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1 16:22: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耕作制度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耕作制度論文

篇(1)

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nJiangnanofModernTimes

Abstract: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sanessentiallinkofthefarmcropssystem,whichhascloserelationwithcropsplantersystem.ThisarticlewillaimatthesoilcultivationsysteminJiangnanofmoderntimes.Firstly,wewillcarryontheconcretesoilcultivationlinkofeachmaincrops,thendiscussthecultivationsystemindifferentcropsdistributionareacombiningwiththecropsplantersystem.

keywords:Jiangnan;cultivationfarmtools;soilcultivation

土壤耕作制度簡言之就是土地如何耕作的問題,實質在于通過犁、耙等工具的機械作用改變土壤耕層構造和地面狀況,以調節土壤水肥氣熱等因素,為作物播種、出苗、生長與發育提供適宜的土壤環境。其由一系列的技術環節所構成,主要有翻耕、耙地、耖田、起垅、開溝、筑畦、中耕、耘耥等[1]。從歷史上來說,土壤耕作制度是不斷發展的,對此諸多前賢學人已有相關研究[2]。對于江南所在的中國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而言,以郭文韜先生的研究最為突出。他認為古代中國南方水田的耕作系統大體分為三個環節,即水田的耕耙耖、旱作的開垅作溝及套復種的免耕播種。具體來說,又有兩種結合方式,一種是稻麥兩熟田的水耕與旱耕結合,即耕耙耖耘與開垅作溝的結合,另一種是套種田的耕與不耕結合[3]。不過,雖然諸多前賢學人已有開創之作,但由于他們的研究基本都是總體性的,故對于作物種植過程中具體的土壤耕作環節問題卻論述不多。基于此,本文就力圖對這一問題進行較為細致深入的探討,時空范圍則限定在近代的江南東部平原地區[4]。在具體論述過程中,我們將先對近代江南地區的耕作農具進行簡要論述,然后再對各主要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具體土壤耕作環節進行探討[5],最后再與作物種植制度相結合以探討不同作物分布區內的土壤耕作體系問題。

1、近代江南地區的耕作農具

土壤耕作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耕作農具,而這些農具又是與一個地區的環境特征及具體的作物種植相適應的,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耕作農具也應該是土壤耕作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近代江南地區的土壤耕作農具有兩個系統:一個是畜力耕作系統,主要農具為犁、耙、耖,由畜力牽引進行;一個是人力耕作系統,主要農具為鐵搭,由人力使用進行[6]。當然,這兩個系統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某些情況下也可相互結合,如在冬播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前期的土壤耕作可憑借畜力或人力進行,但后期的開垅作溝與中耕管理環節卻通常只能由人力進行。

畜力耕作系統的最主要工具就是犁。與自然環境與具體的作物種植制度相適應,近代江南地區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犁型,即小犁與大犁,也就是水地犁與旱地犁。水地犁主要用于水稻播種及插秧前的水田耕作,而旱地犁主要是用于耕稻板田,也就是割稻后的土地耕作,另外棉花等旱作也是使用這種犁。水地犁犁頭為尖形,犁耳為魚背狀,這樣在耕作時土就自然會向左右兩側分散。旱地犁的構造略同于水地犁,惟是犁底較短,犁轅較長,犁身稍偏于后,原因在于旱地犁較水地犁耕作時費力,所以犁身較短,這樣耕作時就能減少負土量。同時,旱地犁重量較輕,犁轅較長,則這樣耕作時拖拉才會更加有力[7]。由于自然環境的關系,水地犁在江南地區的應用中占優勢地位。犁外,就是耙與耖。耙的作用在于把大土塊弄碎以利于作物種植的進行。耖則是水稻耕作過程中的特有農具,其作用在于進一步把土塊弄碎,起熟化水田土壤的作用。對此,《王禎農書》云:“耖,疏通田泥器也,耕耙后而用此,泥壤始熟矣。”但其更主要的作用還在于把泥漿蕩起混勻,再使其沉積成平軟的泥層,以利于插秧的進行。正如鄺璠所云:“耙過還要耖一番,田中泥塊要勻攤。攤得勻時好插秧,攤弗勻時插也難。[8]”對于秧田整治而言,又有一種稱為耱的農具。耱又名耢,用于摩平整細田面,通常是一塊平板,摩刮起的泥土運至凹處逐漸填放、刮平。在江南水田地區這項作業通常被稱“落平”[9]。對此,《王楨農書》亦有言:“平板,平摩種秧泥田器也。用滑面木版,長廣相稱,上置兩耳,系繩連軛架車,或人拖之。摩田須平,方可受種。即得放水浸漬勻停,秧出必齊。”

鐵搭是人力土壤耕作的主要農具,其也有多種形制,以適應于不同環境與不同工作環節下的工作。如在浙江平湖縣,每年秋收之后,為種植春花作物,此時須將田土翻轉一次,俗稱翻寒田,工具就向用大鐵搭,亦稱鐵耙(俗稱寒田鐵搭),此種為鐵搭中之最大者,四股之端各有鐵角,翻土最為有力。春花收獲后,在種水稻前,田地亦須翻轉一次,俗稱翻白田,相比之下,翻寒田是深耕,故用大鐵搭,而翻白田較淺,只用中等鐵搭(俗稱尖刺),其股端為尖形。種水稻所用工具則為小號鐵搭(俗稱攤耙),功用在于將田土攤勻。又鑿溝所用之鐵搭,名帶翹,大小略小于寒田鐵搭,股較細,為防止折斷,在盡頭橫套鐵條一枝[10]。嘉善縣,鐵搭則有滿封、套封、平齒、尖齒之分類,滿封、套封用于水田翻耕,而尖齒、平齒大多用于旱地耕作[11]。鐵搭整地后,通常再用相同的工具弄碎泥塊,也有用人力拖拉耙進行的,在耙上放大石條,由人拉動耙田。

曹幸穗先生認為,近代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出現了一種簡單化趨勢,即人力代畜力,從“犁耕文化”倒退到了“鋤耕文化”[12],而其實質就是人力耕作系統對畜力耕作系統的代替。當然,這種趨勢不是從近代才開始的,而是很早就已出現。如據曾雄生的研究,南宋以后,由于人口的遷移、增長及在此基礎上的多熟制的推行,江南地區能夠用于飼養耕牛的土地日益減少,于是耕牛的飼養量也就日漸降低。到了明代,這種現象更加嚴重,以致于人們不得不以鐵搭代替耕牛耕地,所以《沈氏農書》與《補農書》也很少提到養牛的情況[13]。只是到了近代這種趨勢更趨嚴重。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人口壓力所導致的土地零細化。由于人均耕地面積少,因而單靠人力加簡單的鐵搭就足以勝任了,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耕牛的使用也就變得沒有必要。如在崇德縣:“耕地面積狹小,又無荒山草地,平時耕種,人力足以勝任,故牛之飼養尤少,幾云絕跡。[14]”開弦弓村,也是“農田較小,每戶的土地又是如此分散,以致于不能使用畜力,農民只用一種叫做‘鐵鎝’的工具”[15]。常熟興隆鎮亦存在同樣的情形,“田少勞多,歷史上很少養牛,個別富裕人家偶有飼養”[16]。對于這種情形,德國人瓦格納也說:“南方的稻田常是極小,以致獸力無所施,這上面固然全靠鋤頭(即鐵搭——筆者注),即在較大的田地上,鋤頭的使用也是完全普遍的。[17]”與之相反,在那些相對耕地面積較多而人力較少的地方耕牛的飼養就會增多。如在吳江縣,其東北部地區相比于西部地區,由于人口少而耕地面積多,故全縣的耕牛基本上就都分布于此[18],自然畜力耕作系統也就更為盛行。當然,這種趨勢并非是直線進行下去的,在某一短暫時期內也曾有所反復。如運動后,江南地區的耕牛飼養就一度有增長的跡象[19]。之所以如此,除移民習慣的因素外,背后的關鍵原因可能還在于人口大量死亡所導致的戰后人地關系的相對松弛。

2、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土壤耕作

水稻整地,分秧田與本田兩種。秧田整地,多選擇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的冬閑田或綠肥田為之,細細耕耙。如果是冬閑田的話,一般都要冬翻,預備播種前再行翻墾,灌水后反復耙碎,然后進行掏秧溝的工作(據筆者所見,此項工作通常用腳踏進行)。通常溝深半尺左右,兩溝間即為撒播稻谷的畦面(俗稱秧扇),有時為保證秧溝筆直,先用草繩對面拉直,再沿繩掏出秧溝。秧溝做好后平整田面,并去除稻根等雜物,再用推秧板推平田面,然后便可播種了[20]。為防止過多的稗草混于秧苗間,有時會采取如下措施:“將面泥丕刂去,掃凈去之,然后墾倒,臨時罱泥鋪面,而后以所浸谷下之。[21]”據筆者在江南農村所見,每條秧畦寬約1.5米左右。秧田整地的基本技術要求,姜皋認為要“宜平宜松”[22]。

本田整地,因前作的不同而有多種形式,如《雙林鎮志》所載:“冬日刈稻后即將田墾轉,以深為貴,至來春三月重加翻劚,謂之鈔田,欲其土塊細碎得水易融合也。有冬不及墾,直至插秧時爬轉者,曰筅箒田,以稻本尚留也。又有墾板田,有雖墾而未加鈔者,曰鑊蓋田,以土片大如鑊蓋也。又有并不墾轉,蓄水在田,近夏至徑插青,謂之爛水田,此皆惰農所為,良農不出此。至若得種春花之田,菜麥既收,翻平溝稜而細削之,謂之折麥稜。[23]”不過總體言之,主要分為三種,即冬閑田、綠肥田與冬作田,此外還有一種就是長期漬水的冬水田,只是在江南地區并不占重要地位。但不管哪種形式,具體耕耙耖的三個環節基本不變,只是每一環節進行的次數各不相同,通常耖只在插秧前進行一次,耕與耙則可能需要進行多次[24]。

冬閑田,俗稱白板田,一般先要進行冬耕,但不耙。對于冬耕的基本要求是力求早,正如農諺所言:“正月犁田是塊金,二月犁田是塊銀,三月犁田是塊鐵,四月犁田是個鱉”[25],這樣經過一個冬天的凍融與曝曬,土壤疏松,又可除草漚肥與消滅害蟲,因而對于春種有極大的好處。正如宋應星所言:“稻田刈獲不再種者,土宜本秋耕墾,使宿藁化爛,敵糞力一倍。[26]”而對于冬閑田的具體耕作環節問題,包世臣曾有詳細論述:“刈稻即起板,勿耢。……入春凍解,又耕之,及時,又耕之,乃耢。冬不耕者,老土耗下澤,流土刮上膏,土板不經凍,塊硬稻柔,不能起土,收常減。春不耕者,土性凍澀不和,亦減收。[27]”是為三耕一耙。當然,各地情況并非整齊劃一,如吳興縣第六區,先冬耕或春耕一次,分秧前再耕一次,然后耙平;第九區則是先冬耕,然后臨插秧前再耕一次,然后耙平,則在這兩個地方耕作環節為兩耕一耙[28]。而在桐鄉縣,傳統習慣則是多不從事冬耕:“農民狃于習慣,每年種稻一次后,多不從事冬耕,坐令大好空間,逐年荒廢,殊堪惋惜。[29]”

對于綠肥田,通常為二耕一耙,立夏至小滿時節犁轉土地直接把綠肥翻入土中,或者先把綠肥作物砍成二至三段再翻耕。第一次通常干耕,幾天后灌水以讓綠肥充分腐爛,然后插秧前再淺耕一次,耙耖后便可插秧[30]。對于綠肥田的土壤耕作,松江縣廣大農民的基本經驗之一是“早車(耕)田,慢種秧”,就是說翻耕紅花草和移栽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隔,以利紅花草充分腐熟[31]。其具體的土壤耕作環節為:小滿前一周左右時,把綠肥翻入土內七八寸深,小滿時節再用水車向田內車水,當田內積水到達一定程度時再用牛牽引進行耕田,耕過之后再用耙進行碎土作業;沒有耕牛的農家則用鐵鎝進行耕翻[32]。

冬作田則通常為兩耕兩耙,冬作物收獲后隨即平整溝稜,先干耕,時間允許的話可以進行一兩天的曬田作業,然后灌水耙田,待插秧前再進行一次耕耙作業,隨后耖平即可插秧。在舊松江府地區,冬作田的具體耕作環節為:耕田開始前先整理田疇,然后犁翻土地,有用牛力,亦有用人力者,耕后耙,是為第一次;耙后灌水入田,四五日后再犁、再耙,是為第二次;也有少數農家為力求精細而進行第三次者[33]。嘉善縣冬作田的傳統大田耕作亦多為兩耕兩耙[34]。

而對于長期漬水的爛水田,一般是一年只種植一季水稻,水稻收獲后通常不耕,只是到來年插秧前再行耕耙耖的工作,一般只進行一次。對于這種田塊,由于常年積水而又只耕耙一次,因而對于作物的生長很是不利,所以曾在中國工作的德國農學家瓦格納說:“耕作僅限于種稻之前幾時,……土壤的耕作這樣少,而土壤的流通空氣也很少,結果便看見這種長在水中的土地完全普遍的發生一種沼鐵,很有害于植物的生長。[35]”

以上我們主要從畜力耕作系統的角度論述了近代江南地區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土壤耕作環節。與之相比,人力耕作系統由于沒有畜力等外力的協助,因而在具體的耕作環節上可能就相對簡單一些。如在開弦弓村,人們先用鐵鎝翻地,“翻地以后,土地粗,地面不平。第二步就是耙細和平地,使用同一工具。一個人翻耙平整一畝地需要四天”。平整土地后灌水入田,每畝田再用一天的時間加以平整,然后就可以插秧了。也就是說,具體的耕作環節只有一耕兩耙,并不進行冬耕。至于鐵搭耕地的具體過程,則如下[36]:

農民只用一種叫做“鐵搭”的工具,它的木把有一人高,鐵耙上有四個齒,形成一個小銳角。農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舉過頭先往后,再往前甩,鐵齒由于甩勁插入泥土,然后向后拉耙,把土翻松。

平湖縣的人力翻墾工作,也只是在春花作物收獲之后、將種水稻之前,用鐵搭將田翻轉一次,然后用攤耙將田土攤勻,即行插秧[37]。吳興第一區,本田整地也是只靠人工進行,雖亦為冬閑田,但冬季多不耕地,通常只是于預備插秧時用鐵鎝翻土一次,再耬平即可[38]。在此更是只有一耕一耙。至于具體的耕作法及效率問題,光緒《松江府志》則有此記載:“一土大一鋤,以舊稻幹根為準,以鋤去根二,三鋤去根六,所謂三鐵搭六稻幹。如此來而往復,一人日可鋤一畝。”

對于翻墾稻田的技術要求,沈氏認為一是要深,二是要趁好天氣,他說:“古稱‘深耕易耨’,以知田地全要墾深。切不可貪陰雨閑工,須要老晴天氣,二、三層起深。[39]”此外的另一項技術措施就是要力求做得平整,這樣才能夠使整個稻田都能夠均勻的得到水的維護[40]。田整好后插秧,當秧苗長到一定程度時便進行耘耥的工作,以清除田間雜草與疏松土壤。

3、其他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土壤耕作

棉花,對于前作而言亦有好幾種情形,即冬閑田、草子田與冬作田。冬閑田,一般也要進行冬耕,把表土翻到下層,把底土翻到上面,然后來春播種時再整理一遍。“隔寒將地岔起,以冀害蟲凍死,曰岔地。清明后耙松,曰倒地,以牛犁之,曰翻。若土塊過粗,再駛一過,曰劃。[41]”不論冬季還是春季的整地,“宜多次”,如此才能使“泥土細熟”[42]。當然,在具體的整地環節上可能各地情況不一,如在嘉定,冬閑田就先于冬間翻耕一次,然后到播種前再仔細整地一次[43]。太倉縣則不冬耕,通常是于清明前后耕起整地[44]。綠肥田,則到谷雨左右再行耕田,連同綠肥作物翻入田中以做基肥,在川沙就有此種方式施行:“掩入苜蓿頭以作基肥,總以土壤勻細、經畫井然為合宜。[45]”冬作田,又具體分為兩種情況。如果是元麥、蠶豆等冬播作物的話,則到立夏左右收獲之后再行耕耙土地。如在嘉定就是如此,春花收獲后直接用犁耕地,然后用鐵耙(又稱為劃耙)弄碎土塊,并平整土地[46]。太倉縣具體環節亦同[47]。如果是小麥、油菜等冬作地,由于小麥與油菜的收獲期要到小滿左右才開始,而這通常已錯過了棉花播種的最佳時機。正如農諺所云:“谷雨早,小滿遲,立夏種花正當時”、“立夏花,大把抓;小滿花,不回家。[48]”為把握農時,人們便采取了免耕播種的方法,即在冬小麥收獲前一二十天把棉籽播于麥田內,待小麥收獲后再行發育。對此,包世臣曾說:“溝塍種小麥者,及小滿可于麥根點種。刈麥,棉長數寸,鋤密補空,每窩三莖,深鋤細敲,無減專種。[49]”在川沙這種方式被稱謂“攢花”,只是小麥通常要條播方可。但由于可將“花子及時播入”,因而也就“毋庸翻墾”[50]。

與水稻整地相比,棉花整地過程中沒有耖的工序,耕耙次數也沒有那么多,相對較為簡便一些。但棉花種植過程中需要做畦開溝,這項工作要在耕耙之后進行。在南匯,做畦的工作俗稱分畹,“令土凸起成行,畦背之闊無過六尺,高七寸,此行與彼行交錯如犬牙,俾一泄水”,但通常是“闊以三尺為度”,且“尤須中高邊低,取其泄水”。做好畦播種后開溝。溝分兩種,即直溝與橫溝,直溝是與畦相平行的溝,橫溝又稱腰溝,與畦相垂直。“每塍周圍務開極深水溝一條(深一尺五寸闊一尺),其在田心每隔三四畹開溝一條(較周圍之溝略淺狹),每畹頭開小水溝一條(長約五六尺),尤須開浚極深腰溝一條,不然多雨時恒恐水積傷苗。[51]”與南匯相比,嘉定的畦寬在1.5米至3米之間,通常在2米左右,也是中間稍高、兩邊稍低以便于泄水,畦與畦之間為排水溝,溝深在10到20厘米之間,每隔二三畦的溝開得稍微深一些,畦的兩頭也分別開溝一條,類似于腰溝的開浚。棉花播種于畦的中間,臨近排水溝的兩側則種植大豆[52]。畦做好后播種,在棉花的生長過程中再進行多次的中耕鋤草工作。

麥類作物,水稻收獲前幾天先排水干田,收獲后隨即耕翻土地,很多情況下根本就不進行耙的作業[53]。即使耙的話,由于時間緊促,一般也只能是一耕一耙,然后作畦開溝,畦寬通常與上述棉花畦相類似。溝也分兩種,即橫溝與腰溝。正如《王禎農書》所言:“起土侖為疄,兩疄之間,自成一畛。一段耕畢,以鋤橫截其疄,泄利其水,謂之腰溝。”對于麥田整理的技術要求,《農政全書》有言:“玄扈先生曰:耕種麥地,俱須晴天,若雨中耕種,令土堅土各,麥不易長,明年秋種亦不易長。南方種大小麥最忌水濕,每人一日只令鋤六分,要極細,作垅如龜背。”沈氏則認為:“墾麥棱,惟干田最好。如爛田,須墾過幾日,待棱背干燥,方可沈種。”張履祥亦說:“種麥又有幾善,墾溝揪溝,便于早:早則脫水而埨燥,力暇而溝深,溝益深則土益厚;早則經霜雪而土疏,麥根深而勝壅,根益深則苗益肥,收成必倍。[54]”畦做好后播種,在作物的生長過程中要注意適時清溝理墑,對此徐光啟曾言:“冬月,宜清理麥溝,令深直瀉水,即春雨易瀉,不浸麥根。[55]”在此過程中有時還同時進行敲菜麥溝的工作,就是用鐵鍬拍打麥的畦棱以使之緊實,一方面起壅土的作用,一方面也有利于行水。

其他一些冬播作物,如油菜、蠶豆等,與小麥的整地技術基本相同,在此不贅述。只是就油菜來說,在某些地方畦可能要作的比麥窄一些,如筆者在湖州所見的油菜畦,大約只有50——60厘米寬,高約30厘米左右,畦面很窄,寬約十幾厘米左右,極為類似于北方的紅薯溝。草子,一般都是采取免耕播種的方式進行播種。“于稻將成熟時之時,寒露前后,田水未放,將草籽(紅花草)撒于稻肋內,到斫稻時,草子已青,冬生春長,三月而花,蔓延滿田,墾田時翻壓于土下,不日即爛,肥不可言。[56]”

桑樹[57],作為一種多年生植物,對于已成型之桑園自然翻耕無法用牛力進行,只能由人力用鐵搭進行。按照沈氏的記述,一年之中,桑園的翻土要進行兩次。第一次是在秋后、冬季前進行,稱為墾,“墾地須在冬至以前,取其冬月嚴寒——風日凍曬。必照墾田法,二三層起深”。第二次是在春季進行,稱為倒,也就是按與第一次相反的方向進行,“若倒地,則春天雨水正多,地面又要犁平(即扒平——陳恒力注),使不滯水,背后腳跡,盡數揉平”。對于墾地與倒地,要在晴朗天氣時進行,“非天色極晴不可。若倒下不曬一日,即便逢雨,不如不倒為愈”。此外,桑園還要隨時鋤草,稱為丕刂,亦是“尤要天晴,尤要草未生而先丕刂”[58]。包世臣也認為:“凡桑田皆宜春秋兩耕,隔間三尺。[59]”當然,每一個地方不一定都是完全按照包氏、沈氏等所說的方法進行,如在吳興,翻耕就只在冬季進行一次[60]。

4、余論

土壤耕作制度是與一個地區的作物種植制度緊密相連的,有什么樣的作物種植制度就有什么樣的土壤耕作制度與之相配套,以達到用地與養地的有機結合。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性,江南地區可大體分為三個作物分布區,即桑稻區、稻區及棉稻區[61]。棉稻區,作物種植夏作以棉稻為主,輪作方式以一年棉一年稻與兩年棉一年稻占主要地位。同時,由于地勢較高,受水害的程度輕,因此本區冬季作物的種植就相對比較普遍,但由于冬播作物的種植主要是在輪種水稻時才種植,棉花播種后則通常是休閑或播種綠肥,而棉花又是本區最主要的作物,所以總體的作物種植制度以兩年三熟或三年四熟為主。稻區,則由于地勢過于低洼很大程度上并不利于冬季作物的種植,因此本區大部分地區是以一年一熟為主,只種一季水稻,冬季或休閑或種綠肥作物。但由于本區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及開垅作溝與良好的水利設施等保障措施的實行,水稻——麥油等一年兩熟的種植制度在本區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桑稻區,則一方面由于地勢低洼,另一方面也受蠶桑高收益的影響,冬季作物的種植也并不普遍,在種植制度上則以一年一熟制占優勢地位,絕大多數地方一年只種一季水稻,冬季或休閑或種綠肥作物[62]。

由于作物種植制度的不同,則各區間土壤耕作體系也必然就有所不同。棉區,棉稻輪作,則土壤耕作體系結合了水田的耕耙耖、旱作的耕耙與開垅作溝及棉麥套種與草子撒播過程中的免耕播種環節。具體耕作環節為:一年棉一年稻,則結合方式為:耕耙(或免耕播種)、開垅作溝——免耕播種(若種綠肥)——耕耙耖——耕耙、開垅作溝;兩年棉一年稻則為:耕耙(或免耕播種)、開垅作溝——免耕播種(若種綠肥)——耕耙、開垅作溝——免耕播種(若種綠肥)——耕耙耖——耕耙、開垅作溝。稻區,一年一作的話,則為耕耙耖——免耕播種(若種綠肥);一年兩作,則為耕耙耖——耕耙、開垅作溝。桑區,由于桑的情形比較特殊,只有人力墾倒這一環節,而對于糧食作物而言,由于一年一作占優勢地位,則土壤耕作制度主要為耕耙耖——免耕播種(若種綠肥)。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由棉區至桑區,土壤耕作制度呈現逐漸簡化的趨勢。棉區由于冬季作物種植廣泛,且夏作物采取水旱輪作的方式,因而土壤耕作制度也就最為復雜;桑區,田以一年一熟為主,地也只是以人力墾倒,因而也就最為簡單;稻區,即有大量的一年一熟制,也有相當程度的一年兩熟制,因此土壤耕作體系處于兩者之間。

-------------------------------------------------------------------------

[1]劉巽潔等:《中國耕作制度》,農業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第195頁。

[2]如郭文韜:《中國古代的農作制與耕作法》,農業出版社,1981年12月;(日)天野元之助:《中國傳統耕作方法考》,載華南農學院主編:《農史研究》第3輯,農業出版社,1983年4月。

[3]郭文韜:《略論中國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體系》,《中國農史》1989年第3期。

[4]大體相當于原蘇、松、嘉三府、太倉直隸州全部及湖州府大部。

[5]對于大豆,由于一般是間作于其他作物行間,土壤耕作方式也就與其間作的作物相同,因此不予以專門論述。

[6]受資料所限,在論述過程中將主要圍繞畜力農具耕作系統展開進行,對人力農具耕作系統只能簡單論及。雖然就實際情形而言,由于近代江南地區存在著一個人力代畜力的趨勢,因此人力耕地在近代江南地區或許居于更為重要的地位,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實在有限,因此只能簡單提及。

[7]《浙江農佃制度之調查》,《中外經濟周刊》第207號,1927年4月9日,見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二輯),三聯書店,1957年,第392頁。

[8](明)鄺璠:《便民圖纂》卷1《耖田》。

[9]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第18卷《農機具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第50頁。當然,耱并非完全由畜力來牽引,在缺少耕畜的地方亦有用人力拖拉的。同樣,耙也有用人力拖拉進行的。

[10]據《浙江農佃制度之調查》《中外經濟周刊》第207號,1927年4月9日,見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二輯),三聯書店,1957年,第394頁;劉大鈞:《我國佃農經濟狀況》,上海太平洋書店,1929年9月,第156——158頁。

[11]嘉善縣志編纂委員會:《嘉善縣志》,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4月,第224頁。

[12]曹幸穗:《舊中國蘇南農家經濟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1月,第103—106頁。

[13]曾雄生:《跛足農業的形成——從牛的放牧方式看中國農區畜牧業的萎縮》,《中國農史》1999年第4期。

[14]趙文彪:《崇德、德清獸疫防治之經過及畜產調查》,《浙江省建設月刊》第8卷第9期,1935年3月,第14頁。

[15]:《江村農民生活及其變遷》,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第125頁。

[16]常熟市興隆鎮志編纂委員會:《興隆鎮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8月,第181頁。

[17](德)瓦格納:《中國農書》,王建新譯,商務印書館,1934年9月,第232頁。

[18]吳江縣地方志編篡委員會:《吳江縣志》,江蘇科技出版社,1994年7月,第191頁。

[19]如《烏青鎮志》卷7《農桑》所載:“清咸豐庚申、同治甲子吾鄉兩次兵燹以后,村落為墟,田地荒蕪,豫、楚、皖及本省寧、紹、臺之客民咸來墾荒,其耕耘多用牛功,……既省費,亦省功,鄉民亦有用牛力耕田者。”

[20]姜彬主編:《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132—133頁。

[21]民國《烏青鎮志》卷7《農桑》。

[22]姜皋:《浦泖農咨》。

[23]《雙林鎮志》卷13《農事》。

[24]當然,各工作環節在每次操作時可能并非只進行一遍。

[25]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上海農諺》,中華書局,1961年,第197、198頁。

[26](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上《乃粒》,見謝國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頁。

[27](清)包世臣:《齊民四術》卷1上《農一》上《任土》。

[28]何慶云、熊同龢:《吳興的稻麥事業》,《浙江省建設月刊》第8卷第6期,1934年12月。

[29]《擬請督導各鄉農民,從事冬耕期增副產而除螟患案》,1946年7月28日。桐鄉市檔案館,檔案號:M8—12—65。

[30]鄒超亞主編:《南方耕作制度》,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第48頁。

[31]《上海市松江縣城東單季晚稻豐產經驗調查研究報告》(初稿),1959年12月25日,上海松江區檔案館,檔案號:6—11—20。

[32]滿鐵:《江蘇省松江縣農村實態調查報告書》,1940年,第82頁。

[33]《松江米市調查》,1936年7月1日,第41頁。要指的一點是,由里面的論述可知此處的松江指的是原松江府,而非單純指松江縣。

[34]嘉善縣志編纂委員會:《嘉善縣志》,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第233頁。

[35]瓦格納:《中國農書》,王建新譯,商務印書館,1934年,第238頁。

[36]:《江村農民生活及其變遷》,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125—126頁。

[37]張宗弼:《浙江平湖農業調查報告》,《統計月報》第1卷第3期,1929年5月。

[38]何慶云、熊同龢:《吳興的稻麥事業》,《浙江省建設月刊》第8卷第6期,1934年12月。

[39]陳恒力:《補農書校釋》,農業出版社,1983年,第25頁。

[40]F.H.King:FarmsofFortyCenturies。

[41]民國《嘉定縣續志》卷5《物產》。

[42]民國《南匯縣續志》卷19《風俗志二·物產上》。

[43]滿鐵:《上海特別市嘉定區農村實態調查報告書》,1939年11月,第66頁。

[44]滿鐵:《江蘇省太倉縣農村實態調查報告書》,1939年11月,第68頁。

[45]民國《川沙縣志》卷5《實業志·農業》。

[46]滿鐵:《上海特別市嘉定區農村實態調查報告書》,1939年11月,第66頁。

[47]滿鐵:《江蘇省太倉縣農村實態調查報告書》,1939年11月,第68頁。

[48]農業出版社編輯部:《中國農諺》(上),農業出版社,1980年5月,第507頁。

[49](清)包世臣:《齊民四術》卷1上《農一》上《作力》。

[50]民國《川沙縣志》卷5《實業志·農業》。

[51]民國《南匯縣續志》卷19《風俗志二·物產上》。

[52]滿鐵:《上海特別市嘉定區農村實態調查報告書》,1939年11月,第63頁。

[53]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東大農科1924年所作的《江蘇省農業調查錄》(滬海道屬、蘇常道屬及金陵道屬)里很明顯的看出來。就所有的春花作物來說,這一點似乎很普遍。

[54]陳恒力:《補農書校釋》,農業出版社,1983年7月,第39、106頁。

[55](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26《樹藝·谷部下》。

[56](清)姜皋:《浦泖農咨》,見《續修四庫全書》第97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7]嚴格來說,桑并不能算做大田作物,不過考慮到桑樹在近代江南地區的重要性及大面積種植,因此在此把其作為一種大田作物對待。

[58]陳恒力:《補農書校釋》,農業出版社,1983年,第42——43頁。

[59](清)包世臣:《齊民四術》卷1上《農一》上《任土》。

篇(2)

玉米粗縮病是由玉米粗縮病毒(MRDV)引起的一種玉米病毒病。玉米一旦感病,單株產量損失達70%~100%,為毀滅性病害。2008年,寧國市玉米粗縮病大面積發生,現將其發病特點與防治措施作一總結,供同行和農民朋友參考。

1發病癥狀

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感染發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葉即可顯癥。開始在心葉基部及中脈兩側產生透明的油浸狀褪綠虛線條點,逐漸擴及整個葉片。病苗葉色濃綠,葉片僵直、寬短而厚,心葉不能正常展開,病株生長遲緩,矮化葉片背部葉脈上產生蠟白色隆起條紋,用手觸摸有明顯的粗糙感,節間粗短,頂葉簇生狀如君子蘭。葉背、葉鞘及苞葉的葉脈上具有粗細不一的蠟白色條狀突起,有明顯的粗糙感。九至十葉期,病株矮化現象更為明顯,上部節間短縮粗腫,頂部葉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1/2,多數不能抽穗結實,個別雄穗雖能抽出,但分枝極少,沒有花粉。果穗畸型,花絲極少,植株嚴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嚴重時不能結實。

2發病因素

一是毒源量。第1代灰飛虱是玉米粗縮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飛虱帶毒率及其發生數量與玉米粗縮病發生輕重呈顯著正相關。在生產中,田間、田埂雜草多,生產管理粗放的玉米田發生較重。二是播期。不同播期玉米的發病程度差異顯著。播期決定了第1代灰飛虱成蟲遷飛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玉米植株6葉前)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長,病害越嚴重。本地區5月中旬播種的玉米,苗期與第1代灰飛虱成蟲高峰期相吻合,病株率和發病程度明顯高于其他類型,因此應推遲播期,避開灰飛虱遷飛高峰期。三是品種。不同品種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近年來的調查情況看,鄭單系列品種田間病株率平均為6%,發病率為10%左右,平均減產5%~10%;而掖單系列抗性很差,發病率為50%以上,減產達7成以上,因此在生產上應選擇鄭單系列等抗病品系。四是氣候條件。氣候是影響玉米粗縮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氣溫偏高,春季干旱的年份,灰飛虱越冬死亡率低,增大了灰飛虱的發生基數與帶毒率,有利于玉米粗縮病的發生。五是耕作制度。由于不同茬口和播種方式會影響玉米的播期,間接地影響到玉米粗縮病發生的輕重。根據近年來的調查發現,耕作制度簡單的發病輕,耕作制度相對復雜的發病較重。

3綜合防治措施

3.1加強監測與預報

在病害常發地區有重點地定點、定期調查小麥、田間雜草和玉米的粗縮病病株率和嚴重度,同時調查灰飛虱發生密度和帶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種前,根據灰飛虱越冬基數和帶毒率、小麥和雜草的病株率,結合玉米種植模式,對玉米粗縮病發生趨勢作出及時準確的預測預報,指導防治。

3.2選用抗病品種

盡管目前玉米生產中應用的主栽品種中缺少抗病性強的良種,但品種間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要根據本地條件,選用抗性相對較好的品種,同時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單一抗源品種的大面積種植。

3.3調整播期

根據玉米粗縮病的發生規律,在病害重發地區,應調整播期,使玉米對病害最為敏感的生育時期避開灰飛虱成蟲盛發期,降低發病率。春播玉米應適當提早播種,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夏播玉米則在5月底至6月上旬。

3.4加強田間管理

篇(3)

正陽縣耕地面積12萬公頃,其中花生種植面積10萬公頃,是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近年來,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變、復種指數增加和旱地輪作年限的縮短,造成土壤內花生青枯病病殘體大量累積,致使花生青枯病成為正陽縣花生生產上最重要的土傳病害之一。該病害從苗期一直到莢果充實期均可發生,但以花期發病最高,重發年份一般田塊病株率10%~30%,有的高達50%以上,嚴重制約著花生產業的發展。該病造成的損失與發病早晚有關,結莢前發病絕收,結莢期發病損失30%左右。

1菌源及發病癥狀

花生青枯病是一種典型細菌性病害,細菌(Peudomonassolanacearum Smith)呈革蘭氏陰性,具好氣性,生長溫度范圍10~41℃,最適合生長范圍28~33℃,生長酸堿度為pH值6~8,最適pH值6.6。該細菌致病性很強,寄主范圍很廣,最常見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煙草、茄子、辣椒等;禾本科植物和甘薯、西瓜、大豆、綠豆、豇豆等對青枯病免疫。花生從幼苗期至莢果充實期均可發生,但以花期發病最重。感病初期頂梢第2片葉首先表現失水萎蔫,早晨延遲開展,午后提前閉合,白天雖現凋萎,晚上還能恢復。以后病株葉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葉片變為灰綠,病株拔起可見主根尖端變褐濕腐,根瘤呈墨綠色,根部橫切面可見環狀排列的淺褐色至黑色小點,根部縱切面可見維管束變為淡褐色至黑色,濕潤時用手擠壓可見菌膿流出。

2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2.1傳播途徑

花生青枯病種子不帶菌,其病菌主要在土中越冬,一般存活3~5年,病土的遷移、深翻、耙地、地下水均造成該病的擴散和傳播,病菌從寄主根部的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至維管束,由維管束向上蔓延,從而引起青枯死亡。病害發生嚴重田塊,常可見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擴展的跡象。

2.2發病條件

一是品種和耕作制度。花生品種 間對青枯病的抗性差異明顯,一般珍珠豆型和龍生型品種比普通型品種抗病;蔓生型品種比直立型品種抗病。耕作制度直接影響花生青枯病的發生,連作花生的田塊發病重,病害嚴重的田塊病株率可達50%以上,嚴重影響花生的產量與品質;水旱輪作2年以上、旱地輪作4年以上的田塊基本可根除該病害。二是氣候條件。花生青枯病的病菌是一種喜高溫的細菌,發病盛期在花生盛花期前。通常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0℃以上,5cm深處地溫穩定在25℃以上開始發病;旬平均氣溫穩定在25℃以上,5cm地溫穩定在30℃以上進入發病盛期。一般干旱年份發病重,風調雨順的年份發病輕。在花生生長季節,陰雨之后,尤其是暴雨驟晴天氣易暴發流行該病,這是由于暴雨初晴或久旱暴雨時土壤的溫度和濕度劇烈變化,地上的蒸騰和地下的吸收失去平衡所致。三是地勢和土質。花生青枯病病菌是一種好氣型細菌,對土壤中的空氣有較強的依賴性。試驗表明,隨著土壤含沙量增高,土壤中的空氣含量逐漸增高,發病率也相應增大。因此,粗砂土內充足的空氣,為青枯病提供了優良的生態條件,利于病菌生存,病菌遇到適宜寄主立即侵入為害,發病重;黏土、有機質含量高的田塊發病輕。四是土壤肥力及種植密度。有機質含量少,種植密度過大,偏施氮肥,花生青枯病發生較重;有機質含量高,種植密度適宜,配方施肥,尤其是接種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田塊,花生長勢強,發病輕。

3防治措施

3.1選用抗病高產品種

目前適宜正陽縣種植的花生品種大都是直立型品種。通過近幾年的花生種植實踐證明,遠雜9102、遠雜9307等花生品種高抗青枯病,而白沙系列次之。

3.2避免花生連作種植

新墾地種植花生,青枯病極少發生,但隨著連作年限的延續,附近病土的擴散和流水的傳播,土壤病原菌逐年積累,發病也逐年增加。一般連作2~3年便會點片發生,而且病害每年增長的速度為10%~30%,3~4年便會普遍發生。輪作地塊花生青枯病發生較輕,一般應與玉米、紅薯、西瓜、綠豆、大豆、豇豆、水稻輪作。尤其是與水稻輪作,可有效控制花生青枯病的發生。青枯病發生嚴重田塊,要求水旱輪作2年以上,旱地輪作4年以上,花生青枯病基本可以得到根除。

3.3配方施肥,培育壯苗,提高花生的抗病性

帶有病菌的土雜糞也是該病的初侵染源,故土壤增施土雜肥,必須經過充分腐熟,消滅病菌。同時增施氮磷鉀多元肥,具體方法是施用氮磷鉀三元復合肥(N、P2O5、K2O各15%)300kg/hm2,尿素75kg/hm2,硫酸鈣15~30kg/hm2,培育壯苗,增強花生根系的抵抗力,從而減輕病害。

3.4切實搞好花生根瘤菌接種,提高花生的抗病能力

每15kg花生種子拌花生根瘤菌水劑50~60mL,拌勻晾干播種。注意根瘤菌接種的花生種子不能直接放在陽光下曝曬,要放在陰涼處晾干,拌種時不需要加水;接種了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種子要當天播完,存放不能超過12h。

3.5及時拔除病株

篇(4)

正陽縣耕地面積12萬公頃,其中花生種植面積10萬公頃,是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近年來,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變、復種指數增加和旱地輪作年限的縮短,造成土壤內花生青枯病病殘體大量累積,致使花生青枯病成為正陽縣花生生產上最重要的土傳病害之一。該病害從苗期一直到莢果充實期均可發生,但以花期發病最高,重發年份一般田塊病株率10%~30%,有的高達50%以上,嚴重制約著花生產業的發展。該病造成的損失與發病早晚有關,結莢前發病絕收,結莢期發病損失30%左右。

1菌源及發病癥狀

花生青枯病是一種典型細菌性病害,細菌(P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呈革蘭氏陰性,具好氣性,生長溫度范圍10~41℃,最適合生長范圍28~33℃,生長酸堿度為pH值6~8,最適pH值6.6。該細菌致病性很強,寄主范圍很廣,最常見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煙草、茄子、辣椒等;禾本科植物和甘薯、西瓜、大豆、綠豆、豇豆等對青枯病免疫。花生從幼苗期至莢果充實期均可發生,但以花期發病最重。感病初期頂梢第2片葉首先表現失水萎蔫,早晨延遲開展,午后提前閉合,白天雖現凋萎,晚上還能恢復。以后病株葉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葉片變為灰綠,病株拔起可見主根尖端變褐濕腐,根瘤呈墨綠色,根部橫切面可見環狀排列的淺褐色至黑色小點,根部縱切面可見維管束變為淡褐色至黑色,濕潤時用手擠壓可見菌膿流出。

2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2.1傳播途徑

花生青枯病種子不帶菌,其病菌主要在土中越冬,一般存活3~5年,病土的遷移、深翻、耙地、地下水均造成該病的擴散和傳播,病菌從寄主根部的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至維管束,由維管束向上蔓延,從而引起青枯死亡。病害發生嚴重田塊,常可見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擴展的跡象。

2.2發病條件

一是品種和耕作制度。花生品種間對青枯病的抗性差異明顯,一般珍珠豆型和龍生型品種比普通型品種抗病;蔓生型品種比直立型品種抗病。耕作制度直接影響花生青枯病的發生,連作花生的田塊發病重,病害嚴重的田塊病株率可達50%以上,嚴重影響花生的產量與品質;水旱輪作2年以上、旱地輪作4年以上的田塊基本可根除該病害。二是氣候條件。花生青枯病的病菌是一種喜高溫的細菌,發病盛期在花生盛花期前。通常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0℃以上,5cm深處地溫穩定在25℃以上開始發病;旬平均氣溫穩定在25℃以上,5cm地溫穩定在30℃以上進入發病盛期。一般干旱年份發病重,風調雨順的年份發病輕。在花生生長季節,陰雨之后,尤其是暴雨驟晴天氣易暴發流行該病,這是由于暴雨初晴或久旱暴雨時土壤的溫度和濕度劇烈變化,地上的蒸騰和地下的吸收失去平衡所致。三是地勢和土質。花生青枯病病菌是一種好氣型細菌,對土壤中的空氣有較強的依賴性。試驗表明,隨著土壤含沙量增高,土壤中的空氣含量逐漸增高,發病率也相應增大。因此,粗砂土內充足的空氣,為青枯病提供了優良的生態條件,利于病菌生存,病菌遇到適宜寄主立即侵入為害,發病重;黏土、有機質含量高的田塊發病輕。四是土壤肥力及種植密度。有機質含量少,種植密度過大,偏施氮肥,花生青枯病發生較重;有機質含量高,種植密度適宜,配方施肥,尤其是接種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田塊,花生長勢強,發病輕。

3防治措施

3.1選用抗病高產品種

目前適宜正陽縣種植的花生品種大都是直立型品種。通過近幾年的花生種植實踐證明,遠雜9102、遠雜9307等花生品種高抗青枯病,而白沙系列次之。

3.2避免花生連作種植

新墾地種植花生,青枯病極少發生,但隨著連作年限的延續,附近病土的擴散和流水的傳播,土壤病原菌逐年積累,發病也逐年增加。一般連作2~3年便會點片發生,而且病害每年增長的速度為10%~30%,3~4年便會普遍發生。輪作地塊花生青枯病發生較輕,一般應與玉米、紅薯、西瓜、綠豆、大豆、豇豆、水稻輪作。尤其是與水稻輪作,可有效控制花生青枯病的發生。青枯病發生嚴重田塊,要求水旱輪作2年以上,旱地輪作4年以上,花生青枯病基本可以得到根除。

3.3配方施肥,培育壯苗,提高花生的抗病性

帶有病菌的土雜糞也是該病的初侵染源,故土壤增施土雜肥,必須經過充分腐熟,消滅病菌。同時增施氮磷鉀多元肥,具體方法是施用氮磷鉀三元復合肥(N、P2O5、K2O各15%)300kg/hm2,尿素75kg/hm2,硫酸鈣15~30kg/hm2,培育壯苗,增強花生根系的抵抗力,從而減輕病害。

3.4切實搞好花生根瘤菌接種,提高花生的抗病能力

每15kg花生種子拌花生根瘤菌水劑50~60mL,拌勻晾干播種。注意根瘤菌接種的花生種子不能直接放在陽光下曝曬,要放在陰涼處晾干,拌種時不需要加水;接種了花生根瘤菌的花生種子要當天播完,存放不能超過12h。

3.5及時拔除病株

篇(5)

淮安市楚州區位于蘇北灌溉總渠與京杭大運河交界處,是江蘇省主要糧食產區,一年兩熟制,農作物以稻麥連作為主。近幾年來由于水稻條紋葉枯病在江淮地區暴發流行,灰飛虱越冬殘留量大、帶毒率高,小麥條紋病毒病與水稻條紋葉枯病為同一病毒所致,2種病害相互影響,導致小麥條紋病毒病的流行發生。楚州區小麥條紋病毒病發生面積達8 000hm2,占小麥種植面積20%左右,田間一般病株率1.7%~16.4%,重病田病株率高達53.9%,田間發病率和發生面積有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小麥生產。

1發病癥狀

病害癥狀表現為整株性,主莖與分蘗同時發病。病株矮化不明顯,分蘗減少,心葉淡黃白色,伸長不展開,嚴重時卷曲干枯。麥苗黃綠色似缺肥狀,葉片沿葉脈處出現黃白色條紋。麥苗返青期開始表現癥狀,拔節期為發病高峰。重病株不能抽穗,提早枯死;輕病株能抽穗,結實率、千粒重下降,后期提早成熟。

2發生特點

2.1稻套麥田重于耕翻田

由于引起小麥條紋病毒病與水稻條紋葉枯病為同一病毒,傳播媒介同為灰飛虱,稻套麥田在稻麥共生期,隨著稻株的成熟枯黃,灰飛虱直接轉移至麥株取食,增加傳毒機會。

2.2近渠邊、田埂及雜草叢生田發病較重

雜草是灰飛虱的主要越冬寄主,溝渠、田埂是灰飛虱的越冬棲息場所。因此,近蟲源(毒源)及田邊四周發病較重。

2.3冬性小麥品種重于春性小麥品種

調查表明,冬性小麥品種的小麥條紋病毒病明顯重于春性小麥品種。冬性小麥品種中淮麥20、鄭麥9023、溫麥8號等發病較重,春性小麥品種揚麥中158、揚麥11等發病偏輕。

2.4稀播田塊發病率高

播種密度較稀田塊發病重,是因為麥苗密度稀的田塊易吸收陽光增加地溫,冬季地表溫度偏高,有利灰飛虱的活動和取食。

3發生原因

3.1灰飛虱越冬基數大

自1999年以來水稻條紋葉枯病在江淮地區暴發流行,病害危害逐年加重,灰飛虱越冬基數逐年增加。田間調查表明,灰飛虱越冬基數翻倍增長,2004年冬前灰飛虱殘留蟲口密度達27.0~124.5萬頭/hm2,平均61.5萬頭/hm2。小麥是灰飛虱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田殘留灰飛虱直接轉移為害小麥。

3.2帶毒率高

隨著水稻條紋葉枯病的流行發生,灰飛虱的帶毒率也逐年提高,越冬代灰飛虱帶毒率2002~2005年依次為15.4%、20.8%、28.3%、33.0%。帶毒率遠遠地高于病害的流行指標。

3.3氣候因素

近幾年冬春氣溫偏高,降雨量偏少,冬季麥田無積雪,這種氣候條件十分有利于灰飛虱的越冬存活與繁殖。氣象學家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氣候正在變暖,導致灰飛虱發育進度提前,使灰飛虱發育進度與作物生長發育進度相吻合,誘發病害的流行。

3.4耕作制度的影響

楚州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較為單一,以稻麥連作為主,且水稻、小麥以感病品種為主。麥田耕作方式主要是免耕套作,全區稻套麥面積占三麥種植面積的60%以上,近兩年來又示范推廣麥田寄種水稻種植技術。這些新的輕型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效益,同時也引發了農作物病蟲害新的變化。

3.5菊酯類農藥的使用

近幾年由于控制水稻螟蟲危害的需要,大量、多次使用有機磷及菊酯類殺蟲劑,一般水稻大田使用殺蟲劑均在7~8次以上,田間天敵(尤其是蜘蛛)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科學研究表明,菊酯類殺蟲劑會刺激稻飛虱的生殖系統發育,引起稻飛虱種群的再猖獗。傳毒媒介昆蟲種群數量的劇增,帶毒率的提高,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及有利發病的環境條件,導致了小麥條紋病毒病的流行發生。

4防治對策

治蟲控病,重視稻麥兩季防治,小麥苗期灰飛虱的防治不可忽視。生產實踐證明,減少麥田灰飛虱蟲量基數,既能控制小麥條紋病毒病,也能控制對水稻條紋葉枯病。

4.1農業防治

篇(6)

一、引言

總理談到"堅持和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國家強行規定18億畝的耕地紅線不能突破,是因為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均耕地僅為0.37公頃,糧食的安全問題非常迫切。耕地具有其他資源無可替代的重要性,世界各國紛紛從糧食安全、生態環保的戰略高度來看待耕地保護問題, 也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和方法。耕地保護一方面要保證一定的耕地數量,另一方面也要保證耕地的質量。耕地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地上農作物的品質,影響到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關系到農業、甚至是全國的經濟發展大局。國土資源部在《提升耕地保護水平全面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的通知中強調要加強對城鎮周邊集中連片優質耕地的保護,探索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日常管護制度,努力實現耕地增量、提質、增效。提升耕地質量就顯得十分重要,如何在耕地現狀的基礎及充分挖掘耕地潛力,通過科學的手段提升耕地的質量就成為了研究的重點。

本文在分析蕭山現有耕地質量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在蕭山各鄉鎮街道的實地調查,充分利用農用地分等的成果,主要闡述對蕭山區耕地質量提升重點區域的選擇,為蕭山耕地質量提成和劃定工作提供實際的參考,為蕭山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建設助力。

二、基本概念及研究思路

首先針對相關概念進行集中的闡釋,方便下文區域選擇時的闡釋:

農用地是指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農用地。

農用地分等是指在全國范圍內按照標準耕作制度,在自然質量條件、平均土地利用條件、平均土地經濟條件下,根據規定的方法和程序進行的農用地質量綜合評定,從而劃分出農用地等別的工作。

農用地自然等別是指在全國范圍內,按照標準耕作制度,在自然質量條件下劃分出農用地等別。

農用地利用等別是指在全國范圍內,按照標準耕作制度,在自然質量條件下、平均土地利用條件,根據規定的方法和程序進行的農用地質量綜合評定,劃分出農用地等別。

農用地等別是指在全國范圍內按照標準耕作制度,在自然質量條件、平均土地利用條件、平均土地經濟條件下,根據規定的方法和程序進行的農用地質量綜合評定,劃分出的農用地等別。

農用地利用等別是耕地利用狀況,后期開發的一個體現,而農用地自然等別則是耕地自然屬性,天然稟賦等的表現,將提升潛力指數定義為自然等別/利用等別,表示耕地質量提升的潛力,比值越大,說明該地區耕地質量提升的潛力就越大。因為自然等別高體現耕地的天然條件優越,利用等別低說明耕地的開發利用還沒有充分發揮。若投入相同的資金和時間,投入到潛力較大的土地區片中所得到的質量提升會大于投入到潛力較小的土地區片,所以選擇潛力大的區片進行有針對性的耕地潛力提升是經濟效益較高的體現。

利用第二次土地調查和農用地分等的成果,利用ARCGIS、excel等軟件工具,計算出各村的潛力指數,再依據區位論、數據挖掘相關理論,用耕地潛力測算的方法確定潛力值大小的分界線,并劃分出一定的潛力級別,初步得出存在較大未釋放潛力的耕地區塊,將有較大潛力的區塊進行重點的實地調查和深度研究。

三、耕地質量提升重點區片的優選

1、蕭山耕地基本情況

根據2010年的調查顯示,蕭山耕地總量為81.86萬畝,人均耕地面積為0.682畝,耕地資源極其匱乏。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杭州市蕭山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獲得省政府批準后,將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貫穿落實到土地利用、管理、調控和制度改革的各個環節中。蕭山依照《規劃》對未來10年土地管理與利用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在耕地保護、建設用地控制和集約用地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對全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為51813.33公頃,確保42587.67公頃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2、耕地質量提升重點區域的優選

目前我國農用地整理中常見的潛力分級方法主要有增加耕地系數單指標法和增加耕地系數、增加耕地面積雙指標法。這些指標和方法都比較看重耕地面積,而沒有從耕地潛力指數這個角度著手來考慮等級的劃分。

本文以村為最基礎的研究單元,利用農用地分等的基礎圖層和數據,將每個村中所有圖斑的自然等和利用等分別作算術平均,得出每個行政村的平均自然等和平均利用等,按照定義的潛力指數=自然等/利用等,分別計算出每個村的平均潛力指數。

蕭山所有村的潛力指數在區間[1.095,1.4375]內,1.26635為蕭山耕地的潛力中間值。蕭山區有包括榮莊村、明星村、寧牧村、朱家村、聯華社區、高田社區、嚴家埭社區、寧安社區、6860農場等共153個村(社區),耕地提升潛力在中間值之上;有包括團結村、平陽村、山北村、八里橋村、琴山下社區、臨東社區、湖頭陳社區、東湘社區等共340個村(社區),耕地提升潛力在中價值以下。

在潛力指數在中間值之上的區塊進行投資,耕地質量的提升效果會高于在其他區域上相同投資的效果。利用這一結論,可以根據實際發展的需要,在相應的區域進行對應的投資,方便投資收益的預期,降低了投資的風險。

四、結論與不足

提高耕地質量可以有效的提高耕地生產力,從而增加糧食產量,這樣有利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本文利用農用地分等成果,引入潛力指數這一代表耕地開發潛力大小的指標,總體來說,蕭山還是具有一定的耕地質量潛力的空間。后期,可以在上述153個村中進行進行更加詳盡的實地調查,可以進一步劃分,找出耕地質量提升的潛力大區,集中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將這些區域發展成為蕭山的優質耕地區,集中耕作,機械化操作,利用規模效應對高質量耕地進行充分利用,實現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

耕地質量提升的重點區片選擇之后,就需要考慮如何從蕭山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具體實際出發,結合耕地提升的目標,依據蕭山區當地的實際,制定出投入少、提升效果明顯的最佳耕地質量提升方案。盡量大的挖掘農用地的利用潛能,達到有限土地的最大化集約利用。為蕭山基本農田提升工作給出實施意見,同時也能為新農村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出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切實提升蕭山的經濟水平、人民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若能夠在對每個圖斑計算潛力指數,并在每個村中按照圖斑的面積大小進行加權平均得出每個村的潛力指數,在進行劃分和優選則會更加細致和完善。

如果能夠按圖斑、按村、按鎮(街道)分別加權平均得出相應的潛力指數,然后進行對比分析,將會更加全面。

參考文獻:

[1]賴紅松,吳次芳.基于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機的標準農田地力等級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1,(12).

[2]王婉晶,黃賢金.基于MAPGIS的農用地整理潛力測算與分級方法研究[A].發揮資源科技優勢 保障西部創新發展--中國自然資源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1/

[3]張蕾娜,鄖文聚,蘇強,王國強,王洪波,趙玉領.基于農用地分等成果的產能核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8,(8).

篇(7)

蔬菜種類多,栽培制度復雜,作物營養條件好,病蟲種類繁多,發生規律復雜,危害猖獗,嚴重影響蔬菜的產量和質量。據調查,黃山區10種主栽蔬菜中有40余種主要病蟲害,絕大多數病蟲害為害造成蔬菜減產5%以上,一般年份損失10%~30%,流行年份減產50%~70%。

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科學合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把化學農藥使用量壓低到最低限度,把蔬菜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使蔬菜中的農藥殘留量低于國家規定的標準,達到生產安全、優質無公害蔬菜的目的。

1農業防治

1.1選用抗病、專用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病蟲害最經濟有效的辦法。不同的品種對病蟲害的抗性差異很大,根據不同的氣候重點防治對象,有針對性地引進良種。由于抗性品種的表現因地而異,應用時需對其抗性和豐產性能綜合評價,因地制宜選用品種;同時掌握新品種的栽培特性,充分發揮其抗性和豐產的綜合性能。并注意品種的抗性變化,一旦抗性喪失,要及時更新品種。

1.2應用“三新”技術培育無病蟲壯苗

一是苗棚內應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蟲侵染幼苗。二是更新傳統育苗方法。應用育苗盤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發生,提高秧苗素質。三是做好種子消毒。應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季節采用不同的種子消毒方式。溫湯浸種有消毒、增加種皮透性和加速種子吸脹的作用,早春茄果類和瓜類育苗采用此方法較好。化學消毒:用0.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種15min,撈出洗凈,有鈍化和殺滅病毒的效果,在反季節辣椒、茄子、番茄和遲熟辣椒上使用,能明顯抑制病毒病發生;白菜類育苗常用多菌靈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敵克松或苗菌敵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發生。五是加強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溫和通風降濕,及時間苗定位,保證幼苗齊、勻、壯。六是發現病蟲,及時拔除病苗并進行處理。

1.3針對栽培特點,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鏟除田邊雜草,在蔬菜生長季節要結合整枝及時拔除病株,摘掉病葉;蔬菜收獲后,清理田間殘株、敗葉和雜草,并集中燒毀或深埋,不給病蟲生活的寄主,這些都是防止病蟲害傳播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蟲在土壤中的殘留與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連作條件下的病蟲害發生更加嚴重。因此,可根據不同病原菌和昆蟲對寄主作物種類的選擇性,通過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蟲害,如在不同科、屬作物之間進行輪作。茄果類、瓜類、豆類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不僅有利于蔬菜生長,而且可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惡化害蟲的食料條件,是防治蔬菜病蟲害的一項基本措施,或實行水旱輪作效果更佳。同時利用作物之間的化學他感作用原理,進行間作和套作,對于蔬菜的病蟲害防治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態條件,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1.4強根固本,增強蔬菜機體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長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營養,使植株生長強壯,整個蔬菜機體抗性增強。要想根生長健康,必須創造適合蔬菜根系生長發育的環境。一是消滅土壤病原菌和蟲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會因病原菌和蟲卵的殘留而成為病蟲害潛伏的場所,特別是對于土壤傳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對土壤進行處理,殺死部分病原菌和蟲卵是積極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為深翻與曬土,可促進病殘株、蟲原物如菌核、卵蛹、落葉在土下腐爛,并能使潛伏在病殘體或土中的病蟲原物加速死亡,減少田間病源和蟲口基數。二是清溝瀝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對水分要求較嚴,特別是大棚蔬菜生產,高的地下水位,不僅土壤濕度大,而且影響大棚濕度的控制,冬天還影響大棚內的溫度,極易引發各種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機肥。土壤耕作層不能少于30cm,否則不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長;要增施有機肥,如馬來大壯有機無機肥、農豐田有機肥,這2種肥不僅含有豐富的有機質,還有多種微生物菌,對調節土壤中的微生物環境非常有利,最終使植株生長快、長勢強、病蟲害少、產量高、不易早衰。但農家肥和有機肥必須腐熟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病菌帶入農田。

1.5加強田間管理

科學的田間管理能創造一種適合于作物生長發育且有效抑制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是控制病蟲害發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內小氣候,控制病害的發生與蔓延,如控制溫度、濕度條件,合理安排播種期、改善田間小氣候和設施內的環境調節措施,創造一種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長發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蟲害繁衍的環境。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的前提下,調整播種期可以使作物的發病盛期與病蟲原物侵染的高發期錯開,達到避開病蟲為害的目的。如為控制病毒病的發生,秋延茄果類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軟腐病的危害程度與播種期有顯著關系,適當遲播可減輕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適當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風透光,減輕病蟲害,還能提高品質。田間管理得當不僅可改善作物的生長狀況,而且還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補償能力。推廣深溝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間積水,可減輕病害發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溫季節到來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曬,利于根系發育,病毒病明顯減輕。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提早定植適齡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減輕病毒病、青枯病為害。通過以上農業措施的應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蟲害的發生。

2物理機械防治

利用物理因子和機械作用對病蟲的生長發育等進行干擾,減輕或避免其對作物的危害。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防治:一是高溫悶棚。夏季高溫,利用7~8月的高溫對土壤深翻悶棚,每隔10~15d翻耕1次,可有效地殺滅病原菌和蟲卵。每年在越山蔬菜基地大力推廣春菜結束后,進行高溫悶棚。二是利用銀灰膜防治蚜蟲和病毒病。三是機械阻隔。大棚覆蓋不僅用于高效的蔬菜生產,還可用于5~8月的小白菜生產,可減少雨水的沖刷,減輕機械損傷和病蟲害的發生,有效解決伏缺問題。

3生物防治

篇(8)

論文摘要蔬菜病蟲種類繁多,發生規律復雜,危害猖獗,嚴重影響蔬菜的產量和質量。蔬菜病蟲害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科學合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防治。

蔬菜種類多,栽培制度復雜,作物營養條件好,病蟲種類繁多,發生規律復雜,危害猖獗,嚴重影響蔬菜的產量和質量。據調查,黃山區10種主栽蔬菜中有40余種主要病蟲害,絕大多數病蟲害為害造成蔬菜減產5%以上,一般年份損失10%~30%,流行年份減產50%~70%。

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科學合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把化學農藥使用量壓低到最低限度,把蔬菜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使蔬菜中的農藥殘留量低于國家規定的標準,達到生產安全、優質無公害蔬菜的目的。

1農業防治

1.1選用抗病、專用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病蟲害最經濟有效的辦法。不同的品種對病蟲害的抗性差異很大,根據不同的氣候重點防治對象,有針對性地引進良種。由于抗性品種的表現因地而異,應用時需對其抗性和豐產性能綜合評價,因地制宜選用品種;同時掌握新品種的栽培特性,充分發揮其抗性和豐產的綜合性能。并注意品種的抗性變化,一旦抗性喪失,要及時更新品種。

1.2應用“三新”技術培育無病蟲壯苗

一是苗棚內應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蟲侵染幼苗。二是更新傳統育苗方法。應用育苗盤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發生,提高秧苗素質。三是做好種子消毒。應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季節采用不同的種子消毒方式。溫湯浸種有消毒、增加種皮透性和加速種子吸脹的作用,早春茄果類和瓜類育苗采用此方法較好。化學消毒:用0.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種15min,撈出洗凈,有鈍化和殺滅病毒的效果,在反季節辣椒、茄子、番茄和遲熟辣椒上使用,能明顯抑制病毒病發生;白菜類育苗常用多菌靈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敵克松或苗菌敵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發生。五是加強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溫和通風降濕,及時間苗定位,保證幼苗齊、勻、壯。六是發現病蟲,及時拔除病苗并進行處理。

1.3針對栽培特點,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鏟除田邊雜草,在蔬菜生長季節要結合整枝及時拔除病株,摘掉病葉;蔬菜收獲后,清理田間殘株、敗葉和雜草,并集中燒毀或深埋,不給病蟲生活的寄主,這些都是防止病蟲害傳播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蟲在土壤中的殘留與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連作條件下的病蟲害發生更加嚴重。因此,可根據不同病原菌和昆蟲對寄主作物種類的選擇性,通過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蟲害,如在不同科、屬作物之間進行輪作。茄果類、瓜類、豆類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不僅有利于蔬菜生長,而且可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惡化害蟲的食料條件,是防治蔬菜病蟲害的一項基本措施,或實行水旱輪作效果更佳。同時利用作物之間的化學他感作用原理,進行間作和套作,對于蔬菜的病蟲害防治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態條件,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1.4強根固本,增強蔬菜機體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長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營養,使植株生長強壯,整個蔬菜機體抗性增強。要想根生長健康,必須創造適合蔬菜根系生長發育的環境。一是消滅土壤病原菌和蟲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會因病原菌和蟲卵的殘留而成為病蟲害潛伏的場所,特別是對于土壤傳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對土壤進行處理,殺死部分病原菌和蟲卵是積極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為深翻與曬土,可促進病殘株、蟲原物如菌核、卵蛹、落葉在土下腐爛,并能使潛伏在病殘體或土中的病蟲原物加速死亡,減少田間病源和蟲口基數。二是清溝瀝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對水分要求較嚴,特別是大棚蔬菜生產,高的地下水位,不僅土壤濕度大,而且影響大棚濕度的控制,冬天還影響大棚內的溫度,極易引發各種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機肥。土壤耕作層不能少于30cm,否則不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長;要增施有機肥,如馬來大壯有機無機肥、農豐田有機肥,這2種肥不僅含有豐富的有機質,還有多種微生物菌,對調節土壤中的微生物環境非常有利,最終使植株生長快、長勢強、病蟲害少、產量高、不易早衰。但農家肥和有機肥必須腐熟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病菌帶入農田。1.5加強田間管理

科學的田間管理能創造一種適合于作物生長發育且有效抑制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是控制病蟲害發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內小氣候,控制病害的發生與蔓延,如控制溫度、濕度條件,合理安排播種期、改善田間小氣候和設施內的環境調節措施,創造一種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長發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蟲害繁衍的環境。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的前提下,調整播種期可以使作物的發病盛期與病蟲原物侵染的高發期錯開,達到避開病蟲為害的目的。如為控制病毒病的發生,秋延茄果類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軟腐病的危害程度與播種期有顯著關系,適當遲播可減輕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適當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風透光,減輕病蟲害,還能提高品質。田間管理得當不僅可改善作物的生長狀況,而且還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補償能力。推廣深溝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間積水,可減輕病害發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溫季節到來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曬,利于根系發育,病毒病明顯減輕。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提早定植適齡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減輕病毒病、青枯病為害。通過以上農業措施的應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蟲害的發生。

2物理機械防治

利用物理因子和機械作用對病蟲的生長發育等進行干擾,減輕或避免其對作物的危害。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防治:一是高溫悶棚。夏季高溫,利用7~8月的高溫對土壤深翻悶棚,每隔10~15d翻耕1次,可有效地殺滅病原菌和蟲卵。每年在越山蔬菜基地大力推廣春菜結束后,進行高溫悶棚。二是利用銀灰膜防治蚜蟲和病毒病。三是機械阻隔。大棚覆蓋不僅用于高效的蔬菜生產,還可用于5~8月的小白菜生產,可減少雨水的沖刷,減輕機械損傷和病蟲害的發生,有效解決伏缺問題。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之間的相克性進行防治或應用天然動、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些化學成分,有效抑制病原菌和害蟲的活動,如苦參堿防治菜青蟲、豆野螟等,菜豐寧防治大白菜軟腐病等。

篇(9)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Strengthen the Farm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Cultivate Agriculture Innovative Talents

XU Wenxiu, LI Daping, TANG Qiuxi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agricultural community for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disciplines, combined with recent experience teaching content from farming, teaching method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graduate internships and othe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trive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foster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talents.

Key words farming;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training; thesis

農學專業是與生產實踐結合極其緊密的專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培養模式偏重課堂、少實踐的問題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和企業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嚴重影響了農學專業的學科發展。農作學(耕作學)是農學專業重要的三大專業課之一,其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術體系及其理論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社會對農學專業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強,如何改革、調整、充實農作學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已成為目前農作學教學中亟需研究和探討的重要問題。

1 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

1.1 優化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

農作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專業課。在采用21世紀優秀統編教材的前提下,一方面傳授農作學的基本原理和理論等經典教學內容,另一方面結合地方農業氣候及農業生產特點及時充實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動態,介紹當前各地州作物布局、土壤耕作、種植模式等的發展特點,在課堂上首先做到理論與生產實際的結合,避免照本宣科,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將生產中所見所聞的農業生產實際與農作學主要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并能夠應用農作學的理論知識闡述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1.2 改變授課手段增強感性認識

隨著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量大、圖文視頻并茂的授課優點,需要根據農作學的授課內容將在科研和生產實際中收集、拍攝到的有關作物布局、種植模式、土壤耕作、農業機械等相關圖片、視頻等穿插在多媒體教學中,通過生動的農業生產實例的展示,不僅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實踐知識,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3 改變授課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篇(10)

少、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集保護性耕作與輕型簡約栽培于一體的先進適用技術,通過少、免耕,秸稈殘茬覆蓋,合理深松,化學除草滅蟲,達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產、節本增效的目的,體現了發展優質、高產、節本、高效以及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內涵,是農業部“十一五”期間重大推廣技術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適宜推廣區域及模式

(1)高原風沙區。推廣一年一作小雜糧技術體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蓋、輪作倒茬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該區域要在改善耕地質量的過程中,實現控制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2)丘陵山區。推廣一年一作玉米技術體系,普及實施免耕播種、秸稈覆蓋、中耕除草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在重點實現培肥地力、穩產高產的同時,達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條件的目標。

(3)盆地周圍山區。推廣一年一作小麥、小麥—豆類一年兩作、小麥—玉米—豆類兩年三作技術體系,實施免耕播種、秸稈覆蓋、化學除草、深松淺松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措施。重點解決好治旱改土、保護生態、提高糧食品質。

(4)平川盆地區。推廣一年一作玉米、小麥—玉米兩茬平作水、旱地技術體系。在水、旱地上普及應用免耕播種、多種形式秸稈覆蓋、淺松、深松、化學除草為主要內容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措施。立足于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旱地水地并舉,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5)丘陵盆地區。推廣小麥—豆類一年兩作、小麥—玉米—豆類兩年三作技術體系。推廣普及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等技術,以達到蓄水保水、治旱改土,培肥地力,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產出率。

2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優勢

(1)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風蝕,改善了生態環境。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小麥免耕栽培試驗區試驗表明,試驗區地表徑流量比傳統耕作減少51.2%,土壤蓄水能力比傳統耕作提高11%~17%;壽陽玉米免耕試驗區,地表徑流量減少55%,土壤流失量減少95%,土壤蓄水能力提高9%~15%。根據初步估算,如果山西的440萬公頃耕地全部實施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栽培,每年減少土壤流失量可達9520萬噸,占全省水土流失量最大值的70%,這就能解決山西大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另一方面,少、免耕保護性耕作對農田不再進行耕翻、耙耱等作業,實施作物殘茬覆蓋和留茬固土,能有效地減少土壤風蝕,可有效遏制沙塵暴的發生。

(2)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能有效增強抗旱能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所有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示范區都能獲得增產,而且越旱的年份增產幅度越大。2002年全省19.27萬公頃示范面積,年糧食總產量達到89萬噸,平均產量5138.1kg/hm2,比對照田增加19.57%,比2001年增加25.24%。堯都區是山西中澳項目試驗區,也是國家級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基地,2000年在全區降雨量僅為328.1mm的特大干旱情況下,少、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試驗區小麥產量達到2340kg/hm2,而傳統耕作的只有1110kg/hm2,增產幅度達到110%;2003年項目區小麥產量達3600kg/hm2,比傳統耕作區增產20%。潞城市免耕栽培的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基地,2002年保護性耕作玉米產量8874kg/hm2,比傳統耕作區增產13.5%。

(3)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能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據我們對7個重點示范基地的調查,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栽培比傳統耕作作業次數減少1~7次,且減少了人畜作業量,農業生產成本比傳統耕作減少11.4%~28.3%,糧食產量增加15%~18%。由于產量增加和成本降低,糧食生產的效益顯著提高,平均純收入比傳統對照區提高1350~3000元/hm2,對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通過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栽培能夠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減少天然降雨沖刷和土壤的流失量。壽陽試驗區玉米試驗表明,玉米少、免耕保護性耕作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平均增加0.046%,比傳統耕作區增加35.74%,水解氮增加6.5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鉀增加10.17%;堯都區小麥少、免耕保護性耕作試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平均增加達到0.065%。3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措施

(1)從實際出發,在引進國外先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同時,結合本地實際,選擇具有不同耕作制度、自然條件和種植作物建立長期穩定的少、免耕保護性耕作試驗基地,對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機理、技術體系、生產成本和應用效果作長期的試驗研究,逐步形成和確立適合本地不同地區的一年一作玉米、一年一作小麥、小麥—豆類一年兩作和小麥—玉米—豆類兩年三作的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這些技術模式都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2)建立科學的運作機制,抓好典型示范,由于少、免耕保護性耕作農業與傳統耕作農業有較大的差別,因此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讓農民通過試驗區的效果認識和掌握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

(3)堅持農機、農藝結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的農藝技術,是靠農業機械實施到位的,因此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機具必須滿足農藝技術要求,重點是在有作物殘茬覆蓋的情況下,保證播種質量和不翻耕的情況下如何除草。另一方面,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是一項不同于傳統耕作技術的新的耕作方式,要研究新的農藝規范,使農機與農藝互相適應,互相促進,潛力很大,前景廣闊。

(4)堅持連年實施,避免短期行為。少、免耕保護性耕作能夠有效地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減少徑流、提高土壤肥力,但要達到這個效果就必須連續堅持數年,不得間斷。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預期效果。據臨汾市堯都區連續9年對采用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示范的小麥地調查,土壤有機質含量1992年為0.895%,2000年達到1.37%,這是一個逐步的量變過程。

(5)強化培訓,普及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知識。少、免耕保護性耕作是一項集成組裝的綜合性技術,需要綜合運用秸稈還田、化學滅草、合理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種和免耕播種等技術。多年來,示范區對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少、免耕保護性耕作的發展速度與質量。舉辦保護性耕作技術短期培訓會議、講座,對項目區的主要管理人員、技術骨干,從技術原理、操作規范、技術經濟分析等方面進行技術培訓,并安排實施項目區農戶、農機手、技術人員的培訓計劃。

參考文獻

[1]郭瑞,季書勤,王漢芳.保護性耕作研究進展及其應用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07(7):5-9.

[2]許繼光.保護性耕作的定位思辨和總體構想[J].當代農機,2007(6):34-36.

[3]田慧,譚周進,屠乃美,等.少免耕土壤生態學效應研究進展[J].耕作與栽培,2006(5):10-12.

上一篇: 分公司年終工作總結 下一篇: 護理進修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制服图区 | 久综合在线观看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 |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中文 | 在线视频国产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