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6 02:30: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稅務風險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盡管大部分企業都能夠意識到申報納稅是企業的應盡義務,但現階段很多企業往往缺乏主動納稅和防范稅務風險的意識。這就使得企業難以自發的從整體上全面了解和掌握企業適用的稅收法律法規,導致企業申報納稅不準確,費用歸集不準確等,從而既未依法納稅,又未能享受合法節稅的權利。由于稅收意識的缺乏,因此企業往往未設立專門稅收風險管理機構,也未將稅務風險與企業業務決策結合考慮,企業整個生產經營全過程缺乏統籌的稅收風險控制。實際工作中,各個業務部門之間缺乏稅務配合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往往形成稅務風險。部分企業不清楚自身權益,缺乏享受優惠和稅收維權意識,一味迎合稅收征管部門要求,導致企業的經濟利益損失,從而產生稅務風險。
(二)國家稅收政策和征管因素影響
我國尚處于市場經濟發展期,稅收政策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宏觀調控的需要不斷變化,因此時效性相對較短,容易發生變化。結合國民經濟發展,在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稅收政策也各不相同。稅收政策的多變性和地區、行業差異性,使企業把握稅收政策帶來了難度,導致稅務風險。另外,我國稅收法律和政策體系還不完善,層次較多,內容復雜,企業難以對不同層級稅收政策充分理解和把握,導致稅收政策利用不當形成稅務風險。同時,我國稅務征收機關又分為國稅和地稅,稅種還包括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多稅種,每個稅種都有不同的征收方式、征收率和優惠政策,為企業帶來稅務風險。
(三)企業經辦涉稅事宜的人員素質不高
企業稅務人員素質對企業稅務風險有著直接影響。一般而言,企業稅務人員專業素質越高,越有利于降低企業稅務風險。現有條件下,我國企業為降低稅務成本,往往未設立專門的稅務業務部門,甚至未設立專門的稅務管理崗位,由財務部門人員兼任稅務經辦人員,這客觀上導致企業稅務相關人員專業性缺乏,對于稅收政策和稅法的理解和掌握不深刻,為企業帶來稅務風險。另外,部分企業雖然設立了專門的稅務管理崗位,但是由于企業重視程度不足,稅務管理崗位人員層級較低,對于稅務、財務和會計等專業知識和法律法規掌握情況不佳,由于業務不夠精通導致稅務風險。同樣的,由于稅務人員專業能力問題,更無從結合企業具體實際制訂有效的稅務風險防范方案與措施,引起稅務風險。
(四)外部環境和復雜交易均可導致稅務風險
企業外部經營環境可能導致企業稅務風險,例如與稅務機關之間信息不對稱,部分企業可以適用或者參考的稅收政策未對納稅人公開、稅務機關對于納稅人政策法規宣傳不夠,新出臺的稅收政策未及時傳達,甚至由于政策本身的不明確,企業難以準確執行,導致稅務風險。稅收秩序混亂也可能導致稅收風險,如在交易環節中其他企業的代開虛開發票等現象,可能為企業帶來意外的稅收風險。另外,當企業進行重組、并購等復雜交易時,由于對于交易事項未充分認識稅收復雜性等情況,均可能導致稅務風險。
二、企業稅務風險防范的措施和建議
(一)樹立稅務風險意識
根據2009年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試行)》,企業管理者應充分重視稅務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在日常企業管理中主動規避稅務風險。在稅務機關對企業進行檢查和風險評估時積極配合和應對,在稅務機關進行檢查和評估后,針對企業稅收疑點,將稅務風險意識貫穿到企業日常生產經營全過程。除企業管理者外,應強化企業全體員工尤其是財務和稅務人員稅務風險意識,使其認識到稅務風險和每位員工的日常工作息息相關,在日常工作中注意預防和控制稅收風險。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稅收內部控制體系
稅務內部控制體系和通常意義上的內部控制不同,它主要是從稅務的角度出發,強化稅務機構崗位設置,明確崗位權責,強化稅務風險評估和企業業務流程稅務控制,是企業風險防范和內部控制的補充,也是防范稅收風險的重要舉措。較長時間以來,企業對于稅收內部控制的建立相對不夠重視,未建立專門的涉稅管理機構,更未設立相應的稅收內部控制制度。在建立稅收內部控制體系時,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將稅務風險作為稅務內部控制的重要目標之一,查找企業業務過程中重要稅收風險關鍵點,優化業務稅務管理流程,合理設計稅務風險控制方法,采取自動化或者人工監督的方式
(三)提升企業稅務人員素質
企業應加強稅務管理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一方面強化稅法和相關法律法規、稅收政策的培訓,可以采取集中培訓和知識競賽等形式,提升企業稅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企業稅務人員應加強自我學習,除對于基本的稅收法律法規和稅收政策加以掌握外,還應積極主動了解國家最新出臺的相關稅收政策,特別是深刻了解和掌握與企業行業息息相關的稅收政策,以便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嚴格按照稅法要求進行申報納稅,防止由于專業素質不夠而導致的企業利益損失。
(四)實施稅務風險動態管理
企業應廣泛收集各方面的稅法和相關法律法規信息,建立暢通的稅收政策溝通渠道,及時匯編與本企業相關的稅收政策并定期更新。應確保企業財務會計核算和法律法規要求相一致,按照稅法要求進行申報納稅。在風險識別方面,應強化風險的動態識別,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稅務風險。特別是對于企業生產經營中發生的如重要戰略規劃、資產重組、企業并購、重大投資、經營模式改變等重要事項,應充分識別其中的稅務風險,對于重要事項進行過程中的稅務風險預警,應實時監控,加強稅務風險的跟蹤監控。
(五)利用社會中介機構力量
社會中介組織如稅務師事務所不受企業和稅務機關的影響,處于相對獨立的地位,其專業性強,從業人員具備相應的從業準則和資格水平,因此,企業在進行重大交易事項時,可以聘請專業能力強、信譽較好的中介機構進行風險評估,及時識別和消除稅務風險。另外,也可聘請中介機構協助企業就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建立稅務風險預警機制,提前規避日常經營中各個環節的稅務風險。
2水產品生加工沙門氏菌污染的風險管理
對于水產品加工的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歐美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使用HACCP(HazardAnalyzeCriticalControlPoint)原理進行風險控制。在我國,HACCP理念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包括水產行加工業在內的食品加工領域。HACCP作為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控制生加工水產品中沙門氏菌的污染時,關鍵是要考慮將原料驗收環節作為CCP(CriticalControlPoint),并執行好包括SSOP(Sanitation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在內的其他控制措施。
2.1原料受污染的風險管理
2.1.1養殖場的選擇
上述1.1的國內、外研究報道說明養殖水產品中沙門氏菌的帶菌量同養殖水的環境有很大關系。水質越好,魚體攜帶沙門氏菌的可能性就越小。201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研討會的報告指出,沙門氏菌進入到水產養殖中的渠道廣泛,從野生動物、家養畜禽到較差的環境衛生以及沒有處理好的人類和動物的排泄物都有可能將沙門氏菌污染到養殖水產品中,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與控制措施,將有助于降低沙門氏菌污染水產養殖品的風險[13]。因此,水產品的加工廠應加強對養殖場的評估和管理,選取養殖場周邊環境較好、養殖技術規范、養殖投入品的來源正規和水質較好的養殖場;平日加強對養殖基地的日常監管;要求養殖場實施規范的養殖技術,避免魚病的發生;每個養殖季期間做好對養殖場的水質、環境的檢測和監控,從這樣的養殖基地購買的原料,受沙門氏菌污染的風險較低。
2.1.2原料進廠驗收
在原料驗收環節,生產企業應建立嚴格的驗收制度。首先要仔細檢查原料魚的供貨證明,確保原料魚來自經評估過的合格備案養殖場;其次,原料驗收時,要及時將所有的病魚和死魚剔除,以防由于少數受到沙門氏菌污染魚混入進廠原料中;再次,以養殖場為單位,原料魚進廠前須抽樣檢測是否被沙門氏菌污染,一旦發現有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就應當高度重視,必要時要拒收該養殖場的整批原料;最后,在企業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時,可以針對原料受沙門氏菌污染這一顯著危害,考慮將原料驗收作為關鍵控制點(CCP)來控制。
2.2加工過程受污染的風險管理
2.2.1加工過程中嚴格執行接觸面的衛生標準操作程序
為避免加工過程中與產品接觸面受到沙門氏菌的污染,水產品加工企業需要嚴格執行每日的衛生標準操作程序。對與產品接觸面進行嚴格清洗消毒處理。實驗證明,科學地使用次氯酸鈉消毒液處理水產品加工的接觸面,對致病菌的污染能起到較好的殺菌效果。在加工廠進行正常生產情況下,實施好班前、班中和班后的員工手部、工作臺面和工器具的SSOP。對工器具和工作臺面,使用150mg/kg的次氯酸鈉消毒液進行至少1min的接觸處理,員工手部與50mg/kg的次氯酸鈉消毒液接觸至少30s,能有效預防加工過程與產品接觸面對產品的沙門氏菌污染。加工廠品管人員應當在每天衛生監控中,保持一定頻率的微生物涂抹取樣,包括與產品接觸面的工作臺面、刀具、籃筐、圍裙、員工手部等地方,以及時對沙門氏菌污染情況做全面的了解。
2.2.2采用科學的加工工藝和設備,縮小沙門氏菌污染范圍
加工廠在加工過程中,不同的加工工藝和加工設備對沙門氏菌的交叉污染有著較大的影響,不合理的加工工藝和加工設備,也可能將受污染的產品范圍進一步擴大。2014年筆者進行了使用不同剖殺工藝對加工水產品受到沙門氏菌污染率的影響實驗。實驗設計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在流動水沖洗和無流動水沖洗下連續剖殺15條魚。實驗結果顯示:不使用流動水沖洗的剖殺過程,15條魚的沙門氏菌污染率平均達80%,而使用流動水沖洗的剖殺過程,15條魚的沙門氏菌污染率平均為30%。因此水產品加工廠,在加工過程中使用流動水的工藝進行魚體剖殺、去內臟,可以明顯降低產品的污染率;同時,在操作設備上,每位員工的操作臺前最好配備專用水管,操作臺面在設計上最好能有一定的傾斜度,這樣沖洗后的污水可以及時排入排水設施,可以進一步縮小污染產品范圍,降低污染率。
2.2.3建立良好的員工健康體檢和每日檢查制度
由于從事飲食、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攜帶沙門氏菌是一個潛在的污染源。水產品加工企業,應嚴格遵守國家法規,每年對工廠生產員工進行健康體檢。此外,每日員工進車間前,嚴格實施員工的健康檢查登記制度,凡是發現有員工患有感冒、傷寒等癥狀,應當調崗或不允許進入車間與產品接觸。
2.2.4加強蟲害的管理控制
生產車間環境要注意密閉,同時對于原料驗收時剔除的死魚以及加工過程中的魚體下腳料,要用專門的容器加蓋存放,并及時清理出車間和廠區,以防吸引蒼蠅叮咬,從而進一步污染到產品。
2.2.5使用次氯酸鈉溶液處理半成品
半成品在進入單體速凍(IQF)(IndividualQuickFreezing)之前,經過前面多道工序的清洗,帶菌總數已經降到比較低的一個級別;此時如果用100mg/kg的次氯酸鈉溶液處理30s以上,會對還可能被沙門氏菌污染的產品有較好的殺菌作用,起到進一步降低產品受沙門氏菌污染的風險。但是如果產品出口到歐盟等國,就不建議使用高濃度的次氯酸鈉溶液消毒產品,因為歐盟有明確法規禁止使用高濃度的次氯酸鈉溶液處理產品。
2.2.6成品檢驗
產品出廠前應對成品進行沙門氏菌污染檢驗。制備的樣品按照《GB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沙門氏菌檢驗》的檢驗方法進行檢驗。
3沙門氏菌污染風險情況的內、外部交流
3.1內部信息交流
預防沙門氏菌污染,很大程度取決于進廠原料狀況、工廠的良好操作規范和SSOP的執行情況。因此,工廠應當建立內部信息交流機制,指定相關人員的職責和權限,確定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對于日常監督檢查和內部審核中發現的可疑情況,如員工患病、員工SSOP執行不到位、車間衛生狀況不佳、門窗破損等問題,一旦得到消息,應立即采取行動,對可能受到影響的產品要充分隔離、評估,抽樣檢測,防止受到沙門氏菌污染的產品流入到客戶手中。
稅務風險在表現形式上也是多樣化的。在稅收票務方面的管理尤甚,企業在進行稅務管理的過程當中,一般情況相對來說正式發票是比較難取得的,所以在此過程中便會有些不合規的發票出現。通常情況下國家是通過票務來對稅收進行管理與控制。如此情況某種稅務風險就會在這時出現。總的來說,稅務風險對外企來說,是普遍存在于其發展過程中的,所以在此過程中的分析與應對是十分重要的。外資企業應加強實現全面、系統以及持續的收集內部和外部有效信息,之后,進行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以此,充分挖掘出外資企業存在的一系列稅務風險;其次是評估風險。評估風險是應對風險的可靠前提,評估風險是指企業通過運用現代定量分析的方式進行估算某一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損失度。對于外資企業而言,其企業應定期的進行稅務風險評估;最后是
稅務風險內控體系的建立及運行
對稅務風險的預防對外企來講是相對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所以則需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進行防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對國外有關稅務的要求與規定做出全方位了解
在他國發展的企業面對的是不同于本國的稅收方面的政策,所以要進行了解所在國基本的稅收方面的政策,來避免因不了解制度而導致的風險。因此企業必須對國外有關稅務的要求與規定做出全方位了解,并且企業可以專門的設置一個這方面的稅務管理小組,來進行處理有關國際稅務方面的各種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外企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在稅務風險方面也基本上有了一定的認識,便于能夠更好的進行風險的管理與應對。
(二)企業制定總體戰略時籌備相應的稅務計劃
在外企發展過程中,應該在制定戰略時籌備相應的稅務計劃。企業進行制定戰略計劃的時候,也就需要認真的考慮進行相應稅務計劃的制定,同時進行稅務方面的了解,并且積極的與國家稅務部門合作,進一步的來規避與應對可能存在的稅務風險。
(三)建立并且完善內部稅務風險的匯報機制
在外企發展過程中,建立并且完善內部稅務風險的匯報機制的意義十分重要,并且能夠產生比較積極的作用。通常來講,對內部稅務風險匯報制度進行建立,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做匯報標準與制度方面的建設,做好了這兩個方面,外企在進行規避各種稅務風險時便更有針對性了,也會使內部匯報更有科學性。當然在制度的建立過程當中還應該同企業的實際進行結合,做出比較有針對性分析,通常來說,在匯報事項中必須包括稅收的檢查、稅收的籌劃、有關重大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以及比較重大的涉稅合同等內容。同時也要對內部風險在進行上報時的流程做出不斷完善,以實現更加深入的了解風險,應對突發狀況能夠及時的做出相應調整。
(四)建立企業內部稅務風險有效的評估體系
在外企發展過程中,面對著變化多端的國際形勢,基于稅務方面的風險情況并非一成不變的,因此,應對稅務風險是一項復雜且重要的工作。針對于稅務風險問題,本文呼吁外資企業需建立其健全的內部稅務風險有效的評估體系,例如,外資企業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和特點,建立其風險預警指標,之后,依據風險預警各方面指標,不斷完善風險測評相關制度,同時,全面落實風險測評相關制度,切實充分發揮其制度的高效性。在當前情況下,在稅收方面的執法力度正在不斷的進行加大,所以說在建立稅務風險的預警機制方面加快腳步也是一個必要的辦法。
外資企業利用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進行籌劃
(一)合理選擇投資產業
對于投資農、林、牧、漁項目而言,新稅收優惠政策發揮著產業導向作用。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為鼓勵更多的投資者對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政府部門相繼頒布了一系列免征、減征優惠政策。因此,外資企業在選擇投資產業時,需結合自身的需求和優勢,盡可能選取具有較大優惠的產業進行投資,以此,不僅有助于投資企業與當地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而且還有助于實現投資企業經濟效益價值最大化。
(二)加大企業產品、技術以及工藝的創新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