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產品調研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8: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減肥產品調研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游弋在藥店和基層醫院的 “李鬼”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組織浙江、江蘇、湖南、河北、遼寧、山西地方藥監部門組成南、北兩個調研組,對6個省28個地市的非藥品冒充藥品問題進行專項調研。共調查經營使用單位2168家,包括零售藥店1253家、醫療機構550家、保健品店176家、食品超市和食品批發市場189家。

調查共發現涉嫌非藥品冒充藥品的產品2838個。其中,以食品或保健食品冒充藥品的1114個,占所調查產品總數的39%;以消毒產品冒充藥品的699個,占25%;以保健用品冒充藥品的595個,占21%;以化妝品冒充藥品的114個,占4%。而非藥品產品的生產主體主要是食品生產企業和科技研發單位。這類產品在包裝上標示的生產企業大多打著“××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工程公司”、“××保健品公司”、“××醫藥科技公司”等名號,而有的產品更是直接標示為“××藥業”。

對上述6省1253家零售藥店的調查表明,非藥品冒充藥品產品銷售額約占所調查藥店銷售額的10%,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而176家保健品店中有96%以上的保健品店銷售的產品存在以非藥品冒充藥品銷售的現象。6省550家醫療機構的調查顯示80%以上的鄉鎮醫療機構和個體診所存在使用非藥品冒充藥品現象。

利潤豐厚促使上下游聯手

在2009年11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舉行的例行新聞會上,該局一位負責人評價說,非藥品冒充藥品的非法營銷活動有別于以往不法分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做法,而是“正面進入”經營使用單位,“采用大規模、集中式、連續性地冒充藥品廣告宣傳”,欺騙消費者將該類產品誤當藥品購買使用。

據醫藥市場營銷專家分析,近年來,我國零售藥店的經營模式從傳統“藥店就是賣藥的”轉向“兼營非藥品”的商業模式。尤其是一些大的連鎖藥店,非藥品的營業額已占全部營業額的20%~50%。

同時,我國近年來不斷完善藥品市場監管,藥品從研制、生產、經營及使用各環節都逐步走向規范。一些原本準備申請藥品的或未經過審批的藥品,改走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消毒用品及食品類途徑,這樣做不僅容易申報批準,而且環節少、標準低、資金少、時間短。下游營銷渠道有“銷售訴求”,上游生產源頭有“生產欲望”,于是,從生產主體到營銷主體聯手賺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營銷人士舉例說,“苗嶺一噴舒通”成本僅為幾元,藥店進價是48元,銷售價竟高達65元。

來自江西省南昌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非藥品的購進,如果是廠家鋪貨、藥店代銷,一般不低于40%的扣率,收入通常是按三七分配,即零售價的70%被零售企業獲取,利潤在200%以上;如果是現金采購,有些產品甚至按10%左右的扣率購進,零售企業的利潤則在10倍左右。豐厚的利潤是非藥品冒充藥品泛濫的源頭動力,而背后卻是“老百姓的用藥風險大大提高”。

“真藥有人管,假藥無人問”

非藥品冒充藥品泛濫多年,有關部門幾經治理仍收效不大,原因何在?2008年下半年,國家有關部門曾對此組織專題調研,并形成了一份內部調研報告。

在記者得到的這份內部調研報告中,調研組將這一現象泛濫的成因歸結為4個方面:一是監管法規之間缺乏統籌一致;二是多部門監管未形成合力;三是違規審批造成產品準入把關不嚴,產品審批和上市后監管脫節;四是產品標準缺失,監管措施難以到位。

據一位參與當時調研的官員介紹,《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消毒管理辦法》以及食品相關法律的諸多法律法規,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某一類或幾類非藥品冒充藥品的違法行為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處罰規定,且規定了不同的執法主體。但監管法規之間缺乏對這一行為的嚴厲懲則,打擊力度不強。

同時,由于多頭執法,導致了各個執法部門對非藥品冒充藥品行為缺乏治理主動性,未形成監管合力,非藥品產品的監管存在盲區,造成了“真藥有人管,假藥無人問”的怪現象。

據了解,違規審批的非藥品產品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保健用品。部分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根據省人大出臺的地方法規,具有保健用品的審批權。由于保健用品目前沒有國家的統一標準,地方審批標準不嚴,致使一些冒充藥品的保健用品被批準上市。第二類是消毒產品、食健字產品。部分地方衛生部門違規審批了一些冒充藥品的此類產品。部分監管部門一味重視產品審批,忽視產品上市后的監管,導致非藥品產品在市場上缺乏有效監督。

從該調研組收集的樣品看,絕大多數非藥品產品標示的執行標準不是國家標準,或者實際執行的標準與所標示的標準不一致。如,非藥品“666”皮炎平軟膏,執行的標準是化妝品的衛生標準;自稱是中藥減肥產品的“一粒瘦”標示的執行標準QB/T1857-1993,實際上是雪花膏的產品標準。

這位官員表示,由于沒有法定的質量檢驗標準,檢驗機構無法對冒充藥品的非藥品產品進行內在質量檢驗,對該類產品是否能夠達到其宣稱的功效缺乏科學權威的判斷依據。

整治藥品“李鬼”須堵源斷流

2009年開始運轉的13部委打擊生產銷售假藥部際協調聯席會議,將整治非藥品冒充藥品列為一個專項。專項整治將從2009年年底一直持續到2010年。

在整治過程中,將遵循3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誰審批,誰查處”;第二個原則是“標示誰,誰研判,誰查處”;第三個原則是沒有標示任何文號的,全部由食品藥品監督部門按照假藥依法進行查處。

上一篇: 小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下一篇: 倉儲配送實訓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一 |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 亚洲高清一线视频在线播放 | 性爱网站网站在线观看 | 五月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