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的意思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3 15:43: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天凈沙秋思的意思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注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桫f: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鑒賞

《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天凈沙·秋思》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蓖鯂S《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瘪R致遠《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天凈沙·秋思》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逼渲杏辛鶄€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币灿辛鶄€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篇(2)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⑵,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注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桫f:黃昏時歸巢的烏鴉?;瑁狐S昏。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悲傷、流落他鄉的旅人,因為思鄉而愁腸寸斷。 ⑸天涯:天邊,非常遠的地方。

譯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夕陽下一只無精打采的烏鴉,撲打著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椏上。纖巧別致的小橋,潺潺的流水,低矮破舊的幾間茅屋,反而愈發顯得安謐而溫馨?;臎龅墓诺郎希黄ハ葶俱驳鸟R載著同樣疲憊憔悴的異鄉游子,在異鄉的西風里躊躇而行。夕陽漸漸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處是歸宿?家鄉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腸寸斷!

②枯萎的藤蔓,纏繞著古樹,黃昏時分的烏鴉飛回樹上棲息。小橋下,溪水流過兩岸的人家。有個旅人騎著一匹疲憊的瘦馬,迎著凌冽的秋風,緩緩行進在古老蒼涼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陽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極度憂傷,漂泊在遠離故鄉的地方。

賞析:

《天凈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個畫面,四個場景組成。共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天涯十二個名詞,作者將這十二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詞巧妙的拼合聯結起來,組成了這四幅優美的畫面。真正做到了詩中有畫。表面看本曲并無華麗美妙之處,然而,正是作者看似不經意的名詞整合卻寫出了這千古名篇。

首句“枯藤老樹昏鴉”是一個滄桑悲涼的畫面,大有人生蒼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樹一昏鴉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黯然傷懷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滄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一起首,就將讀者帶入了作者所想象的境界。

次句“小橋流水人家”表面看似在行進中換了一個場景,實是對人生美好時光的懷念。一小橋一流水一人家三樣景物寫出了家庭的溫暖和對家庭的思念。此句正對前后句中的人生之蒼悲,表達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卻終此一生而不可得。

前兩句中并無行路者本人,是以對途中景物的描寫引起路人對自己人生的思考。

篇(3)

中圖分類號:H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253-02

一、總述

近年來,隨著語言學的逐漸興起,認知語言學也越來越受到眾多語言研究者的關注。我國學者對其研究也如火如荼,大量認知語言學著作問世,研究領域迅速向相鄰學科擴展。包括認知心理學在內的許多學科都成為其研究對象并對其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912年格式塔心理學興起于德國,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墨、考夫卡、苛勒等提出,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案袷剿笔菍Φ挛腉estalt的音譯,意譯為“完形”,表示統一的、具有不同部分分離特征的有意義的有機整體,因此,格式塔理論也常被稱為“完形理論”。格式塔理論主要有整體性、閉合性及異質同構性等,目前國內有很多學者將這些原則運用于翻譯、美學、詩學等,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理論

(一)整體性

格式塔心理學派最顯著的特點是注重整體概念,主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1],整體性原則。格式塔學派否定元素主義簡單相加論,認為對各個部分所進行的分析不能解釋整體所具有的某些特征。[2]整體必然具有一種個體不具備的因素——格式塔質。這種能保證整體固有性質不變的第七種因素在格式塔理論中就被稱為“格式塔質”。

(二)異質同構

自然界中的事物同人一樣具有表現力,這種表現力的基礎就是力的結構。格式塔心理學認為,這種力的結構之于自然界,如同力學的“場”之于物理,決定著心理的運動方向,運動過程和運動結果。人看到物體后,大腦會自發的將其力的結構與人感情中力的作用相比較、對應,從而在生活實踐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情感,并借此表現。如人看到垂柳就有悲哀之感,這并不是因為它從形態上像人,而是柳枝低垂的形態、柔軟的枝條和隨風擺動的樣子使人想到了一個悲哀的人的外形。柳樹的外貌同一個人悲哀時垂頭喪氣、無依無靠的的樣子所展現出來的力的結構相一致。異質同構原則賦予事物本身所不具有的感情特征,基于此許多詩人借物抒情。

(三)閉合性

人在認知過程中,由于“完形壓強”的存在,迫使大腦皮層活動,把看到的不規則、不完整的現實事物“完形”成一個理想的完美的事物。這是格式塔理論中的另一個核心原則——閉合性原則。如人們看到一個不完整的三角形,通常會在知覺中把它恢復成為一個完整的三角形或梯形。這一原則指出人腦在“反映”客觀對象的過程中所具有的“藝術化”傾向,它是創造性心理機制產生的源泉,而意義空白或者意義的不確定正是人的心理機制進行完形閉合的重要前提和條件。

三、分析

《天凈沙·秋思》全文僅5句,但是卻描繪了12個意象。這些意象看似是孤立,實則不然。作者雖然僅是并列放置了這些意象,但讀者內心存在的“完形壓強”卻會自發的將這些零碎的景物拼成一幅完整的圖景。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枯藤纏繞著古樹,書上落著烏鴉;第二組是由近及遠的排列:近處的橋、橋下的水和水邊的人家;第三組則是由遠及近的排列,彎彎曲曲的古道和在上緩緩而行的瘦馬,其中加入了西風這個意象,更具跳躍感;最后是正在下落的夕陽和行走在天邊的離鄉人。運用整體性原則能剛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

第一組意象中“枯藤”是在深秋時節才會出現的景物,而“樹”和“鴉”雖然不是秋季所獨有,但與枯藤并列,前面又沒有限制詞,則根據關聯準則,讀者自然也認為是深秋時節的景物?!翱荨弊贮c出了秋天萬物枯萎,百物蕭殺的天景。“老”本是用來形容老人風燭殘年。中國自古有落葉歸根的說法,作者獨自一人在外遠游多年,思鄉之情溢于言表,在異鄉看到此景,感觸愈深。且人若“老”就已近人生盡頭,正如一到“秋”一年也即將結束。由一年結束影射一生完結,悲涼之情油然而生。“昏”字則更是精妙,它不僅可以指時間,與前文一年、一生相照應;還可指人到黃昏;更可以指烏鴉的精神狀態。通過并列三個毫無生機的景物,暗示秋天的蕭索與冷清,心境的凄苦與悲涼,這感情則是任何一個單獨的景物所無法表達出來的。

第二組意象則一掃前文的蕭條?!傲魉卑凳靖浇赜小叭思摇?,建在“流水”之上的“小橋”又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靶颉敝霞瓤梢匀藖砣送鞑幌?,一副繁榮的生活之境;又可以空無一人,加之橋下“流水”,給人以蕭索破敗之感;更可以有人憑欄眺望,思念未歸之人。水邊安靜獨立的“人家”既可以炊煙裊裊,又可以有農人“帶月荷鋤歸”,一副恬淡愜意的村野生活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組意象與上文意象并不連貫,但“完形壓強”會迫使讀者尋找關系:承接上文,抒發悲情?!傲魉钡牧Φ膱D示是從家而出,這與作者離家遠游的圖示一樣。且“流水”向下的力與作者窘迫的生活一樣,異質同構更顯作者孤單、落魄之情。

第三組意象最突出的是“瘦馬”,側面暗示了游子離家之間之長,旅途之艱辛?!肮诺馈苯涍^多年的風雨侵蝕,也是一副荒涼破敗的景象,李白詩《憶秦娥》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抒發的亦是此感?!拔黠L”并不是指從西邊吹來的風,而是指秋風。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薄耙魤m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中正是因此而以西風代秋風。這組通過并列三個意象,雖是寫路、寫馬,但實際上是在寫人,以物襯人,更顯荒涼。

第四句中“夕陽西下”雖然與秋無直接聯系,但夕陽已近黃昏,一年四季中的秋季正是由盛夏向寒冬的過渡時期,在時間軸上,二者的相對位置是一樣的,所抒發的感情也相差無幾。因此,“夕陽”意象所抒發的感情在此處就可以確定為悲涼、落寞。且“夕陽西下”過程中力的圖示是向下的,與人到遲暮健康狀況走下坡路一樣。以物寫人,借物抒情,異質同構原則使表面上毫無關系的二者相結合。

末句既是寫人,又是寫己?!皵嗄c人”與“天涯”意象組合就表現游子離家,思念故鄉的感情。思鄉之情正是這首詞的“格式塔質”,它建立在部分之上,存在于整體之中。這也正是元素主義簡單相加論不能解釋的。

四、結語

中國古詩詞大都講究意境,借景抒情是主要的抒情方式,基礎則是異質同構原則。當自然界中“力的圖示”與人的感情的“力的圖示”相一致,作者便可以更好的抒情。而若要探索作者所抒之情,則必須在閱讀詩詞的基礎上整體把握作品,綜合運用格式塔原則細致探索?!短靸羯场で锼肌分?,作者通過描寫了一系列的景物,營造了一個凄涼、蕭殺的悲秋之景,借物抒情,將在外漂泊的羈旅之人的思鄉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篇(4)

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以維臺墨于1912年發表題為“似動的實驗研究”的論文為誕生標志,亦稱完形心理學,主張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體)的觀點研究心理現象(Kohler,1967)。核心理論是“異質同構”,指在任何情況下,真實的知覺不是盲目地與其相應的心理過程結合,而是在本質的結構特征內的同類連接(Koffka,1935)。異質同構不僅為各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而且還解釋了人的審美經驗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聯,但它忽視了社會歷史因素和現實世界對人的情感活動的影響。基于此,本文試圖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異質同構”這一空間維度,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為理解《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提供新的視角。

二、相關研究回顧

維臺墨在實驗中發現格式塔的性質不在部分,而在主體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釋全體的性質(轉引自Wolfgang Kohler,1967)。這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第一個重大發現引起了各個領域專家的思考和研究。文學藝術方面,姜秋霞(1999)、姜秋霞和權曉輝(2000)及孟瑾和馮斗(2005)討論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及其價值。對《天凈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譯文對比和翻譯策略方面(殷召榮,2008;江媛,2008),劉麗(2009)簡要探討了《天凈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但以上研究均未實現格式塔心理學與文本的結合。本文將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通過單元結合和意境整合兩個方面探尋這首小令的語義空間,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

三、《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

(一)單元結合

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結合表示單獨的視覺單元完全契合在一起。這可以使原來并不相干的視覺形象自然而然地關聯起來,從一個視覺語義延伸到另一個視覺語義。本小令前句可分解為九個單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它們的性質、形象各不相同,意義也是分離的。作者分別在中心語的前面加上相同語義色彩的修飾語(人家除外),疊加結合起來,中間不插入任何連接詞,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個獨立的單元,卻給讀者以觀看幻燈片的視覺效果。從“枯藤”到附著于上的“老樹”再到歸巢棲息于樹上的“昏鴉”,由外向內描寫了一個相互關聯且有序的整體——暮秋環境這一靜的界域(靜域)。功用上的聯絡拓展了單元語義的空間容量,不是之前的那個獨立單元在讀者的知覺中的對應物?!靶蛄魉思摇边@三個單元給人以溫暖、親切之感,迎合了詩人此時思念家鄉的心情,詩人用明朗的色調再造一重動的界域(動域)。而“古道西風瘦馬”則展現了一個色彩慘淡、氣氛陰郁的動態環境。后兩小句是一明一暗的兩種動域和第一小句的靜域結合在一起,形成對照。不僅如此,詩人此時遇見的“人家”與其所處的環境也形成對照,這使情更悲、景更哀?!跋﹃栁飨隆焙颓懊娴膯卧拔镆粯永^續鋪排,但此單元帶來了色彩上的豐富性。這無疑增強了視覺上的格式塔效果,可見這里不僅增加了一個單元,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氣氛。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基-形關系(figure-ground relation)”是“形(figure)”由于其自身特點,而依賴于其所在之“基(background)”;“基”相當于一個結構,“形”載于其中,因而受其制約(Koffka,1935)。至此,詩人所做的“基”的工作已完成?!皵嗄c人在天涯”是整首小令的點睛語,道出了詩人極致的悲苦和孤獨,該小句在“基”的背景下充當了“形”的角色,從而達到了“形基”結合。形基現象在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愁、傳達了本小令的中心語義的同時,還提供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們發現這樣的單元結合、界域融合所達成的相符不僅僅是能指與所指事物之間的一一對應,而且“所指”使其語義更加飽滿、使空間更富整體感、和諧感,實現了語言空間和物理空間的最佳融合。

(二)意境整合

孟瑾(2005)認為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看,整體意象又稱為格式塔意象,它以篇章為載體,接近于意境。整首小令是客觀對象和主觀感情的結合,其中客觀對象由多個個體意象組成,但其形成的意境又超越意象之外,這一點和格式塔意象不謀而合。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個體性質的結合不代表整體的性質。本小令由兩個句子組成,前句包含九個詞語,每三個構成一個小句,每一小句即自成一幅場景,這一場景并非詞語的簡單疊加而成,一字一詞均代表一個意象,這些意象看似離散,但作者在每小句后做押韻處理:鴉ya、家jia、馬ma,使整個描寫不但形合而且音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意境。詩人緊扣“秋思”,并置七個靜態的個體意象:“藤、樹、鴉、橋、人家、道、馬”。如果說前句寫景,那么后句則是著眼于“斷”字抒情,描繪“夕陽西下”和“斷腸人在天涯”這兩個動態意象,并注意以“下xia”和“涯ya”收尾,與前句保持音韻上的一致。前后銜接連貫,前句除“人家”以外,作者均采用修飾語+中心語結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通過這一結構中的修飾語:“枯、老、昏、小、流、古、西、瘦”,作者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投射到景物上;后句與前句情景交融,形成映襯,突顯了詩人此時四處漂流、無處落腳的悲苦。王國維(2003)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薄皟取敝盖?,“外”為景,他認為“情”“景”兩個元質構成了“境界”??梢?,情景乃創造意境的必要條件,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創造氣氛,兩者結合組成了格式塔意象。本小令的意象傳遞

境:一個秋天的傍晚,寥無人煙,詩人身旁只有馬兒陪伴,且無寄宿之所。

情:“斷腸人”是全詩的詩眼。詩人此時只身在外、孤苦無助,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自身處境的無奈。

意境:在一個凄涼的秋天的傍晚,詩人滿腹辛酸地走在古道上,身邊只有一匹瘦弱的馬兒陪伴,秋風瑟瑟,連烏鴉也歸巢棲息,而自己卻漂流無所,心中的疾苦悠然而生。

詩人用這種凄美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其中“藤、樹、鴉”是物理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物,分別被賦予了“枯萎的、僵老的、已經歸巢的”精神世界的意義,映射出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形成了客觀的境、主觀的情達到傳情造境的效果,完整地再現了《天凈沙·秋思》的意境。語言結構、心理結構和外部事物完美契合,其空間語義遠在意象之上。同時,還賦予了詩句本身極大的整合空間,給身處物理空間的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樣語言空間和物理空間通過心理結構這一媒介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四、結語

本文通過單元結合和意境整合探討了詩人通過外在事物表達內在情感而呈現出的凄涼清冷的意境,化抽象的語言為直觀的意象,并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為探尋《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提供一定的參考。該模式可以簡單圖解

心理結構

↗(知覺、情感)

語言空間 物理空間

(詩句語言) (現實世界)

……

在理解詩句的空間語義的過程中,讀者不是將詩句語言直接轉換成現實世界的直接對應物,而需通過自身的情感知覺加工這一中介過程,從而形成一個三角圖示。這樣,詩句的語言經過詩人的個人情感這一心理結構的融合而可能與物理空間形成一對多的對應關系,變得復雜,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一模式體現了詩句語義空間理解上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1]江媛.“歸化”“異化”理論下的《天凈沙·秋思》英譯文賞析

[J].安徽文學,2008,(8).

劉麗.別有詩情畫意生 此處無思勝有思——淺談馬致遠《天凈

沙·秋思》的意境[J].資治文摘,2009,(7).

姜秋霞.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語與外

語教學,1999,(12).

姜秋霞,權曉輝.文學翻譯過程與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國翻譯,

2000,(1).

孟瑾,馮斗.古詩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傳遞[J].外語學刊,2005,

(4).

殷召榮.從形合、意合看古詩增譯——個案分析《天凈沙·秋

思》[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5).

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Great

篇(5)

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以維臺墨于1912年發表題為“似動的實驗研究”的論文為誕生標志,亦稱完形心理學,主張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體)的觀點研究心理現象(kohler,1967)。核心理論是“異質同構”,指在任何情況下,真實的知覺不是盲目地與其相應的心理過程結合,而是在本質的結構特征內的同類連接(koffka,1935)。異質同構不僅為各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而且還解釋了人的審美經驗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聯,但它忽視了社會歷史因素和現實世界對人的情感活動的影響?;诖?,本文試圖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異質同構”這一空間維度,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為理解《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提供新的視角。

二、相關研究回顧

維臺墨在實驗中發現格式塔的性質不在部分,而在主體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釋全體的性質(轉引自wolfgang kohler,1967)。這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第一個重大發現引起了各個領域專家的思考和研究。文學藝術方面,姜秋霞(1999)、姜秋霞和權曉輝(2000)及孟瑾和馮斗(2005)討論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及其價值。對《天凈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譯文對比和翻譯策略方面(殷召榮,2008;江媛,2008),劉麗(2009)簡要探討了《天凈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但以上研究均未實現格式塔心理學與文本的結合。本文將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通過單元結合和意境整合兩個方面探尋這首小令的語義空間,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

三、《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

(一)單元結合

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結合表示單獨的視覺單元完全契合在一起。這可以使原來并不相干的視覺形象自然而然地關聯起來,從一個視覺語義延伸到另一個視覺語義。本小令前句可分解為九個單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它們的性質、形象各不相同,意義也是分離的。作者分別在中心語的前面加上相同語義色彩的修飾語(人家除外),疊加結合起來,中間不插入任何連接詞,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個獨立的單元,卻給讀者以觀看幻燈片的視覺效果。從“枯藤”到附著于上的“老樹”再到歸巢棲息于樹上的“昏鴉”,由外向內描寫了一個相互關聯且有序的整體——暮秋環境這一靜的界域(靜域)。功用上的聯絡拓展了單元語義的空間容量,不是之前的那個獨立單元在讀者的知覺中的對應物?!靶蛄魉思摇边@三個單元給人以溫暖、親切之感,迎合了詩人此時思念家鄉的心情,詩人用明朗的色調再造一重動的界域(動域)。而“古道西風瘦馬”則展現了一個色彩慘淡、氣氛陰郁的動態環境。后兩小句是一明一暗的兩種動域和第一小句的靜域結合在一起,形成對照。不僅如此,詩人此時遇見的“人家”與其所處的環境也形成對照,這使情更悲、景更哀。“夕陽西下”和前面的單元景物一樣繼續鋪排,但此單元帶來了色彩上的豐富性。這無疑增強了視覺上的格式塔效果,可見這里不僅增加了一個單元,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氣氛。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基-形關系(figure-ground relation)”是“形(figure)”由于其自身特點,而依賴于其所在之“基(background)”;“基”相當于一個結構,“形”載于其中,因而受其制約(koffka,1935)。至此,詩人所做的“基”的工作已完成?!皵嗄c人在天涯”是整首小令的點睛語,道出了詩人極致的悲苦和孤獨,該小句在“基”的背景下充當了“形”的角色,從而達到了“形基”結合。形基現象在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愁、傳達了本小令的中心語義的同時,還提供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們發現這樣的單元結合、界域融合所達成的相符不僅僅是能指與所指事物之間的一一對應,而且“所指”使其語義更加飽滿、使空間更富整體感、和諧感,實現了語言空間和物理空間的最佳融合。

(二)意境整合

孟瑾(2005)認為從格式塔心理學角度看,整體意象又稱為格式塔意象,它以篇章為載體,接近于意境。整首小令是客觀對象和主觀感情的結合,其中客觀對象由多個個體意象組成,但其形成的意境又超越意象之外,這一點和格式塔意象不謀而合。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個體性質的結合不代表整體的性質。本小令由兩個句子組成,前句包含九個詞語,每三個構成一個小句,每一小句即自成一幅場景,這一場景并非詞語的簡單疊加而成,一字一詞均代表一個意象,這些意象看似離散,但作者在每小句后做押韻處理:鴉ya、家jia、馬ma,使整個描寫不但形合而且音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意境。詩人緊扣“秋思”,并置七個靜態的個體意象:“藤、樹、鴉、橋、人家、道、馬”。如果說前句寫景,那么后句則是著眼于“斷”字抒情,描繪“夕陽西下”和“斷腸人在天涯”這兩個動態意象,并注意以“下xia”和“涯ya”收尾,與前句保持音韻上的一致。前后銜接連貫,前句除“人家”以外,作者均采用修飾語+中心語結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通過這一結構中的修飾語:“枯、老、昏、小、流、古、西、瘦”,作者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投射到景物上;后句與前句情景交融,形成映襯,突顯了詩人此時四處漂流、無處落腳的悲苦。王國維(2003)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薄皟取敝盖?,“外”為景,他認為“情”“景”兩個元質構成了“境界”??梢?,情景乃創造意境的必要條件,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創造氣氛,兩者結合組成了格式塔意象。本小令的意象傳遞如下:

境:一個秋天的傍晚,寥無人煙,詩人身旁只有馬兒陪伴,且無寄宿之所。

情:“斷腸人”是全詩的詩眼。詩人此時只身在外、孤苦無助,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自身處境的無奈。

意境:在一個凄涼的秋天的傍晚,詩人滿腹辛酸地走在古道上,身邊只有一匹瘦弱的馬兒陪伴,秋風瑟瑟,連烏鴉也歸巢棲息,而自己卻漂流無所,心中的疾苦悠然而生。

詩人用這種凄美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其中“藤、樹、鴉”是物理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物,分別被賦予了“枯萎的、僵老的、已經歸巢的”精神世界的意義,映射出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形成了客觀的境、主觀的情達到傳情造境的效果,完整地再現了《天凈沙·秋思》的意境。語言結構、心理結構和外部事物完美契合,其空間語義遠在意象之上。同時,還賦予了詩句本身極大的整合空間,給身處物理空間的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樣語言空間和物理空間通過心理結構這一媒介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四、結語

本文通過單元結合和意境整合探討了詩人通過外在事物表達內在情感而呈現出的凄涼清冷的意境,化抽象的語言為直觀的意象,并提出“語言空間-心理結構-物理空間”模式,為探尋《天凈沙·秋思》的空間語義提供一定的參考。該模式可以簡單圖解如下:

心理結構

↗(知覺、情感)

語言空間 物理空間

(詩句語言) (現實世界)

……

在理解詩句的空間語義的過程中,讀者不是將詩句語言直接轉換成現實世界的直接對應物,而需通過自身的情感知覺加工這一中介過程,從而形成一個三角圖示。這樣,詩句的語言經過詩人的個人情感這一心理結構的融合而可能與物理空間形成一對多的對應關系,變得復雜,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一模式體現了詩句語義空間理解上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1]江媛.“歸化”“異化”理論下的《天凈沙·秋思》英譯文賞析

[j].安徽文學,2008,(8).

[2]劉麗.別有詩情畫意生 此處無思勝有思——淺談馬致遠《天凈

沙·秋思》的意境[j].資治文摘,2009,(7).

[3]姜秋霞.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語與外

語教學,1999,(12).

[4]姜秋霞,權曉輝.文學翻譯過程與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國翻譯,

2000,(1).

[5]孟瑾,馮斗.古詩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傳遞[j].外語學刊,2005,

(4).

[6]殷召榮.從形合、意合看古詩增譯——個案分析《天凈沙·秋

思》[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5).

[7]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great

篇(6)

Abstract: Translation study has shifted its focus from text to readers, however, few studies on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der's response are found nowadays. Both the reception theory and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emphasize that translation should cater to readers’ taste. An investigation of readers’ responses to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is necessary and worthwhile especially for bett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reader’s response; translation version; survey

一、理論基礎:接受理論和功能對等理論

接受理論又稱接受美學,是姚斯(Hans Roberts Jauss)和伊塞爾(Wolfgan Iser)為代表的聯邦德國康斯坦茨學派所創。接受理論認為作品總是為讀者而創作,文學的唯一對象是讀者。讀者是文本接受歷史的決定性因素和能動的主體。讀者作為作品接受的能動力量,在閱讀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接受理論強調讀者的中心地位,給翻譯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把人們從“直譯”和“意譯”之爭中解脫出來。

功能對等理論:美國翻譯家奈達(Eugene A. Nida)的結構主義歸化翻譯理論認為,翻譯就是“再現最近似而又自然的譯文”,其效用和認可度很大程度取決于讀者,翻譯的宗旨就是以譯文讀者為本,讓譯文的讀者與原文的讀者能獲得大致相同的感受。

接受理論和動態對等理論都主張目的語讀者不應被忽視,在翻譯過程中應該得到加強。兩者都認為讀者有積極作用。

1.原作分析。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元朝散曲小令中的杰作,有多個譯本。原作不拘于語法,僅有名詞建構意象,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顧延齡(1993)等學者對其英譯本進行了有益的分析和探討。黃國文從語言分析入手,對三種英譯本進行語言分析,探討譯詩、曲中“形式對等”的重要性。譯文一(Schlepp譯)原曲的9個名詞詞組分別被譯成9個英語名詞詞組;譯文二(翁顯良譯)采用散文釋義方法,與英國的Arthur Waley相似,屬于表意派(神似派)。譯文三 (丁祖馨與Burton Raffel合譯)介于前兩個譯文之間。(黃國文,2003)

Version 1: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oken heart at the sky’s edge.

Version 2: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vines―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Version 3:Tune: 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A few house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2.問卷設計。問卷設計圍繞讀者展開,調查不同譯文的讀者反應。問卷共發給18名澳大利亞不同年齡、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外籍朋友(一位熱心的澳大利亞外教暑期回國幫忙尋找的),12名在學校教書的來自不同國家的外教共30名外籍朋友。發放問卷10份,全部收回。

3.問卷分析

(1)風格style

60%的人認為譯文一是傳統的詩詞,在文體、風格的認識上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反應基本一致。10%的人認為它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譯文二和譯文三中,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的選擇有較大出入,其中90%的被試認為譯文二是散文而不是詩歌。

(2)基調tone

調查對象對三個譯文的基調的把握與原文讀者都有出入,30%的人對譯文一的基調理解與原文讀者反應接近,而在譯文二和三中,分別只有10%和20%的人選擇與原文讀者接近。

(3)對譯文內容的理解。問題3是考查大意main idea的表達。為明確受試者是否理解了譯文蘊含的最重要的思想和藝術性,設置的四個選項都較接近。為方便比較,我們把C項量化為4,D項為3,B項為2,A項為1。具體分布如下表:

表中可看出,三種譯文得分十分接近。譯文二的得分略高。

(4)對文化意象詞的理解。

由于譯文一形式與原文最接近,采用了大量的文化意象詞。因此,在問卷中對譯文一專門設置了兩道文化意象詞理解的考查,第四題18人選A,即:dying, withering, dead things,這一理解與原文“枯藤”最接近。9人選B,即認為it’s autumn,1人選C, grapes, wine, harvesting。這兩種聯想與中國讀者對“枯藤”的聯想不同。其原因是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第五題,20%的被調查者與原文讀者反應相同(即:認為四個選項都有傷感色彩),40%則認為兩個詞具有感傷色彩。70%的受試認為west wind不具有傷感色彩,70%的認為old tree具有感傷色彩。

(5)對譯文的評價的調查。9人最喜歡譯文一,因為它語言表達不受語法的束縛就如同畫家運筆作畫一樣自如;或是認為它與俳句 類似,語言簡潔明了,也有受試喜好它的表達方式。9人喜歡譯文二。原因是譯文二表達更清晰, 譯文的基調和主題更清晰,譯文更易懂,結構和用詞更自然,更貼近散文體。9人喜歡譯文三因為它具有更好的描述,詩意更濃;或者認為它能產生共鳴,或者認為更貼近英語詩歌。還有三名受試該項未填。

三、翻譯方法探討

1.翻譯中形式與意義的關系。在詩歌翻譯中,形式與意義是互相關聯的兩個重要方面。在上述的問卷調查中譯文二和三都是采用自由譯法,意義更清晰但在文體和風格上,就有讀者認為譯文更像散文而不是詩歌。由于英漢語言的差異,意義和形式與原文完全吻合不大可能,因此,翻譯時要靈活。

2.翻譯策略選擇:歸化和異化。歸化與異化是翻譯界長期爭議的話題之一,歸化策略為目的語讀者服務。異化則突出原語文化。從照顧譯文讀者角度,歸化譯法更易于讀者的理解。在上述調查中,譯文二采用歸化譯法,被調查的30名讀者中有9名最喜歡這篇譯文;譯文一采用異化譯法,也有9名讀者喜歡譯文一,兩個譯文各有千秋,兩個翻譯策略也是視情況而有不同選擇。從讀者因素角度,詩歌翻譯兩種方法比較值得推薦:一是加注的直譯法。此法尤其適合中國特色很濃的文化詞。這種加注法是幫助讀者理解的介于直譯和意譯之間的一種折中方法。二是基于讀者接受能力的靈活譯法。這種譯法一般不采用逐字對譯,而是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讓目的語讀者了解原作詩人的意圖。

四、思考

隨著翻譯理論的發展,研究的重心正從文本轉向讀者以及文本-讀者的關系。本研究以接受理論和功能對等理論為背景,對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三個不同譯文展開問卷調查,調查基本兼顧多個以英語為母語或主要語言的國家,兼顧不同性別和興趣等,盡量做到抽樣有一定的代表性,但“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而且由于調查對象人數不夠多,調查問卷設計水平有限,翻譯的標準尚有爭議,翻譯很難達到完全等值等原因,本文的研究尚十分粗淺,從讀者反應角度對漢詩的英譯進行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胡開寶、胡世榮:《論接受理論對于翻譯研究的解釋力》,《中國翻譯》,2006.5。

[4]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分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2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并行使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人們思想的不斷發展與開闊,中國文學文化也經歷了發展變化的過程,到了近代時期,偉大的學者提出了使用白話文,最初白話文與文言文并行使用,在以前,文學系統以白話文占據先導,很多文言文的語言形式與意思被代代相傳,例如:先秦時期的很多句式、詞匯都在文言文中被廣泛使用,很多的詞匯活用現象甚至在文言文中穩定使用。由此可見,文言文保留了自身的詞語特征與語法系統。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異常繁多,甚多不朽篇章依然被現代人所傳頌,在文字表達上的意思也相對淺顯,多數能被現代人讀懂,例如:孔子的不休之作《論語》中“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中的意思很容易被后人讀懂。古代的很多名篇名作甚至國家的文法章節也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現的,其中的語言文字以簡練精辟而聞名于世。文言文的簡練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文章中的詞語多屬于單音節詞,很少有雙音節或者多音節詞語。第二,文言文中縮略的現象十分明顯,多數的句子都省略了主語、謂語甚至是賓語??傊?整體來看文言文屬于簡練、精辟的語言文學,略去冗雜詞匯,忠實韻律和音節,才形成了文言文這種簡約的風格,鑄就了中國古代文言文學寶貴、珍奇的文化氛圍。

3漢字意義理解的多重性

漢語是一種獨立性較強的語言,單個詞句就可以表達多重涵義,正是由于漢字的這個特點,才導致了文學篇章理解與闡述的多元性與復雜性。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首詞的前三句單純描寫了九個單獨的景色,景色詞語之間沒有多余的詞語,逐句逐詞都表現出了非常簡練、獨立,乍一讀只有幾個凋敝的景觀映入腦海中,然而卻就是這樣幾個詞語去表達出了作者無限的思鄉之情,濃郁的羈旅秋思之情被表達得淋漓盡致,在缺少謂語、賓語以及完整語言結構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表達出豐富的意思,滲透出作者內心深處的無限情感,而且這種非邏輯性的語言表達方式往往能夠給讀者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可創造的藝術形式,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所滲透出的文字特質。進入了20世紀中后期,人們對于語言文學、文字的探究方向發生了重大變化,從以往的語言探究,轉向了文字探究。從文字的發音、結構再到文字的歷史起源與用法都成為了文字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篇(8)

【中圖分類號】H09【文獻標識碼】B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教學中繁瑣分析、精耕細作之法以逐漸走向消亡。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和體驗。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去感悟呢?

一、激發興趣、自由感知

學生閱讀作品,應完全出于自愿,不能人為強迫,這和出于一定目的、在理智支配下刻苦攻讀科學理論讀物是很不同的。劉國正先生曾說:“閱讀主要依靠學生自身的積極性”。閱讀興趣是學生感知作品的先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教師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須著力啟發學生“好之”。初則萌發熱愛的感情,繼則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蕩,終則自覺進入佳文美什之境咀嚼品味。由于作品本身的特點,感知在閱讀教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作品形象的感受又是感知的基礎。學生閱讀作品,首先接觸到的是作品的形象,學生只有把握了敘述描寫對象的各種狀貌后,才能引起更高級的心理現象??晌膶W作品是語言藝術,形象不如繪畫、雕塑那樣具有直感性,再加上學生的生活經歷不豐,文化素養不厚,一開始并不一定能感知多少,但大多數學生能感覺到文章很美,這種直覺可以說是對作品的初感,我們應充分肯定。葉圣陶先生就肯定過這種初感:“不要以為小孩子不會看書,他們看書的本領大的很,他們不認識的字跳過去,看意思,無形中就吸收進去了。”所以只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的第一步就成功了。

二、多方啟發、豐富想象

閱讀作品需要想象,離開一定的想象,感知是極其有限的。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應對作品的內容進行整體感知,但這種感知畢竟是淺層次的,因此,教師應千方百計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聯想力、想象力,對課文的形象進行補充和豐富,使課文腦中有聲有色的活起來。在閱讀中想象表現為對形象感知有所發現和補充。正如巴爾扎克所說:“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發展。”例如《天凈沙秋思》作品直接描寫的事物只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但詩的間接形象極為豐富,這就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把抽象有限的文字符號變成形象可感內容豐富的畫面,引導學生根據內容畫草圖,設身處地想細節。這樣,從具體到抽象,學生的思維發散了,對課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篇(9)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教師讓教材牽著鼻子走,依然是逐篇講授教材,唯恐學生不會;有的教師只是講考試的篇目,其余教材不管不問。語文知識博大精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力求深入研究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時教師要有教師、教材、學生三位一體的觀念,準確找到課文和學生的最佳結合點。

我們使用的語文教材是人教版的教材,是根據單元編排為體例的語文課本。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體例,結合教學實踐,把教材分設為講讀課文、自讀課文和閱讀課三種類型,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講讀課的教學。

講讀課文是教材的重點篇目,教學時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的規律,指導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編排的是詩歌,共有五篇,有三首詩講讀篇目,兩篇自讀篇目,編排的主題是“土地情思”,內涵是愛國思鄉。學習這幾首詩歌,要關注“詩中包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和“欣賞詩歌凝練的語言”。教學這個單元時先教學《鄉愁》這篇講讀課,教學前先讓學生搜集有關思鄉愛國的詩歌或文學作品。導入新課時先讓學生背誦李白的《靜夜思》,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激發興趣,接著問學生:“你的家鄉在哪里?那里有你記憶深刻的東西嗎?今天我們學習余光中的《鄉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边M行新課時先抽查學生自讀詩歌,再讓學生跟名家對比讀、自由讀、小組競賽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反復誦讀初步地感知課文后,然后出示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懂得什么是物象,懂得作者為什么選這些事物,為整個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中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2.自讀課的教學。

自讀課的教材就是教材目錄中帶*號的課文,教學時教師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適時點撥。教師引導學生把在講讀課時所學的閱讀,分析問題的方法,在自讀課文中會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要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如教學八年級上冊《說屏》導入新課時,先板書課題《說屏》,然后問學生:“你看到這個課題你有怎樣的疑問?”學生思考后紛紛回答:(1)屏是什么?(2)屏有什么作用?(3)屏是一幅畫嗎?(4)這里得“說”和“愛蓮說”中的“說”意思一樣嗎?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表揚和鼓勵。這里要讓學生先回答第4個問題,“說”是說說、談談的意思,“愛蓮說”中的“說”是議論的意思,前三個問題課文中有答案,請學生讀課文尋找答案,并用圈點法標注。學生讀書后很快找到答案并回答。接著教師再提出問題:(1)你從課文中還獲得關于“屏”那些知識?(2)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學生很快回答問題,也對課文有整體感知。對課文整體感知后多媒體展示問題:(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2)本文運用哪些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有什么作用?(3)課文里引用大量古詩詞,有什么好處?(4)舉例說說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周密性?(5)說說這篇課文的說明順序?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回答。由于在學習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時,已經反復強化訓練說明文的方法、說明文的順序、說明文語言的運用等說明文的練習,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就容易得多,也鞏固講讀課文所學的知識。

3.閱讀課的教學。

閱讀課的教材以配套的自主閱讀教材和名著閱讀課外古詩為主要學習內容。教學這些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進一步擴大知識面,培養語文素養。在教學中大膽放手,激發學生自讀的興趣,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好讀書筆記的摘錄、讀書心得的撰寫。每學期教師抽出一定的課時,上名著導讀課和古詩詞欣賞課,引導學生如何讀書,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欣賞的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語文學科的特點,吃透教材,研究教材,靈活機動地發揮教學的優勢,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獲得知識和培養能力,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汪琛.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實施語文因材施教.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02.28,期刊.

篇(10)

師:噢,是好方法!今天老師教給你們一種新的學習古代詩歌的方法:挖掘法。就像種樹前先用鏟把泥塊鏟開一樣,你們對有些詩詞可以這樣處理:先把你J為不是主干的“泥塊”部分鏟掉,看看去掉這些“泥塊”后效果如何,再考慮考慮要不要把“泥塊”填回去。

現在我們請出元朝馬致遠寫的詞《秋思》。

師板書: 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師:大家看看哪些字或詞是 不是主體的“泥塊”,我們先把它挖走。

(生踴躍發言,最后圈定了“枯”“老”“昏”“小”“流”“古”“西”“瘦”“斷腸”)

師:噢, 秋思

藤 樹 鴉,

橋 水 人家,

道 風 馬。

夕陽西下,

人 在 天涯。

瘦身好多啊,馬致遠會不會跳出來抗議呢?

(生笑)

師:先看“枯”字,真能去掉嗎?枯藤與藤有不一樣嗎?

生:“枯藤”是藤已死了,“藤”說明也許藤是活的,也許是死的,不確定。

生:我知道了,題目是秋思,指的是秋天的思念,既然是秋天,那么藤應該死了,所以“枯”不能挖掉。

生:初秋的樹藤未必都死光,說枯藤是說明已到深秋了,這首寫的是深秋之時,所以“枯”不能去掉。

師:被你們一說,我也豁然開朗呢!我倒是一看見這“枯”字就想到黯淡。

生:枯死的藤沒光澤了,應該是灰黑灰黑的。

師:你平時很注意觀察,真不錯!

師:再看“老樹”的“老”字,能不能去掉?

生:一樣的不能挖掉,“樹”也許是指年輕的樹,也許是指年老的樹,而“老樹”就是老樹,那位旅人見到的就是老樹所以不能把“老”去掉。

師:很好!這個“老”我們還能讀出什么意味?

生:這樹年歲大,粗壯。

生:枝繁葉茂。

生:這是深秋,樹葉兒干枯掉落了,不能叫葉茂。

生:有些樹不會因秋冬來到掉葉子的!

師:我聞到火藥味了,千萬別點燃,否則把樹都燒了。我聽出你們的意見了:樹活了很久長 得粗壯。有的老樹此時掉光了葉子,有的老樹此時沒掉什么葉子,說的都是合理的。

師:還能不能從其它角度理解“老”?

生:樹皮黝黑黝黑的,因為它老啦!

生:樹皮很粗糙就像人老了皮膚長繭一樣。

師:想的真好!所以“老”字是不能挖走的!

師:那“昏鴉”的“昏”能挖走嗎?

生:“昏”是黃昏的意思吧,不能去掉,說明那位旅人是在傍晚時看見那只烏鴉?!盎桫f”點出的是時間:一個秋天的傍晚。

師:這理解很到位!

師:鴉長什么樣?

生:烏鴉,烏鴉當然全身是黑的!

師:烏鴉住在哪里?

生:住在大樹上。

師:它會住在周圍人多的大樹上嗎?

生:不會。

師:那旅人在什么地方見到烏鴉?

生:噢,村子外邊,也許是村尾,因為第二句有提到村子人家。

師: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想象旅人緩緩地從遠方走來經過村尾向村子前行?

生:他身邊還有一匹馬。

師:是的。但現在我們先不說他的馬。且看他一路走來看到的是:黃昏時,枯的藤,老的樹,黑的鴉。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景物都是深色調的。深色調的東西給我們什么感覺?

生:沉悶、壓抑。

生:讓人心情不愉快。

生:尤其烏鴉叫,不吉利,讓人心生恐懼,凄涼。

師:當時烏鴉叫了嗎?

生:雖然沒寫出來但是應該叫了。如果烏鴉不叫,旅人怎么能知道樹上有烏鴉。烏鴉 傍晚時肯定要回巢,它們肯定把巢安在樹葉里的,為了安全嘛。

師:推理得很好!

師:烏鴉為什么叫?

生:應該是叫它的親人回巢了。如父母親呼喚兒女,兒女呼喚父母親,因為傍晚了!

師:不錯的思維!

師:這位旅人也許聽到烏鴉的叫聲會心生恐懼、凄涼,他還有沒有其它的想法呢?好,我們繼續往下看。

師:現在旅人走進村子了。

師:“小橋”的“小”能挖走嗎?

生:橋有大有小,他走的就是小橋,所以不能去掉。

師:這個理由很合邏輯,“小”字還能看出什么?

生:因為人流量少,橋面不寬,,所以橋也就設計得小,說明這個 人居住的地方是個小地方,說它是個小村子挺適合的,因此我之前說詞的第二句話涉及到一個村子。

師:你心思縝密啊!

師:“流水”的“流”能去掉嗎?

生:水有動態靜態之分,這兒的水就是動態的,所以不能去掉。

師:會不會有可能是靜水呢?

生:那是池塘吧。

生:“小橋流水”,橋是架在水面上的,如果橋架在池塘上是不合理的。

師:農村是不可能有這種奇葩景的。

生:農村小橋下一般是小河流。

師:小河流能起什么作用?現在是秋天的一個傍晚。

(生們思索較久)

師:想不出來嗎?古時候的人家家里是沒有自來水的,挑水用的,水珍貴著呢!每個人都要上山下地干活的。

生: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古代勞動人民要參加不少農事活動,我想他們上山下地干活回來會到小河流里洗洗臉、腳吧。如果他們挖了地瓜,會把地瓜放到河水里洗凈泥巴吧。

生:臟了的鋤頭也洗洗。

師:你們腦袋瓜轉得好快!想得很好!農民會不會有養牛、羊等牲畜?

生:會有,它們傍晚回家前到河邊喝些水。

師:看來,流水邊,傍晚時分,有一番熱鬧景象呢。

師:“人家”說明這個村有人住,傍晚時分家家戶戶會如何?

生:生火做飯了,家人陸續回家!

師:村子上空就有裊裊炊煙了。

師:我們跟旅人一起與這個村莊親密接觸,會聽到什么聲音?

生:叫親人回家的聲音,牛羊等動物回欄的哞哞叫喚......

師:一派溫馨場景,大家都要回自己溫暖的家了。

師:這位旅人是不是回到家了?

生:沒有,斷腸人在天涯,說明這個人是浪跡天涯沒回家,這個村子不是他的家鄉。

師:這位旅人會不會想家啊?

生:肯定想。他說自己是斷腸人,是想家想得腸子都要斷了。

師:那么“斷腸”這詞能挖走嗎?為什么?

生:不可以。

生:“斷腸人”寫出了他的傷心欲絕,而“人”這個詞體現不出來。

師:是這樣的。

師:村莊如此溫馨,又是傍晚,旅人有在這村子里借宿嗎?

生:沒有。

師:哪兒看出來?

生:古道西風瘦馬。他還走在古道上呢。

生:我倒是覺得太陽落山后他會去借宿。只是當時他還在道上。

生:古道是什么意思,老師?

師:古老的驛道。

生:驛道有驛所嗎?可以住人吧?

師:大概會有的吧。

生:那他晚上如何過夜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師:“古道”的古字能否挖掉?“古道”與“道”有什么不一櫻

生:“古道”點出旅人在古驛道上走,不是走在其他路上。所以古字不能挖走。

師:解釋合理。

師:“西風”的“西”能挖走嗎?

(生們一臉迷惑)

師:西是西方,西風是從西方吹來的風。如果叫微風,不好判斷它來的方向。如果能很明確地知道這股風是從西邊來的,你們想想這風力大不大?

生:(恍然大悟)噢,風大。

師:秋天、傍晚、西風,冷不冷?

生:冷。

師:西風的“西”就不能去掉了吧。它能讓我們與旅客感同身受:瑟瑟發抖。

師:“瘦馬”的“瘦”能去掉嗎?

生:不能,那匹馬就是瘦的不是肥的。

師:“瘦”說明了什么?

生:馬沒有營養。

師:為什么沒營養?

生:這位旅人飄泊天涯,身上沒什么錢給馬買好吃的。

師:還有呢?

生:它沒休息好所以體形消瘦。

生:這位旅人浪跡天涯肯定是去過很多地方。這匹馬跟著他走了許多路,勞動量太大所以瘦。

生:旅人的行李背在馬背上把它壓瘦了。

師:說的很有道理,可憐的馬兒。人與馬相依為伴,馬因為為人服務瘦了,旅客會不會痛心?

生:會!

師:旅客肯定有自己的無奈,由馬的可憐他會不會想到自己的可憐?

生:會!

師:他心里的苦是無法言說的了!看來“瘦”字是不能去掉了。

師:旅客帶著一匹馬要前往何方?為了做什么要跋涉?

生:不知道。詞里沒說。

師:那就大家自由想象吧。

師:老師在這插一些話,馬致遠是誰呢?他呀,是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散曲家、雜劇家。他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

師:好,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發現之前被挖出來的字或詞很有意味的,少了它們,詞的意境就沒了。現在我們把它們填回去。這么一挖一填 ,一幅場景就浮現在我們眼前。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把場景描繪出來。

(提供時間,要求學生把情景寫成文字記在本子上。)

生:我來說吧:秋天的一個傍晚,一位漂泊在外的旅客從遠方走來,一路上他看見枯藤、老樹,踩到了枯枝敗葉發出聲響驚動了樹上的烏鴉,烏鴉呱呱叫讓人心慌。走著走著,眼前出現一個小村莊,一座小橋,橋下流著清澈的溪水,收工回來的人在水邊洗東西,牛羊喝完水回圈,不遠處的農戶家里升起炊煙,孩子們往家里趕。這位旅客看看自己,孤獨一人站在西風中瑟瑟發抖,腳下的古驛道卻無盡頭,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人溫暖的懷抱?他流著淚抱著長期受苦的瘦馬,抬頭望太陽緩緩西落,肝腸欲斷。

(幾個學生陸續回答。)

師:很好。不少同學做到了情景交融描繪?,F在看看老師自己寫的下水文。

附: 秋思

殘陽如血。

古道遠處,一個落寞的身影牽著一匹馬,緩步走來。

路邊,荒蕪凋謝的蒿草,孤枯落敗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秋風蕭瑟,吹皺了旅人的綸巾青衫,也吹起了一地的蒼涼。

旅人的動靜引起了樹上一群烏鴉的哀鳴:呱呱呱。它們一邊忙碌地回巢,一邊用黑漆漆的小眼睛注視著他,似乎在向他詢問什么。

深深一聲嘆息,他仰面向天。

路漫漫其修遠兮,官宦仕途又如何。零仃的人滿布風塵,踽踽獨行。

潺潺流水,破落的小橋,依稀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來來往往的收工農夫微笑著,蓬頭稚子雀躍地奔向家,牛羊回圈……他邊走邊看,喜歡上了這兒的幽靜和甜蜜,安逸而閑致,他真想真切地擁有這一切,于是伸出手來,可握在手上的卻是一股秋風,一種無盡的虛無。

夕陽已快沒入山頭。

光線慘淡,寒意刺骨。

青山遮不住悲涼:他該走向何方?

冷冷清清。

一雙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斷水,愁緒任橫流。

驛站飄失了,殘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際,功名利祿,仕途天意,難耐凄涼。是是非非,融進蕭蕭悲涼的西風里。瘦弱贏馬,馱著書卷,嘶嘶鳴叫,催著他。

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離,難道世事不唯艱?

又深深一嘆息!

這嘆息彌散在空中,跨越了千年,就成了永恒!

師:經過運用挖掘法,我們一思索便進入作品的意境,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鑒賞水平也提高了,你們是不是也這樣覺得?

生:是!

師:好方法在以后的詩詞學習中要懂得借鑒使用喔。好,下課!

上一篇: 滿月宴賀詞 下一篇: 電力先進個人申報材料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 | 三上悠亜国产精品一区 | 中文天堂最新中文字幕版 | 天天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 色五月婷婷丝袜高清有码 | 亚洲人成色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