予實際應用技術,對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起促進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新疆農業大學(以下稱為“我校”)的植物營養學課程只有40學時的理論課,沒有開設基本實驗課,更不用說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實習環節。再有,課程教學采用“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技術采用講解的方式,沒有實驗實習過程,致使學生只能感性認識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技術,其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較差,從而減弱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致會影響學生將來的就業和深造。因此,為適應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必須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教學體系。通過開設植物營養學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來深化課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實際應用技術,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1 植物營養學課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構建的基本思路

通過網絡資源的共享和拜訪國內知名高校中與植物營養專業相關的教師,并依據植物營養學課程的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要求,初步構建植物營養學課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基本思路:依托植物營養學學科建設項目和教師在研項目,結合植物營養學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原理,開展一系列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和重點培養綜合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基本思路。

2 植物營養學課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探索

2.1 實驗課程安排

在我校植物營養學課程開設40學時理論課基礎上,擬增加20學時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同時在周末開放實驗室和培養室,方便學生利用周末完成實驗實習環節。此課程依我校農業資源利用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通常安排在相應專業三年級第一學期。此時,學生已完成土壤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研究法等專業基礎課學習,為參與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奠定了一定基礎。實驗以班為單位,6~8個同學自愿組成實驗小組,設組長和副組長各一名,組員分工合作,先優化設計實施方案,然后共同實施管理,最后獲取相關數據和撰寫實驗報告。

2.2 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是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主干或靈魂,要求具有全面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設計時,教師依據學生興趣和知識儲備以及實驗內容指導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個人先設計方案,在此基礎上由小組成員將各自設計方案進行交流討論,最后在老師指導下優化確定實施方案。為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結合教師多年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我們課程建設小組初步設計了兩種培養方法(土培和水培方法)四個實驗項目:作物缺素癥觀察(水培方法)、作物施肥參數研究(土培方法)、作物根系形態描述(水培方法)、作物氮素營養診斷無損測試技術應用(水培方法和土培方法)。

2.3 實驗實施

此階段是培養團隊協作精神、訓練綜合實踐能力、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階段。各小組成員依據優化的設計方案布置實驗,各組員之間分工合作,依據實驗內容和作物生長特點,定期進行管理觀測和取樣,觀察記載和取樣要標準化和合理化,室內分析操作要規范化和標準化。實施過程中必須認真負責,準確及時,出現問題時,先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來解決問題,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2.4 實驗分析

實驗分析包括觀察指標分析、生化和形態指標分析以及數據整理分析,此過程是加強動手能力和綜合運用專業理論知識的重要階段。譬如做作物缺素癥觀察中的觀察指標分析時,要分析比較各營養元素出現的時間、部位、程度等等,生化和形態指標分析時,首先要掌握這些生化指標和形態指標分析的標準方法,其次準備好這些指標測定的試劑和儀器,數據整理分析是試驗成果表達的前提,首先仔細審查試驗資料,發現錯誤設法更正,無法更正的予以剔除,其次通過運用學生掌握和理解的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已學專業理論知識總結規律,最后作出合理的結論。

2.5 實驗報告撰寫

實驗報告是對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總結和反思,撰寫模版以規范科技論文為模版,包括題目、中英文摘要、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分析以及討論與結論等部分,題目和中文摘要主要鍛煉學生綜合概括能力,英文的撰寫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一些專業英語及其表達,還有鍛煉學生英語寫作的意識,前言或引言主要鍛煉學生網絡信息、了解學科發展趨勢和綜合概括能力,撰寫的重點主要在材料與方法、結果與分析和討論與結論這三部分,材料與方法是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和實驗過程的詳細記錄,結果與分析和討論與結論是實驗報告的核心內容,也是深化學生專業基礎理論、增強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精神,培養綜合實踐能力和獨立思維研究能力的主要過程。

2.6 實驗考核

考核是實驗教學質量評價監控的有效方法,對實驗教學改革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⑥植物營養學課程中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考核與理論教學考核相分離,單獨計入成績和學分,考核內容包括平時成績、操作技能和實驗報告。平時成績占30%,主要包括學生態度、實驗效果、出勤、團隊協作精神等;操作技能占20%,包括基本實驗的操作規范能力、實驗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儀器使用的熟練程度等;實驗報告占50%,主要包括實驗觀測記載本詳細程度、分析測定原始數據完整程度、實驗報告規范程度、實驗步驟描述完整程度、結果分析合理程度等。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跟蹤指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實習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階段性地進行作業的批閱和反饋,使學生規范有序地進行實驗實習,從而保障實驗教學良性循環,達到預期目的。⑦

以上是我們在植物營養課程教學中進行教學改革的一些嘗試,并在農業資源利用專業092班進行了示范,該班總共36人,分成4個小組,完成了油菜、菠菜、生菜和小白菜四種蔬菜的缺素癥狀觀察和肥效實驗(采用土培方式,盆栽土為新疆北部灰漠土,有機質16.8g/kg、速效氮磷鉀分別為68mg/kg、13.8mg/kg、214mg/kg,估算出油菜、菠菜、生菜和小白菜四種蔬菜最佳N、P2O5、K2O的用量分別為26kg/畝、10kg/畝、3kg/畝,26kg/畝、6kg/畝、4kg/畝,25kg/畝、8kg/畝、2.5kg/畝,23kg/畝、7.5kg/畝、3.2kg/畝),撰寫了4篇擬投稿文章,示范效果明顯。通過教學改革的嘗試與示范,筆者深刻體會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師的知識和科研背景,依據專業和學生特點,不斷發展和拓展教學內容,以此培養出面向社會的實用型創新型人才,促進教與學的共同提高。

新疆農業大學教學研究項目,農業資源與環境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土壤學自治區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注釋

① 曹愛紅,黃其秀.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實施與設想[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4):81-83.

② 尹元萍,湯利,趙平,等.農科院校植物營養類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探索與實踐——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6(4):102-106.

③ 葉優良,王文亮,韓燕來,等.植物營養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咨詢導報,2007(28):186,188.

④ 孫霞,盛建東,蔣平安,等.植物營養學實驗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2(15):146-147.

篇(3)

植物營養學是研究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輸、轉化和利用的規律及肥料合理施用的原理與技術的科學。對植物營養科學理論的探索,最早是從西歐開始的。為了更好地闡述植物營養學的一些基本理論,使學生能及時跟蹤該學科在國際上的發展動態,在植物營養學教學中開展雙語教學(漢語和英語)是十分必要的。雙語教學有利于在增加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其外語的應用能力,便于學生查閱外文文獻和撰寫論文,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人才,滿足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提高接受國際先進科技水平的速度,與國際接軌,增強國際競爭力。

在幾年的雙語教學實踐中,針對教材選擇、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學生學習效果等問題進行了不懈探討。

一、目前,國內尚無統編植物營養雙語教學教材,教師要選擇恰當的中、英文教材

選擇適合課堂講授和學生學習的教材是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目前,全國仍沒有出版的植物營養雙語教學教材,導致任課教師備課難,制作植物營養雙語教學課件更難。教師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挑選適合的英文原版教材,反復閱讀。并結合中文教材和教學大綱中教學時數和授課內容的要求精心選擇中英文表述,制作出適合教學的植物營養雙語課件。選擇恰當的中、英文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如果單純用英文原版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勢必造成學生在專業知識理解上產生歧義與偏差。如果自行將中文教材翻譯成英語,難免會產生不規范的語言結構。這樣教學不但不能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甚至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進行植物營養雙語教學時必須將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針對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采用分層教學方式

雙語教學開創了以英、漢兩種語言作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授課和學習方式,其中還包含著學科特殊的專業表述。這就形成了學生英語能力與學科目標要求之間的落差。這有可能影響學習者學科目標的達成。而且,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很大,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勢必會造成一些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授課內容。因此,要針對實際英語水平,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以不同程度的教學目標進行授課。指導英語水平高的學生除掌握授課內容外,讓他們廣泛查閱高水平的英語專業文獻閱讀。多輔導英語水平較差的同學用雙語掌握授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分層次教學方式,使英語水平差異很大的學生都在不同程度掌握了授課內容和提高了專業外語水平。

2.采用各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專業課授課時采用雙語教學,對剛剛接觸專業知識的學生來說難免有畏難情緒,所以在授課時教師必須靈活采用各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講授方式是教學方法中的大忌。應采用啟發式、討論式、課堂提問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植物營養學雙語教學開課后,我把全班同學每4~5人分在一個組中,以后的課堂討論都以組為單位進行商討。每次課先用英語對上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回顧和提問,并鼓勵同學用英語回答。課后留復習題,讓學生以每小組為單位用雙語進行討論,最后每小組將復習題做完上交給任課教師。講完每一章內容后,都抽出一定時間將這一章的內容分組討論,各組之間要進行比賽,勝出組將獎勵給有小禮物。這樣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說英語,讓學生在玩中掌握了知識,在學中提高了專業英語水平。在課余,我經常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是否喜歡我采用的雙語教學方法。同時,也通過調查問卷來了解學生的心聲,不斷改進授課方法。

在授課時采用多媒體技術將預先精心制作的植物營養雙語課件的內容展示給學生,尤其是專業名詞和基本原理都采用英漢雙語表述,并利用圖片和影音資料等輔助解釋,這樣借助多媒體技術信息量大,圖文并茂的優勢,就可以利用雙語深入淺出地將較難的授課內容傳授給學生。但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也不是萬能的,有時往往造成授課進度快,學生思路跟不上,或者學生走馬觀花,只顧看熱鬧,卻沒有把該學的知識掌握。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密切注意學生的反應和接受情況,并及時調整授課進度。

三、學生應大量閱讀英文專業文獻,課內外大膽講英語

在進行植物營養學雙語教學時,不能只依靠授課教師閱讀英文原版教材,還應指導學生大量查閱英文專業文獻。因為國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如《Mineral Nutrition of Higher Plants》對植物營養原理部分闡述較多,而對肥料尤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機肥料的性質和施用技術闡述較少。另外,水稻和大豆是中國及亞洲地區的主要作物,而歐、美教材中很少以水稻和大豆為例。所以,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查閱英文專業文獻。教師在授課前,應提前將授課教案和復印的英文原版教材內容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將學習的內容,并查閱和欲講授內容有關的英文文獻,將閱讀的文獻做摘要和總結。學生通過提前閱讀相關文獻,熟悉了相關的專業詞匯并了解了該領域的國際發展前沿。這些授課前的準備工作有助于學生很好地理解授課內容,課堂上與授課教師形成互動,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英語。

另外,國內的學生學習專業課時,沒有無處不在的外語環境。農業院校的學生多數只在普通大學英語課中才講幾句英語,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更難有人大膽、流利地說專業英語。所以,學生在植物營養學雙語學習中應大膽說英語,搜集一些關于專業知識的英文影音資料,這樣,學生能夠欣賞到用地道的英語講授的專業知識。學生還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組用雙語討論專業知識或成立“英語角”,大家將各階段學習的專業知識,用雙語自由討論。這樣許多學生都努力說英語,其他“難于啟齒”的同學在多數同學講英語的氣氛影響下也能說上幾句專業英語。

盡管利用雙語教學模式進行植物營養學教學還是一個“新生兒”,雙語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許不足,但通過教師教和學生學雙方互動的努力,勢必能提高雙語教學質量。專業課程采取雙語教學模式是“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是培養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陳麗,陳根才,賀蓓.推進雙語教學課程建設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J].學科建設與教學研究,2005,(1):36-38.

[2]周力.雙語教學的實踐和對策建議[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4):105-107.

篇(4)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291-01

試驗研究與統計分析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素養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該門課程理論性強,數學概念抽象,數學符號和統計學公式多而繁雜,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綜合運用基礎知識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才能很好地掌握該課程,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1-3]。然而,部分學生特別是數理統計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對該門課程具有畏懼心理,如果教師未進行正確、及時的引導,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根據該課程的特點,調整教學重點,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是提高教學效果、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筆者在10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對該課程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與實踐,現將一些效果良好的教學方法總結如下。

1 優化課程內容設計,突出專業性和應用性

對于將來從事農業資源與環境行業的學生來說,試驗研究與統計分析既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分析工具,更是具有實用價值的一門課程。與純粹的數理統計學不同的是該課程更側重于應用,講授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實例讓學生明白如何做到靈活運用。因此,要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與專業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就必須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突出專業性和應用性,適應新時期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

實踐中首先對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突出本學科前沿知識,強調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方法的具體應用,同時介紹本領域前沿信息與新的統計方法研究進展。例如,在教學內容選取方面,在原有培養試驗法的講解基礎上,重點突出了培養試驗研究法中的根際營養研究法的教學內容和土壤微生物研究法的教學內容,以滿足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相關研究的需要,這是與大農類專業的生物統計或統計分析方法課程教學中不同的一個重要方面;又如讓學生調查獲取區內當地的大中小型各類企業生產中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方面的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選用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作出正確的判斷,這種系統的調查方案的擬定―資料的獲取―統計方法的應用―結果的分析與討論的研究手段的訓練,既讓學生了解到科學研究的思路,又讓學生學會獨立運用統計學知識去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在介紹統計學軟件教學內容時,不僅介紹簡單的Excel的統計功能,同時也介紹目前國際上主要應用的功能強大的SAS和SPSS統計學軟件的使用方法,從而使學生對統計原理的理解更深入。在選取教學案例時,緊密結合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特點精選教學案例進行教學。例如,結合土壤學有關課程,選取針對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或重金屬分布狀況的案例講解配對法設計的t檢驗,作出準確的統計分析和結果判斷;選取植物營養學中離子間的相互作用、不同肥料施用效果的比較試驗等案例進行方差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案例教學是一種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熟練掌握所學基本知識并能運用到科學研究中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2 將參與式教學方法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教師為中心、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參與式教學模式已經在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和信息學等許多專業課程教學中得到應用。參與式教學法的核心是師生互動,教師既是主講人又是組織者與引導者,也是平等的討論參與者;學生既是聽眾又是主講人與參與者[4-5]。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這使得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發表觀點。

例如,在開始講授試驗研究的一般過程、田間試驗和培養試驗方法這些章節的內容前,即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4~5人,每組安排1個有關土壤學、植物營養學或環境生態學方面的研究熱點問題。小組成員合作完成相應的試驗研究設計,這其中包含了資料查閱,研究內容、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的確定,試驗方案的設計和試驗研究手段的選擇等多項內容。當教師講述完這些章節的內容后即安排和組織課堂討論,每組成員將自己的研究計劃向全班展示,闡明本小組課題的科學研究思路、試驗研究方法、研究方案和研究手段,然后展開討論,回答其他同學的提問和質疑并接受同學好的建議進行修改。然后任課教師對研究計劃的不足和優點加以點評,并進行最后的總結。通過這樣的參與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從單純接受者轉變成學習的主體,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發現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激發學生的創新觀念和探究欲望,使學生很好地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和研究計劃的撰寫,同時鞏固相關的專業知識,為日后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科學研究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6-9]。

3 將科研融入課程實踐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科研素養

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根據科學研究的需要來設計試驗,選用正確的統計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科學試驗中的問題。因此,教學上安排了試驗研究方法和生物統計2個部分的內容,這是2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統計分析是在試驗設計的基A上運用統計方法進行科學研究真偽的判斷,而統計分析的結果又是對試驗設計合理性的反饋,從而幫助改進試驗設計和提高試驗效率。該課程安排有2周的課程實習,在實習周中將科研與生產實際相結合進行實習,且分散在整個授課學期進行。將學生在學習試驗設計章節時所設計的試驗方案改進后進行田間試驗,要求學生按照試驗條件,根據自己所設計的試驗,正確地劃分區組和小區,選擇合適的重復數,布置田間試驗,并全程對試驗進行管理,根據試驗目的選取和獲得相應的試驗指標。試驗研究實施完畢之后,對所獲得的數據嚴格按照理論課教學上的統計原則來選取正確合適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并撰寫成科技小論文。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理解田間試驗的特點和設計方法,提高了學生獨立開展科學試驗的具體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科研工作中必備的操作仔細、一絲不茍、連續工作的作風和嚴謹的科研態度,自身的科研素質和水平得以明顯提高,從而為今后畢業論文的撰寫乃至參加工作后的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4 創新考核評價方式,加大參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在考核評價中的比重

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評價對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施試驗研究與統計分析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同時,對課程教學評價方式進行了改革,由單純的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指標轉變為多種考核形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價。該課程的教學評價由3個部分組成:一是以期末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這部分占學生課程成績的50%,且采取“一紙開卷考試”的考試方式,即學生可帶一張書寫由本人總結的各種統計公式的A4紙進入考場(紙張考試前由教師統一提供),同時考試試題側重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二是根據學生的課后作業及課堂參與討論情況來評定學生的課堂成績,這部分占學生總成績的25%;三是根據課程實習時學生的表現來評定實習成績,這部分也占學生總成績的25%。這種教學評價方法不僅能引導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積累與實際運用,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課程的重要性,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10]。

5 結語

試驗研究與統計分析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加強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優化課程設置、引入參與式教學法、加強實踐教學以及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等全方位的教學改革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掌握學科發展的前沿方向和應用技術的前景,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和嚴謹的科研精神和素養。

6 參考文獻

[1] 周愛明,王滿錚王永模.生物統計與田間試驗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和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21):283-284.

[2] 唐新蓮.如何提高《試驗研究與統計分析》課程的教學效果[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增刊1):68-69.

[3] 白厚義.試驗方法及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4] 陳釗,王亞婧.參與式教學在高級信息系統課堂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5(17) :84-87.

[5] 許云賀,張莉力,史東輝,等.參與式教學模式在《飼料生產學》課程中的應用[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37(2):88-90.

[6] 翟怡,胡濤.MOOC與我國高校化學類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5(6):44-47.

[7] 劉義民.核心素養課程教學改革新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5):108-113.

篇(5)

故事得從這兒說起曾經,杭州采荷社區公園一汪清澈的池水,帶給附近居民無限享受,但是,近幾年由于水環境污染,池水變得污濁不堪,還不時散發出難聞的臭氣,附近居民苦不堪言。然而2004年奇跡發生了伴隨著湖面上一蔟蔟綠色植物,湖水恢復了往日的碧波蕩漾……這一切變化,源自浙江大學楊肖娥教授率領的創新團隊。

楊肖娥――浙江寧海梅七鄉的農家女兒,1977年考入浙江農業大學土化系,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0年,楊肖蛾兩次赴德國波恩大學進行合作研究;1991年和1996年兩次獲得德國“洪堡”研究基金,赴德國訪問研究,而后又赴美國、英國訪問研究……自從楊肖蛾第一次跨出國門后一發而不可收,她領略了知識顛峰的瑰麗,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桂冠,與此同時,她更知道了如何以自己的學識服務于祖國的需要。

近20多年來,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繁榮進步的同時,突顯了嚴重的土壤、水環境污染問題。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如何整治被污染土地?如何將碧波蕩漾還于江河湖水,給人類一個安全可靠的生存環境……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早在1993年,楊肖娥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做博士后時,了解到西方許多國家在土壤、水環境治理方面的研究已經遙遙領先于中國,她意識到這方面的研究之于中國的緊迫性。因為楊肖娥知道,在我國被重金屬、農藥等污染的土壤已經達到4億多畝,而且污染還在不斷加劇。于是,她果斷地調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將研究重點放在土壤、水環境的治理上。

考慮到用傳統的物理化學修復技術治理,從根本上來說并沒有達到清除污染的目的,只是將污染物轉移或固定在土壤中,所用的化學藥劑還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她借鑒國外的經驗,決定采用生物治理的方法。通過對植物耐鎳、鎘、鋅毒害及超積累營養機理的大量研究,證實生物對重金屬耐性和超積累有其本身的特點,用生物治理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重金屬含量。楊肖娥欣喜地看到,土壤生物改良和植物修復是一條費用低廉、無繼發污染、節約土地資源、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新途徑,不會造成以往化學方法治理帶來的污染。她提出土壤生物改良和污染植物修復工程應以特異高等植物為核心,通過植物和微生物聯合作用,削減污染物,減少其向食物鏈遷移,從而保障農產品安全,防止污染地下水,保證人類健康,同時優化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特性,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農業生產。這套理論和方法,為中國治理被污染的土壤,開辟了一個新的、具有挑戰性的研究領域。

為了尋找到中國原生的重金屬超積累植物,楊肖娥的足跡幾乎踏遍祖國的山川。歷經3年多的艱辛努力,1998年,楊肖蛾和同事們首次發現了中國原生的銅耐性,富集植物――海州香薷。于是開展了海州香薷修復銅污染土壤的田間實驗,其相關技術已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02年她們又首次發現了我國原生的鋅超積累植物――東南景天,同時能夠超積累鎘和富集鉛,目前已經應用于中輕度重金屬污染的農田土壤的修復、生產。中國的東南景天比國際上報道的重金屬超積累植物生物量更大,具有更多優越的生物學特性,用于土壤、水修復效率更高。

楊肖娥針對水體氮磷污染和富營養化日趨嚴重的實際問題,在創立了浙江省第一個植物生態系統修復試驗平臺之一華家池的基礎上,又在杭州采荷社區公園進行了富營養化水環境修復示范工程。楊肖娥率領的創新團隊進行水污染治理成功的案例還有富營養化湖泊飲用水源區的除藻、水質改善、生態修復等系列技術,能使劣質水改善提高標準類別,他們還進行了紹興湯浦水庫水質保護和改善工程、臨安污水處理廠尾水處理工程、城市及旅游區的湖、塘等富營養化景觀水體修復工程、德清竹筍加工廠廢水處理等項目。

繼受聘“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后,2005年楊肖娥帶領的團隊又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楊肖娥表示,“這都是很高的榮譽。它們給了我一個更好的條件,我將盡全力完成規定的各項任務,使我們的研究再上一個層次。”

楊肖娥十分重視科學創新研究與本地資源環境實際緊密結合。她認為“既然是‘創新團隊’,就要真正創新”。她的創新之處是在研究如何解決污染的同時,為下游提供可利用的產品,使之成為一條有機生物鏈。比如,在凈化了遭受污染的水體、土壤后,再用那些修復特異植物反饋農業、畜牧業。幾年來,楊肖娥率領團隊在浙江富陽分別建立了重金屬復合污染大田修復基地。同時,在上海嘉定建立了重金屬中、輕污染土壤修復示范基地,該基地在不破壞農田生態環境和種植功能前提下,降低土壤重金屬含量,對于提高農產品安全性,進行了積極而大膽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楊肖娥的創新團隊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她經常說“科學研究要放在國家的層面和水平上進行自主創新,解決國家的大問題,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在這一理念支撐下,楊肖娥很注重團隊創新精神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創新。經她實驗室培訓的不僅有自己名下的10多名研究生,她還樂于給“非份內”的20余名學生以指導,經她培訓的不僅有浙大學生,還有來自國外的研究生及進修生,楊肖娥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傳授給她的學生,他們當中有的已經可以獨立開展項目研究了。

通過近10年的研究攻關,她們的實驗室擁有了系列植物修復技術及其配套工程,在修復領域取得了先發優勢。楊肖娥說,今后的研究目標,就是繼續從人體健康出發,針對我國土壤重金屬、有機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的實際情況,通過植物營養學、作物遺傳與育種,化學,微生物學、農藥學、蔬菜學,生物物理學、土壤學等多學科綜合的優勢,充分發掘污染環境修復特異植物與微生物資源,明確特異植物或微生物對污染環境適應的生理生態機制,對化學污染物高效吸收、同化或積累的分子基礎,進行種質改良與創新,創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我國污染環境修復特異生物資源信息平臺、種質基因庫及種質基地,建立污染環境修復特異種質國家改良中心,為我國大面積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土壤與富營養化水體的修復提供創新生物材料及其利用技術。她的觀點是“農業研究重在應用,不能僅局限于基礎研究,研究成果必須具有應用價值;其次,也要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楊肖娥不是個滿足于“紙上談兵”的空想主義者,她一直堅持親自下農田考察,獲得第一手實驗報告,然后做出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

“咱們中國人多地少,土地有限,如果這塊有限的土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將來靠什么吃飯? ”“我們的楊老師就是這樣樸實地對待科學”。了解楊肖娥的人莫過于她的學生。

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學術研究到實際應用,楊肖娥用行動履行了一個科學家的職責。

眾所周知,農業研究辛苦,研究周期長,出成果慢,而楊肖娥同時進行的水稻營養研究,大多是在一年里最熱的三伏天進行。下過稻田的人都知道,雙腿浸在濕悶的水里,不時有螞蝗,蚊蟲叮咬,頭上烈日灼烤……但為了取得準確的數據,她經常在稻田里從白天工作到夜晚。她也是在用自己的行動感染教育著學生們。

篇(6)

初中生畢業離校后,因缺乏勞動致富的本領而苦惱。因此,在近幾年教學工作中,我在初中著重開展生物實踐教學,堅持把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為振興本地經濟作為教學指導思想,更新理念,大膽嘗試,積累了點滴做法。

一、加強實踐教學、適應本地經濟發展

(一)突出與本地經濟相關內容,拓展延伸課本內容

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在完成教學大綱及新課標規定的教學任務前提下,深入挖掘教材,突出與本地農村養殖業發展需求密切相關的內容,補充以下內容:

1.初中生物《植物類群》增加藻類植物的培養、鑒別,提供魚蝦餌料植物。增加介紹海生植物營養學方面的知識,有利于開發當地經濟品種。

2.增加魚類分類,感受當地豐富資源,為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我增加了“混合放養”的知識,使學生感受祖國養殖業歷史源遠流長,激發愛國之情。

3.結合《生態系統》中食物鏈、食物網及能量關系,增加魚、蝦、蟹及當地名特優海水養殖品種的生物習性和餌料關系,提高養殖品種的經濟效益。

(二)開發校本課程、開設實用技術選修課

我們通過對學校外部情況和內部情況分析,從家長態度、班主任態度、學生三個方面,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發放試卷1700余份,座談36次。校本課程開境分析調查材料如下:

1.家長態度調查(請在符合要求的項目上打“√”)

(1)家長愿望與需求:

(2)家長態度調查

2.班主任態度調查(請在符合要求的項目上打“√”)

3.學生意愿調查(選擇你特別喜歡的項目打“√”)

調查結果:

①85%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學習一些養殖技術。

②30%學科成績中等以上學生和80%學科成績偏低的學生喜歡與生物學相關的技術課程。

③65%的班主任持支持態度。

結果使用:

我們根據家長和學生愿望,增設《魚類養殖技術》《對蝦養殖問答》《河蟹育苗》《對蝦育苗》《實用海水養殖技術》、《魚蝦病防治》《名特優養殖》《網具制作》等多種選修課,供學生有選擇地學習,滿足社會和個人的需求,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實施上掛、橫聯、下輻射的教學措施,增強技術的實效性

初中生在每年6月22日中考結束后,按照學生的能力和愿望,重新編班。實施上掛、橫聯、下輻射的教學措施,其基本程序是

通過上述措施增強了學生職業化意識,讓學生在踏上社會之前,便學得一技之長,增強其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求的本領。

幾年的嘗試,初見成效:

①貼近了學生生活,縮短了教學與科技的距離,使學生掌握了一定勞動就業的本領,許多學生成了養殖能手。

②樹立了科技興農的觀點,增強了科研的自信心,認同科學研究就在身邊,培養熱愛家鄉的感情。

③增強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報考農業技術學校的人數逐年增多。

④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肯于吃苦的科學品質。

篇(7)

[Abstract] The tuberous root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 are large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idely grown in Jiangyou, Sichuan, China. During the growth process, this medicinal plant releases a large amount of allelochemicals into soil, which retar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near and late crops. Therefore,a pure culture experiment was thus carried out by seed soaking to study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extracts from tuberous roots of A. carmichaeli (ETR) on the seed germination and young seedling growth of Lolium perenne, Trifolium repens, and Medicago sativa, the late pasture grasses after cultivation of A. carmichael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e pasture grasse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seed germination and young seedling growth in response to ETR concentrations. Seed germination of M. sativa was stimulated by low ERT concentration (0.01 g?L-1), while all of pasture grass seeds germinated poorly in solution with 1.00 g?L-1. Seed soaking with 1.00 g?L-1 also inhibited significantly the growth of pasture young seedlings, with M. sativa showing the highest seedling height reduction of 42.05% in seeding height, followed by T. repens (40.21%) and L. perenne with about 11%. Cultivation of L. perenne could thus be beneficial to increase whole land productivity in A. carmichaeli-pasture grass cropping systems. In addition, hydrolysis of protein, starch, and inositol phosphates was blocked and free amino acids, soluble sugars and phosphorus were decreased in seeds by seed soaking with ETR, which could be one of the reason for the inhibition of seed germina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root vigor, nitrate reductase, and chlorophyll after the seed treatment with ETR, indicating the suppression of nutrient uptake, nitrate assimilation, and photosynthesis by allelopathic chemicals in ETR, which could lead to the slow growth rate of pasture grass seedlings.

[Key words] Aconitum carmichaeli; extracts of fibrous root; pasture grass; allelopathic effect

doi:10.4268/cjcmm20152107

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屬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入藥,具有強心、鎮痛、抗炎、降低血糖、局部麻醉、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等多種作用,是傳統的大宗地道中藥材之一[1-2]。其中,烏頭堿、中烏頭堿和次烏頭堿等雙酯型生物堿是烏頭塊根中的有效和毒性成分,其含量較高,也可能是烏頭生長過程中向環境釋放的重要化感物質[3]。

藥用植物通過根系分泌向土壤釋放化感物質的現象十分普遍。在種植黃花蒿的非洲和北歐土壤中,青蒿素可達11.7~25 mg?kg-1[4-5],抑制小麥、玉米、萵苣、蘿卜、油菜、甘藍等多種作物的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造成減產[6-8],并對綠藻產生較強的毒害作用[9]。黃連根系內含小檗堿、黃連堿、甲基黃連堿等多種生物堿,顯著降低蠶豆、豌豆、蘿卜等多種作物的種子發芽率和幼苗生長速率[10]。在生產實踐中人們也發現,種植烏頭的周圍和后茬作物生長欠佳,產量降低。

植物釋放的化感物質對周圍其它植物產生有利或有害作用,使之處于生存競爭的優勢地位,有利于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種群數量[11]。研究化感作用可了解生態系統中植物群落的發生、發展和演替規律,調控植物生長發育,減輕化感危害[12]。四川省江油市種植烏頭的歷史悠久,是我國道地烏頭藥材的主產區,約占全國烏頭總產量的70%,種植烏頭對周圍和后茬作物的影響尚待評估。為此,論文作者選擇當地烏頭種植的后茬牧草――黑麥草、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為對象,研究了烏頭塊根提取物對種子萌發、幼苗生長和部分生理指標的影響,旨在了解烏頭的化感作用,為減輕化感效應和保持土地生產力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牧草種子分別為黑麥草Lolium perenne、白三葉Trifolium repen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由西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提供。

烏頭塊根由四川省江油市藥材加工廠提供,(40±1) ℃烘干至恒重,粉碎過2 mm篩,其中的雙酯型生物堿(diester-alkaloids,DEA)為0.55 g?kg-1 [13]。準確稱取10.000 g,加100 mL蒸餾水,40 ℃振蕩浸提(150 r?min-1,4 h),抽濾,濾液用蒸餾水定容至100 mL,獲得烏頭塊根浸提液(extracts from tuberous root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ETR),相當于每1 mL含100 mg ETR或55 μg DEA。

1.2 試驗設計

選取均勻一致的牧草種子,1.0 % H2O2消毒1 min,去離子水洗凈,分別置于無(對照)、低、中、高,即ETR 0,0.01,0.10,1.00 g?L-1的浸提溶液中,25 ℃吸漲24 h。然后取50粒種子,置于直徑10 cm、底部鋪有3層濾紙培養皿中,進行種子發芽和幼苗培養(25±1) ℃,光暗周期12 h,光照強度5 000 lx,每天適量補充去離子水和Hoagland營養液),試驗重復4次。

1.3 測定項目

以胚根長度達到1 mm為標準,每隔24 h統計一次種子的發芽數,如連續2 d發芽種子數無增長視為發芽完全,種子發芽率=(發芽的種子總數/供試種子總數)×100%。

在種子吸漲48 h時,取出部分種子,用硫酸-過氧化氫消化,鉬藍比色法測定全磷,水浸提-鉬藍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磷[14];用蒽酮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糖,酸解-蒽酮比色法測定淀粉含量;用考馬斯亮藍法測定蛋白質,水合茚三酮法測定游離氨基酸總量[15]。

在培養14 d時,用直尺測定苗高和最大根長,TTC法測定根系活力,磺胺-萘胺比色法測定葉片硝酸還原酶活性,丙酮浸提-分光光度計法測定葉綠素含量[15]。

1.4 數據處理

用Excel 2003對試驗數據進行基本計算,DPS 6.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平設置為P≤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ETR對種子發芽與幼苗生長的影響

牧草品種不同,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對ETR濃度的響應也不一樣。低濃度的ETR(0.01 g?L-1)促進紫花苜宿種子發芽;用ETR 1.00 g?L-1(高濃度)浸種,3種牧草的種子發芽率比對照降低36.31%~49.42%。此外,低濃度的ETR促進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的幼苗生長,0.10 g?L-1(中等濃度)對黑麥草幼苗生長有刺激作用,但高濃度均會抑制幼苗生長,苗高的最大降幅紫花苜蓿(42.05%)≥白三葉(40.21%)> 黑麥草(10.64%),根長變化與之類似,見表1。

2.2 ETR對牧草種子內含物的影響

ETR浸種對牧草種子蛋白質、可溶性氨基酸、淀粉、可溶性糖、全磷和可溶性磷含量的影響見圖1。

2.2.1 淀粉與可溶性糖 隨ETR浸種濃度的提高,黑麥草和白三葉種子的淀粉含量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但紫花苜蓿無顯著變化。相反,與對照相比,種子可溶性糖含量則隨ETR濃度的提高呈降低趨勢(用0.01,0.10 g?L-1處理白三葉例外),最大降幅可達28.72%~63.53%。

2.2.2 蛋白質與游離氨基酸 與淀粉和可溶性糖的變化相似,隨ETR浸種濃度的提高,黑麥草和紫花苜蓿種子種的蛋白質含量提高,但白三葉無顯著變化。相反,與對照相比,種子可溶性氨基酸含量則隨ETR濃度提高呈降低趨勢,最大降幅可達23.94%~64.03%。

2.2.3 全磷與可溶性磷 用ETR浸種48 h后,黑麥草和白三葉種子中的全磷含量隨ETR濃度的提高呈逐漸增加的趨勢,紫花苜蓿則無顯著變化。相反,與對照相比,種子可溶性磷含量則隨ETR濃度的提高呈降低趨勢(用0.01,0.10 g?L-1處理白三葉例外),最大降幅為33.09%~64.98%。

2.3 ETR對幼苗生理指標的影響

ETR對牧草幼生理指標的影響因品種和ETR濃度不同而異。與不加ETR(對照)的處理相比,中等濃度的ETR對黑麥草根系活力無顯著影響,但顯著提高硝酸還原酶活性和葉綠素含量;用高濃度的ETR浸種后,其根系活力、硝酸還原酶活性和葉綠素含量依次比對照降低61.53%,39.84%,33.87%。但對白三葉和紫花苜蓿而言,低濃度的ETR提高根系活力、硝酸還原酶活性和葉綠素含量;高濃度的ETR則相反,依次比對照降低88.73%~89.37%,10.82%~58.59%,31.54%~56.34%,見表2。

3 討論

藥用植物釋放化感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的現象十分普遍[16-19]。廣藿香的根系分泌物對蘿卜生長具有抑制作用[20]。黃花蒿能通過莖葉淋溶,根系分泌和植物殘體等途徑向土壤釋放青蒿素類化感物質,抑制燕麥、黃瓜、菜豆和大白菜等多種作物的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21-23];對蚯蚓的半致死濃度LD50僅1.24 mg?L-1,遠遠低于黃花蒿土壤中的青蒿素(11.7~25 mg?kg-1)[4,24];但低濃度的青蒿素促進穿心蓮和甜菜的生長發育,高濃度仍具抑制作用[25]。此外,低濃度的黃連根系浸提液對豌豆和蠶豆種子發芽率無顯著影響,但隨處理濃度的提高,抑制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10]。與之類似,ETR對3種牧草的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也呈現“低促高抑”的現象,說明在烏頭生長過程中,大量釋放的化感物質可直接或間接抑制周圍及后茬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但有益于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種群數量,使之處于生存競爭的優勢地位[10]。值得注意的是,ETR對黑麥草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的影響顯著小于白三葉和紫花苜宿,前者對幼苗生長的抑制率僅10%左右,后兩者超過40%,表現出明顯的種間差異。因此,在烏頭-牧草種植系統中,選擇對ETR相對不敏感的黑麥草,有益于提高整體生產水平。此外,根據ETR對植物生長的促抑作用可能開發出新型天然源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或抑制植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或防控雜草。

在種子發芽時,胚乳中的淀粉和蛋白質分別水解為單糖和氨基酸,然后再經合成作用構建植物體[26]。在本研究中,隨著ETR濃度的逐漸增加,牧草種子的蛋白質和淀粉含量增加或無顯著變化,而游離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均呈降低趨勢。說明ETR可能抑制胚乳中蛋白質和淀粉的水解,導致游離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減少,缺乏構建新植物體的前體,進而影響種子的萌發;在種子發芽過程中,胚乳中的肌醇磷酸鈣鎂鹽水解為可溶性磷,供給幼苗磷素營養[27]。隨著ETR濃度增加,在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受到抑制的同時,可溶性磷的含量在降低,說明ETR中的化感物質可能抑制了肌醇磷酸鈣鎂鹽的水解,減少磷素營養的供應。

根系活力是根系內多種呼吸酶活性的綜合體現,與養分吸收密切相關[28],根系活力強,有益于養分吸收[29];硝酸還原酶催化植物氮素同化的原初反應――硝酸鹽同化,是植物利用氮素的關鍵酶之一[30];葉綠素參與光能的吸收,對光合速率的影響甚大[31];其含量高低通常還能指示植物氮素營養的豐缺狀況[32]。用ETR 0.10~1.00 g?L-1浸種,不同程度地降低3種牧草幼苗的根系活力、硝酸還原酶活性和葉綠素含量,說明可能ETR中的化感物質可能妨礙養分吸收,氮素供應、氮素同化和干物質積累,這可能是ETR抑制幼苗生長的原因之一。

總之,ETR抑制供試牧草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并表現出明顯的濃度效應和種間差異。ETR抑制種子蛋白質、淀粉和肌醇磷酸鈣鎂鹽水解,降低根系活力、硝酸還原酶活性和葉綠素含量可能是抑制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張歡強,慕小倩,梁宗鎖,等. 附子連作障礙效應初步研究[J]. 西北植物學報,2007,27(10):2112.

[2] 吳克紅,唐力英,王祝舉,等. 附子的化學和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2):212.

[3] 袁小紅,楊婷,劉卓,等. 生附子總生物堿及其水解產物中雙酯型和單酯型二萜生物堿的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3,41(6):2385.

[4] Jessing K K,Cedergreen N,Jensen J,et al. Degradation and ecotoxicity of the biomedical drug artemisinin in soil[J]. Environ Toxicol Chem,2009,28(4):701.

[5] Delabays N,Simonnet X,Gaudin M. The genetics of artemisinin content in Artemisia annua L. and the breeding of high yielding cultivars[J]. Curr Med Chem,2001,8(15):1795.

[6] 何軍,王三根,丁偉. 青蒿浸提物對小麥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3):281.

[7] 趙紅梅,楊順義,郭鴻儒,等. 黃花蒿對4種受體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J]. 西北植物學報,2007,27(11):2292.

[8] 高志梅,李擁軍,谷文祥. 青蒿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28(1):122.

[9] 吳葉寬,袁玲,黃建國,等. 青蒿素對綠藻的化感效應[J]. 中國中藥雜志,2013,38(9):1349.

[10] 李倩,吳葉寬,袁玲,等. 黃連須根浸提液對2種豆科植物的化感效應[J]. 中國中藥雜志,2013,38(6):806.

[11] 黃喬喬,沈奕德,李曉霞,等. 外來入侵植物在中國的分布及入侵能力研究進展[J]. 生態環境學報,2012,21(5):977.

[12] 高興祥,李美,高宗軍,等. 外來入侵植物小飛蓬化感物質的釋放途徑[J]. 生態學報,2010,30(8):1966.

[13] 劉卓,晏星,徐春霞,等. 附子雙酯型生物堿的提取工藝研究[J]. 中藥材,2011,34(11):1781.

[14] 楊劍虹. 土壤農化分析與環境監測[M]. 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8.

[15] 曹建康. 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實驗指導[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16] 張愛華,郜玉鋼,許永華,等. 我國藥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進展[J]. 中草藥,2011,42(10):1885.

[17] 周潔,王曉,劉建華,等. 白花丹參和紫花丹參對菘藍化感效應比較研究[J]. 中藥材,2013,36(9):1389

[18] 王雄飛,劉春生,高鵬,等. 三七水提液對幾種植物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化感作用[J].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4):299.

[19] 王田濤,王琦,王惠珍,等. 當歸自毒作用和其對不同作物的化感效應[J]. 草地學報,2012,20(6):1132

[20] 李玲梅,李明. 廣藿香根系分泌物的化感自毒作用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2011,50(24):5168.

[21] 趙紅梅. 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化感物質的釋放途徑及其主要化感物質的分離鑒定[D]. 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8.

[22] 沈慧敏. 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化感物質釋放途徑及化感作用機理研究[D]. 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6.

[23] 白禎,黃h,黃建國. 青蒿素對蔬菜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的化感效應[J]. 生態學報,2013,33(23):7576.

[24] 黃h,袁玲. 青蒿素的化感效應及機理研究進展[J]. 貴州農業科學,2011,39(6):111.

[25] Dule S O,Vaughn K C,Croom E M,et al. Artemisinin,a constituent of annual worm wood(Artemisia annua),is a selective phytotoxin[J]. Weed Sci,1987,35:499.

[26] 潘瑞熾. 植物生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7] 陸景陵. 植物營養學.上冊[M] .2版. 北京:中國農業人學出版社,2010.

[28] 劉志玲,程丹. 植物抗旱生理研究進展與育種[J]. 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4): 249.

[29] 齊文增,劉惠惠,李耕,等.超高產夏玉米根系時空分布特性[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2,18(1):69.

篇(8)

在課程體系和學分制實施方面,國外設置的課程類別大致與我國相同,全部課程包括公共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國外實施學分制與我國一個明顯的不同點是,國外學生在選修上的自由度非常大。專業課數量眾多、涉及面廣,在指定選修課和必修課中也設置若干門課程讓學生自由選擇,甚至允許在校內其他系或學院選修其他領域的課程;在我國,學分制中規定的必修課學分多而選修課學分少,而且在選修課中,也只有本系開設的選修課程或一些全校性的選修課可供選擇,而這些選修課少到若漏選一門則可能學分不夠,使學生在近乎完全同一的模式中學習,這就造成了培養出的人才知識結構單一,難以應付實際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導致國外不嚴格限制學習時間,學生只要修滿學分即可畢業,而我國依然實行四年制本科教育。

二、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改革發展方向

環境科學的獨特性決定了高校環境類專業所需基礎課內容廣,專業課門類多。然而,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如何在課程設置充分體現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標,制訂出較為合理的教學計劃,至關重要。

1.拓寬基礎,文理滲透環境問題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工程范圍內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在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時,往往需要綜合考慮環境、資源、技術、經濟、市場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課程設置時應考慮多滲入經濟、人文及行為科學的內容,加強文理滲透,提高人文修養,尤其是必須進行經濟、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歐美發達國家高校環境類專業的課程設置無統一模式,但其共同的特點是具有寬厚的基礎,幾乎數理化、天文、地質、生物及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內容都設有必修課或選修課。基礎課主要集中在數學、化學、力學、經濟、人文及行為科學等方面。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環境類專業其文科課程約占總學分的13%,體現了文理滲透、加強素質教育的意圖。美國杜克大學環境學院還開設職業寫作、職業技能等多門職業素質教育課程。Brown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執委會成員的職責之一就是指導學生根據各自的特點和愛好制訂有效的和多樣化的專修課程計劃,使所選課程密切相關,并以一體化的論文為終點。這些做法都值得借鑒。

2.發揮特長,辦出特色我國目前辦環境類專業的院校不少。各高等院校應發揮各自特長,辦出自身特色,不應強求統一模式。要注重專業課程的補充更新,通過開新課或在原有的課程中補充若干新章節來更新充實教學內容,使之能及時敏銳地反映學科的新進展以及當前環境決策和舉措中的新觀點和新動向,盡可能使學生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3.多設選修課,擴大選課自由度目前,我國高校選修課程占總學時比例小,可供學生選擇的范圍非常有限。這樣的教學計劃必然導致同校同專業的學生所學課程都相似,極大地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能力培養。國外高校這方面做得較好,如德國Stuttgrat大學選修課約占總學時的30%。英國的一些大學為解決因師資不足造成選修課缺乏現象,甚至可跨校、跨國選修課程。這些做法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此外,可讓學生自己選擇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與內容,并讓他們在高年級階段圍繞該研究方向與內容選修相關的專業課。這樣同一學校同一專業畢業的學生,所學的專業課可能差別較大,以避免知識結構單一。

4.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由于環境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培養學生從事科研和工程設計與實踐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因而不可忽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實驗室工作、項目設計、野外實習等形式。對于實踐性強的課程,講課時間應少于實踐課時間,精講多練。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可以讓學生了解環境科學專業的性質,加強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實驗能力、科研和工程設計能力,同時掌握科技論文寫作方法,參與學術交流。讓學生在大學階段多參與一定的科研工作或參與完成實際工程,對提高就業率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三、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模式探討

1.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模塊和內容體系我國環境科學專業的課程模塊大致如圖3所示。環境科學專業的知識結構和體系應體現強化專業基礎,拓寬專業方向,重視專業技能的改革的基本原則。其基本思路就是:第一,把環境科學的課程體系作為一個系統,按照課程體系的知識結構層次和認識規律的要求,確定各門課程的地位和作用,組織、選擇和合理安排課程的教學內容及相應的教學要求。第二,按知識體系的功能與作用將課程體系分為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工程原理基礎和專業基礎以及專業課五個基本模塊,各模塊所設基本課程見圖4所示。這樣的課程結構能更好的反映不同層次的課程所能提供的知識內容,更能反映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在具體辦學當中,各大學依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對學生的不同要求對于專業課程的安排各有不同。如綜合性大學的課程設置比較全面,涉及到了化學、環境管理學、環境工程學、環境倫理學、環境生態學等各個方面;工業類大學則側重工業的特點,開設了一些偏重于環境工程方面的課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將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規劃等作為其主干課程;地礦類大學將其專業課偏重于地質學方面的內容,如中國地質大學開設了水文地質學基礎、環境地學等地質類的課程;師范類大學側重環境管理和生態學方面的培養,主要開設了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生理學、植被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污染生態學等作為其主要專業課程;林業類大學主要開設了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水土保持學、生態學等偏重于資源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課程而體現出其專業特色;化工類大學主要開設了有機分析、現代生命科學導論、分子生物學、化工工藝學等偏重于生物和化學類的課程作為其基礎課程,體現出其在化學工程和生物工程方面良好的專業基礎;農業類大學則十分重視土壤、資源和生態方面的課程,主要有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壤地理與調查、土壤-植物-環境分析、養分資源管理、資源環境信息技術、普通生態學,農業生態學等課程。

2.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目前,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還仍然比較薄弱,還不能完全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適應,不能滿足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的需要。因此,為培養合格的環境保護人才,全面提高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的科學素質,加強環境科學實踐性教學以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則顯得尤為必要。針對環境科學專業的性質和培養目標提出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應包括認識性環境實習、環境專業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四個環節。認識性環境實習。主要包括:①一定區域內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現狀,如森林、灌木、草原的天然分帶性,草原生態環境現狀,干旱戈壁、沙漠環境現狀,城市環境特征及現狀;②環境演化及其環境效應,如河流源區的森林涵養水源效應,沙漠綠洲的形成演化及其環境效應;③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如干旱內陸河流域的水環境問題,戈壁、沙漠生態環境及問題,礦山環境問題,城市環境問題等;④環境保護措施和污染防治技術,如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土地荒漠化及沙漠治理技術,“三廢”污染防治技術等。(2)環境專業課程設計。環境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都是實踐性很強學科知識,這就決定了所有專業課程的教學都應包含有實踐教學的內容。例如,《環境監測與評價》必須要有各種監測儀器使用操作的實踐教學內容,也包括對取得的數據進行環境質量評價的過程;《水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課程應有污水凈化機理的實驗和污水處理工藝流程等實踐教學內容;《大氣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課程應安排大氣顆粒污染物物理性能檢測、大氣污染物凈化等試驗和安排去火電廠參觀煙氣除塵裝置;《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化》課程實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固廢的收集、轉運、分類貯存,壓實、破碎、分選、固化,發酵堆肥,熱解、焚燒,填埋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等技術過程。(3)生產實習的內容。環境科學專業生產實習的內容既包括專業課程設置所涵蓋的內容,也包括教科書中還沒有反映的相關內容。主要有環境現象和環境問題調查分析方法,環境質量監測技術,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污染控制原理和治理技術方法,環境地質災害預測評價,環境政策、法律和環境管理等。環境生產實習要求學生親自參與環境保護實踐工作,如參與區域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分析,對大氣、水、土壤污染狀況進行監測,參加一項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4)畢業論文的內容。畢業論文實行導師制,即由一名本專業講師以上職稱的老師或校外相關技術人員擔任導師,指導3~5名學生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內容可涉及環境科學相關專業所有知識點。

篇(9)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3—0083—03

[第一作者簡介]劉占柱,吉林農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副研究員(吉林長春 130118)

高等教育的本質,就是建立在普通基礎教育之上的專業教育。專業作為一種建制,一種知識生產、傳播與分配制度,一種人才培養與管理的制度,規定著知識范圍的邊界、教育資源的分配、人力資源的結構與流向,反映了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專門人才的種類、規格、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根本要求。高等農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適應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快專業結構調整步伐,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結構體系,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已經成為新世紀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緊迫任務。

一、地方農業院校專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1.專業布局不合理。2002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高校招生規模大幅度增加。為了支撐招生規模,各高校急于增設新專業,部分專業設置存在盲目性,多數原來的以農為主的單科性院校逐步向多科性或綜合方向發展,專業規模不斷擴大。一些高校存在功利主義辦學傾向,不考慮辦學條件,只追求種類多、規模大,專業設置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專業結構趨同現象和專業布局不合理現象。一些專業招生規模過大而另一些專業招生規模過小,畢業生既供大于求又不能滿足需要,造成了人才培養結構性短缺和結構性浪費、結構性失業共存的現象。

2.專業特色不突出。多數農業高校學科專業的設置缺乏特色,定位不明,不同學校的相同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差別甚微,培養目標、服務面向和人才規格趨同。多數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在學科專業建設中存在研究方向偏多、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導致研究資源分散,特色不夠鮮明,與國家和各省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逐漸喪失原有的發展優勢、特色和在同一領域的影響力。

3.專業內涵不完善。一些農業高校只重視專業設置,不重視專業建設,或者是只求改名,新瓶裝老酒,與專業調整的方向南轅北轍。農業高等教育基礎還比較薄弱,很多專業水平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還處于比較初級的發展階段,許多學科專業,尤其是新興學科專業,只解決了“有”和填補空白的問題,基本談不上提高質量和水平。這不僅表現在學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等建設上,也表現在課程教材、師資、教學模式等的完善上。不少農業高校教師過分重視理論教育和知識傳授,忽視專業實踐教學和專業能力的培養,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封閉于學校、課堂和教室。對前沿問題關注少、基礎理論陳舊、教師缺乏專業實踐經歷、教育觀念保守、教學內容狹窄空洞、教學方法封閉死板、專業結構與課程體系不合理、培養模式單一等,這些都是各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的共性問題。

4.專業建設經費不足。一些專業儀器設備老化陳舊,高精尖儀器設備少,缺乏多功能校內教學實習基地,實驗室面積不足,缺少學生實踐、學習、交流場所。實驗條件以及圖書資料欠缺,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少、不配套、共享不足,不能很好地滿足專業建設需求,嚴重影響了專業發展。

5.專業審批不嚴格。許多新增專業不經充分論證。不考慮資源盲目上馬、“一哄而起”,使這些專業在師資、設備、場地、用房等方面出現嚴重短缺不足,很多學校出現一套人馬辦兩個專業現象,甚至有一個教師辦一個專業的現象。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6.人才培養機制不靈活。不少農業院校按統一的要求設置課程、組織教學,與專業對應的有專業教研室、專業實驗室和固定的專業教師,學生經錄取后一般固定在某個專業學習,沒有選擇專業、課程、教師的權力。在這種機制下,農業高校難以建立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自我調節機制,專業設置與經濟發展脫節的情況時常出現。專業的存在與否跟該專業教師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學校對一些傳統專業進行調整和改造非常困難,甚至出現因人設專業的怪現象。教師不愁沒書教,安于現狀,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缺乏動力。同一學校內院與院、系與系、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分割,使資源重復配置,難以共享,制約了跨院系、跨學科的專業發展,使學科專業難以適應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需要。專業固化制約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限制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造成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相脫節,這種專業設置體制已遠遠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

二、專業結構調整對策

1.確立專業設置和調整的原則。農業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及其調整應當遵循以下原則: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數量與質量,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形成合理的專業結構和布局;有利于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水平與層次,形成與國家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結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就業意識”,充分考慮畢業生就業因素和辦學資源的有限性,結合學校自身條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拓寬專業口徑,靈活設置專業方向,主動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堅持優先發展優勢專業以及體現學校特色的專業,大力發展面向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的應用型專業,適應我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立足于加強傳統專業的改革和改造,鼓勵充分利用現有學科和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建立有交叉學科的專業,體現其專業發展的綜合性和先進性。

2.科學調整專業結構,使專業群與地方農業經濟產業鏈形成良好對接。地方農業院校應按照地方農業農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要求,依托純農專業生產技術向農業產前、產后拓展延伸,構建與農村產業調整相適應的專業群。在改造老專業,培植其新的增長點,提高傳統專業活力的基礎上,改變原來的單純面向農業生產技術培養人才的狀況,將專業設置向農業生產鏈條的前后雙向延伸。要依托本省資源優勢,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大力培植涉農專業,面向區域發展打造優勢特色學科專業群。如古林農業大學可以圍繞吉林省地方經濟建設及長白山區域特產資源、黃金玉米帶的優勢和西部荒漠化治理的實際,著力打造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預防獸醫學、食品科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植物病理學、土壤學、果樹學、作物遺傳育種、植物營養學、中藥學、應用化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等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并針對吉林省支柱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優化學科研究方向,在作物優質高產栽培、動物比較營養學、生物技術育種、生物反應器與藥物開發、菌物研究與開發、長白山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土壤改良培肥、玉米大豆和畜產品深加工、生物防治、中藥現代化、動物生產及疫病防治、農作物和畜禽新品種選育與快繁、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等方面的特色更加明顯,優勢更加突出,可以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

3.完善專業論證與評估制度,保證專業設置和建設的科學性。設立專業建設指導與評估組織機構,對專業設置嚴格把關,科學規劃學校的學科和專業結構體系,要拓寬本科專業口徑、擴大々業基礎,主干學科或主要學科基礎相同的專業應盡可能合并,增強學生適應性。完善評估制度,要定期對學校專業進行評估,尤其是新建專業,對達不到標準的要限期整改,停招直至撤銷,形成專業發展的動態調整機制。同時,檢查和診斷專業建設的不足之處,明確投人方向,加強專業建設,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

4.遴選專業帶頭人,保證專業建設有專人負責。每個專業設立專業帶頭人,明確其崗位職責,給予其應有的權力與利益。專業帶頭人的職責包括:全面負責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組織制定和落實專業建設規劃,努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掌握學科發展動態及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能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服務面向進行準確定位,負責組織制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及實踐教學大綱的制定工作;按要求配備學生指導教師;組織專業人才需求狀況調研,了解畢業生就業及工作情況,為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依據;積極組織開展專業教學改革研究,探索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專業教學管理,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負責制定和落實本專業師資隊伍培養計劃;負責組織本專業的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校內外教學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制定專業教學實習、生產實習計劃,負責學生綜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安排;積極組織本專業學生的入學專業教育、選課指導、考研咨詢、就業教育與指導;每年總結其履行職責情況,提出下一年的專業建設計劃。

5.加強政府對專業建設的宏觀指導,克服專業“同質化”傾向。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限制學校規模擴張和貪大求全的強烈沖動,對一些學校片面強調專業設置的自,盲目發展熱門或投入少的新學科專業的做法加以引導和協調,解決政府宏觀調控與學校局部利益的矛盾問題。要求學校在新專業設置前必須召開由教育廳、行業協會、相關用人單位參加的人才需求與辦學條件論證會,對擬增設專業的定位、人才培養方案、社會需求、學校辦學條件和現有學科支撐等進行充分的論證,使設置的專業符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并具備基本的辦學條件,克服“同質化”現象。要求學校減少盲目性,加強民主、科學決策,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熱門專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適應市場需要的結構合理的專業體系。

6.打破專業固化,建立以課程組合為特征的專業教育模式。各農業院校應打破專業固化,建立課程組合專業教育模式。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生的需求,構建各類專業的學科基礎、設立大專業平臺、建立模塊課程、靈活設置專業方向,確定各種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構建專業所必須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規定專業的核心和主干課程以及其他必要的教學環節,擴大選修課的比例,通過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素質拓展課程三個平臺課程的科學設置,促進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整體優化,突出核心課程,促進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努力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學生根據學校的規定和要求,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課程和任課教師,通過對專業方向和模塊進行選擇和組合達到不同的專業教育要求,甚至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新專業,這就達到了以學生為本,以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根本出發點,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的。

7.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專業體系。各地方農業院校應加強專業建設,發揮本校優勢,辦出特色,努力形成特色優勢專業與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的對接。為優勢和特色專業制定優惠政策,通過穩定、培養和引進等措施,使人才隊伍的實力大幅提升,增加資金投入,對重點優勢學科專業強化硬件設施配置,增強這些學科專業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如吉林農業大學針對吉林省建設糧食大省、牧業大省、林業大省、北方特產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的農業經濟特色,對一些相關的省部級重點學科車和優勢特色專業進行重點建設,每次進行專業調整和增設新專業時,都充分地考慮到學校資源的共亭和整體辦學效益的提高,使學校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與資源配置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科學、協調的關系。使新辦專業所需的資源與其他一些已有專業可實現高度共享,這樣既提高了學校的辦學功能,又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效益和效率,取得了較好效果。

篇(10)

科技平臺是支撐農業科技進步、凝聚和培養高層次人才隊伍、促進國際合作交流、保障現代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與條件,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科技平臺建設與發展,提高科技平臺運行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科技平臺交流協作和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其在學科發展、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對于促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不但肩負著把握世界農業科技前沿,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的重任,而且肩負著引領全國農業科研力量,滿足國家農業重大戰略需求的重任。面對世界農業科技發展新變革和國家農業重大戰略新需求,中國農業科學院正在謀劃加快建設若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和競爭力的世界級農業科學中心和一批引領全國農業科技風向的國家級農業科技中心,圍繞新時期宏偉藍圖和發展目標,加快建設與之相匹配的多層級、高水平、共享度高的平臺體系,充分發揮平臺在學科、人才、團隊和項目中的聚集作用,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基礎支撐。

1新時期農業科技平臺發展的形勢與需求

1.1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平臺建設必須主動迎接科技變革新挑戰

21世紀以來,新科技革命步伐進一步加快,科學和技術迅猛發展并高度融合,新興學科與傳統學科不斷融合與交叉,世界各國搶占農業科技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愈發激烈,全球農業科技正進入創新集聚爆發和新興產業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特別是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材料技術、制造技術等高技術迅猛發展,為農業科技發展帶來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給農業科技平臺建設提出了新課題。重大工程設施、工程技術中心等科技平臺是支撐現代農業科學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比肩國際的重大科技平臺更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創新能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2]。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在農業生物技術、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研發方面,在生物育種、生物能源、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新興產業研究方面,迫切需要打造一批起點高、裝備強,具有戰略性和標志性的重大科技平臺,占領農業科技的制高點,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性、前沿性、交叉性科學研究,縮短與世界先進農業科技水平的差距,支撐未來我國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1.2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加速轉型,平臺建設必須全力滿足國家農業科技新需求

黨的十提出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戰略任務。然而,當前農業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隨著城鎮化發展和人口不斷增加,我國糧食等農產品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對農業生產的約束日益突出,這就要求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科技創新驅動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高產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決定了農業科技必將成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決定性力量,這給支撐農業科技創新的平臺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重點實驗室、改良中心等科技平臺是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陣地和策源地[3],隨著國家農業發展方式的加速轉型,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多重任務疊加和各項要求的全面提升,需要在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品種遺傳與改良、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通過全方位的科技平臺建設,提升農業科技的綜合能力,才能有效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

1.3國家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平臺建設必須加快適應科技管理模式新調整

近年來,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力度不斷加大,《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陸續出臺,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正向縱深邁進,我國農業科技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與激烈變革并存的新時期,這給農業科技平臺建設與管理帶來了新挑戰。科技平臺是承擔和執行國家科技計劃的重要載體和基礎條件。伴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國家科技管理制度正在逐步調整和細化,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構建、科研項目專業化機構管理、五大類科技計劃統籌等具體措施正在快速推進。為適應國家科技管理制度變革,保障科技創新和發展能力的提升,必須加快理清平臺功能定位,明確平臺的支撐重點,加快構建一體化的科學管理模式[4-5]。

2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平臺建設成效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二五”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圍繞8大學科集群、130個左右學科領域、300個左右研究方向,不斷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工作,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國家級、部級和院級,創新、支撐和服務”三級三類科技平臺體系,平臺數量達488個(省級平臺未統計在內)。

2.1平臺體系現狀

圍繞農業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技術發展和共性技術創新,建設創新平臺226個,其中,國家重大科學工程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基地1個,建成4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9個農業部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52個院級重點實驗室,建成22個國家品種改良中心(分中心)、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2個院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個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20個院級風險評估研究中心。圍繞農業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的條件資源集成系統,建設支撐平臺210個,其中,國家作物種質長期庫1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中心1個、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9個、國家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圃12個,建成5個國家級野外臺站、24個部門重點野外臺站、60個院級野外臺站,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7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58個功能研究室、8個綜合試驗站,以及8個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分中心)。圍繞農業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轉移與應用,建設服務平臺52個,其中,國家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3個、部門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和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34個,建有4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成了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等3個國家參考實驗室和禽流感、馬傳染性貧血、馬流感、口蹄疫等8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參考實驗室。

2.2主要建設成效

1)科技創新活動日趨活躍,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據統計,僅2014年,各類平臺承擔各類科技項目(課題)2654項,合同經費42.88億元,占全院年度合同經費總額的73%;當年所有7項國家級獎勵均來自于平臺體系,此外,還獲得省部級獎勵43項,2728篇,其中,SCI/EI論文1352篇;申報和獲得專利712項等,各級平臺已經逐步成為全院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2)人才團隊建設日益加強,凝聚和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各級平臺現有工作人員3468人,其中,固定人員2751人,占79%。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農業科研杰出人才36人,杰青11人;在讀研究生(含聯合培養)2849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992人、博士研究生660人,在站博士后197人。3)條件能力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條件保障能力邁上新臺階。“十二五”以來,在《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2012~2016年)》的重點支持下,各平臺實驗裝備、基礎設施投資已達1.7億元,條件保障能力有了較大改善。4)體制機制建設日臻完善,運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各平臺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指導作用,通過動態考核、開放課題設置、學術交流等措施,不斷創新管理手段,完善運行機制,提高了管理水平,保障了平臺高效運行。

2.3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

平臺建設和運行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支撐學科發展、現代農業發展和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許多不足。1)平臺與學科發展系統性、配套性不強。重大科技平臺多集中在作物、獸醫、畜牧等學科,工程機械、信息經濟等學科重大科技平臺建設仍顯不足,智能裝備、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等新興、交叉學科布局幾乎空白[6]。2)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頂級創新平臺數量不足。目前,各級各類科研平臺雖然數量較多,但頂尖水平的創新平臺數量明顯不足,尚未在代表國家最高等級的國家實驗室方面取得突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有限,與把握世界科技前沿,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7-8]。3)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全國學科發展的平臺有待加強。“十二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承擔了農業部19個綜合性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任務,承擔著組織、統籌全國相關科技平臺力量的重任[9],從實際運行情況看,綜合性實驗室組織經驗不足,統籌能力還需加強。4)促進平臺資源共享共用,平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各類平臺資源分散、標準不一致,缺乏有效調配途徑和辦法,平臺運行管理、考核評價機制、共享共用機制仍不完善[10],難以充分發揮平臺資源的最大效能。5)條件保障能力有所突破,穩定經費支持仍顯不足。由于平臺條件建設投入歷史欠賬較多,儀器設備老化、更新慢、維修維護難等問題依然突出,絕大多數平臺主要依靠科技項目維護,日常運轉難以保障,急需長期穩定的運轉經費支持。

3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平臺建設思考

“十二五”中期,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啟動實施,明確了中長期的創新目標和方向。“十三五”作為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快速提升的機遇期,也是實現中國農業科學院建設一流現代院所的關鍵期。面對新時期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科技平臺發展需要圍繞“服務產業重大科技需求、躍居世界農業科技高端”兩大使命,以重大關鍵平臺建設為重點,強化平臺與學科建設的系統性、配套性,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事業快速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3.1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事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重大需求,瞄準國際農業科技前沿研究,在強化現有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和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管理與運行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作物種質表型和基因、動物疫病、農業微生物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多學科支撐、眾技術集成的專用研究設施、公共實驗平臺以及公益性的全國農業科研共享共用的重大基礎設施,為我國農業優勢學科率先進入世界前列夯實基礎。

3.2打造重點實驗室精品平臺,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利用現有國家自主創新渠道,進一步加強植物病蟲害生物學、獸醫生物技術、水稻生物學、棉花生物學、動物營養學、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強化運行管理,提高基礎研究水平。加快推進作物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蔬菜生物學、油料作物生物學、植物營養與肥料學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利用全國農業科技創新條件能力建設,強化實驗室硬件條件能力;充分發揮農業部綜合性重點實驗室在行業領域的牽頭作用,加強機制建設,推進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共同凝練重大科學問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3.3加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按照學科領域,依托昌平綜合農業、飼料、油菜、茶產業和柑橘等已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繼續強化運行管理和建設,重點推進國家昌平作物、畜牧、蔬菜分中心升級。針對中、下游學科,新建沼氣、中獸醫藥、水稻、農業機械等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促進上游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促進上、中、下游科研創新、集成示范與轉化應用相互銜接。

3.4深化野外科學觀測臺站建設,增強科學研究基礎支撐能力

統籌規劃現有5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24個部級野外科學觀測站、60個院級野外科學觀測站,加快推進作物種質資源、農業生產要素、農業災害和農業資源環境四類農業科學觀測研究網絡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基礎性、長期性監測工作,促進科學數據和資源共享與開放,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數據和試驗基地支撐。

3.5加強國家重大科研基地和儀器設備試點工作,提升共享共用和開放服務能力

開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試點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的管理制度、標準規范、網絡條件和工作機制;建設在線共享服務平臺并納入國家網絡管理平臺,按照科研設施與儀器功能實行分類開放共享,探索科研設施與儀器在線服務平臺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建立激勵引導機制、評價體系和獎懲辦法。

4參考文獻

[1]趙林萍.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規劃[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0(2):2-6

[2]熊明民,劉建安.加強我國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3(3):17-21

[3]蔡彥虹,劉平,李仕寶.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科技條件平臺建設的作用與效果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12(4):18-21

[4]劉建偉,劉方軍.重點實驗室管理的新理念與新機制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8):185-187

[5]陳麗珍,鄭玉,羅海燕,等.關于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平臺建設與管理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4(17):329-330

[6]李建萍,劉建安.加強農業科技條件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8(5):48-50

[7]蘇丁丁,熊興耀,程鵬,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現狀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6):88-91

[8]牛爽,任蔚,高銘宇.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和運行管理的一些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6(5):53-54

上一篇: 安全工程設計論文 下一篇: 企業技術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香蕉超级碰碰碰久久久97 | 亚洲日韩五码一区二区 |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福利 |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射 | 天天狠天天天天透在线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