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0:35: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工環境保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TQ5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7-266-1
0引言
重工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中化工行業發展的歷史久遠,種類繁多,生產的工藝技術含量也愈加高,但是化工行業生產材料本身的性質,使得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污染物質,為保護環境增加了困難[1]。而煤化工行業,則是以煤炭為原料的,經過化學工業的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物質以及副產品的工業,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氣態的、固態的以及液態的產品或半產品都是煤化工產業的經濟效益來源,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深加工,進一步轉換成化工產品以及能源等。煤化工產品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燃氣、液化氣等等很多都是煤化工的產出物。
1煤化工行業的發展現狀
煤化工行業是煤炭產業鏈中的一環,是承接著煤炭和化工生產的中間環節,也是我國現今市場中能源供給的重要來源。隨著對能源需求的不斷上升,對煤化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1傳統煤化工的發展現狀
傳統煤化工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一直以來,我國在合成氨、焦炭等傳統化工產業產品的生產中都為世界產量最高,被廣泛應用于農業、鋼鐵鍛造和建筑建材以及輕工業等。但是金融危機以后,對傳統煤化工產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而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和新興技術的發展也使得產業結構落后的傳統煤化工面臨巨大的挑戰。
1.2新型煤化工的發展現狀
我國新型煤化工的發展時間并不長,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只建設了一些示范單位。新型煤化工的內容主要包括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和煤制乙二醇等,其主要包括的技術有空分技術、氣化技術、合成技術等[2]。新型煤化工產業雖然是個年輕的產業,但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我國傳統煤化工產業的資源和經驗的支持,在“十一五”期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取得了世界范圍的煤化工領域內的突破,首次實現了煤基路線烯烴生產,相信在日后的發展中,在得到更廣泛應用的同時也會有更高層次的突破。
生態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當今世界共同的時代主題,保證煤化工行業健康、無污染、可持續的發展是煤化工行業的發展方向,節能減排,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兩型”企業是國際經濟發展的方向,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政策要求。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勇于探索,才能實現煤化工企業的快速良好的發展。
2煤化工行業產生的環境問題
煤炭是由有機物和無機物共同構成的,在煤化工生產的焦化、氣化、液化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包括廢氣、廢水、廢渣等,排放的廢氣物對空氣、土壤以及水資源都有較大的污染。而煤化工工業的流程復雜,設備相對石化也并不甚完善,在回收環節時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環境問題。
在焦化時,裝煤和運送環節產生粉塵,因為在戶外作業,較難實現收集和除塵,直接飄散在空氣中,對作業人員的身體帶來很大的損傷,而煉化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氣體和廢水,經過澄清和分離后排放依舊有殘留,因為成分復雜,工藝繁復,投入資金多,很多煤化工企業的投入也不到位。
氣化主要是將固體的燃料和液態的燃料在氣化劑的作用下合成能源的過程,氣化后的煤渣和有害氣體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相對來說,液化的過程產生的廢氣物較少[3]。這些生產過程中,產業鏈上出現的問題是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也是煤化工企業保護環境頭痛的環節,至今尚未找到較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對策
保護環境歸根結底是治理污染,只有從源頭上切斷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斬草除根”方能一勞永逸,永絕后患。因此,除卻在煤化工的廢物排放上下功夫之外,最主要的是在各個環節上,預防和治理相結合,從循環利用的觀念出發,變廢為寶,一方面有效減緩了環境污染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煤化工行業增加效益。
循環利用,創建環境友好型產業,分為五個階段,即源頭預防階段,過程控制階段,污染治理階段,循環利用階段,環境管理階段。
源頭預防即是保證煤化工生產時要達到一定的清潔標準,從源頭開始防治污染。而過程控制階段則是根據相關規定,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半產品、副產品以及廢棄物進行實時監測,一方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也使得需要排放的廢氣物符合清潔和環境承受力的排放標準。污染治理階段是關鍵的一環,在此過程中,要求煤化工產業排放的廢物在國家規定指標之內,方便后期的環境管理環節,也為后面的循環利用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循環利用階段是所有環節中的重中之重,這一階段主要是將整個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流、水流、能流進行整合,經過處理后得到合理的利用,合理資源的配置,形成整個生產環節的循環,做到即節約成本又能實現環境保護[4]。最后的環境管理,除卻對排放物和產品以及流程的管理,還有對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生態低碳意識的宣傳。
4結語
綜上所述,煤化工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也是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工業,但是不得不注意到的是,煤炭化工行業在生產出大量產品的前提下,也產生了很多污染物,對越來越脆弱的環境增加了負擔,與生態環保的時代主題不相符合,所以,在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的同時,如何解決污染問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全的發展模式,是當務之急。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適度地發展煤化工行業,促進煤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的“兩型”煤化工產業。
參考文獻
[1]張國恩.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驗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J].破產保護與利用,2009,100(5):4-6.
循環經濟發展分為企業、園區和社會三個層面,企業循環經濟實踐是循環經濟發展最基礎的部分,是循環經濟實踐的起點。目前企業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已在全國范圍展開,研究國內外企業循環經濟的經典模式對試點企業和其他企業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杜邦模式
杜邦公司是一家以化學制品、材料和能源為業務重心的全球性企業,公司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1.杜邦公司將環境保護的概念貫穿于公司發展的全過程
杜邦公司把環境保護作為公司的一種經營理念,早在20世紀30年代杜邦公司就發表了環保責任宣言,20世紀40年代便把環境保護小組納入到公司的架構當中,負責管制公司對水資源和空氣質量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杜邦公司已經在環境保護和發展循環經濟發面成為領跑者,他們提出了零排放的目標。20世紀90年代杜邦公司的環境保護理念為盡量減少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印記。新世紀以來,杜邦公司仍然升級這環境保護的理念,將環境保護的理念和公司經營理念相結合。同時杜邦公司每年占總投資額20%的投入用于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投入比例在全世界各行各業的企業中名列前茅。
2.杜邦公司的循環經濟模式
杜邦公司循環經濟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把3R原則和化學工業結合在一起借鑒意義,被稱為“3R制造法”。減少一些污染化學物質的使用量,重復使用生產過程中的工具和原料,循環使用不同生產流程的副產品,同時發展新工藝落實“3R制造法”,將污染物的排放量見到最少,資源的投入量減到最少。杜邦公司的“3R制造法”對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990年到2006年年間,《京都議定書》中規定國際標準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是5.2%,杜邦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72%,其循環經濟的實施卓有成效。
3.杜邦公司的循環經濟模式對其他企業的啟示
企業循環經濟的實施應該借鑒杜邦公司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態度,將經營目標由短期的利潤最大化向企業的長遠發展方向轉變,將環保理念和循環經濟實施融入到公司發展過程當中,加大企業在循環經濟方面的投入,在合理的周期內計算投入產出比,實現盈利與環保的雙贏論文格式范文。
企業的循環經濟實施過程應借鑒杜邦公司的“3R制造法”,制定出適合自己企業的循環經濟流程,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調整原料的使用種類和使用量,改善副產品和廢物的處理途徑,重復使用某些工具減少資金和能源的消耗。
(二)卡倫堡模式
卡倫堡是一個小型工業城市,小城內的主要的生產企業有發電廠、煉油廠、生物工程公司、石膏廠和市政府以及其他一些小型企業,這幾家相互之間交換使用能源和副產品,把其他公司的廢料作為自己的生產原料,幾家家企業相互依賴,逐漸形成了一個工業共生體系(如圖1)。
1.卡倫堡模式是企業間實施循環經濟的典型模式。
與杜邦公司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相比,卡倫堡循環經濟模式是一個城市內幾個企業之間形成的一個大型的循環經濟模式。各個企業之間進行了合理的鏈接借鑒意義,能源和副產品能夠在系統內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整個系統的能源的投入量和廢物的排出量達到最小化。
卡倫堡內多個企業相互鏈接,形成相互利用副產品和能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又被稱為工業園區層面的循環經濟。即循環經濟的工業園區是由幾個或多個實施循環經濟實踐的企業構成,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是園區層面的循環經濟的基礎。
卡倫堡政府為卡倫堡循環經濟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對垃圾分類和包裝物使用回收采取強制執法的法律措施,對重點企業的循環經濟實踐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卡倫堡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整改也考慮到了整個循環經濟體系的建設。
圖一:卡倫堡市的工業共生體系
2.不同企業之間可以通過交易實現能源和副產品的多級利用
從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兩方面,卡倫堡市的幾個企業都能夠從其他企業的副產品和使用過的原料中獲得收益,既節約了原材料的成本又減少了環境污染。從成本上幾個企業之間通過交易實現能源和副產品的多級利用,通過市場對價格的調節及政府對能源和環境指標的調節,實現了卡倫堡市大循環系統的產生。
3.卡倫堡模式對其他企業的啟示
由于規模或生產范圍限制,若循環經濟難以在企業或集團內部完成時,幾個企業之間可以通過交易的形式形成副產品和能源的多級利用,實現幾個企業之間相互依賴的循環經濟模式。
不同企業之間建立循環經濟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調節和引導,從企業角度講就必須借助政府的推力,積極配合政府的號召。如卡倫堡政府一樣,政府在各個企業之間建立鏈接上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政府應該利用法律、稅收和產業政策促進各企業之間循環經濟的建立。
(三)廣西貴糖模式
廣西貴糖集團的循環經濟模式是國內比較成功的的循環經濟模式,集團內包括不同業務內容的一些子公司和分公司,如制糖廠、釀酒廠、紙漿廠、造紙廠、碳酸鈣廠、水泥廠、發電廠和蔗糖。雖然廣西貴糖的生產活動與杜邦公司和卡倫堡完全不同,但其子公司內部有類似于杜邦公司的單個企業的循環經濟模式,各個子公司之間又建立了類似于卡倫堡模式的相互利用副產品和能源的循環經濟實踐方式。
1.廣西貴糖的循環經濟模式
廣西貴糖的主要生產業務是制糖,圍繞制糖的循環經濟生產鏈主要是在制糖廠和釀酒廠之間:甘蔗——制糖——廢糖蜜制酒精——酒精廢液制復合肥——蔗田,以及制糖廠和造紙廠之間:甘蔗——制糖——蔗渣制漿造紙。同時還有利用制糖車間濾泥制造水泥,利用酒精廠發酵車間廢CO2輕質碳酸鈣等副生產鏈。
通過廣西貴糖循環經濟的實踐借鑒意義,廣西貴糖實現了廢氣的100%利用,改善了水質,提高了經濟效益,節約資源的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
2.廣西貴糖的循環經濟實踐模式對其他企業的啟示
具有多種業務范圍的大型集團性企業可以借鑒廣西貴糖的循環經濟模式在單個公司內部以及集團的各個公司之間形成交叉的循環經濟生產鏈,減少整個集團的資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
廣西貴糖是中國制糖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領軍人物,廣西貴糖循環經濟模式中的生產流程設計、生產鏈節點的選取等方面都是其他制糖企業應該借鑒的。制糖企業可以借鑒廣西貴糖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廣西貴糖循環經濟模式的出現對我國工業中結構性污染比較嚴重的制糖業、釀酒業、造紙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可以為政府提供一個區別與懲罰措施的治理結構性污染企業的思路,政府可以采取經濟調控實現多個污染性企業建立相互利用副產品和原料的生產鏈。
(四)魯北化工集團模式
魯北化工集團主要以生產磷復肥和用磷石膏制硫酸為主,還包括熱電廠、煤氣廠等其他生產過程。屬于結構性污染較為嚴重的行業,這類生產活動所造成的水污染和大氣污染較為嚴重。
1.魯北化工的循環經濟模式
與廣西貴糖的模式有些類似,魯北化工集團也在集團內部形成了一個循環經濟系統,有效的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論文格式范文。魯北化工有三個主要的產業鏈:熱電廠利用海水代替淡水進行冷卻,既節約了淡水資源又蒸發了海水;磷石膏和硫酸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用于海水產業鏈的提溴,硫元素轉化為硫石膏又用于生產水泥和硫酸;熱電廠的煤渣可作為生產水泥的原料,熱電廠的蒸汽用于其他產業鏈過程中,形成了幾個交叉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與廣西貴糖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同的是,魯北化工在生產過程中所釋放的氣體種類多、對環境的污染嚴重,因此魯北化工完成其他產業鏈的同時,加強了對有害氣體的循環利用,盡量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磷石膏煅燒過程中產生的SO2被大部分用來制造硫酸,少部分用于海水的提溴。生產過程中產生的H2用來制作鹽酸和合成氨。系統中產生的Cl2用于鹽酸的制作,也有一部分作為產品銷售, 排出量為零。
2.魯北化工集團循環經濟模式對其他企業的借鑒意義
魯北化工的循環經濟模式的共生鏈達17個之多,各共生鏈之間的最優狀態需要集團綜合協調借鑒意義,實現多個小循環系統的綜合共生。生產鏈多的大型集團可以借鑒魯北化工集團在17共生鏈之間實現的循環經濟模式建立。
對有害氣體排放量比較多企業可以借鑒魯北化工對多種有害氣體的綜合利用,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大氣污染檢測的難度對政府采取懲罰性措施強制減少企業的有害氣體排放量有一定的阻礙,向魯北化工一樣多一個簡單的廢氣循環利用生產流程,既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又能從根本上解決大氣污染難以控制的局面,因此政府引導企業加強有害氣體回收利用生產設備的投入控制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
(五)結語
綜上所述,幾種循環經濟模式各自的特征又能對其他企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吸取成功模式的經驗,運用到自身的生產過程當中,開拓出最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首要任務。企業應形成并逐步改善生產過程中的共生鏈,全盤考慮各個生產環節中可能產生的廢棄物和相應的處理方法,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形成成功可行的循環經濟模式。建立合理的循環經濟模式既能獲得經濟效益又能獲得環境效益,同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李偉,白梅.國外循環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及啟示[J].經濟縱橫,2009(4):80-83
[3]曲格平.循環經濟的經典模式[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報,2001-07-24(15)
[4]207_0_25_2009_杜邦的可持續發展密碼[J].中國環境報,2009-01-02(005)
[5]藍慶新.卡倫堡循環經濟工業園的啟示[J].中國國情國力,2006(2):65-67
[5]西聞.廣西貴糖創新發展循環經濟[N].消費日報,2008-01-09(A02)
[6]王志剛.魯北化工集團工業生態園發展循環經濟概述[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5):25-26
題目: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各項內容:四號宋體居中。
二、目錄
目錄: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章節條目:五號宋體。
行距:單倍行距。
三、論文題目:小一號黑體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2、摘要內容字體:小四號宋體。
3、字數: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關鍵詞:四號宋體,加粗。詞3-5個,每個詞間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號TimesNewRoman.
2、內容字體:小四號TimesNewRoman.
3、單倍行距。
4、Keywords:四號加粗。詞3-5個,小四號TimesNewRoman.詞間空一格。
六、緒論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5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二)安保、管理類畢業論文各章節按照一、二、三、四、五級標題序號字體格式
章:標題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節:標題小三號黑體,加粗,居中。
一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四號黑體,加粗,頂格。
二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頂格。
三級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四級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五級標題序號如:①②③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醫學、體育類畢業論文各章序號用阿拉伯數字編碼,層次格式為:
1××××(小2號黑體,居中)
××××××××××××××××××××××(內容用4號宋體)。
1.1××××(3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4號宋體)。
1.1.1××××(小3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4號宋體)。
①××××(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a.××××(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三)表格
每個表格應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題,表序和表題應寫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書寫表題。表格允許下頁接續寫,表題可省略,表頭應重復寫,并在右上方寫“續表××”。
(四)插圖
每幅圖應有圖序和圖題,圖序和圖題應放在圖位下方居中處。圖應在描圖紙或在潔白紙上用墨線繪成,也可以用計算機繪圖。
(五)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編編排序號。序號分章依序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于互相區別,可分別為:圖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數字一律用半角標示。
八、結束語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3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九、致謝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十、參考文獻
(一)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8—10篇,五號宋體,行距:20磅。參考文獻以文獻在整個論文中出現的次序用[1]、[2]、[3]……形式統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參考文獻的格式:
著作:[序號]作者.譯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期刊:[序號]作者.譯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引用部分起止頁
會議論文集:[序號]作者.譯者.文章名.文集名.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十一、附錄(可略去)
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英文內容小四號TimesNewRoman.單倍行距。翻譯成中文字數不少于500字內容五號宋體,行距:20磅。
十二、提示
論文用A4紙縱向單面打印。頁邊距設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能源化工論文范例欣賞:我國能源化工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摘要:隨著“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對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為主的化工能源的需求增長迅猛,但是各能源化工基地在開采、加工、使用能源和資源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諸如認識、環境、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正視。因此,注重質量與速度,突出和諧發展、環保發展和節約發展,強化技術進步和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時展的訴求。
關鍵詞:能源;化工;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40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0-01
在能源開發經濟戰略的影響下,迄今為止,我國正在并已經建成包括隴東能源化工基地、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等在內的全國重要的能源集聚地,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原材料,以電力、化工、材料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的基本格局,力求達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標,但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總體上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依然主導,并嚴重影響了經濟、資源、環境、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能源化工基地面臨的問題
(一)生態環境破壞
化工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工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對突出矛盾,由于長期的粗放式開采,基地的周圍生態環境已令人堪憂,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短缺及污染嚴重、土地資源退化及地質災害頻發、空氣污染這三個方面。由于資源開采可直接導致土地裂縫、塌陷,可引發陷落地震和沖擊地震,同時,損害地表水質量,加劇地下水資源的流失,嚴重影響該區域的地質生態環境以及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此外,工業排放的有害物質也給人類和城市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集約化水平低
國際上公認集約化供應能源是節能減排的最有效途徑,但由于我國在技術、體制、產業結構等方面的桎梏,實施難度很大,因此,我國目前基本上仍在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的老路,資源利用率低、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低仍是困擾我國產業發展及國際競爭力的首要因素。
(三)產業布局不合理
同類產業的開發項目一擁而上,也是我國能源化工基地所面臨的困難之一,這不利于產業間的互利發展,影響循環經濟的形成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榆林地區到2008年上半年,穩步進展的項目共9項,其中8項為電、煤電一體化,一項為石油、天然氣,這種重復建設不僅不能提高經濟效益,而且嚴重浪費了社會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四)企業管理脫節
就企業內部來說,管理體制形同虛設、各項防護治理措施相互脫節、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和合作等問題普遍存在,這種剝離有效科學指導和長遠發展計劃的具體操作,更多的只是注重眼前的經濟效益,似一盤散沙,大大降低了能源化工基地的綜合效益。
二、我國能源化工基地謀求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選擇
(一)構建生態補償機制,明確環保權責
生態補償機制就是指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整相關利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環境活動的利益分配關系,以外部成本內部化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征的制度。[1]一方面,通過對破壞環境的企業或者個人進行收費,將環境保護的責任納入到經濟利潤當中;另一方面,對企業或個人保護環境或者放棄發展機會的行為給予補償,能夠使資源和環境適度、適量、適宜地開發、利用和建設,從而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持續共生的目標。
(二)建立高效的能源化工基地監管執法體制
加強資源開采的過程中的動態監控與指導,力圖提高當地的環境承載力,完善基地區域地質、水質以及空氣質量的分析報告及存檔,進而統籌安排,重點布局,可為資源的開發和節約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要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加強建設基地區域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及預警,制定合理的自然災害防治預案,層層落實災害防治責任制,對已經遭到破壞的環境及時治理,如地質塌陷,要做好土地修復和生態恢復工作。
(三)采用先進的機械設備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計算機領銜的高性能、大功率開采和處理技術裝備能夠實現自動化、集約化生產,這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損失。以寧波化工區為例,該區建成了48條“鋼質長廊”率先實現了能源供應的集約化,大大降低了原來汽車運輸的成本。
(四)延長產業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針對我國產業結構單一的現狀,依據循環經濟的理念,在不同企業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和再利用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講就是力圖形成一個能源循環高效利用的產業鏈。產業鏈主要是基于各個地區客觀存在的區域差異,著眼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借助區域市場協調地區間專業化分工和多維性需求的矛盾,以產業合作作為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區域合作載體。[2]其實質就是以共同的原料為基礎的不同企業之間的協調,它囊括了技術研發、開采處理、市場投放三大環節。如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已具備了煤炭-電力、煤炭-煤化工等產業鏈,在今后的發展中可盡量將煤炭、電力、建材、化工接合成一整套的生產鏈,增加煤炭的多重附加值,回收利用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將能耗降到最低,污染物排放也降到最低點,實現工業發展與環境和諧共處。[3]
隨著新一批的能源開發和轉化項目的投產,在今后的開發和建設中必須要考慮環境的容量以及資源的持續、合理利用,從而在經濟發展中建立資源、環境、經濟三者的和諧共生的長效機制是能源化工實現可持續發展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鄧巍,薛.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的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33.
本研究統計文獻數據來源于中文論文數據庫。本次統計范圍是2008-2014年期間輻照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中發表的論文情況。
本文以“輻照、廢氣”、“輻照、廢水”、“輻照、污泥”、“輻照、固體廢物”為檢索關鍵詞,根據檢索出論文的關鍵詞、摘要,將輻照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相關的論文進行篩選,并對輻照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論文的關鍵詞、論文產量與變化趨勢、發文總量、文章被引總數、論文作者等進行分析,并得出相關結論。
2國內輻照環保領域研究現狀及技術應用情況
2.1研究現狀及趨勢
2.1.1論文數量及變化趨勢
本文以“輻照、廢氣”、“輻照、廢水”、“輻照、污泥”、“輻照、固體廢物”為檢索關鍵詞在萬方數據庫的中文論文中進行搜索,統計出輻照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共計322篇(見圖1)。
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的發文量一直處于平穩的狀態。通過圖1對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發文總量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2010年的發文量達到一個高產 期,共計發文63篇;從2011年開始,出現了一個小幅度的遞減趨勢。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的發文量出現遞減的趨勢,很大程度上是文獻網絡在線刊載滯后因素所導致,但總體上與之前的發文量基本持平。
2.1.2關鍵詞詞頻分析
2.1.3關鍵詞變化分析
通過統計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出現次數最多的前10個關鍵詞詞頻(見表1),在該領域出現最多的關鍵詞是“微波”,一共出現72次;其次為“廢水處理”,出現44次;再次為“活性炭”,出現28次。通過表1可推斷該領域的研究重點是:微波輻照技術在廢水處理、污泥、有機污染物領域的應用。
將該領域論文按照時間排序’可見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環保應用領域的研究重點是存在規律的。2008-2011年展開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微波輻照技術在廢氣、廢水、污泥固體廢物處理方面進行應用;2012-2014年則主要是面的應用研究(見表2)。
利用電子束輻照技術在廢水處理、污泥、有機污染物領域開展應用。由于文獻網絡在線刊載滯后,所以導致高頻關鍵詞還是停留在早期研究的關注點上,但實際上近兩年的發展趨勢已經轉移到電子束輻照技術在廢水、污泥、有機污染物方從表3中可以看出,輻照技術在環保應用領域的研究分為兩個時期,早期開展研究的科研人員有馬春、王鵬、孫德棟、董曉麗、潘維倩。其中馬春、孫德棟、董曉麗之后有淡出跡象;研究時間最長,且一直活躍在該領域的研究人員主要是王鵬、潘維倩。2010年以后在該領域開展的研究越來越被科研人員所重視,研究開始受到關注,科研人員較為活躍,上升趨勢明顯。突出的有劉秀華、何仕均、梁霞、鄧義、王建龍。
2.2.2高被引論文作者
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科研人員如表4所示。通過表4高被引論文可以看出,輻照技術在環保應用領域開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廢水、污泥方面。研究團隊有5個,分別是王鵬、潘維倩、袁春燕;聶錦旭、劉力凡、劉汨;孫德棟、馬春;陳芳艷;王同華。通過他們的研究,大致上可以看出研究的關注點主要是通過微波輻照技術誘導廢水、污泥中吸附劑的變性,為污泥的資源化利用找到更加有效、環保的新途徑。
通過對論文高產作者的相關單位信息進行統計,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科研機構的研究重點不同,使用的技術方法也不同。
最早在該領域開展相關研究的機構有大連工業大學化工與材料學院,隨后有淡出的趨勢;哈爾濱工業大學則是該領域開展研究時間最長的機構,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通過微波輻照技術處理污泥,后期開展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通過電子束輻照技術處理廢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研究院近年來開始受到關注,活躍度呈上升趨勢。
2.3.2論文高引用單位
在該領域學術論文中,哈爾濱工業大學王鵬、潘維倩、袁春燕的研究團隊發表的《微波誘導熱解污泥制備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應用的研究論文中,《微波誘導熱解污泥制備吸附劑的研究》是被引次數最多的論文。說明該篇論文論述輻照技術在環保領域應用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被引證次數最多的觀點包括:袁春燕等采用微波誘導熱解污泥制備污泥吸附劑,通過實驗得到該法制備污泥吸附劑的最佳工藝參數,驗證了微波誘導熱解污泥制備污泥吸附劑技術的可行性。從被引次數較多的知識點可見,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的微波誘導熱解污泥制備污泥吸附劑技術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且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廣泛認可。
其次,廣東工業大學聶錦旭、劉力凡、劉汨的研究團隊發表的《微波強化鋁改性膨潤土對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被引證次數最多的觀點包括:近年來,世界上膨潤土的開發利用發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深加工技術的改進,如微波法在膨潤土加工中的應用等等,可推斷廣東工業大學微波法在膨潤土深加工技術(對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中的應用具有創新性,在該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2.4技術應用情況
2.4.1輻照技術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近些年我國對輻照技術開展了深人探索,并逐步將其應用于污水的處理中。比如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邊紹偉、上海大學射線應用研究所的顧建忠、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劉宇、黑龍江省科學院技術物理研究所的張玉寶、南京大學的劉下國等對電子束輻照技術進行了實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較弱’利用輻照技術處理污水這一實際處理工藝還處于探索階段,與其他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還要做很多基礎工作。
2.4.1輻照技術在廢氣處理中的應用
隨著電子束輻照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已滲透到多個領域,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在環境保護中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相較之前的常規廢氣處理技術,電子束輻照技術適用于常規廢氣處理技術難以處理的環境污染物,并且具有無二次污染、干凈清潔、操作方法簡單、處理效率高、費用低等特點。例如杭州協聯熱電電子束脫硫技術、北京京豐熱電電子束輻照煙氣脫硫脫硝技術在對于廢氣的處理上已經初步實現了工業化。
2.4.2輻照技術在污泥處理中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發的高能電子束技術使污泥的處置處理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電子束經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行研發的高能電子加速器提供,將處理不了、剩余的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理。這樣,處理過的污泥一方面在農業上可以得到再生利用,另一方面還可以用于再生燃料的制造。2.4.4輻照技術在固體廢物中的應用
高分子固體廢物的回收再利用可以通過輻照技術與高分子材料相互作用的特點得以實現。其中上海大學生產的粘膠就是利用低輻照劑量漿粕經過輻照處理方法生產的。
橡膠的硫化和廢舊橡膠的脫硫化也可以利用輻照技術。處理方法主要是利用橡膠對電子束輻照技術和7射線具有敏感性這一特點,改變橡膠的加工性能和耐用性,使廢舊橡膠發生化學鏈解聚,從而提高廢舊橡膠的再生利用。
3國外輻照環保領域研究現狀及技術應用情況
3.1廢水處理領域中輻照技術的應用
美國研制了大規模電子加速器處理廢水裝置并于1984年在邁阿密投人使用。俄羅斯輻照凈化廢水技術由Voronezh合成橡膠廠研發成功,并很快應用到工業領域。巴西自1996年開始致力于電子加速器處理飲用水、污水的研究,其原子能研究所開發建立的大規模電子加速器水處理示范裝置,X對生活污水的消毒,工業污水中染料、苯酚、油和脂的分解及飲用水中三鹵甲烷的去除都有明顯效果。韓國的三星HeavyIndustries(SHI)公司與俄羅斯物化所聯合開發建立的電子束處理廢水裝置,能夠處理大丘染化工業公司的印染廢水。與此同時,建立了造紙廢水再循環的電子束處理商用示范裝置。
3.2廢氣處理領域中輻照技術的應用
廢氣污染主要指煙道氣污染,現已成為世界眾多污染問題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它能形成酸雨和嚴重的溫室效應。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極為重視對廢氣的輻照處理。
例如,美國Ebara公司已擁有電子束處理煙道氣體的技術并投人應用。俄羅斯的Kurchatov原子能研究所、莫斯科州立大學俄羅斯科學院高溫研究所、Tem-ploelekroprokt研究設計院等都陸續開展相關研究。
3.3污泥處理領域中輻照技術的應用
污泥輻照處理技術在早期工業革命發展較快的國家也得到重視,并已產生一定成果。如前聯邦德國最早建立了試驗工廠,該廠于1973年建造,在含有4%固體的污泥中,采用瞬時強7輻射殺死病菌,經輻照處理的污泥仍保有原養分,可用作肥料且性能遠超過堆肥和巴氏消毒法處理過的污泥。
此外,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已著手研究電子束滅菌后制成堆肥的處理污泥工藝;美國匹茲堡CarnegieMellon研究所環保研究中心研制了含油淤泥的脫油技術,其微波脫油處理系統比常規法快30倍,體積比常規的乳液分離系統小90%;泰國研發的3kGy射線輻照能將啤酒工業產生的污泥輻照處理并達到喂食魚類的標準;越南射線輻照技術可讓輻照后的污泥成為播種體的載體。
3.4固體廢物處理領域中輻照技術的應用
固體廢物處理領域中輻照技術的應用也逐漸得到重視,其中以美國CYCLEAN公司的輻照技術最為先進。該技術能夠100%地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再生舊瀝青路面的材料,且生產質量與新拌瀝青路面材料相同,成本是新拌瀝青路面材料的l/3,因此費用和污染被大大降低。美國其他研究所也將輻照用于對纖維素的處理,從中得到葡萄糖,回收率最高達到56%。
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技術,例如俄羅斯,其物理動力研究所可利用快中子反應堆處理生活和工業垃圾,該技術不僅可以用經過處理的垃圾提取金屬、建筑材料、化工產品,還可將其轉化為電力和熱力;日本將輻照技術用于木屑、廢紙、稻草等的處理,通過糖化進而發酵成為酒精。
4戰略需求發展措施及建議
就目前我國加速器電子束輻照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現狀來看,今后的工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研究:
4.1深入分析污染物的去除機理
由于我國輻照技術起步較晚,為了更好地發揮電子束輻照的作用,我們應繼續深人分析污染物的去除機理,從而大大提高電子束輻照的利用率。
4.2提高電子束的強度,發展新型加速器
當前,現有的輻照技術已經滿足不了高要求的污染物質的處理,因此需要新型輻照技術。為了達到相應的技術水平,就需要提高輻照劑量,提高電子束強度和能量,發展新型的輻照加速器,從而實現高質量的處理效果。
4.3電子束輻照技術與其他工藝技術的互補研究
電子束輻照技術通常與其他工藝聯合使用,以達到降低能耗、節約成本、提高處理效率的效果,因此需要對相應對象進行充分了解,從而選用適合的聯合技術,彌補彼此的不足。
4.4提高電子束輻照技術的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其優點
目前國外電子束輻照技術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我國電子束輻照技術基礎相對較弱,在應用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們應拓寬電子束輻照技術應用領域,提高研究水平,充分利用輻照技術的優點,加快實現產業化。
4.5緊湊型輻照加速器的研發及其規模產業化應用
隨著市場逐漸多樣化,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電子束輻照技術需適應各種空間、環境,因此研發緊湊型輻照加速器才能滿足市場需求。將該技術靈活化才有助于其進一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只有產業化發展才能最大程度地將該技術推廣并使其得到最大化利用。
4.6亟需出臺政策法規規范市場
主管單位:中化藍天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單位: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4184
國內刊號:33-1093/TQ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總氮是水體中所有含氮化合物中的氮含量,即有機氮、氨氮、亞硝酸鹽氮和硝酸鹽氮的總量。反映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指標之一,總氮超標可能導致赤潮的發生,將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威脅,因此,總氮的監測已成為國家環境保護部門實施控制全國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和防治水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常用污水中總氮的測定方法有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89(簡稱國標法)[1-2]和氣相分子吸收光譜法HJ/T 199—2005[3],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手工操作多、過程復雜、易污染。氣相分子吸收法比較簡單,但需使用專門儀器或原子吸收儀。本文采用HACH DR5000型分光光度法[4](簡稱HACH法)測定河水、生活污水和煉油廠廢水中的總氮,并與GB11894—89進行比較。
1方法原理
在60℃以上的水溶液中化學論文,化工論文,過硫酸鉀按如下反應式分解,生成氫離子和氧。
K2S2O8+H2O→2KHSO4+1/2O2
KHSO4→K++HSO4-
HSO4-→H++SO42-
加入氫氧化鈉用以中和氫離子,使過硫酸鉀分解完全。
在堿性過硫酸鉀的消解(105℃)氧化作用下,使所有形式的氮轉化為硝酸鹽。硝酸鹽在強酸性條件生成黃色絡合物,在最佳吸收波長410nm處測定結果。總氮的最低檢出濃度為0.5 mg/L,檢測上限為25.0mg/L。
2 實驗部分
2.1主要儀器和試劑
HACH DR5000分光光度計
消解加熱器
HACH試管:試管1(貨號26717-45),試管2(貨號26721-45)
無氨水
HACH粉包:粉包(貨號26718-46),粉包A(貨號26719-46),粉包B(貨號26720-46)
總氮標液:國家環保總局標準樣品研究所生產,標準號GSBZ50026—94,批號2203223。臨用時割開安瓿,從安瓿中準確移取樣品10mL于250mL容量瓶中定容稀釋后總氮濃度標準值為4.78±0.34mg/L。
2.2實驗方法
依照《HACH DR5000分光光度計操作手冊》中編號為“10071”的方法規范進行測定。
2.3樣品采集
根據國家標準《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采樣。
3 結果與討論
3.1準確度和精密度的測定
為驗證方法的可靠性,按照2.1中總氮標樣的稀釋方法,配制成4個不同濃度的標樣,保證值分別為1.20±0.09mg/L,4.78±0.34mg/L,9.56±0.68mg/L,19.1±1.4 mg/L。用HACH法分別進行平行測定6次,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化學論文,化工論文,相對誤差在-0.83~3.66%之間,相對標準偏差在1.10~3.87%之間,準確度和精密度良好,結果與推薦值基本一致。
表1 準確度和精密度的實驗數據(n=6)
Tab.1Experimental data of accuracy and precision (n=6)
平行號
標樣1
標樣2
標樣3
標樣4
測定結果/(mg·L-1)
1
1.25
4.92
9.58
20.3
2
1.13
5.01
9.72
19.1
3
1.20
4.91
9.65
20.6
4
1.22
4.96
9.41
19.7
5
1.18
4.85
9.78
18.9
6
1.14
4.95
10.1
20.2
平均值/(mg·L-1)
1.19
4.93
9.71
19.8
相對誤差/%
-0.83
3.13
1.57
3.66
標準偏差/(mg·L-1)
0.046
0.054
0.23
0.69
相對標準偏差/%
3.87
1.10
2.37
3.48
標樣保證值/(mg·L-1)
1.20
論文摘要:伴隨著人口劇增和工業的飛速發展,人類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生態失衡等生態學問題,這些已引起了人們對生態環境教育的高度關注。本文從生態環境教育的含義、教育形式、教育內容等方面,闡述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加強環境保護教育所具有的深遠意義。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的內容突出了“人與生物圈”這一主線。課程標準中的情感價值觀目標明確要求:“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關注與生物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是每個生物教師的責任。生物教師要利用生物學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實際,切實有效地開展環境保護教育。要將環境保護教育滲透到各部分相關知識內容中,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
一、生態環境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
1.生態學有關概念、原理教育
生態環境意識教育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有關的概念、原理,如對生物有影響的生態因素、生態系統、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態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過學習有關的概念、原理,幫助學生認識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辦事,才能調控、改造、優化生態環境,造福于人類和整個生物圈。
2.環境保護意識教育
由于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態平衡已受到嚴重的破壞。進行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已經顯得非常迫切。如介紹水質富營養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對農業生產等多方面的有害影響,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華, DDT等物質隨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等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從而增強學生的對環境保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資源保護意識教育
自然資源是人類非常珍貴的財富,我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我國人均占有量卻很少,自然資源也并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要向學生介紹當今世界和我國的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現狀,以及森林毀壞、草原退化、物種滅絕、淡水緊缺等對人類發展的影響,使學生重視、關心資源問題,積極參與資源保護。
4.可持續發展思想教育
在生態環境意識教育中,應該強調在發展生產的同時,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的保護,用人類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為主導進行教學,使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后,能自覺地用可持續發展的新觀點、新知識去改變傳統的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使人與自然協調的發展。
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可采取多種教學形式
1.結合教材,在課堂上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課堂是師生相互交流的場所,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實施環境意識教育的主渠道。依據教材內容、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加強環境保護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級教材第一單元是“生物和生物圈”,專門介紹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涉及許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學習全面了解生態環境有關知識。生態環境知識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各章節都蘊藏了許多這方面的素材。如關于“水資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對生物的重要性、水資源的短缺、飲用水時刻面臨污染、保護水資源等等,滲透到許多章節。教師要充分重視,具體分析研究,使課文的知識與環境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環保意識,達到教育效果。
2.補充教材,適時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園。當學習“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時,使學生了解:隨著植被的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工業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現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縮導致航運受阻,以及水資源危機。一項權威資料顯示: 18世紀人類為土地而戰; 20世紀的工業社會,人類為能源而戰; 21世紀,由于全球化的生態環境被嚴重的破壞,有專家預言,全人類將為水而戰。這些事實向學生敲響了警鐘,引導學生關心人類生態危機,愛護我們的環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過習題的分析,滲透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生態環境問題在生物練習題中亦有體現。因此,選用適宜的項目,讓學生在解答問題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學會在深思熟慮中增強環保意識。例如,學習“生態系統”這一章時,補充下面這道習題: 20世紀50年代,DDT作為一種植物殺蟲劑運用于歐亞及美洲大陸,但是后來人們卻發現從來沒有使用過DDT的南極地區的企鵝及北極附近的因紐特人體內也有DDT存在。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談談所受的啟發。
三、寓“生態意識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有些教學內容必須在課外通過學生參與才能完成。如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等時,需要學生課余的參與,并通過實踐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使這種認識轉變成真正的行動。由于課外活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結合課外活動開展生態意識教育能聯系實際,具有針對性強,學生耳聞目睹,效果更為顯著。
結合重大紀念日積極開展專題活動。在“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舉辦相應的知識講座、知識競賽或觀看有關錄像;在校內定期舉辦圖片展覽、黑板報、墻報等,宣傳環保知識,披露環境污染情況;組織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自己所在城市環境狀況進行調查,重點了解當前的環境狀況與生物生存狀況之間的關系,提出建議等。并以“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主題寫小論文。
引導學生關心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上有關生態環境知識和環保方面的報道,定期進行交流討論,結合一些重大生態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對策。
Abstract: The impact of highway on natural landscape mainly displays i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m, especially when highway run through tourist area or tourist attractions, it is of more importance that how to coordinate the landscape and highway.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se aesthetics in highway desig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way design, improve the highway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traffic safety and provide a comfortable travel environment for the driver and passengers, and reduce the damage of the original natural landscape balance and harmonious, ornament and rich natural landscape on both sides of highway.
Key words: highway; greening
中圖分類號:S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公路對自然景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公路構造物與自然景觀相互協調,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區或旅游景點時,如何與周圍景觀協調一致就更為重要。因此,在公路設計中運用美學,提高公路現行設計質量,改善公路及其周圍環境,增進交通安全和為司機、乘客提供舒適的旅行環境,減少對原來自然景觀的平衡和諧的破壞,點綴和豐富公路兩側的自然景觀是十分重要的。
一、公路綠化的作用
公路綠化是公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交通安全性和舒適性,緩解公路施工給沿線地區帶來的不良影響,保護自然環境和改善生活環境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其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公路綠化可以對公路起到保護作用。樹木或草坪通過樹冠、根系、地被覆蓋等可以固著土壤、涵養水源、阻止或減少地表徑流、降低雨水沖刷路基地危害,在高填方路段,這種作用更加明顯。
2、公路綠化可以改善交通條件,為高速行車提供保障,提高行車舒適性。當公路沿線有四季常青的樹木以及點綴其間的各種花草時,可以產生與自然交融、氣勢壯觀的感覺,給人們以優美、舒適地享受,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
3、公路綠化可以恢復自然,保護環境。一是綠化可以迅速恢復公路建設中被破壞的沿線植被,有利于生態平衡。二是路基種植植被,不僅可以固土護坡,有利于邊坡穩定,還可防止水土流失。三是成功的公路綠化,不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觀,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音干擾和防止環境污染。
二、公路綠化的原則
從發揮公路綠化的作用出發,公路綠化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符合國家關于環境保護“三同時”的原則。即環境保護實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2.經濟可行的原則。即要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優化設計,結合自然恢復和人工種植等多種方法,實施生態工程。
3.長期穩定、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其功能及植物各自不同優勢,設計合理的植物群落演替方案,使其較快地達到穩定,并能夠長期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4.景觀優美的原則。即合理地規劃,使公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協調,營造行車的舒適性。
三、公路綠化的主要內容
1.公路主線綠化。主線綠化主要是為了提高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首先必須充分考慮沿線景觀特點、地形特點和交通特點,保證景觀較長距離的連續性。其次,基調樹應按設計目的確定,最好選用性狀一致的樹種、開花的樹種或秋葉樹種。
2.公路外部綠化。道路外部綠化主要指公路主線以外的綠化,一方面可降低噪音污染和尾氣污染,另一方面植物也可使景觀更加和諧。
四、公路綠化的未來發展
目前,公路綠化存在的問題是:首先公路綠化施工多采用園林綠化方式,綠化樹種單調,季節色彩變化少,以至各公路綠化景觀雷同。其次,綠化存在重視覺,輕綜合生態功能的傾向,有些綠地基本上以種草為主,這種“稀樹草原”雖然視覺效果較好,但綠地的生態效應只有喬木的1/10,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發揮綠色植物的自然生產能力。第三,路樹多為單條稀疏形狀,不成林帶,難以抗風、抗沙、抗噪,且還有不少是淺根性、材質松軟的速生樹,容易被臺風連根拔起或攔腰折斷。第四,公路綠地存在后期綠化養護難度增大、養護投入增多但綠化效果倒退的趨勢,綠地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生態效益不高。
今后公路綠化的發展方向可概括為幾個方面:一是盡可能增加公路綠色生物量,為凈化大氣、降低溫室效應做貢獻;二是選擇適應本地區的物種和綠化植物進行公路綠化,著眼于長遠發展,提高公路綠化的質量;三是建立科學綠化的應用系統,有效利用資源,提高綠化植物的成活率及抗病能力。通過利用鄉土植物來創造與周圍環境相融的景觀空間,使公路更具有親切感和情趣。
具體說來應做好以下工作:
1.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
現代公路綠化工作應特別強調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建設結構優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公路綠地系統。
第一,遵從“生態位”原則,搞好植物配置,提高單位綠地面積的綠量。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它直接關系到綠地系統景觀價值的高低和生態與環保功能的發揮。在公路綠化建設中,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位特征,從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合理選配植物種類,既不重疊,也盡量不空白,以避免種群間直接競爭。
第二,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自然群落結構。在穩定的群落中,各種群對群落的時空條件、資源利用等方面都趨向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系統愈復雜也就愈穩定。因此在綠化中應盡量采用多種植物,以增強其抗干擾能力,降低養護方面的要求。
2.搞好公路綠化的設計形式
公路樹種的配植須多元化,避免樹種、色彩單一,滿足適應性強、耐旱耐瘠、抗病蟲害能力強、易成活的特點。樹種的選擇需因地制宜,對喬、灌、草可以根據景觀設計,常綠與落葉、快長與慢長、近期與遠期的關系選擇多個適宜品種。
3.加強公路綠化的管理和養護
水肥管理是樹木管理的核心,澆水一次要澆足澆透。早春根系生長之前,用肥效長的有機肥做基肥并適當加入磷肥,芽抽枝發葉期,以氮肥為主,6月后控制氮肥的數量并以磷肥為主。
重視整形修剪、除雜草。如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為了防眩,通過修剪使其高度限制在1.2~2.0米。成年樹在一定高度進行剪截, 可以刺激隱藏表皮層內的隱芽萌發,形成年輕枝條,更新復壯。雜草可采取人工拔草、噴除草劑等方法防治。
總之,公路綠化作為公路的主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一條公路的形象,因此,公路綠化應作為公路建設的一個重點問題,相信只要我們能在這個問題上多努力,建設布局合理、配置合理、結構完整、聯系緊密、視覺與功能相統一的多層次、多功能的公路綠化,我國的公路建設將出現新的面貌,公路景觀得以發展,公路內涵也會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陳濟丁、王麒 《公路》 2003
[2] 陳濟丁 “如何搞好綠化” 《云南交通科技》 2002
[3] 趙宏生 《怎樣綠化公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4] 江玉林、毛文碧等,生物工程技術在西南山區高等級公路建設中的應用,30屆國際水土保持會議論文集,1999
文章編號:1005-6629(2007)08-0052-03中圖分類號:G633.省略等29個搜索引擎;
(2)教學科研模塊分為各地教育網站、課程改革研究、教育類期刊和教學研究論文等4個子模塊;
(3)教學資源部分按平時教學實踐的需要,又將其分為教案下載、課件下載、試題下載、教學圖片、高考專欄和其他資源等六個子模塊,在其他資源子模塊中包含了軟件下載網站、高中網站、大學網站和常用數據庫網站四類;
(4)環境保護匯集了國內外主要環境保護網站、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和環保論文的的站點;
(5)學生沙龍匯集了以創新、趣味實驗為主的學科教學網站,供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查閱、搜索各種學科實驗的設計、過程和現象。
(6)國外資源分為網上圖書館、網上化學手冊、各國化學會及虛擬社區和其他教學資源(含有各國科學教學、2061計劃以及諾貝爾化學獎等);
(7)優秀站點推薦此模塊對國外優秀學科網站進行了仔細篩選,收集了部分信息資源含量大的優秀網站,并給出即時提示。同時進行了科學分類,以方便教學研究、雙語教學和學科最新進展資源的查詢。主要有美國化學會、Discovery(中英文)、Chemistry coach、網絡化學網站(Chemistry Webercises Directory)、安全與健康等網站。
3 “化學導航”查詢系統的特點
(1)信息量大匯集了國內外近70個比較著名的搜索引擎。多種有效的搜索引擎能供使用者作擴展性的查詢,使用方便,快捷。這樣,以不同的搜索引擎,運用不同的搜索技術,可以得到較為全面的信息。而在其他的資源子模塊中,還提供了相當多的相關鏈接;
(2)科學分類按教學功能和活動類型,分為七大模塊,在每個模塊中,再分成若干相應的子模塊。綜合性較強的內容歸類于“其他資源”子模塊中。使得系統具有鮮明的教學實踐、教學研究的特征;
(3)針對性強在整個查詢系統中,幾乎所有內容都應和化學教學有關,特別適用于中學化學的教與學。還根據網站所涉及的不同化學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子模塊分類,能在最短的時間查找到最新的資料;
(4)易于傳播整個查詢系統的大小只有1.省略”免費索取。
參考文獻:
[1]陸真等.“化學舵手”網上化學資源查詢系統的設計與制作[J].化學教學,2002,(3):36-38.
[2]繆強.化學信息學導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9-32.
[3]盧榮生.再談從網上高效搜索中學化學教育信息[J].化學教學,2004,(7-8):62-64.
[4]程智.網絡教育基礎[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290-301.
[5]袁中直,肖信,陳學藝.化學化工信息資源檢索和利用.[M]江蘇:江蘇科技出版社,2000:124-131.
1.壯文化生態保護區概況:
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位于廣西南部,區域包括寧明縣的馱龍鄉、城中鎮和明江鎮,總面積為35677.65公頃。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是以寧明縣的花山巖畫為中心,包括珠山、龍峽山、達佞山、高山五個巖畫點及其周圍的區域,核心保護區面積為210公頃。保護區地區生產總值現行價2004年53469.9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904元,其中: 第一產業產值22283萬元,占生產總值的41.67%,第二產業產值16952.5萬元,占生產總值的31.7%,第三產業產值14234.4萬元,占生產總值的26.62%。該區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隨著當代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漸發展,它們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但仍然屈居二、三位。 [1] 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面臨著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保護區內的花山巖畫為國家的重點保護文物,目前正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區多是土壤稀少、亂石散布的石灰巖生態脆弱區,石材豐富、植被稀少是該區的一大特色,過度開發會引起整個區域的生態破壞。
2.保護區環保與經濟產生矛盾的原因
2.1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
生態保護區資源豐富多樣,質量優良,給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但其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受到外界干擾時,恢復能力較弱。一旦無序開發破壞,即發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現象,難以自然恢復。我國長期采用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高投入,低產出。造成了對資源的大量浪費,同時排放出了過多的污染物質,也加重了對環境的負擔。
2.2人口不斷增長和環保意識薄弱
環境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又是發展生產的物質來源。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當人口不斷增長后,所必需的生存物質也將激增。當發展難以滿足需求時,勢將無計劃、無序向自然環境索取資源,經濟在以環境被破壞為代價中求發展。加之生態保護區所在地一般處于偏僻位置,經濟相對落后,人們普遍環保意識比較薄弱,發展經濟往往成為首要選擇,這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
2.3 環境保護制度缺少創新和補償機制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的一種導向就是: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事,消費者和企業則是制度的被動的遵守者,缺乏自覺遵守制度的創新和補償。一旦制度出現了漏洞或監管不力,就會出現鉆政策的空子情況。這說明現行部分環境保護制度確實需要完善與創新,如有嚴格的約束制度,一旦企業或個人的違約成本超過收益,在面臨著成本與收益的權衡上,企業或個人必然會作出理性的選擇。可見,增加主體的違約成本是制度創新的根本點。同時,環境破壞對企業而言只是一種外部不經濟性,短期內常常對企業的經營狀況不產生直接影響,因而企業缺乏對環保技術需求和對環保改造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3.實現環保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
3.1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論文格式。要嚴格控制人口總量,轉變傳統的生育觀念,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長,同時相應要提高人口素質。目前保護區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提高人口素質,可以增加他們工作的機會,有利于促進保護區的經濟發展。其次可以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通過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增強農民的產業技能、務工技能和創業技能,能很好地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壓力。再次提高人口素質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對資源的盲目和破壞性利用,擴大資源環境對人口的承載力。
3.2發展相宜的產業,進行保護性開發
進行保護性開發,是實現保護區環保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如果單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去管理或單從發展經濟的角度去談發展,最終都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環境與產業發展有著極高的相關度,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會間接影響環境系統。在對保護區進行保護性開發時,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利用生態環境和文化獨特優勢,發展相宜的產業。對那些低效率、易破壞生態環境的產業應該低投入或者退出。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自覺發展生態產業,打造出一批有優勢的主導產業,這不僅有助于恢復生態循環和減輕環境壓力,同時還促進經濟的發展。目前,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以打造“花山巖畫”為品牌開展壯文化生態旅游、以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的發展、依托豐富“四棵搖錢樹”資源加工業的發展以及新技術澎潤土采礦等,這些主導產業的選擇和進一步發展是變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環保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3.3創新環保制度,對經濟結構實行戰略調整
將經濟激勵與約束機制引入環境保護制度,運用價格與利益機制給經濟主體提供充分的激勵,實現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對經濟結構的戰略轉移實行調整,淘汰落后生產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綠色消費,發展先進的生產力。論文格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必須堅決摒棄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求得的粗放型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左江壯文化保護區內的主要工廠布局在馱龍和縣城,工業污水基本上直排至明江。特別是在冬季和春季,糖廠正值榨季生產高峰期,工廠每天排入明江的污水有1~2萬噸,使明江水質下降,COD、BOD、PH值(6.6~7) 、氨氮等都明顯超標。因此,政府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嚴禁工廠企業超標排放。取締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對重點資源開發區要施行強制性保護、對生態環境良好區要施行積極性戰略,加速區域生態質量的恢復和生態環境重建。重點發展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征的綠色生產力。
3.4提高環保的技術水平,加強環保意識
加大環保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斷提高環保的技術水平。要依靠科技,大力開發、推廣和應用先進適用的生態“友好型”實用技術。集中力量研究開發一批對可持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技術,提高可持續發展技術水平和能力。 [2] 鼓勵和支持企業采用高新技術,使用新型能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以開展清潔生產為重點的工業污染綜合防治模式,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清潔生產發展道路。論文格式。
要以左江壯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生態教育示范基地,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和教育,樹立全民環保意識,使群眾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覺參加到環境保護的行動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