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4:48: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愛祖國的詩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女:我們相約十月,情系大地,大地飛歌,獻給我們的祖國。
男:我們用五千年的古鐘,鍛造一副鏗鏘的喉嚨。
女:我們用五千年的文化,迸射出華夏兒女的深情。
男:總有一種激情讓我們感動,總有一種生活會令我們向往。
女: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奮進,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昂揚。
男: 我愛您祖國,無論我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
女:我愛您祖國,這是您的孩子心靈的訴說。
男:拾一塊女媧補天遺落的彩石,借一彎斜照漢家宮闕的冷月。
女:折一縷渭城朝雨中的柳絲,挑一盞冰心老人點燃的小桔燈。
1 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2 引導學生聯系詩歌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節。
教學重、難點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 品讀詞句,體會詩歌字里行間蘊含的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我們的祖國》歌曲帶;多媒體課件。
2 學生:搜集贊美祖國的詩歌。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 課件配樂播放祖國的大好河山、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等方面的圖片資料,教師富有激情地隨著畫面解說。
2 孩子們,看了剛才的一幕幕,你想說點什么?
3 是呀,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誰不為之感嘆?你看,我們的金波爺爺和你們一樣,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便寫下了這首贊歌——《我們愛祖國》(學生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詩歌。
2 圈出生詞,把自己認為難讀的多讀幾遍。
3 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圍繞哪兩句詩來寫的?讀一讀,找一找,并做上記號。
4 熟讀詩歌,理清思路。如:教師讀第1節和第5節,男同學讀2~4節,女同學讀6~8節。也可以抽學生合作朗讀。
三、品讀詩句,體會情感
1 我們都深愛著我們的祖國,金波爺爺也不例外,請孩子們默讀1~4小節,看看他心中的祖國是什么,勾一勾,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 學生交流。
3 那么你最喜歡哪幾句詩?和自己的同伴一起讀一讀。
4 在讀這幾句詩時你想到了些什么?和同伴一起交流交流,相互補充。(獨立學習—和同桌探討—全班交流,老師適當點撥,體會情感,指導朗讀)
例如:學生說我最喜歡“她是巍峨的烈士紀念塔,她是藍天里飛翔的白鴿”這句詩。老師屏幕顯示這兩句詩。
(1)你想到了些什么?(生說,其他同學補充。)
(2)教師小結:是啊,我們的祖國有著千千萬萬的英雄兒女。我們祖國的兒女有著和平幸福的生活。你,作為中華兒女中的一員,讀到這里,心里感覺怎樣?
(3)那請你帶著你的體味去讀吧!互相評議。
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其他詩句。
5 小結:在金波爺爺的心里,祖國是什么?(老師領讀,且屏幕圖文并茂,顯示媽媽的搖籃、長城、黃河等)學生回答。
6 總之一句話——(屏幕顯示第一小節),學生齊讀。
7 那你也思索思索,在你心中祖國是什么呢?
屏幕顯示:讀一讀,仿寫句子。
(1)祖國是新建的高樓大廈。
(2)祖國是古老的神話傳說。
(3)祖國是( )。
(4)祖國是( )。
8 既然祖國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那該用什么行動來表達我們對祖國的愛呢?齊讀詩歌的5~8小節。
9 勾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你從中想到了些什么。(學生說到哪句屏幕便顯示哪句)
10 指導朗讀,特別是第8小節。
四、配樂朗讀,強化感悟
1 此時我已心潮澎湃,真想為我們的祖國送上一首贊歌。(播放歌曲《我們的祖國》)
2 朗誦全詩。
3 你準備用什么來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愛呢?(可以說心里話、表演、寫詩唱歌等)
五、結合課外,拓展延伸
自由朗誦自己搜集的贊美祖國的詩文。
六、自主識字,掌握生詞
1 自讀勾畫的生詞。
蘇軾正在舉杯邀月,盡管喝得正盡興,但我還是可以看出他內心情感,所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嘛。作為知己,豈會看不出來他正思念遠方的親人呢?他邊飲酒邊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鼻子一酸,深有同感,淚珠兒直在眼眶里打轉,正要安慰他.豈料他又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說,我能不為之震憾嗎?在他身上,我讀懂了自得其樂的生活理想,與他共度佳節中,找到了積極的人生態度.
品曹操之博懷
"幸甚是哉,歌以詠志."這是曹操最喜歡引用的詩句。品他的詩,你會感受到他正淋漓心致地展示了他博大的胸懷,抒發了他的英雄氣慨。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可見詩人海納百川的廣博胸懷。品他的詩,我讀懂了他博懷,讓我找到了遠大的抱負。
品杜甫之詩史
詩歌用精煉、形象、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沒的語言創造出獨特感人的意境,來集中反映現實生活,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詩中的意境、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能啟發讀者的遐想,學生通過領悟其中豐富的內容、真摯的感情,能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F就怎樣抓好語文課的詩歌教學,談談本人的拙見:
1.反復朗讀,掌握詩歌的特點。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想象,凝練的語言,音韻和諧是詩歌共同的特點,教學時應把這些特點通過反復朗讀來展示。
1.1 通過朗讀領會詩的語言。詩歌的感_人魅力,造詞造句之妙都能從朗讀中表現出來,詩人為了語言精煉,反復推敲。如僧敲月下門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特別是詩篇中的關鍵詞,往往包含極豐富的意義。如《詠梅》詞中的“猶有花枝俏”的“俏”,除了表面“秀麗、挺拔”的意思,更顯示“自豪”的美感。
1.2 通過朗讀,掌握詩歌的表現方法。作者為加強詩歌的感染力,常常采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方法。如,比興、夸張、擬人、象征等。在詩歌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詩歌的表現方法。不單是哪些詩句是比興,哪些是直抒胸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借助對表現方法的理解,領會寫作特點,如李白《秋浦歌》中有“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運用夸張手法展現詩人的綿延無絕的愁思,甚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難》中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用“冰塞川”及“雪滿山”來喻自己前面路途難險,荊棘叢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詩歌運用一些手法,容易體會其詩歌表露的情感。
1.3 通過朗讀領會詩的意境。詩的意境是指描繪的具體生活畫面,以及蘊含在情景和畫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義。離開了形象,便難以領會詩的意境。如《,你在哪里?》,全詩在廣闊的天地里以急切尋找為線索,展開詩的構思,創造出一個遼闊深沉的意境。反復朗讀、隨著詩人的呼喚,走遍祖國大地,同詩人一起呼喊“”
2.根據不同類型的詩歌,采用不同分析方法。詩歌雖有共同之處,但也有個性,對不同類詩歌應采用同分析方法。
2.1 寓情于景的詩歌:應分析景物入手,使景物的形象再現,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鳴。例如李白的《望天門山》頭兩句寫“天門”斷開,江水穿過其間,奔騰東流折而北去的壯闊畫面。一開一回寫出了山形水勢的特點,后兩句下面寫天門山的景物,相對出“靜態動寫”,“日邊來”聯想奇特:碧水、青山、紅日、白帆色彩絢麗,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溶于景物之中,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和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
2.2 情景交融的詩歌:詩人把寫景與抒情交織融匯在一起分析時,須把寫景部分與寫意部分有機的聯系起來進行研究。
長亭依依,古道遙遙。如今芳草碧連天。旋律悠揚,悠悠詩境中,填寫一首寂寞曲。每當寂寞時,我總會想起海子的詩歌,“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我學會重拾希望,從寂寞的生活中學會獨立。
當冬天來臨。古樹長青,花卻已衰落。長青的古樹在寂寞中佇立。
再次品味你在寂寞中醞釀的詩歌,那傷感的文字又加深了你的寂寞。你曾有美好的夢想,卻臥軌而去,一身壓抑也隨風而去,那寂寞的生活已故去。海子!如果可以重新來過,你是否還會面朝大海,看春暖花開?也許你的品性不易改變。
翻開史冊,無數名人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蘇軾被貶黃州卻仍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胸懷,感念天下蒼生;莊子寧可尾于途,做守護月亮的孤樹,也有“微妙元通真君”的情意;屈原遭子蘭讒言,鄭袖內惑,懷王放逐仍愛祖國,心系祖國興亡,后自投汨羅江……
作為教育考試的核心環節,高考卷中的每一道題都是出卷者精心設計的。在全國高考語文卷中,絕大部分的唐代部分都是以詩歌鑒賞為主。放眼近20年的高考全國卷,唐代詩歌鑒賞以杜甫、李白、王維等唐代著名詩人為主,但是近年來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歌也開始出現在高考語文卷上。
一、高考詩歌鑒賞中的“名家”
只要一提到唐代詩人,許多人會脫口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筆者在整理近20年的高考全國卷時發現,除了一些年份沒有考到唐代文學,基本上這20年里每一年都有會涉及到唐代詩詞的考試,且一些著名詩人的詩歌會換多種形式進行考察,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唐代文學的重要性,唐代這些著名詩人重要的歷史價值。
如表1,劉禹錫詩作連續兩年成為高考的題目,且分值都相對較大。詩仙李白的詩作依舊是語文學科的考察重點;杜甫,其作品對我國古典詩歌的影響深淵,考查較多。此外,韓愈、王維、杜牧、白居易、王勃等也考試較多。
近20年的語文高考中,除了以上這些名家,我們也不難發現還有像修睦和李華這樣的作者。李華,作為唐代詩人,其盡管沒有以上幾位詩人的成就,但是其創作的《春行寄興》也是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好詩。修睦,所留下的詩句并不多,作為唐末五代的詩人,他的影響力也遠遠不及李白、杜甫等人,但是他的作品也在那個時代引起巨大的轟動。
從表1中,我們不難發現唐代文學的考察都是具有良好的教育意義,這與高考的考察初衷是一致的,無論是韓愈的《師說》、還是李白的《蜀道難》等,都具有較好的教育意義,因此這些詩人的詩作出現在高考卷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高考詩歌鑒賞中的“名家”選擇取向分析
從恢復高考后,高考詩歌鑒賞從原來的探索,到現在形成的命題取向,高考詩歌鑒賞的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首先,其符合語文課程標準。選擇古代詩歌教學,是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學,能夠有效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并培養學生的預感,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唐代詩歌在我國文學歷史上地位卓越,劉禹錫、李白、杜甫等人的詩歌影響著唐代詩歌的發展方向,同時這些詩人的文學成就對后代的文學發展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選擇“名家的作品”或“名詩”進行考察,能夠讓學生了解那個輝煌的歷史,也能夠幫助學生梳理那個朝代的發展方向。而“名詩”考察體現了高考考察的全面性,對于學生全面了解那個時代的文學具有較好的知道意義。
學習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應當從發展的角度去看待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也應當去了解那個時代文學創作者的創作思想,用現代的觀念重新審視那些作品,對其存在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予以客觀的評價。
三、總結
縱觀近20年來的唐代詩歌考察,我們不難領悟出卷者的考察意圖。一個民族精神的源泉就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無論是高考復習,還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都應當教會學生感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并抓住規律,在學習名家作品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那些“名詩”背后的作者,這是考點,也是一種學習的態度。
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痹姼枋且环N至純至美的文學樣式,而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著燦爛而悠久的詩歌文化,中國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古往今來,古詩詞對中華民族的人文素質的培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詩詞的教育意義仍不可忽視。我們的語文教育,應將古詩詞與教學相結合,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實現育人的目的,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語文課題。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烈、最為強烈的部分。我國古代詩詞中不乏表現愛國主題的名篇佳作,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中應怎樣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筆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在古詩詞教學中增強民族自豪感
通過古詩詞教學,可以使學生對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學成就加深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學中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現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國的唐詩、宋詞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一座寶庫。還可以從祖國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漸認識到祖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中華民族不可欺侮的實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并賦予思維過程的條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過語言表達加深內心感受,是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詩詞教學中樹立報國之志
通過古詩詞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強對勞動人民自強不息、不畏、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尊嚴的光榮傳統的認識,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報國之志。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人民群眾是偉大的,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的光芒。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熱愛勞動人民、敬仰并學習杰出人物是學生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斌w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鶴的《山中寡婦》表現了詩人對山中寡婦的深切同情,對殘酷剝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觀滄?!芬辉娭小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則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則反映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報國的雄心壯志,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精神,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領略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魄,在憧憬與感慨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的思想感情,學習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在古詩詞教學中激發美麗情愫
通過古詩詞教學,使學生對祖國廣袤、秀麗的山河加深認識,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愛祖國首先表現為愛祖國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認為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詞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渾的氣勢,描寫了陰山腳下美麗富饒、廣闊無垠的草原風貌?!锻麖]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币环鶋邀惖钠俨紙D展現在我們眼前?!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錢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詩篇以清新、明快的筆調描繪了如詩如畫的祖國河山,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滲透了詩人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過教學使學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碧幪庿B語才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也是熱愛動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的教育。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以出墻來的一枝紅杏贊美了滿園春色。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荷花的美襯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辈粌H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現出自己對小草的深情贊美。賀知章《詠柳》中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眱删鋵⒘鴺淞鴹l描寫得非常美。既寫出了動人的形態,又寫了碧綠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詩均有相關的描寫。這些用來教育學生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不僅形象生動,具體直觀,而且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4.開展本土詩詞文化傳播與教育。除了古詩詞的教育,我們教師也要搜集了本土詩詞,對學生進行本土詩詞教育,親近詩詞,激起熱愛家鄉的情愫。如廣西北流是中華詩詞之鄉,本土詩人創作了大批北流風物(人物)詩賦,包括荔枝、龍眼、木菠蘿、大容山、勾漏洞、嶺垌窯址、銅陽書院、景蘇樓、城西公園、籮村、羅政村、中國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這些文化資源和詩詞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詩詞教育。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應深入挖掘歷代詩詞作品中愛國主義主題的名篇佳作中蘊含的愛國主義因素,并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努力做到既傳承了文化又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培育愛國愛鄉的少年君子。
參考文獻
[1] 涂培源《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象》《教育評論》2001年第2期p.68-69.
一、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韻律
眾所周知,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獨特的節奏美和音律美。對于不同的詩歌選擇不同的誦讀形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杜甫的《絕句》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找詩中互相對應的字眼,學生很快找到了:“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翠柳”對“上青天”,“窗含”對“門泊”,“東吳”對“西嶺”,“千秋雪”對“萬里船”。他們還知道了這些字眼像對聯一樣詞性相對,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容易記憶。于是,整首詩就在學生自娛自樂式的你一言、我一答的朗讀中漸漸熟悉起來。他們在朗讀中,知道了詩歌描寫的是春天來臨時一派生機勃勃,熱鬧中蘊藏著寧靜的景象。此時,我又及時配上音樂,加以適時的解說,學生便像唱兒歌似地將詩歌順溜地朗誦并背誦起來。在有節奏的朗讀中,詩歌所描繪的這種自然景物的蓬勃向上、和諧之美,也在學生腦海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讓學生隨著詩人的腳步去欣賞那時空悠遠的詩中情。
二、揣摩字詞,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老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揣摩、品味那些關鍵字詞,有利于準確把握全詩的情感或意境。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全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孤寂的境地。教學時,我讓學生朗讀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引導學生品析“盡”“閑”這兩個字,再去讀一讀“高飛盡”“獨去閑”,就發現前二句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而詩人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學生在品詞賞句后體會到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于詩人以“靜”作為全詩的血脈,巧妙地抓住了幾個重點字,將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寂靜”的境界。
三、借助想象與聯想,體會詩歌描繪的情境
胡令能的《小兒垂釣》寥寥數筆,用白描的手法,將一“垂釣”小童的認真、趣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教學時,我讓學生讀后想象小兒遇到路人問路時“遙招手”的情境以及接下去可能發生的事情。學生興趣大增:有的說小兒聽到有人詢問,緊張得連連擺手,生怕驚跑了魚兒;有的說小兒用手指指釣魚竿,撅起小嘴,十指放在嘴邊——“噓”,告訴路人不要發出聲音;有的意猶未盡,干脆和伙伴表演了起來……一幅小兒垂釣的景象,被他們描述得有聲有色,讓人自然而然地就體會到那樂趣橫生的動人情境。
四、多樣整合,將詩歌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除了讓學生感受古詩詞本身所蘊含的美,陶冶情操外,要讓學生真正喜歡,還需要細水長流,對詩詞多樣整合,讓其有用武之地。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將古詩詞教學滲透到學生每一天的學習生活中。如每節語文課前3~5分鐘,安排學生誦讀古詩,每日評選“最佳誦讀小明星”;每周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古詩詞,進行古詩配畫并展示評獎;每月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收獲匯報給家長……平時,我還注重系列性導學,如學習了《村居》后,讓學生搜集描寫春天的古詩,進行“春之韻”古詩競賽;學習了《望天門山》后,搜集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歌,開展“跟著詩歌游祖國”的快樂之旅;學習了白居易、王維等詩人的詩歌之后,搜集這些詩人的其他詩歌,組織“展示詩人才華”的詩歌朗誦會,鼓勵學生作文時運用名詩佳句……一系列的整合活動,讓孩子們體會到古詩的獨特魅力,使古詩詞學習不再孤助無援,同時,也讓他們充分享受到了古詩詞帶給自己的成功感和樂趣。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11—0063—01
在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文化精髓的主要途徑。我國是詩的國度,我們的詩歌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無不體現著中國文化中詩歌的深厚底蘊。新詩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體味祖國語言的精華,感受詩歌帶來的全新享受,進而熱愛語文這門學科。下面,筆者就如何學習新詩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首先,要領會新詩,重在感悟詩歌的意象。意象即詩作中融合的詩人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是作者通過聯想或想象寄寓深刻含義的物象。詩歌意象的作用是能使本來很難具體可感的哲理,通過生動的細節刻畫和現實畫面的描繪,使讀者從那些形象化的物象特征中感受哲理。比如,像“青春”這一抽象的概念,在詩人郭小川的生花妙筆下,竟寫得如此生氣盎然、神采飛揚:
青春,不只是秀麗的發辮和花色的衣裙,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漠要變成珍珠,石頭要化作黃金……
一首好詩往往以形象、生動的意象取勝。徐志摩寫《再別康橋》連用很多優美的意象組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一系列美景的展示其實是委婉而含蓄地表達作者對康橋的難舍之情。“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藝術的魅力來源于以豐富的生活為基礎的豐富的想象。”既然詩歌的創作如此,不難理解,讀詩的人也要以豐富的想象去體味詩中豐富的意象才能領會詩的內涵。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學生想象有利于很好地領會詩意。
其次,學習詩歌的功力在于誦讀。文學語言具有藝術的美感,詩又是具有明快的節奏和旋律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所以要求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詩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顧城的《我總覺得》:
我總覺得星星曾生長在一起
像一串綠葡萄
因為天體的轉動滾落到四方
我總覺得人類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因為陸地的破裂進濺到各方
我總覺得心靈曾依戀在一起
像一窩野蜜蜂
因為生活的風暴飛散在遠方
這首詩就要使用親切而溫馨的語氣讀出詩歌情感,體味詩作中作者以一顆晶瑩純潔的童心對世界永遠充滿團結、歡聚和依戀的憧憬,又不失對世界現狀的遺憾和憂慮。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愛好,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的意象和象征。
教學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展;
2、注意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采用誦讀、析讀、悟讀、賞讀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和象征,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3、以學生為主體,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整合。
4、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向學生滲透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
2、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理解詩人以獨特的、具體可感的意象抒發深沉的愛國情懷。
過程與方法
1、加強誦讀,體會詩作的意象和象征。
2、自由探討詩歌的主題以及深沉的愛國情懷。
3、合作探究,提升關于詩歌的答題能力。
4、朗讀法、合作探究法為主要教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點
重點
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讀。
2、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握詩歌內在的感情基調。
難點
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意象所表現的象征意義。
教學突破
學生對詩歌的創作背景的認識相對比較薄弱,在教學中應采用圖片等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并且注意學生的參與度。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詩歌的意象和象征的作用。
學法指導:深情朗讀——找出意象——感悟內容——發掘主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課件,備好課
2、學生預習課文、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觀看圖片,暢談感悟
出示一組日軍侵華圖片,讓學生談感悟。
(設計目的: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課文所涉及的時代背景中,由此導入課文)
二、走進作者,了解背景
他是地主的兒子,因為命相克父而被寄養在奶媽家中,為貧苦農婦哺養,對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他自稱為“悲哀的詩人”,早期詩歌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箲饡r期的詩作,感情深沉,格調昂揚。代表詩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這些詩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深摯感情。他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1985年獲得法國頒發的文學藝術勛章,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
詩歌寫作背景: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品讀詩歌,領悟情感
1、初讀,讀準節奏;
本環節主要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節奏,并能根據節奏朗讀詩歌。
朗讀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教師范讀、抽學生試讀進行。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 / 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 / 用嘶啞的喉嚨 / 歌唱:
這被暴風雨 / 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 / 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 / 吹刮著的 / 激怒的風,
和那 / 來自林間的 / 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連羽毛 / 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 / 我的眼里 / 常含淚水?
因為 / 我對這土地 / 愛得深沉……
2、研讀,讀出感情;
本環節主要指導學生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重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本環節通過名師范讀、學生表演朗讀、名家配樂詩朗誦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歌的情感。
3、賞讀,品味思想
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品讀,體會詩中滲透的深沉的愛國情感。
(設計目的:讀詩是享受?!皶x百遍,其義自見)
四、借助意象,認知象征
1、小小攔路虎——意象。讓學生明白意象定義并能快速找出文中意象。
2、普通攔路虎——象征。通過舉例、作詮釋等方式,結合課文讓學生明白象征作為一種表現手法的涵義,能找出文中意象的象征義。
(設計目的:弄清意象和象征兩個概念的涵義)
五、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合作學習,攻下四個問題——
問題:1:小鳥的歌聲應該是“清脆的”或者“婉轉的”,可是詩人卻用 “嘶啞”一詞來形容自己的歌聲,這是為什么?
問題2:“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蹦闶窃鯓永斫膺@句詩的含義的?
(設計目的:為讀懂詩歌打基礎,提升答題能力)
六、分析詩歌,發掘主題
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理解在詩歌中,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戰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通過詩人的直抒胸臆,表達出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
(設計目的:此環節主要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朗讀—— 找出意象——感悟內容——發掘主題,領會發掘主題之法,達到思想教育目的)
七、拓寬視野,滲透德育
運用幻燈片閃現“”事件的圖片,讓學生談談對“事件”的認識,《憲法》,讓學生了解祖國的不容侵犯。
(設計目的:通過當前政治熱點問題“事件”讓學生談談對“事件”的認識,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和滲透法制教育。)
八、寄語學生,鼓勵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