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1: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針灸醫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參加遠航的某艦全體官兵,其中女軍人3名,年齡18~57歲,平均(27.2±5.5)歲。連續航行或漂泊89d。遠航前體檢均無明顯的軀體性疾病,符合遠航健康要求。航行前對艦艇進行消毒、滅蚊、滅蠅、滅鼠、滅蟑和飲用水水質檢驗,符合防疫要求。
1.2方法
對遠航期間全艦官兵發病情況進行詳細登記,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對有針灸適應證的患者進行針刺、耳穴貼壓或針藥治療。針刺治療時采用辨證取穴和循經取穴相結合,補虛瀉實,根據病癥留針或不留針。耳穴貼壓治療時采用辨證取穴和根據病變部位在耳部的投影取穴相結合,用王不留行籽耳貼貼壓耳穴,囑咐患者每小時壓迫耳穴1次,每次1min,感覺到酸脹痛為宜。所有患者均在24~72h后評價療效。
1.3療效評價
針刺或耳穴貼壓24h后評判療效。痊愈:癥狀消失,無不適主訴;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僅有輕微不適感;有效:癥狀減輕,不影響日常生活;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
2結果
2.1患病情況
全艦官兵89d內共患病343人次(復診除外,下同)。具體如下:出航階段9d共患病63人次(18.4%),其中暈船(中度A級以上)18人次(5.2%);執行任務階段72d共患病270人次(78.7%),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09人次(31.8%);返航階段9d共患病10人次(2.9%)。任務前期(第0~30天)患病165人次(48.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9人次(25.9%),中度A級以上暈船22人次(6.4%);中期(第31~60天)共患病92人次(26.8%),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9人次(5.5%),腰腿痛13人次(3.8%),真菌性皮炎10人次(2.9%);后期(第61~89天)86人次(25.1%),其中腰腿痛12人次(3.5%),功能性消化不良11人次(3.2%)。
2.2針灸治療或針灸配合藥物治療的應用情況
總患病343人次,有針灸適應證者208人次(60.6%),疼痛性疾患如腰腿痛、功能性疾患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感染性疾患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腸炎等均給予對癥治療,其中129人次(37.6%)接受針灸或者針藥治療,占有針灸適應證的62.0%。共發生暈針1人次,立即停止針刺,對癥處理后好轉,未發生其他不良反應。接受針灸或針藥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8%。見表1。
3討論
艦艇長時間遠航執行訓練、演習、護航等任務,遠離大陸,補給困難,人員密集,空間狹小,氣象海況條件復雜,醫藥器材有限,因此做好遠航期間衛勤保障和醫療服務相對困難。筆者利用此次遠航,對一些病種進行針灸或針藥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認為針灸在艦艇遠航衛勤保障中有以下特點:
3.1適應證廣,操作簡便
針灸是在中醫經絡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臨床治療科學,它通過辨證取穴、循經取穴或者經驗取穴,施以針刺、穴位貼壓和一定的手法,以疏通經絡氣血,平衡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緩解癥狀的目的。它不僅適用于各種軀體疼痛性疾病如頸、肩、背、腰、腿疼痛[1],功能障礙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2]、便秘[3],以及一些疾病的對癥治療,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4]和咽部疼痛[5]、急性胃腸炎和泌尿系結石引起的腹部絞痛[6],而且也適用于急重癥如昏迷、暈厥、虛脫、中風、小兒高熱驚厥[7-8]等的搶救,這是現代醫學所不具有的獨特優勢。針刺和耳穴貼壓操作簡單,理論也不是很復雜,僅需短期的學習和培訓就可以掌握,便于基層軍醫運用。
3.2成本低廉,療效確切
針灸成本低廉,不需要大型設備和昂貴的藥品,有利于利用有限的衛生經費發揮更大的效益。針灸治療病癥,只要辨證合理,取穴準確,一般“得氣”后即刻就能緩解大半,總有效率多在90%以上。
3.3診治結合,利于鑒別
2用相互對立的觀點選穴組方
陰與陽代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對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屬性。以陰陽對立的觀點選穴組方,就是根據人體上下、左右、前后、內外等部位的不同,選取陰陽屬性截然相反的穴位配伍組方,并結合相應的針刺手法,以發揮它們的協同作用,從而實現“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過程。①上與下:人體以上部為陽,下部為陰。將人體腰部以上的穴位與腰部以下的穴位配合應用,能夠通經絡、調氣血,治療相關臟腑經絡的病變。如,子宮脫垂,取百會、氣海,能夠補氣升提,固攝胞宮。②左與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類經》云:“陽從左,陰從右”。專取人體左右兩側的瑜穴配伍組方,能夠調和左右經脈陰陽之氣,使之歸于協調統一。如,中風偏枯,即可采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又可左右瑜穴同時并用。③前與后:前指人體的胸腹部,屬陰;后指人體的背腰部,屬陽。《難經本義》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說明人體前后腹背經絡臟腑之氣都是相互貫通的,因此,取前后部位的瑜穴配伍組方,能夠治療相應臟腑的病變。如,胃病,前取中院、梁門,后取胃俞、胃倉。④內與外:內指四肢內側,屬陰;外指四肢外側,屬陽。選用四肢內側穴與外側穴配伍組方,能夠相互協同,提高療效。如,外感咳嗽,在上肢外側取曲池、合谷,在上肢內側取列缺、尺澤,能夠疏風解表,宣肺止咳。
1標題的語言特點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詞、名詞詞組或動名詞。例1:EffectiveAcupunctureTherapyfor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AJA)1993;21(3)∶205例2:UsingthePowerofBeliefinAcupunctureandHolisticMedicine:CaseStudies33.標題一般由一個名詞或若干并列的名詞,加上必要的修飾語構成沒有謂語成分。但個別情況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問句。例3:CantheAdditionofMoxibustionDuringAcupunctureTherapyImproveRecoveryfromBell′sPalsy?AJA1998;2633
2標題的寫作要求
211主題突出,簡短明了標題字數一般在10個單詞以內最多以不超過15個詞或兩行為宜。例4:ConservativeTherapywithAcupunctureforInjurytotheSciaticNerveResultingfromIntramuscularDrugInjection副標題往往用以突出論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數、研究方法、重點內容或連載論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標題較長可以副標題的形式處理。例5:TheDemystificationofChinesePulseDiagnosis:AnOverviewoftheValida2tions,HologramsandSystematicsforLearningthePrinciplesandTechniques
212避免冗余的謙虛套語中醫論文的標題常帶有表示謙虛意味的詞。如“初步分析”、“初步觀察”、“初探”、心得體會”“之我見”等。這類句式在國外期刊已不用甚至連Studyof、Investigation、Reportof”等開始的形式也已少見。科技論文應立足于事實材料非實質性內容皆可省略不譯而并未影響文章的主題和文獻檢索。
1982年王天才復員后,主動要求到缺醫少藥、文化落后的老區衛生院工作。他以姑父傳授的秘方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方法及中醫藥學機理,反復研究、篩選,數百次地修改配方,終于研制成功“鎮癇靈”。1988年,他又研制出外用藥“鎮癇劑貼膏”。王天才還以身試針闖入中醫針灸——副啞門穴,掌握了針刺療法配合中藥治療癲癇的最佳方法。數年來,王天才為幾千名癲癇病患者驅除病魔,他所在的鄉衛生院也名聲大振。
1987年,市衛生局委派王天才籌建運城市癲癇病醫院,由他選聘人員,自籌資金。一切從零開始。他向親戚朋友借了幾千元,又向銀行貸款1萬元,開始了創業的艱難歷程。以后的兩年里,因付不起房租,醫院曾三度搬遷,王天才愈挫愈堅,常常是一天下來接診幾十名患者,他也毫無悔色。直到1989年,王天才才湊集6萬元買下運城市東北角的一座小院。雖然它只有樓房15間,病床30張,但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小院的名聲伴隨患者及親屬的贊頌,傳遍全國,飛向海外。
10多年來,王天才以“鎮癇靈”配以針刺奇穴,為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港臺同胞及美國、法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東歐等地區數十個國家的癲癇病人解除了身心的病痛,為他們再造新生。
一位來自河北易縣的農婦向我敘述:她女兒今年14歲,患病已7年,每晚必發作。她帶女兒跑遍北方幾個大城市,中西藥都用遍了,沒多大效果。到這里服藥和針灸兩天就停止發作,至今已半個多月沒再犯病。
長春市一名女中學生,出生7個月時發病,每天大發作2~4次,小發作2次以上,自服用“鎮癇靈”第一天起,再未發作過。
美籍華人許元力帶著不滿4歲的女兒從洛杉磯來運城,王天才治療7次,小吉娜過去幾乎每天發作的癲癇癥狀完全消失。
不滿3歲的日本小朋友高山智吏,從7個月患癲癇,每日發作少則二三十次,多則八十余次,日本常南病院理事長山西勝夫先生帶他到中國求醫,聞名邀王大夫至北京,王天才接治4天后小智吏病情明顯好轉,8天以后病癥基本消除。日本同仁贊嘆不已。事隔兩月,山西勝夫先生專程赴運城考察癲癇病院,懇切表達了希望合作建新院的意向。
1991年5月,山西省科委會同北京部分醫學專冢對“鎮癇靈”進行鑒定,認為它“是目前國內外中醫中藥治療癲癇病報道中病例數量最多,療效最高的。本研究成果具有科學性和較高的臨床實際意義,已達國內先進水平。”“此成果簡單、方便、經濟、速效。”
1992年,王天才和他的“鎮癇靈”榮獲國家科委“全國星火科技展覽會”金獎,新加坡“世界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最高獎,中國發明協會“92北京國際發明展覽會”發明銅獎和最佳展銷獎,國家科委主辦的廣州“第四屆中國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等6項大獎。王天才與他的醫學論文也被錄入《中華名醫傳》《名人錄》《中華英才》等書目。
祥亮精于鐵板功、5噸汽車過人、隔空穿紙(距1.5米可將白紙炭化洞穿)等絕技,且武功精湛。他1983年獲“南珠杯”全國散打冠軍;1985年獲“愛多杯”全國自由搏擊冠軍;1989年獲全國傳統武術表演一等獎。在與西班牙、德國的拳擊、柔道界人士交流時,他一招“螳螂捕蟬”,對手則瞬間外跌一丈多遠。祥亮曾在西班牙、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任教,亦曾任武警某部自由搏擊教練,現任中華武館、中華武術培訓中心總教練,海內外弟子眾多。作為祥亮堂武醫閣掌門人、武當清微門二十三代傳人、祥亮葉氏醫術第三代傳人、中國中醫藥學會會員、祥亮堂醫藥研究院院長、西班牙亞洲東方傳統醫藥協會名譽主席,全國多家雜志、報紙對他作了報道。
祥亮的外婆、母親、姐姐都是當地的民間醫生。外婆葉氏,精通草藥、針灸,她給村民看病從來不要錢,仁心仁醫,受到當地村民的敬仰和稱贊,祥亮的母親也是個心地善良,德高望重的人,她繼承了葉氏全部的精湛醫術,并將醫術傳給了樣亮,使祥亮成為葉氏醫術的第三代傳人-祥亮15歲時就已記住了300多個穴位,150多味中草藥。在多年的醫療實踐中,祥亮經常發表醫學論文,有多篇論文獲獎。他非常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其武醫結合的療法很有特色。他結合治療,教患者練武術和增強內勁的經絡導引術,并用氣功給患者點穴導氣,以利他們疏通經絡、暢通氣血,增強自身的免疫力。這些方法,配合中藥治療,可達事半功倍的療效。
一、抓基礎 強管理 惠民生
姚福奎院長在原來成績基礎上,他大膽創新,多方探索,研究、實踐。開展了“我為病人送溫暖”和“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的“三好一滿意”創建活動,堅持“三平”(平民、平價、平安)的服務理念,以真情服務病患,和諧醫患關系。舒適優雅的醫院環境,溫馨、周到的服務,讓住院的病患者如在家的感覺。他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積極主動地推行了“先看病,后付費”的醫療措施,為廣大病患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貼心更加滿意、更加醫療效果最佳的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他經常帶領廣大醫務人員、進村入戶為老年人免費查體、為廣大殘疾人,婦女兒童上門義診和宣傳醫療保健知識,使病患者做到了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解決了延誤病情和看病難的問題。
他在醫院管理方面,始終突出中西醫結合的獨特優勢,做到了臨床路徑明確、診療方案成熟、臨床療效顯明、治療費用穩定、治療風險可控,中西醫治療費用低廉。實施了省事、省錢、少受罪、快治愈、創傷小的新技術、推動中西醫技術價值的回歸。他大力推廣正骨、針灸、推拿、敷貼、理療等中醫傳統非藥物療法。另外,還啟動了“人才梯隊工程”,為醫院發展注重培養專用人才、實行了“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先后與大專院校建立了長期協作關系,讓年輕化、知識化,有發展潛力、有事業心的醫生到高等院校進修深造,高薪聘請省內外著名的醫學專家和豐富臨床經驗的老中醫來院坐診,有效地提高了醫院的綜合門診的整體實力。
他還經常鉆研大量的醫學書籍、撰寫和發表醫學論文,高度重視醫院學術傳承工作、每年都開展“醫學研發科技帶頭人”評選活動。
醫院從2014年1月——2015年2月,進村入戶為40363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開展不同層次的健康教育講座14次;健康咨詢活動19次;發放宣傳資料4萬余份。為全鎮適齡兒童免費接種8種免疫規劃疫苗,全年共接種疫苗3680人次;定期及時為全鎮2746名0-6歲兒童進行健康管理,實現10 0%建冊。對全鎮422名孕產婦開展了孕期保健服務和產后訪視。為老年人免費健康查體達3710人次,為石材開發區務工人員免費查體和免費發放藥品達4283人次。
二、創新與發展中的醫院
在醫院院長姚福奎的帶領下和全院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這個醫院現已發展成為當地醫學領先、管理嚴謹、功能齊全、獨具特色的知名重點醫院,是以婦科、小兒科、針灸理療、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治療為重點,集醫療、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甲等醫院; 是鄉村職業和居民基本醫療定點醫院;新型合作醫療定點醫院;網絡數字化規范化醫院。是全縣最早實施“先治療,后付費”、“醫藥零差價”的惠民利民診療服務模式“先進單位”。
“命門”一詞在早期醫學文獻中可指眼睛,如《靈樞·根結》:“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靈樞·衛氣》:“足太陽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可以指腧穴,如《素問·陰陰離合論》:“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針灸甲乙經》卷三:“命門,一名屬累,在十四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針灸甲乙經》卷三:“石門,三焦募也,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任脈氣所發。”可以指臟器,如《難經·三十六》:“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可以指望診部位,《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若天中發死色,年上命門上并黃色者,未好半惡也。”也有指女子的,如《脈經》卷十:“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動,苦少腹痛引命門,女子月水不來。”至清代《醫學實在易》則分指男子精關與女子:“凡稱之曰門,皆指出入處而言也。況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會之際,男子施由此門出,女子受由此門入。乃胎元既定,復由此門而生……重之曰命門也。”可見命門一詞可指眼睛、腧穴、臟器、望診部位等諸多物質可見的器官或部位,正如《周易·系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按此理解,則“命門”形而下的性質可以確定。
2 形而上的“命門”
《老子》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道”即是“無名”,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狀態,幽微玄妙,不可感知,不可名狀,不可捉摸,因此謂之“無名”。可見這種“無名”是所有“有名”的發端和根源。宋學開山者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他指出“陰陽”只不過是“太極”所生,而“太極”之先尚有“無極”。這種形而上的“道”是先于物質世界的,是永恒而無所不在的。南宋朱熹更對“太極”生“陰陽”做了進一步的闡發。如在《朱子語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也。”“陰陽只是陰陽,道是太極。”在《太極圖說附辨》中亦論“陰陽太極,不可謂有二理必矣。然太極無象,而陰陽有氣。則亦安得無上下之殊哉?此甚所為道器之別也。”在這一思想的啟發下,明代以孫一奎、趙獻可、張介賓等為代表的醫家提出命門學說,將“命門”推到了中醫生命理論中形而上的位置。孫一奎在《醫旨緒余》中說:“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趙獻可則提出君主命門說,認為命門位處兩腎中間,是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為“主宰先天之體”,有“流行后天之用”。命門三家中最為晚出且具有代表性的張景岳在《類經》卷二十三中說:“太虛,即周子所謂無極,張子所謂由太虛有天之名也,廖廓,空而無際之謂,肇,始也,基,立也,化元,造之之本原也。”并且在《類經圖翼》卷一中說:“開物者為先天,成物者為后天;無極而太極者先天,太極而陰陽者后天。”可見在張景岳眼中,“命門”不再單純的指右腎,不再是指眼睛,不再是指腧穴名,不再是指望診部位等形而下的概念,正如他所說:“命門居兩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由太極以生兩儀,而水火具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 “命門”成為人身之太極,成為人體生命的本源。誠如清代葉霖所言:“人與天地參,命門與太極相似,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六十四卦;自命門生兩腎,兩腎生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生四肢百骸之類。”[1]在此后的中醫理論體系中,“命門”無論是作為一個多義詞,還是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都表現的相當活躍,而且常常引起后來者諸多的討論。
3 哲學的成功
宋元理學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期最重要的哲學思潮期,它產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直至清代中期才漸漸衰落。理學以“理”為最高范疇,來解說自然和人類社會,形成了完整而精細的思想體系,并被統治者定為官學,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理學影響到了中國的眾多學術,同時也包括傳統中醫學論文,謝觀在《中國醫學源流論》中說:“唐以前之醫家,所重者術而已,雖亦言理,理實非所重也。宋以后的醫家,乃以術為不可恃,而必求其理。”[2]受宋明理學尤其是周敦頤的太極圖影響,使得太極成為命門學說的核心。明代孫一奎、趙獻可、張介賓為代表的眾多醫家引“太極”來解說命門,競相爭鳴,引起后來中醫理論的嬗變,便是理學影響中醫學的確切例證。
4 醫學的尷尬
眾所周知,醫學畢竟不同于哲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醫學更需要解決的是形而下的具體問題。雖然傳統中醫學體系中關于解剖的觀念和基礎薄弱,但對六腑、五臟、顱腦、五官、四肢、骨骼的位置和形態大概還是清楚的。將“太極”引入醫學來解釋“命門”,顯然無法得到起碼的形態學支持,而“兩腎之中”的部位則更偏向于模糊的臆想。特別是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西方醫學占主導地位的今天,這種形而上的命門解釋更是沒有說服力。雖然清代以后,各類醫書中仍然出現“命門”一詞,但多數情況下是腎陽的同義詞或近義詞,如“命門火衰”大致等同于“腎陽虛衰”。盡管趙獻可云:“醫家不悟太極先天之真體,不窮無形水火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劑者,其于醫理尚欠太半。”從他提出的六味八味來看,他所說的命門、先天水火等,在臨床運用中不過是腎的代名詞而已,理論上獨特新穎,但未形成其獨特的理法方藥體系。[3]更重要的是,孫一奎、趙獻可、張介賓等人所倡導命門學說在臨床實踐中的指導意義有限,以至于后世醫家延續其學說者寥寥無幾。
在理學影響下興盛一時的命門學說最終回歸平靜甚至走向衰落,這不免讓人感慨,不能不說是哲學的成功,醫學的尷尬。
1中風病生存質量的測定方法
關于生存質量的測定方法,萬崇華歸納為訪談法、觀察法、主觀報告法、癥狀定式檢查法、標準化量表法5種〔2〕;國外則將中風患者生存質量的測定方法分為數量估計法、配對比較法、目測或圖表類比分級法、分類評分法(或稱量表法)4種〔4〕。目前,生存質量的測定有問卷、訪談、等形式,而問卷是必不可少的,問卷中又以量表法最為常用,尤其是標準化量表評定法是目前國內外廣為采用的方法,鄭良成等〔5〕對腦梗死患者生存質量進行調查以及徐曉云等〔6〕對腦梗死患者康復期生存質量進行研究時均采用了標準量表法。但也有采用訪談與者,如黃力平等〔7〕對130例腦卒中患者生活滿意度進行調查時即采用郵寄調查量表和訪談方式相結合;張駿等〔8〕對150例中風患者發病后6~9個月的生存質量進行調查時采用了訪談法。
應注意,量表應由患者自己填寫,即使采用訪談法,亦應讓患者自己作出生存質量與健康的有關判斷,而不宜由他人填表。確因病情只能由他人代填時,他人填寫的量表不宜納入患者填寫的自評量表一起統計分析。
2量表的應用與研究
量表是研究生存質量的工具和尺度,目前在中風病生存質量研究中常用的量表有生存質量指數(QLI)、EuroQOL調查表、疾病影響問卷(SIP)、Nottingham健康問卷(NHP)、健康測量量表MOSSF-36、Karnofsky操作量表(KPSS)、健康質量量表(QWBS)、Niemi的中風生存質量研究量表、Frenchay活動指數(FAI)等10余種,其中后二者為中風專用量表。
蔡亞平等〔9〕在對自然人群中194例腦血管病存活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隨訪時應用了Spitzer-QLI評分表。鄭良成等〔5〕在對69例腦梗死患者治療后2周和8周生存質量進行比較分析時,亦采用Spitzer-QLI。高謙等〔10〕認為QLI測定腦卒中患者有效,且簡單、易用,患者的完成率高。徐曉云等〔6〕在探討腦梗死患者康復期認知改變與生存質量的危險和保護因素的研究中,使用何成松等編制的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量表等。黃力平等〔7〕對腦卒中后長期存活的130例患者生活滿意度進行調查時采用Fugl-Meyer量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反應中風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指標,朱冬勝等〔11〕在治療腦出血時,采用BartheIndex量表對該指標進行對比觀察。劉朝杰等〔12〕則是采用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情感平衡量表和社會健康指標對47例腦血管病患者進行了生存質量評價。袁鴻江等〔13〕在對腦卒中后6~9個月與2a的生存質量進行比較時運用了健康測量量表SF-36(簡短的36條目問卷),并認為SF-36反映的健康維度廣,簡單易行,患者容易接受,可用于評估中風患者的生命質量。李凌江等〔14〕編制了慢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評估問卷(QOLI-CAP),包括軀體健康、社會功能、疾病癥狀維度、心理健康4個維度,并評價信度、效度等,認為可用于慢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評價。
從以上可見,目前國內使用的中風病的生存質量量表多數為國外翻譯過來的量表,亦有一些量表是國內學者自己制定的,是否得到同行的認可,目前尚無定論,有待進一步研究。
3生存質量測定的內容
由于對生存質量概念的理解不同,測定方式或研究目的有別,生存質量測定的內容可能不盡相同。WHOQOL-100是個普適性量表,主要就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和精神或6個領域24個方面進行評價〔15〕。WHOQOL-BREF則將其簡化為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4個領域。Spitzer-QLI評分表從勞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狀況、照顧及情緒5個方面綜合評價患者各個時期的生存質量。SF-36包括總體健康、軀體功能、生理性角色功能受限、情感性角色功能受限、社會功能、疼痛、活力、精神健康8個領域。Niemi的中風生存質量研究量表將QOL分為工作條件、家務活動、家庭關系、閑暇和戶外活動4大類40項,每項分下降(或惡化)、無變化、提高(發展)3級分別計1、0、1分。何成松等編制的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包括工作和經濟狀況、家務活動、家庭關系、休閑活動及戶外活動、心理評估5個因子,共計25個條目,每個條目分6個級別〔16〕。
綜合用于中風病生存質量研究的疾病專表和普適性量表涉及10余個領域,其核心內容為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關系、經濟條件或環境領域、疾病癥狀、獨立生活能力等,另設總體生存質量、總體健康狀況等。就中醫中風病的內容而言,有一部分(如偏癱、飲食、睡眠等)散見于軀體功能、疾病癥狀等維度內,但目前用于中風病生存質量測定的量表幾乎沒有中醫辨證施治用的特征性內容(如口舌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腰膝酸軟、肢體強痙或癱軟、畏寒肢冷、五心煩熱、便秘、口干、口苦等),而這些內容卻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筆者認為,制訂適用于中醫藥研究的中風病生存質量量表勢在必行,制訂量表時,當須考慮加入有中醫特色的內容,并宜設立一個獨立的維度寫作醫學論文,如此則既可以用于評估中醫治法方藥等干預因素對中風病生存質量的影響,又可以和國外或國內西醫同類研究進行比較。
幼年經歷 開啟學醫道路
現年58歲的郜義祥,出生于衛輝市龐寨鄉西夾堤村,和其他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樣,郜義祥家境貧寒,年幼的郜義祥表現出了與他年齡不相符的懂事與成熟,他常常一邊干農活一邊擠出時間來讀書。
“小時候,爺爺生病了,當時大夫很少,請大夫要去很遠的地方,常常是上午去下午才能請到。看見爺爺被病痛折磨,我就想以后要自己當大夫,為爺爺和那些沒錢看病的鄉里鄉親治病。”
1973年,全省農村開展的‘紅醫村運動’給當時的郜義祥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為他日后對中醫藥的鉆研打下了基礎。“當時號召人人會扎針,家家戶戶都學當醫生。當時我就想如果我以后多學中醫和針灸技術,將來到社會上當一名中醫,去給大家治病那該多好啊!”
剛剛十幾歲的郜義祥每天放學回家,就拿起鐵鍬跟著大人一起到大堤上面挖草藥,看著那些花花綠綠能治病的草藥他就特別的好奇,時常背著藥簍去老中醫家里咨詢草藥的名稱和作用。對于那些外形相似的、名字難記的中草藥,他就把草藥制成標本裝進塑料袋里面,反復研究每個草藥的特征和功效。
時間一長,郜義祥就越來越感到需要了解與認知的東西還有很多,當時的他已經不滿足僅僅對大堤上草藥的了解。他開始向往更高的層面上去發展與學習。
1974年,郜義祥中學畢業后,經村委會推薦,他順利進入衛輝市衛校。經過了幾年系統的專業學習,郜義祥以優異的成績從衛校畢業。畢業后,郜義祥回到老家做了一名鄉村醫生。在行醫過程中,他感覺自己掌握的知識還很貧乏,便又努力考入了河南中醫學院中醫函授班進行深造。郜義祥說,當時家里經濟還很困難,但父母依然支持他向自己的夢想邁進,這給了他很大的鼓舞。
苦心鉆研 探索醫學門道
郜義祥所在的西夾堤村有一位十多歲的男孩,從小就頭發稀疏、發質發黃,家人尋了很多偏方都不見好轉。最后,男孩的家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了郜義祥,郜義祥用自己所學的中藥知識給男孩開了一個方子試用。沒過半個月,男孩原本稀疏的頭頂已經密密地長出了黑發,男孩的家人高興地又來到衛生所,讓郜義祥再給開點藥。經過幾個月的治療,男孩的脫發病終于痊愈了。
這件事后,引起了郜義祥對于脫發病治療的思考,也為他以后的醫學道路指引了一個方向。從1985年起,郜義祥除了日常疾病的診治外,開始專門治療脫發病。
隨著治愈的人越來越多,郜義祥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前來問診的患者從當初的本村村民,逐漸發展到了全國各地都有慕名而來的患者。
稍有成就的他并沒有驕傲,盡管忙得不可開交,但是他依然保留著晚上看書學習的好習慣。《黃帝內經》《傷寒論》《脾胃論》《針灸學》等書籍被他翻看了無數遍,而他的醫術也在這樣的學習下越來越精湛了,有多篇醫學論文相繼發表并獲獎。
2005年,郜義祥被中華傳統醫學會授予“中華傳統醫學特色名醫”,2013年被國家醫學教育發展中心授予“中醫藥特色診療名家”,被中華醫學創新發展促進會授予“中國醫學專科專病特色專家”等榮譽稱號。期間,他還被二十一世紀仲景醫魂編輯委員會授予“中華名醫”的光榮稱號。
醫德高尚 引得眾人稱贊
多年來,郜義祥把患者當成自己的親人,盡心盡力地去照顧每位患者。對于那些行動不便的,他更是親自背著藥箱上門問診。常常是風里來雨里去,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是病人需要他出診,他都毫不猶豫地前往醫治。
有一天晚上,天正下著大雪,鄰村的一位老大爺突發急病,家屬給郜義祥打來電話,他二話沒說騎著自行車就出發了。由于天黑路滑,在回來的路上,小心翼翼的他還是被摔進了路邊的水溝里。
西夾堤村五保戶老人李秀蓮無兒無女,同時患有老年病、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2011年,84歲的李老太又發病臥床不起,郜義祥得知情況后及時趕去為李老太免費醫治,隨后又定期去走訪探望。老太太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給郜義祥沏了碗糖水,感激地握著他的手,眼淚直流:“好人呀,俺沒啥謝你的,你就喝碗水吧!”
郜義祥每年都要投入幾千元的藥品,為孤寡老人免費診治疾病,并定期進行隨訪。他經常帶領人員到龐寨鄉敬老院,為那里的老人義診、贈藥,送去一份關愛之情。每逢暑天,他還要到田間地頭,為鄉親們免費發送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抗暑藥品,以確保在田間農作的村民身體健康。
2013年12月7日,郜義祥帶著工作人員為西夾堤村70歲以上的百余位老人進行義診,并送去了御寒的電熱毯,幫助老人更好地度過寒冷的冬天。盡管大霧迷漫,但獻愛心的過程中卻依然笑聲掌聲不斷,一派暖意濃濃。
今年4月1日至5月1日,他們又開展了中老年腰腿疼患者大型義診活動。得知消息的患者不僅來自衛輝當地,還有來自延津、滑縣、浚縣等地的,他們每天接診患者300余人,總受益患者達9000多人,免費為患者發放藥品價值35000余元,受到了廣大中老年患者的好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67
AbstractTo improve the three-year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law and medical trends-oriented,form “a special,three prominent,three reinforce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build compulsory,elective course group,to form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for hospitals,community,grass-roots need “the next was to go,stay and useful”,practical ability,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higher technology talents.
KeywordsClinical medicineCurriculum Programm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臨床醫學專業在我國已有一百多年的建設歷史,在建國前主要以5年制教育為主,建國后,為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人才的需求,根據我國的特有國情建立三年制專科層次人才培養并持續發展。平涼醫專臨床醫學專業是在原蘭州醫學院1988年平涼大專班的基礎上建立并發展起來的,按照教育部關于高職高專院校教學改革的規劃和平涼醫專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案,為進一步提高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效果,經過認真探討,對現有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改革目標
通過深入研究21世紀全球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思考實現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途徑、新方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充分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特色,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面向醫院、社區、基層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指導思想
堅持高職高專教育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教醫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積極推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發展以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觀,建立面向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思想和教學思想,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專業學科發展,帶動師資隊伍建設;以師資隊伍建設,帶動課程、教材改革與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培養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等醫學技術應用性人才。
體現高職教育特色
確立學校醫院合作,形成“一專、三突出、三強化”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與本地區、本行業經濟建設發展相適應的集醫院、社區、基層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醫學人才,本著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與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的原則,確立“一專、三突出、三強化”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一專”為主修臨床醫學專業;“三突出”為基礎理論突出雄厚性、專業理論突出實用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突出綜合性;“三強化”為強化臨床專業實踐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醫院緊密結合,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體系,建立學生實習就業直通車,實現學校與醫院的無縫連接。
按照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圍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特色構建理論課程體系。本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合理兼顧的原則建立綜合課程群,既進行學科之間的橫向淡化,也進行學科之間的縱向淡化,適應基礎、醫學、人文社會科學間的廣泛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優化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構建必修課、選修課的課程群。必修課分為:“關鍵能力培養課程群”、“職業能力培養課程群”。選修課分為:“公共、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群”和“專業拓展課程群”,各課程群在時間、順序上相互交叉滲透。
落實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培養為主線,構建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根據專業特點,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知識、能力、素質定位,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與培養目標和職業崗位需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本著加強三能力(臨床基本醫療操作、計算機、社會適應),加強人文基礎知識,淡化學科意識的原則進行課程的整合與優化,建立了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根據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結合臨床醫療專業人才教育和國內需求情況及世界醫學教育的發展狀況,構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的理論教學新體系,使必修課總學時變為2121學時;選修課設置可選課學時296學時。
通過課程整合,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病原生物學與寄生蟲學》由原來的《免疫及微生物學》、《寄生蟲學》整合而成;《人體結構學》由原來的一門課程變為《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新增課程:臨床基本技能、常用護理技術:使學生對醫學技術操作形成初步的職業素質和對專業的基本認識。全科醫學:適應現代社會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增加社區衛生保健的知識和能力。急救醫學:適應農村社區基層臨床醫師實際應用的需要。
選修課體系
以拓展知識面,加強前沿、新興交叉學科知識為出發點,構建與素質培養相適應的選修課體系。適當減少必修課,教學計劃修訂過程中我們開設了公共、人文選修課、專業拓展選修課,使這些課程貫穿于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使人文學科和醫學學科相互滲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增加人文學科比例(如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公共音樂 、公共美術、普通話、醫德修養等),增加醫學相關課程(大學語文、醫學文獻檢索、社區衛生服務、常用護理技術、針灸推拿、全科醫學概論、衛生法律法規)等課程選修;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訓練,畢業實習前集中訓練,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拓展學生選擇空間和創新能力,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在課外舉辦計算機等級和英語四六級、AB級輔導班和競賽活動,增加了知識傳授的整合性、應用性、先進性和實踐性,實現了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廣泛交叉滲透,形成了以專業理論、綜合能力培養課程為主干,強化計算機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理論教學體系。
先進檢查項目和方法列為自學或開設專題講座、補充講義,如“激素在臨床的應用和進展”、“心血管疾病常用臨床檢查項目”、“艾滋病的臨床診斷”、“醫學論文書寫規范”等講座以實現專業教學適應性和先進性的統一,解決了教材滯后于知識更新的狀況,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過多依附于理論教學的狀況,充分體現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素質能力培養的結合,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培養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臨床見習(包括課后臨床見習、床邊教學)、課間實習、社區實習、畢業實習的時間,使試點專業的實踐教學總周數達52周,約占教學周數106周的49%;減少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課的開出,增加綜合性和學生自主設計性實驗課的開出率,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充分掌握醫療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同時把實踐教學作為培養創新精神、素質提高的主要渠道和切入點。
按照能力、技能的形成過程,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傳統的按課程門類進行實踐教學為按能力要求進行實踐教學,把各門類實踐課重組為3個部分,即基礎技能實踐教學、專業基本技術實踐教學和綜合應用技能實踐教學。
加強和完善實驗室及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建設本專業實踐教學需要的功能完備、設施條件完善的專業基本技能實驗室,綜合應用技能實驗室。目前已建成外科手術學實訓室,診斷學實訓室,婦產科實訓室,計劃建立多媒體檢體診斷實訓室。
加強院校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教學醫院建立教學、臨床科研協作,以相互依托、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原則,形成穩固的合作關系。
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緊緊圍繞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理念,通過開設選修課和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科技衛生三下鄉、預防保健、健康宣教等途徑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綜合素質。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醫學生人數急劇增加,教學要求的病人越來越多,教學任務加重,教學病人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有院校在教學課程及教學理念的改革基礎上,嘗試了多種教學模式:通過建立標準化病人(SP)庫,建立教學真實病人病例庫和建立教學多媒體病例庫來增加教學資源;同時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和醫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對醫學生臨床學習進行分流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較好地解決了學生人數急劇增加與臨床教學資源的相對減少之間的矛盾,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