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水利部
主辦單位: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
國際刊號:1001-6279
復合影響因子:0.43
--國內刊號:11-2699/P
審稿周期:1-3個月
創刊年份:1986年
綜合影響因子:0.2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雜志創刊于1986年,創刊以來,辦刊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雜志始終秉持著緊跟學術前沿、緊貼讀者的原則,堅持指導性與實用性相結合。該刊一直致力于搭建全球泥沙科學研究的交流平臺,聚焦于泥沙運動力學、河床演變、地理學、地貌學、土壤侵蝕、流域產沙、水土保持、泥沙對環境及生態的影響,以及泥沙引起的社會和經濟問題評估等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與進展。
雜志以推動泥沙科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己任,特別強調多學科交叉與應用導向。期刊不僅關注泥沙運動的基礎理論研究,更重視其在環境、生態、社會經濟等多領域的實際影響與應用,旨在促進泥沙科學研究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期刊的內容覆蓋廣泛,具體包括但不限于泥沙物理與化學特性、泥沙輸移過程與機制、河床與海岸帶的演變、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泥沙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評估、流域管理與治理策略、泥沙引起的經濟與社會問題分析等。雜志設有“研究論文”、“綜述文章”、“技術報告”、“評論與討論”、“學術簡報”等多個欄目,旨在全面展示泥沙科學領域的學術動態與前沿研究。
期刊擁有一支由國內外泥沙科學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的編委會,他們不僅保證了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專業性,還構建了廣泛的學術網絡,促進了全球科研合作與交流。編委會成員和學術顧問的國際視野與專業背景,為雜志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它堅持高質量的辦刊標準,不斷優化審稿流程,提高論文接收與發表效率。期刊積極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利用網絡平臺擴大全球影響力,加強與國際學術機構的合作,舉辦專題研討會與學術論壇,為促進全球泥沙科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1)摘要是對文章內容的簡短、客觀而精煉的表達,無需補充解釋或評論(不出現“本文”“該文章”“簡述”“提出”“指出”“介紹”“討論”“概括”“進行探討、研究”等字眼)。
(2)題名須簡明確切地反映本文的特定內容,不要副標題,一般不超過20 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詞、字符、代號等。
(3)正文應層次分明,在層次標碼后,應擬定標題。盡量減少層次,不得多于3 層,采用1,1.1,1.1.1 方式。層次的數字序號頂格寫,序號后要空一個漢字。
(4)稿件請勿一稿多投,來稿時請留底稿,無論刊登與否,恕不退稿。3個月內未收到編輯部處理意見,作者可以改投他刊。
(5)主要作者的工作單位應寫明單位全稱、所在省市名及郵政編碼;作者簡介寫明姓名(出生年月)、性別、民族、籍貫、職稱、學位、簡歷及研究方向(任選)。
(6)摘要應排除本學科領域中常識性內容,引言中出現的內容不宜寫入摘要;不對論文的內容作自我評價;不要簡單重復題目中已有的信息;不出現數學公式、化學結構式、插圖和表格,不引入參考文獻序號。
(7)注釋:是對文章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說明,其序號為[1][2][3]……,注釋文字與標點應與正文一致,注釋置于文尾,參考文獻之前。
(8)參與方式和截稿時間:征稿活動會明確參與方式,如通過電子郵件、在線提交等方式提交文章。同時,活動會設置截稿時間,參與者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并提交文章。
(9)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指的是文中明確引用的文獻,具體內容置于文尾,用楷體五號字。在文中用上標標注,編號為[1][2][3]。引用文獻是著作的,需在上標上同時標注頁碼。
(10)基金項目:如果論文是項目成果,請按“項目名稱(項目號)”的形式寫出。項目名稱與項目號兩者都要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是一本由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主辦的季刊,期刊級別為SCI期刊、CSCD期刊、統計源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3個月。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車公莊西路20號,郵編: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