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5:56: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養老院可行性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52-0149-02
1 我國人口老齡現狀分析
20世紀后期,為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由于21世紀前半葉人口壓力仍然沉重,還要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國策,其結果將不可避免地使我國提早達到人口老齡化高峰。我國在社會經濟不太發達狀態下進入人口老齡化。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目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0美元以上,呈現出“先富后老”,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經濟基礎。而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由于經濟實力還不強,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在多重壓力下度過人口老齡化階段。21世紀前半葉,我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少的國家更為艱巨。我國各地區之間人口老齡化的差異比較大。我國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還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如四個直轄市和浙江、江蘇、山東等中東部發達地區(四川除外);而我國西部的一些省份,如新疆、、青海、寧夏等,人口結構仍處在較為年輕的狀態。中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將通過吸引西部地區年輕勞動力的流入而得到滿足。因此,勞動力跨地區的流動將減小地區之間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如果勞動力從不發達地區流入發達地區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現不發達地區老齡化問題比發達地區更嚴重的情況。權威部門預測,未來5~10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將以平均每年500萬人的速度增長,2010年將接近1.6億人。許多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成為所謂的“空巢家庭”。
2 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1 增加了社會費用的支出
由于贍養老年人與撫養少年人所需社會資源不同,負擔也大不相同。各國研究結果都得到相類似的結論:贍養一位老人的平均費用與兒童的費用大體上為2∶1~3∶1。盡管中國兒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被扶養人口總比例增加不多,但社會費用的支出仍將穩定地增長。醫療費用及退休金是社會對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項目。在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由于實行高所得稅、高社會福利的政策,社會保障費用已接近國民收入的1/3。美國某些年的養老金開支超過國防費用,成為主要的財政支出項目。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保障費用也曾高達GDP的13%,近年穩定在5%左右。
2.2 我國老年人醫療費用負擔隨年齡增加而迅速加重
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較嚴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據國內外大量資料分析,退休職工醫療費用與在職職工相比約為3∶1,有的國家甚至達到5∶1。我國正在深化醫療制度改革的過程之中,這些數據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研究。一些城市重視加強社區建設,使老年人在社區中得到方便的醫療、保健咨詢服務,降低了醫療開支,這些都是有益的經驗。從管理體制上,還可實行社會保障與商業保險相結合,進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在一些地區試點,對大病治療給予有力的支持。據調查,貧困農民在脫貧后又返貧的,有60%是因疾病、災害造成的。完善社會保障、商業保險,將為農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為農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撐。
2.3 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勞動力不足
人口老齡化發展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相對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縮減就意味著可就業人口的減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下,勞動力資源不足就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料和技術設備的更新停滯,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轉,影響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在歐洲等發達國家表現比較明顯,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成為制約他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正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所造成的。由于在現階段中國的勞動力資源還很豐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面對的將是勞動力過剩而不是勞動力不足。但是從2015年開始,隨著勞動力數量的下降,當達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會影響勞動生產率,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
2.4 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人口紅利”時期
老齡化雖然對勞動力產生長期不利影響,但也帶來了某些有利影響,一個廣為人知的好處是“人口紅利”。“人口紅利”學說的核心思想認為,生育力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同時,也使少兒撫養比例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齡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從表現可以看出,中國目前以及今后15年左右將處于“人口紅利”黃金時期,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紅利”期不會長期呈現,一般只有15~20年,而之后老齡化的不利影響將開始加劇。因此,應該充分利用“人口紅利”,加速經濟發展。
2.5 人口老齡化增加了社會的管理成本
老年人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許多經濟發達國家老年人自殺率居高不下,各種類型精神疾病困擾著廣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于這些國家家庭聯系松散,喪偶以后獨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無助。因此,社會必須建立一些老人活動、交流場所。組織年輕人讓他們陪老人聊天、打球、讀報、同老人出去散步等,滿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形成一種不同年齡階段的和諧相處的家庭式氛圍,方便和豐富老年人生活。建立老人教育市場。計算機、琴棋書畫、適合的健身運動都會吸引老年人。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青少年的減少,大學向老人開放,提供適合他們需要的教育,將是老齡社會大學經營者的一項新選擇。這些都需要社會付出管理成本。
3 提升我國養老體系建設的對策與思考
從市級以下,領取養老金的人員管理和服務勞動保障已建立了5級管理和服務體系,分別是:市退管中心、區退管中心、街道(鎮)勞動保障事務所、社(村)勞動保障工作站、退管小組。這種體系基本能保證日常的管理工作,但離服務工作的要求還是不夠的。
3.1 管理體系的難點和建議
領取養老金和撫恤金的人員中有一部分居住在異地,也就是說領取養老金的地方與生活居住地不在一個地方。這部分人員的管理事實上就脫離了我們現有的5級管理。現有彌補的措施是:委托居住地的勞動保障事務所每年認證一次。這樣異地人員的生存信息往往是滯后的,造成養老金、撫恤金的流失。每年一次的認證給居住在異地的人員也添加了無形的負擔。現在全國各地都有街道(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可以將異地居住的人員的生存信息管理歸居住的街道(鎮)勞動保障事務所管理,以傳真、電話等形式進行當月通報,養老金及各種費用還保留在原渠道領取。這是一種利用現有工作平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
3.2 服務體系的難點和建議
從永泰名裁到香港洗碗工
1965年,吳良好14歲,從小學升初中,考到年級第一名。當他正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時,第二年,爆發了。由于父親曾在無意之中加入過青少年社團“三青團”,吳良好悲劇的青春期開始了。在那個年代,個人的命運是與時代命運緊緊相連的。“三青團的兒子”如同重重的枷鎖。走到哪兒跟到哪兒。令他喘不過氣。“反正什么也干不成,處處受人欺負,去哪兒都抬不起頭。不如就去一個沒人認識我的地方,沒人知道我父親的地方。”
1970年,吳良好將戶口遷到福建永泰,此后又轉到香港。
那一年,吳良好19歲。去永泰,一待就是11年。
在永泰,吳良好做起老本行。開起了裁縫鋪子,一邊接單,一邊教學徒。因為無人認識自己,背景一下子清清白白,生活得很輕松愉快。很快,憑借對縫紉的天生敏感和吃苦耐勞,裁縫鋪名氣越來越大,很多福州的客人也跑到良好裁縫鋪做衣服。
永泰的第五年。吳良好發明了一種服裝“翻壓領”,別小看這個發明,這對于那時候的服裝界來說,是一大新鮮潮流。客人絡繹不絕,生意好到爆。“天天接單。做都做不完。口袋里都是錢。”吳良好笑說,“一個月可以賺800塊。那個時候一個大學生的工資也只是46.5元。”
永泰第十年,吳良好帶的一個學徒去了香港。帶回的描述令他很向往。于是也遞交了出境申請。6個月后。申請通過了。拿到出境通知書那天,吳良好回到仙游,辦了十幾桌酒席,宴請親朋好友,算是告別。有人問要去哪里。他也不敢明說。只答道:“廣州過去一點。”
出發前,就盤算著帶點什么本地手信過去。聽說香港西瓜很貴。于是父親就去買了兩個西瓜,用網兜裝著。又準備了十幾斤永泰地瓜粉,和西瓜一起,用根扁擔挑著。到泉州的時候,裝地瓜粉的麻袋破了,白撲撲的地瓜粉沾了一身。到了深期羅湖。辦出關時。扁擔斷了,只好用半根扁擔扛著。上了去香港的大巴,兩只西瓜滾來滾去,于是用繩子將西瓜綁在腳上固定。等下了車,吳良好兩只腳脖子都腫得像饅頭一樣。
在香港。舉目無親。去酒樓洗碗洗了一個月。賺到租金后,才去租了間屋子住。每天早出晚歸。打兩份工。下午5:30分之前。去酒樓洗碗。5:30分之后,去一間工廠上螺絲,做流水線小工。
這是1981年。吳良好第一次踏足香港,過著最底層的生活。這一年。他30歲。
從香港洗碗工到西服廠廠長
命運曾冷對一些人,同時也眷顧那些勤勞聰慧的人。
有一天,吳良好照常在工廠上螺絲,一個客戶跟他聊天:“你在內地的時候做什么?”“裁縫。”“那為什么不在香港做裁縫呢?”“不認識。”“我幫你介紹。”
于是。吳良好就去客戶介紹的西服廠試試看。沒想到一試就像金子般發了光:7個月后當上領班,一年零7個月后升為廠長。
職位上升了,收入也增加了,但吳良好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他講了個小故事:
那時租的房子不大,非常簡陋。睡覺沒有床。只有一張木板。直接鋪在地上。另外買了個電飯煲,每天早上煮一鍋米飯,超市里買幾袋榨菜。帶去廠里當午飯。一直吃到當上廠長,怕被人看見了不好,就拐到門口的垃圾桶邊上,幾口吃完自帶的午飯。
第三年。他當上總經理,要寫一份可行性報告,要得很急。第二天就要開會討論。晚上下班后,他關起辦公室大門,絞盡腦汁加班了4個半小時,寫出一份長達12頁的報告書。沒想到第二天開會時被大加贊賞。吳良好被另外一個參加會議的服裝老板看上。問:“你一個月工資多少錢?”“3000塊。”“我給你6000,跟。”“不。”一時誘惑不成。人家并未作罷,而是很有誠意地經常來拜訪,每星期來請他吃頓飯。不久后,吳良好就職的工廠,因為老板炒房地產出現巨額虧損,工廠倒閉。吳良好這才應承下來。換了東家。
這一次。他不僅很快操作新開兩家工廠。做起中國服裝進出口貿易,而且還憑個人魅力得到公司10%的股份。開始為自己打工的職業生涯。
這是1985年。吳良好開始在香港扎下了根。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和地位,開始在異地他鄉有了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一年。他34歲。
從背井離鄉到衣錦還鄉
1988年,吳良好開始了自己真正的創業,組建了自己的公司―金威服裝貿易公司,并在香港大世界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989年,吳良好帶著100萬港元回到仙游。與廈門東方發展公司合資在仙游城東辦起東美服裝廠。1991年。他又在福廈路旁的郊尾黃金地帶投資創辦金威服裝(福建)有限公司。1993年他組建金威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出任董事局主席兼總裁。
香港金威集團是一家大型跨國公司,總資產超過10億元。集團成員包括:香港金威集團有限公司、香港金高峰有限公司、金威服裝(福建)有限公司、金威納米紡織(福建)有限公司、中科納米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中科納米技術工程(蘇州)有限公司等十幾家企業。涉及服裝、百貨商場、公路交通、房地產和食品等行業。從業人員2600余人。金威集團于1998年12月1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在長期的市場運作中。金威集團經歷了從小到大的過程,集團由單一的服裝制造發展成為納米產業、造船業和房地產業等多元化的集團企業。
今天。吳良好從一位普通的裁縫,到在閩、浙、粵、港等地成功創辦10多家企業,成為蜚聲中外的“西裝大王”。實現了真正的“衣錦還鄉”。
從家鄉棄兒到“良好善人”
2013年1月18日。周五。預約了接近半年的采訪,終于因吳良好回到仙游而落地。在仙港大道郊尾出口的金威大樓,我們見到了吳良好。
今年已年過60歲的他,比同齡人都顯得年輕。身材微微發福,臉上略有風霜,但皺紋并不多。常年在香港、福建、北京、蘇州等地奔波。并沒有催老他的容顏。持一口帶著港腔的普通話,已找不到仙游地瓜腔的影子,但偶爾講起仙游話,仍然十分順溜,講普通話的時候喜歡加個語氣詞:“哩”,顯得超乎其年齡的童真。
我問他:“小時候在家鄉受到那么多不平等待遇,會怨恨嗎?”
“這個事情哩,怨恨是沒有的,只有愛。我對家鄉的熱愛,不是用文字能夠表達的。小時候,我是一個那么想努力上進的人,但是在家鄉活不下去。成年后。還是想回報那個不要我的家鄉。那是時代的錯。不是家鄉的錯。”他的眼睛發著光,眉頭微皺,仿佛在講一段深情往事:“我的媽媽是信佛的,在我剛賺一點點錢的時候,她就經常講,你要多做好事,多幫別人。”
母親是這么教育的。吳良好也是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