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3: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行政管理碩士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 鍵 詞】音樂智能/英語專業/聽說能力
【正 文】
一、引言
1. 多元智能理論。Howard Gardner(1983)在研究了不同對象的人腦與智能的基礎上,提出“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其后分別于1997年和1999年對其進行了補充與完善,使智商類別從原先確認的7種拓展到現在的9種,即:語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數理邏輯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視覺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體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際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存在理念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他指出并不排除其他智能存在的可能性。
該理論質疑了傳統智力理論,認為(1)人的智能是彼此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組智能,而非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種能力。每個學習個體都有強項智能和弱項智能之分,而這些智能上的差異往往成為影響學習速度、方法和效果的重要因素。(2)每種智能都有自己的發展史和不同的高峰期。智能具有可開發性,而非一成不變。只要有適當的外界訓練和個體努力,每個人都可以加強自己的任何一種智能。(3)對智能的評價必須多元化,在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景下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而非在人為的非自然情景下由機器根據標準化答案評分。
2. 音樂智能。根據Gardner的解釋,音樂智能是指對節奏、音調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覺能力(包括對聲音的節拍、高低、強弱、音色和音質的敏感性以及對這些元素所包含的情感意義的回應性)以及用音樂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任何人,只要聽覺敏銳,唱歌時不走調,并能辨別不同的樂曲,就具有這種智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音樂智能發達的人一般受過專門的音樂訓練或者對音樂有著直覺而全面的理解,節奏感強,有較強的辨音和模仿能力,包括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制造樂器者和善于領悟音樂的愛好者。在九種智能中,音樂智能展露得最早,而且能夠持續到老年期仍很旺盛。
二、研究背景
1. 國外相關研究。有關語言和音樂的淵源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紀,當時Rousseau(Moran & Gode 1852/1966: 34)就提出語言起源于人類歌唱的能力。后來這一想法得到了Von Humboldt(1836/1988)spersen(1922)的認同。法國言語治療專家Del Campo(1997)聲稱在口語交際中,所傳達信息的15%歸功于語音語調,即語言的音樂特征。Vaneechoutte & Skoyles(1998)則認為由于兒童具有天生的音調識別和復制能力,他們更多是通過音樂習得機制(music-acquiring device, MAD)而非Chomsky提出的語言習得機制(LAD)來學習語言;進而提出語言的音樂起源假說(musical origin of language hypothesis)。
在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學領域里,Blanton(1962)研究了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接受音樂教育后是否在母語發音方面有影響。Wood(1990)取1983至1988年間在一所中等規模的大學入學的大約七千五百名學生為對象,調查了他們在Nelson Denny閱讀測試中的成績。這些研究者發現音樂發展和語言技能發展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聯系。無論年齡大小,學過音樂的學生在口語中似乎有更好的辨音及發音技能。另外一些研究者發現以有意義的應答輪唱訓練為重點的音樂指導和“旋律音調治療法”對語言障礙者有明顯的作用,如Miller等(1979)對一名3歲的失語自閉癥男孩開展的個案研究,Belin等(1996)對七名長期無法治愈的失語癥病人的研究及Hoskins(1988)對十六名2-5歲且有一定語言障礙的學前兒童的研究。
同樣,在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及外語的教學領域內的研究也證實了音樂對英語技能發展的有效性。例如,Murphy(1992)選取Music & Media一百首熱門英語流行歌曲(1987年9月18日版)中的前五十首進行分析,指出流行歌曲所具備的簡單、極富情感、指向模糊和對話般的特征使聽者易于記憶。Christison(1995-1996)把發展音樂智能的活動引進課堂,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她先教學生" Skip to My Lou" Michael Row Your Boat" 這兩首歌的曲調和歌詞;然后讓學生分成小組,根據所學章節的內容填詞并演唱。結果,許多學生樂于參加這樣的活動,并發現所學的內容編成歌曲后更容易記憶。在學完天文這一章節后,一位學生甚至自己作詞作曲,自帶吉他演繹了他所理解的太陽系里的行星。Fonseca Mora(2000)則認為語言的音樂性會影響學生的英語發音甚至于整個英語習得過程,因而推薦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旋律方法”。
2. 國內相關研究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引入多元智能理論以來,英語教學者便在理論上探索該理論應用于英語教學的必要性、意義和可行性,如黃遠振(2003),熊慧康、熊敦禮(2004),羅忠民(2004),崔曉紅(2004)等。其他如沈彩芬、程東元(2004)等還將智能類型與外語教學活動作了一一對應,闡述了如何在教學環節中實踐這一理論的教學策略。而趙平(2000)等則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對英語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及課外實踐活動(如戲劇活動)進行改革,取得了預期效果。
對音樂智能專門的闡釋卻極少,僅段瑞玲(Duan1997)提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對其外語的語音語調有積極影響。她以著名的歌星為例,認為他們雖未專門學過外語卻能靠在短期內模仿錄音學會從未聽過的外語歌曲,其原因就在于音樂訓練幫助他們增強了聽力,培養了樂感,從而發展了節奏感和韻律感,遷移到外語口語上就有了良好的語感。為了填補國內在這方面實證性研究的空白,筆者(2003)對58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開展了一項調查,發現受試者的音樂智能與英語聽說成績呈現正相關關系,不受性別因素的影響。在訪談中還發現他們的音樂教育現狀不容樂觀。但遺憾的是,該調查所用樣本太小,且僅限于某一個學校某一個年級,因而無法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結論。本研究將樣本擴大到四所高校的114名英語專業學生,旨在彌補以上不足。
三、研究設計
1. 研究問題。該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音樂智能與英語專業學生聽說能力之間的關系。具體要回答的問題包括:
(1)不同性別的學生,其音樂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2)不同英語聽說能力的學生其音樂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3)音樂智能能否顯著預測學生的英語聽說成績?其預測力為何?
2. 研究對象。用于最后數據分析的114名研究對象都是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其中男生32名,女生82名,平均年齡為21.1歲;分別來自南京農業大學(30名)、南京大學(22名)、南京林業大學(24名)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和南京理工大學(38名)人文學院英語系。研究對象抽樣面較廣,來自于南京地區四所高校,其中有重點高校,有一般性高校;有部屬高校,有省屬高校;有理工為主的大學,也有綜合性大學。
3. 研究工具。(1)音樂智力問卷。在本研究中,筆者沿用2003年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調查時所用問卷。問卷是筆者根據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ventory① 和Multiple Intelligence Quiz② 修改而成(見附錄1),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簡況,包括學校、姓名、性別、年齡等個人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十五條題項,具體描述了音樂智力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表現。問卷為李克特式量表(Likert Scale),每個題項后有五個備選題支,要求受試者進行內省,挑選出最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選項。這五個答案(即從" this statement is completely or almost completely true of me" 到" this statement is never or almost never true of me" )分別被賦予5分到1分不同的分值。
信度分析顯示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Cronbach' s alpha=.8938),這說明所含題項具有較強的內在一致性,符合統計要求,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2)英語聽說成績。筆者從四所高校相關的教務部門調取了英語系大三學生自入校以來四個學期聽力、口語的八門單科成績備用(因課程設置不同,南京理工大學學生的原始成績為語音、聽說成績)。
4. 數據收集和分析。問卷調查自2004年9月到10月間開展,面向四所高?,F就讀的所有英語系大三學生,分別由四名授課的英語教師(包括筆者在內)負責。學生隨堂填寫并當場收回,共回收有效問卷267份。填寫前,教師對填寫要求及有關項目進行了說明和解釋,并鼓勵學生有疑問及時提出。問卷的數據經整理后輸入電腦,筆者采用SPSS(11.0)軟件對其進行了分析。分析分兩步進行:(1)求出量表總分,得到音樂智能總值;(2)根據音樂智能總值按從高向低排列。在此基礎上挑選出114名學生作為最終的研究對象,其中高音樂智能組60人,智能值為70—58;低音樂智能組54人,智能值為35—16。
因研究對象來自四所高校,勢必存在學校的課程設置、授課教師、試卷的難易程度、教師的評判標準不一的問題。鑒于此,筆者以研究對象八門單科成績加總后取的平均分作為他們的英語聽說成績,然后以學校為類別將他們的成績轉換成高分組、中分組和低分組,分別代表強、中、弱三種不同的英語聽說能力。
數據統計分析中,筆者(1)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分析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音樂智能上的差異性;(2)用單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的方法,檢查不同的英語聽說能力(自變量)和音樂智能(因變量)之間的關系;(3)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法分析音樂智能(自變量)對英語聽說成績(因變量)的可預測性。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如表1所示,學生的音樂智能從16或17到70不等,顯示出很大的個體差異,且女生比男生的平均值略高些。但總的來說,不同性別的英語專業學生,其音樂智能并沒有顯著差異。
表1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音樂智能上的差異性 變量 人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誤差 T值 顯著性
男生 32 16 70 42.2813 17.92859 -1.664 .099
女生 82 17 70 48.0244 15.99921
單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顯示,就音樂智能而言,不同英語聽說能力組別間有顯著差異,F值顯著(F=6.615;p=.002)。具體說來,高分組與低分組在音樂智能上有顯著差異,高分組優于低分組;從95%置信區間來看,高分組與低分組差異的置信區間在4.7057至25.0943之間,并未包含0,因而二者差異顯著(見表2)。這說明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越強,音樂智能就越高。
表2 不同英語聽說能力組在音樂智力上的差異性 因變量 英語聽說 英語聽說 平均數 標準誤差 顯著性 95%置信區間
能力狀況 能力狀況 差異 下限 上限
1 2 6.6148 3.62354 .194 -2.3757 15.6054
3 14.9000[,*] 4.10871 .002 4.7057 25.0943
音樂智力 2 1 -6.6148 3.62354 .194 -15.6054 2.3757
3 8.2852 3.62354 .078 -.7054 17.2757
3 1 -14.9000[,*] 4.10871 .002 -25.0943 -4.7057
2 -8.2852 3.62354 .078 -17.2757 .7054
注:*表示平均數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5
1=高分組/英語聽說能力強;3=低分組/英語聽說能力弱
為考察哪些因素能預測英語聽說成績,筆者以英語聽說成績作為因變量,以性別和音樂智力作為預測變量。根據進入模式的標準(F概率值要小于或等于.050)和移出模式的標準(F概率值要大于或等于.100),音樂智力總值進入了模式,而性別則移出了模式。由此可見,音樂智力有較好的預測力,能預測英語聽說成績22.2%的變異量(見表3)。
表3 音樂智力對英語聽說成績的預測性 (N=114) 模式中的 多元相關系數 決定系數 增加解釋量 F值 顯著性檢驗
預測變量 R R[2] R
音樂智力 .471 .222 .222 4.571 .048
對此有以下幾種可能的解釋。(1)音樂訓練可以使人的聽覺變得更加敏銳、精細。在適當的音樂環境和條件下進行培養,會使人聽力方面的潛能充分發展。以良好的音樂聽覺為基礎,學習者更易于捕捉細微的英語語音語調的變化。(2)英語和音樂都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學生若經常學習樂器演奏、聲樂或欣賞樂曲,可以培養樂感和語感。(3)學唱英語歌曲對英語學習者的發音會有很大幫助。歌曲是旋律化的語言,它強化了語言中的重音、節奏、語氣等,又要求口型正確,發音清晰。歌曲時快時慢的節奏,歌詞連讀、略讀、重讀等現象的經常出現,促使學生在練口語時語音更準確,語調更富有韻味。并且在學唱中,學生還可以高效記憶單詞,了解西方人的思維、語言習慣及文化背景等,在短時期內學到地道、純正的英語。
五、結語
1. 研究意義。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英語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啟迪中國的家長、學校及英語教師通過各種音樂活動發展學生的音樂智力,培養音樂節奏感,并進而促進他們英語聽說技能的提高。
(1)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更多發展音樂智力的空間,培養他們的音樂愛好,因為童年是激發和塑造孩子音樂智能的最佳期。(2)大學教育應把目標定位在保證學生的多元智能都得到有效發展,而不能一味偏重傳統的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的培養,把各種“非學術”智能領域當作可有可無的“副科”。應加強學生的音樂教育,派專職音樂教師教學,用音樂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如成立學生合唱團,演奏團等以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這也符合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這一宗旨。(3)教師可將音樂智能有機地結合到聽力、口語、寫作、語法、詞匯等教學環節中,如讓學習者對應開展以下活動:聽某首英語歌并填寫歌詞、聽一段MTV,然后討論配樂畫面、根據某首歌曲就課堂上某個話題寫一段歌詞或配上背景音樂、創作順口溜幫助記憶某個語法規則、考慮從歌曲里學會了哪些新單詞等。這樣不僅同時培養了語言智能和音樂智能,還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緩解了學習時的緊張氣氛,符合Krashen情感過濾假說中的原則。備課時教師可借助一些電腦軟件,如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程序通過節奏和歌曲的形式向學生介紹英語語言的語音和節奏。
2. 研究局限和建議。由于條件限制,該項目還存在著些許不足,如研究對象中的男、女生比例懸殊;過分依賴自我匯報的數據,缺少必要的音樂測試考核研究對象真正的音樂智能狀況等等。另外,雖然Gardner(1983)提出音樂智能應該是區別于其他智能相對獨立的一種智能,但他也同時指出現實世界中,人的行為畢竟是多種智能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很難排除其他智能及因素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影響。
今后該課題在作深入研究時可以選用更多不同年齡、層次、專業、英語水平、學校的學生為樣本;此外,音樂專業學生、非音樂專業(非英語專業、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聽說能力方面的差異也有待于通過更多的實證性研究來揭示。
注釋:
①http: //snow. utoronto. ca/Learn 2/mod3/miinventory. html
②http: //worksearch. gc. ca/english/index. pl? &tid=134&sid=BfBGLF3siX RXYL.
參考文獻
[1]崔曉紅:《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英語教學改革的探討》,《山東外語教學》,2004年第4期,第33-35頁。
[2]段瑞玲:《略談音樂素養對外語語音語調之影響》,《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第59-61頁。
[3]黃遠振:《論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學的整合》,《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1期,第39-42頁。
[4]羅忠民:《MI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意義》,《外語教學》,2004年第1期,第75-79頁。
[5]裴正薇:《音樂智力對英語聽說的影響》,《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第35-38頁。
[6]沈彩芬、程東元:《多元智能理論與外語教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第39-41頁。
[7]熊慧康、熊敦禮:《大綱、標準及我國英語教學改革》,《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第141-143頁。
[8]趙平:多種智能發展與外語教學[J]. 外語界,2000年第1期:20-23頁.
[9]Blanton, W. C. 1962. 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ory,
Learning Theory, and Personality Theory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Music in Language Learn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 62: p. 253.
[10]Belin, P. P. , Van Beckhout, M. , Zilbovicius, P. , Remy, C. , Francois, S. , Guillaume, F. , Chain, G. 1996.
Recovery from Nonfluent Aphasia after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a PET Study. Neurology, Vol. 47: pp. 1504-1511.
[11]Christison, M. A. 1995-1996. Multiple Intelligences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he Journal of the Imagin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Vol. 3: pp. 8-12.
[12]Del Campo, P. 1997. La Mú sica Como Proceso Humano. Salamanca: Amaru Ediciones.
[13]Fonseca Mora, C. 2000.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Melody Singing. ELT Journal, Vol. 54/2: pp. 146-152.
[14]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London: Fontana Press.
[15]Hoskins, C. 1988. Use of Music to Increase Verbal Response and Improve Expression Language Abilities of Preschool Language Delayed Children.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Vol. 25/2: pp. 73-84.
[16]Jespersen, O. 1922. 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Allen & Unwin: London.
[17]Murphey, T. 1992. The Discourse of Pop Songs. TESOL Quarterly, Vol. 26/4: pp. 771-775.
[18]Miller, S. B. , Toca, J. M. 1979. Adapted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a Case Study of an Experimental Language Program for an Autistic Child. Journal Clinical Psychiatry, Vol. 40: pp. 201-203.
[19]Rousseau, J. J. 1852/1966.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s. In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translated essays of Rousseau) (Moran, J. H. and Gode, A. ed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0]Von Humboldt, W. 1836/1988. On Language: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一、發行人及其主承銷商除須按規定將招股說明書的書面文本備置在發行人公司住所、主承銷商公司住所和擬上市證券交易所外,同時還應按照擬上市交易所的有關規定在其指定網站上披露,以供公眾查閱。
二、股票發行前,主承銷商須在刊登招股說明書概要的當日上午10∶00之前(但不得早于招股說明書概要刊登日之前)將招股說明書正文及部分附錄和必備附件(審計報告、法律意見書、擬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盈利預測報告(如有)、如公司成立不滿兩年的還包括資產評估報告)在擬上市交易所指定的網站上公布。
三、網上披露的招股說明書應當與中國證監會核準的招股說明書版本一致,出現差錯的,中國證監會將對有關責任人和責任人所在單位進行公開批評。因主承銷商工作失誤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主承銷商應承擔全部責任,并及時采取措施補救。
[2]鄭育林.《新世紀道路運政職能的轉變》.《交通企業管理》.2000年第13卷.
[3]郝大鵬.《淺析我國道路運輸管理職能轉變的途徑和方法》.《公路運輸文摘》.2004年,第4期.
自我國設置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教育以來,有關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幾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爭論一直不斷。直至今天依然是基本概念混亂不清,基礎理論膚淺薄弱,學術論著自相矛盾的現象相當普遍。本文試圖規范澄清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幾個基本概念的含義,理順三者的相互關系,以促進我國的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教育和研究健康深入發展。
1.何謂公共管理?有人認為,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例如,夏書章教授就是這樣看的。他指出,行政管理學是從西方引進的,英文為administration,意為行政、管理,因此,有人把它譯為行政學,有人把它譯為行政管理學。因為行政天生具有公共性特質,因此,英文administration前通常有public加以限制、形容和修飾,所以,有人也把它譯為公共行政學,有人譯為公共管理學。[1]我理解夏老的意思,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僅僅是個譯名不同的問題,并無實質性的內容差別。如果我的理解是夏老的本意。那么,有幾個問題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假定行政、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過去在外國表達的可能是同一個對象的含義,但是也不是對國外在這一個領域全部研究現狀和歷史的全面概括,至少它沒有能夠概括進去國外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全球治理等理論。其二,既然我們把外國在這個方面的理論引進國內,那就遇到一個與中國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問題,而夏老的看法沒有完成這項工作。其三,當前中國教育部在專業設置上把公共管理設為一級學科,把行政管理置于公共管理之下設為二級學科,表達了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有差別的意向,此時再把行政管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值得商榷。當然,夏老強調公共管理就是行政管理不僅在譯文上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實踐中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行政管理即政府管理確實在公共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舍棄政府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只是一句空話。
2.有人認為,公共管理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新公共管理。陳振明教授說“:說到底,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的,而且它代表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新趨勢。因此,我寧愿將公共管理視為一種傳統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之后的新途徑、新范式,我稱之為‘第三種途徑’,而將前兩者分別稱之為‘第一種途徑’和‘第二種途徑’。”[2]陳教授講的“第三種途徑”的“公共管理”,就是上世紀80年代在英、美一度很興盛的“新公共管理”,它是一種在“重塑政府形象”名義下以市場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引入私人管理企業方法的公共事務管理市場化的公共管理模式。陳教授關注當今世界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前沿趨勢,令人欽佩。但是,他的觀點也值得商榷。其一,他把公共管理等同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忽視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也屬于公共管理范疇,顯然在概念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二,他只看到新公共管理引進私人管理方法的優點,沒有看到這種模式存在的缺點。據我觀察,當年在美國很興盛的新公共管理如今并不是很時髦的東西,相反,強調政府權威才是當今在美國起主導作用的公共管理模式。其三,有意思的是陳教授一方面寫文章贊揚宣傳西方新公共管理式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由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卻講的是政府管理的內容,這種論著上面的互相矛盾表現了作者自己研究中的困惑。
3.陳慶云教授是最早參與公共管理譯名爭論的學者之一。他認為,公共管理(publicmanagement)與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不僅英文譯名不同,含義也不同,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他說“:所謂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的調控活動?!啊睆谋举|上看,我們對公共管理的定義與公共政策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公共政策是為公共事務管理活動所制定的行為準則,因此,公共政策就是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調控活動中的行為規范。”[4]陳慶云教授強調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公共政策這只“看得見的手”。但是,他的觀點也值得商榷:其一,就譯名而論,publicmanagement僅僅是西方新公共管理的譯名,不能全面反映和概括西方公共管理的歷史和現實。administration在英文里既有行政含義,也有管理的含義,因此,publicadmin-istration既可譯為公共行政,也可譯為公共管理,怎么能說publicadministration就只能譯為公共行政而不能譯為公共管理呢?
4.上述情況表明,當前我國學者對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是相當混亂不清的,對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私人管理的關系的說明也是自相矛盾的和很難自圓其說的。這就是當代中國公共管理學界的現狀。它既說明了學界對公共管理的研究尚處于起步和不成熟階段,也說明學界正在積極熱情地探討公共管理這門學問的科學真理。
中圖分類號:G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5-001-02
一、引言
自從1991年開始,我國碩士研究生開始分為學術性學位(academic degree)和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學術學位主要面向學科專業需求、培養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專業人才,其目的重在學術創新,培養具有原創精神和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專業學位主要面向經濟社會產業部門專業需求,培養各行各業特定職業的專業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識、技術的應用能力,培養具有較好職業道德、專業能力和素養的特定社會職業的專門人才。但是,一直以來,學術性碩士研究生規模過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規模過小,2009年以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比例僅占碩士學位研究生的10%左右。碩士研究生學位分布結構關系到高學歷人才的人力資源結構,并將直接影響企業用工是否順暢。因此,教育部決定從2009年起,大部分專業學位碩士開始全日制培養,并發放學位證和畢業證。
在專業學位分類中,我國根據新形勢下社會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專業化的要求,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公共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共事務和行政管理干部培訓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公共事務和行政管理干部隊伍,積極開展MPA暨公共管理碩士教育。并從2008年開始,正式在國內24所重點高校開設MPA學位教育,而天津大學正是這24所院校之一。
據統計MPA有90%以上的學員為黨政機關的在職公務員,因此公共管理碩士教育項目(mpa)的目標就是為政府部門和非政府公共機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當今社會,國家間交流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正在成為公務員日常工作的必備知識與技能。根據全國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對MPA核心課程中英語課程的要求,本課程將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教學與公共管理專業知識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具有專業和英語兩方面的知識和功能:一方面通過對專業文獻的學習擴展學員的公共管理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聽說讀寫譯的訓練提高英語技能。課程目標是著重培養MPA學員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英語的能力,對他們的職業有所幫助,學以致用。全國院校的通用教材,依次為:第一本,MPA英語閱讀教程,譚新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本,新編MPA英語閱讀教程,陳世丹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本,新編MPA英語閱讀教程,陳世丹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這幾本教材的共同特征和優點就在于,它們根據MPA學員工作中對英語的需要,強調實用性及專業性;并跟蹤國內外公共管理科學進展,選擇當代經典的公共管理專業文章作為章節。
二、美國文化知識在MPA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實際教學中,作者發現,這些經典的公共管理專業文章絕大多數出自美國,這與美國在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息息相關。所以要想徹底領悟這些文章的內容,掌握文章中的專業詞匯與知識,美國文化知識的了解與熟知至關重要?;谝陨显?,在天津大學MPA英語教學中,添加了美國文化的內容,并在兩年多的教學實踐中取得滿意的效果。
(一)美國文化中歷史知識的重要性
兩百多年來,美國歷史一直是民主制度的試驗。早年被提出的問題如今持續被提出并且獲得解決;強大政府對抗弱小政府、個人權利對抗群體權利、自由資本主義對抗受到管理的商業與勞工以及參與世界對抗孤立主義。美國對于民主制度有很高的期待。從起源于一群沿著大西洋沿岸的模糊殖民地,美國經歷了顯著的轉變。一名政治分析家稱它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國家”,其人口幾乎代表地球上每一個國籍與族群。這是一個變化的進展與范圍一經濟、技術、文化、人口與社會永不停止的國家。然而美國又保有一種連貫性,她擁有可以追溯到1700年代末期建立成為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這包括個人信仰自由與民主的政府,并且承諾為所有人帶來經濟機會與進展。
對美國歷史的簡要分析,可以讓學生了解這些文章的歷史根源與歷史背景,更深刻的理解美國公共管理發展的歷史路徑。同時,正在崛起的中國也面臨著美國所經歷過的和正面臨的類似問題。如今,在全球化大潮的沖擊下,MPA學員需要做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但又不丟棄中國獨特而悠久的文化傳統。
例如:書中第二課提及“美國作為行政國家的崛起”,而“行政國家”這一理論,美國可謂是后發先至,早已形成了比較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從最初在1948年,美國行政學者德懷特·沃爾多出版了其名著《行政國家》,總結出行政國家這一研究主題,從思想史和行政過程兩條脈絡深入研究。之后,學者們開始嘗試從各個方面來對行政國家進行理論建構,并最終使“行政國家”成為具有豐富理論內涵的特定術語在法學研究和法治實踐中被廣泛使用。
了解美國的歷史進程,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楚深刻的理解“行政國家”這一公共管理學理論,并可以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我國正處在進入行政國家的歷史階段,而且尚處于剛剛進入行政國家的初期。以公務員為主體的MPA學員應該像德國行政法學者漢斯·彼德斯所倡導的那樣,“為行政國家而奮斗!”。
(二)美國文化中政治制度知識的重要性
正如李道揆先生在其名著《美國政府與美國政治》中所說:“美國建國以后,經過了一個多世紀,到19世紀末已經由殖民地經濟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大國。再經過半個多世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躍成為經濟、科技、軍事實力領先的超級大國。到今天,雖然由于多極世界的形成,美國的國際地位已經下降,然而它仍然是實力最為雄厚的國家。美國的這種發展,除了其它各種主客觀原因外,作為上層建筑的政治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基本因素”。
對美國政治制度的簡介,可以讓學生理解美國公共管理理論的政治根源。政治制度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沒有合適而又穩定的政治制度,國家將難以發展,人民將無以為生。
例如,書中第五課提及“定義聯邦制國家的級別與范圍”以及第六課提及的“政治與權力”都需要學生了解美國的國家組織是依據三權分立與聯邦制度、二大政治思想而制定,當初在起草憲法時因恐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或某一部門將危害人民的自由,因而將立法、司法,行政三種權力分別獨立,互相制衡,以避免政府濫權,根據憲法:立法機關是參議院與眾議院并設二院制議會,司法機關以聯邦最高法院為首下設11個控訴法院,95個地方法院及4個特別法庭。行政機關是以由人民直接選舉的總統為最高行政首長,并以副總統輔之,下設幾個行政部門。政府的權力有聯邦政府、州政府之分,憲法起草人根據政府必須接近百姓才不致剝奪人民自由的原則,將有關各州自治權保留給州政府,各州政府本身擁有立法、司法、行政諸權限,聯邦政府的權力系以一州政府無法單獨行使者為限,如課稅、財政、國防、外交、貨幣銀行、出入境管理、對外貿易、國民福利、郵政,以及科學藝術的發展援助等。
這樣,可以使學生理解美國政府職能“忽大忽小”的起因及影響等社會現狀,并對目前我國的現實有了進一步的想法?,F在,我國行政機關承擔了絕大多數的行政管理,而社會則更希望變行政管理為公共管理,由國家、社會、市場和公民共同“參與、合作、互動、服務”。
(三)美國文化中社會價值觀知識的重要性
美國的社會價值觀包括很多方面,其中較為常見的有個人主義、追求自由平等、推崇個人奮斗以及宗教理性觀。首先,美國文化強調以個人為主體,注重突顯自己的個性;崇尚的是以實現個人利益,維護個人尊嚴的個人主義。其次,追求自由平等也是西方國家價值觀的主流思想。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就這樣提到“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绷硗?,提倡勤勞工作,推崇個人奮斗,強調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實現自己的夢想。
例如,書中第七課提及“組織和組織變革的原則”以及第八課提及的“創新策略在公共管理部門的應用”都需要學生理解,人生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是人的生活實踐對于社會和生活具有的作用和意義。因此,人生價值內在的包含了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為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社會、他人所具有的價值。而個人主義可被視為美國文化中社會價值觀的核心,也是美國精神的主體。它以張揚個性自由,崇尚個人權利,強調民主、平等,同時也尊重他人及其權利為典型特征。平等的思想也深深地融入美國人的政治甚至日常生活中。但美國人的平等觀念指的不是人人應該平均享受社會物質財富,而是指人人的“機會”應該均等。它的主要精神是,人不應因其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的低下而被剝奪平等競爭的機會。
自我國設置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教育以來,有關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幾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爭論一直不斷。直至今天依然是基本概念混亂不清,基礎理論膚淺薄弱,學術論著自相矛盾的現象相當普遍。本文試圖規范澄清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幾個基本概念的含義,理順三者的相互關系,以促進我國的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教育和研究健康深入發展。
一、公共管理概念
何謂公共管理?有人認為,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例如,夏書章教授就是這樣看的。他指出,行政管理學是從西方引進的,英文為administration,意為行政、管理,因此,有人把它譯為行政學,有人把它譯為行政管理學。因為行政天生具有公共性特質,因此,英文administration前通常有public加以限制、形容和修飾,所以,有人也把它譯為公共行政學,有人譯為公共管理學。[1]我理解夏老的意思,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僅僅是個譯名不同的問題,并無實質性的內容差別。如果我的理解是夏老的本意。那么,有幾個問題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假定行政、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過去在外國表達的可能是同一個對象的含義,但是也不是對國外在這一個領域全部研究現狀和歷史的全面概括,至少它沒有能夠概括進去國外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全球治理等理論。其二,既然我們把外國在這個方面的理論引進國內,那就遇到一個與中國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問題,而夏老的看法沒有完成這項工作。其三,當前中國教育部在專業設置上把公共管理設為一級學科,把行政管理置于公共管理之下設為二級學科,表達了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有差別的意向,此時再把行政管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值得商榷。當然,夏老強調公共管理就是行政管理不僅在譯文上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實踐中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行政管理即政府管理確實在公共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舍棄政府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只是一句空話。
有人認為,公共管理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新公共管理。陳振明教授說:“說到底,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的,而且它代表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新趨勢。因此,我寧愿將公共管理視為一種傳統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之后的新途徑、新范式,我稱之為‘第三種途徑’,而將前兩者分別稱之為‘第一種途徑’和‘第二種途徑’?!盵2]陳教授講的“第三種途徑”的“公共管理”,就是上世紀80年代在英、美一度很興盛的“新公共管理”,它是一種在“重塑政府形象”名義下以市場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引入私人管理企業方法的公共事務管理市場化的公共管理模式。陳教授關注當今世界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前沿趨勢,令人欽佩。但是,他的觀點也值得商榷。其一,他把公共管理等同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忽視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也屬于公共管理范疇,顯然在概念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二,他只看到新公共管理引進私人管理方法的優點,沒有看到這種模式存在的缺點。據我觀察,當年在美國很興盛的新公共管理如今并不是很時髦的東西,相反,強調政府權威才是當今在美國起主導作用的公共管理模式。其三,有意思的是陳教授一方面寫文章贊揚宣傳西方新公共管理式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由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卻講的是政府管理的內容,這種論著上面的互相矛盾表現了作者自己研究中的困惑。
1956年2月出生,叫。現任財務資產科科長。年12月被評審為管理工程師,自學本科學歷,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由于各級組織的培養教育,參加工作近年。領導和同志們提攜幫助,加之個人不懈努力虛心學習,政治覺悟、思想品德、工作能力、業務水平有了不斷的提高,綜合素質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下面將近年來的主要工作情況述職如下:
一、從事經濟工作的基本情況
調任廠計劃財務科科長,從事廠計劃財務科的全面管理工作,經過廠領導指導,同事們幫助,很快挑起了全廠計劃和財務部門管理的這份重擔,不僅圓滿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從經濟上保障了采油三廠的快速發展,同時也保證了經濟的安全。本人多次被評為廠級先進工作(生產)者,于1999年10月重組時。年被評為油田公司經濟工作先進個人。所在財務科多次被評為廠級先進集體、油田公司會計核算先進單位。
二、從事經濟工作的學習情況
給了自己較大的壓力和學習的動力。從事經濟工作以后,較大跨度工作崗位的變動。自己始終重視不斷提高政治素質、業務素質,特別是經濟管理的學習。1992年9月1995年7月參加寧夏自治區黨校經濟管理大專班學習,獲得經濟管理大專文憑。年年參加了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習,獲得工商管理碩士文憑和學位。年開始參加行政管理專業自學考試,年獲得行政管理本科文憑。同時,還多次參加了財務管理、經濟統計、會計集中核算、內部控制、財務管理高級研討以及不斷的自學等。通過不斷地學習,使自己在經濟理論以及經濟管理實務等諸多方面有了比較扎實的基礎,促進了經濟管理中的得心應手,確保了各項任務的完成。
三、經濟崗位上的理論成果
給我石油單位的經濟工作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重組改制以及世界經濟的不斷變換。促使我不得不不斷地進行創新。
提出了健全成本管理的組織、制度和考核三個成本管理體系;縱向、橫向、時間“三維\''''分解成本;構建作業區、機關及輔助單位和專項費用三個標準成本管理模式等比較完整的適應采油廠成本管理的具體措施。提出并設計了采油廠“三D精細成本管理模式。
并親自編寫了落實這幾項措施的有關制度、規定,提出加強成本過程管理的財務監督委派、內部審計、第三方監理、后評估、成本日報監控等一系列措施。使這幾項措施在成本過程控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親自到靖三聯現場寫實,提出采油基層單位崗位量化考核的思路。提出了崗位量化考核表的基本框架格式及考核辦法的基本框架,促進了崗位量化考核的順利開展。
提出了采油作業區內部模擬市場的框架及建立運行機制的思路,多次到五里灣第一作業區指導作業區內部模擬市場的試點。保證了試點的成功。
拓展了成本降低的空間,提出了成本管理要由成本節約型向成本避免的轉變、學會花錢為省錢”以及經營工作要與生產、科技、改革、管理緊密結合等成本管理的思路。促進了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親自編寫了材料、電、井下作業、運費四個成本可控度較大成本項目精細管理的指導性意見,提出了加強成本要素主要項目精細管理的思路。使成本的精細化管理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促進了內控體系的執行有力。特別是采油作業區內控體系屬中石油首家,全面組織了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提出并參與了采油作業區內控體系的建設。多次組織了內控測試。得到股份公司的好評。
小編可以肯定的說,是有用的,公務員和事業編考在職研究生可以提升以下幾點:
提升學歷學位
現如今本科畢業已經不是什么高人一級的事情了,公務員崗位又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的機制,所以想要有更大可能的占據升職的有利地位,那就要有鶴立雞群的高度,這里能幫上忙的就可以是研究生學位和學歷證書。
評職稱
對于公務員和事業編制而言,學位和學歷證書也是評職稱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報考在職研究生的拿到的學位和學歷證書是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樣的,同樣的受國家承認,對日后的升職加新、評選職稱等方面是很有幫助的。
提升工作技能
在職研究生優勢不僅是學習時間比較方便,而且對于工作技能方面的提升也是很有幫助的。其課程采用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方式,考生可以學到專業、權威的知識,還能積累工作經驗,為以后發展提供幫助,你的能力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拓展人脈
在職讀研學員來自不同行業,從初出茅廬到政商界精英,不同領域不同經歷的學友,都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通過學習和交流,可以相互結識,從而擴展自己的人脈關系,對以后的事業有很大幫助。
綜上報考在職研究生對于大家還是有很大幫助的,那么你適合選擇哪些專業呢?小編給大家推薦一下。
企管行政
公務員的大部分職務都是離不開管理的,特別是那些綜合管理職位,他們就很適合去報讀企業管理,行政管理,社會學等。
在編的教師或者學校的行政崗大家可以選擇教育管理這樣的專業比較適合。
計算機技術
這類公務員往往是具備專業技能和知識,針對的崗位都是實踐性公務員職務,有的設置是與管理沒有太多的關系。為此,他們就不適合管理類的專業。
可以考慮去報讀新聞學,信息技術,軟件技術類等專業。
法律相關
這些公務員往往指的是那些直接服務于社會法律,或者是具體執法環節的人,他們需要有足夠的法律知識,并且熟知國家相關政策的規定。因此,這些公務員需要選擇法學類別的轉業。
可以考慮法學、法律碩士等,另外可以考慮行政管理碩士等。
中文漢語
隨著互聯網、微博等新媒體的爆炸式發展,如今的政府已越來越需要學習如何與媒體打交道,尤其是處理突不及防的公共事件,這都需要有相當高的文字技巧及表達能力,所以對我們公務員在中文水平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可以考慮中文及相關專業主要包括漢語言文學、漢語言、秘書、秘書學、旅游文化等專業。
財經經濟
如今政府部門對財經類專業學生的需求主要有兩大方面:第一類是財會類,如財政學專業、會計學專業學生;另一類是經濟類專業學生,如金融學、國際貿易學等。
一、英國公務員培訓現狀
1.英國擁有一支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這與其卓越的干部體系有著密切的聯系。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英國的公務員培訓已經形成一整套系統的、科學的理論,也取得了豐富的經驗。英國公務員培訓的根本目標機遇是要使受訓者接受并參與到體制性的變革中去,通過培訓提高公務員的能力,以更好地應對變革的挑戰。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撒切爾夫人開始的“政府現代化”改革,在精簡公務員隊伍、轉變政府職能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對公務員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英國對公務員基本能力培訓的各種課程,都是隨著行政改革的步驟與要求設置的。針對行政改革后大量出現的執行機構,強調對執行機構的官員既要進行行政管理知識與行政技術的培訓,又要對他們進行政策制定工作的培訓。如英國財政部確定的在培訓中要解決的5個問題是:高級管理人員培訓和開發的需求、什么是不正確的管理和領導技能、在人員管理和培訓方面存在的錯誤認識、為什么政策和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貫徹、如何防止人的思維和工作的僵化。針對公務員隊伍的現狀,“英國財政部開發項目”包括基本技能和其他技能兩個方面。其中,基本技能有會計學、財務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知識;其他技能有公共財政和預算、有效閱讀等能力;針對高級職員的開發項目包括領導藝術、走向現代化的政府、全方位信息溝通和反饋、管理技巧等。
3.將政府部門內部培訓、專門公務員培訓組織、高等學校培訓三者緊密結合,形成一個立體的培訓網絡。英國公務員的培訓主要有三類機構。一是政府組織內設的培訓部門,如英國財政部下設的培訓與發展局。它們主要根據組織內部的發展戰略、實際工作要求和員工素質,有針對性地對內部員工進行培訓。二是專門的公務員培訓組織,如英國公務員學院、英國皇家公共行政管理協會等。它們主要根據社會各類組織和人員的培訓需求,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開發出不同的培訓課題,設計出多種培訓項目。三是高等學院提供公共政策、政治與經濟專門學院等各類課程,如伯明翰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倫敦大學經濟學與政治科學學院等。伯明翰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的公共服務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公共服務管理碩士學位課程主要是滿足中央與地方政府、衛生保健事業、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公共服務部門人員教育和發展的需要。
4.以顧客需求為導向,采取績效導向、以提高技能為中心的培訓模式。英國的公務員培訓,不論是內設部門組織的培訓,還是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培訓,都非常重視效果評估。以公務員培訓和公共部門的管理培訓為主的英國公務員學院,主要采取績效管理模式進行管理。
(1)英國公務員學院于1989年改為自主性的執行機構,于1996年不再接受政府的財政補助,以企業經營方式按市場機制招生,由學員自選課程,付費入學,達到自負盈虧。
(2)英國公務員學院培訓的最大特點是在為顧客服務時提供專家的咨詢意見,提供滿足客戶需要的定制的專門服務。英國文官學院1/3以上的課程專門為客戶的特殊需求而設計,有目標地鼓勵學習,設計相關的課程以適應不同的學習風格;適應性課程設置。學院采用一套標準化的課程描述,幫助客戶辨別、選擇最適合自身的培訓課程。英國內部聘請的專家或與學院合作實施項目的部門的專家都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3)以公務員基本能力框架為依據進行公務員能力培訓。英國公務員學院經過反復調查研究,提出并確定了高級公務員的基本能力框架。高級公務員的基本能力具有九條核心標準:指揮能力(領導能力、戰略思考和規劃能力、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管理和溝通能力(管理人力資源的能力),個人貢獻(個人能力、才智、創造能力和判斷能力、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公務員培訓課程就是以這些核心能力作為標準設計的。
(4)英國公務員學院的課程設計體現了以任務為導向、以提高技能為目標的公務員培訓特征。大體上可以把課程目錄分為以下8個部分:政府與經濟、政府與管理、培訓與發展、個人技能、證書考試與論文指導、新技術、法律、歐洲研究。課程目錄以科目分類組織,有超過500個課程題目可供選擇。
5.采用實踐性的培訓方法,著眼于提高公務員的實際能力。(1)崗位訓練法。崗位培訓是在上司傳、幫、帶下的不離職培訓和輪崗培訓,英國公務員實行常任制,公務員在被錄用后都要經歷一個試用期,都要在各資深官員的指導下,進行崗位培訓。
(2)行動學習法。英國公務員培訓注重“在干中學”的“行動學習法”,許多活動是在現場進行的。英國的快速晉升人才培養計劃很有特色,英國政府為確立高級公務員隊伍具有較高的能力素質和合理的梯形結構,每年都從應屆或歷屆畢業生中精選一部分優秀青年,作為高級公務員的后備人才,放到政府部門邊鍛煉、邊培訓,對其中表現突出者予以快速晉升甚至破格提拔。
(3)“菜單式”與“模塊式”教學法。如英國公務員學院準備有500門課程,分成不同的模塊,供學習者自選。
(4)心理調適學習法。在心理專家主持下,通過心理測評,學習者在小組互動中加深自我認知,據此制訂個人職業生涯計劃,追求自我完善。
英國公務員在培訓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一個人從正規學校畢業后,必須通過必要的培訓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后才有資格應聘公務員。任何新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在上崗前必須經過至少15天的培訓。每個單位都有內部的培訓制度規范和激勵員工參加各種各類培訓。英國政府規定,每個新任職的高級公務員都必須到英國公務員學院的發展中心接受2―3天的測評,以確定將來的培訓和發展需求。
6.加強與國際組織及機構的合作,聯合培養公務員。如英國文官委員會為英國人競爭歐盟機構職員提供如下項目的幫助:(1)碩士項目――設在華沙的歐學院為青年畢業生提供一年的碩士程度的課程培訓。(2)斯塔吉亞計劃――為年輕的畢業生提供獲取在歐盟工作的親身經驗的機會。這個培訓項目包括在歐盟各部門參加日常工作實踐、參觀和聽講座等。該項目培訓面向30歲以下的畢業生,每年招生兩次,每次提供650個名額,為期5個月。另外,英國還與歐洲學院合作培訓公務員。歐洲學院為英國公務員培訓的項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歐洲學院開設以下四個方向的專業:政治和行政管理、經濟學、法律、人力資源;在華沙奈托林分校還有一個“中歐和東歐計劃”;“急流開發項目”也是歐洲學院重要的培訓項目,該項目的主要特點是加快受訓者晉升的機會。“急流開發項目”通過使受訓者在8―12個月中承擔一系列的工作,來顯示其工作成績,并在3至5年的時間里可能被提升到更高的職位。
二、發達國家和地區公務員培訓特點
綜觀世界各國干部管理制度,一般都把培訓作為公務員的權利和義務納入公務員“法規”、“條例”,甚至國家根本大法之中,以此給予法律保障,確保培訓得以順利進行。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把培養高素質公務員置于重要戰略地位,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公務員培訓制度。美國則把培訓列為二十一世紀七大產業之一,可見其地位的重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公務員的培訓具有如下特點:
1.推行培訓法制化。發達國家把公務員培訓看作是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一項重要任務,有著配套的法律和制度。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相繼為公務員培訓立法,使公務員培訓逐步走向法制化軌道。例如法國在“公務員章程”及“繼續教育法”中規定了培訓的原則、權利和義務,1985年頒布的關于培訓的法令規定,允許公務員選擇參加為提高自身素質的培訓,培訓期間,不論時間長短,職務晉升、獎金福利都不受影響。日本“國家公務員法”明確規定,內閣總理、大臣、人事院和有關政府首長為發揮和提高職員的工作效率,必須制定并努力實行職員進修培訓等計劃。日本《國家公務員教育訓練規則》中規定,公務員進修培訓內容,必須是與現任官職或預計今后所任官職的職務有密切關系的知識和技能,這些規章為公務員培訓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據。
2.培訓機構職業化。英國1970年開始建立了公務員學院,學院設有三個培訓中心,一個主要是招收走讀生,另外兩個是實行住宿制,公務員由政府各部門選送,年齡一般在30至45歲之間,常年在校學員500人左右,每年培訓各公務員20000多人。政府各部門設立了培訓中心,主要培訓初級公務員,承擔了全國公務員培訓總量的77%,中、高級公務員的培訓由公務員學院負責。美國1968年就設立了聯邦行政學院,全國各地有180所行政管理學院,為政府培訓公務員。法國在中央設立了國立行政學院,地方設立區級的行政學院,政府各職能部門也設有對口培訓學校。
3.培訓方式多樣化。在人員培訓上,德、英、法等國家對公務員的職業培訓從等級上基本上分為三個類型,即高、中、初級培訓類型。英國政府各部門因公務員的職務確定了不同的培訓時間。除了常規的全國性和地方性培訓外,還有其他類型培訓,如法國,行政員訓練中心專門組織行政人員輪調訓練,不斷輪調公務員作短期訓練。還有一種選擇性訓練,即公務員可以根據需要提出培訓需求,經部門批準參加培訓。
4.培訓方式靈活化。西方發達國家公務員培訓形式比較靈活,既有公務員行政學院專門組織的培訓,也有通過國內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組織的培訓,既有專家、學者指導下的系統培訓,也有部門領導及資深同事輔導下的業務培訓。培訓時間長短不一,長則三至四年,短則只有幾天。
5.培訓保障制度化。注重“培訓成本”概念,重視培訓的“投入與產出”比率。這些國家對公務員培訓都有充裕的經費保障,自己形成了制度。德國每年公務員培訓經費占國家行政管理經費的2%―3%,并納入國家預算。法國規定,每年必須拿出工資總額的1.1%作為培訓費,總理每年還重新預算培訓費用。
參考文獻:
[1]陳柏生.國外公務員的人才資源開發概述.中國公務員,2003,(12).
[2]張淑賢.試析新世紀公務員培訓需求.中國公務員,2001,(7).
[3]陳燕楠.干部培訓形式探析.工作研究,2003,(8).
財務管理人員是每個企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對于整個企業而言,就相當于鏈條對于自行車。一旦鏈條失靈,整個自行車也就無法行動。財務管理專業不僅注重培養財務管理及相關金融、會計、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還重點突出財富管理的金融專業技能,旨在為公司和個人財務決策提供方向性指導及具體方法。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需要具備管理、經濟、法律、理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識,掌握財務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基礎、經營管理、會計實務處理、證券投資分析、項目評估分析、公司理財、金融管理等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
求學期間,學生在熟悉我國有關財務、金融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的基礎上,學習財務、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財務、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從而掌握財務、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大學期間,該專業學生需要學習的專業課程有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管理學、經濟法、稅法、管理信息系統、金融學、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會計電算化、統計學、財務管理、會計制度管理、財務分析、投資項目評估、市場營銷等。
現代財務管理制度的建立迫切需要同時兼備管理、經濟法律、理財、金融等方面知識和能力的高級人才。當前畢業生主要在工商、金融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也可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審計工作。
工商管理:管“經營”
你只見到我指點江山的氣魄,卻沒看到我讀書報告的厚重;你有你的領域,我有我的體系;你否定我的現在,我決定我的未來;你嘲笑我終日埋頭在數字中,我可憐你獨守理論支架;你可以無視我們的努力,我們會證明這是它的時代。管理,是注定運籌帷幄的旅行,路上免不了有所偏離和失誤,但,那又怎樣?哪怕不被看好,也要挑戰自我。我是工商管理學,我為自己代言。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的學科,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和內部行為管理兩個方面。工商管理專業的應用性很強,它的目標是依據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通過運用現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有效的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保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該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企_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
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企業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專業課程有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經營管理、企業戰略管理、企業財務管理、企業生產管理等。
工商管理在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科學的基礎上,偏重于用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對問題進行定量定性分析。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興起,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當前該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國家和省(區、市)各級經濟綜合管理部門或行業管理部門、外資或涉外經營的工商企業以及國際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其他類型的咨詢服務等中介企業。鑒于該專業的學術體系完備,本科畢業后仍可繼續進行企業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以及經濟師的進修,成為高級管理人才。
行政管理:管“組織”
你只見到外在的光鮮亮麗,卻沒看到背后的理論基礎;你有你的流派,我有我的學科;你否定我的現在,我決定我的未來;你嘲笑我總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我可憐你空有理論架構;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年輕,我們會證明這是它的時代。行政,是注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煩惱和困惑,但,那又怎樣?哪怕萬千阻擋,也要執著向前。我是行政管理學,我為自己代言。
行政管理又稱行政學,也稱公共行政學或公共管理學。它是一門研究政府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規律的科學,是國家公務員和其他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必備的知識。行政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在20世紀初成立以來,得到了長足發展。當前,行政管理專業已日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具有眾多理論流派、多學科交叉的,理論聯系實際的一門科學。本專業培養具備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方面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并具有分析和解決行政管理方面實際問題能力的專業性人才。
由于行政管理專業與社會學、法學、管理學、政治學等聯系緊密、相輔相成,因此其專業課程涉及行政管理學、市政學、社會學、行政領導與決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組織行為學、西方經濟學、行政法學、社會調查與統計、公共政策分析、國家公務員制度概論、行政公文與寫作、機關管理與辦公自動化、社會調查等各個方面。學生需要學習上述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培養掌握現代行政管理知識,具有較強的管理、經營、策劃、調研、交際能力,能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專業是從政治學派生出來的,并被視為政治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行政管理專業運用政治學的基本理論研究行政組織和管理。政治學著重研究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更具理論性,而行政管理專業則是更、具有實用性的科學。行政管理專業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討行政管理的客觀規律,實現行政管理的科學化。雖然近幾年,行政管理專業的就業情況不盡如人意,但相信隨著社會對行政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行政管理專業未來將更加美好。
人力資源管理:管“人才”
你只見到我挑選人才時的輕松從容,卻沒看到我甄選簡歷時的煩惱無緒;你有你的規則,我有我的標準;你否定我的現在,我決定我的未來:你輕視我總在和績效作斗爭,我可憐你卻在其下痛苦不已;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努力,我們會證明這是它的天下。優化,是注定披荊斬棘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刁難,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達到最優績效。我是人力資源管理,我為自己代言。
人力資源管理,是在經濟學與人本思想指導下,通過招聘、甄選、培訓、報酬等管理形式對組織內外相關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運用,滿足組織當前及未來發展的需要,保證組織目標實現與成員發展的最大化,實現最優組織績效的全過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旨在培養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及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理論、人力資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在了解本學科理論前沿與發展動態的基礎上,具備較強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組織協調及領導等基本能力的優秀管理人才。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及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知識,并將受到人力資源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分析和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專業課程有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勞動經濟學、績效管理、薪酬與福利、人力資源規劃、勞動法、人力資源管理軟件等。
在人才競爭趨于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工作顯得格外重要,做好人的工作已經成為贏得整個世界的前提,而對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能力開發,則成為一項關乎發展整個國家伯樂人才的重要工程。當前國內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建立在動態的國內外人資檢測系統的基礎上,能夠預測社會潛在需求,從而實現社會的真實需要,靈活調整專業計劃。權威機構調查顯示,國內現在需要中、高級人力資源專業人才量為600多萬,其中北上廣居多,相對存在巨大的市場缺口,人力資源管理者的就業前景十分明朗,收入也不錯。
信息資源管理:管“信息”
你只見到我在后臺系統的熟練操作,卻沒看到我在數據分析上的理論功底;你有你的鉆研,我有我的刻苦;你否定我的現在,我決定我的未來;你嘲笑我在分析方法中埋頭苦干,我輕視你在學術道路上淺薄不堪;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努力,我們會證明這是它的時代。信息管理,是注定與數據為伴的旅行,路上少不了枯燥和煩惱,但,那又怎樣?哪怕被忽略,也要堅持到底。我是信息資源管理,我為自己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