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信息資源的種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8 17:07: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網絡信息資源的種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網絡信息資源的種類

篇(1)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教委“九五”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面向高速信息網絡

信息資源管理”的研究成果。

【內容提要】本文在探討網絡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礎上,提出了“

時間-空間-品種類型”三維一體的網絡信息資源有效配置模式,指出在配置過程中我

們應遵循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以需求為導向、公平、市場手段和政府手段互補的配置

原則。

【英文摘要】On the basis of probing into the necessities andpossibil

ities of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network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essay advances the allocation modelof "time-space-variety",and points o

ut that,in the process ofallocation, we should abide by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optimization of social economic welfare, guide of demands,e

quity and mutual complements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measures.

【關 鍵 詞】高速信息網絡/信息資源/資源配置/經濟福利/fast information netwo

rk/information resources/resourcesallocation/economic welfare

【 正 文 】

1 網絡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按照庫普曼(T.C.Koopmans)的觀點,資源最

優配置理論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在給定的生產技術和消費者偏好下,如何將有限的經濟資

源分配于各種產品的生產,以便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1]。 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

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因為網絡信息資源與其他傳統資源一樣,同屬經濟資源的范

疇,具有作為生產要素的人類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選擇性等經濟學特征。正

是這些經濟學特征,使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不僅必要,而且可能。

1.1 網絡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

人類對網絡信息資源的需求性是高速信息網絡存在和迅速發展的前提,同時也使信

息資源有效配置成為必要。沒有網絡信息資源需求,信息資源有效配置就毫無經濟意義

可言。網絡信息資源作用于人類經濟行為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是作用于信息不充分

、不完備、不對稱的經濟環境中,有助于消除經濟行為中的不確定性,促進經濟決策的

正確進行;二是作為現代經濟活動的主要投入要素并通過生產使之形成增值的勞動產品

信息資源的稀缺性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數量上的稀缺。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完全

同一的信息資源“拷貝”的生產不僅極其容易,而且相對于信息資源內容本身的生產成

本來說幾乎是微不足道的。信息資源的稀缺性主要是指信息資源的品種類型在一定的時

間和空間范圍內、相對于特定的經濟行為者而言不是無限豐富的。正因如此,在既定的

技術和資源條件下,如何將有限的網絡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和經濟行為者之間進行分

配,以使全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則顯得十分必要。信息資源的稀缺性還可以從信息資源

效用的角度體現出來。在既定的技術和資源條件下,任何信息資源都有一固定不變的總

效用,當它每次被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去時,信息資源使用者總可以體驗到總效用中的一

部分。隨著被使用次數的增多,這個總效用會逐漸衰減,并在衰減至零時被徹底“磨損

”掉,不再具有經濟意義。衰減至零并不意味著總效用已全部被體驗到,其程度與信息

資源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和經濟行為者之間的分配情況有關。因此,人們不能不考慮如

何以有限的網絡信息資源在各種可互相替代的分配方案中選擇最好的一種,以達到最大

的欲望滿足。

網絡信息資源使用方向的可選擇性是指同一信息資源可以在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間作

出選擇,選擇的使用方向不同,產生的使用效果一般也不一樣。如何在不同的時間和空

間方向上以及不同的經濟行為者之間作出合理的選擇,以使全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這

正是網絡信息資源有效配置所要研究的。

由此可見,從信息資源的經濟學特征來看,有效配置信息資源是十分必要的。在高

速信息網絡環境下,我們還可以找到特殊的必要性。

當前高速信息網絡環境是信息資源存貯、傳輸和被開發利用的主要環境,因特網是

高速信息網絡的杰出代表。據美國努阿因特網觀察公司調查統計分析,到1998年2月,全

球因特網用戶已達1.13億人。 目前因特網數據庫已逾萬個,圖書館目錄、參考工具書、

全文資料、圖形和影像信息、計算機軟件信息等各種類型信息資源存貯并流通于因特網

網絡系統中,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潛力無限的高速信息網絡世界。在高速信息網絡環

境下,信息流通的時間延遲和空間阻隔基本上被打破。毫無疑問,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

源開發利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方便。但另一方面,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相關技術、

設備的依賴性也與日俱增,這勢必會導致信息資源向某一局部區域過度富集,并進而產

生“信息富裕”和“信息貧窮”兩極分化的現象。從宏觀上看,這種信息資源分配和使

用模式不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相反會產生新的社會不公平和貧富不均,并進

一步在網絡上表現為信息浪費、信息冗余等使信息資源利用低效率的后果。由此可見,

網絡信息資源與其他經濟資源一樣,不能放任自流,需要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對其進行

有效配置。只有進行有效配置,網絡信息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為人類謀福利。

1.2 網絡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可能性

信息需求和消費理論告訴我們,在現實消費中,人類的信息需求是一種十分復雜的

社會需求,影響因素多種多樣,需求類型和內容千差萬別,完全同一的信息對于不同的

時間、空間或不同的用戶消費環境來說,其效用實現程度一般不會相同,有時甚至差別

很大。網絡信息資源盡管量大面廣,但畢竟是稀缺的。稀缺的資源面對千差萬別需求必

然會導致資源配置的多種模式,有的效益好一些,有的差一些。可見,通過適當的人為

干預和市場調節,從多種配置模式中選擇一種最優或次優的模式是完全有可能的。實際

上,現行的因特網管理已經試圖作出這種努力,如根據不同的時效性給予信息資源不同

的更新周期;按照不同行業和地理區域用戶群的需求規律配置不同品種、內容結構和組

織形式的信息資源等等。

網絡系統技術的支撐作用使這種可能性得到更進一步強化。這里所說的網絡系統技

術是維持網絡正常運行和促使網絡在運行過程中揚長避短的相關技術的總稱,如提高網

絡吞吐量和可靠性的技術、網絡故障的早期診斷和快速處理技術、加快網絡傳輸速度的

技術、網絡信息存取和組織技術、防火墻技術、密鑰技術、病毒清除技術等等。在網絡

時代,網絡系統技術的發展水平實際上可以歸結為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狀況和水平。一

個國家的信息基礎設施越發達,網絡系統技術就會越先進,時間、空間以及其他一切信

息傳輸的物理障礙也就越容易被打破。在如此優越的高速信息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在

時間、空間上的配置不僅是可行的,而且必然會比其他任何環境都更容易取得高效果。

除此以外,由于信息傳輸和信息反饋的實時性,信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品種類型余缺的

合理調整和配置也將成為可能,風靡當今世界的因特網已經在實踐上印證了這一點。

2 網絡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內容

在高速信息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矢量上品種類型的配置狀況、特征

和要求構成了網絡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內容。

2.1 網絡信息資源的時間矢量配置

網絡信息資源的時間矢量配置是指網絡信息資源在時間坐標軸上的配置。這種配置

從時態上有過去、現在和將來之分,從時段上又有大小之分和連續與不連續之分。信息

資源在時間矢量上配置的經濟意義是由信息資源內容本身的時效性決定的,一條及時的

信息可能價值連城,使沉睡良久或瀕臨倒閉的經濟部門復蘇,而一條過時或過早的信息

則可能一文不值,甚至在使用后產生極其嚴重的惡果。換言之,信息效用的實現程度與

時間起始點和時間段大小的選擇密切相關。不同的網絡信息資源,其時效性大小和變化

情況是不一樣的,有的信息(如某些科技信息)資源表現為逐漸過時規律,有的信息(

如股市行情信息)資源表現為快速過時規律,還有些信息(如某些商務信息)資源強烈

地受制于各種不定型因子的干擾和影響,表現出波動性和無規律性。對于過時規律明顯

的信息資源而言,其在時間矢量上的有效配置目標的實現較為容易;網絡信息資源有效

配置的難點在于控制和協調網上無過時規律的信息在時間矢量上的配置,因為這不僅僅

需要理論上的知識作基礎,更需要有豐富的實際配置經驗,需要配置者多方面高素質的

完美結合。

2.2 網絡信息資源的空間矢量配置

網絡信息資源的空間矢量配置是指網絡信息資源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部門之

間的分布,實質上是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2]。 網絡信息資源的空間矢量配置存在

的前提是信息資源內容本身的不同一性[3]以及區域間經濟活動水平的差異性, 它們與

千差萬別的用戶信息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引起了區域間信息資源的流通,并進而導致了

區域間信息資源結構上的差異。按空間矢量配置網絡信息資源就是要運用一切市場的、

非市場的手段調節和控制網上信息資源在不同國家之間以及同一國家內不同地區或行業

部門之間的分配關系,目的是追求高速信息網絡信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后能產生最

大化的經濟福利。

網絡信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后所產生的經濟福利的大小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市

場競爭和價格體系、網絡技術和資源條件、網絡及其所涉及區域的信息效用和社會公平

以及資源使用者的消費偏好、接受教育程度、職業狀況和工資水平等[4]。 這些因素可

以有不同的影響權重和排列組合方式,這是導致大小不一的經濟福利的內在機理。網絡

信息資源在空間矢量上有效配置的任務就是尋求一種最佳的影響權重和排列組合方式,

以使高速信息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取得最佳的效益。

2.3 網絡信息資源的品種類型配置

網絡信息資源在時間和空間矢量上的配置必然要涉及到信息資源的品種類型。由于

對既定的信息資源系統而言,當冗余信息量趨于零(理想狀態)時,該系統必定是不同

內容的信息的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信息都具有獨特的性質,因此,網絡信息資源系統規

模的大小和服務能力的強弱不能簡單地看其信息拷貝數量是否龐大,而應當綜合性地以

信息資源品種類型的多寡及其對網絡用戶信息需求的滿足程度作為主要評判依據。

當前,高速信息網絡存在著巨大的開放性,任何入網者都可以將信息在網上自由存

放,也可以很方便地獲取網上信息。可以這么說,在高速信息網絡上,每時每刻網上信

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在不斷增多,這必然刺激著大量冗余信息在無“主管”的網絡上迅

速地膨脹。這樣,一方面,千差萬別、無奇不有和日新月異的網絡用戶信息需求使高速

信息網絡信息資源的品種、類型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顯得有限和難以令用戶滿意;另一

方面,迅速膨脹的信息冗余又在網上形成了新的、巨大的信息干擾,它們或被重復配置

,造成信息資源品種類型十分豐富的假象;或在真正的有配置價值的信息資源表面形成

一層面紗,使人們難識其廬山真面目。由此可見,盡管當前高速信息網絡上信息資源品

種類型之豐富是空前的,但其配置仍有相當大的難度,顧此失彼的現象依然在所難免。

高速信息網絡上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最終實現勢必要借助于一定的市場或人為手段從技

術、經濟和人文角度對信息資源實行有效的綜合性的組織管理。

3 網絡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原則

3.1 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原則

網絡信息資源從生產、傳輸、分配直至開發利用的全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

程,其中牽涉到的經濟利益主體之多、涉及范圍之廣、運作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這一網絡系統中,每一經濟利益主體既與其他經濟利益主體相聯系,又保持相對獨立

。配置網絡信息資源勢必涉及到各經濟利益主體之間以及網絡系統和系統環境之間的經

濟利益分配關系。判斷網絡信息資源配置是否有效不能單純地從某一或某些經濟利益主

體出發,而必須站在全社會的高度,以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為判定標準。

3.2 需求導向原則

網絡信息資源不論是在時間、空間矢量上的配置,還是在品種類型上的配置,最基

本的依據都是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性,我們無法想象將網絡信息資源配置于根本無需

求欲望的用戶手中能導致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用戶信息需求的每一變化都會影響到各

種資源配置模式的效益,并進而影響到配置模式的調整和選擇決策。傳統資源配置模式

中的“次第配置法”就是一種典型的按需求導向原則設計的模式,該模式首先把資源配

置于最需要的部門,一直到“注滿”為止,然后把“溢出”的資源注入到次需要的部門

,一直到“注滿”為止;如此次第配置下去,直至不再“溢出”。盡管由于網絡信息資

源的高時效性,該模式引入到網絡信息資源配置中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引入時間因素加

以修正和變通,但還是很好地體現了需求導向原則的重要意義。

3.2 公平原則

公平是指人們對某種社會現象的一種道德評價,認為它是否應當如此,是否公正合

理。公平意味著經濟福利在所有相關的個人或組織之間的分配達到均衡狀態。這里所說

的均衡分配與平均分配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它要求資源配置者在按照社會經濟福利最

大化原則和需求導向原則配置資源的時候,要注意做到公正合理地對待高速信息網絡系

統每一用戶,不偏不倚,不摻雜情感因素。

3.3 市場手段和政府手段互補原則

市場機制與資源配置是同一問題的兩個不同側面。市場供求、價格、競爭、風險機

制的充分運作可以有效地調節網絡信息資源在生產、傳輸、分配和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經

濟利益和經濟關系,以利益驅動構建網絡信息資源配置效率的大廈。西方經濟學稱市場

手段是調節一切市場的十分有用的復雜精巧的聯絡系統,高速信息網絡市場誕生十余年

的實踐也充分證明,市場手段在解決跨國信息資源配置方面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手段是有效配置網絡信息資源的另一種很重要的手段。福利經濟學家霍布森(

J.A.Hobson)認為,為了保證最大社會經濟福利,政府必須干預經濟生活[5]。網絡信息

資源盡管是面向全球的, 但不論是生產、傳輸還是分配、開發利用,都離不開政府的作

用和影響。美國政府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最積極倡導者,這一作用和影響使美國

網絡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其信息資源配置狀況和水平亦堪稱各國楷

模。

市場手段和政府手段在作用形式、條件、效果等方面是不一樣的。在實際操作時,

應注意協調互補,使兩者形成有機的配合。一般地,能夠通過市場手段配置的,就盡量

通過市場的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機制去自動配置;不能或難以通過市場手段配置

的,資源配置者應在前述三項原則的指導下運用政府手段去配置。

【參考文獻】

1 T.C.Koopmans.Three essays on the state of economicscience.McGraw

-hill book company,1957

2 馬費成等.面向高速信息網絡的信息資源管理(二). 中國圖書館學報,1998

(2):3~8

篇(2)

信息化時代,檔案管理也要采用新措施來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數字化,數字檔案館建設應該是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充分了解信息資源中的內涵,實現檔案信息的網絡化以更加便于管理。如果對于檔案館的信息資源管理只停留在簡單的數字化轉換,必將會影響信息資源的利用和共享。因此,加強檔案信息資源的建設,關鍵是能夠有效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對檔案館的信息資源進行擴充,充分開發相關資源并進行整合,通過不同的網絡技術將信息資源歸類,使之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1 信息資源整合的必要性

1.檔案信息源擴大化。

信息源,顧名思義是指信息的來源,人們在生產活動和文化活動中所產生的原始數據的記錄,并且對這些初始數據進行加工整理而成的可以被利用的成品。對于傳統的檔案信息源,主要是局限于檔案館的館藏,但是在網絡環境下,檔案館藏的信息資源來源更加廣泛,從數量到內容都獲得極大地豐富。根據檔案信息資源的分布,可以將現在的檔案信息分為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現實館藏主要是傳統的檔案館的藏書,可以為使用者提供服務,主要包括檔案文獻、館藏目錄等等。而虛擬館藏與現實館藏相對應,主要是指利用網絡系統可以共享的信息資源。從載體來看,傳統的檔案資源多為紙質版和實物,而如今,網絡的使用使得網絡環境下的檔案除了傳統的紙質,實物等常見種類,又增加了電子檔案。網絡技術極大地豐富了檔案的信息服務,將檔案信息源從有限擴大到無限,極大的豐富了檔案信息的來源,同時也使得檔案信息資源整合迫在眉睫。

2.檔案信息資源內容多樣化。

網絡的大量普及使得檔案信息資源的來源方式多種多樣,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涵蓋了各個學科領域,不僅有多種語言,而且形式也多種多樣。網絡信息數量大但同時存留時間較短,更新速度快。由于種類不僅有電子文件,還有很多軟件信息。非文本信息如圖像、音頻、數據庫等以多種形式共存,呈現出多類型、非規范、跨語種等特點。網絡信息資源的多樣化超越了傳統的組織方式,能以不同方式進行表達。

3.檔案信息服務對象廣泛化化。

信息源的增多,內容的多樣化也必然導致服務對象發生變化。因為網絡環境下,檔案館是個共享的體系,必須保證所有能夠上網的網絡利用者能夠享受信息。由于網絡信息資源的使用者并沒有任何限制,受教育程度也不同,覆蓋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因此不同人群對網絡的利用目的也不同。為了保證所有的人都能夠享受到信息的服務,網絡環境下對檔案的服務對象呈現出廣泛性,從空間、時間都進行了跨越。而網絡環境為信息服務提供了一種比較便捷的服務方式,網絡利用者可以通過網絡檢索自己的信息需求,檔案館通過網絡檢索,然后經過信息組織和整合形成信息服務產品,然后快速的傳遞給利用者,實現對利用者的全方位服務。因此,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檔案信息資源整合有很重要的意義。

網絡環境不僅改變了傳統檔案信息服務的環境,而且由于網絡信息資源數量大,種類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并且使用非常方便,其優越性是傳統文獻信息資源無可比擬的。通過數字化的信息資源存儲,和網絡化的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檔案文獻在存儲和傳播方面的限制,使資源共享更加方便。但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信息共享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缺乏統一的控制,會使得網絡信息管理混亂,質量也無法得到保障,分散無序的狀態。由于網絡自身的特點,信息資源分布不均,流通不暢等都會成為網絡共享實現的障礙。因此,只有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統一的整合,實現資源的有序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

2 信息資源整合的方法、步驟和措施

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可以使得多渠道不同載體的信息進行組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更好地為網絡信息利用者更好地服務。經過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可以強化信息資源,更好地發揮信息資源的作用,給利用者帶來極大方便。

2.1 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的方法

1.分類法。分類法是根據概念或者種類不同進行分類,建立等級體系結構,然后通過綜合分析進行組配。在網絡環境下,分類法是采用規范化的樹狀結構,按照學科專業或領域進行信息檢索,方便有效。這種方法能夠適用多種方式的信息檢索,包括文本信息和非文本信息等,因此是數字化信息資源整合的基本方法。

2.主題法。主題法是以語言為基礎表達各種概念,并通過標識來間接表達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方法是網絡信息進行整合的主要方法,在檢索中主要表現為關鍵字檢索。

3.數據庫法。這種方式是通過獲得的網絡信息資源的記錄格式化存儲,讓用戶通過若干檢索路徑,找到檢索入口,從而享受到信息資源的服務。通過長期實踐表明,數據庫方法優點突出,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是實現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的最佳方法。同時,這種方法方便利用者能夠快速的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搜索引擎,集中網址,將網絡信息資源進行分類提供給利用者,更便捷。

2.2 信息資源整合的內容和步驟

1.檔案信息資源的集成化組織與整合。通過將信息進行初步整合可以實現資源的跨類型、跨載體以及跨時空的利用。由于信息資源的載體和信息形態都多種多樣,形成互補共存的新格局。逐步實現資源在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檢索模式。

2.檔案信息資源的整體化組織與建設。在初始化組織和整合的基礎上進一步的進行整體化建設,形成資源的分布式管理、集成化的檢索格局。并且通過網絡軟件,組成信息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和檔案信息服務的網絡化。

3.檔案信息資源的深層次開發。進一步的開發和挖掘,完成檔案信息資源從形式組織向內容組織方向的轉換。讓信息向自動化、集成化的方向發展。便于人們利用程序化的知識解決問題。

2.3 信息資源整合的措施

1.強化館內資源整合與集成意識。在網絡大量普及的今天,檔案館應該具有獨特的整體效應,在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進一步分工,使每一館都有自己特定的作用,并承擔一定的責任與義務。檔案館必須加大內部機構設置,并進行人員調整,突出工作重點,找準自己的特定分工融合點,利用優勢來發展自己。

2.樹立檔案館整體化理念。網絡環境強化資源整體建設效應,整體化的服務理念逐步得到認可。在檔案信息化的過程中,部門之間應該協調為一個整體,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樹立整體化理念,要求各機構樹立全局意識與合作精神,強化分工協作。

3 結語

在網絡環境下,實現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才能更好的滿足利用者的要求。

參考文獻

[l]孫艷麗.網絡環境卜.高校檔案信息、資源整合對策分析[J].蘭臺世界,2012,5(14):123―124.

[2]李淑艷.例絡環境卜檔案信息資源整合與開發[J].經濟研究導刊,2011,34(16):l5一16.

篇(3)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和進步,人們可以更好地獲得更多的網絡資源,它們是建立在數字化、信息存儲、數據庫、網絡通信、超文本、超媒體等諸多技術之上的信息資源。通常情況下,網絡資源呈現出動態性、多樣性、無序性、分布性、用戶廣、容量大、開放性等突出特點。日益發展的現代信息、網絡以及計算機等多種技術,使得人們能夠更為有效地收集和整合相關的網絡信息資源。恰恰是由于互聯網技術以及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造成了網絡信息資源進一步彰顯出自身的龐大性以及無序性。所以,對高校圖書館而言,要借助相關的技術手段,從多方面來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這就要求圖書館能夠在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中更為科學、高效地整理出讀者所需要的相關資源,這也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圖書館建設的核心任務。

1 網絡環境對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影響

1.1 文獻資源載體多元化、館藏結構發展變化

從傳統圖書館來看,印刷型文獻是最多的資源,所有工作都圍繞著館藏來開展。在網絡化日益提升的今天,高校圖書館在提供閱讀信息服務時,已經從館內拓展到館外,從來館讀者拓展到世界其他任何領域的讀者。高校圖書館的相關信息資源范圍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從紙質文獻占絕對地位的舊格局變成了數據庫資源、聲像型、光盤電子型文獻等占主要地位,而且館藏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實現了現實以及網絡虛擬兩種館藏資源相互發展的良好局面。

1.2 圖書館文獻資源獲取渠道多樣化

從傳統圖書館來看,要通過購買、接受贈送以及交換等方面來獲得相關的文獻資源。但是,在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要想獲取更多的網絡資源,就要借助購買、聯網使用、入網、租用、免費以及交換等較多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網絡資源僅僅是獲得了網絡資源的網絡使用權,而不是獲得了信息資源的本體內容。

1.3 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組織方式多元化

從傳統圖書館來看,在組織文獻信息資源方面,重點是根據圖書館管理的多種分類法進行分類,可以借助構建不同類型的目錄,例如主題目錄以及分類目錄等。但是,在網絡環境背景下,則要采取建立網絡資源導航庫、編制超文本書目數據以及多種類型的專題指引庫。

2 高校圖書館網絡資源的收集原則

日益發展的網絡技術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傳統媒體在時間以及空間上的制約,從而可以為讀者提供數量巨大的網絡資源以及信息。但是,過量的信息使得讀者不知所措。因此,對高校圖書館而言,在收集整理網絡資源時應該堅持下列原則,從而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服務。

2.1 目的性原則

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要依據本校的文獻基礎、學科建設以及發展規劃等方面,根據本校重點設置的專業以及領域,整理以及收集相關的網絡資源,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本館讀者的相關需求,而且還要盡可能地滿足本館在未來較長時間內的發展需要。從高校圖書館來看,它們的性質、重點、規模以及學科等都存在著差異,因此在收集、整理文獻資源時不能體現出模式化特征,要具體地結合本圖書館的實際情況,更好地收集整理相關的網絡資源。

2.2 科學性原則

紛繁復雜的網絡資源自然有著良莠不齊的質量,因此,高校圖書館要做好本館網絡資源的編輯工作,為讀者以及相關單位提供權威性的獲取網絡資源的相關建議、檢索引擎評價意見。要挑選出具有適度內容以及質量的網絡資源,從而使得所收集的資源具備可利用價值以及科學價值。這就要求圖書館要能夠從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中,去粗取精,為讀者提供最需要、也最具有參考價值的網絡資源。

2.3 系統性原則

高校圖書館要系統性地收集某種類型的網絡資源,要能夠連貫地、系統地、科學地收集某種學科以及專題的網絡資源,這樣才能為讀者提供更為權威的網絡資源。它的收集工作具有長期性特征,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要依據本校的重點學科以及專業,不斷收集相關的文獻、信息資源,從而為讀者提供完整的網絡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為讀者提供長期的信息需求。

2.4 經濟型原則

從高校圖書館來看,經費普遍比較緊張,這就要求學校要盡可能地堅持經濟型原則,力圖實現最小支出,從而獲得更為廣泛的網絡資源。在此過程中,高校圖書館要從兩方面來整理收集網絡資源,首先是要引進不同來源的網絡資源,其次就是要根據本館的特色以及讀者需求,切實做好自行整理、收集網絡資源工作。無論采取何種手段,都要堅持上述四個原則,從而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更好的閱讀服務。

3 網絡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網絡上存在著大量的網絡數據庫,它們都是經由信息開發而形成的相關信息產品,涵蓋了書目型、全文、專題等不同類型的數據庫。它們是由專門的機構、信息從業人員依據不同的學科分類體系,在科學搜集、分析、整理、標引以及序化等序列化的加工程序,從而很好地開發了海量原始信息,而且最后形成了具有規范化特征的有序數據庫集合。對高校圖書館而言,它們可以在簽約付費后實現遠程登錄,實現在線利用,也可以建立相應的鏡像站點,在網上運用此類網絡數據庫。從這些資源來看,它們都被存儲在數據庫提供商的相關服務器上,圖書館僅僅擁有檢索使用的權利,并不能永久地擁有這些資源。

3.1 網站評價與導航

首先,要在知識創新信息需求的基礎上,分析研究相關的網絡資源,從而匯集相關有著較大信息量以及利用價值的網站,并且對它們進行科學分類以及鏈接,而且還要簡單介紹以及評價相關URL的重點內容,這樣就能夠使得讀者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獲得所需要的相關信息。對高校圖書館而言,這也是讀者最多、最為簡單直接地運用因特網信息資源的方式之一。當前,大量高校圖書館在主頁上都為讀者提供這種層次的網絡導航服務,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在直接進入相關資源首頁后,獲取相關的網絡資源。

3.2 專業信息指南系統建設

高校圖書館要建立本館的專業信息指南系統,如此以來讀者就可以借助多種搜索引擎,從而上網查詢以及瀏覽相關主題的信息以及文獻資源,從而能夠挑選對自身有較高參考價值的網絡資源。這就要求圖書館要不斷地總結、組織、歸類、設置類目,這種類型的專業信息指南系統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屬于深層次的信息服務,從而能夠為相關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識創新服務,也可以滿足他們在重點學科以及相關資源方面的特別需要。正是由于專業人員在選擇、組織以及加工信息方面的巨大努力,從而更加準確地為用戶提供導航以及指南作用。

3.3 建設開發專業信息資源指引庫

建設開發指引庫可以使得讀者能夠更全面、更系統地運用互聯網的某些專業化較強的信息資源。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運用指引庫的相關技術,從而科學地組織信息資源,借助自動更新技術,對指引庫進行及時更新,從而確保讀者能夠獲取及時高效的網絡信息服務。從物理層面來講,指引庫上面并未存儲多種類型的信息資源,然而,讀者可以借助訪問指引庫,科學高效地檢索到相關數據庫的多種實際資源。這就要求高效圖書館要在指引庫中將因特網上與某些主題有管理的節點集中起來,從而為用戶檢索提供方面。要確保用戶能夠熟悉相關的計算機檢索語言,從而向用戶科學地提供此類資源的分布情況,引導用戶查找。

3.4 建立特色虛擬館藏

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在知識創新方面的深層次要求,高校圖書館要切實能夠依據本校重點專業以及領域來開發相關的網絡信息資源。不僅要提取相關的信息線索,而且還要能夠獲得帶有具體內容的知識。當前,網絡資源中存著大量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是卻未出版的原始文獻,它們日益增多地以電子出版物的形式發表在WWW服務器以及Newsgroup等。所以,圖書館要依據相關用戶在知識創新方面的需求,從而有意識地鏈接WWW信息服務器、組織相關的網絡組團,而且還要對網絡資源進行過濾、整理網上信息資源,而且還要將用戶重點研究的內容或者課題所需要的相關資源下載下來,并將它們存儲在本校圖書館Web服務器上,從而構建出特色性強的虛擬館藏,從而為用戶在知識創新方面提供特色鮮明的信息服務。

3.5 強化館際互借,實現資源共享

一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為了更好地彌補網絡資源的不足,就要進一步強化館際互借,從而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高校圖書館普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網絡環境,極大地促進了這項工作的順利進行。這樣就能夠將區域內的文獻資源納入到某個動態數據庫系統中,某個學校的讀者只需要借助訪問已經聯網的終端,就能夠訪問中心數據庫,而且最大限度地所需要的網絡資源以及文獻。

從很多高校的館際互借以及資源共享來看,“原文傳遞”是被廣泛運用的方式之一,而且可行性也非常好。它不僅能夠很好地彌補了館藏資源的不足之處,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而且還能夠更好地為高校師生管理、科研教育、教學以及科研等提供良好服務。

4 開發網絡信息資源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4.1 網絡信息的鑒別以及選擇

從互聯網來看,雖然存在著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但是很多信息都無關知識創新,信息本身就沒有任何用處。所以,在開發相關的網絡資源過程中,要科學地鑒別以及選擇網絡資源信息。可以參考下列標準進行:符合用戶在知識創新信息方面的需求,它涵蓋了網絡資源內容的學科范圍、類型、深度、語種需要;內容質量,涵蓋了是否包含實質性內容、虛假信息、覆蓋范圍、深度、廣度,時效性等信息;還要注意信息的形式特征,例如,網頁版面是否遵照既定的圖像、文本設計原理,可讀性以及易讀性等,是否為多媒體網絡資源等等;還要考慮到網絡資源的穩定性特征。從網絡信息資源來看,呈現出動態變化特征,然而網站網頁形式則相對穩定,則利用用戶運用。還有,數字化的網絡期刊、印刷型文獻、聯機數據庫以及圖書館OPAC目錄等都非常穩定、準確性以及可靠性都很突出,而且這些信息資源易于存取。

4.2 網絡資源開發質量問題

首先要考慮到信息的完備性,這是因為知識創新對信息的完備性要求較高。例如,用戶在檢索某些學科或某種主題的文獻資源時,總是期待能夠一次檢索到盡可能多的相關信息,很多時候希望一蹴而就。因此,在開發相關網絡信息資源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地分析用戶的這種要求,要盡可能全面系統地為客戶搜集相關學科或者主題的信息,而且具備很好的完整性以及連續性。所以,要能夠充分運用多種類型的搜索引擎、善于運用不同查找方法以及措施來獲得相關信息,而且還要長期跟蹤這些信息資源,及時增補相關信息,從而確保足量可用的網絡資源

此外,還要考慮到這些經過開發的網絡信息資源的便利性。所以,在搜集、開發以及整理網絡信息資源的過程中,不僅要設計全新的檢索系統,而且還要科學合理地組織網絡資源;提供友好易用的界面,而且不需要專門培訓;具備完善的檢索功能以及科學的檢索途徑;靈活多樣的檢索方式;而且還要為用戶提供優良的打印、電子郵件傳遞以及存盤等方式,從而高效地輸出數據。

4.3 網絡信息資源開發中的標準化問題

在此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元數據標準來建立相關的資源內容以及格式標準化。它能夠很好地規范數字化信息以及順利地開發以及保障網絡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要借助相關的站點鏈接到以超文本格式鏈接的網絡信息資源,實施標準化的網絡信息導航服務。這樣以來,就能夠為圖書館用戶提供豐富多彩的內容。全面的導航數據、較好的鏈接給你以及友好的用戶界面。

5 結束語

處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要進一步深化在收集整理網絡信息資源方面的建設。這項工作不僅具有極大的挑戰性,而且還是高校圖書館在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閱讀服務的核心內容之一。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要依據本校在教育、教學以及相關科研方面的需要,從而以較高的效率來整合以及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源。要采用更多的技術措施,搭建良好的網絡資源服務平臺,從而更好地為讀者服務,使得讀者能夠更為方便、準確、快速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相關信息資源,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圖書館整合以及共享數字資源整合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可,張玉祥.大學圖書館網絡資源導航的現狀調查研究[J].科技信息,2013(19).

[2]宋大權.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及效率評價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

[3]周琴,邱萍.大學圖書館網絡資源整合淺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11).

[4]劉志杰.淺談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實踐與展望[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013(06).

作者簡介

篇(4)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A

一、網絡商業信息的種類和特點分析

(一)網絡商業信息的種類。

網絡商業信息的種類劃分有多種,按照載體形式可以分為商業圖書、期刊、以及科技報告和商情數據等。按照性質和內容則劃分為市場營銷、市場環境、市場管理和商品科技等信息。這些不同種類的商業信息對于商業競爭都取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這些商業信息一般都會散見于各種渠道,互聯網已經成為這些商業信息資源的重要獲取渠道。但是這些不同種類的商業信息本身還存在著共性,有自己的特點。

(二)網絡商業信息資源的特點。

網絡商業信息有著自身的特點,既具有和一般信息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個性,具體主要下面在下面幾個方面。其一是多變性,商業信息和時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價格行情就會呈現一種波動狀態。同時商業信息還會受到政治、文化以及風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種變化特點主要是和商業是一種競爭性行業,不可能會獨立于環境而存在的不變的信息。其二就是分散性,因為任何信息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商業信息自然不可避免。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無序化決定了信息的分散特點,而商業信息的分散性主要體現在行業的分散特點,甚至一個企業集團甚至分散在全球,對于企業而言,商業信息的更多注重及時性,卻很少關注累積性,因此信息呈現一種雜亂無序的狀態。其三就是實用性,因為商品信息的或者流出,無論對于商業競爭對手來說還是對于普通用戶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作用。其四就是新穎性,比如產品的價格變化,自然是最新的價格更具有參考價值,企業采用過期的商業信息來決策一般而言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而用戶采用過期的商業信息則會讓自己上當受騙。所以商業信息要具備新穎性特點。最后就是保密性,商業信息從本質上來說是保密的,不過目前在互聯網釋放的商業信息,基本上都是相關企業經過過濾出現的信息,這一部分是公開的,主要是為了向消費者和競爭者提供引導性信息,但是商品的核心比如醫藥的具體配方比例、產品的具體配方往往都是秘而不宣的商業秘密。這部分信息是完全不公開的。

二、網絡商業信息資源的獲取技術分析(一)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目前獲取商業信息資源的重要渠道,利用各種關鍵詞進行檢索能夠迅速定位需要的商業信息。之所以搜索引擎能夠成為獲取商業信息的重要技術,關鍵在于搜索引擎是一種能夠將消息傳導給用戶和企業的最佳方式。所以無論是商業網站還是商家都希望通過搜索引擎進行傳播,通過開放網站ROOBOT文件或者采用SEO網站優化技術讓搜索引擎機器人抓取網站信息,而搜索引擎強大的索引數據庫能夠快速匹配用戶的查詢,在目前商業信息爆炸的現狀,這種快速檢索能力,自然能夠獲得用戶的青睞,同時也就能夠獲得商家的青睞。而且搜索引擎提供的商業信息通過網頁快照技術,能夠將最新的商業信息提供給用戶,因此確保了商業信息獲取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二)網絡數據庫。

現在不少商業機構開發了自身的網絡數據庫,這類網絡數據庫往往有自己的獨立入口,有些是不向搜索引擎開放,因此需要通過獨立的網絡數據庫入口才能夠獲取這類網絡數據庫中的商業信息。因為這些商業機構本身具有非常專業的商業信息獲取團隊,然后再通過專業技術將這些信息采集到專業網絡數據庫,形成高質量的商業信息。一般而言商業網絡數據庫的中商業信息更具有參考價值,比如海關的一些專業網絡數據以及中國信息網的專業數據和中國財經報刊的專業數據庫。而國外比較著名的則有美國商務信息數據庫和蓋爾商業資源數據庫等。因為這些商業網絡數據庫中的數據采集團隊具有相對專業的信息敏銳力,并能夠根據這些商業信息進行一些再創作,因此具有更高的參考價值。

(三)B2B商業網站。

這是目前獲取供求商業信息最為普遍的網絡獲取技術,目前在我國比較著名的有阿里巴巴,而國外的則是環球資源網,這兩類商業B2B網站主要提供了來自全球的商業供求信息,而這些商業信息內容往往都是有一些注冊商家提供,因此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并且在這樣的網站上都有自己的準確的聯系方式,而且這類商業網站還提供中介作用,因此能夠確保交易的順利進行,這類商業網站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獲取銷售訂單或者推銷自己產品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這類商業網站同樣采用關鍵詞技術,提供給商家進行快速獲取商業信息的能力,從而提升獲取網絡商業信息的速度。當然除了通過這些專業的B2B網站獲取商業信息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一些商業資訊網站,這類網站往往通過在互聯網采集商業信息,其原創性不高,但是經過了一些專業的站長進行分門別類的區分,也能夠獲得可以參考的商業信息。

(四)移動互聯網。

從移動互聯網上獲取商業信息已經成為當前最受關注的一個渠道,現在很多商業網站開始全力投向移動互聯網,百度云計劃的實施以及阿里云在移動互聯網的上線,進一步簡化了在移動互聯網獲得商業信息的方式,與此同時一些中型的搜素引擎利用屏幕廣告技術,實現了用戶觀看商業信息獲得利益分成的方式來刺激移動互聯網商業信息的,這有效的改變了移動互聯網終端多元化的不利之處,通過瀏覽商業信息讓用戶獲得利益的宣傳方式,顯然對用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總結

隨著各類信息的數字化,通過網絡獲得商業信息資源已經是大勢所趨,作為企業或者用戶想要獲得高質量的商業信息,就必須要學會網絡商業信息的獲取技術,而且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的獲取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比如現在通過微博獲得網絡信息也成了非常關鍵的方法。因此企業和用戶不僅僅要學會商業信息獲取技術,還需要緊密結合當前互聯網發展趨勢,迅速掌握最新的信息獲取技術,才能夠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2011秋1班)

篇(5)

關鍵詞:網絡信息資源 優化配置 信息生態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的網站數量劇增,目前網民人數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用戶,對信息資源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雖然網絡信息資源的容量曾幾何級數的增長,但信息來源分散,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必要的組織與控制,這都嚴重影響了信息資源的獲取及使用,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成為信息管理者所關注的問題。

網絡信息資源配置是以人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需求為出發點,以追求網絡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和質量為指針,通過設計網絡上信息資源的流向,進一步規劃分配網絡信息資源的類型、內容、數量、時間、空間等方面的分布,最終達到為網絡用戶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和信息資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1.技術的變革與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技術架構經歷了信息孤島、以局域網為支撐的內部集成、以Internet為技術平臺的分布式系統。體系結構從單層結構發展到3層乃至多層結構,從C-S結構到B-S結構。互聯網的出現是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它所涌現的信息資源的海量與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無法比擬的。信息資源管理也有數據管理—信息管理—知識管理—信息生態的不同階段。技術的發展進步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對信息資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須充分考慮到其引起的變革。

2.網絡信息資源的特點。從內容上看,網絡信息資源具有分布廣、數量大、種類多和不穩定的特點;從形式上看,網絡信息資源具有非線性、交互性、動態性、累積性、多樣性的特點;從信息資源的質量上來看,網絡信息資源又具有良莠不齊,真假莫辨的特點。目前網絡信息資源的使用現狀仍存在很多問題:一是網絡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組織;二是信息檢準率較低,網上信息資源分散、無序現象加劇;三是網絡信息資源缺乏深層次的開發。只有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積極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才能帶來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間,實現信息資源效用的最大化。

3.企業所存在的問題。大多數企業應用系統處于“信息孤島”狀態,單體應用、部門級應用居多,企業級集成應用少。應用系統的數據以不同形式存儲在不同的數據庫中,而且各個業務系統通常分別由不同的職能部門管理和維護,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網絡與信息安全性的防護措施,使得這些系統功能之間相互交叉,有著重復的信息和數據,但相互之間卻很難進行暢通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

4.環境的變化。目前企業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業信息化的戰略構想,開發管理信息系統、建立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企業流程重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但是,在進行信息化改造的時候,決策者容易忽視環境的因素給企業信息化建設帶來的影響,如社會、政策、經濟、技術等。特別是進入到21世紀以后,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已從相對穩定、變化可預測的線性時代步入不斷發生激烈變化的非線性時代。過去,信息資源管理通過給予企業信息保障,來向企業決策提供各種預測方案。但現在所提供的預測跟不上環境的變化,信息管理對企業環境的不適用已是必然,只有適合環境的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下去。在信息社會中各種事物的變化越來越快,“變”成了惟一不變的因素。要適應迅速變化的信息環境就得了解信息環境, 企業內外部環境將對信息資源管理的效用與效率產生重要影響,正視環境的變化并采取相應的策略才能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二、研究內容

1.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內容。大多數國內學者從網絡信息分布的時間、空間和數量特征三個方面論述了網絡信息資源配置的內容。李楠瀾將網絡信息資源配置內容總結概括為網絡信息資源的時間矢量配置、空間矢量配置以及品種類型上的配置和在數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內容。就品種類型配置,又從媒體類型、內容、時效性、歸屬特性及保密程度進行區分。

2.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劉水養指出網絡信息資源的配置應在一定原則的指導下,通過多種不同模式的調配有序、高效地進行,使得網絡信息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用,從而達到優化配置的目的。他認為應該遵循宏觀調控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原則、質量保證原則、集成配置與互補合作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原則、品種多樣化原則等。

許恩元在《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原則與模式新論》中引入了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理論依據—帕累托最優理論。分別就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需求導向原則、公平原則、協調共享原則、市場手段與政府手段互補原則、合理分工與綜合發展相結合原則等進行分析。

3.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模式。網絡信息資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兩方面的內容。宏觀配置就是政府通過宏觀手段對信息資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導,是一種政府層面的行政干預行為。對于宏觀配置研究者一般從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規、設置均衡配置的指導目標、引入競爭機制及調控增量信息資源的規劃與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微觀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傳播部門在政府宏觀調控指導下對網絡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和數量等要素上作適時的配置,是一種技術性、操作性行為。重點需要網絡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數量、類型、及技術的配置。

篇(6)

中圖分類號:G25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2-8898-02

Talking about the Library Network Construction

WANG Feng-lan, LI Tian-ying, SU Yan

(Shangqiu Medical College, Shangqiu 476100, China)

Abstract: Present, China's various systems, various types of library automation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upgrading of our library automation, networking, building awareness of,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automation. Realization of the library network, the library for future survival, the key to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twork; digita; information resources

圖書館正在從傳統的手工管理和服務模式走向計算機網絡,從而實現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數字化,管理和服務計算機化和網絡化。從國內外圖書館的發展來看,數字化和網絡化是新的必然的發展方向。由此可見,館藏信息資源的構成、管理和服務將發生改變,因而,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如何組織和管理是一個新的急需研究的課題。

1 圖書館計算機網絡化的發展階段

圖書館的網絡化建設,經歷了三個階段:局域網、廣域網和因特網。現在我國絕大多數圖書館還處于第一階段,即微機局域網階段,但部分條件較好的高校圖書館已經連入因特網,進入網絡建設的第三階段。

2 網絡化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構成

信息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應包括各種載體的文獻信息資料、信息技術設備和信息管理系統軟件等;狹義是指各種類型和載體的文獻信息資料。對于網絡化圖書館,由于信息技術設備在圖書館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廣義地理解其信息資源較為科學。

2.1 網絡化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特點

網絡化圖書館的館藏文獻信息資源一般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從載體形式上看,館藏文獻信息資料的種類更加豐富多樣;從館藏文獻的構成比例看,數字化的電子文獻在館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從文獻資料的分布看,不僅有本地館藏文獻信息資料,而且有異地信息資料;從館藏文獻的利用率來看,電子文獻的利用率呈上升趨勢。

2.2 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的特點

二者有以下幾個特點: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具有相互性。對于因特網上的圖書館,自有館藏既是本館的現實館藏,又是其它館的虛擬館藏。本館對現實館藏具有更新、修改和支配的權利;對虛擬館藏有共享權,一般沒有更新、修改和支配權。從地理位置上講,現實館藏是本單位和本地館藏;虛擬館藏是外單位或外地館藏。

3 網絡化圖書館現實館藏的組織管理

信息組織是將處于無序狀態的特定信息資源,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方法,使其成為有序狀態的過程,便于人們利用信息和有效地傳遞信息。

3.1 館藏書目信息數據庫的建設

館藏書目信息數據庫的建設是圖書館實現計算機網絡化的基礎。書目信息數據庫的建設通常有三種方法:一是自建;二是購買標準書目數據套錄;三是套錄和自建相結合,有標準書目的購買套錄,沒有標準書目的自建。

3.2 電子出版物的組織管理方法

電子出版物是指數字形式存儲在光、磁等存儲器(如CD-ROM、磁盤)上,并通過計算機或遠程通信進行閱讀的出版物。但到目前,有關電子文獻的計量、編目和存放管理等還沒有一個較為統一和科學的標準。

3.2.1 電子文獻的計量標準問題

電子文獻按載體分,有磁、光、電介質。按文獻類型分,有電子圖書、期刊、報紙、數據庫和軟件讀物等。根據電子文獻的特點和工作經驗,統計工作有以下三種辦法:1)以內容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為計量標準進行統計。2)以載體的獨立性為計量標準進行統計管理。3)拋開電子文獻的載體形式和具體內容,以bit(信息比特)為計量單位進行統計。如館藏電子文獻有xM或xG字節等。我個人認為第三種辦法更科學和準確。

3.2.2 電子文獻的分類編目

一本圖書分多張磁盤或光盤存放時,可以按照叢書的辦法分編;若一張磁盤或光盤中有多個文獻時,可以按多冊書進行分編,但每張卡片上要有相互參見項。

3.2.3 電子文獻的存放管理

電子文獻的存放保管,最好是放置在遠離磁場、干燥陰涼、密閉防塵性能較好的柜里。而且擺放時應立著,不能多層平放。

4 因特網上信息(虛擬館藏)的組織管理

未來網絡化圖書館的發展和建設,不能忽視網絡信息資源的查詢、組織管理和利用。

4.1 因特網上信息資源的種類和特點

信息資源是因特網最重要的資源。從信息內容看,幾乎無所不包。從信息容量看,小到一句話的電子郵件和大到一個電子圖書館。從時效性看,可以分為四大類:1)電子報紙;2)動態信息;3)全文期刊;4)書目數據庫。

4.2 因特網信息查詢工具

為了有效地查詢和利用網上信息,人們研制了許多查詢工具。具體的查詢效果,可能還與你的服務器的功能和你登錄的服務器、時間,網絡的帶寬以及你的工作站性能有關。

4.3 指引庫的建設

所謂指引庫,從物理上講并不存儲各種實際的信息資源,但對其訪問卻可以檢索到有關數據庫的實際資源,即指引用戶到特定的地址獲取所需的信息。這樣就可以把因特網上與某一或某些主題相關的節點進行集中,按照方便用戶檢索的原則,用用戶熟悉的語言組織起來,向用戶提供這些資源的分布情況,指引用戶查找。形象地說,因特網是信息的海洋,指引庫是航海圖。這種方式工作量大,但檢索效果較好。

計算機網絡化、數字化管理和服務是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我們必須不斷分析、加以科學地研究,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們的信息資源建設質量,從而提高和完善我們的計算機網絡信息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篇(7)

網絡化圖書館起初是圖書館的各個工作和服務環節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發展的最終階段就是網絡圖書館,由電子

圖書館或數字圖書館組成,可以廣泛開展電子信息服務和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絡信息服務系統。

對于網絡化圖書館,由于信息技術設備在圖書館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因而,廣義地理解其信息資源較為科學。從分布看,網絡化圖書館的館藏信息資源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本館的現實館藏:二是網絡上的信息資源(虛擬館藏)。

1.網絡化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特點

計算機網絡化的圖書館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館藏信息資源的構成也不盡相同。微機局域網階段,仍然以印刷型文獻信息為主,占次要位置的電子文獻主要由館藏書目信息數據庫、讀者數據庫和流通數據庫構成。因特網階段的館藏信息資源與微機局域網階段不同的是,它不僅包括本館的館藏信息資料,而且還包括通過網絡可以檢索和共享的其他服務器上的信息資料。概括地說,網絡化圖書館的館藏文獻信息資源呈現以下五個特點:從載體形式上看,館藏文獻信息資料的種類更加豐富多樣;從館藏文獻的構成比例看,數字化的電子文獻在館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從文獻資料的分布看,不僅有本地館藏文獻信息資料,而且有異地信息資料;從館藏文獻的利用率來看,電子文獻的利用率呈上升趨勢,而傳統印刷型文獻的利用率相對來說,呈下降趨勢;從館藏文獻的信息服務功能看,電子文獻相對于傳統印刷型的服務功能更加豐富多樣,服務效率更高。

2.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的特點

對網絡化圖書館來說,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密切相關的。二者具有以下特點: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具有相互性,對于因特網上的圖書館,自有館藏既是本館的現實館藏,又是其他館的虛擬館藏;本館對現實館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權利,而虛擬館藏有共享權,一般沒有更新、修改和支配權,但對于合作建設或開發的信息資源除外;從地理位置上講,現實館藏是本單位和本地館藏,虛擬館藏是外單位或外地館藏;本館讀者或用戶對現實館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而虛擬館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種協議或申請手續等才能借閱,因而具有間接性。

網絡化圖書館現實館藏的組織管理

信息組織是將處于無序狀態的特定信息資源,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方法,使其成為有序狀態的過程。其目的是將無序信息變成有序信息,便于人們利用信息和有效地傳遞信息。傳統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料的組織,是依據各種分類法(如中圖法、科圖法等)進行科學的分類及建立各類目錄體系(如主題目錄、分類目錄等)。而網絡化數字圖書館要根據不同的網絡階段對信息資源進行不同的科學組織和管理。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核心是館藏書目信息數據庫的建設。而處于國際互聯網階段的圖書館,其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除書目信息數據庫的建設外,更重要的是指引庫的建立。

1.館藏書目信息數據庫的建設

館藏書目信息數據庫的建設是圖書館實現計算機網絡化管理與服務的基礎。現在,我國一些圖書館建立了局域網,根據集成管理系統的要求,按照CN MARC格式部分或全部建立了書目信息數據庫,在部分工作和服務環節實現了計算機化管理。書目信息數據庫的建設通常有三種方法,一是自建,二是購買標準書目數據套錄,三是套錄和自建相結合,有標準書目的購買套錄,沒有標準書目的自建。現在一些圖書館還提供“聯機”書目信息數據的套錄。

從現有的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軟件看,其書目信息數據庫的數據格式是標準的。這些軟件大多都提供書目套錄和自建功能。套錄和自建書目信息數據庫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套錄的標準書目,優點是著錄項較多,數據一般較完善;缺點是受制于標準書目的建設速度。自建書目信息數據庫,優點是建設速度可以靈活控制;缺點是書目信息的采集工作量較大,在數據的錄入過程中,質量不易控制,數據不夠標準,影響網上交流和共享效果。影響自建書目信息數據庫質量的因素主要有四點:原圖書的分類不正確或著錄項不全;所選字段較少或缺少某些字段信息;某些信息所歸字段不正確或某些字段信息錯誤;錄入中造成錯字、錯詞或漏錄字、詞等。

2.電子出版物的組織管理方法

所謂電子出版物,是指以數字形式存儲在光、磁等存儲器(如CD-ROM、磁盤)上,并通過計算機或遠程通信進行閱讀的出版物。電子文獻對圖書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力地推動了圖書館向現代化發展。電子文獻在網絡化圖書館館藏中所占的數量和比例都在與日俱增,但到目前,有關電子文獻的計量、編目和存放管理等還沒有一個較為統一和科學的標準。

因特網上信息(虛擬館藏)的組織管理

因特網上的信息具有在地理上分散、組織上松散、數據類型多、隨機變化大等特點,使得網上信息的查詢、組織和管理,成為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作為網絡化圖書館,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即如何為讀者提供更加便利的網上信息服務。

1.信息資源的種類和特點

因特網作為一個整體,在使用者面前體現的根本價值就是它所提供的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完善的信息服務。但從字面上講,網絡信息資源一般可以理解為“通過計算機網絡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源的總和”。根據網絡發展的實際情況,也可以說是通過國際互聯網可以利用的各種信息資源。從信息內容看,幾乎包羅萬象;從信息容量看,小到一句話的E-mail,大到數百萬個數據庫;而從時效性看,可以分為電子報紙、動態信息、全文期刊、書目數據庫四大類。

2.信息查詢工具

篇(8)

一、研究的必要性

1.技術的變革與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技術架構經歷了信息孤島、以局域網為支撐的內部集成、以Internet為技術平臺的分布式系統。體系結構從單層結構發展到3層乃至多層結構,從C-S結構到B-S結構。互聯網的出現是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它所涌現的信息資源的海量與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無法比擬的。信息資源管理也有數據管理—信息管理—知識管理—信息生態的不同階段。技術的發展進步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對信息資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須充分考慮到其引起的變革。

2.網絡信息資源的特點。從內容上看,網絡信息資源具有分布廣、數量大、種類多和不穩定的特點;從形式上看,網絡信息資源具有非線性、交互性、動態性、累積性、多樣性的特點;從信息資源的質量上來看,網絡信息資源又具有良莠不齊,真假莫辨的特點。目前網絡信息資源的使用現狀仍存在很多問題:一是網絡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組織;二是信息檢準率較低,網上信息資源分散、無序現象加劇;三是網絡信息資源缺乏深層次的開發。只有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積極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才能帶來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間,實現信息資源效用的最大化。

3.企業所存在的問題。大多數企業應用系統處于“信息孤島”狀態,單體應用、部門級應用居多,企業級集成應用少。應用系統的數據以不同形式存儲在不同的數據庫中,而且各個業務系統通常分別由不同的職能部門管理和維護,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網絡與信息安全性的防護措施,使得這些系統功能之間相互交叉,有著重復的信息和數據,但相互之間卻很難進行暢通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

4.環境的變化。目前企業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業信息化的戰略構想,開發管理信息系統、建立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企業流程重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但是,在進行信息化改造的時候,決策者容易忽視環境的因素給企業信息化建設帶來的影響,如社會、政策、經濟、技術等。特別是進入到21世紀以后,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已從相對穩定、變化可預測的線性時代步入不斷發生激烈變化的非線性時代。過去,信息資源管理通過給予企業信息保障,來向企業決策提供各種預測方案。但現在所提供的預測跟不上環境的變化,信息管理對企業環境的不適用已是必然,只有適合環境的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下去。在信息社會中各種事物的變化越來越快,“變”成了惟一不變的因素。要適應迅速變化的信息環境就得了解信息環境,企業內外部環境將對信息資源管理的效用與效率產生重要影響,正視環境的變化并采取相應的策略才能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二、研究內容

1.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內容。大多數國內學者從網絡信息分布的時間、空間和數量特征三個方面論述了網絡信息資源配置的內容。李楠瀾將網絡信息資源配置內容總結概括為網絡信息資源的時間矢量配置、空間矢量配置以及品種類型上的配置和在數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內容。就品種類型配置,又從媒體類型、內容、時效性、歸屬特性及保密程度進行區分。

2.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劉水養指出網絡信息資源的配置應在一定原則的指導下,通過多種不同模式的調配有序、高效地進行,使得網絡信息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用,從而達到優化配置的目的。他認為應該遵循宏觀調控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原則、質量保證原則、集成配置與互補合作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原則、品種多樣化原則等。

許恩元在《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原則與模式新論》中引入了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理論依據—帕累托最優理論。分別就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需求導向原則、公平原則、協調共享原則、市場手段與政府手段互補原則、合理分工與綜合發展相結合原則等進行分析。

3.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模式。網絡信息資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兩方面的內容。宏觀配置就是政府通過宏觀手段對信息資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導,是一種政府層面的行政干預行為。對于宏觀配置研究者一般從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規、設置均衡配置的指導目標、引入競爭機制及調控增量信息資源的規劃與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微觀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傳播部門在政府宏觀調控指導下對網絡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和數量等要素上作適時的配置,是一種技術性、操作。重點需要網絡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數量、類型、及技術的配置。

郭東強等認為應該將生態學及生態平衡的理念引入企業信息系統中形成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當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發展到成熟階段,各類的企業信息的比重、數量趨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動趨于穩定,即達到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此時,整個社會經濟資源達到最優化配置,經濟主體不僅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時也實現了生態效益。同時他還建議正視過度依賴技術、使用技術給企業的信息環境帶來的危害,提出“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4.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措施。大部分學者從宏觀角度進行了研究,高丹從宏觀上的提出相應建議: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層次的配置信息資源、積極參與信息資源的開發、提高信息人員的素質、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場。李穎認為要研究用戶需求,建立全國性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協調機構,建立高質量的數據庫及法律保障機制。陳德敏從技術角度對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進行研究,分別是MARC格式、DC元數據格式、應用分類法、應用主題法。

王玉在《論協同電子商務下的信息資源優化配置》中,談到協同電子商務的建立必須從整個行業出發,研究各個企業的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和集成,以及企業之間在市場環境中的合作和協調機制,建立能為企業提供一個從企業到行業到區域企業的集成信息支撐平臺。這些都符合企業信息生態系統及生態圈的要求及動態演化的特點,當企業信息生態圈建設和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各類企業信息的比重、數量和企業群的比例趨于平衡,信息的流向與流量趨于穩定,即達到企業信息生態圈平衡。這種平衡是社會經濟中市場平衡的真實反映,這時各種社會資源的配置趨于優化狀態。

通過考察網絡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的研究現狀,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的開發利用是目前信息資源管理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國內諸多學者對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內涵、原則、措施等內容行了分析,他們對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性都十分認同,但缺乏具體的實例分析及模型的建立,另外對于網絡信息環境所出現的變化及與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模式也缺乏相應的研究。三、研究建議

網絡的廣泛應用與發展使信息資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同時也對傳統的信息組織與管理形成了很大沖擊。網絡信息爆炸、無序、優劣混雜,缺乏統一的組織與控制,嚴重阻礙了信息資源的利用,因此基于信息生態的理論對網絡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的研究就尤為必要。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生態學理論的引入,信息生態成為其一個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態問題已經成為現代信息管理界的一個研究熱點,與以往片面強調技術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態通過對人、技術、信息和環境進行綜合考察。

1997年,美國管理科學家達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在《信息生態學:掌握信息與知識環境》一書中首次提出信息生態學(InformationEcology)的概念,將生態理念引入企業的信息管理中,從而開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領域。

1999年,納笛(Bonnie.A.Nardi)和歐戴(VickiL.O'Day)合作撰寫了《信息生態:用心使用技術》中,將信息生態定義為“特定環境里由人、實踐、價值和技術構成的一個系統”,認為信息生態系統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術,而是由技術支持的人的活動。

國內學者對信息生態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蔣錄全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對信息生態進行了系統研究。他認為信息生態涉及信息、人和環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態就是研究信息—人—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進而在此基礎上推導其整個生態系統的生成演和發展。而張福學認為信息生態只是一個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態”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論。

對于信息生態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是信息生態環境,蔣錄全博士將信息生態環境因子定義為:信息環境中對人類及社會組織的成長、行為、發展、流動和分布以及社會進化與發展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信息環境因子主要可分為:人類因子、信息因子、信息技術因子、信息政策法律與信息倫理因子、信息文化因子等。而在網絡環境中不容回避的一個事實就是信息生態失衡。

信息生態平衡是指信息、人、環境之間的均衡狀態。信息生態失衡指以上要素處于不平衡狀態,即信息生態系統內部和外部交換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與子系統之間的比例失調等。謝立虹在《網絡空間中的信息生態問題》中提出其主要現象有信息超載、信息污染、信息壟斷和信息侵犯等4個方面。李鳳石認為信息生態生態失衡的主要表現為信息資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等。

對于解決信息生態失衡的措施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田春虎認為調節信息生態失衡的方法包括從系統角度出發進行整體規劃與布局,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加大研究與開發投入,提高技術的創新能力;調整人員結構,提高信息素養;加強對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管理等。孟瑞玲從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規、加強信息門戶網站和信息地圖建設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法。此外,應金萍等提出實施信息分級制度,以凈化信息環境整合傳統理論優勢,進行信息倫理學研究,加強信息倫理道德建設強化信息市場管理等具體措施。

借鑒信息生態的思路為解決企業信息化及信息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以往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往往是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綜合考慮,從而導致結果與預期相差甚遠。從信息生態的角度分析及評價企業信息資源管理是現代環境下企業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篇(9)

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的類型研究是建立在個人網絡信息資源概念的范疇上。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的類型因信息技術的發展種類而衍生出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劃分標準便產生不同的分類方法。按照媒體存在形式分類可分為文本資源、圖片資源、視音頻資源、flash媒體資源。按照網絡應用分類可分為個人BBS、個人博客微博、個人數字圖書館、個人電郵等。按照內容類型分類可分為專業知識、公共知識、興趣內容、娛樂新聞資訊等。

1.2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的特征

在網絡環境里,個人網絡信源不僅有網絡信息資源的繁雜化、網絡化、傳播范圍廣,用戶多、信息源的多樣性等一般特征外,還具有獨樹一幟的特征。如下:依據個人習慣,組織形式多樣。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及組織習慣,將個人網絡資源組織在博客、QQ空間還是網盤等,都是個人通過分析軟件的特點優勢及結合自己的習慣來進行組織處理,形式靈活多樣。信息內容因人而異,興趣使然。Internet上的信息資源的內容包羅萬象,覆蓋了不同領域的信息資源,每個人根據個人所需和興趣來選擇使自己滿意的網絡信息內容。存儲數字化方便快捷,具有預見性。網絡信息搜索、傳播和反饋快速靈敏,實時性較強,網絡上的信息資源只需幾秒鐘便可傳播世界各地。對于一些暫時對自己無用但今后可能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可提前進行保存,以便于之后所需時查找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個人信息交流方式多樣。個人微博、博客、論壇、QQ群等都是個人知識交流的大舞臺,形式多樣,便于知識積累。

2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現狀

在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重要性方面,44.76%的人都認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特別重要,認為個人網絡資源管理完全不重要的人只占0.9%,可見很多人都比較重視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在平時多久整理一次自己電腦上的資料的現狀,發現占最大多數的人是不確定自己多長時間整理一次電腦上的資料,這說明現在的很人都沒有養成定期整理自己資料的習慣。在對平時有哪些途徑來獲取網絡信息資源的調查中發現搜索引擎、各大門戶網站、微博博客是個人獲取網絡信息資源的主要途徑,其他還有各大論文、行業網站也是一種選擇。在常用的搜索引擎的調查中發現78.1%的人都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過于單一,對百度的依賴性較大。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搜索引擎種類來選擇合適的自己需要的搜索引擎,比如:進行中文搜索,我們可以用迄今為止最大的中文百度搜索引擎,但是要是進行英文檢索,我們就要選擇全球規模最大的谷歌搜素引擎。當個人在網絡上遇到有用信息時,據調查大家使用的記錄方式多種多樣,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有存儲信息的習慣,但信息存儲的方式雜亂、簡單,對新型信息管理軟件的使用不夠熟練。大家要積極使用新型的信息管理工具來來對個個的信息資源加工。還有的人對網絡信息只是瀏覽不做記錄,這是缺乏資源存儲的歸類和獲取意識。在對自己電腦上的本地硬盤的存儲內容有82.86%的個人都會做好明確的分類,但仍有17.14%的人沒有分類。這說明很大部分人的最基本的網絡信息管理存在問題。

3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誤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學習已經成為大家學習的主要形式,但隨之在資源管理上的眾多問題也顯現出來。首先,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意識不足,相關教育欠缺。在調查中發現一部分人的資源管理意識薄弱,他們認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不怎么重要,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相關教育的欠缺,一定要加強相關領域的教育,在21世紀互聯網如此高速發展的今天必須高度重視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利用資源。其次,資源存儲混亂無分類,管理能力需提高。很多學生的網絡信息資源的存儲途徑很多,有網盤、個人主頁、移動硬盤、U盤、博客等等,但是"存了就忘了"或者"找不到存在哪里了"的現象頻繁發生,這很大一部分是管理能力的欠缺,需要提高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能力。再次,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工具單一,先進觀念需及時更新。網絡資源的管理工具隨著時展層出不窮,最大可能的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實現最方便的管理。在調查中發現有72.38%人所使用的管理工具都是本地硬盤,移動硬盤,U盤等,而對網盤,個人數字圖書館,網摘等都使用的特別少,甚至有的大學生沒有聽說過,這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最后,知識的甄別能力比較弱,需提高甄別能力。對于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的辨別能力較差,難以辨別出不同知識的價值和對自己的價值。還有就是網絡資源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觀點看法,所以信息資源的質量良莠不齊,要提高辨別能力。

4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建議

個人主體是大學生。學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場所,學校要營造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氛圍與環境,才能引導大學生提高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意識,促進大學生進行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實踐。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如何進行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相關課程,開設大型講座;為學生建立大學生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平臺以幫助學生有效的進行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以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大多數學生并不知道如何系統地管理個人網絡信息資源,有學生或許剛剛擁有自己的筆記本,在沒有接受過指導的情況下,在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方面有較多困惑,教師便是最佳人選為學生答疑解惑。教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也是學校知識管理和創新的主體,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推薦適合大學生使用的的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并對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給予及時的幫助。個人是學習過程的主體,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從個人由被動地接收信息向主動地創造信息的方向轉變。首先大學生個人必須盡快轉變信息資源管理觀念,樹立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意識,形成個人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的習慣。其次必須學會用多種途徑來獲取知識,會選擇合適的知識管理工具來存儲所獲取的知識,將知識進行分類,和同伴經常交流共享知識,并自覺定期更新備份整理自己的知識。

篇(10)

隨著互聯網上檔案信息資源類型的日益豐富和數量的大量增加,如何安全有效地存儲這些檔案信息資源,就成為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工作者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檔案信息資源固然可以有多種類型的存儲方式,其中,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云存儲是最具有優勢的存儲方式。網絡云存儲是指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特定載體,將檔案信息資源永久存儲在云端的虛擬空間中的過程。對于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存儲而言,云存儲最大的優勢在于,將各自獨立單位存儲的檔案信息資源,通過網絡變為云存儲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實現多個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單位所存儲的檔案信息資源實現云端的網絡存儲與服務。在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工作中,如果將大量的檔案信息資源與云環境下的網絡云存儲技術相結合,就可以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高速、海量、穩定、安全存儲,從而為云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化服務提供基礎條件。云存儲還可以充分節約本地的檔案信息資源存儲空間,從理論上講可以利用互聯網云環境下無限容量的云存儲空間,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的短期存儲、中期存儲、長期存儲或永久存儲。由于云終端是迄今為止最為經濟、安全的計算機網絡解決方案,檔案信息資源數據保存在具有專業安全人員保護的云環境中,黑客常用的傳統用戶終端攻擊會失去威脅。因此,云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的集中化管理更容易升級安全保護措施,安全性也更高。

1.2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存儲的意義

在檔案信息資源管理機構所建設和擁有的各種不同類型和數量巨大的檔案信息資源中,并非所有的檔案信息資源都需要予以存儲,需要根據其客觀利用需求為依據,既要考慮其現實利用的價值,更要兼顧其長遠的歷史保存價值和參考利用價值。按照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工作中有關檔案信息資源保存期限的規定,檔案信息資源的保存期限可分為無限期的永久保存、16一50年的長期保存和15年以下的短期保存3種。而如會計檔案信息資源的保存期限則分為永久和定期兩大類,其中定期保存包括3年、5年、10年、15年和25年共5個時間檔次。對于具有永久保存價值和長期保存價值的檔案信息資源,為了便于其內在價值可以得到長期地可持續性地有效挖掘、充分研究和開發利用,實現其價值的保值甚至增值,需要在特別安全的措施下予以存儲,而云環境下的網絡存儲即可達到這一目標。在云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存儲,既包括永久性、長期性、短期性和臨時性不同時間期限的存儲,也包括保密性和共享性不同限制級別的存儲,還包括本地和外地不同地域范圍內的存儲。在實際的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存儲過程中,存在著各種不同類型的存儲方式,其中就有利用互聯網開放存取模式下的網絡開放存儲方式,這也是幾乎零成本的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存儲方式。因此,研究和探討云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存儲的各種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云環境下檔案資源的網絡存儲方式

2.1利用檔案資源網站進行網絡存儲

對于數量巨大的原始檔案信息資源,檔案管理部門可直接利用云環境下的檔案信息資源網站的服務器,相當于代替該部門進行原始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存儲。利用這種原始檔案資源網站服務器網絡存儲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完全不占用本地計算機的存儲空間。其次,由于檔案信息資源網站所收錄的檔案信息資源數據,無論在其更新頻率、服務范圍、文獻類型、文獻數量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所以,檔案信息資源的內在質量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證。另外,檔案信息資源網站由于建設專業化程度較強,因此也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良好的檔案信息資源利用服務。網絡存儲方式在非云環境下,可能會受到檔案信息資源網站穩定性的影響,這樣一來,可能會給那些該網站獨有的檔案信息資源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而這種情況在云環境下將不復存在,由于所有的檔案信息資源都被存儲在具有安全保障的網絡公共云服務器上,在巨大的網絡存儲空間中,檔案信息資源會越來越豐富。

2.2利用網絡硬盤進行網絡存儲

網絡硬盤簡稱網盤,是一些網絡公司推出的網絡在線信息資源存儲服務,向用戶提供包括檔案信息資源在內的各種文獻信息資源的存儲、備份、訪問、共享等文件管理功能,使用起來十分方便,相當于設置在網絡上的移動硬盤。網絡硬盤的原理是網絡公司將其網絡服務器的硬盤或硬盤陣列中的一部分容量,分享給包括注冊用戶使用。隨著具有網絡存儲功能服務網站的出現和快速發展,網絡硬盤逐漸成為檔案信息資源進行網絡存儲的重要工具。而具有云存儲功能的網絡硬盤的快速發展,又使得網絡硬盤的存儲空間容量記錄也在不斷被刷新。如目前提供初始存儲容量最大的網絡硬盤是“速度盤”,其初始免費永久開放存儲空間的容量為5OOGB,單個文件容量可達ZGB,并可以實現批量巨傳存儲。再如作為云存儲網絡硬盤之.的“115網盤”,單個文件容量可達SGB,目前已經存儲的信息資源容量已經高達145PB,文件數量達到17億件的海量數據。因此,網絡硬盤成為云存儲檔案信息資源的重要工具,特別適用于進行大容量和需要永久存儲的珍貴或重要的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存儲。檔案管理機構也可以把網絡硬盤看作置于網絡云端上的移動硬盤,無論是在單位或在其他任何地方,只要可以連接到互聯網,就可以管理、下載或巨傳檔案信息資源到網絡硬盤中,而不需要隨身攜帶,更不怕丟失資源。目前,可用于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存儲的網絡硬盤網站已有不少,可供用戶選擇利用。

上一篇: 高效的團隊協作 下一篇: 幼兒園音樂教育教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视频东京熟 | 茄子国产成版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Ⅴ优女AV综合久久久 |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国产精品 |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欧美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