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21: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國最古老的樂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最古老的樂器

篇(1)

塤曾以其獨占八音之土的特有神韻,一度成為宮廷雅樂樂隊的重要成員,并在民間廣為流傳。但是由于戰亂等原因,后來在民間幾近失傳。在現代民族音樂家的努力下,塤才再一次煥發生機。福娃塤的制作者就是受塤的啟發,用紅陶彩繪手工制作而成,福娃塤因為其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很是受人們喜歡,老外更是被這種能吹奏樂曲的福娃塤所吸引。

塤與奧運會的結緣,早在1984年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林匹克藝術節上就開始了。在這一屆的奧林匹克藝術節上,國家一級演奏家杜次文用塤演奏了一曲《楚歌》,古樸、蒼勁、哀婉,宛如天籟的塤樂,如人聲般訴說著英雄末路的悲壯,一段古老凄美的傳奇感動了無數觀眾。當時,美國當地的報紙好評如潮,《中報》更是用“此曲只應中國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來贊譽。

后來,杜次文又多次訪問美國、日本和歐洲多國,并代表中國在世界五大音樂廳表演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他出色的塤、笛、簫演奏讓世界聆聽到了真正的中國音樂,并于1999年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篇(2)

2、豎琴。是一種大型彈弦樂器。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起源于古波斯。由于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殊的色彩性樂器。

3、古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古琴的三種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

篇(3)

鋼琴是樂器之王,屬于鍵盤樂器,它的價格和學習費用都相對比較昂貴。鋼琴屬于最難學的幾種樂器之一,但相對來說,入門比較容易。另外學鋼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漫長而枯燥的練習,因此需要激發孩子的持久興趣,并保證孩子充足的練習時間。

小提琴

小提琴是樂器王國里的皇后,相對于其他的樂器,小提琴的入門比較難。在所有的樂器中,小提琴把音域、表現力、美三者都做到了極致,同時也把難度推向了極致。小提琴適合敢于展現自己和天生樂感強的孩子學習。學習小提琴的道路是漫長而艱辛的,需要極大的毅力和刻苦訓練才能有所成就。

二胡

二胡是中國的民族樂器,流傳之廣非其它樂器可比。它的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是我國主要的拉弦樂器之一。二胡的入門是比較難的,尤其是音準方面,這是二胡學習貫穿始終的一個難點。二胡的演奏是很講究韻味的,需要循序漸進的學習,踏踏實實按照學習的規律,把基礎打好。

長笛

長笛是吹孔氣鳴樂器,是現代已知的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同時是較好學的樂器之一,而且方便攜帶。它主要是用丹田的力氣,需要肺活量的調控,難度主要在于口型和呼吸,而這又是長笛音色的基礎。

古箏

古箏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其音色優美、容易上手,又獨具民族特色,深受學生及家長的青睞。一般是女孩學習古箏的較多。古箏是中國樂器里比較好學習的,用心彈,短時間也會進步得很快。

手風琴

篇(4)

來到了笛子班,我遠遠地就聽見清脆的笛聲從教室里傳了出來,時而像百靈鳥在枝頭唱歌,時而像草原上的牧歌一樣悠揚……美妙極了!我原以為我不會喜歡的,所以媽媽特別拉我來到教室旁親身感受笛聲,現在我已經被那清脆的笛聲深深的吸引了,我還要迫不急待地要拉著媽媽要去買笛子。這不就是所謂的:“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嗎?我覺得古人說的一點也沒有錯。

上前幾次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了笛子的歷史。我知道了笛子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笛子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即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聽了老師的講解,使我對笛子產生了愛慕之心。

我挑選了一個棕紅色的竹笛,沉甸甸,油亮亮的,還被一個紅色的絨套包起來,它對我來說特別珍貴。我把它拿過來,反過來正過去地欣賞著,我已經對它愛不釋手了。此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吹笛子,長大以后當一名演奏家。

我剛開始學習時,內容都比較簡單,也比較豐富,老師教的東西我也都能掌握自如,但學到《腳踏水車唱山歌》時,我不太掌握其中雙吐的節奏,連學了四節課我都沒有學明白,我有些不耐煩了,后來我沮喪極了,我怎么這么笨呢?怎么連這么一首小小的曲子都吹不好呢?難道我真不是學笛子的料?我的心中也打起了退堂鼓——媽媽知道后安慰我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努力,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在媽媽的鼓勵下,我又拿起了笛子,照著譜子上的音符重新吹起來。

這次我一小節一小節地練習,這次比上幾次都好多了,感覺也順暢多了。當我把這一首曲子都吹下來之后,越吹越癡迷,樂曲聲中我好像看見那些孩子們在湖面上踏著水車,唱著歡快的山歌……熱烈活潑的場景,我感覺我正站在舞臺上,吹著歡快的《腳踏水車唱山歌》,舞臺下翩翩起舞,觀眾們隨著我吹出的笛聲跳起舞來……媽媽激動地為我鼓起掌來。當我激動地把這首曲子吹給老師聽的時候,老師也會意地笑了,并表揚我:“你看,你看,孩子,我上次課就說過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學會這首曲子的?怎么樣,老師說的沒錯吧?”

篇(5)

古代人彈的琴現在叫古琴。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代文人四技“琴、棋、書、畫”中琴就是指古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其歷史幾乎和中華文明一樣悠久。古琴屬于八音中的絲,或弦樂器族內的彈撥弦鳴樂器。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深具東方文化特色。古琴歷來為文人階層重視,被尊為“國樂之父”、“圣人之器”,在漫長的歷史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獻,并與其他思想和藝術形式相互滲透,交相輝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先秦時代,琴已很流行,如《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2、彈撥樂器:彈撥樂器屬于弦樂器,且多為用手指或撥子撥弦,或者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

如:琵琶、揚琴、箏、七弦琴(古琴)、冬不拉、熱瓦普、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等。

3、打擊樂器:打擊樂器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流傳千年,一般都是通過敲打樂器本身發出聲音。

如:堂鼓(大鼓)、缸鼓、銅鼓、碰鈴、定音缸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等

篇(7)

從古至今,琴與文人士大夫之間一直有著深厚的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許多古琴藝術家。孔子對古琴也情有獨鐘。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傳說俞伯牙在彈琴時,無論表現“巍巍乎志在高山”,還是表現“洋洋乎志在流水”,鐘子期都能心領神會。鐘子期死后,伯牙傷心至極,認為知音已逝,便將琴摔碎,畢生不再鼓琴。

古琴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絲弦樂器,琴樂也是最能體現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的音樂。古琴的主要傳承者是以中國文人為主體的歷代文化精英,這也是七弦琴與一般樂器不同的地方。漢魏以來,中國古琴與文人士大夫相依相伴,甚至血脈相連,逐步脫離了單純供人們娛樂賞玩的技藝功能,成了一種“以琴載道”的特殊樂器。中國傳統文人靜夜撫琴,能于裊裊余音中體會恬淡超逸的況味,從而使生命得到暫時的休憩。自孔子以下,歷代文人多以琴為生命之所寄,所謂“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君子以琴書自娛”,七弦琴已與負有傳承文化的“書”具有了同等的地位。

魏晉之時,琴作為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工具,備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古琴的演奏、創作也進入了全盛時期。這一時期主要的古琴藝術家有蔡文姬、阮籍、嵇康等,其中蔡文姬更以《胡笳十八拍》名垂青史。陶淵明有無弦素琴一張,謂“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是深通琴道者。到了隋朝,官方甚至以能否操琴作為取士的標準之一。唐宋文人墨客對琴也情有獨鐘,大詩人王維、白居易、辦東坡、黃庭堅等皆能操琴。歐陽修在送別時特請琴師孫道滋“以琴為別”。宋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賢相范仲淹,在修齊治平、事業繁忙之際,仍以聽琴為大事。元朝宰相耶律楚才愛琴,常與友人品茗對彈,鼓琴最久的一次達五十曲。明清以來,古琴在民間相當普及,在文人畫中常能看到道人彈琴或童子抱琴的形象。

宋元時期,由于師承關系的不同,出現了京師、兩浙和江西琴派。其中兩浙派的成就最大,成玉簡的《琴論》云:“京師、兩浙能琴者極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師過于剛勁,江西失于輕浮,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明清時期,古琴藝術又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如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

篇(8)

3、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

篇(9)

百戲之師指的是昆曲。昆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昆曲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一、鼓吹樂起源

對于鼓吹樂的發展歷史,在中國音辭典以及諸多有關中國音樂史著作中都認為:鼓吹樂最初使用是在漢朝初年一個叫班壹的人的游獵隊伍中,與西北民族生活有關。作為歷史樂種,特指漢魏以來,宮廷、軍府、官府中與儀仗、軍旅、宴饗有關,并見于樂府或太常等機構編制的樂種。廣義的-鼓吹.,見于明代的專業鼓吹行。宋元以后,由于歷史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鼓吹樂的合奏形式漸在民間發展,明、清雖仍有官府設置,其樂器編制與應用場合早已迭經演化;民間的諸種流派經過職業、半職業藝人或寺院藝僧的創作或沿用鼓吹之名,也已形成了風格各異的近世各類新興樂種。自上世紀末開始,學者們對這一說法開始了自己的研究和考證。孫云的《鼓吹樂溯流探源及實名之辨》對鼓吹樂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認為鼓吹樂的發展歷史由來已久,它可追溯于遠古,醞釀于先秦,得名于秦漢,傳承于萬代,貫穿于整個中國音樂歷史發展中。而黎國韜《鼓吹樂及其起源簡議》則從軍樂制度沿革及鼓吹樂所用諸樂器等角度論證,得出:鼓吹樂原出中國,因受胡樂影響發展而來的。

(一)關于鼓吹樂的起源歷史研究有以下三點:

1.淵源與流變。

鼓吹樂作為一門古老的樂種,數千年來特別是秦漢以后,它取代了占據統治地位的鐘鼓之樂,成為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的主要器樂表演形式。縱觀鼓吹樂的演變歷程,我們可以看出,鼓吹樂源于周代國家儀式活動,并長期用于宮廷音樂活動,但是它來源于民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在不斷吸收民間音樂的養份的基礎上發展壯大,流傳千古。

2.主奏樂器。

對于鼓吹樂的主奏樂器,尤其是嗩吶,盡管他的傳播環境、表演形式、社會功能發生著不斷的變化,在傳統的鼓吹樂的發展歷史中,它因為頑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流傳而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 學校防震減災工作計劃 下一篇: 公司部門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婷婷综合和线在线 |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小蛇 | 在线观看亚洲午夜天堂 | 日韩vs欧美vs国产肉 |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久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