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4:56: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曲線運動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它在某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在曲線這一點的切線上.
2、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所受合外力與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有兩個知識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教材一開始提出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的明顯區別,引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問題,緊接著通過觀察一些常見的現象,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線的這一點(或這一時刻)的切線方向.再結合矢量的特點,給出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關于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教材從實驗入手得到:當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再通過實例加以說明,最后從牛頓第二定律角度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編排自然順暢,適合學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知規律,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相互滲透,適合對學生進行探求物理知識的訓練:創造情境,提出問題,探求規律,驗證規律,解釋規律,理解規律,自然順暢,嚴密合理.本節教材的知識內容和能力因素,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重要補充,是對運動和力的關系的進一步理解和完善,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教法建議
“關于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建議是:首先讓學生明確曲線運動是普遍存在的,通過圖片、動畫,或讓學生舉例,接著提出問題,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讓學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錄像資料,讓學生總結出結論.接著通過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義,得到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關于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的教學建議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編排先做演示實驗,引導學生提問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得到結論,再從力和運動的關系角度加以解釋.如果學生基礎較好,也可以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先從理論上分析,然后做實驗加以驗證.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主要教學過程設計:
一、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一)讓學生舉例:物體做曲線運動的一些實例
(二)展示圖片資料1、上海南浦大橋2、導彈做曲線運動3、汽車做曲線運動
(三)展示錄像資料:l、彎道上行駛的自行車
通過以上內容增強學生對曲線運動的感性認識,緊接著提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問題:
(四)讓學生討論或猜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應該怎樣?
(五)展示錄像資料2:火星兒沿砂輪切線飛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車后輪原地運轉
(六)讓學生總結出曲線運動的方向
(七)引導學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變化,速度矢量就發生了變化具有加速度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二、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方案一]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線滾動的小球,若在它前進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運動情況將如何?若在其側向施加外力,運動情況將如何?
(二)演示實驗;鋼珠在磁鐵作用下做曲線運動的情況,或鋼珠沿水平直線運動之后飛離桌面的情況.
(三)請同學分析得出結論,并通過其它實例加以鞏固.
(四)引導同學從力和運動的關系角度從理論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體受到合外力方向與初速度共線時,物體做直線運動引入課題,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會發生改變嗎?進而將問題展開,運用力的分解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力改變運動狀態的兩種特殊情況:
1、當力與速度共線時,力會改變速度的大小;
2、力與速度方向垂直時,力只會改變速度方向.
最后歸結到:當力與初速度成角度時,物體只能做曲線運動,確定物體做哪一種運動的依據是合外力與初速度的關系.
(二)通過演示實驗加以驗證,通過舉生活實例加以鞏固:
展示課件三,人造衛星做曲線運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曲線運動的相關知識.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一直關注的重要課題。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效率的關鍵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正如一位教授說過:“教學效率的高低不是看交給學生什么,而是看學生實際獲得了什么”。而學案導學就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它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它改變了過去老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的局面,可以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學達到最大效益。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案導學的設計脫離了教學實際,很多老師沒有認真研究學案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匆匆的下載、抄襲、拼湊致使學案質量不高,致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陷入“低效”的漩渦,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一、 教案、學案二合一,難以分辨師生的地位。
很到老師認為,學案導學就是按照學案進行教學,所以不再花費時間在教案中了,甚至不寫教案了。于是他們把教案中的內容搬到學案中,對整堂課的各環節改頭換面,稍加調整或充實,把老師要講什么、怎么講,學生怎樣學都寫在學案中,致使學案越編越厚,最后到底是學案還是教案分不清了。
比如在學習《曲線運動》時,有的老師設計了下面的片段:
【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
1、知道曲線運動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的性質
2、知道曲線運動的條件,會確定軌跡彎曲方向與受力方向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 體驗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的區別
2. 體驗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及它的速度方向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領會曲線運動的奇妙與和諧,培養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學習重點】1.物體做曲線運動方向的判定
2.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學習難點】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從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的內容不難看出,實際上老師把教學目標改成了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改成了學習的重難點,完全站在老師的立場上展現出來。尤其讓人費解的是,有的老師一上來就讓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其實學生還沒有學,讀一遍能了解到什么呢?只是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從學習過程來看,這實際上混淆了師生的地位和應該承擔的任務,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 “學案”設計成了課堂實錄,失去了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師生互動是課堂生機的體現,這也是我們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教學境界。但有的老師把教學環節全部設計在學案上,完全成了課堂教學實錄。比如下面是《探究平拋運動的規律》學案片段:
【師】:①若物體具有水平初速度Vo但不受重力。將如何運動?
【生】:在水平方向上將做 。
【師】:②若物體只受重力,沒有水平初速度Vo,將如何運動?
【生】:在豎直方向將做 。
【師】:平拋運動是曲線運動是一種較為復雜的運動,有何辦法使研究的問題簡單化?
【學生思考】:
【教師提示】: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運動的合成和分解,應該知道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可以是曲線運動,那行一個曲線運動也可以分解為兩個方向上的直線運動.
【師生討論】:水平方向上可能是 運動,因為水平方向有初速度,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豎直方向上可能是 運動,因為豎直方向初速度為零,且只受重力的作用。
這種把師生活動的細節都展現在學案中,教學過程成了固定了的“流水線”,教師按照設計好的流程排查下來,好像很順利的進行,但實際上失去了激發學生興趣和啟發引導的機會。學生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觸及不到學生心靈深處的思考。特別是隨著流水線的進行,前面有了一定的提示,后面有了結果,哪些需要老師講,哪些需要老師回答等等,基本上都清楚了,老師的講解沒有了激情,學生學起來也沒有了新鮮感,更為關鍵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造成了不必要的缺失。
三、 學案設計成了抄課本,浪費時間和精力。
有的老師把學案設計成抄概念或答案。比如在《曲線運動》中,老師出示了這樣的學案片段:曲線運動的條件:
(1) 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共線時,運動軌跡是___________
(3)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線,且合力為定值,運動為_________運動。
(4)運動速度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線,且合力不為定值,運動為___________運動。
概念明明在書上擺著,偏要讓學生照書抄,特別還設計成填空的形式,有這個必要嗎?看看學生就知道了,他們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忙于抄寫根本沒有時間來思考,更談不上深入的思考了。依我看,只要讓學生看書,把重點或難點在課本中標出來就行了,沒必要讓學生照書抄。
四、 學案設計成了練習案,脫離學生實際
有的老師很省事,干脆從網上直接下載現成的練習,改頭換面變成學案。然后以講解為主,這樣選題既缺乏針對性,又脫離了學生的學習實際。
一節課不但以做題來推動教學,而且很多問題超前、超標、超量,甚至超難。學生不會不說,反而把重點弄糊涂了,同時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克服這些不良現象和做法,并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的潛在素材,充分了解學情,結合學生要求和學生水平進行創新設計,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高質量的學案,進而達到學案導學教學的真正高效。
1.導學案脫離學生實際的傾向
“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學生的情況不盡相同,有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實行了“一刀切”的模式,未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制定有梯度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所以在編寫導學案時,沒有貫徹分層理念,忽略了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使部分基礎薄弱、理解能力欠佳的學生在課堂實踐時對導學案產生不適應現象,這不利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系統學習.有時教師在設計導學案相關引導問題時,沒有結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課程進度來設置,很多情況學生在簡單問題上還在大費周折、浪費時間,大部分學生未能掌握的核心知識來不及得到有針對性的解答.有時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回答導學案問題的結果是否正確,而忽略學生的思考過程,這種強調解題答案,忽視引導思路的教學,其實抑制了學生的開放性物理思維的培養.
2.名為導學案實為傳統教案的傾向
傳統的教學模式,倡導“以教師為中心”的原則,教學效果的實現取決于教師的“教”.而導學案教學模式使教學活動的中心由“教師”轉變為“學生”,學生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因此教師教案的編寫也應該順應導學案教學的發展,及時進行改革.有的教師在制定導學案時只是對原來傳統教案的簡單修改,使其在形式上成為導學案,將傳統教案“變臉”作為導學案,這是導學案模式的硬傷.教師編寫導學案時應多思考運用什么方式才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潛力,設置什么樣的引導問題才能循序漸進的指導學生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對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作出具體的應變,新瓶裝舊酒,這是對教學工作的敷衍,也是導學案模式步入誤區的重要原因.
3.導學案習題冊化的傾向
導學案的設計很容易出現偏差,教師在實踐中,一旦過于偏重對問題的設置或缺少對學情的分析,就會影響導學案的科學與合理.導學案是幫助教師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得力助手”,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經意間會成為一份變相的習題冊.雖然導學案中設置的習題在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理解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學生的學習并不是單純依靠習題就能夠進行的.教師不應該將習題作為導學案的主體,學生缺乏了系統的知識框架,缺乏了有效的引導,將很難獲得啟發,不但無法完成習題,還容易被“很多習題不會做”所帶來的挫敗感所壓垮,導學案也就喪失了初衷.例如在講解“力的相互作用”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親身體驗的方法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讓學生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的力,而手也會疼痛,體驗結束后,讓學生大膽分析原因,解釋現象.以簡單形象的方式讓學生理解物體間力的相互作用,既能體會到課堂的趣味,又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二、幾點改進措施
1.明確導學案的主置
導學案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適應新課標改革的要求.無論何時學生始終是導學案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尤其要注意不能忽略這點,要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否則教學很容易步入誤區.例如“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這一實驗,教師可根據學情制定好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根據教學目標自主進行探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自由落體運動中去體驗“機械能守恒”,可以為學生事先準備好打點計時器、電源、紙帶、重物、刻度尺、導線等實驗器材,讓學生自擬實驗步驟,通過多次實驗,計算求出做自由落體運動物體的重力勢能的減少量以及相應過程動能的增加量,將這二者的值進行對比,如果數值近似相等,說明機械能守恒,從而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達到實驗目的.在導學案中適當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項目,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對學習的興趣,是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尊重學生在導學案中的地位的體現.
2.引導學生適當參與編寫導學案
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教師雖然發揮主要作用,負責編寫重要的內容,但學生也可以參加學案的編寫,負責一些簡單的導學案例.學生編寫導學案例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當給予指導;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不能也不可能全憑自己一人的主觀判斷和理解來進行,要多與學生交流,經常詢問學生意見,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有利于編寫出較為適合的導學案.讓學生參與導學案的編寫,不僅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也有利于其提高團結協作能力,增進團隊意識.由于知識結構的限制,學生在編寫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和不足,教師應當寬容和鼓勵學生,并給予相應的支持以及適時地給予正確的引導,增強學生的知識量以及實踐能力.
教師在編寫導學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將教學大綱與學生具體情況相結合,一味地羅列問題、照搬知識點是沒有意義的,應該在導學案的編寫上體現其階梯性,結合學生的個體情況進行編寫.要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其次按照教學目標,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導學案,引導學生開發潛能,深化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學案導學教學的最終目的.
在設計導學案的“情景再現” 環節時可以結合名人軼事或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來展開,例子的選擇要注重趣味性,而不要刻意追求難度和脫離教學內容.例如,針對“向心力”,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同學們在平時在跑步轉彎時,身體與地面的角度會自然的發生怎樣的調整?讓學生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經驗結合思考;針對“空氣阻力對自由落體現象的影響”,可以采用對比羽毛和石頭下落、樹葉和水果下落的快慢差異.以上的兩個例子都可以通過實景實物用于“情景再現”,可操作性強,貼近生活,學生容易理解.
3.合理應用導學案
導學案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導航,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在課前要將自主學習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曲線運動時,教師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以外,還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曲線運動現象加以觀察思考,在課堂提問環節中讓學生講解“生活中的曲線運動”,或者設置相關問題進行引導,如“下雨時撐傘并轉動雨傘,雨滴被甩出的過程所做的運動是什么?”,“投籃過程中籃球所做的運動為何是曲線運動?”等.
在應用導學案時,可以適當設置實驗環節,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例如,解答“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這一個問題時,教師不要直接進行理論運算分析,而是讓學生準備相應的材料(小車、重物、桌子、計時器等),通過實驗來解答.具體的引導步驟如下:
(1)教師提出問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否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改變,如何改變?
(2)學生進行分組實驗:使小車在懸掛重物的牽引下在水平桌面做近似勻加速直線運動,通過計時器記錄和計算每隔相等時間小車的速度.
(3)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根據各個時間點的小車速度在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導下作速度時間圖像來探究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4.評價導學案效果
背景:我市、區教研室常開展“同課異構”的主題活動,不同教師對同一教學內容的設計常迥然不同,課后展開的大討論常令授課、聽課教師獲益匪淺。以下為我聽兩節《Flas制作初步》“同課異構”課的感悟,與同仁交流。
教學過程簡敘:
教師1語言生動,講解細致,在遇到學生難理解的“專業術語”時采用打比方的方法,讓學生輕松理解。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每個知識點都采取細致講解、步步演示的方法,事先將許多學生可能會出現的錯誤一一列舉,并給出解決的方法。學生由于被打了充分的“預防針”,在實際制作動畫的過程中,給人感覺比較順利。
教師2運用一個網頁形式的學案貫穿課堂,主題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宣傳”。學案上設計了課堂的基本任務和拓展任務,并針對難點,給予了適當提示。在學生探究一個“運用引導層的知識讓對象a做出空中翻騰的特效,緊接著又貼著運動中的對象b一起按共同的路徑運動”任務時,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存在問題,即隨機應變地給予了演示講解。
感悟:兩位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的學習方式主要有兩種:“接受式學習方式”和“探究式學習方式”。高中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根據教材和學情運用恰當的學習方式?如何有效融合探究式學習方式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方式?
一、去糟粕,取精華――建構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接受學習是指由教師向學生提供前人發現、創造、積累的人類的社會經驗。奧蘇貝爾認為接受學習也分機械的和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指學生積極主動地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進行選擇、整合、內化,通過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實現對新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它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來建構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比如說教師2由“對象的‘直線運動’如何轉為‘曲線運動’”來引出“引導層”知識時,采用了講授法和對比法,由學生的已有知識體系(直線運動)建構新知(曲線運動)。這部分內容由于形象化程度較高,學生能輕松理解,體現了有意義接受學習方式的優勢。
二、時刻警惕走回老路上――避免機械式的接受學習
在實際課堂中,我們雖然知道機械式的接受學習的缺點,但是由于習慣的力量,走著走著又回到老路上了――“滿堂灌”或“半堂灌”。
比如說教師1:在講解“圖片”和“影片剪輯”兩個元件概念時,將“圖片”比喻成初級演員,而將“影片剪輯”比喻成資深演員。同時,將“‘圖片’制作一段幀動畫轉變成‘影片剪輯’的過程”比喻成“初級演員向資深演員的轉型”,讓學生輕松領悟“專業術語”。在整個動畫制作過程中,教師采用了步步演示、滴滴講解的方式,并且將學生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都事先展示并自問自答地給出解決方法,使學生少了“犯錯―探索―糾錯―感悟”的學習過程。雖然學生在動畫制作過程中,少走了許多彎路,但在以后的學習中,若沒有教師陪伴左右,他們又將如何面對困難?
三、探究是一種天生的本能
人們從誕生的那一刻起,生命就沒有停止過探究,探究是一種天生的本能。“一個小孩想知道蚯蚓如何在地下生活”和“一組科學家探究太陽能的開發與利用”,從本質而言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只不過由于已有經驗與基礎知識的差異,探究的能力水平存在差異。教師的責任與作用:促使兒童這種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斷提高和完善,促使兒童從自發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學的探究。
四、學案穿針引線――巧妙融合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
有意義接受學習具有知識容量大、結構好、效率高,以及易調控等優點;而自主探究學習具有能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強化自我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優點。如何讓兩者巧妙融合,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師2展示了她的嘗試――讓學案來做橋梁。
“學案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教師在寫好自己教案的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學生編寫出一份學案,供學生預習、探究和鞏固拓展。學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于教師講什么和怎么講,而學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于開啟學生的聰明才智,調動學生積極性,發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在探索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存在的疑惑與未能完全理解的內容進行重點的講解評析,從而使學生達到對知識意義的理解,這種學習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同時,由于學案的引導,給足了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自學中先自己嘗試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在學案的啟發下去探求知識背后的規律和方法。
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是“操作性強、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多、學習過程以‘任務型’為主”,這為嘗試進行“學案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提供了便利。
教師2在課堂上運用了一個網頁形式的學案“如何讓Flash動起來”,學案中包含三大塊:第一塊內容是關于本節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的介紹;第二塊內容是課堂基本任務:①對象的直線運動②對象的曲線運動③對象的圓形運動;第三塊內容是課堂的拓展延伸任務,創意“上海世博會宣傳動畫”。學案中展示的學習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欲望,而教師在學案中提供的疑難點知識鏈接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探究搭建了腳手架。學案中的“拓展延伸”欄目,在學以致用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這時的學習又是自主探究式的學習。
但是,由于教師是在異校開課,事先對學情掌握不到位,導致探究遇挫。所以在學案的設計上,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及學生的基礎去制定適宜的探究任務,選擇有一定難度、新穎的問題,使探究具有價值和可行性。同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常遇到許多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時我們應該根據課堂情況實時生成恰當的解決方法,往往能有意外的收獲。當然,這些隨機應變的能力需要靠教師平時經驗的積累、課后的反思,以及課堂的實踐才能練就。
五、結語
第斯多惠指出:“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播者”轉為“知識的導航者”,切實地落實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成為獨立的思考者、自主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師大出版社,2002.
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我在教學之余聽到最多的對高中物理的評價是“高中物理太難了,尤其是力學”。為什么物理學給人的感覺總是一個“難”字?高中生應該如何應對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物理教師應該如何讓學生更容易地理解高中物理知識,提高對物理的興趣,讓他們愛上物理呢?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物理教學體系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真正稱得上學習物理學應該從初中二年級開始算起。在初中階段學生就已經接觸到了物理學中絕大部分的分支學科,但是只是介紹一些較為簡單的知識和結論,定性地研究一些物理現象,不注重更深層次的研究。到了高中階段,物理學的體系基本展現出來,在初中的基礎上再次加深研究,除了理解一些物理知識和規律,還要求學生能夠分析物理過程,熟練地利用初等數學知識定量地解決物理問題,掌握物理的基本實驗技能,以及利用高等數學的思維(例如:微分、積分的思想)研究某些簡單的問題。這些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在為學學物理打好基礎,做好過渡。而大學物理更是在高中物理基礎上,將物理學的各個分支再次升華,將知識體系整理得更為系統,物理規律研究得更為透徹,物理現象的分析更為精確,但是最基本的切入點和思維方法還是與高中物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高中物理將是學生今后終身學習的基礎。
學生感到物理學習困難的原因主要是對物理學的真諦和知識體系理解不深。
我在課后給學生輔導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眼光太短淺,考完試成績不好,在分析時只盯著一小塊知識點。例如:一個學生在高一期末考試以后找到我,因為期末考試考得太差,向我咨詢如何復習一下必修2。而我看到試卷的錯題,顯然不僅僅是必修2的問題,受力分析和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都有問題。我問他必修1學習得怎么樣,感覺如何?他是這樣分析的:必修1的第一章、第二章當時提前預習過,考試成績都在八九十分,還很不錯,到了后來有點沾沾自喜,所以第三章力和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成績稍微差一點,但是高一期末考得還湊合,所以他認為必修1整體說來還是過得去,不需要復習。到了必修2突然完全沒有頭緒,一學期下來不知學了什么,也不知該怎么解題,所以他認為應當復習或者叫做重新學習必修2的知識,因為將來選科時他想選擇物理。
我想這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很有代表性,我們就這個實例來分析一下。
我想問這個學生或者我們教師一個問題:什么是物理學?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稱物理學。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的最普遍形式的規律以及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1]在高中物理尤其是力學部分最突出的是研究物質運動的最普遍形式的規律。
二、高中物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的知識體系
整個高一兩本教材讓學生認識了物質運動中最為簡單的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圓周運動(包括天體運動),而這些運動之所以能發生是因為運動的物體受到了相應的合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合外力就可以決定物體作什么樣的運動,而物體作什么樣的運動也反映了物體受什么樣的合外力,這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是由牛頓第二定律決定的。所以高一階段學好力學的關鍵就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必修1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牛頓運動定律,在前三章作了鋪墊:第一章、第二章通過簡單的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讓學生了解了用哪些物理量,如何描述運動,以及加速度α的含義和求解方法,為F =ma中的a作了鋪墊。第三章相互作用讓學生通過對重力、彈力、摩擦力的研究,對力的性質和特點有所了解,進而知道如何求解合外力,即為F =ma中的F 作了鋪墊。一切就緒以后就給出了牛頓的三個定律,以及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包括已知運動求受力和已知受力求運動的兩大類問題,以及超重、失重的生活現象。所以必修1的體系是很清楚的。
必修2除了機械能看似孤立以外依然是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曲線運動和直線運動固然有不同之處,但是利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可以將曲線運動分解成直線運動來解決。而圓周運動更是由于合外力時刻指向圓心,與速度垂直,才使得物體的速率不變化,但是速度方向時刻變化,最終導致勻速圓周運動,所以依然有F =ma,只不過此時F 被叫作向心力,a叫作向心加速度。了解了這一點,只要找到物體受到的合外力,利用牛頓第二定律:F =ma=m =mω r=m ,其中a= =ω r= ,就可以解決圓周運動的問題。而天體運動則是在圓周運動基礎上的進一步應用:F 是萬有引力,a依然是向心加速度,即F =G =ma=m =mω r=m ,其中R為兩物體間的距離,r為圓周運動的軌道半徑。因此必修2中七章有六章實際上都是牛頓運動定律的問題,所以學好這個定律是掌握力學的關鍵,乃至對以后的學習都很有用。
而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真的是拋開了牛頓運動定律而孤立存在的嗎?
我們知道當力的作用引起物置變化時,力就要做功。由牛頓運動定律可知,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因此,力對物體做功的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所做的功應與某種描述物體運動狀態量的改變有關。這種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量稱為動能。動能的變化與作用力所做的功之間的關系,稱為動能定理。下面我們推證一下:
設質量為m的質點,在變化的合力 作用下,沿某曲線,由A點運動到B點,質點在A點和B點的速度分別為v 和v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m ,質點在力 的作用下發生了元位移d , 在d 內做的元功為dA= •d =m •d ,將d = dt代入上式得dA=m •d =m • dt=md • = md(v•v)=d( mv )變力 由A點運動到B點對質點所做的功
A=?蘩d( mv )= mv- mv(1)
這一結果表明,合力所做的功的確能夠用一個運動狀態量的變化來表示,這個運動狀態量的形式是 mv ,我們把它叫動能,用E 表示,即E = mv 。
用E = mv表示質點在起點位置是的動能,用E = mv表示質點在終點位置時的動能,則(1)式可以寫成A=E -E ,這就是質點的動能定理,可表述為合力對質點所做的功等于質點對動能的增量。
而對于質點系我們有
A +A =E -E (2)
在一般情況下,質點系的內力包括保守內力和非保守內力。因此我們可以把所做的功A 分成保守內力所做的功A 和非保守內力所做的功A 兩部分,將A =A +A 代入(2)式,得A +A +A =E -E ,而保守力做的總功等于質點系勢能增量的負值,即A =-(E -E ),代入上式得A +A =E -E +E -E ,即A +A =(E +E )-(E +E )。
上式等號右邊第一項是質點系在B狀態的機械能,第二項是質點系在A狀態的機械能即
A +A =E -E (3)
上式表明:作用在質點系上的一切外力和一切非保守內力所做的功的代數和等于質點系機械能的增量。這就是質點系的功能原理。
由(3)式看出,當外力和非保守內力不做功,或所做的功的代數和為零,即A +A =E -E =0,則E =E ,或寫成E +E =E +E 。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這個結果表明:若外力和非保守內力不做功或做功代數和為零,則質點系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換,但它們的總和(即機械能)保持不變。這個結論稱為機械能守恒定律。[2]
所以作為第五章的機械能部分也是源于牛頓運動定律的。
綜上所述,其實高中整個力學都是在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礎上得到的,學生掌握好牛頓運動定律,理解知識和考試成績都可以獲得質的提高。
這個學生恰恰是沒有學好最關鍵的牛頓運動定律部分,但是當時的考試沒有引起他足夠的重視。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建議該生重新審視必修1、必修2這兩本書,從必修1復習起,結果效果極好,做必修2的題目幾乎不費力氣。可見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這不僅僅是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教師在授課中也容易忽視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如果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將牛頓運動定律的思想貫穿始終,我想學生就能夠“跳出課本看課本”,原來兩本書就是一個牛頓運動定律,一點兒也不難。
這一點,日本的教材處理得很好,我有一本《川教授的中學物理教案》,目錄為[3]:第一章《力是什么》,作為鋪墊;第二章《力和運動》,建立運動與力的關系;第三章《各種各樣的曲線運動》,將運動的范圍再次擴大,使學生自主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到此基本上將我們兩本書的內容都囊括在內,我認為這對學生認識力學,認識牛頓,認識物理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學生的興趣一方面來自個人的愛好,另一方面是信心的建立。很多學生一開始對物理都非常感興趣,因為物理學涉獵范圍廣,實驗多,和生活結合緊密。但一些學生因為題目難,考不好,而喪失了對物理學的興趣,見到物理就怕,就躲,就不想學。因此在目前的高考形勢下,更多的學生選擇了文科,因為他們覺得花同樣的時間文科更容易出成績,更容易考上大學。目前許多學校文科9個班理科3個班這種不合理的文理選科失衡將會對高中教學和大學教育帶來困難。
所以,我們的擔子很重,要解決學生畏懼物理的問題,一方面需要學生的努力,另一方面作為物理教師的我們更要給學生指好路,鋪好臺階,這樣學生才能大膽地前行,也只有這樣才更加符合新課改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劉筱莉,仲扣莊.物理學史.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彭長德.大學物理學.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9.
下面我以《平拋運動》為例來說明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和我覺得欠缺的地方。
第一個“1”,我讓各班成立若干個學習小組,由6~8人組成,成績好的是組長,每組都優差生搭配,以起到好帶差的作用,學生圍圈相向而坐。
首先我告訴大家任務,這節課要掌握的是平拋運動的定義和
性質、研究方法和基本規律以及平拋運動的兩個推論。
接下來讓學生自主研習或合作探究,按要求完成本節學案的
內容(學案是我們老師根據資料的情況,強調了核心考點,補充資料上沒有的題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的)。
我的任務是當好“導師”,個別解疑。我會針對個別學生的提問答疑,盡量不影響其他學生的自主學習。因為學生的情況不同,差生、中等生與優等生,給他們基本題型的解答,找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由各組長收集起來,為上好第二節課做好鋪墊。
第二個“1”,我把上節課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歸類整理。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概念,規律不清;一類是解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掌握不牢固。
1.第一類問題的具體表現
(1)對平拋運動的性質沒搞清楚,不知道它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實際是對勻變速曲線運動的定義和平拋的受力特點沒搞清楚。
(2)對平拋運動,合運動和分運動的特點不太清楚,即等時性、獨立性、等效性。
(3)對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規律不是很清楚,實際是對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不清楚。
2.第二類問題的具體表現
(1)不會畫平拋運動的速度,位移矢量三角形。
(2)對于求比值的問題,不會找出共同規律,寫出表達式,然后根據要求量和某個量之間的正比反比關系來方便解題。
(3)對題目中的臨界問題找不到臨界條件。
針對第一類問題,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因為不少學生基礎比較差。對于第二類問題,我從學案里選了基本題型讓學生來講解,講解完我會問學生是否正確,有問題的地方讓他們加以糾正,如果他們找不出來,我再糾正,還會問他們有沒有其他方法,注意培養他們思維的發散性,來提高他們對問題的認識深度。最后我會對學生的講解做點評,并總結出解題的基本方法和所用規律。
我選了一道選擇題(2010·全國Ⅰ卷):
一水平拋出的小球落到一傾角為θ的斜面上時,起速度方向
與斜面垂直,運動軌跡如圖1虛線所示。小球在堅直方向下落距離與水平方向通過的距離之比為( )
通過學生對這道題的講解以及我的點評,學生掌握了平拋運
動的基本規律,會畫速度和位移矢量三角形,并用三角函數知識解
題,還記住并會應用結論:
做平拋(或類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任一位置處,設其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位移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α,則
tanθ=2tanα.
對于難度較大的題目,比如臨界問題,我會提出題目中的一些關鍵句讓他們理解,引導他們正確理解這些條件以及一步步解決
問題。以下面這道題為例:
如圖2所示,女排比賽時,排球場總長為18 m,設球網高度為2 m,運動員站在網前3 m處正對球網跳起將球水平擊出。若擊球點的高度為2.5 m,為使球既不觸網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v0的
范圍。
通過討論:
首先,讓學生理解實際的運動過程,排球運動員是在網前3 m比網高0.5 m處擊球,觸網和越界都是臨界條件。
其次,讓學生明白無論是觸網還是越界球拍出后的運動,都只
受重力,有水平初速度,所以球做平拋運動。
最后,讓學生清楚觸網對應的初速度是最小值,越界對應的是
最大值。
分析完這些以后讓學生上黑板做,學生迅速做完了。
通過這節課,我覺得這種教學模式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只要學案設置問題恰到好
處,學生是樂意想辦法把問題的答案都找出來。
第二,給學困生一個迎頭趕上的機會。只要差生能抓住課本這個資源,就上課討論過程中可以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向老師請教。
第三,鍛煉了中等生和優等生的各方面能力。這些學生上黑板做題,考驗了他們的心理素質,鍛煉了他們的應考能力(一般我會根據題目的難度限制解題的時間),訓練了他們的解題規范性,還
提高了他們對題的駕馭能力,因為會解跟能講出來是兩碼事,后者對學生的要求更高。
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種教學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這種模式是從高三才開始實施,學生不適應,特別是自覺性不高的學生,因為他們習慣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2適應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物理教學實踐
探索如何讓物理教學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對提高教學質量,滿足人才需求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下筆者從三個“走向”,談談適應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物理教學實踐.
2.1由統一式課堂走向分層互動式課堂――學生個性發展的主陣地
一直以來,物理教學幾乎都是采用材、統一課時、參,這種統一的教學模式,往往無法兼顧到每個學生,從而導致在教學的過程中出現了“吃不飽”和“消化不了”的兩極現象.目前實施的物理課程標準,將知識模塊劃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其目的就是為了使物理教學能夠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制定不同層次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即使同樣是必修(或選修)課程,學生在掌握知識的程度上也存在很大差異.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保持正常的師生雙向互動,教師才能及時了解不同學生在不同的知識和能力層次上達到的實際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對要講授的內容分層次制定適合學生個性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講授教科版高中物理3-2第一章《自感》一節時,可將其按知識能力的要求劃分為4個層次:(1)了解自感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影響自感電動勢大小的因素;(2)能利用楞次定律的“阻礙”思想解釋自感電動勢對不同電路的影響;(3)能定性畫出電鍵通與斷的瞬間,電感線圈中電流隨時間的變化圖象;(4)能利用自感現象的相關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應用,如日光燈等.對第一個層次,要求全體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對第二個層次要求絕大多數學生能逐步掌握,但不要求他們本堂課能夠一步到位;對第三個層次要求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慢慢摸索,掌握圖象規律,明確告訴學生,不能完成也不會影響后面的學習.對第四個層次只作為課后思考,歡迎有興趣的學生相互討論,多向老師提問.對課外作業同樣分幾個層次:對第一個層次的作業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完成;對第二個層次的作業要求學生盡量完成,少數不會的問題可以留到以后補上;對于第三、第四個層次的作業,不作硬性規定,只提供給學生,由他們自行決定是否完成.到底是哪些學生需要達到第一、二層次的目標,哪些學生需要達到第三、四層次的目標,則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不同學生的表現,根據各自的特點,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
這種分層互動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從自身的學習能力類型出發,從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的要求出發,而有計劃地、主動靈活地、揚長避短地學習,從而發揮最大的學習效能,以及最大限度的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充分的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2.2由知識本位走向學生本位――學生個性發展的落腳點
當前物理教學仍以傳統的“知識本位”觀念為主,其核心是把系統掌握客觀的、現成的、標準化的知識技能體系作為教學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標.傳授知識技能從教學的手段性目標變成了功能性目標,教師成了復制、灌輸知識的“機器”,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失去了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長期處在一種不平等的服從關系下學習.這種教學既忽視了學生的個性成長需求,又壓制了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抓住學生這種心理,創造更多機會,為學生提供獨立研究的場所,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要給學生展示個性的機會和舞臺.在《曲線運動》的教學中,我們都知道,本節內容的重難點是物體做曲線運動時的運動方向和做曲線運動的條件.但很多老師在講解本節內容時都是直接將結論告知學生,進而直接應用結論解題.這種“填鴨式”教學,只注重知識本身,不重視概念形成過程以及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是不利于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勇于創新的個性品質的.筆者認為,在講解方向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實驗:讓學生用繩子系著橡皮做圓周運動,然后讓他們在適當的時候松手,嘗試擊中站在講臺前面的老師.大家必定會爭先恐后,躍躍一試.等多次嘗試后,再請部分學生談談實驗體會,說說自己是選擇的什么時機釋放橡皮的,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研究條件時,可以提供相應器材,如鐵球、磁鐵、斜槽等,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出一個讓鐵球做曲線運動的方案.最后再請設計成功的學生談談實驗思路和體會.
這種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并從中體驗物理過程、發現物理規律的教學策略,以“學生本位”為教學目標,立足學生實際需要,更重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內部的活動,有利于促進其個性健康成長.
2.3 由靜態預設走向動態生成――學生個性發展的生長點
課堂是開放的,教學是生成的,教學過程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實施”的過程.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推進,以人為本、尊重個性發展的理念正顛覆舊的課堂模式,越來越豐富復雜的課堂生成現象,使課堂充滿生命的靈性和智慧的挑戰,教師面對課堂中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要及時捕捉和利用,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而不是夜空一顆美麗的流星.例如在學習《練習使用多用電表》一課時,有同學發現標有“220 V 100 W”的燈泡的電阻,用公式算出的結果是484 Ω,但用多用電表的歐姆檔實際測量發現其測量值遠小于484 Ω,因而對歐姆表的精度表示懷疑.教師發現這一問題后,首先是對該同學的探索精神和敢于質疑的勇氣大加贊揚,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雖然討論后發現這是因為導體的電阻跟溫度有關,但仍有一部分同學認為可能是歐姆表測量誤差大造成的,為此教師再引導學生用相對較精確的伏安法測量該燈泡的電阻,發現測量值仍遠小于484 Ω,說明阻值小確實不是由歐姆表測量誤差大造成的,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因學生的一個發現而放棄了原先預設的教案,從而創造生成出一節更為成功的課,學生在這種動態生成的課堂中學習需求得到滿足,科學素養得以提升.由此可見,學生創造性的生成是實現“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最強有力的支撐點.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4(b)-0096-01
1 知識階梯的成因
知識階梯主要表現在概念、規律、方法和思維方式四個方面。
1.1 概念性階梯
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首先遇到兩個很困難的概念性階梯,即從標量到矢量的階梯和從速度到加速度的階梯。
1.1.1 從標量到矢量的階梯
從標量到矢量的階梯會使學生對物理量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然而要實現這個飛躍必須接受認識過程的巨大考驗。初中學生只會代數運算,僅能從數值大小上判斷兩個量的變化情況,現在要求用矢量的運算法則(幾何方法),即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運算,判斷矢量的變化時也不能只看數值上的變化,還要考慮其方向的變化。如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大小不變而方向時刻在改變,速度矢量仍是變化的。更困難的是矢量變化的定量計算,例如勻速圓周運動中若速度由為,速度的改變量,而如果和的大小相等都等于,速度改變量就寫成,在計算中只有用幾何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確結果。
1.1.2 從速度到加速度的階梯
從位移、時間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學生容易跨過這個臺階。從速度到加速度是對運動描述的第二個階梯,面對這一階梯學生必須經受一個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體的科學化能力的巨大考驗。首先遇到的困難在于對加速度意義的理解,起初學生往往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變量混淆起來。更難理解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之間的關系,其計算也是用矢量式。而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可能相同(加速直線運動),可能相反(減速直線運動),可能垂直(勻速圓周運動),也可能成某一夾角(拋體運動),這些概念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陡的階梯。
1.2 規律上的階梯
概念上的階梯必然導致規律上的階梯,規律上的階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2.1 進入高中后物理規律的表達方式增多,如文字表達方式、數學表達式、圖象表達方式等,導致理解難度加大,使部分學生不解其意,遇到問題不知所措。
1.2.2 矢量被引入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由于它的全新處理方法使很多學生感到很陌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缺乏相應的觀點,很難實現信息轉換。特別是正、負號和方向間的關系,如運動學公式,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等都是矢量式,在運用其解題時都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
1.3 研究方法上的階梯
1.3.1 從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中很多內容只是對物理現象的定性說明和簡單的定量描述,進入高中后要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化抽象和數學化描述。這必然要求學生去跨躍很大的階梯。
1.3.2 從一維運動到二維運動。初中只學習勻速直線運動,而在高中不僅要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還要學維的曲線運動,并在研究物理過程時引入坐標法,把一個平面上的曲線運動(如平拋運動)分解成兩個方向上的直線運動來處理。
1.3.3 引入平均值的方法。這個方法對于研究非均勻變化的物理量的規律是很重要的科學簡化法,如變速運動的快慢、變力做的功、變力的沖量等,然而同樣由于它的抽象性會使部分學生不易理解其物理含義。當然,一旦跨越這個臺階就會對很多物理現象的理解帶來很大的好處。
1.3.4 實驗方法上的明顯深化。瞬時量的記錄和測定手段、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和結論的歸納以及誤差的分析,特別是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這無疑是對初中水平的質的飛躍。
1.4 思維方式的階梯
思維方式的過渡達不到認知程度提高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學需要具有形象材料的支持,以形象思維為主即充分利用物理實驗,展現物理圖景重現表象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到了高中階段演示實驗減少,抽象思維內容增多。要求學生不能停留在形象思維階段,要重視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要學生應具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但對剛剛跨入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往往是最欠缺的。
2 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分析與對策
2.1 因材施教,適度控制“臺階高度”
現行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就是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及初中和高中的知識階梯編寫的。把那些需要大量分析、推理和綜合能力強的知識放在了高三選修部分,這也適合高三年齡段且已經有了一定高中知識和能力的學生。把高中知識框架和高中物理研究方法貫穿于高一、高二必修內容當中。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3(a)-0106-01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在重視對基礎知識理解掌握的同時,越來越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然而在乎時教學中,老師常感到:學生對剛學過的知識,剛講解過的題目與方法,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還是覺得迷茫,不能把學過的知識運用到相似的情境中去的情況。感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相關知識的遷移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1 培養學生有意識建構知識網絡
能否實現知識的遷移,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具有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只有將知識結構化、網絡化,才能形成遷移能力。合理的知識結構是遷移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石,因此教學中要注意給學生展現知識結構中各知識間的交聯點,內在聯系點,突出知識結構,并根據各章節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各章節中的知識,總結成相關的知識網絡。如:復習力和運動關系中,常見運動:勻速直線,勻變速速直線,勻變速曲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簡諧運動五種形式,從力角度,運動學角度加以歸納總結形成網絡,有利于知識的遷移,事半功倍。
2 善于比較,及時歸納總結,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
在物理學中,新舊知識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找出新舊知識的共同點,熟悉遷移的情境。在教學中,通過知識對比,對知識進行分析、理解、遷移、重組等思維加工過程,尋求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進而實現知識的遷移,如:學習平拋運動時,方法是分解為水平方向的運動和豎直方向的運動,那么處理一般的曲線運動時,自然想到采用分解方法來處理,知識點之間的靈活轉換和應用,去解決相似情境的問題,這要通過遷移來實現,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通過知識的獲得及遷移實現的。
3 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避免負遷移
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我們所說的遷移一般都是指正遷移。而思維定勢指的是一種思維的定向狀態。我們應該利用“定勢”的積極作用,克服“定勢”的消極影響。例如,學生對靜摩擦力的方向判定,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容易認為摩擦力的方向必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為此,教師應設計一些情景,讓學生分析對比,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實質,運動與相對運動的不同。在平時教學中注重求異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從各個不同的方向變更事物的非本質特征,通過分析、對比與理解,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有意識加強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
4 加強變式練習,提高知識遷移能力
學習的目的不是把知識貯存于大腦之中,而是最終要化為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加強變式教學,從內容。形式等角度,提出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變式練習后,學生能很好的體會到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的好處。也是提高學生遷移能力的有效策略。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握了這個“宗”,可以把知識靈活遷移,在解決問題時游刃有余。用“插針法”測定玻璃磚折射率的實驗中,甲、乙、丙三位同學在紙上畫出的界面aa'、bb'與玻璃磚位置的關系分別如圖中的①、②和③所示,其中甲、丙用的是矩形玻璃磚,乙用的是梯形玻璃磚。他們的其他操作均正確,且均以aa'、bb'為界面畫光路圖,則甲、乙、丙三位同學測得的折射率與真實值相比變化。實際上只要明白原理,找出玻璃中的折射光線,關鍵是玻璃面上入射點和出射點既可解決。
5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好的方法,習慣受益終身,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以及學習的效率。平時常看到學生很努力,一天到晚挺忙,但效果卻不理想,與付出不成比例,主要是缺乏必要的方法,學生的遷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所學習的方法有關,方法是捷徑。學生雖然擁有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學習方法,會使遷移受阻,這表現在不能有效的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因此,傳授學生需要的學習方法可以說是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條件。
6 學科遷移,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因個人智力水平,而導致接受能力差異,造成學科成績不均衡。能否把優勢學科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劣勢學科,彌補不足,是學生能否快速培養遷移能力的關鍵。學科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有時某一個學科的學習方法對另一個學科來說很適合,甚至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信心。在學習過程中提倡追根究底多問幾個為什么,注意知識的融會貫通與變異遷移,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整理素材
圖2
整理準備放進備課夾的各類教案、課件、積件、練習等資料、素材文件及文件夾。依據這些資料、素材在內容上的邏輯關系規劃、建立一個相對應的“樹型”文件夾結構,并對各層文件夾進行相應命名(如教材章、節標題)。將整理好的各類資料、素材文件及文件夾分別存放于對應文件夾中。最后對根文件夾進行命名〔如“高一物理備課夾(下)”〕并存放在計算機某一驅動盤下,如D盤(如圖2所示)。
二、建立工具欄
啟動Word2000,依次單擊“文件”“ 新建”按鈕,選擇空白文檔,并在“新建”對話框右下角的“新建”選項中,選擇“模板”, 單擊“確定”,則在Word中建立了一個名為“模板1”的新文檔。“模板1”是默認的新建模板名,為其重新命名保存,現取名為“高一物理備課夾(下)”。該模板默認的保存位置是:C: / Documents and Settings/ 用戶名/ ApplicationData/ Microsoft/ Templates。建立“高一物理備課夾(下)” 模板的好處在于不影響共用模板,下面的操作均在“高一物理備課夾(下)”模板中進行。
(1)依次單擊“工具” “自定義”按鈕 ,在彈出的“自定義”對話框中選擇“工具欄”選項卡,單擊其右側“新建(N)...”按鈕,彈出另一個 “新建工具欄”對話框(如圖3所示)。在“工具欄名稱”處輸入“高一物理備課夾(下)”(還可以輸入作者姓名等其他信息),然后在“工具欄的有效范圍”的下拉列表框選定“高一物理備課夾(下).dot”,最后單擊“確定”按鈕,則此時在當前的Word工作區會出現一個名為“高一物理備課夾(下)”空的懸浮工具欄。
(2)選擇“自定義”對話框中“命令”標簽,在“類別”欄中選中“新菜單”選項,此時在右側“命令”欄中對應有一個名為“新菜單”的控件,用左鍵按住“新菜單”控件將其拖放至剛剛建立的“高一物理備課夾(下)” 工具欄,則在原本為空的“高一物理備課夾(下)” 工具欄中添加進一個“新菜單”。重復該動作,采用類似的方法可以根據需要添加進其他“新菜單”。也可將“新菜單”控件拖放至剛剛添加產生的“新菜單”中作為子菜單(如圖4所示)。繼續選擇“自定義”對話框中“命令”標簽,在“類別”欄中選中“文件”選項,再在右側對應“命令”欄中選中“打開...”控件并用左鍵拖放至“新菜單”或其子級“新菜單”中。同樣,該步驟可以重復多次,直至滿足需求為止(如圖5所示)。
(3)選擇“自定義”對話框,用鼠標右擊剛剛建立的“高一物理備課夾(下)”工具欄中的“新菜單”,在其右鍵菜單的“命名”項,對“新菜單”進行重新命名(如重新命名為“曲線運動”)。根據需要運用同樣的方法可以給其他“新菜單”,如下一級“新菜單”、下下級“新菜單”及“打開...”等按鈕進行重新命名(如圖6所示)。友情提醒:將這里的命名與前面整理素材時文件夾及文件的命名統一起來。如果將來想重新命名或修改這些按鈕名稱,方法、步驟和上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