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4:51: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3、蜜蠟??梢员容^迅速地大面積脫毛,而且維持時間較久,但最長不超過8周。缺點是會比較痛,治療過程中可能造成皮膚內毛根、毛囊的扭曲,導致毛發內生,容易繼發毛囊炎或其他類型的皮膚感染。糖尿病、靜脈曲張、痣、疣、皮膚破潰及炎癥等病人不宜使用該法。
[中圖分類號]B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4)01-0071-05
方法論研究一直是科學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在科學世界中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科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或“必不可少的要素”[2]80。系統科學是一個具有較強方法論性質的學科,系統科學方法在諸多學科領域(如管理學、教育學、生物學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對系統科學方法的認識卻存在著一定混亂,本文在結合學界觀點的基礎上,將通過對內涵與外延的探討全面分析系統科學方法,為它的廣泛運用奠定理論基礎。
一、方法與方法論
方法與方法論在國內外學術界經常被混用。吳彤把方法定義為:“探索事物的一種途徑,其字面的含義也是‘論述行動的途徑’。方法也是一種運用手段的認識活動過程?!彼^方法論,“就是討論、研究方法的理論,也是關于方法的合理性的理論,即關于方法的哲學。”[3]李志才用“五個有機聯系著的層次或要素”表征方法的內涵,并進一步指出“方法論,是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系統。它的原理應包括方法的內在結構、方法的本質特征、方法的來源和發展、方法的分類、方法的功能評價、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等等一系列問題”[4]。這兩個概念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在國內外學術界經常被混用。
Klir在探討系統方法論時,“把系統方法論定義為研究各種類型的一般系統類別及其處理與這些類型系統相關問題的具有內在一致性的方法的集合”。簡單講,他把方法論看作是方法的集合,另外,他進而提出了“系統元方法論”概念,“即對系統方法和方法論(整合的諸方法之集合)的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確定一種方法(或方法論)的一些專門的特點”,“系統元方法論的主要功能是評價和比較處理系統問題的各種類型的方法,同時去除那些不適宜的方法”[5]。從物理學的量綱來講,方法的集合一定只能是方法,因此可以看出,在Klir這里的方法論更接近于通常意義上的方法,元方法論接近于方法論。國內的幾本科學方法論史的著作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幾乎每本方法論史準確的說都是方法的歷史。在系統科學領域,這種方法與方法論的混亂更加明顯,諸多冠之以方法論的內容基本上都屬于方法范圍之內。比如,硬系統方法論、軟系統方法論等,以及國內學者錢學森、顧基發、吳學謀等人的方法論,某種程度上更像某種研究方法,后文會具體說明這些方法。但事實上,對于方法和方法論這兩個范疇的說明在國內還是比較清晰的,如上文吳彤的觀點,再比如的觀點:“方法就是人們看事物、想問題、辦事情的思路、原則、程序、步驟和技巧。……方法論則與方法不同,它表現為一系列方法論原則,是比方法高一個層次的東西,方法論要回答的問題是方法的客觀基礎,以及各種方法的相互關系等等?!椒ㄕ撗芯康囊粋€直接目的就是要獲得好的方法。……方法論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各種方法的相互關系,即體系結構?!盵6]612-613另外,樸昌根論述系統方法和系統方法論所提出的觀點,也是筆者所贊同的,只不過他稱方法論為方法學。[7]79-81
筆者同意吳彤、等對一般意義上方法以及方法論的界定。諸多學者探討過的實驗方法、觀察方法、歸納方法等,或者各種方法的組合,觀察實驗―歸納方法和假說―演繹方法等都是科學方法,并非方法論。這種界定的直接結果就是當前許多書名為方法論的著作可能都要改稱為方法的研究,這種研究本身即是方法論,或論方法。如果方法論是關于方法的理論[6]613,那么方法論研究就應該是對“關于方法的理論”的研究,筆者認為這種研究尚不存在,因為研究方法的理論還不存在,談何對之進行研究。Klir的元方法論在這種意義上很明顯更應該稱之為方法論。因此,很多文獻中提到的方法論研究、方法論變革等也就失去了指代的意義。換個角度說,當前學界提到的方法論變革指的主要是方法的變革,是在做方法論,研究方法,理解其意即可。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本文是以方法為研究對象,做方法論研究。
進一步講,與科學發現相對應的是方法,與科學辯護相對應的一般是方法論。以波普為例,他提出的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四段圖示[8],是向人們展示他提出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告訴人們如何做,即方法;他進而把這種思想上升為與實證主義相對立的證偽主義觀點,即進入了科學辯護的層面,即方法論。因此,包括庫恩的范式理論、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等都屬于方法論,或者說是通過對獲取知識的科學方法的思考總結出的一些思想理論。
二、系統科學方法的內涵
(一)系統方法與系統科學方法辨析
當前學術界提到最多的是“系統方法”,所指的含義卻有所不同,事實上是在兩種含義上使用該術語。一是以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為理論基礎形成的系統方法,魏宏森的觀點是其典型代表:“系統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始終著重從整體與部分(要素)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以達到最佳地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它的顯著特點是整體性、綜合性、最佳化?!盵9]另一種含義是在系統科學方法意義上使用的系統方法,如樸昌根即是如此。[7]80丁把它總結為:“以一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以及耗散結構、協同學、超循環理論等眾多現代科學理論為科學基礎而形成和發展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盵10]19-22或者說,是以系統科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方法的集合。為了避免混亂,后文把以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為基礎的系統方法稱之為系統論方法;把以系統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系統方法稱之為系統科學方法,前者是后者的真子集。
國內第二個具有代表性的方法體系是由顧基發、朱志昌等人提出的“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WSR)”,它是把物理、事理、人理有機融合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的方法體系。 [22]8在該方法體系中,“‘物理’指涉及物質運動的機理,它既包括狹義的物理,還包括化學、生物、地理、天文等等?!吕怼缸鍪碌牡览?,主要解決如何去安排。通常運用運籌學與管理科學方面的知識來回答‘怎樣去做’的問題?!死怼缸鋈说牡览?,通常要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知識去回答‘應當怎樣做’和‘最好怎么做’的問題”[22]15。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的實踐準則是“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22]16,它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綜合原則、參與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迭代原則。[22]20苗東升通過對這種方法或方法論進行分析,把它歸于軟系統方法論名下。[23]
鄧聚龍創立的“灰色系統理論”在國內外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該理論中的灰或灰色指“信息不完全或不確定或者二者皆有的現象?;一蚧疑嗫煞Q為貧信息現象”[16]231?!盎疑到y是指信息不完全,信息不確定,或二者兼有的系統?!盵16]239以此為基礎,灰色系統理論就是“處置少數據不確定性問題的理論”[24],“灰色系統理論屬系統論范疇。灰色系統理論以信息不完全,不確定系統的行為表現、行為內涵、行為關系、行為環境的層次性、動態性、信息性、量化性……為主要研究目的?!盵16]239它的主要內容包括:灰觀念、灰生成、灰建模、灰預測、灰決策、灰控制、灰數學、灰哲學等。[16]240相對應的,應用灰色系統理論處理灰色系統各種問題的方法就構成了灰色系統方法。
吳學謀創立的泛系理論與方法也已經在國內外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泛系方法論是“泛系哲學的主要組成之一”,它是將“泛系理論(泛系哲學、泛系數學、泛系工學等)運用于科學認識和科學研究過程,運用于認識與實踐”形成的各種泛系方法的總和。[16]112或者可以把泛系理論與方法簡單總結為“研究廣義系統、關系的理論和方法,……它的特點是宏觀、微觀兼顧并具有多層次網絡體系”[25]。
(二)國外提出的系統科學方法
國外提出的較有代表性的方法或方法論體系,主要包括系統工程、系統分析、系統動力學等方法在內的硬系統方法或硬系統思考,切克蘭德提出的軟系統方法論,Ulrich的“批判系統啟發法”(CSH),還有“全面系統干預”(TSI)和“批判系統實踐”(CSP)等在內的批判系統思考(CST)方法,以及Klir創立的被稱之為“一般系統問題解決者”的方法體系等。
系統工程自從20世紀中葉由貝爾公司提出以來,在國內外都得到了廣泛運用和發展,已經成為管理學及其相關領域的重要方法。系統工程可以簡單總結為:“系統工程是一門縱覽全局,著眼整體,綜合利用各學科的思想與方法,從不同方法和視角來處理系統各部分的配合與協調,借助于數學方法與計算機工具,來規劃和設計、組建、運行整個系統,使系統的技術、經濟、社會效果達到最優的方法性學科?!盵26]7當前系統工程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嚴格的、可操作的程序處理復雜的系統問題。系統分析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等經常被認為是包含在系統工程大的方法體系內部處理問題的具體方法。關于系統工程的具體操作與實踐問題,在任何一本系統工程的教材和著作中幾乎都有詳細說明。在國內外各個高校的相關院系也都開設了相關課程,表明了這一學科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尤其是管理學中已經得到普遍認可。這些切克蘭德筆下的硬系統方法論主要是解決問題比較確定的問題,隨著系統分析方法在諸多領域的廣泛運用,問題本身就成為了問題。[26]27-28用切克蘭德的話講,軟系統方法論是專門處理不良結構的問題[27]161,或者說為這種問題本身不確定性的問題的解答提供一種方法論的指導。切克蘭德提出的七個步驟的方法循環圖是其方法思想的集中代表。[27]163切克蘭德雖然也給出了他的方法的具體操作步驟,但是也正如他所說,他的方法更多的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提供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27]161-162
近些年的學術界,在切克蘭德軟系統方法論以及諸多系統思考相關思想與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多種應用于管理學的系統科學方法。其中Ulrich提出的“批判系統啟發法”、Flood和Jackson創立的“全面系統干預”以及在這些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批判系統實踐”是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和方法。后兩種方法是“批判系統思考”(CST)的典型代表,Jackson用“創造性整體論”一詞表示這些方法或方法論思想。[28]在Jackson的《系統思考》中對這些方法的形成與發展、方法及方法論的理論與實踐、哲學根源與影響,以及對實踐管理人員的具體價值都進行了深入分析與闡述,此處不再重復。Klir為了處理各種具有關系性的系統問題,提出了他稱之為“一般系統問題處理器”(GSPS)的方法論體系結構。包括三個部分:概念框架的執行部分、操作部分和兩個交界面。[29]該方法論可以被應用于諸多一般系統問題的處理與解決。Klir和Elias專門撰寫《系統問題解決的體系構建》,詳細闡述了該問題。
例1 寒暑表是溫度計之一,寒暑表是測量氣溫的工具,圖1所示寒暑表的讀數是( )。
A. -4℃ B. -6℃ C. 6℃ D. 16℃
解析:空氣溫度人體只能感覺到,但不能準確說出,只能由溫度計來測定。由圖1可以讀出當時的溫度為零下6℃。
答案:B。
2. 比較法: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如:(1)在研究晶體與非晶體熔化或凝固的特點時就用到了比較法。晶體熔化有一定的熔點,而非晶體熔化則沒有固定的熔點。同樣,晶體有一定的凝固點,而非晶體則沒有凝固點。同種晶體的熔點與凝固點相同等都是通過比較得出的。(2)在研究熔化與升華、凝固與凝華時用了比較法。熔化是固體變為液體的過程,而升華是固體直接變為氣體的過程。凝固是液體變成固體的過程,而凝華則是氣體直接變成固體的過程。(3)蒸發和沸騰的區別。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液體表面進行的緩慢的汽化現象,而沸騰則是在一定溫度下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從溫度、位置、程度上去認識。通過這樣的比較能更清晰地認識蒸發與沸騰的區別。
例2 圖2是A,B兩種物質熔化時的溫度――時間圖象,其中_______物質是晶體,它的熔點是___℃,在第8min時,這種晶體處于______狀態。
解析:由圖2比較可知,A有確定的熔點,B沒有確定的熔點,因此A物質是晶體,B物質是非晶體。A物質的熔點為80℃,在5到10分鐘A物質處于熔化狀態。因此,在第8min時,這種晶體處于固液共存狀態。
答案:A,80℃,固液共存。
3. 控制變量法:控制變量法是當某一個物理量受多個因素的影響時,通過控制某幾個因素不變,只讓其中一個因素改變,從而轉化為某一物理量受多個單一因素影響問題的研究方法。如,在探究影響水沸騰因素時就采用了控制變量法。
例3 小明用如圖3所示的裝置做觀察水的沸騰實驗,水沸騰時,溫度計的示數如圖3所示,此時水的沸點是______℃,這表明當時的大氣壓強要比1標準大氣壓強______;本實驗中,要縮短加熱時間使水盡快沸騰。請寫出兩種可行的辦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圖3所示可知水的沸點為98℃,根據沸點與氣壓的關系表明此處的氣壓低于1個標準大氣壓。水沸騰的快慢與水的多少、水的初溫、大氣壓高低、供熱情況等有關。因此,研究水沸騰時間必須采用控制變量法。所以在水的多少、水的初溫、大氣壓高低都相同時,供熱量越大,沸騰時間越短;在水的多少、水的初溫、供熱情況都相同時,氣壓越大,沸騰時間越短;在水的多少、大氣壓高低、供熱情況都相同時,水的初溫越高,沸騰時間越短;在水的初溫、大氣壓高低、供熱情況都相同時,水量越少,沸騰時間越短。
答案:
①水的多少、水的初溫、大氣壓高低都相同時,供熱量越大,沸騰時間越短;
1、化學治理法:使用化學噴霧或噴粉進行大面積噴灑,如馬拉硫磷、二線油、銳勁特超低量噴霧劑等用機超低量噴霧,卡死克、馬拉硫磷原油、來福靈等用于地面超低量噴霧。
2、生物治理法:在有蝗蟲群的地方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通過家禽捕食的方式來消滅蝗蟲,也可以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來源:文章屋網 )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英語學習和英語教學淺談一下科學記單詞的方法。
一、進行瞬間記憶訓練
瞬間記憶儲存時間很短,但在記憶過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在這個基礎上,只要稍經啟發,就能引起聯想和回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因此,在教新單詞時,應先向學生明確記憶指標。比如:在學習一個單元的單詞時,在教完學生后,給學生一兩分鐘或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馬上快速記憶,可以通過小組搶答、聽寫、英語單詞接龍等等游戲,這種強力記憶的愿望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瞬時記憶后一定要在短時間內重新再記憶一次,把它轉為長時記憶,這樣單詞才不會記完就忘。
二、聯想記憶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所處的環境,見到、摸到的事物,聯想相關的英語單詞。例如:打球時聯想到ball,basketball,
volleyball,football, playground等等;看到叔叔聯想到uncle,
aunt,sister,brother,cousin,son,daughter,mother,father等等;看到職業這個單詞時聯想到teacher,driver,worker,nurse,doctor,farmer,lawyer等等。
三、理解記憶法
顧名思義,記每個單詞要在理解了單詞的意思后再進行記憶。一般來說,理解越深刻,記得越牢固。所以我們在記憶單詞的時候首先應該把單詞的音、形、意等搞清楚,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單詞,這樣才能記得牢固。就像中文的古文一樣,在不知道什么意思以前,可能覺得這篇文章特別生澀拗口,死記硬背了以后也容易遺忘,但是當理解了意思以后再記憶就會變得容易很多,而且記得更加牢固
持久。
四、口訣和順口溜記憶法
例如Be的用法口訣:“I用am, you用are,is跟著他、她、它(He,She,It);單數形式用is,復數形式全用are;變疑問,往前提,句末問號別忘記;變否定,更容易,be后not加上去”。在學基數詞變序數詞的時候,如果我們死記硬背,不找規律,無形當中就增加了詞匯量,但我們如果善于觀察和總結,就會事半功倍。你會發現12以內的基數詞變序數詞可以用下面這句順口溜輕而易舉地記?。骸耙?、二 、三全變,八去t,九去e,f代ve”。one―first, two―second ,three―third,four―fourth,five―fifth,six―sixth,seven―seventh,eight―eighth nine―ninth,ten―tenth,eleven―eleventh,twelve―twelfth。
總之,記憶單詞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一定要在實踐中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科學記憶法,因為在英語學習中,只
有詞匯量達到一定程度,學習英語才會事半功倍。
1、四平馬步。練功時兩腿并立,兩腳平行站好(距離約為自己腳長的三倍)。兩膝彎屈半蹲,兩大腿微平,腳尖內扣,五趾抓地,重心落于兩腿正中,膝部外展與腳尖垂直。襠部撐圓,同時注意保持頭正、頸直、含胸、收腹、提肛、立腰、開胯、沉肩、收臀。雙手合掌,放于胸前,目視前方。
2、腳上寬馬。其它與姿勢一相同,雙手環抱于胸前,指尖相對,目視前方。放松自然。
3、雙掌前推,四指彎曲。仍舊采取姿勢一站法,雙臂平舉于胸前,掌心向外,四指彎曲食指直立,似按似推。
(來源:文章屋網 )
科學經驗方法是一種通過觀察、實驗、測量等實際操作,直接作用于自然對象,獲取科學事實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三種方法:
(1)科學觀察
科學觀察是運用感官或者科學儀器,有目的、有步驟地考察自然現象和研究對象的方法,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學發現的重要途徑。在化學領域使用觀察方法表現在:觀察物質的顏色、氣味、形態,各種化學變化的反應現象,如火焰、熱效應、生成物的狀態、反應快慢等。化學觀察要求客觀、全面、深入、細致入微,現代科學儀器為化學觀察提供了先進的科學手段。
(2)科學實驗
科學實驗方法是人們通過科學儀器和設備在有目的地干預控制或模擬客觀對象條件下,獲取科學事實的一種研究方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方法是化學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化學實驗一般可分為定性實驗和定量實驗,其中定性實驗用于判定對象物質是否存在及成分是什么,或者用來檢驗物質的性質,證明化學規律等。定量實驗是在定性實驗基礎上,利用化學儀器測量各物質間的數量關系,及探索化學規律的數量特征等。
(3)科學測量
化學是一門精確的科學,許多科學數據需要準確的測量,例如各種化學物質的密度、硬度、熔點、沸點、相對原子質量、電極電勢、反應熱等,需要運用儀表工具進行科學測量和統計。隨著現代測量技術的不斷提高,化學測量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儀器越來越精密,測量數據越來越準確。
2. 科學抽象方法
科學抽象就是在思維中排除事物次要的、非本質的因素,抽取出其固有的、本質特征的一種科學方法,是透過現象獲取本質的過程?;瘜W研究的是物質內部的微觀結構,感官直接感知不到,化學反應的過程也是轉瞬即逝,很難把握。所以要運用科學抽象的方法,透過物質的外觀和反應現象,解釋物質的組成和反應機理。例如,元素、原子、分子等化學概念是具體的微觀物質存在,并不能直接感知,需要運用抽象的方法進行提煉。而象分子—原子學說、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等化學原理也是在經驗材料和實驗事實基礎上,抽象概括出來的化學規律。
化學符號是描述具體化學物質、狀態、反應、過程、操作等標志性的化學用語,其形成就是一個抽象過程。現代化學符號體系包括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電離方程式、離子方程式、電子式、結構式、原子和分子軌道表示式,及一些輔符號,如===、、、、等,是國際通用的,具有交流和傳播化學信息的功能,使化學研究變得方便、快捷。
3. 邏輯推理方法
歸納和演繹是兩種基本的邏輯推理方法。歸納是從實驗和觀測事實材料出發,推導出理論性的結論,是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例如,拉瓦錫根據h2so4、hno3、h3po4都含有氧元素,便歸納出酸中都含有氧元素的結論,是歸納在化學中的最早應用,后來化學家發現hcl、h2s等屬于酸,才進一步歸納出氫元素是酸的本質。
演繹是一般規律推導出科學事實的方法,是一般到個別的推理過程。俄國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之后,指出元素鎵的密度并不是當時所公認的4.7,而是在5.9—6之間,這令遠在法國的科學家、鎵的發現者瓦博布朗十分詫異,當他帶著懷疑的態度進一步測定鎵的密度,結果是5.96,完全證實了門捷列夫的演繹推理結論是正確的。
4. 分析與綜合方法
分析是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解為幾部分,并分別加以認識和研究的方法。波義耳在《懷疑的化學家》一書中寫道:“化學的目的就是認識物質的結構,而認識的方法就是分析”。分析內容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任務是鑒定物質的組成,而定量分析的任務是測定各組分的相對含量。
與分析方法相對應的是綜合方法,它是把研究對象的各部分的特點和性質聯系起來考察,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方法?;瘜W上,當確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時,需要一一分析所含的每一種元素,再把這些元素和結構信息結合起來,才能最終確定物質的構成。分析和綜合雖然是兩個相反的思維過程,但它們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
5. 比較方法
Abstract: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engineering, city development is a constantly update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supersedes the old.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residents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planning, but also the future of a period of internaliz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Key wor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舊城更新改造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城市發展過程 中不容回避的問題。特別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許多大中城市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和經濟規律的作用下,舊城改造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改變城市面貌、提高人 民居住水平、挖掘城市用地潛力等多方面 的因素,使舊城改造在城市建設中顯現重大意義并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然而,舊城改造又是城市建設中一項很棘手的工作。
1.舊城改造的必要性
作為人類定居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人類寄托夢想和希望的場所。在科學技術高度進步、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急劇變化、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城市舊區的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亂,地域分異不明顯,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混雜,相互干擾,嚴 重制約城市功能的正常發揮。再加上環境惡化問題 日益突 出,城市衰落老化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由于歷史和現實等原因,我國絕大多數城市的舊城區都存在著市政和公共設施短缺,名勝古跡綠地遭受破壞等嚴重問題 ,影響著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舊城改造就成為除少數新興城市外,幾乎所有的城市都面 臨的一個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舊城改造,也就是舊城區的再開發,是指對舊城 區中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物質環境部分進行改造,使其整體功能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高。舊城改造的主要 目的是從根本上解決舊城 區存在的各種城市問題,進行城市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可以說,舊城改造是以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強化城市整體功能為主要目的的,在城市老化地區有計劃地實施集再開發、修復和保護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改造建設??梢姡f城改造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城市建設的永恒課題,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新觀念,創新建設模式,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發展之路。
2.科學合理地搞好舊城改造
2.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舊城改造的內涵
面對新形勢下舊城改造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政府應有相應的舊城改造政策作引導,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并對舊城改造的經濟效益方面加強社會經濟分析,從城市的整體利益出發,政府實行宏觀控制,使舊城改造逐步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舊城改造又稱城市再開發或城市更新,是指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在城市老化地區有計劃地進行城市改造建設,包括再開發、修復和保護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城市再開發是指在布局混亂、城市功能完全喪失、城市環境嚴重惡化的城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拆除全部建筑物和構筑物,拓寬城市道路,新建各種必要的城市設施,重新安排合理的城市土地,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環境質量,徹底改變原有地區景觀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建設。修復是指在布局混亂、城市功能部分喪失、環境質量嚴重惡化的城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拆除不良建筑物和構筑物,對尚可使用或具有保留價值的城市建筑物和構筑物進行保護性修繕、改造、新建各種必要的城市設施,重新安排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環境質量,部分改變原有城區景觀的中等規模的城市改造建設。保護是指在現狀良好,但將來可能惡化的城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對具有保留價值的建筑物構筑物、街區進行保護性修繕、強化城市功化、保護城市環境和原有地區景觀的小規模城市改造建設。
2.2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是確定城市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高效利用城市各種資源,促進城市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設的戰略性、先導性和基礎性工作。應遵循《城市規劃法》中的規定,舊城改造規劃必須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要制定一個系統科學的舊城改造和建設規劃,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舊城改造進行規劃控制,形成明確的評價體 系、目標體系及控制體系,同時要與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相銜接 ,以避免因規劃控制不力而造成舊城改造中的混亂和矛盾。舊城改造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生活的綜合效益,城市生活的多種功能同樣構成了一個整體的系統 :道路交通、人口規模、經濟增長、人文景觀、空間形態、園林綠化等均是系統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舊城是城市的一個部分,它與整個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能把舊城改造與整個城市的關系割裂開來。目前運用較廣的控制性細規劃,控制的要素主要為土地的使用性質和土地開發強度,其中開發強度的指標如容積率、建筑高度 、綠地率等雖在一定程度從總體上決定城市建設的環境效果,但基本還是對建設技術經濟指標的反映。舊城改造要與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相結合,與整治 “城中村”環境相結合,與保護歷名文脈、歷史建筑、歷名街區相結合,與城區的產業提升相結合,拓展城區服務產業的發展空間。對道路、給排水、燃氣、供 電、通信、有線電視、綠化和照明等基礎設施,要同步建設。各改造區塊要按照規劃要求成片開發 ,限制零星開發、沿街開發和低檔次重復開發建設。
2.3 遵重歷史,延續城市的傳統文脈
一個城市的發展史,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歷史。舊城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和地區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對于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傳統文脈,保護歷史對于保護人類文明、體現城市特色有著重要作用。在舊城改造 中,我們要以歷史保護為前提,在確定保護對象和范圍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開發,使城市發展與歷史保護共同協調發展。要把改造舊城與保護歷史文化古城風貌結合起來,對重要文物、古跡及古建筑物重點保護,不得改變原有風貌。建筑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記錄,城市文脈的演變有建筑的歷史性貢獻。如北京的胡同及四合院、上海的石庫 門、青島的里弄等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及建筑藝術價值,這些建筑一旦拆除就不可恢復。當然,保護并不是一切原封不動。除列為文物的歷史建筑外,其他建筑還是可以更新改造的。在這里,房屋是舊的,但內部的設備可以是現代的、意念是新的,給來到這里體驗時尚的人們感覺當然也是全新的。發掘舊城的文化底蘊、文化特色與空間形態密切相關,文化特色的體現又是在藝術手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場所、感受、文化脈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著更為深入和豐富的內涵。因此,在保留舊城有價值的城市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開發是可持續發展觀在城市建設當中的體現。
2.4有效利用舊城區的各種條件,創造宜人的城市生態環境當前,環境問題是關系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政府應把創造一個安全、健康、優美的城市環境作為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課題。經濟發展越快,舊城改造規模越大,越是要保護生態環境,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舊城改造的指導思想不但要考慮經濟因素,還考慮生態環境質量因素。舊城改造方式與舊城發展軌跡相適應,應與舊城發展階段相適應,選擇最適合舊城可持續發展及其舊城生態系統自我完善的改造方式。
3.結束語
舊城改造的任務艱巨而復雜, 在新形勢下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舊城改造還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創新的地方,不少城市制定并實行許多扶持和鼓勵舊城改造的靈活政策。制訂實行靈活的政策,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舊城改造的步伐,我們要繼續探索,找出更多適合我國國情的舊城改造之法。
歸納總結就是把分散的知識通過整理變成知識串、知識塊,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脈絡清晰,便于掌握。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識可用圖表歸納總結,一張圖表就可概括某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制法、用途及相關的化學反應,既直接又簡明扼要。
再如,用簡化知識點法,把過濾操作概括為:“一角、二低、三碰”;把用量筒、容量瓶、滴定管量取液體體積和操作概括為:“三點一線,保持水平”;把化學實驗室操作可原則地概括為“安全、方便”;提純物質的原則:“不增、不減、易分、復原”等等。
將知識按照一定要求歸類總結,既能使學生對概念加深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比如,容易當作純凈物的混合物;容易當作混合物的純凈物;容易當作物理變化的化學變化;容易當作化學變階級的物理變化;可生成氧氣的反應;能用于制取氫氣的反應;有水參加的反應;反應物相同、反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的反應等等。
二、聯想比較
聯想比較就是當遇到某一概念(或知識)時,要想到已學過的跟它相似、相關或相反的概念(或知識),通過分析、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例如,學到熱化學方程時,聯系一般化學方程式進行比較。相同點: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不同點:熱化學方程式要注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狀態;熱化學方程式的化學計量數只表示物質的量,不表示分于個數,因此,可用分數,而一般化學方程式的化學計量數不能用分數。化學上容易聯想的知識很多。諸如由同分異勾體聯想到同系物、同位素、同素異形體;由膠體聯想到溶液;由化合聯想到分解;由堿能腐蝕玻璃,聯想到堿溶液不能保存在帶玻璃塞的試劑瓶里等等。正確使用聯想對比的方法,可以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不但能對相關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容易使知識網絡化,建成便于提取和靈活運用的新的知識結構。
三、科學觀察
科學觀察是科學發現的基礎,牛頓觀察到樹上的蘋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掉,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觀察到爐子上的水壺蓋于被水蒸氣沖起,發明了蒸汽機;……所以,要學好化學,一定要學會科學觀察,善于觀察實驗現象、實物、模型、圖表,以及觀察自然界、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所謂科學觀察,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要注意觀察:要有科學觀察的強烈意識和興趣,對能夠且需要觀察的,要主動去觀察,不能視而不見或熟視無睹。
二要善于觀察:(1)細心地觀察。例如,觀察壓強對化學平衡影響的實驗,不僅要看到當迅速推壓注射器活塞時,管內混合氣體顏色先變深又逐漸變淺,還要看到變淺后的顏色比推壓前管內顏色深。(2)對比觀察。例如,集氣瓶和廣口瓶的大小、外形都相同,但集氣瓶口上端磨砂,而廣口瓶瓶口內壁磨砂,前者便于蓋玻璃片,后者便于加蓋玻璃塞。(3)耐心觀察。有的反應速率很慢,需長時間觀察才能得到真實的結論。例如,拉瓦錫研究空氣的組成,他在曲頸甑里裝入水銀,把曲頸甑的長頸通入鐘罩里的水銀面上,用爐火加熱曲頸甑里的水銀。日夜不停地觀察了12天,終于證實空氣是由約1/5的氧氣和4/5的氮氣組成的混合物,澄清了當時化學界把空氣當作元素的模糊認識。(4)全過程觀察。例如,觀察切下的一小塊鈉放在空氣里發生的一系列變化。(5)全方位觀察。例如,觀察鎂條在空氣中燃燒,既要觀察到產生耀眼的白光,又要看到上冒白煙,下掉白色粉末,還要用于承接掉下白色粉末的石棉網。(6)比較觀察如鎂在空氣中燃燒和純氧中燃燒有什么不同?等等。
三是觀察與思考相結合:思考觀察到的現象如何解釋。如乙烯制取實驗中出現反應液變黑的現象,得到有制激性氣味的氣體,這是為什么?氣體的成分有哪些?如何通過實驗驗證?
化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承擔著化學基本概念、化學基本原理和規律、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等知識的教學,在這些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都可以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識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如在學習“堿金屬元素”、“鹵族元素”時,可采用事實―分析一雅論―實驗驗證一^結論的科學方法模式進行教學。即通過實驗和觀察,將實驗現象和數據等資料力卩以分析,找出一些規律性知識,并根據這些規律性的知識和物質的內在聯系等進一步對一些物質的性質作出推論和預測。當這些推論和預測經過實驗多次驗證后,便可將其中的正確部分上升為理論。
又如:在學習元素周期律時,可以通過課題講座或教授與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大量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元素周期律;再如學習酸、堿、鹽性質時,可以先研究單個物質的每一個具體性質,然后再綜合為物質總的性質而得出該類物質的通用性質,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歸納和演繹的邏輯推理能力。
其次,結合化學概念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瘜W概念是從大量同類化學現象和化學過程中抽象出來的,所提示的是客觀事物的共同性質和本質特征,是構成化學理論的基礎。因為每一化學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著科學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過程就是應用化學科學方法思維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概念教學中應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教給學生形成概念的科學方法。即化學概念的形成一般經過這樣的過程:提出問題-觀察實驗-分析、比較、抽象、概括、演繹-化學概念。同時,可以根據化學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融入科學方法教育。如:在許多意義相近或相反化學概念的教學時,就應用對比方法教學,像分子與原子、原子與元素、同位素與同素異形體等意義相近,而像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溶解與結晶等概念意義正好相反。
最后,在化學理論和化學規律的教學過程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瘜W規律是化學現象或過程內在的本質聯系,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必然反映,是構成化學大廈的磚石和框架結構。和化學概念教學一樣,在探索、總結化學規律時,也應重視科學方法的傳授。即教會學生:①提出問題-觀察實驗-歸納、演繹-化學規律;②已有概念和規律-建立假說-實驗驗證-化學規律;③已有概念和規律-數學或邏輯推理-得出化學規律。
2剖析歷史案例,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化學家們在取得偉大成就的過程中,所運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實驗構思精妙絕倫,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科學方法教學素材。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化學科學發展的史料,將化學概念、定律的歷史發展過程展現給學生,使之熟悉化學家發現規律的思維過程和科研方法,作為學生學習的范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接受科學方法教育,潛移默化地培養科學的思維模式。
科學思想的邏輯行程和歷史行程對學生的科學方法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在學習化學時,我們對科學家們開始為何會’’古怪’’地思考問題疑惑不解。如盧瑟福在當時無法驗證的條件下,怎么會想到原子的模型是中心有一個帶正電荷的核,它質量幾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在它的周圍沿著不同的軌道運轉,就像行星環繞太陽運轉一樣;羅蒙諾索夫何以會向當時化學家權威們都相信了80多年的斯塔爾的燃素說提出疑義;凱庫勒怎么將夢見的幾條蛇的纏繞現象與苯分子的結構聯系起來;在100多年前發現了幾十種元素時,人們就開始尋找元素性質間的內在聯系,并提出了將元素進行分類的各種學說。先是德貝萊納提出”三元素組”,緊跟著是邁耶爾提出”六元素組”和紐蘭茲提出”八因律”,最后在此基礎上,門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他們是如何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聯系,發現了在科學技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規律,有力的促進了化學科學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這樣聯系曲折發展的化學史實,介紹化學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們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并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就能使學生從化學家的成功和失敗后面獲得方法論的啟示,并通過訓練,形成科學的研究方法。同時在這個追根溯源、回顧觀念更替的過程中,學生們的觀念也不知不覺地發生了改變,這比直接從理論和規律入手去學習當然要生動形象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得多。
化學史的資料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1)根據教材課文中提供的事例。金屬鉀的發現、氯氣的發現、苯的發現、元素周期律的形成、何氏制堿法的建立等化學史內容在教材中均有介紹,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材料來介紹科學發現的歷程,也可以查閱一些資料來補充和豐富教學內容。(2)根據教材中提供的關于科學發現的閱讀材料。例如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過程、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等。
3借助實驗探究,強化科學方法教育
所謂實驗探究是指通過實驗來進行的一種探究活動,它是科學探究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具體化,是化學教學中最常見、最主要的探究法,如“探究氯化鈉、硝酸銨、氫氧化鈉等三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的溫度變化”、“探究酸溶液、鹽溶液分別跟金屬發生轉換反應的規律”“用簡單的實驗方法區分棉纖維、羊毛紛紛和合成纖維(如腈綸)織成的布料”等。實驗是科學研究過程的一個縮影,是科學研究方法得以應用的一種體現,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科學研究方法是科學方法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很多的科學研究方法在實驗教學中都有所體現。
在新課程中,把實驗探究作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手段。與之相應地,在教材內容設置方面給予充分地體現。
在初三化學教材中不僅特意安排實驗探究的專門章節,而且還在每一學習主題里都嵌入了實驗探究的內容。所以在實驗探究中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例如,初中化學教材(上教版)第194頁“活動探究2”的實驗探究中,就涉及到了觀察法、假說法、比較法、實驗法、推理法等;在物質反應前后變化情況的實驗探究中,實際上就嵌入了科學假說、邏輯推理、數學方法、觀察等基本方法,第152頁的食用油在洗潔精的溶解實踐,則要運用到實驗的一般方法。這一系列做法由于脫離了教學內容的束縛,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科學方法教育的自由度和靈活性。由于科學方法的培養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學生就能在運用科學方法的實踐中體驗和領悟科學方法,這些科學方法知識也就能動態地存儲在學生的意識中。
4設計化學習題,夯實科學方法教育實踐內容
化學習題也是實施科學方法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設計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習題要堅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科學性原則,這里的科學性原則要求在設計化學習題時要融入科學方法的要素。通過讓學生在解決這類化學習題過程中,體驗和學習科學方法。
例1:請根據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學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的含義,用圖表表示各概念間的關系,并將下列物質列入相應物質屬類。①鐵礦石;②冰水混全物;③清新的空氣;④鐵粉;⑤氧化鎂;⑥液氧;⑦干冰;⑧氖氣;⑨汽水
例2:把一只新鮮雞蛋入入水中,雞蛋深入水底。加入濃鹽酸后,雞蛋會出現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現象,反復多次。
(1)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用化學和物理知識解釋雞蛋上浮、下沉多次的原因。
自己在家里用食醋代替鹽酸試一試(先雞蛋后放醋),觀察實驗現象,并與雞蛋和稀鹽酸反應的現象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