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教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09 08:15: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描寫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描寫教學論文

篇(1)

平時學生提起筆來寫人物外貌,廖廖數筆。展現出來的人物形象過于單薄蒼白。為讓學生明確人物描寫的目的作用,我在教學的第一步首先采用了“句子對比”的教學內容:

提問:從上面兩個句子的人物外貌描寫中,我們能了解到李華那些方面的信息?

1、門一開,班主任領進一位女生。她長的很好看,衣著樸素。“我叫李華,請多光照。”簡單的開場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邊,以后我們成了同桌。

2、門一開,班主任領進一位女生。她中等個兒,梳著兩根羊辮,黑里透紅的臉上,有一對明亮的眼睛。穿著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學生裝,褲子的膝蓋處還綴著兩個像眼睛一樣的補丁。

“我叫李華,請多關照。”簡單的開場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邊,以后我們成了同桌。

明確:句1中的人物外貌描寫有———“長的很好看”,“衣著樸素”。這兩點的描寫過于單薄、沒有凸顯出人物特性。怎么樣算很好看?衣著樸素到什么程度?這些都無法讓我們獲取到人物更多的內在信息。

句2的人物外貌描寫內容更為豐富,從中能獲取更多的人物信息:

“中等個兒”———并不出眾,一位普通的女孩;

“梳著兩根羊辮”———在追求時髦打扮的女孩中,她顯得土里土氣。

“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學生裝”———身份是學生,節儉的孩子。

“褲子的膝蓋處還綴著兩個像眼睛一樣的補丁”。———家境,困難家庭的孩子。

“黑里透紅的臉”———黑而透紅的臉色暗示著她是經常在太陽底下勞作的孩子,從農村出來的孩子。

“一對明亮的眼睛”———生活艱辛依然充滿希望,堅強樂觀的性格。

在句子的對比中尋找差異,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到完整全面的人物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呈現效果。同時,從這個教學環節中歸納出了人物外貌描寫的中心作用等知識內容。人物外貌描寫的作用在于將人物鮮明地展示在讀者眼前,能讓人通過外貌形象看出人物的內心、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情緒以及經歷來。

二、掌握方法———先觀察,后選擇。

學生的寫作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個子身材、衣著體態、頭發裝束、眉眼耳鼻唇等等,一一寫來,毫無選擇,面面俱到。結果作

圖片分析:上圖中有三種不同的臉型、眼睛、嘴型,通過挑選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特征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達作者的愛憎,加深讀者對人物的印象。同時,也可采取外貌特征與內心性格反襯的手法,來突出人物性格。

描寫人物外貌不需要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人物特點,才能將人物寫得形象、傳神。

三、實戰寫作———看圖寫作

學生了解了知識與方法后,只有通過實際的寫作練習才能加深理解、掌握技巧。本環節,我設置了例題:仔細觀察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通過描寫外貌表現出人物的神韻。參考寫作:一張古銅色的老臉上,滿是艱辛歲月耕耘出的一條條車轍似的皺紋。在這張刻滿了皺紋的面孔上,微笑顯得那么的勉強與無助。他的手中端著一個破舊的茶碗,那犁耙似的手啊,曾創造了多少大米白面,多少大豆高梁!他的身后,是汗水換來的一片金黃。

四、鞏固與升華———作文互改。

篇(2)

這幾年來,我一直從事中等美術教學,上素描和色彩課時,往往被一種現象困擾著: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連素描色彩最基本的東西沒弄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覺得是美術教材中欠缺一套完整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基礎方法。我們知道,藝術是能“教”的,而技術是可教會的。但是,我們的課本很少談到技法問題,因而上課老師也不能很好地把這些技法傳授給學生,幫助他們在美術領域里向前走,都是過而忘之。

我畢業實習前,老師給我們放一組幻燈片,感觸很深的是:片中有一組上課時的學生習作,約十幾張。第一張是副非常寫實的水粉風景,然后逐漸過渡到色彩和形的分離,到最后一張已經面目全非,成為其它的系列作業。從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其教學的科學性,他們通過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材,把籠統的、復雜的、虛的藝術問題分解為一連串較簡單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課程,每個單元都有具體明確的目的要求,學生在學校學完這些課程以后,能較好地掌握習作的基本方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也就是說,沒有明確地把素描這門復雜的課程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單元,把構成素描的各種因素單抽出來,并設計相應的作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教師和學生能逐一解決。我們現在的素描教學,雖然也是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安排的,但課程基本上是按所畫對象的簡與繁、易與難進行設置。

當然,現在有不少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教學中采用了分解難題的辦法。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學生都是在教室里照著書畫,讓學生照著畫時去“悟”。Www.133229.COm悟性高的學生,遇到了好老師,可能也沒有能掌握最基本的要領。再不就是只講哪兒長、哪兒短、哪兒亮、哪兒暗,弄得學生不知所措。從一開始就用全因素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沒讓他們象學徒那樣從每一具基本的技法性問題入手,從每一個最簡單的要求做起。

有一句老話“先學會走,再學跑”。但我們的教材教學使相當一部分學生永遠只會“走”,只會跟著老師畫,被動臨摹;而學生又性急,一開始就想“跑”。我們的教學技法,應該讓學生“走”的時候想到“跑”,為了“跑”得更快而學會一步一步的“走”。要目的明確,分階段逐步達到。

另外,在繪畫色彩教學教材的相當范圍內,還繼續著師傅帶徒弟的作風。這有好的一面,就是說老師的風范及對藝術探索之精神會無形中傳給學生。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教師的知識量及藝術趣味的限度,容易使學生思路狹隘,不利于學生發展。

所以,我們的色彩教學,應該怎樣教,才能更有利于教學,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為他們走向藝術打下堅實的基礎,的確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刻不容緩的問題。

我在多年教學工作中,時常反思以往的學習,并認真學習了當今色彩教學的動向,待靜下來后,卻感到一片茫然。現在的教學與幾年前的老師教學相比,并沒有什么變化。當然,我認為并非變就好,不變就不好。只是覺得,目前,在中師色彩教材中存在隨意談談形象、明暗、冷暖等,僅從詞義上簡單講講,卻不去研究色彩自身的客觀規律的現象。而在我國藝術蓬勃發展,眾多思潮循環往復的今天,就更難得有誰系統談談色彩規律及教學問題了。

省師范科成立了美術課改中心組,以寫實或抽象等面貌特點相互區別,但是不管做什么,在對色彩的認識與處理原則上,卻都是有共同規律的。而我們是不是引導學生去研究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現在,一些教師對學生色彩教學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上學生參與課題布置,專門學習色彩構成等等,但這還遠不能令人滿意。因為構成規律是從規律當中提出的規律,普遍性過強,個性不足,未免有些遠離自然,略有生硬之感。如果放任學生自己安排課題,只重個性,又覺得有些草率。參與本身雖然可以刺激學生作畫的主動性,但學生僅僅是畫了一張自己認為有趣的畫,并沒有在課題中發現,理解和系統地解決什么。這又過于自由,失去了教學的嚴謹性。

我們不能僅僅把學生培養成照虎畫虎,照貓畫貓,或是東抹西抹,似乎就是前衛,別的什么也不學不管的人。這對學生是不負責任的,只會助長學生的惰性,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對各種風格與表現方法的探求精神。我想,如果讓學生的才華得到真正的自由發展,真正地把他們的創造力激發出來,就必須引導他們走一條科學、嚴謹的治學之路。為今后走上美術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暫時拋開學校教學不談,回顧一下以往的大師們沒有哪一個不是認真研究自然,從自然中發現規律,并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充分體現的。文藝復興盛期時大師達,芬奇就是認真研究了15世紀大師的色彩與構圖之后,一改以往的線性透視中所追求的用平面來排列,而用以中心點出發的透視方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焦點透視法。在色彩上也改變了以往平板、單純的色相對比,而把明暗對比的全部色域引入他的作品中。如在《巖洞圣母》與《施洗者約翰》等作品中,都是從明暗處理的角度抑制了色彩的對比效果,突出了明暗效果,從而擴展了明度領域。這個巧妙變異的技巧,成了今天的明暗對比法。由此可見,歷代的大師沒有哪一個不認真研究前輩大師及藝術規律的。正是由于他們的苦心經營,人類的文化藝術史才有了今天的背景,給藝術研究與發展創造了各種可能性。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加以研究,加以繼承與發展的東西。

色彩教育,應該從學習那天起,就讓受教育者認識藝術規律及自然規律,并在科學、系統的指導下,對色彩學的系列問題進行認真練習。教師的責任則是系統、明晰地引導學生研究訓練這些課題。從而使他們通過對色彩的學習,領悟色彩藝術的真諦。可是在中師的色彩教材中,欠缺系統的理論,教師多憑自身的經驗(有的是不合格的經驗)來教學,因此,教學的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色彩教學,應該著重訓練色彩自身的藝術規律,把色彩系列對比及美學理論等課題逐個加以解決,在色彩對比的課題中,我們是否可以從色相對比與繪畫的角度開始研究呢?

篇(3)

①初讀。通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②細讀,要抓住重點句段,寓分析于朗讀中,以指導朗讀進行分析。

篇(4)

 

《關睢》是《詩經·周南》里的第一首詩,是《詩經》的開篇之作,它是初中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八十個字,但卻形象的展現出了一位男子對“窈窕淑女”由傾心愛慕,轉而相思難眠,一直到渴望永結同心的過程。河邊的青青沙洲,沙洲上交相和鳴的睢鳩,左右采荇的款款女子,癡情凝望的青年男子,構成了一幅生動形象,充滿了詩意的畫面。男主人公執著的向往,癡心的追求,成了畫面中最動人的一幕。詩歌開頭起興的句子中,以關關和鳴的睢鳩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語文教學論文,不能不引起人們美好的遐想。但是,如此充滿著意韻,形象感十足的畫面,唯有借助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才能真正凸現出來。另外,雖然這首詩的句式不像絕句那樣的整齊劃一,同時由于古今讀音不同,押韻也不是有規律可偱,所以,詩歌盡管運用了重章疊句、雙聲、疊韻的表現形式,但是初讀時仍會有枯燥乏味之感。然而,就這首詩的特點而言,情感和敘事是交相并行的,采摘荇菜的美麗姑娘使他夜不能寐;只能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倍受煎熬的他于是想象著能“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事情的發展伴隨著內心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所以說在這首詩里情感就是思路,情感就是內容,情感就是形象的體現。所以說,在感知詩歌大意的基礎之上,學生只要是把握了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就能把握好重音和節奏、語氣和語調,就能從中感悟到文章的層次,形象思維就會充分活動起來,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鮮明而完美地在學生頭腦中再現出來。

根據這首詩的這些具體特點,以及新課程標準中“誦讀古代詩詞,要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中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相關要求。考慮到要讓學生能積極參到教學活動中,有自己的感受理解,有交流也有收獲,我確定,以“讀”為主導語文教學論文,帶動學生進行學習。并將“讀”的過程分成了幾個不同的層次,每個層次都有明確的目標。同時,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步驟有序展開。

一、導入新課,了解《詩經》。

1.導語:今天我們要追溯詩歌的源頭,去學習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上的一首詩,感受它的魅力。

2.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要求學生閱讀自己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和課文注釋,要求讀完后能不看書回答。)

二、學生自讀:

目標:正音、正字。(多媒體顯示重點字詞:雎鳩荇菜 窈窕 寤寐 好逑 芼)

三、播放錄音范讀:

目標:解題并感知節奏。

1.解題:( “關雎”是以詩歌首句中的兩個字作為題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2.感知節奏:(誦讀提示: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即讀二字后稍作延長或停頓免費論文。)

四、多向交流譯讀:

目標:疏通文意,初知大意。

1.學生自己看注釋,理解重點詞的意思,并將不理解的的內容做標記。

2.學生質疑,教師提示重點詞語,并串講。

多媒體顯示重點詞句:(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思服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鐘鼓樂之)

3.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反復讀讀,好好想想,試著說說。(提示:寫了什么事?抒發了什么感情?)

五、以“情感”為基點,指導品讀、析讀、誦讀:

目標;把握主人公情感思路,感知文意,把握語氣語調,感知主人公形象。

1.主人公經歷了怎樣的情感變化?試一試,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

2.不同的情感發生的地點是否一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否是現實的一幕?

師生共同歸納概括:

河邊----------好(愛慕)

家中----------思(痛苦)

夢中----------友、樂(高興)

3.依據主人公情感的變化,詩歌內容可分幾層?能否根據詩歌層次完整地概括詩歌大意?

師生共同歸納概括:寫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愛慕與追求、苦悶與煩惱、歡聚與成親的喜悅。

4.用自己的話談談你對男主人公的認識。

學生討論歸納:(情真意切、大膽執著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往美好的愛情生活。)

5.通過以上分析,主人公的情感經歷了復雜的變化,據此你認為詩歌的語氣語調是否一成不變?如果有變化,應該在什么地方發生變化?節奏、重音、語調應該是怎樣的?

6.同時表達喜悅,“友”、“樂”二字的輕重深淺是否相同?

歸納概括: 第一章:------------平正、舒緩(起句)

第二章:------------稍顯急迫(求之不得、相思難眠)

第三章:------------高興:友(輕讀)

樂(重讀)

7.指導學生根據板書提示誦讀。

8.指名學生個別誦讀,師生評議,在找出優缺點的基礎上反復讀,直到讀出詩的情味。

六、設計問題探究閱讀:

目標:學習了解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語文教學論文,體會它的表達效果。體會這首?運用的重章疊句、雙聲、疊韻的表達方式及其效果?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與后面兩句有內容上的直接聯系嗎?作者寫這兩句的作用是什么?(講解“比興”的手法)

2.閱讀提示中還寫道:“全詩瑯瑯上口,和諧悅耳”你們在讀時感到了沒有?

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部分詩句的重復是否多余?有何作用?(因為這首詩里運用了重章疊句、雙聲、疊韻等多種手法。以此來渲染氣氛,深化情感,同時還形成了回環往復的音樂美。)

七.課堂小結,學生根據板書引領學生背讀:

目標:鞏固課堂內容,背誦這首詩。

教師可這樣檢查背誦:①背出起興的詩句。②背出描寫男子心理活動的詩句。

板書設計:見物起興:睢鳩--------淑女

愛慕之心:流之-------求之

相思之苦: 不得---------寤寐思服

輾轉反側

美好愿望:采之---------友之

芼之--------樂之

八、多媒體展示:拓展性閱讀:

目標:開拓視野,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1.〈〈詩經?衛風?木瓜〉〉,并和《關睢》相對照,體會其思想感情。

2.為這兩首詩寫一段簡要的賞析文字。(提示:主要寫什么?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篇(5)

 

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 其中“說”的作用在交際上顯得尤為重要。學生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英語成績不好而影響學習成績。在英語課堂上表現得消極,不愿開口說英語,影響進行正常的課堂活動。如果不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態,英語課堂教學就成了“一言堂”,枯燥乏味,就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針對這種狀況,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良好習慣,建立學好英語的信心。

一、“聽”與“說”相結合的訓練使學生能開口說英語。

(1) 培養“說”的能力。從聽入手, 先聽后說。英語課上教師要全英語授課,更要示范性的多說英語。還可以利用中午學生活動時間10-15分中,播放適合初中學生聽的英語,也可以在班會課讓學生觀看全英文的電影。但讓學生“聽”之前, 教師一定要對較難的聽力摘要內容。學生在廣泛聽的基礎上, 在語言的接觸中吸取大量積極而有用的詞匯。通過這種長久“聽”“說”結合的強化訓練, 使學生能開口說英語。

(2)重視朗誦和背誦。朗讀和背誦使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有效途徑。任何一種語言口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輸入與積累。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在腦子里儲存大量有用的詞匯、短語、習慣用法;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地理知識等。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好多句子就會脫口而出,頭表達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二、立足課堂訓練強化學生開口說英語。

(1)“值日報告”和“師生會話”來激發學生開口說英語。每節英語課教師利用幾分鐘時間要求學生用英語演講、對話或用英語講小故事,甚至是唱英語歌曲,形式通常是由學生自己決定,時間通常為3-5分鐘。 這種“值日報告”可以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然后對于“值日報告”中所涉及的見聞,談論的人物,愛好、景色等進行師生會話,一般先安排英語口語較好的學生,給其他學生做個榜樣。對于稍差的學生,教師要有意識地降低會話的難度,消除學生畏難情緒,讓每個學生在課堂能展現自己,有所收獲。

(2)組織口頭練習為主的課堂活動加強學生開口說英語。例如,在學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新目標)》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How do you make abanana milk shake ?”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在屏幕上出現各種水果。先請一名英語學習較弱的學生說出水果的英文名稱,其他學生聽寫所提到的英語單詞。然后,請英語學習較好的學生分別用課文中學過的單詞聯詞成句。最后,請英語成績好的學生看圖復述這種食物的制做步驟。通過這種層層深入的訓練,因人而宜,循序漸進地提高要求,調動了全體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同時也加強了學生說英語的積極性。

(3)模仿和復述課文中的部分段落也是訓練學生開口說英語的重要形式。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新目標)》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有個關于人物外貌,興趣等特征的描寫。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模仿這一段來描述身邊所熟悉的喜歡的家人或朋友。初中的學生對這種訓練很感興趣,樂于開口用英語來表達。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用不同的人稱、時態來復述所學的內容。老師可以按著故事的情節為線索,把重點詞、句寫在黑板上,或以時間順序引導學生復述。教師也可以用簡筆畫,邊畫邊引導學生復述課文,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開口說英語的能力。

三、倡建有效地課外活動使學生樂于開口說英語。開展一些說英語的課外活動。比如,定期召開英語演講會,關鍵詞,如何過渡和如何結尾等。其他的學生要準備演講稿。在這準備過程中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學生相互幫助,團結協作,讓每個學生都進入自己的角色,有聲有色地完成整個活動。學生們寓語言訓練于愉樂之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開口說英語的能力也得到鍛煉。

培養學生說英語, 語言環境也非常重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可以布置一個充滿英語的環境。可以每周出英語黑板報,教室墻上可以貼英語標語、英文地圖,教室書架上可以準備英語報紙、英語雜志、英語閱讀等等,可以讓學生隨處見到英語,隨時翻閱英語書籍。學期開始讓每個學生取一個英文名字,英語課上, 教師叫英文名字,同學之間也互相叫英文名字, 這些都能創設一種濃濃的英語氛圍, 使學生渴望用英語交談。總之,一名英語教師,就如同交響樂隊的指揮家,組織學生進行大量豐富多彩的訓練, 從而逐漸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習慣。

參考文獻: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市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程玉根的“新課程下的英語朗讀教學策略初探”《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2期

篇(6)

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再現課文本身的感染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寓教于“文”(課文之文學性),這應成為語文教師的自覺行動。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為此,我們也可以說:語文教學,“教之無‘文’,行而不遠”。枯燥乏味的教學,學生不愿聽,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讓文學性回歸語文教學吧。

如何才能使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呢?我認為,處于語文教學主導地位的語文教師應著重在以下兩方面做文章。

一、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教師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優劣。而要讓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很難想象,一個文學素養低的語文教師也能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

語文教師提高自身文學素養的途徑,不外乎“三多”:

1.多讀

就是多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欣賞作品中的精美語言,領悟作品中的寫作技巧。一句話,要像蜜蜂采花釀蜜一般多讀文學佳作,以增強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

2.多寫

就是多動筆,多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學論文、文學作品等。以往,不少語文教師忽視這一點,總以為,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講課,批改學生作業、作文,而寫作則是學生的事。基于這一認識,他們寫作,也僅熱衷于撰寫申報職稱用的教學論文,倘若不是出于愛好,是不會去創作文學作品的。語文教師不創作文學作品,講授文學作品,就難免會隔靴搔癢。所以,我覺得應該提倡:中學語文教師,既要當教學上的行家,又要當寫作上的“雜家”。教學上的行家,這無須多言。寫作上的“雜家”,不是說語文教師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是說他們要能寫各種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寫作水平沒有詩人、作家高不要緊,只要會寫就行。吃過梨子的人,方知梨子的滋味。語文教師有了創作經歷、經驗,講授課文,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突出其文學性。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郭志明,平時,勤于動筆,各種文章都寫過,并公開發表了詩、散文等作品,出版古詩論集、語文教學論文集30多種(含合著、主編、參編);講課深入淺出,語言生動,富有文學性,深受學生歡迎。這就頗能說明問題。

3.多體驗生活

就是多走出校門,到現實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把握時代的脈搏,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語文教師多體驗生活,有助于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文學創作,也有助于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

二、強化教學中的創造性

過去,對語文教學,我們過于強調以本為本,即不能絲毫脫離教材、教學參考書,過于強調語言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文學性。這就束縛了語文教師的手腳,使得他們在教學中循規蹈矩,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將課文分析得支離破碎。可想而知,如此缺乏創造性、缺乏對課文整體把握的教學,只能造成文學性、生動性的“缺席”,難以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也產生不了好的教學效果。

現在,國家教育部對語文教學大綱作了調整,強調整體感知課文,要求中學生能夠學會欣賞文學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學語文教師松了綁,使之在教學中發揮獨創性、突出文學性變成了可能。如何強化教學中的創造性,這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課題。我的看法是語文教師至少要做到“三新”:

1.教學理念新

這是前提條件。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教學理念不新,就不可能有教學實踐中的創新之舉。因此,語言教師要有敢于創新的意識,敢于對傳統的已經落伍了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說“不”,并以全新的理念指導語文教學中的全方位的創新。

2.教學語言新

要在語文教學中突出文學性,創新教學語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精心備課,吃透教材,使之“爛熟于心”,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才不會照搬教學參考書,才會創造出富有個性的鮮活的教學語言,告別那種“通過……,描寫了……,表現了……”等程式化的教學語言,也才會突出文學性,吸引學生。在講授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時,教學語言要盡可能優美。比如,我在講授辛棄疾的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在分析其“于無人處見斯人”的詩藝時,曾有如下表述:看起來,這首詞似乎無一筆寫人,筆筆都在繪景:月光皎潔,鵲受驚而飛離枝頭;清風吹拂,蟬兒還在深夜不停歇地鳴叫;稻花飄香,蛙聲一片,仿佛在預言今年的豐收;七八顆星懸掛在天際,兩三滴雨灑落在山前……其實,筆筆不離寫人。從這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山村夏夜晴雨圖中,我們不難感覺到個中夜行人――作者的存在:可以想象到他在黃沙嶺上悄然而行,一路留意周圍動靜的情態;感受到他在這山村夏夜展望豐收年景時的愜意;體察到他因夜行久了,且遇小雨,想找“舊時茅店”休憩可又找不著的焦慮,以及經小橋過溪轉彎后,在土地廟樹叢旁的“舊時茅店”忽然出現時的。

3.教學方法新

篇(7)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205-02

講讀課文和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的兩大主要內容。在大多數教學安排上,這兩塊內容是分開進行的,比如有些學校的課程安排中,“語文課”和“作文課”是兩門課,雖然是同一個教師教授,但是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認為這兩部分是沒什么聯系的。

《語文課程標準》在7~9年級的寫作部分有如下要求:“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7.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這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講讀課文和作文教學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對此,我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首先,從課文中積累寫作素材,學會觀察生活。很多學生不喜歡寫作是因為感覺無話可說,其實他們不是缺少寫作素材,而是不知道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作為素材寫進作文里。我們的大都課文內容在這方面可以給他們很多的指導。以我們學校現用的人教版語文課本為例,里面選取的文章大多是貼近學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精品。比如七年級上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作者通過一件童年歷險的小事談對人生的感悟;散文《春》和《濟南的冬天》寫到了我們身邊的美景;《散步》將尋常人家的小事寫得格外溫馨感人;文言文《童趣》把屬于孩子的那份獨有的想象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講解這些課文我就可以告訴學生,他們應該用心去品味感悟自己的生活,生活當中每一件能夠觸動內心的小事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不僅如此,我講解完古詩詞后,學生們就會將這些詩句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比如描寫春天的詩句,描寫山水的詩句,寫思鄉之情的詩句,寫遠大理想抱負的詩句……學生們把這些詩句用在相應的文題中,也為文章添色不少。而《我的信念》中的居里夫人,《鄧稼先》和《音樂巨人貝多芬》也為學生寫議論文提供了很好的事實論據。

其次,在賞析課文中學習寫作方法并應用在寫作中。在閱讀賞析課內文章時,老師會給學生講解一些寫作手法,比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比、象征等表現手法,細節描寫、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等表達手法。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學生把這些手法當成做閱讀理解時的答題指導,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將這些技巧用在自己的作文中。針對這種情況,我就將閱讀鑒賞和寫作訓練結合在一起,比如在講香港女作家小思的《蟬》時,我將授課重點放在了“欲揚先抑”這種表現手法上,讓學生了解這種手法的使用技巧――先表達對所描寫的事物或人的不滿之情,然后在一兩件小事中,突然轉變了看法。隨后聯系了像《第一次真好》、《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幾篇同樣用到欲揚先抑手法的課文,再結合2010年河北省中考現代文閱讀題《最美的善舉》的相關習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示例和練習熟練掌握了這種手法。最后再讓學生用這種手法寫一個作文小片段,學生們寫起來得心應手,再也看不到對作文的畏懼之情。

再次,利用課文,循序漸進地提高寫作水平。傳統的課堂模式就是老師講學生聽,這樣的課堂既枯燥又效率低下。所以我將初中三年的語文教學分成了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一,以基礎知識為主,學生學習并積累相關的手法技巧;第二階段――初二,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運用所學手法學會自助鑒賞文章;第三階段――初三,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的技巧鑒賞文章和進行寫作。以環境描寫為例,初一通過講《紫藤蘿瀑布》告訴學生什么是環境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的作用,在講《最后一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時讓學生復習加深印象。到了初二講《蘆花蕩》、《蠟燭》、《再塑生命》等課時,通過檢查導學案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在“手法初探”這部分能夠準確地指出文章使用了環境描寫,這時我就要求他們可以在自己的作文用加入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烘托心情。到了初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自如地運用這一手法了。

篇(8)

之后,曾有較長的時期,我變得懶散、索漠。時不時陷入無望的哀傷中,也厭煩了愛思索的習慣。周日陽光明媚的早晨,就耗盡了全力地踩著單車穿梭于草地、油菜田縱橫的郊外的路上。速度讓我有一種逃離感,但被逃離的對象卻又是模糊的。張大鼻孔深深地呼吸,放眼映在天際線的遠山的輪廓、色彩。到了連附近那所大學的青年男女也不來走動的荒地,便在路基下的草叢上坐下,久久地呆望某一處。原野上,忽起忽落覓食的雀群若無其事地聒噪著。午后,起風時,就往回騎。上班時,我開始拼命地工作,連領導也稍稍驚訝于我的“突變”,竟頗不自然地說出了些和藹的話,這個城鎮的冬天是分外的寒冷,十月開始下雪,到十二月我的居室還沒生火爐。不知怎的,就是想讓自己這樣承受。

我真的不知道妹妹作出決定的一瞬,是否想到了我。但我知道,妹妹肯定覺得我是不愛她的。這才是我悲哀深處幾乎要使人窒息的悵然!兒時,別的小孩欺侮她時,我會袖手旁觀,覺得有這樣一個愚蠢的妹妹,實在是一個恥辱。上小學了,她功課很差,我無情地嘲諷她、有時甚至打起她來,她只是放聲哭著……

今天,我確切地知道了,那哭聲,在我的記憶中將永不可能被抹去了。那是我粗心對待生命的后果,是不可見的力給我的不可見的罰。現在,我要背負著這懲罰,向你們說――雖然毫無意義、簡直厚顏地向你們說――我愛她。童年駐扎在心里的魔鬼早已逃逸,留給我的是無盡的懺悔。

很多人,也許都覺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熱愛生活的。然而生命中另一巨大的事實卻是――穿行于紛繁的人世,許多能培育我們心田的物質會被流水無情地帶走。時光是生命褪色的外在因素,人與人之間的漠視、陰冷卻從內在更嚴重地剝奪了生命該有的色澤。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電影《人證》主題歌唱到“媽媽,那頂草帽,它在何方,你可知道?”旅途上我們失落了的,又豈止是那一頂麥秸草帽?在無窮盡的流逝里喘息的生命,心里的土壤如何才能不被流逝沖走?抓緊時日去愛吧!去溫暖那些還在你身邊跳動著的心,讓他們明明白白地看見你的愛。從形形的“我”的面具后面跳出來時,陽光就會照到你的臉。

一顆誠實的心,道出了自己真實的體驗,不為觸動你們的哀情,更想喚醒你們心中別的一些東西呢。

簡 評

說是體驗,不如說是一種懺悔、一種感悟,真情熔鑄于筆端,讓人動情、也讓人思索:我們每個人應如何珍惜親情、珍惜生命?悲劇一旦發生,情感往往就特別動人。作者巧妙地回避悲劇事件的過程,只寫自己感情的波瀾,這感情的表達又是借生活細節、行動描寫、景物描寫來完成的,這種以實寫虛的表現手法,使全文顯得具體可感,使人產生共鳴。不足之處,有些語言不夠規范。

篇(9)

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絕和無數的文化瑰寶。我們的前輩從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為世界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歷史的車輪把我們載到世紀之交的今天,作為文化傳播的教師擔負著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有紀律的公民的艱巨任務,祖國和人民對教師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個教師都要樹立起獻身教育,教書有人的信念和決心。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既是偉大、崇高的事業,又是平凡、瑣碎的事業;既是為祖國和人民謀幸福的事業,又是需要付出艱苦勞動的事業。這里,沒有令人羨慕的財富和權利,沒有顯一時的聲名和榮譽,也沒有悠閑自在的舒適和安逸。

因此,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必須具有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忠誠,具有將自己的知識,才華、青春和生命奉獻給這一事業的信念和決心。人們把教師比喻成“園丁”。“蠟燭”“綠蔭”“人梯”“鋪路石”,歌頌的就是這種獻身精神。雖工作不久,我卻親眼目睹了老師門的愛崗、敬業、奉獻等作為,親耳聆聽了不喂艱苦,牧牧不倦、潛心奮斗于育人工程的感人事跡,親身感受了那為了祖國和人民,為了孩子和為了,真誠奉獻的博大情懷。在學校青年教師座談會,新教師結對子會議,教研活動中,在學習有關文件,組織系列講座等一切工作里,我感到了學校領導科老師的關心和培養。

同樣,在學校繁忙的工作和并不太多的報酬中,我看到了老師能的奉獻和忠誠。在學校的榮譽室里,面對各種各樣的表彰和獎勵,我僅看到老師們的辛勞和學生的進步成長。忘不了已有華發的老教師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和對青年老師的幫助。忘不了夜晚在辦公室燈下,微機前埋頭苦干的青年老師,忘不了他們桌子上的教育雜志、厚厚的教案、描寫教學論文的稿紙。更忘不了語文教師“實、活”的教學特色;數學教師“自學、發現、精講、巧練”的教學藝術;中青年教師“因材施教、形式多樣”的電教經驗,還有豐富多才的興趣小組,富教于了的藝術教育。

我們的學校是所優秀的學校,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正是依賴于3大領導、教師的崇高的事業心。神圣的責任感、無私的奉獻精神。而今,新的世紀在呼喚,黨和人民在呼喚,肩負著歷史重任的教師一定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立足本職,迎接果實壓滿枝頭的秋天。

篇(10)

   

書面表達在中考、高考中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許多學生在此方面丟分甚多,以致影響最后總分,因此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勢在必行。在考試中最常見的形式是要求學生根據所給信息(information)和思想(idea)來作文,亦稱為"情景作文"或"提示作文",而學生對于語言要素綜合應用的能力較弱,寫出的東西往往是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中文式英語"。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就必須經常提醒學生注意這一問題,有意識地讓學生逐步接受英語表達的思維方式,久而久之學生才能寫出比較地道的英語,少犯甚至不犯Chinese English 的錯誤。故書面表達訓練從初二下學期就應開始,并逐步強化提高,最終達到應考要求。在此就自己日常教學中的經驗淺談如何提高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最終達到"All roads lead to Rome "的目的。  

一、 掌握寫作技能,知道該怎樣動手。  

寫作和其他筆頭練習,如造句、填空、改錯等有根本的區別。寫作要求表達清楚而完整的思想,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寫作涉及的問題很多,除了語言各方面的問題外,還有思想內容和所用材料、組織條理、書寫格式等,都需要仔細考慮,認真對待。  

1、 掌握各種體裁文章格式  

(1) 記敘文(Narration)  

這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種文體。寫作中應遵循以下幾點。〈1〉交待要素,即人、時、地、事。〈2〉按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敘述完整、具體。〈3〉要重點突出,目的明確。記敘文所記的都是過去發生的事,原則上通常用過去時態寫。  

(2) 說明文(Exposition)、描寫文(Description)  

這是英文常見的兩種文體,以解說和描述為主要表達方式。  

(3) 日記 (Diary)  

這是把自己當天生活中經歷的有意義的事以及見聞或感受記錄下來的書面形式。文體自由,通常用第一人稱寫。  

格式如下:  

a. Oct 26 , 1999 Wednesday Fine  

It is two months since I began this diary…….  

b. Friday May 1st Cloudy  

Today is May Day ……  

(注意:常用以表示天氣的詞有Fine, Cloudy, Rainy, Windy, Snow等)  

(4)書信(letters)  

一般分為私人信函(Personal letters)和正式信函(Business letters)。英文書信從信封到正文,其格式與漢語有許多不同。書信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a. 信頭(Heading)  

寄信人地址和寫信日期,寫在信封右上角,地址由小到大。  

例:NO. 19 Middle School  

320 DenShan Road  

NanChang, JiangXi  

China, 330006  

August 28 2000  

b. 信內地址(Inside address)  

收信人姓名、地址在左上方,位置比信頭低一至二行。私人信件一般不寫信內地址。  

c. 稱呼(Greeting/Salution)  

d. 正文(Body)  

e. 結束語(Ending)  

f. 簽名(Signature)  

(5)通知和便條(Notice , Note)  

一般至少有口頭通知、書面通知兩種形式,至少包括3項內容:1、時間,2、地點,3、活動內容。  

便條一般有留言條,請假條。特點是:格式簡單,開門見山,三言兩語。  

例如:  

a. Attention, please. 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  

上一篇: 汽車租賃協議 下一篇: 消費社會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美女不卡在线 |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亚洲综合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日韩激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