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7:06: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血壓的三級預防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健康檢查工作情況
體檢人數及人口學資料:2008年3~12月,共體檢1677人,其中男339人,占體檢人數的20.2%,女1338人,占體檢人數79.8%。
年齡構成:0~7歲67人,占3.42%;8~14歲159人,占9.29%;15~35歲288人,占18.3%;36~60歲858人,占51.4%;60歲以上305人,占17.59%。
患病情況:雙眼視力在0.8以下(近視)者856人占51%,高血壓患者為143人,其中Ⅰ期高血壓96人,Ⅱ期高血壓47人占8.53%。膽道疾病136人,其中膽囊炎120人,膽總管擴張11人,混合回聲5人占8.11%。風濕類疾病127人,占7.6人%。脂肪肝114占6.8%人。糖尿病86人,均為2型糖尿病占5.12%。慢性肺部疾病74人占4.41%。乙肝表面抗原陽性36人占2.15%。心腦血管病人28人占1.66%。骨質生26人占1.55%。慢性中耳炎18人,肝血管瘤13人,輕中度貧12人,尿檢測異常10人。B超檢查;腹腔積液8人,腎結石7人,肝癌4人,紅綠色弱3人,支氣管哮喘2人,白內障1人,系統性紅斑狼瘡1人,智障(腦癱)1人,其他占4.77%。
一級預防
中國有句古話叫“防患于未然”,這就是一級預防。在還未發病的時候就注重防病,把多種危險因素控制在萌芽之中,能極大程度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具體的預防措施有:控制高血壓;早期發現和治療血質紊亂、糖尿病;合理調配飲食,預防肥胖;戒煙限酒、控制體重;放松情緒、勞逸結合;合理安排生活;中年以后不管是否有冠心病,可以適當地服用一些益氣活血的中成藥,比如養心氏片等。
二級預防
冠心病的二級預防是指對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進一步發展,針對再梗死和猝死的一些易患因素加以防范。二級預防的目的是控制冠心病的惡化和防止并發癥,使患者更好地康復,并盡量延長生命,減少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
二級預防包括非藥物措施和藥物措施兩個方面。
非藥物措施包括一級預防中的所有內容,但由于冠心病診斷已明確,因此在程度上要求更嚴格。
藥物治療措施冠心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長期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或服用一些益氣活血的中成藥如養心氏片等。
白教授提到中國腦卒中發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高血壓、高血糖及血脂紊亂發病率的增高所導致;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針對“三高”的防治措施沒有廣泛實施,腦卒中的一級和二級預防沒有到位。而對于腦卒中這類突發性的疾病,白教授強調,預防是關鍵。
腦卒中有三級預防,一級預防是針對未發生過腦卒中的人,二級預防是針對發生過腦卒中患者的預防,三級預防則是指對腦卒中后造成殘疾的患者的干預措施。其中,二級預防與臨床醫生的關系最為密切,其目的是防止腦卒中復發。二級預防有兩個主要措施:一是控制危險因素;二是抗血小板、穩定斑塊和調控血壓治療。只有堅持二級預防才能有效減少腦卒中的復發。二級預防提倡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長期藥物干預。白教授強調,藥物吃吃停停是腦卒中二級預防的禁忌,應遵從醫囑按時按量服藥,配合治療。國內外大量臨床研究證明,重視二級預防,并針對腦卒中的可干預危險因素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將發生卒中的危險降低32%~43%,死亡率降低50%。
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白教授向我們介紹了ASA治療方案,即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藥物+降壓三重配合治療,是腦卒中二級預防的基石,推薦所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患者均應接受ASA治療方案。首先是抗血小板治療,目前用得最多的藥物是阿司匹林;其次是使用穩定斑塊的他汀類藥物,多項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通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抗炎癥、抗氧化等多種途徑穩定或逆轉斑塊效果較好;第三就是調控血壓,患者血壓必須控制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而同時患有高血糖、慢性腎病及血脂紊亂的患者血壓必須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白教授介紹道,ASA治療方案是近幾年診斷治療上的進步,患者在進行治療時應積極配合醫囑,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腦卒中自我評估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評估是否患有腦卒中?白教授介紹了“FAST”評估方法,在兩分鐘內即可評估患者是否發生了腦卒中。
“F”(Face) 臉部是否麻木或者一側面部無力,不能微笑;
“A”(Arm) 雙手平舉時是否在同一水平線,是否感覺手無力,無法抬起;
糖尿病是一種具有多發性、高危性、終身性和全球性,且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慢性疾病,它是由于胰島素相對或絕對分泌不足而引起的慢性代謝障礙綜合癥,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居世界前列,如何積極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及期并發癥,是當前醫學界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要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以控制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趨勢,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為目標。明確提出糖尿病的三級預防,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我們要掌握其精髓,構筑三道防線,做好三級預防。
1.一級預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一級預防是針對易感人群和有潛在表現的人群,最大限度的減少發生率。糖尿病的發生跟后天性的環境和生活因素有莫大的關系,預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注重飲食平衡、加強鍛煉,控制體重,應通過健康教育和宣傳手段,如宣傳糖尿病的癥狀、體征、常見的并發癥以及危險因素和防治知識,提高人們對糖尿病防治的認識。一個支持健康的社會的社會環境,才能減少對糖尿病認知不當所引起的發病和死亡。
1.1篩查高危人群。
如年齡超過40歲、有糖尿病陽性家族史、有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變者、年齡超過30歲的妊娠婦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生育過1000g以上超大嬰兒者、超重和肥胖者、久坐久站的人群等。應加強篩查,遲早檢出糖尿病患者,以實現糖尿病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
1.2建立規范化的治療和管理的運行機制。
把糖尿病防治由綜合醫院為主的衛生服務的模式轉化為綜合醫院與社區服務機構相結合的模式,二者明確分工,互相配合,根據患者病情穩定程度,及并發癥情況進行社區和醫院一體化的規范化治療和管理。
1.3預防策略。
樹立正確的進食觀,低糖、低鹽、低脂、高穎維、高維生素的坦然均衡飲食;控制體重,增加運動量,一般飯后1小時后運動為最佳;戒煙和少飲酒,杜絕不良生活習慣;加強教育,全社會普及糖尿病知識,并提高糖尿病醫務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對中老年人定期體檢,除常規空腹血糖外,餐后2小時還要進行血糖測定;避免或少用對糖代謝不利的藥物;積極發現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妊娠時有糖代謝異常者,應積極采取飲食控制、血糖監測和用胰島素治療等防治措施;通過以上預防措施,能有效地減少糖尿病的發病率。
2.二級預防和控制
糖尿病二級預防的目的是篩選發現無癥狀的糖尿病及糖耐量減低者,找出早期干預治療的最佳方案,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及減少并發癥的危險。
2.1篩選高危人群。
如年齡超過50歲以上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甘油三酯者,生育過巨大嬰兒者,有妊娠期糖耐異常者。對高危人群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一旦確診為糖耐量減低或糖尿病,應即刻治療。其中,糖耐量減低是由正常過渡到糖尿病的階段,如果治療得當,可恢復正常。如果治療不當,則會發展為糖尿病。
2.2定期檢測血糖。
特別是中老年人和肥胖者,應把血糖測量列入常規的體檢項目,定期測定,以盡早發現無癥狀性糖尿病,爭取早期治療的寶貴時間。如有皮膚感覺異常、視力不佳、多尿、減退、白內障等癥狀者,更應仔細鑒別,盡早診斷。此外,還要定期測定血壓、血脂、心電圖等,這些都是控制血糖的間接指標。
2.3在地區、機關單位、大型企業和縣、鎮等醫療單建立防治網,進行人群調查,篩選,有組織,有秩序的進行防治。
3.三級預防和控制
糖尿病的三級預防目的是預防急性并發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非酮癥性高滲性昏迷、感染和低血糖等;以及積極防治和延緩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關鍵是對已確診的病人通過定期檢查、綜合療法預防和延緩其并發癥的發生,明確有無視網膜病變和腎病等微血管病變,以及有無冠心病、腦卒中、間歇性跛行、腦供血不足、足壞疽等大血管病變。
3.1積極控制并盡量消除引起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防治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基礎是控制高血糖,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時還要控制肥胖、脂代謝紊亂、高血壓、戒煙酒、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參加體力活動等;并合理使用降血壓藥物,有效控制血壓血脂;控制體重;選擇科學的治療方法,定期檢查。
3.2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醫患關系。
醫生要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使之能夠處理常見的糖尿病及期相關問題;患者要學習和應用糖尿病及其相關疾病的醫療、護理和保健知識。早期并發癥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治療甚至消除的,但中、晚期療效不佳,早期發現、有效的預防和治療,能使病人長期過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4.結論
今年糖尿病日的口號是“應對糖尿病,要立即行動”,除了政府、綜合醫院、社區和衛生院等主導作用和治療,更需要每一個人的自律和配合。防重于治。目前,2型糖尿病發病率占90%-95%,糖尿病高危人群(稱糖耐量減低,IGT)向2型糖尿病發展速度很快,而且年齡日趨年輕化。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預防2型糖尿病哪些因素是必需早期給予關注,哪些因素是可以預防控制的。據統計,體力活動減少及能量攝入增多而致肥胖,以及肥胖病是2型糧尿病患者中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因此,堅持“三多三早”,多懂一點糖尿病的知識,多運動一點,多注意合理飲食;早發現血糖是否正常,早診斷是否是糖尿病,早發現和治療糖尿病的并發癥,做好三級預防,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病的上升趨勢,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要預防腦血管的發生,就必須了解,腦血管在什么情況下在什么基礎上發生,我們稱這種“情況”這種“基礎”為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及早發現并治療這些危險因素,就可達到預防腦血管病發生的目的。
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分為可干預與不可干預兩種,年齡和性別是兩個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腦卒中的危險性持續增加,55歲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險性增加1 倍。
世界各國普遍存在性別之間的明顯差異,從總體看,卒中的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1~1.5∶1。
此外,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還有種族和家族遺傳性。
可干預的一些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吸煙、酗酒、血脂異常、頸動脈狹窄等。
高血壓病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高血壓病是一種獨立的肯定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高血壓既可致使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又可致使缺血性(腦梗死)腦血管病發生。
糖尿病糖尿病因其糖代謝的紊亂,可使體內大中小血管硬化、狹窄、血糖度增高,從而致使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
心臟病心臟病的范圍很廣,包括先天性、后天性心臟病;后天性心臟病包括: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這些心臟病致使血流紊亂,形成發生腦血管病的栓子,經血流導入腦血管發生栓塞。
高脂血癥和肥胖高脂血癥與腦血管的因果關系看法不一,但高脂血癥促使動脈硬化,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進而發生腦血管病。
吸煙和酗酒吸煙有害健康,這已是社會的共識,除對呼吸系統等其他系統損害外,在腦血管病發病中也占一定的地位。飲酒對腦血管發病的作用,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酗酒肯定有害,而少量飲酒尚有一定益處,它具有擴張血管,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煙最好不吸,酒可少量飲用,每日不超過100克。
暫短性腦缺血發作暫短性腦缺血發作是一過性腦供血不足而出現的臨床表現,其表現可存在數秒、數分、數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可以完全恢復正常。這些表現可以是突然發生,一只眼或雙眼視物不清模糊、口角歪斜、語言不清、不能講話或講話不流利、一側肢體麻木、一側肢體無力或癱瘓、肢體不能活動等,這些都可能是嚴重腦血管的先兆。
腦卒中發生過腦卒中的病人與沒有發生過腦卒中的同齡“正常”人群相比,其再發生腦血管病的幾率高出五倍,也就是說發生過卒中的人更易再發。
上述這些危險因素是對一般人群而言,對某些特殊人群如育齡期婦女,口服避孕藥物可誘發腦血管病。因此,口服避孕藥為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也成為共識。
腦卒中三級預防
為戰勝腦血管病,應當對不同人群分類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
一級預防如果某個體只存在上述危險因素一種或幾種,而沒有腦血管的先兆或表現,可以把他列為一級預防對象,即積極治療存在的危險因素,同時定期監測其他危險因素的發生并采取針對性措施。
二級預防個體已存在危險因素且已出現卒中先兆,如若暫短性腦缺血性發作,應盡早診斷治療,防止嚴重腦血管病發生。
三級預防對已患卒中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療,降低致殘程度,清除或治療危險因素;預防腦卒中多發為三級預防。
早期治療指病人發病數小時后的急性期的治療;超早期治療是指發病后數小時以內即實施的治療,如對缺血性卒中而言,發病后6小時以內即開始溶栓治療。針對性治療措施的介入越早,治療效果就越好。
定期體檢、積極鍛煉
定期體檢有利于監測病情發展,檢查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越能減輕后遺癥,恢復效果也越好。
老人往往不了解病情的嚴重性,病人子女要說服、督促老人經常參加體檢。一旦出現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癥狀,應該馬上把病人送至醫院神經科就診,如果延誤就會有生命危險。
鑒于腦血管病發病年齡提前,45歲以上的人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全身體檢,而有腦中風高危因素的人35歲以上就應該定期體檢。
積極鍛煉每天要保持一定時間的戶外活動,但要因人而異,不要盲目加大運動量。除非從年輕時起一直堅持鍛煉,否則,某些“危險”運動還是少做為好,例如劇烈的跑步、登山活動。
曾經有過這樣的教訓:某單位工會在重陽節組織老人登山,結果每年都有一兩個老人在登山過程中發生腦出血。推薦的保健運動包括:慢跑、快走、打太極拳、舞劍、打乒乓球,做這些運動時切記動作盡量慢,避免過度勞累。
小貼士: 腦血管病的先兆表現
突然發生眩暈眩暈是腦血管病先兆中極為常見的癥狀,可發生在腦血管病前的任何時段,尤以清晨起床時發生最多。此外,在疲勞、洗澡后也易發生。特別是高血壓患者,若1~2天反復出現5次以上眩暈,發生腦出血或腦梗死的危險性較大。
突然發生劇烈頭痛任何突然發生的劇烈頭痛;伴有抽搐發作;近期有頭部外傷史;伴有昏迷、嗜睡;頭痛的性質、部位、分布等發生了突然的變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頭痛;疼痛劇烈,可在夜間痛醒。如有上述情況之一,應及早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步態異常步履蹣跚,走路腿無力是偏癱的先兆癥狀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態突然變化,并伴肢體麻木無力時,則是發生腦血管病的先兆信號。
哈欠不斷患缺血性腦血管病者,約80%的患者發病前5~10天會出現哈欠連連的現象。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13-98-02
近年來我國中青年高血壓的發生率有明顯上升趨勢,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遏制。自我管理疾病是三級預防的新途徑,是通過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手段提高患者管理疾病的能力、自信心、積極性[1]。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對139例中青年高血壓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分析護理干預前后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差異,現總結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139例,其中男87例,女52例;年齡在18~46歲,平均34歲;住院治療76例,門診治療63例,其中高血壓病107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18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7例,高血壓合并腦血管疾病3例,高血壓合并視網膜病1例。所有患者均無精神障礙,意識清醒,無聾啞,有正常的語言交流能力。
1.2 方法
參閱相關文獻,設計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調查表。內容包括:高血壓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服藥治療的依從性、心理及生活行為方式四方面的問題,分26個條目。采用三級評分法,根據患者的回答內容進行分析、綜合、歸納,依次計1~3分,每項問題的總分為10分。分值越低,說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越低。首次調查在確診為高血壓病2~3d進行,發出問卷139份,回收有效問卷139份,回收率100%。根據調查結果判斷患者個體情況,進行綜合護理干預。針對每位患者對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間給予實施二級、三級預防措施,出院時對其進行出院指導,門診患者實行小組授課等方式,教會其一級預防。干預后調查于6個月后進行,發出問卷139份,回收有效問卷139份,回收率100%。
2 結果
139例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前后問卷調查評分結果見表1。應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護理干預前后有顯著差異(P<0.01),即接受護理干預后自我管理疾病能力明顯提高。
3 護理干預
3.1 開展認知、心理、行為方面的健康教育干預
3.1.1 認知干預 高血壓不僅是一種獨立的疾病,還是心臟病、腦卒中、腎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主要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病的病因、危險因素、臨床表現、主要治療方法、并發癥的預防等相關知識,并針對患者的認識誤區進行重點指導,重點宣教。
3.1.2 心理干預 對不同的個體運用理解、安慰、幫助、鼓勵、支持等不同措施進行心理疏導,引導其以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對待疾病,協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給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3.1.3 生活行為干預 (1)針對患者個體評估情況,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堅持健康的有規律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高血壓患者恢復正常的血壓模式,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大多生活不規律。(2)飲食指導 指導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限制鈉鹽攝入。勸導患者戒除不良嗜好,如飲咖啡、高鈉飲食等,注意補充鈣質,增加鉀鹽,多吃蔬菜、水果、瘦肉,盡量避免食用豬油和動物內臟等高脂肪食物。(3)戒煙限酒 吸煙與飲酒都會使血壓升高,促進動脈硬化,乙醇可使細胞比積和粘度增加,血流滯緩而促進血栓形成。因此,應指導中青年高血壓患者戒煙和盡量避免被動吸煙,限制飲酒。(4)適度運動 可根據年齡及身體狀況選擇慢跑或步行、游泳、騎車、太極拳等有氧運動。
3.2 進行藥物治療指導,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
指導患者按醫囑正規用藥、合理用藥,經常與醫護人員保持聯系,不要擅自停藥。讓患者了解根據血壓的變化及時調整用藥以及適時用藥、準確用藥,不僅可以提高藥效,更好地控制血壓,還可減低藥物的不良反應,解除患者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憂慮,更好地提高用藥依從性。
3.3 指導自我監測血壓
動態血壓監測最為準確,但受條件限制由醫務人員長期進行測量不現實。護理人員要教會患者及家屬測量血壓的方法,并告知其血壓的正常波動范圍,每日定時測量血壓并詳細記錄,以供就診時參考。
4 討論
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病的認知程度。患者對高血壓病的認識及治療狀況決定了患者的預后,通過對患者進行認知、心理、行為干預,調動患者治療疾病的積極性,為實現日常生活方式的改變打下基礎。護理干預亦可提高患者對服藥治療的依從性。服藥依從性指患者的服藥行為與醫囑的一致性,是評價患者是否按照醫囑進行治療的一項重要指標。服藥依從性除了與藥物的劑量、時間長短和藥物的不良反應有關外,還與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是否正確認識有關。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是影響藥物治療依從性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2-4],健康教育能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改善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本文調查結果顯示,認知、心理、行為方面的護理干預能夠很好地了解高血壓病相關知識、藥物知識,可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及治療疾病的積極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5,6]。
[參考文獻]
[1] 蔣冬梅. 患者健康教育指導[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19.
[2] 把愛萍. 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 現代護理,2007,13(25):2440-2441.
[3] 范玲,石麗玲. 臨床護理人員護理基礎理論考核分析與應對策略[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17:74-75.
[4] 諶櫟. 護理干預對高血壓病患者血壓的影響[J]. 當代護士(綜合版),2006,8:36-37.
[專家簡介]
梁雨露博士,同濟大學醫學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同濟大學肺科醫院心臟科主任、睡眠呼吸實驗室主任,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委,澳大利亞新西蘭醫學會會員,曾獲得1999年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心血管年會最高獎。
記者:冠心病的發生是否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多?
梁醫師:這相對而言是對的。不少研究資料表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20~29歲為42.9%;40~49歲為63.7%;60~69歲為87.09%;超過70歲接近100%。這說明40歲以上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較多,老年人就更多了。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飲食結構的變化和生活壓力的增加等等,導致冠心病發病和死亡成上升趨勢,值得關注。
記者:冠心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是什么?
梁醫師:目前盡管對冠心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但是通過多種研究,發現了一些危險因素,如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缺乏體力活動和肥胖等。另外,社會競爭造成了精神壓力等也是危險因素之一。
記者:氣候變化與冠心病有何關系?
梁醫師:經過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氣候變化可誘使冠心病病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氣
候變化與冠心病發病誘因有三個:氣溫、日變差(相鄰兩天的日平均氣溫之差)與平均風速。持續低溫容易發生冠心病,這早已被人們所認識。但是據最新臨床研究,暑天也易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因為夏天燥熱,氣壓低、濕度大,人體循環和代謝明顯加快,心臟負擔加重,易導致人體缺氧,心率加快,使人感到胸悶、氣短。夏天氣溫高,人體大量出汗會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往往使很多老人的身體難以負擔,從而引發心血管疾病。
記者:臨床治療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梁醫師:治療冠心病是一項整體工作。
首先,明確診斷是前提。心電圖是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進行冠脈造影檢查,它是一項風險極小、相對安全、幾乎無痛苦的微創手術,而且目前是冠脈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其次,確定方案。根據患者的病情,兼顧其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確定比較周密的治療方案。
再次,進行治療。冠心病的治療方法,不外乎幾種。1.藥物治療。對冠心病病癥比較輕微的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同時,對于冠心病病癥很嚴重,又做不了支架搭橋手術的患者,也可采取藥物控制治療為主。2.介入治療。在介入治療中,需要安裝心臟支架的患者占絕大多數。還有旋磨、激光等治療手段。3.外科手術。冠心病嚴重者可考慮進行外科搭橋手術。
記者:在逐漸形成一個預防控制冠心病大環境的同時,個人應該怎樣預防呢?
梁醫師:從個體而言,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是飲食。要限制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其次是活動。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從事一定的體力勞動和堅持體育鍛煉的人,比長期坐著工作、缺乏體力活動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要低。
再次是控煙。有研究表明,在35~54歲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煙者比不吸煙者多4~5倍。
另外是減壓。應付精神壓力,尋求各種途徑來調解生活和精神上的壓力。
最后是治病。早期發現和積極治療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與冠心病有關的疾病,盡可能消除和控制這些危險因素。
記者:對冠心病患者而言,是否也應采取預防措施?
梁醫師:是的,控制冠心病的關鍵在于預防,對待冠心病要采取三級預防措施。
社區對慢性病有效地預防控制在目前形勢下主要是通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來實現的。慢性病的發病和進程除受生物遺傳因素影響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且慢性病不易根治,這樣對慢性病控制和預防逐步成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重點。為了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目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僅要為廣大社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而且肩負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重任。社區慢病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大項。
多年的實踐證明,對待慢性病,單純采取醫療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投入大量的衛生資源,如增加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新的治療方法等,對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2]。慢性病的發病必然和生活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把預防工作滲入到人們生活行為方式的各個領域中去,從社會經濟、文化、心理到個人的生活行為方式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治理,徹底改變衛生服務方式,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同時進行必要的治療,將是防治慢性病的一種有效而又節省衛生資源的策略。
從心理和社會方面對慢性疾病進行全方位的預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徑,也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開展健康教育,做好三級預防,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控制慢性疾病應當選擇的對策。
一級預防:消除和控制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可預防疾病的發生。一級預防最有效的方法是開展健康教育,包括向社區居民講授與慢性疾病有關的一些解剖、生理知識,介紹一些有疾病發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后果,簡單介紹有關疾病的內、外科治療方法和效果,應該用什么藥,用藥的目的和方法。要指導居民形成良好的養生習慣,指出在飲食上、活動上、生活方式上和處理人際關系上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應該戒除哪些不良行為和習慣;應當建立怎樣的生活模式。要向他們說明,導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以及消除這些危險因素應當采用的方法。要向居民講明,如何控制和治療一些與嚴重疾病有關的疾病,如與冠心病有關的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肥胖等。要向居民講明,堅持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級預防:二級預防的關鍵是要做到“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預防病癥的復發和加重,積極改善疾病的預后。為此,要加強社區監測和家庭監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全科醫師承擔著社區居民健康守門人的重大責任,要進行慢病管理,首先要在社區進行慢病篩查,然后把篩查后的慢病進行分類管理,進行隨訪。全科醫師的慢性病隨訪工作就是社區監測的具體實施,他們要告訴居民強化個人的保健意識,平時應注意定期體檢,感到身體不適要及早就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及時做好雙向轉診工作。讓居民真正做到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
三級預防:三級預防是疾病發展到比較嚴重階段后應當采取的預防措施,這個階段應當充分利用社區、家庭的資源,為患者提供盡可能滿意的支持,應對患者積極進行治療,必要時應采用康復治療和開展病后醫護咨詢,以減輕癥狀、預防并發癥和殘疾的發生。
對慢性病的防治不能只著眼于某一致病因素,而是要控制多種危險因素,這就必然涉及到社區、家庭和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需要動員各種力量,形成一種合力,才能收到切實的預防控制效果。
把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目標與慢性疾病的預防控制結合起來,實現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目標,改善環境衛生,做好社區的計劃生育、婦幼保健,做好計劃免疫和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對提高社區整個居民的健康素質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預防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手段。實現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目標,消除環境污染,建立社區居民文明衛生的生活行為,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條件及衛生服務設施,對于預防控制慢性疾病更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血壓 社區
社區高血壓防治計劃的根本目的是:在社區人群中實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主導,以高血壓防治為重點的干預措施,提高整個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其主要目標是在一般人群中預防高血壓的發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壓水平,提高高血壓病人的管理率、服藥率和控制率,最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社區控制計劃成功的三個關鍵因素是:公眾教育、專業人員教育和高血壓病人教育。
一 管理與分組
1 管理入戶調查,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并錄入電腦,對社區全人群、高血壓高危人群、高血壓人群進行干預和動態管理。
2 按高血壓危險分層 根據高血壓患者分級,結合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以及并存的臨床情況等影響預后的因素進行危險分層。[2](1)高血壓診斷標準 1993年3月WHO提出診斷高血壓新標準:成人高血壓≥18.67/12KPa[140/90mmHg],正常成人血壓:<18.67/12KPa。(2)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并無絕對標準,多根據項目要求而定。一般說凡具有下列一項危險因素者,均可列為高危人群,并應作為篩檢重點對象: 父母雙方或或一方有高血壓病史者; 體重指數≥25或體重(kg)>1.1×(身高(CM)-105)的超重肥胖者,包括少年兒童; 攝鹽量≥10g/d者; 飲高度白酒≥100g/d,且飲酒≥4次/周者; 血壓值偏高:SOP17.33―18.53kPa和/或DBP11.33―11.87kPa者; 吸煙量≥20支/d,超過一年者; 經常接觸噪聲、緊張度高、情緒不穩定者; 連續口服避孕藥物一年以上者; 少運動者。對前6項的高危人群應作重點健康教育對象。高血壓社區控制的最重要的任務是控制危險因素和檢出和治療高血壓病人。雖然血壓越高患心、腦、腎并發癥危險越高,但從人群血壓分布曲線看重度高血壓患者只占總人數的一小部分。輕中度高血壓者的比例占人群的大部分,雖然他們患并發癥的危險相對較小,但患病的絕對數最大。因此,社區防治應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一般人群策略”相結合的方法。所謂“高危人群策略”就是從人群中檢出高危的個體或亞組,有針對性地予以適當干預,以改變其高危狀態,從而達到減少相關疾病發生和死亡的目的。“一般人群策略”是以系統健康教育為手段,通過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整個人群的血壓水平,從而減少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
3 高血壓患者社區分組
3.1 管理分組一組(重點組):高危人群,全年血壓控制不良和尚可的高危層和很高危層患者、血壓控制不良的中危層患者,每半月進行一次隨訪管理;二組(好轉組):全年血壓控制優良的高危層和很高危層患者、控制尚可的中危層患者和血壓控制不良的低危層患者,每月進行一次隨訪管理;三組(穩定組):全年血壓控制優良和尚可的低危層患者和血壓控制優良的中危層患者,每季進行一次隨訪管理。
3.3 不定期轉組管理過程中發現二組、三組患者病情突然惡化,出現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等高血壓臨床相關疾病時,重新確定其危險分層,并從下月起納入一組(重點組)隨訪管理。
二 高血壓病的社區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即消除高血壓的病因或易患因素,對已有高血壓危險因素存在、但尚未發生高血壓的個體或群體的預防。高血壓的一級預防有互為補充的兩種對策:一是針對高危險(即易得病的)人群,尋找出將來可能發生高血壓的人,在非常早期、血壓尚未升高前進行預防;另一方面是對整個人群進行預防。 二級預防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已發生高血壓的人們所采取的預防措施,防止高血壓進一步發展及早期并發癥的發生。目前我國高血壓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殘率高)、三低(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現象。預防的具體措施首先一定要落實一級預防措施。第級預防,進行系統正規的抗高血壓治療,選擇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 1 用藥要因人而異。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降壓藥物有五大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止劑,鈣通道阻止劑(又分為二氫吡啶類、苯烷胺類和硫氮卓類三類),利尿劑(又分成噻嗪類、袢利尿、保鉀利尿和磺胺類四類)。另外,α受體阻止劑、血管擴張劑和一些復方制劑(包括西藥復方、中成藥復方)也常被應用于臨床。另外,市面上的降壓藥,據作用時間有短效、中效和長效之分,按劑型不同又有速釋、緩釋、控釋之別。藥物治療一定要注意因人而異,因病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2 嚴重高血壓患者應聯合用藥。高血壓輕者可僅用一種藥物,重者則應聯合用藥。高血壓往往伴隨其他疾病出現,高血壓的治療既要考慮其他疾病的影響,又要考慮降壓藥的副作用,所以臨床上往往使用聯合用藥來對高血壓進行治療。藥物的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又可減輕降壓藥的副作用。
合并有高脂血癥、糖尿病、高尿酸血癥、冠心病、腎病者,可首選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和鈣通道阻止劑等,伴有勞力性心絞痛者可首選β受體阻止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和利尿劑等,伴有自發性心絞痛者可首選鈣通道阻止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等,伴有心衰者可選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利尿劑或β受體阻止劑等。
3 科學合理安排服藥時間。根據患者動態血壓的變化特點,合理設置服藥時間是科學的。對于一般患者,每天只需一次服藥的,則以早晨6-7點為佳,因為人體生物鐘規律表明此時多為血壓曲線的上升值起始處,此時服藥有助于抑制患者的血壓峰值,使其不至于血壓過高。若每天需2-3次服藥者,則還應在傍晚或睡前分次完成。
參考文獻
眾所周知,高血壓病是老年人常見、多發、分布廣泛的慢性疾病。我國高血壓病患者已超過一億,是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殘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44億,占總人口的1l% ,并將以年均3%速度增加。據預測,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1.74億,約占總人口的12.8%;2020年將達到2.48億,約占總人口的17.2%。從2005年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要凈增1億。之后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進入重度老齡化[1]。觀察、統計我科病房患者,發現其大多數是中老年人,以高血壓病Ⅱ、Ⅲ期患者多見。多年與患者溝通了解到有近50%的患者入院前不知自己患有高血壓病,即便有25%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此病,但卻未能堅持正確治療。
1 一級預防定義與重要性
隨著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和人口老齡化,醫療費用在GDP中的比重也會快速提高。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和預測,65歲以上老年人比重從7%升到14%所經歷的時間,法國115年,瑞典85年,美國68年,而中國大約只要27年[2]。中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導致今后幾十年仍可能是醫療費用猛漲的時期[3]。雖然國家醫療費用的投入越來越大,但所承擔的比例仍不到17%,這意味著絕大部分費用由患者家庭來承擔,使得人們無時不刻都感覺看病難,內心深處排斥醫院、醫患關系緊張。怎樣改變人們的思想,除了加大國家投入,更好的控制醫藥費方法莫過于病前預防和小病及時醫治,確保人們的身心健康。
無病就是健康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成為傳統的健康觀。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完好狀態。”新的健康觀強調三維健康,即實施三級預防。第一級預防:即病因預防,目的是防止疾病和意外傷害的發生;第二級預防:即發病前期和發病早期預防;第三級預防:即對已病者進行康復治療(生物、心理和社會)目的是減少并發癥和后遺癥的發生,避免因病致殘或使殘病者殘而不廢[4]。高血壓的一級預防:是指對存在有引起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但尚未發生高血壓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控制或減少發生高血壓的因素,以減少發病率。
2 一級預防的應對措施
2.1提高知曉率 近年來,人們對高血壓的認識已有很大提高,相應的診斷和治療也在不斷進步,但它至今仍是心腦血管發病致殘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據最近我國抽樣調查平均年齡為35.74歲的高血壓患者資料顯示,知曉率為44.7%,治療率為28.2%,控制率(
對于一個社區,可以通過建立家庭健康檔案了解其普遍存在的問題,針對個體問題制定具體健康教育處方,并印刷成冊,發放到居民手中。根據社區居民需求(如反映多的問題、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突發性疾病),不定期的進行專題健康講座。充分發揮社區健康教育欄的作用,對重要的健康知識采取反復循環宣傳,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認識。
筆者對自己所在社區進行調查得到:人們獲取健康信息主要通過網絡、報紙和電視。這與健康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有著一定的關系,健康教育與大眾傳媒的結合已成為新的趨勢。目前,傳統的健康教育宣傳手段如小冊子、折頁、宣傳欄在居民獲取健康知識方面所起作用較小,這可能與其覆蓋面不夠廣、相對大眾傳媒形式單調有一定關系。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全面推行社區高血壓病一級預防應充分發揮大眾媒體作用,加強與媒體協作,提供健康教育科普資料;結合社區現狀,舉行健康專題講座;加大小冊子、折頁、宣傳欄等傳統健康教育手段的宣傳力度,擴大其在社區的覆蓋面,增強其宣傳效果;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宣傳手段,開展不同內容的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制定和選擇最適宜的健康教育方式與內容。
2.2傳授飲食營養知識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高血壓的高危因素,因此高危人群(指的是那些具有明顯的高血壓家族史者,兒童少年時血壓即已偏高者即有發生高血壓傾向的人)應合理飲食,注意以下幾方面:①限制鈉鹽攝入,增加鈣和鉀的攝入,改善膳食中的鉀/鈉比值(即k因子)。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鈉的過多攝入對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統和血液黏度尤為不利,對高血壓更是一個致病因子。高鈣飲食是控制高血壓的有效措施之一,鈣有“除鈉”作用,可使血壓保持穩定。通過飲用牛奶,增加豆類和新鮮的蔬菜及木耳、香菇、蝦皮、紫菜等,可以增加鈣的攝人量。現代醫學研究表明,k因子保持在3以上,才能使人體各器官、組織發揮良好的功能。當k因子降低到3以下時,甚至低至1~1.5時,高血壓的患病率就會增加。②節制飲食,降低高熱能、高脂肪和高膽固醇的“三高”食物的攝入量,避免進餐過飽,減少甜食,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俗話說,飲食常留三分饑,老年人更應根據本人工作和生活情況確定應攝入的熱能,在其基礎上降低15%~20%。③餐飲中宜選用植物油,多吃粗糧、雜糧。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對預防高血壓及腦血管硬化與破裂有一定好處,忌食葷油及油脂類食品;粗/雜糧的食用可以不斷補充體內的鉻,并改善和提高鋅/鎘的比值,阻止動脈粥樣硬化,減少鎘的積聚,有益于高血壓的防治。④多吃維生素含量豐富及纖維素多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平時飲茶宜清淡,忌飲濃茶、濃咖啡,少吃辛辣的調味品。蔬菜中還含有大量維生素C,有降低膽固醇,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有些蔬菜如芹菜、荸薺等還有降壓作用。⑤嚴格控制飲酒。
2.3 心理護理 高血壓病是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綜合作用所致疾病,雖然其發病機理還未能完全清楚,但精神緊張、情緒壓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導致高血壓病的病理過程已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所公認。根據國外學者研究發現,痛苦、憤怒通過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張壓,恐懼則通過增加心輸出量而使收縮壓升高。人的個性也與高血壓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具有不穩定型個性的人長期緊張、壓抑、憂慮,人際關系緊張,易患高血壓病。隨著社會的發展,上學、工作、家庭、社會等壓力所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因此要正確調整心態、消除社會心理緊張刺激、保持樂觀情緒、避免心理負擔過重、調高自身的積極因素和糾正猜疑心理。
人在緊張、憂愁、憤怒、悲傷、驚慌、恐懼、激動、痛苦、嫉妒的時候,可出現心慌、氣急和血壓升高,甚至導致腦血管痙攣或破裂、中風致死。高危人群和老年人的情緒變化,常常會導致血壓不同程度地波動。
當心情不佳、緊張焦慮時,改換一下環境,去郊外、公園、河邊、山頂欣賞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可將注意力轉移,達到精神松弛的目的。遇到不滿意的人和事,要進行“冷處理”,避免正面沖突,遇事要想得開,切忌生悶氣或發脾氣。還應培養多種興趣,多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及娛樂和運動,做到笑口常開,樂觀輕松。
3 結論
高血壓病的一級預防不但能保證居民身心健康,確保居民生活質量,更能控制醫療費用,但需要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對各社區居民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僅憑一個單位(如醫院)或是社區無法承擔綜合、全面的健康教育,唯有國家利用大眾媒體等多種宣傳方法,加大宣傳與教育力度才能真正做到高血壓病的一級預防。
參考文獻:
[1]張茅.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形勢及面臨的主要問題[J]. 決策咨詢通訊,2007,(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