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市法學會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會
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
國際刊號:--
復合影響因子:--
--國內刊號:--
審稿周期:1個月內
創刊年份:2006年
綜合影響因子:--
《法律文化研究》是一本半年刊雜志,創刊以來,辦刊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其創辦宗旨在于探討法律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促進法學研究的多元化,增強社會對法律文化的認知和理解。該雜志希望為法學學者、文化研究者、法律從業者以及廣大讀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推動法律文化的深入探討和研究。刊登與法律文化相關的研究論文,歡迎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投稿。論文主題包括法律史、法律哲學、法律與社會、法律與倫理等。
雜志分析典型法律案例,探討其中的文化因素和社會背景,提供法律與文化互動的具體實例。對當前法律文化現象的評論與分析,涉及社會熱點、法律改革等話題,鼓勵不同觀點的碰撞。每期設置專題,聚焦特定的法律文化議題,如法律與藝術、法律與宗教、法律與民族文化等,邀請專家撰寫深入的研究文章。介紹最新出版的法律文化相關書籍和研究動態,提供學術界的前沿信息。
(1)來稿必須是未公開發表過的學術論文。論文要符合學術規范,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嚴密,引文準確,文字通達。
(2)一級標題用一、二、三……;二級標題用(一)、(二)、(三)……;三級標題用阿拉伯數字編號1.、2.、3.……;四級標題用(1)、(2)、(3)……。
(3)正文按“前言、資料(對象)與方法、結果、討論”的順序書寫,為一級標題;以下各級小標題按照:一、(一)、1.安排序號。
(4)參考文獻的編號按正文中首次出現的次序連續排列,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于上角,并按引用順序排列于文末。
(5)基金項目:論文所涉及的課題應按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項目應依次列出,具體格式:“基金項目:批準年份+項目名稱+項目編號”。
(6)來稿請附中英文對照的摘要(300~500字左右),客觀真實地反映論文的內容;關鍵詞用5~8個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
(7)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別、畢業院校、職稱、研究方向、目前從事何種工作、聯系電話、手機、電子郵箱、通訊地址及郵編。
(8)插圖與表格:插圖和表格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注明圖題與表題,圖片須提供原圖印刷文件,表格建議采用三線表。
(9)注釋的方式,序號用①、②、③、④……的形式,注釋格式為,著者:文獻名,出版社名(或雜志名),出版年(或雜志期次),頁碼。
(10)本刊編輯部對來稿有修改權,不愿改動者請事先說明。自收稿之日起1個月內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來稿請注明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郵編、聯系電話及電子信箱。
法律文化研究是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半年刊,期刊級別為部級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個月內。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北三環中路甲29號院華龍大廈,郵編:100029。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