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消費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6 15:25: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春節消費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春節消費論文

篇(1)

自1999年國務院調整休假時間,通過上移下借的方法,形成“五一”、“十一”、“春節”三個7天長假,從而形成節日大規模集中消費的“黃金周”經濟。如果加上全年公休日(共計114天),再加上其他無假期的流行節日(約15}天左右),就形成了約150天的假日經濟。假期內,各地商業及休閑場所,旅游勝地人潮洶涌,全國旅游業、餐飲業、零售業和交通運輸業銷售額盛況空前。若算上我國即將浮出水面的帶薪年假制度,假日經濟的影響勢必擴大。有遠見的商家應當及時研究這種帶有趨勢性的經濟現象,研究人們享受休閑的消費方式、消費領域,并以滿足顧客消費需求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務,就能從這種突發的、沖動的、大規模的假日消費中發掘出無限商機。

假日經濟的契機

春節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名副其實的“消費黃金月”,在春節前后的一個月內消費額大約能占全年消費額的30%。2005年春節期間,通過對北京各大零售商進行的“2005年春節年貨市場”即主要對大型百貨商場、專賣店、超市、餐館、藥品商店等進行的抽樣調查發現,北京2005年春節黃金周消費市場總體消費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0%左右,其中連鎖超市、便利店銷售增長9%;百貨商場銷售增長9%品牌專賣店同比上升8%餐飲業營業收入同比上升27%可見,對商家特別是零售業來說春節黃金周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商機。而且由于原來充當采購員角色的政府部門紛紛從臺前走向幕后,不具體參與微觀的產銷只是從宏觀上監控調節市場。目前我國多種商業經濟成分并存,各種新型商業業態涌現,市場經濟日趨完善和成熟,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競爭的商業格局。因此,能否率先掌握這一假日營銷的契機,并有效運用現代營錯理念指導創新戰略的實施,成為決定零售業商家能否占領假日市場制高點的重要因素。

盡管入世后我國的零售業在與外商競爭相比缺乏先進的物流、商流、信息流技術,缺少現代的營銷方式和策略,但是我國零售業具有許多外資零售商所不具備的資源稟賦和優勢,面臨一些外國零售商無法享有的機遇。在引入外資零售業的同時,我國零售業可以學習他們帶來的上百年幾代人在商業經營管理中的經驗結晶,并與我國的比較優勢相結合,加快我國零售業的發展。

假日文化營銷戰略

調查發現,2006年春節消費市場的特點之一就是年貨市場文化味特濃。一些超市獨具匠心地將廟會引進店內,推出多種商品一條街等;還有的特意將春聯、燈籠、年畫、剪紙、爆竹等民俗年貨納為年貨街,不再小規模銷售;還有的在店堂布置上下足功夫:一串串紅燈籠,各式的金雞造型飾品,形形的“福”字,大大小小的中國結,身著唐裝的收銀員和熱鬧的迎春鑼鼓,增添了濃濃的年味。這些具有鮮明傳統文化色彩的營銷措施,一方面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幫助商家巧妙地把握好商機,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創新經營方式為重點,將企業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提供差異化商品,注重消費者需求,整合文化促銷手段,從而在假日經濟中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其實就是文化營銷戰略的體現。 文化營銷,即充分運用文化的力量實現戰略目標的市場營銷活動,是經營者體現在營銷活動中的價值標準、行為規范、道德觀念、經營藝術和作風的總稱。它指零售商在市場調研、環境預測、選擇目標市場、市場定位、產品開發、定價、渠道選擇、促銷策略、銷售服務等營銷活動中均主動地進行文化滲透,提高文化含量,以文化作媒介與顧客和社會構建全新的利益共同體關系,向社會廣泛傳播商業文化,并溝通社會各類文化的交流,是一種講科學、用策略、重信譽的行為文化。

零售商要想積極推出具有時代性的文化營銷新策略、新方式,關鍵在于根據市場文化競爭的發展趨勢把握好四個重要環錢

定位文化特色。零售商在市場營銷活動中按照自己的優勢條件,針對市場的客觀實際來確定自身的經營風格和經營特色,不隨波逐流。正確的市場經營定位有助于企業樹立良好并富有個性的企業形象,贏得更多的消費市場。

篇(2)

中國辛勤的勞動人民,在數千年的飲食文化的探索和發展中,逐漸形成了風格各異的粵、魯、湘、 川等個大菜系和具有屬地方特色的食品。北京烤鴨,是北京名食,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鴨王烤 鴨是現代烤鴨師秉承傳統烤鴨工藝研發出的新派烤鴨,烤鴨表面色澤金黃油亮,外酥香而里肉嫩,別有一種特殊的鮮美味道,是烤鴨中的極品。

當今的 宣化餐飲春節業,發展趨勢可概括為:發展十分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市場不斷繁榮。然而,繁榮的同時意味著競爭的加劇,總有餐飲春節店鋪倒下,又有新的店鋪站起來, 但總有少數幾家在大浪淘沙中站穩腳跟并不斷發展壯大。作為北京新派烤鴨在宣化餐飲春節業的代表,“鴨王烤鴨”應成為響當當的招牌。

二、市場/企業分析

宣化餐飲春節市場同樣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各式各樣的大小酒店、飯店,爭奪著宣化有限的餐飲春節資源,沖擊著食客的味覺、視覺。

一個酒店要獲得成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擁有自己的特色;(2)、全面的(質量)管理;(3)、足夠的市場運營資金;(4)、創新,不斷推陳出新。這些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就是曇花一現。這也是許多酒店、餐館風光開業又迅速消失的原因所在。

東方鴨王酒樓,是在原東方美食苑的基礎上新生的飯店。東方洗浴、東方美食苑經過多年的宣傳與運營,已在張、宣地區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宣化更是家喻戶 曉。如能利用“東方”在宣化的知名度延續宣傳東方鴨王酒樓,提高菜品質量(行家點評稍差),加咳嗽迸嘌怠⒐芾恚艸晌餐飲春節界的后起之秀。

三、營銷策劃

餐飲春節服務的目的是讓顧客滿意,只有顧客滿意了,酒店才能獲得利潤;要做好優質的服務,離不開企業內部員工的努力;內部員工營銷的成功又以全面的(質量)管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和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為基礎。

鴨王酒樓開業兩月,現正在舉辦“回報消費者關愛”優惠活動。借此機會,應以顧客滿意營銷、內部員工營銷和文化營銷三者結合,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進行。

1、本次活動的目的:增加“東方鴨王酒樓”品牌的影響力,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東方”形象,增強競爭力;加強員工的企業忠誠度和向心力;提高員工服務意識、工作積極性;進一步提升“東方”的企業文化;提升銷售額,增加利潤;為下一步更好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活動時間:7月1日——15日,共計15天。

3、參與人數:東方的所有員工、就餐的顧客等。

4、顧客滿意、員工滿意、管理提高、文化創新

四、具體方案策劃

(一)SP方案

1、“微笑服務”

在活動期間,所以員工一律微笑服務,細致耐心,讓顧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提高顧客的感覺消費價值。具體實施如下:

7月5日前召開動員大會,6日——15日服務員之間開展“服務大比武”,在大廳設一個專門的版面,每日評出“當日服務之星”,并給予物質獎勵。

2、特價

(1)每日推出一道特價菜,日不重樣。

(2)隨顧客所點菜品加贈部分菜品,如消費100元送兩份小菜;200元以上,加贈2道涼菜;500元以上,加贈4道涼菜等。

(3)打折,這是一個迅速提高消費的法寶,建議適當打折刺激消費。

(二)內部營銷方案

內部營銷是一項管理戰略,核心是發展員工的顧客意識,再把產品和服務推向外部市場前,現對內部員工進行營銷。這就要員工與員工、員工與企業之間雙向溝通、共享信息,利用有效的激勵手段。

1、在全體員工內部加強溫情管理,要求每一個員工將所面對的其他員工視為自己的顧客,像對待顧客一樣進行服務。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將內部員工營銷固定下來。

2、征文比賽

內部員工征文:《我的選擇——東方》(所有員工都寫,洗浴、餐飲春節各寫個的。目的是培育員工熱愛“東方”的情感,讓大家同心合力,共同創造“新東方”!)

要求:(1)題材圍繞東方鴨王酒樓、東方洗浴所發生的事情,可以是工作經歷、感想、寄語等。(2)體裁不限。散文、雜文、記敘文、議論文、詩歌皆可。(3)截止日期為7月13日。

鼓勵全體員工積極投稿。本次征文活動評出一等獎1名,獎金200元;二等獎2名,獎金100元;三等獎5名,獎金50元。并進行集中展出。

3、成本節約比賽

通過系列活動,對內部員工再教育,提供其的積極性。

(三)產品營銷方案

1、在推特色餐飲春節的同時,推進情侶套餐、商務套餐、家庭套餐、孝心套餐等。如:情侶套餐可推出38元、48元、58元等(對餐飲春節不明,僅供參考)。

2、綠色家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已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溫飽,而是吃“綠色”,吃“健康”。綠色家宴的推出,無疑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原材 料使用上,力推生鮮類綠色食品;烹飪方式上結合現代人的消費時尚,使菜肴風味化、營養化;在家宴的菜譜上,注重菜肴的營養搭配,平衡膳食,滿足人們的健康 要求。強烈建議廚房推出!!!

(四)文化營銷方案

向消費者宣傳“東方”的企業文化,增強東方企業在目標消費群中的影響力。

在公交車身制作鴨王酒樓的環境圖片,烤鴨的制作流程圖和酒店的精神口號(東方鴨王酒樓提醒您:關注飲食健康),讓顧客把“吃”當作一種享受,使顧客樂而忘返。

五、廣告營銷方案

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媒體無疑是吸引大眾眼球的媒介。可根據不同的媒體有不同媒體受眾的特點,合理的進行市場定位和目標顧客的定位,合理的選擇媒體投放廣告,不可片面追求覆蓋率,造成廣告的浪費。

硬廣告和軟廣告相結合,軟硬兼施,已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用媒體整合,實現小投入,大產出。

六、效果分析

1、宣傳造勢,讓消費者產生強烈的記憶感,引起良好的口碑宣傳,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2、店內富有人情味,服務周到,能提升目標消費者對企業的忠信度。

3、通過服務比賽、征文比賽、成本節約比賽,能極大的增強員工的企業歸屬感和向心力,提高工作積極性。

4、通過促銷,提升營業額。日評出“當日服務之星”,并給予物質獎勵。

5、特價

篇(3)

一、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現狀

節日之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各國人民為了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而創造的一種儀式。我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流傳至今,形式內容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人民勤勞奮進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廣大民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正所謂“生活中不可無節日,節日里不可無活動。”同時,傳統節日有著定位清晰、指向鮮明、含蘊雋永的節日文化內涵,其傳達的是較直觀、質樸、濃郁的人文和情感信息。而節日文化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蘊涵著大量歷史人文的內容,有著無窮的魅力和底蘊。它是我們民族的特征,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審美方式,顯現了我們的民族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慣和美好愿望。它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然而由于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傳統節日逐漸被切斷了它與人們實際生活經驗的內在聯系,慢慢喪失了其內在的寶貴的價值。以往一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有實際上的準備工作,家里會開始備年貨、給小孩子添置新衣、家庭成員悉數到齊以便團圓。這是一種對團圓的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反映說過節特別是過春節的時候,“節味”越來越淡了,很多人過春節的時候就在外面的餐館吃一餐來代表團圓飯。并且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傳統節日受到了外來節日的嚴重威脅,圣誕節、情人節的火爆情景一年更勝于一年。這主要也是由于這些外來節日外在表現形式的豐富多樣,物質承載較多,消費效果比較明顯。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側重于內斂,沒有過多的物質承載,這就使得傳統節日在現在這個消費社會中面臨著困境。因而,傳統節日想要進一步發展下去,可以嘗試順勢接收一些消費主義的理念,借助于消費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同時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的商業性推廣,吸引大眾眼球,提升節日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

二、電視媒體對于大眾節日體驗轉變的引導作用

1、消費行為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節日體驗

鮑德里亞曾在其《消費社會》中提到:“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富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這種現代化進程給人類帶來了一個盲區,使人們認為似乎已經走過了需求階段,正邁向滿足階段,這其中就伴隨著消費社會的理念傳播。鮑德里亞又曾指出被消費的東西永遠不是物品,而是關系本身。因而,消費行為應該被看成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實踐,這種消費行為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滿足需求的“被動”程序,而是一種“主動”的關系模式,這不僅僅是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也是人與集體、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系統性的活動和全面性的回應。正是在這一消費之上,文化體系的整體才得以建立。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外在的表現形式已經在逐步改變,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生活體驗也已經在自己的消費行為中逐漸被改變。節日文化不單是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研究對象,而要放在整個消費社會中去研究,與商業行為、消費行為都有著萬千聯系。

處于消費社會中的我們,很容易被商家所引導,節日文化又為他們推行消費理念提供了新的領域。商家借助大眾傳媒手段,利用“現代”、“時尚”等概念,將節日植入了現實生活,經過海量的不間斷宣傳,我們無奈地接受著情人節的高價玫瑰、平安夜的狂歡等等。此外,眾多的商家還利用節日的文化內涵做文章,例如中秋的團圓、冬至的長壽、春節的喜慶都可以成為宣傳的內容,以至于每逢年節,鋪天蓋地的各種宣傳應接不暇。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消費社會理念的傳播正在單一化乃至改變著節日的文化內涵,使得節日的傳統日常體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消費體驗,節日的內涵發生巨大變化。因而節假日的消費活動已經成為人們過節時想到的第一件事,因為這時商家的促銷力度最大,可以買到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以感恩節的第二天為名展開的全年最大促銷活動,使得人們在提及感恩節時最多的話題就是在黑色星期五那天消費了什么。于是,商家便樂此不疲地營造著富足、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從而帶來了購物、郊游、聚會的消費狂潮。節日成為消費社會中一種獨特的不可缺少的經濟現象。而在這些商家的宣傳中,大眾傳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以電視這種普及率極高的大眾傳播媒介為例,分析媒介對于節日的商業性推廣提供了哪些便利。

2、電視媒體推動了節日的商業化

在當代中國,以電視為代表的媒體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不再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獲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讓電視把社會生活的畫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費社會同時也變成了一個媒體社會。沒有任何其他一種媒體可以像電視這樣充斥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之中,電視的滲透面是如此之廣,深刻的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看法。

同時我們處在消費社會中,節日的日趨商業化可以說是現代不可避免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現在世界經濟不斷的向前而去,人們心里對于形式上一層不變的節日多少存在些創新的欲望。商業化是帶有目的性的推薦引導,商業化是節日發展的必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因而,在保留節日中不可改變的傳統習俗的基礎上,一定程度商業化的發展是必然的趨勢,是可以接受的。  作為大眾媒體的中堅力量,電視對于節日的商業化進程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每逢過年過節,電視新聞總是會報道一些商家的促銷活動以及民眾的瘋狂消費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更多的人在看到電視之后加入到瘋狂的消費當中,擴大了商家在節假日促銷的影響范圍。還有每年的春晚,春晚的植入性廣告一年多于一年,人們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也在不停的吸收著這些廣告的內容,使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接收到了這些商業信息,培養著潛在的消費行為。當然,電視媒體不光起到了推動節日商業化的作用,還為人們提供了新的節日體驗方式。

3、電視媒體拓展了人們的節日體驗

與其他大眾傳播媒介相比,電視能夠調動人們的一切感官,是人們感到最輕松的媒介接觸方式,從而電視的普及率遠遠大于其他媒介。電視媒體是一種感觀上視覺和聽覺相協調、聲像上動態和靜態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它有聲有色、有形有情,以逼真的直觀形象和生動的表現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把枯燥的信息生動化,從而吸引公眾、感染公眾、說服公眾。不論文化程度,不論年齡大小,公眾都可以從電視中接受信息,而且可以重復聲像,使其多次出現,反復刺激人們的感觀,加深公眾的理解,這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特別重要。

以2009年中央電視臺制作的22個清明節特別節目為例,可以看出電視媒體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節日內涵知識,拓展人們的節日體驗。從這次電視呈現的清明節文化內容來看,集中在下面四點:一是比較集中地展現中華民族祭祖的文化行為,如祭奠親人、追思逝者、公祭先祖、緬懷英烈等;二是展現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如遠足踏青、禁火寒食等;三是展現祭掃文明風,倡導祭掃新風尚和殯葬新形式,如花祭、音樂祭奠、網祭、花葬、樹葬等;四是以電視的手段,通過詩歌朗誦、講故事、民樂演奏、交響樂等藝術形式,傳達清明哀思、歌頌青春和生命。電視媒介以自身的優勢,營造清明節日文化氛圍,傳播清明習俗和節日文化內涵,一定程度地推動著傳統節日適應現代生活。使得很多對于清明節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刻的民眾都能廣泛獲知,并且為他們在清明節時提供更多的體驗方式,比如提倡殯葬新形式。

2009年中央電視臺曾做過一期特別節目《中國節·端午》,請來于丹、蔡瀾、方文山等在各自領域都造詣非凡的文化學者、專家等,在主持人朱軍的引導下,以論壇的演講和對話形式,與到場的國外留學生一起對話,互動解讀中華文化的節日。嘉賓從飲食文化、個人閱歷融入節目交流之中,對話平和輕松,語言通俗富有趣味,賦予了節日內涵多樣化的內容,將歷史和現代通過親切的交談融會貫通。使得各種層次的受眾都能在輕松的環境下獲取深層的內容,在談笑間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深奧內涵,不枯燥、不造作。將電視媒體的傳播力量最大化,從形式和內容上都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受益匪淺。這又在思想領域加深了人們的節日體驗。

參考文獻

①[英]邁克·費瑟斯通 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譯林出版社,2000

②[英]戴維·莫利 著,史安斌 譯:《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M].新華出版社,2005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篇(4)

3、琴盒(成語一):樂在其中

4、大禹稱王(節氣名一):立夏

5、婦女節前夕(中藥名一):三七

6、童話(文學名詞一):小說

7、臨終遺言(文學名詞一):絕句

8、文(紅樓夢人名一):晴雯

9、正月初一(紅樓夢人名一):元春

10、黑棋已輸(水滸人名一):白勝

11、翼德之婿(古代人名一):岳飛

12、愛面子(復姓一):慕容

13、第一槍(人體部位一):頭發

14、醒藥(國名一):蘇丹

15、太后(神話人物一):王母

16、斷代史(電影名詞一)故事片

17、偷竹子(成語一):做賊心虛

18、相聲表演(物品帶數量謎):一聽可樂

19、齊歡笑(秋千格)(中國縣名一):樂都

20、清明前夕(節日名一):元宵

21、老來還鄉(中藥名二):當歸、熟地

22、依法離婚(藍球術,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語一):兩分有效

23、證件不許借別人(成語一)

24、梨花片片隨風舞(書法名詞一):飛白

25、燕子空中上下飛(字一):北

26、點橫撇捺(文學名詞一):散文

27、膽結石(唐詩一句):粒粒皆辛苦

28、飛行員之歌(唐詩一句):此曲只應天上有

29、傍晚有零星小雨(宋詞一句):到黃昏點點滴滴

30、上不問下不查(圍棋術語一):中盤

31、周圍白茫茫(中、西成藥名一):四環素

32、木偶(字一):林

33、純潔的愛情(字一)爰

34、嚴禁喧嘩(成語一)默守成規

35、一騎紅塵妃子笑(縣名四)樂至,長安,玉環,聞喜

36、出口品(詞牌名一)

37、道是無晴卻有晴(縣名四)密云,沈陽,蒙陰,日照

38、刻意求新(《三國》人名二)杜襲,陳式

39、元首(體育術語一)并列第一

40、引導消費(卷簾格)(服飾名詞一):花領帶

41、緣何中秋灑鵝毛(唐詩一句)

42、唧唧復唧唧(橋牌術語,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二):再叫、加倍

43、一人(秋千格)(中國地名一):大連

44、我(徐妃格)(樹名一):梧桐

45、旅行寫生(白頭格)(美術名詞一):油畫

篇(5)

論文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增速放緩,拉動內需、擴大消費成為應對危機的主要措施。餐飲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產業,是消費市場的重要分支,具有抵御經濟周期影響的行業優勢和啟動大眾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成為拉動節假日消費和落實保障民生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應重視餐飲業對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重要作用,促進餐飲業健康協調發展,保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措施的成效。

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制定了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政策。2009年第一季度,我國GDP增速下滑至6.1%,GDP增速主要靠投資拉動,投資增速達22%以上。而作為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卻沒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拉動內需、擴大消費則收效甚微。拉動內需作為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措施,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文以餐飲業為例,分析服務業對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重要作用。

餐飲業發展具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

隨著社會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社會財富迅速增加,廣大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隨之發生巨大變化,為餐飲業的發展提供了現實需求和經濟基礎。同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和迅速發展,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為餐飲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歷史機遇。根據歷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情況及構成統計數據,1952-2007年,住宿和餐飲業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構成百分比可分為兩個階段。1952-1978年是5.1%-3.5%,其趨勢是逐年下降后日漸走平,反映出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生產力低下,經濟增長遲緩甚至倒退,物質匱乏而導致餐飲業發展緩慢的狀況。而1978-2007年則是3.5%-13.9%,一直呈上升趨勢,2009年第一季度達14.9%,反映了餐飲業在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經濟高增長出現了長期上升趨勢。改革開放以來,餐飲市場需求旺盛,成為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擴大消費、拉動內需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從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來看,餐飲市場的需求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群眾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全過程,餐飲市場需求旺盛、快速增長的趨勢將長期持續。

同時,餐飲業也是經濟發展必需配套的消費產業。2007年,中國餐飲消費達到12352億元,連續17年實現兩位數高速增長,大大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和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人均餐飲消費達到915元。預計到2010年全國餐飲業的零售額將達到2萬億元左右,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將進一步上升,為當前我國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方針政策的實施提供了現實可能。

餐飲業具有抵御經濟周期影響的行業優勢

從統計數據分析,相比外貿出口,消費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較輕,而作為消費市場重要分支的餐飲業,與其它行業相比,受經濟波動周期影響較小。這是由餐飲行業的特點所決定的。餐飲消費是最基本的民生消費,餐飲業在任何時候都存在基本市場需求。餐飲市場消費者消費需求的多樣化決定了餐飲業發展層次的多樣化,使餐飲業成為具有較大彈性發展空間的行業。消費者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在市場需求壓力下產生的激烈行業競爭和科技手段的創新,不僅鞏固了市場發展基礎,同時也不斷提高了行業發展水平。餐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準入門檻低,有較強的市場生存能力。

2009年第一季度,在國內生產總值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全國住宿和餐飲市場零售額達4382.9億元,同比增長18.9%,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3.9個百分點,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貢獻率為18.1%,說明餐飲業在經濟困難時期仍保持較好的消費勢頭。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餐飲業的影響也存在著地區差異和行業差別,對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影響較為明顯,而對西部地區則影響較小;對高端餐飲沖擊較大,對中低檔餐飲影響較小。從地區內部來看也存在不同的情況,如東部地區的上海,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僅為3%,遠低于全國6.1%的平均值,但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第一次上升到60.1%。浙江餐飲市場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消費市場,自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以來,始終保持旺盛的需求,受到金融風暴沖擊的影響很小,與其他行業相比,仍保持健康發展勢頭。2009年春節后,杭州市人力資源市場共有300家單位提供了4329個工作崗位,招工單位主要集中在餐飲業等第三產業。

餐飲業具有啟動大眾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

大眾消費市場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啟動大眾消費市場是落實擴大內需政策的關鍵,使大眾成為消費主體是拉動消費的保證。大眾消費市場的消費群體及消費水平相對穩定,是市場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大眾餐飲消費已成為市場主流趨勢,大眾餐飲、工薪消費成為餐飲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另外,餐飲社會化將進一步帶動消費大眾化。近年來餐飲社會化程度不斷加強,外出就餐已成時尚。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觀念更新和社會經濟交往活動頻繁將進一步加快餐飲社會化發展的步伐。商務交易、會展活動、居家消費、商務與個人旅行、婚慶、休閑娛樂等都成為帶動餐飲消費的動因。這意味著餐飲業消費需求將不斷擴大,與之相對應的消費門類將突破傳統的餐式范疇,呈現出便利化、多元化、現代化發展趨勢。

為順應這一趨勢,2007年以來,我國政府對發展大眾消費市場制訂了一系列相關的規劃和政策,如2007年3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2007年9月《商務部關于加快發展大眾化餐飲工作的意見》,200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2008年6月《商務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餐飲業有關工作的通知》,2008年7月國家工商總局《關于促進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餐飲業的發展,尤其是大眾餐飲服務業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從而使啟動大眾餐飲市場成為抵御國際金融風暴沖擊的合理選擇。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餐飲業消費重點和熱點逐漸向大眾餐飲市場轉移的特征日趨明顯。目前我國人均餐飲消費約140美元,與美國1600美元、法國1050美元相比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隨著我國政府拉動消費的政策影響、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和消費觀念更新等因素,未來餐飲業依然是引人注目的消費熱點,餐飲消費水平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當前餐飲業的消費市場主要在城市,主體還是來自城鎮居民,而農村餐飲這個龐大市場還有待開發。從中央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的政策來看,從餐飲市場連續性和可持續性來看,巨大的農村餐飲市場將為餐飲經濟提供廣闊發展空間。

餐飲業是拉動節假日消費的重要手段

改革開放以來,假日經濟已成為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重要手段。中國人有節假日團聚的習慣,但是,節假日到餐館聚餐的習俗卻是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產物。餐飲消費也從特定消費者在特定場合消費轉為日常化、大眾化消費。上世紀80年代末,除夕之夜只有幾家國營飯店營業,接待的大多是游客。而到90年代初,到飯店吃年夜飯開始成為小部分人的選擇。隨后,到飯店吃年夜飯成為習慣。假日經濟有效拉動了節假日的餐飲消費,節假日全家人或親朋好友到飯店聚餐逐漸成為消費時尚,餐飲行業也成為少數全年無休息日的行業之一,餐飲企業紛紛將節假日作為經營重點。

餐飲業是旅游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成為拉動假日消費的主要手段。以浙江杭州為例,2009年春節是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一個春節,杭州餐飲企業生意紅火,餐飲門店人氣旺盛,外出吃年夜飯的人數穩步增長,自助餐形式的年夜飯也逐漸被市民接受,成為傳統中式飯店之外新的年夜飯選擇。

據統計,杭州2009年春節節日期間餐飲總體銷售較2008年同比增加5%-10%,各大餐館年夜飯訂座率超過95%,營業額普遍增加。由于浙江具有豐富的風景旅游資源和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景區餐飲成為推動節假日餐飲消費的重要因素。各餐飲名店競相在景區開設餐廳,國際連鎖品牌也在景區開設分店。

餐飲業是落實政府保障民生政策的重要抓手

服務業是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重要行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即使在金融危機和經濟緊縮的大環境下,社會消費多元化趨勢和社會服務的巨大需求并不會改變,這就為餐飲業帶來無限商機。

提升餐飲業的發展水平必然成為政府當前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責。目前,餐飲業已從為少數高收入階層或特殊消費群體服務成功轉型為大眾化餐飲。隨著政府職能向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的轉變,加強對社會餐飲業和大眾餐飲市場的管理和指導成為政府部門的工作重點和重要抓手,解決餐飲業發展中的問題也提升到保民生的高度,從而為推動餐飲業充分實現社會服務功能提供了契機。

大力發展放心早餐工程。由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消費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變化,早餐早點作為大眾餐飲消費的重要方式,具有制作快捷、食用便利、質量標準、營養均衡、服務簡便、價格低廉的特點,成為學生、上班族、打工者、旅游者和家庭用餐的主要消費品種。而提供安全、衛生和營養的放心早餐服務,是政府的一項社會責任,是貼近民心的工作。

商務部將用2年左右的時間,引導287個地級以上城市,初步形成包括配送中心及市場網點在內的早餐供應服務網絡。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飯店協會也發出倡議,餐飲企業開辦早餐服務,滿足群眾需求。浙江省也提出要把解決早餐早點供應作為一項便民利民的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工程,從網點布局、資金稅收、服務等多方面積極給予扶持,使早餐早點供應做到衛生、方便、營養、美味、實惠。放心早餐工程有望形成快餐企業積極探索現代化早餐經營與發展模式,餐館與飯店等正餐企業積極開展早餐經營,社會合作大力開拓社區早餐市場,深入社區辦好早餐服務,各類超市、便利店創造條件辦好早餐服務的多層次、全方位推進放心早餐工程的局面。為大眾提供早餐服務,將成為餐飲業的增長點。

積極推進社區配套餐飲服務網點建設。隨著社會化服務功能的不斷完善,社區餐飲、老年食堂等成為社區保障服務的重要內容,加強社區配套餐飲服務網點布局建設也是政府部門的重要職責。社區餐飲經營將與商業、文化、休閑等時代特征結合更加密切。

大力倡導健康餐飲。當前,大力提倡健康消費、安全消費、綠色消費、環保消費、科學消費、節約型消費,促進餐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餐飲業的新追求。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更關心自身健康,科學用膳、餐桌安全是現代人關注的話題,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強管理,引導餐飲企業在合理安排膳食,講究營養搭配;大力扶持放心菜等無污染、富營養的綠色食品;加大在營養餐廳、素菜素食方面的開發力度,培養高水平的營養師,推廣綠色食品菜譜,將餐飲業發展成為綠色環保產業。這既是餐飲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政府推進餐飲業提升質量水平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餐飲業是重要的服務業,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對于促內需、保增長、渡過金融危機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和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篇(6)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昌盛,廣告業也是日新月異。廣告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之,經濟全球化、中國入世、網絡和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都使國際間的跨文化交流日益緊密。中國已變為國際工廠,“中國制造”已是質優價廉的代名詞。為了更好地推廣提升中國產品,廣告就顯得尤為重要。廣告聯系著生產和消費,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廣產品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為中國制造的產品打開國際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價值。由于中西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價值體系,從某種程度講,翻譯廣告就是翻譯兩種文化,文化因素在廣告中絕對不可忽視。而當今廣告翻譯卻差強人意,尤其是中英廣告翻譯任然任重道遠。

盡管有關廣告的定義繁紛復雜,但廣告有其共同點:為了使某種產品或是服務為潛在消費者所知并最終激起他們的購買欲。所以,廣告是借助語言或非語言形式在特定的時空環境的交際行為。

一、廣告的分類、功能、特征

有關廣告的分類人不一而足不可譯性,本文把廣告從三方面分類:

(1) 信息傳達方式. 根據此標準廣告可分為聲覺、視覺、語言三方面,但廣告往往都是這三者的有機融合。

(2) 廣告終極目的. 根據此標準廣告可分為公益廣告和商業廣告。前者為推廣社會價值、道德觀念等,不以盈利為目的。后者以盈利為目的論文格式模板。

(3) 廣告策略.主要分為軟性營銷和硬性營銷。

廣告的主要功能卻是提品、服務信息。作為一種大眾傳媒方式,廣告通過傳達不同的市場信息以此聯系著形形的生產者和購買者。廣告語言又結合視覺、聽覺方式來獲得潛在消費者的關注,激發他們的興趣,激起對所廣告產品或服務的購買欲,最終達到使他們購物的最終目的。

相對于其他英語文體如散文、新聞、小說,廣告用語有其較為獨特的特點。廣告用語語氣以勸說誘導性為主,以期使讀者或聽眾知曉廣告所宣傳的產品、服務的性能、特點并誘導他們購買。廣告語言須明確、宜讀、簡潔、愉悅。

二、 文化與跨文化廣告

廣告語言來源于文化,又與文化相輔相成,任何廣告都不可避免的受文化制約和影響。同樣,廣告語言又組成文化的一部分。

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人類借助系統的聲音和非聲音符號傳情達意的主要途徑。文化是包含語言這個子系統在內的更寬泛的體系,如不對某一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勢必會對其體系內的語言產生錯解。著名翻譯家奈達先生也強調文化在翻譯中的重要性,“真正成功的翻譯,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一則廣告在一種文化中乃神來之筆,在另一種文化中或許就不知所云。鑒于此因,跨文化的廣告譯者必須熟知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只有源語廣告的翻譯很好地適應目的語廣告的語言習慣和文化體系,目的語文化中的潛在消費者才能輕松理解源語廣告意圖,才能樂于接受,才能積極購買。

由于特定的地理歷史人文環境,文化差異在社會方方面面都有所展示,翻譯廣告時須認真研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審美取向,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事物往往表征著不同的內涵。中華民族崇尚堅貞純潔、高雅不屈。一些植物如梅蘭竹菊松就被賦予這些意象特征,所以中國人喜愛這類植物。故國內許多產品都已這些植物作為品牌商標名稱。但是由于文化差異,此類此類廣告常不為國際市場所欣賞。如“”在中國是堅貞高潔的象征,在日本卻是皇室徽章不可譯性,普通群眾不得使用。若以為商品名,必然不能有效地占有日本市場。“荷花(蓮花)”在中國是純潔無瑕象征,而在日本卻與死亡緊密聯系。出口日本的商品故不宜用荷花、做商品名。松樹象征偉岸堅強,西方卻無此含義,反而卻與悲傷孤單相聯系。

當然除了植物有其獨特文化含義,動物在中西文化中含義也有所差別,如“雞”在漢語文化中,雄雞華麗高貴,為民司晨,還是十二生肖之一,有著積極的文化含義,如 “雄雞報曉”,“中國是屹立在東方的雄雞”等美好的意象。但若把“雄雞”譯作 “cock”就會引起西方人的反感,因為在英語中“cock”是男性生殖器的諱稱,我們可以用“rooster”替代 “cock”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鶴”在漢語里象征財富、高貴、優雅、長壽。中國人也喜歡用鶴來做廣告用語或是商標名稱,如“鶴舞白沙, 我心飛翔”、“仙鶴牌”等,都可以給人以一種美好的遐想。而在西方“鶴”卻是一種普通的野鳥,沒有如在中國那種美好的內涵意義論文格式模板。西方認為獅子為百獸之王,多用來表達威嚴,勇猛。如著名電影Lion King,米高梅電影公司的標志也是雄獅。但是在中國,虎是百獸之王,指代意義多與西方獅子所指代的含義相似,如“虎虎生威”、“龍盤虎踞”等。所以我們在翻譯商標廣告時,必須注意這類詞的文化負載含義。如把“喜鵲牌”譯作“Magpie”, “白象牌” 譯作 “White Elephant”都會引起西方消費者的抵觸。因為“Magpie”在西方是搬弄是非、多嘴多舌之人,而“White Elephant”則是貴而無用之物。

除了上述動植物的文化含義差異巨大外,中西生活價值觀、宗教信仰、節假日也有著明顯差異。西方強調個人主義,而中國講究集體觀念。中國認為國家、社會、家庭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不可譯性,注重家庭社會和諧。所以,廣告相應的也突出了“家”、“愛”、親情等能引起美好聯想的表達方式。如“孔府家酒” 可以觸動心底那份家園的溫馨安適,如同著名美國鄉村民歌Countryroad, takes me home,這一點中西方不謀而合。中西主要的宗教信仰也會反映在各自廣告中,如在中國由于信仰佛教比較廣泛,故“觀音”、“佛”、“金剛” 等字眼易于引起注意,而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在中西廣告中體現的非常明顯。如:

1) 天上人間,佛手最鮮。(佛手牌味精)

2) 觀音王,香飄萬家……(茶葉廣告)

3) She sings like an Angel. (AngelMagazine)

4) My Goodness! My Guinness! (Guinnessbeer)

中西方文明不在同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節日文化。中國有春節、端午、中秋等民族節日,而西方有圣誕、復活節、感恩節、萬圣節,這些慶祝方式判若云泥的不同節假日習俗也分別體現在各自的廣告文化中。例如:

5) 春節回家,金六福酒。(金六福酒)

6) 年年中秋到,家家好利來。(好利來月餅)

7) The perfect setting for a perfectChristmas (Llyndir Hotel)

廣告翻譯與其說是逐字逐句的機械轉化,不如說是藝術的再創造。為了有效的勸服潛在客戶,譯者必須熟稔本土和譯入語文化。

廣告的可譯性

分析顯示絕大多數的中西文化是可譯的,畢竟語言具有認知和表達功能,文化和審美功能。前者是語言的本質,可用于交流感情、表達思想,這也是不同語言可譯的基礎。后者偏審美情趣,人類有著相似相通的喜怒哀樂,這也有助于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和理解。隨著語言交流的不斷推進,不同語言互相融合使得翻譯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如:Qipao (旗袍),Kowtow (磕頭),Kong fu (功夫),已經變為英語詞的一部分,hamburger (漢堡包),disco (迪斯科),Internet (因特網)也進入中國尋常百姓家了。總之不可譯性,不同文化的廣告是可譯的。

廣告的不可譯性

中英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有著差異迥然的詞語聯想意義和結構,所以有時喻況語言和詩詞結構難以忠實對等的翻譯。如“龍”在中英文化中的不同寓意。下述例子也是不可譯的典型體現。

8) Sea, sun, sand, seclusionand Spain! (使用頭韻)

9) More sun and airfor your son and heir. (相同下劃線,讀音相同)

10)恭喜發財迎新歲,長年好運金利來。(金利來服飾)

And as for all the above examples, it ishard to render their accurate meanings, therefore they are relativelyuntranslatable.上述四例很難取得對應的,達到原文效果的譯文,可以說是不可譯的。

不可譯應對策略

不可譯是由于不同的文語言結構和文化意義造成的,當然不可譯是相對的,并不意味著我們對不可譯就束手無策論文格式模板。為了達到原廣告的預期效果,除了復制源語結構外,我們還可以進行重構或解構以達目的,使不可譯變得可譯。如:

11)晶晶亮,透心涼。(雪碧飲料)

譯文: Bright and glistening it is; Cool and refreshing youare.

該廣告把原來的押韻舍棄,保留了其對仗工整的特點,并且很忠實地傳達了源語廣告的意圖,看似不可譯,卻改譯的通順暢達。

12) Less bread . No jam. (Underground Station)

譯文: 坐我們的地鐵,既為您省下買面包的錢,又不浪費您買果醬的時間。

例12)中“bread” 既指面包又指錢 and “jam” 一語雙關,既指果醬又指交通擁擠。把“bread”譯作 “買面包的錢”,“No jam”譯作 “不會浪費您買果醬的時間”,采用改譯的方法,為了保留廣告原意,又無法如原廣告一樣簡潔時,舍棄了形式保留意義,基本上傳達出原廣告的含義。

13) 外面冰凍三尺,屋內春意融融。(電暖器)

譯文: Better cozy inside than freezing cold outside.

本例應用平行結構簡明扼要地傳遞原廣告的精髓,可稱之為神來之筆,音、意、形俱美不可譯性,完成了似乎不能完成的任務。

14) Wash the big city right out of yourhair. (Shampoo ad)

譯文: 洗去你頭發大城市的污垢。

此例并未將 “the big city” 簡單譯作“大城市”而是適度根據廣告用意增添為“大城市污垢”便于理解, 否則消費者不知所云,因而改變原來結構意義,靈活地直敘本意,雖無原廣告的精妙,卻也譯出其核心意義。

結語

廣告用語多為含蓄的勸服形式,文化的差異必影響到廣告語言的使用,若不考慮文化因素就無法出色地完成廣告翻譯。語言文化密切關聯,各種價值觀、宗教、環境因素影響著語言的使用。只有譯者充分了解不同國家的特定文化才可以透徹飽滿地譯出廣告蘊含的意義。完美忠實地使譯語讀者對翻譯的廣告產生源語讀者對源語廣告的感受絕非易事,這項任務任重道遠,需要同儕齊心戮力以臻完善。文中所用實例,來源多元,未能一一注明,肯望諒解。

1.Arenas, William.Contemporary Advertising. [M] Washington: Richard D, 1986.

2.John. Lyons,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Nida, 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陳小慰.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某些翻譯方法的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0,(4)

5.鄧炎昌. 語言與文化[M] 上海: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5.

6. 丁衡祁.翻譯廣告文字的立體思維.[J]中國翻譯,2004,(1)

篇(7)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3-0176-02

一、傳統節日的前現代屬性

傳統節日本質上是一種前現代的文化實踐樣式和人生存在方式。對于前現代屬性,可理解為基于現代工業文明產生之前的農耕社會技術形態,以及自給自足生產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觀念形態的物化形式。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在農耕文明中誕生的社會,關于天地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關于農業生產諸方面的原始信仰以及古人特有的祖先崇拜觀念,和慎終追遠意識等,都是節日產生的思想文化基礎,而這些思想觀念都是“萬物有靈論”的具體表現,顯然萬物有靈的觀念是和現代社會的科學精神背道而馳的,而巫術思維和宗教思維與現性思維之間更是■格難入[1]。

前現代屬性的表現為“萬物有靈”的原始信仰及由此派生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傳統節俗活動大都是自然崇拜、原始信仰和宗教觀念的反映或者遺留。古人認為萬物都有神靈主宰,神靈又有善惡之分,善神造福于人,所以敬祀之,而惡神降災于人,故驅禳之,因此驅邪避惡節俗活動廣泛地存在于上巳、端午、重陽、冬至、臘八和春節等主要傳統節日之中。敬善神和驅惡神的觀念各自儀式化為祭祀類和巫術類節日,組成中古以前的傳統節日的主體。

二、敬善神驅惡神觀念探源及其在儒教主導的農耕社會中的實際效用

(一)敬天源于畏天。古人眼中的“天”統馭著諸多神靈,可以說古人對于“天”不得不敬,源于農耕社會原始落后的生產力狀況,對自然規律的無知決定了人在無限大的意義上受制于天,當生產實踐的物質技術手段不足以作用于自然獲取生存資料,并消除災難時,只能在“意念”中實現讓圖騰庇護自己的目的[2]。

畏天的心理儀式化為巫術。作為傳統節日主體的祭祀禳除類的節日,究其濫觴所在,大多擺脫不了同巫術的糾葛。春節中許多避邪求吉的習俗,如早期的掛桃符、貼門神、燃爆竹、除塵、送窮以及春節前夕進行的儺舞等,都具有巫術的性質,它們最初都是為了驅鬼和避邪。古人以為通過自己的種種行為和儀式表演,就可以禳邪除惡、得祥納吉,尤其是在這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間段里,更應該采取實際的行動來幫助“正”戰勝“邪”。巫術是對不可知力量進行積極的預知與控制。巫術活動中的人是作為主體發揮主導作用,通過一定的儀式和器物,迫使未知力量或事物按照人的主觀愿望運動,以達到人的目的。在這里,人的貌似主動的祭祀求祈、禳災驅邪活動,卻是基于對自然的技術無力這樣一個前提。隨著人類自身能力的增強,人們的信仰也開始由圖騰崇拜向祖先崇拜轉化。這種轉化使偶像與凡人之間因親緣紐帶的連接而平添了些人情俗世味道,但祖先沒有取天而代之,而是成為其下層分支,是天的意志的中介者,因此神靈高高在上、人屈尊膜拜的主宰—被主宰格局是得到強化而不是消解。這種文化信仰格局在“家國同構”的封建社會中的鑲嵌,則是以倫理文化認同強化封建等級制度的政治認同,成就了其自我固化系統。當然,由于傳統節日在傳承過程中的變異性,中古以后傳統節日的“娛神”作用有所淡化,同時“娛人”的世俗色彩漸趨濃郁。

(二)對于神靈的膜拜成就了其至上地位,甚至對于惡神的忌憚足以封殺人的憐惜生命的善之本性。下文以傳統節日中一度影響重大的寒食、社日和端午的某些習俗作為例證。

其一,“神”大過“官”。以起源于遠古的火崇拜以及由此而來的“改火”習俗的寒食節為例。寒食習俗流行地區的民眾相信,神靈介子推是被火燒死(“焚骸”)的,他當然“不樂舉火”,那么如果熱食(意味著舉火),就是違禁,就會受到神性懲罰,而這個神性懲罰就是造成普遍災害、危害群體安全的“雹雪之災”。對于雹災的恐懼,對于違犯寒食禁制必將帶來雹災的信仰,就成為迫使人們自覺遵循和維護禁制的強大力量,即使“老小不堪,歲多死者”,也在所不惜。史料記載自東漢到北朝這一時期,寒食節曾被官方不時禁斷,魏武帝曹操《明罰令》云:“令書到,民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傣一月。”[3]但由于對寒食習俗自覺維護的民間力量在官民雙方的博弈中居主導地位,以至于官方也不得不作出讓步,對這一節俗活動進行有限的承認。某種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強的規范性,在不斷的重復中,俗民會形成自覺維護習俗慣制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我們所說的民間力量[4]。政治上弱勢的民間力量在寒食節俗存廢的官民博弈中勝出,實質是由于畏神勝過畏官,神靈左右民之生殺興亡的信仰所致。

其二,“神”大過“禮”。在農耕社會,春社是起源于上古社會土地神祭祀的大節。社日宴飲狂歡以后,青年男女大多轉向社屋附近的樹林等地進行幽會野合,先秦古籍所謂的“桑間濮上”就是社日野合之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這一習俗具有遠古巫術的背景:根據模擬巫術原理,某一自然過程可以通過人的模擬行為加速其進程,春季種子入土、云行雨施、植物生長的過程也可為通過男女媾和的方式來加速它的進程,所以此種背景下的男女交合沒有絲毫宣的成分,而是出于祈求農業豐產、子孫昌盛的目的[1]。野合私奔這些常日看來離經叛道的行為,由于披上“模擬自然”的合法外衣,竟也能成為傳統節日的一道另類景觀,足見神靈信仰的超乎常規。

其三,“神”大過“生命”。南宋以前有“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風俗。舊時民間認為陰歷五月是惡月,五月五日又稱“五毒日”,是不吉祥的。這一天生下的孩子,或有“五毒”轉生、投胎之嫌,故而民間這一天中常有棄嬰、溺嬰之舉。據《史記·孟嘗君列傳》所云,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原因是,“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這一習俗的影響一度達于上層社會,如《世說新語》、《孝子列傳》、《宋書》、《唐書》等典籍中都有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記載”。

(三)對天地萬物神靈的崇拜帶來行為上效法。人法天地自然,形成人的節律化生存方式。農耕社會的生產實踐模式與自然運行是耦合的。天地時氣的交會和季節物候的轉變直接影響農事活動耕收忙閑,在以農為本的古代社會,農事活動與自然界的節律化運行的天然耦合,實際上賦予人法自然、天人感應、順天而動的哲學理念客觀基礎:正是自然運行的周期性和節律化決定了人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社會的政教活動乃至個體人的生命體驗的節律性。

根據大略的統計,中國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大約有20個,其中來自日月時令交會的,或與之有關系的有16個。如端午節的起源是與夏至前后的時令背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七夕節則起源于立秋時節季節轉換的自然事實,春節的自然基礎是立春之時冬去春來的自然現實。《禮記·月令》就是一套依照自然宇宙的時間規律來經緯人事活動,安排農業經濟、文化生活的典章制度。它所展現的是一個天、人、社會的模擬結構,又是相感應的萬有秩序系統,而以天人合一為其運作的基礎[5]。自然存在的節律決定了生活存在的節律,生活存在的節律顯現為節日,進而成為節日感的重要來源。

三、前現代傳統節日的現代轉型

近代,隨著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農耕社會“天人合一”的存在節律被快節奏的單向度的存在代替,理性祛魅了神性,鬼神信仰解體。今天的人們早已失去了對天地的敬畏,科技的進步更證明了鬼神和靈魂的子虛烏有,當祭祀的指向性消失時,中國傳統節日的對象也消失了,承載著傳統節日內容的形式與風俗,也就失去了魅力。

近代社會轉型過程中西學東漸,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緊迫的政治救亡使命,使先進分子急于割斷與傳統的臍帶,出現了文化傳承的斷層。馮驥才指出,目前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傳統文化的文脈已斷,這才是最可怕的。改革開放以來新一輪現代化,商品化市場化,尤其在城市生活中消費主義盛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再強烈,曾歷經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積淀逐步流失,儀式感日漸淡化,節日正演變為簡單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頭。

盡管在中韓端午申遺之爭和節假制度變革內在經濟社會需求的刺激下,2007年末我國節假制度改革顯示出鮮明的人文價值取向,將傳統節日四季各摘取春清明、夏端午、秋仲秋、冬除夕作為國家法定假日,解決了傳統節日“有節無假”的窘境,但“洋盛土衰”難以快速改變。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麥收指出,洋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全球化催化了人類價值趨同,而節日是保持人們的文化認同感的最后一塊陣地。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洋節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與交流的體現,必須尊重其代表的文化,但同時也要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只有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讓更多的人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才能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楊江濤:中國傳統節日的美學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2008.

[2]苑莉,顧軍.傳統節日遺產保護的價值和原則[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

篇(8)

1節日的由來

何謂“節”?從“節”字的文字演化來看,金文、小篆、楷書的變化并不大,都是上面是“竹”字,下面是“即”,表示趨就;即“郁”,本意是指竹子之間的間隔。節日就是時間的間隔。

1. 1天文現象

古人發現了時間的周期性,在周而復始的時間里,又有一些天文上的特殊節點成為最早的節日。上古時期,“二分二至”是一年中重要的季節日。金澤在《宗教禁忌》中就提到:“神圣的時間是時間序列中各種不同的關節點,它們雖然有不同的劃分角度,如以月亮運行確定的朔、晦、望;以太陽運行確定的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還有以氣候來劃分的‘節氣’等。但只要這些時間關節點按照其固有的順序前后相繼,就表明自然秩序的神圣性沒有受到任何侵害。越是重要的時間關節點禁忌越多,其功能之一就是要強化自覺遵循神圣秩序的意識。”…從信仰的角度來說,節日是先民們為自己的生命節序所設定的“關節點”。“二分二至”即春秋二分和冬夏二至,就是這樣的“關節點”。在二分(春分、秋分)時,晝夜平分等長;夏至則是白天最長的一天,夏至后晝漸短而夜漸長;冬至則是白天最短的一天,之后則是晝漸長而夜漸短。由于“二分二至”的現象與季節變化及作物生長有密切關聯,特別是夏至與冬至,影響日常生活更為明顯,所以人類一開始就對這些節氣很敏感,往往要舉行儀式,以提醒大家季節的來臨,這幾乎是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都有的習俗。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的名著《金枝》fzl和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圖分別對古代歐洲和美洲印第安人在夏至與冬至的神話和儀式進行過詳盡的分析。

1. 2天文歷法

為方便記憶和管理時間,古人根據太陽、地球、月亮運動的周期制定了不同的天文歷法。我國自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止,一直使用“十九年七閏(加七個閏)月”的歷法,即農歷。農歷是“陰陽歷”。陰歷的紀月法以月相為標準,以月亮從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個朔望月為一個月。推算農歷要先推算二十四節氣和定朔(推算日月黃經相等的時刻—朔),朔所在某日,即為初一,從朔到朔為一個月,相距29日的為小月,30日的為大月。月從中氣得名,月內有某中氣的即為某月份,如含有中氣“雨水”即為農歷正月。無中氣為閏月,閏月無名,取用前月名,如四月后的閏月為“閏四月”,如此使農歷年與回歸年的差距隨時得到調正。節日在中國歷法中的分布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中國傳統節日,有“月日同數”“月內取中”“年內對稱”等現象[}a}z9z。如正月正的春節、二月二日的春龍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曬霉節、七月七的女兒節(七夕節)、九月九的重陽節等,都是“月日同數”。兩數相同,一前一后,對稱之意一目了然。而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則是“月內取中”。一月之內取其半,其前后的對稱也是十分明顯的。春社和秋社、元宵節和中元節、花朝節和中秋節,“兩兩之間正好相隔半年,若以十二月為圓周,它們都分別位于三條直徑與圓周相交的三組對稱點上”[4 ]S l8。節日的對稱之意,由端午、中元、中秋、重陽等節日名稱得以體現。

1. 3宗教習俗

在世界通行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中,一些宗教紀念日世俗化為公眾節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迎牟尼的成道之日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2節令食品的功能

節日是時間的間隔,是忙碌人生的歇腳騷站。先民們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為基本的生存而掙扎,在基本生活資料有了些許剩余的年代,開始尋找從一個“普通的”時間段過渡到另一個“普通的”時間段的閑暇。這個過渡的閑暇就是時間的節點—節日。

從世界范圍和古今歷史來看,節慶生活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關注于族群的繁衍和個體的存活,即與“飲食男女”這樣的“人之大欲”是直接關聯的。中華傳統節慶之中,飲食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由于傳統節慶具有周期性、地域性的特點,而且每個節日的節慶主題又各不相同,因而節慶的飲食就呈現出與日常簡單的飲食活動有所不同的多樣和變異特點。進而言之,傳統節慶飲食是日常飲食與節慶活動相結合的產物,是智慧的中國古人在節慶主題的提示導引之下對日常飲食的創造和點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節慶飲食在種類和特點上,保留有日常飲食的痕跡和印記,但更多的則是超乎日常飲食的成分。別具一格的節慶飲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從事節慶活動的物質需求,而且還起到了渲染和活躍節慶氣氛、增添節慶魅力以及傳承文化理念的作用。

2. 1溝通人神的中介

新石器晚期與青銅時代初期,人類文明曙光初顯,節日節令已經出現,特殊的時間節點需要通過和神靈的溝通才能實現節點前后的轉換。在和神靈溝通的過程中,人們按照生活經驗想象神靈,神已完全被人格化,與人一樣,其第一需要就是食物。和神靈溝通的最好方式是獻祭,即將自己最珍愛的東西奉獻給神靈。早期的活人獻祭、三牲五臘獻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成熟,逐漸發展為食物的獻祭,這種獻祭法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食物獻祭使食物具有的文化要素加強,成為一種表述人類情感、思想的符號,一種聯系神人之間的工具,雖然缺失了原先祭品的動物神性,但其具有的文化色彩更加濃郁。人們通過獻食求得神的祝福進而實現自己的愿望,人類對食物的崇拜已升華到對神的崇拜,而使用食品祭祀本身則具有賄賂諸神的實際意義。這種賄賂是具有宗教性質的,是虔誠忠信的,其目的就是請求諸神為人類造福。

2. 2滿足社交需要

節令的休閑性使得在普通時間段勞碌的人們在時間的節點上得以調整、喘息。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溝通合作才能生存下去。而優生的需要也使不同部落群體里的青年男女需要交往的機會。“共食”是幾乎所有人類社會表達善意和友好的行為。盡管人類可以通過種種情感交流手段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毫無疑問,在這種種手段之中,利用“共食”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于普通時段食物的節日食物總能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增進交流和感情的氛圍。在節日這個特定時點的宴飲行為所涉及的場地、氣氛、食物、特色,以及參與節日宴飲的人員,既能表達出“主人”的某種“意圖”,也會讓“客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地位”及受尊敬的程度,無一不透露出飲食所特有的“情感交流”作用。

2. 3文化傳統的象征

在傳統節日中,飲食文化是節日展示的核心內容之一。傳統節令食品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具象符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傳統節日中,傳統節令食品是文化的主要表達方式,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阪依。在傳統節日活動中,族群的個體通過傳統節令食品的體驗,可以直接感受并傳承文化。在這個意義上說,民族文化傳統節日是民族精神文化傳承的紐帶。

3節令食品的流變

傳統節令食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節令食品,這類食物一般是在節日時食用,節日前后雖也有食用,但和節日的關系緊密,而非節日幾乎沒有;另一類是日常性節令食品,雖說在特定節日食用,但是已經沒有明確食用的時間界限,在一年中的任何時段均可食用。

3. 1單純性節令食品

單純性節令食品現在已經不多了,其中全國范圍通行的月餅和江南地區流行的青團可以代表這兩種地域范圍有差異的節令食品。

3.1.1月餅

農歷八月十五成為傳統節日在時間上比較晚。隋唐時期,民間在中秋賞月逐漸成風,宋代太宗年間,官方把中秋定為節日。明代開始,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習俗。

《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磕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s]《明宮史·火集》:“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替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魄送。西苑鑲藕。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飲吱,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6]《神隱》:“(八月)其十五日夜,金精旺盛之時,月光最盛。合家大小于庭前序長幼而坐,設杯盤酒食之具。乃造太餅一枚,眾共食之,謂之八月求團圓。”〔’〕從這幾條資料可以看出,明代從南方到北方,從民間到宮廷,都有在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其意在于“求團圓”,表現了人們的善良愿望。中秋形成雖晚,但之所以很快成為僅次于春節的節日,得益于時間節點正處于收獲的季節,人們需要在一年的收獲時節里放松身心,品嘗勞動果實。傳統月餅中糖和油的含量很高,而糖和油在明清乃至于改革開放前,對普通的中國人而言都屬奢侈消費品。在節日里,略顯奢侈的飲食消費是被主流觀念接受的。相比其他節令食品而言,月餅的原料貴重難得(尤其是糖的價格昂貴),因此月餅成為了節日專用的奢侈食品。近三十年,中國人膳食結構發生革命性變化,糖由于規模化生產已變得低檔化,糖和油脂在營養學中成為擯棄的對象。而節日的象征物并沒有找到升級版產品,于是出現了市場節日剛性需求和終端消費疲軟的矛盾。

3. 1. 2青團

清明是我國的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在農歷三月、寒食節之后。清明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源于先秦。至宋代,清明節飲食方面的記述才多起來。如北宋沛京人出郊上墳、游玩,所帶的面點有棗錮、炊餅等,“坊市賣稠場、麥糕、乳酪、乳餅之類”fel。南宋清明時臨安城里的官員、居民們掃墓的食品與北宋相差不大。清代清明節已成為全國性節日。清明時,蘇州“市上賣青團、悟熟藕,為居人清明祀先之物。; (9]寧波地區清明要吃“青松、黑飯”[‘。〕,臺州地區清明要“采薔草雜米面為餌。”此外,安徽徑縣地區清明時要“取青艾為餅”[川,江西興安地區在清明時“婦女不上墳,粉米作棵,謂之筋棵”……由此可見,至遲到清代,江南一帶已有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青團又叫“清明團”,是在糯米團中加人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在其他季節里很少吃到。

3. 2日常性節令食品

由于單純性節令食品從原料、制作上比一般的日常性食品復雜考究,在古代社會物質財富并不豐富的情況下,一般在年節才可以吃到。而日常性節令食品,主要也是在年節食用,只是由于餐飲業隨中心城市的發展,使廣受歡迎的節令食品不分節日和日常,而成為經常可食的食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節令食品的日常化傾向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

3. 2. 1餃子

餃子之名形成于明清,但歷史卻很悠久,是從另一種傳統食品餛飩衍生而來。

餃子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常因時代、地區、制作方法和餡料不同,叫法上也就各有區別。如“角子”“角兒”“粉角”“扁食”“餛飩”“餃餌”“水煮悖悖”“水餃兒”等等,其中“角”是餃子的象形,“角”“交”“餃”諧音,“餃子”一名便由此而來。“餃”字的“交”既是音符,又與“角”相諧;“全”為義符,可作“怡”解。從訓話學看,“角子”作為“餃子”一詞的語源,應無疑問。〔”)明人張自烈撰《正字通》:“今俗餃餌,屑米面和怡為之,干濕大小不一,水餃餌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之粉角。北人讀角如矯,因呼餃餌訛為餃兒。”

餃子在明朝以前,還沒有作為春節食品,明朝中期以后,餃子逐漸成為我國北方春節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餡里,用以寄托人們對新歲的祈望。因此,餃子已不單是供人食用的美食,而且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情感和意念之物了。三是“餃子”音同“交子”,因為大年三十夜里子時稱為“更歲交子”,而在此時吃與此同音的食物,又有辭舊迎新之意。

3.2.2元宵

元宵節古稱上元節,源于漢代,形成于隋唐。《清異錄》記五代“張手美家”所賣節食之一是“油畫明珠”,原注為“上元油飯”[13],注中的“飯”應為“糙”之誤。將“油飯”稱為“明珠”不妥,而“油糙”唐代已有,大約是一種用麻油煎炸而成的圓形面點,類似后來的油炸元宵。宋代《歲時雜記》《東京夢華錄》記載,在上元節,油糙和各種圓子、團子、水團、湯團成為節令應時食品。《明宮史》記載,明代宮中“自初九日后,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為果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者。”清代,元宵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上元節的應節食品,以至于節名亦稱為元宵節。

3.2.3粽子

粽子是中國最早的傳統食品,原稱“角黍”,先秦時期出現在北方,最初是用植物葉片包裹泰米,扎成牛角狀,以代替牛或牛角的祭祀品。這種食物隨著文化的交流而傳人南方。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批北方人口涌人長江中下游地區,把北方的飲食方式也帶到了南方。但是,南方不產黍,而是盛產稻米。“角黍”到了南方,和當地的竹筒粽結合,外觀取角黍之形,把角黍的原始意義繼承下來。而原料則就地取材,進行本地化改造,粽中裹的不再是黍,而是糯米了,因而就有了“粽”這個新的名字。

粽子原在夏至日食用,其中與夏至相關的象征意義甚為明顯。《齊民要術》引《風土記》注云:“豁黍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n[14〕意思是說,“角黍”的做法,象征著時令陰陽二氣還相互包裹、沒有分散。后來夏至節日因與端午時間上靠近,食粽子便漸漸成為端午的飲食習俗。

角黍起源于祭屈原之說是后起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祭屈原之說愈加風行,這和屈原的愛國愛民精神、高尚廉潔的品格、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有關,也折射了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和人民祈望疆土一統、國泰民安的愿望。

篇(9)

一、不同學歷水平差異體育消費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通過對我市初中、高中、大專、本科和碩博研究生等不同學歷層次的共計250名調查對象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對于大多數初中和高中學歷層次的居民,對于日常體育活動的最主要方式是在居住小區周圍的公共健身場地進行健身聯系:對于體育消費最主要的投入主要是體育器材和體育服裝的購買。根據經濟收入水平,發現大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居民在體育服裝和體育器材上面的投入都選用的是中低端產品,在服裝選擇上他們很少選擇名牌體育服飾,更多的體育服飾以物美價廉的休閑體育服飾為主,對于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取向是幫助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

二、不同年齡階段的城市居民體育消費水平的調查與分析

通過調查,大致上將調查對象的年齡階段分為四個階段:中小學生階段、大學生階段、青年階段和中老年階段。從調查發現,對于中小學生階段來講,在戶外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和花銷是非常少的,但是對于體育服裝的投資和購買能力并沒有減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現在對于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當中的家庭來講,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成本越來越大,休閑化和時尚化的體育品牌服飾受到更多孩子的青睞,再加上體育活動也是孩子在學校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父母都選擇給孩子購買名牌體育服飾。

一方面可以滿足孩子在同齡人中間的攀比;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其休閑和舒適的設計適合孩子的穿著。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講,由于其大多數都具有較大的自主選擇性,且手里都有相對較固定的經濟來源,很多學生在體育消費上的花銷主要體現在服裝購買和體育健身上,這方面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在春節到夏季之間,更多的女生都愿意去健身俱樂部參加健身健美訓練,來幫助她們完成塑身和形體美麗的展現。對于大多數男生來講,都是為了使自己能看起來更加強壯和健壯。

這些時間段和季節,體育消費的支出相對會較大,體育賽事的現場觀摩也是一個體育消費支出的亮點。對于越來越多的學生來講,在追求時尚和生活的動態表現是喜歡和需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現場觀看各類體育賽事也是他們體育消費的重要支出環節。對于青年來講是四個群體當中,體育消費水平相對最低的群體,通過詢問和調查,大致上總結出一下四條原因:

(1)繁重的工作壓力和城市生活負擔使得他們在驗證千年不變的那句老話,年輕的時候在用身體換取金錢,年老的時候是用金錢換取身體。

(2)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和市場發展的疲軟,很多年輕人為了最大化的節約生活成本和盡快購買到屬于自己的房子或者還貸,在有限的收入下,節約昂貴的開支成為其主要方式,在服飾的選擇上,昂貴的體育品牌服飾的選擇相對較少。

(3)在工作之余,很多青年人,為了爭取到更多的機會,往往都在開辟第二工作場所,這樣無形中大大地壓縮了他們休息和生活的時間,甚至很多人都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去健身場所參加健身鍛煉對于他們來講更是奢侈的生活。

(4)由于他們正處在人生精力最旺盛的階段,往往不會注意到自身的鍛煉,也沒有強烈的體育鍛煉意識,從思想上根本就不重視體育鍛煉,也是他們在體育消費方面投入相對較低的重要原因。

篇(10)

長期以來,貴陽市蔬菜市場的蘿卜品種供應,主要是以本地的胭脂蘿卜和白蘿卜為主。每年春節過后,氣溫轉暖,本地蘿卜易抽薹、空心、上筋,市場上蘿卜的供應就主要由云南等外地市場調入,價格較高,且不新鮮。從2004年開始,貴陽市烏當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選擇了烏當區下壩鄉喇平村海拔在1000m以下的地方,對引進的白玉春系列蘿卜品種進行了越冬反季節栽培試驗,播種時間選擇在每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上市時間是次年的3月上旬至4月中旬。一般單產在6萬~7.5萬kg/hm2,產值在4.5萬~7.5萬元。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種植面積從2004年的0.43hm2發展到現在的20余hm2。筆者現將有關越冬反季節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品種特性

為了使越冬反季節蘿卜栽培成功,選擇了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在低溫條件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好、不抽薹、不空心的世農白玉春、特級白玉春等蘿卜品種。白玉春蘿卜為早熟春蘿卜品種,生育期為60d。葉數14片,葉簇半直立,葉色深綠,葉緣缺刻,花葉有茸毛。耐抽薹,不易糠心,歧根裂根少。根部全白,長圓筒形,根長22~40cm,根徑6~10cm,單根重1kg左右。低溫下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優、肉質脆嫩,外表潔白。

2地塊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地塊播種蘿卜。生產地的氣候、土壤、水質環境等要符合無公害蔬菜生產管理的規定。

3整地施基肥

結合土地深翻施足基肥。每茬地施足優質腐熟有機肥5000kg/hm2、復合肥100kg/hm2,或施足優質腐熟有機肥4.5萬kg/hm2、尿素225kg/hm2、三元復合肥750kg/hm2。同時用50%多菌靈粉劑22.5kg/hm2+75%敵百蟲0.75kg/hm2摻細土450kg/hm2拌勻撒入土地中,以消滅地下害蟲。地塊要耙細整平,做成壟或畦以備播種。采用1.2m開廂,廂面寬55~60cm,廂溝寬25~30cm,溝深15~20cm,用100cm寬的地膜覆蓋。畦或壟應達到面平土細,以利于保墑。

4適時播種

4.1播種時間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均可播種。

4.2精播勻播播種量以1125g/hm2為宜。地膜覆蓋后,采用點播,每廂播種2行,行距45~50cm,窩距20~25cm,每窩播1粒種子,播種后細泥蓋種,厚度為0.5cm左右。為確保一播全苗,播種時一定要確保土壤墑情適宜。如土壤水分不足墑情差,播前應先澆水,創造適宜墑情后再播種;也可播后輕澆水造墑,采用干籽法播種。遇天干時,每天下午淋水1次,直到苗出齊為止。

5田間管理

5.1及時查苗、補苗播種后7~10d對田塊作1次檢查,對缺苗的地方及時進行補播,確保每窩1株秧苗。方法是用打孔器在缺苗處打一小洞,然后將預先準備好的苗移入洞內,用細土封嚴苗四周,然后噴灑定根水。

5.2肥水管理秧苗長到2~3片真葉時,用腐熟的人畜糞尿37500kg/hm2+尿素10kg/hm2追肥1次,進行提苗,使秧苗快速增長;蘿卜開始露肩時,用腐熟人畜糞尿37500kg/hm2+磷酸二氫鉀5kg/hm2、硼肥5kg/hm2追肥1次;肉質根膨大盛期,每隔7~10d用腐熟的人畜糞尿37500kg/hm2+磷酸二氫鉀10kg/hm2追肥1次。蘿卜的耐旱能力較差,要求土壤保持濕潤,如生長期間土壤過干,可以選在晴天午后灌半溝水,灌后2h排干,也可采取滴灌技術,但是不可漫灌,切勿積水過夜。特別在蘿卜肉質根膨大期,若氣候干旱應及時補充水分,以保證產量和較好品質。

6病蟲害防治

在蘿卜越冬反季節栽培管理過程中,大部分生長時間在冬季,病蟲發生比較少,主要害蟲有蚜蟲和菜青蟲。蚜蟲可用10%大功臣2000倍液,或用敵敵畏、樂果1000倍液交替噴霧于葉背進行防治;菜青蟲用2.5%高效氯氰菊酯2500~3000倍液進行防治。病害主要有黑斑病和霜霉病,分別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1.5kg/hm2對水750kg/hm2,或70%的乙膦鋁一錳鋅2.25kg/hm2對水750kg/hm2交替噴霧防治。

參考文獻

[1]張永生.胡蘿卜秋季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06(7):9-10.

[2]劉世勇.夏秋反季節蘿卜栽培品種的選擇[J].農技服務,2007,24(4):29.

[3]曾思棋.高山甜椒-白菜-蘿卜高效栽培模式[J].農技服務,2007,24(8):43,59.

上一篇: 結構管理論文 下一篇: 專題教育論文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精品五月天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 | 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 | 午夜一区二区亚洲福利VR | 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 | 在线播放的午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