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幸福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2 17:30: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幸福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幸福感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7-0104-02

一、主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及其特點

主觀幸福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那時候,人們將幸福等同于享樂主義快樂。那到底究竟什么是幸福?總而言之,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不同的人從各自的角度出發會有多種多樣的主觀理解。積極心理學家認為主觀幸福感是一個人積極體驗的核心,同時也是對其生活的最高目標。

二、青少年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現狀

(一)文獻檢索情況

筆者根據研究的需要,以“主觀幸福感”、“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追蹤研究”為關鍵詞,開展了相關領域的文獻搜集和資料整理工作。文獻整理后筆者發現,現有的研究多數是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分析以及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這些研究成果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問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為此,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亦進行了搜集與整理。截至2013年1月,筆者搜集相關專著10余本;在期刊網上,以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萬方中文期刊數據庫、維普科技全文數據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為搜索范圍,搜索近十年的相關文章,下載了相關碩博論文32篇,期刊論文87篇;外文文獻25篇;搜集并保留相關網站3個??傮w來說,與本研究主題緊密相關的研究資料尚不多,但這些略顯零亂的研究成果也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礎和具有啟發性的思考。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較晚,大概始于20世紀90年代。近些年來,心理學領域的各個專家、學者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青少年這個群體的主觀幸福吸引了很多心理學家以及人們的廣泛關注。雖然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已經被大范圍研究與討論,但對于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發展軌跡缺少一定的調查。本文旨在通過多個時段的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進行分析和比較,以此得出相對應的數據和結果,并對這多個時間段的主觀幸福感的差異進行因素分析和結果討論?,F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數是對于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橫向研究,這些研究對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為此,筆者對近十年的文獻、期刊以及碩博論文進行了整理。因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群體劃分。在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中,鄭宏志與陳功香在《314名城市老年居民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中指出,性別對主觀幸福感的差異并不顯著,有婚姻作為支撐對于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效應。對于有配偶的老年人,其主觀幸福感明顯高于無配偶的老年人。與此同時,社會支持也是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無論是主觀支持還是客觀支持,懂得利用社會支持的群體會有更為積極的感受。而趙立軍、劉旭華在《貴陽市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中表示: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提高,對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有很大的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專家、學者對青年主觀幸福感這個群體產生極大關注。筆者從這里選取其中典型的文章作為參考。邢占軍在《主觀幸福感研究:對幸福的實證探索》中指出:幸福是現實生活中的主觀反映。主觀幸福感是一種主觀體驗,而且是一種比較切實的、比較穩定的感受。嚴標賓、鄭雪等人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中指出:社會關系包括家庭、朋友、戀愛和室友關系對幸福感有顯著關系。其結果發現:內部價值中自我實現和學習能力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比外部價值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會更為顯著。而生活事件無論是好的生活事件還是壞的生活事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均不顯著。

關于兒童群體的研究,也有部分文獻?!峨x異家庭兒童的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作者齊琳將離異家庭和完整家庭子女主觀幸福感做了比較,得出:離異家庭的兒童,其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明顯低于完整家庭的兒童。獨生子女的積極情緒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喻永婷與張麗芳各自對《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不同的闡述:性別、年級以及留守類型上都不同影響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以上是各個專家學者從各個群體來研究主觀幸福感。學者們大體上分析了影響老人、青少年、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因素,用相關分析的方法解釋了影響主觀幸福感因素的顯著關系。對本論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二,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分析。從影響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來看:影響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因素眾多。從早些年來分析:楊海榮,石國興等人在《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中探討了初中生的自尊,事件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洞髮W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及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一文作者通過大量研究,大量數據表明:一般而言,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越高,就會體驗更多的幸福。故學校和老師可以適當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來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張雯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中提到自尊、社會支持與歸因等因素與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著名學者鄭雪、王玲等人也曾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的關系》中明確提出:女性的主觀幸福感明顯高于男性。至于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研究結果并不十分一致。而近些年來,嚴標賓等人在《青少年網絡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中表示:網絡行為對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差異顯著。而社會支持、人格等中介作用對于主觀幸福感影響更為復雜。目前,嚴標賓、鄭雪等人逐漸加深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范圍的研究。他們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中,首次將主觀幸福影響因素納入文化范圍。他們對48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生進行了大范圍的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均處于較為令人滿意的水平。他們一直認為大學生可能是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一代。再者,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周邊人際交往也更為和諧。

從以上幾個早期研究的時段來看,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甚多,而且交叉作用顯著,研究范圍從橫向和縱向都有一定借鑒意義。

第三,在測量工具和研究方法上來看,測量工具愈來愈精準,角度和信度都得到了一定加強。邢占軍在《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綜述》中提到主觀幸福可以進行主觀測量和客觀測量。生活質量上的主觀測量研究最早是由Neugarten等人于20世紀60年表的“生活滿意感量表(LSI)”,接著,Cantril編制了“自我標定量表”(SAS),這種量表主要是根據自己對自己的主觀幸福感進行等級評價。70年代Derogatis編訂了癥狀自評量表(SCL-90)。一些研究者認為主觀幸福的衡量主要取決于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所占優勢。對幸福感的研究呈現多種多樣的方法。尹海蘭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中列舉了多種方法。如自陳量表法。這種方法主要由被試根據自身切實情況來進行測量。幾個常用的主觀幸福感測量量表:(1)人臉量表。這是一種非言語性的主觀幸福量表。被試須從幾幅人臉中選擇自己認為最為幸福的表情。(2)情感平衡量表。用以測查群體的心里滿意程度。主要用以描述過去幾周的幸福感測量。(3)Campell幸福感指數量表。這個量表分為情感指數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

(三)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主觀幸福感的關注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左右,目前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成熟,深度更廣,范圍更大,結果也較為精確。Naser&Akram在《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erences》中分析了幸福感與個性模型HEXACO的關系。本文主要針對HEXACO與以往五個因素的區別。對于主觀幸福感測量工具的研究,國外學者也有一定研究,其中Eleanor與Matthias等人利用BBC-SWB來測量主觀幸福感。這種量表采用分制來測量主觀幸福感三個方面之間的關系:如心理健康、身體健康依據及身心健康兩者之間的關系。國外學者有關于研究富裕國家的主觀幸福感。研究這種主觀幸福感主要依據主觀和客觀領域之間的差異如婚姻、健康、行為、住房和環境。研究表明:主觀幸福和客觀幸福存在某種相關,主觀幸福感與婚姻、住房和周圍環境存在很大相關。

從以上國外研究可以看出,研究主觀幸福感分類較細,研究范圍較廣,研究結果較為深入。對本論文的撰寫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對已有研究的分析及未來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展望

從以上國內外的研究分析來看,現有的研究無論是在因素間的相關分析還是各個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方面,無論是群體的比較還是各個特殊領域的人群,如今都已研究得相對全面。然而,問題的出現也在所難免,心理學中的幸福感重點關注的是個人的內心感受和體驗,但如果沒有任何客觀標準可以檢驗,僅靠主觀的判斷也許會導致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得出相反結論。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學校改革主要關注的是學業結果,關注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易忽視學生情感方面的問題。培養青少年積極樂觀的心態,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目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雖已起步,但有關提高青少年幸福感的發展軌跡研究尚沒有完全展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幸福感,這方面的研究無疑會對青少年的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是青少年幸福感研究領域亟待展開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鄭雪,嚴標賓,邱林.廣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J].心理學,2001(4):33.

篇(2)

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間,大學生群體整體的幸福水平或幸福感如何,直接關系著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也關系著教育的和諧發展。因此,研究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相關因素,以及提出相應有效措施可以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鑒,也可以豐富高校學生的日常管理經驗。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心理學研究中,主觀幸福感是指一種健康的、快樂的生存狀態。目前,大多數研究者認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所謂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的評價。它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緒體驗兩個基本成分。

近年來,主觀幸福感逐漸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其中,對于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日趨增多。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系統研究開始于diener,他于1995年編制了國際大學生調查量表,主要涉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個體的自尊、社會支持、歸因方式、價值取向、家庭經濟收入等影響因素的關系,以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等。國外的研究為國內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和研究工具。

國內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最初研究主要是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狀況進行描述性研究,隨著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進程的深入和研究內容的拓展,開始了對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主客觀因素進行研究,但研究僅從單方面進行,如與社會支持、歸因方式、人格特征、自尊、家庭經濟狀況等的關系研究。近年來,國內研究者把自己的研究視野拓展到國外,嚴標賓(2002)開始對各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以此來揭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文化方面的共同特點與差異。

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研究對象

筆者在遼寧大學崇山校區和蒲河校區兩個校區中,分層抽取了96名同學做為樣本進行了訪談調查。調查進行的較順利,樣本結構較合理,真實可信度較高。其中:男性48人,女性48人;文科生47人,理科生49人;一年級23人,二年級24人,三年級25人,四年級24人;農村生源學生50人,城鎮生源學生46人;貧困學生47人,非貧困學生49人;學生干部50人,普通學生46人。

(二) 研究方法

課題組在確定了研究樣本之后,課題組成員按照分工分別對上述96名被試進行了訪談調查。平均每名被試訪談時間在1.5小時左右。調查采取了完全開放的問答形式,問題包括“你覺得現在幸福嗎”,“你覺得幸福的標準是什么”,“你覺得現在的大學生活怎么樣”,“什么事情讓你覺得幸?!?,“每個月應該花多少錢你最滿意”等問題。在征得被試的同意后,訪談者做了記錄,然后課題組成員匯總后進行了統計。結合前期查閱的文獻資料進行了對比研究,得出了以下基本結論。

(三) 結論

根據統計數據,我們發現,我校整體上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以上,占到訪談人數的70%以上;在情感體驗中,大學生的積極情感較多,消極情感較少,積極情感高于消極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這部分人的比例在 20%左右。與其他研究進行對比發現,這一情況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基本吻合。也就是說,從整體上看,大學生被試還是傾向于體驗到幸福感。

分別來看:年級對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的影響顯著。在生活滿意度上,大學一年級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要明顯高于四年級,而二、三年級學生之間差異不顯著,幸福感程度最低的是四年級。這與以前部分學者的研究不太相符,我們的調查發現這可能與大四年級的就業相關,大四學生普遍面臨著就業的壓力。

在性別維度上,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上是否存在穩定的性別比例,目前結論還很不一致,我們的調查結果也顯示男女生差別不顯著。

大學生被試在生活滿意度、情感體驗、總體幸福感三個方面中,城鎮大學生都略高于農村大學生;非貧困學生明顯高于貧困學生。其他研究者在這兩方面的所得結論互不一致。另

外,對于收入問題,月支出在800元以上的學生感受幸福感的程度明顯高于600元以下的學生,支出在600-800元之間,幸福感程度最高。消費支出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有可能是倒u曲線的關系,這是我們調查發現的一個問題,需要今后深入進行研究。

統計結果還顯示,大學生戀愛問題是影響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女生比男生顯著。這也是我們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一個方面。

三、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對策建議

著名的教育理論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所教育的人變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體驗。因此,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

(一)開展科學的幸福觀教育

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產生于需要的滿足和目標的實現。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大學生的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后,該層次的主觀幸福感就會提高,就會產生新的目標,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幸福感體驗。開展幸福觀教育,首先是要認識到幸福觀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其次,幸福觀教育需拓展高校教師的新視野。再次,幸福觀教育也賦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內涵。

(二)培養良好人格特性完善自我人格

研究發現,幸福感是一種與多種人格特征有關的變量,很多人格特質明顯地與幸福感相關。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其人格特點尚未定型,因此塑造自身的人格無疑是提高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為此,大學生特別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擁有積極的自我觀念。能悅納自己,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并非總為他人喜愛,但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觀念總是占優勢。(2)能恰當地認同他人。能認可別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認同他人又不依賴或強求他人。(3)能面對和接受現實。即使現實不符合自己的希望和信念,也能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面對和接受現實的考驗。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社會支持因素中,人際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際交往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來緩解或解除這些問題,提升幸福感體驗。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策略:主動與別人相處;保持一種平和而理智的心態,謙虛待人;平等相待,真誠相處;善于理解別人,換位思考,寬容待人。

(四)創設和諧社會實踐環境,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

大學生身在校園,社會實踐活動少,應該加強社會實踐鍛煉,深入了解復雜多變的社會,認識百態人生,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面對挫折時,理性對待、積極應對,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幸福感體驗。另外,針對當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應盡早開辦職業生涯輔導。科學合理的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幸福感至關重要。首先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愛好、能力等等方面;其次,要幫助學生培養和樹立自信,并端正心態;再次,要指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明確就業方面,了解社會所需、自己所想,進行恰當的擇業;最后,應該指導學生如何審時度勢,堅定方向和目標,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和過渡。

(五)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班集體的支持作用

學校作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主要活動場所,我們還應該發揮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過得充實、豐富、有意義,在健康、積極、優美的文化氛圍中滿足需求、增長知識、發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強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班集體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社會群體,也是他們在大學主要的去向,為他們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強大幫助,對主觀幸福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努力營造融洽的班集體氛圍,充分發揮其支持作用,提高他們的幸福體驗能力與水平,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悅的情緒,合理組織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傳授他們善與人處的交際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行為能力,學會和諧相處,從而健全和諧的人格系統,使他們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同時,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應在良好學習心理培養、職業生涯輔導等方面加強指導,使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去學習、生活,去獲取成功,去證實自己、發展自己,從而樹立自信心,增強

我效能感體驗,進一步提高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ed diener,eunkook m.suh,richard e. lucas,heidi l. stnith.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acadesof progress,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

[2] 劉川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9.

[3] 鄭雪.幸福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4] 馬崇升.當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 丁園園.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6] 李焰,趙君.大學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11.

[7] 萬延霞.培養學生的幸福感[j].臨沂教育論壇,2007.

[8] 段建華.主觀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學動態,1996.4(1).

作者簡介:

篇(3)

1.對象

采取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以河南信陽師范學院的160個本科女生為研究對象,除去13份無效和信息缺失的問卷,有效問卷為137份,有效率為91%。大一女生占40.5%,大二女生占30.7%,大三女生占28.8%。文科女生占69.8%,理科女生占30.2%。

2.方法

布倫格爾嫉妒量表由20個項目組成,主要測量個體在各種情景中廣泛的自我嫉妒體驗,采用三級評分。在信度方面,其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807,分半信度系數0.743,在效度方面,此量表與其他嫉妒量表的內相關系數達到顯著水平,而且呈現出十分均衡的水平。

幸福感指數量表用于測查受試者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兩部分:總體情感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前者由八個項目組成權重為1,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內涵;而后者只有一項,權重為1.1,且采用七級評分法??偡譃閮刹糠址謹迪嗉樱謹捣秶鸀?.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間。根據姚春生(1995)等人的資料,重測信度為0.849。

二、結果與分析

1.對布倫格爾自我報告嫉妒的各項目分析

參與數據統計的137份布倫格爾自我報告問卷中,每個項目的平均成績均在1分以上。布倫格爾自我報告量表評分規則規定,項目超過1分,表明被試存在嫉妒心理。因此,從統計結果來看,幾乎全部被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即師范院校女生普遍存在嫉妒心理。

2.不同學科女生嫉妒心理的差異

文科女生的嫉妒量表平均分為45.71,理科女生的嫉妒量表平均分為44.07,對不同學科的得分進行T檢驗,得出t=10.873,且df<0.05。此結果表明,不同學科的師范院校的女生在嫉妒心理上存在差異。

3.師范院校女生主觀幸福感基本概況

理科女生的平均分為11.04±2.56,文科女生的平均分為12.74±2.54。對學科進行t檢驗得出2.78,p<0.05。由此可得,文科女生的幸福感顯著低于理科女生的幸福感。

4.師范院校女生嫉妒心理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師范院校女生的幸福感總得分和嫉妒得分相關系數為-0.601,即嫉妒感得分越高,幸福感得分越低。為進一步考察幸福與嫉妒的關系,按照布倫格爾自我報告量表得分,把得分低的27%作為低嫉妒組,得分高的27%作為高嫉妒組,其余的為中嫉妒組。對不同嫉妒感的3組女大學生進行t檢驗。

由表1可以得出,低嫉妒組、中嫉妒組以及高嫉妒組兩兩之間主觀幸福感都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三、討論

1.嫉妒心理的普遍性

從本論文的數據統計結果來看,有效的布倫格爾自我報告嫉妒問卷每個項目的平均得分都大于1分,這就說明,師范院校中大多數女生都存在嫉妒心理,即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與嫉妒心理研究專家Mathes,深圳大學的王曉均教授,歐陽文珍等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嫉妒如同愉快、悲傷、憤怒一樣,是人的基本情緒。當人們與外界事物進行相互作用時,經過認知系統的加工,人們會作出不同的行為反應,同時也會產生相應的行為態度。而嫉妒,就是在與同水平且物理距離較近的人進行人際互動時,由于認知或者性格等方面的原因產生的基本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是人人都會有的。加拿大約克大學研究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表現出嫉妒的行為。實驗中,研究人員如果和嬰兒的母親進行交談,并且不時發出笑聲時,此時兒童就會表現出蹬腿、哭鬧等煩躁行為。由此,我們可以說師范院校的女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是正?,F象。但是,對于嫉妒得分較高的同學,勢必會在同學交往過程中出現消極處理方式,在學習過程中注入不良情緒,在合作競爭中出現不正當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出現,預示著個體的主觀幸福感降低。

2.不同學科的女生嫉妒心理的差異

本研究結果表明,文科女大學生在布倫格爾嫉妒量表的得分顯著高于理科女生。這可能與每個學科的女生思維特點有關。文科女生長期處于人文科學的專業熏陶下,對人際關系更加敏感,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體檢更加細膩,思維導向更趨向感性思維模式。而理科生長期處于純科學研究的情境中,她們的大部分時間會用在實驗處理或者數據分析上。長期的純科學學科背景,使理科女生的思維更具有邏輯性,他們思考問題會立足于理性思維的角度并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地對周圍事情做出判斷,而感性思維只是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直覺對事物進行判斷。這可能就是文科生的嫉妒得分顯著高于理科生的主要原因。

3.師范院校女生的主觀幸福感指數處于中等水平

師范院校女生主觀幸福感處于中等水平。盡管不同學科的學生的幸福感有所差異,但是總體來看,女生普遍都處于幸福的心理狀態之中。這可能與女生本身的未來目標比較相關。進入師范院校的女生都希望自己未來從事教師行業,而自己現在所學習的內容又和自己未來的目標相符。因此,她們會安心學習,努力為自己成為教師的目標奮斗。至于理科女生與文科女生的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這主要可能是文科女生學業相對較為輕松,并沒有太多枯燥的數字題目,更多是關于人文方面的學習。

4.嫉妒心理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

篇(4)

關鍵詞:價值觀;主觀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0-1402-03

The 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Values of Sport Major Students

LIANG Ri-zhong, CHU Yue-de, WANG Ying-ch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General well-being scale and the values measuring form were administered to sport major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and values, Sport major students had higher score in sexu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than general stu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port major and general students hav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two respects.

Key words: values; subjective well-being

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就已明確指出: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1],常能體驗到幸福感的人就是一個心理健康成長的人[2],因而它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指標,幸福感高則心理健康水平高[3]。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事物的選擇性態度,它是個性心理的核心成分[4]。價值觀會影響個體的社會適應和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從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5]。筆者認為,體育專業的學生與其它專業的大學生雖然有著相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處于相同的年齡階段,但由于所接受專業課教育以及所處的學習環境不同,他們的價值觀和主觀幸福感可能存在著某些差異,為此,筆者對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價值觀與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及體育專業大學生價值觀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以期能為開展本地區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廣西高校在校二年級本科大學生為被試,共發出問卷600份,回收600份,其中有效問卷536份,有效率為89%。被試年齡范圍18~24歲,平均年齡為19.6歲。其中體育專業266人,非體育專業270人。

1.2 研究工具

1.2.1 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GWB) 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問卷可以計算總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國內段建華對量表進行了修訂[6]。問卷共包括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和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和松弛與緊張6個維度。本研究中,各維度的克倫巴赫α系數在0.69~0.89之間,達到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1.2.2 大學生價值觀量表 本量表是由張宏如編寫的一種自陳式的大學生價值觀量表。量表包括社會目標、個人目標和行為方式3個維度。本研究中,各維度的克倫巴赫α系數在0.76~0.83之間。

1.2.3 研究程序與數據處理 采用集體施測的方式搜集問卷,當場收回問卷。采用SPSS13.0進行數據統計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價值觀的差異檢驗 以價值觀的3個維度為組內變量,以體育和非體育2個專業為組間變量進行混合設計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組內變量的主效應顯著( p

表1 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價值觀的平均數(M±SD) 比較

注:*** p

然后,分別考察在價值觀的3個維度上,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學生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表明,在社會目標上,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存在顯著差異( p

2.2 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比較 計算個體在問卷所有項目上的得分,體育專業總得分為81.37,非體育專業得分為79.28??傮w來看,兩類人群的得分均高于量表平均分(75),說明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體驗到了更多的積極情感。進一步的統計分析發現,體育專業學生總體幸福感總體得分高于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經檢驗顯示差異達到顯著( p

2.3 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檢驗 以主觀幸福感的6個維度為因變量,以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為自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上存在顯著差異, F(6,529)=4.16,p

表2 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平均數

( M±SD )比較

注** p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體育專業學生由于專業性質的關系,體格、體能、健壯等因素占據優勢,身體自尊水平較高,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相貌感覺較非體育專業要好,對健康擔心的程度較少,因而得分較高。另外,可能還是因為體育專業學生在學習壓力方面較非體育專業學生輕松,非體育專業學生課程多,還要有英語考級,多數同學認為壓力大,運動與鍛煉的時間少。這也是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在“對健康的擔心”因子上有顯著差異的原因。

2.4 體育專業大學生價值觀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計算價值觀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得分之間的相關,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體育專業大學生價值觀各維度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的相關(N=266)

注 **p

價值觀的社會目標維度與主觀幸福感的“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存在顯著相關,與“松弛與緊張”相關不顯著( p>0.05),價值觀的個人目標則與主觀幸福感的“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松馳與緊張”六個因子全部相關顯著,行為方式除了與“對健康的擔心”因子負相關(p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 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在價值觀3個維度上的得分均存在顯著差異;在價值觀的社會目標、個人目標和行為方式3個維度,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存在顯著差異;

2) 體育專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體水平高于非體育專業;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對健康的擔心”高于體育專業大學生;

3) 體育專業大學生價值觀與主觀幸福感大多數維度的相關達到顯著的水平。

3.2 建議 1) 注重人格塑造,培養健全人格。體驗幸福是一種能力,而人格對這種能力具有直接的影響,通過人格教育幫助大學生構建合理的人格結構,從而培養體驗幸福感的能力。

2) 加強價值觀教育,改善大學生幸福感。大學生的價值觀容易受到社會文化環境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因而大學生的價值觀是不穩定的,因而要加強結合多方面力量的參與,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有針對性的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這將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張旭東,車文博.挫折應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03.

[2] 譚春芳,邱顯清,李焰.初中生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723-726.

[3] 王雁,王春萍,孫延超,等.貧困醫學生心理健康、人格與主觀幸福感受的關系[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67-69.

篇(5)

當前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并不是一個十分新鮮的課題。但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并沒有達到需要的層次和水平。目前的研究和成果多是從心理學學科的角度界定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利用心理技術手段測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很少涉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本文旨在借助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相關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已有的成果,來探討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和培養手段,尋求培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措施,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符合社會發展的幸福觀,并通過提高主觀幸福感來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進而成為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主觀幸福感概述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簡稱SWB)專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關于SWB的結構,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目前,有一種新的觀點,把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兩個維度合并成一個維度—情感平衡度,指與消極情感體驗相比較占相對優勢的積極情感體驗。

Diener認為,主觀幸福感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1)主觀性:指對它的評定主要依賴于行動者本人設定的標準,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準則;(2)整體性:指主觀幸福感是一種綜合評價,它既包括認知評價也包括情感體驗,是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指標;(3)相對穩定性:盡管人的心境會受新事件的影響,但瞬間快樂的心境不一定能夠導致長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認為,主觀幸福感并不隨時間的流失或環境的一般性改變而發生重大變化。從長期看,主觀幸福感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量值。

二、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現有研究表明,整體上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以上。在情感體驗中,大學生的積極情感較多,消極情感較少,積極情感高于消極情感。但是仍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

(一)主觀因素

1.人格。主觀幸福感在不同時間是相當穩定的,它與穩定的人格特質高度相關。人格的五因素,即:開放性、公正性、宜人性、神經質性和外傾性,它們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機制不同。在吳利國和閆榮雙的研究中,神經質和外傾分別與主觀幸福感有較高的正相關,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響主觀幸福感。因此,近年來各國許多理論和實驗工作都集中于研究主觀幸福感與神經質和外傾之間的相關關系。國內有關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觀幸福感與外傾正相關,與神經質負相關。

2.自尊。Diener(1984)的研究認為,自尊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呈正相關。在眾多主觀幸福感的預測指標中,自尊是預測生活滿意度的最佳指標之一。隨著大學生對自我的關注加強,自尊就成為影響其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自尊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預測作用較強,高自尊的個體對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評價,普遍認為自己比較出色,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點,對自我較為滿意,自我接納與和諧程度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較多,消極情感較少,因此幸福感體驗較高。低自尊的個體則與之相反。張雯、鄭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自尊顯著相關(r=0.37)。但自尊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呈正相關不具普遍性,在集體價值高于個人價值的社會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著高幸福感。

3.歸因傾向。所謂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它可以分為控制源和穩定性兩個維度。個體行為的原因有兩類,一是外因,如環境、任務難易等;二是內因,如能力、動機等。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形成不同的行為模式。內控者傾向于把行為后果看作是由行為本身決定的,而外控者則認為是由行為以外的因素決定的。張雯、鄭日昌研究表明,大學生不同的歸因傾向對其主觀幸福感存在一定影響,且歸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又有一定的作用范圍。內控者、介于兩者之間者幸福感指數均較高,且無顯著差異;外控者幸福感較低,與內控者、介于兩者之間者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

4.自我價值感。個體的價值取向(內部取向或外部取向)對主觀幸福感有影響。Kennon.M.Sheldon等的研究表明,對于成人來說,內部價值(如自我成長、自我目標實現、自我接受等)比外部價值(如健康、財富、地位、形象等)更有可能使人體驗到主觀幸福感。在嚴標賓、鄭雪和邱林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對于大學生來說,內部價值(自我目標的實現、學習能力、道德水平等)表現為自我目標的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等,它們都與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

(二)客觀因素

1.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對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Triandis認為,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個人必須時刻保持和他人的協調(如服從他人的需要和期望),這有利于使他們體驗到更高的主觀幸福感。也就是說,對個體而言,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提高他們的幸福感。由嚴標賓、鄭雪和邱林等人對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表明,對于大學生而言,主要的社會關系(家庭關系、朋友關系、戀愛關系、室友關系)確實是其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其中與家庭、戀愛和室友的相關關系極為顯著。

2.經濟狀況。對于經濟狀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一直存在著爭論。有研究認為,收入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另外的研究則認為,收入僅在非常貧窮時有影響,一旦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經濟狀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就很小了。多數大學生并未有經濟收入,他們的經濟狀況只表明父母的經濟能力。嚴標賓等的研究發現,低家庭經濟收入的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經濟收入的大學生。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經歷的各種緊張性刺激。Heady&Wearing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大學生雖然已步入成年初期,但生理成熟并不意味著心理成熟、社會性的成熟。重要的生活事件會引起主觀幸福感的變化。嚴標賓等研究認為,各種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負性生活事件)都沒有對大學生產生明顯的影響。我國大學生對于幸福感更多的是采取“未來取向”而不是“過去取向”的樂觀態度。

三、主觀幸福感的培養

從個體自身和外部環境條件考慮,可從內外兩個方面來提高主觀幸福感。首先,對于大學生自身來說,由于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高相關,因此,可以通過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評價的方式來提高主觀幸福感。因為歸因方式、自我價值感和消極的自我暗示會影響自尊的高低,所以要培養高自尊感就應該從這三個方面著手:(1)由消極的歸因方式轉變為積極的歸因方式,所謂積極的歸因方式是指將行為的成功歸為內部可控因素,例如努力程度。而將行為的失敗歸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例如,運氣,任務難度等。(2)提高自我價值感,具體的做法是給自己設定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目標,通過完成這些目標來培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從而樂納自己,正確的評價自己。(3)糾正消極自我暗示的思維模式,部分個體之所以存在消極的自我暗示,其原因是片面的夸大了外部條件的困難性,同時貶低了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通過理性的分析外部因素的限制因素和內部可利用的資源來克服消極自我暗示的影響。

其次,從社會因素,尤其是大學生主要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學校來看,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改善:(1)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通過心理認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確定恰當的期望值,從而把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與個體實際結合起來。(2)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滿足大學生的多種心理需求。盡可能多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拓視野,同時也為大學生提供求職、社會交往、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創設大學生生活的良好情境,環境育人,從而為其對生活的主觀認識達到一個希望的水平。(3)建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發揮班集體的積極的社會支持作用。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增加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對于大學生來講,班集體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社會群體,對內向性格的學生引導其進行主動的人際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使其融入集體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幸福體驗,積極向上的班集體不僅僅會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總之,作為大學生,雖然心智和生理已經成熟,但是由于大學生還處在學習階段,社會經歷還很淺薄,人際交往還很簡單,因此關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學校教育實踐中注意培養其良好的主觀幸福感是很有意義的,主觀幸福感的良差將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選擇,工作表現和人際交往。

參考文獻

篇(6)

大學生幸福感就是大學生人生活質量的主觀感受與體驗,它是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其生活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影響到大學生成才,因此,國內的許多學者十分關注大學生幸福感問題。比如,苗元江的研究認為大學生是以積極情緒為主導的,最滿意的指標是道德、健康與家庭[1];何英、李景華的研究結果表明,二、三年級大學生幸福感水平最高[2-3];嚴標賓的研究認為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幸福感存在著高度的相關[4];張雯、鄭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自尊顯著相關[5];等等。這些有意義的研究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生活質量的提高。目前,由于高校的大學生群體構成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自信與脆弱、獨立與依賴、熱情與冷漠、開朗與孤獨等心理特點成了當代大學生生活的主旋律,一方面,他們生活衣食無憂,具有較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他們對幸福的理解與感受超越了傳統的認知觀念,已經呈現多元化與獨特性的發展趨勢,這種多元化與獨特性的發展趨勢使得一些大學生身在福中不知福,從而導致大學生的生活質量下降。因此,研究大學生幸福感問題改善大學生的生活質量,促進其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遼東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苗元江的《主觀幸福感量表》,運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對遼東學院的306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旨在通過該項研究,及時了解與掌握遼東學院大學生的幸福感狀況,為學校領導的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研究設計

1.1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

1.1.1研究對象

以遼東學院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選取本??拼髮W生360人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問卷360份,收回346份,其中有效問卷共計306份,有效率為85%。

1.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綜合幸福問卷》(MHQ),該問卷分為A、B、C三個部分,包括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負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關注、自我價值、有好關系、利他行為、人格成長以及自述幸福感等10個維度。其中, A、B兩部分采用7級平分;C部分采用9級平分??偡衷礁?,大學生幸福感水平就越高,反之亦反。

1.2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1.2.1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主要是采用苗元江博士的《綜合幸福問卷》(MHQ)對遼東學院大學生進行幸福感狀況測量,以此測量結果為依據來分析與研究遼東學院大學生幸福感的現狀。

(2)數據統計分析法

主要是運用數學的方法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包括平均數、百分率以及標準差等具體的數學研究方法。

1.2.2數據處理

本論文的所有數據均利用計算機設備,采用spss/pc+12.0軟件進行自動處理。

2.研究結果

2.1丹東地區大學生幸福感整體現狀

對遼東學院306名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總分及10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進行平均數與標準差統計,其結果如表1所示。

2.2大學生幸福感人口學比較研究

2.2.1低高年級大學生幸福感狀況比較

對遼東學院306名低年級與高年級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10個維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較,如表2所示。

2.2.2文科與理科大學生幸福感狀況比較

對遼東學院306名文科與理科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10個維度上的平均得分比較,如表3所示。

2.2.3城鄉大學生幸福感狀況比較

對遼東學院306名城鄉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10個維度上的平均得分情況比較,如表4所示。

3.討論與分析

3.1遼東學院大學生幸福感現狀分析

3.1.1遼東學院大學生幸福感現狀總體分析

從總體上來看,遼東學院大學生幸福感指數處于中等水平(見表1)。由于本研究采用維度計分,沒有合成總分,因此,采用自述幸福感維度作為衡量大學生整體幸福感水平。本研究測評的分數全距在1-9分之間,平均分5.85,標準差1.65(N=306)。總的看來,本研究顯示大學生整體幸福感狀況良好,自述幸福感位于中點(包括中點)以上者占87.65%。

3.1.2遼東學院大學生幸福感影響因素人口學分析

在本研究中,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人口學因素主要包括年級、專業、城鄉、差別以及獨子與非獨子等4個因素,從問卷調查的情況來看,這4個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人口學因素。

從年級比較看,大學低年級的正性情感高于負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價值好于高年級;其他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見表2)。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學生剛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由于高校十分注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因高考而使身心健康狀態沒有完全康復,因而大學生都十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由于剛剛步入校園,實現了人生的夢想,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與向往,其幸福程度是最高的。對于高年級來說,已經習慣了大學的“三點一線”的生活,經歷了無數的成功與失敗,已經沒有了往日的激情,因此,幸福感的指數較之低年級,沒有明顯的變化。

從專業比較看,理科大學生在健康、利他、自我價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不一致,造成上述結果可能與所選樣本的性質有關(見表3)。另外,從社會的實際情況來看,文科大學生了解社會多于理科大學生,對社會認識的程度也比較深刻,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較大,而理科大學生正好相反,因而幸福感的指數就高。

從城鄉比較看,城市大學生在正性情緒、自我價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顯高于農村大學生;而農村大學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學生(見表4)。作者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家長的整體教育素質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地促進了大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因而,城市大學生更容易體驗到幸福。而農村大學生,因經濟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在校生活困難,為解決生計,不得不走出校園勤工儉學,因而農村大學生很難體驗到幸福,但是,由于勞動人民樂于助人的淳樸本性并沒有改變,因而農村大學生的利他行為得分明顯高于城市大學生。

3.2遼東學院大學生幸福感存在問題分析

(1)大學生幸福感缺乏

目前,“90后”大學生以及成為高校的主體,他們的思想與心理已經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他們思想活躍與敏銳,但不具有合作意識;接受新知較快,但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理想與信念淡薄,抗挫折能力低;等等。從大學生所表現出的這些特點可以看出大學生體驗不到幸福。遼東學院的大學生是大學生總體的一部分,也同樣存在著上述問題。

(2)大學生幸福感的認識誤區

通過個別訪談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對現實生活比較滿意,其幸福觀也是積極向上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學陷入了幸福觀的誤區。其中,問題最嚴重的是幸福觀的拜金主義傾向。他們常常認為,錢是萬能的,有錢就會幸福。因此,有許多大學生在思想上崇尚金錢,在行為上追求物質享受,過分強調感官快樂。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在總體上,遼東學院大學生的幸福感指數處于中等水平。其中,從年級比較看,大學低年級的正性情感高于負性情感,而健康、利他以及自我價值好于高年級,其他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從專業比較看,理科大學生在健康、利他、自我價值以及自述幸福感方面得分略高于文科生;從城鄉比較看,城市大學生在正性情緒、自我價值、自述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明顯高于農村大學生,而農村大學生只是在利他方面得分高于城市大學生。

4.2建議

4.2.1開展幸福觀教育

幸福觀是人對幸福有關問題的基本看法,有什么樣的幸福觀,就有什么樣的追求與行為準則,因此,幸福觀教育是當前德育的基本內容。通過幸福觀教育,是大學生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體驗到幸福,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4.2.2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來源是社會規則與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統一思維,而決定這種思維的根基在于民族傳統文化。因此,在高校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有著重要的意義。

4.2.3拓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渠道

大學生的幸福感歸結起來就是磨練自己堅強的意志時得到的幸福;學會做人,學會了怎么樣與社會接觸,學會了怎么樣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為自己人生目的和奮斗目標而不斷面對困難和解決困難帶來的幸福感。因此,實踐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幸福感的最佳途徑。

4.2.4加強大學生的挫折教育

主觀幸福感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是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上,因而應培養大學生能夠體驗到快樂的心態。一般來說,大學生能否體驗到快樂與客觀的環境、事物的認知相關聯。大學生體驗不到幸福,主要是由父母的愛太多,自己的生活太一帆風順所致。如果大學生能多嘗試挫折與失敗,在去體驗成功就會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因此,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苗元江,余嘉元.大學生幸福感研究與思考[J].青年研究,2003(1):8-10.

[2]何瑛.主觀幸福感概述[J].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9,(4).

篇(7)

幸福是人們一直追求的一種狀態,人一切有目的的行為,其最終的目標都是追求幸福。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獲得幸福?研究者們一直在研究和探討幸福感的含義、成因和影響因素等。心理學家Diener(1984)從被研究者的立場和主觀感受來研究人的幸福,認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就是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價。Diener認為主觀幸福感具有主觀性、相對穩定性和整體性三個基本特點,主觀幸福感由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兩個基本成分組成,認知成分是指生活滿意度,情感成分包括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即現在學者一般都認同的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緯度。

情緒智力是影響有效適應環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緒的社會性知識和能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將主要探討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情緒智力的關系。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法,從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經法系、外語系、學前教育系選取451名文科女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2.測量工具

采用情緒智力量表(EIS)和主觀幸福感問卷對文科女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EIS是由Schutte等人(1998)根據Mayer & Salovey1990年的情緒智力理論編制而成的。EIS共有33道題目,采用5點量表形式,可以評估人們情緒感知、自我情緒調控、調控他人情緒和運用情緒能力。本次測驗EIS及四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5、0.72、0.64、0.64、0.60。

主觀幸福感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總體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量表(PANAS)、具體生活滿意度量表(LS)??傮w生活滿意度包含5個條目,積極情感包含6個條目,消極情感包含8個條目,具體生活滿意度包含20個條目,其中總體生活滿意度量表使用7點評定法,其他量表使用9點評定法。本次測驗主觀幸福感的三個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6、0.82、0.88。

3.調查與統計方法

在輔導員與班長的支持配合下,研究者本人發放問卷,進行團體測試,問卷當場測試,當場收回。本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451份,收回450份,剔除廢卷和不完全問卷后獲得434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6.2%。在這434名女大學生中,大一女學生241名,大二女學生193名;城市女學生64人,城鎮女學生119人,農村女學生251人;獨生子女136人,排行老大140人,排行老二及其他158人;她們年齡在18~22歲之間,平均年齡20歲。對于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二、調查結果

1.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特點

調查結果表明,文科女大學生總體生活滿意度平均得分為3.76±1.14(滿分為7,中等水平為4),略低于中等水平;積極情感平均得分為5.28±1.45(滿分為9,中等水平為5),略高于中等水平;消極情感平均得分為3.16±1.10(滿分為9,中等水平為5),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具體生活滿意度平均得分為5.70±1.06(滿分為9,中等水平為5),略高于中等水平。具體生活滿意度得分最高的五個項目分別是家庭(7.7)、道德(7.2)、朋友(6.7)、室友(6.5)、健康(6.5),得分最低的五個項目分別是實現自己的目標(4.7)、實現父母的期望(4.7)、學習習慣(4.9)、戀愛(4.9)、分數(4.9)。

從表1可以看出,大二女大學生的積極情感、具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大一女大學生,大二女大學生的消極情感顯著低于大一女大學生;總體生活滿意度在出生排行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顯著差異。LSD平均數多重比較結果表明,獨生子女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具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排行老大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顯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城鎮的總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農村的,城市的積極情感顯著高于城鎮的。

2.文科女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主觀幸福感回歸分析

以被試在主觀幸福感各個分問卷上的得分為因變量,以情緒感知、自我情緒調控、調控他人情緒和運用情緒為預測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情緒智力各維度都進入對總體生活滿意度的回歸方程,總解釋率為9.8%,其中自我情緒調控最先進入回歸方程,接下來依次是調控他人情緒、情緒感知、運用情緒,只有運用情緒起負向預測作用;情緒智力各維度都進入對消極情感的回歸方程,總解釋率為9.3%,其中自我情緒調控最先進入回歸方程,接下來依次是運用情緒、情緒感知、調控他人情緒,只有運用情緒起正向預測作用;只有自我情緒調控和調控他人情緒進入對積極情感的回歸方程,總解釋率為16.4%。

以整體生活滿意度為因變量,以具體生活滿意度各個項目為預測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只有經濟、自己、教育、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社會關系進入回歸方程,總解釋率為27.6%,經濟滿意度的預測力較大。

三、討論

1.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本研究表明,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文科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處于中等水平:具體生活滿意度得分高于中等水平,總體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得分趨于中等水平,消極情感得分低于中等水平,這和楊芳、賈緒計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相似。 轉貼于

回歸分析表明,經濟、自己、教育、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社會關系的滿意度對于總體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預測力??梢?,個體對經濟、自己、教育、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社會關系的滿意度顯著影響總體生活滿意度,經濟、自己、教育、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社會關系是總體生活滿意度的主要預測指標。

本研究表明,大二女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大一女生,這和賈緒計、白紅敏、郭焱、李銀萍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賈緒計、郭焱的調查結果表明,大二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稍高于大一女大學生,但不顯著;白紅敏的調查表明,大二的女大學生最幸福,大二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稍高于大一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這可能與大一新生處于入學適應階段有關。

本研究顯示,總體生活滿意度在出生排行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獨生子女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具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排行老大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顯著高于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多子女家庭的家庭經濟壓力通常較獨生子女家庭重,多子女家庭分給每個子女的支持和關注可能相應要少些。多子女的家庭一般出現在農村,而多子女的出現和養兒防老、重男輕女這些觀念有著密切關系。非獨生子女較少能獲得獨生子女那樣的優厚的物質條件、父母更多的關愛,再加上其會和弟弟、妹妹比較,排行老二及其他的女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會較低。排行老大的女大學生由于是長女,被寄予了更懂事、早當家的期望,她們較可能站在為父母分憂的角度出發與考慮,其主觀幸福感與獨生子女差異不大。

總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在家庭所在地上存在顯著差異,城鎮的總體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農村的,城市的積極情感顯著高于城鎮的。成功的體驗會使人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強大的自我效能,從而提高積極情感。能考上大學的農村女大學生學習成績大都較好,學習較認真,較易得到父母和親朋好友的稱贊,獲得的積極反饋會較多。城鎮的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與城市的會有所不同,城市的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可能更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城市學生的積極情感水平可能會更高些。來自農村和城鎮的女大學生一般都在城鎮高中學習、成長,她們的成長環境相似,她們之間很可能進行比較。來自城鎮的女大學生從初高中起更容易感覺到家庭經濟較寬裕,生活條件要好些,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關愛更多些。

本研究還發現,63.8%的女大學生總體生活滿意度低于中等水平,42.2%的女大學生積極情感低于中等水平,23.7%的女大學生具體生活滿意度低于中等水平,21.4%的女大學生總體主觀幸福感低于中等水平,7.8%的女大學生消極情感高于中等水平。文科女大學生在實現自己的目標、實現父母的期望、學習習慣、戀愛和分數五個項目上的得分低于其他具體生活滿意度項目上的得分,且低于中等水平。因此,文科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不容樂觀,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加大提升主觀幸福感的力度。

2.情緒智力與文科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情緒智力是影響個體有效適應環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緒的社會性知識和能力,可分為情緒感知、自我情緒調控、調控他人情緒和運用情緒。

篇(8)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4-0065-02

一、研究概述

進年來,心理學對積極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關注的越來越多,如快樂、幸福。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以人本主義為基石的積極心理學開始對人們的潛能、快樂、滿足等心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研究表明,主觀幸福感與良好的心理品質如自尊、樂觀等有較強相關,高主觀幸福感的人經常使用積極的方法來應對生活,會有比較多愉快情緒的體驗,不愉快的體驗較少,而這種狀態非常有利于他們心理潛能的發揮。調查同時也證明,高主觀幸福感的個體,工作效率更佳,社會適應力更強。所以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對于幫助人們擁有更加美好充實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量研究顯示,大學生在高校中出現許多心理問題。納為(Neve)和庫伯(Cooper)兩人曾對對以往148個有關研究的元分,得出結論是高達137個人格因素與幸福感有相關。而在這些因素中被研究的最多的因素即是外向性與神經質。但兩人同時指出,他們的研究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欠缺在非西方文化中的有關研究,因此,對于其他文化中個體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仍需要進一步的檢驗。對理解其他非西方文化中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如中國香港的被試與中國大陸被試仍舊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本次研究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以中國的大學生為被試,進一步探討主觀幸福感與其主觀影響因素之一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

二、研究對象、工具、過程

1.研究對象。以陜西省3所大學大一、大二、大三、大四,4個年級236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除去無效問卷,男學生106人所占比例是53%,女同學94人,所占比例47%,完成全部量表的有200人。

2.研究工具。①“大五”人格問卷??偣卜譃?5道題,五個維度。1、6、11、16、21題為第一維度“適應性”。2、7、12、17、22題為第二維度“社交性”。3、8、13、18、23題為第三維度“開放性”。4、9、14、19、24題為第四維度“利他性”。5、10、15、20、25題為第五維度“道德感”。②主觀幸福感問卷。《主觀幸福感》問卷選用嚴標賓等人針對對迪娜(diener)等人編制的《國際大學調查》修訂版,修訂后的問卷即本研究所用的主觀幸福感問卷。

3.問卷測試過程。測量過程全部施行標準化測量手段,采用集體施測。在對全部問卷質量進行審核的基礎上,除去無效問卷56份,共獲得200份有效問卷,數據結果采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

1.人格特征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對從200名大學生那收集到的人格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在主觀幸福感各分量表和人格特征各緯度上的得分均值和標準差列于表1、表2。

由表1可知,性別在人格五大維度上并無顯著差異。

2.主觀幸福感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對收集到的主觀幸福感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在主觀幸福感各分量表和人格特征各緯度上的得分均值和標準差列于表2。

由表2可知,性別在生活滿意度方面有顯著差異。女性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均值較高,男性均值較低。

3.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不同緯度上的相關分析。

由表3可知,適應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同時與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社交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與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開放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同時與消極情感存在負相關。利他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和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同時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道德感與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

四、數據結果分析及原因探討

1.主觀幸福感在性別的差異結果分析。由數據處理的結果看,性別在生活滿意度方面有明顯差異。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類似,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發揮的作用不同而造成的,因為社會對不同的性別有不同的角色期待,所以導致了這種結果的出現。

2.人格特征與主觀幸福感不同緯度的相關分析。由表中數據得出的結論,適應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與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適應性好的人能夠順應各種生活環境,不管是舒適的還是艱苦的,他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調整好自己,讓自己的生活節奏與環境相協調,所以這種人總體的主觀幸福感會很強,也比較容易對自己的生活滿意。當一個人的總體幸福感很強,且對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滿意,那么他就會有很多的積極情感,積極的情緒就會很多,相反消極的情緒就會很少。社交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與積極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是要在社會中生存才會感到滿足和幸福,所以社交性好的人,朋友多支持感強,遇到困難總能夠有好的辦法去解決,或與別人溝通,這樣他們的總體主觀幸福感就很容易獲得,所以他們的積極情感就會很多。開放性與總體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存在負相關。開放性好的人,容易接受他人,也由于開放性好善于表達和與他人溝通,便于建立起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而且易于接受許多新鮮的事物,所以他們的總體主觀幸福感就容易升高,幸福感升高相對應的對生活的滿意度也就提高,消極的情感就會降低。結論還顯示,道德感與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道德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下是對人們來說非常重要的,從小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所以大眾也就以這個來作為一個評判標準,會支持擁護那些有道德感的人,反對排斥那些無道德感的人,因此道德感與主觀幸福感具有內部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張鳳琳,王振勇.重慶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及成因的調查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4):34-3.

篇(9)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意義

1.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積極心理學和傳統主流心理學相比:傳統主流心理學是如何幫助大學生解決現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只關注到一部分人群,無法廣泛性地服務于普通的大眾學生[5]。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概論、交往心理和調適、情緒紛擾與控制、戀愛心理與調適、學習心理與調適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幸福感主要是體現于生活質量和積極品質感受,這種幸福感的主要是個體的自我實現體現如何與生活質量的一種協調。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是否個體感到幸福,有沒有幸福感[7]。這也是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感受[7]。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探討人類的幸福感、積極品德、愉悅感,研究積極品質和積極情感體驗[8]。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導致資源不足、出現就業難,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巨大差距會導致大學生的沒有幸福感。從而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是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2.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前主要關注的是消極心理學的方面,主要內容是對個體現存的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解析心理異?,F象,側重于心理問題的解決[9]。積極心理學是以注重大學生個體內心潛能的激發,培養積極的品質,如個體積極的情感、積極的思維、積極的品質等;現階段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目標[10]。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把目光聚集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幸福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理性的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的不同,以積極向上的品質來自我調整,以堅忍不拔的意志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未來生活和危機時,能夠積極面對,自我調整心理問題。這是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3.以積極心理學理論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算意識到了心理障礙也不愿意主動咨詢并尋求幫助,而學校對這些現象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過在一定區域開展心理學講座、建立咨詢室、情緒發泄屋等。這些工作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學生接受了負面的影響。所以,要以積極心理學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建立積極向上的品質與態度,注重個體的生活態度與幸福感,幫助學生以積極向上態度的面對外在環境和挫折,以完善個體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認為在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心理特點來使大學生參加各種心理劇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與他人分享的愉悅,使大學生的有一個良好的的情感體驗,挖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發展。結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中顯示重要地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培養全方面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啟到了重要作業?,F階段是利用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建立學生自信與自尊,對社會現狀與生活質量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從而促進個體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作者:劉宗利 劉宗順 孫佳慧 曹華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3]劉劍.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葉昇堯.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6:161

[6]裴利華.模糊數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測評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篇(10)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對學習倦怠問題的研究[1]。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是指由于學習壓力或缺乏學習興趣而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消極態度和行為,反映了大學生消極的學習心理[2]。有研究表明,存在學習倦怠的大學生比例較大,現實狀況不容樂觀;學習壓力與學習倦怠相關顯著,并對學習倦怠有顯著的預測作用[3]。而作為人生意義實現時所體驗到的積極的心理感受、主觀幸福感是個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自身生活質量的一個整體的評價[4],越來越為學術界關注。鑒于國內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實證研究較少,對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尚缺乏系統研究,且研究的結論存在分歧和矛盾之處,我們認為十分有必要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有進一步的探討。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抽取衡陽地區南華大學和衡陽師范學院在校大一至大四年級350學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經整理獲得有效問卷350份。

1.2研究工具

1.2.1大學生學習倦怠量表[5]

福建師范大學連榕教授2006年編制。該量表包括20個項目,分為情緒低落(8個題目)、行為不當(6個題目)和成就感低(6個題目)三個因子。α系數為0.865,各維度的α系數:情緒低落0.812,行為不當0.704,成就感低0.731,證明該量表結構效度良好,內部一致性信度較高。該量表采用5級評分制,從完全不符合(記1分)到完全符合(記5分)。故取中值3為參照值,總分60為中等水平,其中1、3、6、8、11、13、15、18為反向題反向計分,被試得分越高,表明學習倦怠程度越高。本研究考察了該量表的一致性信度,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的α系數分別為:0.81、0.70、0.73。

1.2.2主觀幸福感量表[6]

段建華1996年修訂。該量表包括18個項目,分為對生活的滿足(1個題目)、對健康的擔心(2個題目)、精力(4個題目)、憂郁或愉快的心境(4個題目)、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3個題目)、松弛和緊張(4個題目)6個因子。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0.56和0.88之間,內部一致性系數男性為0.91、女性為0.95。此量表全國常模得分男性為75分,女性為71分。該量表采用從0~10累積加分,反向題1、3、6、7、9、11、13、15、16反向計分。得分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烈。本研究考察了該量表的一致性信度,對生活的滿足、對健康的擔心、精力、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的α系數分別為0.48、0.55、0.59、0.63、0.67、0.78。

1.3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由我擔任主試,采用統一的指導語進行施測。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填寫,測驗無時間限制,一般在15分鐘以內完成,當場回收問卷。

所有數據由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結合數據的性質分別采用描述統計與推斷統計,包括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

2.研究結果

2.1大學生學習倦怠和主觀幸福感的描述性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平均分為54.56,標準差為9.361。說明所調查的大學生群體中學習倦怠總體上處于中等(60)偏下水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平均分為76.52。說明所調查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總分及各維度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描述統計結果和皮爾遜積差相關矩陣(N=350)

注:**p

由表1可知,學習倦怠總分、“情緒低落”維度、“行為不當”維度、“成就感低”維度和主觀幸福感總分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p

2.2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為了解釋學習倦怠對主觀幸福感的解釋能力是否存在不同,分別以主觀幸福感得分為因變量,以學習倦怠及各維度得分為自變量,采用多元回歸分析(enter)法分別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學習倦怠對主觀幸福感具有明顯的預測作用,其解釋率為23.9%。學習倦怠的“情緒低落”、“成就感低”維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負向預測主觀幸福感。

表2 學習倦怠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

注:**p

3.討論

3.1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所調查的大學生群體學習倦怠水平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即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倦怠,這與朱林仙(2007)[7]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國內也有研究認為大學生具有較高水平的學習倦怠[1]。所調查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男女大學生的得分高于全國常模,說明大學生具備較高的主觀幸福感。這與現有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6]。學習倦怠總分及其三個維度包括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成就感低都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負相關。這與現有研究結果是一致的[6]。這說明具備較高水平的學習倦怠的大學生體驗到較低水平的主觀幸福感,反之,具備較低水平的學習倦怠水平的學生體驗到較高的主觀幸福感。這正好驗證了本研究的假設。對于這種相關性可以這樣解釋:當個體存在學習倦怠的現象時,會表現出情緒上的低落,在個體情緒低落時,學習上就會缺少動力、興趣,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學習,進而出現某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早退、遲到、曠課等,嚴重的甚至出現輟學等現象。這些不當行為使個體連續的體驗到學習上的挫敗,導致個體難以體驗到成就感或所體驗到的成就感較低,這樣個體所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也就相對較低了,而當個體不存在學習倦怠現象時,情緒比較穩定,能夠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習的動力和興趣讓其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在學業上體驗到更多的成就感,那么個體就能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因此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會受學習倦怠水平的影響。學習倦怠現象不容忽視,因為它影響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由研究結果可知,所調查的大學生群體具有較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我們根據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可以得出:總體上大學生的學習倦怠處于較低水平,這反映出大學生具備較好的學習心態。但這一研究結果并不代表在所調查的學生群體中不存在學習倦怠現象,這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3.2大學生學習倦怠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

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作為因變量,學習倦怠及各維度為自變量對主觀幸福感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排除了不相關變量的影響之后,學習倦怠總分、“情緒低落”、“成就感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預測主觀幸福感的程度,其解釋率為23.9%。這與單超等(2010)的情緒耗竭和乏個性化可大致預測主觀幸福感的水平的研究結果不一致[6]。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行為不當”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不明顯。我們認為,雖然大學生出現了早退、遲到、曠課等不恰當的行為,但是當大學生用這些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其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仍然是高的,其次,大學生尚存在叛逆的心理,在日常的學習中可能會表現出早退、遲到等不適當的行為,但這并不會導致大學生個體所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很低。所以從這兩個角度來說,“行為不當”對主觀幸福感不存在預測作用。而“情緒低落”、“成就感低”反應的是個體的心理上的感受,當個體情緒低落、體驗不到成就感時,其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也較低,相反,當個體情緒比較平穩,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較高的成就時,所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自然是高的。因此“情緒低落”、“成就感低”在一定程度上能預測主觀幸福感的程度。

參考文獻:

[1]任春華.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研究綜述[J].黃山學院學報,2010,12(4):78-80.

[2]連榕,楊麗嫻,吳蘭花.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J].心理科學,2006,29(1):47-51.

[3]李西營,宋嫻嫻,郭春濤.大學生社會支持、控制點及學習壓力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雜志,2009,17(3):287-289.

[4]楊慧.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2009,25(10):182-183.

[5]楊濱妮,余思海,曾欣虹,陳妮婭.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探討[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11,7(1):137-139.

[6]單超,王巖,劉興華.大學生學習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雜志,2010,18(8):951-954.

[7]朱林仙.大學生心理壓力、社會支持及其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5-81.

上一篇: 圖書館管理系統論文 下一篇: 廣告消費心理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无遮挡精品视频 | 思思99热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 中文字幕免费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丝袜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 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婷婷综合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