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5 16:46: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觀察歷史,每一輪金融危機前都有大規模跨境資本流入,導致資本流入國股價、房價持續增長,其外債規模也較幾年前增長明顯。與此同時,國內出現信貸泡沫,借款人未償還債務連續三四年以上以超出利率2~3倍的速度增長。這些借款人使用借來的資金購買居住房屋和商業房產。在第一輪金融危機中,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國政府部門及國有企業經歷近十年高速增長,跨國銀行爭相對其授信,累積了巨大的信貸泡沫。第二輪金融危機爆發前,日本經歷了持續的經濟繁榮,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其股價、房價增長了五六倍。同期,北歐三國也出現信貸泡沫累積。第三輪金融危機中,泰國及其周邊東南亞新興經濟體成為信貸泡沫累積的重災區。第四輪金融危機中,信貸泡沫集中在美國、英國、西班牙、愛爾蘭及冰島等國房地產市場,自2003年至2006年底,這些國家房價上漲明顯。

篇(2)

2金融監管不力

19世紀中后期,馬克思對全球推廣過程中日漸嚴重的金融危機和資本主義經濟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剖析。在馬克思危機理論中,馬克思通過貼切實際的生產關系、交往關系以及他對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闡述緊密聯系,從而得出貨幣和金融危機的理論。而且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金融危機有規律地出現和爆發,使它的許多特點都表現出來,這些都在無形中為馬克思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條件。他在研究自己所處時代金融危機的同時,還順勢尋找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對之前的金融危機展開闡述,闡明了能夠造成金融危機的實際條件,及其本質、發生機制、與生產過剩危機的關系、在經濟周期中的表現等,從而形成和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危機思想。建立的金融危機思想,其出發點就是貨幣理論。由于貨幣和商品產生對立,且一定要進行互換的情況在價值形式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馬克思表示這種情況下在資本運動的過程中出現貨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概率會很大。第一,買賣商品時期相互分離就包含危機的可能性。商品在買賣過程中,被分成了賣和買兩個階段,這樣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處于分離環境下。在這樣的環境下,商品和貨幣之間的轉變就會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進而導致兌現價值和生產商品時出現間斷等危機,所謂危機就是讓兩種既相干又單獨的個體被迫合并在一起。第二,商品買賣中貨幣與商品的時間分歧隨著信用機構的不斷改革發展而被逐步放大。縱然信用代表的是優良品質,但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雖然統一貨幣具備多次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并可以通過信用實現,但如果其中某一個企業在支付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那么很可能促使在很多點上終止了社會支付鏈條,并且涉及信用機構或其他企業,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才是最深層次的原因。馬克思認為,只要社會經濟在發展,出現經濟危機的現象就無法規避,由于構成人們經濟、社會活動的就是貨幣和商品,且二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表現尤為突出的就是金融危機。馬克思曾在其金融危機理論里指出“:萬一勞動的社會性質體現在商品的貨幣存在上,進而使其成為一個脫離實際生產的物品,那么不可回避的就要面對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的貨幣危機或者獨立的貨幣危機[3]。”

篇(3)

金融危機指起始于一國或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或金融系統的動蕩超出金融監管部門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亂,進而對整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的過程。金融危機具有長期潛伏性、突發性、綜合性、蔓延效應及全球破壞性、可消除性、熨平性、可控制性等基本特點。產生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有:

(一)宏觀經濟不健康

宏觀經濟平衡是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的根本條件。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對金融安全起著決定作用,經濟平衡的破壞必然導致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如果經濟運行中存在發展速度過快或過慢、經濟結構失衡、存在嚴重的通貨膨脹等問題,那么即使金融風險程度不是很高,也有可能從外部環境角度引發金融危機。

(二)泡沫經濟

金融自由化取消信貸限額控制帶來了金融業的過度競爭,金融機構會傾向于擴大信貸風險來獲取盡可能多的收益。資本在追逐利潤的天性下紛紛涌向股市、房地產等投機性市場,金融資產的現實價格被嚴重高估,與其代表的產品的基礎價值之間的偏差越來越大,金融資產在虛擬的價格高位上就會蘊藏高金融風險。如果與此同時政府沒有及時采取謹慎的金融監管,或者銀行內部風險控制機制落后,這樣極易產生泡沫經濟。一旦泡沫破滅,損失慘重的銀行部門將無法避免危機的出現。所以,信貸的過度膨脹被視為危機的重要前兆。

(三)寬松的貨幣政策

貨幣供應量的大小是影響國民經濟是否能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與經濟增長相適應,才能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M1的增長如果過快,就可能從需求方導致商品和勞務市場上的價格水平上漲。若M2長期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則說明經濟總體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所以各國都會選擇M1和M2的有關指標。對總體貨幣供應量進行監控。

(四)匯率與國際收支問題

匯率政策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合理估計實際匯率水平,量化匯率失調的程度,可以為及時而全面監測一國國際收支風險提供可靠依據。同時貿易條件惡化與經常賬戶赤字也是引發國際收支危機的重要原因。出口的急劇下降將導致經常性賬戶的赤字,而在無穩定的國外資本流入的情況下,經常賬戶的長期赤字將造成國際儲備的枯竭。所以,經常性賬戶余額是分析一國國際收支是否存在問題的主要方面。而國際儲備則是調節短期國際收支失衡,維持匯率穩定和支撐一國國際資信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金融危機預警指標系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的必要性

金融危機往往造成國民經濟的嚴重衰退,紿政府帶來巨額的預算支出,甚至可能引起政局的動蕩。但顯而易見的是,危機的預測與防御要比危機產生后的處理更為有效,而現代金融危機的突發性更要求將對付金融危機的重點放在對危機的預見上。以往的金融危機幾乎都是在某一時點突然爆發,危機國都來不及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處于一種“措手不及”的狀態。就我國而言,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著巨額的不良資產,資本市場的運作欠規范,金融監管體系有待健全以及缺乏適當的系統性保護機制等問題,這些都意味著我國目前潛在的金融風險也較大,因此,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

通過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設置測度風險的指標體系和進行堅持不懈的監測,密切觀察本國經濟金融的發展變動,一旦危機苗頭出現,金融當局就可以有條不紊地加以處理,及時制定預防性的有效方案及措施,并適時調整總體經濟政策,降低金融危機的危害程度乃至避免其發生。

(二)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的可行性

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但這些因素可通過一系列量化的經濟指標反映出來,并且金融危機的發生有一個緩慢形成的過程,在危機爆發前總有許多征兆,常常以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值的惡化為先兆,且距實際爆發一般有較長的前置時間。實證的結果表明,主要的經濟指標如實際匯率、實際利率、M2的貨幣乘數等發生變化超過臨界值,至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差,期間的范圍介于12個月~l7個月。由此可見,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理論上可行。通過選取適當的預警指標,綜合分析一國的經濟金融形勢,采用適當的數量分析方法,應該是能夠提前預測金融危機爆發的。

三、我國金融危機預警指標系統的構建

(一)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1.選取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控指標

所謂系統性風險是指由金融活動主體本身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是金融市場所有參與者共同面臨的風險,其涉及的宏觀因素較多。借鑒前人研究的預警模型,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選取的監測指標包括:

(1)經濟增長指標。主要反映政策風險,指由于國家政策變化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這里選取GDP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企業資產負債率來衡量,反映了宏觀環境的風險程度。

(2)貨幣風險指標。這組指標反映了貨幣供應量本身的變化情況及其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它主要包括:各層次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貨幣流動性比率、貨幣供應量M2與GDP的增長率之比。

(3)財政風險指標。在政府負債規模過大的情況下,有可能無力償還債務,成為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因素。財政風險通過財政債務依存度和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衡量。財政債務依存度指當年的財政支出中債務收入所占的比重,反映一國財政支出中有多少依靠發行國債實現。財政收入占GDP之比,反映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健運行狀況及國家控制能力大小。

(4)國際收支風險指標。國際收支風險,指由于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匯率變動而出現的風險,通過經常項目逆差占GDP比重、一系列外債風險指標、外匯儲備支持進口時間(月)反映。外債風險指標則包括:短期外債占外債總額之比、負債率、償債率、債務率。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嚴格限制資本項目流動,現階段匯率變動引起的風險對我國的沖擊還很有限,主要體現在償債風險上。

2.選取非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控指標

非系統性風險是指金融活動主體由于經營不善從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其指標是用來預警某一特定銀行可能將要面臨的困難,著眼于單個或微觀的風險監測。監測指標具體包括:

(1)信貸收支狀況指標。對商業銀行來說,信貸資金運行和運作狀況是決定其經營成敗的關鍵環節。它由五個指標組成:資產流動性比率、存款余額增長率、貸款余額增長率、短期資金貸款比例、中長期資金貸款比例。

(2)流動性風險指標。流動性風險,指由于金融企業資產負債比例、期限結構失調導致的流動資金不足,出現到期無法履行支付義務而造成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比率是從總體上反映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大小,該比率越大越好。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而建立的適合我國商業銀行實際運行狀況的流動性風險預警指標有:流動性風險比率、余額存貸比例、庫存現金比例、拆人資金比例、拆出資金比例、借人資金比例、備付金比率、總償付能力。

(3)資本風險指標。資本風險,指由于資本金不足不能彌補虧損以保證銀行正常經營,破產倒閉的風險。它包括四個指標: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同一借款戶貸款余額比例、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其中,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屬于安全性的綜合指標,是重中之重。它們既反映財務基礎,又反映資產的風險狀況。比值越大,則資本的安全性越高。

(4)經營風險指標。商業銀行是以貨幣為主要經營對象的高風險行業,所面臨的經營風險主要是指在銀行的經營管理中由于管理制度出現漏洞或管理者及員工的不當或犯罪行為等主客觀因素致使銀行經營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并給銀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此處選取的這組指標體系目的在于衡量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收益及損失狀況及其損益指標完成情況。主要有:存款年平均成本率、負債成本率、應收利息率、貸款收息率、資產利潤率、損益指標完成率。

(二)設置預警界限

篇(4)

1997年亞洲爆發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機,至今仍余波蕩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說雖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卻在于美國的量子基金對泰國外行市場突然襲擊。1998年9月爆發的美國LTCM基金危機事件,震撼美國金融界,波及全世界,這一危機也是由于一個突發事件----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所觸發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對沖”(hedge)基金,資金額為35億美元,從事各種債券衍生物交易,由華爾街債券投資高手梅里韋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數學金融學家斯科爾斯(M.S.Scholes)和默頓(R.C.Merton),他們參與建立的“期權定價公式”(即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為債券衍生物交易者廣泛應用。兩位因此獲得者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LTCM基金的投資策略是根據數學金融學理論,建立模型,編制程序,運用計算機預測債券價格走向。具體做法是將各種債券歷年的價格輸入計算機,從中找出統計相關規律。投資者將債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美國的聯邦公券,由美國聯邦政府保證,幾乎沒有風險;第二類是企業或發展中國家征服發行的債券,風險較大。LTCM基金通過統計發現,兩類債券價格的波動基本同步,漲則齊漲,跌則齊跌,且通常兩者間保持一定的平均差價。當通過計算機發現個別債券的市價偏離平均值時,若及時買進或賣出,就可在價格回到平均值時賺取利潤。妙的是在一定范圍內,無論如何價格上漲或下跌,按這種方法投資都可以獲利。難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資金增長高達300%。不僅其合伙人和投資者發了大財,各大銀行為能從中分一杯羹,也爭著借錢給他們,致使LTCM基金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竟高達25:1。

天有不測風云!1998年8月俄羅斯政府突然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觸發了群起拋售第二類債券的狂潮,其價格直線下跌,而且很難找到買主。與此同時,投資者為了保本,紛紛尋求最安全的避風港,將巨額資金轉向購買美國政府擔保的聯邦公債。其價格一路飛升到歷史新高。這種情況與LTCM計算機所依據的兩類債券同步漲跌之統計規律剛好相反,原先的理論,模型和程序全都失靈。LTCM基金下錯了注而損失慘重。雪上加霜的是,他們不但未隨機應變及時撤出資金,而是對自己的理論模型過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資金以期反敗為勝。就這樣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虧損高達44%而瀕臨破產。其直接涉及金額為1000億美元,而間接牽連的金額竟高達10000億美元!如果任其倒閉,將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嚴重的信譽危機,后果不堪設想。

由于LTCM基金虧損的金額過于龐大,而且涉及到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德主,這對數學金融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華爾街有些人已在議論,開始懷疑數學金融學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稱:永遠不向由數學金融學家主持的基金投資,數學金融學面臨挑戰。

LTCM基金事件爆發以后,美國各報刊之報道,評論,分析連篇累牘,焦點集中在為什么過去如此靈驗的統計預測理論竟會突然失靈?多數人的共識是,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本身并沒有錯,錯在將之應用于不適當的條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發生之前四個月著文分析基于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文中將隨機過程分為平穩的,似穩的以及非穩的三類,明確指出:“第三類隨機過程是具有快變的或突變達的概率分布,可稱為‘非穩隨機過程’。對于這種非穩過程,概率分布實際上已失去意義,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必須另辟途徑,這也可以從自然科學類似的情形中得到啟發。突變現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導致了LTCM基金的統計預測理論失靈,而且遭受損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華爾街的一些大銀行和投資公司也都損失不貲。

經典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

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可以認為是,一種在具有不確定性的債券市場中尋求無風險套利投資組合的理論。歐式期權定價的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基于由幾個方程組成的一個市場模型。其中,關于無風險債券價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關;而關于原生股票價格的方程,則除了與平均回報率b有關以外,還含有一個系數為σ的標準布朗運動的“微分”。當r,b,σ均為常數時,歐式買入期權(Europeancalloption)的價格θ就可以用精確的公式寫出來,這就是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由此可以獲得相應的“套利”投資組合。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自1973年發表以來,被投資者廣泛應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成了期權投資理論的經典,促進了債券衍生物時常的蓬勃發展。有人甚至說。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開辟了債券衍生物交易這個新行業。

筆者以為,上述投資組合理論可稱為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它盡管在實踐中極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應用時如不加注意,就會出問題。

局限性之一: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基于平穩的完備的市場假設,即r,b,σ均為常數,且σ>0,但在實際的市場中它們都不一定是常數,而且很可能會有跳躍。

局限性之二: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假定所有投資者都是散戶,而實際的市場中大戶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在不成熟的市場中,有時大戶具有決定性的操縱作用。量子基金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即為一例。在這種情況下,b和σ均依賴于投資者的行為,原生股票價格的微分方程變為非線性的。

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基于平穩市場的假定,屬于“平穩隨機過程”,在其適用條件下十分有效。事實上,期權投資者多年來一直在應用,LTCM基金也確實在過去三年多中賺了大錢。這次LTCM基金的失敗并非由于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不對,而是因為突發事件襲來時,市場變得很不平穩,原來的“平穩隨機過程"變成了“非穩隨機過程”。條件變了,原來的統計規律不再適用了。由此可見,突發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統計規律在新的條件下失效。

突發實件的機制

研究突發事件首先必須弄清其機制。只有弄清了機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預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發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領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術領域中。而且各個不同領域中的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機制可大致分為以下兩大類。

“能量”積累型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發生,是地殼中應力所積累的能量超過所能承受的臨界值后突然的釋放。積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發也屬于這一類型。如果將“能量”作廣義解釋,也可以推廣到社會經濟領域。泡沫經濟的破滅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積累型,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為抬高的產業之虛假價值。這種虛假價值不斷積累,直至其經濟基礎無法承擔時,就會突然崩潰。積累的虛假價值越多,突發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經濟在1990年初崩潰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產所積累的虛假價值過分龐大之故。

“放大”型原子彈的爆發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彈的裂變反應中,一個中子擊中鈾核使之分裂而釋放核能,同時放出二至傘個中子,這是一級反應。放出的中子再擊中鈾核產生二級反應,釋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類推,釋放的核能及中子數均按反應級級數以指數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這是一種多級相聯的“級聯放大”,此外,放大電路中由于正反饋而造成的不穩定性,以及非線性系統的“張弛”震蕩等也屬于“放大”型。這里正反饋的作用等效于級聯。在社會、經濟及金融等領域中也有類似的情形,例如企業間達的連鎖債務就有可能導致“級聯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閉而引起一系列債主的相繼倒閉,甚至可能觸發金融市場的崩潰。這次LTCM基金的危機,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及時介入,促使15家大銀行注入35億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閉而引起“級聯放大”,造成整個金融界的信用危機。

金融界還有一種常用的術語,即所謂“杠桿作用”(leverage)。杠桿作用愿意為以小力產生大力,此處指以小錢控制大錢。這也屬于“放大”類型。例如LTCM基金不僅大量利用銀行貸款造成極高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而且還利用期貨交易到交割時才需付款的規定,大做買空賣空的無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桿作用”投資所涉及的資金高達1000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一旦出問題,這種突發事件的震撼力是驚人的。

金融突發事件之復雜性

金融突發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術的突發事件復雜得多,其復雜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因素性對金融突發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諸因素外,還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為經濟因素--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債券,而俄羅斯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占分額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風波,是因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資者突然感受到第二類債券的高風險,競相拋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可見心理因素不容忽視,必須將其計及。

非線性影響金融突發事件的不僅有多種因素,而且各個因素之間一般具有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即為非線性的關系。例如,大戶的動作會影響到市場及散戶的行為。用數學語言說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并不等于各個因素分別作用時結果的線性疊加。突發事件的理論模型必須包含非線性項,這種非線性理論處理起來要比線性理論復雜得多。

不確定性金融現象一般都帶有不確定性,而突發事件尤甚。如何處理這種不確定性是研究突發事件的關鍵之一。例如,1998年8月間俄羅斯經濟已瀕臨破產邊緣,幾乎可以確定某種事件將會發生,但對于投資者更具有實用價值的是:到底會發生什么事件?在何時發生?這些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發事件的機制不像自然界或技術領域中的那樣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綜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其機制固然是由于房地產等虛假價值的積累,但由此觸發的金融危機卻也包含著銀行等金融機構連鎖債務的級聯放大效應。預警方法

對沖基金之“對沖”,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對沖”來避險(有人將hedgefund譯為“避險基金”)。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原本設計為避險的基金,竟因突發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風險。華爾街的大型債券公司和銀行都設有“風險管理部”,斯科爾斯和默頓都是LTCM基金“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對突發事件作出預警是他們的職責,但在這次他們竟都未能作出預警。

突發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這只要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駕駛汽車,想對突然發生的機械故障做出預警以防止車禍,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統計可能給出的信息是:每一百萬輛車在行駛過程中可能有三輛發生機械故障。這種統計規律雖然對保險公司制定保險率有用,但對預警根本無用。因為不知道你的車是否屬于這百萬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屬于這百萬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故障。筆者認為,針對金融突發事件的上述特點,作預警應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說過,在“能量”積累型的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必定有一個事先“能量”積累的過程;對“放大”型的突發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種放大機制。因此在金融突發事件爆發之前,總有蛛絲馬跡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積累越多,放大的倍數越高,前兆也就越明顯。采用這種方法對汽車之機械故障作出預警,應實時監測其機械系統的運行狀態,隨時發現溫度、噪音、振動,以及駕駛感覺等反常變化及時作出預警。當然,金融突發事件要比汽車機械故障復雜得多,影響的因素也多得多。為了作出預警,必須對多種因素進行實時監測,特別應當“能量”的積累是否已接近其“臨界點”,是否已存在“一觸即發”的放大機制等危險前兆。如能做到這些,金融突發事件的預警應該是可能的。要實現預警,困難也很大。其一是計及多種因素的困難。計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復雜。而且由于非線性效應數學處理就更為困難。計及多種因素的突發事件之數學模型,很可能超越現有計算機的處理能力。但計算機的發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簡后繁、先易后難?不妨先計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據計算機技術的進展逐步擴充。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難。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應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腦中的活動,直接定量極為困難,但間接定量還是可能的。可以考慮采用“分類效用函數”來量化民眾的投資心理因素。為此,可以將投資者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如散戶和大戶,年輕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險型等等,以便分別處理。然后,選用他們的一種典型投資行為作為代表其投資心理的“效用函數“,加以量化。這種方法如果運用得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盧卡斯(R.E.Lucas)的“理性預期”也是一種處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報警靈敏度的困難。過分靈敏可能給出許多“狼來了”的虛警,欠靈敏則可能造成漏報。如何適當把握報警之“臨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預警分級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懷疑對金融突發事件做預警的可能性。對此不妨這樣來討論: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發事件就不會憑空發生,就應該有前兆可尋,預警的可能性應該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學就不是一門科學,預警當然也就談不上了。筆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領域也不例外。

篇(5)

1997年亞洲爆發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機,至今仍余波蕩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說雖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卻在于美國的量子基金對泰國外行市場突然襲擊。1998年9月爆發的美國LTCM基金危機事件,震撼美國金融界,波及全世界,這一危機也是由于一個突發事件----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所觸發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對沖”(hedge)基金,資金額為35億美元,從事各種債券衍生物交易,由華爾街債券投資高手梅里韋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數學金融學家斯科爾斯(M.S.Scholes)和默頓(R.C.Merton),他們參與建立的“期權定價公式”(即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為債券衍生物交易者廣泛應用。兩位因此獲得者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LTCM基金的投資策略是根據數學金融學理論,建立模型,編制程序,運用計算機預測債券價格走向。具體做法是將各種債券歷年的價格輸入計算機,從中找出統計相關規律。投資者將債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美國的聯邦公券,由美國聯邦政府保證,幾乎沒有風險;第二類是企業或發展中國家征服發行的債券,風險較大。LTCM基金通過統計發現,兩類債券價格的波動基本同步,漲則齊漲,跌則齊跌,且通常兩者間保持一定的平均差價。當通過計算機發現個別債券的市價偏離平均值時,若及時買進或賣出,就可在價格回到平均值時賺取利潤。妙的是在一定范圍內,無論如何價格上漲或下跌,按這種方法投資都可以獲利。難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資金增長高達300%。不僅其合伙人和投資者發了大財,各大銀行為能從中分一杯羹,也爭著借錢給他們?率筁TCM基金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竟高達25:1。

天有不測風云!1998年8月俄羅斯政府突然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觸發了群起拋售第二類債券的狂潮,其價格直線下跌,而且很難找到買主。與此同時,投資者為了保本,紛紛尋求最安全的避風港,將巨額資金轉向購買美國政府擔保的聯邦公債。其價格一路飛升到歷史新高。這種情況與LTCM計算機所依據的兩類債券同步漲跌之統計規律剛好相反,原先的理論,模型和程序全都失靈。LTCM基金下錯了注而損失慘重。雪上加霜的是,他們不但未隨機應變及時撤出資金,而是對自己的理論模型過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資金以期反敗為勝。就這樣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虧損高達44%而瀕臨破產。其直接涉及金額為1000億美元,而間接牽連的金額竟高達10000億美元!如果任其倒閉,將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嚴重的信譽危機,后果不堪設想。

由于LTCM基金虧損的金額過于龐大,而且涉及到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德主,這對數學金融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華爾街有些人已在議論,開始懷疑數學金融學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稱:永遠不向由數學金融學家主持的基金投資,數學金融學面臨挑戰。

LTCM基金事件爆發以后,美國各報刊之報道,評論,分析連篇累牘,焦點集中在為什么過去如此靈驗的統計預測理論竟會突然失靈?多數人的共識是,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本身并沒有錯,錯在將之應用于不適當的條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發生之前四個月著文分析基于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文中將隨機過程分為平穩的,似穩的以及非穩的三類,明確指出:“第三類隨機過程是具有快變的或突變達的概率分布,可稱為‘非穩隨機過程’。對于這種非穩過程,概率分布實際上已失去意義,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必須另辟途徑,這也可以從自然科學類似的情形中得到啟發。突變現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導致了LTCM基金的統計預測理論失靈,而且遭受損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華爾街的一些大銀行和投資公司也都損失不貲。

經典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

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可以認為是,一種在具有不確定性的債券市場中尋求無風險套利投資組合的理論。歐式期權定價的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基于由幾個方程組成的一個市場模型。其中,關于無風險債券價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關;而關于原生股票價格的方程,則除了與平均回報率b有關以外,還含有一個系數為σ的標準布朗運動的“微分”。當r,b,σ均為常數時,歐式買入期權(Europeancalloption)的價格θ就可以用精確的公式寫出來,這就是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由此可以獲得相應的“套利”投資組合。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自1973年發表以來,被投資者廣泛應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成了期權投資理論的經典,促進了債券衍生物時常的蓬勃發展。有人甚至說。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開辟了債券衍生物交易這個新行業。

筆者以為,上述投資組合理論可稱為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它盡管在實踐中極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應用時如不加注意,就會出問題。

局限性之一: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基于平穩的完備的市場假設,即r,b,σ均為常數,且σ>0,但在實際的市場中它們都不一定是常數,而且很可能會有跳躍。

局限性之二: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假定所有投資者都是散戶,而實際的市場中大戶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在不成熟的市場中,有時大戶具有決定性的操縱作用。量子基金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即為一例。在這種情況下,b和σ均依賴于投資者的行為,原生股票價格的微分方程變為非線性的。

經典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基于平穩市場的假定,屬于“平穩隨機過程”,在其適用條件下十分有效。事實上,期權投資者多年來一直在應用,LTCM基金也確實在過去三年多中賺了大錢。這次LTCM基金的失敗并非由于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不對,而是因為突發事件襲來時,市場變得很不平穩,原來的“平穩隨機過程"變成了“非穩隨機過程”。條件變了,原來的統計規律不再適用了。由此可見,突發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統計規律在新的條件下失效。

突發實件的機制

研究突發事件首先必須弄清其機制。只有弄清了機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預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發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領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術領域中。而且各個不同領域中的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機制可大致分為以下兩大類。

“能量”積累型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發生,是地殼中應力所積累的能量超過所能承受的臨界值后突然的釋放。積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發也屬于這一類型。如果將“能量”作廣義解釋,也可以推廣到社會經濟領域。泡沫經濟的破滅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積累型,這里的“能量

”就是被人為抬高的產業之虛假價值。這種虛假價值不斷積累,直至其經濟基礎無法承擔時,就會突然崩潰。積累的虛假價值越多,突發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經濟在1990年初崩潰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產所積累的虛假價值過分龐大之故。

“放大”型原子彈的爆發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彈的裂變反應中,一個中子擊中鈾核使之分裂而釋放核能,同時放出二至傘個中子,這是一級反應。放出的中子再擊中鈾核產生二級反應,釋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類推,釋放的核能及中子數均按反應級級數以指數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這是一種多級相聯的“級聯放大”,此外,放大電路中由于正反饋而造成的不穩定性,以及非線性系統的“張弛”震蕩等也屬于“放大”型。這里正反饋的作用等效于級聯。在社會、經濟及金融等領域中也有類似的情形,例如企業間達的連鎖債務就有可能導致“級聯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閉而引起一系列債主的相繼倒閉,甚至可能觸發金融市場的崩潰。這次LTCM基金的危機,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及時介入,促使15家大銀行注入35億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閉而引起“級聯放大”,造成整個金融界的信用危機。

金融界還有一種常用的術語,即所謂“杠桿作用”(leverage)。杠桿作用愿意為以小力產生大力,此處指以小錢控制大錢。這也屬于“放大”類型。例如LTCM基金不僅大量利用銀行貸款造成極高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而且還利用期貨交易到交割時才需付款的規定,大做買空賣空的無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桿作用”投資所涉及的資金高達1000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一旦出問題,這種突發事件的震撼力是驚人的。

金融突發事件之復雜性

金融突發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術的突發事件復雜得多,其復雜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因素性對金融突發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諸因素外,還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為經濟因素--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債券,而俄羅斯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占分額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風波,是因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資者突然感受到第二類債券的高風險,競相拋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可見心理因素不容忽視,必須將其計及。

非線性影響金融突發事件的不僅有多種因素,而且各個因素之間一般具有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即為非線性的關系。例如,大戶的動作會影響到市場及散戶的行為。用數學語言說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并不等于各個因素分別作用時結果的線性疊加。突發事件的理論模型必須包含非線性項,這種非線性理論處理起來要比線性理論復雜得多。

不確定性金融現象一般都帶有不確定性,而突發事件尤甚。如何處理這種不確定性是研究突發事件的關鍵之一。例如,1998年8月間俄羅斯經濟已瀕臨破產邊緣,幾乎可以確定某種事件將會發生,但對于投資者更具有實用價值的是:到底會發生什么事件?在何時發生?這些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發事件的機制不像自然界或技術領域中的那樣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綜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其機制固然是由于房地產等虛假價值的積累,但由此觸發的金融危機卻也包含著銀行等金融機構連鎖債務的級聯放大效應。預警方法

對沖基金之“對沖”,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對沖”來避險(有人將hedgefund譯為“避險基金”)。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原本設計為避險的基金,竟因突發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風險。華爾街的大型債券公司和銀行都設有“風險管理部”,斯科爾斯和默頓都是LTCM基金“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對突發事件作出預警是他們的職責,但在這次他們竟都未能作出預警。

突發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這只要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駕駛汽車,想對突然發生的機械故障做出預警以防止車禍,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統計可能給出的信息是:每一百萬輛車在行駛過程中可能有三輛發生機械故障。這種統計規律雖然對保險公司制定保險率有用,但對預警根本無用。因為不知道你的車是否屬于這百萬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屬于這百萬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故障。筆者認為,針對金融突發事件的上述特點,作預警應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說過,在“能量”積累型的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必定有一個事先“能量”積累的過程;對“放大”型的突發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種放大機制。因此在金融突發事件爆發之前,總有蛛絲馬跡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積累越多,放大的倍數越高,前兆也就越明顯。采用這種方法對汽車之機械故障作出預警,應實時監測其機械系統的運行狀態,隨時發現溫度、噪音、振動,以及駕駛感覺等反常變化及時作出預警。當然,金融突發事件要比汽車機械故障復雜得多,影響的因素也多得多。為了作出預警,必須對多種因素進行實時監測,特別應當“能量”的積累是否已接近其“臨界點”,是否已存在“一觸即發”的放大機制等危險前兆。如能做到這些,金融突發事件的預警應該是可能的。要實現預警,困難也很大。其一是計及多種因素的困難。計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復雜。而且由于非線性效應數學處理就更為困難。計及多種因素的突發事件之數學模型,很可能超越現有計算機的處理能力。但計算機的發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簡后繁、先易后難?不妨先計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據計算機技術的進展逐步擴充。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難。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應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腦中的活動,直接定量極為困難,但間接定量還是可能的。可以考慮采用“分類效用函數”來量化民眾的投資心理因素。為此,可以將投資者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如散戶和大戶,年輕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險型等等,以便分別處理。然后,選用他們的一種典型投資行為作為代表其投資心理的“效用函數“,加以量化。這種方法如果運用得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盧卡斯(R.E.Lucas)的“理性預期”也是一種處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報警靈敏度的困難。過分靈敏可能給出許多“狼來了”的虛警,欠靈敏則可能造成漏報。如何適當把握報警之“臨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預警分級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懷疑對金融突發事件做預警的可能性。對此不妨這樣來討論: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發事件就不會憑空發生,就應該有前兆可尋,預警的可能性應該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學就不是一門科學,預警當然也就談不上了。筆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領域也不例外。

因應之道

篇(6)

    1997年亞洲爆發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機,至今仍余波蕩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說雖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卻在于美國的量子基金對泰國外行市場突然襲擊。1998年9月爆發的美國LTCM基金危機事件,震撼美國金融界,波及全世界,這一危機也是由于一個突發事件----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所觸發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對沖”(hedge)基金,資金額為35億美元,從事各種債券衍生物交易,由華爾街債券投資高手梅里韋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數學金融學家斯科爾斯(M.S.Scholes)和默頓(R.C.Merton),他們參與建立的“期權定價公式”(即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為債券衍生物交易者廣泛應用。兩位因此獲得者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LTCM基金的投資策略是根據數學金融學理論,建立模型,編制程序,運用計算機預測債券價格走向。具體做法是將各種債券歷年的價格輸入計算機,從中找出統計相關規律。投資者將債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美國的聯邦公券,由美國聯邦政府保證,幾乎沒有風險;第二類是企業或發展中國家征服發行的債券,風險較大。LTCM基金通過統計發現,兩類債券價格的波動基本同步,漲則齊漲,跌則齊跌,且通常兩者間保持一定的平均差價。當通過計算機發現個別債券的市價偏離平均值時,若及時買進或賣出,就可在價格回到平均值時賺取利潤。妙的是在一定范圍內,無論如何價格上漲或下跌,按這種方法投資都可以獲利。難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資金增長高達300%。不僅其合伙人和投資者發了大財,各大銀行為能從中分一杯羹,也爭著借錢給他們,致使LTCM基金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竟高達25:1。

    天有不測風云!1998年8月俄羅斯政府突然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觸發了群起拋售第二類債券的狂潮,其價格直線下跌,而且很難找到買主。與此同時,投資者為了保本,紛紛尋求最安全的避風港,將巨額資金轉向購買美國政府擔保的聯邦公債。其價格一路飛升到歷史新高。這種情況與LTCM計算機所依據的兩類債券同步漲跌之統計規律剛好相反,原先的理論,模型和程序全都失靈。LTCM基金下錯了注而損失慘重。雪上加霜的是,他們不但未隨機應變及時撤出資金,而是對自己的理論模型過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資金以期反敗為勝。就這樣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虧損高達44%而瀕臨破產。其直接涉及金額為1000億美元,而間接牽連的金額竟高達10000億美元!如果任其倒閉,將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嚴重的信譽危機,后果不堪設想。

    由于LTCM基金虧損的金額過于龐大,而且涉及到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德主,這對數學金融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華爾街有些人已在議論,開始懷疑數學金融學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稱:永遠不向由數學金融學家主持的基金投資,數學金融學面臨挑戰。

    LTCM基金事件爆發以后,美國各報刊之報道,評論,分析連篇累牘,焦點集中在為什么過去如此靈驗的統計預測理論竟會突然失靈?多數人的共識是,布萊克-斯科爾斯理論本身并沒有錯,錯在將之應用于不適當的條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發生之前四個月著文分析基于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文中將隨機過程分為平穩的,似穩的以及非穩的三類,明確指出:“第三類隨機過程是具有快變的或突變達的概率分布,可稱為‘非穩隨機過程’。對于這種非穩過程,概率分布實際上已失去意義,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必須另辟途徑,這也可以從自然科學類似的情形中得到啟發。突變現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國債券這一突發事件,導致了LTCM基金的統計預測理論失靈,而且遭受損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華爾街的一些大銀行和投資公司也都損失不貲。

    經典的布萊克┧箍貧構?br>

    布萊克┧箍貧構嬌梢勻銜牽恢衷誥哂脅蝗范ㄐ緣惱諧≈醒扒笪薹縵仗桌蹲首楹系睦礪邸E肥狡諶ǘ鄣木洳祭晨拴斯科爾斯公式,基于由幾個方程組成的一個市場模型。其中,關于無風險債券價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關;而關于原生股票價格的方程,則除了與平均回報率b有關以外,還含有一個系數為σ的標準布朗運動的“微分”。當r,b,σ均為常數時,歐式買入期權(European call option)的價格θ就可以用精確的公式寫出來,這就是著名的布萊克┧箍貧構健S紗絲梢曰竦孟嚶Φ摹疤桌蓖蹲首楹稀2祭晨拴斯科爾斯公式自1973年發表以來,被投資者廣泛應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萊克┧箍貧估礪鄢閃似諶ㄍ蹲世礪鄣木洌俳蘇埸a href=//shengwu.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生物時?吶畈⒄埂S腥松踔了怠2祭晨拴斯科爾斯理論開辟了債券衍生物交易這個新行業。

    筆者以為,上述投資組合理論可稱為經典布萊克┧箍貧估礪邸K茉謔導屑曬Γ燦釁渚窒扌浴Sτ檬比綺患幼⒁猓突岢鑫侍狻?br>

    局限性之一:經典布萊克┧箍貧估礪芻諂轎鵲耐甌傅氖諧〖偕瑁磖,b,σ均為常數,且σ>0,但在實際的市場中它們都不一定是常數,而且很可能會有跳躍。

    局限性之二:經典布萊克┧箍貧估礪奐俁ㄋ型蹲收叨際巧⒒В導實氖諧≈寫蠡У撓跋觳蝗鶯鍪印L乇鶚竊誆懷墑斕氖諧≈校惺貝蠡Ь哂芯齠ㄐ緣牟僮葑饔謾A孔踴鷦詼涎墻鶉諼;邪繆蕕慕巧次煥T謖庵智榭魷攏琤和σ均依賴于投資者的行為,原生股票價格的微分方程變為非線性的。

    經典布萊克┧箍貧估礪芻諂轎仁諧〉募俁ǎ粲凇捌轎人婊獺保諂涫視錳跫率鐘行АJ率瞪希諶ㄍ蹲收叨嗄昀匆恢痹謨τ茫琇TCM基金也確實在過去三年多中賺了大錢。這次LTCM基金的失敗并非由于布萊克┧箍貧估礪鄄歡裕且蛭環⑹錄詞保諧”淶煤懿黃轎?原來的“平穩隨機過程"變成了“非穩隨機過程”。條件變了,原來的統計規律不再適用了。由此可見,突發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統計規律在新的條件下失效。

    突發實件的機制

    研究突發事件首先必須弄清其機制。只有弄清了機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預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發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領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術領域中。而且各個不同領域中的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機制可大致分為以下兩大類。

    “能量”積累型 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發生,是地殼中應力所積累的能量超過所能承受的臨界值后突然的釋放。積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發也屬于這一類型。如果將“能量”作廣義解釋,也可以推廣到社會經濟領域。泡沫經濟的破滅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積累型,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為抬高的產業之虛假價值。這種虛假價值不斷積累,直至其經濟基礎無法承擔時,就會突然崩潰。積累的虛假價值越多,突發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經濟在1990年初崩潰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產所積累的虛假價值過分龐大之故。

    “放大”型 原子彈的爆發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彈的裂變反應中,一個中子擊中鈾核使之分裂而釋放核能,同時放出二至傘個中子,這是一級反應。放出的中子再擊中鈾核產生二級反應,釋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類推,釋放的核能及中子數均按反應級級數以指數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這是一種多級相聯的“級聯放大”,此外,放大電路中由于正反饋而造成的不穩定性,以及非線性系統的“張弛”震蕩等也屬于“放大”型。這里正反饋的作用等效于級聯。在社會、經濟及金融等領域中也有類似的情形,例如企業間達的連鎖債務就有可能導致“級聯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閉而引起一系列債主的相繼倒閉,甚至可能觸發金融市場的崩潰。這次LTCM基金的危機,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及時介入,促使15家大銀行注入35億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閉而引起“級聯放大”,造成整個金融界的信用危機。

    金融界還有一種常用的術語,即所謂“杠桿作用”(leverage)。杠桿作用愿意為以小力產生大力,此處指以小錢控制大錢。這也屬于“放大”類型。例如LTCM基金不僅大量利用銀行貸款造成極高的“運用資金與資本之比”,而且還利用期貨交易到交割時才需付款的規定,大做買空賣空的無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桿作用”投資所涉及的資金高達1000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一旦出問題,這種突發事件的震撼力是驚人的。

    金融突發事件之復雜性

    金融突發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術的突發事件復雜得多,其復雜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因素性 對金融突發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諸因素外,還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為經濟因素--俄羅斯政府宣布推遲償還短期債券,而俄羅斯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占分額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風波,是因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資者突然感受到第二類債券的高風險,競相拋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可見心理因素不容忽視,必須將其計及。

    非線性 影響金融突發事件的不僅有多種因素,而且各個因素之間一般具有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即為非線性的關系。例如,大戶的動作會影響到市場及散戶的行為。用數學語言說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并不等于各個因素分別作用時結果的線性疊加。突發事件的理論模型必須包含非線性項,這種非線性理論處理起來要比線性理論復雜得多。 

    不確定性 金融現象一般都帶有不確定性,而突發事件尤甚。如何處理這種不確定性是研究突發事件的關鍵之一。例如,1998年8月間俄羅斯經濟已瀕臨破產邊緣,幾乎可以確定某種事件將會發生,但對于投資者更具有實用價值的是:到底會發生什么事件?在何時發生?這些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發事件的機制不像自然界或技術領域中的那樣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綜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其機制固然是由于房地產等虛假價值的積累,但由此觸發的金融危機卻也包含著銀行等金融機構連鎖債務的級聯放大效應。 預警方法

    對沖基金之“對沖”,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對沖”來避險(有人將hedge fund譯為“避險基金”)。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原本設計為避險的基金,竟因突發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風險。華爾街的大型債券公司和銀行都設有“風險管理部”,斯科爾斯和默頓都是LTCM基金“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對突發事件作出預警是他們的職責,但在這次他們竟都未能作出預警。

    突發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完全不適用。這只要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駕駛汽車,想對突然發生的機械故障做出預警以防止車禍,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統計可能給出的信息是:每一百萬輛車在行駛過程中可能有三輛發生機械故障。這種統計規律雖然對保險公司制定保險率有用,但對預警根本無用。因為不知道你的車是否屬于這百萬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屬于這百萬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故障。 筆者認為,針對金融突發事件的上述特點,作預警應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說過,在“能量”積累型的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必定有一個事先“能量”積累的過程;對“放大”型的突發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種放大機制。因此在金融突發事件爆發之前,總有蛛絲馬跡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積累越多,放大的倍數越高,前兆也就越明顯。采用這種方法對汽車之機械故障作出預警,應實時監測其機械系統的運行狀態,隨時發現溫度、噪音、振動,以及駕駛感覺等反常變化及時作出預警。當然,金融突發事件要比汽車機械故障復雜得多,影響的因素也多得多。為了作出預警,必須對多種因素進行實時監測,特別應當“能量”的積累是否已接近其“臨界點”,是否已存在“一觸即發”的放大機制等危險前兆。如能做到這些,金融突發事件的預警應該是可能的。 要實現預警,困難也很大。其一是計及多種因素的困難。計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復雜。而且由于非線性效應數學處理就更為困難。計及多種因素的突發事件之數學模型,很可能超越現有計算機的處理能力。但計算機的發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簡后繁、先易后難?不妨先計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據計算機技術的進展逐步擴充。 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難。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應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腦中的活動,直接定量極為困難,但間接定量還是可能的。可以考慮采用“分類效用函數”來量化民眾的投資心理因素。為此,可以將投資者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如散戶和大戶,年輕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險型等等,以便分別處理。然后,選用他們的一種典型投資行為作為代表其投資心理的“效用函數“,加以量化。這種方法如果運用得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盧卡斯(R.E.Lucas)的“理性預期”也是一種處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報警靈敏度的困難。過分靈敏可能給出許多“狼來了”的虛警,欠靈敏則可能造成漏報。如何適當把握報警之“臨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預警分級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懷疑對金融突發事件做預警的可能性。對此不妨這樣來討論: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發事件就不會憑空發生,就應該有前兆可尋,預警的可能性應該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學就不是一門科學,預警當然也就談不上了。筆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領域也不例外。

篇(7)

另據中金公司近日的研究報告估計,全國范圍內的民間借貸2011年中期同比增長38%至3.8萬億元,相當于銀行總貸款的7%。

如此高規模的民間借貸究竟有多少處于風險之中,我們無從得知,官方只是一再強調“出問題的只是少數”。的確,溫州失蹤的高利貸涉案老板只是數十位,相比參與放貸的企業數量的確是少數,但我們相信,問題并不止于這數十位老板,溫州的困局只是全國民間借貸危機的冰山一角。

從各級政府對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的重視上,我們可以猜測出問題的嚴重程度。國慶節期間總理親赴溫州調研并指示、浙江省和溫州市兩級政府近日迅速出臺各種對策、其他高利貸市場繁榮省份對民間借貸大戶的監控,都預示著問題的普遍和嚴重。

從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的全面爆發,到出臺各種救市的“組合拳”,也就一兩個月的時間。政府就像一臺救火車,在危機面前總是異常“高效”,但這種高效我們似曾相識――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中央政府也是迅速重拳出擊,積極救市。但是,如今暴露出的各種新危機,正是當年倉猝救市留下的后遺癥。

為應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央政府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手段是擴大信貸規模和投資),大量資本流向低效部門和虛擬經濟,泛濫的流動性帶來了物價飛漲和房地產價格泡沫,致使政府不得不“緊貨幣”應對通脹。而銀行的體制決定了貨幣的歧視性流向――寬松貨幣的得益者是政府投資項目和大型企業,緊縮貨幣的受害者是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

短時間內貨幣政策一松一緊,加上居民存款的負利率化,導致高利貸市場在短期內急劇繁榮――缺錢的中小企業為了渡過難關不惜成本地從民間融資,回報無門的居民存款流向風險極高的高利貸市場。

其實,民間借貸的潛在風險早已暴露,但有關部門卻視而不見。今年上半年,本報記者在河南一些中小城市進行調查時,同樣看到了大量小額貸款擔保公司在從事高利貸業務。而當記者向當地銀監局、央行駐地機構等地方金融管理部門詢問此事時,這些部門卻都互相推諉,避而不談。

另據本報記者調查,江浙地區的民間借貸危機,還可能引發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在高利貸的巨額回報下(最高的民間借貸年利率竟達180%),普通民眾大量參與其中,不少人把房屋重新估值質押給銀行套取資金用于放貸,更有甚者,將已經質押給銀行的房產,二次質押給高利貸放貸者獲取資金。

將房產價值和高利貸生意捆綁在一起,是基于房地產價格不降和房產方便變現這兩種假設,但是,房地產調控政策正讓這兩種假設成為泡影――限購不僅讓房價有下降的風險,而且限制了房屋的變現能力。這樣看來,一旦高利貸的系統出現風險,就會引發房地產市場的系統風險,最終會將銀行牽涉其中,形成更大的金融風險。

溫州幾十個高利貸老板跑路事件,并非區域性、偶發性的危機,它很有可能是全國性、系統性民間借貸風險的前兆。金融市場的管制已經造成利率價格的雙軌制,并在現實中形成體制內的低廉資金成本和民間的高利率市場,在這種背景下,不乏掌握體制內資源的利益群體,利用其優勢獲取高利貸市場的暴利。

篇(8)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議論泡沫,所有的專家學者提到泡沫都會談虎色變,但卻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泡沫到底是什么?泡沫有多大?如何抑制泡沫的過度膨脹?

泡沫為什么會誘發金融危機

泡沫的基礎是真金白銀的資產。資產可以變化為泡沫,泡沫也可以轉為資產,兩者的中介就是資產交易。例如,溫州炒房團的涌入,推高了某小區的房價,漲價后的這部分溢價空間就是泡沫。此后,誰再買入該小區房產,誰的買價中也就包含了一部分泡沫。

交易的溢價空間是所有商品交易的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泡沫就沒有交易。但泡沫不可能永遠膨脹,就像股價不可能永遠上漲。泡沫一旦破滅,資產價格就會隨之下降,原先在泡沫膨脹期連資產一起買入的泡沫也會同時萎縮。那些連泡沫一起買入資產的人就會虧損,因為你最終是為了賣。

泡沫膨脹得太快或者說資產價格上升得過猛,最終會導致資產價格的大起大落,由此誘發的大面積虧損會導致金融動蕩和金融危機,處理得不好還會引發經濟危機。

在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中,個人或散戶以及那些貌似永遠不可能倒下的金融機構,會在一瞬間陷入巨額虧損、資不抵債,就像2008年的雷曼兄弟公司。隨之,金融界會突發流動性痙攣。

“流動性痙攣”的本質是信用危機。金融機構間的信用會因某金融機構的資金鏈斷裂等事件,引發其他金融機構的警覺和恐慌,而讓整個金融系統突然陷入信用危機,即“恐慌性金融信用危機”。通俗地說,就是所有人都會突然覺得自己借出去的錢可能會回不來,于是把錢袋收緊。

金融界的突發性信用恐慌就像SARS,具有極強的傳染性,這種信用危機感會在金融同業間快速蔓延,金融機構間的資金流動也會因此突然停止。誰都不愿意自己口袋里的錢陷入債務黑洞或多角債。接踵而至的是某些金融機構的破產或倒閉,由此又會誘發整體流動性的進一步痙攣,直至整個金融系統癱瘓。

現存的任何金融體系都是按照常態金融交易和金融運行的需求設計的,它對于金融突發事件――金融動蕩和金融風險的抵御能力――相當有限。例如,銀行準備金是用來應對特殊貨幣需求和資金臨時提現所設置的儲備貨幣,如果銀行準備金率過高,整個銀行體系的效率就會下降,甚至出現整個社會的貨幣供給不足。

相反,不論銀行準備金率如何調整,都不可能適應非常態金融體系的貨幣需求。例如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爆發時一旦出現機構擠兌或銀行擠兌,其規模只要超過準備金率,金融體系馬上就會崩潰。

也就是說,一旦金融恐慌導致機構擠兌和銀行擠兌,整個金融體系的資金流動突然因“痙攣”而停滯,幾乎所有金融機構和貨幣機構之間的正常往來會突然收緊、短期利率會急劇飆升,一些脆弱的金融機構會先倒閉,恐慌和痙攣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后,金融體系會在一瞬間坍塌――金融危機爆發。

“錢荒”:中國式金融危機

“錢荒”是金融界突發性的流動性短缺,其本質與金融危機無異。錢荒就是一種微型金融危機。2013年6月21日,中國首次發生錢荒。2013年6月20日的中國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創下歷史紀錄,最高達到30%,七天回購利率最高達28%,多家大型基金公司不得不“出血”賣債。

雖然錢荒之前確實存在(房地產等高利潤率產業的資金周轉需求、金融機構放貸規模超出了監管機構的限制、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失當、地方債還債到期、納稅期限臨近等因素),但壓倒2013錢荒的最后一根稻草,是2013年6月20日作為期貨和金融衍生品的強制平倉日。

13萬億元的理財產品中很大一部分將在6月到期,負擔高利貸總勝過違約、支付高額違約賠償或“被平倉”,這就是短期借貸資金突然短缺的畫外音。

當時中國總體上流動性相當充裕,資金市場存在規模巨大的“相對過剩資本”。截至2013年5月底,中國人民幣存款余額99.31萬億元,貸款余額67.22萬億元,存貸差32.09萬億元,相當于存款余額的32.31%。也就是說,中國的相當過剩資本規模接近三分之一,總體上并不缺錢。

巨額地方債務“融資平臺”和衍生品理財的背后,是所謂“影子銀行”。而影子銀行的背后又是商業銀行為了更高利率,借“影子銀行”轉移資金輸送。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楊曾指出:中國在“灰色地帶”融資非常發達,2013年前四個月各種灰色融資接近5萬億元。

中國的“錢荒”可以安然平息,最終受益于中國“國家金融”的基礎體制。大部分金融機構的短期資金缺口出現的危機,都可以在國家金融體系內被消化、重組或兼并。

錢荒一旦誘發機構擠兌甚至銀行擠兌,金融危機就會在瞬間爆發。因此,錢荒也可以說是一種金融危機的雛形或前兆。

金融危機如何轉變為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本身不是經濟危機,金融危機也往往不會導致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更多只是局限于金融界內部的一種金融震蕩。

其最終結果大多是金融界內部的重組或重新洗牌。那些在金融危機中陷入虧損的金融機構和企業,或倒閉或被那些盈利的金融機構兼并。

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危機的標志,是金融恐慌誘發社會恐慌后出現“恐縮”。也就是老百姓因擔心今后的收入甚至職業而突然減少日常消費。例如,美國1930年的鮮奶消費比1929年突然減少了3億磅,連咖啡的消費也突然減少了360萬公斤。

“恐縮”會使本來結構正常的國民經濟體系突然出現巨大的突發性有效需求缺口,隨之而來的就是“需求下降生產減少失業增加收入下降工廠倒閉”的惡性循環,雪球越滾越大之后,美國最多時失業率高達25%。

中國的資產泡沫有多大?

1995年以來的中國資產泡沫,經歷了一次過山車,其頂峰是在2008年。

1995年至2005年,中國的資產泡沫存量從9.6萬億元增加到14.8萬億元,增加了約50%;同期的GDP從6.0萬億元增加到18.4萬億元,增加了3倍;收入泡沫率從1.6降到了0.8,于是同期中國人對泡沫增長的感覺反而會漸行漸弱。

2008年之前的五年是泡沫膨脹的高峰期,不僅金融資產泡沫隨股價沖到6124點而瘋狂,2008年到股市泡沫達到23萬億元的高點。樓市泡沫(有形資產泡沫)也達到8.5萬億元的水平。也就是說,金融資產泡沫的總量,是房地產泡沫的3倍。

隨著全球金融風暴和中國股價的下跌,金融資產泡沫迅速萎縮,從股市撤出來的資本開始涌向樓市,房價直逼天花板。為了壓抑房價,中國政府不得不從2010年開始對住房實施“限購”政策。

在此后的2008年至2014年,中國的資產泡沫存量一直在萎縮,萎縮總量約60.7萬億元,甚至超過了2001年至2007年膨脹出來的5.5萬億元。特別是房地產業的冷清,已經讓整個國民經濟的心氣越來越涼。

房地產業的降溫也會加重房地產公司的債務償還壓力,把原本正常的良性債務變成壞賬或準壞賬。

就宏觀而言,泡沫的計量并不復雜,只需要用包含泡沫的資產,減去實際投資或資本的實際投入,即:社會總資產增量-社會凈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泡沫增量(有形資產泡沫);同理,金融總資產增量-金融投資增量=金融資產泡沫增量(有形資產泡沫)。兩者的總和就是總資產泡沫增量和存量。

“投機交易累進稅”:抑制投機才能抑制泡沫

泡沫是投機的私生子,沒有投機就沒有泡沫;但私生子也是兒子,沒有投機也就沒有交易和市場。

在非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投機往往成了貶義詞,而實際上投機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投資。確實,在現實市場交易中,很難區分投機與投資。當我們不能明確區分投資與投資時,可以用買賣時間差來判斷交易的“投機度”。

例如,買中石油股票后第二天就賣掉的,比五年后才賣掉的人“投機性”高1500倍。所以,像用“滿五唯一”來確定房地產交易的稅率就是很好的政策。因此,抑制資產泡沫的關鍵是抑制投機。

從社會整體看,投資會帶來新的財富和更多的收入,而投機只是會讓現有財富的所有權轉移。沒有泡沫,市場會陷入蕭條就像一鍋溫水,會讓投資者總是打不起精神;而泡沫太大又會像黃河決堤,一旦沖破堤壩一瀉千里,也會連你的壇壇罐罐一并卷走。

篇(9)

道路決定未來,布局決定格局。

這次金融危機告訴了全世界(當然也包括我們中國)一個道理:任何一個行業只要出現了暴利,就一定有問題,就容易出現問題。壟斷行業如此,競爭性行業同樣如此;房地產行業如此,金融行業同樣如此。

暴利不是商業模式的核心要義,暴利其實是風險到來的前兆。真正的商業模式,應該是一個企業是否能持續成長的精密構架。一個企業的商業模式一旦構建確立,往往就造就了這個企業的特質,也決定了它的未來走勢。模式的成敗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它是否有一個真正能夠創造商業價值的完善體系,也在于它的抗風險能力與持續發展性。

多年來,我們特別關注中小企業和成長企業,但我們推崇這種公司,并非僅僅是因為他們創造了神話,而是因為他們實實在在地在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方面踏踏實實,神話并不是爆發式的――他們在一鳴驚人之間可能已經熬了十幾年了。

企業的運行軌跡也好,資本的利潤和效益也好,都是要符合市場規律的,如果出現了暴利,就會出現泡沫,這樣后果是什么,今天大家已經看到了。每個行業都有相應的被社會認可的平均利潤率,你超過了,太大了,大家都去推崇去追捧,泡沫自然就會產生。

泡沫帶來整個市場的殘酷洗牌。在大洗牌的過程中,企業的第一要義是活著。今年對于許多企業來說的確是生死存亡之年。而只有活著,才能有檢修自己商業模式的機會。

在檢修自己商業模式的時候,要特別提醒大家:現在的經濟轉型以及政策振興背后,新呈現出來的商業機會可能跟以前不一樣。

篇(10)

1.2金融品牌危機的特征對金融企業而言,品牌危機主要是指由于金融企業經營或品牌管理中的失誤,或者由于客戶與金融企業之間對金融產品、服務或者事件的認知不同、相互溝通不夠,從而導致其產生激烈行為,并在短時間內波及社會公眾、進而嚴重影響金融企業品牌價值的事件狀態。

金融企業品牌危機通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產品質量問題引發的危機,容易引起社會關注,對于產品質量問題直接引發客戶不信任和不選用,會造成金融企業類似業務營業額的大幅下滑,對金融企業的聲譽和口碑造成負面影響。另一類是非產品質量問題引發的危機,客戶關注程度相對較低,主要是金融企業內部某方面失誤引起的經營危機和困難,如法律訴訟、人動等,這些問題逐漸向外傳遞,會造成客戶對金融企業的不信任。

金融品牌危機一般具有三個特點:

1.2.1突發性,往往是由于金融企業經營中的重大問題被曝光,或者客戶等對金融產品或服務的實際質量不滿無法宣泄而突然爆發。

1.2.2動態性和擴散性,品牌危機會隨著金融企業對有關事件處理的正確和及時與否而減輕或加重,而且任何一個危機在沒有徹底解決之前,都有可能產生擴散效應。

1.2.3破壞性,品牌危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就會降低公眾的品牌忠誠度,品牌價值在短期內會明顯受損。

2樹立危機意識

只有強化企業自身的危機意識,才能從思想上真正重視危機管理工作。企業要加強品牌建設,就必須充分認識到市場經濟運行中以及金融全球化中金融企業面對的內外經營環境是瞬息萬變的,由內外因素導致的企業危機難以避免,必須通過有效的品牌危機防范機制加以預測、預防、化解或盡可能減少其損失。樹立危機意識最關鍵的在于及時識別危機的前兆。在日常品牌管理中,對可能引起金融品牌危機的內、外部因素進行整理和識別,對這些因素的變化情況進行日常性監測。同時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鑒別、分類和分析,正確判斷、評估危機的可能性、危機風險源頭、危機征兆和危機發生之間的聯系等。

3建立品牌危機預警機制

企業要在品牌危機管理中取得主動,反應迅速,就必須建立品牌危機預警機制,在危機來臨時盡早發現危機,以制度化的管理來對企業內部和外部可能產生的危機進行預測,增強企業的免疫力、應變力和競爭力。一套有效的危機預測機制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組織機構組織結構是企業品牌預警管理系統功能發揮的基本和必要保證,是對品牌不安全現象進行識別、預警和控制的保障。

3.1.1預警部主要職能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負責品牌資產安全狀況、品牌管理安全狀況、品牌環境安全狀況的日常監控,識別和診斷其中易引發品牌危機的不安全現象(危機征兆),并采取相應措施予以矯正控制;二是日常活動中訓練全體員工接受識別危機征兆和防止危機發生方面的知識,培養員工在危機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進行各種品牌危機狀態的預測和模擬,設計“品牌危機管理”方案,以在特別狀態中供決策層采用。

3.1.2核心領導小組核心領導小組由金融企業的董事會、總裁等組成,從戰略層面把握危機的動向,對危機處理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并指揮各部門密切配合危機控制小組。核心領導小組的職能包括: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緊急情況下的預算審核、與政府和特別利益團體進行高層溝通、對機構投資者、媒體、消費者、員工以及其他受到影響的群體傳達信息;與法律顧問溝通;跟蹤公眾動向;保證董事長或總裁了解事件的總體進展,啟動媒體溝通程序等。它是發揮作用最大的危機管理機構,它的決策水平和預見能力的高低將直接決定著危機處理進程和結果。

3.1.3危機控制小組危機控制小組負責危機處理工作的實際運轉,直接處理危機事件的操作層面工作,一方面向領導小組及時通報事態的進展,另一方面向聯絡溝通小組下達核心領導小組的決策信息。時刻保證核心領導小組清楚地知道危機情況,同時從核心領導小組那里接收戰略建議,并制定危機處理的預算。

3.1.4聯絡溝通小組聯絡溝通小組負責與公眾、媒體、受害者、公司成員的溝通,應確保企業用一種聲音說話。任命兩到三個公司發言人負責與媒體的溝通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保證對某個問題做出統一而前后一致的判斷和解釋,并且由獲得授權任命的發言人來完成信息溝通的任務。

如前期浦發銀行在其外匯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而導致客戶不滿,并在媒體和網絡上引起較大反響的事件的處理上,就應該由品牌危機管理小組統一處理,對外保持同一聲音,實施同一標準,并通過主流媒體的正面宣傳,主動化解品牌危機。而不應該政出多門,出現不同網點對部分客戶補償五花八門。例如:有的網點提出,投資者可以把理財投資的資金再續存一個月,給予其8%的年利率,即多存一個月可獲得8%/12=0.66%的利息補償;有的網點提出,給投資者3000元代金券;有的網點提出贈送投資者實物禮品。這些不統一的做法很可能會引發客戶之間的攀比,使浦發銀行處于更被動的地位。

3.2預警信息系統通過網絡評價品牌的安全狀態、監測影響品牌安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以及品牌的不安全現象,并對其進行識別、診斷、評價,設計出預警信號輸出系統。

如本次金融危機開始時信息不透明,給許多國際著名金融機構帶來負面影響。如今,美國政府對十大金融機構展開壓力測試,將金融機構的真實現狀公之于眾,,使人們對這些金融機構重拾信心。

參考文獻:

[1]中國工商銀行第三期領導干部研究班課題組.“工商銀行實施品牌戰略提高核心競爭力研究”《金融論壇》.2008年第7期.

[2]陸岷峰.《商業銀行危機管理》.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年2月.

[3]余明陽,劉春章.《品牌危機管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4]宗軍.“浦發銀行品牌建設研究”中國優秀碩博論文數據庫.2008年.

上一篇: 客家文化研究 下一篇: 常用法律法規知識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级少妇高清性色生活片 | 宅男网免费在线无毒不卡 | 日韩欧美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 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