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技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3 15:03: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水產養殖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水產養殖技術論文

篇(1)

1.1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分析

1.1.1D-loop部分序列分析D-loop序列分析中,由于并不是整個D-loop序列都發生堿基的插入或者替換,可以采取對保守序列區或者終止序列區的部分區域進行擴增。由于這兩個部分的進化比中央保守區迅速得多,只對這一區段的序列進行分析也能代表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和進化過程。張仁意等[5]對青海4個不同湖水采集的155尾裸鯉(Gymnocyprisprzewalskii)個體的線粒體DNA的D-loop區中部分序列進行擴增,得到754bp的序列長度,分析發現155個樣本中有34個單倍型,但4個群體中可魯克湖群體的單倍型多樣性和核苷酸多樣性遠低于其他種群;進一步的遺傳分化系數的分析表明,該地區已經產生一定的遺傳分化,但由于地理隔離的原因,系統發育樹結果還沒有發展出明顯的單枝,加之該區域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偏低,需要進行重點保護。

鄭真真等[6]對全球大青鯊(Prionaceglauca)進行了D-loop區中694bp擴增分析,采集了來自中東太平洋、中西太平洋、中東大西洋、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5個海域的165尾個體,分析發現145個單倍型,變異程度非常大。進一步分析后發現5個區域的大青鯊種群的單倍型和核苷酸都處于較高水平,種質資源較好;但是遺傳分化指數顯示5個區域存在強烈的基因交流,種群遺傳分化水平較低。鄒芝英等[7]采集了8尾長鰭鯉(Cyprinuscarpiovar.longfin),擴增得到600bp的部分序列,找到了與終止區域相關的6個特征序列;對這些特定的區域分析得到6個單倍型,13個變異位點,顯示了較好的種質資源狀況,核苷酸多樣性數值與其他魚類接近,遺傳狀況中等,由于該物種稀有且僅存在偏遠地區,保護珍惜水產動物資源已經迫在眉睫。向燕等[8]為了了解3種鱘魚:達氏鱘(Acipenserdabryanus)、中華鱘(A.sinensi)和史氏鱘(A.schrencki)親魚的遺傳狀況和遺傳背景,對線粒體D-loop區部分序列進行分析,擴增得到400bp的序列,49尾親魚個體一共得到僅18個單倍型,并且對于單倍型系統發育樹分析后,發現集中在6個單倍型中,說明這些群體很有可能來自同一母親;不過各單倍型遺傳距離較遠,說明父本來自不同的個體;其結果提示,在生產中仍要采用不同單倍型進行人工繁育,以避免近親而導致種質退化。

Kumazawa等[9]研究發現,D-loop的5'端和3'端有串聯重復序列,這段的變異速率較快。Abinash等[10]在北美不同區域采集淡水扁頭鯰(Pylodictisolivaris),對35bp的串聯重復區進行分析檢測,從美國35個水系采集了330尾樣本,分析結果發現,在東南墨西哥灣的70%樣本出現串聯重復的變異,而采自密西西比河95%的樣本和墨西哥灣西南沿岸的扁頭鯰沒有出現這個區域的變異;系統發育的計算結果表明,在70萬年和205萬年左右出現群體分流;從地理位置上看,密西西比河的支流進入墨西哥灣西南沿岸流域,而東南墨西哥灣為另一條流域;該結果表明種群的遺傳結構受到地域特殊性的影響。D-loop區部分序列的結果分析能滿足一定程度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狀況分析,可以得到可靠的結果數據幫助人們進行資源保護和簡單的育種工作。隨著科技進步和測序水平的改善,進行全序列的測序漸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全長序列將獲得更加完整和正確的結果。

1.1.2D-loop全序列分析D-loop的多態性一種是來源于堿基的突變、插入和替換形成的不同單倍型,不僅種間有差異,種內個體間也存在差異,只是重復的差異小于種間的差異。而且在個體中D-loop一旦發生差異,線粒體DNA會穩定地將這種差異遺傳下去,這種差異在個體間表現為線粒體DNA分子的長度變異,因此對D-loop全長進行分析研究更能體現整體的變異程度。肖明松等[11]在淮河淮濱段、鳳臺段、蚌埠段、洪澤湖段采集84尾野生烏鱧(Ophicephalusargus)進行種群資源的研究,分析發現33個單倍型,檢測了單倍型多樣性(h)、核苷酸多樣性(Pi)、遺傳分化指數(Fst)、遺傳距離以及中性檢驗、錯配分析和NJ樹,發現其h和Pi較高,表明種群平均多態性相對較好;但在遺傳距離的分析中發現所有群體的差異都較小,這可能是由于在淮河流域中不同支流的種流程度較高造成的,所以變異發生在種內,而種群之間的分化較少。董志國等[12]對大連、東營、連云港、舟山、湛江和漳州6個地區的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atus)進行D-loop全基因組區的遺傳多樣性及群體遺傳結構的分析,選擇單倍型多樣性和核苷酸多樣性作為重要指標,并加入了群體遺傳分化指數的分析,進行Tajima’sD中性檢驗和單倍型間的分子變異分析,發現不同地區梭子蟹的遺傳多樣性很高,產生一定的遺傳分化;不過在系統發育關系分析中,地理距離對遺傳距離沒有顯著的關系,原因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趙良杰等[13]在千島湖汾口、富文、臨岐3個大眼華鳊(Sinibramamacrops)主要繁殖區域采集了115尾個體,對樣品進行了形態學和D-loop序列測定后,分析形態主成分和各個基因遺傳學分析指標,發現千島湖各地的大眼華鳊之間有豐富的基因交流,并沒有形成容易滅絕的小種群,表明各個地理群體仍然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面對一定的災害時有一定的彈性,不過這樣的良好狀況仍然需要政府和漁民對該區域的種質資源進行保護。高志遠等[14]對海南松濤水庫南豐鎮、番加鄉、白沙群體的長臀鮠(Cranoglanisbouderius)的D-loop序列全場進行分析,44尾個體中發現11個單倍型,但在分析中發現單倍型較高,而核苷酸多樣性較低,認為是由于海南島偏僻的地理位置難與大陸長臀鮠進行基因交流,推斷在歷史中可能出現過嚴重的瓶頸效應;中性檢測也表明沒有任何整體或局部的種群擴張,數據皆表明該地域長臀鮠正處在較危險的境地,需要進行種群的保護措施。

1.2養殖群體遺傳多樣性分析目前,國內對水產動物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生長不良與病害頻繁大多歸結于飼料與環境的問題。誠然,營養和免疫是養殖的關鍵,但是由于人工育種和繁育雜交造成的種質資源下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養殖戶往往在育種過程中,沒有考慮到育種群體的遺傳狀況,導致近親雜交,子代產生各種問題。徐鋼春等[15]對灌江納苗養殖刀鱭(Coilianasus)的子三代品種與在淡水生活環境下湖鱭(C.nasustaihuensis)兩個群體的遺傳多樣性進行了比較和分析,進行單倍型和核苷酸分析后,發現養殖刀鱭的遺傳多樣性要優于湖鱭,這可能是由于刀鱭僅是子三代,還未經歷大量的人工繁殖和育種,保留了較好的遺傳狀況;而湖鱭由于其陸封型的特點,導致其種質資源漸漸下降,需要進行放流等活動保證種質資源。姚茜等[16]對來自浙江湖州某公司的養殖群體、緬甸引進的群體和兩者雜交的“南太湖1號”群體的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rosenbergii)的D-loop區進行分析,共16尾群體分析得到14個單倍型,結果表明緬甸引進的群體核苷酸多樣性最高,浙江湖州人工養殖群體的多樣性最低,說明人工育種對遺傳多樣性有較大的影響。通過遺傳距離和遺傳分化指數分析發現,雜交群體更加偏向本地種群。在今后的育種工作中,可在雜交代中選取優秀性狀的沼蝦,與緬甸種群雜交,以獲得更優秀的品種,為今后的人工繁育打下基礎。李勝杰等[17]將珠江水產研究所養殖品種大口黑鱸(Micropterussalmoides)與北方和佛羅里達兩個野生群體進行D-loop區的遺傳分析,在23尾采集的樣品中,5尾個體含有兩種單倍型,北方11尾個體發現9種單倍型,而佛羅里達僅有1種單倍型。在遺傳距離分析上發現,珠江水產研究所的養殖群體與北方群體更加接近。對于單倍型多樣性和核苷酸多樣性分析,結果表明養殖群體與國外種群相比,其遺傳多樣性處于較低水平,需要開展種質的保護工作,應引入國外品種進行雜交,改善國內養殖群體的遺傳結構,提高遺傳多樣性,豐富大口黑鱸的種質資源。

1.3親緣與起源分析D-loop區串聯重復的現象雖然豐富,但是不同動物的重復位置不一致,重復的序列和重復的單元也不一致,所以相近物種之間對比分析有助于明確不同物種的關系。郝君等[18]對烏克蘭鱗鯉(Cyprinuscarpio)、鯽(Carassisauratus)、鰱(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和烏蘇里擬鲿(Pseudobagrusussuriensis)6種不同魚的線粒體D-loop區進行測序,分析了種內、種間遺傳結構差異,發現作為分子標記對系統分化效果的差異,6種不同魚的堿基含量、堿基差異、遺傳距離和系統發育都有顯著的差異,構建的D-loop序列的NJ系統樹展示了6種魚的分類地位,肯定了D-loop區比鄰近區段的tRNA和12sRNA在魚類識別、分類、種類鑒定和遺傳多樣性分析上更加可靠。侯新遠等[19]對5種蝦虎魚類進行了系統進化關系的研究,分析了河川沙塘鱧(Odontobutispotamophila)、鴨綠沙塘鱧(O.yaluensis)、中華沙塘鱧(O.sinensis)、葛氏鱸塘鱧(Perccottusglenii)及尖頭塘鱧(Eleotrisoxycephala)這6種蝦虎魚類同源長度約為830bp的D-loop序列,通過系統發育樹和遺傳距離分析,得到6種魚類的親緣關系即河川沙塘鱧、鴨綠沙塘鱧、中華沙塘鱧、平頭沙塘鱧聚為一支,尖頭塘鱧、葛氏鱸塘鱧和褐塘鱧等聚為另一支,為魚類資源的分類和利用提供了基礎。馬波等[20]在額爾齊斯河采集了兩種類型的銀鯽(C.auratusgibelio),對幾種鯽魚的可量性狀和D-loop區進行分析,得到了優勢種群的生長性狀,確定了它們的遺傳學特征和分類學地位,同時通過D-loop區的單倍型共享率研究了兩種鯽的起源和遺傳特征,這些結果對我國將來進行銀鯽育種有很大幫助。Klaus等[21]利用D-loop序列對歐洲鯉魚(C.carpio)137的起源進行研究。在此之前對于歐洲鯉魚也有過很多關于起源的研究:Zhou等[22]發現一些歐洲養殖的鯉魚起源可能在德國和歐洲,而俄羅斯主要養殖的鯉魚起源在亞洲。Zhou等[23]在德國鏡鯉和伏爾加河的野生鯽魚利用D-loop區全序列獲得獨特的3種單倍型;而Mabuchi等[24]在日本鯉魚中發現有兩個D-loop區單倍型與Zhou等報道的歐洲發現的單倍型非常相似。Klaus等[21]的研究結果指出歐洲和中亞所有的鯉魚品種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且有可能是在后冰河時期傳播到中亞或者歐洲。對于這種現象,可能是由于在育種過程中,沒有進行規范的養殖記錄,導致各種群出現雜交現象。而且,養殖戶挑選具有優勢性狀的品種進行,容易導致其他稀有單倍型的消失,從而使得種質資源慢慢下降。

1.4個體內異質性分析同一個體內存在多種重復序列數目不同從而表現為異質。高祥剛等[25]采用克隆技術,在我國海域隨機采集了3頭斑海豹(Phocalargha),每尾個體任選14個克隆菌,對它們的線粒體DNAD-loop區的終止序列區進行擴增測序,發現其個體內存在多種不同的串聯重復單位,即存在異質現象,說明我國的斑海豹種質資源保護較好,進化狀態比較積極。張四明等[26]在野生的中華鱘種群種間和個體體內檢測線粒體DNA的長度變異情況,發現中華鱘有較多個體的異質性,表現出良好的遺傳多樣性。由此可見,個體的異質存在是導致線粒體DNA中控制區D-loop長度變化的主要原因,而個體的線粒體DNA長度異質性是直接推動動物物種遺傳多樣性的重要途徑。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線粒體D-loop區的序列分析已經在水產行業取得大量進展,D-loop區基因的插入、突變和替換都是影響多樣性的關鍵,而個體內的異質和串聯重復的高頻率變化不僅存在于水產動物個體中,也存在于種群內,甚至在不同物種之間都對野生水產動物的起源、親緣關系、遺傳多樣性、遺傳結構和動物進化程度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養殖群體中,D-loop區的分析正在漸漸起到重要的作用,若結合微衛星、RFLP等其他分子標記技術,將來對人工育種和對親魚、親蝦的選育工作有重大意義。

2細胞色素b序列(cytb)

線粒體DNA中編碼蛋白質的基因有還原型輔酶I的亞基、ATP合成酶的亞基、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3個亞基和細胞色素b[27]。Zardoya等[28]研究認為,cytb的進化速度適中,適合進行種內和種間的遺傳分析。現今利用cytb序列多數用于種內和種間的遺傳分化分析、遺傳圖譜建立和遺傳多樣性調查,并輔以其他標記技術進行組合分析。王曉梅等[29]獲取中華絨螯蟹(Eriocheirsinensis)cytb序列的PCR產物后,利用DGGE技術分析了溫州、儀征、江都、南京、盤錦和合浦地區的中華絨螯蟹的遺傳多樣性,并與合浦絨螯蟹(E.japonicahepuensis)對比,發現中華絨螯蟹與合浦絨螯蟹遺傳距離較大,在親緣關系上具有顯著的差異,但是仍有部分遺傳標記相同,說明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

黃小彧等[30]利用cytb序列檢測了長江支流貴定與干流合江和宜都的中華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分析群體的遺傳距離,結合地理因素分析了該物種的種質資源現狀,發現合江的遺傳多樣性最好,而支流群體與干流群體的遺傳分化較大,地理隔離使同一物種的基因交流程度降低。夏月恒等[31]利用cytb序列對中國近海3個地區的鮸魚(Miichthysmiiuy)的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通過對地理環境和歷史因素的解釋,認為中國鮸魚基因型的單倍型多樣性高和核苷酸多樣性低可能是因為種群在某個時期突然擴張,使單倍型突變大量產生,但這段時間對于提高核苷酸多樣性時間不足,所以產生了如此差別;且Fst結果極低,說明該地區遺傳分化程度很低,加上不同地理的單倍型網絡圖交錯呈現,有可能是因為種群由于擴張之后還未達到平衡,需要對該地區進行保護。鐘立強等[32]調查了長江中下游5個湖泊的黃顙魚,利用cytb序列分析了不同地區遺傳多樣性和遺傳分化的程度,60尾個體檢測出37個單倍型,Fst分析顯示這5個種群的變異大部分都來自群體內,說明各個種群間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系統樹顯示它們沒有分化成譜系。司從利等[33]從長江貴定和樂山兩個群體的泉水魚cytb序列分析其遺傳狀況、結構和多樣性程度,發現這兩個群體由于三峽大壩的地理因素,已明顯受到嚴重的影響,出現高度的遺傳分化,建議對該物種進行分區保護,提高遺傳多樣性,豐富種質資源。

司從利等[34]在廣東、廣西等地基于cytb序列分析了華南居氏銀魚(Salanxcuvieri)的遺傳現狀,從鄰接樹上可發現有一定的分支,認為地理因素正在逐漸影響遺傳結構,推測瓊州海峽的地理位置可能影響廣東、廣西種群間的遺傳交流;中性檢測結果表明在更新世晚期發生擴增,地球當時的氣候影響了該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根據現狀,建議分地區對該種群進行人為保護,避免出現種質退化。李偉文等[35]兩年中在7個遠洋捕撈點采集了黃鰭金槍魚(Thunnusalbacares),擴增了cytb部分序列得到663bp,108尾個體僅有24個單倍型,且單倍型多樣性和核苷酸多樣性都處于較低水平,群體的遺傳多樣性較差;Fst分析得到變異大多發生在群體內部,表明其遺傳分化程度較低,并且基因交流非常強烈,種質資源正在衰退,這與人類破壞環境和大面積捕殺有密切關系。謝楠等[36]利用cytb對魴屬(Megalobrama)4種魚類及長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進行了系統分類。但在結果分析過程中僅靠cytb的信息難以準確將不同品種進行區分,仍需要配合其他標記進一步研究。

3其他標記與組合分析

16SrRNA序列、12SrRNA序列和COI序列在線粒體基因組中變異速度較慢,保守性較高,因此很難由其單獨作為驗證工具來進行遺傳分析,往往需要結合其他的基因片段,才能同時作為鑒定種內親緣關系和物種遺傳多樣性程度的工具。劉萍等[37]選取了山東青島中華虎頭蟹(Orithyiasinica)野生群體的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研究其遺傳多樣性,但是發現16SrRNA變異程度較小,效果不佳;在遺傳距離和系統進化研究中,兩種技術檢測了不同蟹之間的親緣關系以及它們的進化分化時間,利用NJ系統進化樹發現中華虎頭蟹與梭子蟹類的親緣關系最近,并采用“分子鐘”對4個蟹類的分化時間進行計算。吳玲等[38]對沿海6個群體的白氏文昌魚(Branchiostomabelcheri)和日本文昌魚(B.japonicum)分別進行COI和16SrRNA序列的研究,發現兩種魚種內遺傳多樣性較高,但還沒有明顯的遺傳分化;其中茂名群體和威海群體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多樣性,很有可能為這兩類魚的祖先。

翁朝紅等[39]對近江蟶(Sinonovacularivularis)、縊蟶(S.constricta)、小刀蟶(Cultellusattenuatus)、尖刀蟶(C.scalprum)和大竹蟶(Solengrandis)的COI和16SrRNA部分序列進行測序和分析,在進行遺傳距離和系統演化分析后,結果表明近江蟶已進化至獨立為一個種,并且通過聚類分析推斷近江蟶應歸屬于竹蟶超科,解決了這幾種蟶分類歸屬。郁建鋒等[40]結合12SrRNA和16SrRNA的序列為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鱧的分類提供了重要的幫助,發現了大量的變異位點和簡約位點,而且在兩種標記的驗證下,比較得出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鱧與福建流域河川沙塘鱧已經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同時,系統發育樹分析表明,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鱧與其他鱧已存在遺傳分化差異。王慶容等[41]對長江中上游舞陽河、烏江、雅礱江、岷江和金沙江5個野生鲇(Silurusasotus)群體的親緣關系和遺傳差異進行了分析,對比了核苷酸和單倍型多樣性,發現舞陽群體與其他群體的親緣關系較遠。楊慧榮等[42]同時利用D-loop和cytb的序列對長江水系的赤眼鱒(Squoliobarbuscurriculus)進行了遺傳多樣性的分析,通過遺傳變異率、單倍型多樣性等指標發現長江赤眼鱒遺傳多樣性較高,種質狀況較好;同時,根據Fst和分子變異等級差異分析發現,不同水系的群體存在明顯的遺傳分化;系統發育樹證明了珠江水系赤眼鱒與長江水系赤眼鱒正在逐漸分化為兩類群體,并提出cytb序列在變異顯著的群體間更能發揮作用。

孫希福等[43]利用cytb序列和D-loop序列分析了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在鼠豚類及一角鯨類的分類地位,系統發育樹表明,江豚的遺傳距離與一角鯨科較為接近,并確定棘鰭鼠海豚、太平洋鼠海豚及黑眶鼠海豚3種群有較近的親緣關系,否定了之前僅憑借形態學的分類方式。畢瀟瀟等[44]在某一水產品公司采集了來自美國與荷蘭的狹鱈(Theragrachalcogramma)、太平洋鱈(Gadusmacrocephalus)、藍鱈(Micromesistiuspoutassou)和遠東寬突鱈(Eleginusgracilis)4種不同屬的鱈魚,利用16SrRNA、cytb和COI序列比較了它們的序列結構,根據核苷酸分歧速率以及NJ系統發育樹,將太平洋鱈、狹鱈和寬突鱈歸為一支,也顯示了它們較接近的遺傳距離,給分類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

4展望

線粒體分子標記技術主要用于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分析、親緣、親權分析和物種進化程度分析。該基因組功能重要且能穩定遺傳,是物種個體基因組中變化速度較快且保留較好的部分。對D-loop區的序列進行測序、比對、計算和分析后能得到物種的種屬分類、遺傳結構、歷史發育情況和遺傳多樣性狀態。而且,D-loop區穩定的母系遺傳,使得分析起源有較好可靠性,聚類分析結果準確。同時,細胞色素b和16SrRNA等序列雖然進化速度較慢,但其穩定性的特征可以得到較好保留,獲得的插入、替換和缺失等突變可以持續遺傳,以作為數據分析的可靠依據。在進行不同情況的分析時,可以結合一到兩種分子標記技術,作為重要的輔助參考標記。

篇(2)

作者簡介:熊冬梅(1982-),女,重慶人,講師,農學博士,主要從事魚類學、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等課程的教學科研工作。Email: xiongdongmei@nwsuaf.edu.cn

摘要: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是水產養殖專業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而實踐課程是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名特經濟魚類的人工繁育、苗種培育和人工養殖技術,本文結合秦嶺地域特色對該課程實踐部分的項目設置和教學方式方法進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使地處西北的水產專業本科生學到過硬的名優魚類的增養殖技術。

關鍵詞 :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改革;實踐課程

為培養出適應水產行業生產一線需求的技術骨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產專業不斷加大教學投入力度,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課程改革體系等方面結合西北地區特色進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是水產養殖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主要講述各種名優魚類的生物學特征、人工繁育、苗種培育、成體飼養管理技術及病害防治等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實踐性。筆者根據近年來該課程實踐部分的講授經驗,并結合往屆學生所提意見對該課程的改革作如下探討。

1結合西北地區特色,改革教學內容

目前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課程以曹克駒主編的《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為教材,該教材合并了《名特魚類養殖》、《名特無椎動物養殖》、《兩棲爬行動物養殖》三門課程,不僅避免了重復,還增加了課程實習的時間,加大了實踐性教學的力度[1]。但實踐課程沒有統編教材,授課教師以理論課教材為基礎,根據實習基地特點,組織實踐教學的項目內容。由于我校地處西北地區,毗鄰秦嶺山麓,冷水性魚類養殖業相對較多,因此筆者在實習教學過程中把握以下兩點:① 講授內容有很強的針對性,重點突出秦嶺地帶冷水性養殖品種的種類和特色;② 以西北地區價格相對穩定、育苗及養殖技術基本成熟的代表性品種為重點內容。根據以上原則,對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進行改革,重點講述了一些代表品種,如匙吻鱘、娃娃魚、雜交鱘以及細鱗鮭、黃河鯉等地方品種。

在明確水產養殖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名特優水產動物養殖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追求系統性和完整性,以“結合西北地區漁業生產實際”為指導思想。例如講授“鱘類養殖技術”時,重點講述目前漢江流域興起的大規模匙吻鱘網箱養殖技術;在講授“鮭鱒魚類養殖”時,重點講授秦嶺山區利用溪流水或山泉進行冷水魚類養殖,如金鱒、虹鱒和秦嶺細鱗鮭等;在講授“大鯢的養殖技術”時,針對陜西漢陰、漢中和寧陜等地的娃娃魚養殖基地,以及大鯢養殖過程中疾病防治問題,重點講授大鯢健康養殖技術;在講授“龜鱉類的養殖技術”內容時,增加了陜西安康和紫陽地區富硒甲魚的養殖技術等內容。

2實踐教學方式改革

2.1強調實踐能力培養

為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名特實習采取了實驗室解剖實訓、校外生產實習勞動和參觀特種水產品養殖場相結合的辦法來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解剖實驗課主要包括翹嘴鱖、匙吻鱘、丁、倒刺鲃、江鲇、斑點叉尾鮰等品種的生物學特征的認識和雌雄鑒別等內容。校外生產實習主要安排學生在安康水產基地參與匙吻鱘人工繁育和苗種培育工作,以及鱖魚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過程。組織學生參觀了陜西安康長明甲魚養殖場、漢陰縣大鯢生態養殖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們通過實踐操作與切身體會,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動手實踐能力。

2.2拓寬實踐教學渠道,加強校企合作

目前,水產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主要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水產示范站和陜西省合陽縣養殖場,基本滿足課程實習所需要的條件,然而這兩個基地的實習內容相對單一,水產動物種類有限。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產-學-研”相結合,著手建好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的同時,輸送一部分學生到企業實習,升華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實現多方共贏[2]。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強校企合作,讓水產專業學生接觸生產一線,了解行業動態和市場需求,為今后適應相應的工作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也為企業挑選優秀人才做好儲備。根據往屆學生去浙江、湖北和海南等地的水產公司和企業實習返校后的總結來看,企業實習模式極大提高了學生應對生產實際中具體問題的能力。下一步試圖探討校企聯合制訂教學計劃、共同開發教學內容、深度合作育人。

2.3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優化師資結構

學生技能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科學指導,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學理念、熟悉生產環節、實踐能力強的教學師資隊伍是提升實踐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2]。當前,名特水產養殖課程的教學資源相對缺乏:學校專業教師實踐經驗有所欠缺,技能不夠全面。以生產促科研,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積極參與科研與推廣工作,參加相關的學術經驗交流會[3]。三年來,課程組教師共承擔科研項目5項,發表學術和教改論文共計10余篇。我們要在原有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繼續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本課程老師積極到學校的安康試驗站進行基層鍛煉,參與到水產養殖生產技術推廣和科技開發工作中;還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年教師到企業基層鍛煉活動以提升業務素質;利用寒暑假期到名特水產品養殖公司了解市場和企業需求,到西北五省的苗種繁育企業歷練和學習魚類苗種繁育新技術,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此外,可聘請企業專家或高級技工與專業教師共同為學生的實習環節授課,達到整合企業和學校雙方師資的效果。

3實踐教學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檢驗學生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手段,也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實踐教學類的課程考核比理論課的考核要難一些,客觀評價學生的實習效果和實踐能力尤為重要。傳統的考核方法一般是以實習報告為依據給學生打分,這樣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能反映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真實的動手水平。為此,筆者經過反復討論認真思考,提出采用邊講邊練、現場考核動手能力的方式進行。實習成績由3部分組成:參與生產活動的平時表現(30%)+ 動手能力和技能(40%)+ 實習報告(30%)=100%。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改革,學生增強了學習名特優水產動物養殖學這門課程的興趣,該課程也更符合西北地區特種水產養殖的特點,內容對學生來說更具有實用性。筆者今后將為提高名特優水產動物養殖技術教學質量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篇(3)

中圖分類號:G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3)01-0042-02

1問題的提出

我院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開展較晚,館藏數量少,多為一些地方年鑒、會議記錄之類,純專業學術性尤其不足,遠遠不能適應師生特別是教學和科研人員的需求。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圖書館決定有計劃、有步驟地將館藏中利用率高、有學術價值的地方文獻,把網絡上、民間和教研室老師手中的分散的相關文獻,運用知識管理的工具和技術,組合成一條既是專業的、學術的,又有地方文獻特色的文獻鏈,使之成為一個整體,以豐富館藏。

我館把水產養殖專業作為突破口,因為:①這個專業有高水準師資力量。水產養殖師資陣容“少”而“精”,包括輔導員、實習員在內共8人,研究生學歷占50%,雙師型100%,每年都根據水產行業變化,適時更新教學內容,更新、調整教學大綱,編寫講義。有幾門專業技能課講義已被省內多家學校選為教材。突出了我院以培養實用能力技術人才為宗旨的高職特色,符合高職教學改革的方向。水產養殖業在盤錦地區發展比較普遍,有地方特色。圖書館選取這個專業,有一定的地方資源優勢。②以點帶面。可以通過水產養殖專業“精品課”的“點”,帶動促進其他骨干學科的“面”。

我院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服務于地方,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按照以評促建、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原則,制定了《盤錦職業技術學院精品課程建設管理辦法》,其目的是培養地方高質量、實用型人才,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重,整合各教學改革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圖書館有限的文獻資源,使科研和教學緊密結合,建立學院各專業精品課程體系。

我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自成立以來,就以其獨特地域性、實用性和良好就業渠道,過硬師資隊伍和高度敬業精神備受家長與學生歡迎,建校至今效果顯著。2005年,該專業課程被評為“省精品課”。

基于這兩個原因,我館決定在特色學科水產養殖專業創建特色“地方文獻水產養殖數據庫”。

選取水產養殖專業為突破口,更重要的原因是該專業在本校各專業中地域特點最突出,與地方文獻工作的關系最密切。有地域特點、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比較容易產生地方文獻,對地方文獻的需求也迫切些。

2建立該數據庫的途徑

2.1以地方文獻資源整體布局與規劃為依據

根據1999年全國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互利互惠、自愿參加”的協作原則,我館依靠本院專業文獻優勢,根據我地區經濟發展建設需要,按學科系統性和相關性原則,以重點學科為核心不斷調整和充實與地方經濟相關的專業文獻。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就是我院為了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及人才需求而開辦的特色代表性專業。我館在收集地方文獻時,既要考慮圖書館自身建設,針對學科專業現狀與未來,又要考慮到本校、本地區其他文獻收藏單位的收藏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收集,要與本地區各圖書館地方文獻收藏和分布形成統一的、協調優化的整體。

2.2收集要按照加強重點學科,綜合布局的思路

圖書館不能只單純收集某一具體學科地方文獻,還應包括交叉、邊緣學科的文獻資源。具體方式有:①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進行系統調查和跟蹤,做到心中有數。②與政府機構、行政事業單位、學術研究機構及自由撰稿人溝通。③與我院被評為AAA級單位的檔案室、市檔案館、博物所、黨史辦公室及與地方文獻有關的單位或個人建立聯系。④指定專人負責,盡可能用購買、手抄、借抄、互惠交換等方式收集。

2.3與教學科研部門密切合作,注重數據庫的實用性

圖書館員深入到水產養殖專業教研室隊伍中去,參與課程設置、教材選擇與編寫、教學計劃制定,協助該專業教師實施培訓計劃,根據具體情況增設彈性的教學活動周等,從他們那里收集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和師生要求,設置幾個主要版塊。數據庫中的許多信息被收入學校教材和其他文獻,其中《盤職院水產養殖專業實習手冊》極具代表性,讀者好評如潮。

目前,《養殖專業技術專業培養規格和課程體系改革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項目計劃》已結題,并被我院推薦為遼寧省教育教學成果獎提名;由本院教師自編的專業技能教材《蝦蟹養殖技術》被評為“精品課”;《海淡水名特優養殖技術》教材收集了一些新興的、符合盤錦及周邊地區養殖要求的、養殖前景好的養殖品種,使學生掌握實用的、較先進的養殖技能,以滿足崗位對學生的要求,現已被省內外多所學校采用,被評為遼寧省100種“精品課”之一。

通過我館“水產養殖地方文獻信息庫”提供的優質信息服務,促進了水產養殖專業精品課的產生,推動了學院教學工作,增強了學生專業技能。尤其是改寫了我地區不能開展河蟹人工育苗的歷史。我院畢業學生已陸續補充到全省及盤錦地區多個養殖企業、廠部等從事水產養殖技術工作。在科學、環保、高產的理念下,將所學知識很好地運用于工作實踐,促進了我地區蟹產量和出口量。全市河蟹養殖面積已達134萬畝。科學養殖,打造品牌,促進了河蟹產業大發展局面的形成。

2.4服務個性化

由我館精通業務、熟悉學科知識、電腦操作嫻熟的骨干負責,開展個性化服務。根據本學科需求,在專科地方文獻數據庫中,增設若干個小的獨立的空間,由學科帶頭人或課題組提出申請,為水產養殖教研人員單獨使用,使之成為他們專用的專業課題研究討論場所,便于他們在自己空間中收集收藏與本學科有關的各種類型的文獻。這些小的獨立的空間,相當于一個小的數字圖書館,又相當于一個網上論壇。如:我院的“水產養殖精品課”學科帶頭人在開展課題研究時,館里為他建立了數據庫鏈接,并指定專人跟蹤提供專門信息服務。

2.5數據庫并入校園網

將地方文獻專科數據庫并入校園網實行全文檢索,聘用本專業品學兼優的學生做兼職管理人員,確保地方文獻精品數據庫有較高的使用率。

3注重數據庫之外的圖書館傳統文獻收集和服務

我館在開展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時,不放棄其他傳統的文獻收集和服務。通過我館架起專業學科與外界聯系的橋梁,主動與其他院校水產養殖專業的資深教授、專家聯系,把盤錦地區資深水產養殖專家請進圖書館,與學科帶頭人面對面溝通,由他們推薦、圈定該專業所需文獻,以提高文獻收藏水平。讓院外專家也參與到我院水產養殖課題研究中來,提升“精品課”的知名度及專業水準。

對于學科精品課研究課題所需文獻分別采取全面系統收藏、相關學科選擇收藏等方式,核心期刊等連續出版物必須盡快收集齊全,并重視電子出版物的收藏。根據水產養殖學科的特殊性,注意收集《專題文獻科學技術革新報告》、學術會議等特種文獻,以及內部刊物(口頭、實物文獻)、灰色文獻(如科技報告、政府出臺文件、學位論文等非公開發表的出版物)等。

4地方文獻工作展望

4.1根據專業需要,完善地方文獻工作

目前,我院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工作開展時間還不長,還沒有制定專門的地方文獻工作計劃,缺乏必要政策支持,缺乏系統、規范的科學管理,所收集地方文獻數量少、種類單一的狀況并未根本改變,文獻資源建設的系統性、完整性還有待提高。

我院用戶所需要的信息都具有明確的專指性。圖書館應根據地區地域、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和特產資源以及本地經濟發展特點,充分利用高校館在人才、技術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對當地這方面文獻予以搜集、整理、加工,并進行數據處理,將地方文獻數字化,進一步完善已有“水產養殖地方文獻數據庫”。

對不同載體、不同版本與不同出版發行單位,或沒有正式出版發行但利用率高、有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史料價值的文獻,要進一步收集、整理。充分利用我院已有館藏文獻資源,分階段、分步驟地建立各種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地方文獻專題數據庫,從而全面推動我院“精品課”的開展,進一步完善我館的地方文獻工作。“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能為其他專業數據庫建設提供經驗。

4.2利用網上資源,向用戶提供信息產品

依托科技下鄉政策,農村科教、水產養殖、政策法律和勞動市場需求等信息,形成網上虛擬圖書館,供我院師生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工作人員查閱,提供對口的信息導航,甚至直通車信息服務。將開啟信息大門的鑰匙交給廣大師生和養殖農戶。

4.3編制內部刊物,宣傳館藏地方文獻

為擴大館藏地方文獻的傳播度,以吸引更多的讀者,編目部門可將已有或新購地方文獻,編制成不定期刊物,用來介紹館藏及新入藏的地方文獻、編錄成果等,還可以登載一些讀者對地方文獻的研究心得、意見等,此刊物可以內部贈閱,起到較好宣傳作用。此刊的內容也可同時制成地方文獻專門網頁,鏈入本館主頁。

4.4建立專業隊伍,開展地方文獻共建、共享

地方文獻工作者最后完成的是一件符合用戶需求的情報產品,而不是一次文獻的簡單堆集,在整個工作過程中,通過課題的收集、整理、編輯加工,最終為讀者提供一套滿意的咨詢目標產品。因此,培養一支有知識、有創新、肯鉆研、高素質的開發研究專業隊伍顯得尤為重要。

4.5增設有利于地方文獻工作開發的咨詢部門

開展好與公共館的館際互借,并通過聯機檢索、聯合編目、協調采購,依托網絡服務等方式與本地區公共館地方文獻資源互相補充,實現本地區地方文獻資源共建共享。

參考文獻:

[1]郭孟秀.社科院系統圖書館特色與專題數據庫建設[J].圖書館建設,1998(4):19-20.

[2]王菁,李東風.高校圖書館建立研究生論文數據庫的探討[J].圖書館建設,1998(5):45.

[3]彭萍.加強文獻信息資源開發,服務西部地區經濟發展[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2).

[4]姚宏偉.網上地方文獻信息――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值得關注的領域[J].圖書館雜志,2004(10).

篇(4)

水產養殖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學生畢業后在從事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生產管理、水產物流等行業的工作中,都會涉及到水產養殖專業外語的相關知識。此外,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和外資企業的不斷涌入,掌握專業外語的實用型人才嚴重緊缺。水產養殖英語是水產養殖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之一,是水產養殖工作者獲取科技信息,進行科技交流和業務洽談的重要工具。它對收集國內外有關科研信息、拓寬學術思想、增強科研創造能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型、高素質復合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全國范圍內,本科院校水產養殖專業外語的教學處于較為尷尬的地位,水產養殖專業外語一般是作為專業選修課或院級限選課來進行組織教學,計2個學分,32個標準學時,與作為必修課程的大學英語相比,水產養殖專業外語的教學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本文通過對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能夠改善該門課程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對提高水產領域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起到促進作用,并可為水產類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支撐。

一、在本科生教育中開展專業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一)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

我國作為水產品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國,從1990年起,水產品的產量連續10年均位居世界首位。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科技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和漁業國際科技合作的日益頻繁,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也受到社會的日益重視[1]。目前,水產養殖業正經歷時代的變革,從過去粗放型靠天吃飯到如今工廠化、集約化,該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層次和質量逐漸提高,學習國外先進養殖模式以及對外貿易,無一不需要英語,這就使得英語在水產養殖行業中的地位達到歷史空前高度。而高素質人才的塑造就依賴于高校的培養,這就意味著高校水產專業需要將專業英語教學與時代緊密結合,不斷發展,從而適應當今世界行業的要求。目前,專業英語教學是以提高學生自身專業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主要目標,以幫助學生了解國外先進的養殖技術、提高水產相關英文科技文獻的閱讀能力和國際間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水產類高校中開設專業英語課程顯得十分必要。

(二)行業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水產養殖自產自銷的模式已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這就意味著國內現有養殖品種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除產量不足之外,越來越多的國外水產品也越來越吸引廣大群眾的眼球[2]。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水產養殖仍然處于落后的生產模式,養殖技術也不夠先進,粗放的管理導致養殖產量遇到瓶頸,再加之近年來養殖環境惡化,養殖產量遲遲不能提高,面對國內日益龐大的市場,顯得乏力。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廣大群眾也不再滿足于國內的種種水產品,把目光瞄準于國外的許多水產品品種,例如三文魚,金槍魚,龍蝦等。目前,國內一些高素質水產養殖從業者以及專家教授已經把目光放長遠,學習國外先進養殖技術,引進國外養殖品種,或者進行貿易進口或展開合作進行養殖。這一情況就使得新時代的從業者需要有較高的英語水平,從而與國外從業者展開對話和合作,并提高自身實力,逐步改善國內養殖狀況。因此高校開設水產類專業英語符合現代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一帶一路”政策,是水產行業發展的需求。

(三)學生自我素養提升的需要

時代在發展,高校的大學生們對自己要求也逐漸提高,渴望探索和學習不同的文化和知識。在信息如此膨脹的今天,大學生們的英語水平相較于上個世紀已經取得進步,但是相比較于亞洲的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生英語水平還有差距,而且專業英語方面更是還有很大不足,所以學生自我素養提升的需求十分迫切。今年全國農業院校積極參與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在農林專業開展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改革,這無疑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了動力與機遇。目前社會對大學生就業時綜合能力的考察更加嚴格,因此具備扎實的專業英語基礎,是提升自我素養,增加就業機會的重要砝碼,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

二、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課程現狀

(一)教材質量參差不齊

目前,水產相關的高等院校沒有統一的水產養殖專業外語教材。已出版發行的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相關教材和輔助書籍主要有王吉橋主編的《FisheryEnglish》和《EnglishforAquaculture》、自編教材以及其他輔助工具書等[3]。且這些教材的編寫素材主要來源于專業文獻、官方報告(如FAO漁業報告等)和外文書籍。大部分高校的專業英語課程教材主要以教師的自編教材為主,將自己較為擅長或熟悉領域的專業文獻及書刊中的文章整理匯編形成授課材料,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可以擴展學生的專業詞匯,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熟悉科技論文的寫作方式。然而,這類自編教材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內容更新不及時、系統性與連貫較差、在科普與專業之間難以做到良好的平衡,無法及時有效的反映水產領域的國際研究熱點和發展前沿。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也難以做到由淺入深、由淺入深、循循善誘的講解,更不利于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此外,這類自編教材在內容上過于強調書面語言,課堂及課后練習主要以專業詞匯、詞組和英漢互譯等傳統練習方式為主。這就導致課程的設置和教材建設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和實用性,從而直接影響了教學的可操作性與實際效果,學生的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綜合能力很難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二)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單一枯燥

目前,水產專業英語課程教學中普遍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如句型分析、閱讀翻譯、詞匯講解等,課堂容量大,但授課方式枯燥,缺乏基于專業知識的聽說綜合訓練,教與學難以開展頻繁有效的互動,這就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無法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課堂氣氛也較為松散[4]。同時由于專業原因,該課程也比較枯燥,這就導致學生消化吸收知識的效率較低,與教學目標有一定差距。而且,教學內容主要以專業文獻的講解為主,多樣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難以充分利用,教學環境也較為單一,這就容易導致課堂教學的形式單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也能難以進行有效的探索和權衡[5]。此外,考試是檢測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單調的考試題型和不科學的考核方式,都會使學生對該門課程產生厭煩心理,喪失學習興趣。

(三)師資力量不足

據統計,目前從事本科院校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的教師主要有兩種類型,分別是英語專業教師和具有國外學習經歷或英語水平很高的非英語專業教師[6]。非英語專業的教師在進行專業英語教學時,主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在教學過程中以擴充和閱讀理解為主,具備較好的學科專業知識背景,但在英語發音、口語等基本功方面存在瑕疵,難以從語言學的角度去解析長短句和難句。英語專業的教師具有良好的語言學基礎,在語言和語法講解相對專業,但由于專業知識的匱乏,無法在專業問題進行拓展和分析,在專業詞匯的講解上也會存在偏差,以至于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組織上都會差強人意。

三、提升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質量的幾點建議

(一)努力加強教材建設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依據和工具,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基礎和素材,也是提高應用能力的重要工具[7]。因此,水產院校應該高度重視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的可持續發展,結合學校自身的特色,堅持教育教學改革,對學制和課程性質進行調整。多組織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和教師來組建水產專業英語教材編寫聯盟,或者引入國外經典水產專業的英語教材加以消化吸收。以提高水產養殖專業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及專業英語水平為目的,融合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可讀性、全面性以及專業性的原則來開展教材的編寫。在內容上應該系統地整合水產領域的各個學科,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還應與時俱進的不斷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對于比較枯燥難懂而又不可回避的學科或領域,應多選擇科普性或專業性不強的文章,使得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的現狀相適應,根據現代社會對人才綜合能力的需求進行調整。在教學過程中,應精選《Sci-ence》、《Nature》、《Aquaculture》等權威期刊一些難度適中的期刊論文來彌補教材的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改革教學模式

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的教學是通過聽、說、讀、寫、譯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在教學形式上應具有多樣性,使學生能力的培養能有機地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活動中可采用課堂問答、小組討論、即興演講、外文文獻檢索、講故事等多樣形式,這些形式都可以形成互動的情形和氛圍,讓課堂活動活動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教學效果。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利用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契機,組織國外專家講座、中外文化的交流活動,多與國外專家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視頻交流和互動等。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利用留學生及交換生的資源,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有效互動,中英結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入MOOC資源,讓學生通過網絡,更加方便的找到課程資源。提供給學生水產相關的學習期刊資源和網站資源,讓學生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接觸前沿性的知識和信息。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微信平臺、微博等不定期的更新專業英語資料,把握相關專業研究前沿,讓學生們根據內容多互動,使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獲取。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教師在這個培養工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水產專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求任課教師要具備較強的學科專業知識以及較高的專業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并且對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專業知識的結構和技能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標準和要求[8]。首先,對多數英語專業教師來說,要加強從普通教師向水產專業英語教師的角色轉變,通過深造和加強學習來適應新的要求與挑戰,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備教學所涉及的水產專業知識,這需要一個不斷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其次,專業的教師同樣也需要角色定位,即專業-英語教師。專業教師不僅需要熟悉和了解語言教學的規律性和特點,還需要熟練掌握語言教學的基本技能,具備良好較好的英語水平。筆者認為,在水產養殖專業課“雙語”教學的大趨勢下,應由專業課教師來擔任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并對專業課教師要進行有計劃的定期培訓,例如輸送英語水平較好的專業老師到國外有水產相關專業的科研院所學習進修或者在職學習等,讓他們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英語水平來盡快勝任專業英語及“雙語”教學上的需要。再次,可以引進海歸等高水平英語人才。通過高素質人才的引進,不僅能夠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還能使現有教師產生危機感,從而能夠不斷的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1]明俊超,蔣高中,袁新華.高校水產專業英語教學的現狀與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11,15:158-160.

[2]張玉秀.“參與型”課型在高職水產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產,2006,04:43-44.

[3]王迎賓,王征.水產學科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8:211-212.

[4]王迎賓,王征.水產專業英語課程“以學生為主導”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0,10:69-70.

[5]張艷.語言輸入與輸出對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效應的實驗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6]張博.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篇(5)

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據2008年統計,全縣養殖水面達24400畝,其中山塘水庫養殖面積12330畝,池塘養殖面積12168畝,網箱養魚面積1500平方米,淡水水產品總產量達6717噸,比2007年增加571噸,增長8.5%,實現產值4338萬元,占農業產值的1.58%。水產品產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遞增,己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一、自然條件和生物資源

鹿寨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地處桂中稍偏北,屬亞熱帶向中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陽輻射多,光熱、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為1672毫米。全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面積7萬多畝,山塘水庫1812處,面積2萬多畝,池塘面積1.3萬多畝。現有河流魚類資源豐富,共有魚類11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40個品種。貝類、甲殼類、兩棲爬行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陸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漁業生產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

二、漁業生產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漁業生產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以來,鹿寨縣漁業生產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全縣養殖水面由2000年的2.2萬畝增加到2007年的2.75萬畝,增加了0.55萬畝,增長25%;養殖產量由2000年的4776噸增加到2008年的7617噸,增加了2841噸,增長59.48%;單位面積產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長26.73%;水產養殖勞力由2000年的0.65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萬人,增加0.11萬人,養殖漁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長29.54%;全縣人均占有魚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2865萬元,2008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4338萬元,增加1473萬元,增長51.41%,占農業產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來,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變化很大,在養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斷更新。由科學養殖取代了天然養殖,提高了養殖產量;由投放大規格魚種取代小規格魚種放養,提早起捕商品魚;由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養殖取代了單一品種養殖,提高了水體中餌料利用率;由養殖名貴魚逐步取代部分常規品種魚,提高了漁業經濟效益;由單一追求養殖數量逐步向數量和質量轉變,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規模養殖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二)主要經驗及存在問題

1、主要經驗

(1)政府重視,加強領導。水產養殖業作為大農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把它作為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抓,并提出了適合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勵政策,鼓勵農民利用非基本農田保護外的低洼低產田和荒地進行魚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丟荒的山塘水庫進行科學養殖,積極調整水產業內部結構、品種結構和區域結構,綜合開發大水面養殖,全縣水產養殖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多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漁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2003年參與了“柳州市池塘萬元水面養殖項目”實施,2005年我縣實施了“羅非魚標準化養殖”等項目,以科技項目為依托,不斷推廣各種新技術、新成果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又推廣了大水面積綜合利用化肥養魚技術;80:20養魚技術及配合全價顆粒飼料養魚技術等。由于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全縣漁業總產量穩步增長。

(3)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推廣優良、優質新品種。近年來,我縣在品種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堅持保大宗推優良的原則。在保留大宗品種草、鯉、鰱、鳙魚養殖的基礎上,加大優良、優質品種魚的引進和推廣,積極引導廣大漁農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發展優良、優質品種魚類養殖,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培育引進優質品種近20種。其主要品種有黃沙鱉、黃桑魚、大口鯰、雜交鯰、本地鯰、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銀鯽、東北鯽、湘云鯽等,逐步形成了以養殖黃沙鱉為主的養殖基地。

(4)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漁業主管部門及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及技術指導,提高整體養殖技術水平,并實行技物結合,推廣各種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或調運各種漁用物資。加強向漁農提供漁業政策、生產信息、流通信息、魚病防治、安全生產等有關方面技術和信息,推動了我縣漁業生產的發展。

2、存在問題

(1)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嚴重,基本上屬于泥基塘,池塘淤泥過深;未有良種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難度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來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溝水,縮短了養殖周期,降低了產量。

(2)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我縣水產養殖基本上是以個體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養殖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標準化養殖程度低,致使水產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面積還不夠大,尚未形成,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程度仍較低,所有這些都不能適應現代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3)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科技推廣經費幾乎為零,各種項目經費的投入較少,制約了漁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4)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有待解決。近年來,由于一些企業超標排污造成漁業水域污染而發生魚塘和江河死魚的現象時有發生,給漁業生產帶來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漁業水域環境污染,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十分突出。

三、漁業生產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潛力

(一)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水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低質廉價水產品過多,優質產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傷養殖生產者的積極性;區位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品牌產品未有創出,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沒有形成。標準化養殖程度低,水產品質量安全未能保障,漁業基礎設施、科技推廣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產品流通不暢,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都有待于解決。

(二)發展潛力

1、改造低產池塘,提高池塘產量,發展潛力較大:我縣淺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還較大,如能加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底質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則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加快提高漁業科技水平,在養殖模式、餌料選擇、苗種培育和品種選擇上做好文章,提高產量及效益方面潛力還很大。

2、江河網箱養魚、水庫養魚及水庫網箱養魚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縣境內的主要干流,縣境內己建成黃冕電站、江口電站、龍興電站,每個電站筑壩后上游水流平穩,庫容量增大,適宜于一定容量網箱養魚,同時全縣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較大的水庫有18個,有可利用水面近10萬畝,綜合開發大水庫,發展網箱養殖潛力較大。目前,我縣水庫養魚產量相對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3、稻田養魚發展潛力較大:我縣稻田養魚有著憂悠的歷史,建國初還形成一定的規模,后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等原因,養殖面積和產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養殖面積不到1000畝。目前,我縣有保水田15萬畝,只要采用科學的生態養殖技術、稻田養魚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4、開發地方優質種養殖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水產品資源豐富,本地鱉、黃桑魚、鱔魚等優質水產品肉質品位好,價格高,市場供不應求,養殖前景好,只要開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學的仿生態健康養殖方法,保持肉質品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養殖產量,并上規模、上檔次,形成生產優勢突出,商品供給能力強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水產品養殖具有較強的潛力。四、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重點

(一)總體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縣漁業生產,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和發展優勢品種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進水產養殖業產業化經營。依靠科技與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穩定政策,強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務,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調整結構,在集約化、規模化上下工夫,大力發展大水面網箱養殖,提高名優水產品比例。

3、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搞活水產品加工和流通,走產供銷一體化,農工漁相結合的道路,促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邁進。

(三)發展重點

1、發揮區域資源優勢,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加快不同特色區域養殖發展。不斷擴展區域特色產品養殖,建設優勢產品產業帶,打造區域特色產品。大力發展地方特色養殖,同時注重培育優勢品種,打造品牌走向市場。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以“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進行產業化經營,推進水產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3、加強優良品種選育,提高良種覆蓋率。(1)加快水產良種場建設。爭取有關部門支持或引導群眾建立良種繁育示范基地,通過實驗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水產苗種繁育體系。(2)采取選育與引種并舉的措施,推進養殖苗種良種化。重點開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貴魚類如光倒刺鲃、黃顙魚、本地鱉、班魚等的繁殖馴養。同時有計劃地引進優良品種,不斷豐富和滿足養殖生產需要。通過引進繁養,實現苗種生產供應良種化。

4、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產品質量。(1)推行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系列標準。嚴格按照水產養殖標準組織生產,嚴格水產品質量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藥期制度,確保無藥物殘留;嚴格執行無公害水產品國家標準,提高養殖業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2)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建立優勢養殖產品標準化無公害養殖示范基地,帶動水產養殖業向無公害化發展。

5、加強和完善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建設。(1)進一步完善水產養殖水源、電力、交通、場地以及重點項目的設施建設。(2)建立和完善水產養殖保障體系。一是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二是漁業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三是病害防治體系建設;四是水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五是服務體系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我縣水產養殖證制度建設,通過完善水域養殖證制度,切實維護養殖生產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生產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種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加強水產品苗種選育和苗種生產經營管理,提高水產苗種質量。一是搞好苗種生產基地建設和管理,確保苗種的規格和質量;二是加強苗種流通管理,做好苗種質量鑒定和檢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試點示范。按照各鄉鎮養殖特點和不同的養殖區域,扎實抓好試點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庫“四大家魚”高產養殖試點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養殖示范工作,培育農民增收新亮點;三是抓好優質水產品養殖試點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網箱養魚試點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養魚試點示范工作。通過不斷試驗示范,總結配套技術,擴大推廣面積,整體推進漁業生產發展。

篇(6)

一、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的現狀及重要性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位居世界第一的水產養殖及水產品出口大國。因此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對于專業技能強且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綜合性技術人才的需求會持續增加。中職學校是輸出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源地之一,水產養殖專業學生的就業已從單純的養擴大到產、供、銷等環節。市場對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綜合性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對中職水產養殖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中職學校即便開設了英語課程也僅僅是簡單的學習公共英語,并不具有專業性,很多學生學無所獲,對自己本專業相關的英語資料知之甚少。因此在中職學校水產養殖專業開設專業英語課程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能夠鞏固學生的英語基礎,對學生的專業學習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還可增強他們的專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二、教學內容選擇的原則

(一)堅持全面性和系統性

教學內容的全面性通常指的是教師在進行養殖專業英語素材的選擇上應該涵蓋水產養殖專業的各個領域。就我校的實際情況看來,至今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時堅持全面性的原則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本專業學生的就業及發展需求,讓他們為以后的發展積累更多的專業基礎和英語基礎知識。而系統的原則著重體現在教學內容各個環節之間前后兼顧和協調貫通,從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的基本學習方法開始,到最新的技術成果再到實際的專業技術中的運用,要形成一個系統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僅對以往學習到的知識點有一個鞏固和復習,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的結構體系。

(二)堅持實用性和時代性

水產養殖專業是一個非常講求應用性的專業,通常情況下,很多中職學校培養學生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在進行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的選擇時要堅持實用性的原則,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應該與水產養殖專業的實際相結合,并且能夠很好地運用到水產養殖專業中去,讓學生能夠通過養殖專業英語學習之后得到一些實用的知識。而教學內容的時代性一般是注重將英語教學內容與現代各種新興技術、新成果相結合,能夠充分的體現出水產養殖專業發展特色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實用性與時代性的結合,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對專業英語學習的興趣,更好的幫助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堅持難度適中的原則

當前,很多中職學校的學生并不具有很高的英語基礎,更不用說是與專業相結合的英語,這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把握難度適中的原則。筆者認為,對于一些水產養殖專業相關的具有較高專業性的研究型論文不適合作為教學內容進行利用,而是應該偏向于選擇比較普遍的、專業性強但是敘述簡單的英文材料來當作教學案例。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讓他們能夠通過較少的專業材料掌握更多的專業英語知識。

三、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的教學策略

對于任何一門外語課程來說,教師都必須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的,了解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難點問題,并經過經驗總結分析出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合理地進行教學內容的篩選,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應該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都進行適當的創新。

很多高校開設的英語課程著重于“學”,而中職學校專業英語則更加關注“用”的作用。所以,專業英語教學的目的著重偏向于對專業英語詞匯、專業英語問題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學生在將來工作中常用的口語。對于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課程來說,該課程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以英語作為自己的另一種工具來了解更多水產養殖專業領域的資料和信息,讓學生能夠讀懂更多的水產養殖專業相關的英文文獻和資料,能和外商進行簡單的業務交流。因此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養殖專業詞匯的學習和口語交流上。專業英語教學的難點在于翻譯,因為涉及到很多水產養殖專業相關的專業名詞,需要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的基礎上再進行閱讀理解學習。詞匯是英語學習的磚瓦和基礎,學生掌握了豐富的專業詞匯才能夠更好的對句子進行理解,為以后的學習和業務交流都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教學語言

很多英語教師通常都是使用英語來進行英語教學,對于部分已經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生來說,用純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感和英語學習能力;但是考慮到還存在一部分公共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如果僅僅用純英語來開展教學,這部分學生就會因為聽不懂而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放棄學習英語。因此,專業英語使用的教學語言可以選擇英文語言、漢語輔助的模式。要達到這種教學模式的目標,就要創造出一個利于實現該教學模式的環境,首先教師就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還應該學習了解一些水產養殖專業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英文的敘述,同時結合水產養殖專業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慢慢地感受到英語環境,強化英語學習思維,學生逐漸學會運用英語的思考模式來理解專業詞匯。在講解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英語詞匯的時候適當地使用漢語,讓學生能夠完全理解詞匯的含義,加強學生的記憶與理解。同時,教師也必須要照顧到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利用這一模式進行教學時應該盡量地使用一些簡單的,學生能夠聽懂的英文來教學。

(二)教學方法

在進行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時,采取適當的教學手段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一些水產養殖專業相關詞匯的英語生詞教學時可以用“教學一體化”的理念來達到教學合一的目的,在教會學生專業英語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學會學習,懂得“授人魚不如授人漁”的道理。

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實驗室等場所,利用一些(標本)和實物展示或實驗操作的(視頻)指導養殖專業英語的學習。在教學時可以結合養殖專業所用到的專業設備,如“Cage Culture, Filtering system”。教會學生相應設備的英文詞匯以及在實驗過程中如何用英語進行敘述。另一方面可以運用自主探究法,即學生根據教學情景自己提出問題,并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探索,從而學習方法,獲得知識。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在教學時將問題拋給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如:“How to assemble the filtering system of the tank?”讓學生自己討論出結果并進行對比分析,讓每一位學生都有鍛煉和展示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他們英語口語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在競爭與合作的氣氛中,學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欲望得到了激發,也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最終讓他們牢固的掌握了專業英語知識,尋獲學習方法。

(三)學習方法

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才能夠更好的進行英語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多進行引導,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傳授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比如肯定學生的進步,使學生樹立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學好專業英語,當學生有學習的信心之后再選擇一些趣味性較高的教材內容讓學生學習,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要幫助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幫助他們定下短期學習計劃,根據學習計劃按部就班的進行學習。其次是要著重教習如何記憶英語詞匯,職業英語詞匯大多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學生記憶起來存在很多困難,如果沒有科學的記憶方法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專業詞匯的,教師可以教學生利用音節與發音規則來記憶單詞,避免死記硬背容易記錯的情況,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游戲互動的方式來進行鞏固記憶,比如讓學生扮演漁業銷售中的各類角色,讓他們用英語進行“貨品介紹”,說出該類水產品的產地、特點、養殖方法等,并進行“價格戰”這樣不僅可以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詞匯的興趣;最后是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職業英語比公共英語的專業性要強得多,學生要學好,只有進行反復的鞏固學習,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英語知識。

四、養殖專業英語教學效果分析

在中職學校水產養殖專業學生中開設專業英語課程,可以提升學生對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的認識度和重視程度,根據筆者教學總結,在教學的過程中有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協調,使學生對水產專業英語的學習興趣有極大的提升,很多學生通過水產養殖專業英語的學習能夠熟練地掌握很多專業英文詞匯,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相關的知識,也對以往英語的學習有明顯的鞏固作用;大部分學生的英語語感以及聽譯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也明顯加強。

此外,學生熟練的掌握水產養殖專業英語對于未來就業也是有非常明顯的幫助的,學生通過專業英語的學習,不僅讓自己具備該專業所要求的技術技能,同時讓自己擁有良好的英語運用、交流能力,成為名符其實的復合型人才。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進駐國內市場,學好專業英語更能夠讓學生多一條就業的道路,成為就業成功的重要助推條件。

五、結語

水產養殖專業在中職教育的各個專業學科中屬于技術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同時專業英語也是一堂系統的具有很強應用性的學科,開設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專業英語的學習來掌握更多本專業的知識內容,特別是對于一些新興的水產養殖技術。所以,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工作者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把握好一個“用”字,在教學的內容中融入“實用”、“適用”的概念,在教學手段上著重強調“用”的技能,讓學生真正能夠學以致用,讓專業英語能夠體現出實際作用,在水產養殖專業學習過程中發揮效用。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學好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讓水產養殖專業英語教學達到既定的效果,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和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易劍英.中職新生英語專業興趣養成途徑淺談[J].新課程研究.2008(01):P16.

[2]王志平.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1(14):P25.

篇(7)

根據縣委、農村經濟局黨委的統一部署,__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扎實有效地開展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學習研討,深入漁業生產一線進行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生產者的意見和建議。領導班子成員積極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風和思想認識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

一、 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的成果與共識

(一) 水產站取得的成績

幾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指導和農村經濟局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水產站緊緊圍繞“做強近海漁業”的主題,扎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全縣有養殖水面10.2萬畝,漁業總產值超過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以上。淡水漁業已成為我縣農業的優勢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1全縣有養殖水面10.2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80013畝,已經被省海洋漁業廳認定為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為我縣發展無公害漁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2 全縣有漁藥經營業戶41家,這兩年執法監管很嚴,41家漁藥經營業戶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經營。

3 全縣有漁用飼料加工業戶79個,其中飼料廠17家。目前調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為全面監管奠定了基礎。

4 在水產技術研究方面,我站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沈陽市雨濃魚類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擔了國家“863”課題2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項,和省海洋科學計劃課題1項,自立課題2項,編訂完成省市水產地方標準9項,發表學術論文23篇,發表論著1冊。

5 在新技術技術推廣方面先后推廣了高效低污染水產配合飼料5萬噸,直接經濟效益1200萬元,社會效益1億元;推廣了菌藻修復水產養殖環境新技術,示范10000畝,為發展我縣有機綠色漁業提供了技術和經驗支撐;推廣了養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術,示范水面10000畝。節約用電750000千瓦時,節約地下水資源20__萬立方米,綜合經濟效益650萬元,社會效益超億元。

6 水產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動物防疫站和沈陽是雨濃魚類營養病害研究所為中心輻射全縣漁區40家病害防治網絡,每年平均處置病害上萬例,并在全縣推廣了框鯉、草魚和黃顙魚的主要病害防控技術,大大減少了病害發生。

7 在苗種檢疫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我站實施了抽檢監督,在今年全省抽檢的3組樣品中檢測均為合格。

8 在水產品安全執法監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檢查30000多畝,在國家商品魚抽檢中呋喃類、孔雀石綠和氯霉素均為檢出。

9 在水產技術培訓與服務方面,我們對養殖者開展了無公害生產技術培訓,對與要經營業戶進行了法規培訓。我站還組建了“沈陽近海漁業網”和“北方水產病害防治資訊”兩個技術服務平臺,開設了水產養殖技術、病害防治、營養與飼料等20多個欄目,還開辟了專家遠程診斷咨詢系統,方便了水產養殖者的技術咨詢與病害診斷。

(二) 領導班子形成的共識

通過學習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全面分析檢查并結合工作實際,我站領導班子達成如下幾點共識:一是堅持科學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沒有科學的創新就沒有可持續的發展;二是加大對養殖者無公害生產技術的培訓力度,是獲得無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實現漁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我們水產技術推廣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實現漁業生產規模化、規范化、產業化和現代化使我們水產推廣人的最終目標。

二、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一) 存在的問題

1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夠,偌大的8萬畝生產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除投入品如漁藥、飼料等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外,應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和采取得力的監管措施。

2 新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工作還沒有跟上時展的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強跟進。

3 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工作需要加強,因為它是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的基礎性工作。

4 苗種檢疫工作有待于加強,苗種是養殖的基礎,苗種的質量關系到養殖的成敗和收益,也關系到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5 飼料加工戶和漁藥經營戶的原料進貨來源和渠道需要進一步監管,應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隱患根源和避免隱患。

(二) 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客觀原因是政策、機制、人力跟不上發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觀

想到各觀做不到。比如我縣有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8萬畝,飼料加工業戶79家,漁藥經營業戶41家,有20__多個養殖單位,從業人員上萬人,僅靠幾個人去監管是力不從心的,主要是監管體系建設不到位,縣鄉監管機制設置不順暢。招人又沒有編,工作經費嚴重不足,鄉鎮、村的機構設置不對應,我們有協調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觀原因是領導班子思想認識跟不上發展要求,有時一想就這幾個人,經費不足,人力孤單,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沒有從措施和辦法上下功夫,缺乏創新思維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發展思路及工作目標

(一) 我縣水產業發展的主要思路

1進一步加大對漁業投入品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具體措施是:針對養殖單位和養殖者印發池塘生產日志和產地證明,對水產良種場印發苗種繁育記錄手冊和產地證明,要求他們嚴格記錄生產過程管理記錄,定期抽查和檢查,對水產良種場還要實施定期苗種檢疫,實施生產過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針對飼料加工業戶和漁藥經營業戶印發進貨銷貨記錄表,要求他們記錄原料來源和進貨渠道,記錄銷售對象,定期抽查檢驗,控制貨源與去向。

2、開展新品種引進、繁育、馴化、試驗與示范工作。引進新品種,尤其是瀕危的一些土著養殖品種,這些品種往往天然產量接近枯竭,市場需求價格高,如果試驗成功,一方面保護了品種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規模化生產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對養殖品種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3、大力推進優勢養殖品種的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養殖進程。推進無公害、有機和綠色水產品養殖,大力倡導生態養殖模式。

4、大力推廣生物工程菌修復池塘養殖環境新技術和養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術。對構建生態良好,環境優良的水產養殖環境具有生態戰略意義。

5,加大

對水產養殖生產者的生產技術培訓力度,提高養殖者的生產技術素質,對生產增效農民增收和水產食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二) 未來三年工作目標

1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優勢養殖品種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個。(黃顙魚、框鯉、草魚個1個,每個300畝-500畝)。

2 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省級健康養殖示范基地5個,每個300畝-500畝。

3 技術指導和支持建立優勢養殖品種產業化生產基地3個,面積800畝以上。

4 技術指導和支持建設有機和綠色商品魚生產基地一個,面積1000畝以上。

篇(8)

中圖分類號: S965.9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6

天津市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地帶,北依燕山,東臨渤海,與北京市和河北省相接壤,區位優勢明顯。天津市平原遼闊,河流縱橫,坑、塘、洼淀星羅棋布,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流經本市的一級河道就有19條,二級河道79條,還有6條人工河道,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12座、小型水庫60座、水系干流閘壩13座。

由于獨特的地理條件,天津市水產養殖業發展由來已久。尤其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和近年來的調整整頓,水產養殖業已成為天津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農業經濟增長點。然而,隨著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天津市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新時期,水產養殖業如何發展,還有多少發展空間,急需進行科學的規劃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1-4]這一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突破傳統的水產養殖用地評估依靠經驗和人為主觀方式進行,缺少科學定量分析的模式,著重對天津市淡水養殖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進行適宜性評價,并將其結果劃分出等級,幫助水產管理部門制定科學的水產養殖發展規劃,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天津市水產養殖資源的生產潛力,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全市資源,以保持我市水產養殖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1 GIS技術在漁業領域的應用

GIS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擬和顯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5-6]。GIS技術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集成管理大量多專題的空間與屬性數據的能力,其強大的空間數據處理和分析功能,不僅可以成功地支持整個評價過程、實現指標的空間分布可視化,還可以獲得評價目標的深層次的信息。

目前,GIS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眾多領域,尤其在農業土地、林牧業土地、城市土地等土地資源規劃、評價上的應用研究已日趨成熟。在漁業領域中的應用則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用于內陸水域漁業管理和養殖場的選擇,20世紀80年代末期,GIS逐步運用到海洋漁業中。發展到今天,GIS在漁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科研人員及國際組織的重視。1999 年,第一屆漁業 GIS 國際專題討論會在美國西雅圖舉行,之后每3年舉辦1次,目前已舉辦了4屆。綜合目前國內外 GIS 技術在漁業中的應用,更多的還是在海洋漁業領域,通常涉及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漁海況數據采集與分析,漁業資源與海洋環境關系,水產養殖選址,漁業資源評估與分析,標志放流,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漁情預報等[7]。

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將GIS技術引入漁業領域,與國外相比發展較緩慢,但近幾年我國在漁業信息收集和數據庫建立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目前已建立實用性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如漁業科技文獻、科研成果管理、全國漁業區劃、淡水魚類種質資源、使用養殖技術、漁業統計、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基建項目與財務管理、海洋捕撈許可證與船籍證管理、遠洋信息、管理系統等,為漁業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海洋管理中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主要是將數據資料整理后進行統計,建立相關數據庫,如南海海洋漁業GIS管理系統、渤海生物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環境信息地理信息系統及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生物資源地理信息系統等項目[8]。在大量的研究中也有開展漁業養殖區域規劃方面的,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綜合信息研究中心同世界漁業中心(FishCenter)合作開展了河南省漁業養殖區規劃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建立天津市淡水養殖影響因子評價指標體系

2.1 指標篩選

適宜性評價過程需要自然科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面、綜合地分析研究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才能客觀地對土地做出評估,增強區域評價成果的科學性和運用價值。影響水產養殖生產的因子很多,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因素都一一進行評估。通常,只選那些與當地水產養殖生產密切相關的因素作為評估因子[9]。各地條件不同,不可能采用統一的影響因子指標。為了獲得科學、系統和符合實際的評價結果,本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則。

(1)主觀性與客觀性相結合原則。水產養殖評價體系構建中,既要注意客觀構成要素的科學測定,也要充分考慮主觀評價的感受,既要利用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如召開專家會,對各指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又需要定量數據作為評價支撐,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資料,盡量選擇可以量化、直接的指標,如年鑒和問卷調查,即我們通過相對客觀的手段獲取指標值。

(2)主導性與差異性相結合原則。在全面分析每一個質量因子的基礎上,既需要選取對研究區水產養殖生產力長期起主導作用的質量因子作為適宜性評估影響大的因素,又需要體現空間分布差異性的因子,對于那些對水產養殖適宜性有重要影響,但在評估區內基本一致的因素應視為背景因素。

(3)可操作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原則。指標體系不宜求全、求細,否則將會因指標群過于龐大而減弱可操作性,甚至導致無法應用。這就需要盡可能簡化,只保留核心指標,將指標內部之間有因果關系或關聯程度大的指標刪減。盡可能采用現行的國家和天津市統計口徑,便于收集和計算分析,避免或減少調查項目與工作量。

2.2 確定指標權重

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通常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兩大類,但兩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觀賦權法客觀性較差,容易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賦權法可以減輕主觀因素的影響,但確定的權重缺少穩定性,不能充分體現指標本身的相對重要程度,有時與指標的實際重要程度相悖,解釋性較差[10-12]。同時,學者認為選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方法時必須根據評價對象的具體特征來進行,且在農業相關指標評價中,除了定量分析外,還存在有一些定性的判斷[9,13-14]。

因此,本研究考慮到水產養殖評價的特殊性,選用了能夠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相結合、對非定量因素進行量化分析的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相結合的方法來確定天津市淡水養殖發展影響因子指標的權重。

結果表明,在影響天津市淡水養殖發展的因素中,自然資源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權重高達63.39%,其次是市場前景,權重為23.19%,最后是發展基礎條件13.42%。在自然資源方面,水資源對淡水養殖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權重超過了97%,其中地表水資源量和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發揮較大的作用,而地表水接近程度的作用較小;在土壤資源方面,由于天津市土壤pH值和坡度較為相近,因此觀測指標只選取了土壤質地類型。在市場前景方面,產品競爭力起主導性作用,權重為67.45%,其次是產品銷售模式,而產品消費能力的作用較小;在產品競爭力方面,注冊商標數量、名特優水產品產量占總產量的比例和有無出口水產品都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產品銷售模式中,銷售方式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發展基礎條件方面,從業人員水平和養殖技術水平共同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權重為49.23%和42.73%;其中養殖總體投入產出比、漁業專業從業人員管理水面情況、鄉鎮漁民人均純收入的作用較為突出。

3 天津市淡水養殖適宜性分析評價

3.1 建立淡水養殖適宜性分析模型

本研究利用IDRISI作為適宜性分析軟件,這一軟件集地理信息系統和圖像處理功能于一身,為眾多相關應用研究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與開發工具[15]。水產養殖適宜性分析就是將影響水產養殖的各種因素數據柵格化,在IDRISI中利用各分析工具,依據專家賦予的權重,建立層次分析模型,最終得到客觀計算結果的過程。整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指標數據準備過程,通過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將表格、矢量等多種格式的指標數據轉換為統一標準的柵格數據;二是在IDRISI軟件中,利用各種分析功能對柵格數據進行疊加運算和分類。

3.2 淡水養殖區域適宜性評價結果

天津市淡水養殖適宜性評價結果表明,全市淡水養殖可以規劃區域為7.258 2萬hm2。非常適宜養殖的區域僅為391 hm2,占可規劃面積的0.55%,分布在寶坻區;比較適宜區域為29 945 hm2,占可規劃面積的41.25%,分布在寧河縣、武清區、濱海新區、寶坻區和薊縣;一般適宜區域最大,為41 969 hm2,占可規劃面積的57.82%,所有區縣均有分布,以濱海新區、武清區、西青區的面積較大;不適宜區域最少,為277 hm2,僅占0.38%,分布在東麗區、北辰區和西青區3個近郊區。經綜合分析,更加適合淡水養殖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濱海新區、寧河縣、武清區和寶坻區。比較而言,本研究得出的可規劃養殖區域高出2010年天津市實際養殖面積的近1倍,這一結果有利于未來的天津市淡水養殖規劃布局。研究結果中條件較好的規劃區域與天津市淡水養殖現狀較為吻合,說明本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相信GIS技術的數據處理和空間分析功能將更加強大。在水產養殖適宜性分析、實時監測、管理和預警等方面,GIS的研究與應用將顯示其不可比擬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

參考文獻:

[1] 呂雄杰,賈寶紅,宋治文,等.中國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現狀以及對天津的啟示[J].天津農業科學,2010(5):76-79.

[2] 欒青,馬雅麗,李偉偉,等.GIS支持下的臨汾市冬小麥動態估產模型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2(5):563-539.

[3] 臘貴曉,劉國順,曹杰,等.基于地統計學和GIS的喀斯特煙田土壤肥力綜合評價——以貴州省畢節地區為例[J].河南農業科學,2012(4):63-68.

[4] 李翔,楊寶祝,郭天財,等.基于WebGIS和ES集成技術的農作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3(2):106-109.

[5] 呂雄杰,陸文龍,宋治文,等.GPS和GIS支持下的田間土壤含水量空間變異試驗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6(1):8-11.

[6] 趙俊英,劉晨璇.GIS軟件在農村土地調查中的應用[J].山西農業科學,2011(9):1012-1213,1016.

[7] 龔彩霞,陳新軍,高峰,等. 地理信息系統在海洋漁業中的應用現狀及前景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1,20(6):902-909.

[8] 鄭晶予. 地理信息系統在漁業中的應用[J]. 河北漁業,2011(11):44-45,50,61.

[9] 楊寧生,歐陽海鷹,杜寧. 利用GIS評估地區水產養殖發展潛力的研究[C]∥中國農業信息科技創新與學科發展大會論文匯編.北京,2007:92-101.

[10] 周鑫,劉志斌.模糊模式識別理論在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J].山西農業科學,2012(3):252-256.

[11] 鄭海霞,秦煙辰.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評價——以河南省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2(2):5-6.

[12] 賈鳳伶,李瑾,李樹德,等.農業科研機構自立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9,15(1):77-82.

篇(9)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1―107-03

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的激增和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創業”成為一個熱門詞語。目前發源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使本已積重難返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變得更加嚴峻。面對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壓力,對高校而言,創新創業教育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教育要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水產類院校及農業院校中的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等教學研究部門,是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向國家輸送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任,而其中擔當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一歷史使命的專業教師,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又該如何有效地教書育人呢?

一、專業教師要以就業創業為導向,幫助學生進行生涯設計

高職水產專業要始終圍繞學生的就業創業這個核心任務來安排學生在校的學習與生活。而為學生客觀地進行生涯設計則是創造性地完成這一目前最為迫切任務的最佳途徑。生涯設計包括學業生涯設計和職業生涯設計兩大部分。學業生涯設計,簡言之,就是明確在學習上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大學畢業時是準備繼續深造還是直接就業。

職業生涯設計,主要是對自己未來從事哪一種或哪幾種職業以及從事某種職業時間的規劃。生涯設計教育應從學生入學后即展開實施,貫穿大學全過程。新生一入學即對其進行系統、細致的生源現狀調查分析,包括學生的考試成績及其每一門課程的考試分數、學生的家庭狀況及其來源地(農村或城市)、學生的特長愛好、學生的學習目標及其學習動力、學生的生活目的及其價值觀、學生的意志品質及其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學生的專業興趣、學生對未來職業的基本規劃和就業的期望,等等。總之,要對學生進行全方面、全方位的體察和關心,只有這樣,才能量體裁衣地幫助每一位學生設計科學的生涯規劃。

對于這項工作,專業教師切不可主觀地認為這只是輔導員的職責,與任課教師的本分無關。真正認真負責的專任教師若想把課上好,就必須分析學情,真正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落實教學任務,也才能使教育教學工作起到應有的作用。

由于水產養殖屬于地處偏僻的艱苦行業,所以本專業招生較為困難,多數學生屬于從別的專業調劑過來的。而且,在遼寧醫學院畜牧獸醫學院高職水產專業的一個班里,就有半數以上的學生是女生,有的班級女生所占的比例甚至在2/3以上。基于這種生源情況,水產專業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很嚴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疏導措施,極易造成學生厭學、教師厭教這種大家都不愿見到的事情發生。

面對這種局面,作為奮戰于教學一線的專業教師要積極作為,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帶領學生參觀水產養殖企業生產活動,指導學生調查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以及通過大量翔實的水產專業最前沿知識動態的介紹,給學生以本專業豐富多彩的最具誘惑力的感性認識,使他們感受到每個專業或每個行業只要深入其中都有其富于魅力之處,從而逐漸培養學生對水產專業的興趣。同時,通過對本專業已畢業的學生愛崗敬業典型案例、成功創業的先進實例的講授,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水產行業更易產出“創業狀元”,從而熱愛水產專業。

2004年畢業于廣西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的鄧榮志從窮學生到人人尊敬的養蝦教授的創業經歷,武漢工業學院2004級飼料系專業學生龍守文勇于自己創業,并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家具城里成功開起水族館的創業實踐,都啟示學生:只要肯努力,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成功者,而水產專業更適宜本專業學生在農村成功創業,它能夠為本專業學生提供有力的創業技術保障。

在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動員后,再對學生進一步調查,并按其熱愛專業與否將學生分為兩類:一是水產專業思想穩定的學生,二是死活對水產專業也提不起興趣的學生。專業教師在為這兩類學生進行學生生生涯設計與職業生涯設計時,從他們的專業興趣出發,因材施教,各有側重。那些有志于水產專業的學生,他們中的多數或是海邊長大的孩子,或是家里從事水產養殖,或是親戚朋友對其有過這方面的經歷傳授。他們對水產專業有一定的認識和認可,并有較強的專業學習興趣,專任教師可側重為其系統謀劃實用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學習內容,拓寬其知識面,并加強實效訓練。那些打算從水產專業畢業即轉行的學生,其中部分學生靠家里的門路就業,部分參軍,部分通過專升本繼續學業,剩下的小部分則靈活就業。

專業教師在這部分學生的生涯設計當中有關水產專業的知識技能的培訓以夠用為原則,而根據其就業需要側重文化基礎知識的夯實,并謹慎建議學生對其所愛專業課程的學習內容,為他們工作以后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類學生以女生為多,水產專業的女生在就業方面屬于弱勢群體,任課教師要從多方面對其進行人文主義關懷與教育,并在創新與創業的教育過程中培養其“巾幗不讓須眉”的樂觀精神。

總之,專業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制定學業和職業生涯設計方案,并在實踐中不斷跟蹤與修正,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大學期間有目標、有追求、有行動、有成效。

二、專業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

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蔣夢麟認為,教育的產出是造就“活潑的個人”、“能改良社會的個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生活教育”,主張“教育以生活為中心”,而不是以書本為中心,是“為了生活而教育”,“依據生活而教育”,主張培養活生生的人,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人,反對那種死讀書、讀死書培養書呆子的教育。他們所倡導的這種教育理念就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在于教師。沒有人能夠將自己沒有的東西送給別人,教師也不可能將自己不懂的知識、技術教給學生,教師自己不會創新,自然也不能告訴學生怎么去創新。

只有具有較高創造性思維修養和創造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質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學生,學生才敢于冒險、敢于探索,才會突破常規,進行創造性的研究性學習。沒有一定數量的創造性教師隊伍,就不可能培養具有創新創業品質的學生。因此,水產專業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深入實際,扎實實踐,不斷用領先的技術信息,最新的市場動態引導學生;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科研與教改工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打破常規的“教師獨白式”教學模式,設計一些開放性、綜

合性和可探索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這是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水生動物營養與飼料學”這門課的課堂教學中,圍繞蛋白質與氨基酸營養就可生發出許多“課題式教學”的內容。

例如,在飼料中添加單體氨基酸有利于氨基酸平衡從而提高飼料整體蛋白質的利用率,這時任課教師便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水生動物都能很好地利用飼料中添加的單體氨基酸并能夠增加飼料中蛋白質的利用率?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教師要追問:“那么這是為什么?”“怎樣做才能使添加的氨基酸發揮應有的作用?”通過這樣的引導,目的是讓學生圍繞一個課題自己去尋找資料,從而懂得怎樣獲取資料和處理資料,也就是面對陌生領域去尋找答案,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與發散思維。又如,蛋白質是動物營養中的核心營養素,其資源有限,價格昂貴,為了節約蛋白質資源,教師可提出這一綜合性的問題以發散學生思維:“請從多方面思考:如何提高飼料中蛋白質的利用率?”這個問題是貫穿本門課整個過程的一個核心課題,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與技能,幾乎每一章節都是其答案之一,也是本專業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熱點。學生在完成這個題目的過程中,既能體驗到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快樂,又在無形中鍛煉了總結歸納和組織材料的能力,并能增強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愛之情。再如,“如何測定水生動物對飼料的消化率?”“如何檢驗促攝食物質的誘食效果?”“如何確定水生動物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適宜需要量?”等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做的就是積極引導學生主動、高效地完成相關的試驗設計,試驗方法的探索,以及材料、數據的整理分析方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超越課本的限制,甚至拋開課本,不再做分數和書本的奴隸,還本該屬于學生的在思維訓練中的自,鼓勵他們自覺選擇、矢志突破、發奮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同時,努力塑造智商情商和諧共融的、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最終成為能夠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人。

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相關課程內容的創業素材并將其拓展開來。例如,在“水生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中,當提到其在自然界中的產量僅次于纖維素的殼聚糖時,教師可充分講授其重要作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并可制造臨時人造皮膚,可作為外科手術的縫合線而不需拆線,還可作為蝦蟹飼料添加劑促生長,等等。我們用什么方法從蝦蟹殼中獲得殼聚糖呢?類似這樣的引導可把學生的創業思維從課堂延伸到充滿寶藏的大自然。

此外,在飼料資源開發章節的講授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調查屠宰場豬血、豬毛等下腳料的去向和再利用方式等,教會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尋找創業項目與創業方向。如講授水生生物餌料培養時,教師可這樣啟發學生的創新與創業靈感:既然扁藻、小球藻等藻類是水生動物幼體的優良餌料,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們制成有益人類健康的各種飲料呢?或者大規模培養浮游植物與動物,并把它們制成千品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呢?然后要求學生分組收集有關這些創新創業新點子的資料,共同分析探討其可行性與操作方案,最后創造條件進行試驗生產。

總之,專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這塊天地,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眼光與思想牽向波瀾壯闊的生活海洋,協助他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三、專業教師要以實踐教學為平臺,輔助學生策劃創新創業藍圖

目前,各個水產高職學校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就業工作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并且科學系統地組合安排水產專業各學科的實驗實習內容。同時,要求各學科的專業教師必須打破彼此之間的專業劃分壁壘,大家坐在一起,將各學科生產當中最需要最實用的知識技能交叉融合貫通,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和創新與創業實驗室建設。實驗室要積極組織人財物力,多開設計性、創造性、綜合性實驗,盡量使實驗與生產實際和科學研究相結合,要達到有創新、有收獲、有成效,從而不斷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和實驗室學術水平。

在進行實踐教學之前,尤其是在長達三個月的生產實踐教學之初,需要各學科教師與本專業的學生結合實習企業生產實際,共同安排實習計劃項目。關于這一點,各位教師務必以認真的態度,建言獻策,周詳考慮,這樣才能保證生產實習有序進行,收到實效。實習內容要寬泛,除了主要包括各種水生生物的繁育養殖流程,還得要求學生調查生產企業的運作規律,比如企業投資狀況、廠房設備建設情況、人員崗位配備狀況、企業經營與銷售狀況,等等。

學生實習期間,專業指導教師要對其進行有效的督導,要求他們每天寫實習日記,尤其要記下新發現、新感想和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辦法。實習結束,要求每位學生撰寫一份有質量的實習報告,不允許糊弄過關,更不許抄襲網上習作。

水產專業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對其進行人格影響和與人溝通交往能力的培養。長時間的生產實習機會給水產專業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其意志品質、塑造人格的社會大舞臺。指導教師在實習期間,除了耐心指導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還要幫助學生淡化學生身份以便盡快進入頂崗角色,教育他們自覺養成吃苦耐勞、與人為善和誠信交往的優秀創業品格。

四、專業教師要敞開胸懷,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適于創新創業的寬松環境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8-0115-02

產學研相結合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作為研究生教育改革與創新工程的一部分,研究生合作教育是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培養新型高等人才的模式之一。隨著現代科技在水產學科的應用,水產行業已經開始從大眾化向優質、高效型轉化,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由傳統漁業向設施現代化漁業轉變(黃辨非等,2010)。這些轉變都需要水產學科的研究生具有新的知識技能、創新精神及實際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產學研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不但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校教學科研與實際生產脫節的問題,更能提升高校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及社會服務能力。而如何培養以科研為中心,產學研相結合協同發展的教育模式,培養適應水產學科發展需求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水產學科研究生在產學研培養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創新能力不足、產學研特色不明顯、教育資源不平衡等。造成此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培養目標不明確,未能對研究生進行分類指導;導師隊伍不完善,培養過程監督不到位;配套管理制度和評估體系不完善等。水產學科作為農業院校較傳統的學科,只有發展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培養方式,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加實用的高層次人才。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科是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是廣東省唯一一個水產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學科,具有深厚的學科基礎。水產學科對廣東省漁業經濟產業的發展、高層次水產人才的培養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在廣東海洋大學科技力量的推動和支持下,目前僅湛江地區的海水珍珠產量就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對蝦的種苗產量、養殖面積、養殖產量、飼料產量、加工規模、出口量和交易量等七個方面均為全國第一。近年來,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科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資源,發揮各自人才培養優勢,在研究生產學研相結合培養的模式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確立培養目標實行分類指導

培養目標和方案的設置,對學生知識架構和學習成長具有重要影響,要提高產學研結合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必須按照不同的研究生類型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水產學科根據其學科特色,對下置的水產養殖、漁業資源、捕撈學三個二級學科均設置了學術型和專業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并且開設海洋生物學學術型專業作為支撐專業。培養方案中學術型碩士主要針對想繼續從事研究型工作的研究生,在理論課教學中著重基礎知識、前沿知識和實驗室技能學習;而專業型碩士主要針對想從事實際生產和應用的研究生展開,主要考查其生產實踐能力,將培養著重放在生產實踐環節并設置了1年的實踐期限。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優化了水產學科的課程體系,降低了課程學分學時要求,增加了前沿課程和文獻閱讀的比例及研究生參加學術論壇和班級討論環節,轉變了教學模式,部分選修課采取研究生為主角,教師協助指導的討論模式。

二、完善導師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產學研教學體系建設的核心與關鍵,在水產學科研究生產學研教育中,導師不但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的研究手段,還要具備豐富的操作和實際生產經驗(周永燦等,2013)。水產學科師資力量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達到:

第一,培養和引進高層次專門人才,同時鼓勵本專業教師出國或在國內其他單位“充電”。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作為學科雙聘院士;著名對蝦遺傳育種專家陳兆明博士作為水產學科領軍學者教授;同時不斷鼓勵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深造,交流學習,近三年本學科每年公派出國做訪問學者的教師不低于3人,部分碩士職稱的副教授、教授在國內知名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這大大充實了師資隊伍的整體實力,優化了學緣結構。

第二,建立合作團隊,助力青年教師發展。水產學科在經過多年發展后,已形成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團隊、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及病害防控團隊、珍珠加工與培育、南海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團隊等7個穩定的科研團隊,在團隊帶領下大大加快了青年教師的成長,培育了一批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科研平臺和獲獎成果。在獲得成果的同時,要求青年教師下到基地指導實踐教學,增強了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吸收產學研合作單位優秀科研人員到學校講學,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職稱專家作為兼職導師,實現學校與合作單位的“雙導師制”共同指導研究生完成課題設計。

三、實現培養過程有效監督

針對水產學科的學科特性,加強了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監督。在導師方面,嚴格了導師的聘任和遴選條件,規范了導師的工作職責,實行學術和專業型導師遴選條件分類和招生名額分配限制;在學生方面,加強了對培養環節的及時跟蹤和管理,完善了考核管理辦法,加大了獎助力度,提供了豐富的專業實踐場地;在合作單位方面,加強了和合作方的交流溝通,明確了雙方的權力與責任。產學研培養的各個環節得到有效監督。

四、創新合作模式

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主要是以研究生培養高校為責任體,聯合其他高校、科技創新型企業、企業聯盟或行業管理部門、科研院所等機構共同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校際合作模式。主要是通過校際學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利用各自學科優勢和實驗條件,通過研究生互派、學分互認等形式共同完成科研創新。

第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通過有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高校提供優秀的師資、實驗條件,企業提供開展實驗所需場地和生物材料,這種合作方式彌補了高校實習場地的不足和企業科研能力的不足,同時為研究生提供了生產實踐的機會。

第三,校所合作模式。即高校和科研院所展開的合作,此方式能夠有效解決科研院所人員緊缺的局面,緩解高校研究生培養壓力。研究生通過參與高層次的科研課題研究,科研素質得到提升,這種方式促進了教學和科研的共同發展,實現了優勢資源的共享。

在產學研培養過程中,合作雙方互相提供優勢資源,為研究生科研實踐和科研創新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加快了高層次應用人才的培養步伐。

五、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構建評估體系

產學研聯合培養的研究生身份較為特殊,他們既是高校在讀研究生,也是合作單位的一名職員。理論上他們既應遵守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也要遵守所在單位的各種規章制度。但由于我國現在對這類研究生還沒有相應的管理法規,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管理制度有時很難落實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陳剛等,2010)。研究生若自主性不高、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則可能不顧雙方的管理規定,降低對自身要求,嚴重時還會導致學業荒廢的情況發生。

所以在產學研模式主導的研究生管理制度方面,應該完善學校、企業、雙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權責問題,增強互信,廣泛爭取校、企、師、生各方的意見,爭對合作過程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調整,使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模式能夠真正實現高層次專業人才、高水平學科、高質量產業協調發展。

在研究生培養環節中雙導師互相配合,確保研究生按時完成課程學習、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中期考核還有畢業論文答辯等工作。采取較為靈活多變的考核辦法,以研究生實際工作和學習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確保專業型和學術型研究生在評優評先等環節享受同等待遇,真正體現研究生學術和專業水平。

綜上所述,廣東海洋大學通過創新水產學科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了學校在養殖技術及研究方面的獨特優勢,鍛煉了研究生實踐動手能力,提升了就業技能,為企業提供了科技力量支撐,真正實現了雙贏的效果。這對于地方高校特色學科定位以及研究生教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這種培養模式的不斷完善,使得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均成為精深理論、扎實技術、擅長管理的水產養殖專業高層次人才,為華南地區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促進水產學科協同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新聞與傳播論文 下一篇: 小學閱讀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乱码在线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免费码中文字幕 | 自拍偷亚洲产在线观看 | 久热中文字字幕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大秀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