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5 11:06: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健康教育的干預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體育教學中探求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策略與途徑,已成當代體育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情感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以指導其教學行為的操作指南,它為教師具體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指導思想。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齊齊哈爾醫學院公共體育教學2011級兩個班學生,共60人,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查閱與本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對查詢結果進行有效整理與統計,形成相關的理論體系,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2.2.2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研究所涉及的相關內容設計問卷。問卷的發放采取現場發放、當場填寫、當面回收的方法。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96.55%。
2.2.3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統計的數據進行處理。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情感策略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
3.1.1教學實驗各項心理健康指標研究結果
通過對教學實驗后組間心理健康指標進行比較發現:實驗組學生心理健康各指標變化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實驗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具有突出的促進作用,證明情感策略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分析與討論
4.1情感策略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效果的主觀評價結果
教學實驗后對實驗組調查結果表明,在58份有效問卷當中,對“在上體育課之前是否。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問題肯定回答有26人,占總體人數的44.78%;對“在上體育課之后是否愿意參加體育活動”問題肯定回答有41人,占總體人數的70.63%;對“你是否喜歡上體育課”問題肯定回答43人,占總體人數的74.13%;對“上體育課后心里感受是否減輕問題的肯定回答有39人,占總體人數的69.64%,特別是在情緒、人際關系等方面學生多數感到有所好轉;對“上體育課后自主鍛煉意識是否增強”問題的肯定回答有45人,占總體人數的77.59%,學生對體育印象興趣、主動參加體育活動次數、體育技術水平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實驗對心理健康影響方面,有15人選擇“上完體育課后心理問題減輕很大”,占總體人數的26.79%,有24人認為上完體育課后心理問題減輕程度一般,占總體人數的42.85%。
4.2情感策略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體育教學中情感策略的運用,通過改善情緒狀態、提高自我意識、改善人際關系、培養意志品質等,以減小內外應激,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本實驗在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和教學環境四個方面運用了情感策略,具體為形式匹配策略、角色轉換策略、主體性評價策略、競爭互助策略。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1)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來自于社會環境、校園環境以及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
(2)情感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體現在:情感策略能夠積極地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表現;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人際交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3)情感策略通過影響鍛煉的心理效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5.2建議
(1)體育教育工作者要切實地轉變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2)體育教師應從情感教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探討體育教學中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方式和有效手段,采用學科滲透的方式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對市內七區28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調查,每個區隨機抽出4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照青島市基本公共衛生項目評估標準進行評估打分,取4所機構的平均分為該區得分。
2 問題分析
2.1 在調查中發現約有60%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制定的健康教育計劃在三個年度中基本沒有變化,并且沒有在社區診斷的基礎上制定計劃,缺乏目標性和科學性。
2.2 干預策略隨意、方法簡單、不靈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康教育策略主要集中在組織社區義診、發放宣傳材料、出版宣傳欄和組織講座幾個方面,缺乏科學系統的方法。
2.3 調查中發現80%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健康教育活動效果評價方面有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效果評價無有效依據缺乏代表性,更有20%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因不掌握效果評價方法,故而沒有開展效果評價工作。
3 總結
3.2健康教育(干預)策略:[3]在確定了健康教育目標后,就要確定達到目標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即干預策略。教育(干預)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3.2.1確定教育方法:可將教育方法分為信息傳播類、行為干預類和社區組織方法三大類。要考慮這些方法是否容易為受教育者所接受?方法是否簡便?效率與效果如何?是否經濟?
3.2.2確定教育內容:計劃中的教育內容,應針對目標人群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項目的目的和要求來確定,要講究教育內容的科學性、針對性、通俗性和實用性。
3.2.3確定教育材料:健康教育活動教育材料主要有視聽材料和印刷材料兩大類。可購買出版發行物,也可自行編印。不論選擇哪一種教材,其內容設計都必須符合教育(干預)內容的要求。
3.2.4組織與培訓:以健康教育專業人員為主體,吸收政府各部門、基層組織、各級醫藥衛生部門、大眾傳播部門、學校等參加,對執行計劃的各類人員,要根據工作性質和擔任的任務,分別進行培訓,以保證健康教育計劃執行質量。
3.3健康教育活動效果評價:[2]效果評價就是針對健康教育項目活動的作用和效果進行評估。通常,一項健康教育計劃活動實施之后,較早出現變化的是知識水平的提高和態度、信念的轉變,然后才是行為的改變,而疾病和健康狀況的變化則是遠期效應。因此,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又可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效果評價。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康教育項目服務中目前重點討論近、中期效果評價。
3.3.1近期效果評價 一項健康教育計劃活動的近期效果,重點表現在目標人群知識、態度、信念的變化上,因此,近期效果評價,主要針對知識、信念、態度的變化進行評估。評價的主要指標有:衛生知識知曉率、衛生知識合格率、衛生知識平均分數、健康信念形成率等。
衛生知識知曉率(正確率)=知曉(或正確回答)某項衛生知識人數/被調查的總人數× 100%
衛生知識合格率=衛生知識測試(考核)達到合格標準的人數/被測試(考核)的總人數×100%
衛生知識平均分數=被調查者衛生知識測試總分/被調查測試的總人數× 100%
健康信念(態度)形成率=形成某信念(態度)的人數/被調查者總人數× 100%
3.3.2中期效果評價健康教育的中期效果主要指目標人群行為的改變,評價的指標有:健康行為形成率、行為改變率等[4]。
PMHP項目的核心工作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聚焦于低年級兒童和尚未根深蒂固的問題,因為兒童期的心理發展狀況是青少年期、成年期心理發展的基礎,許多個體心理問題的出現與兒童期的心理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從低年級的兒童入手,通過有效的、系統的篩查程序,盡早確定兒童有無問題,并開展積極的、適當的干預,以避免兒童期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嚴重化和固化,及早加以解決,在嚴重問題出現之前做好預防干預工作。[4]PMHP項目的具體操作流程包括檢測與篩查、干預輔導和效果評估三個部分。第一步程序是檢測與篩查。這個工作由心理學專家和社會工作者完成,在開展PMHP項目的學校,心理學專家采用兒童情況調查表(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m,簡稱BIF)、課堂適應量表(the Classroom AdjustmentRating Scale,簡稱CARS)、健康資本調查(the Health Resources Inventory,簡稱HRI)等心理學量表或問卷,并結合觀察、記錄等手段對學生身心發展狀況進行檢測與篩查,把那些存在心理與行為問題或問題傾向的兒童篩選出來,當然,心理學量表或問卷需要家長和教師配合完成。第二步程序是開展干預輔導。這個工作由心理學專家、社會工作者和非專業的兒童助理共同完成。其中,非專業的兒童助理負責直接干預兒童,一般情況下,一名兒童助理負責10~15名學生,針對學生存在的人際交往、學習困難、課堂行為問題等進行每周1~2次的干預活動。干預形式包括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干預活動包括:講故事、做游戲、做手工、繪畫、遠足等。第三步程序是效果評估。效果評估工作主要由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完成,評估的手段主要是相關量表的測量、兒童助理的評估、教師對兒童進步的評價和家長的反映四個方面。[5]
2.PMHP兒童助理招募與培訓
PMHP項目由于推廣得非常迅速,僅靠專業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很難完成這么多學校和兒童的心理干預預防工作,因此,PMHP項目招募并培訓了大量的、非專業的兒童助理參與到項目中來。所以,PMHP項目的工作成員主要包括:專業的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和非專業的兒童助理,且有明確的工作分工。具體的分工是:專業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主要開展項目的策劃、組織、領導等工作,比如,介紹與宣傳PMHP項目的理念、對兒童進行心理測試與篩查、制定PMHP工作計劃、對非專業人士的招募、訓練和督導等。非專業的兒童助理主要負責干預措施的具體實施。[6]關于兒童助理的招募、選擇與培訓是PMHP項目的重要工作。首先,兒童助理招募的對象與條件。不同的地區招募兒童助理的對象也不完全一樣,有大學生、有社區志愿者、甚至以有孩子的媽媽為招募對象。一般而言,PMHP招募選擇兒童助理時,不是依據是否有高學歷、是否有專業背景,而是依據個人素質、經驗是不是適合開展兒童心理行為的干預工作。其假設是兒童助理干預兒童的效果更多地取決于個人素質,而不一定是正規的學歷教育或先進的專業訓練。在對兒童助理培訓時,完全地強調和兒童建立溫暖、包容性關系的重要性,這種假設對所有兒童都適用,無論其是否存在問題。[7]其次,兒童助理的培訓與督導。兒童助理沒有心理學專業背景,先前也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因此,被招募為PMHP項目的工作人員之后,在正式開展工作前,都需要接受PMHP的培訓。培訓次數為10次左右,每次約1.5小時。培訓的內容包括:兒童心理發展、關系建立、提問技巧、學校適應問題干預技巧與限制、矛盾情緒處理等,培訓的形式主要有觀看兒童干預的錄像、演講與討論、模擬干預等。不僅在開展工作前兒童助理需要接受培訓,在正式開展兒童干預的過程中,兒童助理也需要定期接受督導,督導也是通過觀看錄像、討論等形式開展。
3.PMHP重視干預教師與家長
PMHP不僅針對學生進行直接的干預,還要對教師和家長進行干預,這個工作主要由心理學專家和社會工作者完成。一是針對學校和教師的干預。主要通過與校長、教師、校醫等學校員工進行會談。PMHP專業人員向學校員工介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PMHP項目,讓他們了解PMHP的理念、操作流程及相關技巧。同時,PMHP專業人員也會與教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PMHP專業人員會深入課堂聽課,觀察了解兒童在課堂中的表現,了解教師的教學策略與課堂管理技巧。也會與教師討論課堂中兒童的行為表現、課堂中所出現的情況及其應對方法,并給教師提出一些課堂教學與管理策略的建議和在課堂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通過這些措施,給兒童的健康發展營造一個更好的學校教學氛圍與環境,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二是針對家長的干預。這主要由PMHP專業人員與家長會談而進行,會談既有與單個兒童的家長,也有家長團體會談,即把所有需要干預的兒童家長組成輔導團體,進行會談。會談的主題有兒童規則意識、家長與孩子的親子關系、尊重孩子與樹立權威等等,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兒童情感、行為發展等發展的特點與規律,讓家長有意識地改善家庭情感環境和教育方式等,以協助PMHP項目的順利進行,促進對兒童的干預效果。三是開展PMHP專業人員、教師和家長共同會商。教師介紹兒童在學校的各種心理與行為表現,家長介紹兒童在家庭的心理與行為特點,讓家長、教師和PMHP專業人員更全面地了解兒童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表現,共同商討干預措施,這些措施效果良好。
二、PMHP項目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PMHP項目在美國及世界各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心理問題的預防與干預取得了積極的成效。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那么,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從PMHP項目得到哪些啟示呢?
1.切實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早期檢測與預防
近20年以來,教育部、團中央等教育行政機關、黨群組織先后出臺了多部文件和系列活動措施,以加強和推進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所有大學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上,無論是經費的投入、師資隊伍的建設、實際工作的開展,甚至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總結,都非常重視。相對而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沒有能像大學一樣得到重視與落實。事實上,無論是PMHP的專家,還是我國的學者,都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從中小學開始,應重視早期的檢測與預防。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個體早期的心理發展狀況是后續發展的基礎,直接影響個體心理發展的方向、個性的特點和健康質量;二是高年級學生,甚至是個體成年后,所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在早期發展過程中就已經出現一些跡象,或者與早期的發展密切相關;三是重視早期檢測與預防,可以避免個體早期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固化,早期干預也容易取得成效。2012年底,教育部頒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進一步強調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尤其是各基層中小學校,應意識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切實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低年級開始,重視對低年級中小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檢測、篩選并有效開展預防干預工作,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從低年級開展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的心理素養,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與成長。
2.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師資力量,推進中小學開展工作
專業的師資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條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沒有很好開展與落實,原因很多,缺乏專業的師資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很多學校的領導都意識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因為沒有專業的師資,相關工作也就無法開展。因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逐步增大專職人員配比。但是,由于學校的編制等原因,要想按《指導綱要》的要求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短時間內是難以做到的。事實上,PMHP項目在美國開展的時候,也沒有要求各個學校都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PMHP項目的心理學專家、社會工作者和非專業的兒童助理等工作人員并不是固定屬于哪個學校,而是由PMHP項目總部招募、培訓并開展工作的。因此,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借鑒PMHP項目的部分做法,并根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師資力量,推進中小學工作開展。具體來說,這種整合是比較現實的:由各級教育行政機構牽頭并聯合各高校、協會等,整合存在于各高校、心理衛生協會等組織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組成心理學專家團隊。從各中小學校挑選一批熱心于學生工作的班主任、思品教師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培訓,組成心理健康教育兼職師資隊伍。從高校中挑選一大批品學兼優的大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培訓,組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隊伍。心理學專家團隊負責整個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劃,對中小學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進行培訓,以及每個心理學專家都要分工負責對某一區域內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指導。中小學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心理學專家指導之下,負責各自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在心理學專家指導和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帶領之下,到各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開展心理測試、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這樣,對于某一個中小學校而言,可以由一名心理學專家、2~3名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5~10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組成專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確保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與深入。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上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健康的概念已經逐漸被社會認識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多校區辦學模式與單校區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區別,因此,在多校區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面臨著更多的困難。為了增強多校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本文就多校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進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一定的輔導策略。
一、多校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1.組織管理方面
多校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組織管理方面與單校區不同,因為二者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單位不同。在單校區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以系或者班級為單位,便于溝通和協調,因此大學生健康教育工作在學工處或者教育系的領導下就能夠進行。而多校區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更加復雜,因為校區之間存在空間距離,因此在溝通上存在許多障礙,并且多個校區的發展目標各不相同,發展程度也有所區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管理需要將集權變為分權。
2.資源配置方面的不均衡性
多校區院校的各個校區在資源配置方面均存在不均衡性。一般本部在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和人力資源配置方面存在優勢,因為本部往往是領導機構所在地,是重點發展校區。造成這種配置不均衡性的原因還有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經費和設備不足等。
3.時滯性
由于多校區中各個校區的空間距離,導致在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時的干預時間往往存在時滯性。因為干預時間對干預效果有很重要的影響。當危機出現時,如果不能夠立即解決,則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另外,多校區大學各校區之間的空間距離還限制了心理健康輔導者與學生的接觸機會,從而無法主動發現消極的心理健康現狀,也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輔導措施。另外,這種空間距離還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獲取學生的信息,從而使干預的準確性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4.校園心理環境的差異
在多校區大學中,不同校區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校園空間環境和人文氛圍,對學生的心理感受、身心發展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里的環境一般包括學校的建筑和布局、自然景觀、文化設施以及綠化情況等自然環境,同時還包括校園精神、校規校級、人際關系等人文環境。在不同的校園環境中,學生自然會有不同的心理環境,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能夠根據不同的校園環境特點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引導和教育,從而影響多校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多校區大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開展心理普查,建立分校區學生心理檔案
對多校區大學各個校區的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分校區學生心理檔案,有助于對多校區大學生進行實時動態管理。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負責部門在新生入校后組織各校區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并且為每個大學生建立相關的心理檔案,還要定期通過調查問卷、心理測試等途徑對大學生各時期的心理狀況進行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的隊伍建設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專業性,因此需要專業的教師隊伍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工作。這些教師必須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并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不能夠用簡單的德育教育代替。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在校學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因此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也就越來越多,這就需要多校區高校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從而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3.校區之間充分利用、共享網絡資源
隨著信息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校區高校各校區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已經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了。多校區大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充分發揮信息網絡技術的優勢,克服空間距離障礙,實現資源共享,從而解決資源緊張的難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制作心理健康教育主頁,利用網站為學生提供網上心理輔導、咨詢、心理診斷、心理治療等個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是一項具有連續性和長期性的工作。做好多校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多校區高校實現教育任務的保證,也是其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了解多校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特征的基礎上采取相關策略,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多校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R 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 0-9817(2007)10-0917-02
傷害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威脅兒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問題[1]。 學生傷害事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已日益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有關統計表明,我國5 ~14歲人群中城市和農村地區傷害死亡分別占該年齡組死亡總數的46.3%和51.7%[2] 。為了客觀評價健康教育干預對傷害預防的效果,筆者進行了為期1 a的干預研究,結果 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2005年調查的8所基線小學作為本次干預和調查對象。干預結 束后共發出問卷1 000份,考慮到資料的可比性,剔除不完整問卷,經審核、復查后,有效 調查問卷958份,問卷有效率為95.8%。
1.2 方法 基線調查結束后采用以健康教育課為主、宣傳為輔的干預策略, 根據在校小學生的特點,通過實施有利于增加學生傷害知識、提高學生防止傷害技能的學校 健康促進策略,于2006年4-7月對在校小學生開展集體干預活動。干預結束后于2006年12月 隨機選取2所小學一~六年級的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均有填表說明和注意事項, 由兒童和家長或其撫養人共同完成調查問卷的填寫。調查項目主要包括一般情況、傷害發生 情況和傷害認知情況。
1.3 傷害的判定 有下列3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即作為傷害的統計對象 [3-4]:(1)到醫療單位診治,診斷為某一種損傷 ;(2)由家長、教師、同學或同 伴對受傷者進行緊急處置和陪護;(3)因傷請假0.5 d以上(包括0.5 d)。
1.4 統計學分析 將所有合格的調查問卷利用Epi Data進行數據錄入,采用 SPSS 11.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1.5 質量控制 (1)預調查:由本中心學校衛生工作人員使用調查問卷進 行預調查,發現問題經討論修正后正式使用。(2)培訓:調查正式實施前,對各學校校醫 及保健教師、班主任進行培訓并進行模擬調查,以便于他們在調查中更好地回答和解釋相關 問題。(3)現場的質量控制由各班主任進行問卷的審核驗收,對不合格問卷及時返回重填 。(4)由專門人員不定期訪問各個學校,督促各類干預宣傳材料的使用和發放。(5)調查 問卷錄入時采用即時邏輯審核。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傷害的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后傷害發生人數為508人,傷害發 生總人次為768人次,傷害人數發生率為53.0%,與干預前傷害發生率(62.2%)比較明顯 下降,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按傷害發生率的高低,常見的傷害種類依次 為跌落傷或墜落傷、碰傷或砸傷、扭傷、昆蟲或動物咬傷、刀割傷或銳器傷、交通事故等。 與干預前比較,常見的傷害種類相同,傷害發生率明顯下降。見表1。
2.2 干預前后昌平區小學生傷害知識了解情況比較 在玩耍中想到可能會發 生傷害、能正確識別交通標志和知道雷雨天不應該在高樓金屬門窗或樹下避雨的比例與干預 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傷害知識的了解情況較干預前有所改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見表2。
2.3 干預前后傷害危險行為的發生情況 吃飯、喝水時經常與同學打鬧、經 常玩刀具、剪刀類東西的發生情況與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危險行為的發生情況均 有所減少,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經常騎車帶人上路、去野外的池塘游泳 、經常與貓狗等小動物玩耍下降的比例較大。見表3。
2.4 兒童傷害相關因素分析 在傷害的影響因素中,母親的文化程度是其保 護因素(OR=0.47),但性別、家庭人均月收入、父親文化程度、家庭類型、父母親職 業與傷害的發生無顯著統計學關系。這可能與本次調查樣本量較小,并且調查對象均是經過 干預后的對象有關。
3 討論
3.1 開展學生傷害干預的必要性 在我國傷害對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不僅表 現在常見、多發,死亡率、致殘率高,更主要的是危及兒童青少年的生命,造成早死而使潛 在壽命減少,傷害已經成為1~14歲兒童的首位死因[5-6]。因此及時有效地探討學 生傷害干預的方法勢在必行。
3.2 學生傷害集體干預的效果與特色 目前利用健康教育手段進行學生傷害 預防是基本的方法[7]。與成人不同,兒童健康教育方式應該是多樣的、易于接受 的[8]。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干預措施實施后學生傷害發生率明顯下降(下降了9.2 個百分點),學生關于傷害知識的知曉率也有所提高,學生傷害危險行為的發生率有所下降 ,且干預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利用學校環境進行學生傷害集體干預的優勢與可行性 本次活動的特點 是不脫離學生日常生活的場所,充分利用健康促進策略,尤其強調學校創造有利于控制學生 傷害的人文環境和物質環境,通過適合學生的健康教育活動,激發學生自覺預防傷害的積極 性,增強對傷害的認識,使其在自然條件下逐漸養成避免危險行為發生的習慣,進而從根本 上達到控制傷害發生、促進健康的目的。本項目的干預結果也充分證明了進行學生傷害集體 干預的可行性。
3.4 利用學校環境進行學生傷害集體干預的啟示 干預前和干預后調查結果 顯示,健康教育干預措施能夠減少傷害結局,降低干預對象的傷害發生率;但是學生傷害的 預防不應僅局限于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應做到醫務人員、家長、學校三結合[9], 強化兒童的安全衛生教育,提高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9-10]。同時,加大社會宣傳 力度,提高家長、教師以及全社會的安全衛生知識,普及全民安全衛生教育。
4 參考文獻
[1] 葉廣俊,主編.現代兒童少年衛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28.
[2] 殷大奎.傷害: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疾病控制雜志,2000,4(1):1-3.
[3] 李安樂,鄭琳,馬彥,等.小學生傷害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 3,24(6):470.
[4] 李麗萍,黃革.傷害兒童的相關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疾病控制雜志,1999,3(4) :256-257.
[5] 林漢生,王聲氵勇.小學生常見傷害類型及其 原因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0,21(5):375-377.
[6] 邱厚興,蔣邵倫.滕州市小學生家長意外傷害公共衛生知識調查.中華流行病學 雜志,2000,21(1):40.
[7] 盧關平,周春洪,吳靄玲,等.江門市中小學生傷害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華流行 病學雜志,1999,20(3):170-173.
[8] 韋湘.兒童意外傷害現狀及預防對策.疾病控制雜志,1999,3(4):67-70.
[9] 成艷珍,陳素云.低年級小學生突發事故有關知識調查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0, 21(2):155.
選取南京市某區中學高中764名學生(男386名,女378名)為本次調查對象。其中高一學生252名(男127名,女125名),高二學生258名(男131名,女127名),高三學生254名(男128名,女126名);平均年齡(18±1.93)歲。
方法:①考試焦慮評定:采用王才康的中文修訂版考試焦慮量表(TAS)對高中764名學生進行測試。該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TAS為自評量表,共37個項目,主要對個體考試的態度、考試前后的各感受及身體緊張等方面進行測試。②分組干預:以TAS評分≥12分為評價標準,本組對象中≥12分的436名學生中,隨機抽取25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125名。干預組男73名,女52名;平均年齡(18.17±1.45)歲。對照組男71名,女54名,平均年齡(18.14±1.63)歲,兩組間年齡(t=0.3056,P=0.770)、性別(χ2=0.023,P=0.87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③干預方法:干預方法取得學校配合,利用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干預組進行健康教育課講座,播放多媒體,講授改善焦慮情緒的有關知識,通過角色扮演法進行放松和情景訓練,以及開展音樂療法、發放宣傳冊等進行多種形式的干預。1次/周,1.5h/次,干預時間12周。對照組學生不進行任何類型的健康教育干預。
統計學方法:利用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經檢錯后將數據導入SPSS13.0軟件包處理,并采用t檢驗,χ2檢驗和F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考試焦慮檢出率:764名調查對象中,436名同學TAS評分>12分,考試焦慮檢出率57.07%。健康教育干預結果健康教育干預前,250名研究對象中TAS評分12~20分214名(85.6%),TAS評分>20分者36名(14.4%)。健康教育干預12周末,干預組的焦慮水平明顯下降,TA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下降(P<0.01);干預前后兩組學生TAS評分比較結果,見表1。干預前后男女生TAS(分)評分情況:雖然本次研究中女生的TAS評分均高于男生,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周末,干預組男女生焦慮狀況均較干預前有顯著下降(P<0.05),對照組無顯著變化(P>0.05),見表2。
三、討論
考試焦慮是指因考試壓力過大而引發的系列異常生理心理現象,而過度的考試焦慮則會對個體形成一種抑制作用,皮膚冒汗、呼吸加深加快、大小便增加等軀體癥狀出現,以至影響個體正常能力的發揮。
1 社區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的意義
1.1 什么是社區健康教育 社區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區為單位,以社區人群為教育對象,以促進居民健康為目標,有組織、有計劃、有評價的健康教育活動。目的是發動和引導社區居民樹立健康意識,關心自身、家庭和社區的健康問題,積極參與社區健康教育活動,養成良好衛生行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體健康水平。
1.2 社區健康教育的意義 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疾病預防控制和干預工作的開展;有利于社區居民健康素質的提高;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強大支持;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樹立良好的衛生服務形象。
2 社區健康教育的工作內容
2.1 社區組織與動員 社區健康教育決策機構應由社區政府承擔,這是社區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健康教育的社區組織與動員工作中首先要開發領導,實現行政干預;其次要注意動員社會力量,聯合社區各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統籌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要發揮家庭作用,廣泛動員群眾,促使人人參與,實施健康教育。
2.2 制定社區健康教育工作規劃規劃 是科學管理、規劃是行動指南、規劃是行動綱領、規劃是評價尺度。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工作,必須進行科學的設計,以明確目標,合理科學的安排工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計劃、有步驟、有效地進行健康教育。既要講究科學,又要結合實際。應根據當地的健康影響因素、需求、資源、衛生服務的利用、社區力量、群眾參與的可能性等來分析考慮。
2.3 采取干預措施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健康教育活動過程,達到改善、維護、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健康狀況和文明建設。在開展社區健康教育中,要特別樹立多部門協作的大衛生觀,采取多層次干預和多種干預方法選擇并用的綜合策略和方法。要盡可能多的部門和單位參與;要根據目標人群、工作內容等特點,綜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預方法,從而最有效的發揮健康教育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2.4 監測與評價 為保證社區健康教育規劃的實施和落實,評價規劃的目標是否達到,建立經常性的監測評價體系是十分重要的。監測評價工作有助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借以改進當前規劃的不足之處,并可成為今后決策的依據。因此無論是業務部門還是行政部門都應十分重視監測評價工作,把評價結果與制定政策結合起來。
社區健康教育是一項依靠社區,教育社區人群,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的健康教育活動[1]。隨著經濟的發展,社區健康教育得到進一步推廣,江蘇省阜寧縣人民醫院采用社區健康教育干預,對高血壓患者病情進行了控制,在藥物依從性、血壓控制情況、并發癥發生率情況等方面取得良好收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2009年1月~20lO年10月堅持參加我院組辦的健康教育干預的高血壓患者。干預組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平均年齡(56.4±11.3)歲。對照組為106例不能長期參加健康教育的高血壓患者,其中男62例,女44例,平均年齡(57.1±13.2)歲。
1.2 健康教育方法:對高血壓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傳授高血壓防治知識。包括發放疾病防治資料、介紹高血壓癥狀、督促良好睡眠、督促控制飲食等。告訴患者的食量和體力活動需要保持平衡,進行適量運動,戒煙限酒,減輕體重,保持輕松心情[2]。另外,還對患者開展了如何預防并發癥的教育,進行系統管理。做到定期回訪,教患者和他們的家屬學會測量血壓的方法,有效地控制病情,從而達到最佳療效。
1.3 隨訪方法:每年一次對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進行觀察患者藥物依從性、血壓控制情況、并發癥發生率情況等各項指標[3]。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組患者收縮壓較對照組明顯減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收縮壓在干預后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藥物依從性在干預后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也下降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收縮壓、藥物依從性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組別例數(,mm Hg)藥物依從性[例(%)]并發癥發生率[例(%)]
入組時2008年2009年2010年入組時2008年2009年2010年入組時2008年2009年2010年干預組82163.5±21.3152.6±16.4141.1±13.3132.5±14.226(15.91)108(72.01)144(87.82)160(97.62)12(7.40)16(9.8)20(12.21)22(13.43)對照組106164.3±21.1162.4±22.0155.9±25.3156.6±21.638(17.92)42(19.79)50(23.62)48(22.62)20(9.41)46(21.72)62(29.22)78(36.82)檢驗統計量值
0.37①3.29①5.14①9.33①0.1551.4376.45104.970.284.787.8812.95P值
0.890.010.010.010.720.010.010.010.620.040.010.01注:①為t值,余檢驗統計量值為χ2值;1 mm Hg=0.1333 kPa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變大和環境的惡化,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率持續上升,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在這種情況下,對高血壓危險人群及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尤為必要。通過針對性的綜合治療方案的實施,能夠對他們加以有效的管理,從而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降低本地高血壓患者的發病率。
通常情況下,高血壓患者采用單純藥物治療,這種情況下控制率只有6.0%,對血壓的控制結果一般不太理想,這主要是由于高血壓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差。通過研究發現,對患者進行針對的教育和指導能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知識的了解,從而讓患者學會科學的保健方法,提高康復水平,控制高血壓及并發癥的發生。
總之,通過社區健康教育,高血壓患者的藥物依從性明顯減小,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降低,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提高,故值得進行推廣。
4 參考文獻
選取該社區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膝骨關節炎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實驗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實驗組男11例,女32例,年齡46~74歲,平均年齡(58.3±5.2)歲;對照組男9例,女34例,年齡44~76歲,平均年齡(57.7±5.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ACR)制定的關于膝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1];患病關節為單膝;社區居民,可獲得隨訪;具有一定的認知、運動能力;愿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認知及精神異常;患有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及伴有嚴重并發癥者;無法獲得隨訪;不愿參與本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治療過程中進行醫患溝通,進行用藥及鍛煉指導。實驗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積極性主動持續性的健康教育:①認知行為宣教:了解患者對膝骨關節炎的認知以及來源渠道,初步評估患者的認識水平,進行膝骨關節炎相關知識的宣教,主要內容為膝骨關節炎的概念、癥狀、病因、危險因素、危害及治療方法等。②自我管理行為宣教:了解患者既往疾病管理情況,解答患者在疾病管理過程中的存在的問題,常見的膝骨關節炎管理問題為患者過度重視藥物的作用,對于運動療法重視程度不足;運動鍛煉方式不科學;道聽途說,自己盲目用藥;體重控制不理想造成膝關節負荷加重等等。同時,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疾病管理方法,并通過詳實的數據、成功管理患者案例,讓患者意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盡量要求家屬陪伴,并將家屬納入健康教育的范疇,重點講述膝骨關節炎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策略方法。③集體宣教:每月開設一次膝骨關節炎健康知識講座,會議的內容主要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識、管理方法、患友之間經驗交流以及答疑解惑等。
1.3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WOMAC關節炎指數評分以及VAS疼痛評分。①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癥狀顯著緩解,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有效:癥狀部分緩解,關節功能部分恢復;無效:癥狀無改變,功能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②WOMAC關節炎指數評分:以0分和4分分別表示最輕微和最嚴重,其中關于疼痛5個問題,關節僵硬2個問題,進行日常活動時的難度17個問[3]。③VAS疼痛評分:以0~10分表示膝關節疼痛程度,分值越高,疼痛越重。0分表示無疼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分析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后兩組患者膝骨關節炎療效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癥狀及關節功能較前均有改善,但實驗組有效率(93.02%)明顯優于對照組(79.07%),兩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WOMAC關節炎指數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WOMAC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的患者WOMAC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的患者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膝骨關節炎作為一種常見的退行性關節疾病,隨人口老齡化的發生,發病率越來越高。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和男性膝骨關節炎的患病率峰值分別可達到54.6%和24.7%[4];60歲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可達50%,75歲的人群則達80%。全面而有效的控制膝骨關節炎僅靠醫生單方面的努力難以達到,須由患者與醫生配合,共同參與疾病的管理。但是,由于許多患者對膝骨關節炎知識缺乏,不重視膝骨關節炎的自我管理,導致膝骨關節炎病情的控制狀況十分不理想[5]。本研究在膝骨關節炎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積極、主動、持續的健康教育,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單純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劉淑剛等通過研究證實[6],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膝骨關節炎治療的近期和遠期療效。可見,健康教育是社區膝骨關節炎綜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循證研究也證實,健康教育是投入與獲益比最高的衛生策略,是社區慢性病管理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干預策略。以往,我們對膝骨關節炎患者健康教育重視不夠,在今后工作中,如何建立一種適合膝骨關節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模式和疾病管理體系,使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是每個醫務工作者應該思考和探索的內容。
參考文獻
1余曉峰,張彩霞.氨基葡萄糖聯合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39例[J].中國藥業,2014,23(13):63~64
2宋艷玲,張旭,劉斌.氨基葡萄糖聯合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10):19,26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011-02
Diet Health Participatory Education's Appli
An Guohua Huang Jinling Liu Changfu
(1Dongying City Dongy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Shandong Dongying 257091;
2Petroleum Administration Bureau Shengnan Community the River Hospital Shandong Dongying 257000;
3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Yantai 264003)
[Abstract] Objective It is to find out the health problems make practical propagation tactics and the evaluation issue of health education, change the unscientific unhealthy life style, improve the target population awareness rate of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 behavior formation rate by target populations being really involved. Methods Extracted 260 diabetic patients (more than 45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randomly divided them into two groups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were implemented participatory health educati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implemented routin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The two groups are related with knowledge,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and attitude questions. One year later, the two groups were surveyed with the same question.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medical knowledge, attitude formation and various health behavior formation condition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Participatory health education on popularization of community diabetes and complications of medical knowledge effect, should be approved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ies of institutions.
[Key words]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Diabetes; Health Education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中國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病率已呈急劇增加趨勢,中國糖尿病人群數量占據全球的1/3,已成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國,更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是散發性老年性癡呆的危險因素之一[1]。因此,普及糖尿病醫學知識,指導糖尿病患者正確治療,合理飲食,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和群體預防已迫在眉睫。我中心自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對轄區內糖尿病患者實行參與式健康管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從轄區內已確診糖尿病患者中隨機抽取260名患者,選擇其中130例為干預組,同時選擇另外130例患者為對照組。兩組在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上經檢驗無顯著差異。
1.2 調查方法 干預前采用專家設計的問卷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自我管理能力及態度調查,另一份為干預一年后的效果考評問卷。兩份問卷在難易程度、內容、形式上完全一致。干預組干預前后共發放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60份,回收率為100%;對照組共發放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60份,回收率為100%。兩組管理前后調查結果見表1、表2。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相關醫療衛生知識及衛生行為養成狀況比較
干預組0.05。
表2 干預組干預前后相關醫療衛生知識及各項衛生行為養成狀況比較
2 結果
2.1 相關數據的比較 調查糖尿病相關知識共包括5道題,附值后滿分為5分。干預前干預組平均得分為2.32±2.37,對照組為2.24±2.26;干預后干預組平均得分為3.52±1.34,對照組為2.37±2.13,干預組平均得分顯著提高,而對照組無顯著差別。其中干預組在干預前只有27.7%的人能正確回答糖尿病并發癥危害,干預后上升至87.7%。
2.2 態度的比較 調查的態度題共5題,附值后滿分為5分。干預前干預組平均得分為2.27±1.32,對照組為2.67±1.31;干預后干預組平均得分為4.19±0.73,對照組為2.82±1.15,干預組平均得分顯著提高(P0.05)。
2.3 衛生行為養成比較 衛生行為共包括堅持服藥,控制飲食,定期監測血糖,經常鍛煉(>3次/周,>30分鐘/天)5個方面(結果見表1和表2)。從表中可看出,干預組在干預后各項衛生行為養成率有顯著提高(p0.05)。
3 討論
3.1 目前社區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關知識狹窄 本次調查的260名糖尿病患者知識得分較低,多數患者不了解或不全面了解基本糖尿病知識,還存在糖尿病對身體健康影響不大,只要感覺無異常不需吃藥等錯誤觀點。干預組干預前雖然有47.7%的患者堅持服藥,但在用藥的劑型、方法上還存在不科學的方面,還有35.4%患者血糖高時服藥,正常及降低后就停藥,甚至還有16.9%患者甚至從未服過藥。不合理膳食、靜坐生活方式是本次調查的主要不良衛生行為,這主要與長期的生活習慣有關,飲食控制從干預前的35.4%到干預后的96.9%,說明多數患者愿意控制飲食,但缺乏科學的指導[2]。因此,通過參與式健康教育來宣傳糖尿病防治知識,指導干預對象堅持服藥、科學用藥、積極鍛煉身體[3],合理飲食是干預的重點。
3.2 參與式健康教育效果顯著 社區健康教育干預后,干預組衛生知識、態度形成及各項衛生行為形成狀況顯著提高,而對照組無顯著差別。參與式健康教育方式調動了病人自我保健的積極性,培養了患者的動手能力、觀察力、想象力、判斷力,活化了書面的糖尿病保健內容,極大地調動了病人自我保健積極性,變被動就診為主動預防[4]。社區糖尿病血糖控制率得以提高,糖尿病知識普及率、知曉率提高,減少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率、致殘率和致死率,改善病人的疾病狀況,進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5]。大部分病人表示愿意再次參與到健康教育活動中。
3.3 預防保健糖尿病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和提高 病人參與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能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深刻理解了控制血糖的方法和意義,科學制訂食譜、合理運動、合理用藥、調節情緒、矯正行為。同時,形式多樣的參與式健康教育方法使病人獨立地、主動地應用健康知識,并尋求預防保健新信息[6]。調查顯示,95%病人認為此次健康教育效果很好。
4 結論 得糖尿病并不可怕,而對糖尿病相關知識一無所知才最可怕,糖尿病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公共健康難題,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迫在眉睫[7]。健康檢測、評估是基礎,健康風險干預是關鍵,健康促進與改善是目的[8]。我中心通過目標人群的真正參與,制定切實可行的健康教育計劃、督導與評估方案,改變不科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目標人群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顯著提高。患者滿意了,醫護人員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社會效益顯著,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影響力大大提高。參與式健康教育效果顯著,值得基層衛生機構推廣。
參考文獻
[1] 莊曉明,盛樹力.糖尿病和散發性老年性癡呆[J].中華內科雜志,2007,11,46(11):948-949.
[2] 葉錦,管淑琴.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的健康教育[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22(6):109-110.
[3] 付兆珍,曾任英.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指南,2010,2:150-151.
[4] 翟春霞.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1,3(8):331-332.
[5] 沈雪艷,郇偉科,陳三妹等.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家庭護士,2007,5(8):91-93.
[6] 袁紅娣,徐玉斕,袁愛琴等.糖尿病教育小組的設立及效果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