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1: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英語教育信息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信息時代的到來,勢不可擋。教育部為此做出了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決策,要求中學教師應努力掌握和利用信息技術,學校應配備幻燈機、投影儀、計算機等相關器材裝備多媒體教室。經過這幾年突飛猛進的發展,大多數城市初中以及相當一部分農村初中均已配備了計算機房,實現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開通了校園網,有的地方還實現了遠程教學和視頻研討。初中語文作為初中教育最重要的課程,理應率先打破“一支粉筆、一本書”傳統模式,率先用好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加快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信息化。
加快語文教學的信息化,對教師來說,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依托網絡、計算機的支撐,通過大量采集素材并建立資源庫,可以讓語文教師博采眾長,共享優質資源,交流各自成果,實現取長補短,在節省時間和精力的基礎上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來說,首先有利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通過音、圖、文并茂創設出生動活潑的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無形中提高了學習興趣。其次,有利于補充課本知識,增加課堂容量。多媒體及網絡的運用,信息量大、知識密度強,對于求知欲望較強的初中生來說,學習的材料更加豐富,聯系生活的條件更加便利,特別是即時從網絡上獲取相關知識將極大地拓展課本內容,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更豐富、更系統的知識。第三,有利于強化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課件設計形象、直觀,使得學生直覺形象思維得到更充分的訓練。特別是情境、問題的設計,思維啟發的多樣化,使抽象思維的邏輯性與形象思維的形象性有機結合,可以顯著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其創新能力的養成。因此,處于教育信息化大潮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要師生合力、師校同心、師師協作,努力成為信息化的弄潮兒,通過信息化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躍上全新的臺階。
二、信息技術應用不能影響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信息化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但不是目的,不能替代原來的教學內容。初中語文在積極運用信息化成果的同時,也要防止過分依賴信息化,防止因為信息化技術的過度應用而阻礙正常教學目標的實現。重點要預防三種傾向:
一是課堂娛樂化。一些教師不在充分傳授課本內涵上下功夫,而為了取悅學生而大量濫用圖片、音樂,把課堂變成了看圖片、聽音樂的娛樂活動,讓學生樂過之后沒有收獲,得不到必要的語文實踐,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難以進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特別是一些教師過分利用多媒體以致教學過程程式化,用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個課堂,使學生只能跟著這個程序思考,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
二是內容牽強化。有些教師將不需要、不適宜通過多媒體來施教的內容也一概付諸多媒體,以為“用了多媒體才算新課改”,強拉硬扯地將所有教學內容都多媒體化。比如,有一位教師在教《我的空中樓閣》時,畫了很多具有表現“空中樓閣”等意境的圖片,盡管有較強的實感,但忽視了圖片的表現力無法與文字所提供給讀者的無限想象空間相比的事實,結果反而束縛了孩子們對空中樓閣的想象與理解。有些教師出于狹隘的功利性目的,全然不顧所選樂曲、音像資料等是否與課文的主題合拍,選用圖片、圖景后反而不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特別是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的誘導下,學生便很少有興趣、有時間來關注課文本身,用心去體悟文章中的語言文字,語文課堂的靈活、機智、生動、活潑得不到體現,與課改理念背道而馳。
三是備課抄襲化。目前真正能熟練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并實施教學的初中語文教師還不是很多,不少教師在借鑒、共享別人課件的過程中養成了“拿來主義”的習慣,甚至把互聯網上的課件直接拿到課堂上用,沒有意識到一個成功的課件應該是制作者在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其教學理念、教學環節安排等諸多因素設計制作而成的,不同的課件體現了不同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一抄了事、一放了之,這樣沒有個性的課件化教學必然造成課堂的機械、僵化,甚至會使學生一無所獲。
三、初中語文教學也應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信息化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未來社會是信息化技術掌握者的天下。初中語文教學在充分應用信息化技術成果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自身在初中教育中的特殊重要功能,為初中生掌握信息化技術手段作出重要貢獻。根據有關課程標準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形勢,初中學生應當掌握的信息化技術包括:windows操作系統的應用、word文字處理技能、Excel數據處理技能、PowerPoint多媒體制作技能、互聯網的應用等。初中語文課應當圍繞這些要求,通過語文學習信息化的過程,引導孩子們在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化技術。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在確保非但不影響,反而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基礎上,要盡可能多地應用信息化技術,讓語文課堂成為信息化技術應用最多、展示最充分的課程,這本身就是對初中生的一種信息化教育。作為語文教師,要從自己做起,做學生的表率,努力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得游刃有余、得心應手,讓學生在學好語文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認識信息化、熱愛信息化。要多應用新鮮、有趣的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來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信息化的熱情和內在動機。
其次,要最大可能地讓學生用信息化手段學語文。隨著電腦在家庭的普及,要有意識地引導初中生在運用電腦完成語文作業、增加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提升信息化素質。要鼓勵學生通過打字、計算、繪圖手段等來完成作業,來設計并展示自己對課文的學習效果。要從初中生特別好奇、好動、愛玩游戲的特點出發,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讓學生把玩游戲與學習電腦知識結合起來,寓教于樂,開發智力,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到信息技術、學到語文知識,使信息化的語文堂課成為充滿情趣和誘惑力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蔣紅霞.關于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思考[J].考試周刊,2009,(33).
2.鄭亞紅.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J].考試周刊,2011,(20).
一、從理論基礎上來探尋
小學外語教學具有雙重教育功能,即工具功能和培養功能。工具功能:兒童通常按理解、掌握和運用這樣的程序來學習外語。這一程序在所有的外語課和語言練習中都會出現。培養功能可以解釋為對認知能力和語言行為發展的促進。語言教育具有這樣的目的:即文化的相對性及在對待他人的態度選擇上的重要性。
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能夠成一種特定現實的體系。每個人在構成這一現實時都有各自與眾不同的結構方式。這給了我們一種作為了解世界的語言教育新觀念。外語有助于揭示語言文化的相對性,揭示語言本身的人際和社會習俗。也就是說語言的培養功能涉及文化內涵。外語的學習和實踐是以該語言所表達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思想和意識活動為依據的。所有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在于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學或民俗這一類知識,而在于起到一種作為學生精神財富的主要作用,以便能獲得這種觀念:寬容和尊重與己不同的東西。
在學齡時期,也即七八歲時,兒童會顯露出一種新的能力。這種能力有時會相當明顯地改變他的個人生活。改變其與他人及與整個外界的關系。對他周圍比較接近的人而言,這種能力可以稱為“中心偏移”。正由于這種中心偏移,兒童才能設身處地的像他人那樣來觀察事物、思考事物。這對他是一種重要的發現。他學到了社會文化的相異性,有人恰當的把這稱為“另一個世界”。它發現了與他自己的及它所處的環境中的行為不一樣的各種行為。通過別人的行為,他發現了與他自己的行為有聯系的各種文化風俗習慣。
我們回顧沃爾夫·薩皮爾的著名論斷:
1語言決定了一個語言團體的成員觀察世界的方式;
2.每一種語言以其獨特、明確的方式表達對世界的看法;
3.兒童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學習了一種世界觀。
早在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討論會上對早期外語教育表述下列一致的觀點:外語教師不僅應立當解決實際交際任務,而且應當促進兒童整個個性的發展。語言對于兒童來詢立當是反映社會文化現實的一種方式。語言是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反映。因此我們可以說多學習一種語言,就多一番人生。由此豐富了知識,充實了思想,而且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即使處在低年級,也有必要向學生提供有關國家的社會文化現實的專門知識。我們從兩個方面來闡述我們的教育目的:
1.信息傳遞。我們應傳遞那些有關一種陌生的或鮮為人知文化信息。我們相當一部分教師往往提供的信息很平淡,其提供的概況與操該語言的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相距甚遠。以英國為例:英國就是倫敦霧都,萊茵河,伊麗莎白女王。像這類靜止不動的圖像與現實并不吻合。教師需要瀏覽歷史、地理、政治、藝術、經濟等材料,電視、報刊、廣告來準備文化信息知識,以便讓學生從語言、意識形態、生活風格、和集體生活的表現方面來瞥見內部的各種差異。
2.對一個國家內部差異的體會和辨別。這是對一個國家文化采取更新穎更現代的方式進行觀察的結果。意在幫助學生辨認、確定有關國家和文化的內部差異。我們可借助外語或母語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活動,其目的不在于語言訓練,而在于理解操這一語言的人的思維方式。合理安排、正確選用報刊、電視圖像、電影、詩歌、通訊報道、采訪、招貼等真實材料也很重要,這些都能代表如文化這樣的復雜現實。
二、教學體驗
我的主要方式是使用卡片,因為卡片好制作整理,使用也方便靈活。每張卡片又附帶一些圖片。隨著年級的升高卡片的內容也逐漸復雜,這些卡片按系列集中組合,其中六組的分類標題如下:
第一系列:介紹
我愛英國(美國)—您好!—根據想象畫出一英美兒童,一張英美餐館的菜單,一幢英國的房屋,一張美國的明信片—我是中國人
第二系列:地理概況
中國的形狀是怎樣的?—英國(美國)的形狀是怎樣的?輪敦、華盛頓、北京的位置—從北京聯想到輪敦、華盛頓的情況一一美國(英國)我來了—‘英國(美國)著名建筑,佳肴一覽
第三系列:語言與文化
誰講英語?—英語在全世界—英語的興盛—英國的萊茵河—美國的硅谷—英美名人錄
第四系列:英國(美國)的小學
小學簡介—英國(美國)小學生的一周——假期——小學生的一天
第五系列:重大節日
New Years Day新年,元旦
St.Valentine’s Day圣瓦倫T節(情人節)
All Fools’s Day or April Fools’s Day愚人節
Easter復活節Mother’s Day母親節
Independence Day美國獨立念日
Hallowmas萬圣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
Christmas Day圣誕節
英國國慶日:國王的正式生日為國慶日
—去哪度假?—英國(美國)的體育
第六系列:烹調
英國(美國)的美食—菜譜卡片—英國的“開胃酒”,“飯中酒”,“餐后酒”。美國人的朗姆酒,威士忌。
卡片內容涉及英美社會文化與生活的大部分特有的風貌,這些卡片除了引導學生了解英美文化以外,對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促進學習動機還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些卡片無論是在提供信息或是觀察思考方面都提出一些有趣的概念。關于信息,涉及地理、歷史、語言、社會等各方面。對于七至十二歲的孩子確實提供了大量信息材料。觀察與思考方面則經歷了感知、想象、比較、評估、擇優幾個階段。以觀察和思考為目的的卡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話、提問、對比來轉變成新的概念。例如在給六年級的學生講traffic(交通)一詞時我先讓學生看交通系列的中國公交車和英國公交車圖片,然后組織對話:
T: Try to find out differeces between British bus and Chinese bus.
(對比一下中英公交車的不同)
Which one is better?Why?(哪個設計的好?為什么?)
S;The British is better .I can find the place putting bag-gages and baby carriages
游國的好,有放行李和嬰兒車的地方)
T: Please pay your attention to red push button in pole.what does the British do with it?
(注意扶桿上那個紅按鈕,它是干什么用的?)
S:How to speak“緊急”?用英語怎么說“緊急,’?
T: Emmergencyo
S:Emmergency button。緊急按鈕
T: Passenger informs the driver with it to get out。 Britain does not have bus stop。
是乘客用來通知司機在哪下車的。英國沒有公交車站。
讓兒童盡可能早接觸外國文化好處很多。我在給學生提供英美文化的卡片時證明了這一點。由此得出的效果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確認我們是正確的:
1.激發學生就步及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學生對介紹的情況會作出各自反應,并從他們的言行中表現出來;
3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普通文化知識。
令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兒童在課堂上體會到:要了解別人慶國人,美國勾,則意味著從他們的個性及社會的表現來更好的理解他們。而在更好弟熟悉和理解他們的同時,引導學生在各種不同場合尊重他們。
給五年級學生講nature(性格)時,我給學生展示一個美國人和英國人相識的圖片,英國人介少自己時加了一長串的祖宗姓名和頭銜,美國人只說:I am the bestseller author(我是這部暢銷書的作者).
T:Whick one do you like ?Why?
你喜歡那國人?為什么?
S:I like the Amenrica, he is成功的by his hard working,the British only has a good family.
我喜歡美國人,他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而這個英國人只是有個好家庭。
二、信息化教學技術在中職英語教育中的應用方法
采用信息化教學技術進行中職英語教育要將理論和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針對教學環節的特點和學生專業的特點,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設計出正確的方法。
1.采用情境創設法。英語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融入一定的情境,對增強學生的語境應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所謂的情境創設方法就是利用視頻軟件或是動畫制作軟件,將英語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采用畫面場景播放出來的教學方式。以便幫助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英語單詞的拼寫、涵義,以及句式和詞態的應用。例如,在講解外研版《英語》基礎模塊第一部分用英語介紹個人信息的時候就可以使用視頻截取軟件,將外國卡通人物對話的視頻截取下來播放給學生看。同時用英語來向學生提問,學生跟隨視頻學習掌握介紹個人信息的慣用句式。
二、創設良好的視聽環境,提高學生口語水平
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文字的語言素材轉換成圖片、圖像與音頻,還原語言教學的生動與活潑,從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這對于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以及語言整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一)視聽結合,還原語言學科的真實面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一味的講述只能是讓學生生硬而機械地記憶單詞與語法,而并不能充分地運用語言來進行交流與交際。要想讓學生真正地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就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還原語言學科的真實面目,為學生提供視聽結合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眼觀耳聽心思手動,將語言的學習與真實的生活與交際的場景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才能在運用中學習,在學習中運用,才能真正實現語言的內化,提高對語言的駕馭能力。
(二)糾正發音,讓學生說得更加流暢標準發音不準,生硬而機械這是學生口語中所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更為廣泛的英語素材,如教材的配音朗讀、影視劇片斷、經典的英語節目等,這樣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英語視野,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語,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發音,讓學生掌握重讀、弱讀、連讀、意群、爆破、語調等,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語言的精髓,從而促進學生英語語言運用水平的整體提高。
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引言
語言和文化緊密聯系,因此,英語學習離不開英語文化學習。(Carl James,2003;Lyons,1968;張德祿,2005;常宗林,2004;樂眉云,2006)如果我們只重視句子的完美形式而忽視其文化背景,就會變成Hymes(1967)所說的“文化怪物”(轉引自張德祿,2005)。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普遍受到重視。西方學者Haviland(1975)認為文化是可以學習的;本族語者的文化知識是通過文化移入的方式由一代人傳給另一代人的。而對于非本族語者來說,一種有效的文化學習手段就是通過英文電影感觸西方文化的。Raggett(1975)(轉引自桂詩春,2001)試驗說明視覺圖像比言語記憶保存的時間要長得多。近年來,英文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在英語教學包括文化教學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傅琳,2006;姚靜,2005;劉悅,2005;劉麗麗,2004)。電影作為一種集音像于一體的綜合藝術,能提供給觀賞者四種文化形態——物質文化、關系文化、行為文化和心理文化(Lustig & Koester,1999)。它具有形象的直觀性,能讓觀賞者直接地感受,使記憶更為深刻。英文電影在文化學習上的優勢可以從長時記憶、心理語境和心理圖式三個方面探討。
二、記憶結構與英文電影
1.長時記憶與英文電影
記憶的目的是把信息儲存起來供以后使用。當我們記憶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時總是不停地重復才能記住但不久遺忘掉。但當我們看完一部感人的電影或文學作品后,若干年后其中的情節還歷歷在目。心理語言學認為,記憶結構有三個層次——感覺記錄器(sensory register)、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和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長時記憶是記憶的最高層次,是保存知識的倉庫,用來理解推斷新的信息。桂詩春(2001)認為影響語篇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讀者對語篇內容有無背景知識。這里的背景知識包括文化背景知識,它能使英語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英語本族者,促進雙方的交流,因此文化知識應被長久記憶。長時記憶包括一般知識文化知識和個人經驗,如欣賞電影,前者叫做語義記憶,后者叫做情節性記憶。語義記憶相對穩定,而情節性記憶則是動態的,語義信息可以通過情節性信息的軌跡提取。例如,英法百年戰爭及法國女英雄的名字這些歷史文化常識可以從《圣女貞德》(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Arc)這部英文電影情節中獲取。十八世紀的建筑樣式這一西方文化常識可以從英文電影《愛國者》(The Patriot)的情節中直觀地感受到。十七世紀英國皇家的官級服裝樣式可以從英文電影《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Caribbean)的情節中形象地獲取。陳旭光(2002)認為,電影都是以活生生的人為表現對象的,通過活生生的處于和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中的人,折射出廣闊繁復的社會。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蘊含在地理環境、社會行為,以及支配這些行為的思維觀念中。英文電影可以提供英語國家獨特的生活形態、價值觀念和民俗風情,這些方面的文化與電影情節相糅合,從而使觀賞者在欣賞電影情節的過程中實現文化知識的長久記憶。
2.心理語境和英文電影
在閱讀理解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如果讀不懂概念存在的具體語境,就不能對概念之間的關系做出準確的判斷,即使有時理解概念所處的語境,文化的不同也會造成錯誤的判斷。心理語境論認為,由目標或文化所規定的某些語境可以提供一個概念里的特征之間的連接和一個范疇里的概念之間的連接。能夠成為概念關系的知識基礎的不僅是語境目標,還可以是文化目標。例如,教堂、牧師和婚禮在中國是互無關聯的,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歸為有緊密聯系的范疇。如果沒有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任何非本族語者就會對這種歸類方式感到難以捉摸。因此,一個范疇里的概念由特定的文化相聯結,不同文化里的人們進行交流必須了解雙方的文化才能促進交流的成功。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能夠讓觀賞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概念之間的聯系,深刻地理解以英語文化為基礎的心理語境。例如,在西方國家,獅子是百獸之首,在西方文化中與國王這一概念緊密相連,這兩個概念的關系可以從英文電影《獅子王》中直觀地感受到。因此,通過英文電影,觀賞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由西方文化所連接的概念之間的關系,有效地建立本族語者的心理語境,從而深刻地理解英語語篇,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3.心理圖式與英文電影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盡管作了不少努力,但有些學生仍然不能理解一些建構得不錯的英語語篇。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對所學習的材料沒有現存的圖式,這種情況對理解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使他們無法擺脫那些起干擾作用的細節,因此在語篇理解中導致錯誤。Barlett(1932)的研究說明,圖式在語篇處理中具有指引作用。由于中西的心理圖式不同,學生在語篇理解中往往感到困難,從而造成錯誤的判斷,因此,建立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心理圖式,是準確理解英語語篇和促進跨文化交際成功的前提。英文電影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建立起類似英語本族語者的心理圖式,而且這種心理圖式會隨著經驗的豐富而不斷完善。英文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可以使我們建立這樣一個心理圖式。
圖式中的某一點或幾點被激活就可能會激活整個圖式,也就是說,教堂、黑色禮服和胸前的白花就很有可能說明這是一個西方教徒的葬禮,葬禮始終保持莊嚴肅穆的氣氛,到場親友一般不能像在中國葬禮上一樣號啕大哭。有了這樣的心理圖式,我們才不會因英語本族語者在葬禮上穿黑色而不是白色喪服而感到詫異。因此,通過英文電影,觀賞者更容易建立起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心理圖式,從而準確地理解英語語篇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使自己的言談舉止具有“可接受性”(Carl James,2003)。
三、英文電影在文化學習上的可利用性
英語電影應是全面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途徑之一,然而,英語電影欣賞在實踐中并未取得應有的成效(李月林,2003)。針對英語電影對西方文化學習的影響,筆者在其所在的學校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的主要對象是英語專業三年級的六個班183名學生。調查結果顯示,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工具,其娛樂功能在學生中仍占有絕對優勢。76%的學生看英文電影的主要目的是娛樂,英語技能學習和文化知識學習只是娛樂的附帶品。盡管24%的學生以增加文化知識為目的觀看英文電影,但其中認為在英文電影中所學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英語閱讀理解和跨文化交際偶爾有所幫助的占到76%,而認為從來沒有幫助的也占到了11%,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到英文電影在英語語言文化學習中的作用,而意識到英文電影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的部分同學對電影中的文化信息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結果導致英文電影在改善學生文化學習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具體原因,可以從心理語言學的三個方面闡釋。
首先,我們所記憶的是自認為重要的信息。在欣賞英文電影的過程中,如果只注意視覺和聽覺的感官享受,而不注意里面可能隱藏的文化內涵,看完電影后就只能記住其音樂的動聽、畫面的優美和故事情節的感人,而不會發現其中的文化內涵。根據調查,55%的學生偶爾注意電影情節中的文化內涵并進行中西比較;3%的學生未曾注意過情節中的文化內涵也未曾進行中西比較,這說明多數學生在觀賞電影時,沒有把其中的文化信息作為重點,因而這些信息沒有得到記憶。
其次,記憶編碼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聯系原則,該原則認為在一起發生的感知、思想和其他的心理活動會在記憶里聯系在一起,所以只要其中的一些環節在以后出現,它就會觸動其他相連的事情。例如,在英文電影《龍鳳配》(Sabrina)中,由奧黛麗·赫本主演的沙布里娜談論了一個平民姑娘與王子相愛拒絕皇室用錢收買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當時的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如果觀賞者被故事本身的內容或由故事所引發的思想中的任何一個環節觸動,就會觸動其他所有相連的情感。例如西方森嚴的等級制度被觸動就會帶動平民姑娘與王子的愛情故事、拒絕收買的故事、沙布麗娜、當時用的關鍵詞語“buy off”、電影的名稱和演員的名字。相反,如果欣賞電影過程中沒有思考西方的等級制度,即使看到這一詞語也想不起前面的其他環節。根據調查,76%的學生偶爾聯系課堂上所學的文化知識,3%的學生未曾聯系過。這說明了大多數學生在觀賞電影過程中沒有積極地進行思考,聯系課堂所學的知識,這也是利用英文電影改進文化學習沒有顯著成效的重要原因。
最后,信息遺忘是記憶的一個普遍規律。心理學認為,回述和再認會提高記憶強度,降低遺忘率。根據調查,71%的學生看完電影后偶爾對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回述和再認,而從來沒有此習慣的學生占到了11%,回述和再認的頻率非常低,所以即使在看電影過程中學到某些知識,也會由于沒有得到及時復習而很快遺忘掉。
懂得了記憶運作的原理,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我們就要培養多思考的習慣,多注意電影情節中所隱含的文化信息,多聯系課本上所學的文化知識,多重復回述有意義的文化信息。盡管英文電影蘊含的文化信息豐富多樣,但由于其比較瑣碎,缺乏系統性,有些甚至沒有現實性,因此不能同文化課本中的知識等同起來,一概而論。因此,筆者認為,文化學習的最好方式是課本與英文電影相結合,課本為本,電影作為輔助手段,使文化學習更為有趣,理解更為深刻。
四、結語
英文電影作為英語國家社會生活和地理環境的一面鏡子,成為非本族語者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本文從心理認知角度介紹了英文電影作為現代媒介促進文化學習方面的優勢,并解釋了學生利用英文電影改善其文化學習但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了解了記憶原理,學習者應該培養合理利用英文電影的習慣,通過英文電影的幫助,開闊文化視野,在輕松愉快的情節中結合課本文化知識實現對西方文化學習的長時記憶目標。
參考文獻:
[1]Barlett,F.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46-62.
[3]Haviland, W. A. Cultural Anthropology (3rd ed)[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5.
[4]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102-143.
[5]Lustig and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M].New York:Longman,1999.
[6]Lyon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68.
[7]常宗林.英漢語言文化學[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1-34.
[8]陳旭光.電影藝術講稿[M].北京:新世紀出版社,2002.
[9]傅琳.英語影視教學應用研究[J].文教資料,2006,(3):144-145.
[10]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1]樂眉云.應用語言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6-112.
[12]李月林.英語電影欣賞教學新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2):148-150.
[13]劉麗麗.英文原版電影走進綜合英語課堂的嘗試[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4,(3):105-106.
[14]劉悅.英文電影欣賞課的學習策略和基本教學方法[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118-120.
[15]劉曄原.戲劇影視文藝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96-140.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formation Theor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ranslation and has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 attempting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methods to achieve redundancy equival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heory. Through illust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possible ways to realize redundancy equivalence.
Keywords Information Theory; redundancy; translation
1信息論
信息論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數學家香農創立的,根據香農的觀點,信息的傳遞遵循以下模式:①
在信息論視角下,信息傳播通過的路徑叫信道,信息從信源發出,在信道中通過編碼,解碼過程被傳遞到信宿。在此過程中,需要避免受到噪聲干擾,同時,信息傳輸量需要與信息傳輸負載相符,達到冗余信息的平衡,才能有效完成信息的傳達。
2信息論與翻譯
信息論應用于翻譯的表現就在于,信息論凸顯了翻譯的本質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將翻譯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信息交流活動。語言的本質是交際,翻譯屬于語際交際,信息的傳遞依賴于以下模式:②
翻譯中“譯者肩負了原文的讀者(R1)和譯文的作者(S2)的雙重身份。他既是信息(M1)的接收者,又是信息(M2)的發出者”。 ③作為源語文本的接收者,譯者首先正確理解,即解碼原作者編碼而來的原語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進行歸類整理,編碼成目的語信息,傳輸給目的語文本的讀者。譯語讀者再解碼譯文,理解吸收這些信息。
在此過程中,原作者,譯者,譯文讀者在解碼編碼時受到的噪聲(知識,文化背景,個人情緒,感情共鳴等)干_是不盡相同的,譯文讀者接受的不一定完全符合原作者的思想,所以克服噪聲的干擾就不可避免;而且,信息傳輸量需符合信息傳輸負載,否則過精簡或過冗繁的信息都會給接收者造成理解和閱讀負擔,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翻譯中努力平衡冗余信息,達到冗余對等。
3冗余與翻譯
在信息傳播中,為了避免噪聲帶來的影響、準確傳遞信息,說話者會重復或累加所說信息以確保聽話者能準確理解,這也就意味著說話者接收到了比實際需要更多的信息,而這部分超出實際最低需要量的信息就是冗余(redundancy)信息。④冗余信息并不是指這些信息是無用的廢話,冗余的存在并不添加額外的信息,但能幫助讀者預測錯誤,填補不確定信息,加速信息的傳輸。
語言,作為信息的載體,其冗余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信息論認為,如果一個語言文本冗余度過高,則簡單易懂,讀者很快會因過多的已知信息而失去閱讀興趣,相反,如果一個文本冗余度過低,新鮮的東西太多,就會造成信息傳輸過載,讀者就會因為晦澀難懂而失去閱讀興趣。那么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就需要特別注意傳輸負載的問題,翻譯的內容不能超出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翻譯時通過調整冗余信息,避免因翻譯不當造成的讀者心理噪聲,使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從而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
4 翻譯中實現冗余平衡的手段
《阿Q正傳》是一部充滿中國民族特色的小說,小說中運用了大量中國特色詞匯,包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從《阿Q正傳》的英譯本的總體接受情況看來,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萊爾的譯本對中國傳統及特色文化信息的處理最具代表性。通過例證和比較分析可以得出四種實現冗余平衡的手段:
4.1 刪減壓縮
刪減壓縮,就是將原文中冗余度高的信息做適當的刪減壓縮處理,以降低信息傳輸過程中的噪聲,使待傳輸的信息量符合譯語讀者的信道。
《阿Q正傳》中不乏一些四字結構的詞,這些詞的共同特點就是由兩個近義詞組成(如“心滿意足”、“魂飛魄散”、“尋根究底”),或兩次重復詞組成(如“誠惶誠恐”、“探頭探腦” 、“昏頭昏腦”),這些詞兩兩出現,表達相同的含義。
這些冗余并列符合漢語語法,并當作固定說法存在于漢語中。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這些特色詞在語義上是冗余的,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可以做刪減壓縮處理,只翻出其中一個詞即可代表整個四字結構的意思(如“心滿意足”翻譯成be satisfied)。否則,重復翻譯只能使信息傳輸超載,徒增譯語讀者負擔。
4.2 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指在翻譯時使用譯語文化中已有的、表達與原文相同含義的詞或句來替代原文中的語言、文化信息。
小說中講阿Q的一次經歷,引用了一個漢語俗語“塞翁失馬安知非?!薄h國讀者很清楚該俗語包含的那個故事,知曉一個住在邊塞的老翁丟失了一匹馬,看似是壞事,但之后在他身上發生的一系列事證明了好事與壞事、好運與壞運會相互間轉換。
一個俗語傳達了一個長故事,很明顯,該俗語包含了冗余文化信息,屬于語義冗余。漢語讀者了解漢文化,故事不用講,俗語表達的語義就被理解了,然而在翻譯中,如果將該故事長篇講給譯語讀者,冗余度過高,這些超額信息量就極大挑戰了他們原本就相對狹窄的信道,造成理解和閱讀負擔,這時譯者必須降低信道負載量,放棄講述原故事,而是采取文化替代的方式,使用譯語文化中已存的,表達相似含義的俗語。楊戴的翻譯即引用了英語諺語“misfortune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⑤異曲同工,萊爾給出譯文:“losing can sometimes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⑥這樣一來,譯語讀者就能接收到與漢語讀者相同的信息和感受,在翻譯中實現了冗余平衡和動態對等。
4.3 文外加注
文外加注,就是在譯文外添加腳注。
小說原文中有這樣一句:“阿Q見自己被攙進一所破衙門”。句中的“衙門”是中國舊時官吏辦事的地方,在原文中是打壓革命黨、審押阿Q的地方政府機關,那么對中國文化有的社會機構“衙門”的翻譯處理,如果直接采用漢語拼音yamen,沒有任何附加解釋,這就會讓眾多不識漢語的英語讀者很費解,對他們來說,這個詞語甚至是不可識別的。從信息論的角度看,“yamen”冗余度過低,冗余信息未達到平衡狀態。
萊爾通過文外加注的方法,提供了一個腳注,解釋了該詞的含義“The seat of a local government.”⑦增加了必要的冗余信息,使譯語讀者通過看注釋了解到這個詞的所指含義,從而避免了讀者因文本冗余度過低,新鮮的東西太多,晦澀難懂而失去閱讀興趣,保證了讀者的繼續閱讀,與此同時,原文的信息也就實現了交流和傳達的目的。
4.4 文內補償
文內補償指在譯文中添加一些文化冗余信息(比如一些必要的詞語),使信息傳輸更順暢,使譯語讀者免受噪聲干擾,進而通暢理解譯文內容。
小說原文中講革命黨進城時,對其的描述是:“個個白盔白甲,穿著崇正皇帝的素”。該句隱含著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也是該小說創作時的背景――1911年清王朝的革命。當時社會混亂,時局動蕩,反叛四起。表現之一就是革命黨檣細齔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披麻戴孝。為了給譯語讀者準確傳達原文中渲染的動蕩和混亂,崇禎皇帝的身份就有必要交代一下,否則,信道中傳達的信息冗余度過低,譯語讀者則無法理解崇正是誰,給他們增添了心理噪聲,造成信息輸送失敗。對此,萊爾的做法便是文內補償,在句中增添詞句,以補充說明崇禎皇帝的信息:“… in mourning for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Ming, whose suicide three and a half centuries earlier had left the imperial throne open to the invading Manchus.”⑧萊爾的做法將原文中的隱形信息顯性化,將原文中冗余度很低的信息,通過補償適應了譯語讀者的傳輸通道,符合他們的理解需求,順暢的完成了信息傳輸。
5結論
信息論視角下,在翻譯時,譯者是避免噪聲的先決條件;譯者充當了雙重角色,需高度關注譯語讀者的信道容量,具備極高的解碼、編碼能力;在文化翻譯過程中,冗余高的文化信息可以適當刪減壓縮或文化替代,冗余程度低的文化信息可以通過文內補償或文外加注的方法來達到冗余平衡。
注釋
① Shnnaon,C. E.Collected Papers, NewYork: IEEE Information Theory Society,Sponsor.1993.
②③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信息化作為一種技術因素對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各國都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然而當信息化研究從城市走向農村、從高校覆蓋到中小學,幾乎遍及教育實踐中的各個領域時,學前教育的信息化卻較少引起人們關注。這種研究上的偏失除了因為研究主體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興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學前教育本身的邊緣化。但社會的發展使學前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焦點話題,國家也因此做出積極發展學前教育的決策,并明確指出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1]。在這個背景下,梳理學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現狀和問題,進而找到一些推動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對策,對于推動學前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我國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現狀
隨著學前教育地位的提升以及人們對學前教育信息化認識的深化,學前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進展。
首先,學前教育信息化有了良好的外部氛圍。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學前教育擺在國家教育總體戰略的重要位置,這種政策支持給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圍。
其次,學前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逐漸深入。在早期介紹借鑒國外信息化情況的基礎上,我國的學者近年來開始本國、本地區的學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并出現一些研究成果,在幼兒園英語教育[2]、禮儀課程[3]等許多領域進行了有意義的本土化探索。
最后,學前教育信息化實踐穩步推進。我國的學前教育實踐也超越了早期的理念上的數字化學習空間[4],出現許多學前教育的多媒體網絡課件,甚至出現一些專門面向學前幼兒的專題學習網站。另一方面,多元主體的加入使學前教育的信息化實踐發展迅速。從2001年起,IBM公司就與我國教育部合作,通過“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項目,為600多所學前教育機構的信息化建設作出積極貢獻[5]。
2 學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成果固然可喜,但我國開展學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時間尚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問題突出表現為宏觀上區域發展的不均衡,和微觀上內部應用不協調,而這不協調根本上是由于缺少一個系統的發展規劃和明確的發展目標。
2.1 宏觀上區域發展不均衡
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即使在同一地區,信息化水平也因幼兒園的不同而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學前教育里的“數字鴻溝”已經成為教育公平的嚴重障礙。例如,在信息化水平較高的上海,截止2009年,上海的各區縣園所就已經全面完成信息化設備的升級更新,實現班班有計算機。到2010年,上海的“園園通”公辦園覆蓋率達到100%,越來越多的民辦幼兒園也加入“園園通”系統,其中黃浦、奉賢民辦園的應用分別為80%和100%[6]。而在一般城市這些目標還遠未達成,更不用說邊遠地區的一些幼兒園了。
2.2 微觀上內部應用不協調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包括教師、基礎設施、軟件、教學模式以及外部環境等多種要素的復雜系統,如果缺乏規劃就容易顧此失彼,導致應用上的低效甚至無效。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濫用、機械使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不但無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反而會影響師生交流,限制幼兒主體性的發展[7]。實踐中常見的信息技術濫用現象其實是教師與信息化設備不匹配的表現。此外,也有一些購置了設備卻沒有配套軟件,導致設備成為擺設的現象,這是硬件與軟件不匹配的表現。還有一些不顧幼兒園的教學目標,盲目使用信息技術灌輸小學才學習的學科知識,使信息技術成為“電灌”的工具的現象,這是教學模式與信息化不匹配的表現。如此種種不匹配現象,本質上是教育信息化內部應用的不協調的表現。
2.3 發展路徑不明確
這種宏觀上的不均衡、微觀上的不協調,根本上是由于當前學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個明確的發展規劃。雖然大家能認識到學前教育信息化的意義,而且往往也將信息化作為幼兒園的辦學標準的一個指標,但相關指標的界定不夠清晰,就信息化發展本身缺乏一個統籌教師、硬件、軟件等各要素的標準體系。這種標準的缺失,直接導致各學前教育機構按自己方便,隨意購置信息化設備,造成信息化發展動力的缺失以及微觀上發展的不協調,使學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個明確的發展路徑。
3 推動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對策
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求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除此之外,還要關注軟硬件建設,特別是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3.1 加強軟硬件建設
硬件設施和配套的軟件資源是信息化的基礎。許多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較好地區都是以計算機、網絡以及配套的資源建設為突破口的。當前,雖然部分地區取得一定成績,但整體來看軟硬件設施建設情況與學前教育的客觀需要還有一定距離。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仍然是重要任務。
3.2 建立一套完整的學前教育機構評價指標體系
開展教育信息化評估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個綜合考慮基礎設施、軟件、硬件等內容的目標體系,客觀評估一定時期學前教育信息化目標的實現情況,能更好地引導教育信息化沿著高效務實的方向發展。當前許多地區的幼兒園辦學標準中往往只是將信息化水平作為園舍設備的一個二級指標予以考察,相關指標界定并不準確,往往用電視、計算機等設備數量等片面的指標來代替信息化水平,缺乏整體性,直接導致信息化發展的不均衡和應用的不協調。因此,應該在信息化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建立有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評價指標推動信息化建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2]溫小梅.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英語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導刊,2011(4):39-42.
[3]孫碧華.信息技術對幼兒園禮儀課程的影響[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22):106-107.
[4]張伯邑.數字空間為學前教育提供了新平臺[J].學前教育研究,2003(4):48-49.
一、現代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有關概念及培養必要性
隨著現代社會的信息化程度及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已成為衡量高技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標準。因此,國家教育部擬定了以信息化為載體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進而要求教師努力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建立以信息化為重要特征并將信息技術、網絡資源等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的現代化課堂教學模式。信息技術手段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已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地方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程度還是發展緩慢,究其原因影響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因素則是其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不夠,進而無法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化,同時無法使高職英語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恰當融合,因此提高地方高職英語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從而推進高職英語教學資源信息化建設已成為當前地方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1.加強高職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與裝備在教育領域中的廣泛應用的必要前提。新時代的信息化社會已使教師的角色、教學方法及其在職培訓都發生的巨大變化?,F代信息技術和裝備能否成功地融入到教學課堂之中的關鍵因素取決于教師能否利用其優勢建構學習環境、將信息技術融入全新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型的課堂、鼓勵學生互動合作、小組學習等。因此,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就是要將信息技術和裝備的應用與課堂管理與教學等諸多要素進行完美整合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套與過去不同的課堂教學、管理技能,能夠利用全新的信息技術和裝備來改善教學方法。
2.提升高職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實用為本為指導思想,為國家培養出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培養高職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是新時代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方向。即將高職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達到創新教學手段方法,整合教學資源,促進師生互動,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3.加強高職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與教師自我發展息息相關。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的必要載體,因此,教育信息化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推動。一個教師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難以參與與信息化相關的教學活動。例如,校園的教學大樓、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辦公室等等,都有信息化的影子,只不過程度有高有低而已。更深層次地講,如果高職英語教師對信息化技術掌握不系統、沒有敏銳的信息獲取和利用能力,就不能及時有效的進行教學資源的利用,更無法滿足信息化教學和自身教學水平及科研的需要。
二、地方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基本情況(以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國際教育部為例)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國際教育部自2007年起與英國桑德蘭城市學院開展聯合辦學項目,合作培養具有國際化的職業型人才。系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鼓勵英語教師開展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并已實施的措施如下:
1.網上閱讀。英語教研室教師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利用互聯網的功能,找到相關的資料,進行在線閱讀。并在課堂上即時檢索到相關的閱讀材料,投放在大屏幕上,對材料進行解讀和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
2.網上搜索。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重點,選定關鍵詞,利用網絡技術強大的搜索功能,進行和英語教學有關的內容搜索。輔助學生理解信息而對其熟練地進行組織和處理。
3.網上討論。教師把網絡的交流功能引入學習討論的方式。利用有關網站的聊天室,或是校園網的論壇,組織學生圍繞有關的學習主題,以發貼和跟貼的方式開展網上討論。這種方式有一個好處,在這種虛擬的網絡論壇的平臺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辭的學生也加入到討論中,甚至容許學生以化名登錄,在討論時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4.多媒體展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教學的內容,學生可以展示他們的學習和研究的成果,現場介紹和交流他們學習的情況。5.網上答疑。教師利用網絡的論壇和電子信箱,對學生進行答疑,尤其是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和輔導。學生也可向老師發電子郵件,匯報自己學習的情況。使電子郵件具有了教學互動和教學反饋的功效,成為師生聯系的又一通道。但是,由于教學資源與教師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不足,導致我校高職英語教學還是停留在基本的信息化教學當中,不能充分發揮現代信息化技術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進而使教育信息化建設在我校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推行發展緩慢。
三、地方高職院校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策略
鑒于地方高校知英語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不足,筆者通過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些淺顯的提升策略。
1.建設信息化校園。信息化校園建設已成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要求創設培育現代化信息人才的環境,提供先進的現代化教育及學習平臺,為師生接受進而享受信息意識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因此,地方高職院校也應伴隨著信息化的大潮把信息化校園建設擺上重要日程,擬定實行一批相關的政策,積極鼓勵高職英語教師盡可能地收集信息、利用與創造信息,同時依靠當地信息主管機構參與計劃、組織、控制和協調,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信息教育的軟硬件環境。
2.發揮圖書館的信息主渠道作用。圖書館是高校信息資源建設的主要部分,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靈活的現代化信息搜尋方式,決定了它在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也是高職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主要環境。當前,各個高校的圖書館正在向虛擬化、網絡化、數字化方向發展。開發與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是培養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物質基礎,也是衡量地方高校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重要標志。首先,建議地方高職院校圖書館引進與更新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建立網絡數字化圖書閱讀系統,如光盤檢索、公共檢索、國際檢索與網絡搜索等系統。增加設備齊全的現代化網絡電子閱覽室,添置全新的教學平臺和開放實驗室,方便教師查閱資料和網上教學,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由于現代社會網絡資源已成為現代化圖書館的主力軍,因此,地方高校圖書館還應重視建設網絡化數據庫,如許多優秀碩士、博士論文數據庫、網絡軟件、光盤等現代化網絡信息資源裝備。
3.多方位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重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從三個層面開展教師培訓,即基本信息技術能力普及培訓、教學資源設計開發能力培訓及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能力培訓。培訓具體內容包括現代教育理念、英語教育技術導論、信息化環境下的英語教與學、計算機基礎知識等。
4.培養教師教學資源設計開發能力。培訓具體內容細化為多媒體技術與教學、網絡教育資源設計與制作、教學設計等。經過培訓,可提高教師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水平,鍛煉教師自主開發多媒體教學資源、設計課程軟件。
5.提升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能力培訓。培訓具體內容包括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信息化教學評價與方法論改革、組織校內在職教師參加校級網上優質示范課程項目教改實踐、開展合作研究能力培養、研究性學習等,重點培養教師的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能力。通過培訓,使一線教學教師與網絡與教育技術中心的技術人員合作,促成教育與技術合作共同體,通過實踐,促進課程的教學改革。總之,地方高職院校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強弱,關系到地方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和教育質量。若能使他們能不斷更新自身的信息儲備及信息化教學能力,并能用它不斷進行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改革,就可以促進地方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進而全面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地方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并把這項工作列入學校重要討論議題,同時加大投入,根據學校自身情況確立具體的實施方案,并對提升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進行不斷的探索、發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顧祝庭.信息化教學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23.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15)09-0065-04
英語在線考試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實現試題庫的建立、選題組卷、上機考試、閱卷評分的英語考試。與傳統的紙筆考試相比,在線考試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在線考試效率較高,只要有電腦終端,考生可以大規模參加;試題質量有保障,通過構建試題庫,可以有效控制考題的信度和效度穩定在同一水平上;對于施測,在線考試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不需要試卷印刷、運輸保密等環節;閱卷效率較高,有些在線考試已經實現了自動評分,可以節約大量的評卷費用和時間。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線考試是未來考試模式的發展方向,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取代傳統的紙筆測試。
到目前為止,在英語在線測試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是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主辦的托福和GRE考試,國內還沒有很成功的大規模考試系統案例。我國是英語學國,中國學習英語的人口數量全球最多。2013年,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近3億人的龐大英語培訓消費群體,英語培訓機構總數量超過5萬家,市值已經超過300億元 。對于這么龐大的英語學習群體,我們有必要探索開發我們自己的英語在線測試體系。本課題組以此為研究目標,做了積極的探索,本文內容即是我們的探索成果。
英語在線考試的現狀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科技的不斷進步,英語在線測試自然而然地就被提上了日程。到現在為止,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綜觀這方面的文獻和成果,我們發現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英語在線測試還停留在科研探索階段,主要表現為關于系統開發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計算機編程方向的碩士論文,核心刊物上發表的文獻很少;另一方面,國內期刊上發表的成果顯示,開發的在線評測系統大多是小規模,很多都是在自己學校和院系試用的,沒有做到大面積推廣,而且大多數系統只針對聽力、閱讀和寫作的測試,口語沒有被包括在其中。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英語在線評測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涉及方面很多,包括試題庫的建設、網站架構、程序設計、市場推廣等,需要多方面人力物力的投入。任何一個環節跟不上,這個事情都不會成功。比如,在線評測需要電腦終端,如果一所學校連電腦都沒有,他們是無法參加這個評測的。國家已經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并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所以,英語在線評測也應及時跟上國家發展的脈搏,在科研和實踐方面做出表率。
其次,英語在線評測不能大規模使用的一個比較大的原因是沒有政府管理部門的支持和協調。如果政府管理部門認識到在線評測的優勢,未來取代傳統的大規模考試中的紙筆測試是非常有可能的。另外,我國英語考試眾多,且相互之間不認可、不抵用,導致我們不管是升學、畢業、入職、升職還是出國,都需要參加相應的英語考試,這一點一直被人所詬病。正因為此,教育部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有所行動,試圖解決這個矛盾。2014年10月30日,教育部組織召開了專門的會議,力圖建立統一的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實現我國外語教育與測評的 “車同軌、量同衡” 。如果我們實行統一測評體系下的在線測試系統,上面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再次,中國的英語在線測評系統沒有成功的原因在于缺乏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存在設計缺陷,不夠人性化,不注重用戶體驗,導致了它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比如,目前報道的現行系統中都沒有專門的反饋系統。參試者參加完考試之后,最多只能得到一個分數,與學習者和教師沒有形成互動。另外,在線系統中客觀題比較容易實現,主觀題有一定難度,尤其是主觀題的判分,還需要人工干預。另外,口語部分不容易施測,尤其是口試的評判也需要人工完成。
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本課題組嘗試開發了自己的系統,命名為“HiE測評系統”,力圖避免以上的缺陷,即使不能完全避免,也在最大程度上進行優化。
HiE測評系統
1. 研發背景
2013年初,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啟動了一項重大語言教學類項目――“海淀英語學習社區建設” (簡稱“海e社區”)。本項目的目的是針對海淀區中小學英語聽說互動教學及測評系統開展工具研發及實驗研究,研究海淀區中小學英語聽說教學的目標體系和內容體系,并基于智能語音交互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靈活性、交互性,實現英語聽說的個性化和互動式教學。
北師大團隊從2014年1月開始承建海e社區的測評系統,即HiE測評系統。本子項目的最終目標是研制開發一套完整的英語綜合能力在線評測系統。此系統將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以及人機互動技術,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全自動的英語能力在線測評和反饋。除了個別的口試題型(如自由問答)和作文題需要人工干預外,其他部分都可以實現自動評分。本系統可以在保證水平一致的情況下實現自動組卷,并為每一位參試者提供成績分析和反饋報告,為參試者提供英語聽、說、讀、寫各方面的優勢和劣勢分析,為其今后的學習指明努力的方向。具體項目內容包括測試框架研制、樣題研制、命題人員培訓、試題驗收和審核、試測、評分標準的制定。
2. 系統簡介
經過充分的需求調研、原型設計和研發調試,目前HiE測評系統已完成階段性開發任務并上線(網址為http://)。HiE測評系統作為海e社區中的一個重要平臺,其入口直接集成在海e社區的導航欄目上。教師可通過 “測評”欄目進入測評中心,學生則可通過“測評中心”的欄目入口進入(如圖1、圖2)。
圖1 教師端入口界面
圖2 學生端入口界面
測評流程體系構架包含教師組卷和分發流程、學生上機考試流程、教師管理和閱卷流程、測評結果反饋等過程。這些流程及功能都與測評云端服務器鏈接,進行實時精準的數據交互,從而實現規?;?、標準化、即時性的測評過程(如圖3)。
圖3 測評體系架構
從測評系統功能上劃分,“測評中心”主要包含組卷系統、考務系統、閱卷系統和反饋系統四個子系統。其中,組卷系統包含了題庫模塊、組卷模塊、分發模塊;考務系統包含了題型模塊、流控模塊、收卷模塊;閱卷系統包含了自動閱卷模塊和人工閱卷模塊;反饋系統包含了統計模塊、分析模塊、反饋模塊和查詢模塊(如圖4)。
圖4 測評功能構架
3. 試測數據分析
2014年10月17日,項目組在北京市某中學進行了首次試測活動。
(1)參試者基本情況
選取了初中三年級的兩個平行班,為了避免出現水平偏差,打亂了班級差異,全部按學號的單雙號進行抽取,分成兩組,單號組41人,雙號組39人。為了確保兩組的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根據期中考試成績做了一個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表2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p=.869(>.05),表示兩組學生的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
試測當天,兩個組做了不同的試題,單號組參加在線測試(機考),雙號參加紙筆考試(筆考),機考使用的是HiE-4的樣題,筆考使用的是KET(劍橋英語等級考試 Key English Test)。
(2)內部效度檢驗
為了驗證HiE試題的有效性,我們根據參加機考的學生答題和得分情況,做了試題內容一致性檢驗,如表3所示。
由統計數據可知,本套試題的內部一致性檢驗得分為α=0.736。總體說來還是比較滿意的?,F在看來,影響該信度指數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考生樣本量較?。ü?1人);第二,試測當天,因網絡故障,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答題,有一部分考生的聽力或口語部分沒有記錄。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試題的內部一致性系數仍然達到了0.7以上,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如果將來進一步改善機考條件,改進考試流程控制,我們確信內部效度得分還能提高。
(3)外部效度檢驗
首先,比較了期中考試與KET的相關性,找出既參加期中考試,又參加了KET筆試的同一組學生的數據,比較它們的相關性,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KET與期中考試的相關性
KET成績 期中考試
KET成績 Pearson 相關性
顯著性(雙側)
N 1
39 .933**
.000
39
期中考試 Pearson 相關性
顯著性(雙側)
N .933**
.000
39 1
39
**. 在 .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Pearson相關系數為.933,在.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因為KET是很權威的國際考試,期中考試與其相關系數得分很高,說明這次期中考試是非??煽康摹?/p>
然后,又將既參加期中考試,又參加了機考的同一組學生的成績做了相關檢驗。因為期中考試沒有考口語,所以機考的成績中也剔除了口語的得分,最后的數據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期中考試與機考的相關性
期中考試 機考(除口語)
期中考試 1
41 .647**
.000
41
機考
(除口語) .647**
.000
41 1
41
**. 在 .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相關系數為0.647,在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這說明機考試題也是可靠的。
3. 優勢分析
相比傳統的紙筆測評,HiE測評系統具有以下明顯優勢。
第一,以分層評價標準體系為核心。評價體系是決定學習行為取向的規范和準則,是評判學習活動效果的客觀依據,在本系統的設計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北師大團隊在充分調研國際上通用的托福、雅思、SAT、劍橋英語以及《加拿大語言測試等級標準2000》《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歐洲語言共同參照框架》評價系統的基礎上,基于國家課標,結合區域特色,研制了“HiE”六級評價標準體系,即HiE1-HiE6。其中HiE1-HiE2相當于小學英語的入口與出口,HiE3相當于初中中期水平,HiE4相當于初中畢業水平,HiE5相當于高中中期水平,HiE6相當于高中畢業水平。該評價體系圍繞綜合能力的考查開展,在難度和范圍上略高于國內現有同類測評,整體上和國際二語習得測評標準接近。作為一個分層綜合能力評價標準體系,它不以年級段為基準,只以學生的實際綜合能力為考查目標,學生可以在任意年級參與測評,測評結果代表了學生的能力等級。
第二,以多維度評價標簽為手段。為了全方位考查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以上述評價標準為基礎,北師大團隊對考題進行了縝密的設計。每道考題都從不同考查層面設計多維評價標簽,包括知識點構成、語言技能分項、認知能力等級、難度級別、綜合能力覆蓋等。這些評價標簽的屬性結合測評結果,既能夠宏觀地分析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又能夠從各個維度上對學生的分項能力進行評價。所有考題都由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英語教研員、英語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一線英語教師負責完成,北師大專家負責審定工作。
第三,以網絡化測評模式為載體。和傳統的紙筆考試模式不同,HiE測評系統完全基于網絡環境,在整體框架上包括組卷系統、考務系統、閱卷系統、反饋系統,在試題類型上覆蓋聽說讀寫各個環節,在考試過程中支持自動組卷,在閱卷過程中支持部分主觀題型如口語題型和全部客觀題型的自動評閱。它跨越了地理和時間的限制,使得測評的組織和管理更加便捷高效。相比傳統紙筆考,它能夠收集更多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從而支持后續服務的提供。
第四,以基于數據的多級反饋為目的。反饋是HiE測評系統的核心輸出目標。通過評價標準體系中各項能力標簽的構建和后臺數據的分析挖掘,系統可以自動生成基于學生測評過程和結果的反饋信息,同時結合多次測評的過程性分析和群體性測評數據的綜合結果,實現為每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測評報告,為每位老師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反饋,為每所學校提供準確的質量分析,為每個區域提供詳實的教學評估的多級反饋功能。
結 語
HiE測評系統參照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結合當前國際英語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基于計算機輔助英語測試的相關研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以及人機互動技術,避免了傳統紙筆測試的局限性;可以為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教學研究機構、學校、教師、家長、學生提供英語學習效果的相關信息;是當前測評領域從“對學習的評價”轉向“促學評價”,乃至“以評帶學”的重要實踐。
參考文獻
鄒宏.基于WEB的英語在線考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012.
張瑞.英語在線考試及批閱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周穎.自動組卷在線測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2.
周越美,孫曉龍,張韌弦.寫作課程的無紙化考試研究[J]. 外語界. 2009(3).
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以計算機技術和電信技術融合運用而形成的技術,能夠對聲音、圖像、文字、數字以及各種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存儲、傳播和使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有利于英語教學的生動化、形象化以及具體化,從而提高英語教學的教學質量。[1]
一、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英語是目前唯一的國際標準語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全球化發展,英語作為唯一通用的交流方式,就變得尤其重要。英語的通用性不僅僅體現在語言交流上,在很多的計算機語言、科技術語中都有用到英語。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的學術論文超過了85%的使用的英語發表。
在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英語的教育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意義非凡。大學英語教育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能夠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大學英語的課程進行學習,能夠擴展當代大學生的視野,對當代大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一直以來,大學英語都是我國教育重點發展的科目。2007年,我國教育部曾經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這個要求里面是這樣規定的:大學英語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育在我國的教育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2]
二、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現狀
我國英語教學已經逐步走到一個興盛的時期。民國時期,由于、等各種新思潮的出現與興起,歐美各種科學文化進入中國。改革開放前,由于我國整體形勢動蕩,所以大學英語教育陷入了瓶頸時期。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加入了WTO,經濟全球化趨勢逐步發展。1977年,隨著高考制的恢復,大學英語教育熱潮出現。八十年代,我國根據國家發展的要求和情況,對大學英語教育制度出了相關的政策,大致規定了大學英語教育的培養方向。九十年代,我國又對大學英語的內容進行了充實,使大學英語逐步發展為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育朝著實用性不斷發展,增加了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等內容,教育的重點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變化,使的大學英語教育發展越來越迅速。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大學英語在教學方式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其發展速度依然不能滿足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對教學提出的要求,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交流是語音的功能和最終目的,所以大學英語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外的文化知識,為中國和外國的科技文化、人文等建筑起橋梁。但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建筑的這座橋梁并不是很完美,教育現狀中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3]
1.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仍占主體地位
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雖然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因此,教學改革針對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作了調整,把學生變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提倡主動學習。但是就目前的情形來看,傳統教學方式根深蒂固,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方式在現階段并未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灌入式學習依舊存在。
2.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仍舊以讀寫為主
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提出要以聽說為主,改變傳統的讀寫為主的學習方式。但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對聽說的重視度不夠高,通常還是以讀寫為主,聽說輔助讀寫進行學習,不利于學生英語實踐英語能力的提升,而且不光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這一點問題,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這個問題也相當嚴重。
3.大學英語教學資源不足
大學教學資源包括了課本與教師教材等,雖然目前的教學資源種類繁多,但是還存在很多沒有經過科學編寫的教材,而且關于大學英語學習策略的資源并不多見。
4.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方式落后
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主要依據閉卷考試對學生學習效果予以評價,經過教學改革后,其評價方式也有所變化,形成了現在的階段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的新的評價方式,但事實上,新的評價法依然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階段性評價比重在總比重中所占的份額并不大,階段性評價流于表面,教師主觀意識影響力大,這樣的評價方式無法適應現代化教學的發展。[4]
三、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分析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課堂教學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學場所。教學基本上是講解――練習――輸出的固定模式,不斷重復進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逐漸成熟,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的不斷完善與發展,使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了新的方向?,F代信息技術目前可以作為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能夠作為協作歇息和交流討論的通訊工具、能夠作為知識構建和創作實踐的工具等。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師生角色的轉變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首先要完全調換學生與教師的地位,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增強英語課堂學習的趣味性以及互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從而促使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結構。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由講授灌輸式教學轉為引導型綜合訓練式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英語,提高大學英語的學習效率。老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由知識傳授灌輸轉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鋪助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探究,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與教師主動交流,在得到教師幫助與指導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從而促使英語綜合水平得以提高。
2.教學內容的改革
要把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從讀寫為主改革為聽說為主。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引導學生正確構建英語知識結構外,還需要進行聽說訓練,利用音樂、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結合使用,綜合對學生進行多感官刺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借助相關的視頻、音樂播放軟件,讓學生根據電腦所給出的圖片、聲音或者視頻選擇出正確的答案,教師可以給正確答案和錯誤答案設置音效,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在口語訓練上,可以進行情景設置,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使用英語,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能力。
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上要注意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和特點的情況下,結合階段性的教學目標來決定教學內容。這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的優勢,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搜索,查找出與英語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然后進行整理。[5]
3.教學手段與教學資源的改革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在這種條件下開展英語教學必然使會使得教學手段多樣化。而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所衍生的現代遠程教育,能夠提供大量的網絡教學資源,實現英語教學資源的共享不受地域限制。比如,教育信息化使用最多的校園網、網絡圖書館、網上遠程教學等等,但這些都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硬件建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發展,目前網絡上存在的有用信息很多,遠遠超過教師在教學中展示的PPT以及書本知識內容,所以教師要學會利用這些資源,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內容不斷進行充實,從而增大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基于現代信息技術下的網絡平臺來與學生進行教學成果共享,學生也可以利用這些成果輔助自己的學習英語,從而實現現代信息技術在大學英語中資源共享的最大化。[6]
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多媒體不僅僅只是教師演示和講解的輔助工具,也逐漸成為了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目前大學英語主要的教學手段使用PPT展示,那么還可以加入影音,教師可以自己制作適合教學內容的音頻等等,積極創新,從而豐富教學手段,使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更為成功。另外,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各種多媒體設備設置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還能通過增強師生的互動,拉近師生的距離。
4.教學環境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環境具有落后性,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走向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大學英語環境的改善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比如說建設英語活動室,學生可以通過英語活動室來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通過定期開展英語活動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從而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作用?,F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集文字、圖案、音樂于一體,通過創設更好的學習環境,設置疑問進行探究,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5.教學監控體系的改革
教學監控體系可以從教師監控、大學生自我監控、學生互控入手。
5.1教師監控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師要善于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建立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同時,教師要知道和幫助學生實行有的自我監控,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在學生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QQ、EMS、Email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在線指導,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問題。
5.2學生自我監控
在教師的協助下,學生要學會自己進行學習目標的設定,制定大學英語的學習計劃。要注意的是,制定的計劃一定符合自身實際情況,計劃進度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遇到問題時,可以進行網上查找解疑,也可以在線和教師進行交流。對于計劃的某一階段學習完成后,可以根據教師所提供的網上測試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也可以自己在網上資源庫中搜索相關的試卷等測試資料進行檢測,這樣能夠實時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成為下一步的計劃的制定依據。
5.3學生互控
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監控一般可以分為相互監督和合作學習。利用互聯網的平臺,教師可以舉辦一些網上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一些網絡平臺,將自己所擁有的學習資料以及學習心得與同學分享,同時,可以互相檢查學習進度,對學習測試的結果進行互評。
6.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
教學評價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全面、科學、客觀且準確的對教學成果進行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上教育逐漸興起,在網上運行的除了要有大量的學習軟件外,還要有相應的練習和測試系統與之配套。在線測試系統作為一種新的評價方式,將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網絡資源,以其大眾化、現代化和方便快捷的特性來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給在線測試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與傳統試卷考試評價方式相比,網絡考試系統的評價方式可以動態管理各種考試信息,只要準備好足夠的題目,就能夠隨機生成各種想要的試卷。大學期間,英語學習時間較為寬松,因而在考試時間的設定上不能過于死板,網絡考試系統能夠使考生在規定時間段內的任意時間參加考試,保證了大學英語的參考率。另外,網絡考試系統能夠快速且準確閱卷,不會出現因為教師閱卷疲勞產生失誤的現象,保證了閱卷的準確度,也保證了評價的公平性。
結束語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大學英語改革,需要與當前社會發展相結合,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積極性,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的目的,進而反過來促進大學英語更好的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潔.現代信息技術輔助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的優勢及前景[J].海外英語(上),2012,(8)
[2]邵鳳芝,何苗.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視、聽、說”大班教學模式探討[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3,(5)
[3]邵鳳芝,何苗.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視、聽、說”大班教學模式探討[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3,(5)
[4]趙海龍.民辦應用型科技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模式的實踐研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3,15(5)
[5]劉子嵐.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體系研究[D].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