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8: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計量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般而言,計量技術機構建立管理體系時,主要依據的標準和規范有:ISO9001:2008、JJF1033-2008、JJF1069-2012、ISO/IEC17025:2005、ISO/IEC17020:2004、《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等。在ISO9001:2008質量體系管理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要求,對質量手冊、程序文件、質量記錄、作業指導書等體系文件進行修訂。在開展內審、外審活動時,除了需要進行質量活動的過程管理,還需要做好歷次質量活動文件質量的歸檔和整理,以及歷次不符合項等數據的統計。JJF1033-2008、JJF1069-2012、ISO/IEC17025:2005等規范涉及計量標準的管理。在日常計量標準管理中,從新建項目申請通過,到計量標準新建標資料的建檔、已有計量標準的動態維護,以及JJF1033-2008、JJF1069-2012、CNAS申請(考核)資料的輸出,所有這些管理過程涉及面廣,各類考核規范要求各異,包含材料繁多,期間還涉及申報材料的審核、回退、批準、歸檔等過程,每個步驟需要嚴格按照考核規范的要求進行。此外,體系管理過程中需要涉及很多項目的統計分析。諸如質量簡報內容、政府委托的各類考核、各類項目所依據的規程、各類檢定員的資質統計等。
1.2制約因素
體系管理包含機構日常運行各個方面,而體系所依據的各個規范之間難免有交叉重復的要素,日常管理中難免會有重復操作及遺漏。例如JJF1033-2008與ISO/IEC17025:2005中對于計量標準器及配套設備的管理都有相應的要求,當設備因評價不符合需要變更時,需要分別根據兩個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相應類似操作(如圖1所示)。這樣既增加了工作量,又加大了出錯概率。圖1管理要素交叉示例類似這些問題都不利于體系的有效運作,進而會影響機構的檢測質量。檢測質量一方面關系到能否滿足客戶的檢測要求,另一方面從機構自身的角度來說,檢測質量也關系到計量技術機構的生命,關系到機構自身的發展。因此,如何完善體系管理是機構始終需要重視的工作。
1.3體系管理信息化
體系管理雖然包含內容龐雜,但大多有法(標準、規范)可依。在管理過程中可以將不同的考核規范要求分門別類,各類管理要素結構化羅列。因此,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將體系管理信息化。1)文件材料電子化。將管理過程中所涉及的材料電子化,一并進入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無紙化管理;2)材料格式的模板化。各類材料模板依據考核規范的要求固化到系統中,操作時可直接調用模板輸入;3)管理要素系統化。將各類考核規范的要求固化到系統中,包含所有必需的管理要素;4)操作流程系統化。將日常操作中的材料提交、審核、回退、審批、修改、歸檔等操作流程固化到系統中,提高效率。
2實現目標
通過對體系管理各要素及要素間關聯性的分析研究,將體系管理各要素納入信息系統,可以實現以下目標。1)管理要素全覆蓋。各管理要素在系統中進行管理,結合系統的工作提醒、提前預警等功能,減少工作遺漏,做到全面覆蓋。2)閉環管理。在系統中,某一項工作從發起到流程審批,直到最后的、歸檔,各節點環環相扣,并可設置各節點完成時限,形成完整的閉環管理。3)實時動態管理。諸如計量標準、儀器設備、人員持證項目等都會有有效時限,系統可以針對這些有時限要求的要素提前預警。涉及某一崗位的所有待處理工作都會在系統中有待辦提醒,便于管理人員及時對各項工作進行實時管理。4)無紙化辦公。依據各項考核標準所形成的考核材料會形成很多文檔,除了最后確定的申報版本需要形成紙質材料外,前期內部流轉及最后歸檔的文檔都可以盡量電子化,這樣既可以實現無紙化辦公,同時電子文檔也可以實現高效檢索。
3系統實現
3.1設計原則
3.1.1實用性
開發的系統必須滿足實用性需求,做到使用方便,輸入數據量盡量小,界面直觀,易學易用,不同業務之間界面轉換速度快。
3.1.2功能完整性
所提出的業務都能夠在計算機平臺上完成,對于同一類型的業務,由于輸入要求或地址模式等條件的不同,將設計不同的功能模塊。
3.1.3高性能
系統在性能上做到實時性強、數據容量小、響應速度快、穩定性高、出錯率低、容錯性好等優點。
3.1.4數據安全性
安全性永遠是數據庫的重要課題,必須采取多種措施保證數據庫的安全。
3.1.5美觀化設計
在滿足實用性的條件下,界面設計做到美觀大方,大小適中,排列整齊,各種控制鍵的中文名字簡單明了,不同的業務甚至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界面。美觀的界面配色柔和,減輕視覺疲勞,給員工一個良好的計算機工作環境。
3.1.6系統可擴展性
在滿足一期方案的基礎上,考慮今后系統可能新增功能帶來的系統軟硬件的變化,為系統的擴充預留接口。
3.2系統結構和功能
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主要包括體系文件、質量活動、項目管理、統計分析。
3.2.1體系文件
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質量記錄等體系文件在系統中保持最新版本,體系文件出現更新時,在系統中完成審批流程并歸檔。
3.2.2質量活動
外審、內審、管理評審、附加評審等質量管理活動納入系統管理。系統具備各類質量活動的按期提醒功能。在系統中進行質量活動計劃的制定和審批、質量活動計劃的、質量活動過程的流轉、質量活動結果的輸出、質量活動需改進項的管理。
3.2.3項目管理
包括新項目申請及不同項目定位的材料管理,包括計量標準管理、法定授權、資質認定、實驗室認可、檢查機構認可等內容。材料按照不同考核規范的要求在系統中設置模板,直接在系統中輸入或以附件的形式提交。各類考核申請、復查等所需的材料可以從系統自動輸出word版本,打印即可用。建標完成后具備動態管理的功能,可以預警將到期的計量標準,并提醒相關負責人關注。所有資料在系統中歸檔,便于檢索。
3.2.4統計分析
通過對系統內各功能模塊相關信息的抓取匯總,生成各類統計內容。包括通過匯總質量活動的相關內容,生成質量簡報;統計歷次外審、內容、管理評審、附加審核等活動的不符合項出現次數、出現范圍、整改完成情況等內容;統計許可證考核情況;統計能源計量審查情況;統計檢定、校準、檢測、檢查對應項目及所依據的規程;統計各類人員資質等。
3.3主要數據庫設計
3.3.1儀器設備
實現儀器設備的動態信息化管理,實時監測計量標準器及配套設備的使用情況,提前提醒相關人員按期送檢標準器。設備信息與計量標準等其他相關模塊自動關聯,設備更新后其他部門相應更新。主要字段包括名稱、型號、測量范圍、不確定度或準確度等級或最大允許誤差、制造廠、出廠編號、末次檢定或校準日期、檢定及校準機構、檢定或校準證書號等。
3.3.2人員資質
實時維護各類人員所擁有的相應資質信息,包括檢定員、各類考評員、注冊計量師、內審員等信息。人員資質信息統一更新后,自動關聯的相應考核模塊信息也同步更新。主要字段包括姓名、所屬部門、資質類型、取證時間、證書到期時間、證書編號等。
3.3.3檢測方法
提供檢定規程、校準規范、國家標準等計量技術規范的查詢、閱讀、更新功能。檢測方法與計量標準等相關內容保持同步更新。主要字段包括規程/規范編號、年號、名稱等。
3.3.4可開展項目
提供項目的檢索、查詢、更新等功能。可以生成檢定、校準、檢測、檢查項目對照表,并作為各類考核材料中可開展項目的數據來源。主要字段包括項目名稱、測量范圍、測量不確定度/準確度等級/最大允許誤差、依據文件名稱、依據文件編號等。
2計量技術應用于產品檢測的作用
為了防止產品在加工時出現失誤,所以,應在加工環節注重運用計量技術。檢測產品是為了更好地指導生產,以促進機加工模式的改變,只有運用計量技術才能有效帶動加工工程的改進。目前,我國在機械產品檢測時運用的最多的就是計量技術,其主要是利用各種計量儀器來完成。嚴格按照儀器操作方法進行測量,才能使計量技術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計量技術能準確地為產品提供精確數據,檢測出產品存在的問題,因為它是通過大量的儀器來進行檢測的,其精確度高,檢測效果好。在機械生產企業中,產品的質量是一個企業的命脈,只有保證了產品質量,企業的信譽度才能得到提高,企業才能長久地持續發展下去。計量技術運用在機械產品檢測中,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帶動了我國民經濟發展。
2.1正確選擇儀器
在進行儀器選擇時,一定要考慮到產品的各個因素,避免在測驗時出現誤差,若儀器選擇不正確,勢必會影響整個檢測過程,及影響生產人員對產品的正確判斷。機械制造行業一般采用幾何計量儀器來進行檢測,其主要包括:游標卡尺、線位移動光柵尺、光波干涉儀、量塊、一般線紋尺、角度測量儀、通止規、百分尺、千分尺等。應根據檢測產品實際需要來進行選擇,如圖1所示。
2.2檢測操作
精度對于機械產品來說至關重要,不能有絲毫誤差,因此在操作時應嚴格按照相關檢測標準進行操作,這樣才能保證幾何參數精度,才能最大程度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在儀器選定后,檢測人員要熟讀并掌握每項儀器的操作方法,避免在操作過程中,因人為失誤導致產品出現誤差。如選用的游標卡尺來測量尺寸時,應先弄清儀器的刻度值、量程等。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讀入尺寸數據應考慮到角度問題,并對其進行控制,盡量保持平視,避免俯視、仰視等觀測,以保證產品的檢測的精準度,避免造成數據誤差。
3產品計量操作注意事項
2供電稽查工作中電能計量技術的應用
電能計量技術是當前電力企業應用于電量稽查工作中,用來預防非法竊電,加強電能計量數據的準確性,保證用戶合理用電的重要計電手段,用電能計量技術的遠程控制技術和電子智能計算技術對供電系統進行時時監測和數字化計算,營造市場上良好的供電秩序。
2.1電能計量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
在以前,供電稽查工作大多都是采用人工實地操作的方法,需要專業的工作人員到現場通過記錄電能表的電量數據,然后根據電量計算公式進行電費計算,這種做法比較傳統,持續時間長,工作效率低;而且由于人工操作不精密,容易在數據的記錄和計算上出現誤差,導致出現電能計量數據的不準確和計算錯誤的現象,給用戶和企業雙方帶來不便。現在的供電稽查工作涉及范圍變得更加廣泛,已經不僅僅是只檢測設備這么簡單,還增添了電力的遠程控制功能,對電力的使用情況進行時時監控,減少人員的來回奔波,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技術上的改善,保障了電能計量數據的準確性,減小誤差,提高了電能數據的準確性與穩定性,促進了電力企業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進程。
2.2防竊電等違章用電行為
電力企業對于防竊電行為的措施研究由來已久,除了安裝高性能電能表、合理布置電線、加固電能表防護措施、完善電力營銷系統外,電能計量技術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竊電等違章用電行為,對供電系統的合理運行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電能計量的數字化技術,工作人員進行電力稽查工作時能夠及時發現不當用電行為,及時對違章用戶進行處理,最大限度的減少電力損失;根據已掌握的用戶用電情況進行電量數額控制,增加相關的電力監控設備,一旦出現特殊用電情況,就能夠及時發現違章用電行為,并制定相關處罰措施進行規范管理,加大懲罰力度,將違章用電等非法行為扼殺在搖籃中,減少電力損失,規范供電秩序,為電力稽查工作提供方便。
2.3減少工作人員工作量
2構建設想
通過調研和數據分析,特別是根據客戶的需求,提出了動態管理的設想。1)靜態管理,在檢測人員工作量不飽和的情況下,維持現有的服務承諾不變,按正常檢出時間承諾客戶。2)動態管理,在檢測人員工作量飽和的情況下,可自動適當延期,并在客戶送檢時就能告知客戶。動態管理的目的就是最終實現由業務管理系統根據每位檢測人員的工作量來自動判定是否需要延期及延期多少天,不需要人為的去進行延期。3)構建數學模型,讓業務管理系統自動來完成延期。結合前期調研的數據發現:不同的檢測所,不同的檢測人員在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工作量,因此對服務承諾時間的要求上也就有所不同,根據不同檢測人員的情況可列表4(以5個工作日為例)。表4需經相關部門審核,主要是審核工作量是否飽和。這個是關鍵,只有科學合理地評估好每個檢測人員的工作量,才能制定適度的承諾時間。在數據錄入業務管理系統后,就可以搭建模型,進行自動延期了。由于工作量是針對每位檢測人員的,因此以某位檢測人員為例。假設A為該檢測人員名下未完工的所有計量器具(臺件數);S為客戶本次送檢的計量器具(臺件數);B為該檢測人員的飽和工作量(臺件數);X為延期一個周期的工作量(臺件數);Y為延期兩個周期的工作量(臺件數)。則:如果A+S≤B,不需延期;如果A+S>B,則業務管理系統自動判斷延期,并根據A+S-B計算出延期的天數;如果0<A+S-B≤X,則業務管理系統自動延期一個周期;如果X<A+S-B≤Y,則業務管理系統自動延期兩個周期;如果Y<A+S-B,則業務管理系統自動延期三個周期;然后在打印給客戶的委托合同上,服務承諾時間就應該是一個合理的承諾時間,按最后檢出的計量器具承諾時間承諾客戶。
3實施步驟
1)需要有專人來收集和審核各類相關數據;2)業務管理系統中實現服務承諾的動態管理;3)在小范圍內先行試運行;4)嚴格把關延期和超期考核。
(1)在電力計量中,有功電能的計量出現誤差。電力計量中的有功電能是三相四線系統,由三相三線二元件電度表來對電力進行計量。三相中的每一相都能夠與零線相連,成為一個單相回路。如果負荷不平衡而導致了零序電壓的產生,零序電流流過零線,三相電流之和出現異常。而三相三線二元件電度表沒有對被零序電流消耗的功率進行計算,在電力計量時就會少計電量。
(2)電阻過大造成計量誤差。在三相四線三元件電度表中,存在較大的中性線電阻,這就會造成電力計量的誤差。有些計量點雖然已經開始使用三相四線三元件電度表,但電阻過大的情況依然會出現。這主要是由于施工失誤或者其他原因,中性線被斷開。這就造成接觸電阻和中性線電阻都過大,嚴重影響了電力計量的準確性。
1.2沒有齊全的電力計量裝置配備
(1)一表乘三的計量方式。很多三相不平衡的地區卻使用一表乘三的方式來對電力進行計量,這顯然不能對電力進行有效的計量。
(2)無表估算的計量方式。該方法對用戶用電量的計算方式是從用戶用電時間和用電設備的容量進行估算。而居民用電的連續性并不強,更沒有高撫負荷率。這種方法的主觀性太強,很容易造成人為的管理漏洞,對電力的計量準確性很低。
(3)對電流互感器沒有合理的使用。不合理的使用主要包括CT外接負載重和CT變比大兩種。除了不合理的選擇之外,低負荷的配變也是造成CT變比大的重要原因。由于CT選擇電流的標準是配變額定二次電流,因此,CT的選擇精確度高于運行精確度,當負荷率較低時,就容易造成電度表的誤差。此外,由于一些計量點的引線過長而且引線的截面太小,造成較大的接觸電阻,致使CT外接的負載較重。
1.3沒有對計量裝置進行正確的安裝
接地線沒有安裝牢固,就會導致較大的接觸電阻值,引起誤差。如果計量點對計量設備的安裝工藝不規范,造成電度表過大的傾斜,也會產生誤差。當負荷率較低時誤差也會隨之增大。如果外界的溫度和環境發生改變,就會引起電壓、電流、制動磁通、相位角等因素的改變,溫度附加誤差增大,因此冬季的電力計量準確性較差。
2如何提高電力計量的準確性
2.1從電力計量的技術標準方面進行改善
(1)研發并推廣先進的電力計量技術,能夠極大的改善電力計量不準確的情況。電力計量裝置要對電能表、互感器和二次回路進行科學的選擇,電能表的穩定性和精確度都必須達標,對于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電能表要及時淘汰,并予以禁用。要引進先進的電力計量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提高電力計量的技術水平,并建立符合實際的電力計量檢測體系。電力企業要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不斷學習和引進新技術和新產品,不斷對現有的電力計量工作進行改進,特別是要及時淘汰一表乘三和無表估算等落后的計量方法。
(2)在運行管理中強化輪換和周檢。要對電壓電流互感器的合成誤差進行管理,在二次負荷范圍內可以對其進行準確度的控制。可以用誤差補償器和誤差互補的辦法來補償計量綜合誤差,提高電力計量的準確性。
2.2對計量選型定表進行綜合分析
(1)對動力電進行合理的計量,這就需要對動力和照明的電量進行合理計量,以防止表前竊電。對計量點進行合理的結構設計,最好將表閘和燈動進行分開計量。驗收配變臺要進行合理設計,互感器、動力電度表和熔絲、刀閘開關要隔開裝置。表門鑰匙由電力企業掌控,用戶掌控刀閘開關鑰匙。計量點要保持良好的密封,降低外界環境對計量精確度的影響。
(2)正確的接線方式能夠減少電力計量的誤差。一組電流傳感器不能同時具有電能表和二次設備。最好使用一組二次繞組的計量表,降低電壓互感器的阻抗。要保障電能表的電流線有足夠大的截面積,以免負載過重。
2.3加強管理水平,實行標準化管理
對電力的計量必須嚴格按照《計量法》,電力企業還要建立和完善各種相關制度,以制度來提高電力企業的電力計量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崗位配合和銜接,做好動態管理,建立責任制度和獎懲制度。要對電力計量設備進行強制檢驗,現場對設備進行校驗,對不合格的電能計量表堅決淘汰。電力企業要加強對計量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計量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不斷引進高素質的計量人才。要對計量人員進行標準化的管理,并定期為計量人員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提高計量人員的計量水平,減少人為誤差。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給日常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也給傳統的管理模式帶來了沖擊。使生產管理方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計量管理體系將打破傳統的、相對的、機械式的量值傳遞方式,利用計算機網絡,構建計量管理信息平臺。使計量管理的各層次用戶對有關計量數據進行共享,實現對數據的實時分析和處理。以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這樣就避免了大量的機構人員及設備低水平的重復工作;一些尖端檢測儀器匱乏和部分精尖設備利用率極低的現象將不再出現。計量資源配置將更加合理。運用計算機技術可以使計量器具臺賬管理自動化。在我國,大部分企業在計量器具方面運用臺賬管理的方法,但是,傳統的計量方式經常出現與實物不符的誤差,測量設備臺帳的管理是計量工作的基礎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存在著人員少、任務重、涉及的測量設備種類多且數量多,傳統臺帳式管理易造成測量設備的狀態不明或存在漏檢、誤檢等問題,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測量設備臺帳進行管理,實現快速、準確地對各類測量設備進行錄入、查找和統計報表等管理,并實現快速制訂和打印測量設備的月度計劃和送檢通告單,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解決了測量設備的狀態不明而導致的漏檢、誤檢等問題。
與傳統的計量管理相比,運用計算機技術之后的計量管理實現了智能化和自動化。利用計算機的優點,可以隨時共享計量信息,傳遞數據,減少了傳統計量管理人對人的傳遞,方便了一些信息人工收集整理的工作。管理層通過新的計量管理方式可以隨時掌握實時數據,方便隨時匯集各部門的計量信息,不受到人為的限制,為決策層提供方便快速的實時數據;而且有利于實施者方便快捷靈活的查詢和分析計量數據,從而解決了傳統計量管理更新慢、誤差多等等弊端。
在計量管理中,檔案管理也是一個專業很強的一門技術管理工作,為動態管理提供依據。是影響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主要的功能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把所有資料分類、編目然后存檔,如:測量設備管理表、測量設備確認狀態變更表、測量設備周期檢定表等,方便工作人員隨時進行閱讀、檢索,計算機的存儲功能可使各種測量設備的檔案、測量人員的檔案、設備供應商或外來服務商的檔案以及計量確認體系運行中產生的各種記錄由幾柜材料變成一個小小的磁盤、硬盤或光盤,使所有檔案及數據的查詢工作在翻飛的手指下輕松完成。把檔案管理提高到適合時展的先進水平。并且運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的功能,為計量管理傳播信息、分享數據,以便于順利快速的工作。例如,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將計量的最新知識在網上共享,有效的提高計量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并能隨時掌握計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將企業對員工的考核情況公布到網絡上,真正實現了公開、公正、公平的管理,獎懲分明,激勵員工的競爭力。
當然,在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計量管理的過程中,由于軟件的設計或編制上的疏忽或漏洞,在運行初期會有出錯現象,但隨著軟件不斷的完善,計算機管理的優勢會很快體現出來。但是,計算機也不是萬能的,它不能對非程序性的事務進行有效的管理,這需要人參與管理。另外,對于程序性管理,同樣也需要人工的參與,計算機只是一個使計量管理運行更有效的工具。總之,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時代,計算機技術和計量管理工作的緊密結合,是當今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科學、合理的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計量管理是計量技術和先進的測量手段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有力保障,提高了企業的勞動效率和經濟效益。
作者:劉曉春陳煉單位:東華計量測試研究院
電能計量是現代電力營銷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電能量結算是依靠人工定期到現場抄讀數據,在實時性、準確性和應用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而用電客戶不僅要求有電用,而且要求用高質量的電,享受到更好的服務。因此提高電力部門電費實時性結算水平,建立一種新型的抄表方式已成為所有電力部門的共識。再加上供電部門對防竊電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電能計量自動抄表系統是將電能計量數據自動采集、傳輸和處理的系統。它克服了傳統人工抄表模式的低效率和不確定性,推進了電能管理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1電能計量自動抄表系統的構成和特點
典型的電能計量自動抄表系統主要由前端采集子系統、通信子系統和中心處理子系統等三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
1.1前端采集子系統
按照采集數據的方式不同,電能計量自動抄表系統可分為本地自動抄表系統和遠程自動抄表系統兩種。
本地自動抄表系統的電能表一般加裝紅外轉換裝置,把電量轉換為紅外信號,抄表時操作人員到現場使用便攜式抄表微型計算機,非接觸性地讀取數據。
遠程自動抄表系統由電子式電能表或加裝了光電轉換器的機電脈沖式電能表構成系統的最前端,它們把用戶的用電量以電脈沖的形式傳遞給上一級數據采集裝置。目前實際應用的遠程自動抄表系統大多采用兩級式數據匯集結構,即由安裝于用戶生活小區單元的采集器收集十幾到幾十個電能表的讀數,而安裝在配電變壓器下的集中器則負責定期從采集器讀取數據。
1.2通信子系統
通信子系統是把數據傳送到控制中心的信道。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以及成本要求,通信子系統的構成有多種方案。按照通信介質的不同,通信子系統主要有光纖傳輸、無線傳輸、電話線傳輸和低壓電力線載波傳輸等四種。
光纖通信具有頻帶寬、傳輸速率高、傳輸距離遠以及抗干擾性強等特點,適合上層通信網的要求。但因其安裝結構受限制且成本高,故很少在自動抄表系統中使用。
無線通信適用于用戶分散且范圍廣的場合,在某個頻點上以散射通信方式進行無線通信。其優點是傳輸頻帶較寬,通信容量較大(可與幾千個電能表通信),通信距離遠(幾十千米,也可通過中繼站延伸)。目前,GPRS無線通信網絡為無線抄表系統的實施提供了高效、便捷、可靠的數據通道。主要缺點是需申請頻點使用權,且如果頻點選擇不合理,相鄰信道會相互干擾。
租用電話線通信是利用電話網絡,在數據的發出和接收端分別加裝調制解調器。該方法的數據傳輸率較高且可靠性好,投資少;不足之處是線路通信時間較長(通常需幾秒甚至幾十秒)。
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利用低壓電力線作為系統前端的數據傳輸信道。其基本原理是:在發送數據時,先將數據調制到高頻載波上,經功率放大后耦合到電力線上。此高頻信號經電力線路傳輸到接收方,接收機通過耦合電路將高頻信號分離,濾去干擾信號后放大,再經解調電路還原成二進制數字信號。電力線載波直接利用配電網絡,免去了租用線路或占用頻段等問題,降低了抄表成本,有利于運營管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是,如何抑制電力線上的干擾,提高通信可靠性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3中心處理子系統
中心處理子系統主要由中心處理工作站以及相應的軟件構成,是整個電能計量自動抄表系統的最上層,所有用戶的用電信息通過信道匯集到這里,管理人員利用軟件對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作出相應的決策。如果硬件允許,還可直接向下級集中器或電能表發出指令,從而對用戶的用電行為實施控制,如停、送電遠程操作。
2電能計量自動抄表技術的現狀
2.1電能表
傳感器、自動化儀表以及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使得無論是機電脈沖式還是電子式電能表已能夠較好地滿足當今電能計量自動抄表技術的需要。預計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電能計量自動抄表系統的終端采集裝置將以機電脈沖式電能表和電子式電能表兩種儀表為主。
2.2采集器和集中器
采集器和集中器是匯聚電能表電量數據的裝置,由單片機、存儲器和接口電路等構成,現在已經出現了較成熟的產品。
2.3通信信道
通信子系統是電能計量自動抄表技術中的關鍵。數據通信方式的選取要綜合考慮地理環境特點、用戶用電行為、技術水平、管理體制和投資成本等因素。國內外對于不同通信方式各有側重,在西方發達國家,對于電能計量自動抄表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早,電力系統包括配電網絡較規范、完備,所以低壓電力線載波技術被廣泛應用;在我國,受條件所限,較多使用電話線通信。近來,隨著對擴頻技術研究的深入,低壓電力線載波中干擾大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因此,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方式在電能計量自動抄表技術中的應用有逐步推廣的趨勢。
3電能計量自動抄表技術的熱點和發展趨勢
3.1電力線載波通信
電力線載波通信,是將信息調制為高頻信號(一般為50~500kHz)并疊加在電力線路上進行通信的技術。其優勢是利用電力線作為通信信道,不必另外鋪設通信信道,大大節省投資,維護工作量少,可靈活實現“即插即用”。目前,國內10kV以上電壓等級的高壓電力線載波技術已經較成熟,但低壓電力網絡上的載波通信還未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電能計量自動抄表技術在我國的實際應用。
3.2無線擴頻通信
擴頻技術是一種無線通信方式,把發送的信息轉換為數字信號,然后由擴頻碼發生器產生的擴頻碼序列去調制數字信號,以擴展信號的頻譜,通過相關接收,用相同的頻碼序列解擴,最后經信息解調,恢復出原始信息。擴頻通信距離一般可達幾十千米,其最大的優點在于抗干擾能力較強,因此具有較強的安全保密性。擴頻技術在電能計量自動抄表系統的典型應用方式是:采集器通過電力線載波把數據傳至集中器,再由設置在集中器附近的擴頻電臺把數據發送給中央處理站的接收電臺。
3.3復合通信
在應用于電能計量自動抄表系統中的所有通信模式中,各種通信模式都有優缺點,任何一種采用單一通信技術的方案均很難完全滿足需要。為解決這類矛盾,提出了復合通信方案。
復合通信方案是在自動抄表的不同通信階段采用不同的通信方式,組成實現電能自動抄表的復合通信網絡。在數據傳輸量不太大、傳輸距離較近的底層數據采集階段(電能表到采集器,采集器到集中器),可以采用如紅外、低壓電力線載波甚至點對點的通信方式;而在集中器到中央處理站段,則可采用電纜、電話線或無線通信等。選擇什么樣的復合方式,需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考慮。混合使用的各種通信方式之間要有很好的相容性,不能相互干擾,這其中涉及到運籌學、最優規劃等方面的研究與設計。
3.4自動抄表的安全性
自動抄表的安全性主要包括自動抄表過程的安全性和中心處理子系統的計算機網絡安全性。電能計量自動抄表系統的抄表過程是分散的采集器、集中器與中心處理站間交換數據的過程。通信中既要保證所抄數據的安全、可靠傳輸,又必須確保中心處理子系統不會受到來自傳輸網絡的意外攻擊。
所謂天然氣計量,就是指在天然氣流動的過程中,對于天然氣氣流進行測量。而天然氣測量系統的優化設計,維護管理都將成為影響天然氣計量準確性的重要因素。若要保證計量系統的準確性,需要健全的計量系統標準和規范。
2.天然氣計量技術現狀
我國天然氣計量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不足。近年來,我國參照國外標準,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新型計量儀表的研制,提高了儀表的測量精度和可靠性,同時,在天然氣計量儀表選型、使用、維護和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摸索出了一些成熟的經驗。制定了SY/T6143-1996《天然氣流量的標準孔板計量方法》和GB/T11062-1998《天然氣發熱量、密度、相對密度和沃泊指數的計算方法》等一系列天然氣計量標準。盡管如此,我國的天然氣計量系統標準仍不完善,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計量標準難以與國際接軌。目前,我國的天然氣計量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孔板流量計量。其是國內目前使用最為普遍的計量方式,技術成熟度高,但存在一定的偏差,改進和調整空間比較大(;2)渦輪流量計量。具有測量精度高、測量范圍寬等特點,但對于流體的性質有較高的要求;(3)超聲波流量計量。工作原理簡單,測量精度高,量程比大,能實現雙向流量計量,適應性強、占地少,無可動部件,堅固耐用,有望成為基準流量計;(4)互補式氣體流量計量。技術成熟,結構多樣,適用于高壓、低容量的場合,目前還處于實驗階段的計量技術。
二、天然氣計量技術的發展趨勢
1.計量方式向自動化、智能化、遠程化方向發展
天然氣計量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能否對天然氣流量進行準確計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相繼被運用到天然氣流量計量領域中去,為構建自動化,智能化和遠程化的流量計量系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該系統不僅可以依照標準程序進行運行,對天然氣流量實現記錄、存儲和傳輸,還可以將其納入到計算機網絡平臺上去,為遠程操作和控制工作提供條件。由此可見,計量方式自動化、智能化和遠程化是未來天然氣計量技術的發展趨勢。
2.計量儀表的多元化
以前使用天然氣流量計量儀表相對較單一,并且結構簡單,只能對天然氣流量進行粗略的測量,誤差較大,影響了天然氣公平的貿易結算,成為了制約天然氣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滿足各種測量的需要,我國加大了對流量計的研究力度,研制了多種不同類型和不同用途的流量計,使計量儀表選型從單一儀表向多元化儀表方向發展。針對不同測量范圍、不同測量介質和不同的工作范圍,可以選擇不同種類和不同型號的流量計,能夠很好的滿足生產的需要。
3.計量標準的完善化
隨著我國天然氣計量標準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國外先進的計量技術相繼被運用,形成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計量標準和規范。目前天然氣計量標準已基本構成完整的體系,正逐步由單一標準向多重標準發展。
4.計量屬性的精確性
從計量體積到計量能量的轉變,表現了天然氣計量技術的精確性。也就是說,以能量計量的方式可以更加公平的展現天然氣的屬性,有利于市場公平的發展,這也將成為我國天然氣計量的重要發展趨勢。現階段,已有部分天然氣計量站配備了天然氣在線分析系統,由此提供的天然氣組成和發熱量數據,將反饋更多的天然氣屬性。從本質上來講,這是計量內容不斷豐富的表現,同時也為構建更加公平、科學的天然氣計量體系奠定了基礎。
2階梯電價實施對計量支撐技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2.1居民電能計量裝置狀況
目前,廣西電網居民單相電能表主要是電子式電能表和機械式電能表(包含機電式電能表),截止2011年底,機械式及機電式電能表的用戶比重較大,約占總數的67.3%,電子式電能表占總數的32.7%。
2.2對計量支撐技術的影響
2.2.1對電能計量裝置的要求
由于不同用電量對應不同的電價,居民最先關注電能表計量是否準確、可靠,對單相電能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單相電能表本身應具有月凍結功能及準確的時鐘,即要求電能表在每月結算日零點準確凍結用戶上個月的電量。由電能計量裝置現狀可知,占廣西電網計量裝置67.3%的機械式及機電式電能表只能計量用戶當前電量且沒有時鐘,不具備任何時段凍結電量功能,在當前技術條件下無法完全準確地計算階梯電量。32.7%的電子式電能表有一部分已經接入計量自動化系統和預付費售電系統,但2008年前安裝的電子式電能表不具備表計月電量凍結功能,另外預付費式電能表是預售電量,不能統計月用電量,更不能基于電量而執行不同的電價和電費結算。因此完全滿足階梯電價實施要求的電能表只占一戶一表用戶的27%。
2.2.2對抄表結算的影響
目前廣西電網除已經接入計量自動化系統的電能表外,其余電能表以人工抄錄方式為主,大都按月或雙月固定的抄表例日進行抄表。階梯電價實施后,抄表日的提前或延后都有可能造成電量階梯的跳變,存在較大電費差額和電費糾紛的風險,影響電網公司或用戶的利益。對于具有凍結功能的電能表,計量自動化系統無法實現優先抄讀電能表凍結電量,只能抄讀集中器凍結的電能表當前電量。集中器凍結電量由于受通信環境、技術穩定性等影響,成功凍結電能表當前示度在時間上會有滯后,相比電能表自身凍結電量會有較大差別,影響了電費的精確計算,且未能充分利用電能表的凍結功能。目前抄表員到現場抄表均是抄錄電能表當前電量,電費核算時采用的抄表時間是抄表員上裝數據的時間,并以此計算計費周期。因抄表員抄表時間不統一造成電費計費周期不一致,影響階梯電費結算。
2.3對策分析
針對階梯電價實施對計量支撐技術的影響和要求,依據廣西電網目前居民低壓單相電能表種類、功能,從影響階梯電價實施角度對各類單相表進行劃分,并針對各類表計提出以下改進和應對措施。
2.3.1有凍結功能電子式電能表
此類表計已接入計量自動化系統,可實現月末零點電量的凍結,滿足階梯電價下用戶對計量準確性的要求,重點做好以下技術支持:
1)測試并確保電能表的廣播校時功能。抄讀電能表的月凍結電量,必須保證電能表時鐘準確性,因此需對此類電能表進行廣播對時。由于各種原因,目前部分單相表時間無法進行廣播對時,存在時間準確性不可控的狀況。a.對當前運行單相表按種類、批次以及數量統計是否具備廣播校時功能,主站系統自動對時鐘誤差在±5min內的電能表進行校時;b.在計量自動化系統實現兩種對時模式:固定時刻對時和人工任意時刻對時;c.在計量自動化系統技術規范中約定對時時刻必須避開零點電量的凍結時刻,集中器對電能表默認對時時間設為每日02:00:00;d.對于現場時鐘誤差超出±5min的電能表,需現場核查并進行統計,以便統一調校或更換。
2)抄讀電能表凍結電量。重點對月度凍結電量從電能表凍結生成、集中器采集和上傳、主站接收及處理的全過程進行了技術跟蹤和規則完善,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a.制定集中器優先抄讀凍結電量的機制,即集中器首先執行抄讀電表凍結電量的命令;若電表不支持電量凍結,則集中器轉為執行抄讀電表實時數據并在集中器內進行凍結;b.為最大限度消除電表與集中器之間的時鐘誤差對凍結電量的影響,確定集中器在自身時鐘到達零點并過10min后才向電表發出抄讀凍結電量命令;c.對通信規約中定義對應數據幀,區分電能表是否有凍結功能。
2.3.2未能接入系統的無凍結功能電子式電能表
此類表計由于某些原因未能接入計量自動化系統,重點做好以下技術支持:
1)接入計量自動化系統。如具備接入計量自動化系統的條件,可優先接入系統,提高計量自動化覆蓋率。
2)升級抄表手持終端(即抄表機)。對抄表機進行程序改造,使其具備可在現場抄讀表計月度凍結電量功能;在營銷管理信息系統中對具備月凍結功能的電能表增加標識,并將標識下發到手持終端,手持終端可根據標識自動切換抄表模式(抄讀月凍結電量/抄讀當前電量)。a.制定抄表機現場抄表機制。抄表機應按“月度凍結電量—日凍結電量—實時電量”的優先順序進行現場抄表。b.改進抄表機在營銷管理信息系統的上裝模式,即對遠程抄表缺漏的用戶自動下裝至手持終端,現場抄讀后對上裝數據掃描篩選,填補遠程抄表遺漏的數據。
2.3.3已接入系統的無凍結功能電子式電能表
此類單相表無凍結功能,計量自動化系統只能在結算時間點抄讀電能表當前電量,并在系統后臺進行標識。為保證準確、及時地抄讀當前電量,重點做好以下技術支持:
1)減少抄讀時間。計量自動化主站和集中器在月末零點召測當前電量。集中器每完成300只單相表一次電量抄讀時間控制在60min以內;改善表計、集中器通訊及設備條件。
2)提高抄讀成功率。如集中器一次抄讀的成功率不高,需要補抄數據,補抄的次數越多,所需時間越長,召測電量與零點電量的誤差越大,對用戶電費結算影響很大。應加大運維力度,對計量自動化系統各節點以及節點間各環節可能影響數據采集的原因進行排查和解決,包括各類計量裝置、集中器、采集器和通訊連接線相關故障點,以及臺區設備和線路老化、通信信號等造成的采集故障。并對故障原因和出現環節進行統計分析,對同類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提高故障處理效率和成功率。
2.3.4其他電子式電能表和單相機械式電能表
對于無法接入計量自動化系統的無凍結功能電子式電能表和單相機械式電能表,改進和應對措施有:
1)確保抄表周期的一致性。此類表無法接入計量自動化系統,目前只能實行人工抄表。綜合考慮成本和效率,可按供電企業抄表周期,科學合理地進行抄表日的分區域設定,但抄表周期誤差盡量控制在一天以內,減少對用戶電費結算的影響。
2)以經濟實用為原則,加大此類表計輪換力度。地市及縣級城鎮區域的一戶一表居民用戶新裝或到期輪換改造表計全部采用具備凍結功能和廣播校時的電能表。對于縣級農村區域客戶,由于他們的電量絕大部分處于第1檔電價,可配置長壽命的機械電能表。
2.3.5預付費電能表
2.3.5.1卡式預付費電能表
目前,卡式預付費電能表只能實現本地預付費,且只能進行單一電價的設置,無法進行階梯單價的設置和按用電量自動切換階梯單價,對此類電能表主要有3種解決方案:
1)購電量以年為執行周期。按購電量以年為周期執行階梯電價,對當前系統和表計改造最小。比如,若按照第1檔基本電價標準為150kWh/月,居民可按基本電價一次購買1年的總基本用電量1800kWh。如繼續購買電量,則超過1800kWh的電量將按第2檔、第3檔的電價進行支付。
2)預付費售電系統后臺結算。對預付費售電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增加階梯電價管理功能,修改充值程序,增加電費電量的核對、退補功能。售電時按統一電價對用戶所購電量預收電費,用戶所購和裝到表中的均是電量,表中不設電價;實際結算以每個月用戶用電量的實際抄表數為準,由營銷管理信息系統提供每月抄表數據給預付費售電系統,與預售電量進行比對,對用戶預交電費多退少補,多交的費用結算到下月,退補電量給用戶。
3)預付費電能表技術升級改造。對此類預付費電能表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滿足階梯電價的設置要求。根據不同的用電量,設定每個用電量段的不同電價,并按用電量自動切換階梯電價,在本地實現階梯電價預付費功能。
2.3.5.2遠程預付費電能表
遠程預付費電能表可通過遠程控制預付費集中抄表系統在后臺實現每月電量的抄讀和階梯電價電費的結算。階梯電價實施對這類預付費表影響不大,主要工作是減少結算時間點抄讀時間,提高抄讀成功率,減少補抄次數。
3應用分析
3.1試點概況
針對階梯電價實施后對計量支撐技術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課題研究在南寧供電局開展試點應用。試點區域共116個臺區,約25000戶居民用戶。在試點區域開展全系統廣播校時、抄讀月度凍結電量功能以及相關系統主站功能升級的研究和測試工作。
3.2應用情況
1)經過實驗室測試、現場升級改造等技術措施,對研發和升級效果進行驗證,試點區域實現了計量自動化系統準確抄讀電表的月凍結電量,并作為階梯電價電費結算的依據,其中采集成功率達到94.74%,采集正確率100%。
2)開展計量自動化系統和集中器升級,實現系統時鐘召測、廣播校時、抄讀凍結電量與營銷管理信息交換凍結電量數據等功能。
3)完成抄表機的升級,可在現場抄讀電能表月度凍結電量。升級后的抄表機可作為自動化抄讀月度凍結電量不成功時的補充手段,同時為未接入計量自動化系統的電能表月凍結電量的抄讀和上裝結算提供了技術保障。
雖然人們多年來最關注和擬解決的難題是現值會計計量屬性(以下簡稱“現值計量屬性”)的“方法論”問題,①但研究并總結現值計量屬性的“世界觀”(理論基礎)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這將使我們發現和掌握現值計量屬性乃至整個會計計量和會計本身的發展規律,從而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但是,迄今為止,對現值計量屬性之理論基礎的系統研究仍屬空白。
本文研究發現:現值計量屬性不僅與規范會計理論(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產生發展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與某些實證會計理論(如計量觀)和財務學理論(如凈盈余理論、有效市場假說)有緊密聯系,它也體現了經濟學中的經濟收益概念、委托—理論以及管理學中的決策理論等的思想,現值還是許多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或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值計量屬性不但能體現現有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的精髓(如決策有用觀、未來經濟利益說),更能祛除其內在邏輯上的不一致性,使其能真正一貫地堅持作為概念框架所應遵循的規范的演繹法(而非中途轉向實證的歸納法)。對本文主題的深入研究證明:雖然多種會計計量屬性共存是永恒的必然,但經濟越發展,現值計量屬性越重要。這是現值計量屬性發展的歷史規律,是會計計量發展的歷史規律,也在相當程度上是會計發展的歷史規律。
一、現值計量屬性符合經濟收益概念
經濟學家對收益所持的觀點(即經濟收益)與會計學家對收益所持的觀點(即會計收益)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分歧。“經濟學家一致認為,收益是隨著未來服務的現值的增加而同時產生的。”②他們認為,收益計量與資產計價是不可分的,資產是依據企業使用這些資產所帶來的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來計量的,而收益則是企業在某一期間凈資產現值變動的結果。
顯然,要計量經濟收益,在會計上就必須采用現值計量。而在FASB的第7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7)和IASC的現值問題文稿(IssuesPaper)③等之前,如何計量現值多少年來一直是會計界的老大難問題,經濟收益的計量也就成為會計學家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夢想。因此,“在過去的200年問,會計學上的企業收益概念和經濟學上的企業收益概念是朝著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的。”“但近來的文獻表明,傳統的會計學立場似乎正逐漸轉向經濟學上的收益觀點”④。經濟學和會計學發展史已經證明,經濟收益是比會計收益更全面和正確的收益概念。可見,現值計量屬性符合經濟收益概念。它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要求。
二、現值計量屬性符合現代會計目標的要求
從這里到本文第六個大問題,我們從規范會計理論(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角度來研究。
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起點。關于會計目標,眾所周知,存在兩種不同觀點。
(一)現值計量屬性不符合受托責任觀的要求
受托責任觀的重要理論基礎是委托—理論。該理論認為,為了減少人出于自身利益而對會計信息進行隨意操縱的敗德行為,會計信息必須是客觀的、以事實性數據為基礎并具有可驗證性。受托責任觀代表人井尻雄士(IjiriYuji)將此稱為“硬”計量(HardMeasurement)。⑤因此,在這種觀點下,對計量屬性的選擇主要采用歷史成本。
但是,以歷史成本甚或現行成本作為計量屬性都有其局限性。成本屬性只能反映資源的存在、反映資源過去和現在用到何處,不能代表可能產生的未來經濟利益對資源委托者的報酬。只有現值計量屬性才能體現經管責任的全部要求。然而,由于現值計量基于一系列假設與判斷,難以實現“硬”計量,因此,在這種觀點下,現值計量屬性不適用。
(二)現值計量屬性符合決策有用觀的要求
決策有用觀的重要理論基礎是決策理論。⑥決策者的決策模式和信息要求決定了會計信息的內容、種類和披露的深淺程度。信息在時間的分布上既表現為過去的信息,又表現為現在的信息,更表現為將來的信息,因為決策總是面向未來的。因此,會計計量往往采用多種計量屬性,而現值是這多種計量屬性中對決策最為有用的計量屬性。隨著我國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我國會計目標逐漸由受托責任觀轉向決策有用觀將是大勢所趨。因而,現值計量屬性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現值會計信息符合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質量特征
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受制于會計目標。受托責任觀強調信息的可靠性,而決策有用觀更強調信息的相關性。人們一般認為,既然現值計量屬性更符合決策有用觀的要求,那么它一定更具有相關性。所以,在所有會計計量屬性中,現值計量屬性所產生的會計信息相關性最強,而其可靠性最弱。似乎現值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從來就很難“魚與熊掌兼得”。
作者以為,正確的(全面的)說法應該是:(1)現值會計信息的質量取決于環境。在理想狀況下,現值會計信息既完全相關,又完全可靠;在非理想狀況下,現值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都將有所降低并產生矛盾。(2)可以創造條件,改善非理想環境,從而提高現值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
經濟學和財務學中的理想狀況(IdealConditions)是指:(1)可以確定和公開地得知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和經濟中的利率;或者,(2)在有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折現率是已知和固定的,有一套完整的和為眾人所知的狀態(States),狀態的實現可公開觀察到,狀態的概率客觀和公開。理想狀況下的市場是完美而完全的。理想狀況下的會計模式就是現值會計模式,這時資產和負債的計價基于期望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財務報表既完全可靠又完全相關,資產負債表包含所有的相關信息,收益表沒有信息含量。⑦
如何正確全面地認識現值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特別是可靠性,是許多人十分關注的問題。國際會計界最新和一致的研究結論是:在現實情況下,完全可以得到既相關又合理可靠的現值會計信息。對這一結論的詳細論證和總結,可參見有關文獻。⑧
四、現值計量屬性符合會計要素的本質定義
各會計要素均有不同的定義。以資產為例,主要有“未來經濟利益觀”和“成本觀”兩種定義。其中,FASB(1985)提出的資產定義最能代表資產的主要本質特性(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⑨而現值計量屬性是最能恰當反映會計要素“未來經濟利益”本質特征的計量屬性。
顯然,基于過去和現在的計量屬性不符合資產定義的要求,未來重置成本和預期脫手價值只能計量資產未來的自身價值(表現為市場交換價格),不能計量資產未來的獲利潛能。所以,理想的資產計量屬性應是各該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推而廣之,可以說,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是最能恰當反映會計要素本質定義的計量屬性。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SFAC3中,FASB中斷了“財務報告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要素內涵”之后的演繹法,而開始采用歸納法,即在后續的“會計要素內涵會計要素外延會計要素確認會計要素計量會計要素報告”的過程中采用了實務中的做法,由于實務中不存在現金流量的確認與計量,因此,與現金流量有關的要素始終沒有出現在概念框架中。此外,SAFCl一方面強調財務報告應能提供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規定傳統財務報告中確認和計量的要素僅以過去的交易和事項為基礎,因此也不可能產生未來的現金流量信息。⑩總之,作者認為,FASB是正確地定義了會計要素的內涵,但卻沒有正確地界定會計要素的外延。
五、現值計量屬性符合未來會計確認的基礎-權責發生制與現金流動制的融合
按照FASB概念框架的結構,財務報告目標是起點,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連接目標與其他概念的“橋梁”,財務報表要素及其確認、計量、報告是財務會計目標的具體體現。
但從國際會計改革的現實順序來看,卻正好相反,即:先提出財務報告的改進問題,再深入研究會計計量中最復雜、最關鍵的現值問題。(11)對會計確認的根本性改革(非局部性改革,如金融工具的確認)尚未啟動。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財務報告是財務會計的最終產品,廣大會計信息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意見最能使會計學術界感受到改革的迫切性;二是因為如上所述,FASB中斷了概念框架的演繹過程而屈從于會計實務的現狀。當對外報告的財務會計信息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要求時,改革財務報告的呼聲雖不致撼動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根基-財務報告的目標(因為它已相當正確地“提前”反映和考慮了信息用戶的決策需要),但卻會波及其未按目標演繹而來的會計計量和會計確認。(12)筆者認為,不論是報告內容的擴大(把許多表外披露內容納入表內),還是計量對象的擴大(如包括許多金融工具),在概念上實際上都離不開確認范圍的擴大化。因為,廣義的確認是包括計量和報告的(SFAC5,para.6)。
葛家澍、劉峰(1998)主張,未來會計確認的基礎是權責發生制與現金流動制的融合。現行市價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計量屬性符合現金流動制的要求。這里的現金流動制用公式表示就是:收益=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其中的凈資產是通過盤存法確定的。收付實現制只確認交易的影響;權責發生制除此之外,還確認一些對企業權利和義務已產生影響的事項或情況。現金流動制則徹底擺脫了交易與事項的限制,它從盤存制思想出發,只確認期初、期末凈資產的現金等量(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筆者認為,不難看出,現金流動制所確定的收益與經濟收益十分相似,只有一點不同,這就是,經濟收益只是指“企業在某一期間凈資產現值變動的結果”,而現金流動制收益除可以用凈資產現值變動計量外,還可用凈資產現行市價的變動來計量。實質上,這是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收益,當凈資產的現行市價不能直接觀察到時,就要采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六、現值計量屬性是會計計量的關鍵
SFAC5曾指出:現行會計模式是一個以“歷史交換價格”為主、同時采用多種計量屬性的模式;FASB不企圖選出單一的屬性,強使實務進行變革,用該屬性來計量一切類別的資產和負債;它還相信,多種屬性并存的現狀將會繼續下去。可見現行會計理論和實務都沒有采用最能反映會計要素本質特征的現值作為主要計量屬性。而且,正如后來的SFAC7所指出的,現行理論和實務甚至從來就沒有將現值作為一種獨立的計量屬性,而“只是一種在資產或負債得到確認并按照歷史成本、現行成本或現行市價進行了計量之后使用的攤銷方法。”(SAFC7,para.6)
如前所述,按照概念框架的邏輯順序,既然人們已普遍接受“未來經濟利益是資產的一項本質特征”,那么,在對資產計價時,就應在計量屬性的選擇上著重考慮現值屬性。FASB已于1980年提出介于傳統會計收益與經濟收益之間、但更接近于經濟收益的“綜合收益(comprehensiveincome,也稱全面收益)”等概念,但其真正實施仍有賴于會計計量屬性尤其是現值計量屬性的變革。(13)但是,過去由于從可靠性考慮,因而,現行的資產計價都是以歷史成本為主,至多用重置成本或現行成本來代替;同樣,建立在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實現原則之上的傳統會計收益一直充斥于會計信息市場,而經濟收益則只是收益決定中的一個美好理想。顯然,目前這種著眼于過去和現在的會計計量不能體現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征,它是會計理論界中斷理想、規范和演繹而屈服于現實、實證和歸納的又一結果。
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各界的呼吁迫使會計界重新審視現有的概念框架。作為一種信息商品,會計信息必須與其他各種信息進行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同樣適用于信息社會。只有細心體察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未來決策需求,面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所處的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社會環境,堅定地重續“理想、規范、演繹”之夢,財務會計才會有出路。而要實現這一遠大目標,會計計量是關鍵,而其中的現值計量屬性又是關鍵中的關鍵。
七、現值計量屬性符合計量觀和凈盈余理論
證券市場中的實證會計研究有兩大流派:信息觀和計量觀。它們都是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而提出的關于會計信息與股票價格(企業價值)之間關系的觀點。
財務理論認為,企業的股票價格是由其未來現金流量(即股利)的現值決定的。但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告不可能提供這一信息。那么,現行會計信息在股票定價方面究竟有什么作用?信息觀和計量觀分別從外部和內部兩個角度做了說明。
(一)現值計量屬性不符合信息觀(InformationPerspective)
以Ball和Brown(1968)為代表的信息觀以有效市場假設(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和決策理論為前提,對會計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股票價格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表明,至少某些會計信息有助于投資者估計證券報酬的期望值和風險。(14)
在財務會計理論中,“證券價格變化的程度=信息含量=決策有用性”的觀點即信息觀。(15)
由于信息觀只是從外部研究會計信息與股票價格之間在統計意義上的相關性,不研究市場是怎樣把信息轉換到股價中去的,因此,在這種方法下,股票價格的形成是一個黑箱。它認為,投資者將尋找和吸納所有有關的信息(而不只是會計信息),以便自己做出對未來證券報酬的預測(而不需要會計人員為他們做出這種預測);為了使會計信息的競爭優勢最大化,可通過充分揭示補充信息來提高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的決策有用性。
作者認為,FASB產生于1978—1985年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前6輯)在許多方面是體現了當時流行的信息觀思想的。例如,如上所述,其對財務報告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以及會計要素定義的論述符合決策理論,但是,FASB又認為,財務報告并不一定包括對未來企業盈利的直接預測,因為,“編制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已經發生的業務和事項的財務結果”(SFACl,para.21)。相反,如果會計信息具有概念公告所希冀的某些質量特征,則它們可以是幫助投資者形成“他們自己”(SFACl,para.21)對這些盈利的預測的有信息含量的輸入。(16)可見,從確認、計量到報告,現行會計模式在本質上是徹頭徹尾的歷史成本會計。FASB強調,財務會計旨在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客觀地說,歷史成本信息對于預測未來、做出決策有一定作用,但它畢竟不如直接著眼于未來的現值信息),但看來FASB沒打算讓財務會計盡力為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預測和決策提供盡可能多的新計量屬性信息(如公允價值信息,包括現值信息),以減少信息用戶搜尋信息的成本并更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和競爭地位-當時的FASB不可能象今天這樣對復雜而具有挑戰性的會計環境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FASB也沒有打算改變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模式的現狀,而只是希望通過增加披露來加強其相關性。但增加披露并不等于增加計量,增加披露也不等于改變計量,所有這一切表明,經過時間的洗禮和認真的分析,即使現在看來仍為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研究典范的美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其歷史局限性也是昭然若揭的!我們只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舊的SFAC、最新的SFAC7及一系列相關文獻,才能理解現代財務會計的發展趨勢,從而更好地把握它。總之,現值計量屬性不符合信息觀。
(二)現值計量屬性符合計量觀(MeasurementPerspective,也譯作計價觀)
1968年至1989年,占絕對優勢的、以證券市場有效為前提的、認為會計只是許多信息來源之一因而必須與其他更多及時的信息來源競爭的信息觀首次對會計的地位與作用敲響了警鐘。從BallandBrawn(1968)的10%~15%(17)到Lev(1989)的2%~5%(18)的研究結果看,公布的會計盈余數字對公布日前后的窄窗(NarrowWindow)內的股票超額報酬(AbnormalReturn)的解釋力日益減弱。然而,1990年代興起的、以資本市場不那么有效為前提的、認為會計數據在股票計價和企業定價中有明確和重要作用的計量觀又給了會計職業界一劑興奮劑。Ohlson(1990,1995)、FelthamandOhlson(1995)的市值/帳面凈值計價模型(Market-to-BookValueModel)(19)確立了會計信息在證券市場中的重要作用。
所謂計量觀,就是指會計人員承認,會計人員已有了增加了的責任把現行價值或公允價值(均包括現值(20))體現在財務報表本身中。人們可以通過增加對計量的注意(IncreasedAttentiontoMeasurement)(不僅是增加披露),或把更多的計量導向的(Measurement-oriented)方法引入財務報告來提高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21)
所以說,現值計量屬性是符合計量觀要求的。不難看出,與信息觀相比,計量觀是更設身處地為用戶著想的。當然這主要是為了未來會計的生存和繁榮。
計量觀取代信息觀的原因主要有三個:(1)實證方面,如上述,報告凈收益似乎只解釋了盈余公布日前后證券價格變化的一個小部分。這就提出了歷史成本報告是否具有相關性的問題。另外,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證券市場并不象人們先前所想象的那樣有效。這意味著,投資者可能需要比他們從歷史成本報表中所得到的信息更多的信息來幫助評價未來報酬的概率。(2)理論方面,凈盈余理論顯示,企業的市場價值可以按照收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中的變量來表達。盡管凈盈余理論適用于任何會計基礎,但其“企業價值取決于基本的會計變量”的證明與計量觀是一致的。(3)實務方面也支持增加計量(不是增加披露)。因為運用市場基礎方法、最高限額測試技術和其他現行價值基礎方法的會計準則有助于減少審計人員對金融企業審計失敗的審計責任。(22)
(三)現值計量屬性符合Ohlson的凈盈余理論
凈盈余理論(CleanSurplusTheory)為直接根據會計信息(資產負債表和收益表數據)估價一個企業的市場價值提供了數學模型。它也提供了一個與計量觀一致的框架。該理論認為,企業價值最基本的決定因素是其股利流。股利是投資者獲得的報酬,所有股利的現值構成企業價值。在同前所述的理想狀況下,一個企業在某時刻t的(簡化的)價值計算公式為:
企業價值(PAt)=資產負債表中的企業資產帳面凈值(bvt)+未來非常盈利的預期現值(gt)
上式成立的必要條件是所有利得和損失都必須通過收益表反映,這也是該理論“凈盈余”術語的由來。gt為零是該模型的特殊情形,被稱為“無偏見會計(UnbiasedAccounting)。”也就是說,當會計無偏見時,非常盈利不具有持續性(Persistence),這時,企業的全部價值都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收益表沒有任何信息含量。(23)。
然而,Feltham和Ohlson指出,在現實中,理想狀況并不存在,因此,有足夠的理由說明收益表具有重要的作用。非常盈利的持續性越強,收益表對會計信息使用者評價一個企業的價值的作用也就越大。由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知道,他們所處的非理想狀況中的未來狀態的出現概率是主觀估計的而非客觀公開的,因此,他們需要尋找其他有關信息來修正其可能錯誤的預測,而收益表就是這種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
但是,有效證券市場異常(Anomalies)的許多證據(24)表明,投資者并不能象信息觀所假設的那樣能自己熟練地從其他信息來源中算出gt.因此,會計人員應盡可能完整和精確地計量bvt,以減少市場投資者從其他信息來源估計gt的需要。例如,如果能合理可靠地做到的話,至少按市場價值估價某些資產和負債并在帳簿上記錄無形資產,這樣就會在bvt中包括更多的企業價值,而在gt中包括較少的企業價值,這樣做可能對投資者有益處。
可見,凈盈余理論直接導向了計量觀-會計人員已有了增加了的責任把現行價值或公允價值(均包括現值)體現在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本身中,以提高財務報表的有用性。所以說,現值計量屬性也是符合凈盈余理論的要求的。
八、現值計量屬性的理論基礎:四點啟示
(一)雖然多種會計計量屬性共存是永恒的必然,但經濟越發展,現值計量屬性越重要。這是現值計量屬性和會計計量發展的歷史規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會計發展的規律(因為“會計就是一個計量過程”)。
由上可知,現值計量屬性之于財務會計的重要性早已為人們所感知。兩百多年來,人們實際上已經從不同角度發展了不少與現值計量屬性有關的世界觀,但由于長期以來現值計量困難所形成的桎梏,人們難以更深入地從理論上探究現值與經濟發展的緊密關系,否則,許多計量性經濟學科(25)將會是另一個樣子。隨著經濟的發展,包括公允價值在內的會計計量理論和實踐問題日益突出和重要,當現值計量桎梏被打破之時,人們便有了探求計量屬性發展趨勢的強烈愿望。我們還不難領悟到,由于現值與公允價值有著緊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本文的研究結論(現值越來越重要)使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側面詮釋公允價值風靡21世紀的原因,它為從理論上進一步解開公允價值這一新的復合計量屬性之謎提供了一條重要思路。
(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現值計量屬性,對現值計量屬性的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縮小。
不夸大,指強調現值計量屬性絕不意味著該屬性將取代其他一切計量屬性;不縮小,指現值被使用的可能性正在加大,這一點與近年來各國和IASC將公允價值作為大多數初始確認計量和新開始計量的目的的現實有關。作者認為,與活躍市場(26)國家相比,非活躍市場國家(如我國)運用現值計量屬性的機會相對還較多。因為,按確定公允價值的一般原則,如果資產或負債或基本類似的資產或負債的價格在市場上可被觀察到,就沒有必要用現值計量。(現值的市場估價已被包含在價格中。)然而,如果被觀察的價格不能獲得,現值計量常常就是估計該價格應為多少的最好的可用技術(SFAC7,para.68)。(27)不難推斷,在活躍市場中,市價易得,因而使用現值的機會相對較少;在非活躍市場中,使用現值的機會相對還較多。
(三)也許我們以前沒有明確地認識到,會計學和財務學中的許多概念之間存在著涇渭分明的兩條線索(其中一條線索中的一個概念對應著另一線索中相應位置上的另一個概念,而每條線索上的所有概念又各組成一條相關和協調的概念鏈):
(1)決策有用觀-相關性-未來經濟利益-權責發生制+現金流動制-現值(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全面收益(經濟收益)-損益滿計觀-資產/負債法-計量觀(凈盈余理論)-有效市場假說的悖論
(2)受托責任觀-可靠性-過去經濟利益-權責發生制-歷史成本會計計量-傳統會計收益-當期營業觀-收入/費用法-信息觀-有效市場假說
(四)現值計量屬性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會計標準、會計實務都互有影響,研究現值計量的理論基礎問題有助于提高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水平。
研究表明,在截至2001年底我國(修訂)的16項和即將的3項具體會計準則中,直接涉及公允價值和現值的準則達56%,間接涉及者達39%,兩項合計達95%。特別是,我國目前的具體會計準則在現值和公允價值運用上存在著相當混亂的局面。(28)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研制我國自己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已迫在眉睫!而在我國目前的概念框架研制中必然要涉及計量屬性、計量模式的選擇問題。忽視甚至回避現值和公允價值這一國際會計關注熱點和發展方向的概念框架不會是高質量的概念框架,它將不能逃脫當初《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很快被淘汰的同樣命運。因此可以說,探索現值計量理論和方法對于提高(包括我國在內的)會計理論和實務水平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FASB和IASC等組織已深入研究了現值計量屬性的方法論問題(即:如何界定現金流量?什么是適當的折現率?如何反映內在于現金流量和折現率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并已于近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參見謝詩芬,“現值研究的國際動態概述”,《當代財經》2001年第1期。
②參見Chatfield,AHistoryofAccountingThought.NewYork:RobertE.Krieger,1997,Chapterl8.
③參見謝詩芬:“現值研究的國際動態概述”,《當代財經》2OO1年第1期。
④參見Chatfield,AHistoryofAccountingThought.NewYork:RobertE.Krieger,1977,Chapterl8.
⑤Ijiri,Yuji,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Sarasota,FL: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1975,p.36.
⑥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Chapter3.
⑦對此段的詳細論述,參見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5—16,p21.
⑧下列文獻深入研究了這一問題并均得出了上述結論,謝詩芬在《會計計量中的現值研究》第13章(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7月)中對此進行了總結性專題研究:
。IASC/CICASteeringCommitteeonFinancialInstrumentsDiscussionPaper,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March1997;
。FASB,PreliminaryViews,ReportingFinancialInstrumentsandCertainRelatedAssetsandLiabilitiesatFairValue,AppendixA,Decemberl4,1999;
。AccountingStandardsBoard(U.K),DerivativesandOtherFinancialInstruments-ADiscussionPaper,July1996;
。JWG,FinancialInstruments-ComprehensiveProjeot:DraftStandardandBasisforConclusions,FinancialInstrumentsandSimilaritems,December2000,p.150—155.
。AmericaAccountingAssociation‘s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Committee,ResponsetoaDisussionPaperIssuedbytheIASC/CICASteeringCommitteeonFinancialInstruments,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AccountingHorizons,March1998,p.90—97.
。AssociationforInvestmentManagementandResearch,CommentletterofJuly24,1997onIASC/CICADiscussionPaper,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
。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會計研究》1997年第12期。
⑨FASB,SFAC6,1985,para.26.
⑩參見葛家澍、劉峰編著,《會計理論》第六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之研究”,《會計大典》第一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58—159頁。
(11)各國和有關組織研究上述問題的具體時間先后各不相同,這里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
(12)迄今為止,筆者似乎還未看到對會計要素外延的根本性的權威性的變革。
(13)謝詩芬,“綜合收益會計理論淺論”,《中國注冊會計師》2001年第5期。
(14)Ball,R.J.and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1968),p158—178.
(15)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26,p.100.
(16)IASC(1989)在“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第13段也指出:“不過,財務報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為了經濟決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因為財務報表主要是描繪過去事件的財務影響,而且不一定提供非財務信息。”
(17)Ball,Rayand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l968),p.159—178.
(18)Lev,B.,OntheUsefulnessofEarnings:LessonsandDirectionsfromTwoDecadesofEmpiricalResearch.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Supplement1989),p.153—192.
(19)Ohlson,J.A.,ASynthesisofSecurityValuationTheoryandtheRoleofDividends,CashFlows,andEarning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0),p.648—676;Earnings,BookValues,andDividendsinEquityValuation.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5),p.216—230;Feltham,G.A.andOhlson,J.A.,ValuationandCleanSurplusAccountingforOperatingandFinancialActivitie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5),p.661—687.
(20)因為現值往往是決定公允價值的一種重要的方法;現值計量的可靠性是公允價值計量可靠性的前提和保障。參見謝詩芬,“公允價值、現值和現行價值的關系辨析”,《財務與會計》2001年第9期。
(21)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34—135.
(22)詳見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35.
(23)其實,上述公式對任何會計基礎都適用,而不只是在理想狀況的無偏見會計下才能運用。例如,如果該企業使用歷史成本會計,相對于其市場價值來說,bvt將有偏見地被低估。結果,未記錄的商譽gt>0.
(24)詳見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il,Inc.,1997,p.136—143.
(25)指其中運用現值很多的經濟學、財務學、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審計、證券投資、金融、保險、精算、資信評估、資產評估、價值評估、數量經濟學等學科。
(26)活躍市場“指滿足以下所有條件的市場:(1)市場中交易的項目是同質的;(2)通常可在任何時候找到自愿的買方和賣方;(3)價格公開。”(IAS36“資產減值”)
(27)評估價有時也可以,但往往也要遇到折現問題,如使用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評估方法之一收益現值法時。
(28)詳見謝詩芬:《會計計量中的現值研究》第14章,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7月。
參考文獻:
[1]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tingTheory[M].Prentice—Hall,Inc.,1997(firstedition,)2OOO(secondedition)。
[2]葛家澍,劉峰。會計理論[A].會計大典(第一卷)[C].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3]謝詩芬。現值研究的國際動態概述[J].當代財經,2001,(1)。
[4]謝詩芬。公允價值、現值和現行價值的關系辨析[J].財務與會計,2001,(9)。
[5]葛家澍,裘宗舜。會計信息叢書-會計熱點問題(第四輯)[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