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7:05:28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急診分診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資料與方法
1994~2004年以急性腹痛原因待查收入急診留觀者512例,男228例,女284例;年齡 14~85歲,其中14~30歲120例,31~40歲118例,41~50歲92例,51~60歲30例,61歲以上152例。
結果
本組 512例除腹痛外,還分別伴有發(fā)熱、頭暈、惡心、嘔吐、腹瀉、胸痛、咳嗽、皮疹及血尿等癥狀。24小時內明確診斷者482例,占94.1%。診斷主要依據(jù)詳細詢問病史、全面查體、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以及臨床資料及C等輔助檢查。其中屬于內科系統(tǒng)疾病者343例,占71.2%;普外科92例,占19.1%;婦產科38例,占7.9%;泌尿外科5例,占1%;胸外科4例,占0.8%。另有30例(5.9%)診斷較難,28例在24小時后經(jīng)進一步檢查或剖腹探查明確診斷,2例經(jīng)反復留觀、住院檢查始終未能明確診斷,病因見表1。
討論
28例急性腹痛延遲確診的原因:本組 512例中28 例24小時后確診,延遲確診的原因為缺乏詳細詢問病史和全面體檢(3例);腹部刀扎傷,開始未能查出傷及腸道,2天后檢查傷口有腸內容物滲出,方診斷為外傷致小腸穿孔;腹型紫癜患者未詢問出腹痛前皮膚紫癜病史;宮外孕誤診為感染,未查盆腔情況,未查腹部移動性濁音。①對實驗室檢查結果缺乏全面認識,盲目依賴實驗室檢查(13例)。②缺乏跨學科知識,思維范圍局限(6例)。③幾種疾病并存,掩蓋病情(3例):多見于老年人,因上腹痛診斷為急性胃炎,經(jīng)檢查同時存在膽石癥1例;同時存在肺炎及膽囊炎1例;同時存在泌尿系結石、膽石癥1例。④少見疾?。?例):腸系膜上動脈栓塞1例,有報道該病占住院病例的0.07%~0.13%[1];腹痛伴大便次數(shù)增多,診斷為急性腸炎,最后確診為膀胱破裂1例;另1例腹痛最后經(jīng)MRI確診為腰脊髓腔出血。
28例急性腹痛延遲確診的體會:我們認為對腹痛患者應詳細詢問病史,切忌以自己的意愿引導患者,而造成病史的不客觀。應全面系統(tǒng)查體,尤其腹部查體甚為重要。①要注意區(qū)別是外科系統(tǒng)還是內科系統(tǒng)腹痛。診查急性腹痛時,特別是在手術前,首先應除外非外科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痛。要注意區(qū)別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腹痛。功能性紊亂腹痛是間斷性、游走性、一過性或不規(guī)則性,缺乏明確定位,一般不超過3~6小時,即使超過6小時,也漸趨好轉。②要正確認識局部和整體的關系。由于神經(jīng)的反射作用,一些疾病所致疼痛往往不是在疾病發(fā)生部位,常被誤診。而有些腹腔外疾病的癥狀又明顯地表現(xiàn)在腹部,腹腔外臟器病變所致的急性腹痛患者占12.01%[2]。急性心肌梗死因心肌缺血缺氧時刺激心臟迷走神經(jīng),可引起腹痛[3]。
我們認為,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檢查手段,如 B超、血管造影、C等,可為我們快速而準確地診斷急性腹痛提供有利條件。須認真地動態(tài)觀察病情變化,經(jīng)常不斷地進行腹痛部位的檢查,適時剖腹探查是十分必要的。剖腹檢查不僅可明確診斷,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0引言
急診醫(yī)學是一門新興的跨多個臨床專業(yè)的邊緣學科,與其他臨床學科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它始終處于處理急危重癥的最前沿。面對大量未經(jīng)篩選的急危重癥患者,其處理原則強調“時效性”和“生命第一”的原則,要求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生命,這就對急診醫(yī)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醫(yī)學院校作為培養(yǎng)專科醫(yī)師的首發(fā)站任重而道遠。為此,我們針對我院的急診醫(yī)學教學情況,結合兄弟院校的教學經(jīng)驗,對急診醫(yī)學教學方法做了以下有益探索,現(xiàn)報道如下:
1課堂理論教學
1.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我院急診醫(yī)學專業(yè)授課教師均為副高以上職稱,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良好的醫(yī)德醫(yī)風。授課教師均采用集體備課形式,授課前先在教研室進行試講,通過后方可給學生上課,以保證授課內容的準確性和課時安排的合理性,提高授課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我院還加強了后備教師儲備,要求青年教師參與教研室備課、聽課環(huán)節(jié),參加教學比賽,對于青年優(yōu)秀教師進行表彰獎勵,同時在職稱晉升方面予以政策傾斜。
1.2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
我院于年開設急診醫(yī)學課程,由于早期教學經(jīng)驗不足,基本按照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即按照不同系統(tǒng),不同疾病,從病因、發(fā)病機制、病理生理、臨床表現(xiàn)、診斷及鑒別診斷和治療對學生進行縱向思維培養(yǎng),但教學效果不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較低,感覺是在重復以前所學的專業(yè)課程,體現(xiàn)不出急診醫(yī)學專業(yè)的特點。②臨床實習階段,學生感覺像無頭蒼蠅,找不到頭緒,理論和實踐不能有機結合,動手能力較差。通過幾年的摸索和參考其他醫(yī)學院校的教學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以教學法結合典型病例或情景模擬的新型教學模式更能收到良好效果。這是因為新型教學模式是以患者疾病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強調以常見急癥鑒別為主線的橫向臨床思維培養(yǎng)盯。
1.3加強教學質量管理
授課教師要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和教案進行授課,教研室主任協(xié)同教學質量管理科對任課教師授課情況進行抽查,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無記名反饋教師授課情況,并根據(jù)評分量表打分,以此作為教師年終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
2醫(yī)院臨床教學
2.1急診入科宣教
急診科工作環(huán)境、工作性質與其他科室相比存在很大差異性,為了減少學生對陌生科室的心理恐懼,盡快進人實習狀態(tài),我們安排具有豐富帶教經(jīng)驗主治以上醫(yī)師對實習生進行人科宣教,其內容包括急診科布局、工作環(huán)境、急診科規(guī)章制度、常見急癥搶救程序、急診病例書寫規(guī)范及要求、法律法規(guī)教育等。通過宣教,學生們能較快進人實習狀態(tài),學習興趣較前明顯提高。
2.2強化診斷思維
對于急癥患者,首要任務是評估生命體征是否平穩(wěn),首先要排除風險最高、威脅生命的病因,先安排最必要的檢查,并在檢查時做好必要的急救準備。對于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的危重患者,在診斷未明的情況下,應堅持診斷與治療同步,邊搶救邊檢查,不能消極等待化驗及輔助檢查結果,體現(xiàn)“生命第一”原則。我院臨床教學側重以常見急癥就診時的癥狀和體征為中心,強化鑒別診斷思路及處理流程,經(jīng)過針對性強化訓練,使得學生在接診病人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
2.3強化技能訓練
由于目前患者及家屬法律意識和自我維權意識的逐步增強,很多急救技術還無法在患者身上實施,故急救技能訓練更多在模擬人身上進行。我們采用學生先看教學視頻,然后老師操作示范,最后分組模擬訓練和技能考核的方法。學生模擬訓練時帶教老師必須在場,針對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糾正,然后督促學生反復練習,直到學生完全掌握技術要領。對于技能考核合格的學生,老師可根據(jù)患者病情以及與家屬溝通的難易程度,適時讓學生進行現(xiàn)場急救技能操作,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由學生到醫(yī)生的角色轉換。
2.4參與診療活動
學生掌握了常見急癥的鑒別和處理流程后必須參與診療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好地鞏固三基知識。對于病情及時間允許的患者,老師在場的情況下可側重讓學生參與診療活動,如量血壓、做心電圖、采集病史、查體、書寫病歷等活動,必要時老師予以指導、補充。對于病情危重患者,學生應對老師的診療過程做好詳細記錄,搶救結束后,作為危重病例進行討論,總結經(jīng)驗教訓,這樣可強化學生科學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敏銳的現(xiàn)場反應能力。
2.5加強醫(yī)患溝通
急診科是醫(yī)院醫(yī)療糾紛的高發(fā)區(qū),而產生糾紛的根本原因更多在于患者對服務態(tài)度的不滿,而非專業(yè)技術水平。良好的醫(yī)患溝通是贏得患者滿意的重要一環(huán),要做好醫(yī)患溝通,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學會換位思考,只有真正站在患者及家屬的位置,才能體會到他們對疾病充滿了焦慮、不安、甚至是恐懼,很容易對醫(yī)生產生不滿情緒。所以我們在帶教過程中反復強調服務態(tài)度、溝通技巧,并在診療過程中始終以熱忱耐心的服務給學生起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讓整個診療活動在緊張而和諧的過程中進行。
2.6規(guī)范出科考核
學生實習結束時,帶教老師需根據(jù)實綱對學生進行考核,內容包括常見急癥的診斷程序及處理流程和心肺復蘇、氣管插管等常見急救技術。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學生要求重新補考,直到合格為止。
總之,急診醫(yī)學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提高。
參考文獻:
羅學宏急診醫(yī)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鐵城,于東明教學法在急診醫(yī)學教學中的應用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
陳爾秀,張正良,袁國蓮,等急診醫(yī)學臨床教學改革探討西北醫(yī)學教育
作者單位: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yī)院急診科 急診科是搶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急診患者年齡不一,病情變化交織,各種因素共存,對急、難、險、重癥的處理是否成功,往往能直接反映出醫(yī)院總體醫(yī)療護理水平,是醫(yī)院的重要的窗口形象,隨著急診護理學的發(fā)展對急診科護理工作的要求更嚴更高了,這就要求我們急診科護士要有快捷的反應,博愛的胸懷,精湛的技術。因此,搞好急診科的管理,提高的是一個搶救室的護理水平,展現(xiàn)出的卻是一家醫(yī)院的護理質量水平。做好的基礎要管好,管好是做好的保障。在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一套適合我院急診搶救室護理運用新的管理方法分區(qū)包干制管理方法,應用以來促進了護士隊伍的團結協(xié)作,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現(xiàn)將我科應用分區(qū)包干制管理方法的體會闡述如下。
1 護士管理
11 個人綜合素質管理 急診科的護士應具有較全面的護理知識,而且必須技術嫻熟、操作準確,遇到緊急情況,能做到從容不迫、忙而不亂。這就需要組織護士不斷學習,通過送護士外出進修學習、定期技術培訓和崗位練兵等有計劃有目的的人才培養(yǎng),護理知識與時俱進,操作技術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
護士長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技術素質,并認真組織業(yè)務學習,督促檢查全科護士、護理員做好本職工作;同時,應把握好對護士批評的方式、時機和效果,對護理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根據(jù)輕重緩急采取不同的對策進行幫助教育,以期共同進步。
12 護士隊伍合作管理 護士隊伍的分工與合作要講究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xié)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核心是協(xié)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分組不分幫,分工不分家,一切以患者的利益為上,工作中做到一切為了患者,為了患者的一切。
重視對護士的思想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和愛崗敬業(yè),注重加強集體凝聚力。注意護士的人員配備必須合理,按老中青相結合的原則排班。以老帶新,搞好傳幫教工作,以保證急診搶救工作順利進行。
2 患者管理
21 環(huán)境管理 保持環(huán)境干凈、整潔、舒適、優(yōu)雅。這樣,消除患者就診時焦慮情緒,適應新環(huán)境。分組分工管理各個區(qū)域的環(huán)境,責任到人,組長隨時督促、檢查兩組護理人員的工作,作好消毒隔離工作,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保持良好的醫(yī)療環(huán)境。
22 就診管理 組長接診并分配給小組成員,小組成員接到患者后合理正確預檢患者,快速、重點地收集資料,并將資料進行分析、判斷,分類、分科,同時按輕、重、緩、急安排就診順序,并報告醫(yī)生給予診治。高質量的分診能使患者得以及時救治,反之,則有可能因延誤急救時機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這項工作對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組成員對本組必須負責到底,服務到底。
3 業(yè)務管理
31 普通急診護理合作管理 急診科的護士必須堅守崗位,即使沒有患者,也不能擅自離崗,以保證有充足的醫(yī)護人員隨時投入搶救工作中。急診搶救室的備品必須安排專人管理,并隨時檢查,定期進行保養(yǎng)、維修、更換,藥品需定位、定量、定種類。只有使搶救設備處于正??煽繝顟B(tài),才能保證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搶救工作在組長的帶領下有序進行,掛急診號的一般急診病員,由小組護士配合各科進行分診就診處理。 如病員多候診時間較長,組長應及時報告科主任和護士長安排急診醫(yī)師加強。
32 特殊急診護理合作管理 急危重癥病員應先搶救,后掛號、交費、辦理有關手續(xù)。所有參加搶救人員必須服從組長的協(xié)調安排,以極端負責的態(tài)度,爭分奪秒的搶救患者。一般搶救由急診科醫(yī)師、各組護士負責實施。其他醫(yī)護人員密切配合,應有專人負責記錄,要求準確、清晰、扼要、完整,并注明執(zhí)行時間,搶救結束后及時整理、歸檔,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
321 遇急危重患者應立即將其送人綠色通道,要實行先搶救后補辦手續(xù)的原則。
322 遇成批傷病員時,對患者進行快速檢傷、分類,分流處理,并立即報告上級及有關部門組織搶救。
323 遇患有或疑患傳染病患者來院急診,應將其安排到隔離室就診。
324 經(jīng)搶救病情穩(wěn)定后,如須收入病房,由指定的醫(yī)師、護士和擔架員護送。
【關鍵詞】分娩鎮(zhèn)痛;笑氣;硬膜外阻滯
Effects on maternal and fetus with different reliefing labor pain during delivery
Liu Jianfei Jiang Lian
【Abstract】To detect the effects on maternal and fetus with nitrous oxide inhalation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reliefing labor pain during delivery.Methods:446 cases of single fetus,cephalic,full-term parturients,primiparous pregnanci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oberved subgroups including 136 cases with nitrous oxide inhalation and 150 cases with low concentration ropivacaine plus fentinyl for epidural anesthesia,and 160 cases with untreated subgroups as control. The degree of labor pain,duration of labor, delivery way, Apgar sco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etc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Results:The degree of labor pain between oberved subgroups with nitrous oxide inhalation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were compared,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degree of labor pain for oberved sub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trol group(P0.05).Duration of second stage of labor for oberved sub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Analgesia during labour;nitrous oxide;epidural anesthesia
分娩陣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但持續(xù)的疼痛給廣大產婦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為提高圍產期質量,解除分娩期疼痛,我院開展了笑氣吸入及硬膜外阻滯用于分娩鎮(zhèn)痛。通過對兩種分娩鎮(zhèn)痛方法進行臨床對比分析,以尋找更為理想適宜的無痛分娩方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選擇住院分娩的正常初產婦446例,孕周37-42周、單胎頭位、無明顯頭盆不稱、無產科并發(fā)癥、合并癥,胎兒情況正常。在征得產婦家屬及產婦同意后,136例笑氣吸入鎮(zhèn)痛組,無笑氣吸入禁忌癥;150例硬膜外阻滯鎮(zhèn)痛組,無硬膜外阻滯麻醉禁忌癥;160例為對照組,3組孕婦年齡、孕周、體重、身高、宮頸Bishop評分等有關因素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設備與方法
1.2.1 笑氣吸入鎮(zhèn)痛:笑氣內含50%氧化亞氮和50%氧氣,使用設備為北京鍵生鍵世紀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護生”無痛分娩裝置。該裝置由自控呼吸裝置、氣瓶及推車組成。氣瓶與自控呼吸裝置相連,后者由一個供氣閥和一個自動活瓣的面罩組成,兩者用軟管相接,在活瓣自動控制下進行吸入性供氣,流量每分鐘4-7L。笑氣組在宮口開大2-3cm以后,開始自動吸入質量分數(shù)為50%的笑氣,在預計宮縮即將來臨前20-30秒產婦手持面罩、扣住口鼻、作深呼吸3-5次、取下面罩,待下次宮縮來臨前再次吸入。如此反復,直至宮口開全停止吸入笑氣。胎兒電子監(jiān)護儀全程監(jiān)護胎兒。
1.2.2 硬膜外阻滯鎮(zhèn)痛:產婦正式臨產,宮口開大2-3cm時,于第2、3腰椎硬膜外穿刺并置管,首劑注入0.2%鹽酸羅哌卡因+芬太尼(2mg/L)10ml,之后接裝有0.1%鹽酸羅哌卡因+芬太尼(1mg/L)自控鎮(zhèn)痛泵(PCA)持續(xù)給藥3-6ml/h宮口近開全停止給藥。分娩結束后拔出麻醉導管,鎮(zhèn)痛后對產婦常規(guī)進行多參數(shù)心電監(jiān)護,觀察母體生命體征。胎兒電子監(jiān)護儀全程監(jiān)護胎兒。
1.2.3 鎮(zhèn)痛效果評定標準: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估尺VAS評分,使用橫向從左到右背面刻有0-100mm數(shù)字的移動標尺測定。疼痛尺上標有0為無痛,100為劇痛等字樣。指導產婦有宮縮時移動游動尺標,標出疼痛值。專職人員立即在尺的背面讀熟并記錄。0-30mm為無痛或自覺可容忍的輕微疼痛,40-70mm為疼痛緩解不明顯或無緩解,80-100mm為劇痛。
1.2.4 觀察指標:觀察鎮(zhèn)痛效果、產程進展、分娩方式、新生兒Apgar評分、產后出血量、羊水性狀、記錄產婦用藥后呼吸、脈搏、血壓的變化、不適主訴及程度。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用藥前三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笑氣組及硬膜外組用藥前后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內各時間點間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三組V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表1 三組VAS鎮(zhèn)痛評分(mm,x±s)
組別(例)宮口開大至1-3cm用藥1小時后宮口開全胎兒娩出后
笑氣組(136)90.1±25.432.7±30.010.8±19.53.8±6.8
硬膜外組(150)91.2±26.331.6±31.210.7±20.04.0±5.9
對照組(160)89.2±22.890.5±8.395.4±13.096.4±2.5
2.2 三組活躍期及第三產程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二產程時間笑氣吸入組、硬膜外鎮(zhèn)痛組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各產程時間、剖宮產數(shù)(x±s)
組別(例)加速階段(min)最大傾斜階段(min)減速階段(min)第二產程(min)第三產程(min)剖宮產(例)陰道分娩(例)
笑氣組(136)44.38±12.42114±18.1060.20±27.149.22±24.18.4±0.5116120
硬膜外組(150)45.42±10.82112±19.2059.10±28.250.20±25.28.3±0.6118132
對照組(160)42.18±8.44116.4±25.6849.2±19.869.20±25.17.8±0.922476
2.3 三組產后2小時陰道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血量≥500ml者笑氣組12例(8.8%)、硬膜外組15例(10%)、對照組16例(10%),三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gar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催產素的使用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催產素使用指征無差異(P>0.05),三組陰道手術助產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產后出血量、Apgar評分、催產素應用、陰道助產分娩(x±s)
組別(例)產后出血(ml)Apgar評分
1min5min催產素應用(例)陰道助產(例)
笑氣組(136)272.2±1.377.62±1.898.81±0.549212
硬膜外組(150)273.2±2.377.61±1.368.76±0.3610815
對照組(160)271.7±3.247.97±1.408.9±0.368010
2.4 羊水污染率及產婦用藥后的反應情況:三組羊水污染率笑氣組為17.5%、硬膜外組為17.4%、對照組為17.2%,三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笑氣吸入組出現(xiàn)輕微頭暈10例,輕微嗜睡8例,停止吸入后5分鐘內消失。
3 討論
分娩疼痛主要來源于子宮的強烈收縮、宮頸的擴張、先露部下降壓迫等疼痛的沖動由脊神經(jīng)傳遞入腦,引起強烈的疼痛感覺。同時機體對緊張的反應可釋放大量與緊張相關的激素如兒茶酚胺,使產婦痛閾值降低,產婦感到疼痛難忍,使得孕婦每分鐘通氣量增加34倍,導致低碳酸血癥,引起胎兒酸堿平衡紊亂。高危妊娠者疼痛所致的O 和CO 交換量的減少是胎兒死亡的主要原因[1]。有些產婦因懼怕疼痛而要求進行剖宮手術,導致剖宮產率增加。因此為產婦制造一個安全無痛的分娩環(huán)境是圍產醫(yī)學發(fā)展的需要。理想的分娩鎮(zhèn)痛應該最大程度地滿足以下要求:(1)對母嬰影響小。(2)易于給藥、起效快、作用安全可靠。(3)避免運動阻滯,不影響分娩過程。(4)產婦清醒可參與分娩過程。(5)必要時追加局麻可滿足手術需要[2]。
笑氣即氧化亞氮氣體(N O)的俗稱,是毒性最小的吸入性鎮(zhèn)痛或麻醉劑,為無色、有甜味的惰性無機氣體。通過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神經(jīng)遞質的釋放和神經(jīng)沖動的傳導及改變離子通道的通透性而產生藥理作用[3]。對呼吸道無刺激,與血紅蛋白不結合,對心肺肝腎功能無損害。吸入體內后顯效快,30-50秒即產生鎮(zhèn)痛作用,停止吸入后數(shù)分鐘作用消失。最顯著的作用是鎮(zhèn)痛作用強而麻醉作用弱,質量分數(shù)為30%-50%或亞麻醉質量分數(shù)為80%才有麻醉作用[4]。笑氣吸入鎮(zhèn)痛是否影響產程,國內外各家報導不盡相同,從本實驗的結果證明笑氣吸入鎮(zhèn)痛對活躍期及第三產程時間無影響,但第二產程時間笑氣組比對照組短,兩組在使用催產素的量、例數(shù)指征無明顯異常。兩組在剖宮產率及指征無差異。分析第二產程時間,笑氣組比對照組短的原因如下:產婦吸入笑氣鎮(zhèn)痛后,產婦的疼痛消失或減輕,消除了產婦的緊張恐懼情緒,安靜合作,改善了大腦皮層下中樞的調控作用,使子宮收縮協(xié)調,盆底肌肉放松;同時由于疼痛的緩解,產婦體力消耗減少,于第二產程能有效地用力,因此第二產程縮短。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笑氣吸入性分娩鎮(zhèn)痛與硬膜外阻滯鎮(zhèn)痛比較,具有以下優(yōu)點:鎮(zhèn)痛效果好,能縮短產程,不影響分娩方式;不抑制胎兒呼吸和循環(huán)功能;不增加產后出血量;操作方便。笑氣用于分娩鎮(zhèn)痛的主要副反應為頭昏,多數(shù)孕婦能忍受,其他副反應為嗜睡、唇周發(fā)麻、咽喉瘙癢等發(fā)生率均不到5%,笑氣吸入方便易行,產婦樂于接受,更適合于基層醫(yī)院運用。
硬膜外阻滯分娩鎮(zhèn)痛采用小劑量羅哌卡因+芬太尼連續(xù)腰段椎管內阻滯,羅哌卡因是一種新型長效局麻藥[6]并有抗炎作用[7],在低濃度下具有感覺與神經(jīng)阻滯相分離的特點,不影響子宮收縮。小劑量芬太尼能增加羅哌卡因的鎮(zhèn)痛效果,研究證實對新生兒呼吸、循環(huán)均無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小劑量羅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阻滯用于分娩鎮(zhèn)痛能迅速產生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二者聯(lián)合使用降低量,降低局麻藥濃度,減少不良反應。分娩過程中全程監(jiān)護胎兒及新生兒評分與正常對照組無差異,對胎兒無不良影響,提高了母嬰的安全性。硬膜外阻滯有效地解決了產婦的產痛,同時使用產婦自控鎮(zhèn)痛泵(PCA)技術,可通過設置沖擊量、背景流量、PCA量來控制給藥的劑量和時機,使用藥個體化,確保安全。這種小劑量、低濃度的給藥方法,不影響產婦的肌力和交感神經(jīng),產婦可以自由活動、進食,硬膜外阻滯使盆腔及肌肉組織松弛利于胎頭下降,同時由于鎮(zhèn)痛效果好,消除了部分產婦因懼怕疼痛而導致的人為因素剖宮產,從而降低剖宮產率[5]。本文結果顯示,硬膜外阻滯分娩鎮(zhèn)痛對產程及分娩方式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異議。通過3組對比研究,產后失血量及新生兒出生結局均無差異,說明該方法不引起產后出血增多,對胎兒無不良影響,新生兒Apgar評分及新生兒窒息率比較無差異,臨床應用安全有效。硬膜外阻滯分娩鎮(zhèn)痛需專人監(jiān)護母嬰情況,需要具備有一定醫(yī)療條件的醫(yī)院使用。
參考文獻
[1] 蔣沁蓓. 分娩鎮(zhèn)痛[J]. 鄂州大學學報,2006,13(3):62-64
[2] 陳麗,韓偉,孫荃. 羅哌卡因應用于分娩鎮(zhèn)痛對產程進展及分娩方式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2007,22(31):4477-4479
[3] 邵華江,陸杏仁,成衛(wèi)軍等. 笑氣吸入性分娩鎮(zhèn)痛的臨床研究,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16(2):83
[4] 關菊蓮,李彩霞,王莉. 笑氣吸入性分娩鎮(zhèn)痛的臨床研究[J]. 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6,9(3):161-163
Abstract: the highway transportation is the artery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is also one of the lifeline earthquake relief. When an earthquake occurs, the bridge is easy to fail, often repair time is long, bring bigger impact to the earthquake relief and reconstruction work. To ensure the bridge can still pass under the effect of earthquake and the earthquak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s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on bridge seismic design method and seismic measur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easily neglected in the design.
Keywords: earthquake seismic design and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TU99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近幾年不斷發(fā)生各種等級的地震。在地震發(fā)生時,不僅會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及各種設施遭到破壞或倒塌,大量人員傷亡,而且還會嚴重造成交通中斷。若作為抗震救災生命線工程之一的公路交通(尤其是鐵路橋梁、城市高架、公路橋梁等公路工程的咽喉要道)受到較大損壞,將會給后續(xù)救助工作造成極大的困難。此外,目前我國公路行業(yè)現(xiàn)采用的抗震設防標準是《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 B02-01-2008),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 B02-01-2008)較《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JTJ 004-89)在設計思想、安全設防標準、設計方法、設計程序和構造細節(jié)等諸多方面均有很大的變化和深入。
一、橋梁抗震設計與震后檢測加固的必要性
對橋梁結構進行震后檢測及加固技術的研究, 其必要性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地震中的部分橋梁遭受嚴重破壞,需要進行修復或加固;其次是隨著新規(guī)范的頒布執(zhí)行!設計方法的發(fā)展和更新,許多按以前方法設計的或根本就沒有進行抗震設計的橋梁的抗震性能需要重新進行評估。相當數(shù)量的橋梁,尤其是早期修建的橋梁,由于資金短缺,設計!施工標準低,加上技術管理薄弱,施工質量不能保證這些橋梁的使用壽命,有些很快就變成危橋;由于橋梁管護不善!大自然風霜雨雪的侵蝕以及環(huán)境污染的日益加重,造成橋梁自身老化破損,衰老加快,壽命縮短。對這些橋梁,通過評估及有效的加固,力求能夠提高單個構件以及整個橋梁體系的抗震性能, 以滿足現(xiàn)存規(guī)范及交通提出的抗震設防要求。
二、抗震震害抗震加固實施時, 必須了解橋梁的構造特性與地震震害之間的關系。根據(jù)公路橋至今的震害實例分析結果,針對發(fā)生震害的主要原因提出相應的措施,從而保證結構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
1、上部結構震害:上部結構本身遭受震害而被毀壞的情形較為少見,往往是由于橋梁結構其他部位的毀壞而導致上部結構的損壞如地震時相鄰梁體相互碰撞而引起的破損, 因支座的螺栓起拔或剪斷引起撞擊而使變形過大等損傷。
2、支座震害:地震中,橋梁支座的震害極為普遍。其原因主要是支座設計沒有充分考慮抗震的要求,構造上連接與支擋等構造措施不足, 某些支座形式和材料的缺陷等因素。破壞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支座錨固螺栓拔出、剪斷、活動支座脫落以及支座本身構造上的破壞等。
3、落梁震害:橋梁落梁有的是墩倒梁落,也有的是梁落而毀墩。其主要原因有:橋臺傾斜或倒塌、河岸滑坡、地基下沉、橋墩破壞、支座破壞、梁體碰撞、相鄰墩發(fā)生過大相對位移等。
4、下部結構和地基震害: 下部結構和基礎的嚴重破壞是導致橋梁震后難以修復的主要原因。橋梁墩臺因砂土液化、地基下沉、岸坡滑移或開裂引起破壞很難加強它們的抗震能力。
三、橋梁設計與抗震措施
1、防止落梁的措施
《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指出上部結構主梁的支承長度a≥70+0.5L(L 為梁的計算跨徑,L 單位為m,a 單位為cm),該取值沿用自日本抗震設計規(guī)范,多數(shù)設計者認為規(guī)范取值較為保守,比上一代規(guī)范《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JTJ004-89))有較大提高(a≥50+L)這里需指出該種認識屬于誤區(qū),當“長橋高墩”時應在規(guī)范基礎上給予更多的安全富余。
根據(jù)震后的調查表明橫橋向抗震擋塊的破壞非常普遍,說明當前擋塊設計存在薄弱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構造尺寸偏小,主筋配筋偏少,擋塊內側缺少減震橡膠塊,特別是在斜彎橋設計中應比直線橋具備更多的考慮。擋塊內側不僅應設置橡膠塊,還應考慮留有不小于5cm 的縫隙,多數(shù)橋梁設計將橋墩擋塊設置為與蓋梁邊緣齊平的方法是欠考慮的,往往造成施工誤差調整困難以及上述 5cm 縫隙難以保證,故建議橋墩蓋梁端部懸出擋塊外1Ocm為宜。
2、支座型式和布置方式
支座選型長期以來被忽視,常規(guī)梁橋多采用普通橡膠支座,汶川地震后的調查表明普通橡膠支座破壞后加劇了橋梁損傷,建議根據(jù)橋梁設防要求,選用適用的支座類型?;镜卣饎臃寮铀俣确逯?.1g地區(qū)和以上地區(qū)應選擇減震型橡膠支座。支座的布置是否合理至關重要,汶川百花大橋第5 聯(lián) (5×20m)采用一個固定支座,其余墩為活動支座,導致全聯(lián)上部結構水平地震力幾乎完全由固定支座下的橋墩承擔,該橋墩迅速破壞后,造成全聯(lián)坍塌。對于連續(xù)梁橋在設置固定支座后,應充分考慮固定支座設置對抗震的不利影響,慎用墩梁固結方案,應注重考慮各墩水平受力的平均分擔。
3、柱式橋墩的合理設計
柱式墩是橋梁設計中最為常見的結構形式,抗震設計中應首先盡量避免選用抗震性能差的圓形獨柱結構,同時優(yōu)先選擇矩形截面形式。其次應重視橋墩中間的橫梁設置,橫梁剛度不宜過大,避免導致“強梁弱柱效應”的出現(xiàn),造成結構的第一塑性鉸出現(xiàn)在墩柱之上,而不是橫梁上,致使結構失效。
結構剛度的均衡是總的設計原則,一般指縱橋向相鄰高度不宜相差過大,同時注意當?shù)孛鏅M坡較陡時,橫橋向也會出現(xiàn)墩柱高度差異,條件容許時可以考慮進行開挖,以保證橫橋向墩柱剛度的均衡。
四、橋梁的抗震加固技術
對于處于地震多發(fā)區(qū)的已經(jīng)修建的橋梁,應根據(jù)更為先進的設計思想對其進行抗震性能評價,并結合評價結果考慮是否應給予相應的抗震加固措施。
1、維護結構連接件
當支承連接件不能承受橋梁上、下部結構產生的相對位移時可能會失去相應的作用,并導致梁體墜毀。而這種情況往往都是由施工單位和養(yǎng)護單位在橋梁支承連接件的性能質量的重視度不夠所引起的。因此,我們應定期對橋梁支座、伸縮縫等連接構件進行維護。在國內目前采用較多的維護方法有采用擋塊、連梁裝置等安裝于伸縮縫等上部接縫處;安裝限位裝置于簡支的相鄰梁間;為耗散作用于結構的地震能量增加耗能裝置及減隔震支座;增加支承面的寬度等措施。此外,在橋梁使用期間定期檢查并維護支座時應隨時清除伸縮縫內的雜物。
2、加固上部結構
加固上部結構主要有粘貼鋼板加固法、增大截面加固法和結構體系轉換法。粘貼鋼板加固法主要在梁板橋的主梁底部出現(xiàn)嚴重橫向裂縫時使用。在粘貼鋼板、鋼筋或纖維時應特別注意粘貼位置,即粘貼位置應盡量遠離中性軸加固區(qū)。同時還應注意黏結劑的性能以保證錨固的可靠性;增加截面加固法主要是增設鋼筋在橋梁下部以提高主梁的抗彎能力。同時,如果增設的鋼筋較多可考慮將主梁下部的截面面積增大以避免超筋構件的出現(xiàn)。另外,應設置錨固筋、傳力銷、剪力鍵等可靠的連接物在新老結構材料之間以避免增加的重量破壞原截面;結構體系轉換法主要指將可承受負彎矩的鋼筋設置在簡支梁的梁端,使相鄰兩主梁連起來就可形成多跨連續(xù)梁,進而達到提高橋梁承載力的目的。
3、加固下部結構
下部結構的加固主要有柱罩、填充墻、連梁、加固支座、加固帽梁、橋臺和加固基礎等措施。填充墻具有提高柱的橫向能力和限制柱的橫向位移等特點,可用于多柱橋梁;連梁可提高混凝土排架的橫向能力。連梁可置于排架底部標高處替代墩帽,也可置于地面標高和排架底部標高之間的某個位置以調整特定排架的橫向剛度;一直以來支座都是地震中受損最容易的部位,而為加固支座現(xiàn)在一般都采用隔震支座加固橋梁的方式,此外還有用鉛芯橡膠支座或者纜索與彈性支座配套使用代替彈性支座的方法;帽梁加固方法最常見的是給現(xiàn)有帽梁增設墊板;橋臺加固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支座延長裝置,二是用木材、混凝土或鋼筋填塞夾縫,后者采用較多;通常基礎加固的方法是增設覆蓋層、均勻增加基礎、增加接觸面積或將基礎錨固于土中等。
4 結論
橋梁的抗震減災涉及橋梁工程、地震、防災減災等多方面的研究,盡管我國橋梁抗震與加固的水平已有較大的提高,但仍遠遠落后于國外。我國的橋梁抗震缺乏持之以恒的基礎性研究,對于公路橋梁抗震能力的評估和加固至今仍沒有相應的標準。哪些橋梁可能會在地震中損壞甚至倒塌仍然沒有清晰的概念。我國要充分吸收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針對我國橋梁的實際情況,開展必要的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工作。結合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分級設防標準,盡快提高我國橋梁抗震加固的技術水平, 確保公路工程各結構具有足夠的抗震安全度。
中圖分類號:TQ33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建筑物通常在其主體結構的單斜支撐、交叉支撐或人字型支撐上安裝耗能減震元件或耗能器形成耗能減震結構體系。耗能減震結構采用“二階段”的抗震設計方法:第一階段,在小震作用下,耗能減震裝置及主體結構基本處于彈性狀態(tài),且耗能裝置給主體結構提供足夠的附加剛度使耗能減震體系滿足正常使用要求,即滿足第一水準要求;第二階段,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輸入結構體系的能量可通過耗能裝置的往復作用或產生滯形來消耗,迅速衰減結構的動力反應,避免主體結構過早進入明顯的非彈性狀態(tài)從而達到保護主體結構的目的,即滿足第三水準的要求。
1.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思路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設計方法有美國在FEMA中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設計方法和日本2000版的抗震規(guī)范以及Cavil與Priestley等人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設計方法。但研究人員從近些年來發(fā)生的地震中調查和研究發(fā)現(xiàn),結構的地震損傷(或破壞)不僅與建筑物的層間位移密切相關,而且與地震過程中累積的滯回耗能有很大關系,因此,以位移和能量同時作為結構抗震性能的指標,可較全面綜合地評估結構抗震性能。但由于高振型與靜力加載模式的影響,以及延性與當量阻尼的關系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使得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到目前為止僅局限在概念階段,沒有得以發(fā)展。
2.能量分析法
耗能減震的原理可以從能量角度描述,在地震過程中結構體系內部能量的消耗、轉換和存儲必須與輸入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能量相平衡,結構在地震中任意時刻的能量方程如式(2.1)及式(2.2):
對于傳統(tǒng)抗震結構:
(2.1)
對于耗能減震結構:
(2.2)
式中——地震過程中輸入傳統(tǒng)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總能量;
——傳統(tǒng)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彈性應變能;
——傳統(tǒng)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動能;
——傳統(tǒng)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粘滯阻尼耗能;
——傳統(tǒng)結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滯回耗能;
——耗能裝置(或元件)的耗能。
在(2.1)與(2.2)兩方程中和并不消耗能量,只是能量的轉換,和可忽略不計,因為其僅占總能量很少部分(約為5%)。在傳統(tǒng)抗震結構中,主要通過消耗輸入到結構中的地震能量,因此,結構構件消耗的能量越多,其本身遭到損傷或破壞就越嚴重;而對于耗能減震結構,耗能減震器(元件)充分發(fā)揮耗能作用,在主體結構進入非彈性狀態(tài)前率先進入耗能狀態(tài),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而結構本身耗散的能量很少,即可近似認為地震能量全部由耗能減震裝置耗散或吸收,則方程(2.2)可簡化為[1]:
(2.3)
這樣,忽略了其它因素的影響,既簡化了計算,也使結構的安全儲備得以提高。
3.基于等價線性化的振型分解法
工程抗震設計時,我們僅關心各質點反應的最大值,可結合運用單自由度體系的反應譜理論,按式(2.4)求得對應于第振型各質點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及所產生的作用效應(位移、軸力、剪力、彎矩等),再將對應于各振型的作用效應進行組合,從而求得多自由度體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產生的效應。
質點對應的第振型水平地震作用:
(2.4)
式中,為質點的質量,為第振型參與系數(shù),為質點第振型的位移反應,為地面運動加速度時程記錄,為第振型單自由度體系的加速度反應。
由式(2.4)可得
(2.5)
令(2.6)
為對應于第振型自振周期為的單自由度體系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可根據(jù)單自由度體系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確定。
從而,對應于第振型質點的最大地震作用為:
(2.7)
利用規(guī)范給出的曲線,按式(2.7)可方便地求出對應于某一振型各質點的最大地震作用,再按照一般的結構力學方法可求得結構對應于各振型的地震作用效應(位移、軸力、剪力、彎矩等)。
根據(jù)隨機振動理論,如假定地震時地面運動為平穩(wěn)隨機過程,則對于各平動振型產生的地震作用效應可近似地采用“平均和開方”法(SRSS法)確定,即
(2.8)
式中,S為結構某處總的地震作用效應,而Sj為對應于第j振型該處結構的地震作用效應。
在多遇地震情況下,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方法進行分析是結構抗震計算的主要方法,它將地震作用等效為水平力作用到結構上,然后按照靜力學方法進行計算分析,屬于靜力分析方法。這種計算方法與實際地震反應有一定的差距,不一定能確保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只有在等效阻尼比不是特別大時才能保證所計算的地震反應具有良好精確度。
4.時程分析法
4.1時程分析法的概述
時程分析法是一種動力分析方法,它將整個結構體系看作一個彈性振動體,將地震時地面運動產生的加速度、速度、位移作用在結構上,然后運用動力學的方法研究結構的振動狀態(tài)。明顯地,時程分析法比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更能真實反映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地震響應。
地震作用下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運動方程為[2]:
(2.9)
其中,、和分別為耗能減震體系主體結構的質量矩陣、阻尼矩陣與剛度矩陣;、和為結構體系的加速度矢量、速度矢量與位移矢量;為耗能減震裝置提供的水平恢復力;為單位列向量。由于該式為非線性方程,為簡化地震反應的計算分析,將其進行等效線性化后再按振型分解法進行求解,簡化后的運動方程為:
(2.10)
其中,、和分別為耗能減震體系的總質量矩陣、總阻尼矩陣與總剛度矩陣??煞纸獬?,為主體結構的質量矩陣,為耗能裝置的等效質量矩陣;可分解成,為主體結構的阻尼矩陣,為耗能裝置的等效阻尼矩陣;可分解為,為主體結構的剛度矩陣,為耗能裝置的等效水平剛度矩陣。
從上述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運動方程式(2.10)可以看出,除了選擇合理的數(shù)值解法以外,還需具備合理模型及各種參數(shù)[3]:(1) 整體結構的力學模型;(2) 確定結構的彈塑性恢復力模型及結構的總剛度矩陣;(3) 確定結構的總阻尼矩陣;(4) 合理選擇地震波。從運動方程出發(fā),我們逐個分析運動方程中所需要的模型及參數(shù)。
4.2結構的特性及恢復力模型
恢復力特性曲線是結構變形與恢復力的力學關系曲線,由于該曲線具有滯回特性,故又可以稱為滯回曲線。該曲線體現(xiàn)了結構(或構件)的強度、剛度、延性、耗能能力等性能特征,滯回環(huán)的面積可評估結構(或構件)吸收能量的能力。在對結構進行彈塑性時程分析時,結構屈服后需要重新組成剛度矩陣,因而需要建立變形-結構力的彈塑性關系。在彈塑性階段,力與變形的關系相對復雜,其滯回曲線包括兩大要素,即滯回曲線和骨架曲線。為便于實際工程應用,國內外專家學者已提出多種計算模型,其中較為常用的有雙線型模型和退化三線型模型,分別如圖2.1和圖2.2所示。雙線型模型主要適用于鋼結構,退化三線型模型主要適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
圖2.1 雙線型模型骨架曲線 圖2.2退化三線型模型骨架曲線
4.3結構時程分析計算模型及剛度矩陣
目前,結構體系力學模型的種類比較多,采用時程分析法分析地震反應時,應根據(jù)計算目標、結構的特征等選擇合適的計算模型。結構主要的計算模型有三類[4]:層間模型、桿系模型、桿系-層間混合模型。
4.4質量矩陣
實際工程應用分析時常采用集中質量法,將連續(xù)問題離散化,形成多自由度體系,組成集中質量矩陣。當采用層間模型時,質量集中于各樓層所處位置;當采用桿系模型時,質量集中于各節(jié)點處。
4.5阻尼矩陣
阻尼隨結構的材料、構造、形式、幾何尺寸、荷載等多種因素變化,導致阻尼值非常離散。目前采用的阻尼理論有兩種,分別為粘滯阻尼理論與復阻尼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為了便于對多自由度振動方程進行振型分解,對于類型單一的材料或均質材料,進一步采用瑞利阻尼假定,即可將多自由度體系方程中的粘性阻尼矩陣[C]寫成質量陣[M]和剛度陣[K]的線性組合形式,即阻尼矩陣為[5]:
(2.11)
其中,α、β為與體系有關的比例常數(shù)。
4.6地震波的選用及調整
4.6.1地震波的選用
采用時程分析法分析結構的地震反應,必須輸入地震波的加速度時程曲線。不同地震機制對結構的地震反應有很大影響,因而,地震波的合理正確選擇對結構地震響應分析十分重要,時程分析所選用的地震波可以通過擬建場地的實際強震記錄、典型的強震記錄、人工地震波這三種方式得到。并應根據(jù)場地特性等條件,選擇合適的地震波。
4.6.2地震波的調整
選用地震波應全面考慮地震動三要素,即強度(幅值)、頻譜特性與持續(xù)時間,并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 吳桂霞.軟鋼阻尼器在鋼框架結構中減震性能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8.
[2] 胡幸賢.地震工程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1.引言
空投滑翔體與飛機分離一段時間后滑翔翼展開。此時滑翔體具有較高的水平運動速度和一定的豎直運動速度,翼板在展開機構和在空氣動力的共同作用下迅速展開,運動到極限位置與限位固定鎖緊裝置發(fā)生碰撞并鎖緊。該過程是一個及其復雜的過程,在設計過程中,明確翼板的展開方式,掌握翼板的動力學參數(shù),對翼板的結構設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文對包腹翼展開過程進行了動力學分析,建立了動力學模型;通過對翼板流體動力學仿真計算,得到了翼板的流體動力方程。在此基礎上,應用ADAMS建立了翼板展開過程的動力學仿真模型,通過仿真計算,得到了翼板在展開過程中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參數(shù)。
2.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
2.1 坐標系
在分析過程中,由于開翼時間比較短,忽略系統(tǒng)縱向速度變化,并且假設滑翔體不動,受到系統(tǒng)運動反方向的氣流,這樣該系統(tǒng)就簡化成一個二自由度系統(tǒng),建立如圖1所示的直角坐標系xoy。為了更方便進行動力學分析,采用廣義坐標系θ1、θ2來描述該系統(tǒng),其中θ1是翼片1的弦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2為翼片2的弦與豎直方向的夾角。A、B分別為翼片1和翼片2的質心。
3.動力學仿真
在ADAMS中建立模型,如圖3所示。
仿真結果可以看出,展開過程中翼片2首先開始動作,繞兩翼片的連接軸旋轉展開,只到兩翼片限位機構發(fā)生碰撞并鎖定,在此過程中翼片1保持不動,當兩翼片之間鎖定之后,一起繞翼片1與滑翔體之間的軸旋轉展開到位。整個過程用時0.18s,兩翼片所受最大流體力分別為730N和623N,翼片展開最大角速度為1336°/s。
4.結束語
本文對翼片展開全過程的系統(tǒng)動力學特性進行了研究,得到了翼板的流體動力特性、運動學和動力學特性,為翼片結構的強度校核提供了輸入,對翼片的設計和修改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也為同類機構的設計提供了快捷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李莉,任茶仙,張鐸.折疊翼機構展開動力學仿真及優(yōu)化[J].強度與環(huán)境,2007,34(1):17-21.
一、計算機網(wǎng)絡概念的解讀
對于計算機網(wǎng)絡故障的研究來說,必須以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為前提條件。首先是計算機網(wǎng)絡,什么是計算機網(wǎng)絡呢,目前對于計算機網(wǎng)絡的定義還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一般可以粗略的理解為相互連接的,實現(xiàn)資源和材料共享共用的、自治的計算機集合。其實指的就是由計算機集合加通信設施組成的系統(tǒng),按其計算機分布范圍可以分為局域網(wǎng)和廣域網(wǎng)。對于計算機局域網(wǎng)來說,覆蓋的范圍相對較小,而廣域網(wǎng)就覆蓋的范圍來說就顯得寬泛。通過因特網(wǎng)的應用研究來說,事實已經(jīng)充分說明如果是采用統(tǒng)一協(xié)議實現(xiàn)不同網(wǎng)絡的互連,那就會產生組大的能量,互聯(lián)網(wǎng)也會發(fā)展迅速,使其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各種形式的網(wǎng)絡之間的連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
二、計算機網(wǎng)絡常見的故障分析
21世紀最為知識大爆炸和信息化發(fā)展最快的時代,全球的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計算機網(wǎng)絡作為優(yōu)化工作的重要媒介已經(jīng)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和關注。計算機網(wǎng)絡帶給我們帶來便利和收益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網(wǎng)絡故障,這極大的影響了網(wǎng)絡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對于計算機出現(xiàn)的網(wǎng)絡故障,按照分類,一般分為物理故障與邏輯故障,也就是通常說的硬件故障與軟件故障。前者主要是網(wǎng)卡、網(wǎng)線、Hub、交換機、路由器發(fā)生了問題而產生的故障,后者一般是說由于網(wǎng)絡協(xié)議出現(xiàn)的問題問題或因為網(wǎng)絡設備的配置原因而導致的網(wǎng)絡異常或故障。對于計算機網(wǎng)絡故障來說,一般表現(xiàn)的癥狀為:連通性故障,如電腦無法登錄到服務器;電腦無法在網(wǎng)絡內實現(xiàn)訪問其他電腦上的資源等。
三、解決計算機網(wǎng)絡故障的診斷方法探究
對其計算機出現(xiàn)的網(wǎng)絡故障來說,有事確實難于避免,這時候面對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必須冷靜對待,按照科學的步驟和診斷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網(wǎng)絡故障問題。
(一)網(wǎng)絡故障分層診斷技術方面
1、物理層及其診斷
對于計算機出現(xiàn)的物理層網(wǎng)絡障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計算機各硬件設備的連接方式是否恰當;連接電纜是否正確;MODEM、CSU/DSU等設備的配置及操作是否正確。確定路由器端口物理連接是否完好的最佳方法是使用show interface命令,檢查每個端口的狀態(tài),解釋屏幕輸出信息,查看端口狀態(tài)、協(xié)議建立狀態(tài)和EIA狀態(tài)等。
2、數(shù)據(jù)鏈路層及其診斷
數(shù)據(jù)鏈路層對于計算機網(wǎng)絡來說意義重大,有了數(shù)據(jù)鏈路層就可以無序考慮物理層的特點而行使數(shù)據(jù)傳輸?shù)墓ぷ?。對于計算機網(wǎng)絡出現(xiàn)的故障問題,有時候需要我們注意查找和排除數(shù)據(jù)鏈路層出現(xiàn)的問題,在這個問題處理的過程中,主要是分析和了解需路由器的配置,檢查連接端口的共享同一數(shù)據(jù)鏈路層的封裝情況。要求每對接口要和與其通信的其他設備有相同的封裝。通過查看路由器的配置檢查其封裝,或者使用show命令查看相應接口的封裝情況。
(二)硬件診斷方面
1、串口故障分析與解決
計算機出現(xiàn)的網(wǎng)絡故障問題,在硬件的診斷時候,串口就是考慮的因素之一。
計算機的串口一般是指COM口,有的是9針,也有的是25針的接口,通常用于連接鼠標(串口)及通訊設備等。對于計算機串口故障的排查和查找問題,一般從show interface serial命令開始,分析它的屏幕輸出報告內容,然后分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并分析解決的對策。串口報告的開始提供了該接口狀態(tài)和線路協(xié)議狀態(tài)。在接口和線路協(xié)議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雖然串口鏈路的基本數(shù)據(jù)傳輸資料建立起來了,但還有可能出現(xiàn)信息包的丟失和發(fā)送錯誤等異常問題。按照一般正常的情況分析,信息包不會丟失或者出現(xiàn)錯誤,但是潛在的問題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信息包丟失有規(guī)律性增加,表明通過該接口傳輸?shù)耐ㄐ帕砍^接口所能處理的通信量。解決的辦法是增加線路容量。查找其他原因發(fā)生的信息包丟失,查看show interface serial命令的輸出報告中的輸入輸出保持隊列的狀態(tài)。當發(fā)現(xiàn)保持隊列中信息包數(shù)量達到了信息的最大允許值,可以增加保持隊列設置的大小。
2、以太接口及問題處理
Ethernet是Xerox公司創(chuàng)建的局域網(wǎng)規(guī)范,使用CSMA/CD。其出現(xiàn)的主要故障是過量的使用帶寬,過多的碰
撞沖突,不兼容的類型使用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可以利用show interface ethernet命令,對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后有的放矢采用針對性的措施給與解決。
參考文獻
1 皮帶運輸機常見故障分析
1.1 皮帶縱向撕裂
當皮帶某一處受到的力非常不均勻時,就會使皮帶沿著運動方向被撕裂開來,這一現(xiàn)象稱為皮帶縱向撕裂。縱向撕裂的主要原因是皮帶由于過度磨損而受力不均所造成,或是物料中有尖銳雜質插入而使皮帶遭到嚴重破壞而發(fā)生縱向撕裂。這種故障一旦發(fā)生,會對皮帶造成破壞性的損害。檢測皮帶縱向撕裂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方法有接觸式檢測方法,如在托輥上方安裝棒形檢測器、壓力檢測器;非接觸檢測方法,如超聲波檢測法、電磁檢測法。這些檢測方法在成本、檢測效果、實時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 皮帶斷帶
皮帶運輸機發(fā)展斷帶故障,一般是由于受到橫向力較大,致使皮帶受力失衡而形成的。通常來講,皮帶運輸機斷帶部分一般出現(xiàn)在滾筒部分或者是皮帶運輸機接頭部位,這表明在這兩個部位,容易出現(xiàn)受力不均衡或者荷載過大的現(xiàn)象。而皮帶斷帶故障也會造成一些影響,例如在一些繁忙的工作線上,一旦發(fā)生皮帶斷帶,就會出現(xiàn)運輸線堵塞或者機架部位受力過大而損壞的問題。甚至有的因為斷帶故障造成長時間停工,給企業(yè)帶來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后果比較嚴重。
1.3 皮帶打滑
與皮帶斷帶相反,皮帶打滑故障是滾筒與皮帶之間受力不足,沒有足夠摩擦力支撐的問題引起,這時候雖然滾筒依舊在轉動,但是無法推動皮帶繼續(xù)運轉,從而出現(xiàn)打滑現(xiàn)象。打滑故障雖然不及上述兩種故障給皮帶帶來的損害大,但是長時間的打滑容易使皮帶表面產生大量熱量,如果是在煤炭等企業(yè)中,有可能引起煤塵或者瓦斯爆炸,因此也需要相關人員加以重視。
1.4 皮帶跑偏
皮帶機工作時皮帶運轉位置偏離應有的理論位置的現(xiàn)象稱為皮帶跑偏,通常表現(xiàn)為皮帶邊緣與滾筒或托輥邊緣的值小于或大于應有的理論值。皮帶跑偏將會造成機架和皮帶間產生很大的摩擦力,使得皮帶嚴重磨損,進而軟化或撕裂,大大降低皮帶的工作壽命。對于皮帶跑偏故障的檢測,通常采用在皮帶兩側安裝跑偏開關的方法,一旦皮帶在運行中偏離了原有位置,便會觸動到兩側的跑偏開關,從而引發(fā)跑偏報警。
2 皮帶機故障診斷方法的研究設計
2.1 接觸式診斷檢測方法
2.1.1 棒形z測器。棒形檢測器是一根彎曲成托輥狀的槽形棒,安裝在皮帶與緩沖托輥之間的一種檢測裝置,其結構如圖1所示。當皮帶機物料當中混有雜物時,這些雜物很有可能將皮帶刺穿,這時槽形棒就會被觸動,從而使限位開關有所響應,進而發(fā)出報警并使皮帶急停。這種檢測器在使用時,可以將若干個槽形棒連接在一起,以增加檢測范圍和可靠性。該裝置結構簡單,易于安裝維護,但可靠性較差,且無法對皮帶機損壞程度進行檢測。
2.1.2 弦線式檢測器。弦線式檢測器與棒形檢測器的原理類似,不同之處是將金屬棒換成金屬絲或者尼龍線,其檢測靈敏度比棒形檢測器略高,但存在與棒形檢測器同樣的缺點。
2.1.3 壓力檢測器。壓力檢測器是采用測力托輥代替?zhèn)鹘y(tǒng)托輥,將測力托輥安裝在輸送帶支架上,當輸送帶發(fā)生斷裂、撕裂或者跑偏故障時,托輥會受到一個額外的力,并且這個力會保持一段時間,通過監(jiān)測托輥所受力的大小和變化情況來間接判斷輸送帶是否發(fā)生故障。這種方法原理簡單,安裝方便,但是可靠性較差,安裝在托輥上的傳感器長時間受力,極易產生磨損,使用壽命較短。
2.1.4 漏料檢測器。漏料檢測器是一種由托盤平衡錘和支點等組成的簡單檢測裝置。當皮帶發(fā)生撕裂時,皮帶上的物料就會透過裂縫泄漏到皮帶下方的托盤里,當托盤上裝載物料的質量大于平衡錘時,整個裝置就會以支點為中心轉動從而觸動限位開關,使得皮帶報警并停機。這種檢測器檢測原理和機械結構簡單,檢測方便,但是檢測器壽命較短,且檢測實時性較差,智能化程度較低。
2.2 非接觸式檢測方法
非接觸式檢測方法與接觸式檢測方法相比,具有無損檢測的優(yōu)勢,檢測效果有所提升,非接觸式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2.2.1 X光射線檢測法。德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X光射線檢測法,并將這種方法成功的運用在皮帶運輸機損傷類故障的檢測中,該方法可以檢測皮帶內的鋼絲繩變形、接頭斷裂,并可對缺陷定位。當皮帶運輸機以較低速運行時,其損傷的程度和損傷的位置均可以被自動記錄下來,但是皮帶運輸?shù)乃俣葧艿街萍s。具體原理圖可見下圖2:
2.2.2 超聲波檢測法。超聲波檢測法是在皮帶運輸機與托輥之間安裝波導管,波導管產生超聲波并能夠產生超聲波震蕩,通過超聲波檢測器接受產生的超聲波。當皮帶運輸機正常運轉時,產生波和接受波都為正常狀態(tài),檢測器發(fā)出正常信號。當皮帶運輸機發(fā)生故障時,波導管就會收到損壞而彎曲,使得接受波和發(fā)送波都出現(xiàn)異常,超聲波檢測器可以檢測到異常信號,判斷皮帶發(fā)生故障。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破壞性,要使得波導管損壞才能夠判斷皮帶的撕裂,且需要破壞程度較大使得物料穿透皮帶,擠彎波導管后才能起作用。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皮帶運輸機在我國運用時間較長,并且由于皮帶運輸機一般情況下運輸距離較長,靠人工來完成巡檢存在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實時性差等問題。為此,分析皮帶運輸機故障特點,并且設計開發(fā)一套皮帶運輸機故障診斷檢測系統(tǒng)對于實現(xiàn)皮帶機的安全運行和企業(yè)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先外部后內部
數(shù)控機床是機械、液壓、電氣一體化的機床,所以故障的發(fā)生必然要從這三者之間綜合反映出來。所以要求維修人員掌握先外部后內部的原則,即當數(shù)控機床發(fā)生故障后,維修人員應采用望、聞、聽、問等方法,由外向里逐一進行檢查。
例1:一數(shù)控車床剛投入使用的時候,在系統(tǒng)斷電后重新啟動時,必須要返回到參考點。即當用手動方式將各軸移到非干涉區(qū)外后,再使各軸返回參考點。否則,可能發(fā)生撞車事故。所以,每天加工完后,最好把機床的軸移到安全位置。此時再操作或斷電后就不會出現(xiàn)問題。
外部硬件操作引起的故障是數(shù)控修理中的常見故障。一般都是由于檢測開關、液壓系統(tǒng)、氣動系統(tǒng)、電氣執(zhí)行元件、機械裝置出現(xiàn)問題引起的。這類故障有些可以通過報警信息查找故障原因。對一般的數(shù)控系統(tǒng)來講都有故障診斷功能或信息報警。維修人員可利用這些信息手段縮小診斷范圍。而有些故障雖有報警信息顯示,但并不能反映故障的真實原因。這時需根據(jù)報警信息和故障現(xiàn)象來分析解決。
例如:臺立式加工中心采用FANUC-OM控制系統(tǒng)。機床在自動方式下執(zhí)行到X軸快速移動時就出現(xiàn)414#和410#報警。此報警是速度控制OFF和X軸伺服驅動異常。由于此故障出現(xiàn)后能通過重新啟動消除,但每執(zhí)行到X軸快速移動時就報警。經(jīng)查該伺服電機電源線插頭因電弧爬行而引起相間短路,經(jīng)修整后此故障排除。
2. 先機械后電氣
由于數(shù)控機床是一種自動化程度高,技術復雜的先進機械加工設備。機械故障較易發(fā)現(xiàn),而系統(tǒng)故障診斷難度要大一些。
3. 先靜后動
維修人員要做到先靜后動,不可盲目動手,應先詢問操作人員故障發(fā)生的過程及狀態(tài),查看說明書、資料后方可動手查找故障原因,繼而排除故障,
4. 先公用后專用
公用性問題會影響到全局,而專用性問題只影響局部。
5. 先簡單后復雜當出現(xiàn)多種故障相互交織掩蓋、一時無從下手時,應先解決容易的問題,后解決較大的問題。常常在解決簡單的故障的過程中,難度大的問題也可能變的容易,理清思路,將難度較大的變得容易一些。
6. 先一般后特殊
在排除某一故障時,要先考慮最常見的可能原因,然后再分析很少發(fā)生的特殊原因。
二、 數(shù)控系統(tǒng)自診斷技術及故障排除方法
所謂系統(tǒng)診斷技術,就是利用數(shù)控裝置中的計算機及相關運行診斷軟件進行各種測試。
1. 自診斷技術
1) 開機自診斷:數(shù)控系統(tǒng)通電后,設備內部診斷軟件會自動對系統(tǒng)中各種元件如CPU、RAM及各應用軟件進行逐一檢測并將檢測結果顯示出來,如檢測發(fā)現(xiàn)問題,系統(tǒng)會顯示報警信息或發(fā)出報警信號。開機自診斷通常會在開機一分鐘之內完成。
有時開機診斷會將故障原因定位到電路板或模塊上,但也經(jīng)常僅將故障原因定位在某一范圍內,這時維修人員需查找相關維修手冊根據(jù)提示找到真正故障原因并加以排除。
2) 運行自診斷:運行自診斷也稱在線自診斷,是指數(shù)控系統(tǒng)正常工作時,運行內部診斷程序,對系統(tǒng)本身、PLC、位置伺服單元以及與數(shù)控裝置相連的其它外部裝置進行自動測試、檢查,并顯示有關信息,這種診斷一般會在系統(tǒng)工作時反復進行。
3) 脫機診斷:當系統(tǒng)出現(xiàn)故障時,首先停機,然后使用隨機的專用診斷紙帶對系統(tǒng)進行脫機診斷。診斷時先要將紙帶上的程序讀入RAM系統(tǒng)中,計算機運行程序進行診斷,從而判定故障部位,這種診斷在早期的數(shù)控系統(tǒng)中應用較多。
2. 人工診斷技術
數(shù)控系統(tǒng)的故障種類很多,而自診斷往往不能對系統(tǒng)的所有部件進行測試,也不能將故障原因定位到具體確定的元器件上,這時要迅速查明原因就需要采用人工診斷方法。人工診斷方法有很多種,最常用的有:功能程序測試法、參數(shù)檢查法、備件置換法、直觀法、原理分析法等,現(xiàn)簡介如下: 1) 功能程序測試法:這種方法將數(shù)控系統(tǒng)中的G、M、S、T、功能的全部指令編成一個測試程序,穿成紙帶或存儲到軟盤上在進行診斷時運行這個程序,可快速判定哪個功能出現(xiàn)問題,這種方法一般在機床出現(xiàn)隨機性故障時使用,也可用于設備閑置時間較長重新投入使用時測試用。
2) 參數(shù)檢查法:一般系統(tǒng)的參數(shù)是存放在RAM中的,一旦出現(xiàn)干擾或其它原因會造成參數(shù)丟失或混亂,從而使系統(tǒng)不能正常工作,這時應根據(jù)故障特征,檢查和核對有關參數(shù),在排除某些故障時,有時還需對某些參數(shù)進行調整。
3) 備件置換法:是將系統(tǒng)中型號完全相同的電路板、模塊、集成電路或其它零部件進行互相交換比較,或利用備用的元器件替換有疑點的部件,從而快速有效地確定故障部位。
4) 直觀法:直觀法是利用維修中常用的“先外后內”的原則,利用觀察零部件的工作狀態(tài)、聽聲音、摸發(fā)熱等方法,進行逐個檢查,如利用視覺可觀察內部器件或外部連接的形狀上的變化;利用聽覺可查尋器件發(fā)出的異常聲音;利用嗅覺或觸覺可查尋過載、高溫等現(xiàn)象;等等。
5) 原理分析法:當采用其它檢查方法難以奏效時,可以從電路基本原理出發(fā),一步一步用萬用表、邏輯表、示波器等工具對測點進行檢查對照,最終查明故障原因。
3. 高級診斷技術1) 在高級診斷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2) 自修復診斷:自修復診斷一般是指在系統(tǒng)內設置不參與運行的備用模塊。自修復程序在控制系統(tǒng)每次開機運行,當發(fā)現(xiàn)某模塊有問題時,系統(tǒng)會把故障信息顯示在屏幕上,同時自動查尋備用模塊,故障模塊的工作即被備用模塊取代,維修人員可根據(jù)提示更換下一故障模塊。自修復診斷方法需要較多的備用模塊,這會使系統(tǒng)體積增大,價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