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09: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金融系統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為了更好地為石油企業集團做好金融服務,中油財務公司在一些重要樞紐建立了自己的辦事處,有的辦事處還附設下級非獨立核算的業務代辦點,信息系統的建設要考慮跨機構、跨地域的財務管理方式。以下是三種異地管理方式:
1、異地并帳。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機構共用同一數據庫,全部數據集中存儲在某一結點,在該結點設置服務器若干,其余結點作為該結點的遠程用戶(客戶機)。客戶機結點不保留任何數據,在服務器端授權的前提下可對服務器帳務數據進行讀、寫和查詢處理,即遠程制作會計憑證,并完成遠程的通存通兌。服務器結點運行應用系統的全部模塊,客戶機結點運行應用系統的柜臺模塊。
由于這種異地并帳的工作方式可以做到通存通兌,適合于辦事處與其遠地代辦點之間的數據處理。金融辦事處作為服務器結點,保存該機構的全部數據,并可對各個代辦點的數據進行合法的操作。代辦點直接管理客戶的開戶、結算、查詢工作,同一客戶在整個機構中具有唯一的帳號,可以在任何代辦點辦理業務。
2、異地并表。分散于不同地域的機構各自擁有獨立的數據庫,數據分散存儲在各自的服務器中,并各自建立內部網絡(LAN)。各結點間的數據不共享,獨自開展業務,獨立核算,分別運行應用系統的各個模塊。各個結點定期傳送其財務報表到中心機構,中心機構運行應用系統的合并報表模塊,將分支機構之間的往來數據進行抵免處理。
異地并表方式下,各機構自成體系,適合于金融機構總部與其遠地辦事處(分支機構)之間的數據處理。各機構之間除報表數據之外,財務數據相互獨立,不可共享。
3、遠程查詢。應用系統采用Browser/Server結構,在存放數據的結點建設一個HTTP服務器,運行WWW服務。遠程用戶通過Internet/Intranet訪問服務器,對授權的數據進行查詢。遠程查詢方式有兩種用途:(1)適合于金融機構總部查詢其遠地辦事處(分支機構)之間的數據;(2)適合于金融機構的用戶查詢其帳戶余額、結算記錄等。
二、系統的設計方桌
(一)系統的結構。中油財務公司的信息網是一個廣域網,該網的拓撲結構是星型結構,公司總部局域網是網絡管理中心,各辦事處平等地聯入中心局域網。該信息網為公司總部及各辦事處之間的辦公及業務的數據通問提供基礎,也對Internet網絡等公共信息源的訪問提供通路。
中心局域網由一臺Internet服務器、一臺業務處理服務器、七臺打印服務器構成服務器群體。該服務器群體通過100Mps交換式HUB構成的局域網與由工作站(配給各部門的PC機)組成的客戶機群體互通連接,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客戶機/服務器處理結構。采用路由器作為廣域網接入設備,為公司總部進入幀中繼交換機,與各辦事處進行數據傳播提供通路。在路由器與交換式HUB之間引入防火墻設備,防止外部用戶的非法侵入。
廣域網是由幀中繼交換機、多路復用器、話視數據接入設備、路由器(數據接入設備)以及租用的數據專線構成。幀中繼交換機采用幀中繼交換技術通過數據專線將各辦事處數據信息與總部數據信息進行交換。
系統數據庫結構分為總部數據庫與辦事處數據庫兩級,庫之間通過數據專線的聯結,構成一個統一的分布式數據。各庫分布于各機構的數據庫服務器中,具有獨立處理本地數據庫中數據的能力。
(二)支撐環境。
1、硬件配置。
(1)UPS電源:APS公司Matrix-ups不間斷電源,輸出功率5000W,停電后可連續供電8小時。為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2)路由器:Cisco4500路由器采用100MLAN模塊,高速同步接口和低速異步接口的混合模塊。它將傳播信息進行幀中繼打包處理,并為用戶提供遠端異步通問公司總部的服務。
(3)交換機:Timeplex的ST-20幀中繼交換機,采用具有12個插槽的機架,G703接口模塊,V3.5接口模塊和FR交換模塊等部件。
(4)交換以大網HUB:3COM100MbpsHUB具有12個局域網接口。
(5)服務器:選用IBM8640PBO服務器,配置2塊9G可熱插拔硬盤以實現RAID5容錯,以及DAT8磁帶機備份設備。
2、軟件配置。
(1)網絡操作系統采用WindowsNTServer4.0.該系統支持Client/Server體系結構,具有較高容錯能力;支持多種網絡協議;支持國際上通用的各種大型網絡數據庫。
客戶端操作系統采用界面友好、易操作的Windows98中文版。客戶端通過數據庫管理系統SQLServer7.0的開放式數據接口ODBC共享服務器數據資源。
(2)數據庫管理系統采用MicrosoftSQLServer7.0系統支持Client/Server模式,支持關系數據庫。三、應用系統分析
技術人員對各業務部門進行深入的需求調查,形成需求報告。在此基礎上,研究各業務部門的業務主線和相互聯系,充分利用網絡特征,達到原始數據共享和各部門職能的分塊管理。具體有以下幾大系統:
1、保密授權系統。通過將操作人員劃分為系統員、主管員、操作員三級,有效地解決實行會計電算化后的人員的分工及相互牽制問題。通過操作日志,隨時監督會計人員的日常工作。
2、帳務核算系統。該系統利用“總帳科目編碼+輔助編碼”的科目編碼體系和系統連接功能,妥善將會計電算化與企業內部牽制制度容為一體。系統包括系統初始化(系統參數設置、建立科目編碼體系、帳務數據初始、標準分錄定義、自動分錄定義、計息維護、修改錄入匯率等),憑證處理(制作會計憑證、復核會計憑證、批量打印憑證),對帳記帳(憑證匯總、科目匯總、試算平衡、記帳、結帳處理),自動算息,數據直詢,帳簿輸出,年終結轉。
3、報表管理系統。采用引導式的報表格式設計,集合全方位的報表數據來源,實現報表各種數據采集和基層報表與上級主管單位報表的匯總和合并。
4、合同管理系統。指對信托、委托存貸款合同的管理,包括合同文本項目的定義、修改與查詢;客戶資料內容及格式的定義,建立客戶的檔案資料,并隨時查詢;定義計劃項目和實際項目,通過核算,跟蹤合同的執行情況。
5、柜臺核算系統。包括系統、帳戶、憑證、柜臺和查詢五大部分。其數據管理方式為:柜臺系統的帳戶是后臺帳務系統科目體系的延續,其性質等同于帳務系統的最明細級科目,即必須為參加核算的全部存貸款客戶建立帳戶,同時明確該帳戶對應哪一個客戶,各類帳戶分別屬不同的后臺科目。
6、經理查詢。通過Internet/Intranet,使用WWW瀏覽器對總部及辦事處數據進行查詢,使決策層了解財務管理運行狀況,使財務信息更具全局性和時效性。
7、客戶服務。客戶在遠地可通過Internet/Intranet,使WWW瀏覽器對其在財務公司的開戶信息、余額、明細帳進行查詢。
四、系統的特點
1、服務性得到加強。系統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石油企業提供結算服務,實現資金的及時劃轉,最大限度地減少資金在途時間,提高了資金周轉速度和集中度,加強了集團的控制能力。
2、及時性。總部領導及有關業務部門每日可以及時看到前一天各辦事處會計科目的數據,對總部及辦事處業務進行實時監控,極大提高控制風險的能力,有利于加強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3、遠程登錄訪問。只要擁有足夠權限,用戶可以方便地進入客戶查詢系統??偛款I導可以非常及時準確地了解辦事處的金融經濟情況,更好地進行統一管理。
4、安全管理。系統建立了嚴格的安全管理層次體系。全系統有一個唯一的系統授權人,每個部門也只有一個唯一的部門授權人,其他所有人員都屬于系統用戶。
系統采取的數據信息安全措施:一是系統管理使用SQLSERVER提供的備份工具對整個數據庫進行全面備份,備份地點為服務器硬盤及磁帶機,其中磁帶機備份用于異地存放。二是利用SQLServer7.0的ODBC復制技術將重要的表格、庫結構轉換為paradox數據庫,進行數據備份。
五、結論與思考
從資金的供給主體看,供給主體數量減少,農村金融供給渠道狹窄、金融服務品種匱乏的問題比較突出。目前,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主體主要為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確立“面向三農,商業運作”的市場定位,其服務“三農”和縣域的力度逐步加大。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其在農村的業務范圍主要為糧棉油收購等政策性業務。農村信用合作社,正在改革中艱難前行,但長期以來功能定位不明、產權不清、機構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差等因素制約了其支農信貸功能的發揮。剛剛組建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目前主要以吸收存款為主,小額貸款處于試辦階段。從資金的需求主體看,主要是農戶、農村企業以及農村基層組織。信貸需求主體是多層次的,例如農戶可以分為貧困農戶、普通農戶、產業化經營農戶;農村企業有小型企業、規模企業和龍頭企業。大多數信貸需求主體不能提供有效抵押物,很難獲得抵押貸款,金融生態主體信貸功能弱化。主體各層次需求的方式和特征都有很大的差異,農戶是農村金融最基本的需求主體,但由于其提供擔保抵押物的局限性,很難從正規金融中獲得信貸支持。農村基層組織具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金融需求,對融資的需求具有總量大、時間跨度長和明顯的政策性金融及主要追求社會效益的特征,難以獲得商業性金融的支持。
農村金融生態鏈中適用的金融產品供給不足,農村金融服務缺位,主要表現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中國農村地域廣闊,自然環境、資源條件、市場經濟滲透程度差別很大,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致使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不平衡性和多層性。同時由于農業本身的弱質性,交易成本高,金融機構經營上的高風險、市場競爭不足,在大部分鄉村只有郵政儲蓄機構和農村信用社。因此在鄉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支農作用減弱,農村金融產品供給單一化,作為農村金融主體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小馬”難拉“三農大車”。生產性貸款多,消費性貸款少,短期貸款較多,中長期貸款基本沒有;市場不完整、金融品種單一,基本只有農村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極少。長期以來,偏向城市的金融政策形成了城鄉分隔的“二元金融”結構,這在客觀上制約著金融機構對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目前,我國對農業投入規模較低,在許多需要金融配套的環節比較薄弱,限制了金融配套資金的投入。此外,由于農民受教育機會較少,文化素質不高,一定程度影響農村社會信用,社會信用文化缺失,農村企業和農戶的誠信意識、金融風險意識比較薄弱,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遠未形成。農村社會征信系統建設和征信業發展緩慢,缺乏一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金融企業難以獲取客戶的真實信用狀況并作出準確的信貸決策。在部分農村地區,逃債、躲債和賴債的現象還比較嚴重,但失信懲罰機制尚未有效建立,缺乏對債務人違約的制約,致使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比較突出。
我國現行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整體上不能滿足“三農”的要求。由于農村產業風險的特殊性,對金融市場的健全發展以及農村金融組織的創新均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發展具有適應性的農村銀行是彌補“三農“資金匱乏的途徑之一。從我國農村的現實情況看,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在面對農村經濟發展所形成的強大而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需求時,并不能提供相應的農村金融服務,農村金融需求多樣化與農村金融供給單一性的矛盾比較突出,農村金融生態系統與農村經濟發展不適應。
近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從理論到實踐上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將取得新的進展,國家對農村金融服務的鼓勵、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從金融政策看,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鼓勵銀行加快金融創新,逐步放松多年來的制度抑制,其中一些政策惠及到農村金融領域。包括:放松利率管制,取消存款利率下限和貸款利率上限;放松監管限制,允許成立以民間資本為主的商業信貸組織和小額信貸組織。2006年12月,銀監會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放開農村金融準入門檻。國家制定了關于支持和鼓勵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銀監局出臺了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鼓勵試點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作為商業保險機構的補充;全國個人征信系統的聯網運行,使社會信用環境日趨優化。這些政策措施將有利于農村金融生態的改善。
2、系統科學的系統論
系統科學把系統作為研究對象,系統論認為,系統是一個由一系列要素或子系統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體系。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是有序的和有目標的。系統依其不同的結構實現其一定的功能,而系統的特定功能的實現要具備一定的結構。因此,若要調整系統的結構,就有可能會改變系統的功能;而要改變系統的功能,就必須改變系統的結構。系統論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統的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系統科學作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一個大部門,是一門綜合的、橫斷的新興科學技術,一般公認以VonBertalanffy提出一般系統論GST(generalsystemtheory)概念為標志,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出現了系統論(systematology)、運籌學(operationalresearch)、控制論(cybernetics)、信息論(informatics)等早期的系統科學理論;同期出現的系統工程、系統分析、管理科學則是系統科學的工程應用,70年代到80年代的發展主要是系統科學組織理論的建立,包括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協同學(synergetics)、超循環理論(hypercycletheory)、突變論(catastrophetheory)、混沌論(chaos)、分形學(fractal);80年代以后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研究的興起大大地推動了系統科學的前進步伐,包括復雜適應系統CAS(complexadaptivesystem)、遺傳算法(geneticalgorithm)、神經網絡(neuralnet-work)。在結合了經濟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研究處于不斷向前推行的浪潮中,系統科學自身也得到了充實,其應用潛力得到進一步的發掘。
從不同學科領域表現出同構性和同型性的事實出發,Bertalanffy得到結論:“存在著適用于一般化的系統或者它們的子類的模型、原理及定律,這些模型、原理和定律與系統的特殊類別、組成元素的性質以及元素之間的關系或‘力’的性質無關。尋找一種不是關于或多或少特殊類型的系統的理論,而是一般地適用于系統的普遍原理,看來是合理的。”GST的任務“乃是確立適用于系統的一般原則”,它從有關生物和人的問題出發,不能沿用討論無機界問題常用的機械論分析方法。因為現實是一個有組織的由實體構成的遞階秩序,在許多層次的疊加中從物理、化學系統引向生物、社會系統,因此不能把分割的部分的行為拼加成整體,必須考慮各個子系統和整個系統之間的關系才能了解各部分的行為和整體。
若干要素按照某種方式相互聯系而形成一個系統,就會產生出它的組分和組分的總合所沒有的新性質,叫做系統質或整體質。整體具有不同于各個要素的系統質或新功能,這就是系統的整體突現原理。整體突現性是系統思想的核心和靈魂,是系統科學的理論基石。所謂用系統的思想分析問題,中心之點就是考察系統的整體突現性。系統的整體突現性可用公式來表示如下:W≠∑PI(這里又分為兩種。)
(1)整體大于部分之和。W>∑PI俗話“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就是這種情況。
(2)整體小于部分之和。W<∑PI俗話說“三個和尚沒水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一般系統論則試圖給一個能描示各種系統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統定義,通常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在這個定義中包括了系統、要素、結構、功能四個概念,表明了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三方面的關系。系統論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這些,既是系統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觀點,而且它也是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表現了系統論不僅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具有科學方法論的含義,這正是系統論這門科學的特點。
3、系統科學理論與農村金融生態結合
系統科學的中心概念是系統,福瑞斯特在《系統原理》一書中說:“系統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而一起運行的各部分的組合”。從系統的一般定義出發,引出描述有組織整體(即系統)特有概念,如總體、整體性、有序性、動態性、開放性、方向性、目的性、等終極性(果決性)、演化、漸進機構化、中心化、漸進分異化、主導部分、生長、競爭等等。從結構角度來看,農村金融生態系統是由農村金融生態主體子系統與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子系統構成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及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共同構成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主體子系統,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依賴于宏觀經濟環境、地區經濟發展,以及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遵循金融生態環境的一般規律,則由法律、制度、文化、道德以及監管體系和征信、擔保體系構成的。從功能角度來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是該系統中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者。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資金短缺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研究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盡快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狀況,對推進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前國內農村金融體系有極具穩定的特點,其結果導致金融生態缺乏應有的活力。以后,隨著國內農村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農村金融系統也發生一定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經濟體制的變遷,保持農村金融系統穩定且持續的發展,農村金融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種改革我們在兩個領域同時推進。一個是金融監管的改進,將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都納入金融監管范疇,另外一個領域非正規金融的創新。因為完全穩定的系統會失去變化、發展、創新的可能,而現實系統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來自自身、外部環境、甚至其他各種因素的擾動,象農村金融系統內部的矛盾、摩擦、沖突、風險,人、財、物的平衡協調,人與自然的有效空間的合理分配,人與農村金融的道德、規范、價值的溝通均會影響包括農村金融改革問題、農村金融創新問題、農村金融監管問題、農村金融政策問題等農村金融問題。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和諧農村金融的穩定機制應是適度的穩定,既不會使整個農村金融進入失控,無約束的混亂狀態,又要能在矛盾、沖突發生時,通過相關的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進行協調、溝通后保持良性狀態。
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相結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必須遵循反饋原理的,同樣農村金融生態系統也存在一個反饋現象,任何系統只有通過反饋,才能實現有效的控制,從而達到目的,因此構建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必須注意前饋信息的收集以及使用后反饋評價信息的收集,我國當前的農村金融生態體系風險防范缺乏系統科學的管理,農村金融體系組織結構的三大體系包括執行系統、決策系統和監督反饋系統是保障農村金融風險控制有效實施手段。健全完善的農村金融監督反饋系統是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結構要求。任何系統只有開放、有漲落、遠離平衡態,才能走向有序,所謂有序是信息量走向增加,即熵走向減少,組織化程度走向增加,即混亂走向減少。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由政府主導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大量的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庫以及農村金融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調平臺,建立符合我國農村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和檔案制度,實行信用風險防范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罰機制,降低金融機構征信成本。
同時,系統只有通過互相聯系形成整體結構才能發揮整體功能,建立有序的、開放的、多層次的、多主體的農村金融生態系統。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無疑從其存在的社會環境中交換信息、物質和能量,同樣農村金融生態系統顯然是一個開放系統,其開放性包括內源開放和外延開放,內源開放是指農村金融與所在社會環境不斷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交換,不與環境交換物質、信息以及能量,此系統就不會長大,否則該系統就會崩潰。外延的開放是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邊界逐步擴大向區域外開放。隨著交通、運輸、通訊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以前孤立的農村金融生態子系統,越來越聯結到一起,形成更大范圍的有機整體。同樣,農村金融生態是金融生態的一個子系統,當前失衡的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嚴重阻礙我國金融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探索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農村金融生態系統。
4、利用系統功能原理構建和諧農村金融
功能(function)是刻劃系統行為、特別是系統與環境關系的重要概念,系統的任何行為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系統行為所引起的、有利于環境中某些事物乃至整個環境存續與發展的作用,稱為系統的功能。被作用的外部事物,稱為系統的功能對象。功能是系統行為對其功能對象生存發展所作的貢獻。凡系統都具有功能。系統的功能視角下和諧農村金融系統的重構,可以提高整個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運行效率。從宏觀方面上講,就必須對農村正規金融進行制度創新與管理再造,對農村非正規(民間)金融進行政策引導和行為規范,給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帶來適應性、效率性、穩定性和政策性方面的系統功能特征。
和諧社會的構建,“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而作為經濟核心的金融,對農村經濟的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農村金融組織系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金融生態系統注重人們之間的互動和參與,改變單個農民行為方式,以增強農村的凝聚力和組織性,發揮人們互和利他性,進一步提升人們的自主創新和合作創新意識。我們需要建設一個以政府引導、市場推動、農民自主創新“一體多元”的中國特色和諧農村金融生態體系。
如何實現和諧農村金融,最為重要的是要有促使“和諧農村金融”系統運行的各種農村金融機制。這些農村金融機制綜合作用,自發地搜尋、發現影響農村金融和諧的因素,并發揮調節、矯治的作用。整合農村金融各部分及各種力量,使農村金融結構獲得相對平衡,促進農村金融在良性的狀態下正常運行,共同通過協同效應產生秩序。“和諧農村金融”的組織過程將通過各種農村金融協調管理機制來達成,包括開放的農村金融機制、有效的調控機制、統一的整合機制、完善的穩定機制、發展的創新機制等內容。各種農村金融機制的協調、合作,使農村金融系統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調節功能。從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功能產生來看,它內生于農業分工和農村金融交易的產生和發展,這一點可以從農產品交易、生產要素交易和農村金融市場約束下經濟增長的要求及相應的交易制度變革中看出金融功能的演進過程。從農村金融機構自身經營管理、金融業務出發,從制度層面和培育市場主體、培育金融機構的“自身能力”角度解析不足。比如我們現在的管理,仍帶有一種父愛主義、保護主義的特征,沒有真正把它推向市場,不是從培育他的自身的市場能力角度出發的,要靠自身的兩條腿在市場上去登的;農村金融體系構成要素中過多強調銀行金融機構體系;非正規金融,忽視其存在合理性、無明確的非正規金融政策。
系統的功能視角下農村金融生態體系重構,需要理順中央、地方政府、農村金融機構以及農戶之間的金融關系,健全管理制度,基本滿足農村金融機構的投資需要與農戶的融資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村金融的整體風險。
5、展望
在農村金融生態系統中,沒有一種單一的機構能滿足農戶、農村企業以及農村基層政府各種形式的金融需求,農村金融生態系統是由不同的金融組織所組成的一個有機的組織系統,這一生態系統是農村金融組織通過內在的多維聯系構成的復雜有機體。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應該加大對農村金融生態的重視,進一步放松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構建多樣化金融機構。在加入WTO以后的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中,有必要進一步放寬農村金融業和農村金融市場的限制,消除農村金融市場的進入壁壘,在可能的范圍內允許和扶持其他形式的金融組織發展,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多元化。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金融機構始終是農村金融生態的建設者和支持者。在優化農村金融生態過程中,改革創新是增強金融服務功能,強化金融支農能力的必然之路。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產業化的形成,農村經濟商品化、市場化、貨幣化、金融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必然對農村金融產生強烈的需求,要求打破原有農村金融生態均衡狀態,尋求新的利益均衡機制。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變革我國農村金融生態,逐步解決農村金融缺口問題,改變當前農村經濟落后的面貌,使得新的制度促進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的共同發展。
從系統科學角度看,構建一個理想和諧的農村金融生態圈,必然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各子系統聯系緊密、和諧共存、協作整合、良性互動、高效運作的系統,為此,必須共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積極探索新的農村金融組織和金融產品,健全農村金融體系,改進農村金融服務,不斷改善農村金融生態。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完善法律環境打造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4-12-07.
[2]彭興韻.金融學原理[M].上海:三聯書店,2003.
[3]賈仁安,丁榮華.系統動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許國志.系統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在我國物權法制定過程中,對于應收賬款質押應否在物權法中進行規定存在著一些爭議。人民銀行、四大商業銀行強烈要求將應收賬款質押寫進物權法草案中。但誠如王利明教授所言,應收賬款是會計學概念,不是嚴謹的法學概念。應收賬款,指企業因銷售商品、產品或提供勞務而形成的債權,因此是建立在債務人的商業信用基礎之上的,可看作是一種信用債權。筆者認為應收賬款屬于法學上的普通債權,解決應收賬款能否質押的理論前提是普通債權能否質押。
一、普通債權質押的條件
普通債權質押屬于權利質權的一種。從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看,可為權利質權標的應當具備以下構成要件:(1)須為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權利質權是以權利的交換價值來擔保債權的履行,因而用來出質的權利必須能以金錢來估價;(2)須為可轉讓的權利。因為質權是一種以標的物的交換價值來擔保的價值權,故標的物應有變價的可能。(3)須為適合出質的財產權,這集中體現在此種權利應當具有可以外在公示的手段。筆者認為普通債權能否出質取決于該債權能否滿足權利質權的三個前提條件。因普通債權質押公示問題較為復雜,對于該問題文章第二部分作進一步的分析,下面分析普通債權質押的前兩個條件。
首先,普通債權須為財產性債權。日本聞名民法學家我妻榮先生認為不動產作為擔保物時,只需要抽出不動產潛在的貨幣價值或資本價值,以之作為債權清償力的確保即可。因此,擔保物權人對標的物的支配,主要指的是對擔保物貨幣價值的支配,而非對其實體的支配。謝在全先生認為:“擔保無權基于價值性的特質,實不重對標的物的占有,而系重在對標的物交換價值之直接支配?!惫饰覀兛梢哉J為擔保物權的本質屬性是價值權,擔保物權是以取得擔保物的交換價值為實質內容的,權利質權當然也不例外。債權質權并不是用債權本身做擔保,而是用債權內涵的財產性利益做擔保。在動產質權中,也絕非用物本身而是用物的交換價值對債權進行擔保,這種交換價值本身就是一種財產性利益,假如拋棄二者的形式會不難發現,二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用特定財產性利益對債權實行擔保,并沒有實質的、內在的差別,僅是在質權的設定方式實行方法上有所不同罷了。而債權以債的效力給付是否具有財產性的內容,可將給付分為財產性給付與非財產性給付。債權有財產性債權與非財產性債權之分。財產性給付是指給付具有財產性內容,其給付的結果可以以財產的價格計算。例如交付某項財產、支付一定款項、移轉財產性權利等。這些以財產性給付為標的的債權可以稱為財產性債權。那些以非財產性給付為標的的債權則為非財產性債權。所謂非財產性給付是指對于給付不具有財產性內容,且其給付不能以金錢價格計算。例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以及賠禮道歉。另外,以不作為為形式的給付種類,多屬于非財產性給付。不作為給付債務可以分為單純的不作為債務與容忍債務,前者如競業禁止、不為泄漏商業秘密等,后者如承租人容忍出租人修繕房屋、患者應容忍醫生為必要的檢查和手術等。能夠出質的普通債權根據擔保物權的本質屬性首先應是財產性債權。假如該普通債權屬于非財產性債權,則債權不具備交換價值,那么就無法實現其擔保功能。
其次,普通債權須為可讓與性債權。這是由質權最終實現方式決定的,質權人作為債權人,當其債權到期得不到清償時,就可以獲得設質債權的請求權,即取代出質人的債權人地位向第三人請求財產性給付,因此設質債權應是可轉讓性債權。我國學者一致認為,債權轉讓本質上是一種交易行為,從鼓勵交易、增加社會財富的角度出發,應當答應絕大多數債權能夠轉讓。但與此同時,法律從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和維護交易秩序、兼顧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出發,對債權轉讓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逗贤ā返?9條規定三類債權不得轉讓,分別是:(1)依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債權;(2)根據當事人非凡約定不得轉讓的債權;(3)法律規定禁止轉讓的債權。因此普通債權能否設質還需滿足可轉讓這一條件,假如該債權屬于上述三種情況中的債權則不能用于出質。
二、普通債權質押的公示方式
為協調在物權變動中物權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兼顧靜的財產歸屬安全與動的交易安全,各國民事立法采用了一種法律調整機制——物權公示制度。因為物權為對世權,具有排他的性質,所以物權的歸屬及內容應有能從外部加以熟悉的表征,使物權法律關系據此得以透明。普通債權出質同樣必須滿足物權公示原則,假如普通債權出質無法進行公示,則普通債權的質押無法進行。
(一)普通債權設質應當以通知第三債務人為公示方式
對于普通債權的公示方式,學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應以債權證書轉移為公示方式,也有學者認為以通知第三債務人為公示方式。筆者認為普通債權的出質的公示方式應從普通債權的實際特點出發,而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物權公示方式。擔保物權法的一個發展趨勢是公示方法類型越來越豐富,在擔保形式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也促進了擔保制度在內容上根本的變革,許多規則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在公示方法上,也適應擔保類型的改變,公示方法類型越來越豐富。普通債權的債權法律文書的轉移占有能否作為普通債權的公示方式必須考慮到普通債權文書的性質和特點。首先,普通債權并不一定都具有債權文書,如口頭合同或侵權所生之債權,可見以普通債權文書轉移作為普通債權出質的公示方式,可操作性存在重大缺陷。其次,普通債權的法律文書,并不直接代表權利本身,僅證實債權的存在。因為,這種債權證實文件并不具備權利外觀形式,也不具有公信力,即使得到該債權文書,也不表明其已得到該債權。所以在以普通債權設質的情形中,就不必以債權文書的交付占有為公示方式。
從債權轉讓的角度看,各國立法存在不同的規定:第一種為自由主義,人為債權轉讓只需要原債權人之間達成轉讓協議即可生效,不必征得第三人同意,也不必通知第三人;第二種為通知主義,即債權人轉讓其債權雖不必征得債務人同意,但必須將債權轉讓的事實及時通知債務人,債務人必須在接到轉讓通知后,轉讓債權才發生效力;第三種為債務人同意主義,即認為債權的轉讓必須經債務人同意才能生效。我國《合同法》采用了通知主義,《合同法》第80條“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這里轉移債權憑證的占有則不在考慮范圍。所以,以普通債權出質應當以通知第三債務人為公示方式更為合理。(二)普遍債權設質以通知第三債權人為成立要件或對抗要件
從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民法規定,債權質權設定后,出質人或質權人有義務通知第三債務人。但通知義務究竟是債權質權的成立要件還是對抗要件,各國立法例有所不同?!兜聡穹ǖ洹返?280條規定:“出質有轉讓合同即可移轉的債權的,僅在債權人將質權的設定通知債務人時,始為有效?!憋@然,這里通知第三人是債權質權設定的成立要件之一。根據《法國民法典》第2075條和《意大利民法典》第2800條的規定,這兩國也采用成立要件主義。而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將通知第三人作為債權質權對抗第三債務人的要件。如《瑞士民法典》第900條第二款規定:“質權人及出質人可將質權的設定通知債務人?!贝藭r,通知第三債務人并非質權設定的必要條件,如不通知,第三債務人可因清償出質人而消滅其責任。在日本民法中,通知第三人為對抗第三債務人及第三人的要件?!度毡久穹ǖ洹返?64條第一款規定:“以指名債權為質權標的時,非依第467條的規定將質權的設定通知第三債務人或經第三債務人承諾,不得以之對抗第三債務人及其他第三人?!痹谏鲜隽⒎ɡ?通知第三債務人為債權質權設定的成立要件或對抗要件。之所以要通知第三債務人,乃是為了維護質權設定的效力,防止第三債務人在不知情情況下向出質人清償而使質權人的權利落空。因此,通知第三債務人是債權質權設定的公示方式,也具有剝奪出質人對該債權的清償受領權限的機能。同時通知第三債務人還可以限制出質人以轉讓該債權以保障出質權的安全性。普通債權設質后,債權證書即使仍由出質人占有,并再設質權或轉讓,也不會因此造成第三人不測的損害。一般來講,出質人利用債權證書重復設質或再無債權證書的債券上成立數個質權時,質權的先后可由對第三債務人通知的先后決定,設質通知同時到達第三債務人時,則各質權人應當依照其債權額的比例享受該債權質。從交易安全和證據角度考慮,質權人和出質人之間也可以約定已占債權法律文書,但這并非普通債權擔保生效的要件,相反即使擔保權人失去對債權法律文書的占有,也并不意味著質權的消滅。
三、答應普通債權質押的意義
(一)答應普通債權質押,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我國現行擔保物權制度不利于金融資源的充分利用,制約了金融創新和金融寬度的發展,阻礙了金融效率的提高。絕大多數金融產品都需要擔保,擔保資源是稀缺的金融資源。但是現行物權制度限制了擔保資源的充分利用,據有關專家估算,我國有16萬億元的資產由于法律的限制,不能用于擔保以生成信貸,其中包括企業應收賬款5.5萬億元。在我國目前這種非凡背景下答應普通債權出質可謂意義重大:一是打開企業融資創新空間,可以擴大企業再生產能力,為企業資金加油。在市場經濟中,賒銷是企業為擴大銷售的信用銷售方式。應收賬款屬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經常發生的應收債權,以此抵押擔保貸款,擴大了抵押物的范圍,更加有利于企業籌集資金,展開經營。非凡是對一些沒有有效抵押物作擔保的中小企業,應收賬款抵押貸款業務是中小企業一種理想的融資方式。二是應收賬款抵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現金流和為銀行提供擔保之間的矛盾。例如,企業以應收賬款抵押而獲得的貸款,可以自由地用以經營,不受抵押的限制;而應收賬款的收益,一旦付入應收賬款抵押的特定賬戶,則不能被處置,這又保證了銀行作為債權人的擔保利益。三是對于銀行來說,應收賬款抵押便于控制,可以加強擔保的有效性和可執行性。假如企業不履行主債務,銀行可及時將應收賬款的收益用來優先償還債務。
(二)答應普通債權質押,符合私法自治原則
2金融系統工程案例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評價
目前,證券市場已經受到了學術界以及金融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的學者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對我國證券基金市場進行了評價,也構建出了適宜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發展的新型評價體系。就現階段來看,現階段的研究從新視野中對基金管理公司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這就有效打破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模式,開拓了評價的思路,當然,證券投資基金的評價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很難在短期內得出相關的結論,而從現階段的研究來看,對于證券投資基金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對于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基金經理的研究還處在一個初級的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這就需要在研究中引入更加科學、復雜的理論。相信在我國證券市場的完善與發展下,基金業必然能夠得到不斷的規范與成熟,這樣才能夠為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論支持。在未來階段,不僅需要對現階段的研究進行深化,還要積極借鑒國外的研究,引入新的研究思想,擴展相關的研究領域,不僅要科學的評價我國的基金投資發展情況,還要科學的總結我國基金投資業的特征,以此為基礎來形成一套科學的績效評估模式。考慮到金融市場的復雜性較高,各個金融實體之間的聯系又十分的緊密,在進行分析時,必須要考慮到金融系統的相關思想。
金融視頻監控系統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成熟穩定期,數字硬盤錄像機這個產品在金融業視頻監控中承擔了主力。針對近年來各地金融行業進行的聯網項目越來越多,聯網過程中暴露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擺到每個設備廠家面前,如何將視頻監控與金融行業自身行業特點相結合,使銀行安壘風險降到最低,確保金融系統穩定行使自己的職能。下面就金融聯網項目中個人的一些經驗和大家分享。
一如何保證存儲數據的安全性
目前金融監控行業應用的監控主機的存儲架構,無論是選用嵌入式方案還是工控式方案,由于受到成本原因都使用IDE硬盤和利用PCI總線完成硬盤控制和擴展功能。在存儲數據的管理上,存在兩個原因可能造成數據丟失:1、由于監控主機都在銀行網點,設備出現故障沒有及時發現,造成查詢時沒有數據。2、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可能造成數據丟失;另外在內部管理上沒有嚴格按照制度執行,使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系統可能會被故意停機或者被隨意刪除數據。
針對上述問題參考的解決方案就是視頻數據網絡異地備份。利用銀行網絡,使用存儲軟件配合專業網絡數據存儲設備,在管理中心進行數據異地存儲,保證數據的安壘性,確保出現問題能查詢到相應數據圖像。目前中心異地數據存儲前常用的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由于網點白天工作時間網絡比較繁忙,數據本地存儲,晚上利用網絡全部帶寬備份到中心存儲設備中。另一種方案是銀行網點劃定一定網絡帶寬給數據傳輸,使圖像實時備份到上級數據中心。
二、如何處理本地視頻質量和網絡傳輸效果
如何提高視頻圖像本地錄像質量一直是金融監控追求的目標。銀行一方面要保證本地數據要保存一定時間,并且視頻圖像清晰度要滿足要求,另一方面在現有網絡環境下要求傳輸更多畫面的視頻圖像。根據銀行不同的網絡環境,設計了相應的解決方案:a、通過銀行現有的E1線路進行傳輸,如果帶寬過低,可以通過調整主機視頻壓縮參數,進行“雙碼流”傳輸,這樣即保證了前端視頻的質量,又保證了遠程鏈接的效果。b、通過申請ADSL線路進行傳輸,對不能實現“a方案”的網點進行申請ADSL線路與中心聯網,前端網點通過申請一個免費的域名,中心利用域名查找前端主機,每次通過輸入前端域名即可實現對前端主機的連接,節省網絡投資。c、對于網絡帶寬較低又需要傳輸多路視頻的網點,可以通過設備“流媒體轉發服務器”來實現功能的實現,流媒體服務器軟件是是專門針對帶寬在2M以下的網絡環境進行音視頻傳輸而開發的網絡視頻管理軟件,以緩解網絡帶寬緊張的問題,對該區域內的數字硬盤錄像的訪問壘部通過流媒體服務器軟件來進行轉發,對傳輸所有音視頻信號只占一個通道。通過使用流媒體服務器軟件,可提高響應訪問的效率,用更少的時間代價換取更高的帶寬利用率,從而解決帶寬過低問題。
三如何保障視頻網絡傳輸的安全
如何保障視頻網絡傳輸的安全,基于網閘的網絡視頻監控安全隔離解決方案,可以在保證系統物理隔離的情況下,實現內、外網監控資源的靈活調用,從而有效解決視頻的網絡傳輸問題。
網閘(或物理隔離網閘)是使用帶有多種控制功能的固態開關讀寫介質連接兩個獨立主機系統的信息安全設備。由于網閘所連接的兩個獨立主機系統之間,不存在通信的物理連接與邏輯連接,不存在依據協議的信息包轉發,只有數據文件的無協議“擺渡”,所以,網閘從物理上隔離、阻斷了具有潛在攻擊可能的一切連接,可以實現真正的安全。
網閘在處理信息時的流程和交互方式為:切斷網絡之間的通用協議連接。將數據包進行分解或重組為靜態數據,對靜態數據進行安全審查,包括網絡協議檢查和代碼掃描等,確認后的安全數據流入內部單元;內部用戶通過嚴格的身份認證機制獲取所需數據。
由于網絡視頻監控系統在網絡層面的信息傳輸方式與傳統數據通信網完全一樣,因此,在多個網絡視頻監控系統需要互聯、又要進行安全隔離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部署網閘來滿足應用需求。鑒于網閘本身工作原理的特殊性,位于網閘兩側的內網視頻監控系統和外網視頻監控系統必須要與網閘配合,才能實現兩側視頻監控碼流的正常傳輸。通過內置網閘穿越功能,可以與各類網閘配合,在保障網絡高安全性的同時,實現視頻監控碼流的透明傳輸。
四、系統聯網后遇到的問題
系統聯網后,原有金融行業的監控系統存在兩方面的不足:
1、作為歷史監控圖像數據的使用者,公安機關和金融內部相關職能部門無法方便的進行查閱。
2、如何對網點監控設備進行有效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成為當今商務活動的新模式。許多企業開始通過英特網進行商務活動,電子商務也具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與此同時,其安全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目前,網上金融服務面臨著和很多普通互聯網服務相同的安全威脅,如信息監聽、解密、盜取賬號、拒絕服務等。利用一些思維方法和相關技術建立一個安全的電子商務使用環境,對商務傳輸和交換的信息提供必要的加密和防護,已經成為用戶和業界關注的問題。其特征是針對計算機網絡本身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以保證計算機網絡自身的安全性為目標。為了保證電子商務整個交易活動的安全順利的進行,電子商務系統必須具備幾個安全要素:網絡電子商務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一致性、可用性和抗否認性。
電子商務網絡安全面臨的威脅
(一)黑客攻擊
網絡中總是存在各種安全漏洞,因此黑客的攻擊行為是威脅電子商務安全的一大隱患。黑客攻擊網絡的目的通常是擾亂系統正常運行或者竊取重要的商業機密,其慣用的攻擊手段為:竊聽,即黑客通過截獲通訊信道上的重要數據并破譯來達到竊取用戶機密的目的;重發攻擊,黑客為達到影響系統正常運行的目的,而將竊聽得到的數據經過篡改之后重新發回服務器或者數據庫用戶;迂回攻擊,黑客掌握電子商務數據庫系統的安全漏洞之后,繞過數據庫系統而直接訪問機密數據;假冒攻擊,黑客先是采取發送大量無意義的報文而堵塞服務器和客戶終端的通訊端口以后,再通過假冒該客戶或者該服務器的方法來非法操作數據庫系統;越權攻擊,黑客屬于一個合法用戶,但是其通過某種手段使自己去訪問沒有得到授權的數據。
(二)系統漏洞
電子商務系統的網絡入侵者能夠根據系統本身的安全漏洞得到系統的數據操作權限。而漏洞產生的原因往往是管理系統沒有及時打補丁或者在安全方面的設置中總是選擇默認設置。此外,如果由于安全檢查措施級別太低,或者審核機制應用不當、軟件存在的風險以及管理風險等,都會使系統形成安全漏洞,從而給破壞者以入侵的機會。
電子商務網絡安全的解決方案
(一)電子商務安全協議
安全協議的確立和完善是安全系統走上規范化、標準化道路的基本因素。一個較為完善的電子商務系統,應該滿足電子商務的安全需求,實現加密機制、驗證機制和保護機制等功能。目前,已開發和應用的協議有:IPv6、安全套接層協議、安全HTTP協議和安全電子交易協議等。本部分著重論述其中安全電子交易協議的具體實現機制。
安全電子交易協議簡稱SET,是一種基于信息流的安全協議,其目的是保證用戶、商家和銀行之間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之下進行安全可靠的信用卡交易。它的出現,使從前只能在銀行之間進行的電子貨幣交易行為范圍擴展到了普通用戶的個人電腦領域。SET的技術核心是認證與加密,包括公開密匙加密、電子數字簽名、電子信封、電子安全證書等。以加密技術為核心,結合其他技術體制,滿足用戶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賴性等安全需求?;赟ET安全協議的網絡電子商務交易流程,幾乎完全等同于現實物理世界的交易過程,唯一的不同點是交易發生環境為因特網。
SET的主要安全措施為:
電子數字簽名技術。這種方式結合了私鑰和公鑰體制,采用安全性高、管理方便的RSA算法,交易數據的發出者先將數據用私鑰加密,而數據抵達接收方后,用發送者的公鑰對數據進行解密還原。一個私鑰嚴格關聯著一個公鑰,因此,數據發出者的信息只能被相應的接收者收到。這種方式的發送方無法抵賴自己曾經發出過的交易數據信息。
電子信封技術。交易信息數據的發出者將所發的信息用DES加密,然后再使用接收者的公鑰把DES的對稱密鑰加密,這個過程叫做給信息加了電子數字信封。隨后,交易信息的發出者將DES加密交易數據和電子信封本身一起發給交易數據的信息接收者。對方收到這些數據之后,用其自己的公鑰打開電子信封,還原出發送者的DES對稱密鑰,接著用這個對稱密鑰去還原交易數據。這就確保了只有用交易信息接收者的密鑰才可以查看電子信封,因此接收者的身份就可以確定。
SET協議的目標是解決交易環節中各個參與者(用戶、商家和銀行)之間使用信用卡支付的安全問題。它應用于電子交易環節,可以有效地保證商務數據的保密性、一致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賴性。
(二)電子商務安全技術
電子商務安全技術包括備份技術、密碼技術、認證技術以及訪問控制技術等。
1.備份技術。所謂數據庫備份與恢復方案,目的是在數據庫系統故障并且短時間內難以恢復時,用存儲在備份介質中的數據將數據庫還原到備份時的狀態。數據備份根據數據庫管理系統類型的不同,有多種備份實施計劃。比如對SQLServer而言,有數據庫備份、事務日志備份、增量備份和文件及文件組備份。電子商務信息系統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中必須建立詳細的備份與恢復策略??梢园央娮由虅諗祿斓墓收匣蛘系K分為以下三類:系統故障、事務故障以及介質故障。當發生某種類型的故障時,為了把企業的損失減少到最低,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數據,因此,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數據類型與特點,制定出一套合理而經濟的備份和恢復策略是必要的。
2.認證技術。認證技術可以阻止不擁有系統授權的用戶非法破壞敏感機密的數據,是數據庫管理系統為防止各種假冒攻擊安全策略??诹畹淖R別是數據庫管理系統進行身份認證的一種方式,每個具體用戶都被系統事先分配一個固定的用戶名與密碼,電子商務系統的許多數據具有開放性特征,因此必須對每個訪問系統的用戶的身份進行認證。在用戶對敏感關鍵的數據進行存取時,必須在客戶與數據庫管理系統之間進行身份認證。
3.訪問控制技術。訪問控制方案有三種,分別叫做自主存取控制(DAC)、強制存取控制(MAC)和基于角色的存取控制(RBAC)。當用戶對數據庫進行訪問時,系統會根據用戶的級別與權限來判定此操作是允許的或者禁止的,從而達到保護敏感數據不被泄露或者篡改的目的。在數據庫管理系統中,不同的用戶擁有不同的權限。因此必須保證某個用戶只能訪問或者存取與自己權限相應的數據范圍。用戶所擁有的權限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用戶可以訪問數據庫中什么樣的數據對象,二是用戶可以對這些數據對象進行什么樣的操作。
4.審計技術。這種有效機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數據庫管理系統的信息安全。有兩種審計方式:用戶審計和系統審計。用戶啟用審計功能將在數據字典中記錄每個用戶操作數據庫的全部細節,包括用戶名稱,操作類型等等;而系統審計則由DBA來進行。審計技術是數據庫管理系統對相關用戶的所有操作過程進行監視的一種安全方案,該安全方案的具體做法是在審計日志記錄中存放各用戶對數據庫施加的動作,包括用戶的修改、查詢和刪除等操作。
5.加密技術。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加密以字段為最小單位進行,加密和解密通常是通過對稱密碼機制的密鑰來實現。數據加密時,數據庫管理系統把明文數據經過密鑰轉換為密文數據,數據庫中數據的存儲狀態都是密文數據,而在得到權限的用戶查詢時,再將密文數據取出并解密,從而恢復明文數據。使數據庫的安全性得到進一步提升。電子商務系統中的一些商業機密數據是不允許普通用戶進行隨意訪問的。加密方案的目的是控制以上這些機密數據只能被得到相應授權的特定人群所訪問和存取。
結論
電子商務的安全是信息安全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作為一個內涵和外延都是很有廣度與深度的課題,涉及技術、管理等諸多層次,任何信息安全技術不是萬能的,因此,為使電子商務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需要技術與管理人員不斷深入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
1.互聯網金融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
傳統金融機構需要顧客在特定時段到指定網點辦理相關業務,而互聯網技術則使金融服務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有相應賬戶就可以隨時隨地登陸網絡系統進行自助服務,相應賬戶也只需通過上傳信息即可開設。這不僅使金融服務覆蓋的范圍可以擴大至偏遠地區,同時也節約了大量建設實體營業網點的成本。
2.互聯網金融的操作簡單快捷
傳統金融機構在業務辦理流程等方面手續較為繁瑣,顧客等待時間也較長。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用戶越來越關注業務辦理的簡便和快捷。互聯網金融在設計產品時就更為關注用戶體驗,致力于做出界面友好操作簡單的產品,完全沒有辦理過同類業務的用戶也可以在頁面指引下按步驟完成操作,從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顧客。這促使傳統金融機構簡化業務流程,加快審批清算的過程,提高經營效率。
3.互聯網金融的產品更加多樣靈活
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大多是標準化的,形式也較為單一,并不能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互聯網公司掌握了用戶大量的交易數據和消費習慣,而云存儲和大數據分析方法的應用使得這些信息可以被更有效地分析利用,細分用戶市場,從而提供更具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和可以靈活調整的金融產品,更多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4.互聯網金融填補了傳統金融未滿足的客戶需求
例如,傳統金融機構幾乎沒有提供針對零散資金的產品,而互聯網金融企業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空白,并推出了一系列產品為用戶閑散的小額資金提供理財業務;傳統的金融機構極少為個人提供小額短期貸款,而互聯網金融企業則針對這一需求搭建了融資平臺,使個體之間的資金借貸成為可能。5.互聯網金融產生了不同的信用評價體系。傳統金融機構的信貸大多依賴抵押或擔保等方式進行,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信用評價?;ヂ摼W金融企業則根據已掌握的用戶消費記錄和還款記錄等數據構建了一套真正基于用戶信用的評價體系,并用于區分客戶。
6.互聯網金融推動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余額寶等小額理財產品的出現,聯通了貨幣市場基金利率、銀行同業存款利率和銀行活期存款利率,沖擊了資金市場上長期存在的利率雙軌制。傳統金融機構面對存款流失的現狀,也不得不加快推出同類活期理財產品并提高利率。這縮窄了銀行的存貸利差,迫使傳統金融機構逐步開啟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7.互聯網金融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傳統金融機構壟斷現象較為嚴重,規模優勢明顯?;ヂ摼W金融企業的發展挑戰了傳統金融行業的利潤來源,促使傳統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參與競爭,提高了金融市場競爭度?;ヂ摼W金融企業非常注重客戶體驗,這促使傳統金融機構提升自身服務態度和水平?;ヂ摼W金融服務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加快了資金流動速度,引導資金合理流動,促進資本優化配置,提高資金融通效率。
二、互聯網金融系統風險分析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剛剛興起的金融形態,目前還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相應的監管措施也并不完善,仍然面臨著較多風險。
1.資產和負債的期限錯配問題普遍,流動性風險較大
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普遍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資金,但是其投資于貨幣市場或銀行同業市場的資產組合期限較長,并不能立刻變現,一旦發生大規模贖回,目前只能依靠互聯網金融企業使用自身的流動性資金墊付,存在資產負債期限不匹配問題。因此,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相同,也具有內在不穩定性,面臨著較大的流動性風險,這就要求監管當局將其納入監管范圍并提供最后貸款人保護措施。
2.跨業經營普遍,易造成系統性風險
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由于目前缺乏明確的監管,其業務范圍較為廣泛,很多互聯網企業事實上正在進行跨業經營,而不同業務之間又缺乏必要的防火墻,并不具備混業經營的條件,極易發生風險跨業傳播并進一步引發系統性風險。當前金融監管的方式還是分業監管,對越來越趨向于混業經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監管有效性較低。
3.面臨的風險來源復雜,傳染性和波動性較高
互聯網金融是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產物,其風險來源也是傳統金融領域的風險與互聯網技術風險的疊加。除了傳統金融業務固有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以外,還需要防范和監管互聯網領域的特有風險,主要包括:
(1)基礎技術風險?;ヂ摼W平臺的硬件和軟件核心技術主要由國外大型IT公司控制,我國互聯網金融公司并沒有完全掌握,建立在該平臺上的金融活動的技術安全面臨一定風險。
(2)黑客和病毒風險。黑客攻擊和計算機病毒一直是互聯網安全的重要威脅,而互聯網金融因為涉及資金交易,更容易受到黑客的攻擊。如果互聯網金融使用的信息傳輸技術手段落后、加密技術不完善,就極有可能被入侵,造成客戶信息和資金被盜。
(3)技術外包風險?;ヂ摼W企業通常會把一些技術問題外包給其它公司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外包服務的質量不一,如果在使用中遇到問題,也容易出現溝通和修復過程更為復雜、解決問題所需時間較長的情況。此外,技術外包容易造成部分信息泄漏,安全性較易受到影響。
4.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波及面較廣
互聯網金融目前開展的業務主要針對的是人群的“厚尾”部分,大多為低端客戶,其風險接受能力較弱,用戶數量較多。如果出現損失,波及范圍較為廣泛,對社會穩定的負面影響較大。
5.未知風險可能增加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興的金融模式,是將傳統行業和新興技術結合在一起的形勢。隨著它進入高速交錯發展的第三階段,傳統金融業態的邊界不斷被拓展,一些未知的、嶄新的金融風險也可能伴隨這一過程而出現。監管部門應該更加關注其發展過程,加強對其風險的研究和預判并即使加以防范。
三、基于存款保險制度角度的互聯網金融系統風險防范
互聯網金融的部分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銀行存款的替代品,同樣面臨擠兌風險,并且涉及到的用戶較多,行業波及面廣泛,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這些風險特征與傳統商業銀行非常相像,同樣也需要引入存款保險制度來防范其風險。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與引入也對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當前大型傳統金融機構實際上享有國家信用為擔保的隱性存款保險,形成了壟斷優勢,也造成了服務水平較差,效率較低的后果。建立覆蓋互聯網金融的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可以使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更高,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充分發揮作用。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有助于整個金融行業重視自身風險狀況,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2.有利于防范流動性和系統性風險,保持金融市場穩定
目前互聯網金融目前小額存款人較多,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可以充分減少多數用戶的擠兌動機,減少其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從而避免單一風險擴散為系統性風險,保持金融市場穩定。
作者簡介:何光輝,女,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副教授,上海 200433
楊咸月,男,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上海 200020
責任編輯:單麗莎 收稿日期:2006.10.24近來,我國ATM跨行查詢收費、中國工商銀行網銀客戶資金被盜等支付結算方面的問題在社會各界引起軒然大波。事實上,在國外,類似支付結算系統的相關問題一直是理論研究的熱點。支付結算系統包括消費者支付系統、證券結算系統和跨國間資金流結算系統等,是實現債權債務清償及資金轉移的一種金融安排,成為金融市場資金流的“管道”。世界各國支付結算系統盡管類型多樣且差異較大,但都直接關系到本國金融業乃至社會經濟發展的效率與穩定,因而一直以來,國外學者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從微觀、宏觀的不同角度對支付結算系統進行研究。本文考察了這些領域問題的最新研究進展,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相關問題的現狀進行思考。
一、消費者支付系統
消費者支付系統是構成支付結算系統的一個主體部分。與之發展有關的研究問題主要包括:銀行在共用支付系統和自身內部系統的技術創新方面的激勵;支付技術進步對銀行成本的影響;中央銀行提供支付服務如何收費;信用卡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的作用和新篩選技術可能產生的影響。
(一)支付系統技術創新的激勵
為什么支付系統的技術應用和擴散似乎落后于其它許多領域(如手機、互聯網等),而且在不同的國家表現不同?Milne[1](1613-1630)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銀行支付屬于信息服務,在手機和互聯網等連接幾乎是實時的環境中,清算一張支票在英國仍然要花三天或三天以上的時間,在美國需要兩天或更長的時間;但在北歐等小國則只需要一天。認識和解決這一問題的經濟意義十分重大,因為支付服務是資源密集型業務,成本巨大。根據Humphrey 等人[2](17-39)的估計,美國的支付服務活動成本約占GNP的3%。APAC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做過的一項調查同樣顯示,英國銀行業提供支付服務的總成本占GNP的比例也在3%左右;在北歐等小國成本要低些。根據Gresvik和Owre的測算,2001年挪威銀行業提供支付的成本達到59億挪威克郎,約占當年挪威GDP的0.4%。
支付系統技術特別是電子支付技術的創新發展將有助于支付成本的迅速下降,然而該領域的技術進步為什么會出現滯后現象?Milne提出理論模型對此進行了解釋。銀行投資于支付服務項目時存在不同的激勵。共用支付服務網絡存在外部性,其費用要由系統中所有銀行分擔,因此,在對該類網絡增加投資時必須系統中的所有或多數銀行進行合作。而另一方面,為了充分利用支付帳戶的外部性,銀行具有致力于自身內部網絡投資開發的強烈動機。當選擇是否對共用網絡進行投資時,銀行自然要考慮能從中得到多大利益,答案自然是“不多”。這一理論模型的另一個貢獻是它解釋了各國間的支付系統網絡效率存在差異的原因,比如英國的系統要比北歐國家慢得多。而根據經典的微觀經濟理論,與銀行體系度高集中的小國(像北歐國家)相比,技術創新在具有競爭性銀行體系的大國應該發展的更快,但現實卻與之正好相反。
(二)支付技術進步對銀行業成本的影響
支付技術直接影響銀行經營成本,其成本效率如何衡量?銀行提供支付服務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其趨勢是:非現金支付取代現金支付;非現金支付中電子支付取代紙質支付。相應地,提供支付服務的渠道也發生變化。技術變化提高了銀行服務效率,如電子支付成本僅為紙質支付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3](159-174)在歐洲,1987年到1999年間,人均非現金支付上升了82%,其中電子交易增加了84%;銀行分支機構擁有的ATM機平均數量增加了3.25倍,與此同時,銀行運營成本下降了24%。技術變化對銀行業或其它產業的成本影響由于難以直接界定,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用時間虛擬變量來進行估計,還有的是用成本中投入因素的比例變化來體現技術進步。因而大部分研究只是進行可能的推測,只有一些分析就特定銀行服務有關的特定成本下降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4](141-176)[5](57-95)。Humphrey等[6](1631-1652)的研究則更進一步,主要貢獻在于明確區分了技術變化的具體因素對銀行成本產生的特定影響。為了衡量對總成本的影響,他們將技術變化歸納為:(1)從紙質支付到電子支付系統的變化;(2)從分支機構到ATM的變化;就這些技術變化帶來的銀行成本節約建立模型并應用歐洲12國的數據進行檢驗。他們發現技術進步對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可節省320億美元或相當于GDP 0.38%的費用,并由此推測:如果銀行對所有支付均采用電子而非紙質方式進行處理,那么節省的費用可能高達GDP 的1%。為了進行更為細致的分析,Humphrey等將銀行業成本與兩種服務提供渠道(ATMs和分支行)以及4種支付處理方式(支票、紙質轉帳、電子轉帳、借記/貸記卡)聯系起來,而不是利用傳統的成本函數如資產負債表中的銀行貸款和銀行存款來測算成本。
(三)中央銀行提供支付服務的費用衡量
中央銀行通常為國內存款機構提供支付服務,如何合理收費?美國1980年貨幣控制法規定,美聯儲通過12家聯邦儲備銀行向存款機構提供票據清算和電子資金劃撥等支付服務,這些商業性機構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全部費用。Barnes和Lopez[7](1687-1711)對美聯儲應該收取多少費用、使用什么方法確定費用最為合理進行了研究。一直以來,美聯儲確定支付服務費用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平均股權資本成本(COE),衡量COE的基本方法是將同類銀行控股公司歸為一組,應用諸如CAPM之類的方法進行計算。然而,正如Fama和French及其它諸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用 CAPM很難準確測度股權資本成本。盡管如此,CAPM在實踐中仍然被廣泛使用,美聯儲就一直在使用該方法。Barnes和Lopez詳細地考察了在使用 CAPM時的各種不同選擇中哪種方法對美聯儲來說最為適當。這些選擇包括:哪些公開交易的銀行控股公司應該被包括在同一組合中;哪些附加因素應該加入CAPM 模型中;應該選擇哪種計量經濟學方法以及該方法應該包括公司哪些特定因素。
(四)信用卡利率粘性下降趨勢及其理論解釋
注:6個月CD、3個月國債的利率為二級市場利率;圖中陰影部分為經濟衰退期。
資料來源:轉引自Calem等:“Switching costs and 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market for credit cards: New evidenc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653-1685.[8](1653-1685)
信用卡市場上的利率現象一直困擾著經濟學家:即使在具有數千競爭者、類似完全競爭的市場上,信用卡利率與其它金融工具利率相比似乎總是處于高位水平(見下圖)。在美國,信用卡利率雖然與整個金融市場利率表現出的下降趨勢一致,從1992年1季度末的18%穩步降至2004年4季度末的12.5%,但大大高于其它金融產品利率,從1991年起其變動趨勢具有粘性,利差則與以前趨勢一樣呈反周期變動。對于信用卡利率粘性下降趨勢有多種解釋,包括逆向選擇、搜尋成本和轉換成本等假說。Ausubel(1991)[9](50-81)提出了逆向選擇模型,認為低風險消費者總是低估未來信用卡借款額,因而對信用卡信貸利率的敏感度低于高風險的消費者,這樣,發卡機構不會競爭性地降低利率,因為降低利率只會吸引更多的高風險客戶。他認為這種敏感性的缺失導致發卡機構能夠持續賺取超額利潤,即使這個行業表面上看來是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但這些觀點沒有得到完全認可。Berlin和 Mester發現消費者搜尋成本不足以解釋信用卡市場的不完全競爭。他們發現,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搜尋成本被認為起重要作用的時期,信用卡利率分布與許多搜尋模型并不一致。Crook、[10]Kerr和Dunn運用1989年的消費者財務調查數據進行研究后并沒有發現搜尋行為與信用卡余額之間存在相關性。
二、支付系統中的新技術應用
新技術在支付系統中應用需要考慮到兩個重要問題:消費者是否愿意采用新的支付技術以及在增加其安全性的同時而不增加消費者負擔。Bauer和Hein、[11](1713-1725)Roth和Richter[12](1727-1751)等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
(一)支付系統中消費者采納新技術的可能性
銀行不同客戶采用新技術以獲得金融服務的速度為什么不同?這對銀行來說是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因為在致力于將新技術如無線通信、網絡等應用于金融服務時,應了解有多少客戶將會采用新技術服務方式是其盈利的基礎。為了研究這一問題,Bauer和Hein建立了一個理論模型,采納新技術的可能性取決于消費者從新技術中獲得的效用增加、技術成本和風險貼水。他們使用1998年的SCF數據對這一模型進行了檢驗。該項調查提供了哪些家庭使用網絡銀行、哪些家庭使用電話銀行的數據,同時還包括銀行帳戶數和人口統計量等多種其它數據。最引人關注的方面是Bauer和Hein根據消費者對與風險行為有關的一連串主觀問題的回答來確定每個消費者風險規避程度。Bauer和Hein的實證結果與模型的理論預測是一致的,他們發現消費者使用互聯網帳戶的概率與消費者所擁有較多的支票帳戶數、較低的年齡、較高的收入和較高的網絡操作熟練度顯著相關。最有意義的是消費者自我評估的風險規避程度越高,采用新技術如網上銀行的可能性越小。
(二)兼顧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方案創新
ATM提供者和使用者經常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擾,即犯罪分子以欺詐方式獲得和使用個人識別碼以及盜取信用卡背面磁條信息,且其手段越來越高明,如罪犯通過隱藏的照相機等獲取個人在ATM上的密碼等。Roth 和Richter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方案。Roth和Richter的方案其別出心裁之處在于兼顧了安全性和可用性兩個方面。Roth和Richter就其方案的安全性和可用性進行了廣泛測試,其結果證明運行非常良好。他們發現該方案的鍵入時間雖然比現行方式稍長一點,但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因而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三、國際背景中的支付結算系統
(一)銀行間貨幣市場的跨國支付結算流
在金融市場日益一體化的今天,跨國支付資金流動有什么規律?Rosati 和 Secola[13](1753-1782)用引力模型解釋巨大的資金支付在歐洲國家之間的流動。引力模型已經廣泛地應用于國際貿易研究文獻中,用于測度國家大小和距離對貿易流向的影響。Portes和 Rey、Portes等的研究表明引力模型解釋國際金融資產交易現象與國際貿易一樣良好。Rosati 和 Secola用此模型考察了歐洲兩個不同的銀行間歐元大額支付系統,即由歐洲中央銀行操作的TARGET系統與由歐洲銀行業協會操作的非官方EURO1系統。TARGET是全額支付系統,目前包括15個國家RTGS(實時全額結算)系統和歐洲中央銀行支付機制,聯結歐盟內部大約3500個信貸機構(超過40000個分支和附屬機構)。
Rosati 和 Secola分析了歐洲不同國家間資金支付流,檢驗了不同金融中心的影響以及一個國家的銀行體系對其它國家流動性供給可能產生的依賴。作者將歐元區域內的流動性歸為三個不同循環路徑。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循環路徑包括歐盟中的核心或最大的國家德國、法國和英國。第二個循環路徑是向小國或中等國家提供流動性的主要國家。最后一個是存在地緣或文化聯系的較小國家之間的流動性供給(如北歐循環路徑和伊伯利亞循環路徑)。除了考察資金支付如何在空間流動的引力模型外,Rosati 和 Secola還應用1999年到 2002年的日數據研究了決定支付流隨時間而變化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區別資金支付流的經濟決定因素和技術決定因素。
(二)證券結算系統的規模經濟性
證券結算系統是否存在規模經濟?不同種類、規模、地域間的結算系統潛在的成本節約是否存在差異?清算和結算成本是構成證券投資者的主要交易費用,因此清算和結算服務效率是完善證券市場功能的基礎。提供清算結算服務的機構有三類:國內中央結算機構、國際中央結算機構和托管商。Lannoo和Levin通過對證券業的國際比較發現歐盟證券結算系統的操作成本高于美國。Giovannini Group對歐盟跨國清算和結算安排進行了全面評估。Schmiedel 等[14](1783-1806)則分析了股票、有息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等證券結算的規模經濟性,提出了規模經濟是否會導致出現一個或一些全球證券結算系統的問題。Schmiedel 等認為需要研究市場所在地工業結構的供給和需求。市場微觀結構的許多文獻已經研究了需求,而他們未對結算服務的供給問題進行考察。筆者將研究股票交易規模經濟的方法應用于對結算系統的分析。
四、證券結算系統的危機擴散
證券結算系統出現重大故障特別是其主要參與方違約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正如911發生時那樣,證券結算系統癱瘓可能產生嚴重后果,因此理解類似的崩潰所產生的動態影響非常重要[15](1807-1834)。然而很少有人對證券結算系統風險進行研究,學者們(Diamond和Dybvig,1983;Rochet和Tirole,1996;Allen和Gale,2000;Diamond和Rajan,2003)關注的是銀行間市場風險擴散的問題。一家銀行破產可能引起其它銀行因失去清償力而破產,因而信用風險和清償力風險至關重要。Humphrey發現,美國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系統一家參與方支付失敗將引起37%的機構失敗。Angelini等、Northcott分別發現意大利、加拿大的系統風險很低或不存在風險。Upper和Worms、Furfine、Degryse和Nguyen得出類似的結論。然而,Devriese 和Mitchell認為證券結算系統風險是存在的。證券結算系統與支付系統存在兩方面差異:一個是前者既涉及到現金又涉及到有價證券;而后者只涉及到現金。這樣,從所持有現金和證券的角度看,主要參與方一旦違約就會對系統中其它成員形成沖擊。另一個是證券結算與交易之間存在時滯,這將會增加結算系統的風險,因為資產價格在這期間可能已經發生變化。一家參與方違約引起流動性不足將使其它參與方不得不變現抵押品,導致資產價格下跌,可能使得非違約參與方額外增加了流動性風險。而且,由于結算存在時滯,違約影響所持續的時間可能長于結算期,這是因為交易主體必須對他們未來交易違約影響做出預測,如果結算失敗高于交易主體的預期,則這些不準確的預測可能會導致新的結算失敗發生。
五、對中國現狀的幾點思考
(一)共用支付系統應由非盈利組織進行投資管理
金融機構的共用支付網絡系統應該由一個非盈利組織利用公共資源進行投資,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從而確保該領域的技術發展處于前沿水平??梢员苊夤灿弥Ц毒W絡由金融機構共建可能導致的投資不足和過度利用的問題。因此,在我國,中國人民銀行應該對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加強投資和管理,建好“數據備份中心”、“全國清算中心”等。而中國銀聯有限公司最好能夠轉變成真正的非盈利性機構。
(二)研究支付結算服務費用合理定價的標準
支付結算服務費用合理定價是中國人民銀行等非盈利機構實現“為社會提供低成本、大業務量的支付清算服務”目標的基礎。非盈利機構提供大額和小額等支付服務,在確定服務費用時應該遵循“費用承擔原則”以保證收支平衡。同樣,商業銀行對客戶的收費也要有合理標準,因此,需要研究以何種科學依據進行支付結算費用定價這一課題,盡量避免出現諸如小額支付系統試運行時由于費用問題而導致業務遲遲沒有進展、ATM跨行查詢收費等引起軒然大波之類的問題。
(三)銀行在對其內部支付技術進行投資時要考慮收益和安全性
一般來說,支付技術進步將直接降低銀行經營成本,然而我國的銀行在各自支付技術投入方面雖然不遺余力,但其投資收益并不理想,這與沒有重視其盈利基礎有直接關系,即了解什么類型的客戶和多少客戶將會采用新技術服務方式。因此,加強對消費者人群特征的研究尤為迫切,特別是還應重點向年輕消費者宣傳采用新技術的利益優勢。與此同時,如何進行兼顧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技術方案創新以消除ATM、網絡銀行等安全隱患也非常重要,避免諸如中國工商銀行網銀客戶資金被盜之類的事件發生。
(四)加強信用卡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和利率研究
我國各家銀行雖然紛紛推出各種促銷手段積極擴大信用卡市場份額,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即信用卡利率自1999年以來一直不變,目前十幾種信用卡透支利率都是日息萬分之五(合年利率18%),大大高于其它金融產品收益,盡管期間存、貸款基準利率經過了多次調整。雖然信用卡市場由于信用篩選等技術的應用正在發生制度性變化,但信息不對稱在信用卡資源配置方面仍然起著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如何據此研究確定信用卡利率水平將有助于信用卡市場的健康發展,即便將信用卡利率制定權下放至各家銀行,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依然非常重要。
(五)防范和遏止支付結算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和蔓延
雖然我國銀行間支付結算系統和證券結算系統已經走上與國際接軌之路,但在技術和管理上還都不夠成熟。對支付結算系統失靈風險進行研究以免讓偶發性支付問題演變成系統性危機有著重要的政策意義。首先要研究如何監控系統中大額交易者的異常交易;其次,在災難性事故發生時,系統本身(或中央銀行)如何提供額外流動性支持以緩解或消除不利影響。
此外,隨著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的增強,我國與周邊國家及地區的支付資金流動越來越頻繁,其規律和發展趨勢是個急待研究的領域。
主要參考文獻:
[1]Milne, 2006,“What’s in it for us? Network effects and bank payment innov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2]Humphrey, D.B., Pulley, L.B., Vesala, J.M., 2000, “The checks in the mail: Why the united states lags in the adoption of cost-saving electronic payments”,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17 (1).
[3]Humphrey, D., Willesson, M., Lindblom, T., Bergendahl, G., 2003, “What does it cost to make a payment?”,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
[4]Berger, A., 2003,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5.
[5]Berger, A., Mester, L., 2003, “Explaining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US banks: Technological change, deregulation, and dynamic changes in competi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2.
[6]Humphrey, Willesson, Bergendahl, Lindblom, 2006, “Benefits from a changing payment technology in European banking”,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7]Barnes, M. L. Lopez, 2006,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cost of equity capital”,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8]Calem, Gordy and Mester,2006,“Switching costs and 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market for credit cards: New evidenc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9]Ausubel, L.M., 1991,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1).
[10]Crook. J., 2002, “Adverse selection and search in the bank credit card market”, Credit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1]Bauer, Scott E.Hein,2006, “The effect of heterogeneous risk on the early adoption of Internet banking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2]Roth , Kai Richter,2006, “How to fend off shoulder surfing” ,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3]Rosati, Stefania Secola, 2006, “Explaining cross-border large-value payment flows: Evidence from TARGET and EURO1 data” ,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4]Schmiedel, Markku Malkama¨ki, Juha Tarkka,2006, “Economies of scale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ecurities depository and settlement system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5]Devriese ,Janet Mitchell, 2006, “Liquidity risk in securities settlement”,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Frontiers in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s: Four Research Themes
He Guanghui1Yang Xianyue2Abstract: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 directly relates to financial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which bears extensive attent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s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ranging from very micro-level analysis to very macro-level discussions, that is, developments in payment systems in consumer financial market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payment systems, the macro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and what happens when there is a major default in a securities settlement system. These researches contribute us to consi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 in China.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各種思潮激蕩碰撞,社會生活里也由此出現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現象,道德缺失,是非、善惡、美丑混淆,以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蝕了一些人的靈魂,損害了社會風氣,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國稅系統如何抑濁揚清,落實“收好稅、帶好隊”的隊伍建設指導思想,教育和引導國稅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促進國稅事業的發展,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這一被實踐驗證了的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的政治優勢,則是解決這個課題的有效方法。
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我們進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調動和激發廣大國稅干部履行“聚財為國、執法為民”神圣職責的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要把促進國稅干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當前和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抓緊抓好,以促進國稅干部隊伍的健康成長,為各項國稅工作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和可靠的保證。
一、用教育引導榮辱觀的樹立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終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內容,要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于系統性政治理論教育和經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切實加強對廣大國稅干部的教育,引導他們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模范實踐者和積極推動者。要按照“八榮八恥”的要求,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牢記宗旨意識,增強為稅清廉的自覺性。要積極開展“樹立榮辱觀,倡導新風尚”主題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以正面典型教育為引導,以稅務系統反面案例為警示,以知識競賽、歌曲傳唱等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為載體,使“八榮八恥”教育入心入腦。要進一步加強國稅文化建設,以榮辱觀教育為重點,充分發揮國稅文化影響人、塑造人的作用,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以服務納稅人為榮、以損害納稅人利益為恥的良好風尚。
二、用制度規范榮辱觀的要求
“八榮八恥”既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又是做事的基本規范。要按照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將“榮、辱”進一步具體化、明確化、制度化。要緊密結合國稅系統的工作實際,制定符合“八榮八恥”標準和要求的規章制度。要進一步完善黨員干部廉潔從稅的紀律規范,把“八榮八恥”融入其中,使廣大國稅干部說話、做事都要考慮榮和辱,自覺養成以榮辱為取舍、以榮辱辨是非的習慣。要制定對違背社會主義榮辱觀行為的處罰規定,確?!鞍藰s八恥”行為規范的落實。要定期組織國稅干部進行自審與自查,發現問題和不足,及時剖析成因,切實加以解決,形成自我糾正、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機制。
三、用監督矯正榮辱觀的偏離
如何成功的將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最完美的結合,詮釋出最具有感染力的平面設計,這個對于如何吸收、融合、創新的正確的方法,對于我們的平面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業。在設計文化成為主導文化的今天,設計的國際性與區域性的文化交流,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視覺語境之技術融合,設計的個性風格與共性風格的共同點將成為平面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設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會為平面設計注入更強大的生命力,于是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在碰撞中產生了整合現象,因為在文化的交流中,必須進行“吸收、融合、創新”的文化思考。但是目前在我國,在平面設計中對于不同文化領域之間進行的吸收、融合、創新的方法還只是屬于初級階段,我在校藏書館以及網上翻看了許多關于此類的文章,但是都沒有發現有對于如何吸收,如歌融合,如何創新此類方法的,或者是說沒有系統的,理論的,單單針對吸收、融合、創新的方法的文獻。單單對于本土文化來說,挖掘中國哲學思想之內核,將本土文化之精髓融入現代平面設計中,使設計理念滲透出本土文化語意,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一個趨勢。所以我來發表下我自己對于平面設計對于不同文化領域進行的吸收、融合、創新的方法的一些薄見。藝術設計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在汲取精華, 去其糟粕, 借鑒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地加以創新, 才能賦予傳統圖形以活力,推動現代設計的發展。
平面設計作為一種文化藝術,也不例外,瀏覽和揣摩當代的平面設計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一些優秀作品之所以成功, 往往是與其恰到好處地運用傳統圖形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作品, 既能體現出現代平面設計的觀念與時尚,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區不同的歷史文化特征和審美取向,充分的繼承與創新了傳統圖形,顯示了傳統圖形與現代平面設計緊密結合的藝術魅力。然而我一直在思考是將吸收、融合、創新的方法分成三個步驟分開來進行一一闡述,還是合為一體闡述。例如靳埭強對于水墨和設計之間的融合,不僅是傳統水墨與現代設計之間的融合,試問如果不是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水墨文化,又如何能運用水墨文化來糅合到現代設計中,再經由之間精湛的設計水平,設計出了獨具創意的平面海報,膾炙人口。所以我決定將吸收、融合與創新的方法分開進行各自闡述,再將三者統一為一個方法進行分析。吸收,從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吸收不同于融合不同于創新,我們在繼承和借鑒本民族傳統藝術圖形的同時,還應該放寬眼界,學習和借鑒國外其他民族的優秀傳統圖形。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時代都有其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圖形,都反映出獨特的地域、時代風格。這些都作為人類的文化財富,時刻為我們提供很多可供借鑒的范例 ?!爸挥忻褡宓?,才是世界的 ”,文化只有在不斷地交流與融合中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八個字是我看到的最多的對于吸收的詮釋,但是怎么才能做到取精華,去糟粕,卻只字沒提,只有多看,才知道哪國的文化是什么樣的,只有多看,才知道哪個時期的文化及其藝術的走向是怎么樣的,只有多看,才知道什么的精華什么是糟粕,只有多看,才知道什么與什么的融合是精品,什么與什么的融合會更加敗筆。看,多學習了各國之間以及不同之間的文化,才能提升自己的眼見與鑒賞能力,我覺得這是現在尤其是學生最缺乏的,了解的知識面太少。眾所周知,現代平面設計中借鑒和運用傳統圖形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重復、移位、拼湊和變異,也不是在設計中放上一張剪紙或畫上一張京劇臉譜就能稱之為融合,從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繼承,善于交融。在當代社會,許多藝術大師充分挖掘民族傳統圖形的精粹,將其與現代精神融會貫通, 創作出了許多藝術杰作,例如,眾所周知的2008 年奧運會標志就典型的繼承和創新了傳統藝術,其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書法藝術形式與體育運動相結合。日本的平面設計, 其在世界的設計領域中也可謂是獨樹一幟。在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同時, 依然保持著濃郁的東方風情和本民族的傳統特色,相當一部分設計作品凸顯出鮮明的傳統文化特點。首先培養自己的審美與藝術鑒賞能力,然后運用更多的嘗試,才能將吸收來的特色或大眾文化進行最完美的融會貫通,或者是在你的經常性,或常嘗試性融合中,某一天,精品誕生。創新并不是說要斬斷一切淵源,盲目追求標新立異,而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優秀審美觀念的同時又有突破,要賦予其新的含義與新的生命力。好的平面設計要做到既要讓人“一目了然”還要做到讓人“一見傾心”。為它所吸引, 顧盼之余, 留下較深的印象。這就要求其具有精湛的構思。對傳統傳承的意義,不在于僵化地保持傳統,而在于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使傳統具有新的生命力。不斷地打破原形不斷地追求新的視覺形象,是創新的辦法之一。
但是我又覺得它們三者是合為一體,不能分離的,許多優秀的現代平面設計既繼承吸收了傳統圖形的精華, 又融入了現代平面設計的一些構成形式、表現手法和版式技巧以及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將傳統圖形用現代的創新意識和方法加以演繹,賦予傳統圖形以新的意義和新的視覺感染力。靳埭強的設計作品中出現的所謂中國文化的象征物,比如筷子、毛筆、硯石等等,都不僅僅是吸收,或者是融合,或者是創新的一部分,而是將三者進行了最完美的結合,所以筷子、毛筆、硯石等等在他的設計中,不僅是作為一樣吃飯或者畫畫的工具,而是賦予了生命力以及全新的意義。靳埭強的設計,是以東方傳統思想作為創作靈魂,從中國文人繪畫,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結合現代手法來表達,呈現為具現代感的民族化設計,最后運用他的感情與才華,創造出新的創意。中國的優秀設計師,基本都是將三者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包括陳幼堅對于西方美學和文化的吸收融合創新,當然還有其他許多知名的設計師,當然不包括更多的平面設計師,說他們就沒有將三者進行最合理的結合,而是在我對于設計作品的了解跟咨詢探討后,只有是成功的設計作品,基本都是將不同文化進行了最完美的結合,所以作品才透露了一股欣然的生命力,感動你我、感染你我。現代平面設計中傳統圖形是其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繼承和創新傳統圖形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之間必然會發生激烈的碰撞,正是這種碰撞,才使的新的傳統圖形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使現代平面設計擁有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應學習汲養傳統文化,外來文化,消化傳統,消化異域,加上現代與本土生活的體現,把感情融匯其中,創造新的文化。
吸收是融合的基礎,而只有融合成功了,才是一個好的創新。三者缺一不可,沒有吸收來的知識,就沒有東西進行融合,而只有將文化之間融合成功后,經過各種表現技法和創意的研究探討,才會產生一個好的,深入靈魂的創新。我覺得好的平面設計,必定是融匯了吸收、融合、創新此三點。
參考文獻
[1] 靳埭強《靳埭強-身度心道》[M] 2008 安徽美術出版社
[2] 孫紅陽《傳統美學觀點對現代商業設計的影響》[J].裝飾,2004,(3).
[3] 尋勝蘭《繼承民藝[J].藝術與設計》2002,(6).
[4] 趙希崗《現代圖形設計與傳統圖案》[J].裝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