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國際刊號:1002-7971
復合影響因子:0.14
全年訂價:¥ 280.00
國內刊號:11-1040/K
審稿周期:1-3個月
創(chuàng)刊年份:1979年
綜合影響因子:0.13
《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雜志在全國影響力巨大,創(chuàng)刊于1979年,公開發(fā)行的雙月刊雜志。創(chuàng)刊以來,辦刊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主要欄目設置有:專題訪談、名家序跋、專家推介、新史料·新視野、筆談、述評·專論、海外漢學、會議、書評與書訊等。
(1)來稿選題和撰寫應符合以下要求:導向正確,理論聯(lián)系實際,關注熱點問題,探求真問題,問題意識明確,觀點鮮明、論據(jù)充分、論證有力、對策可行、寫作規(guī)范。
(2)來稿請另頁附作者的真實姓名、性別、學位、工作單位、職稱、研究方向等簡介信息及詳細通信地址、E-mail和電話等聯(lián)系方式。
(3)文章標題用三號黑體,二級標題用四號黑體,三級標題用小四號黑體。級次一般 用一、二、三,(一)(二)(三),1. 2. 3. (1)(2)(3)。序數(shù)中文序號用頓號,阿拉伯數(shù)字用下 標圓點分開。
(4)正文中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確,同一層次標題應盡可能排比。不同層次的標題,有上下關系者,在內容上應相互聯(lián)系。題末不加標點符號,空1字書寫內容。
(5)摘要和關鍵詞所有論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分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完整準確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以15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一般3~6個。
(6)注釋采用腳注,每頁重新編號,著作的注釋內容依次為:作者、書名、卷冊、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期刊的注釋內容依次為: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份、期數(shù)。
(7)數(shù)字請按國家標準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shù)字用法的規(guī)定》書寫。計量單位按我國法定計量單位、國際單位的計量單位名稱與符號表示,生化指標按國際單位制。
(8)直接引文之注釋不加引領字“參見”,間接引文之注釋應加引領詞“參見”;如顯示其他支持性文獻,用“另參見”為引領詞。對立性文獻,則加說明性字句,諸如“不同的見解,請參見”之類。
(9)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市級以上基金資助或屬攻關項目,應標注于文章參考文獻后,書寫內容包括:項目來源、項目名稱及項目編號,并附基金證書復印件或影印件。
(10)建立回避制:如果審稿人與稿件任何一個作者之間存在合作關系,審稿人應該回避,并將評審的稿件及時退回編輯部,并告知編輯部不能評審的原因。存在實質性厲害沖突的,審稿人應遵守學術規(guī)范要求,客觀地以文章質量原則為依據(jù)給出評審意見,也可以采取主動回避。
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是一本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主辦的雙月刊,期刊級別為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3個月。
機構名稱 | 發(fā)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545 | 史學;學術;政治;文化;清史 |
南開大學 | 121 | 學術;史學;社會史;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史 |
北京師范大學 | 68 | 史學;國史;學術;中國史;史學史 |
中國人民大學 | 57 | 學術;史學;秦漢;文化;考古 |
清華大學 | 55 | 出土;出土文獻;清華簡;學術;戰(zhàn)國 |
首都師范大學 | 47 | 學術;史學;歷史地理;學歷;大學歷史 |
北京大學 | 46 | 學術;史學;考古;中國歷史;國際學術 |
西北大學 | 44 | 考古;學術;秦漢;秦漢史;秦漢史研究 |
南京大學 | 40 | 史學;日本史學界;史學界;歷史研究;元史 |
暨南大學 | 38 | 史學;學術;史料;文化;明清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100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 | 18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 | 9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項目 | 8 |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 | 4 |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 | 4 |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 | 4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 3 |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 | 2 |
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 | 1 |
(不代表本站觀點)
審完以后基本沒有什么意見,但是就是發(fā)表比較慢,一般需要一年吧。優(yōu)點在于版面費低,相比之前投的期刊節(jié)省很多錢。如果不是很著急的話,可以考慮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
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雜志審稿速度很快,投稿到錄用大約三個周時間,審稿到發(fā)表用了接近一年,現(xiàn)在有些同學畢業(yè)的文章要求是見刊的,大家一定要注意了從投稿到發(fā)表基本是一年的。
去年在上面中了一篇,感覺審稿人提的問題很精辟,對自己的研究也很有幫助,仔細按照其要求修改,接受的幾率很大。我的那篇文章是大修,光回復審稿意見就1500多字,不過不到1周就接受了。
投了兩篇綜述了,感覺還是比較容易中的,問題是見刊太慢了。從投稿到外審完事也就一兩個月,可是等到錄用通知需要七八個月以上,然后還需要等七八個月才能見刊。也就是說從投稿到見刊需要一年半的時間,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投的是綜述的原因。感覺外審專家還是挺負責人挺專業(yè)的。
今年4月份投稿的,送審了3個月都沒有消息于是聯(lián)系編輯,催過一周之后沒有結果,編輯說重新送審了一個審稿人,于是又忍耐了2個月,終于給返回審稿意見了,結果發(fā)現(xiàn)審稿意見根本就不是在說我的文章!!!!! 給了5條意見都與我的論文無關。所有意見好像是一個人寫的,難道審稿人就一個?!馬上聯(lián)系編輯,編輯一直不回復! 太不負責任了,不知道出了什么問題。正考慮如何申請維權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lián)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國家體育場北路1號院2號樓,郵編: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