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治療和預防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1 15:52: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頸椎病的治療和預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頸椎病的治療和預防

篇(1)

1.1健康人體正常關節活動范圍如下:

1.1.1頸椎關節左右側屈伸各45°。

1.1.2頸椎關節屈伸35°-45°。

1.1.3頸椎關節左右旋轉60°-80°。

1.2患病頸椎關節活動范圍如下:

1.2.1頸肩痛病人關節屈伸30°-40°。

1.2.2頸椎病人以上3種活動范圍都有程度不同受限。

2、頸椎關節靜止范圍變化

這種變化有兩種,正確枕位和不正確枕位。

2.1正確枕位用坐標。圖1注明:頸椎x(支點標)頸椎Y(阻力標)脊柱平衡軸。

A-B(自身拳頭高度為點。略低為宜)

A-E肩寬(自身)B-C(后枕底一點)

2.2不正確枕位坐標圖2、3

3、討論

以上枕位力學坐標顯示不正確枕位,加重阻力點改變,使所處的施力點加大負荷。正確枕位可以保持頸椎生物力學保持平衡,不正確枕位可以使脊柱動力系統構成的破壞。

4、體會

篇(2)

[4]孟濤,葉文博,黃敏。大學生頸椎病發病率的調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9(33)77

[6]Punnett L,Fine JL,Keyserling WM,et al.Back disorder and nonneutral trunk postures of automobile assembly workers.Scan D J Work Envion Health.1991,17:337-346

[7]黃濤,張方,李修成等。青年伏案工作者頸椎病的發病特點及預防措施〔J〕現代預防醫學。20120830.1422.017.html

篇(3)

會后,記者就一些頸椎病的常見問題采訪了與會的幾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委員會主任委員婁思權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療副院長劉曉光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主任、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孫宇教授。

婁思權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外科和關節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對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較豐富的經驗,在關節外科方面,對骨性關節炎的臨床,尤其是在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方面有較高的水平,對骨性關節炎的基礎研究也有一定的成就。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衛生部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兼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促會骨科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副主任委員等職。

孫宇副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頸椎退行性疾患――頸椎病的病因、診斷與治療,尤其是頸椎病的病因學和外科治療學研究。近年來注重于對以頸性眩暈為主要癥狀的交感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的研究。以及脊髓損傷外科治療的探索和實驗研究。

2005年主持實施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應用微創技術治療頸椎疾病及其相關研究。參與編譯3本骨科專著,30篇。

劉忠軍教授、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創傷、退變、畸形及腫瘤的臨床診治與實驗研究,尤以頸、胸、腰椎疾病的手術治療為專長。主要研究的課題: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與研究;脊柱微創外科技術的應用與研究;脊髓損傷的干細胞移植治療等。

目前承擔的國家級和部門級科研項目及發展方向:頸椎疾病的微創外科治療研究;應用微創手術技術治療頸椎病;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與研究――疑難重癥攻關;脊柱微創外科技術的應用與研究;脊柱損傷的干細胞移植治療;衛生部科教專項基金一項。

劉曉光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脊柱退行性骨病、腫瘤、外傷、微創外科的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CT 檢測下經皮穿刺寰樞椎側塊關節植骨融合術、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脊柱腫瘤和頸椎椎管內病變穿刺活檢為國內外首創;在國內率先開展椎間盤病的射頻治療、經皮穿刺椎體成型術、頸椎病的經皮內鏡下手術。完成脊柱外科的多類疑難手術,完成脊柱腫瘤穿刺活檢400余例,準確率達95.4%,國內外領先。

目前承擔的國家級和部門級科研項目及發展方向:承擔科技部重點學科題基金、北京大學“985”脊柱研究重點課題基金“微創外科技術治療頸椎疾患”。

記者:資料顯示,頸椎病目前有年齡不斷年輕化的趨勢,孫教授您怎么看這種情況?您覺得形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是什么?

孫宇:頸椎病是一個常見病和多發病,患病率在逐漸增高,據各種統計發病率最高可以達到17.6,男性為主。其中以40歲以上的人偏多,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不斷進展,人們低頭的工作方式不斷的增加,特別是電腦、空調的廣泛使用,使人們屈頸不斷的增加,造成了頸椎病患病率不斷的提升。

一方面是因為有關頸椎病知識的普及,使得過去未診斷出的患者得到了正確的診斷,更重要的原因是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而又缺乏對頸椎的日常保護和鍛煉,我們的頸椎越來越脆弱,退變加速,到了中老年就易患頸椎病。而且,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呈越來越提前的趨勢。

頸椎病是多病的一種根源,頸椎的蛻變過程是一個長期和緩慢的過程,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就頸椎病來講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能使我們的人民有健康的生活,因此也使得我們的頸椎病的發病年齡日益提前的狀況對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提出要求。同時我們也有更高的任務就是積極的宣傳健康普及的知識,來預防頸椎病。

我們這次會議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展現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國家在頸椎病的預防和康復上面的一些進展。

記者:劉忠軍教授,您剛才談到一點說黃種人比國外的人發病率要高,這個是為什么呢?

劉忠軍:首先說我們黃種人得這個病多,從我們研究的情況來看,從我們西醫研究的情況來看,黃種人血管發育和白種人不太一樣,就是我們黃種人普遍頸椎管發育狹窄,造成我們頸椎病本身的病變,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老化性病變,像骨質增生這些都是。如果一個寬大的椎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的話不會有什么影響,而我們黃種人出現這樣的情況的話,就會出現頸椎病,這可能是我們黃種人出現頸椎病的一個主要因素,不排除還有其他因素。

記者:我國頸椎病的治療現狀如何?達到國際水平了嗎?

劉忠軍:我國是頸椎病的高發地區,開展頸椎病的治療工作較早,經過幾代醫務工作者的努力,目前我國的頸椎病治療水平,特別是所開展的手術治療水平是國際一流的,但是早期預防和康復治療的工作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在未來有很好的前景。

記者:頸椎病多發生于哪些人群?

劉忠軍:一般來說,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以40~60歲多見,我國東北和華北的發病率明顯高于長江以南地區。長期伏案工作人群的發病率是非低頭工作人群的4~6倍,且發病年齡更早,甚至有學生階段發病的病例。頸椎病脊髓型發病原因中,有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因素,所以有家族遺傳傾向。另外早期的頸部外傷會增加日后患頸椎病的機會。

記者: 頸椎病有哪幾種?具體來說, 頸椎病的發病特征是怎樣的?

劉曉光:根據受累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為:頸型(又稱軟組織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壓迫型)。如果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至于頸椎病的具體發病特征,我們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這一本書上都有詳細的介紹。像頸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頸項強直、疼痛,可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不能做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呈斜頸姿勢。需要轉頸時,軀干必須同時轉動,也可出現頭暈的癥狀。

2.少數患者可出現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脹麻,咳嗽或打噴嚏時癥狀加重。

3.臨床檢查:急性期頸椎活動絕對受限,頸椎各方向活動范圍近于零度。頸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鎖肌有壓痛,岡上肌、岡下肌也可有壓痛。如有繼發性前斜角肌痙攣,可在胸鎖肌內側,相當于頸3~頸6橫突水平,捫到痙攣的肌肉,稍用力壓迫,即可出現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記者:頸椎病能根治嗎?目前國內有哪些治療頸椎病的好的方法?做手術安全嗎?手術的療效怎樣?做完手術還會復發嗎?

婁思權:只要合理治療,多數頸椎病患者可以根治。首先要做好診斷和分型,然后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治療都是很安全的。但是,頸椎病手術目前在我國還是相對復雜的手術,需要手術醫生和相應科室的良好配合,手術患者的總體優良率超過85%,復發率不超過5%。

頸椎病的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之分。大部分頸椎病患者經非手術治療效果優良,僅一小部分患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而需要手術治療。目前報道90%~95%的頸椎病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獲得痊愈或緩解。非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采用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以及康復治療等綜合療法,中醫藥治療手段結合西藥消炎鎮痛、擴張血管、利尿脫水、營養神經等類藥物。

手術治療主要是解除由于椎間盤突出、骨贅形成或韌帶鈣化所致的對脊髓或血管的嚴重壓迫,以及重建頸椎的穩定性。脊髓型頸椎病一旦確診,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應當積極手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現了肌肉運動障礙者;保守治療無效或療效不鞏固、反復發作的其他各型頸椎病,應考慮行手術治療。

必須嚴格掌握微創治療(髓核溶解、經皮切吸、PLDD、射頻消融等)的適應證。

記者:頸椎病的微創治療有哪些常見的方法?微創治療的適應癥是哪些?微創治療會成為頸椎病手術治療的發展方向嗎?

劉曉光:微創治療是近年所有學科共同的一個研究方向,頸椎病也不例外,但是頸部的神經血管結構復雜,開展微創治療的難度很大,雖然有了一些前期的探索,包括前路椎間盤的激光氣化、射頻消融、椎間盤髓核摘除等,但是總的看適應癥較窄,不適合大多數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但是微創治療肯定是頸椎病手術治療的一個發展方向。

記者:那么另一種新術式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呢?您能給介紹一下嗎?

劉曉光: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的歷史只有7年,我國開展這一術式只有3年多,它為我們在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后提供了另一種手段,即采用非融合技術,保留病變節段頸椎的運動,在理論上能夠減輕因融合而給鄰近節段增加的負荷,從而減少相鄰階段再出現病變的可能性。目前此術式神經減壓效果與以往的融合術相同,在短期內能夠保持椎間的大部分運動,但是要評價一種關節置換手術的優劣必須依據長時間觀察結果。國內外的臨床隨訪結果已經顯示出該項新技術的良好應用前景,但是目前假體材料昂貴,操作技術相對復雜,僅在國內部分地區和醫院應用,隨著材料普及和技術的不斷改進,材料和技術成本下降,這項技術將在國內逐漸普及。

記者:如何進行頸椎病的康復治療?何時開始進行?康復治療需要住院嗎?

孫宇:頸椎病的康復治療應貫穿于整個的治療過程,康復治療應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康復治療關系到頸椎病患者最后的治療效果。我國的康復醫學事業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不僅普通患者不清楚康復治療的內容,就連骨科的很多手術醫生也缺乏對康復治療的基本認識。目前還沒有條件提供足夠的床位讓頸椎病患者住院治療,但可喜的是已經有很多康復醫師和骨科醫師共同合作,在患者的圍手術期開展康復治療,并給這些患者制定出院后的康復方案,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防患于未然”,中國的《黃帝內經》幾千年前就挑明了“上醫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怎樣才能做到頸椎病的一級預防以阻止其發生、發展呢?

婁思權:大家都知道預防醫學的投入產出比是最高的,頸椎病的治療也是一樣。頸椎病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它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級預防的關鍵是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強工作中的勞動保護。

篇(4)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學習負擔的加重以及電視、電腦等電子設備的廣泛使用,引起頸椎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并趨于年輕化,其中青少年頸椎病患病率增長尤為驚人,研究資料顯示60.3%的男生和63.6%的女生存在頸肩部疼痛、活動受限等頸肩部不適癥狀,發病率從初一到高三呈遞增趨勢[1]。另一項研究[2]通過對500名大中專院校在校學生的頸椎生理曲度的調查,發現頸椎生理曲度異常417人,占83.4%,其中頸椎生理曲度變直189人,占37.8%;頸椎生理曲度反曲228人,占45.6%。對臨床上青少年患者出現的反復頸肩部疼、頭痛、頭暈不能敷衍了事,應予以重視。筆者從病因病機、臨床表現、防治措施三方面,總結近年來有關青少年型頸椎病的文獻報道,以期進一步加強在臨床中對青少年頸椎病的防治工作。

1 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病機

1.1現代醫學對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研究 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學生學習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青少年開始出現頭、頸、肩、臂部的各種臨床癥候群,通常以"電腦綜合征"、"項背綜合征"、"頸部軟組織勞損"等不同名稱命名。1994年,張先發等首先將其命名為"青少年頸椎病"。從現代醫學角度,臨床研究表明[3-6]青少年頸椎病變的發病原因主要有:①頸項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②感受風寒濕邪;③不良情緒;④上呼吸道感染;⑤頸椎先天畸形;⑥外傷;⑦體育鍛煉不足;⑧家長及青少年對頸椎病的知識的缺乏。張先發[7]等認為兒童、青少年長期不正確的坐姿、睡姿和不良的生活習慣, 迫使頸椎和胸椎上段椎體的生物力學發生多方面的改變, 主要以生理曲度的改變為特點, 引起生物力學的綜合性失衡, 進而引起椎間盤退變, 使頸部的椎體排列和各種組織在形態、生化、生理學等方面逐漸改。劉洪濤[8]等選87例經臨床確診的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的臨床及X線資料,對其病因和X線改變進行分析對比。結果顯示青少年頸椎病是由于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學習或某些不良習慣使椎間盤長時間處于異常負荷環境下,造成椎間盤提前退變所致,其X線表現主要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和頸椎失穩。覃永平[9]認為頸部的不良使用習慣,致使頸部長期處于前屈位,頸部肌肉和韌帶處于異常應力負荷下,久之造成韌帶松弛,是形成生理曲度變直或后凸的主要原因。王宇澄[10]等經研究證實,青少年頸椎病易反復發作,而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可能是導致青少年頸椎病反復發病的關鍵因素。

1.2 傳統醫學對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病機研究 在傳統醫學方面,徐江[11]等認為:青少年頸椎病屬祖國醫學"痹證"、" 項強"、" 眩暈"、"頸肩痛"等范疇, 記錄散見于古代醫學經典中。而基本病因病機為:①風寒外襲, 經氣不利;②跌仆閃挫, 壅滯經絡; ③勞倦內傷, 氣血失養; ④情志內傷, 氣機失調。與現代醫學基本相符。吳忌[12]等對137名青少年頸痛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所得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出結果為:青少年頸痛的主要病在位局部經筋,主要病性證素是氣滯、血瘀、風寒、肝郁、脾虛、濕盛,基本病機包括氣滯血瘀、風寒阻絡、肝郁化火、脾虛濕盛。

2 青少年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青少年頸椎病主要表現為:頸肩背部酸脹疼痛、頭暈頭痛、頸部活動受限、惡心嘔吐、上肢或手部麻木脹痛、心悸胸悶、頸項部條索狀物或硬結、頸項部局部壓痛等。有臨床研究[3]通過影像檢查發現:頸椎輕中度增生 (141例,78% ) ,頸椎曲度變直、反張(81 例,45% ) ,頸椎側彎(13 例,7%) ,頸椎失穩(3 例,2%) ,頸椎間隙狹窄(4例,2%) ,先天畸形(3 例,2%) 。4名頸椎間隙狹窄的患者經 X 線片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間盤突出。吳忌[12]等報道:青少年頸痛中醫癥狀出現頻率在前15位的癥狀依次是:易感疲乏(68.6%)、眼干不適(65.7%)、頸項部酸脹(62.0%)、頸部僵硬(58.4%)、視力減退(53.3%)、情緒 低 落 (49.6%)、頭 部 沉 重 感 (48.9%)、多 夢(48.9%)、視物不清(48.2%)、口燥咽干(48.2%)、頭痛(47.4%)、急躁易怒(47.4%)、健忘(46.7%)、胃脹(43.8%)、怕冷怕風 (43.8%)和少氣懶言(43%)。黃德尤[13]等收集 156 例青少年頸椎病的臨床資料和頸椎常規 X 線影像資料,分析探討如下: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116 例(74.4%)、曲度反向27例(17.3%)、頸椎失穩33例(21.2%)、椎體骨質增生26 例(16.7%),以 頸5,6椎體多見,但不及老年骨質增生明顯。椎間隙變窄17 例(10.9%)、椎間孔狹窄10例(6.4%)、韌帶鈣化7例(4.5%)、椎體變異3例(2.7%),其中阻滯椎1例,永存骨骺1例,頸肋1例。均未見骨性椎管狹窄。劉軍泉[14]調查抽樣學生共1620例中小學生發現:青少年頸椎病影像學改變以頸椎曲度異常為主,初中組和高中組少數可見棘突偏歪。查體陽性征主要表現為:1.棘突旁壓痛。2.頸項韌帶彈響。

3 青少年頸椎病的防治措施

3.1預防 總結發現對青少年頸椎病的早期預防是防治的關鍵,匯集各篇報道[14-17],目前預防措施為以下幾點:①糾正不良的:a.嚴格正確的坐姿,避免頸椎長時間處于一種固定不變的姿勢;b.糾正不良的睡姿:選擇舒適適合的枕頭,睡眠應采取側臥或仰臥;c.避免長時間臥位或半臥位看書、看電視;②避免使用單肩挎包。③防寒保暖。④注意加強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并防止頭頸外傷。⑤預防感染,及時治療頸咽部炎癥。⑥注意情緒調節,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⑦提高社會、家長及青少年本身對疾病的認識,引導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3.2 治療 目前,青少年型頸椎病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但治療方法尚未統一。姬洪全[18]等認為,對于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明確診斷后應及早手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發病早期應先嘗試保守治療,若保守治療無效,出現肌力減退或肌肉萎縮、劇烈疼痛者則應采取手術治療。單發交感型頸椎病多采取保守治療。王慶甫 [19]等采用旋轉托扳手法,治療93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3次/w,治療周期為2w,并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頸椎病的療效標準,評價治療結果:治愈51例、好轉40例,總有效率98%。趙保禮[20]等采用推拿聯合頸椎操治療33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14d,總有效率 93.94%。朱虹[21]等采用針刺、過伸位牽引、短杠桿手法微調綜合治療青少年頸椎反弓 30 例,針刺1次/d,牽引2次/d,手法1次/d,10d 1個療程,治愈率93.3%。總有效率100.0%。孫晴[22]等采用中藥熏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青少年頸椎病235例,總有效率為99.14%。

綜上,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罹患頸椎病,學習、生活和身心發育會受到嚴重影響。通過查閱文獻,針對青少年頸椎病的特點,我們應該做到,教育和預防為主,提高青少年及其家長對頸椎健康重要性的認知,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另外,青少年頸椎病病勢一般較輕,多以生理曲度改變伴發的頭頸肩部癥狀為主,并易反復,治療亦應避重就輕,發揮祖國傳統醫學優勢,然而,包括手法,牽引,及中藥熏蒸治療在內的物理治療方案,尚未見統一標準,這也將是我們中醫人未來的工作重心所在。

參考文獻:

[1]見國繁,陸雪松,白金山,等.北京市平谷區城區中小學生頸椎失衡綜合征現狀調查[J]北京中醫藥,2012,31(1):52-53.

[2]王華東,孫保和,宿秀峰,等.青少年頸椎生理曲度500例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9-11.

[3]蘇江濤,趙偉忠,何穎強,等.某高校學生頸椎病致病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3,12:1470-1472.

[4]湯珊珊,林梅.青少年頸椎病的常見病因及干預對策[J]中外醫療,2010,38(27):131.

[5]唐漢武,林定坤,孫麗,等.某高校學生頸椎病患病現狀及其危險因素[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11):1051-1052.

[6]楊紅艷,彭海燕.青少年頸椎病的病因分析及預防干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596-597.

[7]張先發,沈利華,李建康,等.對兒童青少年頸椎病病名來源的探討[J]西部醫學,2009,21(2):337.

[8]劉洪濤,申寶忠,卜麗紅,等.青少年頸椎病X線征象分析及病因與防治探討[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33):6466-6469+6392.

[9]覃永平.青少年頸椎病研究現狀簡述[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1):11-12.

[10]王宇澄,房緯,張瑋.頸椎生理曲度在青少年頸椎病復發階段與Northwick Park頸痛量表的相關性研究[J]天津中醫藥,2013,30(4):212-213.

[11]徐江,孫立軍,由世浩.青少年頸椎亞健康中醫病因病機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2):232-233.

[12]吳忌,王慶甫,時宗庭,等.青少年頸痛中醫證候特征初步探討[J]中醫雜志,2013,54(22):1937-1940.

[13]黃德尤,陸玉敏,李清鋒,等.青少年頸椎病X線平片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9,20(10):788-790.

[14]劉軍泉.青少年頸椎病變及相關癥狀的調查研究[J]遼寧醫學雜志,2013,27(4):180-181.

[15]紀經和.青少年頸椎病的相關性因素分析及預防[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09,17(11):90.

[16]桂文,劉靜,陳青紅.健康教育在頸型頸椎病手法治療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2,26(7):1788-1789.

[17]秦鴻利,王志杰,翟云起,等.頸椎病小齡化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1):33-34.

[18]姬洪全,周方,孫宇,等.青年頸椎病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19(2):117-120.

[19]王慶甫,黃滬,陳兆軍,等.旋轉托扳手法治療學齡青少年頸痛的初步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4):22-23.

篇(5)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多年來的伏案工作讓我的頸椎苦不堪言,前段時間去醫院檢查時發現自己患上了輕度頸椎病,醫生告訴我可以通過牽引來治療,但因為平時工作繁忙,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醫院,聽一個也患有頸椎病的朋友說可以在家里自行做牽引、按摩,也能幫助病情恢復,我想咨詢一下有沒有什么注意事項呢?

專家答

(照片)石筍 成都第一骨科醫院頸腰椎病區主任

安凱,你好。得了頸椎病確實是非常難受的,但這種病雖然難受卻一般不會危及生命,所以導致很多人對病情不太重視,也不愿意到正規的醫院接受系統的治療,往往盲目的采取一些自認為有效的方法治療,結果往往會延誤病情。在做頸椎病自我保健時,首先要詳細向醫生咨詢適合自己病情的自我保健方法,其次是要注意避免以下4大誤區。

誤區1:不恰當牽引

頸部牽引是目前治療頸椎病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恰當的牽引比如反復多次牽引、牽引重量過輕或過重、牽引時間過長、牽引的姿勢掌握不好。都可導致頸部的韌帶松弛,加快退行性病變,甚至降低了頸椎的穩定性,加重病情。

正確的方式是,一周牽引2~3次即可,牽引重量為6~8公斤,時間30分鐘左右,牽引的姿勢以頭部略向前傾30度為宜。最好用枕頜帶牽引法。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頸椎病千萬不能牽引,比如脊髓型頸椎病。

誤區2:反復盲目按摩、復位

按摩是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能使部分患者較快的緩解癥狀。現在街頭巷尾按摩店多如牛毛,但很多患者反應到街邊按摩店做了治療后,有時可以緩解但兩三天以后就復發了,甚至越來越重,這是因為頸椎病發病機理復雜,在做按摩復位治療前必須要排除椎管狹窄、嚴重的椎間盤突出、頸椎不穩定等病況,脊髓型頸椎病絕對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癥狀,甚至可導致截癱。 而且按摩手法宜柔和,不可用暴力,尤其是旋轉手法使用不當有一定的危險性,應慎用。

誤區3:不注意頸椎生理彎曲的恢復

盲目牽引、按摩,使頸部的肌肉韌帶等長期處于非生理狀態,會造成慢性損害,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頸椎生理彎曲的恢復和保持。建議采用以補肝腎、祛風寒、活絡止痛為主的中藥治療,以減輕癥狀。

誤區4:輕視頸椎病的預防

頸椎病是慢性病,一旦患上后想要根治很麻煩,如果長期固定一個姿勢,容易造成頸部軟組織勞損,逐漸發展為頸椎病。因此,平時就要注意預防,防患于未然。

頸椎病的預防要點

1、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平。以一個人的肩高為適度。

2、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緊急剎車等。

3、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風寒吹襲,風寒會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廢物清除,潮濕則阻礙皮膚蒸發汗液。

4、積極治療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比如喉炎、咽炎等。

5、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頭苦干時,也可間斷地做肩頸部的運動。

篇(6)

頸椎病的預防需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頭部過度活動及突然發力的動作,如突然猛轉頭等。無論針對術后頸椎病患者還是健康者,此動作都會對頸椎病的穩定造成較大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勞逸結合,糾正不良的姿勢,盡量避免連續超過30分鐘的低頭或伏案活動,每次不超過30分鐘的時間盡量能夠保證抬起頭稍作休息。這也是屬于頸椎病的預防方式。

頸椎病的預防需注意睡姿和用枕要合理,使頸椎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睡眠及外出時要防止頸部受冷風直接侵襲。這也是可以達到一定的預防頸椎病的作用。

頸椎病的預防應始于青少年,一旦發生頸椎損傷及時治療無留后患。勿用頸部扛抬重物,直接壓力更容易發生頸椎病,如頸椎骨質增生。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就此,記者特別采訪到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的婁思權教授。婁教授就我國目前的頸椎病發病情況給予了記者以詳盡的解答,并對頸椎病高發人群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建議。

頸椎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頸部不適對于大多數需要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同題。雖然僅僅是坐著,但一天下來,頸部的勞累程度似乎比肩挑手提、腿腳奔波更甚。是我們的脖子太嬌氣了嗎?不然。有關專家說,當我們頸部放松的時候,頸椎負擔的只是頭的分量,而當我們伏案工作的時候,脖子每向前伸出1厘米,頸椎承受的壓力就增加1倍。如此說來,頸部不堪重負也是隋理之中的事,當務之急,是我們要想辦法,給頸部尺量多的“休閑”的時間。

在人們過去的認識中,頸椎病是專屬于中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一般隨年齡增高而加大發病率,40~60歲為好發年齡,尤其在45~55歲是發病的高峰。但是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日益繁重,特別是電腦的使用和普及,使頸椎病的發病人群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專家婁思權教授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從事頸椎病的研究,迄今已經有30多年的臨床經驗。他認為,頸椎病患者的數量增多、年齡降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對頸椎病的認識和診斷水平提高,避免了過去的漏診;二是年輕的白領階層長期使用電腦和伏案工作,致使頸椎過度疲勞而引發頸椎病。另外,近年來有調查顯示,青少年頸部出現酸痛不適癥狀的情況也明顯增加,這是由于課業負擔沉重以及學習時坐姿不正確而導致。頸部酸痛不等于頸椎病

當我們長時間地在電腦前工作,頸部酸痛不可避免,有時轉動一下都困難,更嚴重的還會出現眩暈、惡心的癥狀。這時我們往往會將之籠統地概括為:患了頸椎病。婁思權教授強調說,并不是所有脖子酸痛都是頸椎病。頸椎病的診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弄清頸椎病的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全國第二次頸椎病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們給頸椎病下了非常明確的定義: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變致使其周圍重要組織(包括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推動脈)受到損害,并且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的,才稱之為頸椎病。這個定義包含了兩方面的容。首先,是要有退行性病變,這可以通過拍攝x光片等影像學手段檢查;另外一點,就是這種退變是否已經影響了神經血管,這可以通過患者有無癥狀得知。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也就是說,影響不同的臟器,會出現下同的癥狀。例如累及神經根的,會出現手麻木無力的癥狀;壓迫脊髓神經的,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癱瘓;壓迫交感神經的,會經常頭暈、耳鳴、心慌;壓迫椎動脈的,會引起大腦一過缺血,而出現走路時突然摔倒的情況。

因此,要斷定自己是不是患了頸椎病,要將影像、癥狀二者結合起來相互印證、綜合判斷。但婁教授指出,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白領也不要因為拍片未反映出退行性改變就掉以輕心,因為如果長時間令頸部保持緊張,就會引起頸背肌肉勞損,久而久之,勞損的肌肉會失去對頸椎的保護功能,患上頸椎病也是遲早的事。

哪些人易患頸椎病

黃種人:頸椎病的發病與人種有關。亞洲黃種人頸椎病的發病率比白種人及黑種人都高。婁思權教授說,這是因為黃種人較之其他人種椎管相對狹窄,并易發生后縱韌帶骨化而引起的。由于病例數量多,所以日本和我國在頸椎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研究方面都居于世界領先水平。而其中的數據還顯示,男性在正常人群中頸椎病的發病率為3.8%~17.6%,男女之比約為6:1。

長期伏案或低頭工作的人,包括辦公空職員、IT業人員、教師、外科醫生、財務人員、繪圖員、電焊工、儀器檢修工人、手工刺繡工人等等。這部分人群的頸椎病發病率是非伏案工作者的4~6倍,且發病年齡早,甚至20多歲就會出現癥狀。

頭部長期單方向頻繁活動的人。例如經常抬頭觀察記錄儀表,或者生產線旁的記錄員等等,都會因為頭頸部長期朝向一個方向頻繁活動而造成頸椎各部位下均衡的勞損。

家族中有頸椎病史的人。頸椎病有比較明顯的家族遺傳特性,因此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頸椎病,那么其他成員再患頸椎病的可能性就比正常人高得多。

頸部受過外傷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頸部曾經受傷或患有強直性脊髓炎、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易得頸椎病。另外,肥胖的人也更容易患上頸椎病。

長期使用高枕的人。有成語說“高枕無比”,其實并不是這樣。長期使用過高的枕頭,會使頸部在睡眠期間也得不到放松,使得頸部韌帶勞損,加速椎間盤病變及頸椎關節的功能紊亂。

拿什么來拯救頸椎病?

如果被檢查出真的患了頸椎病,應該如何治療呢?婁思權教授說,目前頸椎病的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例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理療、烤電等)。如果長期保守治療無效或發現有壓迫脊髓的情況時,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頸椎病的藥物主要目的是止痛,如脊舒、安坦片、苯妥英鈉等,其他還有擴張血管改善血循環及營養神經的藥物,如尼莫地平、谷維素、剌五加等。

婁思權教授特別提到,頸椎一旦出現骨剌、增生等退行性改變是不可逆的,我們所進行的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其目的在于消除癥狀,解除患者的痛苦,而不是消除骨剌。因此,治療頸椎病的療效標準應當從臨床來評價,而不是從影像學X光片上來檢驗。

婁教授還提醒廣大讀者,不要聽信一些夸大其詞的藥品宣傳,有些藥品任意標注其祛除骨質增生的神奇療效,是沒有根據的。

治療頸椎病要“學科融合”

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康復醫學會第八次全國頸椎病學術會議上,婁思權教授呼吁“骨科醫師要與康復、神經、創傷、運動醫學、針灸、內科及心理等學科的醫師共同協作”,鮮明地打出了“學科融合”的旗幟,這是由頸椎病的致病因素和診斷的復雜性決定的。婁教授舉例說,比如眩暈,有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如高血壓、低血壓、腦動脈硬化、腦血栓、神經功能紊亂等等。由于中老年人腦血管供血不足的發病率很高,腦血管痙攣、血栓等常可危及生命,

因此,對于以眩暈為主訴的患者,應當先排除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眩暈,以免耽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另外,僅在預防頸椎病方面,就需要人體功效學、睡眠工程學、康復醫學、骨科學、心理學、精神衛生學以及職業醫學、健康教育等學科的共同參與。因此,骨科醫生與其他科室醫生共同協作診斷頸椎病是十分必要的。

婁教授還指出,盡管科學在不斷發展,我們也研發出越來越冬的新技術、新產品來對抗頸椎病,但這些先進技術的成本很高,即使發達國家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再先進的治療方法也沒能阻止患病率的快速增長,社會負擔日益增加,而現有的循證醫學研究證據表明,通過采取簡易可行、價廉和有效的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注頸部的自我保健,在日常生活中預防頸部外傷,不僅可以降低頸椎病的發病率,更可以節省不必要的開支。

給頸部休息的時間

繁重的工作可能壓得你“抬不起頭”,頸椎所承受的負擔也一天天加重,長時間操作電腦、打電動游戲、看電視等等不良生活習慣更使現代人頸椎發生退變的速度要比以往快得多。

婁教授說,頸椎是需要保養的,在工作之余多給頸椎休息和放松的時間是預防頸椎病的關鍵。首先,伏案工作要注意節奏,不能持續很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變,最好每半個小時休息一下,讓頭略向后仰一兩分鐘;同時晚上回家看看電視原是很好的放松方式,但要注意電視擺放的位置和看電視的姿勢,不要讓精神放松的同時卻還讓頸椎保持緊張狀態。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應該以雙眼平視或略仰5~10度,沙發略向后仰110~120度為宜,腳下可以放一個墊腳凳,當腰部和雙腿放松的同時,頸部也得到了休息。不要趴在床上看書或看電視。這樣使頭部懸空,頸部長時間維持緊張狀態,頸部的負擔比一般的低頭工作還要大;最后還要注意頸后部肌肉的鍛煉,可以靠墻坐著,以頭枕部向后頂墻,收縮頸部肌肉。另一個方法是雙手交叉放在后頸,雙手往前使勁兒,頭枕部往后使勁兒,每天100~200次。這樣的預防頸椎病方法可謂既簡便又安全。

頸部的正常活動范圍

正常成年人頸部的最大活動范圍是:前屈時,下頜可抵觸胸壁;后仰時,面部接近水平;下頜與喉結基本處于同一垂直線上;頭部向左右側時,耳朵可觸到肩部;左右旋轉時,下頜可接近肩部。隨著年齡的增長,頸部的活動范圍會逐漸減小。

多高的枕頭才適宜?

多高的枕頭才符合健康標準呢?對正常人而言,枕頭的高度和每個人的胖瘦、肩的寬窄、脖子的長短都有關系。一般來說,單人枕頭的長度以超過自己雙肩寬度15cm為宜。對于習慣仰臥的人來說,枕頭的高度應以壓縮后與自已的拳高(握拳虎口向上的高度為拳高標準)相等為宜,習慣側臥的人以躺在枕頭上后頸部恰與肩平為宜。

推拿按摩要慎重

篇(8)

頸椎病的醫學名稱是頸椎綜合癥,它是由于骨骼和周圍軟組織的退化形成的,產生率伴隨年齡的增加而不斷提高,其中中老年人群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患有頸椎比病。由于日常生活速度的加快、工作方式的更換,很多工作在辦公室的白領,由于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經常出現脖子僵硬、背部沉重、甚至出現頭昏、眼花等脊椎病特征,對生活、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為了降低產生率應加強頸椎病防治辦法的研究。

1 預防辦法

1.1 保持好的坐姿 從事寫作、打字、會計、編織等方面的工作人員,因為長時間低頭或是工作時坐姿的不正確,使肩部肌肉經常處于不協調的緊張狀態下,頸部周圍的軟組織容易受到拉抻,勞損,然而脊椎前部由于長時間磨損出現增生現象,頸椎間盤出現老化,同時發生慢性勞損,從而出現一系列并發癥。所以要使用自然端坐位,使胸部、頸部保持直立,頭部稍向前傾,保證眼睛到桌面的距離在30cm;不要傾斜、扭轉;當工作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鐘,活動下頸部或是對頸部做些按摩。另外,桌子和椅子的高度要適中,倘若桌子過高或椅子太低,會使人的肩部上抬和頭部向后過度傾斜、眼睛與桌子之間的距離減短,容易使頸部肌肉造成勞損以及對視力造成影響;倘若桌子太低或是椅子太高,會使人上身向前傾斜,更容易使頸部受到勞損。

1.2 保持好的睡姿 人身體的軀干、兩肩、盆骨部位的直徑較大,身體側臥時脊椎受到床墊的影響而產生彎曲,長時間側重于一側,會使脊柱彎曲,癥狀輕時醒來后腰背會感到不適,需要下床活動才可以恢復正常,癥狀重者可能會發展成脊椎病。睡覺時建議以仰臥為主,側臥相輔,并且要左右互換,側臥睡覺時左右膝關節可以稍微彎曲。半俯臥、俯臥、上下軀體扭轉睡眠都頸椎生長不利,屬于不良姿勢,要及時更正。

1.3 合理使用枕頭 枕頭的功能是保護脊椎,枕頭的高矮軟硬程度對脊椎的生長有著嚴重影響,枕頭的最佳狀態是可以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并使頸椎保持平直。人在睡熟后,頸椎和肩部的肌肉處于松弛狀態,只靠脊椎間的韌帶與有彈性的關節囊相互維持脊椎間正常的關系。倘若長時間使用高度不適合的枕頭,會使頸椎處于過度彎曲狀態,此處的關節囊、韌帶由于長時間抻拉受損,使頸椎失去協調能力,出現錯位現象,進而導致頸椎病的產生。頸椎病患者最常見的癥狀為睡覺時或是醒來后出現頸部不適、頭昏、落枕、頭痛、失眠的不良癥狀。好的枕頭要有一定的彈性,枕芯以高空彈棉、谷物殼。木棉為宜。仰臥的時候枕頭的最佳高度為5cm(受壓迫后的高度),側臥時最佳高度為10cm,仰臥時枕頭的下部邊緣最好可以處于肩胛骨的上部,不會使頸部空落,頭要枕在枕頭中央,防止落枕。

2 防止方法

2.1 對急性頭部、頸部、肩部外傷進行嚴格防范 頭頸部的鞭傷、跌傷、碰傷,都容易對頸椎及頸椎周圍的軟組織造成傷害,從而又發頸椎病產生。倘若發生外傷,要及時進行治療;倘若遇到緊急剎車,頭部往前沖,容易發生“鞭傷”,所以乘車時可以扭轉身體,側面朝前;同時,擰兒童耳朵或是打孩子臉時,都會使頸部及頸部周圍組織受損。對于以上狀況都可以積極預防。

2.2 對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進行更正,防止頸部慢性損傷 頸部周圍的軟組織慢性受損,是發生在頸椎病的病理基礎上。在生活中,臥、坐看電視形成的不良姿勢都是形成慢性頸部勞損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對頸部慢性勞損進行預防 因為生活中很多不良姿勢或是工作在壓迫的時間太長,如果不加以重視,很容易發展成慢性勞損,進而發展成脊椎病。收銀員、縫紉員、會計師、打字人員、攝像工作者、出租司機、牙科醫生等人員,應該利用工作業余時間多做一些可以放松頸部肌肉的運動、還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體制的人群,合理選擇一些運動,幫助他們增強身體鍛煉,增加肌肉,使韌帶、肌肉、肌腱有韌性和抗疲勞的能力。

2.4 增加鍛煉、強化體制 首先,在日程生活中藥盡可能的少做多運動。堅持每天用一點時間做運動,比如:跳舞、慢跑、打太極拳、練瑜伽等;其次,加強頸部鍛煉,經常做一些頸部運動,加強頸部肌肉韌度,使頸部脊椎更具有穩定性,加強頸部和肩部應對突發性變化的能力。

3 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頸椎病的預防方法和防治方法進行探討,從而了解到頸椎病的發病原因,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對頸椎病進行合理治療,并且能夠科學、有效地指導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對頸椎病進行自行治療和有效預防,從發病根源入手制止頸椎病形成并且能夠做到正確防控。

參考文獻

[1] 李書先.李鳳華.綜合療法治療頸椎病護理體會[J].山東醫藥,2004,14(35):3211-3214.

篇(9)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17歲,學生。身高182 cm,體重60 kg,瘦長體型。從初中一年級起無明顯原因出現頸痛、背痛、頭暈、頭痛、頸僵,功課緊時、久坐和疲勞后加重,假期較輕,經休息和對癥處理后癥狀減輕或緩解。多次到醫院就診,無明確診斷,僅給予對癥處理或認為不需要治療。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高中二年級后期,學習任務加重,在家長帶領下,先后到某市幾家大醫院骨科門診就診,經頭頸部X線攝片、CT、MRI,血沉,風濕、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HLAB 27等項檢查,均未見異常,認為不需要治療,或給予對癥中成藥治療,無明顯療效,經人介紹來我院就診。在認真聽取既往診治情況之后,仔細分析各種檢查結果,并進行相應的體格檢查,排除了頸椎病、風濕和類風濕性骨病、強直性脊柱炎及先天性脊柱疾病等,診斷為筆者自擬的“類頸椎病”。經門診電針、按摩、TDP照射等綜合治療10次后痊愈,同時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項和預防措施,隨訪半年未發病。

2 討論

因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并引起各種癥狀和體征者,稱之為頸椎病[3]。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伏案工作多,所以30歲左右出現頸椎病者不在少數。像本例患者年齡段出現上述類似頸椎病癥狀的也呈逐年增多趨勢,此年齡段的青少年雖然有頸痛、背痛、頭暈、頭痛、頸僵等癥狀,但影像學檢查卻未發現頸椎和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顯然診斷為頸椎病是不妥當的。鑒于此,筆者建議將其命名為“類頸椎病”。

2.1 類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無明顯的慢性病灶,以頸背部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癥狀,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不適等,而不出現神經根壓迫癥狀。不同于頸椎病的首先由頸椎間盤退變引發一系列軟組織癥狀,也不同于單純的肌肉筋膜炎(局部有慢性病灶,以頸背部疼痛為主而無頭暈、頭痛)。

2.2 類頸椎病的特點 患者多處于生長發育的第二高峰年齡段,肌肉力量跟不上骨質發育,大多體質較弱,加上學習任務重、經常看電視、上網玩游戲,平時身體鍛煉又少,造成頸背肌肉、筋膜的疲勞。

2.3 類頸椎病的診斷 以中、小學生為主,年齡大多在12~20歲(來我院門診治療者年齡最小10歲)。有頸痛、背痛、頭暈、頭痛、頸僵等癥狀,X線攝片、CT、MRI檢查正常,無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無手臂麻木,頸椎活動度較好。排除頸椎病和背部筋膜炎等以頸背痛為主的疾病。

2.4 類頸椎病的治療 筆者創建了“治療-鍛煉-保護”三位一體的類頸椎病治療模式。治療,是指在發病期積極治療,施以電針、按摩、TDP照射等;鍛煉,即平時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應加強頸項腰背肌的鍛煉;保護,即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久坐、著涼和過度疲勞。經臨床實踐已治療該類患者45例,均取得較好的效果。

類頸椎病不同于頸椎病,治療相對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力量的增強,有些可不治而愈,不會留下后遺癥。在急性期應積極采取治療措施,一般治療1~3周痊愈。平時注意避免頸背部疲勞,加強體育鍛煉,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參考文獻

篇(10)

時至今日,頸椎病頻繁進入我們的視線,成為了一種常見病。什么是頸椎病,面對頸椎病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本文將從病因病理入手,提供給你科學合理的預防和護理措施,讓你遠離頸椎病。

一、頸椎病概述

醫學上對頸椎病的定義是:因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以頸肩痛,放射到頭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現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以致于四肢癱瘓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它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因此也稱為頸椎綜合征。中醫學把頸椎綜合征歸屬于痹癥范疇。它是由于長時間的頸椎慢性勞損、外傷和中老年性骨質退化等,累及周圍的重要組織,而出現的臨床癥候群。在體征方面,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活動可引起眩暈、惡心或心慌等癥狀;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能聽到椎動脈因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后頸部拇指觸診能摸及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同時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部有明顯壓痛。

二、常見病因

頸椎病的一般病因,是因為長時間的頸椎勞損。長時間的保持同一姿勢最容易造成這種勞損。年輕的頸椎病人,多是從事長時間低頭的“白領工作”。另外,習慣上的不注意,如躺床上看電視、讀書,坐姿睡覺,枕頭過高,也是較常見的病因。

頭頸部的外傷也會引起頸椎病,由于這屬于意外事故所致,我們只能在患病后加以保養。咽喉炎、牙周炎,中耳炎等炎癥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豐富淋巴系統引起頸枕部軟組織病變,也會引起頸椎病。風寒導致的枕部軟組織病變,也能引起病變產生癥狀。

除此之外,先天頸椎發育不良,因頸部不適而減少活動量等,都會引起或者加重頸椎病。

三、常見癥狀

頸椎連接著頭胸,是頭、頸、肩運動的中軸支柱。一旦這個部分發生障礙,對人必定產生巨大影響。頸椎病常見癥狀有:頸部疼痛且僵硬、有一種被束縛的感覺,活動不便,抬頭、低頭、旋轉時都有困難;手臂、腿腳常有麻木、疼痛的感覺,乏鈍無力。運動后感覺尤其明顯,休息后癥狀減輕,且受天氣變化影響,冷則加重,熱則減輕;眼部腫脹,視力下降,頭痛、眩暈、嘔吐;有些患者還會出現記憶力減退或失眠、多夢。

多數患者都是從一般的頸部不適開始,但由于沒有加以足夠的重視以致越來越嚴重。所以一旦出現頸部僵硬、疼痛,頭痛頭暈,四肢麻木,視覺障礙,突然暈倒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四、護理和治療

在就診過程中,大多數癥狀較輕患者通過糾正姿勢,科學的頸肩背部按摩就能恢復。藥物治療可以起到止痛、消炎的作用,針灸、推拿可以緩解頸部肌肉痙攣、促進血液淋巴循環。但治療頸椎病,最主要的是恢復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讓頸椎恢復原有正常、穩定的生物力學結構。所以日常保健有時比治療更加重要。

以下這些自我運動療法簡單實用,每天按照它練習,對治療頸椎病效果顯著:

1、輕點慢搖:頭部向前后左右各輕輕的點十次。然后左右交替,緩緩搖頭。

2、搖櫓渡海:雙臂高高舉起,向前后做劃船的姿勢。也可雙臂交替,依次做。

4、頸部按摩:揉按頸部疼痛的地方或是繃緊的肌肉處,反復按摩,直到有發熱的感覺。

5、四肢按摩:若四肢有痛感,也可以在手臂、腿腳上按摩疼痛或者肌肉緊繃的地方。

6、托掌抬頭:身子坐正,放松頸肩,雙臂向頭頂后上方伸,十指交叉,緩慢抬頭,保持10秒鐘后恢復到正常坐姿,稍作休息再次進行。

7、洗臉:每天早晚,用手掌由下到上像洗臉一下揉搓臉部。

此外,加強鍛煉,多曬太陽,保證睡眠等,對治療頸椎病也很有幫助。患者還應該注重調解飲食,多吃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食物,比如:牛奶、魚、豬尾骨、黃豆、黑豆,增強體質。

很多患者在治療頸椎病時,也存在著嚴重的誤區,比如盲目依賴“牽引”。很多人希望可以通過“牽引”增加椎間隙,放松頸部肌肉。但事實證明,許多患者在使用“牽引”之后,癥狀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效果并不理想。

五、預防

了解病因及發病的誘因這兩個方面后,我們便可采取正確的措施預防頸椎病的發生。頸椎是脊柱的一部分,預防頸椎病要注意脊柱整體的保健。首先,應從年輕時期開始就注重加強體質鍛煉,增強脊柱的穩定性。其次,要糾正生活工作中的不良姿勢。增加頸部的活動量,避免低頭時間過長,不躺靠在床上看電視、讀書,防止慢性損傷。第三,要對頭、頸、肩部的外傷保持警惕,加強保護。如坐車時候不打瞌睡,騎機車帶安全帽。特別要重視運動前的預備活動,避免因不得要領而造成運功受傷,如前滾翻,倒立。一旦發生意外,應立即檢查并進行徹底治療。此外,老年人在天氣寒冷時要注意頸腰部的保暖,尤其是睡眠時要避免頸肩受寒。由于年過半百,老年人骨質常出現問題,因此要注重鈣質的補充。

由于長期伏案工作者及長時間持續低頭手工操作者,其長時間低頭將破壞頸椎生理曲度,導致頸椎生理曲度反張(反向彎曲),故工作中宜定時休息并進行適度抬頭訓練。從事電腦操作等人員,頸部長時間固定于一個姿勢,也容易導致頸部肌肉韌帶的勞損,工作中也應定時休息并適當活動,以增強頸部肌肉韌帶的血液供應、增強彈性,避免積累性勞損。

六、結語

頸椎病雖然越來越常見,但它也是可以治療的,而且我們也可以通過預防來遠離它的侵擾。面對頸椎病,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當然,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確科學的預防與護理的措施。

上一篇: 優秀體育教案 下一篇: 國內文學常識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播放亚洲最大日韩 |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免费AV永久免费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 亚洲精品高清Av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