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52: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診斷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2構建方法在以上思路的基礎上,構建中醫診斷學“自主學習”模式。教師由“教書”向“教學”轉變,由單純重視“課堂”到“課前-課中-課后”三位一體組織教學;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以自身為主體,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制定學習計劃,自覺控制學習過程。(1)課前———運用信息技術支持平臺,指導學生熟悉教學內容,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制定學習計劃。課前通過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提前課程預習提綱,促使學生在課前圍繞教學大綱自主預習相關知識、收集所需資料;課后對下一次預習提出具體要求,并發放案例卡片。鼓勵同學們針對預習內容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及時反饋至教師。提問采取積分制,每月提問名列前十位、回答問題前十位的同學給予相應獎勵,既能激發學生求知的好奇心,又能使教學更有的放矢。(2)課中———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蔽覀兂浞诌\用中醫診斷信息支持平臺,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疑惑、新鮮感等,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動機。教師創造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探知的迫切欲望,促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昂,思維活躍,學習興趣倍增。另一方面,我們采取小組式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討論、交流、啟發、協作中,各抒己見,大膽探索,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3)課后———運用信息技術支持,跟蹤學習效果。自主學習是在教師指導、監控下的學習,及時了解學習效果,對于改進、調整教學計劃非常重要。我們運用中醫診斷學計算機無紙化學習考試訓練系統,每次課后讓學生及時登錄該系統進行學習測試,對測試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通過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集中,引導學生在交流群里開展討論,協作解答,教師做總結點評;對于個性問題,因材施教,采取“小組成員互幫-教師針對性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傊瑯嫿ā白灾鲗W習”模式要抓住“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既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又要保證其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學習。
2中醫診斷學“自主學習”模式的實踐
舌診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下面以2013級中醫七年制4班舌診教學為例,介紹中醫診斷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教學設計。
2.1學情分析
2.1.1平臺使用情況分析課程實施依托中醫診斷信息技術支持下“舌診訓練考試系統”、“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中醫診斷學數據信息庫系統”進行;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利用平臺上傳作業,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課程實施以分組的形式進行,但部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有待加強;部分對舌診基本理論掌握較好,但仍停留在機械記憶階段,在理論與臨床的聯系方面比較欠缺。
2.1.2學習風格分析教學設計之前,我們首先采用Reid感知學習風格問卷[4]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習感知模式中:視覺型占41.5%,聽覺型占16.3%,觸覺型占10.7%,動覺型占19.6%,沒有明顯傾向的占11.9%。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該班學生傾向于視覺型學習風格,其次是動覺型。針對該班學習風格的特點,舌診教學設計上以色彩鮮明的舌診圖片、視頻等各種視覺刺激手段為主充實教學平臺,完善舌診訓練考試系統;同時,圍繞教學目標設置問題,讓學生進入角色以提高學習效率。
2.2教學方法
采用“課前復習預習—多媒體講解—提問互動(分組案例討論)—點評小結—課后思考實踐”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分工合作。
2.2.1教師促學模式(1)設置問題,運用“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引導學生課前復習及預習;(2)提供舌象觀察記錄表、案例卡片、圖片、視頻等教學材料,編制多媒體課件,調試舌診訓練考試系統;運用多元化教學激發學習興趣;(3)結合臨床案例,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4)動靜結合,運用舌診訓練考試系統請學生“看圖辨舌”;結合臨床案例,培養“舌癥合參”辨證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動性;(5)發放多媒體聽課提綱,以留給學生更多思考和參與空間。
2.2.2“自主學習”操作程序(1)登陸“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在教師指導下課前自主復習、預習,完成舌象觀察記錄表,閱讀案例卡片并按照問題思考;(2)積極思考,參與課堂討論、回答問題;(3)登錄舌診訓練考試系統進行訓練和考試;(4)課后把舌象觀察、分析常規化,并做好記錄;(5)遇到問題時,通過小組交流學習、師生互動,協作求解;(6)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情況。課時單元結束,教師點評總結課程內容,學生及時反饋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和難點,教師予以解決并提出新的問題。
2.3教學流程(見圖1)
模型中醫學是從思維模型、數學模型研究中醫理論形成、發展和演進的一門邊緣性學科[1]。中醫診斷學是以統一的思維模型、數學模型用于人體不同部位的醫學診斷,例如:舌、脈、眼、耳等,它們都是診斷疾病的窗口,是用來觀察人體內在變化的,即中醫所謂的“司外揣內”[2]。同理,中醫以診脈為主要診斷特點的脈學理論,亦產生于一種模型思維,如太極、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維。脈學理論恰恰是嫁接了這種思維模型,并結合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脈學理論體系。今論述如下,以期斧正。
1.脈學的太極模型
太極模型,反映的是表達整體意義上的“基元”演化思維。它的基元性,決定了從每個基元部位均可反映著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發生的模型表達。一節脈,就是一個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著全身或每個其他基元部位潛在的脈象模型表達。
中醫脈學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潛含著全身任何相對獨立生命單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與太極思維相吻合。所謂太極,極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極”端處,陰陽混元一體,陰陽高度統一,陰陽屬性在此“極點”并且顯示不出來。這正是太極思維模型的原初意義。每一段相對獨立的一股脈,均對應著“太極”思維模型。它反映著人體生命信息完整意義上的泛指代。
2.脈學的三才模型
所謂三才模型,是生命奇數演生律中高于基元太極模型演化的第二個模型,就是“一源三歧”的模型。它反映著一個表達“基元”整體意義上的太極脈位,再以三才模型(即一分為三)演化出與該模型對應的三大脈位表達。三才模型,使中醫脈學太極模型的“基元”脈位,遞演出“寸、關、尺”三部拭脈法。這為將人體或器官按模型論從上到下進行“三位”機械定位,打下了基礎。反映了脈學理論從太極模型,向三才模型演進軌跡。
3.脈學的五行模型
五行模型,也是生命奇數演生律中的一個解值,一個比三才還要完備、細化的解值,即“一源五歧”的五值演化模型。反映著三才模型再進一步的演替和細化,成為與五行思維模型相匹配的所謂“金、木、水、火、土”五部拭脈法。五行,在傳統中醫學里機械地代表五臟。其實,只是代表五大類脈勢功能態。而兩手的“寸、關、尺”合二為一,就構成了更高級的五行模型脈學定位法。中醫用五臟,來代表人體五大功能態的生命意義。如“寸位”表達上焦肺心,“關位”表達中焦肝膽、脾胃,“尺位”表達下焦腎。其實,“寸、關、尺”只是腕部“基元”脈按三才模型演化出的三段子代“基元”脈位,與太極模型相對應。只是兩手的子代“寸、關、尺”合和為五行模型的“五位”定脈法。太極、三才、五行,反映著中醫脈學理論“按模塑理”的演變。反映著中醫理論本質上就是模型中醫。
4.結論
中醫的脈學理論博大而精深,她根據模型思維的“太極、三才、五行”演變而來。并將生命學上,完整意義上的人體,機械地與這些模型思維對應,產生了脈演診斷。先有模型思維在先,然后再是按模型創造中醫脈學理論。反映出了中醫脈學演化模型高度統一。這正是中醫模型診斷學的奧意,將有另文發表。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0(b)-101-02
診斷學是運用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對疾病進行診斷的一門學科。實驗診斷學是應用臨床檢驗檢查的結果分析疾病、進行診斷、指導治療、判定療效和預后的學科,是臨床醫生認識疾病、分析疾病,進行臨床診斷最基礎的理論、技能和基本功[1]。中醫和西醫在診斷疾病時因理論體系不同而各有特點,但面對的對象都是患者。在醫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單純只看中醫或西醫的患者越來越少,中醫專業學生必須掌握足夠的西醫診斷和治療手段,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因此實驗診斷學亦是中醫學生學畢基礎醫學各門學科后,過渡到臨床醫學各學科而設立的一門必修課。現筆者就談談自己在中醫院校實驗診斷教學中總結的幾點體會。
1 中醫學生必須認識到實驗診斷學的重要性
中醫和西醫是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兩種醫學體系,都是在廣泛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傳統的中醫診斷是以四診為方法,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為治療提供依據,這是中醫獨有的一套完整的診病體系,也是中醫的特色和精髓;而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診斷,除癥狀診斷、體格檢查外,還有實驗室診斷、輔助檢查診斷、器械檢查診斷等。顯而易見,中醫對疾病的診斷往往是宏觀上的辨證診斷,缺乏微觀領域的辨證認識,這就使得中醫診斷疾病常常表現為“定性”而非“定量”,另外中醫獨特的診病模式使其缺乏通行直觀的客觀證據,進而其診斷疾病的可重復性受到質疑[2]。正因如此,現代醫學先進的檢查手段,對于中醫學科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和補充作用。中醫院校學生應認真學好實驗診斷課。
隨著國家的重視和大力投入,祖國傳統醫學的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但中醫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科研探索,包括中藥新藥開發與研制、臨床科研設計、中醫循證醫學等,這些工作都離不開實驗診斷、影像診斷等所提供的客觀數據。因此中醫院校的醫學生必須認識到實驗診斷學對中醫事業的意義,樹立學好實驗診斷的信心和決心。
2 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煵豢赡茉诟鱾€方面都有豐富的知識和獨到的見解,正如“術業有專攻”,但教師在其學科領域一定要有深厚的學識,做到一氣呵成、思如泉涌。為保證教師業務素質不斷提高,我們制訂了一系列的措施具體如下:①選派教師參加相關學科學習班和學術及教學研討會,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及時了解臨床各科最新動向,以避免教學大綱嚴重滯后于臨床的發展,及時更新講授的實驗診斷項目使其與臨床基本同步。②積極鼓勵教師申報科研課題,開展科研工作,鼓勵高層次論文的發表。青年教師在老教師的帶領下不斷學習科研方法,總結科研思路,從而提高了整個教師團體的素質和水平,對教師工作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③堅持集體備課、聽課、檢查教案制度。無論是理論或實驗課,課前都要進行集體討論備課,首先由主講教師提出自己的教學思路,然后再進行討論,教師互相聽課,提出意見,互相取長補短,提高了講課技巧,也提高了教學質量。定期檢查教案,講稿,避免講稿多年不變??傊畯亩鄠€方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使之胸有成竹走上講臺,心滿意足走下講臺。
3 多媒體技術在實驗診斷授課中的運用
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運用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媒體手段來保存和傳遞信息的技術。實驗診斷學涉及到眾多的實驗原理與形態學描述,以往教學方法只能口頭上講和黑板上畫,學生學到的是一些抽象的內容。采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形、動畫等表達知識的媒體技術有效結合起來,提供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理論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使用多媒體教學一定要樹立“輔助”思想。也就是多媒體在教學中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是教師講授的有力補充和延伸,所有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都要服務于以教學目標為宗旨的課堂設計。無論是課件的外觀、文字,還是圖表、動畫,都要圍繞提高教學效果這一中心,不能因為有而濫用,也盡量不要因為沒有而不用[3],這一點非常值得青年教師注意。
4 加強實驗與臨床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臨床分析能力
臨床醫學生學習實驗診斷學的目的不是以熟練操作技能為主,而是以臨床應用為主要目的[4]。為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結合病例分析實驗結果臨床意義,我們在教學中嘗試用病例引導教學,通過現實的病例,讓學生結合所學醫學課程的知識,以檢查結果分析為主要內容,先提出為什么要進行這些項目檢查?檢查結果如何辨別分析?哪些結果是正常或異常?判斷患者最可能的診斷,判斷進一步明確診斷還需要哪些實驗室檢查,使學生從中學會如何綜合分析化驗結果,加深對實驗項目臨床意義的理解,徹底掌握所學的知識。教學中導入病例分析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總之,我們要使學生認識到實驗診斷學在中醫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并不斷提高教師自身業務素質,且在教學中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最后使實驗項目與臨床病例相結合,就能不斷提高中醫學生的實驗診斷授課效果,也提高了學生將化驗結果服務于臨床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范穎,孟秀香.關于實驗診斷學實驗教學改進的幾點設想[J].中國醫藥導報,2010,7(5):121-122.
[2]杜麗妍,胡蔭奇.中醫診療與實驗診斷[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5):298-299.
我校使用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已經三年,該教材內容豐富,理論密切聯系臨床,且增添了中醫診斷學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實用性、科學性各方面皆能充分反映當代中醫診斷學的最高水平。然而,美玉徽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具體的問題,現提出來和中醫同道共同商討,以求達成共識,進一步提高教學質盆。
1關于神的問腸
教材(第9頁)中說:“此處所說的神是指機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和精神意識狀態的綜合……也可以說神是對人體生命現象的高度概括?!痹谕竦闹饕獌热葜杏终f:“心神為人體的主宰,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吧瘛钡降资恰叭梭w生命現象的高度概括”呢?還是“人體的主宰”呢?后面的論述實際上是對前面“神”的概念的否定。從中醫基本理論來看,神是人體的主宰。心所以為“君主之官”,就是因為“心藏神”的緣故。心通過神支配著人體的生命括動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筆者認為神是人體的主宰,它支配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并表現于生命活動的各個方面—外而視、聽、言、行,內而意識思維及各種情志活動。所謂望神是指望神的各種外在表現。
2關于但寒不熱的問題
教材(第63頁)把但寒不熱分為兩類:①新病惡寒。為寒邪“直接侵人臟腑,損傷陽氣所致”。②久病惡寒?!岸嘁蜿枤馓撍?,形體失于溫煦所致?!标P于惡寒和畏寒的含義,教材(第62頁)已有明確的論述:“凡病人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緩解的,稱為惡寒,若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緩解的,稱為畏寒”。根據臨床觀察,惡寒是發熱的伴隨癥狀。只有在發熱的情況下出現的怕冷感、加衣被或近火取暖才不能緩解,或“解不足言”。而寒邪直中臟腑出現的怕冷感,如寒邪客肺、寒痰塞盛氣喘而出現的怕冷感,凍僵病人之形寒戰栗,加衣被近火取暖皆能緩解;陽虛失溫,形寒肢冷,近火取暖亦能迅速緩解。故筆者認為但寒不熱,無論系寒邪直中臟腑,還是機體陽虛,均系畏寒,而非惡寒。
3絕汗的向題
教材(第64頁)中說:“絕汗是指在病情危重的情況下出現大汗不止,每可導致亡陰亡陽?!痹谶@里,教材把絕汗說成是亡陰亡陽的原因。而下面接著論述的則是亡陰之汗和亡陽之汗的性狀。那么,絕汗到底是亡陰亡陽的原因呢?還是亡陰亡陽的一個癥狀呢?教材的論述是不夠明確的。臨床證明導致亡陰亡陽的原因并非系大汗所致,而多是由于嚴重感染,病邪毒力過強,暴傷正氣或急性大量失血亡液或嚴重創傷,或心腦急驟閉塞不通等原因所致。亡陰亡陽是陰或陽的功能欲竭,陰陽行將離決的危重證候,故其汗出稱之為絕汗。教材所說“病情危重的情況下出現”的“大汗不止”即亡陰亡陽之汗,此點應該說明,不應含糊。
4關于中氣與宗氣的問題
教材(第53頁)中說:“語言低微,氣短不續,欲言不能復言者,稱為奪氣,是中氣大虛之征。”中氣,即中焦之氣,主要是指脾胃之氣。脾胃之氣的主要作用是受納、腐熟、運化水谷。中氣大虛首先是表現在水谷的腐熟運化功能低下方面而不是語言呼吸方面。所謂奪氣,是氣之驟然大量耗失。這種情況多發生于急性大失血之后,因失血致氣無所依附而散失,故奪氣是整個機體之氣被奪,即整個機體之氣皆虛。如果要強調其中某種氣耗散嚴重的話,筆者認為宗氣大虛的表現尤為突出?!鹅`樞·邪客》云:“(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中醫基礎理論》歸納宗氣的功能主要有兩種:一是走息道行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葉。二是貫心脈行氣血。氣血的運行,心搏之強弱及節律等亦皆與宗氣的盛衰有關。根據奪氣的表現,應是宗氣大衰而非中氣。
教材(第111頁)中說:“虛里搏動數急而時有一止,為中氣不守?!贝苏f似無理論根據。《內經》明確指出:“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于左乳下,其動應手,脈宗氣也。”教材中此段文字的前面亦寫道:“按虛里可測知宗氣之強弱?!倍囱詼y中氣的情況,故此處之“中氣不守”似改為“宗氣不守”較妥。
5其他
5.1教材(第68頁)中說:“征忡常是驚悸的進一步發展,多由內因所引起?!钡诖硕挝淖种?,稱驚悸“常由外因所引起”。其論述自相矛盾。根據臨床觀察,征仲多由心悸發展而來,是器質性心臟病發生l度心衰時的表現,故改成“征忡是心悸的進一步發展”較妥。
5. 2教材(第64頁)中說:“自汗,經常日間汗出不止,活動之后更甚者,稱為自汗。”此說值得推敲。午睡是在日間,若午睡而汗出,不能稱之為自汗,深夜未眠時而經常汗出亦不能不謂之自汗。故筆者認為自汗的定義改為“醒時經常汗出,活動尤甚”為宜。
5.3教材(第71頁)中說:“消渴病多由腎虛水不化津而下泄所致。”若飲入之水不能氣化為津液,就不能進行正常的水液循環、輸布和代謝。此種水液只能下泄于腸道而引起腹瀉,非但不會多尿,而且往往尿少。筆者認為把“水不化津而下泄”改成“腎失封藏、固攝”似妥。
5.4教材(第71頁)中說:“新病食欲減退,一般是正氣抗邪的保護性反應?!边@種說法亦豁推敲。因為新病是指外感還是內傷,不明確;另外,從生命學的觀點來看,凡外邪內侵而發病,正邪交爭本身都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如此則發熱、惡寒、嘔吐等等均系機體本身的保護性反應,由此可見,此處的“保護性反應”沒有實際臨床意義。拙見認為把新病食欲減退的原因改為“病邪直接或間接影響脾胃的功能”似乎更合適一些。
1查新學科分布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學科標準分類》(醫藥衛生)對查新項目進行學科分類,詳見表2。表2顯示,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項目查新較其它專業多,中醫學與中藥學次之,再依次是交叉學科、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基礎醫學、藥學,其余學科比例均較小。
表3為部分學科進一步細分后的統計結果。選擇研究項目較多或每年數量有所增長的專業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臨床醫學類研究較多的專業依次是腫瘤學、婦產科學、普通外科學、心血管病學等,而近幾年研究也側重于臨床診斷學、醫學影像學、護理學、內分泌學、口腔醫學等,預防醫學類的流行病學和傳染病學以及中醫學和中藥學研究較多,生物醫學工程學每年都有項目查新,衛生管理學2008年增為7項。
2項目負責人職稱
查新項目負責人的職稱統計見表4。表4顯示,20.0%的科研項目由正高人員負責,41.4%的由副高人員負責,38.1%的由中級人員負責,副高人員和中級人員所占比例相近。
分析
1科技投入與人才戰略
甘肅省2004-2008年醫藥衛生項目的科技查新統計結果顯示,查新數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年平均查新數量比1999-2001的260項/年增加了65.4%,查新數量的增加可能與國家科技創新的政策密切相關。甘肅省在國家科技創新體制的指導下,加大了科研創新與人才隊伍建設經費投入,增設科研基金項目,增加科技獎項,同時加強科研管理。通過項目申報查新有效防止了低水平、重復研究,確保了科研質量。甘肅省全面實施了領軍人才工程,強化了高層次人才的帶動效應,副高和中級人員已經成為科研的中堅力量。省級醫療衛生機構、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附屬醫院的查新項目增多,承擔了國際前沿科技項目。
比較偏遠的基層醫療單位由于受當地經濟、政策、科研投入、管理等因素影響,仍存在專業人員科研水平低,項目文本質量差,低水平重復研究問題。在人才培養上,醫藥衛生行業的傳幫帶仍起重要的作用。
2科研水平與知識產權意識
查新目的結果顯示,成果鑒定多于科研立項和報獎查新,報獎項目比例由1999-2001年的9.2%上升為14.0%;查引和專利申請的查新比例雖然小,但突破了1999-2001年的零記錄,表明研究人員開始注重科研水平和知識產權。國內將論文被SCI、EI、ISTP等權威數據庫收錄和引用的情況作為衡量科研成果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論文查收查引也已成為甘肅省科技獎勵申報的必備材料。
知識產權保護對醫療機構的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加大專利產權的保護,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醫療機構是知識、技術、人才密集型單位,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醫院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的開發是除醫療和教學外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而專利保護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體現。做好醫務人員發明創造的專利保護工作,一要加強醫療機構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二要強化發明人對產權的保護意識,從而促進科技創新與進步。
3科研方向及專業特色
查新項目學科分類可反映我省醫療衛生科研方向及專業特色。從整體上看,臨床醫學專業仍在科研中占主導地位,中藥學、腫瘤學、婦產科學、骨外科學、心血管病學的研究比較活躍,尤其是腫瘤治療方面。臨床診斷學、醫學影像學、護理學、內分泌學、流行病學、口腔醫學、中醫學和傳染病學等項目較多,表明研究人員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診斷技術的提高以及傳染病、慢性病的防治較重視。我國中醫藥學的研究項目數量較大,也是國內項目查新多于國外查新數量的主要原因,占總數的22.9%,且呈逐年增多趨勢。
中圖分類號:R2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22-02
腎為先天之本,人體的生長壯老全賴腎精氣的充養,腎這一生命器官自內經時代就非常受重視。《內經》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身年雖壽,能生子也?!弊阋娔I是非常重要,而腎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代醫家多年來對腎陽虛證進行了大量總結,本文系統整理近20年腎陽虛證文獻,以期對其辨證標準提供參考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檢索策略 選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采用標準檢索方式,分別以腎陽虛、腎陽不足、腎陽虧虛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查詢范圍:醫藥衛生。檢索年限:1989年~2009年。檢索條件:關鍵詞含有腎陽虛或腎陽不足或腎陽虧虛。匹配:精確。執行時間2010-01-01。共檢索文獻2934篇,其中包括關于腎陽虛的文獻2027篇,腎陽不足的文獻659篇,腎陽虧虛的文獻248篇。
1.2 文獻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①所有關于腎陽虛、腎陽不足和腎陽虧虛的文獻;②文獻來源數據庫為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③文獻類型包括臨床病例報告、經驗總結等。排除:①心腎陽虛,脾腎陽虛等相關復合文獻;②實驗性、藥理性論文等干擾文獻。
1.3 數據提取 建立Excel編制頻數表,提取文獻信息。包括證候名稱、癥狀舌脈象、疾病名稱、文獻名稱等。
6位數據錄入人員經培訓后按照統一規范錄入文獻信息,最后由2名評價員獨立進行核對,如遇分歧,通過討論解決,以減少偏倚。
2 研究結果
2.1 文獻篩選步驟 按照檢索策略,共檢索相關文獻2934篇。經過篩選后,符合要求文獻為355篇。見圖1。
2.2 文獻癥狀分析結果頻次表 見表1。
3 結論
根據文獻整理分析結果提取相關腎陽虛證的癥狀表現,擬分為三個類的證候表現。第一類是特征性癥狀:包括腰酸膝軟,畏寒肢冷,面色白,夜尿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第二類是一般性癥狀:包括神疲乏力,頭暈,形寒,小便頻數或小便清長,舌胖邊有齒痕,脈遲無力;第三類是相關性癥狀:包括淡漠,四肢不溫,腰痛,夜尿頻多,陽痿,舌紅,脈弱。
4 討論
4.1 常用腎陽虛證的診斷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簡稱國標)中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詳細規定了腎陽虛證[1]是以:畏寒肢涼,腰膝以下尤甚,面色白或者黧黑,小便清長,夜尿多,舌淡苔白,脈弱等為常見癥的證候。而全國高等中醫藥院?!吨嗅t診斷學》教材(五版)指出腎陽虛證的臨床表現[2]:“腰膝酸軟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蜿栶?,婦女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瀉;或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p>
4.2 本研究得出腎陽虛證的診斷標準 腰酸膝軟,畏寒肢冷,面色白,夜尿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兼有神疲乏力,頭暈,形寒,小便頻數或小便清長,舌胖邊有齒痕,脈遲無力,可能伴有淡漠,四肢不溫,腰痛,夜尿頻多,陽痿,舌紅,脈弱。
4.3 腎陽虛證的對比分析 《國標》與本研究腎陽虛證的標準相比有:“畏寒肢涼,面色[XCA11.TIF;%117%117]白,小便清長,夜尿多,舌淡苔白”等共同之處。不同處是《國標》包括腎氣外露之“面色黧黑”。更加貼切臨床,還有“(寒冷感)腰膝以下尤甚”亦是腎陽虛之畏寒的下焦表現。而文獻整理的“脈沉細”比“脈弱”更能體現腎臟的“腎主封藏”這一特色。通過比較發現,本研究所得出的腎陽虛證的標準較國標更加全面而具體,更能體現它的實質。
《中醫診斷學》教材(五版)與文獻整理的數據相比共同之處是:“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暈,精神萎靡,面色白,夜尿多,大便溏薄,陽痿,舌淡苔白,脈沉?!辈煌c是:五版教材同樣把“面色黧黑”列入診斷標準,并且強調“宮寒不孕”及“腎陽虛水泛”的相關癥狀。可能是腎為“先天之本”,人體的生長壯老已都與腎密切關聯。文獻是:“小便頻數或者小便清長以及夜尿多”。特別強調,腎與膀胱相表里,腎陽虛必然會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膀胱氣化不利則會出現:“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水氣凌心)。”這樣就與腎主蒸騰氣化不謀而合了。
參考文獻:
高等中醫藥院校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對于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改革,越來越多的意見認為:(l)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體系過于龐雜,課程門數多,教學時數高,學生負擔過重;(2)基礎課學習不深人,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經典專著,如《黃帝內經》等的學習不重視;(3)專業過專,課程間彼此脫節又重復,與臨床實踐教學結合不密切,少有反映當代科技和醫學科學發展的內容;(4)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不足,學生知識面和視野不寬,缺乏人文關懷。
1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針對上述問題而進行的本科教學課程設置的改革中,對于專業課程的設置改革,筆者認為,縮減專業課程時間、調整專業課程內容和改進授課方式是必須的??s減專業課程時間,才能騰出時間加強對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打下扎實的基礎;才能使學生有空間加強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拓寬視野,培養人文素養。而要實現縮減專業課程時間,不是單純地對課程進行壓縮,而是要調整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和改進授課方式,同時克服上面提到的“專業過專,課程間彼此脫節又重復,與臨床實踐教學結合不密切”等問題。
以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中醫本科專業的課程為例,共有必選的臨床專業課程6門,其中,《中醫內科學》144課時;《中醫外科學》81課時;《中醫婦科學》81課時;《中醫兒科學》54課時;《中醫傷科學》54課時;《針灸學》72課時。這些臨床專業課程的教材大致采取類似的結構體系:緒言一般講該學科的發展簡史,婦科、兒科還要講述女性和小兒的生理特點和診治概要。然后就是各論,各論一般以證或病為綱,首先對證或病進行概述,分析病因病理,再講診斷和辨證治療要點,然后根據證或者病的不同分型,逐一講述各個型的主要證候、證候分析、治療方法、方藥等,一個證大概需要2個課時。
一本臨床學科的教材出于對學科完整性的考慮,自然要面面俱到。但是,作為教師,應該有選擇的教。所有這些課程都是在學生學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課程后開設的,此時學生已經對中醫的各家學說、病因病機、四診、辨證分析、用藥組方等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對臨床專業課程中有關每個證的主要證候、證候分析、治療方法、方藥等方面都是可以輕松理解的。教師如果還是捧著教材照本宣科讀給學生聽,或者使用powerpoint制作其實就是課程提綱的所謂多媒體教學,則會一方面使學生喪失興趣,另一方面學習效果不好又擠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實驗室在保障人類健康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會性、標準化國際性是對先進實驗室提出的要求。國際上對醫學實驗室從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等不同的角度上進行評價。近年來,國際醫學界非常重視醫學實驗室的質量管理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了《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專用要求》,即lS015189,以推動全球實驗室標準化,規范化建設,2004年中國合格評定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將此標準引進了國內,并把它作為一個與國際接軌的方法進行執行,幾年來,我國僅有8個實驗室通過認可。北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負責人康熙雄教授不但在專業領域是頂尖學者,而且具有很強的管理能力,他所領導的北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是首批被認證的實驗室,這意味著北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在臨床標本檢測,藥品評估等方面已經實現國際互認,患者拿到此處出具的檢驗報告單在國外也同樣有效。
為了發展和不斷提高,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堅持發展科研,不斷探索,在與相關專家反復研討后,先后在健康評價體系和檢測方法的研究等方面承擔國家和地方的課題7項,建立了新生兒,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以及女性的生長不同期所需要的評價體系,深入研究個體化診斷。
今年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承辦2007年全國現代免疫診斷方法暨高通量檢測技術臨床研究發展論壇,討論了在健康評價手段和檢測方法等方面的國內外新進展。來自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近400名代表們歡聚一堂討論了世界本行業最新話題。會議中,通過互聯網實現了國內專家與美國專家的實時在線討論,引進美國同行的思路,引進他們在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實驗診斷中心負責人康熙雄,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系主任,中國檢驗醫師協會副會長、全國診斷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實驗室管理協會常務委員、中國衛生部標準化委員會檢驗分會委員。
“以前,我們只認識到人體2000個功能基因,醫院檢驗科只能提供幾十個到上百個檢驗項目,進入21世紀,我們已經認識到人體的功能基因約有3萬個,這就對我們檢驗科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檢查幾項? 200個?還是2000個?還是兩萬個?同時,我們獲取到近萬個參數,又該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來評價患者健康和疾病狀態呢?這些都是我們要討論和研究的?!?/p>
康熙雄教授多年從事臨床檢驗診斷學,臨床免疫病、腫瘤的診斷和治療等工作,曾在東京大學參加腫瘤基因治療,在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腎病等自身免疫病及腫瘤的臨床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02年康教授提出“個體化診斷系統的建立和臨床應用”的研究方向,并利用分子生物學等各種前沿方法學,進行“藥物代謝基因組學、臨床蛋白組學、臨床代謝組學、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疾病診斷模型”等多方位的實驗診斷學臨床應用研究,主編出版了《臨床電泳》《臨床蛋白質組學》《臨床免疫學》等多部專著,多篇論文被SCI收錄。目前,在他的積極籌劃下,以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為基地,搭建起包括多種先進儀器設備蛋白質飛行質譜檢測儀、高效液相色譜、凝膠成像系統、基因芯片儀、懸浮微陣列檢測儀、熒光定量實時在線核酸擴增儀、流式細胞儀、蛋白芯片檢測儀、芯片點樣儀、細胞培養系統等)的共享性的臨床蛋白質組學檢測平臺、基因檢測平臺、細胞培養平臺、為開展臨床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具備了應對嚴重生物性災害的應急能力。
病名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重要概念,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辨病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內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機可究、規律可循、證候可辨、治法可用、預后可測,臨床治療的目標主要也是針對病。但目前中醫病名幾乎處于被取消的狀態,臨床診斷、論文著作、科研課題等,大部分都使用西醫病名,中醫病名被棄而不用,或僅稱屬中醫“××范疇”。因此,必須制定中醫標準病名,作為國家標準加以頒布實施,以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維持中醫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1病證結合是中醫診斷學的精髓
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最早即是確定病種,并賦予病名?!饵S帝內經》所記述的病名逾200種,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無論是《傷寒論》論外感病,還是《金匱要略》論內傷雜病,都是以病為綱,病脈證治并重。此后歷代醫著如《諸病源候論》、《景岳全書》、《醫宗金鑒》、《證治準繩》等,以及近代臨床各科的中醫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癥)為綱,進行辨證論治。因此,繼承中醫學的病名及診斷十分必要。
病證結合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基本方法,診斷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證候又能準確地把握疾病某一階段的病位與病性等主要矛盾。對病和證的分層認識,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二者的關系猶如經緯縱橫交錯,使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在病位的表里上下與臟腑經絡,病性的陰陽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進退深淺3方面達到3維統一。中醫病名融于中醫理論體系,能正確引導臨床辨證與施治。與證名診斷一樣,病名診斷是中醫臨床診療不可或缺的內容,取消中醫病名不僅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病證結合診斷特色也沒有了,更談不上中醫的優勢、生命力和發展。
2中醫臨床必須使用中醫病名
就臨床診療的目標來說,中醫與西醫所針對的都是疾病,在這一點上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但由于認識論和方法學的不同,所導出的病名體系必然不同。中、西醫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狀相互組合而構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醫的概念基本不同,中醫的風寒濕熱、痰飲瘀血、陰陽虛實、勞癉痹厥、脹脫痿痛、癌瘤瘕、癰疽翳障等,西醫稱之為細菌、炎癥、變態反應、免疫紊亂、功能亢進、減退、衰竭等等,而氣、血、水、膿、毒、火(炎)等概念,中、西醫則都將其視作基本的病理改變。在病位方面,雖然中、西醫的解剖名稱基本相同,但中醫學的認識相對籠統而西醫學的概念以精細為特征,由于中、西醫對各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關系的認識上有所不同,因而對疾病的命名診斷,西醫有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功能診斷、臨床綜合征診斷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而作出完整診斷,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較冗長而復雜。與之不同,中醫學病名極為精當簡煉,每個病名實際用詞一般只有2~4個字,不一定將每個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質屬性概括無遺,而可通過辨證診斷使之得到補充。正是由于病名診斷與辨證診斷之間的這種互補性,使中醫學的病證診斷完整地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并具有中醫之特色。可見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既有關聯而又不等同,中、西醫病名的對應關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醫臨床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使用準確而規范的中醫病名。中、西醫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對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某些中醫病名目前尚不為廣大群眾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醫病名的沖擊,加之近代中醫一味地強調辨證而不重視病名診斷所致,而不是中醫病名脫離了實際,導致廣大群眾不能接受。只有規范中醫病名,堅持并強化中醫病名診斷,方可使中醫病名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醫學的發展,也有利于發揮中醫學的優勢。
3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
中醫的許多病名,如破傷風、托盤疔、胬肉攀睛、鵝口瘡、舌菌、痄腮、陰吹等,精煉簡捷,見名知義,易于掌握。中醫有不少好的病名,如歷節風、破傷風、感冒、紅絲疔、纏腰火丹、蛇頭疔、乳巖、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風、鼻淵等,其命名科學確切,名實相符,正如宋·張杲《醫說·疾癥》所謂“古之論疾,多取象比類,使人易曉”。因此,這些中醫病名一直沿用至今,為人共曉,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亂、傷寒、破傷風、風濕熱、感冒、麻疹、癲癇、子癇、白喉、痔、癰、痛風、風疹、云翳、腳氣病、牛皮癬、梅毒等,在西醫傳入中國時,便為西醫所引用。
中醫強調辨證,并多以癥為病。但辨證畢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階段的情況,癥則只是疾病本質的外在表現,而通過診斷所確定的病名,代表著對疾病最本質的認識。病名診斷在中醫醫療實踐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過程的一般規律,有利于臨床施治,這是中醫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藥?!闭f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專方、專藥、專法治療,如肺癆若不治癆殺蟲,則辨證治療效果欠佳。雖然異病同證時應當同治,但治療也應根據病而有所區別,如胃瘍、久泄均可見脾虛證候,在補脾益氣同時,胃瘍者常結合理氣止痛,久泄者則常兼利濕止瀉。同時病名診斷亦可指導辨證,因為每個病演變過程的一般規律往往可體現為不同的“證”,各證出現的頻度也不一致,如風眩最常見的證型為肝陽上亢,而陰陽兩虛則較少見,有時病人可能僅有血壓增高,而其他癥狀不明顯,以致無癥而出現無證可辨,此時則可根據風眩而首先考慮為肝陽上亢,采用平肝潛陽的治法。
4取消中醫病名必將導致中醫學的滅亡
有學者提出,中醫病名改革應大部分采用西醫病名,或中、西醫病名并用,這樣方有利于中醫現代化,并能成為中醫走向世界的橋梁[2]。也有人認為“取消中醫病名中醫滅亡不了”。這些觀點顯然都是不對的。中醫臨床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中醫學需要與國際接軌,但絕不能用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因為中、西醫學是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論,把西醫的病名搬過來,套在中醫學的頭上,則名實不相符,無異于穿西裝戴瓜皮禮帽,這無疑會給中醫的診斷和治療帶來思維方面的負面效應。
中、西醫這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認識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種“西病中證”式的診斷無異于“人頭馬、美人魚”之類,似是優勢互補、強強相合,但實際上只會使中醫學走向滅亡。因為用西醫學理論來衡量中醫學,不僅只是病名不科學,中醫學的陰陽五行、風、寒、暑、濕、燥、火、喜、怒、憂、思之類病因,肝之開竅于目,脾主運化與統血,經絡的解剖結構,以及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藥理論等等,統統都無科學可言,都應在廢棄之列。堅持中醫病名是保持和發揚中醫學體系的要害所在,是中醫學生死攸關的大事。設若中醫學取消了病名,則說明中醫學對“病”沒有認識,中醫只知辨證施治,不會診病治病,那么中醫學還有何“術”可言呢?取消病名,就會使中醫學術一潰百潰,一發不可收拾。
中醫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優秀的部分,由于西學東漸,中國人已逐漸遠離自己的民族文化主體,出現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對中醫的知識財富不相信,甚至抵觸,這并不足為奇。癀瘕、卑傈、旭痹、癉等字都不認識,這是由于近現代文化舉措對中醫學帶來的負面影響。落葉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醫學術消亡的前兆,面對日漸遠離傳統文化的中醫,如何恢復昔日中醫與傳統文化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如何使中醫能夠按照其自身發展規律良性發展,這或許是今天有志于振興中醫藥事業的人們所應當迫切思考和解決的問題”[3,4]。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否認中醫理論體系,妄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必然失敗。1933年下發的《中央國醫館學術整理委員會統一病名建議書》、《中央國醫館審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國醫館審定病名錄》,之所以遭到反對而沒有實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斷的認為中醫病名不科學,要統一則必以西醫病名為標準,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處。現在雖然時過境遷,中醫界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可以斷言,取消中醫病名只會是重蹈復輒的命運。惲鐵憔在《論醫集·對于統一病名建議之商榷》說:“今若以西名為主名,不廢中醫學說,則名實不相符。若廢中醫學說,則中醫即破產,不為此,則為彼,更無回旋余地。例如《傷寒》一書,包括支氣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諸名色,初步,《傷寒論》本文,將漸次無人研讀;進一步,必《傷寒》方無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講究注射滅菌。如此,則中醫消滅、中藥消滅。是故用中醫病名為統一病名,在此必爭,是非得已,不止名從主人而已?!毕荣t之見在當代中醫界已被印證,這不正是廢棄中醫病名之惡果嗎?
我們應從病證結合的角度,站在發展中醫理論與保持中醫特色的高度,堅持中醫病名診斷,并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摒棄“重證輕病”、“西病中證”等錯誤觀點,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深入開展對“病”的研究,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5規范中醫病名體系
任何學科都是在繼承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病名學術也不例外。中醫病名規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則,必然也只能是繼承性原則,要從蘊藏前人豐富經驗和理論的歷代醫籍中整理、挖掘中醫病名,切合臨床實際者用之,不符合臨床實際者改造之。在此基礎上本著特色性、實用性、創新性、準確性等原則,全面系統地開展病名體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規范的中醫病名學術體系。近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5]疾病部分即是本著繼承和發展中醫學理論的宗旨,采用繼承、挖掘、引申、創新、引進等方法對病名進行分化定義,從而使中醫病名學術在相對完整的意義上形成體系。
現代醫學制定有國際疾病分類(1CD)等國際標準和國內的《疾病分類與代碼》。但中醫學是具有獨特理論和豐富經驗的傳統醫學,中醫學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它與西醫學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來名詞規范中醫疾病名稱?,F在臨床上中醫的病名被棄用,沒有中醫的病名體系,這將使中醫學術處于滅亡的境地,因而必須加緊中醫病名的標準化、規范化研究,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中醫學者開展中醫標準病名的研究,建立中醫標準病名體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內容,另一方面彌補前段標準化研究的不足。中醫標準病名研究應按照中醫理論體系,嚴格區分病、證、癥概念,在繼承原有病名的基礎上,參考西醫病名,按中醫學的理論創新、分化、擴展中醫的病名。該研究可為中醫學術提供全面標準的“原件”,不斷完善中醫疾病體系,并能對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起到指導作用,也有利于保護中醫學的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朱文鋒,賀澤龍.論堅持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2):50-52.
[2]蘇玉侖.中醫病名應改革[J].中國中醫藥報,2000,5:31.
我過去對中醫在美國的信息了解得并不多。初到美國時,因忙于課題研究,也無瑕顧及這方面的情況。記得第一次關注到它,是在1996年陪石溪大學的朋友施偉到城里游玩之時,那時我已來美兩年有余。偶然從中文《世界日報》廣告看見了一家診所兩位開業者的名字,一位是原中國奧林匹克隊隊醫向寧,另一位醫生則是來自我的母校湖北中醫學院,而且兩位過去與我從事的都是同一專業――骨傷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施陪我來到了華人集中地――法拉盛,并很快找到了這家診所。我試圖見見那位校友,并了解一下中醫在美國、特別是在紐約的狀況。遺憾的是,原奧林匹克隊隊醫當天不在班上,那位母校校友則早已離開此地返回了故鄉。
接下來的日子,雖然我仍想了解中醫師的工作情況,但因身份還未解決,感覺距離尚遠,也就未再提到議事日程上。在完成石溪大學的課題研究前,因咨詢辦理身份一事,我曾給那位過去從未謀面的湖北中醫學院碩士鄭國萍打過電話。此人從福建中醫學院博士畢業后來到美國,在紐約市皇后區開有診所,屬在美成功的華裔中醫女杰之一。通過接觸,我開始知道了在美利堅的土地上。活躍著一群以中國醫學為職業的炎黃子孫。
當我正式涉足中醫時,時間跨度又過了將近一年,那時我已離開石溪大學進入紐約市。為了生活,也是為了了解社會,開始了我前面談過的打工生涯。在找工的過程中,我從《世界日報》上看到一則聘請中醫英文教師、授課“西醫基礎解剖”和“中醫診斷學”的廣告,廣告來自一家綜合性東方醫療中心,英文名叫“American Taoist HeaIIng Center'’。我立即寄去個人簡歷,并電話預約了面談。經過兩次面談,我獲得了錄用。
老板Nan Lu(路南),即在前面提到過給我寫推薦信的那位Lu醫生。Lu醫生曾就讀于國內中醫學院,后來美留學。此人聰明幽默,英語特棒,考取行醫執照后,從事中醫工作,在紐約和新澤西開診,辦有氣功班、中醫報刊,出版過英文中醫書籍和許多論文,每年主持舉辦大型全國性學術會議,在美國特別是紐約中醫界很有影響。那年他在三四十人參加的氣功班開設了周末理論課,于是刊登廣告,招聘英語授課老師。也許是一種緣分,應聘時我被選中。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除了給武漢衛校護士班學生講過課外,這次應該是第二次當老師了。不過此次與上次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因為班上學生全是美國人,有的還是手持專業執照的醫學技術人員,具有美國碩士學歷。得知這些信息,心里難免惶恐不安。拿下位置之初,甚至產生過動搖情緒。這時Lu給了我鼓勵:“連西醫臨床和美國大學的專業研究都拿了下來,老本行有何畏哉?”于是我硬著頭皮,投入到了新的教學實踐中。
授課必須備課。那時為了生活,我還在其它地方打工,備課只能在下午和晚上進行。為了抓住主題,我將一本書按照總的授課課時劃分段落,規定時間必須講完每一段。這樣抓綱便成為了重點。于是我把每一部分歸納后,寫在黑板上,講課按照提綱加以發揮,反映不錯。不過在第一次走向講臺時,的確還是有些緊張,畢竟臺下坐著的全是操著流利美語的“外國人”。為了鎮定自己,也是為了讓大家適應我這個“半調子”英語的華人老師,我花了半堂課來介紹自己,同時談些過去的經歷,效果不錯,很快拉近了我們之間的“中”“外”距離。后來但凡講課出現空白時間,我都采用這種方式,通過介紹自己的經歷,特別是醫院工作的故事來過渡。
學醫的人都知道,《解剖學》中要記憶的東西很多,其中神經、肌肉、骨骼、血管等組織難度最大,就是中文也讓人頭痛不已。現在要用英文去講課,對于我這個半路出家的老師來說更是困難重重。為了不使自己陷于尷尬和被動,我將要講的內容歸納在紙上,有時間就背,沒人時便大聲朗讀,反復練習。上課當中,不時通過請教學生有關單詞的發音來融洽氣氛,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講授診斷學相對要輕松一些,對于這群“中醫盲”學生,科目的深奧難懂不言而喻。即使是一個淺顯的基本概念,有時也會成為他們難以逾越的高山,這時“科班”訓練對中醫理解的全面性得到體現,我的老師地位也在此時得到了充分地展示。當然也有個別學生不時“耍刁”,有位名叫Howard“醫療技師”證書持有者是個代表。開始上課時,他常表現出對中醫的“輕蔑”。對于這種學生,我便采取特殊辦法加以對待,如不時在課堂針對上堂課內容進行提問,這種方法很管用,不久他便在我的調教下,得到“馴服”。通過磨合,我們的關系也得到了很好地發展,后來大家都成了好朋友。通過教學工作,促使自身的復習,我感到自己在基礎和診斷學方面有了提高,中醫知識得到鞏固。這次授課基本在周末進行,從1997年2月開始一共持續了四個月,Lu醫生配我的時薪是15美元。
結束第一次教學后,我從《紐約時報》廣告很快應聘到另一家單位做Part time老師。那是由位于曼哈頓中國城Canal街125號“文化中心”舉辦的中醫課程《中醫基礎學》,主要介紹中醫基本理論,如陰陽、五行、氣血、八綱、臟腑、醫史等。我在這里的薪水采用分成方式,即將收入所得按比例提成50%。在美國,大部分中醫老師是按授課時間配薪,與臨床中醫師相比收入并不高,而且投入的無形資產很大,但對于像我一樣尚未拿到居留身份的人來說,得到這種機會已經實屬不易了。這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為我選擇發展方向起到了促進作用,也為我后來參加中醫針灸資格證書英語全國統考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也是在同一個時期,我在另一家中醫診所Golden GinsengHerb Co(金參藥材公司)Part time上了班。老板Stella早年從上海來美經商,后來開了中醫診所,主要以傳統中醫療法為主。Stella本人并非中醫師,診所常年請有專業人士,我也是從《世界日報》廣告找到這里,經與Stella面談,被對方接受的。其中在中國的畢業證、工作證、獲獎證書,發表的文章,以及在美國的研究經歷對于獲選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該診所由一問大房分隔而成,外間靠墻擺放著一排柜子,分個獨立小箱中存有中草藥。朝外類似商店的玻璃柜臺內則放有中成藥。里間桌椅和診斷床供醫生看病使用。我當時每周在此上一天班。Stella對我很信任,從不“監工”。我上班時她便將鑰匙交給我,讓我獨立坐班。下班后她來到診所時,也不太多過問。我們的收入按比例分成,我每天將自己的收入拿走后,余下的都留在保險柜中。這里的病人雖然不多但比較混 雜,除疼痛綜合癥外,有些病涉及婦科、內科、皮膚科等。由于工作性質獨立,為我嘗試各類中醫療法創造了條件。
“在白紙上畫畫”――我的中醫臨床實踐
自從大學畢業以來,雖然我從事過中醫工作,但比較專業化,多是以骨傷疾患為主。在美國,從事中醫固然也強調??铺亻L,但由于個體化和商業性的要求,
“多面手”似乎更符合工作的需要。這方面我沒有優勢。當時對于我來說,挑戰主要表現在沒有美國身份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生存,在經驗談不上豐富的中醫領域,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能力,在專業上得到鍛煉和提高,又不能有絲毫的閃失。
我首先確立了一個主導思想,即中醫藥學經過歷史的檢驗,具有東方文化探索生命本質,破譯生命奧秘,尋求生命和諧,實現生命健康的科學原理和法則。既然是門科學,就一定有它的模式可以遵循和實踐。從條件上看,不可能有老師手把手指導,這是不利的一面。但我畢竟經過中醫科班學習,有一定的理論和臨床基礎,“一張白紙好畫畫”,某些方面的欠缺同時也給了我機會去論證,到底中醫藥學能否在理論指導下經得起一個經驗并不豐富學人的臨床實踐。于是我把它當作對我,也是對有人冠之以經驗醫學而極力否定其科學性的這門學科的一個考察。
在美國,由于每個州法律規定不一,因此中醫行醫的程度和范圍也不盡統一。在多數州受到法律肯定和保護的中醫療法是針刺,這一點稍后會詳細介紹。紐約州對于沒有針灸執照的中醫人士規定不能從事針刺工作,但對于中醫其它治療手段則沒有嚴格地限制。然而中醫療法的范圍遠不只是一個針刺可以概括的,有些沒有針灸執照的中醫人士就是從事了針刺以外這些領域的工作。為了安全起見,他們大多是在執照針灸師的名義指導下獨立工作,我在Stella診所就是這種形式。Stella聘請有執照的針灸師Part time上班,其它時間則是沒有執照的中醫人士在此工作。
上班后我碰到的第一位患者是個20多歲的年輕人,因工作不慎扭傷左踝關節,休息數日未見好轉,前來就診。檢查時發現患者左踝腫脹,外側壓痛明顯。在排除骨折、脫位及韌帶斷裂的可能后,我給予了中藥活血祛瘀為主的配方膏藥外敷,患者感覺明顯好轉,復診兩次加以滾、揉等手法在踝關節周邊以及遠端大腸、三焦經穴位輕柔推拿,使其獲得痊愈。這里的敷貼法是將中藥藥物調成糊狀,敷于體表特定部位和中醫穴位上,以治療疾病的方法。也是中醫經過長期實踐建立起來的具有特色的治療手段之一。推拿則是臨床運用比較普遍的中醫治療手段。兩者結合作用于局部,使經絡疏通,淤血吸收,腫去痛消。
對于中藥外敷,現代科學將其歸納為釋放、穿透及吸收進入血循環的藥物透皮吸收過程。釋放是指藥物從基質中脫離出來并擴散到皮膚或粘膜表面。穿透是指藥物通過表皮進入真皮、皮下組織,對局部組織的作用。吸收是指藥物透入皮膚后或與粘膜接觸后在組織內通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而產生的全身作用。美國有些廠商專門從事中藥的加工和制作,它們將中藥制成了濃縮粉末狀??梢砸云垦b形式批發,也可以按配方形式購買,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在中醫藥學中,內服中藥煎劑是一項傳統的治療手段,也是最富有代表性的中醫特色方法之一。但是由于中藥不是西藥那種準確的化學制劑,美國政府部門無法對此制定統一的標準,管理上存在著相當的難度,給立法帶來了困難,這使得中藥一直徘徊在FDA大門之外,只是作為食物補充劑使用。加上文化上的差異,西人對中藥的接受程度有限。法律上未予承認,當然就不受法律的限制與保護。接受程度有限使得行業競爭性大大降低,從另一方面來講,就為沒有美國專業執照的中醫工作者提供了臨床實踐的工作機會,也給那些相信中藥療法的患者提供了方便。
我曾經看過一位患花粉癥6年的47歲女患者。每次發作都以噴嚏為主,同時伴有鼻癢,鼻塞,流清涕,雙目搔癢。干澀,困擾不寧。醫院診斷為“花粉癥”予以治療,但年復一年,癥狀逐級加重,藥物劑量不斷增大。故患者轄而嘗試中醫?;ǚ郯Y(又稱過敏性鼻炎)在美國比較常見,好發于春秋季節?,F代醫學將其歸于免疫系統紊亂。機體對某些物質。如花粉的特異反應,治療以抗過敏為主,實際上是一種治標的方法,而且容易帶來輕重不同的頭暈,乏力,嗜睡等不適。
中醫認為此病由于肺脾腎虧虛,衛氣不固,外感風邪而產生,治療以本為主。結合舌脈和全身情況,我給予補中益氣湯和玉屏風散加減,益氣固表疏風,補肺益腎建脾治療,患者服藥20劑后全部癥狀消失。中醫是唯一擁有“預防”專業的醫學學科,
“治未病”是中醫學非常重要的一個思想。對于花粉癥患者特別強調冬季對腎氣的保護,尤其應當注意調節生活方式,早睡早起,不要過于疲勞,食物有節制,避免生冷,適當加些生姜。在這位患者的有效配合下,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