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實習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7 14:55: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感染性疾病科實習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感染性疾病科實習

篇(1)

1 各種心態的表現形式

1.1 恐懼感增加 對每一位沒有到過感染性病科工作的護士,當聽到調她們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消息時,感到非常恐懼和害怕,她們都怕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染上傳染病,總是找出一些借口要求不去感染性疾病科工作。

1.2 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剛到感染性疾病科的護士,其家人總是不支持、不理解的,他們認為感染性疾病科太危險,更害怕護士把病菌帶回家,傳給家人。

1.3 無價值感、自卑感增強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醫院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按科室單獨核算,按科室收支節余發放獎金。感染性疾病科是一個特殊科室,季節性強,病員有限,經濟收入比不上其他科室,這樣就造成了護士心理不平衡,不安心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使她們更增加了自悲心理,她們總覺得比別人差一些、低一等。

2 分析

2.1 護士自身的思想素質低 有的護士缺乏奉獻精神,認為感染性疾病科又臟又危險,經濟收入又低,就產生了不情愿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思想。

2.2 社會不重視與世俗偏見 由于人們對傳染病的不了解和恐懼,對感染性疾病科的護士也有敬而遠之的態度,使感染性疾病科的護士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自悲感增加。

2.3 醫院分配制度不平衡 醫院的經濟體制改革對感染性疾病科的影響很大,因傳染病人的特點,造成科室收支節余少,相比之下,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量不少的情況下,分配的獎金卻相對很少,甚至沒有,無形之中打擊了她們的工作熱情,使她們的無價值感增強。

3 對策

3.1 提高思想素質 護理人員通過定期業務學習,培養她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認識到感染性疾病科的護士也是一樣崇高的,為了更多病人能早日恢復健康,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不計較個人得失,以白衣天使的愛心與奉獻,兢兢業業忘我的工作。

篇(2)

Analysis of antibiotic use in pediatric infectious dieases

CHEN Guoxun.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General Hospital of Hebi Coalh Hebi 45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antibiotics in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in order to guid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Methods Too cases with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2006 to 2009 in Hebi Coal city General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joint use of antibiotics, drug type, frequency of use, the average number of days medication, analysis of antibiotic use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nd leukocyte (WBC) count. Results From 2006 to 2009, Hebi City,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usage of antibiotics were 95%, 100%, 99%, 100%; each year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antibiotics were cefuroxime (37%), Cephalosporium furostanol Sim (32%), Cefathiamidine microphone (25%), Cefathiamidine microphone (33%); the average number of days use the most antibiotics were cefuroxime (4~5 d), cefuroxime (4~5 d), cefotaxime / sulbactam (4~7 d), cefotaxime / sulbactam (6~7 d); sensitivity test rates were 3.16%, 4%, 2.53%, 3%; WBC count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4×109/L~10×109/L) of antibiotic usage were 54.2%, 63%, 67.7%, 71%.Conclusion

Antibioticuse in Hebi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is single and lacks sicentific basis.It needs to be further standardized.

【Key words】 Status of pediatric antibiotics

抗生素的應用對兒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耐藥菌急劇增多和迅速播散,給感染性疾病治療帶來了巨大困難,對兒童的影響尤為突出,可導致兒童某一器官殘疾甚至死亡。為了解鶴壁市醫院兒科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對鶴壁市鶴煤總醫院兒科因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兒的抗生素使用情況進行回顧性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本科2006,2007,2008年因感染性疾病住院病例各200例,2009年1~3月住院病例100例,年齡 1 d~12 歲。住院病例包括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敗血癥等。

1.2 方法 調取住院病例的病志,記錄抗生素使用數量及聯合使用狀況、藥品種類、使用頻率、平均用藥天數,分析抗生素應用與藥敏試驗及白細胞(WBC)計數的關系。根據上述數據分析抗生素的使用狀況、趨勢及合理性,分析抗生素的應用與細菌耐藥性的關系。

2 結果

2.1 抗生素使用率與聯合用藥情況 鶴壁市兒科感染性疾病抗生素使用率2007年和2009年最高,均達100%;2008年為99%(198/200),2006年使用率最低,為95%(190/200)。2006~2009年聯合使用2種以上抗生素的比率分別為3.7%(7/190),15.5%(31/200),10.1%(20/198),12%(12/100)。

2.2 抗生素的種類 4年中,本科主要使用5大類10余種抗生素,其中青霉素類主要包括美洛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頭孢類主要有一代頭孢硫咪、二代頭孢呋辛、三代頭孢他定及頭孢噻肟/舒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等;大環內酯類主要有紅霉素、阿奇霉素。使用頻率最高的抗生素為頭孢類抗生素,約占相應年份抗生素使用的1/3,β內酰胺類/酶抑制劑類抗生素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平均用藥天數最多的抗生素為頭孢噻肟/舒巴坦為6~7 d。

2.3 藥敏試驗率 2006~2009年本院兒科感染性疾病藥敏試驗率分別為3.16%(6/190),4%(8/200),2.53%(5/198),3%(3/100)。表明藥敏試驗率較低,抗生素使用缺乏科學合理的依據。

2.4 WBC計數與抗生素應用的關系 結果顯示,2006~2009年鶴煤總院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白細胞(WBC)計數在正常范圍內(4×109/L~10×109/L)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別為54.2%(103/190),63%(126/200),67.7%(134/198),71%(71/100),表明抗生素使用的臨床依據不足,多為預防性用藥。

3 討論

每年全球死于感染性疾病的兒童占兒童死亡的63%。死于感染后濫用抗生素的比例逐漸增高,已占死亡的第4位[1]。耐藥菌株的廣泛播散,不僅使許多抗生素療效降低,而且會對兒童造成諸多負面影響。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我國小兒最主要的感染性疾病,北方地區更常見,也是抗生素用量最多、使用最不合理的疾病。根據上海、北京等地兒童醫院統計資料顯示,其就診患兒的85%~90%均使用抗生素,其中普通感冒患兒占92%~98%,肺炎患兒占100%[2,3]。本調查結果顯示,鶴壁地區兒童感染性疾病抗生素使用率幾乎為100%,但是抗生素使用品種單一、同一種抗生素使用頻率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主要有:①不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本次調查只有22例(3.1%)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生素;②選用或使用抗生素方法不當:選用抗生素以頭孢類占首位,另外存在同類或不同類藥物頻繁更換;③用藥模式單一:不管病情輕重,均采用靜脈滴注的單一模式。研究顯示,在兒童感染性疾病病原菌中,革蘭陽性球菌比例正逐年增加,其原因可能與針對革蘭陰性桿菌的頭孢二代和頭孢三代菌素的大量使用有關[4]。表明在特定人群中,反復應用抗生素使耐藥菌株大量繁殖并在人群中傳播,導致的相應感染性疾病增加[5]。因此,兒科應用抗生素應遵循以下原則:醫生應參考藥敏試驗結果選擇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可單用者不聯用,可用窄譜者不用廣譜,同時還應考慮選用藥源充足,價格低廉的有效藥;抗生素的聯用遵循協同原則;不能在沒有明確指征的情況下濫用抗生素。

參 考 文 獻

[1] McCracken GH.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pneumonia.Pediatr Infect Dis J, 2000,19:374376.

[2] 王亞娟,姚德秀,閻潤菊,等. 北京地區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學研究.中華兒科雜志,2000,38(3):160162.

篇(3)

[中圖分類號] R473.6;R69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11-009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methods of infectious shock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infectious shock after operation were analyzed. The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shock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The clinical nursing indicator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infectious shock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was 10.12%. The sex age, complications, antibiotic application and the diameter of stone were risk factors of infection. The death rate, 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ization expen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evide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Infection; Shock; Nursing

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復雜性腎結石手術也逐漸由開放手術向微創手術轉變。經皮腎鏡取石就是一種微創處理復雜性腎結石的手術方法,對于較大的腎結石、多發結石、鹿角形結石等均具有較好的效果,而且與開放手術相比,其結石清除率進一步提高,治療時間也縮短[1]。但是微創手術也并不能完全避免并發癥,感染性休克就是其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本研究回顧分析了52例微創造瘺經皮腎鏡碎石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并提出相應護理對策,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07年4月~2013年9月間我院收治的微創造瘺經皮腎鏡碎石術患者514例,其中男296例,女218例;年齡18~82歲,平均(47.51±8.63)歲;其中單發腎結石38例,多發腎結石402例,鑄型腎結石62例,腎結石合并輸尿管連接部結石12例。將發生感染性休克的5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25例,男1例,女24例;年齡31~82歲,平均(67.59±2.88)歲;合并糖尿病9例,泌尿系感染23例;結石1~5cm,平均(2.35±0.86)cm;手術時間90~160min,平均(139.28±20.96)min。觀察組27例,男2例,女25例;年齡31~84歲,平均(67.62±2.90)歲;合并糖尿病9例,泌尿系感染24例,結石1~5cm,平均(2.37±0.92)cm;手術時間90~150min,平均(141.64±21.11)min。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診斷標準 以體溫>38℃或90次/min、呼吸>20次/min或PaCO212×109/L或10%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以可找到明確感染病灶,存在SIRS且出現持續低血壓為發生感染性休克[2]。

1.2.2 危險因素 根據患者是否合并感染性休克將上述患者分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回顧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基本資料和治療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微造瘺經皮腎鏡碎石術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危險因素。

1.2.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總結臨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查找文獻和資料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并對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進行評價。結合患者的需求,存在感染性休克高危因素患者的臨床特點和護理人員的知識經驗,制定出適合臨床實施的護理計劃,并應用于臨床工作中。在實施護理計劃的過程中不斷地通過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的方式對護理方式進行評價。

1.3觀察指標

對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分析,總結患者發生術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統計兩組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并比較。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回歸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 P

2結果

2.1 單因素分析

514例微造瘺經皮腎鏡碎石術患者術后發生感染性休克52例,發生率為10.12%。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女性、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和泌尿系感染、術前使用抗生素、結石直徑≥2 cm者明顯多于無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微造瘺經皮腎鏡碎石術是微創手術,感染性休克是其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進行有效處理,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女性患者尿道較短,容易發生細菌逆行性感染;老年人機體多組織臟器功能減弱,抵抗力下降,也是發生感染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較高的血糖水平為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和繁育提供了條件;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切口暴露時間也延長,而且在手術過程中器械與切口的摩擦和牽拉會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也增加感染的幾率;較大的結石一方面對機體的損傷較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手術難度,延長了手術時間[3]。在傳統觀念里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可以預防感染,但是不合理應用抗生素容易引起機體正常菌群失調,從而容易發生感染。

感染性休克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對患者,特別是高危患者實施良好的護理有利于早期發現術后感染并預防休克[4,5]。在手術之后應常規檢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記錄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并記錄24 h出入量。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狀態,如果出現反應遲鈍、嗜睡或者煩躁不安,同時有皮膚濕冷發紺、呼吸急促等癥狀應警惕休克的發生,如果患者血壓20 mmHg同時伴有心率升高、少尿等體征往往提示感染性休克[6-8],應立即向醫生報告,并協助醫生采取積極的搶救措施。采集10 mL血液并留取50 mL尿液進行血培養和尿培養,并通過血培養判斷患者是否存在代謝性酸堿平衡紊亂。囑患者絕對臥床,適當抬高頭腳,以增加回心血量。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鼻導管或者是面罩吸氧。并根據患者的體溫和色澤對其末梢循環狀況作出判斷[9,10]。及早建立兩條靜脈通路,一條專門進行補液,輸注血漿或白蛋白提高膠體滲透壓,另一條通道給予血管活性藥物,通常采用多巴胺,初始劑量為(2~5)μg/(kg?min),如果多巴胺的升壓效果不理想,必要時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初始滴速為(4~8)μg/min,在條件允許時可以通過微泵給藥,以精確滴速。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時應避免停呼吸機和拔除氣管插管同時進行,以免造成血壓不穩定[11,12]。在用藥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血壓狀況對滴注速度進行調整,待血壓穩定之后可以逐漸減少用藥的濃度和滴度,一邊撤藥一邊監測血壓。同時要對穿刺部位進行密切的觀察,如果有外滲應立即進行封閉或者用25%硫酸鎂濕敷。短時間內大量補液可能加重患者的心臟負擔而出現急性左心衰竭,因此對于單位時間輸液量應進行適當限制[13,14]。此外,由于微造瘺經皮腎鏡碎石術是一種微創高效的手術,患者及家屬往往具有較高的期望值,當出現并發癥后常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及家屬做好細致耐心的解釋工作,耐心開導并安慰,取得患者的配合,從而有利于術后恢復[15]。

總之,影響微造瘺經皮腎鏡碎石術后發生合并感染性休克危險因素較多,通過循證護理,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兼顧患者的需求和護理人員的實際情況,給予科學的護理,從而改善患者預后,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

[參考文獻]

[1] 湯喜臣,劉恩東. 共用腎通道的微創經皮腎外多通道腎鏡取石治療復雜腎結石18例分析[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0,33(17):42-43.

[2] Salama,R.H.M.,Alghasham A.,Mostafa M.S. et al.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will be a novel biochemical marker i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and stone formation[J]. Clinical Biochemistry,2012,45(10/11):766-769.

[3] 成澤民,王海,杜義堂,等. 超聲引導經皮腎鏡氣壓彈道聯合超聲碎石清石術治療腎結石及輸尿管上段結石[J]. 四川醫學,2011,32(3):337-339.

[4] 曹杰,宋廣來,徐仁芳,等. 經皮腎鏡氣壓彈道聯合超聲碎石術治療感染性腎結石[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8):709-711.

[5] 伍世杰,林小蓮,徐托,等. 腎造瘺結合輸尿管鏡下碎石治療并發腎感染的輸尿管結石[J]. 當代醫學,2012,(32):5-6.

[6] 王喜平,崔亞坡,劉曉紅,等. 經皮腎鏡微造瘺碎石術圍手術期護理[J]. 中外醫療,2010,29(14):156.

[7] 劉亞麗,郭慧芳,李艷華,等. 經皮腎鏡微造瘺鈥激光碎石術治療腎結石的護理[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8,11(12):1935-1936.

[8] 姚寶庚,朱歐奇. 微創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臨床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9):5094-5095.

[9] 曹新君,史新華,梁澤蘭,等. X光引導下經皮腎鏡微造瘺激光碎石術護理體會[J]. 新疆醫學,2009,39(1):131-133.

[10] 段彬. 微造瘺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的手術護理[J]. 實用臨床醫學,2008,9(12):132,135.

[11] 魏立新,張曉君,呂俊芳,等. 微造瘺經皮腎鏡碎石術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3,11(2):88-89.

[12] 李國灝,李運柱,陳琳,等. 經皮腎微造瘺聯合二期經皮腎鏡碎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并感染性休克12例報告[J]. 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8):611-612.

[12] 高靜,馬春艷,劉美,等. 微造瘺脈沖灌注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后并發癥的預防性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40-341.

篇(4)

【關鍵詞】:綜合醫院;傳染病;感染管理

近年來,新型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逐年增多,傳染病已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綜合醫院是傳染病發現和診治的首要場所,承擔著重要的防控任務[1]。《傳染病防治法》中規定醫院必須嚴格執行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規范,防止傳染病的醫源性感染和醫院感染[2]。本文就如何做好醫院內傳染病的感染防控工作進行探討。

1.加強傳染病的預檢分診和疫情監測工作

傳染病的預檢分診工作是一個重要的防控環節,可將傳染病人及時的與普通患者分流隔離,從而防止傳染源在醫院內的播散。同時根據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周期、流行趨勢及日常的疫情監測報告確定需要重點防控的傳染病,有針對性的做好特定傳染病的預檢分診和疫情監測工作。我院通過加強門急診的預檢分診工作,完善流程,規范疫情監測報告制度等措施,傳染病發生院內感染的例數明顯減少。

2.加強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設

衛生部要求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應當設立規范的感染性疾病科,調查結果顯示[3],目前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設與衛生部標準有一定差距,雖然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工作職責,但普遍存在功能分區不明確,人員配置及培訓不到位,標準防護措施差等問題。有些醫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建筑布局和設施不合理,日常不能投入使用,處于應付檢查的狀態。我院通過完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筑布局和服務流程,增加非手觸式洗手設施及消毒防護設施等措施,加強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設和管理,提高了傳染病的篩查、預警和防控能力,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診療水平,同時建立常態與應急相結合的預防控制體系,實現日常收治普通傳染病患者的常態管理和出現重大傳染病疫情時的應急管理體系,更好的發揮了綜合醫院在防控傳染病中的作用[4]。

3.加強傳染病知識的培訓

醫務人員是接觸傳染病患者最早也最密切的人員,因此加強醫護人員的傳染病知識的培訓,提高醫院內傳染病識別診斷能力和及時報告意識,掌握突發事件應急知識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院內感染的重要措施。醫院每年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2次以上的傳染病相關防治知識的培訓,對新上崗、實習、進修的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治相關知識的崗前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傳染病防治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傳染病的診斷治療標準、傳染病的疫情報告流程及管理規范、消毒隔離及無菌操作、標準預防和職業暴露防護處理、醫療廢物處置等相關知識。

4.控制重點感染環節

4.1管理傳染源

對傳染病患者及病原攜帶者給予隔離與治療,直到不再排出病原體時解除隔離;對傳染病接觸者,進行檢疫和醫學觀察。對動物源性和作為傳染源的公共設備設施或場所,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隔離、消毒、治療、殺滅等措施。傳染病患者住院期間應嚴格管理,一切活動盡量在病區內進行,嚴格探視制度,原則上不設陪護,需要探視的,按照要求做好防護措施。

4.2切斷傳播途徑

①標準預防:對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可能含有傳染因子的物質,接觸時采取有效的隔離防護措施。主要包括:手衛生,戴手套,必要時穿隔離衣/防護服、鞋套,正確使用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安全注射,醫療用品設備或物品的消毒滅菌處理,空氣、物體表面、衣物與餐飲具的消毒,患者排泄物、嘔吐物的消毒處理,醫療廢物及污水的處理等。②基于傳播途徑的隔離預防:醫院內傳染病常見的傳播途徑有空氣傳播、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同時某些傳染病可能有多種傳播途徑,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相應傳播途徑的隔離預防措施。主要包括:傳染病患者或可疑傳染病患者應安置在單人隔離房間,如條件有限,同種病原體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隔離病室應有隔離標志,并限制人員的出入。

4.3保護易感染人群

①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實施保護性隔離,單間隔離,加強環境清潔消毒,控制人員進入,進入隔離病房的醫療器械及物品須徹底消毒滅菌;可實施預防性免疫注射;與感染病人分開安置,必要時根據不同的感染病人進行分組護理。②醫務人員:醫務人員每年體檢一次,做好相應的預防接種,如接種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卡介苗等,增強免疫力。加強醫務人員傳染病及有關隔離防護知識的培訓,使其正確掌握常見傳染病的傳播途徑、隔離方式和隔離防護技術、發生暴露后的緊急處置措施,強化醫務人員的傳染病防護意識,增強無菌觀念,熟練掌握無菌操作規程,嚴格執行標準預防及手衛生制度,根據不同傳染病做好個人防護,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提供專業的咨詢、指導和隨訪。③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是指治療或護理、探視傳染病確診患者或疑似患者;與患者共同生活;通過其他方式直接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及排泄物等的人員。處理原則是:單獨隔離觀察或安排集中隔離觀察,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總之,做好綜合醫院內傳染病的防控工作,首先要設立專門的傳染病的管理部門,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監測、預警、監督、檢查、指導等工作;其次嚴格執行預檢分診制度,完善傳染病管理制度及應急預案,加強醫務人員傳染病消毒隔離、標準防護等相關知識培訓,加強對重點科室、實驗室、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醫療廢物的管理;最后督導醫務人員制度落實及消毒隔離防護的執行情況,以確保制度、技術規范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楊雪松,袁曉寧,張文麗等.綜合醫院在傳染病防治中的作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27(1):63-65.

篇(5)

1.1 一般資料 暴露者是護士,截至暴露時從事護理工作5個月,暴露前在我院臨床科室輪轉實習,上崗前曾接受過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相關知識的培訓及考核,暴露時,在我院大內科實習;暴露源入院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入院時未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相關指標的檢測;病人輸液完畢為其拔針時被刺傷右手食指第二指節,有出血,量約0.1ml。

1.2 暴露后處理 暴露者立即采取針刺傷局部處理措施,將受傷傷口局部血液沖凈,在傷口旁從近心端向h心端將血液輕輕擠壓,到不出血為止(約1分鐘),然后,流動水下用皂液反復清洗(約3分鐘),再用0.5%碘伏消毒傷口,創可貼包扎。未向科室主任、護士長及醫院感染管理科報告暴露情況,但聯系主管醫生進行血源性疾病相關標志物的檢測;

1月14日暴露源血源性疾病檢測結果提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標志物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陽性、乙肝病毒核心抗體(抗HBc)陽性,故逐級報護士長、院感科;

院感科對暴露者進行心理疏導,組織感染性疾病科醫生會診后,對該護士職業暴露的風險評估等級為高,立即囑其抽血檢驗乙肝標志物,結果顯示該護士乙肝五項化驗指標均為陰性,故在預防接種門診接種乙型肝炎疫苗10ug及乙型肝炎高效價免疫球蛋白(HBIg)100IU④。此后,分別于2月14日、7月14日分別接種乙肝疫苗5ug⑤。

1.3 結果 該護士暴露后檢測乙肝表面抗原(HbsAg)均為陰性。隨訪6個月,乙肝表面抗原(HbsAg)仍為陰性。

2.原因分析

2.1 醫學生在醫學院校學習期間,醫院感染管理中的職業防護教育課屬于選修科目,導致醫學生對職業暴露的危害性認識不足,認為上報護士長、院感科,沒有必要性,延誤了最佳接種時間。

2.2 臨床醫生采集病史不詳細,對患者的醫院感染風險評估不全面,入院時未進行相關的血源性傳播疾病相關項目的檢測,護士存在僥幸心理。

2.3 醫務人員執行標準預防的依從性低;護士執行護理操作(拔出液體)時,操作不規范,拔下的針頭未立即放入銳器盒內。

3.根據原因采取措施

組織科室全體醫務人員進行討論,首先讓當事人分析原因,根據原因找出暴露后處理、上報過程中存在的不規范環節,說明上報、處理的時限性及暴露后局部處理的重要性。

協助醫務科,完善針對住院患者中醫院感染高危險人群增加篩查血源性傳播疾病項目的制度;配合護理部,進一步加強培訓,提高醫務人員特別是護士的標準預防意識,普及及安全注射的相關知識,增強職業防護觀念,最大限度的避免針刺傷的發生。

4.結論

我國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血源性疾病患者及隱性感染者人數越來越多,作為醫務人員,必須在嚴格執行標準預防,并根據疾病傳播途徑做好相應的防護對策的基礎上,另加一道“防火墻”,認真嚴謹的在意外的職業暴露特別是針刺傷后,及時、正確的做好暴露傷口局部的處理,是避免醫務人員針刺傷后血源性疾病醫院內感染發生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潘鳳英.淺談臨床護士的職業暴露與防護.基層醫學論壇,2015年7月第19卷第20期.

篇(6)

一、醫療質量

醫療質量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狠抓醫療質量管理、全面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是醫務科的首要任務。嚴格按《山東省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標準》,對住院病歷、病程記錄及其相關資料的書寫提出進一步的規范化要求,做到人手一冊,并認真組織學習,結合到每個月的質量評比中,文秘寫作秘書網現將今年各類醫療質量檢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臨床科檢查情況

1、病案質量:2006年住院病人數39827人次,比04年同比增加28。6%

2006年1—11月各臨床科室總評結果比較接近,優異的前三名為:精神一科,精神二科,西藥房,三個科室共獲得11個月份的10個第一名(其中精神一科二科共獲八個,西藥房獲三個。)。

(1)歸檔病案:①2006年1—11月份共抽查歸檔病歷484份,未查及乙級病歷,甲級率100%。今年泉州市衛生局對二級醫院進行隨機抽取歸檔病歷進行評比,我院獲得第一名。②每月各科室均能在5號前上繳前一月份的病歷。

(2)現病歷:①嚴格按《福建省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標準》,進一步規范現病歷、病程記錄書寫標準,今年平均每月查及15份病歷/病程記錄未按規定完成,較去年同比有所好轉,但完成率隨著月份的遞增日漸提高;②均有及時辦理住院手續;③門診病歷檢查基本完成。

(3)處方質量:每月隨機抽查5天處方,1—11月份平均合格率為96.2%。

2、院內感染控制:、①感染率:對每一份病歷都進行監測,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共監測260份病例,感染病人5例次,感染例次率為2。1%;感染率為2。9%。②漏報率:2005年11月—2006年10月監測的病例,漏報1例次,漏報率為2%;③每月對全院的環境、空氣、物衣、醫務人員手、消毒液、無菌物品等進行常規監測;④在建設感染性疾病科時,指導科室的部局及消毒隔離工作;⑤按照衛生部的規定進一步規范了內窺鏡、口腔科的操作。

3、文書檔案:基本能按時按要求完成,主要存在問題:《搶救危重病人登記》、《重危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不夠仔細,與交班記錄時有出入。無認真履行危重病報告制度。

4、“三基”技能/理論考核:對“三基”進行理論考試二次,合格率98%。

5、病床使用率:2005年1月1日—11月30日,全院實際占用床日數為117954天,前二名為:精神一科,精神二科。這二個科室共占全院實際占用床日數98%。

全院平均病床使用率86.4%,與去年同比上升較大,婦產科病床使用率同比上一年下降。

6、防止醫療差錯和事故:加強對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業務技術能力培訓,特別是對衛生部分發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事故分級標準》、《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和醫療事故報告制度的規定》的學習,并做到人手一冊,以達到防范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和醫療事故的發生,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及科學劃分醫療事故等級、正確處理醫療糾紛、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合法權益。

本年度共有0起醫療糾紛,為歷年最少。無出現重大醫療事故。

(二)、醫技科醫療質量

加強醫技人員技術培訓及服務質量的改進,注重檢測結果的附合率及準確率的監測,不斷增設新項目以滿足臨床需要。

今年1—12月份,心腦電圖室接診患者人數1500余例,與去年同比增長11%。

(三)、門診部醫療質量

精神科

加大門診部建設,進一步完善各科門診功能,將精神科門診、癲癇門診及神經癥門診整合為精神科綜合門診,各區布局合理,為應急精神科急診做好準備,改建門診大廳,增設導診服務臺,大大改善就醫環境。

今年1—12月份門診量254197人次,與2004年同比增加12%;

二、繼續教育

1、把繼續教育納入我院的工作計劃,院長親自任繼續教育領導組組長,注重院內外人員培訓及宣教。今年我院共派出5人外出到省內外三級醫院專科進修學習,派出各類短期學習班近10人次,已進修學習結束回院的幾位醫生能將學到的新知識新技術很快應用于臨床,積極開展工作,對提高我院的醫療技術水平,起到較大作用。

2、今年我院有近20人參加各類成人高考及自學考試。

3、積極撰寫論文,全年共17篇。

4、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各臨床科每年4次以上上墻宣傳,到社區開展6次以上防治宣傳活動,多次到院內外發放健康教育處方。

三、教學工作

今年共接收進修生6人,實習生12人,中專實習生4人。

醫務科于8月及11月份分別召開全體進修、實習生會議進行了強調,并將進一步對違規學生進行紀律教育及處分。 

五、傳染病管理

1、認真貫徹執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實施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的通知》,于元月份起開始實現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落實不明原因肺炎、麻疹、AFP、新生兒破傷風等單病種監測,大大提高了疫情報告的及時性和準確性,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1月30日,共報告結咳病人兩例,未發現甲類傳染病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嚴格執行結核病“雙向轉診”制度,共轉病例2人次。

2、設置感染性疾病科,潔凈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布局相對合理。于6月—9月開設腸道門診及腸道隔離病房,送檢糞便標本86例,無收住疑似霍亂病人。

六、保健義診活動

1、組織有經驗的醫務人員下鄉到貧困邊遠鄉村為當地群眾及殘疾人義診共15次,配合市衛生局、市腫瘤協會等分別到青蓮村、湖西村等地進行義診、送醫送藥活動,共為老弱病殘的病人診治350余人次,并送藥一千多元,分發健康處方,深受群眾好評。

2、派出保健醫生,為市政府部門各種大型會議運動會等做保健工作共23人次。

3、認真做好新生兒計劃免疫登記造冊工作,配合疾病監控機構搞好全市范圍內足齡兒童的計劃免疫,1—11月份共辦理兒童計劃免疫368例。

4、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工作:各病區及門診共出宣傳欄48期。

七、體檢工作

今年為中考學生體檢約1800余人,征兵體檢總檢500余人,為市各機關單位、企業團體工作人員、離退休干部健康體檢共3000余人次,在院領導重視及支持下,于今年9月份正式成立體檢科,配備專門的體檢場所及引起B超機及、心電圖機等體檢專用設備并增加相關人員,新推出健康體檢套餐,簡化體檢程序,為體檢者提供優質、優惠、高效的服務,方便了廣大人民群眾健康體檢的需求,受到人民群眾的好評,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篇(7)

困境之一:經典傳染病的病例數急劇減少,并將逐年減少。教學醫院的教研室,沒有相應的病人,讓學生看什么?讓學生學什么?起碼,在學員見習和實習期間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常見”病例。可是今天,除了每天和大量肝炎病人打交道外,我們能見到幾個“常見”傳染病呢?隨著社會的發展,精神和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以及防疫、保健和醫療事業的不斷進步,許多傳染病的減少乃至絕跡,這本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結果,是一件幸事,也是我們醫務工作者的追求目標。但是,傳染病的發病有地區、季節、人種等差別,和受自然災害、戰亂以及生活條件等因素影響,傳染病沒有絕跡,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也不可能絕跡,何況還在出現更多的新的傳染病種。因此,一個國家不可能沒有傳染病專科醫生,醫科大學也就不可能不設傳染病學課程。目前尷尬的處境表現在不是無病可教和無病可學,而是有病難尋,教、學脫節。我們教研室每年都安排學員去上海郊縣椖匣閬嗇匣靜∫皆杭吧鱟酆險鞒鲅齲⒃誚萄奔淶陌才派峽桃獾乜拷⒉「叻寮窘詰?/FONT>10月份前后。今年我們從10月初開始等待,直到11月中旬,才被告之有5名出血熱病人在醫院接受治療,而且大多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但在1998年的9-11份之間,該院卻曾收治過150余名出血熱病人,兩年的差別已如此明顯,再過兩年、五年、十年……,將是什么樣的局面呢?傳染病教學將成為典型的“紙上談兵”。

困境之二:新一代教員無傳染病的實踐經驗。眾所周知,醫學是一門實踐經驗性很強的科學,名醫、名教員一定是在長期的醫療和教學實踐中產生的。目前年齡在40歲左右、從事傳染病臨床的新一代教員(包括本人)真正診治過的傳染病病種大概不會超出20種,與已經明確病因的、和在部分國家和地區散在流行的數百個傳染病病種相比,顯然談不上“具有一定臨床實踐經驗”;而年齡在30歲左右的教員更是無經驗可談。然而我們現在都是一線工作人員,或助教,或講師,或教授,是承擔大學本科學員教學的主要力量。今年我教研室承擔著軍、海醫系兩個班級250多名學員和50余名護理大專生的傳染病學教學任務,其負擔之重前所未有,我們不得不傾巢而出,老、中、青教員人人上陣。當然出此“下策”還不僅僅是因為教學任務重,讓年輕教員上講臺也是培養后續師資隊伍所作的必要舉措。但是讓這些既少有教學經驗,又缺乏臨床實踐經驗的新一代年輕教員上講臺,難免有“趕鴨子上架”的感覺。更嚴峻的是目前或今后已不可能通過實踐來積累臨床經驗。

困境之三:教材內容滯后,教、學員無所適從。編寫醫學教材難,編寫傳染病學教材更難,難還是難在“尷尬”二字。一方面經典傳染病發病率急劇減少,政府投資不足,研究人員對這些疾病的研究興趣減弱,病原學、發病機制、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等問題的研究進展與其他疾病相比顯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現傳染病在不斷增加,但成熟的東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負責任的教科書中既簡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紹定性定論的學術問題又要兼顧當前發展動態,這的確是一件高難度的工作。我們軍醫大學傳染病學教材的最新版本出自1994年,按照編寫著作的一般規律,所介紹的內容大概不會晚于1993年。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霍亂一章中,這本教材對霍亂弧菌O139只字未提,這樣一本教材用于2000年的教學顯然已經很不合適。我們在備課時不得不基本脫離原教材,大量參閱一些新的大型專著和學術資料,并盡量吸收一些重要的已定論的內容。但是,學員意見很大,他們不反對接受新的東西,但他們需要有與教員授課內容基本一致的教材。在應試教學模式下的醫科大學的學員不僅負擔重,而且十分看重考分,基本無暇看更多的課本外書籍,尤其是傳染病學參考書。對教研室而言,新編教材或發放補充教材,不僅有一個工作量的問題,還牽涉到一些“規章”、“規矩”的問題。可謂“難”!

困境之四:教員梯隊不穩定,師資質量不高,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由于造成了人才梯隊斷層,以及學科的萎縮使得傳染病學學科缺乏吸引力,導致從事傳染病教學和醫療的師資隊伍趨于衰弱。教學醫院的人員配備是一種雙軌模式:醫師兼教員。而求職者首先考慮的是做什么科的醫生,真正樂于獻身傳染病醫、教者為數不多。這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教師隊伍的擴大和師資質量的提高,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否認這一點是不實事求是的。不僅如此,部分學員也或多或少地對傳染病學的學習缺乏興趣,甚至有人在入學時就已經確定了畢業后的求職方向。調查結果表明,這些學員大多把做外科醫師、心血管內科醫師、腫瘤科醫師作為首選,問津傳染科者幾乎為零。這必然影響到教員和學員之間的溝通和理解,面對學而無欲的學員,再加上前面談到的種種困難和實際情況,教員感到“沒勁”,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困境之五:教學手段混亂,學員好惡不一,影響教學效果。近年來多媒體教學的沖擊力和影響力都很大,其總體效果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不同教員、不同教研室、不同學校,在教學器材的配備和教學手段的使用等方面的差異非常明顯。一堂課上,板書、掛圖、實物、幻燈、普通投影儀、多媒體投影儀、錄像,要么五花八門,什么都用,令學員眼花繚亂;要么形式單一,使人乏味。但這些年來,爭議頗多的,或可稱之為焦點話題的仍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如何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與多媒體教學相關的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的作用,并提高它的使用效果,的確是一門藝術,對這個問題我們曾作過探討。總體看來,多媒體手段使用不當是當前的主要問題,而產生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教員。要么完全依賴,要么使用不熟練,要么干脆不用,這種現象已經在學員中產生很大反響。我們對去年傳染病教學效果做過調查,其中針對教學手段的問題,學員反映的幾點意見值得重視:第一、用Authorware制作的課件不受歡迎;相反,Powerpoint下的多媒體幻燈卻大受青睞;第二、個別教員用的手寫薄膜視覺效果太差,令學員不滿;第三、使用機械幻燈時明暗切換顯得雜亂。

困境之六:醫學院校所在地區的差別導致教學效果的差別。第二軍醫大學地處上海市,本地區常見傳染病以病毒性肝炎為主,傷寒、細菌性痢疾、化膿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炎、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性腮腺炎等均不多見。我科在近三年內只收治過一例惡性瘧;沒有診治過一例乙腦。而其他三所軍醫大學分別在廣州、重慶、西安,傳染病譜和病種比例各不相同,與上海比較差異更大。比如第一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經常診治到瘧疾、立克次體感染等;第四軍醫大學的教員經常接觸到腎綜合征出血熱。同樣是軍醫大學,由于地區差別,見到的病種不同,培養出來的學員所掌握的疾病知識肯定有差異或多寡之別。但對于部隊醫學院校的學員來說,為適應將來的工作,似應當在傳染病學這門課程中見到更多病種。可是,就讀于第二軍醫大學的學員怎么辦?

困境之七:“感染”與“傳染”的爭論擴大到校園,教、學員均不知所措。迄今,國內沒有感染病學教研室,但有感染病科,如我們科室就叫“感染科”,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也設感染科,而且都名副其實;也有大型著作名為“現代感染病學”、“感染病手冊”。更有大型的、取名時采取折中方法的專著叫“現代感染病學和傳染病學”。從事傳染病專業的醫、教人員,都明了“感染”與“傳染”之爭的原委,但絕大多數學員卻不知爭論的起因。問題是,“感染”與“傳染”之爭何時休止?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是否和何時干預這場爭論?爭論的結果將給教學產生什么影響?今后的課程設置向哪個方向發展?如果學術界能夠在爭論中達成共識,認為“感染病學”是今后的發展方向,那么,在當前轉型期的“傳染病學”或“感染病學”的教學計劃如何制訂和實施?可謂“惑”!

傳染病學教學的確困難重重。出路只有一條:改革。我校今年將吸取地方醫科大學的經驗和參照他們的一些成功做法,組建臨床醫學院。未雨綢繆,前兩年為這一改革已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并多次組織校內各教研室的教員座談討論。但是即將實施的這一重大改革措施還是在全校教員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最強烈的不是反對改革,而是害怕失敗。無論是校、院領導,還是教員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認識:教學改革牽涉到一代人的問題,不可簡單化和粗線條,只許成功不能失敗。針對傳染病教學改革的問題,在教員中也產生過不少疑慮和爭論,對有些問題的爭論甚至是尖銳和針鋒相對的,焦點問題是課程設置:教“感染病學”還是“傳染病學”?

走出困境,最關鍵的一步是改變觀念,觀念是問題的源頭。第一,應該明確本專業的教學方向和授課目的是什么?要求學員在完成本專業的課程學習后達到什么樣的要求和標準?我們為什么要抱著“傳染病”這個老框框不放?是不可為,還是不敢為?“感染病”不論是名稱還是內涵,從來就不排斥“傳染病”,“傳染病”是小概念,是傳播能力較強和具有流行特征的那一部分“感染性疾病”;第二,我們并不是試圖通過有限的課時,培養從事感染病或傳染病工作的專科醫師,即使將來學員畢業后從事感染病專業,那么他必須在工作中逐步積累,沒有必要在本科學習階段全面掌握傳染病所有病種的知識;第三,無論從事哪一個專業,“感染”這一問題都是十分棘手和常見的。包括傳染性疾病在內的各種感染病,其共同特點就是有明確的病原體和有許多相似的臨床表現,把握感染的某些共同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問題,就可以在臨床工作中融會貫通,至于是否見過某一個具體傳染病可能不成為理解和處理疾病的關鍵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從學生今后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應當大膽地把“傳染病學”改為“感染病學”,并對課程設置作出相應的調整。

走出困境的第二步就是教材和課程設置的改革。觀念變了,改革的具體問題就容易解決。建設臨床醫學院有這樣一個整體思路:學員盡早深入病房、接觸病人,實現邊干邊學、邊學邊干的醫學教學策略。要大幅度減少課堂授課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員自學和接觸臨床。但是,“放羊”肯定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個引路的過程。據此,我校給各教研室安排了臨床前期的總論課程和進入醫院后的有限的大班課程。課程內容由各教研室自行商定,但總體方針是少而精,并體現一個“引”字。

傳染病學的課程內容如何設置?有人提出把絕大多數經典傳染病按發病率高低和所謂重要性分別在總論、大班課、小班課依次排列。這給人“換湯不換藥”的感覺,沒有改革的實質性動作,不符合臨床醫學院的教學模式和改革思路。經過激烈討論和充分醞釀之后,最后形成的課程設計方案不僅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比較符合改革方向。具體思路是:①強調感染病但不排斥經典傳染病,因此總論部分以“感染病總論”為題,內容包括經典傳染病的共性問題。②以癥狀為主線講解感染病學的臨床問題,比如發熱、出疹、腹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是許多病原體感染的共性問題,采取串聯的方式講授,這樣做效果會更好,也更貼近臨床。③用典型的病例和教員的實踐經驗去引導學員進入醫生的角色,這是最需要的也肯定是最受歡迎的授課方式。④授課的側重點放在臨床表現、鑒別診斷和正確處理上;強調橫向聯系,啟發學員的主動思考;不同的授課方式突出不同的側重面,例如:臨床綜合課和大班課側重于某些重要的系統性疾病的共性及個性問題;大組課側重于一些常見的、危害較大的感染性疾病;小組課及床邊教學則主要是結合臨床實際工作,強調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一些少見病則主要由學生自學,教員輔導。⑤對臨床少見的癥狀和體征以多媒體課件來補償。

我們在2000年本科傳染病教學中,在課程設置上作了一次初步嘗試,即增設了“發熱的鑒別診斷思路”這一課程,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并得到學員極高的評價。本課程獲得巨大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于課堂上教員講解得如何出色,更重要的是這一教學模式更易被學生接受;更貼近學員們的需要。課后幾乎所有學生都希望今后多開類似的課程。他們表示這樣的程課才真正是為培養臨床醫生而開設的,“聽完課之后有一種馬上就想做醫生的沖動”。

篇(8)

2、重新修訂各項醫院感染管理SOP。

3、加強院感知識培訓:全年組織全院職工培訓5次,實習生培訓2次,全院衛生員培訓1次、外來器械商培訓1次,外派省廳培訓3人次。

4、切實抓好院感重點部門、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的管理,特別是ICU、手術室、消毒供應室、血透室、介入室、胃鏡室、口腔科、檢驗科、感染性疾病科等重點部門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認真開展手術部位、ICU、細菌耐藥、多重耐藥菌等目標性監測,并按時限要求上報省感控中心。認真做好院感病例監測,建立了發熱病人體溫監測單,及時發現院感病例,減少院感病例漏報。

5、年初受衛計委的委托籌備萍鄉市醫院感染質量控制中心組建工作,于4月9日成立并掛靠我院,成為江西省第三家醫院感染質量控制中心,萍鄉市第一家質量控制中心;并成功舉辦了市級繼續教育項目“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管理培訓班”,全市各級醫療機構院感分管院長、專兼職人員、醫護等400余人參加,發放資料200余本。

6、5月-7月開萍鄉市醫院感染質量控制中心主任汪美玲帶領中心成員開展了“全市基層醫院院感防控知識技能基層行活動”,對全市各級醫療機構的院感管理情況進行調研,并提供相關技術指導、咨詢與幫扶。并通過此次行動,按照省質控中心15-18號文件精神,根據本市實際情況,規范了全市胎盤流向登記本,死嬰、死胎的處置以及手術取出植入物(鋼板)的處置,醫療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要求。推動和提高了各級醫療機構醫院感染防控能力和水平。

7、7月-10月為各級基層醫療機構院感專職人員培訓20人次。內容包括:手衛生、安全注射、職業暴露、醫療廢物、消毒隔離等知識。

8、9月23日承辦全市基層醫療機構醫院感染防控技能比武,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醫院醫師、護士、村衛生所村醫共計30名選手參賽,評出團體及個人一、二、三等獎,并組織優秀選手5名進行強化訓練,10月30日赴南昌參加全省基層醫療機構醫院感染防控技能大比武,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個人總分第一名1個,個人總分第二名1個,優秀獎2個,個人單項第一名3個,個人單項第二名1個的驕人成績。

8、積極參與抗菌藥物臨床合理使用的管理,每周與藥劑科下科室抽查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予以干預并督促整改。加強多重耐藥菌感染管理,對每一例病例均下科室督導防控措施落實的情況,通過晨會交班,現場培訓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相關知識,提高醫、護、工的重視程度和執行力。

8、按照《江西省醫療機構輸血科建設與臨床用血管理檢查標準》、《江西省呼吸科、檢驗科、產科建設檢查標準》對各科進行了專項檢查,對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并督促落實。

9、按照《江西省醫療廢物管理項目》要求,落實醫療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院感科及時組織全員培訓,與護理部合共同制定相關規定:減少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使用,嚴格醫療廢物分類,將傳染科未被污染的輸液瓶、一次性無菌物品外包裝及廢棄紙盒歸類為生活垃圾,盡量減少醫療廢物;推廣使用電子血壓計,改用75%的酒精消毒體溫計等,定期或不定期檢查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工作落實情況,及時發現問題,督導科室整改。制作醫療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宣教圖片與展板,做到全院人人知曉,人人參與。

篇(9)

在救治患者的同時產生大量的醫療廢棄物,如果處理不當 ,將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疾病的傳播。隨著人民群眾對健康意識的不斷加強,國家對環境保護的管理力度日益加大,良好的醫療環境已成為百姓判斷醫院等級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醫療廢物的安全、規范管理已成為控制院內感染,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主要內容。

1 建立管理機構,制定各項管理制度

為了使醫療廢物處置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我院嚴格執行國務院第380 號令《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衛生部第36號令《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衛生部和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醫療廢物分類目錄》,以及有關醫療廢物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定,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成立了醫療廢物管理監控委員會,院長為第一責任人,由醫務部、護理部、院感科、 總務科、保衛科以及主要臨床、醫技科室主任、護士長組成委員會成員,制定了各項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職責和質量考核標準,并下發各科室,指導各科室醫療廢物的處置工作。同時,院長還與各科室主任、護士長簽訂了醫療廢物管理責任書,實行層層負責、責任落實制。

2 專人監督與管理

我院醫療廢物管理隸屬總務部主管、醫院感染管理科監督管理的模式。固定醫療廢物專職人員,設立了醫療廢物管理辦公室,全面負責醫療廢物收集、轉運、暫時貯存等日常工作。醫院在專職人員的待遇方面給予了重點關注,為專職人員提供了合格的防護用品;建立了專職人員健康檔案,每年進行1次健康查體,并為乙型肝炎抗體陰性者免費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3 嚴格按醫療廢物的處置流程進行管理

    3. 1 產生地的管理  各科室嚴格按照 《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和我院制定的《醫療廢物管理工作流程》, 將各自產生的醫療廢物分類收集,分別置于感染性、損傷性、化學性、病理性、 藥物性廢物的專用容器內。盛裝醫療廢物的容器和包裝袋上必須有警示標識,包裝袋為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黃色塑料袋,當醫療廢物收集達到包裝袋的3/ 4時,袋口進行有效封扎,防止泄漏和遺撒。每個包裝袋外均有中文標簽, 標注醫療廢物產生科室、產生日期、類別及需要的特別說明。由專職人員負責,每天按規定的時間、路線, 用密閉的容器和車輛下科室收取并轉運至醫療廢物暫存點。同時填寫內部交接轉移聯單, 內容包括:送交日期、科室、種類、數量、包裝情況等, 交接雙方簽字備查。運送人員在運送醫療廢物前, 必須檢查包裝袋或容器的標識、袋口的封扎是否符合要求, 不得將不符合要求的醫療廢物運送至暫時貯存點。

    3. 2 規范管理  醫院投資修建了符合國家標準的醫療廢物暫貯間,暫貯間內配備了病理性廢物低溫儲存柜, 具有防火、防鼠、防蚊蠅、防蟑螂以及相應的清潔消毒設施。醫院還為各科室購置了腳踩式醫療廢物收集桶和防護消毒用品,制作了各種警示標識、標簽等。

    3. 3  按要求處置,做好記錄  我院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規范的規定,每1-2天向醫療廢物處置中心移交分類收集包裝好的醫療廢棄物。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及時填寫醫療機構危險廢物轉移聯單, 交接雙方簽字存檔備查。

    3. 4 暫貯地的管理  醫療廢物處置專職人員每天必須對暫貯間的地面、墻壁、收集箱進行擦拭和沖洗消毒,空氣每天用紫外線照射消毒 1次/,每次1小時,并有記錄。每次收集運送工作結束時,在指定的地點對運送工具進行清潔,并用1000 mg/ L 含氯消毒液噴霧消毒車廂內外。

    3. 5 統一標識,統一模式 為了使全院的醫療廢物處置工作統一、 標準化,我們對各科處置室的污物處理進行了規范管理,制作了統一的標識,如 “感染性廢物” 、“損傷性廢物” 、“生活垃圾”、“輸液瓶” 等。醫療廢物分類收集,固定位置、固定容器,加蓋密閉存放,有效杜絕了醫療廢物與其他廢物的混放現象。

4 加強重點科室的管理

對一些存在高危險因素的科室如感染性疾病科、檢驗科、艾滋病篩查實驗室等,我們實行重點和細化管理,嚴格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處置流程,規范處置。對感染性疾病科,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和《消毒技術規范》的有關規定,將傳染病患者產生的所有廢棄物置于雙層專用包裝袋內,經有效封扎后按感染性廢物處置,醫療廢水經含氯消毒劑有效消毒后排放。實驗室產生的廢棄標本、培養基、菌種、毒種等,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就地進行高壓滅菌處理后按感染性廢物處置[1]。

5 加強醫療廢物管理知識的培訓和考核

為了強化各級各類人員的管理意識和參與意識。由院感科專職人員負責 ,根據不同的工作崗位、不同的人群,分層次、有重點的進行培訓。培訓對象包括醫務人員、 后勤人員、 醫療廢物專職收集人員、衛生保潔人員、新上崗人員。

    5. 1  醫務人員的培訓  培訓的重點內容:法律法規、醫院制定的管理制度、職業防護措施、醫療廢物管理流程、職責、醫療廢物分類收集等。培訓后,對培訓效果進行考核,通過培訓和考核,提高醫務人員的防控意識,推進了醫療廢物管理的整體工作。

    5. 2  后勤人員和醫療廢物專職收集人員的培訓  后勤人員和醫療廢物專職人員參與醫院醫療廢物的收集、轉運、暫時貯存等工作。因此,我們把培訓的重點放在醫療廢物的管理流程、分類收集、轉運、暫時貯存、暫存地的清潔消毒、職業安全防護等方面,每年定期培訓和考核,不斷強化他們的規范處置意識,確保醫療廢物處置工作的安全有序。

    5. 3  新上崗人員的培訓  對于實習、 進修、 新調入和分配人員,重點進行法律法規、 醫療廢物分類、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的培訓,培訓后進行考核,成績合格者方能上崗。

    5. 4   衛生保潔人員的培訓  醫院的衛生保潔人員流動性比較大,人員不固定,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在工作中的防護意識和消毒概念較差。為此,我們不定期組織培訓,培訓的重點放在職業防護和消毒隔離方面。在培訓中,以現場施教為主,教會他們處理污物時如何防護、洗手、消毒,發生職業暴露時如何處理等等,不斷強化他們的防范意識和能力。

    5. 5  規范患者的行為  為了規范患者的就醫行為,我們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宣教,例如制作一些具有引導圖 案的提示,張貼在檢驗科和門診等候區的顯要位置,提示患者和家屬將手中的棉簽、棉球等廢棄物丟入套有黃色塑料袋的醫療廢物收集桶內。在對住院患者的宣教中增加了醫療廢物管理的內容,確保了醫療廢物的安全處置。

    我院的醫療廢物處置工作實行院、科兩級負責制。科室的管理,由科主任、護士長負責,做到職責明確、責任落實。院感科負責對全院醫療廢物處置工作的監督管理,堅持每周1-2次巡查和月考核制度,發現問題及時向科主任、 護士長反饋,并指導科室進行整改,科主任、護士長在質量考核記錄單上填寫整改措施和整改時限,院感科根據科室的整改情況進行復查,直至整改合格。對多次檢查屢教不改者,按醫院的處罰規定進行處罰,并與績效工資掛鉤,同時,在院感監控信息上通報批評,引起全院的重視。

由于管理規范,采取的措施科學、有效,各項工作落實到位,所以,在醫療廢物管理和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使醫院的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患者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實踐證明,加強醫療廢物處置的規范化管理,是體現醫院整體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防止疾病傳播、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改善醫院環境,提高患者滿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預防醫院內交叉感染、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重要保障。

篇(10)

(一)護理人員情況全院護理人員總數157人,其中正式在編護士149人,合同護士8人,護理員1人。執業資格結構:執業護士137人,注冊XX年度醫院護理工作總結?兒科疾病護理常規護士132人。歸屬護理部業務管理的護理人員129人,占全院衛技人員38%.分布在臨床一線126人,其他護理崗20人,非護理崗11人。學歷結構:大專39人,占24%,中專113人,無學歷5人,大專在讀13人,本科在讀3人。職稱結構:主管護師73人,護師51人,護士33人。年齡結構:全院護士平均年齡36.75歲,臨床一線護士平均年齡34.06歲。按計劃床位數295計算,床位與病房護士比為1:0.32.聘請臨時護士18人。

(五)外出參加短訓班及學術交流9人次,外出學習人員回院后向護理部進行了口頭或書面的學習情況匯報,并安排科內、院內學習傳達6次。但年初的培訓計劃未完成。

9、護理人員技術操作合格率95%;

(五)護士“三基”訓練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做好創建省級文明衛生城的健康教育的各項工作。

加強了對護理缺陷、護理投訴的歸因分析:建立內部如實登記報告制度,對故意隱瞞不報者追究當事人及護士長的責任。護理部對每起護理缺陷及投訴,組織討論,分析發生的原因,應吸取的教訓,提出改進措施,對同樣問題反復出現的科室及個人責任其深刻認識,限期整改。科室護理問題與科室護士長月、年終考核掛鉤。

12、一人一針一管一滅執行率100%;

兒科疾病護理常規(二)午間、傍晚、凌晨只有一名護士值班,在安全管理上有顧此失彼的隱患。

(二)健全護理質控體系網,注重發揮科室質控小組的質管作用,各科室明確了護理質控小組的職責及工作方法,各質控小組每月進行信息交流,而且質控員都有各自的質控點。此舉措較好的促進了護士參與質量管理意識,激勵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對抓好環節質量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八存在的不足

七積極配合醫院做好其他工作

(一)護生帶教存在安全隱患,發生一起護生打錯針的差錯,暴露出實習生帶教中老師安全責任不夠明確,護生操作時放單飛現象。

(一)建立了護理質量檢查與考核制度,護理部人員不定期的深入科室檢查、督促、考評,每季度組織全院護士長交叉大檢查,促進了護士長間及科室間的學習交流,取長補短,有效的促進了全院護理質量的統一和提高。

二、加強了護理管理,努力提高護理管理水平

8、護理工作滿意度94.9%

(二)其次開展服務理念教育,強化一個轉變,即服務理念的轉變,倡導多主動換位思考,從病人的衣、食、住、行、治方面提供舒適與安全的照顧。如產科病房為方便產婦哺乳提供靠背凳;責任護士做病人的貼心人,每天利用為病人做治療后的空閑時間親切的與病人交談,為他們傳授疾病康復知識,送去親人般的安慰。護士又如腈雨表,晨間問候時及時告知病人天氣冷暖,提醒增減衣服,每逢新年、教師節、建軍節、老人節、兒童節,護士都不忘問候病人,有的送賀卡,有的科護士還親手為病人折疊千紙鶴,表達美好的祝愿。兒科護士在治療之余,還為小患者講故事,輔導作業等等,家長深受感動,內科還為出院病人發放連心卡,將親情服務延伸。正是護士親切、貼心的話語、周到的服務使病人感到家的溫馨,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許多病人在征詢意見表上留下了發自肺腑的贊譽,急診科一病人還在護士節期間為全科護士送上一束花表達他對護士的敬意。今年收到表揚護士的表揚信4封,根據民意測驗結果統計,被點名表揚的最滿意護士達50多人次。經統計病人最滿意的科室前三名是:中醫科、五官科、婦產科、感染性疾病科(并列)。最滿意的護士前十名是:×××

1、基礎護理合格率97.7%;

上一篇: 工業機器人論文 下一篇: 冬天的詩歌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 天天视频2021国产 | 香蕉久久精品曰曰躁夜夜躁 | 亚洲欧美久久夜夜高潮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91 | 一级日本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